基层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21 23:17:03

基层管理

基层管理篇1

(一)总体情况

从笔者所在分局来看,管理员队伍具有六方面的特色。一是队伍总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管理员的学历水平有了提高,学识水平和执行能力基本能胜任当前工作,多数人工作比较认真,也经得起周围环境的考验,有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较好地完成了“以税收收入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二是人员思想稳定。多数人事业心较强,比较珍惜国税这份工作,也能够热爱本职岗位,想把工作做好的愿望很强烈。年青税务干部思想比较单纯,上进心普遍较强,不甘落后,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绝大部分同志都能安心本职,做好各自的工作,保证税收工作正常运转,保证了税收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组织纪律性较高。很多同志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在税收工作中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按照岗位职责积极开展工作。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明文规定或领导强调的事项都能很好地落实,做到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四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家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对逃税漏税行为敢抓敢管,对违纪违法行为敢于制止,对组织坦诚,敢讲真话,也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周围的人和事。五是吃苦精神较强。只要是本职工作任务,只要是上面有明确要求,只要是在职责范围内的事,一般都能千方百计、想尽各种办法去完成。六是求知欲望强。多数干部感受到现在的税收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知识更新的迫切要求,愿意多掌握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能力,工作中常顾此失彼。其一,管理员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往往疲于应付繁琐的事务工作,条理性不够。同时,深入企业了解掌握经济税源变化情况的精细化调研不多,往往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整理数据。其二,谨小慎微,刚性不足。工作中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多,考虑政策条规少;考虑不利因素多,考虑积极因素少;怕失误、怕扣分,不敢做出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的事,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满足现状,只图过得去。一是因循守旧,思想保守。有的人虽有主观上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愿望,但缺乏开拓进取的热情、争创一流的精神,仍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法。二是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满足于完成收入任务,满足于业务考试过关,满足于工作不被扣分,而没有更高的追求。

3、大局意识不强,好人意识较重。一线管理员普遍认为税收管理员岗位容易得罪人,压力大。有的人碍于上级或其他部门或同事的关系,容易拿税收原则做人情,充当“好人”。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得罪人,不敢与违反税收政策法规的行为作斗争。

4、知识更新不快,学习抓得不紧。一是对政治学习缺乏热情。在政治学习上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很少接触思想实际,更谈不上用新理论指导税收实践,轻学习重业务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对业务学习缺乏主动性。一般停留在学习自己所负责的那一块政策业务上,对于其他相关知识,如现代财政会计理论、税收政策理论知之不多,思想跟不上形势,对税收政策只能被动的执行,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经济形势和经营活动。三是对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缺乏钻劲。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许多同志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法,面对新知识、新科技、新的管理理论的挑战,缺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5、对考核麻木不仁,对监督消极应对。由于绩效考核对基层管理员相对比较严格,很多管理员产生厌烦情绪,抱无所谓态度。对监察部门介入绩效监督和执法监督,认为我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奈我何?税收征管中出现漏征漏管时,只要单位没有追究,谁也不想得罪人,个别管理员就会因此抱着侥幸过关心理。

6、上下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管理员工作压力大。基层管理员处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地位,管理事务繁多,业务量大,上级的所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全都由基层管理员来实施。一些政策法规实施起来比较可操作,可也有一些可操作性不强的文件落实起来难度很大,使基层管理员容易产生思想抵触。再加上机关常以考评来压制基层,使管理员对工作失去信心,压力增大,反而形成一种能混就混、得过且过的心态,有时甚至“阳奉阴违”,马虎应付。

7、基层文化生活单调,干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基层干部除了工作之外,没有一个合适的交流渠道,造成干部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彼此之间无法很好的互相理解和沟通。在偏远乡镇的基层干部,生活更是单调枯燥,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基层管理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有力。由于基层组织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虚而不实,不如物质刺激见效快,成效大。有的单位重业务工作、轻思想教育,或者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上单调呆板,不能情理交融,因而难以用正确的理论引导群众,用高尚道德情操教化群众,用宏伟的奋斗目标激励群众,难以充分调动基层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科学管理意识不强。表现在机关管理工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工作往往“单打一”,布置工作缺乏预见性、前瞻性,不能统筹兼顾,有机结合。满足于对具体人、具体问题的处理,不能由点及面、点面结合、防治结合,管理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

(三)将管理等同于考核、扣分和处罚,忽视了日常性的管理工作。由于过多地关注对管理结果的评价、考核和处理,形成了一切管理工作都交给考核部门,以考核代替日常管理的现象。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拿不出强有力的解决措施。造成了“份内工作应付干,份外工作不承担”的现象,导致考核制度规定的项目不得不干,相互需要协作的工作无人过问或者消极应付。

(四)重管理监督、轻教育培训。近几年来,国税系统从上到下不断加大地教育和培训力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与形势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培训的层次、内容和范围上不够完善,基层管理员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比较少。

(五)制度建设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制定出台了若干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但很多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但没能得到彻底地贯彻执行,日常管理抓一抓紧一紧,停一停松一松,致使制度和管理的严肃性受到冲击,不同程度的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差不多的现象,不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重业务考核,轻综合素质考核。在对管理结果的衡量上,往往把业务工作成果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的主要依据,而对思想政治、自身综合素质等难以实施准确的评价和考核。

(七)人事制度无法起到有效管理的作用。基层分局无法对税收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基层分局长缺少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实施人事管理的权力,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三、建立精细化税收管理员机制的建议

(一)树立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个人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文化创建和文明创新活动,组织广大干部广泛参与健康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怡养性情,是机关和基层之间增加互动、同事之间融洽感情,团队内部增强理解的重要途径。要提倡换位思维,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硬软相济,方圆互补,才能使干部从内心产生成就事业和有益于社会的愿望,表现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一套好的业务学习方法。一是创新学习方法。引导干部以“挤”获得学习时间,以“钻”求得深入理解。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团队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集中学习与日常学习相结合、脱产学习与在岗学习相结合,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拓展学习领域,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二是拓宽学习渠道。鼓励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参加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积极利用网站开辟学习交流园地,开办网上课堂、在线考试。组织业务知识竞赛和观摩交流,并与综合征管软件运用、目标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建立管理员轮岗制度的长效机制。一个管理员在一个管片或管户中时间长了,容易产生一些不利于工作的因素,形成关系网、人情网,甚至被金钱或其他的利益所引诱,让管理员成为企业偷税者的保护伞。所以,定期的管理员轮岗,对防范权钱交易、坚守自盗是切实有效的办法,也是保护干部的必要措施。同时,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把税收政策法规和办税规程、管理权限及人事情况向纳税人进行公布,让社会广泛了解我们的管理员制度。

