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10:46:28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 中药鉴定新技术;课程建设;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 R9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37-03

《中药鉴定学》是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以及中药市场营销方向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中医专业的选修课程。《中药鉴定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质量、质量变化规律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科学。学科起源于古代,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从最初建立到成熟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传统的中药四大鉴定法包括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为解决中药材的真伪、优劣和安全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及新技术的渗透,多种中药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应运而生,使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更加准确、有效,并推动其向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等方向发展,成为了多学科的汇集点[3]。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中医药大学近两年来的新开设了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限选课程《中药鉴定新技术》,主要面向已经掌握了中药学相关专业基础的大四年级本科生讲授。由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涉及技术方法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重视。当前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尚未开始该课程,更没有相关的专用教材,因此,如何才能建设好《中药鉴定新技术》这门课程,提高《中药鉴定新技术》的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相关教学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教学内容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课程的建设

中药鉴定技术现代化是时展的要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尽量做到既体现现代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同时通过对学生的互动与调查,从有关市场就业等信息的反馈,了解中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用人情况,在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对于完善中药鉴定的标准化和科学性有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的新技术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如色谱法、光谱法、中药分子鉴定、毛细管电泳、X射线衍射、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技术;并进行实验设计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现代中药鉴定新技术的发展,在形态组织鉴定新技术方面,采用组织体视图像分析,用CCD摄像机直接参与对标本进行采样,将采样的图像经格式的转化后,用特定的图像分析程序进行分析测定,将分别得到系列参数,尤其适合于混淆品种和近缘中药的真伪鉴别及其原植物分类。在理化分析新技术方面,主要采用了UV、IR、TLC、GC、HPLC、CD、NMR、MS以及各种联用技术,如GGMS、HPLGMS等,这些方法高效率地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可定性定量反映不同中药间的差异,对复方中药研究具有优势。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中药鉴定领域,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融入中药鉴定领域,使得工作中的实验数据向多元化、复杂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模式分类技术把中药样品的信息特征转化为计算机可接受的行列数据化矩阵,对中药进行模式分析。除上述各种技术外,热分析、电分析等化学、物理方法如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等也被逐渐引入[4]。因此,在教学的目标和定位上,要求通过学习《中药鉴定新技术》,学生能够利用物理学、化学、热力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从化学、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等多层次、多角度来研究和鉴定中药,为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技术和方法。

《中药鉴定新技术》课程共36学时,内容设置包括:概论、紫外分光光谱技术及红外分光光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薄层色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及毛细管电泳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显微成像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荧光光谱技术及X-射线衍射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等8个章节,以及实验一:显微成像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实验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在每一种新的鉴定技术介绍过程中,详细阐述了各新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现状与优势、具体操作步骤,应用范围与展望以及应用举例等几部分内容。

课程的内容充分整合了近年来相关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的相关资料和经验,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大学四年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具有显著的实际效益。

2 教学、科研、实验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学术水平

随着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大量现代研究信息的获取,中药鉴定学科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有效提高中药鉴定新技术的课程教学学术水平,必须充分将教学、科研、实验相结合。教师们必须经常进行自身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亲自参与到涉及有关新技术的实验和课题项目中,只有在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切身的体会,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才可以使学生们能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中药鉴定新技术的相关背景知识,最新进展。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互动,学生在听完第一次课后,通常会表现出来有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觉得不是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药鉴定技术应用的广泛和无处不在的实用性。有些内容是原来中药鉴定学课程中未涉及到的。另一些实例可以证明,有些未选此门课的学生马上会到老师这里询问还能不能重新申报回到这个课程上来。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程内容整合了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因此在授课时,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的亲身体会,可以很真切地用实例比较不同发展时期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特点。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从这门学科产生和发展历程的角度谈多学科交叉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成果。所以,学生们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灵活新颖,在教学方法上,也采取了多样的方式,如讨论式、讲座式、启发讨论式、对比分析法等等,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配合相关章节,设计课外作业、学生实验操作、教师示教实验以及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在教学质量控制方面,由于传统的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形式较单一,带有一定局限性,其内容不可能覆盖全部学习内容, 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较多,综合分析的较少,且实践考核缺乏。考虑到大四年级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比较完善,以及本课程内容多样化、相对比较新颖的特点,我们采用多元化开放式考核模式,教师拟定考试范围,通过面试或请学生撰写实验设计、研究综述,结合平时和实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4 面向中药现代化,培养新世纪人才

现有任课教师分别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结合植物分类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分别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药材资源的分布特点、种群现状、品种遗传行为、相近亲缘物种间及其种下不同农家栽培品种的鉴别,解决生药的品种鉴定和品质评价研究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为种质资源鉴定、良种选育、药材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随着《中药鉴定新技术》课程的开展,与学术的互动也不断加强,不仅培养了紧密结合中药现代化发展特点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也培养了一大批相关科研人才、教师团队、教学人才和学术骨干,完善了有关学术论文和教材讲义;通过教师进修和培训,加强和扩大了与相关单位的学术交流。

5 存在问题分析

5.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和结合不足

《中药鉴定新技术》课程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学生能主动、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但因课程学时数较少,并缺少最重要的实验环节,对相关新技术实际应用操作练习,学习内容仅停留在基本的理论知识上,学习方法仅仅为理解记忆,影响学习效果。如学校缺少X-射线衍射仪等部分仪器设备,教师自身也没做相关操作练习,在讲课过程中无法进入深入地阐述。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后,缺少对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相关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练习。

5.2 讲授内容部分重叠

由于课程主要面向已经掌握了中药学相关专业基础的大四年级本科生讲授。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可能有些会有重叠。因此在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上要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5.3缺少相关可借鉴经验

当前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尚未开始该课程,课程的建设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前期由于缺少相关配套教材,从学生反映来看,普遍还是认为手上没有教材,光凭听课和老师给的大纲样的文字材料及讲义,似乎不太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因此配备适用性高的教材尤为必要。

6 课程展望

当前在国家倡导中药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各院校专业课程和学时均在变化,课程科目设置增多,而课程学时相对减少,因此,为了中药鉴定工作的继承和发展及提高中药鉴定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应重新认真思考目前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主要任务,同时探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等问题。现代中药鉴定学科发展的目标应是:建立包括基因组成特征、基因差异表达、化学组成和含量、植物形态、临床疗效等多层面的中药鉴定学科体系,同时通过这种学科体系建设,为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提供可靠的指导资料[5]。除以上所述主要方法外,电化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等离子体光谱、X 射线荧光光谱、同功酶分析和 mRNA 差异显示等方法也可用于中药鉴定[6]。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将逐步引导中药鉴定向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发展。

由此可见,《中药鉴定新技术》课程的建设中应在重视传统技术的继承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及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解决中药的真实性、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安全性、中药的质量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中药新资源寻找发现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素质以及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2] 杜晔. 诠释中药鉴定四大鉴定方法[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5):91,102.

[3] 籍承厚. 中药鉴定方法的新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16-18.

[4] 黄璐琦,胡之璧. 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5] 郭艳丽,鞠爱霞.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药,2012,25(4):545-547.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篇2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中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受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医药类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验课时偏少,实验内容基本以显微鉴定实验为主。

中药调剂员和中药购销员是中药学相关专业学生日后就业比较常见的岗位。两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中包括:常见的400种中药饮片的识别;能运用常见分析仪器对中药进行初步分析检验。

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岗位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对《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现状

1.1 理论课上缺少互动性

目前,大部分医药院校在上《中药鉴定技术》课时,都是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理论课在先,实验课在后。在理论课上,老师用语言描述或用图片来介绍药材的性状鉴别特点,学生则是不停的做笔记,而不是通过口尝,手摸,鼻嗅来学习药材的鉴别要点,这种“注入式”、缺少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是存在一些弊端。因为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反复观察,不断实践,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好中药鉴定的知识与技能[1]。中药鉴定技术的内容繁杂,琐碎,记忆点多,同一药材存在一药多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情况;同一药材有不同的规格、等级;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同一药材还存在多种混淆品。因此,如果仅仅用图片来介绍,而没有药材来观摩的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单一,不适应岗位需求

实验课的传统内容是以显微鉴定为主。其中,显微鉴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前老师准备实验材料,课上讲授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然后学生按照要求去寻找药材的粉末特征组织,最后画药材的显微特征图。这种单调,“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漠,积极性不高。

根据中药学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要求可知,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理化鉴别也广泛应用于中药鉴定的实际工作中,但是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在实验课中开展的非常少,就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之间,出现知识层次的断档。

