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02:01:13

急救护理论文

急救护理论文篇1

1.1评价教学效果

在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同时进行理论考试,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满分为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根据自制调查问卷评价反馈急救护理教学情况,问卷内容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提高、促进知识理解掌握、自学能力提高、有无学习兴趣提高等情况,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是或否。在带教实习结束后发放关于教师对于学生实习评价情况,统一进行填写并回收。

1.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分别采用t和x2检验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分析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其中研究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优良率为37.2%(52/140),对照组优良率为81.7%(98/120),研究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两组学生评价反馈情况

分析对比两组学生的评价反馈情况,具体见表2。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根据学生评价反馈情况,可见研究组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促进知识了解、自学能力、学习兴趣提高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教师对护生实习行为情况进行评价

统计分析教师对护生实习行为情况,具体见表3。研究表明,教师评价护生的实习情况,研究组学生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救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抢救硝普钠护理

Ananalysisontheemergenttreatmentfor125elderlycasesofacuteventricularheartfailure

HeGuixiang,ChenYaping

DepartmentofGeriatrics,XiangyaSecondHospital,Zhong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11.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characterandcaringstrategyinelderlyacuteleftventricularfailure.Methods125patientsclinicaldatabetweenJanuary2000andSeptember2004ingeriatricsdepartmentwerecollectedandretrospectiveanalysiswasconducted.ResultsRespiration,heartrateandbloodpressureresumewithin30minutes.Innitroprussidegroup,clinicalsymptomswereinstantlyrelieved.Thereisobviousdifferencebetweenthenitroprussideandnitroglyceringroup.(P<0.05).Etiologyofelderlyacuteheartfailureiscomplicatedandpneumoniaisthemostcommonreason.ConclusionItisansignificantprocedureforsuccessfultreatmentinelderlyacuteheartfailuretograsptheindicationsandprescribenitroprussideassoonaspossible.Caringagentshoulddetectthesymptomofheartfailureearliersothatrescusitationratecanbeimproved.

Keywordselderlyacuteheartfailurerescusitationnitroprussidecaring

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是老年心血管病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起病急、发展快,抢救若不及时,可迅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死亡率较高。若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尽早抢救,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2000年1月~2004年9月,我科共抢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2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4年9月,我科抢救的125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男91例,女34例,年龄60~96岁,平均(76.5±16.4)岁,全部病例明确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

1.2基础疾病和急性心力衰竭诱发因素本组病例中冠心病31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27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23例,肾功能不全26例,扩张性心肌病18例。心衰诱因中肺部感染59例(占47.2%),快速型心律失常(阵发性快速房颤、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占9.6%),心肌缺血13例(占10.4%),情绪激动、劳累9例(占7.2%),排便困难2例(占1.6%),输液速度过快6例(占4.8%),原因不明24例(占19.2%)。

1.3方法

1.3.1抢救及护理方法(1)取坐位或半卧位:双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2)高流量吸氧:湿化瓶内加入浓度为40%~60%的酒精,使泡沫表面张力降低而破裂,有利于肺泡通气的改善。给予4~8L/min吸氧,待病情控制后调低氧流量2~4L/min。(3)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老年患者西地兰首次剂量0.2mg静脉注射,速尿20~400mg静脉注射。血压骤然增高时首选硝普钠静脉滴注。自12.5μg/min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增加12.5μg/min,直到疗效产生(呼吸困难减轻,肺部音减少,尿量增加或血压下降[1])。(4)镇静:吗啡是治疗急性左心衰极为有效的药物。用于减轻疼痛和焦虑,降低中枢交感冲动而扩张外周静脉和小动脉,降低心脏负荷,降低心脏需氧量[2]。本组有85例使用了吗啡镇静。(5)心电监护、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6)严重低氧血症患者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本组46例患者使用了BiPAP呼吸机辅助呼吸,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3.2分组根据患者扩血管药物使用情况分硝酸酯组和硝普钠组,分别收集两种药物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呼吸、心率、血压及症状缓解的影响。

1.3.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用SPSS11.0软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30min的呼吸、心率、血压及症状缓解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用药后30min呼吸、心率、血压及症状缓解的比较(略)

注:与硝酸酯组比较,*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表1结果显示,使用硝普钠的患者,用药后30min呼吸、心率、血压及症状能迅速得到缓解,与硝酸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患者有肾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硝普钠。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尽早使用硝普钠扩血管治疗,是抢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的措施。

本组125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起病急、发展快:从出现先兆症状到症状加重、呼吸困难常常只需几分钟。(2)短期内反复发作:有些老年患者一天内几次心衰发作。(3)高龄患者多。(4)常见的诱发因素为肺部感染:本组病例心衰诱因中59例为肺部感染,占47.2%;(5)并发症、合并症多:心衰时易合并肾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等。

