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十篇

时间:2023-04-07 15:26:23

急救知识

急救知识篇1

自打去年秋天,省某医院的老护士长陈阿姨搬到这家居民小区之后,心里的那根弦就一直没有放松过。这个居民小区是新建的,实际居住人口不到三分之一。谁知,这竟给小偷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经常伪装成新搬来的住户大肆偷盗,让这里的居民防不胜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小偷就曾两次趁夜黑人静“光顾”陈阿姨门下。所幸,已经退休在家的陈阿姨年轻时,有过十多年的参军经历,既胆大又麻利,警惕性也高,才未让小偷得逞。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盗能力,陈阿姨在一天夜里9点多钟,与12岁的小孙子演练起了防盗游戏。她戴起老伴的鸭舌帽和太阳镜扮小偷,让小孙子跟踪并伺机“捉”到她。她家住的是一楼,她上面二楼、三楼的几套房子,都还没售出。她围大楼转了一圈、把小孙子这个“尾巴”甩掉后,准备躲到自家的地下室去。

就在这时,忽听楼上“唿”的一声,跳下一个人来,高喊“不许动”。谁知话音没落,那人竟躺在地上不住地“哎哟”起来。陈阿姨凭刚才那“嘎巴”一声,感觉此人一定骨折了,并且十分严重。此时,她也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了,赶快上前救护。她对那人喝道:“不要乱动,否则你的情况可能会更糟!”对方明显误会了陈阿姨的意思,拔出手枪有气无力地说:“不许动的是你!我是便衣警察,在此守候你已有好几天了。你老老实实原地待着,等我们的人来把你带到局里,否则我就开枪示警。”

陈阿姨长出了一口气,说:“事情原是这样。那你就更应该听我的了。”陈阿姨简单对警察说明了情况,这时小孙子和她家里的人也都赶来了。

就这样,警察在陈阿姨的安排下,乘坐120安全到达医院。检查结果好悬:这位刚从警校毕业的年轻警察脊椎骨折,其中有两片碎骨,从不同方向扎向脊髓神经,只要稍稍一动就会将其扎破,即便是华佗在世,也将无力回天。陈阿姨还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香港影视明星张某,出车祸时骨折,也正是因为有医生及时赶到进行专业处置,没有造成新的伤害。假如当时人们毛手毛脚地把张某抬起就走,那她日后很可能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个警察是幸运的,4个月后就康复出院了。出院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上大礼答谢陈阿姨:“若不是恰巧遇到陈阿姨,我这辈子将是废人一个。”陈阿姨也有内疚之处,说做游戏不该把自己化装成那种模样,客观上误导了警察,并致其受这么重的伤。好在不幸中万幸,事情虽属意外,结局还算圆满,皆大欢喜。

专家提醒:骨折的紧急处置注意3点:1、不可随便移动患者。2、让患者保持最舒适的姿势。3、以原姿势固定骨折处。

止鼻出血三法

鼻出血时勿紧张

当出血较多时,病人往往比较紧张。作为病人的家属要安抚病人,并告诉病人鼻出血时,要及时吐气。因为鼻出血时,血液可经后鼻孔流入口腔,所以要指导病人把流入口腔的血液尽量吐出。勿让病人将血咽下,以免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或病人误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指压止血法

鼻中隔前部少量出血者或偶尔一次出血,量不多,可用指压止血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侧鼻翼,压迫5~10分钟,指压期间也可在病人的前额、后颈用冷毛巾、冷水袋或冰袋冷敷,以促进血管收缩,减轻鼻出血。

鼻腔填塞止血法

当病人鼻出血较多,在准备去医院的同时,也可采取鼻腔填塞止血法。将卷紧的纱布条或棉花条轻轻填塞住病人的鼻孔,并用食指和拇指紧捏两鼻翼,以压迫止血。在放入纱布或棉花条时,要注意让纱布条或棉花条露在外面少许,以便取出。

急救 让他获得第二次生命

陆师傅是小区里受欢迎的人物,因为陆师傅有一套拿手的修理技术,谁家的煤气灶、电视、冰箱之类的生活物品要是出了毛病,只要陆师傅到场,保管让左邻右居们满意得直竖大拇指。陆师傅成了小区里离不开的能人。