1.3 实验材料选用不全面,缺乏完整药材

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鉴定任何药材的关键步骤,学生只有多看、多比较、多学习,才能更好地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力。因此,实验课中所选用的材料就非常重要,应选用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完整药材、不同规格的饮片以及相对应的常见混淆品作为材料。然而,大部分实验室由于经费,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只选用单一的饮片作为实验材料,导致很多学生只认识饮片而不认识原药材,在学习过程中把原药材和饮片割裂开。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面对市场上不同规格,不同等级的药材时常常不知所措,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专业优势。

2 《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探讨

2.1 重在实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

转贴于

力,并且还能用常规的分析仪器来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我校从下学期开始将选用一个班级,30名学生试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教学方法是将《中药鉴定技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于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中药鉴定实验室。在实践中教理论,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问题。

在课间,以4人为一组,将课堂上要讲的药材分组发给学生,课堂上老师边教药材的性状鉴别,学生边根据老师所讲的鉴别要点,通过眼观、手摸、鼻嗅、口尝等传统方法,对药材进行观摩。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随时都可以提问,老师教完后,学生也学会了怎样鉴别药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印证。下课后,以宿舍为单位,学生可以保留一份药材,从而在课后还能继续学习。下堂课开始前5分钟,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手中的药材,讲述来源,性状鉴别特点,以巩固学习效果。

2.2 重在能力,充分利用中药标本馆资源

我校中药标本馆藏标本共500余种药材,其中冬虫夏草,鹿茸,燕窝等贵重药材约50种。在《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安排(6~8课时)参观中药标本馆进行学习,尤其是要学习贵重药材。由于实验材料是消耗品,大多数院校从降低实验成本考虑,大部分贵重药材就不会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不法商人为牟取暴利,常用伪品或混淆品来代替正品贵重药材。通过参观标本馆,树立学生对混,伪品的警惕意识,既不会增加实验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鉴别能力。

同时,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我校中药标本馆已将馆藏标本以文字、图像等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建立了中药学习系统,并由专任老师定期进行维护,充实。中药学习系统中的每味药都是图文并茂,记载全面,包括中药的四大鉴别方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近年来的临床报道等等。学生在中药标本馆看标本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馆内配备的电脑随时查阅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全面又系统的掌握。在课外,由于中药学习系统的建立,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站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可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全面共享。

2.3 重在拓展,深入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

药材市场是进行药材交易的场所,市场里所含的药材品种繁多,规格齐全,可弥补实验课上教学品种的不足。此外,市场里交易的药材良莠不齐,真伪混淆,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鉴别,因此,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学校可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当地的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学习8味药,掌握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熟悉药材的商品规格及划分依据,熟悉常见混淆品的鉴别要点,了解市场价格,了解日成交量。每天的作业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把在市场上所学的知识,按照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商品规格、市场价格以及相应混淆品的鉴别要点,分门别类的记载下来。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市场,通过用专业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4 重在应用,增加理化鉴定的实验内容

理化鉴别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鉴定方法。理化鉴别的方法很多,要全部掌握也是有困难的。《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是从事鉴定工作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参照《中国药典》的标准,掌握最常用的理化鉴别方法:薄层色谱、紫外色谱及高校液相色谱,熟悉这些鉴别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这对于今后从事鉴定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可根据《中国药典》的标准,进行鉴定程序的讲解与演示,从药材的取样开始,然后根据不同样品及检测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最后对药材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定。通过模拟情景,使学生认识到鉴定工作的严谨性,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进行。

2.5 重在创新,中药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

转贴于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药材的真伪鉴别。2010版《中国药典》第一部中乌梢蛇[2]和蕲蛇[3]都新增了用pcr技术来鉴别药材的真伪。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直接分析生物的基因型而非表现型,其鉴别结果不受观察者的主观性,药材的环境因素,样品形态(原品,粉末或片状)和材料来源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难鉴别,对观察者经验要求高的药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法来鉴别,其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2.6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情况)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偏重于应付理论考试,考前死记硬背性状鉴别特点,考完后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新型的考核机制根据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形成两步考核法,即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基础知识考核。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综合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知识考核以笔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两种考核分别以100分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中,如考核学生的性状鉴别能力,可从常用药材及常见伪品中随机抽取60种药材作为考试内容,让学生在1h内完成辨认。如考察学生的显微鉴别能力,分别以3~4种混合成一包未知混合粉末,分发给学生,让其通过显微鉴定,鉴定出分别为何种药材,并绘出每味药材的主要粉末特征图或以文字描述其主要鉴别特征。如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情景,选取相关的药材,让学生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检测程序来鉴别这个药材的真伪,优劣。通过以上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不仅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同时,通过此类考核机制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中药鉴定;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法;综述

 近年来,许多新学科理论和试验技术不断渗透到中药鉴定领域,中药鉴定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1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按照对象的定性或定量特征进行分组归类的一种现代统计方法。选取不同的模糊相似系数或长短距离计算公式,将一批样品或变量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不同的动态聚类图,从数图上即可分类、鉴定和评价药材质量。经李慧珍等[1]对马勃等18种真菌显微特征聚类分析、苏薇薇[2]以砂仁及其伪品的紫外光谱为量化特征在计算机上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的实践,证明该法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吻合,显示了该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广阔前景。常璇等[3]利用此法对宁夏中宁县、平罗县两地枸杞中铜、锌、锰、锗、硒、砷等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比较研究不同产地之间的枸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在整体水平上可区分不同产地枸杞中6种元素含量,误判率为0。提示经过更多的验证之后,在不同省区枸杞之间进行聚类分析比较研究,可为枸杞道地性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张水寒等[4]应用系统聚类法,对20批关黄柏样品的HPLCFP中各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进行分析。聚类结果显示16、17、18、19、20号样品为道地药材样品,质量均较好,且以湖南的道地药材样品为好。此方法可用于中药的鉴别,方法较为简便,且样品处理较简单,这将对中药质量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指纹图谱法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5]是指某中药材或中成药中所共有的,具有特征性的某类或几种成分的色谱或光谱的图谱。即用一定的方法(如HPLC、GC、TLC、HPLCMS、GCMS、FTIR、Xray和UV等),对特定的对象(如中药材、提取物、饮片、注射液等)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到的有特征性的相对稳定的图谱。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指纹图谱的特征性,有效鉴别样品的真伪。目前使用最多的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是采用HPLC法[6],可提供大量的信息,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研究的需要。

3  免疫法

    不同的动植物药材含有不同的特异蛋白,免疫鉴别即利用该蛋白制备的特异抗体与待检品中的特异抗原结合产生沉淀反应来鉴别药材的真伪。该技术适用于动物药材的鉴别,尤其是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动物药间的鉴别[7]。国内学者[8]采用免疫电泳法及琼脂免疫扩散法准确鉴定了虎、豹等多种动物的骨骼,还能将豹骨进一步鉴定为雪豹、石豹或金钱豹,说明免疫鉴别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鉴别法。

4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也称DNA分子诊断技术,是基于研究DNA分子由于缺失、插入、易位、倒置、重排或由于存在长短与排列不一的重复序列等机制而产生的多态性的检测技术[1]。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中药材(不含矿物药)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其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它比在形态、组织和化学水平上检测更能代表其变异类型的遗传标记。由于DNA分子标记直接分析的是生物的基因型而非表现型,鉴别结果不受环境因素、样品形态(原品、粉状或片状)和材料来源的影响,因此可为中药品种鉴别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手段。如: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RFLP);多聚酶链反应(PCR)测序技术;随机引物PCR技术(RAPD); DNA序列标记技术等。

   

综上所述,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包括聚类分析、基因组成特征、指纹图谱法、等多层面的中药鉴定学科体系,同时通过这种学科体系建设,为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提供可靠的指导资料。

【参考文献】

 

[1]李慧珍,李水福,胡清宇,等.马勃类18种真菌显微特征的聚类分析[J].基层中药杂志,1996,10(3): 8.

[2]苏薇薇.聚类分析法在砂仁及其伪品鉴别分类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8,11 (2): 158.

[3]常璇,胡奇林.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宁夏中宁县和平罗县枸杞中6种元素综合指标的比较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 (3): 248.

[4]张水寒,郭伟伟,蔡光先.HPLC指纹图谱结合系统聚类法对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的分析研究[J].科技导报,2006,24(9): 53.

[5]王睿,徐伟,方翼,等.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4,7(10):764767.

[6]路飚,彭咏梅.HPLC法测定心脑健滴丸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1):7878,83.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中药学研究生;分子生物技术;知识结构;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153-02

Improv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graduates by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WANG Lili DAI Liping CHEN Suiqing

Pharmacy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who majo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variety of ways and means were performed to enhance their study in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these ways include basic theory strengthening, experimental ability training,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 etc..

