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04:08:20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医护英语教学;教学模式;语言和认知

随着医疗卫生对外交流日益繁密,对世界性医护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2001,2006),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原有的基础英语(EGP)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在医护类院校开设医护英语课程是高等医护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关于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理论,由Vygosky于1978年提出,[1]该理论包括中介(Medi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活动(Activity)和临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等核心概念。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发展是个人主体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交互的结果。[2]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医护英语教学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本质,进而找出二者的契合点,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情景的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面等方面来探讨医护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旨在为医护英语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提出新的思路,同时也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目前在一线工作的医护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sUniversityPress,1978.

[2]WertschVygotsky.OnLearingand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85.

[3]Lantolf,J.P.&S.L.Thorne.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4]卞少辉.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5]任荣政.ESP教学“5W1H”要素分析[J].外语界,2012(2).

[6]段玲琍.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4(8).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2

 

随着医学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生命权、健康权的日益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已经逐渐由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心理治疗、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多元模式。这些都对医学生的以人生态度、道德行为和职业价值观等为重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和更迫切的要求。新形势下,建立富有特色的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紧紧围绕党中央制定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紧紧结合医学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及“90后”学生的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医学高专的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医学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围绕医学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展开,体现医学性、实践性的特点。另外,“90后”医学生已经成为医学院校高等教育中的主体,从“90后”医学生思想现状入手,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四个渗透”

 

(一)渗透医学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对全面提升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医疗工作质量。二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三是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医学生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医德的理论教育,一是医德的实践教育。医德的理论教育包括两大课程设置。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侧重强化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二是包含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医学语言艺术、医学哲学、医学美学、医学语言艺术等更具专业化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医学高专的医德教育不可能等同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因其学制短的特点,别说把上述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开齐、开足,就连医德教育的核心课程《医学伦理学》的课时都难以保证。因此,基于实际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把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之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为例,在授课过程就必须强化医学职业道德修养这一核心内容。

 

(二)渗透卫生法律法规及医疗卫生政策教育

 

医学的职业性质,决定其基本关系是医患关系。随着患者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用法律衡量医疗行为和结果及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学生防范纠纷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加强医药卫生法制教育是防范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在一些医学高专学校,或是因为课时安排紧张或是因思想上的本来不重视,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几乎就是空白。法制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法制教育中凸出卫生法教育是实现医学高专培养目标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是以《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法律基础这部分内容上,除了讲授民法、刑法等基础法律知识外,辅助补充讲授卫生法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卫生政策往往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动态,如了解医疗体制改革及现阶段的公立医院改革等,大多数医学生都很关注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这事关医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紧扣了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也就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渗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与方法教育

 

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难成。只有以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点,才能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现实矛盾,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全面发展,建设健康和谐的美好社会。对于医生这一职业来说,近些年,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多,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差,危及医护人员健康生命的案件时有发生,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如果广大医务人员能够掌握一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掌握一些化解冲突的技巧,积极沟通,诚心诚意地同患者进行交流,绝大部分纠纷是能够解决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是能够建立起来的。对于个体来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能力,作为一种习惯和能力来说,越早培养越好。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促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所应当关注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在医学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渗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把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渗透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表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下同)的教学中,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就应该针对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举一些现实的例子,传授一些科学实用的方法。另外,在第五章《遵守社会功德 维护公共秩序》及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家庭关系的理念及知识。表现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下同)的教学中,第十一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适合结合人际关系的内容教学,因为和谐社会理所应当就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渗透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典籍大致分为3个类别。第一类是有关“医德”的典故,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等。据有关文献研究显示,中医药文化具有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有36位医家的医德言论在医德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二类是有关“医术”的典故,例如“张仲景望诊侍中”“华佗指戒”“张至和一诊值百金”等。除前述两类之外的则统归为第三类,即“医趣”类。主要是医学界的奇闻异事,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以上3类中医药文化的内容都可以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得到充分展现。

 

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任务是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方法来实现的。好的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除了讲解、提问、案例及使用多媒体等常规教学方法手段外,医学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及专业特点采取以下方法、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教育方式很难使理论教育取得理想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强调研究教育对象的接受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接受”,即表示人们对外在信息的理解、解释、择取、整合、运用的关系。接受理论给我们的重要的启示就是有助于我们转换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即从教育者的眼光转向接受者的眼光,把研究的重点转刭接受者方面。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把接受者作为主体,充分考虑接受者的需要。过去我们往往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而不大注意同时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实用知识技术教育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其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表现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因与学生需要的脱节,再加上医学教育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用技术教育,让一些人对医学院校,特别是对学制短的医学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心理。但是事实上,学生并不是不需要学习做人和学习为人处世,而是非常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

 

(二)以“微实践”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

 

“微实践”是相对于学校组织的大型社会实践而言,是一种具有切入点小、全天候、开放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等优势,符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低成本、易习得、可持续”的内在价值要求的实践教育模式。 首先是以“大思政”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力配合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勤奋学习、诚信考试、待人有礼、遵守纪律、生活简朴、仪表整洁、爱护卫生、绿色上网等八个方面的养成教育。 三是以班级或以系部为单位,组织开展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或讨论会。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在社区开展义务劳动或医疗扶贫活动。“微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

 

(三)以微群、qq群等新新媒体为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答疑解惑,对错误思想迅速纠错

 

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通过微群、qq群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一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二可以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确、健康、向上的舆论强势,对错误思想迅速纠错。当然,以上两个教育目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和谐互信的虚拟交往关系之上。只有营造出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通过平等沟通、互动交流,以真理教育人,以事实说服人,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精神