这天,陆师傅正在家里侍弄他的花花草草,邻居王大妈请陆师傅过去给看看电热壶的开关。陆师傅问清了情况,拿着他的那套家伙事儿就出发了。到了王大妈家,正赶上王大妈在第五人民医院当护士的女儿来看她。平时寂寞的小屋,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王大妈高兴得沏茶倒水、端水果,说话之间,陆师傅把电热壶的开关拆装了一遍,说了句:“小毛病”,就拿着电源插头去够墙上的电源,准备试一试。

突然,陆师傅身子紧紧靠在了厨房的操作台上,细密的汗珠儿一下渗了出来,脸白的像纸一样。王大妈见状急了:“好好的人,这是咋的了?”上去就要拉陆师傅,王大妈的女儿大喊一声:“妈,别拉他!”说着,一个箭步跨到陆师傅跟前扶住了他,迅速拿出几粒速效救心丸放到陆师傅嘴里。

陆师傅呼吸稍微均匀了些后,王大妈的女儿轻轻地把陆师傅放到临时拿来的小垫子上,让王师傅平躺在上面,解开了陆师傅衣服上面的衣扣,并打开了屋里的门窗,用手给陆师傅进行心脏按压。只见王大妈的女儿先将左手放在陆师傅胸骨的下1/3处,右手掌重叠放在左手背上,以每分钟60~80次的节律,有节奏地冲击式的垂直向下按压他的胸骨,所用力量大约使胸骨下段下陷3~4厘米。

随着王大妈女儿的救助,陆师傅的呼吸、血压都逐渐恢复了。王大妈的女儿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到场的医生看到陆师傅的情况,无不称赞王大妈的女儿及时对陆师傅进行的紧急救助,为病人的康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医生告诉王大妈,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即使在医学高度发达的美国,每年110万名新发生的心肌梗死者之中,至少有一半人在还未送到医院,或发病后1小时内就已经死亡。在存活下来的患者中近2/3不能完全康复,其中又有近一半的病人会在6年内发生心力衰竭。发生心力衰竭后,一年死亡率可达20%,5年存活率还不到50%,这比癌症的死亡率还要高出很多。

医生还说,心肌梗死的发生除了与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及吸烟等危险因素有关外,还与气候、情绪、季节等外界因素有关。绝大多数病人发病时,心脏主要冠状动脉内膜破裂引起血栓形成,而这些人在血管内膜破裂之前,血管的狭窄并不严重。因此,他们在突发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病变早已存在,随时都可能在内在或外在的因素的作用下发生血管内膜破裂引起心肌梗死。不仅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及吸烟等是引起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身体不适时饱餐、洗澡、大便不通畅也是诱发心梗的重要因素。

王大妈说:“是啊,我最喜欢看马季说相声,听说他也是在自己家上厕所时发的病,可惜啊,这么好的演员怎么没救过来呢?”医生说:“对急性心肌梗赢得救治时间很重要,由于病人发病突然,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要学习现场急救的知识,像陆师傅获得正确施救,也就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急救知识篇2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3月中心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培训基地”建筑面积达500m2,包括:报告厅1个,标准教室2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1套,VCD及电视机1套,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高级生命支持模型2套,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①良好的组织:由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培训基地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②合格的师资:培训师必须是具有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导师资格,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③合理的教材与课程:以美国心脏协会健康从业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和健康从业人员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创伤救护课程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3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④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⑤效果评估: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5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结 果

2010年3月~2011年6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讨 论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3]。“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急救知识篇3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方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86-01

公众社会急救,即公众所从事的现场急救,是指意外或急症发生时,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第一目击者”以一般公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利用现场的人力、物力,在事发现场对伤者施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

近年来,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逐步受到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医疗机构急救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有待加强等。我中心多年来,积极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总结和探讨,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加强广大医护工作者对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公众参与急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 宣传普及急救知识重要性

1.1 经常提供案例宣传报道在120院前急救过程中,由于患者突发意外,现场公众未能及时施救或未能正确施救导致患者一味等待急救人员,而错失抢救良机,造成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反面事例使公众对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印象深远。

