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素质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21:59:38

自身素质论文

自身素质论文篇1

关键词:自身素质;影响;人格魅力;典范;感召力;潜移默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拉开帷幕,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想使改革达到预期目标,需要诸多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教师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下面就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具有高尚的师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语文教师本身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和行为仪表等构成了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因此,哲人对教师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

1.语文老师应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导师

现代化教育事业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国家也通过了立法的形式,强调了“教育要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教育奠基”“加大教育投放”“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等,这使我们当代的语文老师充满了希望和自豪。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而教师本身的思想境界又是一部显性的教科书,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有了高尚的师德,崇高的思想境界,那么学生就有了一部很好的、显性的教科书,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长久的、终身受益的。

2.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现代健康的人格的表率,做学生的人格之师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教师是崇高的职业,而教师的劳动特点要求他有崇高的而完美的^.格一只有这样的人他才能教育出意志坚强、精力充沛、性格美好、知识渊博、有活力富于创造的人。”一个语文教师不应把利益看得太重,把教书看成一种谋生的方式,羡慕为官者、仰慕发财者,向学生乱收费、乱罚款,以至离岗谋官,下岗经商。不应该工作敷衍塞责、应付差事、得过且过、贪图舒适而平庸无为。

二、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一个品行高尚、情趣高雅,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同样,一个知识渊博、学养深厚的老师,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新的课改已全面启动,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是必须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不懈优化自己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学习。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只凭一张嘴讲,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自己却不思进取,停滞不前,他的学生就很难发展。一个普通话标准、音色纯正的语文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要求,他的学生会自然地去模仿、苦练朗读技巧;一个板书工整、美观、规范的语文老师,他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带出一批批“书法爱好者”;一个学养深厚、知识渊博、知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人文、自然、社会等方面知识都略知一二的语文教师,他的学生也一定知识宽泛;一个老师的诗文若能频频见诸报刊,他无需侃侃而谈作文的“秘诀”,也无需授古搜今地谈论作文的重要性,在他的周围自然会聚集一批批“文学才子”……凡此种种,都是身教,不必言传,而效果却极佳。

三、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教学研究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教书”,实际上就是“教人”。通过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传授给学生。为使自己的学识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得到学生的依赖,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研究教育教学的能力。

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面前学生的行为心态进行归纳总结,走进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自身素质论文篇2

关键词:基层;政治思想工作;提高素质

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层政工干部的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效果。通过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素质:

一、要具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熟知工作原则和基本要求外,还必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要对每个职工的基本情况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职工的个人爱好、家庭情况、工作能力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职工的思想变化要及时把握,并能做出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实掌握真情实况。同时,还必须有较强的说服能力,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把正确的思想观点讲到职工心里去,给他们勇气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唯有此,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得到职工的拥戴。

二、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对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操是基层政工干部的基本素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有为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和信心。世界观、人生观从根本上决定着政工干部的人生追求、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是政工干部德才素质的基础和支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富强、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激发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发展。

三、必须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

基层政工干部必须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热爱思想政治工作是对基层政工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忠诚于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不渝,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求名利,不搞攀比,要有不怕吃亏,甘为人梯的精神,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要积极调查研究,努力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实际工作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必须具备改革创新意识

以改革求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首先要在内容上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改变过去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法,用改革的精神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在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及时拓宽和充实工作内容。

五、要具备服务的思想意识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干部职工,人民群众是政工干部的力量源泉,失去了广大干部职工,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要抱着理解人、尊重人的态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讨论的方式与工作对象探讨问题,交流思想,给对方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和条件,让对方感到舒心、顺气,使对方和我们产生亲近感,以便了解对方的真实思想情况及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以实际行动树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

自身素质论文篇3

关键词:党校;教师素质;提高;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94-02

党校是我党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而党校的培训工作主要是由来教师完成。党校教师的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干部培训质量的高低。提高党校教师素质,造就一支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学风,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善于回答新问题的、高素质的党校教师队伍,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新形势下提高党校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提高党校教师素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干部队伍建设,完成中央赋予的历史重任的需要

