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21:46:29

任务设计论文

任务设计论文篇1

论文题目: 浅析北京社区户外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系部: 专业: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1.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本部分能够说明本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即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单亲家庭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在逐年增长,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来分析单亲家庭的现状和主要问题,然后针对这些情况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政策,来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对改善单亲家庭生活情况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撰写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论文应做到中心突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必须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文字通顺;并能进行深入分析,见解独到。同时论文字数不得少于8000字,还要有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关键词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由高至低顺序排列)。最后附上参考文献目录和致谢辞。

3、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浅析北京社区户外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为例说明:

全文拟分五个部分来研究北京社区户外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其中第一部分将阐述研究社区户外媒体的意义: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户外媒体的高速发展,但社区户外媒体没有充分发挥出它的宣传及服务功能。

第二部分将综述北京社区户外媒体的特点及现状,让人们对北京社区户外媒体的现状有所了解。第三部分将对制约北京社区户外媒体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拟从社区户外媒体所受到的各方面制约来进行探讨。

第四部分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根据现在的社会经济及科技水平的发展对社区户外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将重点介绍数十种会在社区大量普及的新型媒体及其所采用的新技术。

第五部分将得出本文的结论:将通过预测互联网、无线通信和数字视频技术的发展,从而得出未来社区户外新媒体与其它媒体将相互溶合为一个整体,成为真正的多媒体,并最终支持新兴虚拟系统的视、触觉控制技术。

4、主要参考文献

[1]〔加〕埃里克 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1-315.

[2]陈培爱 覃胜南.广告媒体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6-160.

[3]〔美〕约翰 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周勇 张平锋 景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29-331.

[4]特里 K.甘布尔 迫克尔 甘布尔.有效传播[M].熊婷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442.

[5]蒋宏 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89.

[6]曾小彤.国际广告[J].渠道的盛宴——2007户外传媒市场的细致盘点,2008,2(194):116.

[7]林旭峰.国际广告[J].瞻前顾后:谈谈2006~2007年的户外广告,2007,4(184

[8] H. Morris,D.F. Kuratko.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within organization. New York, HarcourtPress,2001

[9] Antoncic B ,Hisrich RD. Intrapreneurship :construct refinement and cross cultural validation[J ] .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5)

5、进度安排

设计(论文)各阶段名称

起 止 日 期

1

确定具体选题

2

撰写、提交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

3

准备资料、撰写修改论文

4

论文定搞、打印装订及答辩准备

任务设计论文篇2

1.1课时分配少。

我校选修课程一般总课时为36节,一周2节,共18周完成,只有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课时的一半左右。严重不足的课时,致使学生在基础性知识点的学习上浅尝辄止,练习时间极少,知识难点难于学习。

1.2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匮乏。

大部分艺术类专业的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只接触过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操作,对网页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处于空白状态,如:基础编程、脚本的概念、HTML和文件管理等,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学习质量。倘若教师在原本有限的课时中,再分出一定的时间去解析文件路径、html和脚本等相关知识,就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操课时严重被压缩,最终无法真正掌握课堂的精髓。显然,课时不足、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教学方法传统等已经成为了阻碍该课程有效实施的突出问题,亟需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改变现状。而任务驱动法教学无疑是最适合的选择。其通过教师提出生动有趣的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并利用新知识完成任务,在课余或课堂上主动学习网页设计的相关知识。

2、任务驱动在课程中的设置

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大多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作为选修课,很少能与学生自身专业相结合。实施任务驱动的艺术类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选修课的设置:

2.1教学对象

服装设计专业、工美专业的艺术类中职学生。

2.2教学目的

掌握网页布局技巧。基于艺术类学生所做的静态网站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态网站相比没有任何竞争力。因此,本课程不以网站制作为最终教学目标。针对艺术类学生对“美”的认识普遍比工科类学生要强,并且艺术专业学生有学习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的基础,笔者认为培养艺术类学生为网站进行布局和美工设计会更为恰当。因此,艺术类学生的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以掌握网页布局技巧为主。

2.3教学任务。

结合该课程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明确要求和统一模板的,学生只需按步骤重复老师的演示过程。这种任务适合学习的初始阶段,可在任务中认识网页设计的基本操作。另一种任务则是给出一些限制性的条件,让学生自由发挥完成。这类任务的关键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利用周边资源,在教师的帮助或引导下,主动学习课程中相关知识,完成任务。学生从中获得满足感并渴望完成下一个任务,造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

3.1基础小任务。

在课程开始之初,首先通过演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网页设计。并展示出往届学生优秀并吸引学生效仿的网站作品,从而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与此同时,引导学生逐一完成“诗歌排版”、“图文并茂”、“时空隧道——超链接”等几个简单并富有趣味性的基础小任务,让学生快速学会在网页中插入文字、图片和超链接等基础操作,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该课程的信心,保持其继续学习的欲望。

