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市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18:14:47

银行业市场论文

银行业市场论文篇1

一、市场战略创新的方法

有关研究的结果表明,战略创新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战略模式革新。突破传统战略思考方法的束缚,积极尝试新的战略研究方法,设计出风格独特、与竞争对手迥异、令其难以模仿的战略模式。

2.寻求竞争中的联盟。制定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但战略不能囿于竞争。单个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利用竞争对手间的利益相关性和优势互补性,实现双方资源整合,结成战略联盟,形成新的竞争力量。

3.战略模式重组。在新的环境中重新研究前人战略模式的合理性,扬弃这些战略模式,引入新思维,并对战略模式进行重组,精心设计自己独特的“战略群”,发挥旧有战略模式的综合效应。

4.以组织创新和决策创新带动战略创新。战略创新活动涉及的决策大多属于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的基础是知识和信息,而知识和信息是离散化的单元,散布在组织及组织以外,因此,组织创新和决策创新必将带动战略创新。

面对受到信息网络技术深刻影响的全新市场环境,借鉴新的营销理论开展战略研究,革新战略,设计风格独特的战略模式,突出银行的文化品位,是战略创新的基本手段和有效手段。

二、实现市场战略思考模式的转变—4Rs营销理论简介及策略研究

哈佛商学院的MichealPorter提出过迅速营销理论,要求企业注重21世纪顾客的特点,尽快缩短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时间,创造出能够吸引现代消费者的全新营销概念。近年,美国学者Don.E.Schuhz则提出了41%营销理论,给出了四个全新的营销组合——反应(Reaction)、关联(Relativity)、关系(Relation)、回报(Retribution)。

反应,即市场反应速度,指企业对多变的顾客需求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并能及时地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快速满足顾客要求的营销策略与能力。

关联,指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服务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形成一揽子的、集成化的整套解决方案;满足顾客需求也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而是要从顾客实用需求、个性心理需求及潜在需要等多方面实现;或者产生某种利益回馈机制吸引顾客,使顾客与企业达成长期的契约式关系等。总之,以种种方式在供需之间形成价值链,在企业和顾客之间建立长期的、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和互求的关联关系。

关系,指关系营销,它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虑企业的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和社会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

回报,是指企业通过贯彻上述营销思想,满足客户需求,在充分实现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和社会满意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满意,企业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回报。

4Bs理论是以客户为中心搭建的营销新框架,它不但重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更注重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是对4Ps理论的创新。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客户为中心,建立联系,实现双赢。主要表现在:一是整合内外资源,快速响应需求,建立多方关联,实现互动与双赢;二是体现并落实了关系营销的思想,通过关联、关系和反应,主动创造需求,促进销售,建立关系,沟通相关利益者,长期拥有客户,保证长期利益的实现;三是回报兼顾了成本、价格和双蠃方面的内容。4Rs理论对于商业银行这种更加注重客户关系,肩负稳定经济、回报社会等重大责任的企业来说,具有全新的实践意义。

处于金融服务业务的银行,客户服务是其永恒的主题和利润的源泉。提供有显著差别的服务,增加所需客户的数量,使客户满意,成为行业中的领袖,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市场战略目标。银行客户服务要始终遵循“客户服务,人人有责”的方针,以“面向客户、走近客户、追随客户”为基本原则,即银行在为客户服务时应当树立明显标志,使客户容易识别和接近;应当采取主动态度,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应当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设计银行产品,便利客户;应当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提供对应的服务,做到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对于4Rs营销理论给出的4个营销组合,银行可采取以下策略。

1.市场反应策略

银行今天面对的不再是具有一致性需求的传统客户市场,需求群体差异化、需求个性化等特征日益明显。当前、这种包含诸多变数的客户市场,促使现代商业银行从过去推测性商业模式转移到了高度回应需求的商业模式,银行必须紧跟市场作出回应。

提高银行市场反应速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树立快速反应和回应客户需求的营销理念,建立银行与客户之间双向信息沟通渠道。二是借助信息技术,建立翔实可靠、可能强大的客户信息系统。三是培养和提高加快信息挖掘能力和客户需求分析能力。四是建设快速响应市场的银行组织结构。五是建立和发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战略联盟,整合资源,响应市场。

2.关联策略

由于银行金融产品的通用性和易仿性,自主选择权在更多时候掌握在客户手中,客户依赖于某一家银行的情况越来越少,高度动态成为现代客户的特点,客户会随时选择其他银行。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市场,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流失的可能性。关联在许多情况下体现在利益方面。

关联的方式很多,通常的方式有:

出售方案。将客户纳入到客户服务过程中,与客户交流,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客户理财、商人银行业务等都是此类用户关联的方法。

消费联盟。将银行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契约方式固定下来,将客户规模消费的成本节约回馈给客户。法人客户的主办银行制度及个人客户的信用卡消费积分奖励当属此类。

对位需求。将银行的服务层次与客户的需求层次进行关联,提供符合客户特点和个性的服务。

3.关系策略

按Don.E.Schultz的观点,关系比关联有更加广泛的涉及对象和更加深层次的含义。关联的对象主体是顾客,而关系则包括了除顾客以外的影响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利益团体组织,包括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在营销层次方面,关联靠某种承诺和新颖的营销方式来吸引顾客,关系则主要体现兑现企业承诺的同时,重视交易后的顾客维系,它以后营销理论为支撑,以提高客户忠诚度为目的。

提高客户忠诚度有多种途径,其主要方法,一是有选择地进行科技投入,在最能为客户提供延伸服务的方面进行硬件设施改造。二是聘请专业机构对员工进行有侧重点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就目前来看,客户经理还应学习《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公司财务》、《谈判技巧》等帮助了解企业的课程。三是通过提供个性化、专家型服务,塑造银行独特的文化品位,增强客户享受银行服务的荣耀感。四是提高银行的亲和力,使客户人格受到尊重。比如,定期参加社区活动,或者高层管理人员走访一定数量客户,召集老客户座谈,并将妥善处理的结果反馈客户,体现银行对客户的重视与善待。

4.回报策略

银行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在于为银行创造利益,取得满意的回报,它真实的价值体现就是带来短期和长期的盈利能力。追求回报既是营销事业发展的动力,又是维持客户关系的必要条件。

银行满意是在客户满意、员工满意和社会满意的基础上实现的。员工满意是银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个因素在很多时候被忽视。因此,银行要取得满意的回报,必须进行有效的银行人事管理,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银行员工积极性的首要因素包括激发员工对本职工作的成就感,并且享受工作的独立与自由,感受到自身地位的重要性和胜任有挑战性工作的欣慰感,并为自己工作的集体而自豪。保持员工积极性的次要因素还包括满意的工资收入和福利状况,良好稳定的工作环境及与领导融洽的关系。

三、商业银行市场战略创新示例

市场战略是银行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子战略,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力和客户资源情况有不同的市场战略设计。在市场战略项下,根据4Rs理论进行战略创新可以设计出许多新颖的战略模式,以下是一组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示例。

1.区位优先战略

区位优势理论在资源配置中得到广泛运用,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区位理论的研究,选择合适的区位战略。

—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决定该地区的金融业务总量,金融业务总量又决定了该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重要性。商业银行根据对当地市场容量与发展前景的判断、金融同业业务开展情况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作出有关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区、时机、数量、规模的决策,而并不依据空间上是否平衡或者政府的需要。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别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倾斜程度不同,造成了国家经济总量的地域差别、结构差别、增长速度的非均衡性,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这些差别又导致了银行客户市场的非均衡分布,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在最近十几年中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性,体现在城乡差别明显拉大,经济资源迅速向沿海地区和城市集聚,并且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高速经济增长带。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特点,直接导致了银行客户市场在空间上的非匀质分布,银行必须对客户市场的这个特点做出迅速反应。

银行在区位规划中的城市选择标准至少应有两个最基本的量化指标: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的角度来进行银行区位战略规划,合乎逻辑的选择是:①在大的区位上是已经形成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城市群;②在点的考虑上是一些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大和增幅较快的城市、其他城市。

为了保证区位优先战略的实施,必须相应改革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构建与区位优先战略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1)压缩管理层次。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加大银行管理幅度已成为现实。应将规模较大、当地市场容量也较大、发展前景乐观的重点城市分行上收总行直接管理;没有列入总行发展重点的城市二级分行,或继续由目前的一级分行管理,或调整到经济联系紧密的附近一级分行管理;一些市场潜力较大、规模较大的县级支行,升格为一级分行直管的二级分行,其他的县级支行一律作为相关二级分行的营业网点存在。

(2)实行区域管理体制。按照经济区和城市群设置地区管理总部,作为总行管理职能的延伸,帮助总行承担一部分审批和审计工作,作为试点可以先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试点。

(3)尽快推出等级分行管理、授权经营制度,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原则来划分分行的等级,对不同等级、不同区位的分行实行区别管理,严格授权经营。