[Key words] Graduate;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Knowledge structure; Medical education

几千年来,中医药已形成独特的、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其中,中药学传统理论是中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教育的核心体系。但是如果我国的医药教育尤其是中药研究生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中药学知识教育的层面上,将会面临知识结构落伍的困境。目前,大量在读硕士研究生已逐渐成为中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生力军,因此,研究生教育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1]。当今分子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中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驱动力。以中药材为例,分子生物技术在中药栽培、育种,建立动植物基因库,稀缺天然成分的转化,贵重药材的分子鉴别,药材的种质资源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加强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从基因水平上对中药材进行分析和鉴别,是现代研究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已经收载了蕲蛇和乌梢蛇的聚合酶链式(PCR)的鉴别方法[2],由此可见,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中药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为了培养和促进研究生对现代生物技术的掌握,本研究室为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开辟了多条途径,以期能够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

1 加强基础生物学课程的学习

由长期在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药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概论》等基础课程的讲授,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由于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时效性较强,任课教师应及时查阅国内外该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并对这些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大致分析与介绍,突出其在中药研究中的意义,尽可能使课程内容与最新的前沿研究同步,使研究生尽可能接触最新的研究进展,拓宽科研思路。同时,本学科的发展和分子生物技术的结合应该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述。以中药质量标准为例,分子生物学手段特别是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可从分子水平鉴别药材主流品种及其种下等级的遗传背景差异,为生药品种标准化提供先进可行的方法和稳定可靠的标准,进而为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分子诊断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生药的鉴别中,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随机扩展多态性DNA(RAPD)分析、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等的出现,为生药的鉴别特别是贵重药材的鉴别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与此同时,应该培养研究生的阅读能力,为其介绍国内外一流的分子医药学期刊及网站,加强其文献检索的能力,扩大其眼界和知识面。

2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实验研究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的基础。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研究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本校中药学实验室开展了分子中药鉴定、细胞培养等多个方向的研究生课题,使研究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PCR扩增、蛋白质电泳、植物愈伤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从而提高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以PCR扩增为例,首先需要了解微量移液器、PCR扩增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该实验实际操作过程繁琐,试剂种类较多,试剂量是以微升进行计量,加入量有时肉眼难以看到,对操作者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对研究生进行实验操作规程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问题,增强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

3 加强与外单位科研院所合作交流

定期选派研究生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合作单位进行中药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的学习与交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创新平台与机会。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 扩大学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加强教育科研资源的整合,科学发挥科研中心的高层次教育功能,加强与生物医药公司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共同培养中药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 组织研究生到生物制药企业、农业生物园区等参观见习

为了使研究生加深对生物药品生产过程的了解,应该组织研究生到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参观见习,提供企业和研究生深层次交流的机会。通过这样的交流,研究生可以更多的了解企业需求,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进行学习调整,使研究生明确如何适应企业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企业也可以把技术革新等方面的需求反映给研究生,增强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其研究思路指明方向。通过参观学习,可以开拓研究生的思维,刺激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在实用技术方面创新的能力。这样既增加研究生的就业机会,也使企业得到充足的人才储备,达到校企双赢。

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拓宽研究视野,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时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及时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大致方向与研究方法。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一批新兴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中药的研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3-4],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使中药栽培、中药鉴别等达到了分子及细胞水平,因此,加强分子生物技术的学习,对中药学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文卓,孙宏伟. 提高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方法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108.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 肖培根,王永炎. 加速中药研究的创新步伐[J]. 中国中药杂志,2010, 35(16):1047.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篇5

【摘要】 目的对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方法通过查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具有微量、快速、特异性强、准确可靠、对样本要求较低的特点;使用较多的方法主要有RAPD、ISSR、ITS标记以及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同时,DNA分子标记技术也存在着使用局限、对实验硬件和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成本较高、技术复杂度高、对不同部位入药的药材仍然难以区分以及无法用于成药、复方、提取液鉴定等弱点。结论DNA分子遗传标记作为中药材鉴定的方法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DNA分子遗传标记; 中药材; 鉴定

Abstract:Objective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es of application of DNA molecular markers in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MethodsInduction and analysis were used by referring to literature released since 1990s . ResultsDNA Marker Technologies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rapid,peculiarity, accuracy and credibility, lower requirements for the sampl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interial transcribed spaoers (ITS) and rRNA gene sequencing technology are often used.However, DNA Marker Technologies have some disadvantages that employees are required special skills,the cost is high and the technique is complicated,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part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 used medicinally and identify patent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omplex prescription and the extract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 ConclusionThe method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 identification by DNA molecular markers need to develop and improve.

Key words:DNA molecular marker;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dentification

针对我国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复杂且品种混淆情况严重的状况, 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及质量和疗效,广大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多年来一直都致力于寻找更加科学的鉴定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随着当今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其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尤为引人瞩目。DNA分子标记大致可分3类:首先是以电泳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其中代表技术有RFLP分子标记技术;第2类是以电泳技术和PCR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实际使用较多的代表技术为:RAPD、简单序列重复间区标记技术(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和AFLP(Amplified 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第3类是以DNA序列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其代表性技术有ITS(interial transcribed spaoers)测序分析技术。本文仅就最近十几年来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方面的应用作一分析, 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1 经典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此类技术的代表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RFLP是最早发展的分子标记,是由Bostein首先提出,Soller和Beckman最先应用于品种鉴别和品系纯度的测定,这是最早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不同个体基因组DNA后,与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探针标记杂交,从而显示与探针含同源顺序的酶切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RFLP探针的来源主要是RG克隆和cDNA克隆,其中cDNA探针保守性较强,许多同科物种cDNA探针都可以作为通用探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到经典的RFLP技术须经酶切、电泳、Southern转移、与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步骤, 在实际应用中很不方便,费时费力,并受到探针来源的限制,多态性检出效率低(只能检测探针长度内切酶识别位点上的变异)。同时要求的DNA量较大,实验材料必须新鲜, 因此难以适用于干燥药材的鉴定,目前在中药鉴定领域已很少使用,已归为被淘汰的技术。

在多源性中药材如伞形科北沙参、柴胡,菊科苍术属豆科甘草属,羽扇豆属(Lupinus sp.),Yamazaki M,茄科澳茄属(Duborsia s ) Mizukami H,3种苍术Mizukami H的基原鉴定、资源分析及其地理品系(居群)间亲缘关系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报道。

2 基于PCR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此类标记技术的代表为: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单序列重复间区标记技术(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和AFLP(Amplified 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

2.1 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RAPD技术是由美国的Williams与Welsh两个研究小组于1990年同时提出的一种DNA分子标记技术。Williams等称之为RAPD,Welsh等称之为Ap-PCR(arbitarily primed PCR),此技术利用单一的10个碱基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检测DNA序列多态性。RAPD标记只需微量DNA,且对受试基因组无特定要求(不须知道受试基因DNA的背景材料),检测灵敏、方便、多态性强,可以检测出RFLP标记不能检测的重复顺序,可填补RFLP图谱空缺,适用于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目标性状基因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快速构建等研究,也可用于亲缘关系等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几种分子标记, RAPD标记是在中药鉴定领域用得最多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并对中药鉴定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APD技术自问世以来 ,在中药鉴定中主要用于中药混淆品、代用品的鉴定,多来源中药的鉴定,名贵中药的鉴定,动物类中药的鉴定等。

从1996年以来,黄璐琦等[1~3]等分别对天花粉、西洋参等进行了鉴别研究,证明了RAPD分析法作为鉴别动植物类生药是可行的。

2000~2004年,于燕莉等[4~13]分别对金银花、姜黄属药材和山药、射干类药材射干及混淆品鸢尾、野鸢尾、蝴蝶花、德国鸢尾、近缘物种金线莲母(金线莲) 与金线莲公(无线金线莲)、泽泻、麻黄、灵芝、厚朴、地黄和海风藤等进行了研究,从分子水平定性地揭示道地药材的遗传变异,得出同种异地药材所形成的不同的居群,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李颖等[14]分别对广藿香和独活药材进行探索, 并建立了鉴别方法。

2.2 AFLP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标记技术是1993年由荷兰科学家Zabeau和Vos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 AFLP是一种RFLP与RAPD相结合而又不使用分子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手段,被誉为新一代的分子标记技术。它的原理是基于对基因组DNA双酶切经PCR扩增后的限制片段进行选择。使用特定的双链接头与酶切DNA片段连接作为扩增反应的模板,用含有选择性碱基的引物对模板DNA进行扩增,选择性碱基的种类、数目和顺序决定了扩增片段的特殊性,所以,只有那些限制性位点侧翼的核苷酸与引物的选择性碱基相匹配的限制性片段才可以被扩增。扩增产物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然后根据凝胶上的DNA指纹的有无来检出多态性。由于AFLP预先不需要知道DNA序列的情况,但获得的指纹信息位点要比RAPD技术更为丰富。相比之下。最后完成AFLP实验的成本比用RAPD方法的成本低,更省时间、更方便,而且准确性更高,数据更可靠,技术难度也不大。

