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十篇

时间:2023-04-07 09:44:57

银行利率

银行利率篇1

本文作者:顾月红工作单位:江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农村商业银行为增加收入来源,必须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明显高于我国,以美国为例,银行利息净收入在1979年后呈下降趋势,而非利息收入却能保持较快增长,且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明显高于利息收入增速。银行为应对存贷利差收窄的不利形势,唯有加大业务转型力度,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大规模推广ATM、CDS、POS、EPOS等设备,加大发卡数量,以此促进卡业务的蓬勃发展。对盈利空间的影响市率市场化的一个信号就是存贷利率差别化调整政策的实施,在此初期,资金成本上升、贷款收益下降、同业竞争加剧,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严重受限。现阶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存贷利差收入占比仍较高,有的甚至达98%强,一旦国家全面放松利率管制,利差空间的收窄将严重影响盈利水平。

调整业务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主要为贷款业务,非信贷资产业务占比相对较低,这样的资产结构必然导致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关联度强。未来,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顺应金融市场的深刻变革和利率市场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及早做好业务结构调整,优化资产配置,适度提高债券类资产占比,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强投资组合管理,提升资金运作水平。建立健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力推进了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在农村商业银行范围内的广泛运用。为满足利率市场化需求,建立健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促进农村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质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只有进一步强化预算控制力度、提高预测水平、落实成本管理,全面把握利率风险、贷款风险及其流动性状况的相关信息,才能为增强利率决策、信贷资产投向决策的高效性打下坚实基础。实现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系统化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信息系统基础薄弱、现有成本资料短缺等问题,影响制约了成本分析和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必须打破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内部经营管理成本理念。要积极引进和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全面挖掘相关成本资料,为农村商业银行顺利开展财务会计工作提供充足的信息保障;另一方面,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经营收益和成本配比的分析研判,并通过学习教育不断强化认识,严格落实考核推进制度落实,以此推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的系统化、规范化。

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方面来看,规划未来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率走势、成本、盈利能力、资金需求和供应及其部分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多项预测;二是短期经营决策(新产品开发)和长期投资决策(固定资产购建、电子设备购买)。这就需要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采取现金流分析等多项国际通行的技术方法,实现项目投资分析的高效性。优化财务资源配置,节约成本一方面,应积极推行“扁平化”财务管理模式。该模式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调整财务管理权限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编制财务预算和业绩评价体系、统一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计划、统一进行费用和固定资产的配置、统一进行资产负债定价以及统一调度资金。“扁平化”财务管理模式自推行以来,赢得了广大商业银行的青睐,大大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应着眼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不断调整财务管理结构。可以采取董事长或行长承担战略决策职责,总行财务部门承担战术决策职责,分行财务部门承担常规性财务控制职责的方式,实现垂直管理。分行必须自觉接受总行监督和管理,定期抽调管理人员到总行接受培训、教育,不断提升从业素质,确保实现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

银行利率篇2

关键词:利率风险;衡量;管理;兴业银行

在我国,利息收入一直是大多数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保持稳定的利息收入也是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条件之一。银行利息收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利率,利率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使得银行利息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得银行面临着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重要风险之一,因此,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也成为银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利率风险的简单介绍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因为市场利率的变动导致商业银行收益或者市场价值的波动。但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即市场利率的变动并不是必然导致银行利率风险的产生。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在数量、类型、期限等方面均完全相同,则不论利率如何变动,其对银行的存、贷款的影响都是完全相同的,存贷利差自然也不会变化。此时,不存在利率风险。然而,一般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而利率的变动一般都会给银行带来潜在的利率风险。

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及其管理

衡量利率风险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还有久期分析等,这里仅介绍利率敏感性缺口这一分析方法。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导致银行资产、负债变化的不确定性,由此可知,与利率不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不会产生利率风险,这里的不相关资产和负债主要指:一是不生息的资产和不计息的负债;二是虽计息,但利息收入和支出在考察期间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在分析利率风险时,我们只考虑在考察期内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资产和负债,也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

所谓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公式表示为:GAP=IRSA-IRSL。(其中,GAP代表利率敏感性缺口,IRSA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IRSL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称为正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称为负缺口;两者相等时称为零缺口。利率变动时,资金缺口的数额直接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银行处于不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时,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银行处于正缺口,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在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会增长。这是因为,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利率敏感性资产中获得更多收益,同时也要对利率敏感性负债支付更多的利息,因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所以银行利息收入的增加会大于其利息支出的增加,最终结果就是银行净利息的增加。反之,市场利率下降时,净利息收入会减少。而当银行处于负缺口时,也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在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会增长。这是因为,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从利率敏感性资产中获得的收益减少,但同时对利率敏感性负债支付的利息也会减少,因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所以银行利息收入的减少会小于其利息支出的减少,最终还是导致银行净利息的增加。反之,市场利率上升时,净利息收入会减少。当银行处于零缺口时,则不论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银行都不存在利率风险,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即利率敏感性系数分析。利率敏感性系数的数值就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值。当该系数大于1,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银行处于正缺口;当系数小于1时,为负缺口;系数等于1时,为零缺口。利率敏感性系数分析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示方式上有所区别。

