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5:33:27

训练管理论文

训练管理论文篇1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呢?首先要树立加强和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观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

一、导读,注重朗读训练导读,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严格贯彻"以读为本"这一基本原则,做到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讲读结合。一般性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对难解课文可利用范读、领读、齐读、指名读的形式,指导学生多读、反复读。对于其中难懂的句群、词组、重点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圈点朗读符号作标示,如停顿、重音、升降、节拍、音色等,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目的。另外,在读的训练中,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如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以及不同文体的朗读特点。

二、导思,引导积极思维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读"与"思"的联系揭示出来,做到先问后读,边读边思。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契机,找准课文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知识联结点,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的过程中想。这样做,既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

三、导情,体会表情达意导情,就是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字词句段的表情达意,理解全篇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进入作品所渲染的情景,领会其中表现的"情调",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思"并诱发他们的情感,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训练管理论文篇2

一、清晰模糊处。

教学中,一旦学生认识理解出现模糊,教师可即时点拨,使每个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明确、清晰的印象。如《一夜的工作》中“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一句,是理解生活俭朴品质的重点,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对此,学生往往无法确定,故教师需加以引导,随机训练:①了解目的:这句话写什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②了解关系:作者是以什么突出总理生活俭朴的?(以花生米少)是如何写出其少的?③明晰概念:到底花生米有没有多呢?从哪里可以看出?(由上文“两杯茶”可知值班室的同志预备的是两个人的晚餐;句中的“好像”对此也作了暗示)由此可见什么?(往日的花生米就更少了)这样,就对学生进行了准确、清晰、深入理解语言的训练。

二、统一矛盾处。

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差异,小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往往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答案,我们可围绕目标,巧用“矛盾”,引导思辩,以统一认识。如阅读《在仙台》,对“鲁迅在仙台颇受优待”的理解学生往往出现“是优待”与“不是优待”的矛盾答案。正确理解这一点是深入理解课文中心的重要一环。为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出“颇受优待”的具体内容(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接着,抓装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引导理解“操心”的程度。再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看有没有受到优待,从而使学生明白:①当时正值清末,中国留学生在外国受人歧视,鲁迅先生在仙台能受到“学校不收费”和“几个职员”为他的“食宿操心”的待遇,应该算是一种优待,这说明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②虽然几个职员作了努力,但鲁迅搬家之前住处蚊子颇多,搬家后又要吃难以下咽的竽梗汤,严格地讲又并不能算是优待,但这几个职员是无能为力的。这说明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

三、突破疑难处。

阅读教学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点,如与理解中心关系密切,教师可巧妙运用这些难点进行训练。如一教师在引导阅读《春蚕》时,学生提出:既然学费来之不易,课文为什么不将“我”刻苦学习的情景写出来呢?这说明学生对“材料选择”与“中心表达”间的关系不能理解。该教师便这样顺势引导:①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中心?——由内容明确中心;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围绕这一目的选择了哪些材料?——由中心明确材料;③把作者刻苦学习的内容写进去可以吗?为什么?——由假设得出结论(这样写课文就缺乏明确的中心了)。这就使学生具体理解了中心与选材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了“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与“选择材料表达中心”的训练。

四、探究肤浅处。

课文有些内容虽不是理解的重点,但教师也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探究,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仙台》中有这样一句:“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说明留级学生对藤野先生不尊重,与课文中心相悖。这样理解显然浮于表面,故可联系下文“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引导理解:“他们”指谁?“他们的话”指什么话?“大概”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哪些话是真的?哪些话是假的?这告诉我们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留级学生所说的“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是假的,而穿衣服“模胡”这是真的,作者这样写旨在以藤野先生穿衣的“模胡”反衬其“治学严谨”,说明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工作上,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这样引导,可防止学生理解中的浅尝辄止,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五、巧用精妙处。

