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学习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11 12:43:51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篇1

关键词:终身学习;欧盟;政策;实践;启示。

自从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并大力推行终身教育。欧洲发达国家在践行终身教育方面原本就走在世界的前列,欧盟成立以后,在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又连续不断地制定并施行了一系列推进终身学习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使欧盟终身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更加完善和系统。 我国也认识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且政府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与欧盟相比,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合理的国家资格框架,缺乏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法和统筹协调机构,缺乏对终身教育内涵和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缺乏有效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等。欧盟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其积极的实际行动都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本文通过研究欧盟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政策和实践,以期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欧盟终身学习政策及实践的发展脉络。

欧盟成立以来,先后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以促进欧盟各成员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如白皮书、建议书、备忘录、决议书、工作报告等,并在推进终身学习的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研究欧盟终身学习的政策方针和实践策略,剖析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思路,对我国构建完善科学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欧盟终身学习政策的演进历程。

1995 年欧盟了第一部关于终身学习的教育与培训的白皮书《教与学:迈向学习型社会》,其为各成员国推动终身学习制定了明确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具体策略。

在 2000 年的里斯本会议上, 欧盟确立了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里斯本战略》。 该战略提出:努力使欧盟在 2010 年以前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经济体,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 为此,欧盟制订了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和连贯性策略并不断调整完善。 同年 10 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终身学习备忘录》,该备忘录明确了终身学习的定义, 并指出各国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源培养投入,鼓励公民学习基本技能, 改进各国教育认证途径,提供终身学习指导服务,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等。

2001 年 11 月 ,欧盟委员会发表 《实现终身学习的欧洲》建议书,确定了终身学习的四大目标: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公民的就业能力。 根据这四大目标,欧盟委员会对各成员国提出具体的指导性策略:要加强各国的合作伙伴关系; 要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学习机会均等;要深入了解民众的学习需求;要确保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要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氛围等。 该建议书为欧洲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发展改革确定了总体原则,也为世界各国推动终身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

2002 年 6 月,欧盟理事会又发表了《终身学习决议》, 决议书呼吁欧洲各国政府在推动终身学习的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要保障各年龄段公民终身学习的机会, 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加强对终身学习教师培训和管理, 促进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各种学习活动的互认。 决议书与上面提到的白皮书、备忘录、建议书等是一脉相承的,将终身学习提到了国家政府优先发展的战略层面。

2006 年的 《欧盟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公平与效率》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关于终身学习学历资格互认的策略建议。 之后,欧盟在 2008 年便制定出了全欧统一的学习与培训资格框架, 即 《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简称 E-QF)。 该框架有效衔接了各级各类的教育和培训,对学习成果的评定不再拘泥于学习的时限和形式,而是更加重视对实际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评价。欧洲资格框架是一个为欧洲各国提供人力资源价值衡量标准的合作框架,也是加强各国教育与培训领域内互信互认的手段,使机构、雇主更易识别不同国家文凭,有效地增进了相互的交流[1]。至 2010 年,欧盟各会员国已基本实现了“ 国家资格框架”(NQF)与“欧洲资格框架”(EQF)的衔接。 这种学历资格互认体系在欧洲范围内的迅速建立,对促进终身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2]。

2009 年 5 月,欧盟正式通过了“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战略框架”,即《教育和培训 2020 计划》,目的是使终身学习和人才流动成为现实。该计划明确了欧盟从 2010 年到 2020 年的教育和培训战略发展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改进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公民形成民主价值观和社会凝聚力,保证公民的个性、 创造力充分发展及培养其创业精神,使终身学习和人才流动成为现实[3]。

2010 年 3 月, 欧盟委员会推出了 《欧洲 2020战略》,这是“里斯本战略”后欧盟的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 该方案提出实现三大经济增长方式,即实现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实现“青年流动计划”和“新技术新就业协议”;实现欧洲 18-24 岁人口中的早期离校率由 15%下降至 10%,30-34 岁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由 31% 提高至40%[4]。 目前,欧盟各成员国在实现上述两个指标上虽已取得一定进展, 但距要达到的目标仍比较遥远。 根据欧洲统计局的数据统计,2011 年欧盟的早期离校率为 13.5%,比 2000 年的 17.6%和 2010 年的 14.1%均有所下降。2011 年欧盟拥有大学文凭的30-34 岁人口比例为 34.6%,比 2000 年的 22.4%和2010 年的 33.5%均有所上升。欧盟各成员国如果想达到《欧洲 2020 战略》设定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更加努力地做好相关的一系列工作[5]。

2012 年,欧盟委员会《2013 年终身学习计划》项目招标通知。通过该计划,欧盟允许所有年龄段的人通过学习、培训或留学来获得经验,并支持欧洲不同国家的学校、大学和企业间的合作。《2013终身学习计划》 项目招标有以下五个重点领域:制定终身学习和学生学者流动战略;鼓励教育、培训和工作之间的全球合作;支持教师、培训人员及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的初期培训和后续培训;推动整个教育体系获得关键技能;促进教育和培训领域的社会包容和性别平等。

从欧盟终身学习政策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以及欧盟理事会都高度重视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和宣传。而且,不难看出,欧盟实施的一系列终身学习政策具有连续性,其每一项教育政策都有后续的跟进措施和执行细则的支持。正是由于这种政策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并且目标明确,环环相扣才使欧盟的终身学习政策不断成熟完善,进而为欧盟终身学习活动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积淀。

(二)欧盟终身学习实践的拓展。

欧盟的终身学习体系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实践探索由之前分散的计划整合为一整套在教育与培训框架下的系统计划。 从早期的“苏格拉底计划”、“达·芬奇计划” 发展到 “2007- 2013 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 欧盟所推出的学习计划已差不多 20 个年头,到目前,欧盟的终身学习已发展为一套比较整合完善的教育体系。

欧盟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十分重视,为了促进学习资源的整合与互动, 欧盟自 1995 年起就开始实施“苏格拉底计划”和“达·芬奇计划”。“苏格拉底计划”是针对正规教育体系内部交流合作的综合行动计划,该计划涉及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各阶段的教育内容,分为八个具体的行动计划,其目的是加强各级各类普通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和人员流动,促进整个欧盟教育公平的实现。 “达·芬奇计划”是专门针对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的行动计划,该计划希望欧盟各成员国之间通过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合作交流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公民的竞争力与创业精神。

欧盟通过总结“苏格拉底计划”和“达·芬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 2006 年 11 月开始实施一项新的行动计划:《2007-2013 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 该计划是建立在欧盟以往各类教育计划基础上的全方位综合教育计划,旨在促使欧盟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知识性经济体,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为了保证该计划顺利实施,欧盟不仅制定了总目标,而且还制定了详细的具体目标,如到 2013 年前至少使欧盟 5%的中小学学生参加夸美纽斯计划,为至少 300 万大学生提供跨国学习的机会, 帮助 2.5 万工作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等。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欧盟设立了行动计划委员会以保证各个分计划的有效沟通衔接,并且预算投入 136.2 亿欧元,这就使欧盟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可实施性。 该终身学习计划由六个分计划组成,具体内容见表 1。

欧盟经过二十多年不断的摸索和改进,终于由之前分散的教育计划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2007-2013 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涉及到不同年龄段人群,使欧洲形成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整体连续的学习空间体系,为终身学习在欧洲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形成。 自此,欧盟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统一的超国家终身教育体系。

二、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一)各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极不平衡,各级各类教育沟通协调性较差。

由于经济发展、人文历史、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尤其是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地区,终身教育发展的比较快,而中西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终身教育的发展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不平衡的态势反映出我国教育公平和公正的价值理念的现实水平较低,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将直接导致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各个省份、城市对于终身教育的推行尚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欧盟那样连贯的整体的方针政策,缺乏跨地域、跨部门、多方位的统一规划和设计。 另外,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相互分割,教育系统的封闭性很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转换和衔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急需从全局出发,制定总体规划, 促进各地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整合教育资源以建立信息开放、联系畅通、衔接紧密的网状教育体系。

(二)缺乏整体的政策框架和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及统筹协调机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我国政府为了加快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步伐,做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1995 年《教育法》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把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但我国缺乏一个清晰的整体政策框架,政策缺乏统一性、连贯性和协调性,各方力量在政策和管理上也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这将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很大的阻碍。而且关于终身教育的法制保障仍然薄弱,虽然国家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多项法律中均融入终身教育的理念,但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法尚未出台,缺乏法律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力度、速度和规模。另外,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出现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混乱状况,这就急需一个高层次、专门的国家领导机构来统筹协调[6]。

(三)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

人类已经跨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层出不穷。 一次性教育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必须接受终身教育才能及时更新知识,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虽然《教育法》和很多重要政策报告中反复强调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但是大众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仍缺乏深刻的认识。人们接受成人教育大多是迫于外部压力为获得资格证书或更高的学历,具有显著的功利性,而非自愿主动的进行自我提升,这种认识的不足严重地阻碍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而科学的理论是正确实践的先导,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就难以把握正确的实践方向。 迄今为止,人们对终生教育体系的理解还是众说风云、莫衷一是。具体表现为:关于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高水平的著作和论文较少;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还没有专门的终身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等。 总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

三、欧盟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一)制定总体规划,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协调各地各级各类教育。

所谓总体规划,就是从全国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一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方案。

近年来,欧盟的 “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EQF)与“ 国家资格框架”(NQF)的有效衔接,打通了欧洲各国教育与培训体制, 促进了学习资格互认,学习和培训有了统一的等级评定,促使各国学习者和劳动者自由流动。 欧盟的《2007- 2013 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 增强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使欧盟形成了一个整体连续的学习体系,有力推动了欧洲终身教育的一体化。目前我国各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的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态势,由此折射出我国教育公平和公正的价值理念的现实水平较低。 为了改变现状我国政府急需从全局出发,制定总体规划,促进各地教育的沟通和协调。 而且我国各个省份、城市对于终身教育的推行尚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我国缺乏像欧盟一样连贯的整体的方针政策和跨地域、跨部门、多方位一体化的资格框架。所以我国应尽快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在国家层面建立国家资格框架,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先开发部门分框架,然后建设总体框架,同时应考虑开发配套性工具,而工具应该是国家标准,不是地方标准。 构建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互认的终身教育国家资格框架[7]。另外,从各级各类教育沟通协调来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使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之间建立起信息开放、联系畅通、衔接紧密的网状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必须明确中央和地方、有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教育体系和其他体系的职责和分工。 这样才能促使政府部门、社会团体、 企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的协调合作,合理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横向沟通、纵向衔接、横纵交叉的终身教育体系[8]。

(二)加快国家层面终身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统筹协调机构的建立。

不可否认, 欧盟推出的一系列具有连续性、统一性的政策为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欧盟终身学习政策大多以建议、意见、通讯、白皮书和绿皮书等形式的,对各成员国不具法律约束力,因此各国对欧盟层面政策的响应程度各不相同,跟进不足。 所以我国应吸取欧盟的教训,抓紧落实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终身教育法律法规。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终身教育推进工作已取得一定成就,福建、上海、太原已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终身教育法规,这些法规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和平等权,形成了“立法保障,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模式,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国家层面的相关立法尚未纳入议事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力度、速度和规模。所以,应将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尽快纳入议事日程,在合适的时候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使之形成完整的法律框架,以正确的引导、规范和支持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另外,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顺利进行,设立了专门的终身教育领导机构,但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直接涉及很多单位和部门,而且关联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一个国家领导机构来协调统筹,凝聚各种社会力量,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加速国家层面终身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统筹协调机构的建立已势在必行。

(三)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理论研究。

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在一生中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转变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观念,树立全民的、全社会的一体化的大教育观;转变各级各类教育自我封闭的观念,促进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最彻底的变革。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实际上是一场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人们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提高全社会对终身教育重要性的认识[9]。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广播、社会实践活动等广泛宣传终身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形成崇尚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这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提,也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当前我国开展终身教育的实践迫切需要理论指导。我国终身教育的实践尚处于开创阶段,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评论:“就总体而言,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推行尚属起步阶段。 无论在认识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的力度上,我们都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所以必须加强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不仅要对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发达国家的具体实践进行研究, 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CEDEFOP.Criteria and procedures for referencing nationalqualifications levels to the EQF [R].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olicy/eqf en.htm.2009.