1.2 以典型事例说明,某患者在公众场合发生意外后,由于得到现场公众的正确及时急救挽救了生命。正面事例对公众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常识有鼓舞作用。

1.3 大力宣传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互救知识对自身避险和施救他人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尤其在自身避险方面。

2 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方法

2.1 根据近期发生的公众关注事件如地震、火灾开展急救知识普及。针对灾难伤害导致外伤、骨折、烧烫伤等疾病开展急救知识普及。

2.2 根据季节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如夏季开展关于溺水、中暑等急救知识的普及,冬季开展关于冻伤、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知识普及等。

2.3 通过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以进学校、进社区等形式与公众近距离接触,面向学生、社区居民等特定人群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特点是范围小,但能进行直观的教授,有良好的互动效果。

2.4 通过宣传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特点是简单、通俗,受众人群广。

2.5 通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如我中心多年来坚持开展了“纪念世界急救日”、“120急救日”等大型活动,并以大型活动为依托,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

3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受哪些因数的影响

3.1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是决定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因素。只有不断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公众才有意愿自动自觉的参与到急救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中来。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是开展急救知识传播的基础。

3.2 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公众有了对学习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将是非常又一重要因素。培训内容应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应贴近公众生活实际。培训方式应活泼、新颖,在培训过程中应积极与公众感性互动,调动公众热情。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切忌枯燥、乏味、讲授高深医学原理。

3.3 逐步建立完善的急救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体系的建立,才能提高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科学化、现代化。

3.4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应该出台专门的法律来制定规格。完善我国急救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无论是执行培训机构,还是在公众实施救治过程中,将有相关法律依据。

小结

医护人员,应肩负起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的责任,尤其是从事急诊、急救人员,只有通过长期和不断的努力,才能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使公众能够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公众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上的差距,从而促进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急救知识篇4

为了解石油企业员工现场急救知识需求与培训现状,探讨符合石油行业特点的培训模式,在进行培训过程中,随机选择部分培训班,分别对学员进行培训前后急救知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1.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组织准备参与培训的200名员工进行现场急救知识、技能认知和需求调查。培训前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86.7%。培训后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81.9%。2.问卷调研调查问卷参考河北省CPR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规定自行设计而成的。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2)对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的人的呼救方法;(3)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意愿;(4)对现场急救和技能知识的知晓情况。由专人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说明调查目的、意义,要求员工独立、认真、实名填写,当场收回问卷,专人归总、保管。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研究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前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经过培训,员工技能有显著提高。1.员工现场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情况从培训前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意愿强烈。2.员工培训前后现场急救GPR知识掌握情况对比从培训前与培训后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统计结果看出,经过培训后,学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有显著提高。

三、问题讨论

急救知识篇5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超级秘书网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急救知识篇6

在校的中小学生,由于心理和智力发育不成熟,天性好动,自控能力和对危险的识别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据民营经济报2007年7月6日报道:儿童、青少年每年在意外事故(溺水、触电、雷击、高空跌落、运动受伤等)中伤亡的达7万人。

在这伤亡的7万人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由于心脏病突发或溺水、触电等原因引起呼吸、心脏停止的。这时,如果其他人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如采取“心肺复苏术”,对呼吸、心跳停止的青少年进行现场抢救,有一些人的生命是完全可以挽救的。因此,作为青少年学生“保健医生”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保健课中有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急救知识,这样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学生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从而赢得最有价值的抢救时机。而且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也可以为其他人服务,这对于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施救要点

打铁须得自身硬,要使学生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首先体育教师自己要熟练掌握这些急救技术。为了使体育教师熟练、正确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技术,县区体卫科可以定期请医院的医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而体育教师自己也可以到医院亲自向医生学习。在掌握急救技术的同时,在施救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实施现场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刻不容缓,争取以最快的时间实施急救。

据急救专家介绍:当人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只有在5分钟内反复对病人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为内容的心肺复苏,病人才有获救的可能,否则生还的希望极小,即使病人被抢救,也极易成为植物人。