抢救体会:(1)加强巡视:老年急性左心衰发病急骤,但多数患者有早期症状,表现为突然胸闷、气急、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而惊醒,不能平卧而被迫坐起,心率加速继而发展的面色灰白、口唇发绀、阵咳、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恐惧、濒死感。若不及时抢救可发展为心源性休克而死亡。护士应了解老年急性左心衰的发病特点,加强巡视,及早发现早期征象。本组54例患者为护士巡视病情时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及早处理,控制了病情发展。(2)护士抢救技术熟练,争分夺秒:急性左心衰发展快,发病时间尤以夜间为多,护士呼叫医生后,不应等待医生看完患者再处理,而应迅速进行有效的抢救,立即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端坐位、双下肢下垂,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心电监护、血压监测、氧饱和度监测等,本组病例在医生医嘱前均给予了以上处理。(3)危急、重症患者血压骤增时首选硝普钠静脉泵入:重症患者病情来势凶猛,交感神经高度兴奋,血压常骤增,应尽早予以硝普钠静脉泵入或静脉滴注。自12.5μg/min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或弱高于正常水平。因硝普钠扩血管作用强,应微量调速,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本组病例有84例使用了硝普钠,用药后1~3min就能起效。(4)老年急性左心衰伴低氧血症者,应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常选用BiPAP呼吸机辅助呼吸:老年患者易合伴低氧血症,本组有45例患者使用了无创通气,及时纠正了低氧血症。(5)心理护理:重症患者多有濒死感,恐惧心理。因此加强心理护理,专人守护、心理疏导尤显重要。护士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行动对患者及家属也是最好的心理安慰之一。(6)加强健康教育,消除诱发因素、肺部感染、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是本组老年患者的常见诱因。避免感染,消除诱因是减少老年急性左心衰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急救护理论文篇3

1.1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选取40例患者,均符合《神经疾病》诊断标准。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男37例,女3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7.2±7.3)岁,发病时间2~3h。

1.2排除标准

①有恶性肿瘤、全身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②6个月内受过重伤或有手术史的患者;③不接受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3基本方法

密切注意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相应的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节奏的记录,有效防止脑水肿和脑疝的形成,同时严密监测并记录患者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部位和次数。为患者选择环境安静、光线较暗的病房,减少外界刺激,做好咬舌患者口腔护理,及时更换长时间不清醒患者的,保持大小便失禁患者衣物及床铺的清洁。装床栏,避免患者因坠床发生意外。

1.3.1发作护理

发作时及时让患者平卧并将头偏向一侧,在患者上下臼齿间放置开口器或压舌板,并给患者松衣领腰带,为避免骨折和脱臼,不可强行按压患者肢体,尤其是特殊部位。

1.3.2建立静脉通道

用比较柔软的管针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方便及时给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用药,控制病情发作,在建立静脉通道过程中,选择前壁粗大的部位而非关节处,减少因穿通静脉壁和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静脉用药时还需避免药物外渗等意外的出现。

1.3.3用药护理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关键在于及时控制患者抽搐症状。安定作为一种常用注射药物,可有效降低血压,抑制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控制稳定病情后的口服用药主要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安纳、拉莫三嗪等,具体用药根据患者情况而定。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其病情变化,定期检查,了解药物疗效,如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嗜睡等不良反应,需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

1.3.4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和痰液,若出现舌后坠阻塞呼吸道的情况,则需要用舌钳拉舌或者放置口咽通气导管,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另外,还需对患者脑部及其他组织进行持续低流量的吸氧,严重情况下应插气管甚至切开气管,若仍出现换气不足的情况,则进行气囊人工呼吸。1.3.5脑保护急救护理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出现高热症状的情况比较多,脑组织代谢增加和颅内压升高等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脑保护急救护理是通过物理方式进行降温,在大血管部位放置冰块或进行擦浴和用冰帽降温等都是可行的办法。

1.4观察指标

①护理效果;②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护理效果有4个程度,即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具体评定标准如下。痊愈:患者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无复发状况出现。显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次数在70%以下。有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在20%~70%之间。无效:癫痫发作次数没有明显的减少,甚至有升高的情况出现。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采用急救护理后,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痊愈27例(67.5%),显效8例(20.0%),有效3例(7.5%),无效2例(5.0%),即护理总有效率为95.0%,无效率仅占5.0%。