[2]王华轲,杨晓庆.欧盟重大终身学习政策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3]European 2020: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mart,sustainableand inclusive growth [R].ec.europa.eu/eu.

[4]李建忠.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2020愿景[J].职教论坛,2010(25)。

[5]Eugenia Panitsidou,Eleni Griva,Dora Chostelidou. EuropeanUnion Policies on Lifelong Learning: In-between Competi-tiveness Enhance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Reinforcement[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

[6]南海.职业教育的逻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篇2

【关键词】 网络教育;教学计划;学分制;课程模块化;课程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44―04

前 言

定位于成人继续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作为一种大众化教育,网络教育面向的学习者大多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接受网络教育不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是更重视实用技能的提高与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本专科生源素质有所提高,原有学历补偿性教育正向提高性教育发展,成人学历教育正向成人素质教育前行,新形势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教育及素质的教育。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也称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编制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学习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远程教育,应该根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多规格、学制弹性灵活、课程模块化等原则,制定侧重于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水平提升的专业教学计划。本文在反思现代远程教育现有教学计划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学计划改革思路。

现有教学计划问题分析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主要参考和借鉴了全日制院校或成人教育院校相同或相似专业的教学计划,其特点是以阶梯式课程为主,课程设置严谨,理论性强,这对于传统院校的精英教育目标是比较合适的。但是,网络教育院校与传统院校相比,面临的是不同的教学对象、目标定位与教学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平等化为其主要目的,所以,全盘照搬精英教育的教学计划是不合适的。调研发现,试点院校80%~95%的课程为纯理论课程,实践实训类课程严重缺乏,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足,根本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上,业内比较普遍的完全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推行也显露出一些弊病。各试点院校在借鉴传统全日制院校或成人教育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本着人性化、民主化原则,大力推行学分制。以网上人大为例,学院采用基于互联网教学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制度,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任何时间学习任何课程,这样做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学力强的学习者可提前结束学业,学力弱的学习者可以推迟毕业时间,这给了远程学习者最大的自由与灵活。但完全学分制的应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课效率低,学习过程监控不力,因传统学习习惯影响而严重依赖教师的学习者常常在一大堆课程面前无所适从,会出现随意选择课程、不顾课程关联或逻辑关系、将必修统考课程安排靠后影响考试和毕业等问题,更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学习信心;更有部分学习者(比如专升本)在一年内修完所有课程,学习质量无法保证。从管理角度考虑,由于选课太放任而导致相应的教学辅导、学习支持等工作量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整个教学工作安排。完全学分制并不完美,如何根据我国远程学习者学习特质和成人学习特点来有效安排教学计划,是教学计划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学计划改革目标

教学计划应充分体现培养目标要求。网络教育教学计划的改革应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注重素质教育,调整课程结构,以提升在职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突出专业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应结合我国成人学习者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安排,提高远程学习效率。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最核心的内容。针对网络学习者90%以上是在职成人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从两方面实施改革:一方面,课程设置向职业化、技能化方向发展,压缩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和各项技能培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更“专”更“精”; 另一方面,大力增设各类有益于拓展学习者视野、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公共选修课程,例如人文、健身、财经、生活类课程,开展广泛的通识教育,使学习者所学知识更“宽”更“广”,这也是未来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上,目前主要有五种管理模式,分别是学分制管理模式、学年制管理模式、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班主任管理模式、混合管理模式。有些试点院校采用统一的学年制管理模式,通过统一学习计划、集体选课和集体预约等方式实现学习者的高交费率、高选课率和高预约率,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保持较快速度。将学分制与学年制、学期制相结合,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习者行为,但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可提高远程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远程教育领域可合理应用。

教学计划改革探索

1. 课程职业化

网络教育教学对象90%以上是在职成人,具有职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他们更期望通过远程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当前参考全日制精英教育的教学计划主要采用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性很强,实用性不足,缺乏职业针对性,学习者学习兴趣不高,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更为具体,更体现了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实用课程是成人学习者更需要的。面向在职成人的教学计划改革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强调课程的实用性、能力化和技能化。尤其在专科阶段,更应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大比例技能型课程,降低理论课程比率;而在本科阶段,则逐渐强调培养学习者的理论素养,适度提高理论课程的比例。总之,需体现专科与专科起点本科一体化设置课程的原则。专科与专科起点本科的教育应根据知识结构的基本构成设置课程,以分别达到各自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为学习者从中等教育起步完成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教育提供相对系统的科学的学习计划。

当然,课程的全面职业化和实用化要建立在全面深入的职业和岗位分析基础上,要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从工作实际出发,对社会需求反应迅速,要强调动手能力培养,注重社会实践,让社会参与职业类课程的制定与实施,这些当是未来课程改革的纲领。

2. 课程模块化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比较广泛地运用于技能性知识教学。所谓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能在适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在几周内而不是几个月内完成,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是一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一个专业中常有多个职业方向,可将不同职业方向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使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比如,与市场营销专业最贴近的职业方向有营销师、管理者、市场销售人员和市场调研策划人员,可设置各职业方向的课程模块,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兴趣或未来职业方向自主决定选修相应等级模块课程。目前试点院校的课程服务普遍提供到专业为止,没有针对职业方向进一步延伸。

课程模块化优势明显,首先是各模块培训目标明确,都以掌握专项技能为目的;其次是学习者可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后是便于教学计划更新,以后在该专业大类范围内,开发新专业时只需对专业教学模块作出修订即可,从而使新专业的开发周期缩短,效率提高,适应市场的需要。

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建立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整个教学计划应安排一个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学习相关职业群的通用性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美国国家技术大学(NTU)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被划分为核心课、加深课、加宽课和选修课。我们可以尝试将全体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通识教育模块。其中,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些公共基础学科课程,如计算机、英语、政治课等;职业技能模块是根据职业分析而建成的职业类课程;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是拓展类课程,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可以包含的内容有:职业规划、法律普及、文学素养、理财知识、电子商务等。

3. 学分学期制相结合

学分制是现代社会中各高校努力追寻的方向。完全学分制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学习者的自,但无限制的灵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课和学习效率低下、选课逻辑混乱、学习过程监控不力等,学习课程的系统性难以保证,势必影响学习者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还会出现凑学分现象,一些基础学科、冷门专业等资源容易造成浪费。有学者指出,单纯的完全的学分制并不存在,像美国最早实施学分制,但也广泛结合学期制、学季制、三学期制等,英国高等教育一般是学分制和学年制并行,日本在本质上也是实施学分学年制。我们要结合我国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在保障其学习自的前提下,综合其它办法来提高远程学习效率,学期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习者的行为,但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结合普通课程一般需要4个月的学习周期,综合分析当前部分院校实施的双学期制和四学期制弊端,笔者提出“三期三考”设想,即把一年划分为三个学期,一年举行三次集中课程考试,也就是说每个学期含四个月时间,学期末举行课程考试。这种“三期三考”设想不同于国内外比较普遍的三学期制。当前,国内外众多高校都采用春、夏、秋三学期制,其中春和秋学期为长学期,一般为16~19周,夏学期为短学期,一般为8周左右,普通课程在长学期开展,素质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小学分课程等在短学期开展,国内的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从2005年起都陆续实行三学期制,这有利于实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开展,其正在成为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而网络教育学习者多为在职成人,本身就身在实践岗位,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需额外的实训教育,三学期制设想主要是基于课程的学习周期、全国性考试组织周期和成本等因素而提出的。

三期三考不是单纯的学期制,而是学期制与学分制的结合,思路是对必修课采用学期制和固定的教学计划,对选修课仍然采用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和兴趣任意选择课程模块或课程,只要选修课学分达到该模块要求的总学分即可。这一方面可保证必修课的逻辑教学,使教学、辅导与考核统筹安排,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控制,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针对选修课的选课制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性,照顾到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取向,有助于实现充分的个性化教学与服务。

当然,从个性化、人性化角度考虑,学期制的安排并不是死板的一刀切。学习者由于个人情况如出差、怀孕等无法按时学习和考试时,可申请取消学期中某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对于学习者自主选择的选修课,选课后一段时间内也可以退课。

4. 提高选修课比例

学分制实施的前提是提供充足的选修课程。在目前的试点院校中,虽然学分制被广泛采用,但各院校选修课程比例仍然偏低,专业理论等必修课仍占绝大部分比重。比如人力资源专业,在随机调研的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上海大学、江汉大学等院校,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基本在15%~25%之间,各学校选修课比例不高、跨度较大。再如市场营销专业,在随机调研的西南大学网院、浙江大学网院、衡阳技师学院、四川大学网院、南开大学网院等院校,选修课比例仅在0~20%之间,有50%的院校选修课比例竟然在5%或以下徘徊。这对于学分制的开展是不利的。

在教学计划改革中,大幅提高选修课程比例是重中之重,目前,人大网院各专业各层次的选修课比例在18%~35%之间,若实施改革,选修课比例将整体提高到40%以上。

5. 增设创新学分

设立创新学分的目的是鼓励学习者全方位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活跃校园氛围。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习者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对获得一定竞赛奖励的学习者赋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不收学费。这可促进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建设虚拟校园、建立在线学习共同体、降低学习孤独感、丰富远程学习生活是非常有益的。

在具体实施方面,创新学分可以附加学分的形式呈现,总学分的小比例部分(比如5%)可以通过创新学分获得,不交学费,不增加学习者经济负担。没有获得创新学分的学习者,需要通过选修其他课程来获得相等于创新学分的学分,从而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新旧教学计划比较

