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2:22:21

急救能力

急救能力范文篇1

1.1研究对象急诊科护士,包括已经定科和轮转护士,排除进修、实习护士。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前,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32名护士,男5名,女27名,平均年龄(28.92±5.78)岁,其中本科学历14名,专科学历18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19名,护士10名;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后,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34名护士,男4名,女30名,平均年龄(27.37±8.26)岁,主管护师3名,护师20名,护士11名;比较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1.2培训方法由2名急诊科护士长及2名护理带教老师组成培训小组,采取知信行模式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主要为:①进行为期4周的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②分享工作中典型案例,建立正确的急救理念;③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模拟演练,纠正不良工作行为,建立正确的急救护理行为。1.2.1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包括急诊科常见疾病的专科知识及急救措施,急诊科接诊、分诊、抢救、患者的转运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等知识及操作流程。每周理论培训2个学时,共4周。因考虑到护理人员倒班因素,每周二、周五安排2次内容相同的理论培训,保证每名护士均能接受到理论培训。1.2.2急救理念采用叙事方式分享工作中典型的抢救案例,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就诊时的症状、体征,抢救治疗经过与转归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分享。此项培训与理论培训时间、频次均相同,每次由不同的护士进行叙述分享。1.2.3急救护理行为由护士长根据理论培训效果及实际工作情况撰写典型案例模板,进行情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并采取护理查房、质量控制检查等形式,了解培训效果。1.3评价指标1.3.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结束后,由护士长组织所有人员进行考核,急救理论知识采取闭卷形式考核;依据科室相关急救操作技能流程对每人考核2项急救操作技能考核。1.3.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包括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医生进行评价。1.3.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同行评测)》,进行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级别,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在运用知信行模式前后,分别发放50份满意度调查表。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性分析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知信行模式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急诊科患者病情相对急骤、复杂、危重,要求护士能在短时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丰富的专科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根本保障[4]。我院是一家新兴的医院,急诊科护士年纪轻,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低年资护士较多,加强急诊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为重要。急诊科培训通常是以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为主线的系统培训[5],培训内容固定、单一,培训对象缺乏主动积极参与,且常与护理实践相脱节。我院急诊科在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典型案例分析和工作经验分享,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同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优化护理操作流程规范,从而巩固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树立正确的急救理念。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效果明显提高,保障急诊科工作顺利开展。3.2知信行模式提升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是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综合能力,是护士专业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护士教育着重培养,护士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6]。我院急诊科在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护士长根据临床实际工作撰写了典型案例模板,组织科内护士分角色,从患者的接诊、急救、专科检查、转运等方面模拟真实情景。在演练的过程中,营造了科室学术交流氛围,拓展了护士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护士丢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运用[7];护士评判性分析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逐步完善急诊科的各项工作流程。在此工程中,培养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提升与医生在抢救过程中的配合度,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的了解,提升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3.3知信行模式提高医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急诊科护士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模式,护士对于急救护理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急救护理工作的应急状况有了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不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在护理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医疗工作,提升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提升了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小结

在急诊科护士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模式,提高了护士的急诊专科理论知识的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提升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保障了急诊科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增加了医护间工作的配合度,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在护理培训中值得推广。本研究只在护士的急救综合能力中采用了知信行模式,而未针对各项急救能力分别培训,在今后的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静.急诊科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41-43.

[2]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3.

[3]樊落,席淑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4-146.