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聪明”。为此,教师可捕捉其答问理解中的精妙之处,借机训练。如阅读《将相和》,一位教师提问:“秦王说愿意拿15个城换和氏璧,赵王和其他大臣有何表现?蔺相如表现又如何?”一名学生回答:“赵王和其他大臣左右为难,无可奈何,而蔺相如是不慌不忙,胸有成竹。”该生答问中的词语选择得恰到好处,概括了课文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由此教师受到启示,而在后文阅读中安排了如下训练:(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成语)“蔺相如见秦王对璧(爱不释手),根本不提交城之事,便假说璧有斑点,要回宝玉,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蔺相如提出要秦王举行个典礼才肯交璧,其实他采取的是(缓兵之计);举行典礼的日期到了,可他已派人将璧送回,来了个(金蝉脱壳)。”这样引导,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训练管理论文篇3

从一般教学论讲:教学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根本区别点。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激发。而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而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读书,还会提高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想到的事、看到的事或做过的事,用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了解。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才能学会各科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具有再认知的功能。其再认知的功能体现在:(l)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语言,获得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能力进行交流、解释、记忆;(2)通过语言理解和记忆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3)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学方法。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一基本认知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再认知特点;学生具有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动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才把语文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

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具备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具有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倒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这段话说明:第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纲”所提的学习语文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总之,要达到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二,明确指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必要的,通过理解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出发点──知;一是终极点──行。由知到行,必须经过理解和训练。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培养小学语文能力的意义。从而也说明:江西省资溪县从80年代初所进行的小学“语文能力”教材教改实验,正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该项实验的内容提出:“以能力为序列──能力训练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的教学思想;以课文为例子──能力训练的教材运用;培养学习兴趣──能力训练的心理动机;指导学习方法──能力训练的途径;养成良好习惯──能力训练的归宿。”这一套“语文能力”教材教法体系,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了保障。