2.实施现场急救要临危不乱。

许多学生阅历浅,心理素质差,缺乏急救知识,一旦有心脏、呼吸停止的现象出现,不能迅速、果断地抢救,往往把希望寄托在专业急救人员身上。因此,他们要么坐等救护车,要么慌慌张张地找教师或用车转送蒙难者。经过翻动、颠簸,蒙难者既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又加速了病情的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体育保健课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急救知识,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知识,一旦遇到危重病人就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救护,挽救那些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二、常见体育运动损伤的急救

1.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由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所造成的,俗称抽筋。

病因:身体受寒冷刺激或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大量丢失,肌肉收缩和舒张失调等是造成肌肉痉挛的主要原因。

症状: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关节屈伸功能暂时受限,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缓解后易再发。

处理:肌肉痉挛时,通常可以通过缓缓加力、持续牵引痉挛的肌肉,即可使痉挛的肌肉缓解。

另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如揉捏等。肌肉痉挛缓解后,不宜继续进行运动,而应根据病因进行补充盐水、保暖、放松按摩或牵引等治疗。

预防:健身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主要肌群可进行适当的按摩和拉伸。冬季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夏季锻炼时,要及时补充盐分。

2.肌肉拉伤的处理方法。

肌肉突然猛烈收缩或被动牵张而引起的肌肉损伤,叫肌肉拉伤。

原因:肌肉训练不足,柔韧性差。大腿前后肌群力量发展不平衡、肌力弱等易发生拉伤。

症状:肌肉拉伤时,有的伤员可听到响声。受伤前也可感到肌肉痉挛或酸痛,受伤时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出现肌肉痉挛、僵硬及功能障碍。

处理:轻度拉伤时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或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48小时后开始按摩或针灸理疗。

预防:加强易伤肌肉力量练习,使伸屈肌成比例发展,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3.踝关节韧带扭伤的处理方法。

原因:在外力作用下,关节超过正常范围的活动造成关节韧带损伤。

症状:伤后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处理:伤后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伤药,重者外翻固定。两天后可在关节周围进行按摩。亦可配合理疗、针灸和药物治疗等。

预防:平时重视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协调性锻炼,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搞好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急性腰扭伤的处理方法。

在形体锻炼中,由于负重运动或变换,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滑膜等受到牵扯、扭转,或肌肉骤然收缩,使少数纤维被拉伤,称急性腰扭伤。

原因:运动负荷量过大,超过了脊柱肌肉的负荷能力,肌肉突然强烈收缩致伤。

症状:(1)肌肉轻度扭伤:患处隐痛,随意运动受限。损伤较重时,疼痛显著,脊柱不能伸直,因肌肉痉挛而引起脊柱生理曲线改变;(2)腰椎韧带拉伤:受伤时即感到局部突然疼痛,过度前弯腰时疼痛加重,腰伸展时疼痛较轻。

处理:(1)腰部急性损伤后,如果起立、坐下或腰旋转活动困难者,应卧平板床休息2―3天;(2)按摩和针灸治疗,先用按摩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然后用穴位按摩或针灸,点按或针刺肾俞、扭伤、委中等穴位;(3)还可用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其他疗法。如理疗、中西药物治疗、封闭等,均有比较好的疗效。

预防:形体锻炼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加强腰背肌肉力量训练,并重视腰腹肌的协调性练习。另外,还要适当使用保护腰带,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经常进行腰部自我按摩和功能锻炼,等等。

急救知识篇7

首先中暑的原因有许多,比如产热的增加,机体散热的减少,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在夏天季节的炎热环境中暑的情况会有所增加,中暑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先兆中暑,这种情况下的反应一般是,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等。第二是轻症中暑,表现大多是体温在38度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第三是重状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在第三种情况之前我们要及时注意身边人的状态,警惕前两种中暑状态。

在发现有中暑情况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紧急处理以降温为主,将人放置到阴凉处,用毛巾在腋下,头部等地方进行降温处理。一定要记得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救车送往医院会更方便快捷,节约患者治疗的时间,让患者第一时间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中暑也有一些预防的方法,比如喝绿豆汤,果汁,中药药剂如藿香正气水,吃一些西瓜之类的,一定要注意防范,防止中暑。