2000年以来,马小军等[15~19]用AFLP标记分别对人参、西洋参、石斛以及天麻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FLP指纹技术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得到了清晰的AFLP指纹图谱,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2.3 ISSR标记技术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技术又称为锚定简单序列重复技术(anchored simple sequence repeat,ASSR)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Zietkiewicz等于1994年提出。它用锚定的微卫星DNA为引物,即在SSR序列的3’端或5’端加上2~4个随机核苷酸,在PCR中,锚定引物可以引起特定位点退火,导致与锚定引物互补的间隔不太大的重复序列间DNA片段进行PCR扩增。所扩增interSSR区域的多个条带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者琼脂糖凝胶电泳得以分辨,扩增带多为显性表。ISSR标记技术特点:实验操作简单、快速、高效,不需要繁琐地构建基因文库、杂交和同位素显示等步骤。ISSR标记技术结合了RAPD标记技术和SSR标记技术的优点,耗资少,模板DNA用量也少。

2003年以来,此标记技术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邱英雄等[20~31]分别对明党参和川明参、南北五味子、罗汉果、金花茶、怀区地黄、铁皮石斛和黄精、麦冬、金钗石斛、丹参和半夏等药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建立并优化了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证明ISSR标记可以作为不同产地药材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此外,2008年以来,李磊等[32~36]分别对4种叶型性状半夏和掌叶半夏、山茱萸、银杏、益智和乌头等药材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并取得良好结果。

2.4 DNA序列分析技术以DNA序列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之上的DNA测序分析技术(DNA sequencing)的开发使DNA分子标记技术取得了又一次的突破性进展。

动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其基因会发生碱基的重排、替代等,从而导致基因序列的差异。通过检测其DNA片段序列的差异,即可将不同的种区别开来。近年来,由于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一些基因结构、功能的进化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入,一些基因已用于动植物的进化与分类、物种鉴别研究。利用已知基因的结构、序列,可以为PCR引物的设计及目的基因的扩增提供前提条件。而基于PCR的DNA直接测序技术,极大地提高了DNA序列分析的效率,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用于中药DNA测序的基因主要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mat K rpoC 等;植物核基因组的rRNA、ITS等;动物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等 ,这些被选基因的共同特点是进化速率差异大,基因序列变异大,基因序列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基因组,分辨率高,一般用于种级以上的分类系统研究以及分析研究动植物的亲缘关系与进化等。

马小军等[37~40]2005年分别通过测定山参、大戟、巴戟天以及细辛和柴胡的序列,获得了可喜的效果 。

此外,徐红等[41~47]2004年分别对川芎、西洋参、竹节参、石斛、姜黄、大黄、当归及小秦艽、肉苁蓉、广藿香、太子参、葛根等进行了药材鉴别,根据序列能够将研究对象区别开。

动物类药材多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序列变异鉴别药材。1998年吴平[48]通过分析对乌龟、中华鳖和山瑞鳖线粒体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来区分正品和混淆品;还通过扩增约450bp的12S rRNA和约490 bp的Cytb基因片段对海马作了DNA序列分析,可作为其它动物药材干样品鉴定的参考。1999年王义权等[49]扩增了乌梢蛇及其混淆品的Cytb基因片段,通过比较蛇的Cytb基因246 bp的同源DNA序列,可以准确区分乌梢蛇及其混淆品。

3 评价与展望

3.1 评价中药材品质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科学有效的鉴定中药材的方法,从应用的现状不难看出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DNA分子标记技术作为中药材品质鉴定方法之一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微量、快速、特异性强、准确可靠,且不受药材生长发育阶段、供试部位、环境条件、产地、采收季节、贮藏等因素的影响,对样本要求较低,无论是药材还是成药、甚至是粉末都可以用来鉴别;归纳起来DNA分子标记技术已应用于几个方面:①用于中药真伪、近缘药材及代用品鉴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FLP,RAPD,AP-PCR,ITS等标记;②药材的野生类型与栽培品种的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AFLP;③粉末、中成药鉴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RT-PCR;④本草考证与出土中药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测序技术;⑤道地药材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RFLP ,AFLP标记和ITS与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文献报道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但已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作为鉴别药材的方法学的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都还很有限,与中药其他方面研究的结合还未开展,所以从方法学上来讲,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方法还需要发展才是。②使用还很局限,由于分子标记技术对实验室硬件和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再加上成本也较高,所以真正用于中药材鉴别的方法还很少,已涉及的中药品种也很有限,从文中可看出,仅RAPD、ISSR以及测序技术使用较多,涉及的中药品种也只有几十种;正因为技术复杂度的制约,此类鉴别技术对于生产收购第一线的人员仍然显得复杂,还无法推广使用。③数据分析所使用的软件还很局限,测序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判断药物近缘关系的关键步骤,数据分析必须借助多种软件及适当的方法,以往多采用的Nei(1972)方法现已显单一了,目前用于其他生物技术的分析软件早已多元化了,且很多新的软件主要应用于中药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当中。④DNA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部位入药的药材仍然难以区分,各部具有同样DNA标记式样。对于成药、复方、提取液的DNA标记还未见报道。

3.2 展望从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来看,前后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它也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可否认的是分子标记技术肯定是本世纪的主流技术。除了以上分子标记技术外,现在还发展有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技术(SN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标记技术(SRAP)、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标记技术(TRAP)、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等[50],这些技术已被用于其它一些领域的研究之中,因此,作为方法学的研究,在中药鉴定领域还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选择和发展出更适合中药鉴定或针对不同鉴定对象的鉴定方法,最终推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更多的中药品种或剂型进行鉴定。同时我们也看到,仅仅依靠分子标记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可能解决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鉴定和质量控制,那么我们就还必须要同时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协同分析,比如分子标记技术与细胞学标记技术、生化标记技术、高效液相及核磁共振分析等技术的协同使用,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来达到最终准确鉴定中药材或中药复方制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璐琦,王 敏,周长征,等.RAPD方法在细辛类药材鉴别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J].药学学报,1998,33(10):778.

[2]黄璐琦,王 敏,杨 滨,等.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鉴别中药天花粉及其类似品[J].药物生物技术,1999,19(4):233.

[3]王培训,黄 丰,周 联,等.商品西洋参DNA指纹图谱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6):367.

[4]于燕莉,向凤宁,夏光敏,等.DNA序列分析在金银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山东科学,2000,13(4):39.

[5]肖小河,刘峰群,史成和,等.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RAPD分析及分类鉴定[J].中草药,2000,31(3):209.

[6]Lay H,Liu H,Liao M,et a1.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drug materials in Yams(Dioscorea spp)by RAPD analysis[J].Food Drug Anal,2001,9(3):132.

[7]黄芸,秦民坚,杨 光,等.RAPD法鉴定射干类中药[J].中草药,2002,33(10):935.

[8]胡珊梅,张启国,周涵韬,等.RAPD法在金线莲的鉴别研究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2,33(10):949.

[9]党荣理,马永红,吴 霞,等.新疆产麻黄的RAPD分析[J].中草药,2003,34(9):861.

[10]Zhao M ,Chen M ,Wang N,et a1.Study on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some commercial strainsofGanoderma[J].J Na ing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3,26(3):60.

[11]刘文生,朱建明,何 斌,等.中药材厚朴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纹图谱 研究[J].中药材,2004,27(3):164.

[12]周延清,景建洲,李振勇,等.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J].遗传,2004,26(6):922.

[13]罗 恒,王和勇,孙 敏,等.应用RAPD快速鉴别中药材海风藤及其替代品[J].中医药学报,2004,32(5):33.

[14]李 颖,李劲平.广藿香道地性的RAPD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27.

[15]马小军,汪小全,肖培根,等.人参农家品种的AFLP指纹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2):707.

[16]罗志勇,周 钢,周肆倩,等.AFLP法构建人参、西洋参基因组DNA指纹图谱[J].药学学报,2000,35(8):626.

[17]虞 泓,和 锐,倪念春,等.石斛属4种植物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04,35(7):808.

[18]谢 渊,张小蕾,李 毅,等.天麻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J].生物技术,2007,17(1):47.

[19]常楚瑞,邹佳宁,宋聚先,等.天麻扩增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反应体系的建立[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1(5):391.

[20]邱英雄,傅承新,吴斐捷.明党参与川明参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子鉴定的ISSR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598.