根据课程职业化、课程模块化和学分学期制相结合的设想,新的教学计划可包含以下课程模块(以原教学计划中专科80学分和本科150学分为例):

总体而言,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中,职业技能课程比例大幅提高,将占总课程的20%以上;选修课程比例也有较大提升,基本占总课程的40%以上,而原有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比例一般在15%~35%之间。新教学计划中,专科阶段强调技能教学,必修课比例最低,专业理论课比例最低,而选修课、职业技能课程比例最高;本科阶段强调一定的理论素养,所以专业理论课比例提高,选修课比例降低;跨专业层次由于有先修课,所以必修课比例最高,包含15%的必修先修课。原有的专科阶段、专升本阶段总学分由80学分全部调整为85学分,这5学分可以通过创新学分获得;而高起本阶段的150学分中,增加了分的创新学分,课程学分降低,以减轻学习者学业负担,同时有利于鼓励学习者多参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共建虚拟校园。

讨 论

学历教育是目前远程教育的主体部分,但随着社会需求的转变,现代远程教育很可能将逐步向非学历教育转型,课程的职业化、模块化不仅是满足在职成人学习者当前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远程教育转型的客观需要。但教学计划的改革牵涉到远程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改革中难免遇到各方阻力,尤其是职业技能课程的全面建设、与证书认证机构的合作等都将是庞杂的大工程,是教学计划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结合院校教学目标,在培训市场广泛考察成型的相关课程,出资引进应该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思路还有待实践检验,同时也旨在抛砖引玉,希冀与同行共同探讨网络教育教学计划该如何做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冯晓英等. 面向成人的网络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与方 法[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2] 搂一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DB/OL]. 省略/y-jxgg/kcgg/11696.shtml

[3] 刘重庆,徐国庆. 课程模块化的目的与方法[J]. 职教论坛,2001,(3).

[4] 张生明. 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N]. 中国教育报, 2008-2-28(3).

[5] 刘春生. 职业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篇3

实习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巩固我们学生专业思想、对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培养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措施,范文之工作计划:实习生个人工作计划。为了规范本次教育实习活动,确保教育实习质量,本人结合了本人的实际情况及要求,特制定了此个人跟班学习计划:

一、见习阶段的工作及学习要求(1-2周)

1、严格遵守琼台师专和顶岗实习学校----龙楼中心小学的纪律及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2、认真作好见习听课记录,学习科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制定自己在实习阶段符合本班的教学方案.

3、注意观察自己所跟的班级学生情况,为接下来的实习工作打好铺垫,针对学生来教好自己的每一节课.

4、虚心向科任教师请教实习阶段将要接触的教学内容,认真的备好以后所要教的教学教案,再交于科任教师给予指导、修改.

5、认真写好见习阶段的每天见习心得体会,最后总结每天的心得体会,写好自己本次的见习总结.

二、实习阶段的工作及学习要求(3-18周)

1、严格遵守琼台师专和顶岗实习学校----龙楼中心小学的纪律及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工作计划《实习生个人工作计划》。

2、虚心接受指导老师的指导,主动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建交构建***的师徒关系。

3、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来了解我所带的班级学生情况,尽快的适应教学。

4、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自己所带的班级,在课余时间里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也尽快能赶上来。

5、在进入实习工作后,认真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按时给学生讲解.

6、认真完成自己的实习任务,如:(1)完成听课记录,点评;(2)每周自评本周学习体会;(3)认真写好教学教案。(4)在实习学校做一些教育调查。

7、能与指导老师交流心得体会,建交今后联系的网络学习。

三、实习及学习目标

1通过带班教学及学习,领略实习学校的教育理念,见识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感受实习学校教育的教学特色.

2在两个多月的实习中,自己能在多次的听课中,学习到老前辈丰富的教育经验.

3在自己的实习教学中,所带的班级学生能和自己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篇4

《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目标(2014-2018财年)》战略目标三指出,在早期学习阶段,提升所有从出生到小学三年级年龄段儿童的健康状况、社会情感水平和认知水平,以便使所有儿童,尤其是高需求儿童,在高中毕业时能够做好继续学业或就业的准备。

中产阶级受益于优质的教育。但是,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因为没能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失去了人生中一次宝贵的发展机会。儿童生命中的第一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研究结果表明,参与高质量的早期学习计划能够使低收入和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受到积极影响。研究还发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计划可以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也非常有帮助。高质量的早期学习的好处很多,包括提高入学准备程度,降低留级率,降低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比例,提高高中毕业率、大学入学率和大学毕业率。

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进入幼儿园比同龄人平均要晚12~14个月,这将导致其阅读和语言技能落后。《儿童早期纵向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表明,家庭收入低于联邦贫困线的幼儿园学生的阅读和数学得分最低,而家庭收入达到或超过联邦贫困线2倍的学生得分最高。另外,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在阅读和数学测试中得分高于母语非英语的学生。优质的早期教育为儿童获得学业成功奠定了基础,有助于缩小高需求儿童入园前与同龄人存在的差距。

奥巴马政府致力于缩小学生的学业差距,大胆地提出用一代人的时间增加早期学习机会的计划。这一举措的重点项目是“全民学前教育”(Preschool for All)计划――一项具有开创性的联邦与州的合作计划,为所有中低收入家庭的4岁儿童提供免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这个项目也将鼓励各州的公共资金用于资助学前教育,并将其推广至家庭收入超过联邦贫困线2倍的中产阶级家庭,并使4岁以下儿童有机会进入优质的全托幼儿园,参与早期学习计划。政府还提出了“学前教育发展捐助”(Preschool Development Grants)计划,支持各州建立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基础设施。这将使处于不同发展情况的各州学前教育系统都能为中低收入家庭的4岁儿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全民学前教育计划是政府实现整体战略的关键,能够使所有儿童都打下坚实基础,为其学校和生活的成功做准备。作为这一战略的一部分,政府启动了“学龄前儿童启蒙-儿童保育合作伙伴”(Early Head Start-Child Care Partnerships)计划,使卫生与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s Services,HHS)参与其中,提高婴幼儿早期学习计划质量,并扩大HHS实证性的志愿家访服务范围。另外,政府提出,为落实《残障人教育法》(IDEA)第三部分内容,将提高资助力度,以继续为残障婴幼儿以及他们的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这些与高质量的早期学习项目相关的举措基于奥巴马政府第一个任期内意义深远的工作和对青少年服务项目持续的投资,包括通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ARRA)对儿童早期计划投资超过50亿美元,以及“力争上游――早期学习挑战”(Race to the Top――Early Learning Challenge ,RTT-ELC)计划。如果州政府同意提升早期学习质量,建立更高标准,为学生的卫生安全、营养、心理健康及家庭支持提供帮助,则会获得奖励。RTT-ELC作为早期学习和发展系统模型,是国家面向各州的技术援助战略的一部分。只有协调早期学习计划和服务,并将其与中小学教育体系更好地整合,才能建立完整的早期学习系统,提升从出生到小学三年级年龄段儿童的健康状况、社会情感水平和认知水平。一个高质量、协调的早期学习系统应该包括计划标准、综合评价体系、劳动力和专业发展系统、家庭和社区参与、养生保健知识。

为了支持系统调整,政府将致力于提高高需求儿童的成绩,确保儿童参与高质量的早期学习计划,有效缩小学业差距并降低留级率。联邦教育部将通过高质高效的计划提升教师素质,支持综合评价体系,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从出生到小学三年级儿童(包括残障儿童和英语学习者)的学业成绩。

一、如何衡量目标是否达成

联邦教育部将使用以下指标进行评估,提升所有从出生到小学三年级年龄段儿童的健康状况、社会情感水平和认知水平,特别是高需求儿童,以确保他们高中毕业时为进入大学或就业做好准备。评价早期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主要指标如下:运用质量评价改进系统(Quality Rating and Improvement System,QRIS)的州的数量增加;拥有工作知识和能力架构或系统的州的数量增加;幼儿入园时,使用共同标准收集和报告儿童资料的州的数量增加。

二、目标达成的阻碍因素

总统的提议将最大程度提升21世纪的美国早期教育的质量,但需要国会两党承诺为所有美国人的未来投资以及所有美国人立即行动的信念。1971年,国会通过一项法案,为低收入家庭免费提供普及性的儿童早期服务和保健项目。然而,尼克松总统否决了该法案。在此后长达42年的时间里,相关证据表明,高质量的早期学习效果非常显著,美国却在提供高质量早期学习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我们需要联邦政府的承诺和授权、国会的拨款来提高高质量项目和服务的可获得性,提高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扩大综合评价系统的应用范围。此外,我们需要与美国卫生和福利部、州和地方机构、学校、社区、儿童早教共同体、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组织合作。投资高质量的早期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生活状况。随着早期学习项目的开展,儿童在学校的特殊需求将会减少,他们以后会得到更好的工作,并且会更加健康、不易犯罪。反过来,我们的国家也将受益,变得更加繁荣,并提升全球竞争力。

三、具体目标

(一)高质量的早期学习计划和服务

父母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不了解或者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早期学习计划和服务。类似于由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NAEYC)提出的标准,高质量早期学习计划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教职工个人素质;教职工的专业发展;职工与学生的比例、班级规模;全天候计划;发展是否适度,实证课程、学习环境是否符合州早期学习标准;全纳性计划;教职工工资是否与K-12教学人员相当;是否有持续性的评估;家庭参与度的高低;是否为儿童提供现场综合服务。儿童参加这样的早期学习计划并接受实证指导,可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校表现明显比没参加过计划的同龄人好。然而,中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和高收入家庭的儿童之间获得这些机会的差距非常大。对残障儿童和西班牙裔儿童来说,这种差距更大。残障儿童也需要获取、进而全面参与高质量的早期学习计划。他们参与高质量全纳项目的困难可能来源于缺乏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辅助材料运输和其他后勤问题、协调早期干预和儿童保健服务的困难。2009-2011年,约63%的拉美裔儿童没有接受学前教育,而白人儿童在这个方面的比例为50%。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仅不到1/3的贫困儿童获得了高质量的学前教育。2011-2012学年,只有15%的3岁儿童和42%的4岁儿童进入了公立幼儿园参与启蒙计划或学前特殊教育计划。此外,各州早期学习计划标准各不相同,只有4个州满足由国家早期教育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NIEER)制定的高质量标准中的所有10项标准。这表明,只有一小部分儿童进入公立幼儿园,接受了高质量的启蒙教育,绝大多数儿童参与的早期学习项目不足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联邦教育部通过提升这些计划的实用性和增加入学机会、项目质量的信息透明度,可应对大多数家庭在获得高质量的早期学习计划时面临的挑战。许多家庭,特别是有残障儿童的家庭,通常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识别高质量的计划。为了日后在学校和职场取得成功,儿童需要高质量的早期学习经验。应聚焦以下领域为儿童入学做准备:语言和读写能力、认知和常识(包括数学和科学的早期能力开发)、学习方法、身体健康、运动发育、社会情感。