一、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既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同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进文理交融”。就医学院校来说,学生从进校的那天起,就基本上泡在医学专业课程里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得很少。然而医学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人塑造成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而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品质。只懂专业技术而缺乏哲学思维和艺术气质的人,只能成为“工匠”而难以成为“大师”。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要能够以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的观念为指导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实践,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2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l世纪的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主张从整体性上来认识人、理解人,也就是不仅仅把人当做生物体来看待,而是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来全面分析和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这就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医生,只见疾病,不见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把病人看成没有血性的生物学个体,而忽视人的社会学属性,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视角看待病人、看待病症。这种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意愿不相符合。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也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因此,我国的医学教育应积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交融。

3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医学工作者职业属性的内在要求。首先,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出现了一系列医学科学本身无法解决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这些医学高科技犹如一柄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使人类遭受巨大灾祸。在研究和应用它们的时候,如果没有高度的医学人文精神来引领,医学就很难保证完全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其次,医生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职业的崇商陛要求医务人员自身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会因人文精神的缺乏而化为空谈。

二、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功利主义教育观妨碍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教育理念是办学模式的灵魂,一定的办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则导致急功近利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反映在大学教育中就是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大学教育几乎成为清一色的职业培训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化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形成强烈冲击。一方面,由于激烈的竞争和社会上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把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上,存在着重视医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倾向。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同样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轻视人文社科课程学习的问题,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助于自己今后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而人文社科知识的多少、人文素养的高低似乎并不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放松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2 片面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阻滞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偏差,当今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有着明显的缺陷。本科生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除了公共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开设外,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均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基本上是依据教师的个人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的整体性规划。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呈现出设置偏少、学时偏少、投入偏少的“三少”现状,各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在国外,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非常普遍。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大致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成为人文医学课程的主干课程。可见,人文社科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结合是世界医学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

3 高素质师资的匮乏限制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学科范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承担人文社科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对医学基础、临床治疗、医学科研知之不多,即使是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师,情况也并不乐观,而医学课程的教师则缺乏比较深厚的人文素养,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同时,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缺少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公关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通才,视野比较狭隘和局限,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素质的“单向度”成为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推进医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优化融合的对策

1 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素质教育。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将提高人文修养和增强科学精神有机融合起来。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仅仅从生物学的视角来认识和看待疾病是很不充分的,还必须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摒弃过去单一的医学专业教育观,大力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既培养其科学精神,又培养其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整合,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体系。主要是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作为必修课开设;注重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把医学人文教育以及与医学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纳入到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加强人文社科选修课程建设,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美学、管理等门类丰富的选修课,满足学生求知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设置,教育和引导医学生确立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的医学观念,正确认识医学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关爱生命、关心病人、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强化实践训练环节。要打破原有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临床,使他们在与病人接触和沟通的体验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同时,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街道、乡镇,开展义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基层医疗卫生现状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增长才干,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3)鼓励科研创新。为促进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唤起他们从事科学的热情,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应鼓励和帮助医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可建立“医学生创新平台”,将学校所有研究型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他们能够较早接触实验室。启动“医学生科研基金”,由学生组成团队申报课题,经答辩后可以拿到项目的资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受选题、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科研训练。(4)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考评体系。改变一卷定优劣、分数定优劣的做法,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考核内容,使考试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平台。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4

世界范围内医学人文教育之肇兴,始于有识之士 对医学教育过于强调科学性倾向提出异议,并呼吁重 视医学人文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亦得到了快速发展。医学同人文 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在医学 人文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医学生 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质、人文 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发挥了十分积极的 作用。该学科群是探讨医学目的与价值、医学道德规 范、医学发展历程和规律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社会 文化现象的学科群,1其形成标志着医学走向更加成熟,是医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在构成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诸多人文课程(学科) 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 医学法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学方法论、医学美学等 课程均可被称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根 据医学专业的特点设置,并由于其内容和侧重点的不 同,在整个医学人文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 用,本无高低上下之分,都是从不同维度出发而最终服 从和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社会 需要的。但一旦在当前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审视其在整 个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就具备了新的定位与 价值。

从医德教育和医德建设现状看,医以德为本,无德 不成医,2医学人文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然而,当前 医疗卫生行业存在不正之风、医德医风深受关注。在 这一现实背景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学生坚 定医德信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不正 之风的影响,建立自愿献身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 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中的人文课程教学 虽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作为医德教育的源头性 和母体性内容,理应在医学生医德养成方面发挥更为 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确有必要打造一个能够切实 ‘‘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其中,医 学伦理学的核心地位应得以确立,凸显其作用。这一 优质课程群也是一个涵盖医学人文和其他人文学科的 学科群,它的构成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还 应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基 础性、导向性课程

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 主渠道和主阵地,将决定着包括医学在内的各专业高 级人才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就塑造医学生高尚 医德情操而言,任何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 论调都是短视和浅薄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 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2.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医 学生头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和塑造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亦是 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全部内容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过程,有利 于从根本上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 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者相互联系、相互 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巨大引领作用,3在于 其能够使学生把个体的道德发展与民族振兴、人民利 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自觉从承担历史使 命的高度进行道德修养。

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 现实中的医德问题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 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其医德认知不断受到 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冲击,要始终保持高水准的 医德修养,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期 熏啕和浸染。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与医 德现状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医德医风 方面出现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从而更加全面、客观、 科学地进行分析与判断,摒弃厌恶医德修养的消极情 绪和心理。其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 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展示 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优良传统美 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能够引领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培养。其四,新时 代的医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在继 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价值观基础上,树立科学正确的医 学价值取向,积极履行社会角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真 正使医学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