党校作为我党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领导干部的阵地和熔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来受到党的重视。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就很重视革命骨干的培养、教育。在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进程中,我们一度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淡化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忘了党的宗旨,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扭曲,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当前,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好转,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并支持周边一些国家对中国进行骚扰。从国内看,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虽然整体稳定,但形势错综复杂。新形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给党校提出了一个根本任务:加强对当前国内外重大问题的研究,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懂经济、会管理、具有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而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关键就是提高党校教师队伍素质。

(二)提高党校教师素质是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时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作为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渗透到各个领域。以科学知识和人才教育为支柱的知识信息产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最基本的要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坚定的政治信仰,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时代对党校教师素质的最基本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党校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提高党校教师素质是加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干部教育的需要

名师出高徒。在当前形势下,干部的培养,党校的发展均离不开一支理论强、业务精,政治素养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目前党校教师队伍的现状看,特别是地方党校,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总体上都与国民教育有差距。由于受地方经济和各相关因素的影响,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少党校教师从大学毕业直接到党校工作,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学专业与担负的教学不适应,理论联系实际差。二是高层次学历少,许多教师理论缺乏相应的深度,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研究不够,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分析,不能适应党校教育工作的需要。三是获取信息和讲课的手段落后,大部分教师对理论动态的关注、研究不够,特别是对当前一些前沿理论知之甚少,对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和发展了解不多,不善于捕捉社会热点信息,讲课基本是对教材的简单重复,知识陈旧老化。四是不少教师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讲课单调,缺乏吸引力。因此,提高党校教师素质、逐步建立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党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结合党校的教学特点,党校教师应具备:

(一)政治理论素质

党校是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基本任务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和理论人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党校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就应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才能帮助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也才能考核学员的马克思理论水平。因此,提高党校教师政治理论素质,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党校自身建设的需要。

(二)文化修养素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容纳了许多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才能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方法,才能在实践中运用。党校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素质,教学中,才不会满足一知半解,理论与实际脱节,照本宜科,不去或者不会用理论武器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甚至搞形式主义,说一套,做一套,所以,党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家质,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是完成党校任务的基本要求所在。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是天生成的,也不是灵光一现就会形成的,必须要经过严格的锻炼才能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二者的结合,才能显示实践的生机和理论的活力,否则,理论是“空”的,实践是“盲目”的,党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获取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勤学和实践,才能有较高的修养造诣。

三、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如何提高党校教师素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本人认为,党校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一)重视党校教师的自身学习

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对党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站稳党校这个讲坛,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校教师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以高昂振奋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完善个性心理素质,提高党性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当前特别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十的精神,深入走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精神为核心,指导我们的工作,联系国内外形势变化,抓住当前重大现实问题,了解把握当代世界经济、科教、法制、军事及当代世界思潮和中国国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实质,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分析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动态,弄清当前诸多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省级以下党校,特别是市县级党校教师特别要注意积极争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到上级党校和一些综合大学学习。接受新的知识信息,完善知识结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中青年教师还应积极参加研究生考试学习,提高理论层次。

(二)加强实践锻炼,深入实际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锻炼,深入农村、深入生活到基层调查研究,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参观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开阔视野,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三)强化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中问题的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科研是党校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要写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不仅要查阅大量的相关专题的学术文献,还要整理思路,并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形成文字成果。科研的过程也是形成新思路、新观点,提高认识问题分析能力的过程。党校教师要积极联系社会发展和当地实际,强化科研工作。特别要结合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带着教学中的问题,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调查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通过科研,深化理性认识,促进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通过科研出成果,出人才,在科研中争取出名师,创名校。通过科研来从深层次上提高党校教师素质。

(四)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党校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增强时代使命感与紧迫感。紧贴时代的要求,迎接挑战,从学校管理方面订立教师阶段性培养、提高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外部压力,促进党校教师素质提高。认真落实中央《党校工作条例》,发挥党校优势,研究当前国内外的重大问题,培养领导干部的政治家素质,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五)强化党校教师创造思维的培养,树立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党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前提。在新的世纪,面临新的形势,党校教师必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强化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训练与培养,针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用发散思维方式和批判的思维方法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和创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以适应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党校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本人认清自身的不足,自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党校领导和各个教学辅助部门也要为提高教师素质,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给教师一个舒心的环境,以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党校完成自身的任务就有了可靠保障,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会利.党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2,(11).

[2] 锁兴义.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要提高党校教师素质[J].创造,2001,(8).