第二部分是有关于溺水的急救。首先人在溺水的情况下是无声的,头在水面一下,溺水人员大部分双手无法伸出水面,无法大声呼救,四肢会在水面内有规律的滑动,身体有甚至会在水中翻动。

急救知识篇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救意识逐步增强。加强社区紧急事件的救护与处理,保持健康,已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教育,使急症患者在发病早期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减少残废率和死亡率,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急救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2]。

为了更好的了解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情况,使社区急救知识的培训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于2008年7~9月对通辽市四个社区300名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入户的方法,分层次抽取通辽市四个社区公众300人,其中男152人、女148人;年龄18~60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4人,高中或中专112人,初中及以下24人;职业:工人48人,干部92人,职员89人,学生36人,其他35人。

1.2 方法 本次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广泛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进行正式调查。调查内容分3个部分。一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健康状况与家庭成员情况;对急救护理的认知情况;对急救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问卷采取现场发放调查,现场填写、现场收回的方式,发出问卷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对急救护理的认知情况

2.1.1 对急救护理的了解程度 对急救知识不了解的为213人占71%,76人基本了解占25.3%,11人完全了解占3.7%;未接受过院前急救的267人占89%,接受过1次的4122人占7.3%,2次或以上的11人占3.7%。调查对象中35%的人表示不知道120电话号码的用途。

2.1.2 现有急救知识的来源 对于现有的急救知识主要来源,有45.3%的人来自平时观看相关的电影电视或新闻报道,18%的人来自对相关书籍的自学,36.7%来自报刊杂志。

2.2 对急救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

2.2.1 学习需求 认为学习院前急救作用不大的人占16.3%,83.7%的人认为非常有用; 对于开设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班,81%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13.7%的人认为可有可无,5.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学习。

2.2.2 期望学习急救知识的内容 能正确判断常见病情及伤势的占66.3%,了解心肺脑复苏技术的占89%,了解止血技术,能清理和包扎一般伤口的占85%,了解骨折固定技术的占61%,了解常见伤病员的搬运占83%,了解生命体征的监测占87%,了解急性中毒处理的占76%。

2.2.3 学习方式 期望所在社区开展急救护理保健服务,建立宣传栏的占62%;期望社区开展急救培训的占84%;对于培训的频率,32%的人认为1个月,28%的人认为3个月,33%的人认为6个月,7%的人认为12个月。

3 讨论

社区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初环节,也是生存链的第一环,有文献报道,1 088例院前及急诊科死亡病例中,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3]。要提高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必须依靠全民参与[4]。因此,提高我国社区公众的急救知识显得十分紧迫、重要。甚至有调查发现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5]。本次调查发现对急救知识不了解的人群占大多数,且81%公众表示非常有必要学习掌握急救知识,可见社区公众对急救知识存在主观需求。同时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知识教育普及急救知识和相关的急救技能,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也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社区公众进行急救技术培训具有较高价值。

当然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还需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以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和相关的急救技能[6],以更好的实现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文武,冯旭明,田方,等.深圳市区域性急救医疗网络体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5):390-392.

[2] 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6,21(3):64-66.

[3] 褚沛,张翠杰,李海,等.1088例院前及急诊科死亡病例分析.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4):32-34.

[4] 陈靖.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调查及其对策.护理学杂志,2004,19(13):72-73.

急救知识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厂矿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的方法。方法 选择两个厂矿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培训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用两种不同的培训方法进行急救知识的业余培训,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 培训后两组培训对象成绩皆有提高,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只要培训方法得当,厂矿社区居民能够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关键词】 急救知识; 厂矿社区; 培训模式