急救能力范文篇2

本文作者:陆爱琼工作单位:广西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邀请医生参与培训,分组训练,各组人员不断轮换角色,探讨最佳配合方案,然后反复练习,直至考核合格,每天培训Zh,共50次。评价方法由培训考核小组进行培训前、培训后考核。理论考核培训前后进行相同内容、相同难度急救理论知识测试。单项技术操作考核包含徒手心肺复苏、紧急吸氧、简易呼吸囊使用、紧急输液、心电监护、吸痰六项急救操作技能,每项总分100分。考核分值为六项操作平均分,大于等于90分以上为合格。综合能力考核根据模拟现场,山考核组提出险情,对护士的急救技术操作、抢救配合能力、应变能力、应急流程执行能力进行考核。根据《综合考核测评标准》由培训员、护理部技术操作考核人员及配合医生点评打分,配合护士互评计的方式进行考核,总分100分。考核分值大于等于90分以上为合格。统计学方法采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培训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业务学习从以前的一个人讲:改变为现在人人参与,促进护士的主观能动和创新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分阶段培训解决了科内训练对象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水平层次不均的矛盾,既能照顾低年资护士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的迫切需要,又解决了中、高级护士急需掌握新业务、新技术操作能力的愿望,接受训练后,低年资护士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急救意识明显增强,急救配合能力大幅度提高,明确抢救流程,各层次护士均能有效配合抢救。整合操作演练将常见各种急重症抢救流程中的所有项目和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根据抢救中各项操作的轻重、缓急将原来的多个抢救流程整合为2一3个操作流程,形成新的护理路径,进行培训。如整合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护理路径:A护士负责吸氧、吸痰、上呼吸机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操作:B护士负责静脉输液、抽血、导尿术,及术前准备,C护士负责实施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测、对外联络及书写护理记录。在培训中及实际工作中,护士在操作前进行综合评估,遵循操作原则和顺序整合准备(摆放)物品,有计划地实施护理技术操作(充分考虑先后缓急顺序);减少护士反复评估患者、多次洗手(记录)、来回走动准备物品的时间;同时对完成操作的时间有一定的约束,有利于护士时间观念的形成。规范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培训使护士的理论知识、单项护理操作操作水平以及对各种急救药品、抢救仪器的熟悉程序明显提高,通过情景模拟整合操作演练,使护士明确急救时各自岗位的准确定位和职责。保证急救时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缩短抢救时间,成功率明显提高。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当病人心脏骤停发生时,如果能早期准确判断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国外有文献报道;院内抢救成功率始终保持在15%左右,临床护士常不能实行有效的复苏。大量实践证明:对心跳、呼吸骤停,如果4min内进行有效CPR,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而n,成功率仅为4%,IOmin以上开始进行复苏者,存活可能更小。对于危重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救治,才能掌握抢救成功的关键。本结果表明:全科各阶层护士经专科训练后,各项急救技能及抢救综合能力较训练前有了显著提高,故开展分阶段培训及模拟情景整合操作训练在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中值得大力推广运用。

急救能力范文篇3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体位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3.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3.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

3.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急救能力范文篇4

一、活动主题

普及应急知识,关爱师生健康。

二、活动内容

(一)普及卫生应急和急救知识。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卫生应急宣传教育,进一步普及卫生应急和急救知识,增强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各学校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教育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学前阶段,采取通俗易懂、丰富多样的形式,适当开展卫生应急知识教育。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教,树立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理念,自觉保持卫生健康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中学阶段,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学阶段,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技能,倡导救护志愿服务。将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纳入学生军训,切实提高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率。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活动期间各级各学校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救护培训。〔牵头科室: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市教育体育局训练竞赛和体卫艺科。配合科室(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宣传与健康促进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

(二)开展救护技能培训。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加大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力度,完善急救培训标准,建立专业师资力量,对学校校医、卫生应急专兼职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培训指导,提高意外伤害现场施救能力。培养卫生应急教育师资,在军训、课外实践等期间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知识、日常急救技能普及培训,提高学生避险、救护技能。依托相关机构,积极推进校医、体育教师、班主任等重点教职员工救护员培训取证。〔牵头科室: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市教育体育局训练竞赛和体卫艺科。配合科室(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

(三)组织模拟演练。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指导学校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方案,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举措,确保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依据预案方案,设计场景、模拟事件,广泛发动师生参与,常态化开展卫生应急演练,活动期间各级各类学校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强化师生应急体验和行为习惯,提高学校突发事件科学规范处置能力。〔牵头科室: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市教育体育局训练竞赛和体卫艺科。配合科室(单位):疾病预防控制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完善卫生应急保障。各级教育部门与卫生健康等部门指导学校推广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推进卫生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卫生应急设备设施保障,有效增强救护服务能力。依托救护服务阵地,发展救护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应急救护志愿服务,宣传推广学校应急救护先进典型,大力倡导“人人学急救”的良好风尚,为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助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作出积极贡献。〔牵头科室: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市教育体育局训练竞赛和体卫艺科。配合科室(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疾病预防控制科、宣传与健康促进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