3.2核心任务。

在学生完成基础小任务后,设下课程的核心任务——制作有特色的个人网站。然后带着完成核心任务的目的去接受日常小任务的练习。当然,此时提出核心任务,是比较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的。所以在提出核心任务的同时,老师可将往届生完成的激趣小任务成果展示出来,并现场通过超链接拼凑,快速完成往届生的个人网站制作。并引导鼓励学生,接下来只要紧跟脚步,完成任务;最后即可快速完成核心任务。

3.3进阶小任务。

通过完成“隐形的表格”、“多变的框架”、“神秘的样式——CSS基础”和“精准的定位——DIV”等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熟悉网页布局的技巧的同时,掌握文件路径和简单的CSS、DIV脚本阅读与修改能力。

3.4小组任务。

在学生完成了几个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自由度更大的任务。如:制作有5个不同内容的网页,其中一个为导航页,并可用超链接浏览其他页面。要求页面不会随窗口大小变化而改变内容位置,色彩、排版要配搭恰当,如网页有框架、声音、相册、Flash按键、CSS技术、DIV技术则加分。其他页面可以是团队介绍、兴趣爱好、组员的服装专业作品的介绍或展示、旅行回忆等页面内容。在小组分组成功之后,需要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网站的设计以及所需的技术,并在纸上作出草图。如遇到小组的设计过于简单,教师需引导其丰富设计内容。在确定草图后,教师及时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所需知识,完成任务。小组任务完成后,互相演示并说明制作中所用到的技术,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相互点评。通过不断多种的任务驱动,逐渐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美观的、实用的和使用较多网页布局技术(如:表格、框架、CSS和DIV等技术)的网站。

4、结语

任务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目标分阶段 过程管理 指标控制

中图分类号:TD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70-02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工程、科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一直是许多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教学资源紧张,师资、设备和实验室空间不足,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等各种原因,致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使毕业设计工作真正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成为全面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达到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化与升华,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常规性内容,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并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给毕业设计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教研室教师人数有限,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对指导时间有限,无法做到亲自指导每一名毕业设计学生,对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指导,致使学生的问题积累,影响设计的正常进行及设计质量。

第二,部分学生出勤率较低,毕业设计的时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时间正好是学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已经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很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工作已经落实,只求及格就行,没有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面对各种招聘信息,难以安心,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导致部分学生开题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对题目的理解不够深刻,致使设计(论文)或图纸与设计任务书有较大的偏差,有时出现图纸和设计说明书对应不起来的情况。

第三,学生的基本理论不够扎实。对设计题目缺乏总体把握,解决问题能力较差,例如不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设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清,内容绘图、编写说明书的规格及内容、国家标准的运用、技术语言的运用、引用资料的规范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答辩中有一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课题和工作表述思路不清、语言逻辑性差、技术用语不准确。

所有这些为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连续几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设计了分阶段细化任务,逐步实施、按指标检查的过程管理方案,提出了设计目标分阶段实施,按指标完成的新模式,强调对任务的细化,分阶段实施的方式,使设计任务更加具体。采取了指导教师值班,学生带任务考勤的考勤方式、优秀及不及格设计均进行二次答辩的答辩制度。以下就毕业设计制度建设、设计过程控制、学生考勤及答辩等问题展开讨论。

2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探索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应从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认识入手,使毕业设计的参与者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在总结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指导教师业务水平及评价高校办学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是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

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指导资格的审核及职责、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资格审查、答辩程序规则及成绩评定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建立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而使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就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使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和管理更具有了可操作性。

2.2 设计目标分阶段实施

由于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做关于矿井设计方面的内容,任务较重,对于一个给定的题目涉及机电、地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大量设计规范及手册,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将重点放在自己所熟悉的部分,而其他部分考虑较少。对此,要求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将毕业设计按内容划分为设计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教研室在上报设计计划时,对设计任务进行细化,首先根据设计内容制定设计分阶段实施计划表,即将设计任务按阶段进行划分,制定出本阶段需完成的主要任务及主要的考核指标,然后在制定设计任务周历表,将每阶段任务按设计周进一步细化,制定相应的周设计计划及考核指标,结合周考勤表来掌握设计的完成情况,同时将较为复杂的设计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小目标,可加深学生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减小其畏难心理。使整个设计任务在完成小任务的基础上轻松完成。系部也可以通过各指导小组提交的计划表对学生涉及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随机的抽查,以便掌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任务设计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质量监控

一、毕业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衔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既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检验和总结,也是为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点的设置

毕业设计是经历时间最长,经历阶段最多,教学背景最复杂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个阶段如果质量监控环节设置不合理或监控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从大的方面,按时间顺序,可把毕业设计分为毕业设计准备、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结尾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点。

1.毕业设计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可把毕业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点:

毕业设计启动的动员;毕业设计题目的酝酿;毕业设计题目申报,提交毕业设计申报书;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审查;题目公布,供学生选择,召开双向选择会;落实题目选配工作,最后张榜公示;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审核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进程安排和要求,安排指导计划。

2.毕业设计进行阶段

文献检索、外文翻译、文献综述报告;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检查和中期答辩;完善设计内容;撰写毕业论文。

3.毕业设计结尾阶段

指导教师评阅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果演示;评阅人评阅毕业论文;毕业答辩,评定成绩;上交材料。

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各节点的监控

1.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

毕业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良的毕业设计一定包含一个充足的前期准备。

(1)毕业设计启动的动员。毕业设计的动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必须坚持。动员分学院和系(教研室)二级,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步骤和要求。系(教研室)的动员要着重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布置。

(2)毕业设计题目的酝酿。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往往有的老师随便想几个题目就上报了,不进行深思熟虑,没有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样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有的题目根本不符合本专业的要求,超出本专业的范围;有的年轻教师把读博士时的题目拿来给本科生做,题目难度过大;有的过于简单,工作量太少;还有一些题目多年重复使用。所以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要求先在各研究所进行讨论,年轻教师的题目由老教师把关,题目要符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也要把握好难易程度。

(3)毕业设计的申报。要求填写《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申报表》,做到一人一题,一人一表。申报表要阐明本题的目的、要求、内容、国内外进展、重点、难点、设备条件、对学生的要求等,为师生双向选择提供依据。

(4)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审查。在各研究所进行出题把关的基础上,题目申报表汇总到系(教研室),由系组织专家小组对题目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返还给老师进行重新命题,仍然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

(5)题目公布,供学生选择,召开“双向选择”大会。题目审核通过后,向全体学生公布,然后召开“双向选择”大会。每个老师要做好PPT,在会上每个题目有3分钟推介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的题目是进行双向选择的最重要的目的。一般要求收集到1∶1.2以上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按兴趣排序选择3个题目,每个题目按学生选择的次序配制。当有多个学生第一志愿填报同一个题目时,才有老师的选择权,若第一志愿只有一个学生,不管该学生成绩如何,老师不得放弃,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所以双向选择主要是让学生有更多选择题目和老师的权利。

(6)落实题目选配工作,最后张榜公示。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根据学生的志愿顺序进行选配。由于有重选,选配过程通常要进行多个来回,选配完成后在网上张榜公示。

(7)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选题完成后,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可给出样板,内容、要求、条件等必须明确。任务书是学生最终完成毕业设计情况的依据,所以任务书中各项目内容要切实可行,难易适中。

(8)审核毕业设计任务书。对任务书提出的内容、要求、条件等内容及是否规范和可行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经系主任签字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才能下达给学生。

(9)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经审批后的任务书下达给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对任务书的每一条内容向学生交代清楚,学生按任务书规定的要求开展毕业设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内容。

(10)指导教师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进程安排和要求,安排指导计划。为了让学生有序按时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教师必须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进程安排表》,进程表按周设置,写清楚每周要学生设计的内容,还可给出重点、难点和基本思路。 转贴于

2.毕业设计阶段

在毕业设计开始后,教师要严格把握好各个环节。

(1)文献检索、外文翻译、文献综述。要求针对毕业设计题目涉及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检索中文论文不少于15篇,英文论文不少于3篇,并写出不少于4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翻译2篇英文论文,不少于2万字符。英文的原文必须是最近几年在期刊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指导教师要对文献综述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英文翻译的质量严格把关。

(2)开题报告。要求学生制定好毕业设计的技术线路,明确设计的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时间安排,并写出4000字以上的开题报告,做好PPT,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应及时指出学生开题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3)毕业设计阶段。这是毕业设计中最重要的阶段。在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除了对学生个别分散指导外,每周必须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指导时要求对学生前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布置下面要做的工作。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避免学生前松后紧,影响毕业设计进程和质量。

(4)毕业设计检查和中期答辩。学校、学院和系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进行抽查,对毕业设计进程和指导情况进行抽查。督导组平时也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为了促进学生的毕业设计进程,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展中期答辩,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进程滞后的学生发出警告,对不专心做毕业设计,进程严重滞后的学生取消毕业设计资格,以严肃毕业设计纪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完善设计内容。对毕业设计各部分和总体内容进行完善,对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在得到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尽量使设计结果达到最优。

(6)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撰写,先写出论文提纲,经教师审核后开始写论文。要求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文字流畅,格式规范,设计图纸清晰正确。

3.毕业设计结尾阶段

(1)检查毕业设计成果,准备毕业答辩。由毕业设计答辩小组成员按照指导教师任务书给定的任务检查其完成的情况,学生要对其设计的成果进行实物演示,教师对其成果进行点评,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演示记录》。