3讨论

急救护理论文篇4

1.1一般资料收集

2012~2013年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院前急救、转运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23例(不包括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呼吸心跳已停止和现场抢救无效的死亡病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41岁,平均65岁;发病现场到医院距离最远21km,最近0.5km。临床症状有胸闷、胸部压榨感、紧缩感者10例,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便急、尿急者6例,胸痛、胸憋、呼吸困难者7例。所有病例均有出汗、焦虑和恐惧。有明确冠心病史者14例。23例均经现场心电图检查初步诊断为ST段抬高型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1.2护理方法

1.2.1电话指导

接到呼救电话后,在出诊的同时通过电话指导家属正确护理患者,如患者取平卧位,绝对卧床,减少搬动和说话,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如果身旁有速效救心丸可舌下含服。

1.2.2发病现场护理

a)保证现场环境安静,留患者亲属1~2人在场,其他亲友、邻居等人离开患者所在房间。b)向者家属询问病史简明扼要,对患者暂时隐瞒病情,向家属告知病情风险时避开患者,以免患者得知真相后情绪波动而加重病情。c)在给患者吸氧、含服硝酸甘油、镇痛、嚼服阿司匹林等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d)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

1.2.3转运途中护理

a)搬动前告知患者搬动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不得自行挪动,不能用力去配合别人的搬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b)告知搬动方法,在抬起时保持患者头、躯干、四肢在一个平面,放置于担架上时动作要轻柔。c)抬上救护车后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时发生窒息。d)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潜在并发症。

2结果

安全转送至院内21例,1例在距离医院约0.5km处发生室颤,1例在进入急诊大楼走廊时发生室颤,2例均行心肺复苏术和电除颤抢救成功。

3讨论

3.1电话指导

患者采取合理的救护措施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的心肌急剧缺血缺氧或坏死,病情进展快,随时危及生命,救护必须争分夺秒。在接到呼救电话而医护人员又不能立即到达时,通过电话指导家属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3.2将心理支持融于护理工作中

因为剧烈胸痛、恐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情绪紧张、焦虑、烦躁,或有恶心、呕吐、便急、尿急等症状,这些因素又可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加大心肌坏死面积,使病情恶化。因此,稳定患者情绪给予心理支持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

3.3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

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体液外渗,便于肢体活动的优点,是急诊科常用的急救技术,操作简单,可以在患者发病现场或救护车内实施,还可以链接三通管,随时输入不同的抢救药品,有利于出现突况时的抢救。

3.4合理运作

转运途中的每一个细节将患者从发病现场安全转运至医院,除给予对症治疗及转运前的准备外,搬动患者是关键的一步。合理的搬动可降低患者组织耗氧量。转运途中应保证氧气管道无折叠、被压,氧流量保持在3~4L/min,静脉输液通道畅通,无外渗。需注意心率、心律变化,以便在发生心律失常时立即采取措施。医护人员一定要坐在患者身旁予以安慰和心理支持,使患者有安全感,提高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

3.5医护密切配合是提高

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病情瞬息万变,一旦并发室颤,在医师做电除颤准备的几秒钟,护士应迅速先为患者做胸外心脏按压,建立起有效的血液循环,保证血氧供应,为成功除颤奠定基础。本组2例在转运途中发生室颤,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医护配合默契。

3.6保证医疗护理的连续性

急救护理论文篇5

1.1一般资料选择

创伤性休克患者148例,其中男82例,女66例,年龄18~82岁。机体脏器损伤52例,多发性骨折38例,脏器合并骨折损伤42例,其他1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实施院前急救。

1.2护理方法

1.2.1急救程序

收到急救电话后相关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往患者身边进行救护。接诊过程中,医护人员首先对患者的情况做评估和鉴定,包括伤势、失血程度等。其次,根据患者伤情进行止血处理,创伤中容易因为大量出血而导致休克,威胁生命安全,创伤性休克要对出血进行急救处理,控制血量,保证急救顺利。运用升压包扎的方法为躯干和头面部进行包扎,运用止血带包扎四肢止血,详细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在规定时间后放开止血带,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再重新包扎止血带,用以防止肢体坏死。若是骨折患者则可采取简易外固定,血管钳止血用以血管断裂者。第三,注意观察患者口鼻腔,发现有血块或其他分泌物,必须马上清除,以确保呼吸道的畅通;若是发现呼吸循环出现停止要及时采取措施抢救,采用胸外心脏按压并用呼吸囊给予氧气,确保呼吸供应及时和畅通;针对多处肋骨骨折者则采用宽胶布或者多头带给予有关胸腔的固定。疼痛达到一定程度会反射性引起相关血管的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加重休克,针对此种情况,疼痛科采用哌替啶或者曲马多等适用于机体止痛的药物或者注射液进行缓解疼痛感。第四,将患者准确转移到救护车,注意采用双卧位,把上身调节至10°~20°位置,下肢则抬高20°~30°。安稳后尽量不要移动患者,确保气道的畅通,保证氧气供给。转运患者时,密切观察患者在转运途中的各项生命体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患者送往医院需要格外小心,首先要注意把患者头部朝向与承载交通工具保持相反方向,避免因交通工具加速运动影响患者脑部供血。其次,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变化,定时检测,随时测量,详细记录患者体征变化。第三,全面观察患者状况,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损伤多为复合性损伤,除了对患者受伤部位持续密切观察以外,还要注意关注患者神态表情、意识状态、皮肤黏膜及其循环灌注等情况,患者创伤性症状不是单一方面的创伤,是身心整体的动态症状,要进行全面的观察。根据患者的症状要注意是否有内脏器官出血、血管破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抢救和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患者转移过程中要注意保暖,体温降低很可能引起心率和血压下降,密切关注患者呼吸状况及心跳反应,若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必须马上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处理。