任何关于早期学习计划质量和效果的讨论必须透明,就像州质量评价和改进系统(QRIS)、由RTT-ELC计划升级而来的分层质量评价和改进系统(TQRIS)等。这种用于评估、改善早期学习项目质量的系统,应该包括衡量儿童是否取得进步的指标。23个州已经开始制定和实施TQRIS,其他的州也在酝酿之中。然而,这些系统的质量差别很大,很多州没有有效的工具进行监控,为教育提供者和家庭提供反馈。联邦教育部和HHS合作支持各州发展TQRIS系统,定义程序标准和质量等级;通过不断反馈的数据监控项目实施效果;将TQRIS与国家职业发展系统相连接。TQRIS会提供给管理者和决策者制定纲领性决策时所需的信息,并将早期学习项目的质量告知家长及公众。

(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高质量早期学习计划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质的早教人员队伍。可惜的是,这种专业人才的储备、支持、补充往往并不充分。各州和计划所要求的早教人员的任职资质(包括受教育水平)差别很大。例如,只有58%的公立幼儿园要求所有班主任教师拥有学士学位,不到1/3的公立幼儿园要求助理教师至少持有一个儿童发展协会(CDA)颁发的资格证书。许多幼儿园对早教人员的入职要求是只需持有高中文凭和能够教授几节幼儿教育课程即可。教师培养计划和专业发展往往缺乏对高质量专业能力的培训。结果,并不是所有的早教人员都获得了充分的培训。经由培训打造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被证明能提升儿童的健康状况、社会情感水平、认知水平。

联邦政府要支持更有效的早期教育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促进共同的教师知识和能力框架出台,以支持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发展和推进州教职员工职业能力框架将帮助各州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发展系统,并将培训聚焦在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上。劳动力早期学习数据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力发展、教育、资历、专业发展、深造和留用,可以帮助各州和地区提高劳动力有效性,降低劳动力流失率。

联邦教育部鼓励各州和地区关注教授出生到三年级儿童的教师培养和职业发展。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计划不是“灵丹妙药”,各种项目必须紧密配合。提升教授从出生到三年级儿童的教师水平的策略将对儿童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成功产生重大影响。

四、评估进展、结果和准备程度

儿童早教专业人员和其他教育专业人员一样,需要根据幼儿学习和发展过程、背景信息来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效果。该信息经由早期学习评价体系生成。这是一个多元评价系统,至少包括相互协调的筛选和推荐系统、形成性评估、环境质量监测、成人-儿童互动质量监测、幼儿园入园评估(Kindergarten Entry Assessment,KEA)。筛选和推荐系统包括年龄、发展适宜性、有效性、可靠的指导意见等因素,其中,指导意见用于识别需要后续服务的儿童,解决其发展、学习或健康(身体健康、行为健康等)问题。形成性评估专门用于监测儿童在早期学习和发展方面的进展,其直接与课程相关联,用于指导和推动教学实践。环境质量监测用于检测早期学习环境总体质量。成人-儿童互动质量监测用于观察教师和看护人如何与儿童互动、促进儿童的学习,然后确定早期教育人员的优势和需改进的地方。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篇5

关键词:日本教育;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方向;目标;措施

2013 年6月14日,日本了内阁会议通过的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这是继2008年第一期计划之后的又一期教育振兴计划,它就今后5年日本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成果目标以及基本措施进行了规划部署。①

一、主要内容

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指出了当今日本社会面临的问题,如少子化和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活力的降低,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不同地区和代际之间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差距的扩大,社会连带关系的淡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传统文化和规范意识的传承困难等世界性问题……对此,该计划提出构建“自立、协同、创新”的终身学习型知识社会,以应对各种现实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计划同时指出了日本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例如,学前教育阶段的开销使学生家庭负担过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道德教育不力,学生体质下降等问题;高中教育阶段在减轻学费负担,适应多样化学习需求,与大学阶段有效衔接等方面有待改善;高等教育阶段则需要在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校管理运营,保障学习机会均等以及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加强改革。此外,终身学习方面的问题包括大学接收成年人入学的比例尚低,社会教育机构的质量需要提高,终身学习成果的评价及其应用有待改善等。

二、基本框架

针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和教育发展状况,日本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确立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4个基本方向、8个成果目标和30项基本措施,此外还有53个成果指标。在每一个基本方向之下,都有一个或若干个成果目标,每一个成果目标之下又有与之相配套的作为衡量标准的成果指标以及为实现成果目标而要采取的基本措施。

(一)基本方向之一:培养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

此基本方向包括4个成果目标,18个成果指标和13项基本措施。

1.成果目标一:切实培养生存能力

配套的成果指标包括:在国际学力调查中的平均得分处于最高水平;儿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习惯得到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残疾学生个别指导计划及援助计划的制定率增加;自己同他人、社会的相关意识提高(认为自己有优点的学生、希望成为善解人意的学生、拥有理想和目标的学生以及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学生比例均有增加);欺侮同学、逃学及高中退学的状况得到改善(欺侮事件的化解比例增加,逃学及高中退学的比例降低);学生体质切实提高(10年内青少年体质争取超过1985年的水平);学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得到推进(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学生比例增加,设置保健委员会的学校比例增加,不吃早饭的学生比例减少,学校供餐中使用本地出产食材的比例增加)。

基本措施包括:充实能够培养学生扎实学力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造就学生健康的体魄;综合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增强幼儿教育;推进能够满足特别需求的教育的发展;确定各个学校的监测与改善周期。

2.成果目标二:培养课题探究能力

配套的成果指标包括:学习时间得到更好的管理和调控,高效的学习时间有实质性的增加并得到保障(达到欧美水平);学习环境得到改善;学校的教学体系得到完善和加强(教育课程体系化,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得以实施,课程计划得到充实等);学生、校友、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对教育的评价有所改善;成年入学者增加。

基本措施包括: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而对大学教育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保障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构建适于学生成长的弹性化的教育体系。

3.成果目标三:形成贯穿终生的自立、协同、创造的能力

配套的成果指标包括:研究有关现代与社会课题的人员比例有所增加;体验型活动、读书活动的实施状况得到改善(参加体验型活动的学生数量增加,开展全校统一读书的学校比例增加,制定儿童读书推进计划的市町村②比例增加);学习成果的应用得到改善(能够发挥知识、技能与经验的人员比例增加,参加体验型活动的评价、表彰的青少年数量增加);民间办学者为保证和提高学习质量付出更多的努力(实行信息公开、自我评价的民间办学者的比例增加)。

基本措施包括:推进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学习;促进学习质量的保证与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应用。

4.成果目标四:培养学生立足社会及职业自立的能力和态度

配套的成果指标包括:儿童学生的前途意识得到提高(对未来抱有理想和目标,认为学科学习对将来走上社会有所帮助的学生比例增加);针对岗位不合适等问题,为改善年轻人的就业状况(就业率、早期离职率等)采取更多的改进措施(初中及高中、大学及短期大学③、高等专业学校以及专修学校的实习状况有所改善,大学及短期大学、高等专业学校以及专修学校的问题解决型学习的实施率提高,大学等机构接收成年人的状况得到改善,女性大学教师数量增加,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予以公开的大学增加,就业咨询辅导员和就业咨询室的设置增加)。

基本措施包括:充实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就业,以及强化基于“产学官”协作④的专业核心人才及高级职业人才的培养。

(二)基本方向之二: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此基本方向包括1个成果目标,12个成果指标和3项基本措施。

1.成果目标五:培养能够主导社会变化及创造新价值的人才

配套的成果指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人才培养方面:在国际学力测试中的平均得分处于最高水平;不畏艰难失败且勇于挑战的儿童学生数量增加;参加国际科学技术竞赛的人数增加;为培养引领社会的领军人才而实施的跨学科教育课程增加;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研究型大学”10年后增加一倍;大学的国际评价有所提高。第二,在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方面:学生英语能力得到提高(实现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的英语能力目标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比例达到50%;设定毕业生英语能力标准的大学数量及达到标准的学生数量增加,设定毕业生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大学增加);满足英语能力标准(实用英语技能考试准1级⑤、托福网络考试80分、托业考试⑥ 730分以上)的英语教师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初中50%,高中75%);本国学生的海外留学人数以及接收外国留学生的人数均有所增加(2020年本国学生留学海外人数增加一倍);大学教师中的外国教师比例增加;大学的外语授课实施率提高;大学的入学时间灵活化(在普通入学月份以外入学的人数增加)。

基本措施包括:提供促进优秀才能与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高端化的学习机会;通过强化大学院⑦的功能形成卓越的教育研究基地,促进大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加强外语教学,加强留学生双向交流与国际交流以及大学国际化等适应全球化需要的人才培养措施。

(三)基本方向之三:构建学习的安全支撑网

此基本方向包含2个成果目标,12个成果指标和3项基本措施。

1.成果目标六:确保所有愿意学习者的学习机会

配套的成果指标包括:幼儿园的入园率增加;因经济原因而在高中阶段退学的人数减少;国际学力测试中成绩处于熟练水平下位⑧的人数减少;家庭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差异对学力产生影响的状况得到改善;欺侮同学、逃学、高中退学的状况有所缓解;升学机会及学习条件得到改善(成功申请大学奖学金贷款的人员比例增加,低收入家庭学生中接受学费减免的人员比例增加);社会成年人的入学人数增加一倍。

基本措施包括:实行减轻学生教育经费负担的经济援助;实行为学习困难者及社会生活困难者提供学习机会等援助。

2.成果目标七:确保安全放心的教育研究环境

配套的成果指标包括:中小学设施的抗震化率提高;被指定为避难场所的学校防灾设施的配备状况得到改善;学校管理下的学生灾害事故受伤人数降低,并争取实现零死亡;为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而采取相应措施的学校数量增加;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抗震化率提高。

基本措施包括:通过完善教育研究的环境设施及开展安全教育来确保学校学生的安全。

(四)基本方向之四: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并建立富有活力的共同体

此基本方向包括1个成果目标,11个成果指标和3项基本措施。

成果目标八:形成互助合作的富有活力的共同体

配套的成果指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小学及终身学习方面:在所有学区构建学校与社区有组织的联系与互动的机制,例如成立“地区支援学校本部”;地区居民和家长参与的“共同体学校”占公立中小学的比例扩大到10%;居民的社区参与度提高(参加社区活动的儿童学生比例、参加社区学习等活动的老年人比例有所上升,在社会教育场所注册的志愿者人数以及参加学校支援、课外活动的社区居民人数均有所增加);针对所有学校和社会教育场所开展运营状况评估及信息;在所有市町村设立综合型地区体育俱乐部;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支援力度(在所有小学学区确保家庭教育的学习机会并由家庭教育支援分队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等援助活动,家庭当中的亲子交流及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得到改善)。第二,在高等教育及终身学习方面:大学与地方性企业及官方机构合作开展的教育课程数量增加;与地方性企业共同开展的研究数量增加;为解决地方性课题而开设的教育课程数量增加;大学对震灾救援等学生志愿活动的支持得到加强;大学面向社区的公开讲座数量上升,大学校园开放度(体育馆、图书馆等)得到进一步加强。