2.重点客户战略

重点客户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日趋激烈的同业务竞争中,充分运用营销手段,选准目标市场,把有限的信贷资金优先用于能拓展自身业务和提升经营绩效的重点客户市场,银行才能壮大资金实力,增强生存发展能力。

对重点客户进行细分,提供差别服务,已成为银行界共识。如何对这些客户进行细分,对位客户需求,是一个重要战略问题。

客户成长阶段是银行考虑信贷投入大小的一个因素(事实上,在企业的成长阶段中,种子期、创建期因风险巨大,银行一般不愿涉足,而在衰退期,银行则是要坚决退出的,故银行考虑的重点客户应是处于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的企业),而与银行业务往来时间长短直接决定了银行愿意承担的风险,据此建立一个9格细分矩阵(见图1)。

(1)对成熟而富裕的客户提供贴身照顾的银行服务。方格2、3、6代表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规模较大,管理规范,销售渠道稳定,现金流量大,财务状况良好的客户,他们与银行关系已进入成熟期。对这类“成熟而富裕”的客户,要提供贴身照顾的银行服务,在信贷市场营销中应突出细节关怀这一服务特色。要选拔具有相当理财经验,精通银行业务的资深员工担任客户经理。同时,要将知识管理运用到客户关系管理中,由客户经理详尽地解答客户的咨询,帮助客户制定融资和投资计划,办理有关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细节关怀不仅能创造出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更能赢得竞争对手不可能赢得或忽视了的利润。

(2)对年轻而富有的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银行服务。方格1、5、9代表通过创业积累了相当的财富,虽然目前管理还不太规范,但毕竟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具有了相当规模,财务比较健康,资金调度颇为频繁,积累了部分闲余资金的客户。他们普遍认为,迅速的拒绝胜于拖延时间的同意,与银行的关系还处于相互试探过程中,银企关系还比较年轻。银行要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选派年轻活跃、思维敏捷,熟悉银行业务的外向型员工担当客户经理,学习西方银行的直接银行模式,如网上企业银行,满足客户需求。

(3)对普通客户提供一般服务。方格4、7、8代表银行目前还不太熟悉或不太有把握的客户,但根据外界评价,银行对其主观印象较好,客户也愿意与银行进一步发展关系。对这类客户,银行在此阶段上仅提供一般服务,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来进一步了解客户。

银行要提高为重点客户服务的效率。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客户反映最多的是,银行审批链条太长,效率太低,明显不适应现代的快速营销模式。比如客户申请—笔金额较大的贷款,就要经过客户经理——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总行这一漫长的审批过程。事实上,在审批链条的后几个环节上信息失真很大,人为拉长审批过程并不能有效降低风险,反而增加了银行的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冲减了银行并不丰厚的利润。如果作出任何信贷业务的审批环节不能超过两级——初审和终审的硬性规定,可能会受到更多重点客户的欢迎。将原审批环节中的前端初审环节,如前例中的“客户经理——支行——二级分行”环节精简成一个项目小组来协调工作,让原来的审批机构转变角色,直接与客户接触,参加调查,将调查结果直接上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以此来缓解银行规避信贷风险与迅速开展业务之间的矛盾。

银行还要提升对重点客户的经营重点。建立与客户等级相适应的分级经营模式,实现直接经营,全国性的大型集团客户和行业龙头要由总行直接经营,跨地区的集团客户和行业骨干企业要由分行直接经营,地区性的中小客户由支行网点经营。

3.全面信息竞争战略

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也是一项战略资源,是竞争的基础,信息竞争是银行客户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第一时间掌握了经济信息和客户信息,就意味着提高了银行赢得客户的可能性,失去信息就失去客户。银行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持久的优势地位,必须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潮流,加快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变革,与全球经济的数学化、网络化同步,推进银行信息化进程,实施全面信息竞争战略。银行竞争的信息领域主要是:经济环境信息、政策信息、客户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利益相关者信息。

(1)树立全面信息观念。信息大致分为两类,即银行的外部经济环境信息和有关客户市场的信息。银行要树立全面信息观念,信息无处不有,处处留心皆信息。银行要尽可能地扩大提高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提高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强大的互联网、政府经济信息中心都是获取外部信息的有效途径。对于已获取的客户信息要加强管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客户信息缺失、滞后、失真;信息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管理;信息的重复使用程度较低;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尚未建立。信息竞争中,现代商业银行要整合目前的信息资源,建立灵敏性高、系统化的、以客户信息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和系统接口,这个系统应由信息感知模块、信息传导模块、信息决策模块、信息执行模块、信息反馈模块组成,并提供方便的信息接收和获取接口。工商银行建设的“网讯”、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如何实现二者功能的集成,尽可能消除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是应该继续研究的问题。

银行业市场论文篇2

从目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银行施加的影响

1.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而非银行。所谓生产性金融资源是指那些由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资源,是被企业用于生产领域创造财富的金融资源,它主要包括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以及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相对于居民手持现金和居民储蓄存款等非生产性金融资源而言,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国家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生产性金融资源可以表示为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与储蓄投资转化率的乘积,因此通过扩大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和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可以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转变,相比较资本市场而言,银行在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数量持续增长中的作用逐渐下降。究其原因在于,作为后工业经济时代标志的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依赖于资本市场而不是银行的支持,资本市场正成为财富创造的推进剂。这样一来,必然促进我国银行业在生产性金融资源上的运作,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进一步拓展。

2.资本市场分流我国银行大中型优质贷款客户。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日益降低,资金需求方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成为现实可行的选择,也是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优质大中型企业可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一方面可增强其内在动力,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善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防止将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现状。这些能够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往往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因而直接融资分流了银行的优质贷款客户,给以存贷款为核心业务的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

3.资本市场改变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资本市场产品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其收益往往高于储蓄存款,对居民很有吸引力,成为居民新的投资渠道。当股票、债券等大量发行时,居民的储蓄存款就会不断转移到资本市场,引起储蓄存款增速减缓甚至绝对量的减少。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银行负债短期化。居民投资资本市场产品时,一般动用的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定期存款,且为便利投资交易,往往还要备用部分活期资金。因此,居民和企业在参与资本市场过程中,从商业银行流出的是期限较长的稳定资金,而流回商业银行的则是期限较短的活期资金,从而影响了银行负债结构,加大了银行资金的不稳定性。三、资本市场环境下我国银行的驱动发展

1.我国银行应积极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寻求复合型金融创新工具。投资银行是与商业银行相对称的金融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的主体和灵魂,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机构。作为一个产业,投资银行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对世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购并重组、安排直接融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投资银行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目前尚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所以商业银行可通过在内部设立投资银行部等形式,大力拓展非资本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积极进行复合型金融工具创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行股票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2)策划企业兼并收购,为企业规模扩张、多元化经营,实现购并目标服务。(3)设计债券发行方案,为企业债券融资服务。(4)提供融资安排,解决企业购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资金需求。(5)充当企业财务顾问,为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长远发展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6)直接投资,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一起发展。(7)创新金融工具,如运用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增加市场品种,活跃资本市场。

2.我国银行应主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形成互补。无论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还是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管理风险,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在不断积聚风险的同时,自身也需具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并要承担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然而银行的风险管理目前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随着各国金融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金融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与金融体系的稳定的要求。

3.我国应建立银行金融控股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以银行为主体,参股、收购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年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成为金融集团,实现集团综合经营。以参股、收购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例,我国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对股东的要求中,商业银行位列主要出资人的首位。因此,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是在目前政策环境下实现银行金融控股集团的突破口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发挥资金优势,扩大客户基础,提高赢利能力,最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也符合国际上一些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惯例。对融资租赁行业来说,商业银行具有较丰富的专业人才、客户资源、营销网络、无形资产等方面的优势,其进入融资租赁行业,必将更好地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企业设备销售、技术更新乃至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在信托公司方面,针对目前信托公司处境比较艰难的状况,抓住监管层支持商业银行收购信托公司的政策机会,商业银行可以收购信托公司中开展人民币理财、信贷资产转让信托、企业年金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等信托创新业务。

总之,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与银行发展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这种关系,找准切入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促进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而远大的历史意义。

【摘要】目前,资本市场正由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这一转变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提供了动力和发展契机。本文旨在探讨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型商业银行。并结合相关内容探讨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做法。

【关键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创新工具

参考文献:

[1]田瑞璋,李勇.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树林.论资本市场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2008,(2).

[3]曲彤工,姚立中.商业银行应对资本市场变革的对策分析.经济纵横,2008,(3).