二、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进行严格训练

训练管理论文篇4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能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但当前阅读教学普遍重视学生“听、读”能力的训练,而对“说、写”尤其是“说”的训练力度不够。我在教学中采取如下办法来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一、巧用插图,训练口语小语教材绝大部分课文都配上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一方面体现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编者一定的编排目的,如有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的是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插图,来巧妙设计口语训练。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和他的大黑骡子》有一幅大黑骡子的插图。教学完课文后我映示这幅插图,随着低缓音乐说道:“岁月流逝,红军那段艰苦的长征经历已写进了历史,但大黑骡子的身影深深地刻在了的记忆里,当他再次看到这幅照片时,不禁心潮澎湃,他想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学生进入情境后,有的学生说:“大黑骡子呀,在长征途中吃了不少苦,我感激你,可是,当我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倒下时,我……唉,我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我,好吗?”有的学生说:“大黑骡子,当年过草地时,你每天背上都背满了货物和器材,救灾要驮伤病员,有时你连一点儿料都吃不上。但是你总是不知疲倦,任劳任怨。可是后来断粮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倒下啊,所以我才……大黑骡子呀,你能原谅我吗?”此时的学生与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二、根据想象,训练口语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上,往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穷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教学时,我围绕“熬”字设计这样的口语训练:什么样的生活才叫“熬”?桑娜一家九口人是怎样“熬”的?通过想像,有个学生装这样描绘:“一连九天,渔夫都没有打到一条鱼。又是一个令桑娜心惊肉跳的深夜,渔夫终于带回来了一点惊喜-----几条小得可怜的小鱼,桑娜非常高兴。第二天,桑娜煮了一大锅鲜美可口的鱼汤。开饭了,桑娜把两条大一点的鱼盛给了自己的孩子,而他们夫妻俩只是喝了一点清汤……”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熬”字所含的桑娜夫妻俩的美好品质,同时还训练了口语表达。三、续编故事,训练口语故事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老虎知道自己上了狐狸的当,心里很恼火。几天后,老虎又碰上了狐狸,结果会怎么样?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个学生说:“狐狸看到老虎后赶紧躺在地上,口吐白沫,一边打滚一边哀求老虎:“痛死我了,老虎先生,我误吃了老鼠药,我实在受不住了,请你吃了我吧。”老虎一听,便高兴地说:“上次我上了你的当,这次你想毒死我,我才不上你的当呢,你等死吧!”说完老虎高兴地走了,狐狸一骨碌爬起来跑了。”可见,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四、换位思考,训练口语在教学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教师如果只是空洞地说教,往往收效不大,如果让学生换位思考,不但能激发学生“说”的极大兴趣,而且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这中只聪明的小乌鸦,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学生积极动脑,想出许多办法。有的说用管子吸,有的说把瓶子弄倒让水流出来再喝等等,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训练管理论文篇5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经常地跟别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语,那么,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又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那么,尽快培养学生清楚、准确地运用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我们小学教师不容忽视的任务。由于受教材编排、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每学期仅四堂专门的说话课(高段)进行口语训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训练语言的好材料,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看你是否把握住机会,利用机会,为我所用。所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题材,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进行口语训练,对快速提高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这几年实验的经验,对如何抓住机会,进行口语训练,谈谈自已的几点认识:一、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对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说话方式,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说话具有即时性。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地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二、活动之后话活动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春游活动、“艺术节”活动、“六一”游园活动、班队活动、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往往在活动之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如果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提高。比如:本学期我校举行了一次“校园艺术节”活动,这次活动中的文艺节目就有40多个,学生们欣赏完后,就情不自禁地讨论开了:本次艺术节,我们班的节目属哪个档次,哪个节目新颖,哪个节目需要再加工等。此时,我就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从节目内容上、表演形式上、服装道具上、某一个人的表演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交流,每个学生都津津乐道,这样就达到共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三、利用电影、电视节目进行说话训练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学生都非常喜欢观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爱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如《西游记》是人人喜欢看的电视剧,在学生观看后,我组织他们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对剧中空白的情节进行想象说话;有时让学生转述节目的主要内容;我还组织了一次“《西游记》人物评论会”,学生的说话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次性,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此外,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节目中所涉及的话题,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又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是可以经常性、长期进行训练的好方式。四、谈论社会热点话题,发表意见小学生虽然尚未涉足社会,但他们都喜欢谈论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谈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并不苛求学生谈论问题的本质,只要学生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意思说明白,也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比如:本学期第六周时,学生谈论最多是本镇一村民“巨款被骗”一事,我就让知道真相的学生谈事情的经过,并让他们分析造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等展开讨论,还对此事如何侦破进行联想等,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另外,如“对贪污受贿的治理”、“”、“西部开发”等问题都是学生口语训练很好的话题。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即兴说话训练在课堂、校园、社会上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学生往往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充满好奇,这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我校四年级一同学,一天晚上在家门口附近拾到300元钱,主动交给老师,第二天,我就让学生对此进行评论。又如:一次双休日,本校一位小同学不幸落入井中,海警战士奋力救人的感人事迹发生后,我就让目睹的学生说说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这些生动的生活实例既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口语。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晨间十分钟谈新闻、重现生活中的情景、现场采访等形式进行口语训练。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及时组织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快速提高。作者简介:刘彩琴,女,29岁,小学高级教师,1991年毕业于浙江临海师范后,现小教大专毕业。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担任年级段长,多次为全市、全镇语文教师上示范课,教学成绩突出,所任班级曾被评为市“优秀班级”,学生多人在全国、地、市级获奖,本人也被评为市级“读书活动优秀辅导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坛新秀”等。本人还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台州市立项的“农村小学加速实施口语规范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以她为主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可行性研究的策略”正在研究之中,预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撰写的论文多篇在市级以上及市级获奖。