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急救“白金10分钟”时间的时效性不是“120”所具有,而是由家属、社区居民、目击者拥有。这个时间段的时效性远大于其后来的专业人员抢救。在各种灾害频发和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今天,如果不能提高大众的自救意识和能力,就等于放弃掉“白金时间”[1]。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主要以厂矿企业社区为主,从近三年来本社区903例死因谱分析得出,院前病死率占3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社区“第一目击者”缺乏应有的急救常识,使患者失去急救最佳机会。为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近年来我们就如何对厂矿社区居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进行试点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辖区厂矿社区的民印厂小区和通用机械厂小区作为研究小区,小区楼栋长、家有慢性患者或老年人的居民作为培训目标人群,共208名,年龄(56.1±4.1)岁;男性119名,女性89名;文化程度以初中到高中为主,占78%;职业为工人。两小区目标人群的年龄、文化、职业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利用2个月的时间,分批进行业余培养,每批培训25~30人,每批培训4个课时。并按小区不同将培训目标人群分为两组,民印厂小区培训对象为观察组,共123人,理论和技能培训分别占课时30%和70%;通用机械厂小区培训对象为对照组,共85人,理论和技能培训占课时各为50%。

1.2.2 分析本辖区居民的死因谱,了解本辖区居民的死因构成、顺位,猝死及非疾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编印《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手册》。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重点为急救常用人体解剖常识、生命体征的判断,猝死识别、胸外心脏按压定位及深度、吸呼比等;急救技能的训练包括心肺复苏术(CPR)程序、海氏急救法[2],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

1.2.3 培训师均由获得广西红十字急救中心培训合格证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担任,以《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手册》为教材。急救理论知识主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讲解,急救技能主要是利用模拟人进行示范,并由培训对象亲自操作来达到培训目标。

1.2.4 对培训目标人群在培训前后发放院前急救认知调查表,内容包括:职工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急救知识知晓情况),“白金10分钟”的概念及意义,“第一目击者”是否知晓与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的方法,是否能正确呼救,是否具有识别猝死的基本知识,能否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掌握哪些外伤处理的知识等。

1.2.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从院前急救认知调查表和培训后考核得知,“第一目击者”知晓与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的方法,并能正确呼救的由21.6%上升到87.2%,具有识别猝死基本知识的由2.5%上升到77.6%,掌握CPR技术的由1.44%上升到57.7%,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者由4.8%上升到63.9%。各项指标均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

2.2 两组培训后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比较,观察组123例中合格81例,合格率为65.9%;对照组85例中合格57例,合格率为67.1%。培训后两组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培训后急救技能考核合格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培训后观察组徒手CPR及四大技术两项急救技能考核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海氏急救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培训后急救技能考核合格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灌输“白金10分钟”的概念及意义是我们提高大众自救意识的一个切入点,根据社区死因谱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重点,以社区发生的急症事件为案例,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生动、直观的主动求知过程[3],激发了居民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

3.2 平均年龄偏大,“空巢”老人较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是厂矿企业社区的人口结构特点。本次培训的目标人群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因缺乏医学基础知识,不易理解医学术语,理论知识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在培训内容上增加相关解剖知识的培训,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加深感性认识,增进了居民对医学术语的理解和记忆。

3.3 在社区培训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合理安排课时显得很重要。从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的特殊要求来考虑,社区急救主要以操作为主,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从研究结果得出,30%和50%的课时在理论授课上的分配,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没有差别,说明安排30%的时间进行理论授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急救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海氏急救法主要用于各年龄段气道异物导致呼吸道梗阻的急救[3],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所以两组比较没有差别。相对而言,徒手CPR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操作比较复杂,需要有更多的时间训练,适当增加技能操作时间,不仅促进了技能的熟练掌握,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 何忠杰,马俊勋.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591662.

急救知识篇10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现场急救知识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cene first aid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needs and cognitive status.Methods Cluster sampling of 337 medical students in our school, using its own first aid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survey.Results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 22.30±5.87,emergency accident injury 25.50±7.63,5.85±2.26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 a low level.Conclusion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first aid at lower levels, should adop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first aid.