三、时间安排

(一)筹备启动(6月底前)。各县(市、区)参照市方案,认真研究制定符合各自实际的活动方案和计划,切实做好提升活动的启动发动工作,确保方案各项内容落到实处,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活动开展有序推进。

(二)全面实施(7月至11月中旬)。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体育局联合开展好“三个一”活动,即做好一本书和一张盘进校园活动,及时向全市大中小学校赠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手册》和《卫生应急救治技能常识宣传片光盘》;上好一堂课,依托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全市各类学校校医开展卫生应急知识讲座,提升在校师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疾病应对处置能力;开展一次卫生应急演练,全面检验各类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战性。各县(市、区)要积极筹备,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三个一”活动落实,同时做好骨干师资培训工作,选派优秀骨干师资参加省培训。

(三)总结提高(11月下旬)。各县(市、区)要认真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对活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分析不足、总结经验、巩固提高并上报有关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各县(市、区)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同,切实增强做好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健康。

(二)形成工作合力。各学校要结合实际,丰富活动形式和内涵,有效提升行动热度和参与度。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疾控、医疗等机构主动参与,发挥卫生应急专家骨干作用,为提升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县(市、区)要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提升行动的意义,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扩大宣传声势,营造浓厚氛围。要注重固化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健全卫生应急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急救能力范文篇5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推进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医疗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挥有力、科学规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医疗应急救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部署、分步实施。坚持属地化管理为主的原则,按照我市医疗机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科学部署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所包含的各项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二)整合资源、提升档次。在我市现有省级(包括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和部队、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医院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医疗专科齐全和技术密集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和应急救治基地、应急培训基地,逐步加强应急装备配备,提升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使我市成为西部医疗应急救治实力最强、应急反应最迅速的城市。

(三)统筹安排、强化管理。在加强我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医疗应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强化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治管理,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服从市政府统一指挥。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到2010年底,重点制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放射污染和辐照事故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治和灾后防病应急预案》、《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等。各区(市)县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疾病应急预案。各医疗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职责分工。

(二)加强医疗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

1.建立*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到20*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及解放军*军区总医院组建一支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的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全面提高我市在面临各类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生化辐射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医疗应急救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市特别医疗应急救援突击队所需培训和装备配置等费用,由市卫生局向市财政局专题报告安排;需配置的救护车辆,纳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车配置中,统一调度和使用。

2.加强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在现有市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基础上,采取补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卫生应急专家库建设。各区(市)县也要加快各自卫生应急专家库的建设。

3.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卫生局牵头,聘请我市范围内包括部、省、部队医疗、教学机构在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理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和修订;指导市卫生局开展预测、预警工作;对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承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和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安排的其他技术工作。

4.加强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建设。各区(市)县要依托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配置必要装备和救援设备,加强培训、演练,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医疗应急救治。

各医疗机构要组建一支由分管业务院长为队长的专业化医疗应急救援突击分队,做到组织、人员、车辆、通讯、必要设备及救援药品“六落实”。平时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统一指挥。

(三)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建设。依托全市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一批具有专科优势的医疗应急救治基地,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员进行集中收治;对非基地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1.依托市第二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解放军*军区总医院建立烧伤救治基地;

2.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建立核辐射救治基地;

3.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建立脑外伤救治基地;

4.依托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四)加强医疗应急救治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培训。建立市级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基地,力争用3年时间对急诊科医生和从事急救人员进行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培训,培训面达到90%;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重点传染病培训。以市传染病医院为基地,开展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培训。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解放军*军区总医院为基地,开展全市院前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发给院前培训证书。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目督办、市卫生局、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政府目督办、市红十字会等组成。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各项目方案。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卫生局局长担任。

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由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

急救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项目管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监控