[21]孙 岳,李景鹏,金元昌,等.南、北五味子ISSR鉴别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3,31(1):29.

[22]周俊亚,宾晓芸,彭云滔,等.罗汉果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2(3):81.

[23]宾晓芸,唐绍清,周俊亚,等.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1):20.

[24]彭云滔,唐绍清,李伯林,等.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5,13(1):36.

[25]周延清,景建洲,李振勇,等.怀区地黄遗传多样性的ISSR鉴定[J].中草药,2005,36(2):257.

[26]沈 洁,丁小余,丁 鸽,等.铁皮石斛居群差异的研究ⅡISSR指纹标记方法的建立与优化[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31(4):291.

[27]周 晔,王润玲,唐 铖,等.ISSR法鉴定中药黄精与卷叶黄精[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2):178.

[28]叶桂英,杨关全,梁国鲁,等.两种常用麦冬栽培品种的ISSR分子鉴定[J].亚太传统医药,2007,3(11):48.

[29]魏丹红,徐 红,王燕燕,等.金钗石斛遗传多样牲研究的ISSR-PCR反应休系建立与优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2007, 2l (4): 65.

[30]徐 红,王燕燕,魏丹红,等.不同产地丹参药材的ISSR分析与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 18(6):454.

[31]张君毅,郭巧生,杭悦宇,等.半夏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条件优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54.

[32]李 磊,陈 敏,张 明,等.4种叶型性状半夏和掌叶半夏的ISSR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3(1):86.

[33]关 锰,白成科,王苗之,等.正交设计优化山茱萸ISSR.PCR反应体系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2(2):80.

[34]曹福亮,王国霞,李广平,等.银杏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2):186.

[35]刘晓静,王文泉,郭凌飞,等.益智ISSR-PCR 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J]. 生物技术,2008,18(3):33.

[36]张岳峰,万里翔,徐 敏,等.乌头DNA的改良CTAB提取和ISSR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08,41(7):12.

[37]马小军,汪小全,肖培根,等.野山参与栽培参核糖体DNA的ITS系列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4):206.

[38]蒋继宏,孟 娜,曹小迎,等.苏皖产大戟属药用植物rDNA的ITs序列分析[J].中草药,2005,36(6):900.

[39]丁 平,方 琴.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的rDNA ITS序列分析及其分子鉴定[J].中草药,2005,36(6):908.

[40]刘春生,白根本,阎玉凝.基于核DNA ITS序列的细辛药材基源及分子鉴定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5):329.

[41]徐 红,李晓波,丁小余,等.中药黄草石斛rDNA-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1,36(10):777.

[42]姬可平,李啸红,李应东,等.应用rDNA ITS基因间隔区碱基测序对中药大黄进行鉴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4):44.

[43]Tomari N,Ishizuka I,Moriya A,et a1.Pharmacognostical studies of Cistanchis Herba(III).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the Cistanche plants based on plastid rps2 gene and rp116-rp114 intengenic spacer sequences[J].Biol Pharm Bull,2002,68:218.

[44]刘玉萍,罗集鹏,冯毅凡.广霍香的基因序列与挥发性油化学型的相关性分析[J].药学学报,2002, 37(4):304.

[45]余永邦,秦民坚,粱之桃,等.不同产区太子参的rDNA ITS区序列的比较[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OO3,12(4):1.

[46]曾 明,马雅军,郑水庆,等.中药葛根及其近缘种的rDNA ITS序列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3):173.

[47]金成庸,陈建伟,刘忠权,等.韩茵陈等3种药材基源rDNA内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鉴定[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1):58.

[48]吴 平,周开亚,徐璐珊,等.中药材龟甲的分子鉴定研究[J].药学学报,1998,33(4):304.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药品检验;常用技术分析

药品的常用检验技术在进行伪劣药品检查的过程中,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使用就常用技术不但能够在进行药品检查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假劣的药品,还能够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是药品进行控制,在这一流程的帮助下,切实有效的缩短了进行药品质量抽检的周期,并且还有效的节省了各个方面的资源耗费。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下文主要针对药品检验过程中的常用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开展药品常用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药监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基层药检机构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经费、设备、人员等方面的短缺问题,所以,这就需要药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要灵活的掌控各项常用检验技术,以便于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便能够对药品的质量问题进行检验。这其中所涉及到的技术要求并不高,检验方法所涉及到的方面较少,能够轻易的进行所以,所以,常用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较为适合在基层药品检验机构进行使用。而对于各个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药品,就必须要进行暂时的控制,之后再对其中所可能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行重点的检查,以便于及时的发展激烈药品,常用检验技术完全符合药品检验过程中的快速机动需要,不仅减少了财力的投入,还能够使得检验的覆盖范围增大,这对于我国当前的发展国情有着重要意义。

2、常用检验与日常监督检查抽验相结合

这一措施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打击假劣药品的有力武器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在农村占了很大比例,其使用的药品种类多,数量少,进货渠道复杂,假劣药品发生率高,而基层药品监督力量又相对薄弱。开展常用检验工作与日常监督检查抽验相结合, 是药品监管人员打击假劣药品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日常监督检查抽验人员要掌握必备的药品知识,熟悉本辖区内药品市场的质量动态。常用检验与日常监督检查抽验相结合,节约了有限的抽验资源,减少了实验操作的盲目性,为强化药品监管,打击假劣药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常用的常用检验技术

1、 药品外包装和外观性状鉴别法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运用比较法等基本原理,对药品的包装、包装相关物及药品性状进行鉴别以分析假劣药品。如通过其包装箱、包装盒、包装袋、铝箔包装,可根据材质、几何图形、印刷内容、防伪标记和特殊的标识进行鉴别。真药印刷清晰,笔画细致,套色鲜明、边缘整齐,说明书是机器折叠,折痕清晰笔直,小盒内表面有整齐、凸起的折痕压线;假药印刷粗重、模糊,套色颜色不正,边缘不整,色块错位,说明书手工折叠,无清晰笔直的折痕,。药物的外观性状是对其形态、色泽、气味、味感、溶解性、澄明度等特征内容的界定或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药品的内在质量,对鉴别药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上述方法的特征是快速、简便,是药品常用检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场快速理化反应鉴别法:

是根据药品分子结构的不同,采用颜色反应、沉淀反应、气体反应、酸碱反应法等方法来鉴别药品的一种方法。快速理化鉴别所用的试剂和条件要求不高,有的只需试管、小烧杯、放大镜、打火机等简单工具和少量蒸馏水即可进行,无需携带大量的仪器设备。勘验过程简单、方便、成本相对较低。例如我们用火烧的方法即可鉴别部分药品的真假,利用某些药品的理化性质,进行常用检验,如硫酸与红霉素、麦迪霉素等都有明显的颜色反应。

3、药品薄层鉴别法

是色谱法的一种,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于玻璃板、塑料或者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把样品和对照品分别于同一基片上点样,然后以展开剂展开,晾干后薄层板在紫外灯下检出斑点,比较样品和对照品斑点颜色、大小、形状、Rf值是否一致,如一致则可以排除伪品,否则应进一步采取其它化学方法进行查证。

4、特殊药材的经验鉴别

药材经验鉴别对抽检人员要求高,必须是从事中药的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如一些中药材中药材现场真伪鉴别,实践证明,实用性强,查假率高,我们通过真品,图片,电教,影像等资料和聘请高资历的工作人员在抽检队伍中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和使用,使其产生感性认知,增加其辨别真假的能力。

三、药品检验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完善

药品检验的机构、标准和操作规程,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但目前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亟须完善:一是缺少对药品包装的鉴定项目;二是缺少对非法生产的无标准药品的鉴定标准、方法和规定;三是药品检验结论过于简单,非专业人员无法直接判定药品真伪。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药品检验的法规文件,明确和细化药品检验结论,让普通老百姓能够看懂药品质量检验报告书,拿到药品检验报告书就知道药品的真伪或假劣。

综上所述,药品的常用检验法是当前基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基层药检工作中,在面对缺乏设备、资金、人手的情况下所应用一种有效的药品质量检验措施。但是,必须要加以深刻了解的是,常用药品检验技术由于自身的技术性屏障,导致其无法完全保证其检验的精确度,所以,还应当在日非常检验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各个方面进行完善,使得其中所涉及到的多个方面能够更加的成熟,以此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药品质量检验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程秀丽. 关于药品检验中复验取样的思考[J]. 实用医技杂志. 2003(12)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药物分析 发展状况 前景

【正文】药品质量是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全面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是药物分析学的基本内容。由于药物分析学科发展依赖于分析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以色谱分析技术为代表在解决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2011年药物分析领域的进展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进行简要综述。