银行业市场论文篇3

[摘要] 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加快构建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防控机制与体系,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对策

前言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利弊分析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意义重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人行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提前做好这一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利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面因素。

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也拥有利率浮动权,即下浮10%,上浮30%。若比照央行对农信社的政策,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贷款利率可上浮50%-100%的话,这无疑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营销价格空间。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至少有以下几点:

1.可以更加有效地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显而易见,利率上浮对存款大客户的闲置资金有更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适当地把握时机应用存款利率上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相当数量的资金以备今后的发展。

2.可以增加获利能力。合理应用贷款利率上浮,做好存贷差的测算,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利息收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3.可以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地运用利率市场化的杠杆,能够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同时使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甚至无法获得收益,从而迫使这部分客户主动地加以自我改进;而风险隐患较高、低信誉度和零信誉度的客户将被迫从信贷市场主动退出。

(二)负面因素。

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的变动和存贷款利差均由代表政府的央行确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多大的变通余地,只能被动接受,以至于形成利率波动无风险的思维定式,即使对利率波动风险有所意识也只是浅层次的。最典型的例证是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降息,其间包括利差的缩小,这种大幅频繁的利率调整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然而,据调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频繁大幅下调利率的风险,有意识地防范和规避者却寥若晨星。金融机构这种利率风险防范意识和定价能力的缺失,使之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经营面临着的冲击和压力不可小觑。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将是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一是存贷款利差缩小的风险。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总体水平会升高,但并不意味着存贷利率的同步升高,而往往是存款利率升幅大于贷款利率的升幅,造成利差缩小,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获利空间变窄。

银行业市场论文篇4

市场定位(MarketPositioning)是由阿尔赖斯提出的一个重要营销学概念。是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状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强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求得顾客认同。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使顾客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差别,从而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指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和竞争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客户的特点,把市场按不同的子目明确细分,确立商业银行自己所要服务的特定市场,包括各种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识别开发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营销策略的实施,强有力地塑造出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并把这种个性习惯乡生动地传递给客户,使目标市场的客户在心中确切感知本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发服务更好、更有特点、更符合需要的差异性优势,从而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市场定位理论通常是用“C-A-P”模型加以阐述。“C-A-P”模型描述的是银行所具有的潜在市场定位及市场定位战略,并揭示了市场定位及市场定位战略的三维要素决定论。构成定位决策系统的三要素分别是目标客户(Client)、竞争地区(Area)和产品(Product)。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其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择、确定“C-A-P”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商业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

二、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原则

合理的市场定位是城市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市场定位前,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充分了解和把握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

2.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资源,选择能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目标市场。

3.准确界定竞争对手,并尽量了解对方的市场定位战略。

4.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在所有的领域里都做到出类拔萃。

三、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必要性

1.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首先,准确的市场定位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准确的市场定位为城市商业银行稳健、集约化经营,走内涵式发展之提供了前提。

2.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配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定位的宗旨,以资金的经济益为原则实施资产配置,就可以有效地打破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形成公平竞机制,促进整个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或缺。

四、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策略建议

1.本地化经营为主,谨慎探索区域化之路。

1.1资产规模小但质量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本地化经营定位策略

由于大型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主要设在大中城市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对于小城市或县乡网点的涉足较少。因此,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应该重点经营这些网点。做好网点铺设和硬件升级,加强员工服务质量,巩固优质客户,及时收集企业、客户信息;提高决策效率,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改善风险控制能力。

1.2对于资产规模较大的,贷款集中风险和金融资源折损

风险无法在当地化解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有条件地探索实施区域化经营定位策略。基于优势业务拓展和留住优质客户的需要,可以选择在利润率较高的异地开展本行的传统优势业务。本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重点开展优势业务,谨慎开发利润率较高的劣势业务。努力寻找被忽视的利润点。应重点防范随之产生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保证区域内商业银行较好地实现集约化经营,降低单位运行成本。

2.提升存贷业务水平,理性追求业务多元化。

2.1精致化存贷业务水平。实证研究反映了利息收入占城市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极高。

2.1.1随着央行实行新的利率政策,允许银行基准利率存在一定的浮动空间,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更加合理的贷款策略。

2.1.2在审批客户贷款时不仅要收集客户的“硬信息”,同时评估借款人的“软信息”。

2.1.3通过精耕本地中小企业,获得更高的贷款议价能力。

2.1.4通过提供更好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收取更低的手续费来化解客户对存款的低利率的敏感性。

2.1.5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多数流向当地小微企业、信誉水平稍差的客户,因而会收取高于大型银行的贷款利率,因此存贷款业务政策的操作空间较大。

2.2合理开展多元化业务

资产管理、财务顾问、企业信息咨询等表外业务,既不计提准备金,不占用银行资本,又能获得丰厚利润。但城商行多数未能实现盈利,其原因资产管理水平不足和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故应集中有限资源,理性开展与传统优势业务存在协同效应的表外业务;做好专业知识人才储备,提高综合风险管理水平,力争在一、二项表外业务中找到突破点。

3.满足个人金融需求

积极开发零售业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个人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品质和种类趋于多元化。城商行基于先天信息优势,应定制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同时,应进一步挖掘和引导个人客户形成新的消费信贷类型,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注重人性化服务,与客户形成良好互动,通过提供人性化服务,从大银行机构中争取客户。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多数客户愿意去柜台而不选择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办理相关业务的原因在于:银行职员具有丰富的社区知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另外,柜台服务的安全性更高,降低密码等私人信息被盗、窜改的可能性。故而要强化战略观念,创造企业-客户的双向价值。增强客户体验,加强渠道管理。零售业务虽然前期投入大、成本高、规模小,但往往能满足客户的多样的、个性的金融需求,在合理的利润空间下积极经营,可以培育出更多的利润增长点。摈弃“重批发、轻零售”的陈旧零售观,积极开展零售业务是满足居民个人和当地企业金融需求的有力手段。应着重分析客户的动机、期望,根据客户的习惯改进服务方式,并将之体现在产品线和技术支持上。

五、结语

银行业市场论文篇5

(一)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负债融资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后,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将增加,贷款比例有下降趋势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发展将会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转向便捷的非银行贷款融资。而银行业的竞争也将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些变化将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中的比例会有下降趋势。

2.利率市场化将增加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双方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做出的不利于对方的行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无法根据借款人的风险调整利率,因此只对风险水平低的客户提供贷款,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将加剧,对优质客户的贷款盈利将下降,而且中小银行还会面临着大批优质客户的流失,必然会向更多的高风险企业提供贷款,借款人的平均风险将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将随之提高,会使逆向选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而且,由于这些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贷款成本,他们将更有动机增加投资的风险,进而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

3.企业将更加频繁地使用期限选择权

期限选择权是指客户改变存贷款期限的权利,对贷款企业来讲,就是利率水平下降时提前偿还银行贷款,以低利率重新筹集资金的选择权。虽然,在银行贷款合同中可以约定不能提前还款的条款,但这样也限制了银行在企业风险增加的情况下提前回收贷款的操作空间。因此,在实际工作,往往会允许企业提前还款。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利率的波动频率和幅度都将增加,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这种选择权,以降低融资成本。

(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将增加银行贷款的违约风险

由于我国长期的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使得市场的资金一直供不应求,银行只向优质客户提供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贷款的利率会出现上升,但贷款人的风险也会随之升高,再加上不对称信息程度的增加而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必然会出现低风险的安全借款人减少贷款融资,而更高比例的高风险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因此,利率水平的上升会使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客户选择权风险凸现

由于在我国银行经营中赋于了客户期限的选择权,如果利率水平下降,借款者可能提早偿还银行贷款;如果利率水平显著上升,存款人则可以从银行取出未到期的定期存款,重新存入高利率的存款账户。这种选择权对客户来讲是期权,期权的义务人即为银行。客户的期权对银行来讲是负资产,期权的价值超高,对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由于这类期权的标的为利率,利率的波动越大,期权的价值越大。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变动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是必然的,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潜在选择权风险,利率的放开无疑会使银行对潜在选择权的控制难度加大。

3.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提高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居民的储蓄行为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导致银行存款的稳定性下降,同时贷款客户提前还款的选择权也增加了企业资产期限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为了缓解资金短期的不平衡,可能会更多地借助于同业拆借,银行间同业拆借的规模与比重会持续的扩大,银行在总体流动性缓冲区受到较大的挤压,加大了准确预测现金流、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并给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更大挑战,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难度增加。

4.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在利率管制时期,政府掌握商业银行的定价权,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获得了利率定价权,而且利率的定价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内容。但是,利率的定价必须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充裕情况、利率市场竞争状况、重要对手利率定价、自身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需要商业银行对上述因素做出准确的评判。而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定价能力和完善的定价机制,银行业的自主定价能力很难满足现实的需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加剧,使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银行的产品定价不仅要考虑现时的利率,也要考虑未来利率的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剧增。

二、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加强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经营理念,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利率的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增加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商业银行必须对风险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追求收益增加的过程中控制经营风险。要建设有助于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体系,建立常规性的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和预警体系等,引入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法,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各类风险增加的根本原因。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的中心地位,建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对利率变化的监测、合理地预测利率变化的趋势,并不断地评价利率变化对银行经营带来的全面影响,适时地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三)强化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创新资产负债