[3] 高继贾.略论党校教师素质[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1999,(6).

[4] 冷瑞光.贯彻十精神 深化党校教学改革[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 甄玉文.试论党校教师素质的提高[J].前沿,2001,(5).

自身素质论文篇4

论文摘要:就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人文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 前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2 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于1994年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博伊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难以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把儿童教育成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具有运用他们的技能为更大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日本教育界强调并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日本提出的现代人才素质要求中,将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放在了第一位。韩国在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养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2 增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3.3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有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5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4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2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3 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4.4 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5 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意识最为丰富和复杂。体育竞赛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培养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最佳时机。以往学校的体育竞赛受“选手体育”的影响较大,参加体育竞赛的大多是有特长的学生,而大多数无体育特长的学生,往往被排斥在运动竞赛之外,最多也只是充当一个观众。学校体育竞赛应是全体学生的竞赛,应通过组织“拉拉队”、服务保障队等方式,将全体学生都吸引到体育竞赛之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功能。

自身素质论文篇5

关键词:创业素质;后天培养;协同进化;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47-03

引言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尝试打破被动就业的束缚,开创自主创业的新局面。随着这股创业力量的不断增强,关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研究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以及创业环境和条件的支撑。而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方面,形成了关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四大基本理论,即:后天培养论、自我开发论、协同进化论、系统集成论。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后天培养论

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能力、精神、意识等要素的集合。这些要素并非与生俱来,其培养与提升主要是后天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后天培养的他组织作用

除创业者本身之外的,对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有一定影响的还有其他主体。其对于创业素质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复制作用。创业者组织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后天培养的案例供大学生创业者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地将其复制移植到自己的创业过程中去,成为大学生培养创业素质的经验基础。(2)刺激作用。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他组织刺激作用的结果。他人或其他组织创业的成功,会激发观望的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坚定犹豫中的大学生的创业决心,是大学生培养创业素质的催化剂。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后天培养的环境诱导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后天培养,特别强调环境的作用。创业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与创业活动本身产生直接联系的创业环境,如工作地点等。软环境则指与创业产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社会环境,如政治、文化环境等。但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会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以硬环境为例来说,创业者在直接创业环境中遇到的阻碍,能使创业者萌生提高创业素质的想法,继而为创业素质的后天培养提供了可能性。而以软环境为例,国家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社会创业气氛的加强、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等,都会无形中诱导大学生培养自身的创业素质以满足创业的需要,这些软环境条件日益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助推器”。

(三)大学生创业素质后天培养的突变论

创业成功讲究时机。所谓时机,即走向成功的转折点。同样的,创业素质的后天培养亦需要类似的转折点使得创业素质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样的飞跃被称为创业素质培养的突变。创业素质培养的突变往往取决于某些关键事件或者某些特殊培训。创业素质培养的关键事件突变法是指创业者在培养创业素质的过程中通过关键素质的锻炼或关键问题的处理等积累,引起创业素质突变的一种方法。特殊培训突变法是指针对众多创业素质中最能决定创业者创业成功的素质展开有针对性的特殊培训,使得该素质发生突变,实现质的飞跃。

无论是哪一种突变,都离不开后天的影响。创业素质的后天培养对于创业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他组织作用、环境诱导还是突变都是创业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外界信息以达到改变内部条件的目的的后天活动,通过这些后天活动创业者的创业素质才得以不断的提高。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自我开发论

所谓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自我开发论,是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高低不仅受到来自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开发的影响,

图1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后天培养论

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来源大学生创业者本身的自我开发能力。能否将自身的创业素质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并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创业需要,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

创业素质作为大学生创业成功必备资源之一,其必有一般资源所具备的可开发性。而这个开发的主体是大学生创业者自身,即内因在创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他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可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自我开发理论,按照动机、种类、程度、时间四个维度进行划分,分为:目的性自我开发、多样性自我开发、渐进性自我开发、可持续性自我开发。目的性自我开发论是指创业者依据自身的创业动机,针对市场有计划性地对自身的创业素质进行开发的理论;多样性自我开发论是指,创业者以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素质种类为标准,多样性地开发自身素质的理论;渐进性自我开发论是指根据创业生命周期的发展—成熟—衰退规律以及创业企业发展程度的进化,循序渐进地开发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可持续性自我开发论要求创业素质的自我开发,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符合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永续发展的过程。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大学生创业素质自我开发循环图