项目管理是一种计划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计划管理办法[1]。项目管理要经过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5个过程[2],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减少项目中种种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项目管理开始应用于医院管理领域[3],但目前尚数初级阶段的探索。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时间、成本、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能保证团队准时、优质地完成工作,可以帮助医院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的复杂问题,并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4]。本研究将我院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管理为导向,业务单元为支撑,成功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某2家市级医院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60名,年龄19~25岁,平均22.5岁;护龄0~3年,平均1.5年;文化程度:本科28名,大专32名,以文化程度为基准分层随机抽样组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本科14名、大专16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低年护士培训法,试验组采取项目管理引入后的培训方法。两组在年龄、护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现状调研

为掌握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基础,项目组制定了急诊技能测评表,采用模型操作和临床实践的方法对60名护士进行了基础测评,测评内容涉及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8个方面,并将他们的培训初始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以下现状:(1)低年资护士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尤其体现在病情观察方面;(2)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标准操作流程和实际临床工作脱节,手卫生和标准流程未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3)教学计划的质量在教学执行中,对培训的课程时间、课件准备、教学质量、教学互动等没有监控,仅有阶段性的考试和出勤率统计的作为终末考核,导致教学管理未在过程中与时俱进;(4)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互动少,难以调动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

1.3培训改进措施

将项目管理方法应用到试验组中,针对培训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计划,监督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

1.3.1成立讲师团队,确定讲师考核制度

由门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选拔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有讲课经验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组长或护士担任讲师,作为团队骨干[5]。并从课件质量、授课技巧、个人资历等因素对讲师进行选拔,最终形成了一个由10名讲师组成的团队。门急诊科护士长作为总管组长、急诊科护士长作为质量控制组长,5名专业组长负责专科知识和操作的讲师,3名基础讲师作为急诊基础知识的讲师,并负责低年资护士培训需求的收集。培训项目为期一年,按季度分为4个阶段,科护士长将每季度按照无记名的方式,由试验组对讲师进行评价。最佳讲师将得到科室的奖金鼓励和成为晋升岗位的加分点。每月均有相应的基础知识、专科知识、基础操作、专科操作、医院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培训,有科室交流和互动的活动会,有属于护士长的“急诊科故事”的故事会时间。各项学习和活动细化到每一周,每月月初护士长将在科室公告栏公示本月学习安排。各位讲师也将提前2周上交次月教学课件,由护士长对教学思路和内容进行把控,并对教学课件进行批示和书写有关建议责令教师修改课件。课件一经确定,将由讲师将课件上传至试验组的共享网络平台,供其预习和复习。

1.3.2制定教学计划

为期一年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项目分为3个阶段进行培训,每一阶段均设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培训组长实时对教学计划实施进行监察和调控,并在每项培训子项目末对试验组进行技能测评。第1阶段,观察室危重患者急救:为期6个月,观察室是低年资护士工作的初级场所。通过讲师授课帮助低年资护士认识观察区环境,熟悉观察区的布局和工作流程(观察区输液流程、病情发生变化的应急处置流程、护理记录书写保存流程等);明确观察区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学习基本的护理相关制度;掌握观察区监测仪器和抢救设备的使用;掌握观察区抢救车药品的数量、疗效、使用方法。通过现场演练和实况练习,运用领悟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的知识和技巧。第2阶段,院内急救:为期4个月,在掌握了急诊急救的基础理论知识后,过渡到第二阶段,讲师通过操作演练、临床工作实践、科室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帮助低年资护士熟悉急诊科抢救区与观察区的相同内容,并熟悉抢救区的工作流程(预检分诊、公共卫生事件上报)及沟通技巧;掌握抢救区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如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心电除颤仪、转运呼吸机、简易呼吸球囊、洗胃机、心肺复苏机。掌握急诊科重大危急病种的抢救流程,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颅脑外伤;掌握需医护配合的专科操作流程和技巧,如气管插管的医护配合,洗胃术的医护配合;熟悉抢救器械包的名称,包内物品的数量,要求及使用后的终末处置流程,如清创包、胸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包等。第3阶段,院前急救:讲师通过跟班带教、现场实施的方式帮助低年资护士掌握院前急救原则、出诊救护的药物品种、疗效;掌握急诊患者的入院处理流程和安全转运;掌握现场的紧急情况处置,如骨折的止血、包扎、固定。讲师通过投诉案例分析,帮助低年资护士理解急诊科工作需掌握的沟通技巧,和患者家属完成有效沟通。