银行业市场论文篇6

关键词:市场结构;绩效;SCP范式;效率结构假说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2-0050-08;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经营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局面不复存在。在加入了WTO以后,金融业管制不断放松,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加入到金融体系中,改变了市场竞争秩序和格局,对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经营业绩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那么在银行体系中现有的市场竞争是否是良性的,合适的呢?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银行业和其他部门一样,激烈的竞争能够使得竞争主体不断提高经营效率,改善资源的配置,高度集中则会使得垄断企业低效率运行,并且盘剥经济中的其他部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银行业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特征,存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信息,因此必定会形成集中度较高的市场格局。近10年来,中国银行业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不断增长,资产增长和业务规模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银行业整体仍体现为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各家银行经营绩效是否会受到此影响呢,本文将试图运用2007-2012年15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数据,对商业银行的市场格局、效率与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关联进行实证检验。

一、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关联的理论分析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对于市场结构与绩效关联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主流的观点:一是市场力量假说;二是有效结构假说。市场力量假说的代表性理论成果即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分析范式。该分析范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Chamberlin的垄断竞争理论,后来由哈佛大学的梅森、贝恩等人结合一些行业实证经验发展,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基本观点为: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从而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绩效。即市场绩效是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最终结果。贝恩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中度、进入条件与利润率假说”。即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各垄断厂商之间合谋就越容易形成,而大企业的合谋会使得新企业进入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导致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运用这种理论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都认为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的关联性(Berger,Hannan,1989[1];Neumark和Sharpe,1992[2];Maudos,1998[3])。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上述研究结论存在质疑,芝加哥学派提出的批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具体观点如下:首先,SCP理论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变量的选取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缺乏可靠性。其次,市场结构的外生性遭到了质疑,是市场结构影响了最终的市场绩效,还是适得其反。最后,还有很多实证研究发现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Jackson,1992[4])。Demsetz(1973)[5]和Peltzman(1977)[6]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效率结构假说。该假说继承了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相信市场力量,认为市场力量造成的优势劣汰是自然结果,因此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从而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竞争中获得较高利润,并且进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结构因此被内生化,市场结构是由高效率的企业竞争结果来决定的。Smirlock(1985)[7],Golderg,Rai(1996),Park,Weber(2006)[8]等的研究成果均为效率结构假设提供了经验支持。

我国学者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于良春,鞠源(1998)[9]利用1995-1997年中国14个银行的经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和营业利润明显低于外资银行和新型商业银行,从而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不存在规模效率的结论。赵旭,蒋振声,周军民(2001)[10]运用了SCP的分析框架,对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效率结构假说和共谋假说均不能解释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关联。刘剑,张晶(2008)[11]的研究则发现,整体的商业银行样本数据都不支持这两种假说,但是如果将商业银行分成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情况则发生了变化,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的降低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提高,但是会给股份制商业银行造成不利的影响。宋玮、李植、王东丽(2009)[12]做了相类似的研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组分析,结论也大体一致,在其研究中还加入了国有股比例这一产权因素。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其研究的历史时期不同,选取的样本银行不同,运用的具体指标数值存在差异,因此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希望在现有研究的成果上,将城市商业银行纳入到分析主体中,采用最新的数据,探索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还将比较分析各种假说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适用性上的异同之处。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现状分析

根据SCP分析范式,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了银行的市场行为,并最终决定了银行经营绩效,而在效率结构假说中,市场结构则是由高效率的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决定着。因此,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都是分析银行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当时的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存在严格的分工,因此银行业整体上是高度垄断的。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国有银行进行了商业化改革,垄断市场格局逐步被打破。中国入世之后,外资银行进入壁垒被打破,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涌现,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表现出典型的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本文将首先从市场结构出发,分别运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进入壁垒三个传统的指标来说明中国目前银行业市场结构特征。

(一)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通常是指行业中大企业的数量及其市场份额占比,常用的指标数值为CR4(市场集中度指标)和HHI(赫芬达尔指数)。一般来说,这两个数值越大,说明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竞争程度较低。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认为,银行的绩效主要受到市场结构、市场份额、效率、金融市场增长率、资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综合前面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我国银行业仍处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格局,但是市场集中度、垄断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垄断的打破改善了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了银行整体绩效的提升,因此我国银行业目前的垄断市场格局不符合“市场力量假说”,长久以来的体制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国有银行的垄断。其次,我国银行业整体的资产规模、利润总额都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银行业的总体运行效率比较低下,银行效率的改善对银行利润率的提升无显著作用,“效率结构假说”也不存在。第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所有制、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银行的绩效受市场结构、效率、市场份额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已经达到或处于规模经济的边界,市场份额与效率的提升空间比较有效,对银行的绩效影响也就不显著;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规模经济的上升阶段,效率的提升、规模经济效益明显都可以提升其市场份额,促进绩效提升;最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史最短,大多处于规模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够提升生产效率,获取更多市场份额,改善经营绩效。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生产效率都未能对银行经营绩效产生显著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市场现状、超额利润的获取都是传统体制的结果,而非积极市场竞争导致的效率提高。因此,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下列的政策建议:

首先,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调整,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数量扩张、人员规模增长较快,造成了较高的营业费用支出,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另外,四大国有银行的产品同质性强,创新性不足,难以在竞争中以特色取胜。因此,各家银行应该改变经营思路,将分支机构向大中型城市集中,努力挖掘金融产品,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其次,加大对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中小型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可以考虑适当放宽中小型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鼓励和允许股份制银行和合理并购与竞争,壮大其经营规模,尽快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协调发展,改善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最后,制定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促进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和竞争优势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因此必须要逐步打破垄断,改善其他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外部环境,建立正常的市场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剑,张晶.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6-22.

[2]乔.贝恩.新竞争者的壁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宋玮,李植,王东丽.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6):52-58.

[4]徐忠,沈艳,王小康,沈明高.市场结构与我国银行业绩效:假说与检验[J ]. 经济研究2009(10):75-86.

[5]袁成,于润.我国保险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SCP假说的实证检验[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63-69.

[6]赵旭,蒋振声,周军民.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3):59-67.

[7]Berger,A.N. and T.H.Hannan. 1989.The Pric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in Banking[J].The Review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itcs, 74(2):376-379

[8]Demsetz,H.1973.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Rivalry and Public Policy[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6: 1-10

[9]Jackson, W. 1992.Is the Market Well Defined in Bank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nalysi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4(2):373-376

[10]Maudos,J.1998. Mark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Spanish banking using a direct measure of efficiency[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8:191-200

[11]Neumark D. and S.A. Sharpe. 1992.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Nature of Price Rigidity :Evidence from the Market for Consumer Deposi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7(2):657-680

[12]Park, Kang H. and William L. Weber. 2006.Profitability of Korean banks: Test of market structure versus efficient structure[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8:222-239

银行业市场论文篇7

对跨国银行进入一般动因的研究很早就在理论界展开。最主要的成果就是邓宁的“折衷理论”(ILO理论)。这一理论最早产生并应用于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后来有关学者将这一理论延伸到跨国公司领域和跨国银行领域。根据这种理论可以认为,跨国银行的进入是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和所有权优势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s)。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外部市场不完全两个假设前提下,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优势的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和经营活动,将这些优势的使用实行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内部化使用,可以比非股权式的转让带给无形资产所有者以更多的潜在利益。对于跨国银行来讲,内化优势可以细分为五个方面:资金在跨国银行之间转移的可能性与成本、客户合同的有效性、转移定价的控制、信息收集网络和盈利波动的潜在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中间产品难于定价、商业机密难于保护,存在着不完全的外部市场。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缺陷,跨国银行必须通过其信息和客户资源优势的跨国界延伸,组织内部市场来保存其特有优势。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对外战略有着紧密的关系,银行业作为一种虚拟程度较高的经济形式,无论如何对实体经济都存在着依附关系,实体经济对外投资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

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s)。这主要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某些无形资产,特别是专利、专有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由于国际专利制度或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该企业在某个时期在这些资产的拥有上具有排他性的权利。跨国银行的所有权优势体现在:熟练员工与管理才能的获得性、有利的金融资源、广泛而高效的银行网络、跨国经营知识与经验、服务特殊客户群的技能、信用状况、银行产品的差别化、影响力等等。所有权优势是跨国银行海外经营的优势中最重要的一项,因为拥有这一优势意味着跨国银行能够克服东道国银行的在位优势,从而拥有与这些国内银行进行平等竞争的能力。

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s)。这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存在的阻碍出口而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或者使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种因素。前者如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后者如劳动成本相对便宜、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等。区位优势是造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跨国银行的区位优势可以细分为:管制框架、有效的利率差异、不同的经济状况、银行的国别性、社会经济差异。在银行的跨国经营中,区位优势只是作为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发挥作用。其无法单独解释跨国银行为什么能与国内在位银行展开有效竞争。