由图2中可见,大学生创业者素质的开发首先强调目的性。随着创业实践的发展,当单一的素质要求并不能满足创业者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创业需要时,素质多样化的自我开发战略就应运而生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开发过程,一定是随着创业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入,在横向与纵向上不断延伸的。并且,无论是大学生创业素质目的性开发、多样性开发、还是渐进性开发都是一个科学的、可持续的自我开发过程。创业者在创业素质的自我开发过程中,通过发现新问题,从而产生新动机和需求,即生成新的目的性开发,使自我开发的过程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自身的创业事业有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的发展。

自身素质论文篇6

一创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立足于一定理论、着眼于教育实践的概念,其操作层面的研究与尝试是这一概念主体的根本价值。所以,客观分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认识其重大而深远意义、探寻其可行性,更有利于采取可操作性策略、全面实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局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将人文科学纳入社会科学,忽视了人文科学自身的特质及其在教育思想、理念方面的特殊性质,形成教育模式的分野;同时普遍采取“专才教育”,增加自然学科的比重、减少或淡化人文学科,造素质教育的失衡。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愈来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层面。目前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为缺乏,主要表现在:专门指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很少,而有限的理论层面的研究又存在着文本性强、操作性差等问题。与此同时,实践层面的研究又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探讨具体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问题上,没有对校园和社会两种人文资源实现同时开发与利用。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局限

从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来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缺少人文氛围的营造,没有或缺少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专职教师。同时,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路径不当,具体表现为抽象的“口号式”说教和形式上的活动,没有落实到日常工作范畴之中,缺乏常态机制;一些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从属于大学德育课当中,只有在课堂上才会轻描淡写地涉及一下,不能进行专门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从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来看,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生活品位较低;部分大学生现代意识较薄弱、思想情感上带有一定的保守性,相当多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自信心与责任感;在价值观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自私自利思想严重;在法制观念上,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淡薄,违犯校纪、校规甚至违法行为屡有发生。

二创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群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必然要求。因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和准备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科学素质,而且还要有优秀的人文素质。只有这两方面的积淀完全兼备,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才是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如道德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等,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提升人文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

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进入了新的综合发展的阶段,科学知识不断地交叉、渗透,日益呈现出综合化的倾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摒弃专业划分过窄的观念,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素质的综合性。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参与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而人才质量的评价取决于人才自身的物质属性即专业属性和精神属性即人文属性。所以,专业属性和人文属性兼备的人才才是达标的人才,才最具竞争实力。为此,高校必须一手抓专业教育、一手抓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质量合格的人才,才能正面影响和扩大高校的对外知名度、逐步树立起高校自身的品牌,进而才能整体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本文重点从实践层面上力争突破从前对人文素质教育只局限在校园内的静态研究模式,既要立足于高校内部又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在“内引外联”的互补与互通中充分发挥高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共同指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体如下:

(一)立足校园,全方位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1设置人文机构。高校自上而下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设立不隶属于任何二级教学和行政单位的专职而独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构。它是一个由人文学科教师组成的专职教学研究团队,在校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并对其负责,组织开展全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组建一个独立的人文素质教育教研机构,具体领导并承担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是切实开展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组织保证。

2营造人文环境。以人文景观、校训、网站等有形载体,全面营造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舆论氛围,以实现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真正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终极目的。高校内部的标志性建筑、纪念碑、校史展览馆、校训、校歌、校园网等共同构筑的校园有形环境,蕴含着本校的发展历程和专业特色,潜藏着深厚而无可替代的文化积淀,是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为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人文环境。高校要积极挖掘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使置身其中的莘莘学子能够用心感受母校的人文氛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中将积极高雅的人文环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精神,并付诸自觉的人文情怀和行动。