(二)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建立在银行对利率的预测上,旨在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对资产和负债的结构、数量、期限等的调整,保持一定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当银行预测市场利率上升,应采取措施适当增加正缺口,若银行处于负缺口状态,应尽量减少负缺口,努力达到正缺口。相反,当银行预测市场利率下降时,应适当增加负缺口。

三、兴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策略分析

选用兴业银行2011年度资产负债表相关数据,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对其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如下分析。查阅资产负债表可知,兴业银行2011年的资产总额为2408798百万元,其他资产为8400百万元,在此设定利率敏感性资产为资产总额减去其他资产的剩余值,即为2400398百万元;负债总额为2292720百万元,其他负债为16442百万元,和上文保持一致,设定利率敏感性负债为负债总额减去其他负债的剩余值,即为2276278百万元。因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因此银行处于正缺口,且利率敏感性缺口为124120百万元,利率敏感性系数为1.0545,可以判断银行存在利率风险。假设未来一定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保持目前的趋势,二者之间的数值关系不发生显著改变。那么,如果未来利率上升,银行的利息收入将会大于利息支出,这也就意味着其净利息收入将会增加;反之,未来利率下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会减少。

兴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银行若预计未来利率上升,则应继续扩大利率敏感性正缺口。银行可以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者减少利率敏感性负债,或者两者同时进行,也可以缩短资产到期日或者延长负债到期日,这样银行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若预计未来利率下降,则应积极营造利率敏感性负缺口。银行可以减少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者增加利率敏感性负债,或者两者同时进行,也可以延长资产到期日或者缩短负债到期日,同样银行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利率敏感性资产的增加既可以通过浮动利率资产的增加、固定利率资产的减少来满足,也可以通过缩短浮动利率资产的利率调整期、缩短资产的偿还期限从而通过重新发放资产来达到;利率敏感性资产的减少则相反。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增加或减少也是同样道理。当然,如果保持利率敏感性零缺口,则不论未来利率上升还是下降,银行都不存在利率风险,自然,银行也丧失了从利率风险中获利的可能。因此,若银行不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变动方向或者预测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可以考虑减少利率敏感性资产同时增加利率敏感性负债,最终使得两者相等或者近似相等,此时,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为零。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金融形势巨大变化的发生,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利率风险的极大挑战,利率风险已逐步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加强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第一,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意识,设立职能明确的资产管理机构,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管理。

第二,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表内管理。在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银行应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内的各种项目及其结构,使暴露于利率风险中的资产和负债缺口发生改变,从而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规避或降低利率风险的目的。

第三,通过金融创新,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规避利率风险。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尚不发达,提升空间还很大。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我国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陈小宪.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郑鸣.商业银行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春红,董晓亮.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银行利率篇3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

从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看,政策性风险远大于其他风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策性因素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权重较大。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管理权限集中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是授权代管机关。因此,国务院往往从宏观角度考虑利率的升降,这种政策导向在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中体现较为充分。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目前贷款利率已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而1994—1996年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存人的定期存款从2000年后进入兑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这种利率风险往往是政策性的,商业银行只能是被动接受。二是受信用环境及国家诚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10%的优惠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三是存贷款业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权重较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业务结构过度集中在存、贷款等利息类业务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占比过低,使商业银行在利率调整中承受了直接损失。

当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非均衡性也会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缺口风险,一是在总量上,资产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出现存差或借差缺口过大,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承受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如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负债成本加重,资产收益下降;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间没有合理利差,如为竞争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无原则下浮,甚至亏损经营。

二、目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在利率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观念滞后,人才匮乏,制约利率风险防范技术的。一是由于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对利率风险较为陌生,各家银行的竞争观念也比较单一,虽然存贷款竞争已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上升到追求效益的竞争,但在价格等深层次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还十分肤浅。二是商业银行各个经营层面认识不同,部分人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国家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入WTO的客观需要,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会太快,坐等观望气氛较浓。三是由于现行各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基础工作较弱,所以只能被动应付利率风险。四是具备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人才较少,不能很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二)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构。一是利率决策机构缺位。目前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二是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近几年,对优质贷款客户的营销中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而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操作的程序、定价的技术等方面相对缺乏。

(三)利率风险衡量、评估和规避机制尚未建立。一是由于各商业银行对利率敏感性缺口技术等手段的运用缺乏资产负债期限、数量结构等详细的基础数据支持。二是尚未建立合理的利率风险评判系统,对利率风险的识别、测度不能进行正确的衡量、分析。三是潜在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风险的发生。四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五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避险工具。