在以上这三种优势的基础上,学者们又不断提出了各种理论来解释跨国银行海外投资的动力,如“追随客户(Clientfollowing)”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跨国银行进入的基本动因。

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

用以解释跨国银行海外投资动因的理论有很多,但是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现实情况。鉴于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状况,笔者试图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驱动力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

客户服务的需要。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外资银行必然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正如前面的内部化优势里讲到的,银行业作为一种虚拟程度较高的经济形式,无论如何对实体经济都存在着依附关系,实体经济对外投资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银行业是一个信息敏感性行业,在银行业市场开放初期,外资银行往往出于为其所在国客户服务的需要,跟随客户进入中国市场,为其客户提供比中资银行更加完善的服务,以维护其长期所形成的客户关系。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取决于其在中国潜在市场的大小,潜在的市场份额主要来自于其所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及全球产业经济的调整,使得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我国对外市场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对外国资本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的限制逐步取消,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成为国际银行抢滩中国最为直接的动因。如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德国德累斯登银行与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东京三菱银行与日本丰田公司等。

全球布局,抢占市场。如果东道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而且社会平均资本收益、预期经济增长率和股票市场资本化程度较高,但银行业税率、东道国国内银行的平均效率较低,跨国银行就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利用高效率的经营在东道国取得高额利润。因此,外资银行正是在看好中国市场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的情况下,利用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银行业经营效率低且不良资产率高,难以与外资银行形成有力竞争的机会,抢占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作为其全球资产配置中具有增长潜力的业务单元,以延续其盈利的增长期。

广泛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双边贸易量等均对国际银行决定是否进入存在影响。在中国外资银行市场上一直非常抢眼的汇丰银行,与其总行起源自香港不无关系;同样,作为东亚经济圈内重要的经济主体,亚洲的跨国银行尤其是韩国和日本的跨国银行构成了我国外资银行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分散经营风险。按照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随着跨国银行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投资范围的扩大,原先在一国经营时的某些系统风险在国际范围内可以通过国际投资组合变为风险系数有效降低的非系统风险。考虑到银行本质上经营风险的特征,降低风险水平显然有利可图。中国持续了二十余年的稳定发展造就的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态势,尤其是中国经济在亚洲的金融风暴中的优异表现,无疑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这种信息的提升对于跨国银行选择中国作为全球风险战略的重要环节无疑非常具有影响力。

外资银行在技术、管理、服务网络、资产质量、资金能力方面的优势以及足够的动力和能力使得其在华市场上的份额必将逐步扩大。外资银行可能不会耗费最大的成本来建立庞大的机构网点,而是更多的通过外资并购的形式入股中资银行,这样一方面可以绕过政府的政策限制,规避对外资银行网点和业务领域的限制,更快的抢滩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资银行积累的客户资源,通过入股、从地域、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三个方面更广泛地深入中国市场,既快速扩张自己的网络,又消灭了竞争对手。

参考文献

[1]赖建平,试析跨国银行理论[J],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2]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

银行业市场论文篇8

关键词:双边市场;银行卡;交换费

一、引言

自2004年5月起,我国各地不同行业的商户因POS机刷卡手续费问题先后与银联和银行方面发生争执,甚至撤下POS机、拒绝持卡消费者使用银行卡进行消费支付。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持卡人观念的转变,还是政府政策的支持,都在促使着银行卡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罢刷风波的背后是银商之争,商户若接受消费者刷卡支付,则需要向银行卡组织缴纳一定的费用,在我国,其费率大约占交易额的1-2%,行业不同,费率会有所差异,但消费者是不需要为刷卡而额外付费的,并且有时还会因刷卡而获得额外的奖励,这些奖励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商户,商户不堪高费率之负而怨声四起,以至于罢刷抗议。其实银商之争并不是我国不成熟的银行卡市场才有的产物,在西方成熟的银行卡市场,其商户费率为2-3%,银商之争同样剧烈。由于刷卡手续费费率问题实质上是银行卡服务的定价机制,因此,银行卡服务的定价机制是解释银商纠纷产生的根源,也是解决纠纷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分析交换费的合理性及最优交换费的确定,以其对于银商之间的刷卡纠纷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关于银行卡的运行机制及定价机制的理论综述

(一)银行卡运作机制

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双边市场。Rochet&Tirole(2003)首先展开对双边市场的研究,认为双边市场是指该市场中存在一个或者数个网络平台的运营者,他们同时向具有截然不同诉求的终端用户提品或服务,并试图通过向每一边市场合理收费来促使截然不同的终端用户都采用其平台进行交易,从而获得利润或者至少保持盈亏平衡的一类市场。

银行卡产业的核心产品是银行卡提供给消费者和商户的服务,这种服务是由发卡银行和收单银行在银行卡组织提供的平台上共同向消费者和商户提供的服务。因此,银行卡产业市场涉及的市场参与者包括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发卡银行、商户、为商户提供服务的收单银行以及银行卡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市场的复杂网络(Gan and King,2001)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发卡机构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参与发行市场的竞争,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发行数量以及发行对象,并激励持卡人使用银行卡服务。当平台有交易发生时,持卡人从商户那里购买到商品后向发卡机构支付商品价格和卡费p+f。发卡机构和持卡人共同构成了银行卡服务的发卡市场。发卡银行收到这笔资金后,将扣除交换费后的资金p-a支付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和商户通过POS电子收款协议形成战略关系。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提供终端设备,并进行资金清算,承担一定的资金清算风险;商户基于收款方式的便捷与准确等特点选择银行卡服务,向收单机构支付一定的银行卡服务使用费m。收单机构将收到的资金扣除商户扣率之后,将剩余资金p-m支付给商户。收单机构和特约商户共同构成了银行卡服务的收单市场。以上过程中,卡费f是由发卡市场中的发卡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决定,商户扣率m是由收单市场中的收单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来决定的,并且它们也不是固定的(如我国自2004年3月开始实施中国人民银行126号文批复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它将过去跨行交易手续费收益在银行间的分配标准由发卡行、转接中心、收单行按照8∶1∶1的分配模式改变为7∶1∶X,使收单收益通过市场定价完成)。商户扣率由“交换费+银行卡组织网络服务费+收单服务费”这三部分费用组成。

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的同时存在表明,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的双边市场特征。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得到平衡时,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才能正常运转,银行卡的价值才能体现。银行卡组织共同一致的目标就是使成员银行的总利润最大化,因此它必须采取一定的平衡措施来平衡两方的利益和银行卡组织的网络运营成本。为了得到一个最优的价格结构来平衡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行为,银行卡组织一般采用交换费(interchange fee)来间接地达到影响消费者价格和商户价格的目的(Rochet and Tirole,2002;Schmalensee,2002)。

(二)交换费的理论研究

交换费是指由收单银行向发卡银行支付的一笔费用,以弥补发卡银行为吸引和维持持卡消费者而花费的成本(Schmalensee,2002)。交换费的变化会影响到卡费和商户扣率的变化,即间接地对消费者和商户的价格结构产生影响。交换费是银行卡组织用来平衡双方需求和取得最优价格结构的惟一手段。

有关银行卡消费的定价水平,在国际成熟市场上也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尚需不断探讨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认为交换费是平衡银行卡市场双边利益的关键,对银行卡市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以Baxter(1983)为代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确定最优交换费率的理论和模型,包括Schmalensee(2002),Rochet & Tirole(2002,2003a),Wright(2003)等考虑商户策略行为的最优交换费确定模型;第二,认为交换费率对银行卡最终交易价格并没有多大影响,因此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以Carlton & Frankel(1995)最具代表性,而Katz(2001)等基于澳大利亚信用卡体系改革的研究,倾向于基于成本的定价模式,也基本否定了市场化的最优交换费机制的存在。

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基于上述两类观点,理论界对于交换费的确定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零交换费;基于成本确定交换费;交换费由市场决定或由银行卡组织确定。零交换费意味着政府补贴,在现实中的可行性较低。随着反垄断机构的干预,一些国家或地区出现趋向基于成本定价或者政府定价的定价方式。但到目前为止,在多数情形下交换费仍实行市场定价,由银行卡组织确定,而定价方式已由统一定价向差别定价方式转变。

2003年Rochet和Tirole(2003,2004a,b)提出了双边市场理论,人们关于银行卡产业市场特征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经济学家们开始从对垄断平台的研究转向对多个平台竞争下的银行卡定价问题进行分析,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达成了部分共识。银行卡产业的理论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定价机制的模型分析

根据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卡市场的发展情况,本文的理论模型将以发卡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研究交换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最优交换费的偏离。