2.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对于培养 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具有独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通 过学习这些课程,医学生能够学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 正确方法,从而历史地性看待社会发展进程,有效地理 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和文 化习俗,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能力,为今后走上社 会后能够适应社会提前做足功课。这些课程都是对医 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 德和法制观念教育,使他们在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 基础上,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 行为规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课帮助医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各种现实情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成长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 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当前医疗 卫生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理性化思考;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课使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在现实中找到判 断事物的标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能力,认识到全部生 活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形 势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 势,阐明相关的政策,引导医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 的正确认识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 统文化课使医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医 药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进而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与医德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医德建设的发扬光大以及医学生崇高医德情操的养成。

3 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职业伦理 的核心课程,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医学伦理学作为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 程群的核心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提高学 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评价能力和践行力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对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起到主导性的 作用。据有关调查,在诸多医学人文课程中,医学生对 医学伦理学的认可度最高。这种重要作用已经为越来 越多的人所认识,甚至许多临床医学专业课的教师也希 望进一步增加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时和授课深度。

传统的医德学以美德论、义务论为基础,以加强医 德教育为重点。而医学伦理学脱胎于传统医德学,继 承了传统医德教育的这些特征,立足于培养医学生形 成良好的整体医德素质,从整体上帮助他们提高医德 认识,增强医德情感,磨炼医德意志,坚定医德信念,培 养医德行为和习惯。实践证明,医学生只有对医德理 论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才能对医德的善与恶作出正确 的判断,并为其选择医德行为和内化医德信念打下坚 实的基础;只有具备发自内心地对医德义务的真诚信 仰、强烈责任感和执著追求,才能坚持医德认识的正确 性,对它坚信不疑,并用其来支配自己的医德行为;只 有在医德活动中自觉践行医德义务,按医德要求办事, 并在需要捍卫医德原则和规范时挺身而出,才能更好 地提高医德认知能力和医德善恶判断能力,进一步坚 定自己的医德信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_些人只看重金钱与利益,这 种狭隘的功利思想造成生命价值情感的漠然,崇高的 理想和美好的胸襟严重缺失。卫生行业受市场经济的 冲击更为明显,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医德问题,如医疗信 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等,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 通过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学生医德认知和医德信念 内化,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心灵,面临种种诱惑时,分清 正义和邪恶、高尚和卑劣,懂得应当追求什么、抛弃什 么,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初期,伴随市场经 济发展,医疗行业出现一些共性的、消极的东西,在中 国表现得也较为突出。为了抵消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 响,抵制市场经济的不良道德倾向,医学伦理学有必要 在建立医疗道德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应理直 气壮地承担医德建设重担,与其他人文课程相互配合, 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消极现象,向医学生灌输为人民 健康服务的理念和白求恩精神,多讲精益求精、廉洁行 医这些理论,使广大医学生对医德现状的不良倾向产 生抵抗力。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真正帮助学生 在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重要的、源头性的防线。同时,它 们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繁重和艰难的。

其次,一种观点认为医德来自于实践,医德依靠实 践磨炼,医学伦理学无法承担起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 情操的重任,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存在重视技术 性知识、轻视医德意识、理想、信念培养的情况。这种 观点认识到了医德养成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一定的可 取之处,但还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 这句名言一语中的。学校教育是医学生医学职业人生 的始点,也是其知识信念的发源地。医德教育就是在 这个‘‘始点“发源地”的关键时点上,在医学生心灵 深处种下一颗医德理想、信念、意志和境界的种子,而 且这颗种子要饱满,要水分充足,土地肥沃,其日后才 有可能长出优质的苗,结出优质的果。所以,医学伦理 教育对医学生日后医德精神的培养,对整个医疗卫生 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发源地”和“种子”的关键作用。 医学伦理学课程不应仅仅是讲些具体的伦理方法、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白求恩精神”、 “医德信念“医德意志’、“道德理想”的培养是最为 重要内容。[3]这种认识应该成为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实际上,由于医疗实践的复杂性,现实中的诱惑无 处不在,医德教育必须发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源头性 作用,理直气壮地讲医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让医学伦理学的医德理论教育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 灭的印记,使他们终身铭记,时刻警醒。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习实践,使医德观念内化为医学生自己的道德 信念,抵御或消减医疗现实中的利益诱惑。

4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 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目标

除了医学伦理学以外,构成“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 情操优质课程群”的课程还有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 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 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规律 的科学,使学生了解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 下的发展情况,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医学 社会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或交叉学科, 使得医学与社会问题联系,帮助医疗卫生人员认识自 身的社会角色,并关注病人除生物学方面以外的社会 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然有助于医德的养成;医学心理 学与医学伦理学是密切联系的姊妹学科,医学心理学研究 心理因素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医治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医 患交往中心理情感互动的规律。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 员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态度及行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可以为心理治疗护理提供道德前提和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均是医学 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而非 相互排斥的,其共同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 操”的目标,在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4.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伦理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 格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在介绍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 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祖国医学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 感。 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除了对医学生进行国 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外,还要教育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 建设,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就能够起到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无形 中能够带动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养成。甚至,教师的 言行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不能忽视医学伦理学 的重要作用,防止医学伦理教育成为单纯的思想政治 教育。医学伦理学可以理解为是思想教育课与理论医 学课的统许多高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师都是由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转行的,但医学伦理学绝不是单纯的 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教育课,它体现了更专门性的医 学人文特点。 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学习这门课 程,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知识,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行。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十分密切。 从大的范围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 领域,对促进医学人文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 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 向引导,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离开思想政治理论 课指引的医学人文教育会迷失根本的方向,孤立的思 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可能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医学道德素 质。[5]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导向和促进 作用,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医学人 文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增强医学生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 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培养医学生高尚 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其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 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大力加强医学生人 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关 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 养;还应该及时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 果纳入教学,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 要求相一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实践性和 前沿性,有针对性地为医学生解疑释惑,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和理论指导。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医学人才;医德教育;职业精神;文化自信