1.2.2护理过程

1.2.2.1恢复血量循环恢复循环血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重要环节,医生和护士在抢救病患的过程中要加强合作,分秒必争,护士的护理要及时到位以确保医生成功抢救患者。严格按照规定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相适应的静脉留置针等针对性输液和用药。注意输液的关键是选择输液部位,不要选择受伤部位附近的大静脉进行输液,应该尽量远离。另外,针对腹部及以下损伤,选择上肢和颈部静脉;胸部及以上损伤选择下肢静脉。补液时要快速且大量,保证补液充分正确。

1.2.2.2心理护理院前抢救中要同时辅助心理护理,促进抢救成功。创伤性休克患者往往因为伤势严重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脆弱的心理和薄弱的意志不利于战胜创伤,为抢救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抢救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安抚,引导患者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抢救,有利于手术的进行。此外,对患者家属也要进行适当疏导,让其成为患者坚强的后盾。

2结果

对1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4例因伤势过重现场抢救无效死亡,6例转送途中死亡,其余患者成功抢救生还,有效率93.2%,表明院前急救护理效果显著。

3讨论

急救护理论文篇6

1.1临床资料

研究分析我院从2013年9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4~74岁,平均年龄为(48.0±3.6)岁,出血原因:情绪激动导致出血4例,饮食不当导致出血7例,过度劳累导致出血8例,剧烈咳嗽以及便秘诱发6例,服用刺激药物而导致出血5例,天气变化而导致出血7例,其他原因3例。

1.2急救护理

1.2.1急救基本护理

做好护理,意识清醒的叮嘱其吐出口中血块以及异物,昏迷的患者,需要及时帮助其清除,防止因误吸而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窒息,清除鼻腔、口腔周围血迹,防止因残留血腥味刺激患者,引发再次呕吐,而诱发呕血。给予患者吸氧,防止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导致肝细胞损伤加重,加重或诱发肝衰竭,建立2~3条静脉通道,成功穿刺后,留置血液标本,并实施交叉配血,做好输血准备,补充血容量。准备好急救物品。

1.2.2观察患者的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并实施心电监护,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脉搏、呼吸以及血压,并认真统计,观察患者的瞳孔、神志、皮肤黏膜色泽、四肢温度等情况。观察留置导管,统计每小时的尿液颜色、尿量。若患者有咽喉部痒感、胃部饱胀、异物感,考虑可能是出血前兆。若患者的黑便、反复呕血次数多,积极治疗后血压无升高,或升高后再次下降,血红蛋白、红细胞进行性下降,考虑患者为进行性出血,及时告知医生,并对应处理。

1.2.3判断出血量

根据患者的呕吐物、粪便颜色、量,准确评估出血量,一般出血量5~10ml,则大便潜血试验显示为阳性;出血量>60ml,则会排出柏油样粪便;胃内潴留25~300ml,可引发呕血,出血量为500ml患者症状主要为头晕,出血量为800ml患者主要症状为血压下降、少尿、心烦、口渴,出血量为1000~15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1.2.4积极补充血容量

针对大出血,休克患者,需立即补充血容量。以输注新鲜血液为主,因新鲜血液的凝血因子被破坏少,可减少出血,而库存血中氨含量高,极易诱发肝性脑病;短期内补充所需液体,保证重要器官供血,并注意监测血压水平,直至血压恢复到稍低于正常水平即可,血压过高,容易再次发生出血。