(四)将行政管理的侧重点向基层转移。一切问题的发现要从基层中来,一切问题的解决要到基层中去,一切改革措施都离不开基层的验证。推进精细化管理,绝对不能忽略一线基层的呼声。在设计精细化管理方案时,应该吸收基层对征管现状的分析、对征管改革问题的思考,这是确保方案具备成熟可操作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不但经费要向基层倾斜,荣誉要向一线倾斜,还要关心基层疾苦,理解基层困难,对公务行为风险应适度宽容、理解,让基层管理员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发展。

(五)建立机关与基层互动管理机制。为了确保精细化管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应从管理对象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模拟管理对象可能会出现的反应,从管理对象的角度挑毛病、找漏洞,从而达到既定方案。机关要把基层的脉搏,理解管理员的心声。让机关与基层建立挂钩关系,成绩共享,责任同担。机关应该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负连带责任,以增加机关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增强机关工作的责任心,把服务基层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基层管理篇2

关键词:路面底基层;基层施工;施工要点

引言

我国农村地区的一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强调了公路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而路面底基层与基层施工在道路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路面底基层与基层施工的稳定性、密实度和强度等等都要在具体的施工中得到保证,才能保证建设出达标的公路。同时,道路的建设也需要控制施工的成本、提升施工速度,利用各种新型技术优化路面施工,保障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1路面底基层与基层施工的管理要求

1.1强度与刚度

路面底基层与基层施工的强度与刚度要求是指公路的路面和基层能够做到对来往车辆的荷载有效承受,不会因为来往的车辆而过早出现变形,也不会有抗疲劳弯拉破坏现象出现[1]。这就要求加强设计路面底基层与基层施工,使用性能优良的基层材料,从而保证基层能够抗弯拉、抗压。

1.2水稳定性与稳定性

公路长期出现外界环境中,会经历日晒雨淋、冻融等等天气影响,如果要想其一直能够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中,就需要加强其稳定性。

1.3抗冲刷和抗腐蚀能力

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数量不仅多,而且很多是重载车辆,在雨水季节公路的裂缝、接缝和混凝土板边缘等位置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荷载的车辆,会导致路面出现位移,基层的承载力下降。因此,要提高对路面底基层与基层施工的抗冲刷和抗腐蚀性,保证基层有良好的排水性,使用性能较好的基层材料。

1.4平整性

公路路面需要适应快速通过的车辆,因此要有较好的平整性。提高平整性的主要方面就是摊铺混合料和碾压的过程中控制好质量,并加强监测路面的平整性,保证车辆平稳、安全地通过。

2控制路面底基层与基层施工要点

2.1控制混合料拌和质量的要点

控制混合料拌和质量的要点:①选择质量合格的混合料,并在搅拌之前对其进行严格的检验;②依据科学的配合比添加混合料,保证添加的原材料质量准确、配比合理,如用电子秤称重外加剂、水泥等等,提高混合料的质量;③拌和时间的合理控制,一般使用的是强制式搅拌机来搅拌混合料,每盘混合料搅和的时间一般为2~2.5min即可;④为了避免超粒径集料掉到拌和设施里,需要增加集料仓的挡板;⑤着重控制上料的速度,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⑥对搅拌机内部的材料要进行适当的控制,从而使混合料的密实度提升,以免出现离析。

2.2控制运输混合材料的要点

在混合料的运输中,①施工人员要控制好含水量,随时了解含水量的变化,以免出现离析。比如为了保持车厢的湿度可以洒水,并安装遮盖板,减少水分的蒸发量;②控制混合料的温度,使其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以防出现离析;③运输混料的车辆数量需要合理配置,要多于摊铺机的摊铺能力和搅拌设施的拌和能力,便于顺利进行施工;④摊铺混合料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保证均匀而缓慢地将混合料摊铺上,保证施工的现场有良好的秩序;⑤运料车也需要缓慢地前进,不能突然转弯或刹车。如果运料车到了需要转头的位置时,需要有专业的人员从旁指挥,以免出现安全事故;⑥运料车在卸料时,慢速倒退距离摊铺机10~30cm时就停下[2]。卸料之前要保证运料车的后轴论对准摊铺机的料斗和摊行位置。在正式卸料时,要将运料车挂上空挡,保持缓慢匀速,从而保证后续的摊铺和碾压质量。

2.3控制底基层与基层摊铺质量的要点

摊铺时公路建设施工中的关键环节,路面底基层与基层的摊铺不仅要一次成型,而且要对其高程精度进行加强,从而确保施工的质量。通常情况下,摊铺混合料的速度在4m/min以内,这个速度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摊铺能够一次完成,在摊铺之前可以对一段路面进行试验,一般是选择200m长度,通过试验分析路面松铺的系数,从而对后面的整段施工做有效指导。一般而言,摊铺的厚度每层最好在20~30cm之间。在确保混合料摊铺的每项指标都合格后,再进行下一道施工。车辆的运输能力需要略大于摊铺机的摊铺能力,以免中断施工。要着重控制混合料摊铺的平整性和坡度,找平不合格的位置,做好碾压的准备。另外,要对混合料的高程基准线、摊铺速度、路基平整度做严格控制,提升路面的压实度,确保顺利进行摊铺工作。由于天气、温度和含水量会影响摊铺、运输和碾压混合料,因此需要对混合料的含水量做严格控制,并使碾压在混合料的含水量状态最佳时进行。摊铺混合料的过程要连续,保持均匀缓慢的速度,控制其不会出现突然摊铺速度、突然转弯、刹车等情况。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要马上停止施工,比如混合料出现波浪、裂缝、离析等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采取解决措施,从而使施工活动更好地开展,以免影响公路建成后的质量。在摊铺路面底基层与基层时除了控制技术要点外,也要对施工人员加强控制,提高其责任心,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比如保证摊铺机的导线和传感器接触良好,摊铺机正常工作。摊铺要连续完成,不能随意中断,要使接头的数量尽量减少,从而确保摊铺的效果。施工人员要保证在振动板前有一致的料量,控制摊铺的宽度在6~7.5m之间,以免出现离析[3]。一方面是确保顺利进行摊铺,另一方面也能使基层碾压质量得到保证,有效压实混合料,提升路面基层的质量。