假设1:刷卡消费给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带来的收益分别为了bB、bS,bB、bS反映了相对于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对银行卡支付方式的偏好。所有商户对银行卡付方式具有相同的偏好,并且对持卡消费者不征收额外的费用。持卡人具有不同的偏好,bB在区间[bB,bB]服从h(bB),分布函数H(bB)。

假设2: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的单位交易成本分别为c1、cA,主要包括发卡和收单机构承担的技术成本、资金成本以及风险损失。发卡机构向持卡人收取卡费f,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按交易金额收取的商户扣率为m。

假设3:银行卡组织与发卡机构共同制定的交换费a,rI=cI-a,f是rI的增函数,并且0≤ <1。在不完全竞争的发卡市场上,发卡机构的利润为正,即f(γI)-γI>0。

假设4:考虑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策略性效应,有 θ(θ∈[0,1])比例的消费者拥有商户是否受理银行卡的信息,可以将θ视为策略性效应参数。

博弈规则为:银行卡组织与发卡机构共同制定交换费a,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发卡机构、完全竞争市场的收单机构确定卡费f和商户扣率m;商户考虑商户扣率和受理银行卡的收益及策略性效应后,选择是否受理银行卡;消费者在刷卡消费收益bB和卡费f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采用银行卡支付方式进行消费或采用现金方式消费。

依据以上假设和博弈规则可以推测,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条件为bs+θvB(f)≥m。其中,vB(f)=E[(bB-f)|bB≥f]为消费者刷卡消费的平均净收益。根据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商户和持卡人进行银行卡交易的条件为:bS+θvB(f)≥m且bB≥f。由于收单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则m=cA+a。0≤ <1表示f增加或降低的幅度要小于γI增加或降低的幅度,由此可以推测,交换费a增加使γI降低,f也相应降低,但f降低的幅度较小,从而导致发卡机构的利润增加。因此,在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约束条件下,拥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 满足:

bS+θvB[f(cI- )]=cA+

=θvB[f(cI- )]+bS-cA

若交换费a≤ ,商户将接受银行卡交易,否则商户将拒绝受理银行卡。进一步分析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a*:

w(f)= (bB+bS-cI-cA)h(bB)dbB

=-(f+bS-cI-cA)h(f)=0

cI+cA-bS=f(cI-a*)

由于f(cI-a*)>cI-a*,则cI+cA-bs>cI-a*,因此,a*>bS-cA。

比较 、a*,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交换费的确定将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取决于商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支付系统的成本和竞争态势等因素;第二,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与银行卡组织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并不必然比社会最优的交换费高。当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收益较大,并且策略性效应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商户的支付意愿将比较高,利润最大化的交换费将高于社会最优的交换费。当商户的支付意愿比较低时,利润最大化的交换费和社会最优的交换费可能是一致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作为特殊的双边网络市场,银行卡产业中参与主体众多,市场运作机制和价格结构特殊而复杂。银行卡价格是众多参与主体间成本、竞争、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通过分析银行卡交易的运作机制,笔者认为银行卡交易中存在复杂的网络外部性,为促进发卡和收单双边市场的共同发展,交换费是校正外部性带来的市场缺陷,将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机制,在银行卡交易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从理论上而言,通过对Baxter模型假设条件拓展,研究表明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和银行卡组织制定的交换费与社会最优的交换费难以比较,两者之间存在契合的可能,政府对交换费进行规制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

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发卡市场增长迅速,但收单市场发展缓慢,双边市场的不平衡发展不仅制约了交易规模的扩大,也造成了银行卡支付系统的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与国外交换费相比较,我国目前的商户扣率是偏低的(我国商户扣率一般在0.6-0.9%之间,而国外商户扣率一般维持在2-3%之间)。因此,通过大幅度调整价格水平来促进产业发展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对交换费、特约商户扣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对不同类型的商户依据其利润、风险水平、受理银行卡的收益以及银行卡交易金额和增长速度等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定价,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银商纠纷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程贵孙,孙武军.银行卡产业运作机制及其产业规制问题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06(1).

2、田华,安玉兴,白云飞.银行卡产业的交换费理论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银行业市场论文篇9

【关键词】竞争效应;PR模型;标准系数;市场稳定程度;市场集中度

一、引言

以往学者对银行产业竞争的分析,大多集中于结构式实证分析。近年来,非结构式分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叶欣(2005)和赵子依(2005)先后利用H值对我国银行产业的竞争程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竞争程度正在逐步下降的结论,但对于为什么逐步下降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更没有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对于竞争效应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大部分学者集中于对外资银行的研究,对国内银行的研究还处于空白。无论是强化还是弱化,仅从外资银行的角度来来片面地分析银行产业的竞争效应,未免缺少科学的论证。本文运用PR模型,利用1996年至2013年的数据来研究我国银行产业的市场竞争,同时根据各时期的横截面数据计算出各年度的Ht值,分析竞争效应的变化趋势,并对Ht值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定量的分析市场集中度、市场行为、市场稳定程度以及外资银行的引入对我国银行产业的竞争效应的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大小。

二、银行产业竞争程度的度量

PR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收入对主要要素成本的变动弹性来反映市场的竞争程度。一般而言,银行被认为是单一产品部门,而其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存款是银行制造贷款的中间产品。因而我们通过考核银行收入对这三大投入要素的弹性之和来衡量银行产业的竞争程度。本文将银行视为生产贷款的单一部门,而利息收入作为银行的收入,并构建收入回归方程来计算H值。

根据PR模型对于H值得评判标准,H值介于0和1之间,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且更加倾向于竞争。从模型中不难看出,贷款的单位成本(PF)对利息收入的影响最大,每增加1元贷款就会引起利息增加0.47元。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银行产业仍属于传统的信用中介,贷款仍然是其主要的“产品”,存贷利差依然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也表明,利率市场化必须采用渐进式,否者单纯的放宽利率管制会大幅度削减银行经营业绩,破坏市场稳定。此外,资本的单位成本(PK)对利息收入的影响最小,每增加1元资本积累,利息收入只增加0.0085元,这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利率的非市场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总的来看,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较小,这属于利率市场化的两个方面,首先,随着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以来,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得到发展,促动了银行业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化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银行产业竞争程度的变化趋势

自1978年以来,我国银行先后进行改制,并且外资银行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银行产业,本文选取1996年至2013年每一年度我国银行产业内占据主导地位的10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横截面数据,计算出每一年度的Ht值。

我国银行产业的竞争程度呈现出逐步上涨的趋势,这主要源于:

1.银行产业不断进行改制,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很多地方性中小型银行的发展,促进了银行间的业务竞争。

2.外资银行的引入,由于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国内诸多银行形成竞争,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资银行的市场也逐步得到扩展。

3.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促使银行逐步从传统的信贷中介向服务性转变,加大了各银行间的竞争。现在的银行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产品趋同,而且这种产品与竞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循环的关系,因为竞争而去模仿,而产品的趋同反过来又导致竞争更加激烈。我国正在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预计2015年放宽利率管制,这将进一步促进银行间的竞争。

四、银行产业竞争程度变化的因素分解

1.分析模型的构建

多元回归因素分析是当存在多个变量对某一因变量均有影响时,分别对它们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本文在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方差贡献率来反映各因素的影响差异。

对于银行产业竞争效应的分析,主要考虑反映市场结构的市场集中度,用CR4表示;市场行为,文中采用研发和广告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来衡量,鉴于研发和广告支出数据的直接收集存在困难,采用银行其他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C)来代替;外资银行的进入,本文主要考虑外资银行占领的市场份额,用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与银行产业的资产总额的比值(P)来表示;市场环境,本文用银行前后两期资产份额差值的绝对值 (R)来反映市场的稳定性,由此来分析市场环境对于竞争效应的影响。

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由于是时间序列,首先对模型相关变量的稳定性进行检验,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ADF检验。

由各变量P值和可决系数知模型拟合程度高,对Ht变动说明性极强。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银行的竞争效应与市场集中度、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和市场环境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市场行为(银行支出结构)为正相关关系。

(1)竞争效应与市场集中度的负相关性,验证了SCP假说在银行业的适用性。市场集中度对市场绩效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表明我国进一步深化市场结构改革的必要。从1996年至今,市场结构随着我国一系列市场经济改革的实施,逐步向竞争性市场结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结构发展。

(2)银行用于其他支出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对于宣传、产品设计创新等多方面的行为,增强了差异化程度,从而促使银行竞争效应的加大。随着目前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通过差异化来实现绩效,占据市场已成为新的主流,原有的国家强制性的市场主导地位的确立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归根到底是市场结构变化的一个反应。

(3)不同于西方国家,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与竞争效应的负相关关系,这主要与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有关,一方面外资银行所占的市场比重太低,难以实现如国外般显著地促进影响;另一方面对外资银行相关业务的限制以及消费者的心理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竞争效应的影响。