3传播人文理念。顺应当下儒学升温的新形势,高校通过组织讲授儒学经典,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进一步弘扬以“仁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儒学中的“仁义”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认识,丰富其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提高对民族传统美德的认知和理解,自觉把握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通过对“仁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可以使青年学生能够冷静地思考问题,懂得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应按照“仁”的要求“反求诸己”,遵循“义”的路径,在实践过程中努力规范自身。“仁义”的熏陶将会使青年学生明白珍惜现实生活和自强不息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通过讲授儒学经典进行人文理念的传播方式,能够迎合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崇尚与认知,势必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4开展人文活动。通过对经典诗文、书画、影视、戏曲等公共艺术的欣赏,陶冶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参与高雅的艺术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人文精神。艺术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正确评价各种不同思想倾向的艺术作品,鉴别艺术作品中各种事物的美好与丑恶、高尚与低级、文明与野蛮,让人们在艺术享受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人际各阶层的交往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趋于和谐。在艺术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很多艺术形式(如合唱、合奏、艺术设计等)都要求参与者的集体配合、共同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态度、协调能力能获得感性的体验和有效的训练。因此,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和谐群体关系的形成。

(二)着眼社会,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主要集中在各省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均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文化场馆,因地制宜并充分利用这些公益性文化设施,可以为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流的社会教育资源。

1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社会教育资源。要使当地的人文场馆、教育基地成为常态性的人文教育资源,实现与高校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其一要对当地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性问题、即本身所固有的教育属性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位,使其所要发挥出的教育功能有明确的针对性。其二要具体研究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外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对接的问题,既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社会教育资源的特定思想内涵,又要结合高校自身制定的人文素质教育总体规划,使二者的科学对接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实效。

2建立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经常性互通机制。在校大学生应该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专门机构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公益活动,使自己在全程参与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从中得到社会的真实评价,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有新的切入点;高校还要主动走向毕业生用人单位,明察暗访本校毕业生在社会用人单位中在敬业、合作、创新、抗挫等方面的表现,从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社会评价同样也是高校不断改进与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这样,将大学生社会活动环境所反馈的社会评价作为我们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源头活水”,使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问题,实施好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最具社会效益和国家利益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自身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经常性工作,而且也需要大学生、高校与全社会的通力联动。只有这样,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被视为一个全社会的大事提到议事日程,并在求真务实的行动中实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终极目的。

参 考 文 献

[1]费孝通.人文类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钱理群.大学文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赵稀方.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胡智勇.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8(5).

自身素质论文篇7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员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brarians of Colleges Digitized Library

LIU Yaya

(Library of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 era" facing traditional to digital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librarians how to keep up the pace of the digital ag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ar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brary, the paper inquiries on way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 library;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quality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正从传统和现代迈向数字时期,而作为图书馆里最有活力和最有发展力的图书馆员在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今天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改变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现代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现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其中馆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馆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仅关系到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未来,还直接影响到读者选择、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价值的实现。因此,试就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及针对其素质现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展开论述。

1 高校数字图书馆馆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1.1 高尚的思想品德

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高尚的思想品德是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它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员的灵魂和统帅,而且是与读者交流、为读者服务的法宝。是提高其专业素质的先决条件。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热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是图书馆员胜任各项工作必备的基础。尤其是在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读者为出发点,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需,本着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场服务,本着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勤勤恳恳,热爱本职,立志献身于高校图书馆事业。

1.2 丰富且坚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相关的学科基础

由于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在馆藏结构、用户服务范围、信息要求程度和管理手段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一步步进入电子化、数字虚拟化和网络化时代。这就要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扎实掌握传统型图书馆中所要求的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传递信息、深加工的能力、掌握图书分类法、了解和熟悉馆藏、具备情报信息学理论知识、整合信息等的能力还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图书馆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向,具备对印刷型文献的整理和加工的能力,更应该具备对电子文献、网上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能把网上的数据有效地组织起来,以便使数字化信息资源有序化等。此外馆员还应学习和具备语言学、读者心理学、信息管理学等与图书馆工作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较广阔的知识视野,努力成为一名复合型的人才以满足读者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信息的需求。

1.3 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并具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转换、描述,并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储馆藏信息和网络数字化信息,并且能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的计算机网络,为全球用户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员还应了解和掌握文献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声像技术等其他相关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社会信息服务效能。

1.4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高校图书馆员无论是谈话、发言、作报告、撰写科研论文还是与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都要求语言表意准确、言之有物,具有逻辑的征服力。并且随着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对高校数字图书馆馆员来说,应能掌握和精通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外文资料、确保外文文献的借阅、咨询与开发,开展联机检索,获取网上信息,实现馆际合作,进行西文编目等工作。