一、我国医学人才发展面临的时代特征和趋势

(一)中国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其世界影响力发生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地位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稳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位置,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已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和“G20杭州峰会”等国际舞台上充分彰显。当今的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均不可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这一切都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之机遇,也让我们面对更多更大的竞争与挑战。医学作为世界共通的学科,也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展示着崭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迎接新时代新变革带来的新要求,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勇于创新,树立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深刻影响着医学人才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指导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日趋完善,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方向日益清晰。因此,在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现实面前,医学人才的数量、质量、能力、水平都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培养医学人才、坚定不移地结合中国实际培养医学人才,才能有效解决医学人才不足的问题,才能培养出医学领域中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才能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使用中国话语体系的现代医学理论。

(三)“健康中国”的落实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呈迅速扩张态势

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了“健康中国”的理念,引起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大变革;2016年10月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和美丽愿景。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3]。“关注健康”“全民医疗”等理念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诉求。这些改革措施和发展目标都对医学人才提出质量和数量上的迫切要求,推动着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必须实现创新,必须寻找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路径。

(四)医学发展的国际化和中西医交融互通需要医学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交融。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理论与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互补充和共通共融的局面。这些特点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打破原有西医院校重西医轻中医的观念,改变原有中医院校重中医轻西医的特点就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五)紧张的医患关系引发了对原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医患冲突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引发民众的关注和热议。紧张的医患关系加剧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感,而医生成为了部分人眼中最危险的职业。这些现象一方面暴露出社会改革深层次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促使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反思原有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更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医学人才的培养路径就成为对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二、当前医学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一)重技术轻医德导致医学人才发展片面化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机器越来越多地代替人的劳动,而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化的出现,使得医学更多地依赖仪器的支撑。于是,医学人才的重心逐渐走向了越来越细化的技术层面,因而也带来了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技术培养、重医疗技能的趋势。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中“人学”精神的复苏,医学也开始转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由此,原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重技术轻医德的理念受到严重挑战。医学教育工作者认为,旧有的医学人才的片面化培养模式是造成其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

(二)重理论轻实践带来医学人才成长周期长

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五年的本科医学教育时间中,理论学习时间约占总学时的五分之四,且在不断扩招的情况下,仅有的实验实训条件被迫承受更多学生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践效果。但是,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才能胜任岗位需求。于是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相当长时间的实践就成为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这无形中造成医学人才成长周期延长的现象。

(三)重数量轻质量造成医学人才培养低质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使各教育机构纷纷通过扩招来增加收入,医学院校也不例外。于是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考量的重心变成了多招学生带来的经费收入。由于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所需的条件,如医院、实验室、仪器设备、耗材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简化培养程序就成为无奈的选择。面对学生人数的激增和实习、实验条件的不足,教育组织者一方面减少能力提升的培训环节和时间,一方面加大分组人数使更多同学共同完成一次实验。因此,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无法保证,结果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能力下滑、水平降低。

(四)重效益轻能力导致医学人才培养功利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地方院校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条件下,为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收入的逐渐增长就将办学的关注点从人才培养质量转向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于是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规模日益扩大,大班教学成为了常态,学生能力提升的空间未能有效拓展。正是医学教育中浓厚的功利化色彩,使得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呈现下滑态势,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医疗事故频发、医患冲突严重局面的根源。

(五)重西医轻中医导致医学人才思想严重西方化

现代医学理论来源于西方,当前领先的医学技术也主要在西方。我国目前学习传承的医学技术、医学理论、医学思想,甚至医学教育的体系都笼罩在西方话语体系之中。于是在学习、传播和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西方先进我们落后的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在医学生思想上深深翻下了崇尚西方的种子,甚至有小部分学生形成了唯西方论的态度。然而,医学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必然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需要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传授知识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医学文化领域中的自信。

三、用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学人才

(一)将医德教育和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这就明确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医学教育也一定要体现这一要求。因此,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医德教育和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医学人才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念,才能使医学人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医学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医教协同、德医交融”的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落地

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为了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我国在2014年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的培养要调动医学院校、医院、医疗卫生事业管理部门的力量,通过医教协同的方式实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5]。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现有卫生计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医教协同、德医交融”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实,又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是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

(三)深入挖掘中医文化精髓,加大其传播和教育力度

中医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医学思想和技术,而且包含有培养医学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途径。深入挖掘中医文化的精髓,用现代语言和思维方式解读中医文化,并将其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是传承中医文化的需要,也是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文化自信的需要。同时,将中医文化中“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等核心价值观引入医学教育,必将有利于医学人才养成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相依并存的理念,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学人才。

(四)加强医学领域中的话语权,用中国思维推进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6

1.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既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同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进文理交融”。就医学院校来说,学生从进校的那天起,就基本上泡在医学专业课程里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得很少。然而医学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人塑造成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而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品质。只懂专业技术而缺乏哲学思维和艺术气质的人,只能成为“工匠”而难以成为“大师”。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要能够以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的观念为指导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实践,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2.高等医学院校人丈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l世纪的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主张从整体性上来认识人、理解人,也就是不仅仅把人当做生物体来看待,而是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来全面分析和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这就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医生,只见疾病,不见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把病人看成没有血性的生物学个体,而忽视人的社会学属性,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视角看待病人、看待病症。这种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意愿不相符合。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也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因此,我国的医学教育应积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交融。