2.4控制底基层和基层碾压质量的要点

施工中除了摊铺之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救赎碾压施工,碾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路面底基层与基层施工的质量,需要加强对其质量的控制,以使基层的压实度得到提高。实验研究表明,碾压混凝土的密实度与基层承受强度成正比,密实度下降5%,承受强度会降低20%~30%。因此,混凝土密实度的保证就是碾压施工的压实质量。路面的碾压通常要经历三个环节,包括初压、复压、终压,这三个环节一个环节也不能缺少。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赶工程进度或者为了降低工程的成本,只碾压两个环节,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出有明显的质量问题,但是在检测时质量达不到标准,影响公路的整体质量。同时要控制碾压的速度,最好控制在2.5~4.5km/h。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以下方面的控制,保证压实的效果:①合理配置压路机,通常情况下选择的是13~16t的振动压路机和16~20t的轮胎压路机,同时要调试好设施,将设施的综合性能提高到最优状态,方便碾压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②碾压作业段的长度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4]。综合考虑压路机的吨位、摊铺的速度、工程的损失等等,保持作业段的长度在50~60m之间,作业段如果太短难以保证基层压实度,如果太长需要增加碾压设施;③控制碾压的厚度在合理范围之内。碾压的厚度对基层压实度有直接影响,基层厚度如果太大压实工作不方便开展,如果过小则会浪费施工时间。通常情况下每层的厚度在20~30m之间最为合适。如果出现较大的基层厚度,施工人员要实施分层碾压来保证碾压的质量。

2.5控制底基层和基层养护的要点

在碾压之后要及时养护路面底基层与基层,可以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路面上覆盖土工布,之后在上面洒水,使基层一直保持在湿润的状态中,从而有效预防裂缝。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要在路面周围放置路标,严禁车辆从路面上通过,防止外力破坏基层,养护的时间一般要在7d。在养护时间过后,对路面做切缝处理,在处理时需要注意其深要达到6cm,其宽要达到5mm,填缝的材料一般使用的是聚氯乙烯胶泥,从而顺利完成路面底基层与基层的整个施工任务。

3结语

路面底基层与基层的施工需要加强控制,从而保证建设出安全、平整、使用寿命长的公路。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要从混合料拌和质量、混合材料的运输、底基层与基层摊铺质量、碾压质量和养护等等方面做好控制措施,同时重视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施工能力,及时处理施工中的问题,保证施工质量,保证车辆的顺利行驶。

参考文献:

[1]齐春明.路面底基层和基层施工管理要求及控制要点[J].科技与企业,2013(16):213.

[2]陈贻强,陈国长.高速公路路面水稳底基层、基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交通世界,2015(11):102-103.

[3]石银才.浅谈高速公路路面水稳底基层、基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6):139.

基层管理篇3

当前阶段,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会议资料、文件存储、档案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核心要求是在科学的档案管理理念指导下为基层单位的日常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而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各领域新型技术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档案管理已经难以真正的满足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队伍综合专业素质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必须认识到,档案工作本身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尤其是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中,基本上不可能作为主体性工作存在,因此大部分的基层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由资料员、技术员兼任。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岗位的频繁更换,客观上影响了整体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不利于基层档案管理队伍技术的革新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多个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在基层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样有着巨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现有的相当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只能完成基础的档案存储、资料收集工作,对于计算机操作的相关知识则一知半解,严重的影响了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提高。除此之外,大量新兴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的出现,也同样受到现有的管理工作队伍素养不高的影响而难以普及,这一点值得我们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二)基础档案收集工作完成情况尚不乐观

在基层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档案收集是保证档案服务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而档案资源的整体利用现状更是直接受到了基础档案资料收集质量的严重影响。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来更好的完成档案收集工作,就成为当前我国广大基层档案管理人员所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但是必须认识到,当前仍然有大量的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大量的档案不经分类就进入存储阶段,同时存在编号不统一、目录索引残缺等问题的存在,更是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档案资源的利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是沿袭自计划经济时期档案管理办法的工作思想在作怪,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从思想上加以改进,让我们广大的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于基层单位工作展开的重要意义。

(三)传统档案管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

客观上来说,图片是档案存储过程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种方式,同时该方式在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引入,能够有效的保存那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档案。而当前阶段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存储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带来的大量珍贵历史档案资料的损失让人扼腕叹息。新形势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无纸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这种情况下,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等新型档案模式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改进现有的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其技术水平。

二、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一)充分发挥基层档案管理队伍的常规作用

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基层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为基层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作为我国档案管理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信息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最前线,只有档案资源被合理的利用,才能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基层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业务素养水平欠佳,必然严重的影响一系列基层工作的开展。而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提升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为档案管理综合水平的提升做出积极的努力,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不断加强我国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进一步规范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增加投入、完善管理

按照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档案存储、档案标号制度体系,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基层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使之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保证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足够的人员作为保障。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不断的提升自我素养,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积极的努力。当然,必要的档案建设投入同样是保证基层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如增加存储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管理软件等,为档案的长期保存提供支持。

(三)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档案管理工作

诚如上文中所介绍的,我国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信息化特点,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进一步的加强电子档案的基层建设工作,推进声化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大事记”档案建设。电子档案存档需使用专门的存储设备,控制电子档案存放的温湿度,通常为18摄氏度,湿度39%左右,同时做好磁场防护、防尘工作,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三、总结