1.3.3教学课堂管理

低年资护士培训共分为急诊观察室、院内、院前3个阶段,过程监督将贯穿理论授课和情景模拟。(1)课程提醒:在试验组中选择1名作为班长,负责每1次课程的课前提醒,告知每1名护士课程时间及地点。(2)课堂签到:急诊每一堂课程的均有参加护士名单,课前及课后各签名1次,不允许代签。(3)教学监督:讲师对课时和课程质量做到慎独,教学组长也将对课程进行不定期的旁听或抽查。

1.4教学成果评价

在培训期间,于每一阶段末及每个培训子项目末采用笔试、口头测试、情景测试、小组测试、自我报告、讲师考评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护士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估,并相应调整下一阶段培训内容[6]。经过为期一年的急救能力的培训,项目管理组制定了3个维度的考核标准,即观察室急救能力、院内急救能力、院外急救能的比较;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比较;患者、医师对低年资护士的满意度的比较。并由护理部对两组进行能力测评。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急救能力和临床护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和表2。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85%;试验组医师满意度为94%,对照组为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项目管理的应用提高了急诊科的整体工作能力

护理管理人员不断丰富培训内涵,创新培训模式,加强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护理服务的保证[7]。急诊科完好的医护配合,可使急诊科的急救能力提升,增强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保证急诊科的安全,规避风险。将项目管理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辨识出急诊传统培训的问题现状,设立培训计划的预期目标,成立经验丰富的讲师团队,采取系统的培训改进措施,并对培训过程实时进行质量监控,不断采取纠错措施,使目标如期保质完成。本研究将项目管理引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避免了传统培训的弊端,改正了仅对结果分析再采取措施的滞后思维。经过此次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试验组的观察室急救能力、院内急救能力、院外急救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方面,试验组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也得到了明显提升(P<0.05);试验组的患者和医师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的护士和急诊医师也实现了更好的配合,急诊科的整体急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将项目管理引入医疗行业,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

3.2项目管理的应用有利于急诊护理团队的建设

项目管理这项新兴管理模式在护理行业的应用,对管理层和低年资护士都是一项挑战。项目管理与护理常用的品管圈管理模式相比,基于PDCA的科学工作程序[8-9],更强调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全程的监控。此次项目管理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中,让管理层扩宽了管理思维,也对低年资护士采取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利于低年资护士尽快提高急救能力,充实急诊科的护理团队的人才建设[10]。

作者:邵洁 黄丽 段俊 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辛原原,王建生,等.浅议项目管理方法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08,6(3):4-5.

[2]宁宁,陈佳丽,朱红,等.项目管理理论在医院护理创新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32-35.

[3]LooR.Projectmanagement:acorecompetencyforprofessionalnursesandnursesmanagers[J].JNursesStaffDev,2003,19(4):187-193.

[4]吴妙桓,郭剑虹,郑瑞琪,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81-84.

[5]金丽萍,王宁,宁永金,等.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对低年资护士培训体系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89-591.

[6]白妙春,王岩,陈海花.“整体化培养”理念在急诊ICU专业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9):67-70.

[7]高学农,杨蓉,刘红菊,等.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多元化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15):8-10.

[8]罗静兰,陈伟菊,何金爱.PDCA法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645-646.

急救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卫生应急救援能力;队伍建设;培训演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除直接造成人员严重伤亡外,还会引发群体性的心理恐慌,甚至会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动荡不安[1]。因此,如何通过防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加强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呈现多元化、广泛化的态势,仅新发传染病数量在过去50年中就增长了4倍[2,3]。自2003年“非典”后,我国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相关工作,相继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突发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处置纳入法制化管理进程。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省份之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将对江苏及其周边省份乃至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为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加强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笔者客观分析江苏省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现状,找出其中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和改进措施。