1.2.5止血药物治疗

临床首选的止血药物为立止血以及洛赛克,大量出血可每天一次洛赛40mg,静脉注射,病情严重患者可反复使用。其次可选择止血敏2.0g、西咪替丁1.0g、止血芳酸0.4g、维生素K14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内,或加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内。垂体后叶素对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1.2.6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与护理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为一种重要的抢救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方法。置管前,应检查三腔管有无漏气、老化,并测试气囊容易以及压力。告知患者置三腔管的意义、目的以及配合方法。经鼻腔插入,胶布固定在患者面部。每8~12h食管囊放气、牵引放松一次,一般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同时分离胃囊、胃底粘膜,防止因压迫过久而引发的粘膜糜烂。留置期间,鼻腔黏膜应保持清洁湿润,及时将鼻腔内血痂、分泌物清除干净。并在置管期间,抽查胃内容物有无继续出血,停止出血24h后,放食管气囊,再放胃气囊空气,观察24h,观察胃管有无血性内容物,抽出液体颜色变黄之后拔管。拔管前,患者可口服30ml石蜡油,管壁,防止拔管时伤及黏膜而引发再出血。

1.2.7心理护理

患者因病情危重,多合并焦虑、抑郁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出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针对清醒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增强成功治疗的信心。

1.2.8饮食护理

叮嘱患者合理饮食,有利于止血,促患者身体健康早日恢复,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期间,叮嘱患者禁食,出血停止24h后,进食温凉流质食物,之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饮食一定要注意营养,实施少食多餐的原则。病情严重,或血氮升高,禁食蛋白质,防止病情恶化加重,忌食粗糙或坚硬食物。

2结果

40例患者经抢救以及护理后治愈出院患者35例(87.5%),接受手术3例,死亡2例,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3讨论

急救护理论文篇7

【关键词】 急救培训; 低年资护士; 能力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优质护理服务的稳步推进,再加上医疗护理模式的转变,护士已经由单纯的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甚至在急救时更多的参与治疗,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包括快速识别、应变、抢救处理、良好的协调能力等。这就对护士的能力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但近年来,本院不断扩张床位,加之高年资护士离职率的增加,使护士呈现低护龄化,低年资护士约占全院护士的50%,她们存在临床经验不足、应急能力缺乏的现象,有很大的护理隐患。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急救技能的需要,本院护理部于2011年6月开展理论-操作-模拟演练式培训,提高了临床护士的急救能力和急救意识。现将培训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加培训人员为郑州大学洛阳中心医院护士,共计688例,男8例,女680例,年龄22~32岁。学历均为大专以上。

1.2 方法 培训方法分为3级,即理论-操作-模拟演练式培训。一级是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培训考核,由护理部命题考试,85分为合格[1]。二级是急救技能考试,由本院操作质量控制组负责培训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心脏电除颤、气管插管、简易呼吸气囊应用,93分为合格。三级是急救模拟训练,由护理部牵头从全院挑选有丰富急救临床经验的护士长组成,设定模拟现场,对护士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处置能力、抢救配合能力进行考核。对全院688名低年资护士分别进行了理论-操作-模拟演练式培训,培训前后进行统计。

1.3 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培训前后技能考核错误率及急救意识综合能力合格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掌握急救技能,提高急救意识非常重要,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常常是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的最先发现者或知情者[2]。当医生未到达急救现场时,护士应对病情作出初步的判断,并按危重病抢救操作流程,早期进行正确的抢救。事实上,抢救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患者的病情、医生的业务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更与护士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有着重要的关系,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护士对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护士要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必须定期训练。众所周知,每位护士在单独值班前都或多或少的学习并且练习过急救技术,但在重危患者较少科室工作的护士,随着时间的流失,很容易遗忘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偶尔遇到又表现出措手不及,主次颠倒、模棱两可的现象。现代急救医学要求护士在急救时对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各种操作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开展理论-操作-模拟演练式培训使护士能系统、完整的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3]。本文结果表明,参加培训后的低年资护士理论水平、操作熟练程度及应急综合能力考核评分有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成长具有实践性和晚熟性的特点,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积累和提高[4]。通过模拟急救现场,要求低年资护士将片段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运用理论知识综合评估病情变化,其即刻判断处置能力得到了提高,抓住急救关键环节,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危重症的预见性和病情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秀荣, 张利岩. 三级流程式急救教学培训的效果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2):741.

[2] 韩春玲,王斌全,吴晋普.现代急救护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李何玲,胡宁娜,冉利.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护士沟通能力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43-46.