基本措施包括:为形成联系紧密和富有活力的共同体而推进学习环境及协作机制的完善;促进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社区核心的建设;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中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支援力度。

为了保证以上4个基本方向的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日本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还制定了8项保障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基本措施:推进重视一线工作的学校管理运营和地方教育行政改革;健全教师教学指导体制以适应开展细致、优质教学的需要;为实现良好、优质的学习而完善教育设施环境;强化大学的管理职能;推进大学在明确个性与特色的基础上强化研究服务功能;确立大学等机构的财政基础并完善个性与特色的设施;振兴私立学校;强化社会教育的推进体制。

此外,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还强调遵循一些共同理念以推进改革,例如尊重多样性,重视贯穿人生不同阶段教育的纵向连接,加强社会各领域、各部门分担教育角色的横向联合。同时,该计划还强调,国家和地方需担负各自的教育职责,加强联合与协作,国家在维护全国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提高教育水平上负有最终的责任。国家的具体责任包括:制定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制定全国标准,包括学校设置标准、课程标准、班级编制及教职员工编制标准等;为完善教育条件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例如收集、分析和全国教育信息数据,为教师工资和教育设施提供国库补助;支援教育教学实践,例如提供指导和建议、开发教学方法、组织研修等;批准大学的设置,为教育部门提供财政支持等;通过构建人际网络和宣传引导来号召全社会参与教育振兴。

三、评价

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是在第一期计划的基本方向与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相当程度上延续了第一期的内容,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了调整和修订。第一期计划提出的有关培养目标的基本方向为:一是尊重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二是培养富有教养和专业性的知识丰富的人,以支持社会发展。而第二期计划则针对迅速变化和日趋严峻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强调了对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出了跨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此外,第二期计划还在成果目标之下列出了成果指标,使计划目标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与基本措施不同,成果指标是衡量成果目标是否实现的检验标准,具有评估指标的功能,而基本措施则是为实现成果目标而采取的政策举措。第二期《教育振兴计划》不仅制定了规划目标,同时也明确了成果指标,使得计划措施的实施与评估更富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也使第二期计划的内容比第一期更加充实和完备。

注释:

①文中信息均来自文部科学省网站http://mext.go.jp/a_menu/keikaku/detail/。

②市町村是日本对于市、町、村等“基础自治体”的总称,也是日本基层地方行政单位。

③短期大学是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旨在培养学生进入社会后能直接应用的技能,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

④“产学官”协作是指企业、学校及研究机构、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常情况下,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发展规划以及建立相关制度、给予政策指导和提供经费支持,学校和研究机构负责基础研发和人才培养,企业则负责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的实际应用开发。

⑤日本的实用英语技能考试分为7个等级,即5级、4级、3级、准2级、2级、准1级和1级,1级为最高级,准1级是仅次于1级的第二个等级。

⑥托业考试(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TOEIC),中文译为国际交流英语考试,用于测试母语非英语人员在国际性环境中的日常英语能力,旨在衡量应试者在国际商业、贸易环境中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篇6

帮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梦想

2011年,“圆梦计划”在广州正式启动。该计划是由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单位共同实施的公益项目,重点资助在粤务工青年参加以网络远程教育形式为主的高等学历教育。

从启动至今,“圆梦计划”每年一次,在广东省内的所有农民工中遴选符合条件的一万名员工,接受来自北大等全国19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在线高等教育课程,学成后可获得相应学历。截至目前已经有两万名新生代产业工人进入这项计划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在谈到开展“圆梦计划”的初衷时,广东团省委副书记梁均达告诉记者:“广东省是新生代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大省,而我们服务的对象又是大部分的青年,这部分群体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很高,即便他们的学历相对比较低。我们推出圆梦计划就是为了适应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广东省来讲,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比较快,同时,广东省也是国家改革的前行地,这就要求新生代产业工人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各个领域不同的需要。因此,团省委作为群众组织在培育新生代产业工人方面,重在提高他们的素质,通过与专业的教育机构合作,并尽可能配合一些政府行政机关,服务好青年在这方面的需求。”

作为公益项目,“圆梦计划”的推出也解决了大多数产业工人们因为考试费用和课程难度等因素只能将大学梦想搁浅的问题。据了解,在“圆梦计划”中,课程采取网络远程教育的方式,配送相关教材和网络资源,并安排相应导师和助理,学员学习时间较为灵活。而5000元的学费,一方面由广东省财政补贴符合资格的产业工人每人2000元,另一方面由热心公益的企业及社会组织赞助2000元,参与“圆梦计划”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只需支付1000元,即可接受为期2至3年的本科或大专层次继续教育,实现“一天一块钱”,轻松读大学。

另外,“圆梦计划”在今年又新添了“圆梦预科班”的项目,此次广东团省委携手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网络教育学院、知金教育集团、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从多方面为广大新生代产业工人构建实现上大学愿望的网络学习平台。

积极拓展教育职能为社会服务

自“圆梦计划”启动以来,英特尔一直为其提供支持,教育项目是英特尔核心战略的重要部分,对教育的投资以及助力教育变革均是英特尔公司的创新文化内涵。而此次“圆梦预科班”项目的实施,正是英特尔在网络教育领域中的又一次深耕。

从多方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中了解到,在市场资源方面,英特尔将于今年年底前在广东省范围内举办100场“圆梦计划”为主题的厂区/园区活动,推广“圆梦计划”及“圆梦预科班”项目。在知识资源方面,英特尔将向新生代产业工人免费提供一定数量的在线学历教育试读光盘,包括英特尔开发的电脑学习、英语学习和个人创业教育等电子课程,补充“圆梦计划”的教育资源。在技术资源方面:英特尔将用最新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帮助各合作伙伴进行技术规划、IT基础架构设计与优化、数据中心管理、能耗控制等,利用高性能低功耗易管理的先进技术帮助合作伙伴设计在线教育解决方案。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行业合作与解决方案部总监凌琦向记者介绍说:“对于新生代产业工人来说,远程教育可以使他们边工作边学习。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些新的手段让学习比较便利,让必要的资源可以及时提供。而英特尔在这其中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作为一个IT公司、技术性公司,我们能够提供很多底层技术支持,网络新型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很多技术在现有网络公司已经很成熟地运用,怎么把它运用到更加有意义的成人教育新生代工人教育当中,这是英特尔做的。其中包括云计算的技术,包括新型的前端学习设备,从笔记本到平板电脑新型学习工具的使用,包括内容的制作也有。第二,英特尔在行业中处于上游,我们跟很多行业伙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大、中、小型企业、互联网公司以及医疗、教育、政府等领域。我们希望将更多社会资源拉进来,能够使得网络学习对工人教育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另外,在谈到如何保证在线教育质量的问题上,凌琦继续向记者阐述道:“教育质量方面,英特尔将同样起到两个作用:第一,提供技术支持把一些技术从国外引进到国内;第二,把整个行业各种各样的资源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教育领域这些领导企业一起把这个事情做成。虽然英特尔本身并非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但我们将充分发挥支持者的作用,加速这些项目的实施。”

可以说,英特尔在中国坚持不懈地支持教育事业和教育创新,积极推动教与学的变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并携手各方共建教育创新生态系统。迄今,英特尔教育计划已经覆盖了从课内到社区、从学生培养到教师培训等各个环节,涉及基础教育、社区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推出并实施了多个教育项目。未来,英特尔将进一步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与国内实际需要相结合,继续助力中国教育创新。

汇聚多方力量提升教育品质

“圆梦计划”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的教育服务机构与众多知名学府高校的支持。知金教育集团总裁袁江表示,作为教育部最早指定的一批试点做远程教育服务的企业,知金教育凭借对行业的深度洞悉,知道新生代产业工人需要什么,为他们提供知名高校的课程,尤其是一些以工科基础为背景的大学,这样更贴近学生。同时,知金教育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给他们知识与学历,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带领年轻人走上光明的道路。另外,对于学习比较优异的学员,会提供给他们如考研这样的提升通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奖励、优惠措施。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惠世恩表示:“网络学院与其他专业学院不同,它聚集了学校的所有学科、所有专业。我们将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优秀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参与到‘圆梦计划’中做网络教育的授课、答疑、作业批改。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学员在优秀的老师指导下享受优质课件,提升教育品质。”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启动的“圆梦预科班”项目中,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将会免费提供5个学分的在线课程,产业工人在线学习并通过笔试后即可得到该校认可的5个学分,未来就读该学院的在线学历教育时,这5个学分的学费可以被减免。

可见,“圆梦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的支持。通过这样一个载体和平台,更好地服务和引导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帮助他们追梦、圆梦。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篇7

为协助教师教授通识教育科,香港教育局开设“通识教育科网上资源平台”,以支持学与教,并按课程范畴,定期更新。除了教案、教学计划、辞汇解释、重要概念的相关说明之外,资源平台亦提供多种学习工具和参考资料,以提升该科教师的专业知识。

香港教育局将通识教育科列入新高中课程,此学科建基于初中时学习的基础知识。部分中学在初中设立名为“通识教育”的课节。据了解,当中很多都是专题研习或思维训练等学习活动,亦有一些是综合性的议题。这些课程的安排,都是学校根据学生的情况而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换言之,初中“通识教育”并不是初中的预设学科,而该科也并非是为学生准备将来学习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必修科。相反而言,若学校未能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中国历史等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科核心内容的基础知识,以及其它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而只将腾出的课时,预先教授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将来修习新高中各科目和通识教育科时,欠缺扎实的知识根基,影响学习效能。

此外,为了能够让更多社会人士认识及理解通识教育科,“通识教育科网上资源平台”亦新增设“家长园地”。此外,家长亦可参考即将出版的“通识锦囊”,更加了解通识教育科的课程目标、内容及学习方法。

(摘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网站)

香港教育局推出校长及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将于2009―2010学年为全港逾五万名服务于中、小学及学前教育机构的校长及教师,推出约七百个专业发展课程,协助学校根据本身的需要,在校内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

2009―2010学年的专业发展课程,参考了2008年课程改革中期调查的结果,其中涵盖课程改革中优先推行的项目(例如:推动跨学科阅读、照顾学习差异、处理中小学课程衔接的问题、加强课程领导与管理,从而有效实施改革)。此外,中学课程亦包括一些专题系列,例如“帮助学生拒绝吸食危害精神”及“走进世博,认识中国”系列,以助学校延续和深化课程改革的正面影响。