(2)论文评阅。学生论文先要交给指导教师阅读、修改、评定,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然后交给答辩小组的其他老师进行评阅,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

(3)毕业答辩,评定成绩。学生的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由以下各方面综合评定:文献查阅与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成果演示情况、论文(设计说明书)质量、答辩情况。论文(设计说明书)又从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成果的新颖性、论文撰写的质量等各方面评定。小组优秀的学生一般还要进行一次大组答辩,最后确定毕业设计真正优秀的学生。对于小组答辩不及格的学生,还有一次大组答辩的机会,最终确定其能否通过。

(6)上交材料。将论文装订成册,同时将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任务书、进程表、指导记录、演示记录、指导评语、评阅评语、答辩记录等附件装订成册,上交学院保存。

任务设计论文篇5

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一般原理的更新和方法的再进步,具有显著目的性、主体性、探索性、合作性特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以设计、执行和完成“任务”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把培养学习者有目的探究和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把综合职业运用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循序渐进地在完成既定任务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整个教学过程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基础,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必须积极地探索、思考和实践,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主动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职业素质发展。

二、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出发,认真、反复研究教材,完整掌握教学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努力使设计出的教学任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PowerPoint教学中,针对幻灯片设计这一内容,我们就设计了如下的学习任务:①了解、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常规技巧。②选择PowerPoint提供的“设计模板”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幻灯片版式建立新幻灯片,更改幻灯片背景颜色。③根据设计需要插入相应图片和配音。④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更改字体颜色和大小。⑤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及放映方式。⑥对一组幻灯片目录添加超级链接。这样设计教学任务能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分解后的任务又将难度分散开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给学生更多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学生得以在由浅入深的任务推进中掌握专业技能,强化创造性思维。

2.艺术性地调控课堂教学中任务布设的时机、节奏和形式。首先,要创设任务布设的时机,突出任务主题,明确任务目标,促进教学双边活动的活跃和高效。如在学习了Photoshop基本知识后,即刻布置照片的处理、修饰和编辑任务,让学生领略该软件的神奇功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其次,要调控任务推出的节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知识和能力积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布设任务。如学习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时,先布设文档一般编辑的任务,待此任务得到较好完成后再给出图形处理、表格处理等任务,降低学生的认知加工梯度。第三,任务推出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知识巩固型的,也可以是能力创新型的;可以是问答式的,也可以是上机操作式的。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

3.在任务的完成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现代职教理论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任务完成中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将任务的完成归化于群体的参与和创造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互相合作、彼此交流的机会。例如在网页制作,用flash制作主题文字“我们的中国梦”的任务中,要求上述六个字依次出现,每个字要水平从反向转到正向。对于这个任务,我们在指导学生按常规方法每个字都做一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寻找更高版本、功能更强大的软件,用第一个元件生成后面五个元件的方法完成主题文字的生成。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任务的自主合作完成得到逐步、快速的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索、分享智慧和拓宽个体思维空间的能力。

4.建立与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中职计算机教学实施任务驱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学会操作、提高技能。学生个体差异不同,评价体系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对于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要表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种形式,突出对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价,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有效指导学生形成自信、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小结

任务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模式 任务教学法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51-0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而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是相关专业学生较好的就业方向之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讲述水、气、声、固、土壤、生态、区域开发等的环境影响评价,探讨各开发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结合当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范,提出减缓或消除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课程内容较多,理论及实用性皆强。在课程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其今后从事相关环评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案例分析法及任务教学法的应用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 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如何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条件,切实可行,是课程设计题目设置的最根本原则。一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若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则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最多只有两周的时间,时间短。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值,学生很少能够到现场进行踏勘,实施环境监测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过大过深的话,学生无法切身参与其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整理或参考其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文字复制粘贴上。因此,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立足于学校内已经学校周围的建设项目上,可以房屋建筑或房地产建筑项目为主。此类项目特色鲜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容易识别。另外,由于是校内或校周围的建设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某此课程设计中,笔者以校内宿舍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编制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让学生对其产生的环境影响现场勘查与分析,对其产生的噪声污染利用声级计现场监测。该设计题目的设置,学生参与积极性很强,积极讨论制订监测计划,分工明确,分析合理全面,课程设计较为圆满完成,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应用

通常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如在讲单项环评如水环评、大气环评时,都会讲解个相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其后续应用能力的形成。但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仍较为欠缺,系统设计能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课堂中所讲述的案例多为实际环评项目中单项环评部分的内容,针对一项目系统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即使学生对单项环评内容较为熟悉,拿到一课程设计题目后,仍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最好一开始针对某一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案例,仔细讲解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从总则一直系统讲解到结论与建议。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会系统掌握环评规律,学会一些在环评报告书(表)中常用术语及用语。对课程设计如何开展及进行会有综合的掌握与把握。通过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通过一个上午对某一实际案例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讲解,对学生开始课程设计帮助很大,学生课程设计内容的展开与完成效果较未采用案例教学有明显的提高。