训练管理论文篇6

一、创新日记的类型。1.童话式。根据学生喜爱动植物的特点,把动植物看作人,通过想象使静物能动、变活,使它们会思想、会行动、能语言、有情感。这类日记学生凭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编织着一个个情节,描绘出一则则故事。2.畅想式。学生用对现实生活记叙的方法去把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加以具体化的过程。可写未来社会的诱人景象,也可写自己未来的职业、工作、成就。3.探索式。学生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的思维形式表达自己的幻想。这类日记往往以科幻的形式来表现,时空广阔。4.反思式。这类日记是由现实存在问题引起,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为线索,采用超现实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二、创新日记的训练形式。1.添词想象。教师有意识地给些词语,让学生编故事。如出示“大海、冬冬、互联网、外星人、我”几个词语,先让学生说一段话,再让学生用上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编一个有情节、有内容的故事,学生思维异常活跃。2.创设情景。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溪,一块草地,一棵大树,然后把玩具小白兔置于溪中,鸭子放在草地上,猴子悬在树上,设置一个看似矛盾、不合常规的情景。不少学生想象出了兔溺水、鸭相救、猴飞奔呼救的惊险场面。3.照片分类。先请学生选交一张自认为有欣赏价值的照片,在班级的墙报上展出,让学生去议论,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片内容和理解角度归类。如“幸福的童年”、“我们看社会”、“行去”、“我们的生活多美好”等,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为照片写说明词。4.听音想象。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场面发出不同的声响,不同的声响表达不同的感情,反映着不同的故事。平时留心收集各种声响:掌声、笑声、风雨声、呼唤声、惊叫声等,让学生听音响想象场面,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5.憧憬想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看见满街叫卖青蛙的小贩、被污染的河水等现象,让学生写《哭泣的湖水》、《笼中的小鸟》、《餐桌上的青蛙》等一系列的有关环保的童话;另外,我还让学生虚构幻想,写出充满奇思妙想的日记。如展望美好未来的《十八岁的我》、《二十年后再相会》、《假如我是``````》;科学超常发展的《寻找人体黑匣子》;问题完美解决的《太空治癌医院》、《太空戒毒所》。)

训练管理论文篇7

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行为训练应该做到:训练要求具体化,训练要求规范化,训练形式多样化,训练内容系列化,教学要求立体化。

一、训练要求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要注意整体性、层次性。整体性即体现课程标准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内容的要求(学科目标)。层次性则体现在把总目标分解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上(年段目标、课时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把握好“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行为训练,要求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抽象,这样学生才记得牢,学得会,做得到,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不久,他们所掌握的道德行为都是机械的和被动的,问题往往是片面的、表面的和不稳定的,他们不善于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联系起来,容易出现言行脱节、道德行为不稳定等现象,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活动都依赖于具体形象。

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值日劳动的行为训练,不应该对他们一位单纯地讲劳动的意义,而是应该对扫地、擦窗、洒水等值日劳动中一系列的常见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教给他们正确的操作程序,明确每项劳动所要达到的最终要求,并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训练要求规范化

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动化的行为。形成了习惯,能使道德行为由偶然性变为必然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的内容,如:对人有礼貌,遵守课堂纪律,升国旗时要肃立等,对这些规范点必须以规范化的动作反复训练学生,使之形成习惯,成为不由自主的行动。例如:我在教学《和外国朋友在一起》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让学生排演了“外宾来到我学校”、“外宾和我们一起上课”、“外宾和我们拍照留念”等几个小品,让学生参与到课文中去,在和“外宾”的待人接物中,懂得对外国客人要热情大方,有礼貌,要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道理,掌握礼貌用语和礼貌待人的具体做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平时的生活实践加以巩固,使学生的礼貌行为慢慢形成习惯,成为自觉的行动。

三、训练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感知觉中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如果行为训练的形成单一,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