1江苏省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现状

1.1信息建设。通过在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省卫生计生委)建立省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省疾控中心)内设立省级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利用国家卫生应急队的通讯指挥平台,借助卫星通信、数字集群、微波通信及视听传媒等技术,组网联通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处置中心和通讯指挥车等要素(图1),实现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指挥与处置的网络化和实时视频化,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决策提供包括现场音、视频等在内的第一手资料,极大提高了卫生应急救援的信息化水平及工作效率。1.2物资储备建设。江苏省通过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工作日常化和应急化结合,以远程应对为目标,注重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和生活保障物资等的日常储备和管理,做到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管理到位,必要时直接与生产企业签订产供合同,以保证应急所需,减少储备盲目性,杜绝备而不用、资源浪费的现象;应急状态下则注意及时采购急缺设备物资,根据处置工作的进展和消耗情况主动补齐相关物资。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卫生应急队伍物资维护保养规定》等具体环节的规范性文件,规范了物资维护保养工作,以保证“有急能应”。除了应急物资的储备,江苏省还特别注重卫生应急救援的机动能力建设,健全国家卫生应急队的作战平台(表1),确保卫生应急救援中工作与生活双无忧。1.3队伍建设。为拥有一支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平战结合型卫生应急队伍,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打得响、顶得住、过得硬,江苏省于2008年起组建了8大类21支省级卫生应急处置队伍。鉴于卫生应急形势任务的变化和人员变动,2011年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决定对原省级卫生应急处置队伍进行大幅调整,依托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医疗机构和部分市级、部属、军队医疗单位组建8类18支省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包括紧急医学救援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食品和饮用水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队、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队、群体性烧伤紧急医学救援队、心理援助队和健康教育卫生应急队等。在加强省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卫生应急队建设总体规划,依托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血吸虫、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传染病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卫生机构,以中央与地方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和承建单位自筹资金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成功组建国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和国家中医应急救治医疗队3支国家卫生应急队,目前正在准备筹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1.4培训演练。培训演练是强化卫生应急队建设的另一关键。重视业务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操作的日常培训,不定期组织开展队伍的卫生应急处置实战演练,可锻炼队员实战应急处置技能,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提高应急处置水平[4]。江苏省通过制定《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手册》,以保证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工作长期有序开展;通过将国家队培训演练列入工作目标考核,采取每年集中培训演练的形式,达到了增强团队意识、强化体能训练、锻炼应急技能的目的,还养成了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优良工作作风。从2011年应对日本核泄漏事件到2013年芦山地震应急,再到2015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及2016年阜宁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后的卫生应急防疫,江苏省各卫生应急队伍视灾情为命令,始终牢记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特长,做好做实疾病防控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已成长为不可替代的卫生应急救援力量。

2存在的问题

2.1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近几年,以国家卫生应急队的建设为契机,江苏省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及库房建设方面投入了许多经费,为卫生应急救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仍亟待提高。目前采用的仍是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即均采用人工完成物资出入库信息等工作。随着应急物资种类和数量的日益增多,物资储备信息量不断增大,人工管理效率低下的弊病日渐显现,直接影响应急救援物资准备时的工作效率,无法满足不断追求工作高效性的实际需要。2.2卫生应急队队员储备不足。无论是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成员,还是国家卫生应急队成员,均来自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其日常本职工作已是任务繁重,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派队参与应急救援时,队员抽调再组队会经常出现短缺或临时换人的现象。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应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制订出需要储备物资的种类和数量,遵循“统一规划、分级储备、动态储备、确保急需、突出重点”的储备原则,引进物资超市化管理模式,建立物资现代化管理系统和物资出入库自动识别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利用计算机智能技术管控庞大的物资信息,实时掌握了解库房物资储备的消耗情况,极大提高物资管理的工作效率,确保应急储备物资的及时动态更新和补充[5,6]。3.2完善卫生应急队队员储备。应继续完善卫生应急队队员的遴选制度,在队员选拔上严格遵循年龄、政治素质、业务素养等要求,同时制订后备队员相关制度,增加后备队员资料库。在接到应急救援任务时,结合队员的实际工作安排,及时调整队员名单,组队开展救援工作。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应急备战思想教育,以增强队员应急意识;制定完善激励机制,以激发队员参与应急救援的工作热情等。3.3健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应急救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常常需要跨部门、跨地区协同作战。因此江苏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与农业、林业、公安、安全监管、消防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他省份的应急救援联动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联动职责,确保人员集结和装备调配的信息共享,提高应急救援联合处置效率,如苏皖鲁豫四省于2016-08在徐州市签订了应急合作协议,为提高四省联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急救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微型培训模式;重症监护室;急救培训;低年资护士