(四)资金定价能力有待考验。利率市场化下,资金价格的定位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市场竞争策略等宏观和微观层面。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实践仅局限于对贷款利率进行一定幅度的浮动,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中进行资金定价的经验。

(五)资产负债品种、结构单一,难以适应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目前商业银行非存款性资金来源、非信贷产品品种的开发和金融创新能力都十分薄弱。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基本以存贷款为主,且多处于“正负缺口”形态中,利率上调或下调都会给部分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损失。而且,限于资产负债业务品种、结构单一的现实,即使商业银行测算到缺口风险的大小,也未必能根据所承受的风险状况,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组合,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控制。

三、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适应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做好利率走势。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逐步走向间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传导政策意图,间接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因此,商业银行要关注央行政策举措,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二)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一是积极运用敏感性缺口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二是采用投资组合、新产品开发以及借人资金等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利率风险;三是随着金融市场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可以通过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

(三)构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资金定价的目的是收回商业银行付出的各项成本、实现发展目标、获取目标利润、有效控制风险、实现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因此,建立、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四)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水平,准确评判利率风险损失值。二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差额风险。三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行业、,形成资金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四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一定的工具,如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使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五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在利率风险发生并造成损失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取得补偿。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加一些保护性条款,在利率发生急剧变化并发生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及时得到补偿。

银行利率篇4

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如下:

1、一年期基准利率为4.35%。

2、一到五年期基准利率为4.75%。

银行利率篇5

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如何查询平安银行汽车贷款利率?平安银行车贷利率表一览

项目年利率%

基准利率

一、短期贷款

一年以内(含一年)4.35

二、中长期贷款

银行利率篇6

29%?这么高的年利率,这是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产品吗?

是的,从平安银行就可以以这个利率得到贷款,且放款时间只需一两天。

自去年以来,伴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多次上调,以及央行的加息,银行系统的资金面越来越紧张,各家银行均有了提高利率的迹象。但是,作为大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高达近30%,则并不多见。

目前,《投资者报》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了平安银行在上海外滩的一家网点。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分为抵押贷款与无抵押贷款,抵押贷款的利率是将基准利率上浮20%左右,但是非常难贷,且放款时间至少要一个半月。而无抵押贷款的年利率是15%~16%,三天即能放款。

此外,平安银行还有一款贷款产品叫“易贷险”,易贷险名为保险,实是贷款。记者看到,在平安银行网点的宣传栏上,醒目地放着“易贷险”的产品介绍和联系方式。据客户经理介绍,该款产品是平安产险设计的,通过平安银行放款。其贷款利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信用保证保险,月息为1.8%,另一部分则是将基准利率上浮20%左右,即年利率7.5%左右。对客户来说,两项相加,年利率将达到29%左右。如果提前还款,客户还得支付违约金。

分析人士指出,既然产品能够在平安银行这样的机构推出,那就意味着其已经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批准。但是,如此高的利率让一股客户很难承受,其贷款用途也就很难正常,因此,对金融机构来说,如此放贷,聚集了很高的风险。

平安有多款高利率贷款产品

记者从平安银行上海分行的一家网点获悉,目前,平安银行的贷款产品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抵押贷款,一种是无抵押信用贷款。

客户经理介绍说,抵押贷款的年利率是将基准利率上浮20%左右,也就是年利率8%左右。但是由于额度比较紧,比较难贷,批下来的时间就要10天左右,而等放款,则至少要一个半月左右,还不一定能放下来。

平安银行的无抵押贷款叫“新一贷无担保个人贷款”,其广告词非常漂亮,“贷款成本最低仅为普通小额消费信贷的50%,轻松月供,以贷款5万元、贷款期限3年为例,月均贷款利息仅183元!”

记者咨询获悉,该项贷款的利率包括基准利率上浮20%~30%,以及每个月4.9‰~6.9‰不等的账户管理费。以基准利率上浮20%,账户管理费为每月5.9‰计算,年利率为近16%。

年利率16%在目前的市场上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对于账户管理费的收取,社会上还是有不少争议。

以账户管理费5.9‰计算,如果贷款5万元,那么该项费用每月则为295元。与贷款利息不同,账户管理费并不会随借款金额的减少而减少。因此,对客户来说,这无疑加重了贷款成本。

上述客户经理还表示,如果是企业主,也可以以个人身份贷款。不过,这样,账户管理费就要提高到每月8.9‰。

保险与银行合谋“高利贷”

不过对于平安来说,利率最高的产品还是“易贷险”。

目前,有网友发帖称,平安银行贷款利率高达60%。以“易贷险”为例,按2年期24期还清计算,银行年利率是将基准利率略微上浮,再加其他费用,总共月息为2.6%,年息为31.2%,除此之外,签合同时还会有一笔保费,为贷款本金的35%,合起来年利率高达66%。