基层管理篇4

一、基层财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预算控制不到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预算法》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所有政府收入和支出都要纳入预算”,“经人大批准的预算,未经法律程序不能私自改变”。而目前我国基层的一些财政部门,并没有将政府的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当中,预算编制只是财政预算内的资金,其中有许多政府非税收入长期没有被编制到预算之内。其中有的基层财政在追加预算的时候,并没有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也没有经过人大审批,导致了许多基层人大失去了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2.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财政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即便有部分有相关的财经规章制度,也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目前我国基层财政的管理还比较混乱,有的地区是财政所做账,有的却是经管站做账,甚至有的地区多达四套账务。许多基层的领导都把财政所当成了钱匣子,而有的财政所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都是由一个人来负责的,不能起到一个内外监督的作用。许多基层的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很强的法律意识,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管理,就会导致许多错账、假账现象的发生。其中最混乱的就是专项资金拨付使用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

3.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政府负债超负荷

随着我国税费改革以后,使财力减少,但是对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大力的投入,就导致了许多基层财政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现象的发生,只能依赖借款来维持日常费用的开支等,导致了财政入不敷出。大部分基层财政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财政周转金以及商业银行贷款等数额比较大,偿还难等债务负担。沉重的债务会导致财政举步维艰,不能进行可持续性发展。

4.固定资产账目不规范、管理不严格

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财政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固定资产账目,有的基层财政只有总账而不具备其明细账,有的没有固定资产的账目,有的在购入固定资产的时候并没有及时登记入账,报废的固定资产也没有及时报批销账。就会导致固定资产的账目并不符合实际账目,存在账外资产。基层财政的思想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认识,对固定资产并没有紧要的管理,导致诸多问题的存在,如家底不明以及大量账外资产等。

5.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

由于政府部门在专项资金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就会导致职能交叉,使专项资金的管理比较分散,情况不明。特别是项目和资金都比较多的地区,并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资金专项核算。相关财政管理部门只是对专项资金方面做突击性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并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其监督职能流于形式,导致基层财政的专项资金长期被挪用或者挤占。

6.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差

由于基层财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都比较低下,而相关的领导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意调换所长或会计人员,就会导致基层财政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其建设队伍不能长久性发展,就会使相关的财务人员素质低下、没有较强的责任心。

二、基层财政管理的发展建议

1.完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基层财政管理问题涉及的方面主要就是财政权利划分的问题,从我国目前基层财政发展的程度来讲,不同地区应该采用不同管理制度,因为每个地区都会有每个地区的特色,其管理制度必须要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首先,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平均分配基础公共产品的服务,在基础上加强基层财政工作的调控能力。加强省级财政部门向下级合理的分配相关的责任,其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色和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满足地区需求为主要核心基础。

2.创新财政模式支持经济发展

基层财政为了保障其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依靠自身的发展力量,不能全部依赖于政府拨款。首先,基础财政部门可以向社会集资来寻求资金的筹集,对于那些发展比较具有潜力的集体经济,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和优惠政策,来强化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需要鼓励私营经济,吸引外资的投入。其次,需要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优势和劣势,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来增加地区基础财政的收入。

3.建立化解基层债务的管理机制

基层财政的确是保障农民增收,支持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但是不能依靠银行贷款来解决其实际问题。首先,对已经存在的债务进行细化,制定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法,首先解决银行贷款的问题。其次,基层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储备金制度,其目的就是能有效应对债务危机。再次,必须要严格地控制债务情况,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适当地增加新债务,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进行贷款,不能为了政绩工程而增添农民的负担。最后,基层财务管理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部门,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进而能够有效的管控债务问题。

4.逐步完善各种财政的规章制度

基层财政必须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来指导相应的实践工作。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合理化的业务流程来加强财政工作的监督工作,从而逐步的形成基层财政的集中支付程序。要使基层的财政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预算的编制、调整等工作,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经过同级人大审查批准以后才可以实施,确保各类改革措施都能依法落实,为基层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能形成一套有利于基层乡镇健康发展的财政管理制度。

5.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强化财务管理的规范

基层管理篇5

近年来内蒙古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上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调查鄂托克前旗基层社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创新管理理念、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基层社会管理网络,创新矛盾协调方式等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基层社会管理;基层党组织;鄂托克前旗

社会管理中基层的管理是基石,其既涉及到地方政府管理,又涉及到居民自治,是多元参与的动态复杂过程。

1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基层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

鄂托克前旗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总人口约7.5万,有蒙、汉、满、苗、回等族,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1%。全旗辖4个镇,68个嘎查村以及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分布零散,管理难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属于欠发达地区,鄂托克前旗虽然资源丰富,但就矿产资源和牧业来说,却缺乏精良的开采技术和销售渠道。总体来看,创新鄂托克前旗的基层社会管理,无论从区域还是经济角度来看,都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

1.1鄂托克前旗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

鄂托克前旗紧抓基层党建,形成了党组织领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了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了鄂托克前旗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1.1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管理主体多样化

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建文化的作用。鄂托克前旗通过建设“城乡统筹党建示范区”,在各级基层党组织中大力开展了每年至少一次的主题文化活动,主要包括生态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等内容。此外,鄂托克前旗还在嘎查村实施了“年活百树”的增绿工程,支持和鼓励农牧民、社区居民发展农家乐和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每年定期举行现场手工艺品制作比赛,成功地构筑了党建文化品牌。在党建文化的影响下,使农牧民党员群众团结奋斗,积极进取,把党建工作与民族文化和特色及生态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二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鄂托克前旗在实施禁牧的嘎查,开展了党员干部“一对一”的创业就业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加大扶持力度,主动为农牧民创业和再就业提供信息和服务,同时,鼓励搬迁的牧民通过其他渠道来增收致富。除此之外,鄂托克前旗在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中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党员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的积极指导作用,调解了发生在农牧民、社区居民间的一些纠纷。三是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了“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核心作用。鄂托克前旗制定了基层党建工作计划、年度计划和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使各级党组织书记通过亲自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来了解农牧民的具体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攻克了制约农牧民致富发展的难题,最大可能地为农牧民致富铺平了道路。还开展了党务公开工作,制定了党务公开实施的细则,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在全旗的全面开展。