(4)严峻的市场环境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消费者的投资和消费决策,进而影响到银行的经营。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这些决策也会通过影响企业等的资金需求而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所以市场环境的好坏与竞争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然,保持市场环境的稳定性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影响程度的大小

由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竞争效应的影响方式或途径不同,各变量在模型中的相应系数也存在差异。单纯进行回归模型分析无法准确地反映各解释变量对竞争效应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在对变量间相关关系进行一般性的分析的基础上,用方差贡献率来进一步研究影响因素对于竞争效应的贡献差异。本文利用SPSS对上述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分别得到四类影响因素对于竞争效应的影响程度。

分析结果表明,反映市场行为的变量C(银行其他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影响最大,这主要源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仍然是存贷利差,传统业务所占的比重大,在不断深化市场改革的同时,银行业也应当创新业务类型,扩大业务范围,建立混业经营格局,加大银保、银证合作力度;市场集中度的影响次于市场行为,一方面表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正在逐步实现,垄断逐步削弱,而另一方面,CR4 25%的影响率也说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竞争效应影响不大,一方面因为国家在外资银行进入上实施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国内银行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减少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市场环境的影响力度很小,这主要由于国内市场环境一直较为平稳,没有出现较大的市场波动。

五、结论

由此,本文研究的结论是:

1.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优化银行产权结构。银行市场结构主要取决于银行的产权结构,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其资本比重中国有资本的比例都明显过高。政府对银行的控制力很大,导致银行放款的主要对象是国有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放款比例很低。

2.在提升传统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创新业务类型,促进混业经营格局的建立。加强银证合作和银保合作,提高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建立“母混业,子分业”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具体来讲,就是改变银行完全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改变原有的市场行为方式。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人才引进,提高核心竞争力。银行应当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科学技术水平,逐步与外资银行同步发展;与此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管制,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对于国内银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稳定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大对银行业务的监管,防止非公平性的、非法的操作,完善相应的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1] Claessens S.,L Laeven.What Drives Bank Competition: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ournal of Money[J].2004,(36):563―584.

[2] Buclm,T,petition and Efficiency in Banking:Behavioral Evidence from Ghana[R].IMF Worling Paper.2005.17.

[3] 赵子依等.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基于Panzar―Rosse范式的考察[J].统计研究,2005(6).

[4] 刘伟,王汝芳.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的比较[J].金融研究,1996(1):64-73.

银行业市场论文篇10

关键词:银行市场集中度;中小企业银行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3-0080-05

一、引言

目前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不仅数量庞大,又是重要的纳税主体,同时也解决了绝大多数就业问题。然而,融资难造成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对注册资本等有严格限制,门槛极高,中小企业很难上市融资;间接融资,若通过民间融资,利率高,成本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对于中小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或是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可行性都很低,因而银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信用评级低,因此关系型贷款是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融资的基本方式。自Petersen et al(1995)首次正式提出“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的概念后[1],国内学者也对此展开了广泛研究,陈晓红 等(2003),吴洁(2005),苏峻 等(2010)都认为关系型贷款能极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2-4]。

而银行市场集中度对关系型贷款的取得产生很大影响。银行市场集中度(Bank Market Power),又名银行市场势力,也有的学者称之为银行市场结构,表示银行市场中竞争或垄断的程度(段姝,2010)[5];具体而言,表示银行市场中“少数几家大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高桂珍 等,2005)[6]。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被归结为“信息假说”(Information Hypothesis)和“市场集中度假说”(Market Power Hypothesis)两种观点。其中Carbó-Valverde et al(2009),Boot et al(2000),De Mello(2004)以及De La Torre et al.(2010)支持信息假说,即银行市场中的竞争会削减银行投资软信息的意愿,从而减少关系型贷款的发放,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7-10];而De Mello(2004),Berger et al(2001)[11]以及国内学者吴洁(2006)[12]支持市场集中度假说,即银行市场竞争越激烈,集中度越低的情况下,公司的信用评级就越高,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越高。

我国学者大部分支持“市场集中度假说”,认为发展中小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关系型贷款,但并无相关的实证检验,而国外学者则是各执己见。由于我国现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国情特殊,因此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建模,分析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一方面,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为出发点,提出我国银行市场今后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寻找新的突破口。

二、理论基础与假设

国内对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的直接研究并不是很多。早期的研究侧重于金融机构个体,间接说明支持多元化的银行市场结构。张捷(2002)以银行市场结构为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认为在发放关系型贷款上小银行占有优势,同时提出银行间六种不同的并购方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也鼓励发展中小银行来解除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13]。近年来,学者逐渐关注到银行市场的竞争程度也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高桂珍 等(2005)通过银行市场集中度指数的测定,得出结论,我国银行市场处于寡头垄断的情况,正在向垄断竞争转型;并且认为银行市场高集中度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吴洁(2006)认为,小银行具有管理层次少、决策权分散等特点,更适合投资软信息、发放关系型贷款,因而小银行更愿意为中小企业融资。鲁丹 等(2008)[14]认为大银行对硬信息有绝对优势,而小银行有相对的软信息成本优势;但大银行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从而夺走小银行的客户。因此,银行市场中的竞争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近年国外学者逐渐偏向“市场集中度假说” ,即银行市场中的竞争可以提高贷款的可得性(De Mello,2004;Berger et al,2001)。相反,银行市场垄断程度高,不仅会阻碍中小企业的贷款,还会提高借贷成本(S.Carbó-Valverde et al,2009)。Petersene et al(1994)[15]和Berger et all(1995)[16]就提出,小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供关系型贷款,而且分散的组织结构也在融资过程中占有相对优势。Berger et al(2005)通过美国小企业在不同银行市场结构中融资情况的对比研究表明,相对于分散化的银行市场结构,以大银行为主的区域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融资限制[17]。Mian(2006)认为,非集权式银行更愿意为小企业提供贷款[18]。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假设:

假设1: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额负相关。

假设2: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额正相关。

三、指标选取与模型设计

(一)指标选取

1. 因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主要涉及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银行融资及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等相关指标(见表1),这些指标可以直接或间接衡量银行将为或已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额度。

(1)股权融资额/总资产。对于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是银行融资的一种有效替代。如果中小企业在股票市场中得到充足的资金,对于银行方面的借贷融资就不存在非得不可的情况。因此,该指标的回归结果应与衡量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结果相反,意在对回归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

(2)股权融资额/有形资产。相比于负债,有形资产对中小企业融资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银行考虑为其提供资金时,有形资产成为主要的核查项目。因此,选取“股权融资额/有形资产”这个指标,表示单位有形资产企业的上市融资额。

(3)收入增长率。融资次序理论表明,企业首选内源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更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若企业自身有良好的收入来源,保证了企业的资金链通畅,也就不存在过快、过频、过急的融资需求。

(4)应付利息/有形资产。此比率可以看成是贷款价值比率,反映了贷款人对企业实体资产提供资金的意愿。同时又可作为建模的真实性检验,指标数值越高,表示企业取得贷款越难。

2. 自变量。银行市场集中度,本文选取绝对法的CR4指数对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进行测算(见表2)。而此指数本身又可以从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净利润以及总资产等方面进行计算,本文取前两者的简单算数平均数作为指标的最终结果。

3. 控制变量。本文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见表2):其他银行特征,主要用以度量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公司特征,衡量公司的运营效率;宏观经济变量,主要剔除国家宏观经济情况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1)其他银行特征。以贷款损失/总贷款衡量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收益率(ROA)增长率衡量银行盈利能力,营业成本率(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衡量银行效率,来排除银行自身特征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2)公司特征。以运营成本/总资产衡量公司效率,利润总额/总资产衡量公司盈利能力,log(总资产)衡量公司规模,来控制中小企业自身特征对其融资的影响。

(3)宏观经济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及平均贷款利率增长率等。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近年来,学者越来越关注中小企业,而且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财务不规范等,对其数据普查有相当大的难度。考虑数据可得性及可信度,本文选取深圳证券交易所2004年上市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其中,有38个上市公司,2004―2012年连续9年的年度数据,共计342条中小企业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部分假设,这38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随机抽样,可以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其中,中小企业IPO以及增发、配股实际筹资额的具体数据来自于万得资讯(WIND),其他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相应的中小企业指标由公式计算而得。

通过上市银行采集银行相关数据。银行市场集中度指标CR4是以中、农、工、建四大行为样本计算的。本文的实证部分假设,我国银行市场中的非上市银行不足以改变CR4指标对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的区间判定。具体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的中国银行财务研究数据库。