一位客户经理就此表示,这种放款时就收取保费的做法目前已经停止,现在是全额放款。其贷款利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信用保证保险,月息为1.8%。在贷款合同书中,它并不是作为贷款利率出现的,而是风险保障金。另一部分则是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上浮20%左右,也就是6.31%×12=7.57%,即年利率7.5%左右。而对客户来说,其贷款成本是两项相加,年利率将达到29%以上。

该客户经理介绍,该项产品一般来说都是做36期。以贷款一万元,36个月还款计算,每月的还款额度在520元左右。520×36=18720元,也就是借款一万元,三年的成本为8720元,年利率为29%。

当然,客户可以提前还贷,但是需缴纳违约金。如果1~6个月就要还贷,那么违约金为贷款额度的3%,6~12个月还贷,违约金为2%,12个月还贷,违约金为1%。

而平安银行杭州分行的人士则表示,该项贷款的月息在2.1%~2.3%。如果提前还贷,需要有5%以下的违约金。

与平安银行的无抵押贷款相比,该项产品除了利率稍高外,放款也并不会受到额度上更多的限制。上述客户经理表示,平安银行的信用贷款获批后,还要得到总行的批准,即需要两次审批。而且总行有否决权,因此贷款还有获批被否的风险。但是,“易贷险”则只需要一次批准即可。

该客户经理进而解释说,平安银行的贷款是属于银行系统的,而“易贷险”则是平安旗下一家公司的产品,目前还是隶属于平安产险。由于与银行的关系都是属于中国平安旗下,因此,可以与银行有比较好的合作。

走在监管边缘

上述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易贷险”产品是平安产险提供了信用保证保险,他们帮客户买了信用保险,因此,反映在产品上,也就有了月息1.8%的费用。

中国平安拥有保险和银行的共同渠道,因此,他们委托平安银行放款。银行还是收取贷款利率的费用,而保险公司则收取信用贷款保险。在“易贷险”的宣传上写着“平安产险助您轻松获取银行无抵押贷款”。

“我们就相当于钻了一个监管的空子。”上述客户经理说,如果客户违约,那么是由保险公司先给银行赔偿,保险公司再来向客户追讨。因此,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比较大,而银行的风险并没有增加。

浦发银行风险政策管理部总经理赵先信博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银行的资金收紧,银行的利率提高会更加明显。

不过,对于平安提供的高利率产品,银行界人士还是提出了质疑:“如果年利率达到30%,那还不如直接用信用卡取现就可以了。”一家银行主管个人消费信贷的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信用卡取现年利率也就只有18%。

银行利率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一、引言

利率是金融商品的价格,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我国现行的管制利率,在优化资金配置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造成银行风险收益不对称、金融业缺乏公平竞争、国际收支不平衡、内外经济失衡等,利率市场化刻不容缓地被提上了改革的日程。但从管制的利率制度走向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开放的利率制度,从固定的利率水平走向可合理浮动的利率水平,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无疑会给国内的商业银行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波动引起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宋清华,李志辉,200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来源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的管理。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缺乏效率。由于利率的波动对银行的利息收益以及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直接影响,严重时会迫使银行破产清算,所以如何防范利率风险成为了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因素的分析

1、重新定价风险。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增。利率作为对推迟消费的补偿,具有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的性质。因此银行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就会借入短期资金、贷出长期资金,导致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当政府逐渐放开利率管制时,利率敏感性敞口增大,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与利率的相关系数上升,一单位的利率波动会引起较大的银行净值变动。

2、基差风险。即使是期限结构相匹配的金融工具,在收益利率与成本利率的调节机制不能完全匹配的情况下,也会使净利息收入和现金流发生变动,从而产生利率风险(左科华、陈四清,2001,2003)。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二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变动的浮动、频率与幅度都会加大,基差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3、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是用来反映银行收益与期限关系的。一般而言,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收益也越大,所以收益曲线呈向上倾斜状。目前市场上债券的利率要高于存款利率,所以银行很乐于将存款剩余资金投资于国债,以获得稳定的收益。但如果出现利率倒挂,或者利差缩小的情况,银行的收益曲线就会出现偏离,这也就是银行所承担的收益曲线风险。

4、选择权风险。名义利率的变动往往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利率幻觉,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将提前偿还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再获得该期低利率的新贷款。随着利率的波动,商业银行的客户选择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

5、客户流失的风险。在利率波动频繁且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客户必将追求具有保值效果的金融工具,以分散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一旦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客户将选择其他的投资方式。

6、利率决策风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利率决策是银行经营决策的关键。存款负债利率或贷款资产利率的不合理,就会面临丢失优质存贷款市场的风险以及不必要的利息损失(邹敏,2006)。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分析