重症监护室(ICU)是对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监护与救治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出现护理安全问题最高的一个科室。ICU接收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者,疾病类型多,病情变化快,常需要24h监护,且不能有家属陪护,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这就要求ICU护士必须具备超强的应急意识与应急能力,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1]。低年资护士由于工作年限短,临床经验缺乏,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在临床工作中无法准确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遇到应急情况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抢救治疗时无法有效配合,这些问题都增加了ICU护理质量的安全风险[2]。本研究观察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急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低年资护士38名,其中男9名,女29名,年龄(24.32±2.56)岁;大专学历21名,本科及以上学历17名。所有入选护士的临床工作年限均低于5年;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中途退出研究者;排除培训期间有3次以上未参加培训者。1.2方法对所有入选护士开展统一的ICU急救专科微型培训,具体如下:第一,每个工作日的早间交接班后开始培训,时间为30min,若护士因特殊原因缺席,则对其开展单独教学,确保每一位护士都得到培训。第二,培训工作由ICU科室负责教学的高年资护士担任。第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应急配合及抢救能力等。病情观察包括急危重症患者的观察要点、观察的正确方法、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方法、颅内压(ICP)监测方法、紧急问题的汇报以及抢救记录的书写等;应急配合主要包括急救用品的准备、熟悉急救药物的使用、口头医嘱的执行、掌握急救配合的要点以及急救协调沟通的正确方式等;抢救程序严格按照以下规范性步骤开展:抢救人员到位—静脉通道开放—心电图监护—血压测量—给氧—机械通气治疗—采集急诊标本—构建病历等。培训时,首先,向护士讲解病情观察的要点,并将病情观察的具体内容、病情记录的书写方式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示范,然后开展随机提问或者是操作测试。其次,由授课者展示常见的应急物品,并对药物的使用方法与急救设备的具体操作进行一一讲解。第三,将我院ICU最为多见的病例作为示范材料,组织受训护士开展抢救模拟训练1次,分别演示分工流程与急救流程,先由应急培训小组的组员示范,再将低年资护士分为若干小组开展练习,每组由4~5名护士组成,练习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强化其理论知识,提高护士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1.3观察指标培训前后,对受训护士进行病情观察、应急配合、抢救程序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等项目的考核。以我院自制的试卷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士的理论知识掌握度越好;操作考核内容:随机选取16项ICU专科操作考核当中的8个项目,由护士长与2位高年资护士对每项操作的流程与时间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士的专科操作技术能力水平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护士的理论知识与专科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比较培训后,护士的理论知识评分与专科操作技术考核评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培训前后ICU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评分比较培训后,ICU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护士的应急能力主要指在临床工作中具备的敏锐观察能力,它能使护士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用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与熟练的操作技能,有效配合抢救工作。ICU病房的患者大部分都属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速度非常快,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没有家属陪护,存在许多不安全隐患。因此,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超强的专业技能与临床应急能力。低年资护士常因为缺少丰富的工作经验,知识技能水平还比较低,临床操作技术还不熟练,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有效地配合抢救,所以,对ICU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与临床应急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降低ICU护理质量安全风险的关键[3]。在传统培训模式中重症监护室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主要是开展集中学习,在时间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且学习内容非常繁杂,甚至经常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致使护士对培训有抗拒心理,学习兴趣也比较低,培训效果不理想。微型培训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该模式更注重短时间的教学及重复学习,在培训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以此强化学习效果。此外,微型培训模式要求每天开展30min的知识培训与操作演示,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而且每天对学习内容进行强化,可有效巩固学习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大幅度提升培训学习的效率[4]。进行模拟演练时,运用ICU科室最常见的病例对护士进行实践强化训练,激发护士自主学习能力,让护士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掌握专科操作技能,同时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全方位提升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水平,增强其应急抢救与相互配合的能力[5]。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ICU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科操作技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表明微型培训用于ICU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可有效提升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与专科操作技能水平;培训后,护士的病情观察、应急配合以及抢救程序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表明微型培训用于ICU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中,可有效提高护士准确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能力,熟练掌握抢救程序与各程序操作的注意事项,有效缩短了护士执行抢救的时间,全方位提升了ICU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综上所述,采用微型培训模式对ICU低年资护士开展急救培训,效果理想,可进一步提升护士的应急能力,降低ICU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晓改.医联体内微型护理培训模式在手术室专科培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222-223.