1.1.2创建新模式,扩大基层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适应性、覆盖性

一是在农牧区社区中开展了“区协、镇管、旗统筹”的模式。鄂托克前旗的实际状况是地广人稀、对农牧民的服务不能及时到位,针对这些情况,建立上述模式,实现管理的适应性和覆盖性。二是在鄂托克前旗生态恢复区实行了“双联共建”模式。所谓“双联共建”就是在帮扶部门与结对嘎查间相互建立联系,针对建设生态恢复区的需要,转移农牧民党员的活动以及为转移农牧民就业、创业提供服务,使转移的农牧民能够稳定地再就业。三是在鄂托克前旗机关系统实行了“协作共赢”模式。在鄂托克前旗机关企事业单位,采用了“公推直选”的方式,重新组建相关部门党总支,并且明确其职能,这样一方面提升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在增强协作、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发挥大系统党组织的作用方面显示了优势。

2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不够完善

目前,鄂托克前旗牧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在完善,新型牧区合作医疗也在全面推行,但还有不足的地方:一是牧区普遍存在医护人才不足,医疗水平落后的情况。农村牧区的医护人员学历层次整体偏低,缺乏对这些人员的培训,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而且,人才流动大,有点成绩的就会很快进入城镇谋求发展。二是资金不足,牧区医疗投入不足。在牧区医疗机构中,医院现有的医疗设备极其单一且简陋,医疗环境差,制约着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2基层社区管理压力较大,社区工作专业化匮乏

在鄂托克前旗农村牧区,村民委员会工作存在行政化、半行政化现象,削弱了一些社会组织的自治管理的能力,导致大量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积压到社区。与此同时,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制度的推进却明显不足。

2.3网络政务发展缓慢,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表现在:一是政务网延伸困难,阻碍了党建工作电子平台的搭建;二是即使有了网上业务,但效率太低,不能满足需求;三是建立了政务信息网,但是缺乏对网站信息的安全管理,存在隐患;四是针对突发性事件,不能够有效及时处理,应急处理机制不完善。

2.4传统的矛盾协调方式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不相适应

鄂托克前旗基层党组织、党员虽然在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中发挥了一定的指导、协调作用,但在城乡社会转型期,城乡居民利益目前处于矛盾突发期,不同利益群体对各自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层次、分化、复杂的情况。通过本课题的调查,我们发现,鄂托克前旗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矛盾纠纷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来讲,由原来的城乡邻里之间的普通纠纷转变为局部与整体,甚至是干部与群众的矛盾;二是矛盾纠纷的内容也发生改变,过去主要集中在赡养、草牧、家庭等方面,而现在随着城乡发展,内容增加了农牧民维权、拆迁、征地补偿等新内容。

3加强鄂托克前旗基层社会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创新理念,找准社会管理切入点

社会管理的实质或核心是做好服务,服务是目标,服务是宗旨。首先,鄂托克前旗应提高事关农牧民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质量与水平。如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生产科技讯息及培训、农村文化建设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农牧民的生活,提高其水平,才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农民也才能安居乐业。同时,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现有文化室、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的基础上,组织群众进行各种文化活动或比赛,增加群众间的交流与联系。此外,鄂托克前旗还需要整合基层各种资源,找到群众真正所需,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真正做到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

3.2推进“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基层服务资源

“公共服务中心”是鄂托克前旗目前基层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进一步推进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与质量,发挥其主体职能。一方面要整合政府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承接村委会的一些服务职能,在村民自治、基层社会组织、集体经济等方面探索可发展的内容与空间,由此,形成基层的公共服务网络。同时,吸纳各类企业、组织参与本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以“公共服务中心”为核心,整合各项基层服务资源,不断发展区、镇、社区三级的服务网络建设。

3.3加强基层社会组织,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发掘社会组织的中介功能,加强社会团体的社会服务功能建设,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基层社会组织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掘其服务群众、反映诉求、调节纠纷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功能,改变其传统的以老、幼、残、弱为主要参与对象的情况,从而减轻基层社区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针对基层干部队伍水平偏低的情况,通过各种业务培训、学历教育、与当地高校合作的方式等途径,对基层干部队伍进行整体性、专业化训练,提升社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4建立网络信息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政务信息的安全性

第一,在鄂托克前旗农牧区应加强网络设施建设,普及网络知识及覆盖率,将政务网延伸到基层;第二,对于部门的干部也应定期进行计算机使用技术培训和观念指导,使网上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复,进而提高网上的办理效率;第三,鄂托克前旗应就政务信息安全研究建立网络信息应急处置机制,使党务在公开的同时能够保障其安全性。同时,要加强舆情分析,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对于网络的管理法规。特别是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舆情教育,提高其敏锐性和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

3.5强化社会矛盾调处,创新矛盾协调方式和手段

针对鄂托克前旗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应立足公平正义,通过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来解决。在基层社会管理中,要认真解决好城乡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合理协调各方利益与纠纷,要特别注意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争取在第一时间处理问题,把矛盾控制在初始阶段,防止矛盾与问题的蔓延与扩大,提高基层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作者:王宇洁 杨静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JZC13217

参考文献

[1]龚维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

基层管理篇6

基层管理:人最重要

中国体育具有网点覆盖面广、彩民类型多样、玩法种类丰富等特点。网点是体彩行业接触社会的前沿一线,每一项工作都直接影响着行业口碑、社会形象与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中国体育的大部分网点经营方式都是委托代销模式,因而各种政策规定在网点落实的执行力也都亟需提升。所以,体彩发行机构的基层管理人员对于网点的管理与掌控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

基层管理人员既要在发展网点的过程中不断规范市场,还要带领业主在相对微薄的利润中稳定收益;同时又要保证网点在运行过程中维持和谐稳定,更乃至亲临现场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还要结合本地实际,公平公正地落实中心的各项举措,切实帮助业主与彩民解决日常的实际困难。因此,基层管理人员如果一味地坚持作风,认为管理工作就是管制,那么基层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困难重重,状况百出。这就需要引入服务这个剂,来助力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管理与服务:既矛盾又统一

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而管理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知识及自己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等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使资源优化配置,以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目标。

服务是人的主观行为,是与客户互动的过程,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客户满意与否为衡量标准,是硬件、软件和心件的综合,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满足与愉悦。