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主要是缺口分析和缺口管理,一般用久期来衡量和测定,它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和解释。(1)麦考莱久期(Macauly Duration),建立在收益率曲线是平坦的、用于所有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是固定的该前提假设下,即时间的权重是每期收到的现金流的现值。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如果利率风险的久期缺口为0或尽可能地小,则利率波动对银行权益价值的影响很小;如果久期缺口为正,则银行权益价值与市场利率变化的方向相反;若为负,情况相反(Santomero,1997)。(2)修正久期(Modified Duration),实质上是债券价格的利率弹性,等于债券价格等式对收益率的一阶导数(除以债券的价格),代表了价格相对于收益率变化的敏感性。(3)有效久期(Effective Duration)和凸度,即用利率水平发生特定变化的情况下债券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表示,以不同收益率曲线变动为基础的债券价格进行计算,这些价格反映了隐含期权价格的变动。有效久期又称期权调整久期,它考虑到隐含期权的存在,认识到随着利率的变化预期现金流会发生改变。利率变动100点后的价格取决于不同情况下的隐含期权价值,因此应计算出在高或低一些的国库券收益率曲线上的隐含期权价值。收益率变动100点下的价格用期权调整利差来描述。

由于缺口分析一般是银行事后对策中的静态分析方法,缺乏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的监督。因此在静态管理的同时,应当通过借助金融产品来动态地调整暴露的风险。可采取的管理技术如下。

1、远期利率协议。是有关利率的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的时期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按协议利率借贷一笔数额确定的、以具体货币表示的名义本金。对于那些未来有借款债务或贷款资产,但又担心将来市场利率发生不利变动而增加了利息成本或减少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来说,选择远期利率不失为一种好的防范利率风险的方法。

2、利率互换。又称利率掉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现金流的行为,一般不涉及本金的支付。可分为同种货币的固定利率对浮动利率互换,同种货币的浮动利率与浮动利率互换,以及交叉货币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互换。对商业银行来说,当利率变动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市场价值和利息收支发生变化时,通过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以及利率结构的表外重组,进行互换交易的银行可以对银行净利差的波动保值,达到减少或消除利率风险的目的。

3、利率期货。是以利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是指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集中性市场,通过公开竞价,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按成交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金融凭证的合约。分为多头套期保值和先卖后买的空头套期保值。假如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如果预测利率水平将下跌,银行净利差将缩小,这时可以做多头交易套期保值,可用期货的收益来弥补现货的损失,从而稳定银行利差。同样,如果预测利率将上升,银行则可以做空头交易进行保值。由于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未必与银行风险头寸金额完全相符,所以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来找出适当的期货合约份数。国外通常通过计算套期保值比例来找出适当的期货合约份数。

4、利率期权。是指以各种与利率相关的金融产品,如国库券、政府中长期债券以及它们的期货合约作为标的物的期权。它有几种常见的形式: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利率上下限。通过限定利率的上下限,期权的购买者可以在利率水平向不利方向变化时得到保护,而在利率水平向有利方向变化是得益。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风险意识、管理架构,还是人员素质、风险控制技术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首先,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匮乏,商业银行很难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利率来调节资产负债结构;其次,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制包括利率决策机构缺位以及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第三,利率风险的避险机制尚未建立;最后,目前商业银行资金定价实践仅局限于对贷款利率进行一定幅度的浮动,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中进行资金定价的经验。

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虽然,我国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数量较少,中间业务的规模很小,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有必要重视这一业务范围的变化,并将衍生产品定价和中间业务纳入到利率管理中来。除了在观念上要对利率风险管理足够重视外,还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第一,尽快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实行适宜的缺口管理方法,利用金融工具合理规避风险。利率风险不仅难于事前控制,而且容易迅速传递和扩散。各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和监测国内外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动态,运用科学方法与先进技术手段,对本外币利率趋势进行科学和基本准确的预测,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率工具的运用,将缺口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第二,开展价值分析,建立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资金的定价对外是银行与客户商定借出资金价格的行为,对内是对资产运作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控制性活动。各商业银行可以以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等为基准,根据各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和当地竞争差别等因素,通过授权分别规定不同的浮动权限,同时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单个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预期现金流。

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提高中间业务规模。如、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可以调整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由利率市场化造成的风险。利率风险并不是完全能够通过银行内部管理解决的,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金融衍生工具。因此,金融创新,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五、结语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意味着利率波动将随改革的深入更为频繁,利率风险给银行带来的冲击也更为凸显。因此,货币市场的完善、利率衍生产品的推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推出了利率互换(掉期)试点,相信利率期货和期权的推出也已经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 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陈四清: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研究,2003,(7)。

[3]左科华: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管理,上海金融报, 2001(9)。

[4]邹敏: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及管理策略研究,北方经贸, 2006(2)。