一、药物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1. 色谱联用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分析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联用技术如HPLC-DAD、LC-NMR、LC-MS、多柱色谱和二维色谱等都大大提高了对被分析物的分离分析与鉴定能力,这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药物分析方法向自动化、智能化和微量化发展。

其中多柱色谱是采用柱切换技术即利用一个或多个切换阀将两根或两根以上的色谱柱联结,构成一定的色谱网络系统,从而在特定时间内使两种或两种以上流动相以不同流路或走向洗脱不同柱子,以达到多种不同分离目的技术。此技术对于分析复杂样品如中药成分和体内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广谱分析技术

在药物分析中,光谱法作为经典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更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鉴别研究中。其中近红外光谱(NIR)鉴别法将中药材复杂的化学组分作为整体。对其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是一种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鉴别方法。利用其对中药进行整体质量评价,具有不破坏样品,无化学处理,方法快速、有效等优点。近红外方法常用于易混淆、真伪中药材的鉴别研究,也可用于定量分析。它能够反映样品的综合信息,易于在线应用,加之各种解析复杂红外光谱软件的推广应用,近红外光谱法将会成为中药鉴别的有力手段。

3. 化学计量学方法

化学计量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化学分支学科,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化学量测过程,并从化学量测数据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学信息。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日渐广泛,主要有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PLS)、人工神经网络、主成分回归法(PCR)-偏最小二乘法(PLS)、主成分分析(PCA)-人工神经网络、小渡变换-人工神经网络以及运用于色谱峰定性的直观框导式演进特征投影等分辨方法进行药物成分的定性定量评价。

二、体内药物分析

1. 药动学分析

随着临床药学、药动学和生物药剂学等研究领域的迅猛发展,以人或动物体液及各种组织器官中药物及其代谢物浓度测定为基础的体内药物分析已成为国内外药学研究领域引人注目的前沿技术之一,也是国内药物分析的热点,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也刚刚起步。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药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药及其复方应用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常规化学药动学研究方法显然难以客观反映含有该成分的中药及其方剂的药动学特点。因此,探索与建立适合中药临床实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是当务之急。

2. 手性药物分析

手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彖.在药物化学领域尤为突出,已知药物中有30%~40%是手性的,而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体常显示出不同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动学特性,如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的两个对映异构体的体外活性相差98倍。因此,手性分离对于研究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动学、药效学和手性药物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手性色谱学,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为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分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色谱法分离药物对映体的方法主要有间接法和直接法,手性萃取的发展使简便、快速、经济地大量制备手性对映体成为可能。

三、药物分析在中药中的应用

中药作为防治疾病的有效药物,在过去10年中已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会议上,已对中医药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提出“十一五”期间将以《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大力加强中医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其中在中药研究方面要开展: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中药鉴别技术研究;常用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研究;中药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有效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等。可见将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以保障中药质量,提高中药疗效,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将成为“十一五”期间药物分析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之一。

四、药物分析重点发展方向

用现代化分析方法科学、有效和全面地控制药物的质量,了解药物复杂体系的作用过程规律,一直是药物分析界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今后重点发展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系统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②中药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③中药有效组分与中药方剂的体内过程比较研究;④化学计量学在复杂体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⑤药物代谢组学研究;⑥手性药物的高效拆分介质与分析技术研究;⑦药物与靶体相互作用研究;⑧适用于低剂量药物体内分析的高灵敏分析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岩;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李俊;电荷转移光度分析、微乳液流动相HPLC法测定抗生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中药;指纹图谱;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44-03

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技术分析手段,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在分离效能、灵敏度和专属性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展现出强大的定性、定量分析能力,从而在药物分析特别是中药分析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就近年来HPLC-MS联用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及结构的鉴定、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3个方面的应用作一论述。

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

当用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样品时,样品中的杂质对主成分有较大的干扰,主峰不易分离,峰型也不好,准确性有影响但却找不到好的办法时,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可以排除其他杂质的干扰,即使主成分在色谱上没有完全分离开,但通过MS的特征离子质量色谱图也能给出它的色谱图来进行定性定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时其流动相主份相对于传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更少更简单,色谱柱更短更小(常用规格是2.1mm×50mm,1.8μm),出峰时间大大缩短,却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短时间内可完成对一个样品的分析,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更适合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还可以用相对简单的色谱条件对中药中多种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比如分析西青果中的诃子酸、诃黎勒酸、鞣云实精、原诃子酸等化合物,方法简便,分析时间短。而用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时不仅要用到不同的色谱条件,且洗脱、分离效果往往不好,分析时间也很漫长。

2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进展

2.1在中药成分分析以及中药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中药的成分多而复杂,且传统的分离鉴定方法(提取一分离一结构鉴定)耗时、耗力、重复性强,技术难度也较大。因此,其化学成分的检测成为中药研究中主要解决的问题。而LC-MS将LC的高分离效能与MS的测定功能组合起来,不仅可以对复杂混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对样品的前处理要求不是很高,为中药组分分析、结构鉴定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支撑。

白雪等采用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LCMC-IT-TOF)对金银花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准确地定性分析,得到高分辨、高精度的一级、二级质谱数据,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数据分析以及Formula Predictor分子式预测,鉴定了金银花中的17种化学成分,包括6个有机酸类成分,3个黄酮类成分和8个环烯醚萜成分。孙冬梅等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一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测定银杏磷脂软胶囊甲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在优化的液质联用条件下,通过对照品、数据库匹配及文献数据,鉴定为槲皮素(quercetin)、芹菜素(apigenin)、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3-0-[2-0-(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quercetin 3-0-[2-0-(B-D-glucosyl)-α-L-rhamnoside])等12种黄酮类成分。谭银丰等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ESI+),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可能的化合物进行针对性分析。结果在高良姜叶的甲醇提取液中共鉴定出分属于两类成分的16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物质白杨素、乔松素、杨芽黄素、芹菜素、高良姜素、高良姜素-3-0-甲醚、金合欢素、山柰酚、山柰素、槲皮素、异鼠李素、芦丁。二芳基庚烷类成分包括益智酮甲、益智醇、六氢姜黄素和hannokinol。王乐奇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LC-ESI-MS)对钩藤药材的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6个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钩藤碱、乌索酸、异钩藤碱、柯诺辛碱B和二氢柯楠因碱。

2.2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

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定手段,它是建立在中药化学成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评价中药材以及中药制剂半成品质量的真实性、优良性和稳定性。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整体性”“模糊性”。中药成分复杂,含杂质多,分离提纯难度大。研究表明,中药的药效是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是某几个主要成分或者指标成分在起作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已经逐步成为技术检测中成药特别是中药材质量的有效手段。液质联用技术在对未知成分的研究中,其原理就是由串联质谱得到的特征碎片离子等结构信息,结合已知结构化合物的裂解等规律,来对未知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整好满足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需要。

曹树萍等采用超高液相色谱(UPLC)技术建立参麦注射液的指纹图谱快速检测方法,并利用离子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特征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全国3个厂家19批参麦注射液UPLC谱指纹图谱,利用多级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和文献对12个共有峰进行指认。19批参麦注射液除2批外相似度均高于0.8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厂家的参麦注射液各自聚为一类。汪祺等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建立生脉注射液指纹图谱,并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一离子阱质谱联用技术对主要色谱峰进行指认,标定了18个共有峰,8个生产企业的相似度除2个企业外均高于0.9;利用二级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确定18个共有峰化合物的可能结构。超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可快速有效地评价生脉注射液的产品质量。韦英杰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带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川续断皂苷Ⅵ为参照物建立续断色谱指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首次分析其中化学成分的质谱特征。最后确定了续断药材的17个共有峰,由于该方法(指纹图谱)具有较高的精密度,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对续断药材的质量评价具有很大意义。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联用技术鉴定了该药材中30多个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通过多种方式对照,对其中10个具有特征的成分进行了推测,并确认。并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续断指纹图谱中的特征峰进行结构确认,可使其色谱指纹图谱的特征性更强,对续断药材的质量控制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

2.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LC-MS技术由于其具有快速、微量、专属、准确的特点,除了可确定分子量之外,还可以根据特异性断裂规律推导出重要部分结构甚至是完整的结构。因此,LC-MS技术已成为药物代谢研究中不能替代的一种强有力的分离分析工具。