3.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医学工作者职业属性的内在要求。首先,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出现了一系列医学科学本身无法解决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这些医学高科技犹如一柄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使人类遭受巨大灾祸。在研究和应用它们的时候,如果没有高度的医学人文精神来引领,医学就很难保证完全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其次,医生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职业的崇高性要求医务人员自身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会因人文精神的缺乏而化为空谈。

二、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功利主义教育观妨碍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教育理念是办学模式的灵魂,一定的办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则导致急功近利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反映在大学教育中就是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大学教育几乎成为清一色的职业培训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化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形成强烈冲击。一方面,由于激烈的竞争和社会上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把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上,存在着重视医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倾向。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同样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轻视人文社科课程学习的问题,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助于自己今后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而人文社科知识的多少、人文素养的高低似乎并不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放松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2.片面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阻滞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偏差,当今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有着明显的缺陷。本科生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除了公共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开设外,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均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基本上是依据教师的个人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的整体性规划。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呈现出设置偏少、学时偏少、投入偏少的“三少”现状,各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在国外,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非常普遍。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大致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一25%,英国、日本约为10%一15%,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成为人文医学课程的主干课程。可见,人文社科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结合是世界医学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

3.高素质师资的匮乏限制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学科范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承担人文社科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对医学基础、临床治疗、医学科研知之不多,即使是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师,情况也并不乐观,而医学课程的教师则缺乏比较深厚的人文素养,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同时,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缺少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公关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通才,视野比较狭隘和局限,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素质的“单向度”成为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推进医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优化融合的对策

1.大力倡导人丈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素质教育。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将提高人文修养和增强科学精神有机融合起来。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仅仅从生物学的视角来认识和看待疾病是很不充分的,还必须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摒弃过去单一的医学专业教育观,大力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既培养其科学精神,又培养其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整合,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体系。主要是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作为必修课开设;注重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把医学人文教育以及与医学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纳入到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加强人文社科选修课程建设,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美学、管理等门类丰富的选修课,满足学生求知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设置,教育和引导医学生确立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的医学观念,正确认识医学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关爱生命、关心病人、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强化实践训练环节。要打破原有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临床,使他们在与病人接触和沟通的体验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同时,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街道、乡镇,开展义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基层医疗卫生现状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增长才干,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3)鼓励科研创新。为促进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唤起他们从事科学的热情,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应鼓励和帮助医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可建立“医学生创新平台”,将学校所有研究型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他们能够较早接触实验室。启动“医学生科研基金”,由学生组成团队申报课题,经答辩后可以拿到项目的资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受选题、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科研训练。

(4)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考评体系。改变一卷定优劣、分数定优劣的做法,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考核内容,使考试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平台。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人本化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医学是人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重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医学生的需要。最大程度上满足医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师要关注和鼓励每个医学生,以医学生为中心去设计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将医学生置于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里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使医学生在学习和未来的执业生涯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行动理念。

实现教育理念人本化,我们首先要尊重人,叔本华说“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这种尊重不仅包括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权利、心理、爱好、情感、民族习俗等,还需要我们能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激励他人,尊重每个医学生的价值和潜能,实现师生的心灵交流,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其次要关爱人,“教育者要始终装着人,……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1]给医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自信的氛围,在教育、教学、科研的环节能体会到教师的“本”为学生,让医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感受到自己受尊重、被关爱、可信任,被重视,师生携手共同面对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

二、注重师资,建设教育队伍

师资质量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自觉加强教学研究,更新专业知识,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最新成果,还需要及时参加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真正能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为此,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善于沟通、人生态度积极、道德情操高尚、有责任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体现出来的职业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成为有效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建设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应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尤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故而,建设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需要两股力量的凝聚:一是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骨干力量,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建设。

三、关注现实,拓展教育内容

1.关注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意识

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教育的过程,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医学生的遗传特点(智力和体力等)、年龄层次、经验阅历、知识文化水平、学习适应能力、心理需求、主体认知、民族习俗等的不同,教师要根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分类要求,分类评价,尊重每个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每个医学生足够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校内外集体活动、校内社团组织、科研组织团队等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和增强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课堂内外教育互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

2.关注医学生的现实矛盾和现实需求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在现实生活中的医学生,故而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现实,要关注他们的现实矛盾和现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学习、就业和生活等多重压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效遏制其间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与大学生相关的贫困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自杀问题等屡见报端。医学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现实矛盾。故而,“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以此为切入点,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渗透“三生教育”,让医学生学会珍爱、敬畏生命,走出生命困惑,避免暴力、自杀等类似事件发生;学会生存,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安身立命的生存技能,遇到危急突发事件时不会茫然无措;学会生活,掌握足够的生活技能,培养健康、多样的生活情趣。如此若能深入医学生心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医学生在面临那些矛盾和问题时,他们自己就可以找到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四、结合专业,教学渠道多元化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授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因此,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必须备受重视。教师在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兼顾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讲授过程中辅以问题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法有益于医学生分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以“多元教学法”的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元导向”之目标,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

2.实现师生双向教育

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坚持我党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对历史、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结合国情,积极利用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与此同时,教师要反观其教育教学的效用,重视医学生的主体地位。医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层次、学习能力、接受水平、理想信念、民族习性等的差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也不一,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思想教育。促使教师需要多视角的层面去面对“学生的差异”和“差异的学生”,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从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力度去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自信,进而让医学生信服,促教师进步。