急救护理论文篇8

【关键词】 急救;情景模拟;核心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96-01

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急救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逼真的急救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护理人员按照相关的要求,完成相关任务,从中考核或锻炼急救护理能力[1]。我院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了护理人员在急救中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默契配合能力。现将急救情景模拟在提高急诊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月,对我院工作5年内的136名护士进行急救情景模拟训练。136名护士中男性3名,女性133名;本科31名,大专105名。

1.2 方法

1.2.1 成立急救护理技术组 在全院选择14名护理人员成立急救护理技术组。入选急救护理技术组的标准为:临床急救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和护士长。急救护理技术组的任务是负责急救护理知识的理论讲课,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操作示范、指导和急救情景模拟考核。

1.2.2 急救情景模拟的技术操作 将急救情景模拟的技术操作分为共训和选训操作。共训操作包括常规急救技术操作和常规急救仪器的使用,其中常规急救技术操作主要有动静脉穿刺、徒手心肺复苏、留置针应用、吸氧机吸痰;常规急救仪器的使用主要包括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注射泵、简易呼吸器、除颤仪。选训操作主要是不同科室的护士长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急危重病例的不同而不同。如药物所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所涉及的操作有液体内加药、皮试等。

1.2.3 急救情景模拟的场景设计 首先是选择急救情景模拟场景设计的案例。不同科室的护士长根据自身科室的特点选择代表本科室特点的疾病案例,选择好案例后,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重点和难点等[2]。其次是根据案例编写剧本。在编写剧本是要注意病情演变要符合临床发展规律,对病情意外情况和变化要有充分的估计,并有相应的抢救措施和应急预案。最后是案例剧本定稿。最后的定稿由急救护理技术组的1名急救护理专家和4名护士长担任,审阅合格后定稿。

1.2.4 急救情景模拟步骤 要进入急救情景模拟先要完成急救单项护理技术操作。单项护理急救技术操作由急救护理技术组选派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理论学习和相关急救操作示范。通过学习培训使急救护理操作准确、熟练、规范、迅速。急救情景模拟训练设置护士抢救配合分工流程和专科急救护理流程。护士抢救配合分工流程采取4人配合分工方案:1号负责配置药物及物品、药品补充;2号负责胃管、输液等管道的建立;3号负责巡视、记录;4号负责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安装和使用。专科急救护理流程:各科护士长具体实施抢救预案,护士轮流扮演家属、护士、患者、医生,按照护士抢救配合分工流程演练。

1.3 评价方法

1.3.1 科室整体评价 情景模拟考核评委由急救护理技术组的1名急救护理专家和4名护士长担任。考核对象以科室为单位,采用百分制评分。评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技术操作能力,要求不违反原则、操作熟练,30分;护士的团结协作能力,要求配合默契、分工明确,10分;专科业务能力,要求处理得当、判断准确,30分;应急反应能力,要求行动迅速、思维敏捷,20分;整体效果,要求整体流畅、沟通到位、抢救有效,10分。评分:不合格:

1.3.2 个体评价

1.3.2.1 个体问卷评价 由各个科室的护士长对本科室参加急救情景模拟训练的护士进行训练前后评价。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包括护患沟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配合协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每个方面分优秀、中等、差3个级别。

1.3.2.2 个体理论、操作评价 理论评价采用书面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内容为临床各科急救相关知识,满分100分,训练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评价,两次试卷题型相同,难度相当。操作评价的考试内容为注射泵、除颤仪、简易呼吸器、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使用及动静脉穿刺、徒手心肺复苏、留置针应用等急救技术操作[2],评分参照55项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标准,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科室整体评价16个科室的整体评价结果为:优秀5个,合格9个,不合格2个。不合格的科室经重新训练后考评合格。

2.2 个体问卷评价 见表1。

训练后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配合协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较训练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各项评价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个体理论、操作评价 见表2。

训练后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仪器使用、急救技术操作较训练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救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逼真的急救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护理人员按照相关的要求,完成相关任务,这种工作场景实际上就是再现逼真的现实抢救,从而能让护士从中获得抢救的实战经验[3]。在急救情景模拟训练中,护士通过自身扮演的角色,能深刻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在急救情景模拟训练中不同的护士负责不同的抢救部分,从而培养了其的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敏,杨芳.重视开展应急模拟演练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J].护理杂志,2009(22):72-73.

急救护理论文篇9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危重患者;应用观察

危重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抢救中非常重要,是急诊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1]。预见性护理贯穿于急诊工作的整个操作过程,对急诊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探讨了预见性护理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实施抢救前的预见准备

1.1抢救物品预见性管理 在进行抢救物品预见性管理时,要求每班护理人员,按时对护理用品和需要设备进行盘查,及时做好值班情况记录;每天检查抢救仪器,如果发生故障及时维护并做好应对措施;手术需要的物品必须做到:齐全、无菌、安全、固定。为了促进急诊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以根据手术需要,将输液、心肺复苏、监护组合罗列到手术救治中,积极做好防护措施。