为此,可以这样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现身说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加强道德修养和自觉调控自己的言行。少年儿童追求上进,向往英雄,好模仿。通过让学生收集榜样人物的故事,把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学生在形象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用榜样示范法对学生起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如: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等为榜样,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精神,激励学生奋进;以当代少年英雄赖宁为榜样,关键时刻冲得上;以学生接触最多、最亲切的教师、家长为榜样,以身边的同学为榜样。让榜样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上,给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根据教材内容、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环境、条件等,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形式多样的行为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训练内容系列化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未知到已知,从肤浅到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也是一个由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长期过程。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因此,衡量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看他能否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能否身体力行,对学生的行为训练的内容也必须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系列。

如:低年级着重进行养成教育,训练学生学习、生活和劳动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文明礼貌;中年级着重对学生进行集体生活行为准则的训练;高年级着重指导他们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有针对性,切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养成教育来说,它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根据一年级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征,第一学期对学生着重进行最基础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按时上学,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要有礼貌,和同学友爱互助,讲究个人卫生等。第二学期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学会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对人要有礼貌,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打扰别人,保持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不说谎话,做个勇敢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家务活,当好值日生等。这样有条理、有坡度地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适应了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基础,并为中、高年级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训练管理论文篇8

侧听说训练,是省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增加的新内容,这种训练方式,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重教“文”而轻“语”的模式,使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得到了具体落实。可要真正使学生听说能力得到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有一套侧听说训练的具体方式和措施。只有方法对头、措施得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我们知道,所谓“侧听说训练”,顾名思义,就是以听说为侧重点,培养学生“听”与“说”能力的训练。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侧听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导法

语文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重任。现代化的社会,人们的交往和思想、信息、技术的交流,广播通讯事业的日益发展,这一切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应努力创导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结合课文大力宣传侧听说能力训练的重要和必要。如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第5课侧听说训练课文《要说普通话》,强调了说普通话的重要和不说普通话的危害,从道理上向学生灌输说普通话的重要,提倡在校内用普通话交谈,从而达到侧听说训练的目的。同时可利用学校广播大力宣传普通话是校园语言,在校内、在课堂提倡讲普通话。语文教师必须带头用普通话教学。这样,在校内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侧听说语言环境。

二、定规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侧听说训练的外部条件具备了,并不等于侧听说训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训练制度、考核办法,并认真加以落实实施,从制度上对侧听说训练的数量和质量加以保证。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要系统地有成效地进行侧听说训练,一定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以实行分步到位,期末奖励的方法。侧听说训练的形成、要求及评分规则详见下表:

(附图{图})

学生的每一次侧听说参与,教师都要详细的加以记载,学生到期中达到考核成绩50分,期末达到100分,则平时成绩得满分,其余以此类推。另外,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加入侧听说内容,可以分为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具体计分标准为:

(附图{图})

三、示范法

加强侧听说能力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就应该注意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一切提高自身语言水平的机会。同时在课堂上加强有意识的示范。可有意识地加以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一个字音、每一种语调、每一个轻重音、每一次停顿。朗读和讲解是孪生姐妹。如果朗读能使学生增加感受,那么讲解就能使学生加强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讲解,力求言简意赅、清楚准确、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可让学生“范”读、复述、概述课文内容。如《送牛奶的好爷爷》一文,可以让学生“范”读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概述。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听课文录音,欣赏唱片。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示范,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各种侧听说训练形式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强化法

听说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抓住一切语文教学因素和一切听说训练的机会,对学生实行强化训练。如表一中的三分钟演讲、一分钟自我介绍,古诗诵读等都应作为常规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还应充利用教材中的侧听说课文,采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强化训练,结合侧听说课文,强化训练可分为三步:

第一,主要加强学生的复述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如《纸的故事》等课文,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分小组进行轮流复述,人人参与。优胜者参加班级交流。并由学生做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更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二,主要是利用课文题材进行概述。开始可在放录音前提出概述要求,让学生明确要求,听后加以概述。随着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可逐步提高概述要求。

第三,利用课文题材进行创作、深化,然后再进行复述。如《送牛奶的好爷爷》一文,可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再创作,然后再加以讲述。