2 提高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馆员专业素质有效途径

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现状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现实问题突出。且现有制度的不健全、馆员队伍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其自身知识结构和观念的落后陈旧,都使馆员无法适应数学化信息资源服务的要求,这些都导致高校图书馆馆员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下降。因此,必须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质与水平。

2.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全新的理论和全方位的服务观念

高校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工作,因此图书馆员应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理论武装头脑,及时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本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牺牲自我、奉献读者的精神投身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 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中,必须对传统的理念和服务方式进行扬弃和取舍,树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的图书馆理念及专业发展观,明确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化的理念,建构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形成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坚定的思想、态度和意志。另外,搞好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历来是高校图书馆永恒的主题与生存之道。面对数字化的挑战,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有接待、借阅等一般性工作的服务意识,还要有能动态地了解各种读者的不同需求,具有开展一些特色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的意识。

2.2 不断地自我学习与创新,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学习理论与不断创新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是提高馆员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实践基础。

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等。因为,高校图书馆员既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也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及国际间不断地交流与合作,高校图书馆员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展的步伐,为高校数字图书馆事业贡献自身力量。而专业素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而不断学习又是提升专业素质的核心途径。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员,要博览群书,不断学习。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高校数字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广学博览,不但要熟练掌握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文献学等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多种学科知识,以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其次,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数字图书馆员必须有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例如:能够研究并撰写各种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以便使新思想、新见解、新理论得到推广和交流,同时也拓展自我专业发展的新天地。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有进步,才能敢于破除传统的各种旧理念,旧束缚,积极探索有利于高校数字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机制、新领域。才能不断提高馆员自身素质,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从根本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数字图书馆员只有将新理论、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才能真正提高馆员的专业能力。

2.3 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馆风与人文环境

高校数字图书馆健全良好的制度及在制度的保证下依法治馆、科学管理,创造良好的时空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与能力发展的外在动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提高准入标准,加大人员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考核。杜绝图书馆员的人职门槛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与奖惩制度。每年对馆员进行考评,把馆员的聘任、工作成绩与年度考核、奖金、职称评定等挂钩,按照实际工作水平和工作成绩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又要“以人为本”, 解除困难馆员生活,子女上学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馆员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感到图书馆是幸福快乐的大家庭。另外,还要做好馆员的培训与发展问题。可以通过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班、学术讨论会、各种专题讲座及开展形式活泼的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和方法,鼓励馆员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提高信息环境下专业素质与能力。

其次,在制度的保障下,馆员对读者热忱、高效的服务,同事之间的团结合作与集体意识,功能完善的网上学习与培训的平台,以及馆员之间互动性方面的建设,馆与馆之间互相交流与学习等,都使图书馆及其工作者能尽力发挥自己的职能与作用。并为馆员和读者提供一个自身素质提升的良好人文环境与氛围。

2.4 馆员自身要有提高素质的需求和愿望

外在的制度和环境给馆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实践基础让馆员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但是馆员自身如果没有提高素质的紧迫感,没有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想法和愿望,馆员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作为新世纪的高校图书馆员在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协调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有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调控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工作方式的需求和愿望。能够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变化,各种读者的服务要求和高校数字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逐步形成提高其自身素质的优良意志品质。

总之,高校图书馆担负着协助学校为国家培育各种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现代社会电子化、虚拟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员只有顺应潮流,勇抓机遇,迎接挑战,采取各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不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技术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自身素质论文篇8

关键词:政治 人文 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与特定社会时代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思维方式、言行品格、生活习俗等品质的总结。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和功能,完全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对当代中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它具有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作用。表现在:

1.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性的人文素质,它主要指读书看报、学习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等;二是思想品德性的人文素质,它主要指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两个方面的素质有机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整体,其中思想道德性是人文素质中最根本的,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在中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形成完整优良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

2.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人文素质在中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表现为学习、理解、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道德理论体系,从而对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起重要作用。一个人如果对社会所倡导和推行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缺乏了解,对自身的行为和道德没有充分的认识,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和习惯。