银行利率篇8

【关键词】敏感性缺口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及利率风险

进入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利率市场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进一步加大和频繁,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国际化,影响利率的因素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利率变动的趋势和规律更加难以掌握和控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同样的利率风险,而且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较缺乏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应变经验的情况下加入到利率市场化的行列中,预测市场利率的能力和风险管理的水平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同时还要和入世后纷纷涌入中国市场拥有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外资银行相竞争,形势的严峻性与紧迫性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模型和理论成为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实证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针对利率变化而导致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利息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对净利息收入不确定的利率风险敞口进行测量的方法。利率敏感性缺口等于一定时期内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短期证券、短期贷款可变利率的贷款和证券等。利率敏感性负债包括短期存款、短期借款、同业拆借等。通过对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测度和管理能够有效的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比,进而控制利率风险。

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资产(RSA)-利率敏感性负债(RSL)

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RSA)÷利率敏感性负债(RSL)

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值时,此时GAP大于0,表明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并且利率敏感性比率大于1,意味着利率变动与净利息收入变动呈同向变动关系;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值时,此时GAP小于0,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并且利率敏感性比率小于1,意味着利率变动与净利息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时,即GAP等于0,此时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这时不管利率如何变动,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不变。

1.基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相关利率风险指标的计算。本文选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5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以一年期为界限,将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划分为一年以内到期和一年以上到期。通过计算,得出5家上市银2008~2013年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数据,如表2所示。

2.利率敏感性比率。将5家上市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按到期日汇总出1年内到期和1年以上到期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及总额?r?,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各家银行利率敏感性比率总额在2008~2012年这5年间略微上升,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采取了保守性的利率风险防范策略。大型银行中,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相比,逐步维持更加稳健的利率敏感偏离度。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庞大,特别是工商银行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如此庞大下,虽然13年调高敏感性比率事后证明也符合13、14年降息的期望但这样的敏感性比率给他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在防范利率风险方面就不如中小银行来的灵活。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缺口率。缺口率是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和总资产的比值,是一个衡量利率风险的相对指标。缺口率反映了银行总资产对所面临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缺口率较小说明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产防范利率风险;缺口率较大说明商业银行现有资产可能很难全面防范利率风险。这一指标衡量了利率缺口的风险程度,计算公式为:

缺口率=利率敏感性缺口÷总资产

分别计算上述5家上市银行2008~2013年的一年以内到期、一年以上到期的缺口率和总额,计算结果见表3

在2008~2009年的降息周期中,商业银行应该保持负缺口。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一年以内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值而一年以上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短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符合模型要求但长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与模型要求相背离。

在2010~2011的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应维持正缺口。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一年以内到期与一年以上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符合模型要求。在一年以内到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中,只有工商银行这两年中维持负缺口不变。而剩下的家银行均有做一定的调整,这与他们对市场利率升降的预期有关。

在2012年至12013年降息周期中,商业银行应调整至负缺口,但从表1看出,除了一直维持负缺口的工商银行,其他四家银行都没有及时对其敏感性缺口进行调整。相反地,在2012年,其余四家银行都增加了利率敏感性缺口,特别是中国银行,缺口相较于2011年有着数倍的增加。可见在2012年,诸多银行承受到利率下降的损失。到2013年,各银行才将一年内短期的缺口进行相应的调整,相比之下,相较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银行,其他的股份制银行调整缺口更为灵敏。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结论和建议

第一,选取的5家上市商业银行一年以上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匹配不均衡,面临很大的长期利率风险。政府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为商业银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自身也应行动起来,建立高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第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存在“短借长贷”的现象。应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一方面建立利率预测机构,其作用主要是依据国家宏观经济现状、产业改革情况以及国内外时事来预测利率的发展变动趋势。另一方面建立利率风险控制机构,通过风险控制机构,可以随时把握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受利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并通过资产负债管理、缺口管理等方法来改变银行资产负债情况来将其损失降到最低。

第三,在定价策略上,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可以根据客户级别、服务种类和地区差异等确定具体灵活的多样化定价策略。在定价方法上,可以采取成本导向型定价方法、需求导向性定价方法和随行就市的定价方法等。如此才可以最终努力达到并实现金融产品谋求利润最大化和资金平衡的财务目标以及延续或提升市场份额的营销目标的双重定价目标。

注释

根据5家上市银行各年度的年度报告计算整理得到,以下各表资料来源均与此相同。

姚远.《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防范―基于2006~2010年7家上市银行数据的验证》.金融论坛2011(11):48。

参考文献

[1]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出社.2001:10-15.

[2]陈景全,李晶.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财经论坛,2015(6).

[3]李春红,董晓亮.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J].财经透视.2012(4):88-92.