训练管理论文篇9

一、着眼于“疑”,是读与思的前提与基础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之积极、主动地阅读和操作学习材料,并促进思维发展。课堂中我常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先拿出长方体的教具,然后把它展开,用手演示一下长方体的表面有多大,接着设疑:“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学生们看着刚才我手中还是立体图,转眼间成了平面图形,就想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到底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思考片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想急于知道自己所说的是否正确。这时,我就说:“同学们,请翻开书看课本上如何讲的?是否和你所说的一样?”学生们此时对数学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轻声地读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因此,“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制造悬念,能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

二、着力于“导”,是读与思的关键与重点

课堂中,教师主导不仅是用恰当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引导学生读例题、读思维过程进行自学,善于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自己学会所学的内容,让全体同学的智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例如在教《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根据例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我给学生出了三个思考题:(1)该题题意是什么,找出条件和问题;(1)题中的关键句是什么,该句说的什么意思:(3)如何列式解答,是否有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三道思考题自学例题,深刻理解例题中所阐述的思维过程,并四人小组讨论,一一解答问题,也层层深入地思考,根据教师的导读,学生条理了思维过程,正确列出算式,而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该题。

我在他们的回答过程中进行点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量是这个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要使学生思路条理,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以读为本、读出过程、读出思路、读出方法。

三、着手于“练”,是读与思的巩固与升华

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技动的最好途径。而在练习时,读题、审题,不仅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为分析、综合,辨别等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因而,着手于“练”,是读与思的巩固与升华。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中,设计了求火柴盒的外壳、内壳的表面积、学生读练习题时,要注意图中所求的内容进行区分,然后思考火柴盒内壳、外壳分别是几个面,并且将如何求,才可动手来做。在《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中,我将例题租加变化,将“增加了”改成“增加到”,让学生读出不同之处,再做出正确答案,这样就提高的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训练管理论文篇10

部门里的绝对标准就是我给你设定目标,然后看你达到没有。我是拿你和给你事先设定的目标达到没有来比,而不是拿你和别人比,别人是否完成任务都不影响最后给你的薪酬(包括奖励)。

第四个环节,绩效面谈

谈到绩效面谈大家都觉得流于形式,主要的原因有这么几个,一个是没有从绩效面谈中尝到甜头,一个是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你要谈绩效面谈,他觉得你在瞎扯,或者就把它当作一个玩笑。再一个就是对绩效面谈的技巧和方法还不太掌握。

由于中国企业绩效面谈的方法很多时候是学的国外的,国外的绩效面谈一般和绩效评估结合在一起,而我们更多的是和考核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以打分为主,一打分就牵扯到钱上去了。如果打的分高,你我都高兴不就完了吗,还有什么好谈的?打的分低了的话,大家心理都不痛快,还提什么改进啊,心里很有情绪。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第一项就是做好面谈的准备工作,最有效的不是面谈的时间,地点的准备,而是先写好个人总结和述职报告。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员工的自我评价,如果他自己的评价与我们的评价接近的话,那我们跟他做绩效面谈的时候,沟通就相对容易些。

个人总结或述职报告写法关键还是要符合绩效考核的基本原理,原理很简单,就是先设立一把尺子放在这里,再拿这个尺子来衡量工作表现。一般而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写:

第一步,回顾绩效。先回顾一下那个尺子是什么,因为时间一长,尺子长什么样他都忘了,他忘了你也忘了,双方都按照各自的理解去评判,这样不出错才怪!

第二步,对应着绩效标准描述工作表现。凡是绩效标准里没有写没有要求的东西,在这里都没有必要去描述,有的人写什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你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没有要求你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也不是我的考核目标呀。

第三步,自我评价。如果他回顾的这把尺子和我们的是一致的,它对应的这把尺子描述的工作表现和我们又是接近的,双方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进行面谈和交流,否则就都是一些扯不清楚的事情。

第四步,提出改进的计划。

第五个环节,绩效改进计划

通过前面四个环节,我们帮助下属找到他的短板,然后把它作为下次考核的标准。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