宏观数据中的GDP增长率、CPI以及平均贷款利率增长率均来自于锐思数据库(RESSET)。

(三)模型设计

样本通过单位根检验,序列是平稳的。首先基于广义矩估计法(GMM),以股权融资额/总资产、股权融资额/有形资产、收入增长率以及应付利息/有形资产四个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有外生变量的线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y1,t=?茁0+■?茁kxk1,t+?琢y1,t-1+?孜1+?滋1,t (1)y2,t=?茁0+■?茁kxk2,t+?琢y2,t-1+?孜2+?滋2,t (2)y3,t=?茁0+■?茁kxk3,t+?琢y3,t-1+?孜3+?滋3,t (3)y4,t=?茁0+■?茁kxk4,t+?琢y4,t-1+?孜1+?滋4,t (4)

通常,中小企业的前一期银行贷款状况会对后一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由于前一期之前的贷款状况对后一期的影响甚小,此处忽略不计)。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变量会存在滞后效应,建立的模型中存在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形式。

其中,yt表示被解释变量,即中小企业t期的四个衡量融资情况的变量;xk,t表示描述中小企业t期融资状况的解释变量,具体包括银行市场集中度、其他银行特征、公司特征以及宏观经济变量,其中,k表示解释变量的编号;t表示相应的季度;?孜表示没有被解释变量说明的某个公司的特征,即个体效应;?滋表示误差项。

消去公司的自身特征,得到一阶差分方程: y1,t-y1,t-1=■?茁k(xk1,t-xk1,t-1)+?琢(y1,t-1-y1,t-2)+(?滋1,t-?滋1,t-1) (5)y2,t-y2,t-1=■?茁k(xk2,t-xk2,t-1)+?琢(y2,t-1-y2,t-2)+(?滋2,t-?滋2,t-1) (6)y3,t-y3,t-1=■?茁k(xk3,t-xk3,t-1)+?琢(y3,t-1-y3,t-2)+(?滋3,t-?滋3,t-1) (7)y4,t-y4,t-1=■?茁k(xk4,t-xk4,t-1)+?琢(y4,t-1-y4,t-2)+(?滋4,t-?滋4,t-1) (8)

Anderson et al指出,对于(5)~(8)式差分模型,yt-2或(yt-2-yt-3)与(yt-1-yt-2)相关,但与(?滋t-?滋t-1)无关。因此,yt-2和(yt-2-yt-3)均为(yt-1-yt-2)的工具变量。如式(1)~(4)中所示,被解释变量y与某个公司的特征?孜相关;但一阶差分后的式(5)~(8),无论解释变量还是被解释变量,均与公司特征无关。因此可以得到下式:

E[yt+p・?孜]=E[yt+q・?孜](9)

E[xt+p・?孜]=E[xt+q・?孜](10)

因此,应用式(9)、(10)的矩条件,以及广义矩方法,对式(1)~(4)进行回归。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表3回归结果显示,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额/总资产、股权融资额/有形资产高度正相关,表示银行市场集中度越高,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量越大;从某一角度说明银行市场垄断势力越强,中小企业越依赖于股权融资,其原因极有可能是从银行获得融资越难。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与收入增长率、应付利息/有形资产高度负相关,即银行市场集中度越低,收入增长率越高,企业应付利息越高,从银行获得的融资额越大。一方面,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会调高;另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强,创造价值的能力高,使其不仅仅依赖于银行信贷,这样就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因而银行会更愿意为这样的企业提供资金。因此,回归结果充分说明了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负相关。以上两者充分说明,我国银行市场越集中,垄断程度越高,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的可得性越低,验证了研究假设的正确性。实证分析表明,市场集中度假说更适用于我国目前国情。

研究结果也表明,其他银行特征也影响中小企业的借贷。其中信用风险影响最大――银行贷款损失率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可得性负相关,表明若银行面临风险越大,银行越容易采取紧缩的贷款政策;而中小企业风险较大,处于银行减贷范畴之内。反而,ROA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应付利息/有形资产两个指标相关性不显著,表明银行盈利能力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及成长性无明显相关关系。

对于公司自身而言,毋庸置疑,公司特征影响公司的盈利性指标――收入增长率以及股权融资情况。同时,应付利息/有形资产与公司特征中的利润总额/总资产以及log(总资产)两个指标均成反比,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低,资产规模越小,银行对其融资时征收的费用越高,即企业银行融资成本越高,体现了银行利率歧视的现状。

宏观经济变量表明,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影响极大。GDP增长率越高、速度越快,中小企业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银行融资都更加容易;CPI指数高,一方面使银行相对扩张信贷,但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贷款的实际价值,因此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呈现复杂不一性;平均贷款利率增长率体现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张的经济政策往往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二)影响程度分析

银行市场集中度指标的回归系数表明,银行市场集中度对股权融资额/有形资产及收入增长率两个指标影响较大。变动1单位,会使股权融资额/有形资产产生3.70单位变化,使收入增长率反向变动25.96单位。

定性分析时,银行市场集中度应该对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影响很大;但对应付利息/有形资产的回归系数仅为-0.070 2,表示影响极小。原因在于,应付利息对银行贷款的替代存在偏差;虽然排除了贷款利率的变化影响,但仍然也存在不可预知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此回归系数,仅考虑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负相关性,而忽略绝对值影响。

数据结果也显示,银行的贷款损失率对收入增长率影响很大,回归系数达-134.421 9,表明银行贷款损失率减少1单位,会引起企业收入增长率上涨约134单位,说明银行贷款损失影响企业银行融资、进而影响其收入增长率,这一传导效应显著;也表明银行是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五、结论与展望

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更依赖银行融资,因此银行在外部融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银行市场竞争情况对其银行借贷的影响。银行市场竞争力和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假说。市场集中度假说认为,银行市场越集中,信贷的可得性越低,同时取得信贷的成本越高。然而,与之背道而驰的信息假说则认为,竞争型的银行市场会削弱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构建,从而减少银行投资软信息的意愿,因此减少了关系型贷款的发放,进而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所以,根据信息假说,银行市场集中度越高,越利于中小企业融资。而学者们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本文的研究应用中小企业、银行及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建模;使用深证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的38家中小企业数据,上市的22家银行的相关数据,以及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STATA(SE)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回归,提供了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实证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1. 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情况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银行市场集中度越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越容易。本文结论支持银行市场集中度假说,即银行市场集中、垄断的现象会增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

2. 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银行市场集中度越高,中小企业越依赖于上市融资,融资额越大。这不仅是对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情况回归结果可靠性的有利证明;也说明中小企业的融资次序符合啄食理论――先债务融资、后股权融资,即债务融资困难时,选择股权融资方式。

3. 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对股权融资额/总资产、股权融资额/有形资产、收入增长率以及应付利息/有形资产四个被解释变量中,收入增长率的影响最大。表明单位银行市场集中度的变化,会引起中小企业收入增长率的较大波动,进而对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银行,首先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或政策性银行,降低银行市场集中度;或者在现有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以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同时,银行也应缩小放贷时的利率差异。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银行借贷融资;另一方面,减小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还贷压力。

对于企业,由于银行体系的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中小企业更应该在我国银行市场现状下寻找生存之道。虽然我国银行市场整体来看存在高集中度,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省份或城市还是存在差异的。而中小企业可以选择银行市场集中度相对低的区域融资,从而获得更好的融资额度。同时,中小企业也应该不断加强内部建设,完善记账制度,严格控制风险等。

本文也延伸出以下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可以在样本数据上进一步精确,如能取得中小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随机样本以及银行市场更为精确的样本进行研究,结果会更加可靠。此外,可以使用其他指标衡量银行市场集中度,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Petersen M A, Rajan R G. 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407-443.

[2]陈晓红,黎璞.分工演化与关系型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理论解释[J].管理评论,2003,15(5):17-22.

[3]吴洁.关系型贷款研究综述[J].金融纵横,2005,(10):6,15-17.

[4]苏峻,刘红晔,何佳.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论坛,2010,(8):41-46.

[5]段姝.银行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10,(21):88-91.

[6]高桂珍,王树田.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析[J].金融纵横,2005,(10):37-39.

[7]Carbó-Valverde S, Rodríguez-Fernández F, Udell G F. Bank Market Power And SME Financing Constraints[J].Review of Finance,2009,13(2):309-340.

[8]Arnoud W A Boot, Anjan V Thakor.Can Relationship Banking Survive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2):679-713.

[9]De Mello J M P. Market Power and Availability of Credi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mall Firms’ Credit Market[R].Mimeo,2004,(5).

[10]De La Torre A,Martínez Pería M S, Schmukler S L. Bank involvement with SMEs: Beyond relationship lending[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0,(34):2280-2293.

[11]Berger A N, Goldberg L G, White LG. The Effects of Dynamic Changes in Bank Competition on the Supply of Small Business Credit[J]. European Finance Review,2001,5(1-2):115-139.

[12]吴洁.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银行组织结构视角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5):48-54.

[13]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32-54.

[14]鲁丹,肖华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107-113.

[15]Petersen M A, Rajan R G. 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J].Journal of Finance,1994,49(1):3-37.

[16]Berger A N, Udell G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1995,68(3):35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