皮子凤等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了五味子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共鉴定了7种内源性代谢产物,分别为黄尿酸、油酰胺、棕榈酰胺、尿素、5-羟基己酸、硫酸对甲酚和对甲酚葡萄糖苷酸,说明五味子通过影响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脂肪酸代谢、肠内菌代谢等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其中嘌呤代谢、肠内菌代谢通路是其减少肾病损伤的重要作用途径。从五味子整体作用角度初步阐明了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秦春雨等建立大鼠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灌胃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血浆药物浓度,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Sprague Dawley大鼠分别经灌胃与尾静脉注射给药,经颈静脉取血,测定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浆药物浓度,并计算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在0.1~200.0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血浆雷公藤内酯醇线性关系良好,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定量限为0.1g/ml,该药稳定性良好,回收率均在95%以上,日内与日间差异均小于15%。口服与静脉给药后,雷公藤内酯醇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均较快,口服生物利用度为9.5%。本研究结果为雷公藤内酯醇的结构优化、剂型改进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辛杨等采用液-液萃取法对灌胃给予次乌头碱的大鼠尿液样品进行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一离子阱串联质谱检测纯化样品,根据各保留时间对应化合物的多级串联质谱数据,并与文献对照,推断次乌头碱在大鼠尿液中代谢产物的结构。结果与空白组大鼠尿液相比,在次乌头碱给药大鼠的尿液中共检测到4个乌头类生物碱,分别为次乌头碱原型化合物,18-0-去甲基次乌头碱,N-去甲基次乌头碱,被标识为羟基化的代谢物。研究表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可能发生了去甲基、羟基化代谢反应,为该成分的药效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 防风;DNA条形码;混伪品;ITS2;分子鉴定

[中图分类号] R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c)-0004-04

Identification of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and its adulterants based on DNA barcode (ITS2)

LIN Hao1 QIAN Jie-ying2 LI Si-lu3 OU Hui-hong1 XIA Hai-shan1,4 LIU Yong1,4

1.School of Pharmac,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Dongguan 523808,China;2.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21,China;3.School of Basic Medicine,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Dongguan 523808,China;4.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Drugs,Zhanjiang 52402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and its adulterants by using ITS2 sequence analysis and to secure medication safety. Methods ITS2 sequences of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and its adulterants were downloaded from GenBank,MEGA 6.06 software was used for sequence analysis to summarize GC content,variation sites,estimate intra-and inter-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s,and built NJ trees.Moreover,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ITS2 was predicted by using the ITS2 database websites. Results ITS2 sequence analysis and genetic distances calcul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amples.Further more,NJ tree and secondary structure results could distinctly differentiate quality product and adulterants. Conclusion ITS2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and its adulterants,as a result,it can be used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Key words]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DNA barcoding;Adulteran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是双子叶植物伞形科(Umbelliferae)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属(Saposhnikovia)防风的干燥根[1],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主要产于我国北部和东北部,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山东等地[2]。防风具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疏肝解痉、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强,目眩昏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中风,麻疹难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由于防风的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极大。近年来,部分不法商人以川防风、杏叶防风、华中前胡、田葛缕子、硬阿魏、野萝卜等冒充正品防风,影响了用药疗效及安全。传统的防风鉴定方法主要是从基原、性状、显微、理化等方面进行区别[3-5],这些方法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鉴定防风药材及其混伪品的方法。

DNA条形码[6](DNA barcoding)技术是用一段标准的、较短的DNA序列作为物种标记的一种物种分子鉴定方法,可以对生物物种实现准确、快速、简便的鉴定。“DNA条形码”首先由加拿大动物学家、皇家学会会员Paul Hebert于2003年提出,是在分子分类学和DNA分类学的基础上用单一的小片段基因作为物种的条形码,进而为整个生物界的物种编码,达到类似超市利用商品条形码可以快速准确识别成千上万种商品的效果[7]。

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物种进行鉴定已逐渐成为中药材分类学的研究热点[8],但是利用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对伞形科药用植物防风的鉴定研究尚未被发现。本实验利用ITS2序列对防风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旨在为防风的快速准确鉴定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本实验所用材料包括防风及其混伪品共7个物种16份样品,样品的ITS2系列通过GenBank数据库下载,并且经NCBI-Blast比对确认为正确序列,样品ITS2序列信息见表1。

表1 样品ITS2序列信息

1.2 数据分析

用MEGA6.06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用Schultz等的研究方法(http//its2.bioapps.biozentrum.uni-wuerzburg.de/cgi-bin/index.pl)预测各物种ITS2的二级结构[9],用MEGA 6.06(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6.06)软件基于Kimura two-parameter(K2P)模型分析变异位点、遗传距离,用Neighbor-Joining(NJ)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Bootstrap[10-11]法(1000次重复)检验各分枝的支持率。

2 结果

2.1 防风及其混伪品药材ITS2序列差异分析

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份不同来源防风的ITS2序列长度均为214 bp,平均GC含量为56.1%,种内变异位点数量为0。防风与其混伪品的ITS2序列长度范围为175~226 bp,平均GC含量为57.3%。利用MEGA6.06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后,防风及其混伪品的ITS2序列在多重比对后长度为238 bp,其中保守位点为71个,变异位点为167个,种间差异较明显,易于区别。其中基原物种野萝卜与防风的变异位点最多,其变异位点数为117个,而防风与华中前胡、川防风、田葛缕子、硬阿魏、杏叶防风的变异位点数分别为19、31、51、56、69个,因此基原物种野萝卜与防风的差别最大(表2)。

表2 防风及其混伪品的ITS2序列特征

2.2 防风及其混伪品种内和种间差异分析

利用MEGA6.06软件计算防风及其近缘属混伪品的种内遗传距离(intra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和种间遗传距离(interspecific genetic distance),可以得到基于K2P模型的遗传距离,具体见表3。经分析表明,防风的ITS2序列无变异,种内遗传距离为0,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防风与其混伪品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为0.0260,最大遗传距离为0.6000,平均遗传距离为0.1850。防风与同属伞形科近缘物种川防风与华中前胡间的最小遗传距离均为0.0260,大于防风种内最大遗传距离。防风与其他混伪品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明显大于防风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提示K2P距离可以鉴别防风及其常见混伪品。

表3 防风种内及其与混伪品种间的K2P距离(cm)

2.3 NJ树聚类分析

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防风及其混伪品NJ系统聚类树(图1)中可以看出,NJ系统聚类树显示防风单独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7%,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并且可以看出非同属物种杏叶防风、华中前胡、田葛缕子、硬阿魏、野萝卜分别各聚为一支,与防风明显区分开。NJ树显示,防风与川防风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支持率为94%,因此,NJ树可以直观地展现防风与其混伪品不同序列的物种鉴别情况,用ITS2条形码技术能够准确鉴别防风与其混伪品。

2.4 防风与其混伪品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分析

由图2可知,防风及其混伪品的ITS2序列二级结构臂夹角几乎类同,但是臂环的大小、茎环数目以及环与环的距离均不同。防风与不同属物种野萝卜的二级结构图差别较大,从臂的夹角、臂环的大小、茎环数目等方面都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防风。防风与川防风亲缘关系较近,其二级结构臂夹角、臂环大小等比较类似,但防风的1臂长要比川防风1臂长明显长一些,且1臂长的茎环数目也有所不同。对于亲缘关系较近、种间变异较少的物种,ITS2序列二级结构虽然比较相似,但也可鉴别,因此,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作为DNA条形码辅助分析手段可为准确有效地鉴别中药材与其混伪品提供重要参考。

3 讨论

DNA条形码技术在物种鉴定以及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已成为现代生物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未来物种鉴定的发展趋势[12-13]。基于核酸序列分析的DNA条形码鉴定技术是一种新的分子鉴定技术,与传统的物种鉴定方法和基于PCR或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鉴定技术相比,具有准确性高(DNA序列信息可以避免形态变异或趋同导致的物种鉴定误差)、效率高(通过建立数据库,可一次性快速鉴定大量标本)[14]、不受被鉴定对象的环境及个体发育和人为因素影响(物种的身份是通过实验技术来鉴定的,不受专家个人因素的影响)等优点[15]。对广大近缘物种进行DNA条形码鉴定,从而实现专有的“分子身份证”,这对植物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及开发利用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16-1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们对中药材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药材使用的安全性与准确性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陈士林等[18]提出将DNA条形码技术用于中药材的鉴定,建立了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策略及关键技术分析,并于2010年首次提出核基因片段ITS2可作为药用植物标准DNA条形码,其发现ITS2序列在6600份药用植物样本中的扩增效率达93.8%,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高达92.7%,随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ITS2为为核心、psbAtrnH为辅的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和分子鉴定指导原则,为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学指导。基于ITS2的DNA条形码技术为中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诱人的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8,19-20]。作为DNA条形码序列,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种间差异比较大,便于区分,而种内差异比较小,从而使种间与种内变异有差异,并且不存在重叠区[18]。本研究通过ITS2序列分析防风与其混伪品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和防风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其种间差异明显大于种内差异,并且无重叠区,提示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序列鉴定防风与其混伪品是可行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除来源不同的川防风的支持率稍低外,其他各枝支持率均>80%,提示系统发育树的可靠性较大,而且通过系统发育树,可以很清晰地分辨出防风与其混伪品。

中药材防风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其品种混杂,必须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本研究基于ITS2条形码序列研究防风与其近缘物种及易混品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构建NJ树以及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能够准确区分防风及其易混品,因此,作为DNA条形码的ITS2序列为准确、简便地鉴定防风及其混伪品提供了新的分子鉴定方法,为控制药材质量稳定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五卷第三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 宋美录,吕丽,李继红,等.药用防风及其近缘种的显微性状调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6):96-99.