3 任务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任务教学就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题确定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合理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与步骤,并采用相应手段去实现任务,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任务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目前高校教学中。任务教学主要分为下面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阶段、和后任务,前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了解任务的细节和相关知识背景;任务阶段则是核心,主要是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而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根据前面完成情况,进行相应总结,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2~4]。

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中,以校园内宿舍楼建设项目为例,前任务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熟悉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科技的要求。任务阶段则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步骤细化,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筛选评价重点,将任务分解至个人,如谁负责进行工程分析,谁负责进行噪声监测,谁负责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谁负责进行报告书编制等等。然后根据计划开展相应活动,进行成果总结,并编制相应环境影响报告表。后任务阶段则是学生对其工作进行后梳理,归纳总结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获得的有益经验,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为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4 结语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教学课程的有益而必须的补充,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在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案例教学与任务教学的有效应用等方面的实施,可显著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经课程设计锻炼后,部分毕业学生反馈,他们在课程设计中学到的技能非常的实用,能在很短的时间适应所从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陈海丰,陈芳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1(25):25-26.

[2]徐明.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1(25):27-28.

任务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技工院校;网页设计

案例教学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技术院校捕捉到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也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将全新的教学方法与网页设计教学结合起来,是促进网页设计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学法与网页设计课程的操作性与实践性特点相符,以此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网页设计教学的限制,能够让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一、做好内容选择工作

选择案例教学法内容,是实施案例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在选择案例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坚持两点原则。第一,教学案例要具有真实性与典型性。教师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查找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网页设计案例,杜绝一切不真实的案例走进课堂。教学所用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不仅与生活密切相关,更要能够启发学生的网页设计思维,促进学生找到切入点去讨论。实事求是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的提升。第二,教学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之所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技工院校的网页设计课堂中,就是为了促进网页设计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让学生通过网页设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选择案例教学的内容,本着提高全体学生网页设计技巧的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内容。

二、出示任务书

出示任务书是利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任务书中包括案例学习的内容以及具体要求,教师要重视任务书的设计工作,将学生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明确地整理在任务书中,让学生以任务书为引导实施开展学习。换言之,如果学生掌握了任务书中的知识点,达到了任务书中的目标,就等于完成了课本相关内容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重视技工院校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任务书中设置的任务要具有启发性,设置任务的难度不宜太大,要给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例如,在讲解制作文本网页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任务书:掌握网页文本格式的设置技巧,如空格、对齐、项目列表、标题、字体字号的设置等。这部分内容学习难度不大,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所在城市的一个旅游景点,让学生为这个旅游景点设计一个文本网页。这样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案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网页设计技巧,有利于提高专业技能。

三、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在案例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就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成长起来。讨论活动的实施要有标准,教师要求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表达自己的看法,分析自己的网页设计工作,为小组成员的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所有观点都摆上台面上之后,再针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旅游景点文本网站的设计中,一些学生对旅游景点的特色列表持有不同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分析网页服务对象以及受众,讨论出最佳方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点拨,提高案例教学成效

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强,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技工院校的网页设计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给学生创造了更加自由与多元化的学习、探究与讨论的空间,也让教学内容更加开放,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轻松。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避免使学生的学习走入歧途,浪费时间。例如,在学习网页设计的知识时,教师引入城市现代化进程网页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讨论中,一些小组在特效功能上产生了分歧,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明晰每一种特效的视觉作用与情感作用,并引导学生开发特效的设计方法,保证案例学习的质量。

五、小结

综上所述,网页设计知识的应用性与综合性较强,教师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个人能力等加强对操作方法的指导。选择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问题讨论更加深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推动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哲.项目教学法在技工院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盛志燕.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6).

任务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 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Q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210161-01

长三角区域经济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模具企业迫切需要会操作又懂模具设计和工艺设计人才,但在传统学科式的高职课程体系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连续性和陈述性,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导致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国家教育部[2006]16号文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面向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模具专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

目前,正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为高职模具专业的课程开发提供了解决方法。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结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2]。课程开发的过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工作实践过程之中,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案。具体过程为;对企业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获得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坚持以任务为驱动,以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3,4]。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对学生从事塑料模具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一直是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笔者通过该课程中塑料注射成型模具侧向抽芯机构设计单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理论依据,按照模具设计流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培养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1 “任务驱动”贯穿整个教学进程

从企业提取众多典型模具案例,经过再次加工,确定设计电流线圈架侧抽芯机构为学习任务,课程单元内容模式:从直观实例开始,明确任务学习相关知识工作任务实施总结归纳强化训练思考及作业。将知识的学习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联系起来,根据工作任务学习知识,利用知识完成任务,同时在强化训练环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5]。

2 确定教学目标

能进行塑件结构的分析,能够根据斜导柱侧抽芯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简单塑料制件侧抽芯机构,素质目标主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6]。