管理与服务这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管理本质上就是服务,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服务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将服务意识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是做好基层管理工作,提升效益的关键。

在体育发行机构中,基层管理人员扮演着管理者与服务者的双重角色。管理仅是实现服务的一种手段,管理要在服务的范围内,通过服务实现管理,服务于民才是根本。所以,基层管理员要勤走网点问民计、走进彩民听民声,以服务带动管理,寓管理与服务之中,把服务转化为基层管理的切入点。

平衡管理与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在这一进程中,政府职能由向权威服从、行政管制、按章办事等“官本位”角度向为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民本位”角度让渡。中国体育行业作为国家公益的化身,自身的管理模式也需要跟随社会的发展逐渐进化,尤其是基层管理模式向服务型转变的进程更是直接影响了公益体彩在社会中的美誉度。于是如何把服务的口号落地于实际,如何向服务型转变便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抓住核心开展工作。基层管理人员的核心任务是保障网点的正常经营,提高网点收益。但从实际来看,基层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工作头绪较多,往往一件事还没干完,另一任务接着就又来了,甚至同时要完成几项工作。这些情况往往模糊了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保障网点正常经营,提高网点收益。很多基层管理人员干了越来越多的工作,但是却发现管理效能越来越弱化,距离业主与彩民越来越疏远。基层管理人员需要分清主次,合理分工,统筹兼顾,围绕服务以保障网点经营为核心,这样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在网点有序推进,提高工作效率。

服务作为切入点,服务带动管理。基层岗位是体育发行机构接触社会的一线阵地,基层管理人员倘若固守“管制”、“权力本位”的管理思路,凌驾于业主之上,则不仅僵化、空洞,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若要让广大网点业主信服,只有基层管理人员率先改变管理思想,明白行使权力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管制,而是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树立服务型管理意识,树立业主本位意识,将为业主服务视为自己的天职,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实现业主利益最大化,才能换得业主的信任与支持,最终实现有效管理。

将管理升华到服务的高度,是管理工作质的飞跃。用服务的心去对待工作,对待网点业主,不仅仅是工作态度的转变,管理思路的转变,也是缩短管理员与业主之间的距离,改善两者关系行之有效的办法,更是搞好网点工作,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最佳捷径。

转变思路,创新管理。基层管理人员肩负着体彩销售渠道管理的具体工作和事务。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基层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由粗放演变成精细,各项任务日益繁重,考核指标也逐渐量化,传统的管理思路在当下基层管理工作中显得越发力不从心。基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是花样百出,防不胜防。其实,看似困难的事情,或许只需要一个思路的转变便可以完善地解决。

回想西瓜地图的案例,就仅是转变了管理思路,便高效地完成了管理的目标。在瓜果飘香的旺季,很多瓜农都要进城卖西瓜,瓜农们为了挤占最佳位置随处摆摊,吃瓜的人乱扔瓜皮,妨碍了交通,影响了市容。城管部门在严厉管制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制作了一张张“西瓜地图”伴着一张张笑脸送到了瓜农手里。在这张地图中,明确标出了西瓜合法贩卖地点,不仅不罚款,而且不用缴纳管理费,引导了瓜农有序进城,一举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管理难题。

其实,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来说,管理与服务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同一利益链上的关联体。如果改变管理思路,用服务的理念去做管理的工作,从业主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业主解决经营难题,业主自然欢迎。

正确理解服务,坚持管理原则。经过多方面的强调与引导,当前,服务的理念已经深入广大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中,网点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也越来越支持。但是一部分管理员对于服务的理解还是相对片面,认为“服务”就是低人一等,对不合理的要求姑息迁就,对违反政策的行为视而不见。其实这样片面的服务方式,往往是纵容了错误的发生,助长了不良现象的出现。网点也就变得问题百出,整体上更加难以管理。

例如,管理中心定期会为业主召开培训会,通知十点开始,许多业主按时来甚至提前到场,但总是有些业主迟到,于是延迟十分钟等人齐再开始,结果是以后迟到的人越来越多。迟到的行为是管理人员不希望出现的,但是恰恰是被管理人员引导出来的。这种现象叫做激励的陷阱,或者叫做引导的误区。

基层管理篇7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基层组织和单位是隐患排查监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认真进行整改,并做到边查边改。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应当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要建立有关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并根据有关应急预案规定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

(二)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基层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上报。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居(村)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工作。要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区域、行业、部位及群体要设立安全员,并明确其信息报告任务,同时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相关信息。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各地区应急平台中的预警功能,要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街道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延伸;要着力解决边远山区预警信息问题,努力构建覆盖全面的预警信息网络。

(三)加强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基层群众要积极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当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

(四)协助做好恢复重建。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和制订实施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要特别注意帮助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城市低保对象等群众的困难,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社区和乡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明确领导机构,确定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责任。

(二)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力争到年底,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三)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基层管理篇8

一、保险公司管理的特殊性

(一)风险集中性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公司通过承保活动,集聚了大量风险,同时,通过建立保险基金的形式积聚大量资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管理和运用风险。这就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品服务同质性

保险产品和服务极易引进、移植或改造,因此保险公司之间的差异化特征,更多的要依靠管理的差异化形成法人行为的差异化,进而通过其理念传播、组织效率、员工行为等方面综合表现出来。

(三)成本后发性

除了管理费用,保险业经营的最大成本是保险赔款。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采取的是收费在先、赔款在后的经营方式。因此建立在历史统计分析基础上的定价,与保险责任期满之后的实际损失赔款成本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在客观上要求保险公司具备较高的精算和承保风险标的同质性选择管理水平。

(四)经营社会性

有风险就有保险。保险公司的客户类型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既要求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具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又要求保险公司在经营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一特殊要求是对公司综合管理能力和管理者经营素质的巨大挑战。

(五)管理弹性大

由于保险服务对象的情况千差万别,风险事故损失情况各不相同,而且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点多面广,管理层次多,客户及其风险分布存在很多地域差异。因此,在保险标的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发生保险事故后损失金额鉴定等主要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弹性,使得保险公司在定价管理、成本管理、人员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具体管理工作上难以全面实现标准化。