1.2综合培训人员技能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是衡量护理人员的核心要素,熟练的专业技能也是保证成功抢救的重要环节[2]。因此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急诊手术实施内容,制定分类培训事 项[3]。外科系统疾病要求护理人员在掌握以上技能后,还必须熟练掌握患者的伤口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积极配合手术人员完成手术作业。

1.3设计并制定急救方案 设计并制定急求方案的时候,可以根据危重患者护理需求,预见性制定救治方案,加强抢救程序和抢救流程操作,提高抢救效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抢救程序培训,让救治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制定适合护理人员的方案,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

2 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

2.1预见问题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发病机制、病情、心理及生理反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预见问题,进一步估计病情判断病症,预测患者病情的发展趋势和容易引发的关键问题[3]。

2.2确定重点 按照患者的初步判断和病情变化,在准确分析患者出现病症原因后,确定护理工作重点。可以确定为: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②患者病情估计;③重要肝脏器官维护;④分泌物和引流物观察;⑤报告跟踪;仪器检测指标评定。如前例,预见性分析患者有可能出现宫外孕或者黄体破裂,应该及时进行静脉输液,同时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检测,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2]。

2.3具体实施 积极做好以上工作后,可以根据患者状况和护理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好应对措施,提高抢救效率。

对患者实施抢救时,预见患者在思维不清晰时,容易发生呕吐甚至窒息;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安置患者,采取措施应对;然后根据患者面部表情和生命体征状况,合理调整输液速度;适当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安抚患者的心理变化,提高抢救效率。

3 实施评价

3.1评价抢救患者 回顾性分析抢救患者的救治材料,对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并发症、术后愈合情况进行追踪分析。将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考核标准。

3.2评价手术管理 手术管理主要对抢救室管理、急症方案制定、护士人员表现状况、组织能力、整体配合效果和专业技能等进行评价;可以让手术患者、护理人员自我评价、医生评价、领导评价等获得综合评价效果,讲考评结果作为护理水平参考依据。

4 实施护理管理意义

4.1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意义 预见性护理表示,在进行护理前,对患者在护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一步确定护理重点,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患者护理疼痛,提高护理质量。急救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具有严格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定重点,才能提高预见护理质量、体现预见护理的重要性。

4.2预见性护理是管理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预见性护理工作的重点是瞬间判断、确定护理评估和护理处置,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在急救护理中,保持准确、系统全面的信息观点,必须在建立护理资料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护理时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评判[2];从系统化角度出发,综合全面的评定患者表现,掌握护理工作进行重难点;从控制论角度出发,实现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事后控制,积极做好事先控制对患者具有重要作用。

4.3培养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 急救护理主要是对慢性急救发作患者、危重患者等进行护理的新专业。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应用素质和护理专业水平对抢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3.1加强急症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 意识决定方法。急救手术的成功与失败仅仅在一念之间,现代急救医学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对急症人员的病情进行评判,根据工作经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急救。与此同时,还必须在救治危机的状况下,保持临危不变的心理适应能力,快、准、稳的完成护理操作。可以通过专业培训,锻炼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高急救手术成功率[1]。

4.3.2明确护理人员岗位分工 急救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危重患者,抢救中容易发生各种突发状况,给抢救现场顺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如果两位护士同时进行一项任务,会让抢救工作手忙脚乱,耽误最佳就诊时间。利用预见性急救演练,可以让护理患者明确职责分工,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对急救工作的顺利进展具有显著效果。

4.3.3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急症手术护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并保持清醒的头脑。当接诊到病危患者后,必须对患者的病情及时观察,抓紧时间,分秒必争,在有效的时间内,制定出最恰当的应对措施。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当医生没有抵达现场时,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预测,及时准备手术用品。启动危重患者护理流程,妥善处理急救中出现的问题。在抢救工作中不断完善护理能力。

5 结论

本文主要从实施抢救前的预见准备,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实施评价,实施护理管理意义四方面分析了预见护理对危重患者的效果。经过3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预见性护理对危重患者产生的影响,加强了护理效果,让护理工作顺利规范的开展,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很大作用,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敏,吴洁华.预见性护理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体会[J].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3,4(09):234-235.