3 教学策略

课前下发学习任务书,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完成任务书上问题的信息收集工作,并对它进行消化和吸收,为上课做好准备。无形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对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让学生通过主动获取答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为避免传统的理论知识满堂灌的现象,笔者制作多媒体课件、动画,把抽象的结构转化为形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单元设计

4.1 任务下达

布置本课任务,为电流线圈架设计侧抽芯机构,学生通过课下学习任务书,有了初步的设计思路。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任务分解图,指导学生进行电流线圈架侧抽芯机构设计,养成良好的设计方法、习惯。

4.2 任务分析

通过出示课件,配合动画讲解侧抽芯机构的工作原理和强调侧抽芯机构的规范的设计步骤,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侧抽芯机构的工作原理。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导柱带动了滑块离开塑料制件,动、定模再分开,由推出机构推出制件。教师总结规范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4.3 任务实施

老师布置分组,集体完成电流线圈架的抽芯机构的设计任务,学生参照设计步骤,认真计算,并查阅课前收集的设计资料,分组完成电流线圈架的侧抽芯机构设计,并展示设计图。学生组别大都能概述设计思路:根据计算抽芯距为4mm,我们选择斜导柱侧抽芯机构。1)抽芯距为4mm;2)斜导柱倾斜角20度;3)抽芯力为80牛,几乎可以忽略;4)根据公式和经验计算得斜导柱直径14mm;5)斜导柱长度55mm。设计图参见图1。

4.4 总结归纳

一个组展示的思路会有所错误,如有的组会认为可以把斜到导柱的倾斜角做大点,22度,因为可以减小滑块尺寸,进而减小模具尺寸。老师引导一起来设计计算,提炼理论知识环节,穿插侧抽芯机构设计的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的理论指导实践,在课堂上动手完成本次学习任务,从而使理论转化为设计能力。

4.5 任务拓展

老师最后展示一段多媒体动画,抽芯机构和推出机构在复位时相撞了,启发学生探索怎么处理侧抽芯机构的滑块被撞弯的问题,激发学生下次任务“侧抽芯机构和推出机构关系”的兴趣,适时引入专业信息动向,拓宽知识面,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单元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电流线圈架的侧抽芯机构的设计这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工作过程进行教学,采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使学生初步具备了设计模具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正确的工作习惯。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才是任务实施的主体。在任务实施这个关键环节,学生能充分进入到课堂中来,自主的学习,快乐的学习、质疑学习,理论指导实践,提高了他们动手完成模具设计的职业能力,真正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4-15.

[2]张琳、党杰,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改革[J].大众科技,2009(2):173-174.

[3]戴土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章振周、唐成棉,职业教育任务驱动课程模式的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4-46.

[6]刘彦国,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任务设计论文篇9

【关键词】任务驱动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35

为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提出了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新时期新人类的教育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学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引进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园林设计规划的理论知识,而且亲自体验设计规划发散思维的过程,体会创造、创新带来的喜悦,使学生在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教师来讲,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引进具有很大价值,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合理利用任务驱动模式来尽可能提高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完成某一个特定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相比于传y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实现了“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大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最终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任务驱动模式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三部分。不同部分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作用,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这一流程,从而保证该模式在提高授课效率方面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在任务驱动模式中,任务的设置是核心,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一个优秀的问题或任务不仅与课程教学内容、目标相一致,同时也能够更大程度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理解、分析并完成任务的欲望,符合探索性学习的特点。

二、任务驱动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是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十分重要的设计类课程之一,它在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的基础上,结合了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计等学科。教学的重点包括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其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实践做基础,进行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定,是很好的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具体的应用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项目任务

任务驱动模式的核心是“任务”,一个优秀的教学任务需要尊重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避免任务过于新颖、难度过大。同时,任务要符合整体教学框架的需求,最好是从总目标中分出的若干小目标之一,符合课程教学学时要求。当然,由于职业学校往往同校外企业存在联合办学关系,因此可以将实际的园林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拿到课堂中来,供学生练手,这种真实的训练项目往往比利用校园、公园等园林绿地进行的虚拟设计项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确定具体任务之后,学生为了达成任务,需要将任务划分成若干阶段。以某地一处小公园为例,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公园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第二阶段是根据要求完成小公园的总平面图、植物配置图、植物施工图、鸟瞰图、景观设计说明书等成果。

(二)实施任务计划

在确定任务主题和划分任务实施阶段计划书之后,学生可以正式开始实施任务。根据任务量的不同,可以采用自主完成任务的方式,也可以分组完成任务。不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优势,自主完成任务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全面的园林景观设计知识,分组协作完成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赋予设计项目更多的创新点。

以分组写作设计为例,教师在项目实施之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并选出小组负责人,要求小组其他成员需要在负责人的引导和分配下共同完成设计工作。项目负责人作为小组的主要领导者需要根据任务计划书完成小组成员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到设计实践中来,避免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