在小学及学前教育方面,教育局加强了课程内容,以深化教师对学校整体课程发展和实施的理解,以及总结和整合教师对各项策略的掌握,运用有效的学与教及评估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中学方面,教育局把专业发展课程的焦点放在新高中教育的衔接,包括新高中课程的诠释、学生学习评估、学与教策略及知识增益等。这些课程有助于学校顺利推行新高中课程。

(摘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网站)

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推出“关怀青少年成长资助计划”

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于2007年开始推出“关怀青少年成长资助计划”,目标是配合澳门青年全人发展工作,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创建良好的环境,透过鼓励及推动澳门社会服务机构和青年社团开展配合青少年发展的计划,以协助青少年积极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2009年曾拨款约370万予35个团体开展54个计划。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 新经济; 新教育; 计划经济

中图分类号: G5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74-01

一、当前教育问题的本质

近十余年来,我国教育方面的问题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严重,当前已到了人们无法接受的地步。例如,当前在校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厌恶学习,农村很多义务阶段学生非经济原因辍学;大量农民工子女就学困难,许多有自主意识的学生选择退学或退考;绝大部分教师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几乎所有中学都存在强制学生补课现象,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都有强制学生定期购买教辅资料的行为,许多学校向学生乱收费、屡禁不止,个别学校发生学生集体焚书事件,教师职称评聘乱象丛生、腐败不堪,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领导现象日趋严重等。

建国初期,我国对旧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旧经济在1957年全部转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内,旧经济中的私有制被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社会所有资产都归政府和集体所有;旧经济中的私营经济被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公营经济,即全社会经济由政府和集体经营;旧经济中的无序经营被取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切经济活动都要按照政府计划进行。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将旧经济转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使经济发生了质变,而且也将学校转为了与过去不同的学校,从而使学校也发生了质变。学校发生质变意味着教育发生质变。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教育的这种改变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须的。

到了1978年,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我国经济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开始从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又是经济上的一次质变。这个转变一直持续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前夕,即1997年才基本结束。我国当前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前面道理一样,在经济发生“质变”的过程中,为经济服务的教育也应该发生质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改革过程中,计划教育没有发生任何质的变化,它仅仅是表面上被做了一些简单的修改。因此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是计划教育。

现在,我们对当前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而又这样严重的问题应该明白了。在计划经济中,由于计划教育的存在是计划经济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因而这种存在是合理的。而在市场经济中,随着计划经济的消失,计划教育失去了服务对象,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因而它的存在变成了不必要,它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不合理,变成了它的致命缺点。当前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就是其缺点的外部表现,是上述事实的具体反映。

同时,我们对二十七年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问题为什么有增无减的情况也应该明白了。二十七年里,由于计划教育只被动了皮毛,没被触及根本,因此改了半天,教育还是计划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它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因此,当前教育问题反映了计划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这一客观事实,它是教育与经济这对矛盾相互斗争的结果。

二、计划教育的缺点和两种必然性

缺点一:计划教育使教育被政府垄断,被政府经营。在计划经济中,教育“公有”和“公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在计划经济中私人没有任何资产,因而私人没有能力办教育(当时政府也不允许私人搞任何投资),更谈不上经营教育,只有政府和集体拥有大量资产,有权力做这方面的投资。

在市场经济中,私人有了一定资产,有了一定投资能力,因此这时教育“公有”和公营”就成了政府对教育垄断和经营。事实上,改革前后,政府办教育与经营教育的情况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就是因为经济形势变了,教育“公有”、“公营”的说法也变了。政府垄断教育和经营教育实际上弊端重重,下面略谈几点:

缺点二:计划教育使教育服务对象发生错误。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通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可是,由于各个学校是“公有”和“公营”的,他们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所以他们只需要满足政府的需要,为政府服务好就行了。至于学生的需要从来不予考虑或极少考虑。

缺点三:计划教育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变得十分僵化。教育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面的,多变的,它们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及个性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教育内容应该的多样化,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缺点四:计划教育使教育成为部分人的教育。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谋求生存的一种必要手段,它与人的衣食住行等行为一样,是人的一项基本行为。但是,由于招生计划的限制,相当一部分人的学习权力被政府运用考试这种手段“合理”的剥夺了,只有一部分人能够继续学习。中考,高考制度就是起“合理”剥夺的作用,除此而外,它没有任何作用和意义。可以说,中考,高考制度是现存计划教育诸多特征的典型代表。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计划教育的灭亡是必然的,新教育的产生也是必然的。这是教育进步的标志,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过程!

三、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教育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技术联通;智慧联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36-06

一、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新加坡教育体系上下衔接、内外互通,有助于培养优秀的精英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资本。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幼儿园、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前教育和大学教育。

1.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新加坡政府通过教育部对全国教育进行管理。教育部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管理的主要机构,负责整个国家的课程,包括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进度、教科书的选择和考试测评等。此外还有10个教育机构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它们分别是新加坡私立教育理事会、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研究东南亚地区社会政治安全和经济的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组织非正式学习的新加坡科学馆、负责如小学毕业考试等国家考试的新加坡考试与评价局和教育部直属的5所理工大学。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以在新加坡培育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为战略目标。在教育和学习领域,其目标和职责是通过对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新加坡公民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满足多元需求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体验。

2.新加坡教育相关政策调整

新加坡的学童6岁入学,小学学制6年,分为4年基础阶段课程和2年分流阶段课程。根据新加坡2000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的规定6~15岁之间的儿童必须在小学完成6年的义务教育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免费的公立学校,也可以就读由社区组织、宗教团体、公民或企业集团创立的私立学校所有学生都要在六年级末参加小学离校考试,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他们将被分配到不同教育类别的班级进行学习,包括特殊班、快捷班、普通学术班和普通技术班。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尤其关注幼儿教育。为推动新加坡幼儿保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2012新修订了幼儿园课程框架,即《培养早期学习者――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2012年修订版)。2013年4月1日成立儿童早期发展局,作为新加坡儿童早期教育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期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同时新加坡将开展更深入的基础教育改革。2014年出台新的教育政策,2015年将新增5家幼稚园,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13年8月18日举行的国庆群众大会上公开宣布将对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进行微调,从T-score(总积分制)改为使用类似0和A水准的等级制。同时,新加坡以兼顾广度和深度为原则改革中小学教育。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在2013年教育计划研讨会上表示,要建立以学生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并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既广泛又有深度的基础,使其为终身学习之旅做好准备。

在中学阶段,学生将参加更高层次的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申请不同类别的大学。为适应21世纪学生能力框架标准,新加坡教育部拟在中学实施更加灵活的课程政策,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新课程将于2014年率先在12所中学进行试点,2018年将全面实施。教育部虽然拥有极大的教育管理权,但却把教学大纲的监督和实施权委任给学校,学校管理和课程实施情况监督,也具体由学校领导负责,教育部不直接参与。

3.私立机构的参与

政府向私立机构咨询来制定教育政策和项目,以满足教育信息化的特定需求;政府与私立机构依照共同的目标制定合作协议,例如在教育部与微软签订的协议中,由微软提供资源、资金参与教育部相关计划,如网络健康课程计划和专业学习发展计划。

二、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现状

在新加坡,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的总体规划为校园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每个学生在技术发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供了蓝图。总体规划涵盖了小学、中学、大专以及中央机构组织。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还可以让他们拥有创造性思维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而这些技能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新加坡的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由教育部制定,主要是针对6~15岁的学生,每隔5―6年,教育部会对信息化规划进行更新升级,新规划一般建立在以往规划的基础上,并体现出各个时期不同的需求。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技术联通

第一期的目标是加强学习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鼓励教育创新,强调创新思维、终身学习等理念,优化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为实现这些目标,新加坡政府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改革和努力,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并改革评价方法,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等。该计划充分考虑了政府、IT企业与学校三者的协同,通过将整个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政府各部门和单位之间,职责分工明确,学校只关注本校特色计划及其实施。在计划实施策略上采用了学校分期分步推进的原则。自1997年开始,第一年22所学校作为示范学校参与规划,第二年90所学校参与,第三年大约250所学校参与。同时,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关注规划实施的系统性,在实施中将硬件建设同软件开发、教师培训、教学应用考核统一起来系统推进。数字化建设的前5年,全国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将其作为师资资格聘用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保证每两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各类学校30%课程用电脑上课,实现所有学习建立校园网,所有教师及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人人备有电子邮件账号。同时,全国统一开发使用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和相关的教学系统。到2000年,各校教师培训基本完成。2002年为止,新加坡小学电脑拥有率为6.6:1,中学达到5:1,教师笔记本拥有率2:1。第一期计划顺利完成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该规划的实施为新加坡在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调查,新加坡的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完成基于信息技术项目或课程的必备技能;所有学校都拥有基于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所有教师都掌握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技能。

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教与学

第二期规划更强调在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融入基础教育中,通过改造学校的文化.推动和支持学生思考学习。MP2规定,2003年到2008年期间,新加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宏观目标是普遍、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以提升教育过程、改善教育结构。其目标包括以下六项:学生熟练使用ICT技术促进积极学习;使用ICT技术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效果以及评估策略;教师利用ICT技术进行专业发展及自我成长:利用ICT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育领域ICT研究;形成支持ICT广泛应用的完善教育体系。同时其重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为学生学习经验、教师实践、数字资源建设建立标准,以便于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支持学校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发展学校实施ICT能力;加强课程资源融合,利用ICT改进评估策略。MP2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与评价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力培养、研发规划、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等方面,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调查结果显示,至2008年.800/0的学校达到了MP2的战略目标,15%的学校超过了MP2的预期目标。学生掌握基本网络技能及工具,教师熟练使用的基本工具、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三分之二的教师在使用现有ICT舒适的工具和资源来支持课堂教学,有一个灵活的网络环境让学校实验无线网络等新技术。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智慧联通”

第三期规划的目标把重点放在了“随时随地”学习上,让学生“通过有效运用ICT培养自我管理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成为有辨别能力和有责任感的信息技术应用者”。这其中包括3个关键因素,一是学校的领导,能够提供导向,制定远景规划,创造有利的环境。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够指导学生。三是包括互联网连接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每位学生都可以进入学校和教育部网站的主页,教育部正在实施多种整合课程。其重点是ICT教育同教与学方面的整合并满足信息系统支持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原规划的指导思想仍然贯穿于三期规划。教育部起草了实施策略包括以下5个关键方面:课程、教法与评估,网络健康课程计划,教师专业发展.ICT教学实践研究与发展,ICT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新加坡拥有1N2015-智慧国2015计划。其规划愿景为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使用满足新加坡的学习者多样的学习需求,并使其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其工作重点为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建设覆盖全国的教学基础设施;将新加坡建设成学与教变革领域的创新基地。EdVantage项目计划包括iACCESS、iLEARN、iEXPE-RIENCE。