二、基层保险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基层保险公司对规模与效益、发展与合规、管理与服务等关系缺乏统筹考虑,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片面强调规模扩张,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经营效益水平低,部分业务质量较差,有些单位甚至陷入“越发展、越亏损,越亏损、越发展”的怪圈,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二)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在市场竞争中,“三高一低”的违规经营行为仍然是部分基层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手段。部分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业务,但对中介渠道缺乏有效地整合和细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使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三)服务技术含量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在销售环节,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实施死缠滥打推销方式,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损害了公司和行业的社会声誉。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

(四)忽视队伍建设,和谐奋进能力不高

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部分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利益,短期行为突出,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意识;对员工的管理,多为简单的“一包一挂”(包保费任务、挂费用),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基层业务人员过分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基层保险公司管理的策略

加强基层保险公司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冲破有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革除影响科学发展的机制障碍,大力实施基层再造工程,努力推动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转变观念,全面可持续发展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精髓,切实增强两种理念。

一是增强“效益第一”的经营理念。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业务增长与员工增收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效益优先,坚持有效益的速度与有质量的规模相统一,破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认识,树立“二者不可偏废”的思想,按照“规模险种增效益、效益险种上规模”的原则,不断优化承保结构,努力实现发展、效益“双丰收”。

二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杜绝违规操作、虚假业务等行为,树立经营正气,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增强发展后劲。

(二)建立健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公司实现经营目标的基本保证。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创新,必须坚持为公司目标服务的方向,保持与经营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必须重点关注关键业绩指标体系建设、关键行为标准建设、公司价值分享机制建设。考评基层保险公司主要是人力指标(销售队伍有效人力规模)、发展指标(保费收入、业务结构、市场份额及其成长趋势)、效益指标(利润率、综合赔付率、费用率等)和经营管理(应收保费率、承保合规程度、理赔质量等)四类指标,按照不同的权重,建立起统一科学的考评体系,突出基层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并将考核体系与险种费用标准、财务管理、员工薪酬和总经理奖励基金相衔接,形成合力。

(三)加强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

一是职业培训管理。培训是满足公司人力需要的最有效的手段。训练有素的员工,是公司最大的资本。目前,重视培训投资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但“投资”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高、规范性不够,是培训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应当摒弃“师傅带徒弟”的员工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新人培训的标准化和全面化水平,尽快形成合格操作人员的快速培养机制;其次要把员工培训当作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二是绩效评估管理。保险公司员工门类多、专业广,岗位评价和绩效评估比较困难,比较实际的思路是:全面引进岗位评估和绩效评估的理念,训练各级管理人员,使其尽快掌握绩效评估工具;按照行政管理、技术管理、业务管理、业务销售等类别,分别建立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分别实施绩效评估。

三是分配激励管理。在销售人员收入分配上,要建立一种以销售预计利润为基础的薪酬分配制度,使之与公司经营目标高度吻合。与此同时,在各类人员的分配上,则应在坚持以短期业绩导向为主的基础上,适应东方人普遍存在的稳定需求,适当考虑年度贡献,体现企业长期发展成果的全员分享精神。

(四)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

一是要完善分类管理、定量考核、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分配制度。制订落实好个人人、中层干部、副经理和经理管理办法,尤其是转变基层保险公司经理(含副经理)分配方式,实行上管一级,挂钩考核,激励约束相统一的分配管理机制,将收入与其贡献大小、发展快慢、效益高低直接相联,真正使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有压力、增动力,激发工作潜力。

二是改革基层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分配办法,建立起与绩效挂钩的浮动报酬分配机制,拉开人员分配档次,实现绩效导向,激发销售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干劲,真正实现劳效挂钩、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的分配原则,增强活力,促进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改革基层保险公司内勤人员分配办法,打破身份界限,以岗定责、以责定酬、按劳付酬、岗变酬变,把岗位责任、工作效率、工作成果、服务水平定性定量挂钩考核,以科学分配引导员工爱司敬岗、服务市场、服务一线,促进发展。

(五)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把服务作为与业务发展同等重要的工作齐抓共管,切实树立起服务就是市场、服务就是资源、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向服务要客户、向服务要业务、向服务要发展,将优质服务变为全员自觉共同的行动,并从点滴抓起,从每个环节抓起,从每个员工自己做起,以个人的优质服务带动整个公司服务观念的大转变、服务意识的大提高、服务水平的大提升。

二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导向改进业务流程。要求保险公司在业务流程设计上,不仅要考虑自身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需要,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客户的需要,其本质都在于提高保险活动的效率,对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保险公司提高信息共享水平是改进业务流程的基础,整合客户服务部门和流程是改进业务流程的关键,“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历来是企业管理追求的一个理想运行境界。

三是延伸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对客户的服务不仅要体现在动员投保、上门咨询和理赔给付等具体业务环节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售前、售后前期和长效服务上。要实行客户的分类管理,提供差异化服务,着力做好中高端客户超值服务工作。

基层管理篇9

但对我们基层来说,要想创造这种团结向上的工作生活氛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管理者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需要管理者付出大量的心血来做好它。我对此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发现对基层单位来说,要做到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有一些原则性带共性的问题,你如果解决了,形成团结向上局面也就不难了。

其一,本单位只能允许存在一个领导核心,绝不允许多头领导,不能有相互矛盾的措施规则出现。对单位内部的非正式组织,如能为单位所用,与单位管理思路相统一,则支持,反之就必须抑制,在员工们的心中只能觉得他们只有一个领导,哪就是基层管理者,上级的越级管理也是与基层管理思路一致的。

其二,如果基层领导是一个集体,分若干级或平级分若干部门,则必须要团结,各种措施政策(不管是哪个领导或哪个部门制定的,也不管是口头的或成文的)必须协调一致,领导集体中有一个核心,一个拍板决策的人。不允许各打各的小算盘、小九九,培养自己的亲信势力。这种情况下,单位员工要听命于领导集体,听命于管理制度,而不是个别领导。不能出现听谁的而又不听谁的现象,绝不能允许不担责任的人在哪儿发号施令,做主要指挥决策工作。这是很危险的。