银行利率篇9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简称shibor),作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于2007年开始运行,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中得到广泛运用,促进了中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2012年6月人民银行又进一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可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的政策,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风险管理等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需要基准利率

1.基准利率有助于利率市场化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形成的核心。今后随着央行利率管制的不断开放,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将由盯住法定基准利率,过渡到参照市场基准利率。如果短期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出现真空,法定利率的基准地位将无可替代,利率市场化也难以最终实现。

2.基准利率有助于银行产品定价与创新

如果中国短期资金市场利率体系内部没有相应的基准利率体系,各种金融产品就缺乏有效的基准作为定价参考,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性就会偏低,新产品定价就会混乱,这就影响了金融市场向广度、深度进一步发展。同时,如果没有可供参考的市场基准利率,商业银行难以构建高效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及资产负债定价机制。

3.基准利率有利于货币政策调控

在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中,价格调控的分量越来越大,其发展方向逐渐由数量调控向定价调控转变,培育基准利率是前提条件和基础。不以市场供求关系生成的非市场化利率,难以真实反映资金稀缺程度,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准确的资金价格信号,从而使央行运用利率工具适时调控时往往难以到达到预定目标,甚至有可能加剧经济波动。

二、shibor推出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1.shibor的形成机制

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多家银行组成报价团,对各类期限的资金拆借自主报价形成的。目前,参与shibor报价的共有18家场内商业银行,还有多家场外报价银行,报价包括16个期限品种,涵盖了货币市场的主要期限,其不仅能反映拆借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也能反映真实的即期资金成本。shibor每天准时报价,具有较好的连续性,、稳定性,能够为市场提供完整有效的短期利率曲线。而且,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进行报价,更能真实反映即期资金成本,基本解决了信用风险定价问题。shibor具备基准利率所应具备的特征。

2.shibor具备基准利率所应具备的特征

shibor作为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是货币市场利率,反映和影响着金融市场上银根松紧的变化,制约或主导着整个利率体系中所有其他利率。由于央行是整个利率系统储备资产唯一的最终提供者,央行无论是通过国外净资产渠道或国内信贷渠道向金融系统提供储备资产,都将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超额准备金和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所以央行对其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可见,shibor确实适于作为央行货币调控的基准利率。

3.发达经济国家也将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国际间经验表明,作为金融市场上引导其他利率走向的核心利率,基准利率比较容易在货币市场上形成。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直被认为是信贷资金充裕或短缺的风向标,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最重要的中介工具。例如,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调整时,一般都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上调或下调若干个基点;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是引导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朝着目标利率范围变化。

三、shibor变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影响银行间拆借、存放交易量

由于银行那个间市场拆借和存放的定价参照shibor利率,所以shibor的变动会影响到拆借和存放的交易量,而拆借和存放属于信用融资,为提高以shibor定价的拆借和存放的成交概率,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自身同业授信体系,加强与同业的交流与合作,争取与更多外部机构相互授信,增加拆借和存放交易。

2.影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商业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一般采取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转移定价,如在银行间市场融通资金时,总行每日根据各时间段shibor利率以加减点差的方式确定本行内部的指导利率,以此作为分支机构吸收同业存款和融出存放资金的指导价格。

3.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

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定价上也采用shibor利率加点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这样更加贴近市场,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可以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因此shibor的变动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计划,商业银行需要根据shibor的变动情况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使其能够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

四、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加剧

利率市场化之前,由于市场利率比较刚性,变动不大,客户对于银行的选择区别不大,而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参与主体增多,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企业、还有居民对资产保值增值多元化需求较多,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自身的产品和业务模式,才能争取到客户,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市场资源的争夺更加剧烈,业务开展难度加大。

2.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新需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市场经营环境和业务模式的变化,以及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商业银行强化流动性管理成为必要,为经营平稳发展创造良好前提条件。如2013年6月份至年底银行间市场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打击很大,采取各种措施,不惜成本地保证流动性。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于未来流动性走势的分析研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结构,保证其业务经营平稳开展。

3.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利率的波动更加频繁和难以预测,利率风险加大。另外,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投资行为也不断发生变化,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合规风险等的防范和识别,避免潜在的巨大损失。

五、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1.加强流动性管理

提高流动性管理人员素质,做好每日对未来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各项指标情况的测算,合理、准确地安排融资规模、融资期限;稳固与市场各类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沟通与交流,维护正常的融资渠道;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应急融资合作机制,进一步保障日常流动性安全。

2.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通过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安排,优化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融资的整体成本,并合理配置稳定收益的资产,提升整体业务收益。可通过开发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将表外资产负债业务统一安排,细化管理要求,在强化资本约束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资本使用效率。

3.加强市场形势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频繁,而利率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收益的提高和成本的控制,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动性波动情况、市场机构投资行为变化和风险偏好变化等的综合研究,做好形式预判,在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规避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减少损失,提升整体收益。

4.控制交易资产规模,用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利率风险

为避免市场风险,稳健经营,商业银行需要控制交易资产的整体规模,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地进行买卖,降低大幅度亏损的可能性。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上升和债券收益率上升,可通过细致分析,提前预判利率走势,利用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锁定利差收益。