3.渗透医学专业榜样的力量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专业教育直接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课程和医学专业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学发展进程中,像《黄帝内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等经典医著,可增强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像麻沸散的发明、针灸技术广泛应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技术等,能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忱;从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到现代名医华益慰、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等,他们不仅是医学专业权威,更是医学领域中的道德楷模。医学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展示过去的医学成就,简介专业领域内的名家典范,凸显名医大家的道德榜样力量,这样的点睛之说胜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长篇累牍,同时倍增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道德魅力。

五、搭建平台,扩展教育载体

1.校园文化教育

校训、校史、誓词、校园景观以及长廊文化等,承载着丰富的道德元素,具有浓厚的道德意蕴,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训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校史载录了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医学生誓词、南丁格尔誓词是一种职业道德誓约;校园景观传承着学校和专业的人文历史;长廊文化展示着校园文化精神和形象。这些静态的视觉文化给人一种无形的道德鞭策力量,参与着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构建。这种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且展示着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会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

2.大医讲坛教育

以党团组织为依托,以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为龙头,开辟大医讲坛。大医讲坛即可邀请德技双馨的医学大家与医学生畅谈医学的真、善、美,也可邀请普通医者讲述其为病患解除痛苦,对病患关爱和体恤的经历,还可以邀约医界之外的各层人士诉说他们对医学医疗的期盼,或者分享各自领域中成就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使医学生主动去品味大医精神,进而追求医德崇高、技术精湛的精神品质,立志做一个既精且诚的人间大医。

3.实践基地教育

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实践环节。历史革命纪念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典型示范村镇、街道社区、教学医院、养老院等都可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用历史革命纪念地承载的革命精神去鼓舞医学生,让典型示范村镇的新貌振奋医学生,带医学生去街道社区进行道德实践,亲临教学医院、养老院体验医学道德。通过这些实践基地的道德体验,让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得到升华。除此之外,还可创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结合医学生实际,开辟医学职业道德专题,让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交流,自主反思,实现自我教育。

六、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课的一致性目标

医学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医学人文教育,旨在让医学回归人性,重铸医学的人文精神,传扬医学的道德价值。医学院校一般通过开设一些医学人文课程,像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来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课的教师通常也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任。为此,教育教学中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课的一致性目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目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导向作用,增强医学生的人文底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塑造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要充分发挥其基础导向功能,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引导医学生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去了解国情,认识国情,分析问题,树立为祖国医疗事业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医学生把个体的道德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就医学人文课而言,要传扬医学的人文道德价值,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维护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树立人性化医疗服务理念;引导医学生学会关爱人,尊重人,与人沟通,实施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行动;引导医学生步入医学伦理与法的殿堂,选择有人情味的医疗服务方案,使医学生渐渐走近人们和社会对医生的期愿:具有关爱、守护、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有精湛医术及高尚人文素养德医双馨的医师。

总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需要多种途径的探索,需要各个环节的衔接,需要不同要素的凝聚,共同作用形成一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102-107.

[2]郝文军.“三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2):43-47.

[3]宋静,邓静萍.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6):355-356.

[4]李恩昌,程乐森等.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14-417.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政课教师 医学生 职业素质

医学生是即将走上医务岗位的后备力量,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在校的医德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从事医疗工作后的医德和医风,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质与量的提升,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能顺利处理好医患关系,解决好医患矛盾,避免医疗纠纷问题的发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 医学生职业素养认知片面性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对于医学的专业知识较为重视,但是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上的教育较少,以至于医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为患者看病。其实,医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技能素养,还包含人文素养。优秀的医生都是集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融为一体,并与技能一起,内化为职业素养的。多数学生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在认知上混淆,导致不少学生工作后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医患关系紧张。

2. 职业教育脱离医疗行业

笔者对学生的一次简单问卷:你对医疗行业了解程度怎样?结果显示,了解的只占总人数的5.8%,82%的学生了解一小部分。12.2%的学生不了解。可见医疗行业信息与教育关系联系的不紧密,对学生来说较为生疏,在就业招聘时才有所知。医学职业素养内容需要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就要有系统的认知。对于行业要求的职业规范与实践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培养成为当前转型期社会所需要的医疗职业人才。

3. 医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上职业素养中的价值观为“一元化”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职业价值观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需要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跟上时展的需要,使理论教材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增强人文社科知识的讲授,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思政教师对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措施

1. 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

思政教师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将职业素质中的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助推人文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改空谈理论,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思政教师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内容与解决医疗实践中具体的问题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的社会所需人才。

2. 创新教育方法,以实例提升职业素质认识

如今的大学生,能够通过各个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对空洞的说教会感到反感。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集合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握好时代脉搏,切实让职业素质教育见实效。如,在讲授医德教育理论课时,在理论上必须讲清“医德”内涵与其重要性,再结合当前的时事新闻教育引导学生,效果会更好。如抗震救灾、国际救援中涌现的医疗英雄人物和事迹,就能给学生起到榜样教育作用。

3. 突出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养成,“暴风雨式”的教育只能一时见效。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始,就要在课堂中连贯进行医德教育。思政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互相沟通,了解学生的动态,形成职业素质教育合力,找准政治理论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在医德教育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把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寻求契合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总之,医学是门较强的实践科学,医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医学教育更多的强调了医学生的敬业精神、社科知识与思维方式等职业素质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和创新思维能力教育,是全面医学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在全面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任务艰巨。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医学职业人格研究之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

[2]尹记远,刘小勤,李秋心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李阳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安徽医药,2008(9).