急救护理论文篇10

急救药械的管理及使用是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及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要求急救药械完好率达100%。过去我科由于管理不够重视,分工不明确,急救药械完好率始终达不到标准,这直接影响抢救病人的效果及医疗护理质量。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医疗护理工作的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对过程与结果进行螺旋上升式的不断的循环评价,医疗护理干预的设计与实施的目的是改进护理过程,并重新评价以判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我科自2006年以来,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对急救药械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价,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急救药械的完好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急救车内配备了急救药品10类22种,其中针剂95支,液体3瓶 ,急救器材20余种。设有急救药械交接登记本、急救药品效期目录表、急救仪器使用维修登记本。科室护理人员18人,其中护士8人,护师5人,主管护师5人,学历中专11人,大专6人,本科1人。并且每天进行3次交接班,护士长每天检查,急救管理的护士每月1次大检查。

1.2 CQI实施步骤

1.2.1 组织计划:成立由护士长负责,急救管理护士为组长,科内其他护士为组员的改进小组,书写CQI计划表,包括负责人、小组人员名单、问题名称、原因分析、预期目标、实施方案和评价,进行过程性、持续性、预防性的全面管理。

1.2.2 制定急救药品质量标准:急救药械定人、定物、定量、定位,定期检查维修和随时补充更换,确保医疗安全及抢救成功率,药械完好率达100%。

1.2.3 收集资料,确定存在的问题:在急救药械使用过程及检查中发现其主要问题有:(1)药品安瓿上字迹不清,有效期不明确;(2)同一药品批号不一致,存在有混装现象;(3)个别护士不熟悉急救环境和急救物品的位置,拿取物品速度较慢;(4)某些护士对急救药品的作用、剂量认知不足,难以保证及时、准确用药;(5)急救仪器使用时出现故障等。

1.2.4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急救药品用后未及时补充;交接班制度落实不好,只注重数量而未注重批号和有效期;交接班时反复将药物从口袋里取出放进将字迹擦掉,换上的新药与原来的药品混放,未及时将新批号的效期登记在效期目录表上;护士对急救室物品管理要求的认识不足;护士对急救药品知识缺乏;急救仪器未定期维修及外借无登记等。

1.2.5 制定预期目标: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使我科全体护士认识急救药械管理的重要性,保证急救药品、器械准备完好率达100%;提高护士急救药品知识,使每位护士都能熟悉急救药品的位置、作用、使用方法及效果观察,保证能及时、正确地应用于病人,从而发挥急救药品的作用,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从而提高病人满意度。

1.2.6 整改措施:实行在护士长领导下,由急救管理护士,全体护士参与的管理制度。制定具体急救药械管理方案,召开护士会议,在每月护士例会上讨论急救药械存在的问题,处理方案,提高对急救药械管理的重要性;在每月护士例会时,对急救药品的查对,主要包括药物质量、药物批号和有效期、药物的规范放置、药物的更换、急救药物的交接等进行重点讲解,并且要求护士掌握急救药品的常用剂量、作用、使用方法及疗效观察;设急救药械管理登记本,每周与设备科技术人员检测1次,并登记,仪器设备故障随时记录及时处理;将各种抢救设备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掌握故障的排除等形成文字,制订成册,供大家学习;正确使用急救仪器外借制度。

1.2.7 效果评价:包括护理部、护士长交叉检查、护士长夜查房、护士长检查评价、护士自我评价及护士间评价等。护理部每月大检查,每周不定时巡视病房,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改进;护士长每天不定时检查急救仪器的定位、设备完整情况、消毒情况以及护士操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在与设备科技术人员的合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在急救时仪器的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每月护士例会进行工作小结、讨论,肯定改进后优点,找出下一步需要改进的问题,及时修正目标、措施,保证CQI顺利实施。

2 结果

两年来我科通过CQI在急救药械管理中的应用,急救药械准备完好率100%,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从89.6%上升到93.5%,保证了医疗安全。护士对急救药械的认识明显增强,熟练掌握急救仪器操作技术从85.6%上升到96.8%,对急救药品的知识明显提高,病人对护士的综合满意率由88.9%上升到94.8%。

3 讨论

CQI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以病人的需求作为动力,改变传统事后管理的回顾性个案分析方式,而采用持续的针对具体过程问题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质量[1]。急诊科的特点是抢救病人多,急、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急救药械的使用往往影响着整个急救过程,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和规范急救药械的管理,有效进行警戒性缺陷控制,使问题得到及时发现[2]。持续质量管理实施后,有固定的急救管理护士,制定了具体的急救药械管理方案,使急救药械定人、定物、定位、定量、定期检查维修及用后随时补充更换。护士对急救仪器的操作技术明显提高,杜绝了急救中急救仪器不能使用的现象,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设备技术人员主动性明显提高,并进行操作指导。通过对急救药械管理和落实,培养了护士急救意识,提高了业务操作水平,为危重病人的抢救争取了时间,提高了满意率[3]。

参考文献:

[1] 曹桂荣.医院管理学(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05.

[2] 胡丽珍,叶 俊.持续质量改进用于急救仪器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急症医学杂志,2005,11(14):961.

[3] 梁 玲,李衷美,刘 英,等.护士掌握急救技能及急救物品相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