银行利率篇10

关键词:银行;系统内;差别利率体系;利与弊

银行实行系统内部的差别利率是有其合理性和重要性的,通过疏通内部的血液循环,才能形成健康的运营机制,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更大的总体效益。

一、银行实行系统内差别利率的合理性

银行实行系统内差别利率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机构是很庞大的,其遍布全国各地,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使得分行或支行之间的存贷情况不平衡。2.各个分行、支行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装是不一致的。有的行以经营负债业务为主,有的行以经营资产业务为主,这就需要有一个调节内部资金流动的机制,以满足各地存款或贷款额度的需求,从而是各行的目标顺利达成。3.大型银行内部各个分行、支行有"贫富差距"的现象,而马太效应会使经营资金良好的分、支行经营的越来越好,而经营不佳的分、支行会越来越差,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大型银行内部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4.由于信息常常不对称,总行往往会错误地估计银行总体的资金赢缺情况,从而盲目地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上进行资金操作,造成资金使用不够合理,银行总体效益下降。

二、银行实行系统内差别利率的基本构成体系

银行实行系统内差别利率需要各方面的通力配合,形成能够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

(一)构建网络基础平台

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技术可以使得整个银行系统连成一体,使信息得以及时传递、决策者得以有效的决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具体而言,即将从总行至支行的一切资金盈余及短缺的情况在银行内部的网络中进行和共享,并且随着各行资金情况的变动随时变化,使各行可以及时地了解信息,进行资金的调配。同时,也使总行可以通过系统进行调控和监督。

(二)构建银行内部的拆借市场

在网络基础平台上,各个分、支行可以根据外部资金供求状况进行内部市场的资金借贷。当分、支行的外部信贷旺盛而内部存款相对不足时,就形成了内部拆借市场的资金短缺方;同理,分、支行的外部信贷不佳而内部存款较多时,就形成了拆借市场的资金盈余方。双方的资金赢缺情况(包括资金的需求或供给量,相应的贷出利率或可以接受的借入利率区间)在网络上,双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交易对象,并进行磋商,自行确定双方都满意的利率(借贷资金价格),完成交易后,实现交割。如果有些分支行还不太了解拆借市场的情况,或是自己的决策能力有限,可以向总行所设立的咨询建议机构(下面会给出介绍)寻求帮助。该机构会协助相应分、支行提供适合其交易的对象,并一定程度上充当中间人进行帮助磋商。

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资金会自然形成不同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形成较为合理的利率。

(三)发挥总行在拆借市场中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在市场机制调节为基础的情况下,还应发挥总行在内部拆借市场中的最大参与者与监督管理者的作用,使市场得以稳定和有序地发展。总行需根据内外部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以及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内部利率的变动范围,在灵活的基础上加以控制。如当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时,经营行资金需求不旺,系统内资金市场供大于求,将会导致系统内资金利率水平下降,总行可在市场上大量吸收资金,这样及抑制了经营行的贷款投放,有一较低的成本充实了总行的资金实力,从而控制信贷风险。反之,当国家采取扩张的经济政策时,总行可以通过放宽系统内资金拆借权限、增加系统内资金拆借主体、向市场注入资金等手段为资金需求行提供资金,引导资金向高收益领域流动。

(四)构建风险监测系统

通过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资金运营指标来对个分、支行以及银行总体的情况进行监测,并形成一套对于风险指标的客观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总行和各分、支行应通过指标评价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反应。

三、银行系统内差别利率体系的利与弊

实行银行系统内的差别利率体系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合理性及其重要意义

1.增强了银行系统内资金的有效转移,使资金达到较为合理的利用,同时避免总行盲目向同业拆借市场借款的弊端。

2.使系统内利益分配更加合理,既可以激励和支持信贷旺盛行的放款业务,也可以使信贷不佳的分、支行优化经营结构,从而使内部贫富差距减小,银行整体效益提高。

3.此方式增加了总行调控资金的手段,增强了各行适应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动性,从而有利于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4.顺应市场化的趋势,内外部机制协调一致,使银行这类特殊的企业更能适应环境而得以长足有效地发展。

(二)系统内差别利率的弊端

1.资金供给方借此可以得到比单纯上存更高的利益,存、借之间的利差减小,这样会使信贷资源不丰富地区的分、支行更偏重于吸收存款,而信贷资源丰富地区更倾向于放款,使微观尸体资产负债比例失调,造成业务发展片面。

2.差别利率的可观收益使得各分、支行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及银行整体的利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银行实行系统内差别利率是有其合理性何必要性的,只有建立系统内差别利率体系才可以疏通内部资金运营,使银行以一个健康的机体,更加适应环境,从而得以有效地发展。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诸多问题,系统内差别利率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地完善。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