3.思想政治课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知道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应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什么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和如何去实现它等等。它使每个受教育者在这种高级的精神传授中受到灵魂的震憾、意识的启示,从而内化为一种精神,使其成长为具备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这种人具有健康的人格、鲜明的个性、高尚的道德感、紧迫的使命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1)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性

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当代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培养高品位人文素质理论基础的指导思想,是中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部分。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懂得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转变教育观念,突出人文素质的特殊性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利用多种形式渗透人文教育。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必修课、学术讲座、专题报告、参观访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又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开发学生的智能潜力,突出教育的情感性,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形象;突出教学中人文知识的信息量,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突出教育中的方法论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等等。

(3)提高中学教师的人文素质,加强言传身教、示范引导。

自身素质论文篇9

关键词:素质 全面发展 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在全国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来源依赖于课程这个主渠道。但目前许多学校举办高职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相应的实践经验,其课程模式仍以知识为本位,课程结构仍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过深、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课程开发很少有企业共同参与。总之,许多学校的高职教育课程仍属于普通本科压缩型或普通专科移植型,难以体现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和优势,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一、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对象的素质划分为:身心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社会活动素质。高职教育对象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本的物质基础。显而易见,一个没有健康身体的人,是难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的;与身体素质相伴的是心理素质1。在教育学意义上,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性格、情感、动机、兴趣等心理特征。它参与、渗透、制约着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和“安全阀”,它直接影响行为者的行为及其效果。只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谐发展,才能在人的素质统一体中形成最坚实的基础。

2.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所谓社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制素质等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必备的素质。

3.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

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体能素质、智能素质、技能素质。体能素质是人从事劳动的体力状况;智能素质是指人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预测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等;技能素质主要指从事多种职业的工作技能、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对人的创造力和人的潜能的最大限度的挖掘,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加惊人。据统计,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多年的总和还要多,近20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至今有近半已过时。因此,人们在青年时代所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无不驱使着人们在社会中不断地学习。由此可见,智能素质中,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进科研能力、预测能力等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技能素质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自明的。一个人专业技能素质越强,在职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显著、创造力也越强;一个人的社交能力越强,他所拥有的发展空间就越广阔;一个人的管理能力越强,他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就越多。

4. 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世界的人也应当各有所长,因此当今世界的趋势是强调教育人道化和个性化,已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的个性差别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个体在不同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下,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发展充分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出自己的潜能资源,才能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决定了高职教育应当设置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体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保证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身心隶质的和谐发展需要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指导作保障。体育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一方面,体育课要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合其年龄特征的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是适应社会生存的本钱”的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除体育课外,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使体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如:课间活动、体育运动竞赛等。与此同时,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这种课程可以包括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课,也可以是由一系列的讲座组成,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目的在于使学生适应变化、调节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挑战。

转贴于 2.坚持文化课的基础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即.要求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和态度。高职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与应用性,其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让学生得以就业,能够生存,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正如一座高层建筑物,如果基础打得不深不牢,那么建立在其上的各式建筑,无论多么华美,都会因为没有牢靠的支持而难以长久屹立。高职教育应开设语文、数学、哲学、经济、法律、道德修养等领域的文化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应具有提高、强化、平衡、补偿四个方面的基础功能。提高,就是使学生在原有文化基础之上达到高等学历层次的基本要求,提高文化水平;强化,就是加强与职业专业课紧密相关的内容,以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普通文化课的内容;平衡,就是除职业专业课外,还应当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有利于品德、身心健康的发展等;补偿,就是完成诸如环境、安全、媒体、闲暇等方面的教育,以补偿学生家庭教育及其基础教育的不足3。当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就应当在基础中有优先,优先中体现精简。

3. 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适当开设综合课程,促进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要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决定了高职教育要紧跟时展和社会需要,所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要对学生上岗具有实用性,使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能熟练的掌握一到两门专业技术,真正实现毕业后就能上岗、上岗后就能靠技能技术立身。技能技术的掌握对于高职学生将来迈进社会十分重要,这也是衡量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方面,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转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这种情况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我国社会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4。职业或岗位的变换并非五条件的,它要求变换职业或岗位的人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变化了的工作,否则就有失业的危险。这就足以表明高职教育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基础。为此,不少学者提出了要使课程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并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不仅要体现在专业内知识的综合,又体现在不同专业知识的综合,还体现在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课程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更加宽广的知识。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体现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贮能蓄势,使他们成为能迎接新世纪任何挑战的成功劳动者或创业者。