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需要进行现场勘查,校外项目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地考察,如果进行实地考察存在困难,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图片文字资料作为参考。进行实地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项目场地现有的建筑、植被情况以及场地的水文、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实际考察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事物来构思设计要点。实地考察之后,小组成员需要整理场地资料和现有的植被、建筑情况,交流设计想法,共同讨论设计要点,并以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要求为依据确定整个场地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思。教师在学生整体讨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全局,发挥检查督促的作用。

最后,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完成场地设计初稿,并通过教师指点和组内讨论的方式,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细节,形成最终版本,并制作展板和图纸集,汇总最终的提交成果。

(三)效果评价阶段

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展示环节,展示的内容包括设计效果图、设计构思和设计过程。在学生展示完成后,教师和学生代表需要指出项目的亮点,对取得的成绩给予适当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创新的动力,同时还要指出规划项目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学生进行反省,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设计能力和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在评选活动的最后,教师和学生还要确定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并做好作品的归档保存工作。

任务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中图分类号: F2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0892 (2007) 05- 0122- 04

收稿日期: 2007- 02- 11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5JJD630004)的阶段性成果, 负责人葛家澍教授、杜兴强教授。

作者简介: 翁健英,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方法。

一、引言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特别是规范会计理论范畴内至关重要的两个核心概念。若干年来, 会计界对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 研究结论也日益丰富。概而言之, 在西方会计理论研究中,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各领数十载。但具体到我国会计界,长期以来则比较关注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 但对会计目标的关注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才开始。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的研究, 目前存在着两个悬而待决的问题: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否应该包含会计基本假设? (2)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抉择。本文将本着继承与发展的思路, 对如上两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是否应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否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拥有一席之地? 这个问题的回答并非“是”或“否”那样简单。本文将分为以下四个相互关联、逻辑上层层递进的问题来进行解读:

1. 会计基本假设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地位的变化。Trueblood 报告和FASB 于1973 年4 月启动“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计划是一座“分水岭”。在此之前, 会计界一直尝试将会计基本假设作为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起点, 尽管在ARSNo1. 3 被否定后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日渐式微。可以说, 早期构建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为: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一般原则会计具体原则会计准则”。这个逻辑的代表为Moonitz 与Moonitz and Sprouse。[1]即便是APB Opinion 否定了ARS No1 之后, 会计基本假设也并未彻底消失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范围之外, APBStatements No4 中提出的13 项会计基本特征仍将会计基本假设涵盖在内。但是自此, 会计基本假设在概念框架中的地位盛极而衰。

在美国APB 存续的后期, AICPA 与APB 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因此APB 制订了APB Statements No4“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AICPA 的Trueblood 委员会也颁布了研究会计目标的Trueblood 报告。可以说, 此时研究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已经在悄然由会计基本假设转向会计目标。FASB 启动的“企业财务报告目标”计划(CF 计划之一)更是第一次明确地将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定位为会计目标。

2. 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框架遭到否定的内因。然而, “ 会计基本假设逻辑起点论” 发表后,招致了绝大多数人的批评。Leonard Spacek ( 1961) 认为, ARS No.1 中大部分所谓的假设, 都是不言而喻的经验, 它们不能作为合理会计原则的基础。此外,Spacek 指出, 构建一个合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必要前提是对会计目标的清晰界定。Mautz ( 1965, p 46) 曾撰文指出, “让会计原则、理论建立在假设之上, 就好比把房子盖在沙子上一样。换言之, 如果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构建会计理论, 环境依赖的会计假设能支撑多久? 谁敢说会计假设是有效的? 这样还有谁敢依赖会计理论?”

受上述种种批评影响, 以及考虑到按照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演绎的会计原则与会计实务的差距(gap),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原则委员会最终否定了ARS No.1。本文认为, 会计基本假设之所以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最终遭到质疑乃至否定, 并非全然是由于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本身存在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若以基本假设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基础, 则意味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建立在一些不够严谨的推断之上, 这势必会毁损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和可信性。但也许这并非是主要的原因。正如下面我们将要讨论的, 会计目标本就是一项会计基本假设(也可以理解为一项假定, 葛家澍, 1997.10), 是特定的历史横截面上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者的需求等在调查基础上得出的暂行结论,因此也具有假设的性质。若否认会计基本假设为起点构建概念框架的严谨性, 也等于质疑了会计目标为起点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那么, 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受到非议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 本文设想,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基本假设为起点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过于重视会计的技术层面, 而“ 缺省” 或“漠视”了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的其它层面, 使得由会计基本假设衍生和演绎的内在逻辑一致的会计原则往往与会计实务相互脱节, 难以在特定会计环境与会计实务下进行应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 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协调、均衡和政治妥协的过程(尽管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本意并不希望如此), 以会计基本假设为逻辑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难以实现这一均衡(tradeoff)或协调功能, 未曾考虑到会计、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 会计并不仅仅具有技术性, 按照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会计信息实际上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后果性, 因此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利益集团的游说(lobby for or lobby against)(刘峰, 2000)。为此, 虽然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力求公允中立, 但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及各种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 使得中立性好比会计准则制订过程中的“极限”一样, 只可逼近, 永远无法达到。正因为如此, 所以才需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抵御外来压力, 寻求“ 借口”。照此, 作为指导、评估和发展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同样经受利益集团的游说和评论。实际上, 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另一个功效在于, 力图将对制订一个个具体的会计准则的利益协调过程, 更多地转换为对财务会计一些概念的协调, 以便节约交易成本。以FASB 制订SFAC No1 为例, 先后于1977 年8 月1-