Key words:Non medical professional;Field first aid knowledge

现场急救又称院前急救,它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是路人。现场第一目击者如能在医生赶到之前,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急救,对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伤残率、死亡率降至最低。本文通过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和需求状况,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2月,对我院非医学类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级非医学类专业进行整群抽样,抽取预科107名、汉语言文学127名、法学院103名(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院系共337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急救相关知识两部分。

1.2.1.1调查资料 包括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

1.2.1.2急救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具体有拨打120的正确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溺水急救、醉酒急救、煤气中毒急救等常见意外事故急救。此部分以百分制计算,其中,急救基本知识占40%,意外事故急救占40%,心肺复苏术20%,分值超过总分值的70%表示处于较好水平。

1.2.2收集问卷方法 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填表时向参加研究的患者讲解量表的填写规则、注意事项,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填写,不需要进行交谈或通过网络查询,填写时间为30 min之内,填写完毕,收回并当场检查,如有漏填,请研究对象补全,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发放问卷337份,收回有效问卷337 份,回收率为 100%。

1.3统计学分析 收集的问卷经双人输入Excell数据库中,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率、均值及标准差、多元线性回归,以P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337名大学生男生 119 名,女生 218名; 年龄 18~24岁,平均(19.42±1.06)岁;预科107名,占31.8%,法学院103名,占30.8%,文传学院127名,占37.7%;98名来自城镇,占29.1%,239名来自农村,占70.9%。父亲职业:教师23名,占6.8%;干部35名,占10.4%; 离退休22名,占6.5%;农民173名,占51.3%;个体39名,占11.6%;其他45名,占13.4%。母亲职业:教师15名,占4.5%;干部10名,占3.0%; 离退休20名,占5.9%;农民185,占54.9%;个体49名,占14.5%;其他57名,占16.9%。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知晓时间:小学205名,占60.9%;初中80名,占23.7%;高中26名,占7.7%;大学7名,占2.1%;至今不知19名,占5.6%。

2.2对急救知识的兴趣 问卷调查显示,急救知识主要来自学校老师(70.90%)、父母(28.80%)、电视(0.3%);有34.4% 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5.6%认为无所谓,2.7%的学生完全没兴趣;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14.8%认为看个人兴趣,1.2%认为没必要;13.9% 学生希望了解运动性损伤急救,9.8%希望了解心肺复苏,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

2.3急救知识得分 大学生急救知识处于较低水平,应该加强培训教育,急救知识得分,急救基本知识(22.30±5.87),意外事故损伤急救(25.50±7.63),心肺复苏(5.85±2.26)。

2.4急救知识影响因素 分别以急救基本知识、意外事故损伤急救、心肺复苏术得分为因变量,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1,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规定显著性水平P

3 讨论

3.1大学生急救知识偏低 大学生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得分均低于总分值的70%,处于较低水平,与以往调查结果一致。急救知识偏低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很多高校或学者均在尝试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本研究中,急救知识来源主要为学校老师(70.90%),其次为父母(28.80%),电视(0.3%)。急救技能是高校健康教育不可分割地部分,张军根对26所高校调查显示,15所学校在近4年内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不能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师资和没有经费[1]。因此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需求,选明确培训内容,细化考核标准,邀请临床相关医生或红十字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可采用军训培训模式、体育课培训模式、朋辈教育模式等,培养学生对急救知识学习兴趣,提高急救意识及知识技能[2]。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仅一个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意外事故发生的预防尤为重视,所以很多急救知识也来源于父母。因此,可采用学校为主,父母为辅的方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掌握基本急救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危急时刻自救或他救,减轻意外带来的伤害。

3.2选择恰当方式,加强意外损伤急救培训 本研究结果显示, 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 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活泼好动,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在网络、媒体、学校等宣传下,学生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对于自救或他救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但调查中以往调查显示,仅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认为急救知识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仅仅几次培训课,学生没有信心在危急关头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恰当的培训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同时还要严格考核标准,增加参与培训学生的信心,树立严谨的急救意识。

3.3急救知识影响因素 母亲职业是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大多家庭里,由于女性的特征,母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更细致、全面,会把自己从电视、他人等途径得知的急救知识反复告知孩子,不同职业的母亲,可能获知途径或知识更多,对孩子相关知识的指导也更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均是急救知识影响因素,且呈负相关,即认为大学生非常应该了解急救知识,非常希望了解急救知识培训者的急救得分较低。近年来,意外事故在大学生中频发,事故面前的无助与焦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急救知识的缺乏,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于自身缺乏的知识进行学习。

总之,大学生急救知识有待提高,而学生对于此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学生急救知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