[4] 王福全,李成义,蔡英,等.甘肃武都地区商品防风的生药鉴定研究[J].中国药房,2008,19(30):2377-2379.

[5] .防风正品与伪品的鉴定[J].甘肃医药,2013,32(6):467-468.

[6] Pang X,Shi L,Song J,et al.Use of the potential DNA barcode ITS2 to identify herbal materials[J].J Nat Med,2013, 67(3):571-575.

[7] Hebert PD,Cywinska A,Ball SL,et al.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J].Proc Biol Sci,2003,270(1512):313-321.

[8] 向婷婷,周志勇,刘朝奇,等.DNA条形码鉴定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81-183.

[9] Schultz J,Muller T,Achtziger M,et al.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 database―a web server for (not only) low 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es[J].Nucleic Acids Res,2006,34(Web Server issue):W704-W707.

[10] Tamura K,Nei M,Kumar S.Prospects for inferring very large phylogenies by using the neighbor-joining method[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4,101(30):11030-11035.

[11] Gao T,Yao H,Song J,et al.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in the family Fabaceae using a potential DNA barcode ITS2[J].J Ethnopharmacol,2010,130(1):116-121.

[12] Kekkonen M,Hebert PD.DNA barcode-based delineation of putative species:efficient start for taxonomic workflows[J].Mol Ecol Resour,2014,14(4):706-715.

[13] Xu C,Dong W,Shi S,et al.Accelerating plant DNA barcode reference library construction using herbarium specimens:improve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J].Mol Ecol Resour,2015,15(6):1366-1374.

[14] Ankenbrand M,Keller A,Wolf M,et al.ITS2 database Ⅴ:Twice as much[J].Mol Biol Evol,2015,32(11):3030-3032.

[15] 陈士林,庞晓慧,罗j,等.生物资源的DNA条形码技术[J].生命科学,2013,25(5):451-459.

[16] 宁淑萍,颜海飞,郝刚,等.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08,16(5):417-425.

[17] 辛天怡,李西文,姚辉,等.中药材二维DNA条形码流通监管体系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5,45(7):695-702.

[18] 陈士林,宋经元,姚辉,等.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策略及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天然药物,2009,7(5):322-327.

[19] 陈珂蕊,何震宇.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08-210.

中药鉴定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天然药物; 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能力

自我校药学系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三门中药课程的实验教学,三门课程虽各自独立,但却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天然药物: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药,少数是动物药和矿物药),并且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长期以来,由于条件所限以及教学模式上的条块分割,几门中药方面的课程各自为政,不仅理论和实验教学脱节,而且各门实验课程之间也相互独立,学生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不得不人为地把他们分成几块去学习和掌握,往往表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不错,但一旦应用起来则很难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碰到问题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此我们改革了中药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规划、整和,加强了课程间的衔接减少教学内容重复并适当加入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和方剂学等有关学科的内容;增加了实验教学课时,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下,不拘泥于原教材的编排,大胆、合理地运用教材,使其更具有探索性、新颖性。天然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一直沿用的,供切造炮制或制成药饵的原料药物的称谓,实际上即指现今使用的中药材。中药课程实验教学就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各种天然药物的名称、来源、生产、采集、加工、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分析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药效药理、毒性与临床医疗用途。它是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药炮制学几门课程进行了优化组合,并用理化手段对天然药物进行提取分离与精制,有效控制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以扩大天然药物的资源,减低原植物毒性,探索各天然药物治病的原理,并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改造修饰,以便提高疗效。中药实验课程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鉴于药学专业的特点,为培养药学行业研发、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中药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对临床常用和重要的天然药物,能依其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等进行准确的质量检测,同时搜集其化学成分的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及工业生产方法,再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设计,以确定其提取分离的最佳方法及优化工艺条件。长期以来,总结中药课程实验教学的经验,我们重点从以下环节抓起:

1 开放教学环境,彻底改变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状况

向学生开放中药标本、定期到药用植物园参观,充分利用教学医院、药厂、医药公司先进的实验设备,定期组织学生到上述的实习基地进行见习,以弥补教学设备的不足,同时聘请上述实习基地的专家,定期对药物的研发、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的新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开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本课程更有好奇心和迫切感。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开放的教学环境,也突出了天然药物的传统经验鉴别: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天然药物的外观性状,具有简便易行及迅速的特点,使同学们把传统鉴别经验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特别对未知名药材确定鉴别,真伪药材区分鉴别等。在实践中重视个人独立探究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彻底改变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状况。

2 掌握天然药物各部形态特征,根据鉴定的目的,合理选择天然药材

由于中药材药品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的混乱现象,严重地影响到天然药物的品质;同时中药材的品质又受产地及中药材整个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即使是同一来源的药物,也可因批次不同而其品质存在着差异,这就很难保证临床应用,药厂生产以及科学研究工作所用中药材的正确性和质量;有必要对中药材进行鉴定。中药课程实验就是本着上述原因而对中药的真伪、纯度、品质优良度进行鉴定的工作,选择天然药物,包括:根类、根茎类、茎木类、皮类、 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菌类、树脂类等。各类天然药物在外形上有一定的共同点,即具有一般形态规律。但由于植物来源不同及其本身所含化学成分不同等因素,在外形和气味上又各有一定的特异点。如:党参皮松肉紧有狮子头,何首乌断面有云锦纹,粉防己断面有车轮纹,苍术断面有朱砂点,均能生动地表现出鉴别特征。由于天然药物气味的浓淡常与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多寡有关,故形状鉴别有时也能粗略地评价天然药物的品质优劣。又如:丹皮以皮细肉厚、亮银星多者为佳,甘草、党参以味甜为佳,乌梅、木瓜、山楂以味酸者为佳,黄连、黄柏以色愈黄、味愈苦为佳,肉桂以富油性、香气浓、味甜辣为佳,荜茇、黑胡椒以味辛辣为佳等。通过实践掌握各类天然药物的一般形态规律和各天然药物的形态特异点,并参照药典、课本、地方药品标准所描述的性状,包括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折断现象、断面特征以及气、味等,使学生能够掌握较全面的知识及不同种类的鉴别要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的实验技能,从而能准确、熟练地鉴别各类天然药物。

3 利用显微技术观察天然药物组织切片或细胞及细胞内含物

显微鉴别法通常应用于单凭性状不能不易识别的天然药物,性状相似不易区别的多来源天然药物,破碎的天然药物,粉末天然药物以及用天然药物的粉末制成的丸、散、片、丹等中成药的鉴定。显微鉴定需要有植物解剖、植物显微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显微标本片的制着技术。由于天然药物的内部构造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法直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因为构成天然药物的动植物体,绝大多数是不透明的,因此在显微镜鉴别时,首先应将样品制成显微标本,让光线透过,才能做显微观察。制片前要根据观察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天然药物,制作不同的显微标本片。一般用徒手、滑走或石蜡切片法制作标本片。如石蜡切片法,它的基本过程: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透蜡及包理―切片―粘片―脱蜡―染色―透明―封藏;非切片法,利用适当的化学试剂进行显微化学反应,鉴定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性质,如纤维素性、木质化、木栓化、角质化与淀粉粒、糊粉粒、草酸钙结晶还是碳酸钙结晶等,还可对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并确定其存在的部位及含量多寡的次序,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材料组织分离成单个的细胞,有时为了观察某些细胞、组织如纤维、石细胞、导管、乳管等,可按不同部位分别制着解离组织片,对于天然药物的粉末或由粉末制成的中成药,可直接取目的物,选择不同的试剂制片,观察粉碎的、具有鉴别意义的组织、细胞及细胞内涵物等显微特征。或者是将整个材料进行整体封藏,其基本内容包括:整体封藏法、粉末制片法、涂片法、压片法、磨片法等。最后还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目的特征物用文字和绘图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做印象深刻,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了鉴定某些亲缘关系相近、组织构造差别甚微的天然药物,可以测定一些显微常数,如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