4.加强课程的开放性,适应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因培养目标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它当然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唯有开放,才能尽早知晓最新的动态;唯有开放,才能有效接纳最新的思想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为此,课程的开放性应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关注和探求,在于体现人的自我实现5。因此,高职教育应灵活设置多门类的课程,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自主地、有目的地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这种自主选择得到充分满足,就越能促进个体的发展。第二,课程内容的前瞻性。课程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弃陈纳新。这就意味着课程必须引进前沿科技知识,并且把有争论的知识和无结论的探索述评给学生6,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挥。第三,课程实施的和谐性。课程实施一般是在班集体进行的,班集体必然存在着成员间的独特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某种气氛。课程作为班集体成员间进行交流学习的信息资源,自然成为班级人际关系交往的桥梁和纽带7。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团体气氛,给学生留有自由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桂建生 胡国强 著 《人的发展教育论》 岳麓书社 2002年第1版

2 石书臣《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 王运行 朱丽华《论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职教论坛》 2002年第7期

4 吕鑫强《新形势下高职课程的若干理论要点》《教育发展研究》 2002年第9期

5 叶肇芳《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职教论坛》 2000年弟5期

6 刘彦文《论课程的基本特征》《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年第28期

自身素质论文篇10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乒乓球 运动员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是人的身体、智慧、能力和个性乃至整个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 就谈不上人的发展。素质教育20世纪是80年代后期在我国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摒弃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即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21世纪的主题是人才的竞争,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人才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乒乓球在我国享有“国球”之美誉,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但乒乓球运动的专业性比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动作技术,且动作技术的定型需时间较长,运动周期长,对运动者的身体素质的某些方面要求比较高,另外,在乒乓球的比赛过程中,对运动者心理素质要求要高于其它项目,对临场者的心理压力承受、 心理状态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就现代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而言,对抗拼抢愈加激烈,不仅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战术灵活多变,身体素质突出,同时对运动员意志品质也提出了超强的要求。另外,随着乒乓球规则每局球改为11分制,国际乒乓球也迎来了史无前有的一次大改革,分制的改革导致分数的减少,关键球的机会反而增多,这不单单对运动员的体能、技战术有很大要求,同时也考验了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见,对乒乓球运动员实施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实施素质教育对乒乓球运动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乒乓球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可以大大提高乒乓球运动员创造成就、为国争光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超越现实的种种矛盾,抵御社会不良影响或物质上的诱惑,从而产生实现理想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能力。较高的文化素质使运动员更能领略运动的精神和内涵,更能深刻理解项目的规律。文化课的学习能使运动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对动作的领悟力和训练自觉性增强,因此训练和竞赛的效果更好。

(3)有助于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了素质教育作保证,就容易培养乒乓球运动员的成就动机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加速运动技术的形成和提高技战术的熟练程度,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出色的专项认知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优良的个性品质,使其具有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善于动员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为获取优异成绩创造条件。

(4)对激发乒乓球运动员的潜能起着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学会自主地发现自身不足,了解自己,并且能够通过对比他人,看见别人的长处,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一次次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这样就把最初的不敢想转变成了成功,激发自己的潜能。

(5)有利于乒乓球运动员退役以后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从社会的就业形势分析,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运动员如果没有掌握一门扎实的文化专业技能,仅靠运动技能很难在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长久、稳定的立足。

对乒乓球运动员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注重乒乓球运动员的基础教育。一方面要加强运动员政治思想、道德行为的基础教育,同时要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建立运动员基础文化教育保障机制,加强运动员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文化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其次,要树立新的乒乓球教学理念,改革现有的乒乓球教育体制、模式、内容与方法, 大力推进“体教结合”。此外还应注重乒乓球运动员的个性发展以及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 冯妃勇.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教学,2012(6):190-191.

[2] 邱香.试论运动员的素质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142-143.

[3] 王超.浅谈乒乓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培养[J].科技信息,2012(26):286.

[4] 黄文新.加强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和途径[J].科技教育创新,2009(9):226-227.

[5] 符明秋,于志涛.运动员人生价值观的现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3-6.

[6] 张锐铧.试论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0(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