[4]郝玉芳,韩丽沙,牛慧君.护生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2).

[5]苏波.医科大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50 — 02

1.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以来,先后爆发了以“人本思想”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以“自然规律”为核心的科技革命,随着时代迈进21世纪,信息化席卷全球,社会人的概念迅速占据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而“医学”恰恰是基于“人本思想”运用“自然规律”改造“社会人”的一门科学,因此,医学人文学科必然成为连接人、自然、社会的纽带和剂。

1.1 人文素质内涵

人文,顾名思义与人类思想、文化息息相关。中国最早关于人文的记载源于《易经》中“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礼乐教化;在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开始,人文被赋予理性逻辑与慈悲仁爱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到了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普遍用人文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把主体人的理念纳入人文之中。时至今日,人文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科学等等与人类文明相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并逐步被赋予了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人文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人文素质无疑是这种丰富内涵的外延,对于不同的受众,它有不同的表象和要求。在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和全体人类的人文素质之中,既有相容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鲜明的特色。一所高校人文素质的高低表现在它如何培养人,培养了什么样的人;而对于学生而言,人文素质的核心在于如何去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1.2 医生职业道德

自古以来,传统中医经典中关于医生职业道德的论述不胜枚举。杨泉在《物理论》中从医生的道德素质,技术造诣和职业操守三个层面来论述医德,“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这三句话基本概括了我国古代关于医德的基本要求,即“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悬壶济世”。在西方世界中,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仍被普遍视为医生职业道德的典范,他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医术的无私传承;医疗对象一视同仁;医疗过程神圣自律等思想。到了近代,医德风范有了更多的内涵,特别是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世界医疗组织对医生培养目标有了更为明确和细致的界定,其中医生的职业价值、态度和伦理、沟通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被纳入到医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中。概括来说,当代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不仅包括医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情操,更涉及到了医生的基本人文素质水平。

1.3 人文素质教育与医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契合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文、史、哲、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具备一定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务实的精神和儒雅的气质。而当代医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局限在医学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医生职业道德的树立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两者有十分广泛的交集。人文素质教育已逐渐成为职业道德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还是执业态度操守,或者是医患沟通能力和医疗技术发展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全部依靠人文素质教育。

2.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2.1 人文关怀在社会中的缺失

当前,市场经济日趋完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的同时,社会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不良思想倾向接踵而至,导致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道德缺失、行为示范、人文关怀冷漠。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职业操守沦丧、贪污腐化、专业医闹等等现象频见报端,直接影响到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负面的社会现象对高校培养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职业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2 人文关怀在教育中的缺失

我国现行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与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相比差距较大。如课程设置滞后、教学模式陈旧、考核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建设匮乏等等问题。

第一,我国现行医学人文教育课程门类不全、课时偏低、重视不够。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在综合性大学基础上开办医学教育,如美国的125所医学院校,111所办在综合性大学中,所占比重88.8%,这个比值在法国占98%,英国65%。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依然独立办学,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与美英法相比先天不足。其次,教学目标单一,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开设不足。美国医学教育的人文课程比重在20%—25%,英国日本约占10%—15%,而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平均62学时,所占比重约为1.71%,人文素质教育营养不良。最后,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重视不够。专业基础教育与医疗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然是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的重点,而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型,西方发达国家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专业并列为医学教育的三大种类,与之相比我国在医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严重滞后。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法陈旧。人文社科类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在以往的素质教育阶段或多或少有所涉猎,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拘泥于知识的讲授,特别在高等教育阶段,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环境,开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育学生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可否认的是,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受到如教学资源紧张,师资力量不足,安全因素考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我国医学教育者面前的主要问题。而首当其冲的便是解决好考核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课堂填鸭式教学必然要求一纸试卷以分数论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接受程度;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多元化的考核办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诚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多数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考试办法有了很大的改良,但与西方纯粹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相较,依然有一定差距。

第三,师资力量匮乏,教材建设薄弱。受客观因素制约,与综合类院校相比,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的数量和层次有待提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外,受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影响,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也不容乐观。同时,医学人文类课程教材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缺乏体系性的规划,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2.3 人文关怀在认识中的缺失

毋庸讳言,受社会需求、知识结构的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不足。第一,需求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型,社会需要具备一定人文修养的医疗人才,但是,这种需求并没有纳入到客观的评价指标当中,换句话说,这种需求依然停留在隐性层面,没有得到高度的关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医生迈向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而医学伦理类知识仅占大约5%的比重;另外,多数医院在聘任医生的过程中,只看重应聘者的学历层次和临床经验,对医生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质缺少评价,这些社会现实与医学发展的需要严重脱节。第二,医学教育体系缺乏前瞻性。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院校过分强调教书过程,育人环节重视不足,特别在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考核指标来看,重文轻理,重专业轻人文现象普遍存在。第三,我国医学生生源大多在高中阶段被划为理科生,人文基础知识先天不足;受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大学阶段对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严重匮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医学生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层次偏低。

3.提升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策

3.1 提高认识,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是医疗模式转型的需要。教育必先具备前瞻性眼光,将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到专业技术教学中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人医学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五千年中华文明有关医德医风的论述不胜枚举,中医文化无疑是发展现行医生职业道德的精神宝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的理论结晶,在指导教育教学的理念的方法上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人类社会优秀的精神成果无疑是我们今日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源泉,教育者需提高重视程度,旁征博引,勇于扬弃,发挥资源优势,营造具有特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氛围,推进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提升。