其三,各种政策制度措施需要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只为某些少数人或小集团服务,要让员工们觉得,本单位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具体管理上,都是公平的,没有暗中交易、幕后操作存在,从而在制度上培养大家的团结意识。

其四,对有损团结的事情或个人,一旦发生,不管是谁是什么事,应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养奸。让员工们觉得单位是奖勤罚懒、奖惩分明的,是公平合理的。从而让员工们从内心对单位充满了信心。

其五,基层管理者或领导集体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以及把单位工作做好的自信心,把单位工作当事业干的决心。不能出现混日子的思想,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因为管理者的工作表现会直接影响下属员工。管理者在哪儿混日子,哪有员工在哪儿干事业的道理。同时这样也会导致人才远离,单位工作也会一落千丈。

其六,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并化解各种矛盾,包括生活中的矛盾。人是有感情的,生活中的不愉快是会带入到工作中去并影响工作的。同样生活中的矛盾也会带入工作中去,所以管理要做有心人,不但要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同时也要发现并解决员工生活的矛盾。解决矛盾时要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

其七,“管理”好自己的上级各位领导,要让他们完全相信你的工作管理能力,支持你的管理思路和措施。要让他们觉得你的管理是与他是一致的,你能做好他交给的任何工作任务。必须避免他在你的下属员工中培植亲信......

基层管理篇10

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是由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引发的一项重大改革,是重新构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实践。这项改革将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改革任务有机衔接,在基层首先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作为公共产品向人民群众提供,对于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在继续巩固完善32个试点县(市、区)综合改革成效的基础上,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全面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实现目标和实施范围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国家和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彻底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实现目标:通过推进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药品、保障制度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全面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并从降低药品价格和改善服务中得到明显实惠;医务人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实施范围:全省所有县(市、区)和淮南毛集实验区、六安叶集试验区、池州九华山风景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所在县(市、区)卫生部门统一管理。

依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服务人口及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情况,合理核定需要的人员编制,由编制部门实行总量控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乡镇卫生院编制按乡镇户籍人口1‰实行总量控制,并分类核定。医药卫生类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执行《安徽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皖编办〔〕26号)。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的人员编制,仅作为其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由县级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招考或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择聘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期满考核不合格的,重新选聘。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医药卫生类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0%。实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的人员不得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所有具有竞聘资格的人员,由县级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符合分流安置政策范围的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

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工作任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口数量、服务质量和服务半径核定;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根据前三年医疗服务平均人次数、收入情况,并综合考虑影响医疗服务任务的特殊因素核定。

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卫生部门组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财政、人社(人事)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

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岗位任务和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绩效工资起点时间从年10月1日开始执行。

鼓励各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奖惩机制。

(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和省确定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有关规定。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库存药品全部按进价销售,且不得高于国家指导价和省采购价。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确需配备使用其他药品的,应按规定在我省确定的补充药品范围内选用。

(五)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支出,由县(市、区)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同时,探索发挥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当地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管理。

按照不超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年业务收入的1%比例计提医疗风险基金。

(六)推进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改革,建立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对所属行政村卫生室实行人员、业务、药械、财务、资产等一体化管理,逐步建立严格的村医服务准入制度,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省确定的补充药品,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给予补助。按行政村农业户籍人口数核定补助标准,即每12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行政村卫生室8000元,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统一安排到县,再由县落实到村卫生室。各市、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补助。

三、改革的实施步骤

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改革实施主体的责任,精心组织,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

(一)学习培训,制定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改革文件,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研究政策,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围绕贯彻落实综合改革任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理清改革思路和方法,把握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二)清理库存、取消加价。卫生部门要抓紧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开展库存药品清理,2010年9月1日起取消加价,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

(三)定编定岗,竞争上岗。各级编制部门根据有关规定,逐县(市、区)、逐院确定和下达编制。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规定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院长(主任)按照规定和实际需要开展岗位设置和报批工作。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竞争上岗各项工作。此项工作2010年10月份完成。

(四)妥善安置,确保稳定。各县(市、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符合分流安置政策的人员,对照政策规定进行逐人审核、确认,由人社(人事、劳动)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妥善分流安置。此项工作2010年12月底前完成。

(五)核定收支,落实补助。各县(市、区)财政部门会同卫生部门,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和人员编制情况,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和支出,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统一管理,并按月预拨经费,保障正常运转。

(六)绩效考核,兑现奖惩。各县(市、区)卫生部门负责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内部职工工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七)总结评估,检查验收。本次改革任务完成后,各地要及时开展工作总结,形成总结报告,并逐级上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要逐一开展考核验收。此项工作2011年1月份完成。

以上步骤,各地结合实际,可同步开展,也可交叉进行。

四、改革的保障措施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各市、县(市、区)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将各项改革政策贯彻落实到位。鼓励各地按照本实施意见和配套文件的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落实改革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

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各市、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各级编制、发展改革、卫生、财政、人社(人事、劳动)、物价、药监、纪检(监察)、组织、工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保证改革顺利实施。各县(市、区)要组织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办公室,对核定编制、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分流安置等阶段中需要审批的事项,集中审批,加快进度。

(二)加强财力保障,强化资金管理。

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资金调度和经费保障工作。要规范并公开县级国库支付中心办事程序,优化资金拨付流程,切实加强监管,明确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严禁挤占、截留、挪用。

(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范运行。

各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深入基层,加强对改革各环节的检查指导。各县(市、区)都要实施包保责任制,对每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一位县里的副局级以上干部包干负责,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时间要求扎实推进,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确保体制机制顺利转型,确保社会稳定。

要建立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欢迎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竞争上岗、分流安置等方面进行监督。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改革各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全程参与、全程跟踪、全程监督。要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立即纠正和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四)强化工作责任,确保社会稳定。

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确保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和省里的政策,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全程跟踪,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因为改革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秩序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药品供应断档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竞聘上岗操作不公开透明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分流安置政策落实不到位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资金拨付不及时到位而引发不稳定,不能因为宣传导向失误而引发不稳定,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教育引导党员提高对改革的认识,增强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各县(市、区)卫生部门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做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出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党组织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党员的岗位特点,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改进医德医风,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