[2]郭芳,戴淑旦,郦旺建.微课结合闭环式模块化教学在低年资护士伤口护理培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17(4):346-348.

[3]李娟妮,张倩倩,梁萌,等.微型培训模式在重症监护室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中的应用及对应急能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22):2733-2735.

[4]杜慧平,徐天青.医联体内微型护理培训模式在静脉管路专科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8,16(24):3056-3057.

急救能力范文篇9

1指标建立的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在选择指标时要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在选择定性、定量等其他方法模型时,都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

1.2系统优化原则

应该以较少的指标和较全面系统的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并且应该兼顾到各个方面的指标,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优化。

1.3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是对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方法,可以对救援的效果作出公平、公正的判断。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可比性,只有坚持可比性才能实现评价体系的目标。

1.4实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简单,数据采集应容易收集,数据应保证准确可靠,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构建救援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方法,首先是分析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建立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递阶层次结构。

(1)目标层:这是最高层次,表示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公路应急救援能力进行了评价。

(2)准则层:评价准则或衡量准则,表示按某种方式来论证解决问题所牵涉的中间环节。文章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要素。

(3)指标层:评价应急救援能力的主要要素,即二级指标要素。在分析公路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对影响公路救援能力的指标进行筛选,选取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删除影响较小的因素,将影响公路救援能力的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个3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为目标层(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第二层为准则层(设备、应急响应能力、应急决策与救援能力、日常管理);第三层为指标层。见图1。

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进行分析,其AHP法步骤为:

(1)分析各个指标的关系,并建立递阶层次的分层结构。

(2)对于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并且构造判断矩阵。

(3)试算判断矩阵中指标的相对权重。

(4)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准则层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步骤为:(1)判断矩阵。向一定数量的专家组开展调查,由专家打分后回收,根据打分表,构造判断矩阵,结果见表1。(2)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Pi、Pi的4次方根、特征向量、最大特征根。

急救能力范文篇10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升院前急救能力

制定出台我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有关文件,包括急救分站准入标准,规范院前急救管理,切实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明确指挥中心和各急救分站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院前急救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规范工作内容和程序,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业务技能,实行凭证上岗,切实做到文明接警,规范处置,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二、加强部门联动,规范特殊人群救治管理

以贯彻《精神卫生法》为契机,争取部门支持,在“三无”流浪病人和“三无”流浪疑似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方面,进一步明确卫生、公安、民政、财政、城管等部门职责,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我市“三无”流浪病人和“三无”流浪疑似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加大院前急救考核力度,促进院前急救良性发展

按照《市院前急救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细则》文件精神,继续加强对院前急救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力度,注重考评结果的合理运用,将考核指标纳入市卫生局对医院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促进院前急救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良性发展。

四、加大行业管理力度,优化院前急救环境

根据市卫生局、市公安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建立市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治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122”及“110”接处警伤员救治联动工作的函》和《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院前急救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市公安局等有关部门之间的联动,优化我市城区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环境,科学合理调度医疗急救资源,切实提高医疗救援工作效率,坚决打击扰乱院前急救秩序、争抢病人的违规行为。对有关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核实,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采取停派救护指令等处罚。

五、开展应急培训演练,提高实战处置能力

按照卫生部提出的“建设高素质卫生应急队伍,提高整体卫生应急能力”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实战处置能力。各急救网络医院要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实施方案,于9月底前完成培训和演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