3.2 增强实效,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强教学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者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综合并举,全方位提升教学实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缺乏人文社会类课程,因此,提升教学实效,首先应增设课程门类,增加学时,增强力度。传统医疗模式发生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必然要随之改变,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着重强调知识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医疗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提升,因此,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提升学生重视程度的关键因素,学生对人文素质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形成性评价体系取代考试将是大势所趋,教育者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重点突出、评价严谨、体系完善的考核办法。

3.3 推进发展,加快师资建设与学科建设脚步。

师资建设与学科建设是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源头活水。受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医学院校师资的人文素质水平与综合类大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社会科学类专业教师数量少、层次低;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修养欠缺,且对人文知识重视不足,这也是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提高认识,招贤纳士,培养高水平人才外,聘请综合类院校专业教师兼职也是有效途径之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方法上则要求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增加灵活性,才能突破瓶颈,实现快速发展。

4.结论

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它需要要我们在政策、意识、资源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仅凭教育者一己之力难以彻底改变落后于西方的现状。但面对当前医疗模式转型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推进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且刻不容缓,教育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模式,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发挥社会主义办学特色,依托两课教学,充分开展和推进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事业。

〔参 考 文 献〕

〔1〕 张 晋.刍议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失范及重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02):124-125.

〔2〕 顾海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1,(01):5-10.

〔3〕 陈肖沫.21世纪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08):84-85.

〔4〕 黄睿彦,吴文明,季晓辉.医学教育中人文类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1):62-64.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道德;课堂教学

1引言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贯穿于医疗卫生行业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中。可见医德教育是一项从事医疗行业人士均应接受的教育,不仅是已在职人员,更应该从学医伊始便注重医德的培养。我国政府1988年制定颁布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作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1]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对于伦理问题较原文件可谓是空前增加。[2]在新形势下,各级部门都在全力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大力开展医德教育,以校级部门为例,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思想品德课程,从而不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医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医疗行业的人才,在校期间就必须学习医德知识,配合医德教育实践,从中培养良好的素养,为今后真正走上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于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因此医德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有必要大力重视起来,医学生有义务进行系统的医德教育。我们必须引起医德教育在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重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带动。

2新形势下需要更加深刻的医德教育

医术学习是高校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学习成果与学生在个人成长,知识积累,医学实践以及日后从事职业均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医学生培养有利于我国医学事业改革发展,同样,重视医德教育必然是医学生全面培养的重要环节。医疗卫生行为是一个对外展示行业服务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窗口,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也是新时期矛盾多发的问题所在,可见新形势下民众普遍要求医务工作者拥有更高的医疗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提高自己的医学修养,重视医德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把严谨的态度始终作为学习和实践的核心,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高尚职责。

2.1强化道德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境界

高校医德教育应始终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贯穿整个教育过程,防止医德教育与当代社会大环境出现偏差。积极树立以为患者服务为宗旨的思想核心,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加大对医学生的道德拉力。通过思政课程,学生了解国家最新社会形势、基本国情,逐步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未来的就业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道德的本质以及规律,有助于医学生提高对医德的认识,加深对医德教育的理解,坚定医德信念,逐渐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医德教育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学习中,特别是临床课程教学,强化医德意识,在专业知识中体会其中蕴含的道德思想。

2.2抓好理想在教育中的崇高性,提高学生医德情感如果医学生确定了崇高的理想,那么学生定会用严格的要求去自觉探索学习,从而产生巨大的道德力量,时刻激励学生在学习工作中遵守道德规范,想着崇高理想而奋斗。高校在抓好教师授课情况的同时,鼓励学生找寻目标,加强自我教育。同学们在做好自我教育的同时,校园学风建设得到提升,激发更多学生学好医学知识。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可以校园文化作为载体,这需要学院方面加大校园环境建设,从建筑到花草,为师生营造一个优雅整洁的校园,打造文明环境。

2.3加强医德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剂

高等学校的医德教育对于医务界的品质道德提高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好与否关系着学校是否能为社会医疗单位输送更多合格优质的医学人才,这是当今国家医疗服务行业的大事,关系着国民健康素质是否能够提高。只有在国民健康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相符合。党的基本路线中在教育方面提出要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这样的人才是符合新形势下我国基本国情的,有利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3提高医德教育水平的几点建议

3.1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医德教育

高校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与马列课程中,把医德教育紧密贴合于两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的基础上,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增强学生思维活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于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制。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中,把理论知识与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同学们上课积极性,把社会问题放到课堂上,结合实际讲理论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医德教育授课主体为老师,那么课堂上老师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素质与责任心在课程传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学生是在什么环境下进行医德教育,甚至影响到医德教育的传承。因此,高校开设医德教育课程的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样重要,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可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同样是高校增强医德教育的关键。利用榜样教育方式,可以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老师为模范,以德育德,优秀的老师才会教育出优秀的学生。

3.2在实践中体验医德教育成果

医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实践学生能够直观和真实地体验医德教育感受。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实践中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有益于学生对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条件等有一个主观认识,更加坚定他们献身医学的信念。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做指导,传授最直接的职业伦理精神示范工作,是见习生跟随老师的脚步逐渐培养严谨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处理临床道德悖论的能力。[2]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医改的环境下,推动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亲身体会患者的痛苦心理,从中树立服务为本的价值观。

总之,医德教育是塑造医学生优秀品质的灵魂工程,做好医德教育与培养工作,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与修养,同时今后会为医疗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国家医改任务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曾俊,张稀G程感滦问葡乱窖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圈,2007(24):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