2014年4月1日,新加坡教育部了新加坡学生《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框架指出,全球化进程、人口问题和科技进步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加坡学生需要通过发展21世纪技能来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加坡人”计划中,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一个“21世纪竞争力”框架,认为新加坡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成为一个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贡献者以及有责任心的公民。该目标框架分为三个层次。①核心价值观:尊重自己及他人、责任心、正直感、关怀心、顺应力。②社会及情感方面的五大竞争力: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管理、正确决策。③适应全球化社会必须掌握的三大技巧:公民素养、全球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技能,批判性以及创造性思考能力,信息和沟通技巧。新加坡以“21世纪竞争力”教育目标框架为底层驱动,并将其与学校教育进行全方位整合,力图倡导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依据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结果显示,新加坡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优秀的表现反映了新加坡各界为教育所投入的努力。

三、ICT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举措

2002年底一期规划结束时,新加坡完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新加坡目前仍然在继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如为学校提供光纤接入以提高上网连接速度,完善移动设备实现没有墙壁的课堂学习,并方便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三期规划的一个重要成果。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比较高,早在21世纪之初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1-2002》就指出: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娴熟的国家。2012年《环球资讯科技年度报告》(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该报告是由世界经济论坛和英思雅联合研究并发行)中,网络准备能力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排名中,排名第二,以微小分差屈居瑞典之后,却超过了教育程度较高的芬兰,在亚洲经济体中遥遥领先。2013年《环球资讯科技年度报告》中,网络准备能力指数以0.02更微小的分差屈居芬兰之后,超越瑞典,连续排名第二。移动网络覆盖率(Mobile network coverage rate)高达99.9%。网络带宽(International Intemet bandwidth)仅次于香港,排名第二。数字内容获得率(Accessibility of digital content)排名第七,价值指数达6.4(最高为7)。教育系统质量(Quality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仅次于瑞士和芬兰,位居第三。数学及自然科学教学质量(Quality of mathand science education)超越芬兰,世界排名第一。中学入学率(Secondary enrollment rate)位居世界前列。教育信息化重视度(Importance of ICTs to government vision ofthe future)位居世界第一。政府在线信息(Govern-ment Online Service Index)超越美国,仅次于韩国,排名第二。政府促进ICT发展策略(Government success inICT promotion)位居世界第四。信息通信技术影响指数(Impact of ICT on new services and products)位居前列,排名第六。信息通信技术用于基础设施服务,如教育、医疗、金融等(Impact of ICT on access to basic services),位居世界第二。学校网络通信状况(Internet access inschools)位居世界第五。普及教育毛入学率(Tertiary ed-ucation enrollment rate)位居第20。新加坡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措施及经验能为我国提供借鉴。同时,一份谷歌的调查报告显示,亚洲地区用户更多地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而非使用计算机。新加坡智能手机采用率高达85%,位居全球第一。在《智慧国家》一项报告中指出,新加坡97%的家庭拥有一台电脑可供学生学习使用,并且87%的网络通入率保证了ICT的使用。100010的学校开展了信息素养培训以便更熟练地将ICT应用于教学中。新加坡政府于2014年公布了“智慧国家2025”的10年计划。为把新加坡打造成为“智慧国”,政府将构建“智慧国平台”(Smart Nation Platform)。智慧国理念的核心可以用三个C来概括――连接(Connect)、收集(Collect)和理解(Comprehend)。

四、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

1.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国家标准

新坡坡教育部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谢汉文博士表示,新加坡现有的考试制度很好,所以我们不只注重考试分数,我们更希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竞争力,学生运用ICT加深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者。就21世纪的学生教育信息化竞争力的评测来说,新加坡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它在信息技术能力基本标准2009年版中已经做了定义,确定6~16岁学生最基本的ICT使用能力,此标准适用于技能领域,如电脑基本操作、互联网搜索、文字处理、多媒体、电子表格、通讯工具和数据收集工具,此标准强调信息伦理道德和安全法规,教育部目前重点优先项目之一的网络健康课程计划适用此标准,此标准参考了ICT国际标准和学校课程实践、标准是通用的适用于学科领域和课程。

2.优先发展项目

(1)网络健康倡议,培养“富有责任心”的数字原住民

作为实施策略中5个关键之一的网络健康课程计划,教育部已采取了各种方法解决与其相关的问题。在网络健康方面,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教育学生在使用网络时要有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的辨别能力。做到这一点,学校网络健康教育的执行系统应将工作重点定位在“尊重自己与他人”和“安全与负责的使用”的关键原则上,并按照“感受、思考与行动”(Sense,Think and Act)三个过程指导学生的行动。新加坡政府开放征集意见,发起社会力量,跟进网络健康计划,新加坡网络健康指导委员会(ICSC)连续两年(2013、2014年)发起第五次和第六次关于网络健康教育的倡议。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明确规定网络健康课程的目的是培养熟练和高效的、有辨别能力的计算机使用者;能够识别网络内容和来源,避免被人恐吓或成网瘾;有道德的计算机使用者遵守法律准则和道德操守,网络健康课程计划指定在校教师与学校领导为网络健康协调员,把网络健康主题整合到普通课程里,特别是公民课程与道德教育课程、社会科学。此外网络健康课程包括学生大使计划,即挑选在校学生作为榜样接受专门培训并在学校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网络健康活动,将会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上网习惯,相关研究人员执行网络健康研究计划,追踪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上网情况,如学生对网络游戏沉迷。教育部还将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发教育信息化在线门户网站、方便他们咨询和获取相关信息资源。新加坡于2014年C-Quest手机App游戏,关注网络健康,为家长和孩子间对话搭建平台。新加坡教育部指出该游戏的目标群体是10~14岁的青少年,目的是促进家长与孩子间基于在线经验的有意义对话沟通。通过该游戏,学生将成为更加安全、富有责任心的ICT使用者。

(2)数字媒体走进课堂,基础教育课程灵活应对

数字媒体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与以往相比,虽然现在的儿童更适应数字世界,但他们也更容易受到网络的伤害。新加坡关注儿童网络健康教育。从2013年5月21日起,新加坡科学馆开办名为数字英雄(iZ HERO)的网络健康展览,以一种有趣、互动的方式指导儿童安全地使用互联网,并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同时,在基础教育领域,新加坡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加强母语教学。约300名来自初级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将参加2013年A级母语MIL(B)考试,考试包含基于计算机的测试部分。为此,政府开发了大量ICT资源,包括iMTL项目(新加坡中小学华文学习系统),来支持基于ICT的教学和学习。为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开发网络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新加坡政府决定,到2016年,建成容纳优质教学资源的“综合网络学习空间”,最大程度上丰富所有中小学学生的教育经验。在课程方面,2014年,新加坡决定将编程引入小学课程。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称已经与教育部协商将编程引进学校课程,该举措不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编程高手,而是为了帮助新加坡抵御信息通信技术的强力冲击。为支持该举措,新加坡推出机器人设计计划提升中小学生编程能力。当前教育培养的焦点是通过ICT使学生掌握处理课堂内外的各种经验,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自2003年起,新加坡开始“1:1技术终端”项目(l-to-l Computer implentation),让每位学生拥有一个学习终端,为学生创建随时随地学习的自由与空间。

(3)继续推进“未来学校”和“教育实验室”,关注应用学习和终身学习

教育计划中关于交互式数字媒体的研究发展是部级科研项目,由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其目的是把新加坡发展成交互式数字媒体中心,建立新加坡教育品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从国家研究基金获得340万美元资助,研究工作主要涵盖以下3个方面:开发新型交互式数字媒体内容和设备、了解学生必备的交互式数字媒体读写能力、研究交互式数字媒体对学生社交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在MP3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一种机制和制约“由想到做”的方法,研发(R&D)链扩展了实验研究的影响力,而同时这种做法可以将研究转化为实用的教学原则。随着不断对学校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提供支持,这些核心战略也促使学校为自主学习和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协作性学习制定教学和实施原则。使用该方法的案例有未来学校计划(Feture School Progromme)和教育实验室(EduLab)。未来学校不是技术学校。相反的,未来学校可以用技术进行有意义的实验,为每个课堂带来更高效和充实的学习体验。未来学校旨在扩大学校层面的教学和学习实践的外延,从而提供一个与信息通信技术完美对接且可普遍推广的模型,以此来充实学习。未来学校也成为了教育中信息通信技术研发的试验平台,其所获取的知识在各平台上分享,然后再为其他学校采纳和使用。

未来学校计划资助小部分学校作为试点,把尖端技术应用于课堂,尝试运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且采用高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学校与指定的科研队伍一起实施该计划,并得到来自行业合作伙伴的支助,被选作第一期试点的6所学校证明了ICT能成功整合于普通课程,因此也获得了许多资助,其中包括可以聘用4名以上教师所需的经费和相关技术的支持,到2015年,该计划预计拓展到15所学校,约占新加坡所有学校的5%。未来学校计划已经在六所学校实施了六年,2012年又增加了两所学校。展望未来,未来学校计划将会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推广策略,与其他教育共同体共享经验和串联学习,策略之一就是对学习社区的利用。另外一个关键计划即教育实验室。教育实验室可以作为一条主要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一些潜在想法可以被放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大环境下加以考虑,并使之成为现实。通过教育实验室,这些理念就发展成为包含信息通信技术的课程和产品雏形,与此同时,这一想法也得到教育部和国立教育学院的支持。

此外,每所学校通过学校门户网站与学生和家长共享信息,家长可以在网站上了解课堂活动作业和其他活动,家长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信息交流与学校沟通,填写相关表格并阅读有关的活动。公告方面教育部为所有学校提供教育信息化门户网站,路径方面学校可以选择自己的信息系统,只要它符合信息化技术标准。教育部对未来教育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到2017年教育部将支持所有中学开展应用学习项目和终身学习项目,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4)打造云端计算,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高校领域的发展,新加坡积极与世界各国合作,探讨治理和全球人才管理、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教授的任聘和栽培、高等教育国际化等。随着新加坡理工学院电力与电子工程云计算中心(SPE3C3)的正式启用,新加坡理工学院(SingaporePolytechnic) (SP)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家通过运营数据中心环境用最新云计算技术武装学生的教育机构。最新建成的SPE3C3表明新加坡理致力于通过教育创新和使用先进技术为学院的学生提供有关最新培训,开发他们在虚拟化、企业和云计算方面的技能。同时,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启动了第一个关于数据科学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的课程,希望推动这个需求快速增长以及该领域人才技能培养。IDA引用来自麦肯锡的统计数据称,单是美国在2018年就将面临在数据科学和分析领域大约14万到19万的人才短缺。通过MOOC,新加坡希望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以支持新加坡成为“智能国家”的野心,在这个目标下,数据和数据分析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五、运用ICT增强教师能力

在专业发展方面,学校领导及主要人员需要提供相关指导,创造便利条件以便在深化教师的信息通信技术教学实践方面达到MP3的愿景。重点是利用结构与系统来执行项目并监控项目的实施,以保持全校信息通信技术实践的高效运营,同时也创造条件在教师之间营造协作的文化氛围,以此推动信息通信技术的专业化发展。

1.新加坡教师专业发展近况

建设“思维的学校、学习的国家”是新加坡政府1997年提出的重要设想。新加坡有近360所中小学,近3万名教师。该国规定,每位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每年参加的各种培训不少于100小时;国家为教龄少于15年以下的教师每年提供400新元的培训费用,教龄越长,用于可支配的培训费用越多。教师可以利用这笔经费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例如买电脑器材、订阅书报等。由于近年来,培训的时长远远超多100小时,因此,近年来规定的时数也不再强调。

通过实施三部计划,新加坡不仅建立起了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同时实现了ICT解决教与学的不断创新,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新加坡为保证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给予其持续的指导,鼓励他们在课堂实践中敢于创新。新加坡教育部每年、举办“精益求精学习展(MOEExCEL Fest)”,在此平台上分享新方法与新成就,同时这也是家长和公众了解最新教育情况的平台。新加坡教育部指出教师为学习提供合作课程或其他活动需获得教育部批准。该申请的目的是帮助学校更好地评估其教学活动的适用性,该政策将于2015年1月开始执行并实施。每年的工作计划年会将当前学校在全面教育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进行嘉奖。同时,教师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能力的责任,使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建立积极的关系,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提高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在网络空间中的辨别能力,让学生了解自身应该具有怎样的言行。在2014年9月23日,新加坡教育部召开了2014工作计划年会,发表主题为“关注教师发展、建设智慧国家”、“创新方式、创新思维、创新工具以支持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中了教师发展的新计划与新政策。

新加坡教育部表示将进一步努力在每个阶段为教师提供其自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机会,深化能力以形成教师团体间互相学习的文化氛围;进一步鼓励教师按照“领导轨道”、“教学轨道”、“高级专业轨道”不同的级别,发挥自己的专长,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明晰自己事业发展的目标。在教学环节,教育部将进一步支持教师和学习深化创新,合作及分享高效教育资源及方法。学校利用ICT发展文化与创新。例如,有些学校利用ICT进行出勤率考察,更为高效与方便。为使更多的有效方案普及更多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开始集中评估有效实践创新,如e-MEAL Coupon System (eMCS)和EnhancedSchool Store Management System(ESSMS)。两种系统分别可以帮助学校实时观测学生消费指数,帮助学校建立最佳实践案例库。SLS(学生学习空间)是一个能够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在线资源的融合空间。它包括学校教师创建的资源、教育部规划资源以及其他国家联合课程资源。该系统将于2016年面向所有中小学、大专和中央研究所开放使用。该系统将进一步为教师在线学习提供资源与机会,来自不同系统的教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习圈,为教师提高ICT教学能力及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途径。通过该系统,教师可以分享教学创新,设计在线活动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建立在线电子档案,适时监督其学习进程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借助该系统学生使用在线协作工作开展讨论,研读在线媒体材料加强概念理解,以完成深度学习。基于这些措施,教育部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为ICT促进教与学作出更多的努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近日了2013年教与学国际调查(Teachingand Learning Intemational Survey,TALIS)结果。结果显示,新加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调查还发现,新加坡有82%的中学教师表示,如果重新选择,仍将选择教师作为职业,该比例位居第二。新加坡中学教师对专业进修活动的参与度高居榜首。其中约有93%参与进修课程,近半数进行独立或与其他教师合作的教学研究项目。

2.重点项目

ICT综合导师计划是新加坡教育部推广ICT的成果之一,为教师职业培训及有效ICT教学实践提供支持。自2010年至2013年,ICT导师将经历五个阶段的专业培训。每所学校有四名导师作为同伴教练或者以榜样力量的角色参与到不同学科使用ICT改进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以便于更好地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的学习体验。它使教师在各自学科领域能够熟练运用来进行教学,导师经过严格的培训,以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帮助他们的同伴创建和培育学习型社区。2014年,ICT综合导师计划实施了一系列项目以促进该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如针对新手ICT导师培训的基本课程,该课程就ICT如何促进教与学及教师如何整合技术以改进学科知识教学进行了基本介绍,课程历时28小时,采用传统面授与在线课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完成;针对经验丰富的ICT导师创建在线网络学习社区,深化专业学科知识及ICT的使用;系列教育工作坊,其重点是分享不同学科领域有效使用ICT工具完成创新教学的经验与心得。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篇10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计划

高等师范院校的成人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成人教育有多种办学形式,如函授、开放学院、网络大学以及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高师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与实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高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界定

《教育管理辞典》对教学计划界定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方针和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学校教育方向、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是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培养人才规律。

教学计划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基本要求,毕业生从事的工作范围。(二)业务基本要求。指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提出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范围和实践技能,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具有的能力等。(三)学制。规定本专业的层次、学习形式、年限等。(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提出对本专业起主导作用的学科2―3个,及其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的、具有主要作用的课程名称。(五)全学程时间分配。明确规定全学程总周数、教学总时数,要列出理论教学、实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的周数、时数,考试、假期、机动周数等。(六)课程设置。列出必修课、选修课课程名称、教学时数;其中讲授、实验时数、课程教学的学期及周学时进程等。(七)实践教学。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时间安排,实习的方式和具体要求。(八)课程考试、考查。要规定考试、考查课程及其考核方式和要求。必修课一般为考试课,选修课为考查课。实习、实验为考查等。(九)学生毕业和学位要求。要明确规定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基本要求。课程考试、考查及格,德、智、体考查合格方可准予毕业,对成人本科,要列出可授予的学士学位名称。

二、制定高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

1、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高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长期以来都是参照普通高师同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的,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完全照搬势必脱离实际。因此,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才有生命力。

2.充分考虑高师成人教育的特点。首先,高师成人学生参加学习具有目的明确、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都较强等特点,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应注重其优势的发挥。其次,高师成人学生中学历层次差别较大,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即一个专业的基本框架(点),专业前沿知识、最新动态(线),专业渗透(面)要相结合。这样的计划,既照顾了程度稍差的学生(保证点的完成),又兼顾了程度较好的学生(线、面内容的实施)。再次,要求成人高教与普通高教要达到“三同”(同层次、同规格、同水平)时,既要宏观考虑“三同”的统一性,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互为补偿,又要微观考虑高师成人学生业余学习,多种形式(夜大、函授、脱产)、文化程度、年龄、专业对口等的灵活性。

3.突出学科基础,保证基本框架,扩展专业范围。科学地设置课程,是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

各类课程按层次结构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四类课程。选修课中既要有体现三个渗透的课程,又要有突出本专业的最新知识、最新理论和最新技术的课程。

4.教学计划要具有前瞻性

要反映“拓宽基础、强化应用、固材施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要引导和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要有益于探索出有别于校园教育、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高师成人教育的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手段。

三、制定高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原则

1.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高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在制定时首先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

首先要解决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诚然,高师成人教育的具体教举任务主要是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加宽加深及专业理论的学习。但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目前已开设了一些必要的政治理论课程,比如:《邓小平理论》、《师德教育》、《中国革命史》等。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面授、自学、作业、闭卷考试。这种形式没有考虑到学员的实际,往往是面授出勤率不高,即使到了课堂的学员也觉得乏味,考前学员背条条框框,考后效果如何,都很难说清楚;在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形式上,要考虑学员的实际,这些学员绝大部分是中学在职教师,其中有的人是中学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讲坛新秀、学校负责人,一般在进校前已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政治理论课程可以自修为主,让学员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工作的实际进行学习,并与学员所在单位的政治学习联系起来。另外,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一个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智育问题,应帮助学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政治思想教育还要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

在教学计划中没有安排体育课的教学,只是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体现学员的学习与健康的关系。在教材的选择上要便于学员自学,编写相应的复习资料,制定相应的自学进度表。

2.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在制定高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时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一般来说,成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加强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同时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引导他们将其已具有的实践知识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少而精的原则,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学到他们迫切需要的知识,从而形成专业系统的特点,这样,他们的能力将会出现飞跃,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制定高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时还应坚持因材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的原则,正确处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因材施教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对个体而言,依个体对象的差异施教;其二,是对群体而言,依群体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的任务的不同施教。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培养他们的最佳智能结构必须有程度上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区别对待÷正确引导,使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尤其为优秀的学生创造进一步发展和深造的条件,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此,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应在保证统一性的同肘,兼顾灵活性和可塑性,依群体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的任务的不同而因材施教;作为群体,普通高校学生和成人高校学生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国家对他们的整体教学的目的也有不同的侧重。所以,成人高等教育不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其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应用性、职业型”最为合适。“应用性、职业型”人才既不是层次标准,也不是质量规格,而是仅仅表示人才类型特点。成人大学生学习动机之一,就是将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把成人大学生培养成“应用性、职业型”人才,这既是成人高等,教育所要求的,也适合成人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成人高等教育应根据这一要求对成人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因材施教。

四、高师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学计划的制定只是完成了培养师范人才的蓝图,大量工作在于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主要包括编制教学大纲、编写自学指导书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1、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一般包括主体和说明两部分

主体部分主要规定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以及实验;实习或其它作业的题目,并规定进度和时间分配,介绍教科书和有关的参考书。说咀部分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和根据,提出教学方法,并对教材的难点提出教学建议。

编写高师成人教育教学大纲应明确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注意协调与有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使有限的面授时间发挥最大效能。并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部分、拓展部分和提高部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能力的培养。要适当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为保证教学效果,适应高师成人教育的特点,应允许教师在授课内容处理、教学环节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具有相应的灵活性。

2.自学指导书对高师成教学生而言,好比盲人的拐杖,其重要意义不必多言

编写自学指导书应本着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增加习题量,提供答案和各种解题思路,使学生在自学阶段就能基本掌握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3.教学行政管理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教学管理

其根本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各种门类的课程,通过教师和教材的投入,科学有效地组织成为有序、高效、高质量的教学过程。教学行政管理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学例行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的中心环节是编排和执行课程表。高师成人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学期面授日程、授课教师、教材、教学形式、考试(查)安排提前公告学生,以利高师成教学生安排本职工作和家庭事务,全身心投入到面授学习中去。因此,教学运行管理的重点是保证一个“早”字。教学运行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组织教学实施,按照课程表维护教学过程正常运转。

教学例行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学习管理,其二是教学过程管理。对于高师成人教育而言,学习管理除了课程性教学环节外,还要对非课程教学环节加以管理。毕竟高师成教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属于自学,如果只管理课堂学习,而不管理课外学习,有可能舍本逐末。高师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管理特别要重视及时反馈,针对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输入调整信息,保证教学总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系统地分类贮存有关教学质量、教改措施及其效果、教务与教学方面的文件资料,为教学管理决策和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原始资料。高师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应有别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适当增加灵活性,最好采用学年学分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籍管理富于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