2 日、1978 年1 月16- 18 日进行了两次公开听证会;在1977 年8 月举行的听证会期间, 收到283 份书面评论意见(属于游说支持或反对的意见), 其中221 份直接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 No1, Par.61- 62)。

3. 会计目标本就是一项会计基本假设。从会计目标的内涵可以看出, 会计目标并非臆断, 而是来自于客观的会计环境。所不同的是, 会计目标并非直接源自于对客观经济环境因素的概括, 而是来自于对特定会计环境下的针对性调查。以研究会计目标的Trueblood 报告为例, Trueblood 调查了5000 家以上公司的意见, 举行了50 次以上的面谈, 邀请相关利益团体举行了35 次的会议, 在纽约进行了3 天的公开听证会, 历时2 年半, 后才于1973 年3 月颁布了“Trueblood 报告”。[2]后来的FASB, 同样是在调查的基础上, 得出了会计目标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有助于评估主体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的结论。该结论充其量只能够算作是一项“命题”, 或者是一项有待检验的假设―――会计目标本就是一项假设(葛家澍, 1997.10)。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 会计目标的上述暂行性结论不断地再接受修订, 譬如AICPA(1994)等进行的相关发展。

4. 会计基本假设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有一席之地。诚然, 会计基本假设为逻辑起点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无法取得利益相关者的一致认可, 但并不能因此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将会计基本假设全然排除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外。不少的作者以FASB 的SFAC No1 为例, 认为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就未曾将会计基本假设列入。这一观点本身值得怀疑。的确,SFAC No1 未曾明确地对会计基本假设进行归位, 但是我们仍能够从SFAC No1、6 中读出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⑴SFAC No1 的Par.9- 16, 冠之以“ 环境对各种目的的影响”的总标题, 其实质上主要分析了会计环境等因素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⑵SFAC No6“财务报表的要素”中, 贯彻“未来经济利益观”所给出的各项财务报表的要素, 无一不隐含着会计基本假设。例如, 资产被定义为“特定的主体A 因为过去B1 的交易或事项, 而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B2 经济利益”。这样, A 其实明确的受到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B(含B1、B2)其实蕴涵着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思想―――若无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何来“过去”与“未来”?

所以, 会计基本假设并非被FASB 排斥在外, 合理的解释也许应该是: 会计基本假设、尤其是最基本的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 被FASB 认为是不言自明的, 因此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多次引用。与此相类似, 英国ASB 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订的相应的概念框架中, 也都并未将会计基本假设排斥在外, 这些概念框架的要素定义说明了本文的这个观点。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总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总则)等初具概念框架雏形的文献, 也无一例外地将会计基本假设置于醒目的位置, 加以详细规定与阐述。

综合上述层层递进的逻辑, 本文认为, 会计基本假设理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拥有一席之地, 切不可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目标导向而否认会计基本假设的作用。

三、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1. 关于会计目标的典型观点

FASB 的SFAC No1 是“决策有用观”的全面阐释者, 至此, “决策有用观”就被各国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奉为“圭臬”。FASB 指出: “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它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以便他们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的决策”。FASB 同时阐述了什么样的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 即“有助于预测现金流入、流出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3]

1999 年, 英国的ASB 在“Statements of Principlesfor Financial Reporting” 中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报告主体的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信息, 从而有助于各种使用者评价报告主体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以及制订相关的经济决策。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报告主体产生现金的能力(含时间及确定程度)以及评价报告主体财务适应性(adaptability)。”ASB提出的会计目标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4]

⑴ASB 提出的会计目标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进行了融合, 将两者的思想联合进行表述;

⑵ASB 提出的会计目标中, 认为最具决策有用性的信息除了与现金流动相关的信息之外, 还包括财务适应性(adaptability)―――即报告主体采取有效措施, 改变现金流量的时间和金额, 从而适应未曾预期的需要和机会的能力(Par.1.19)。

⑶ASB 提出的会计目标, 将信息使用者统一看待,并不象FASB 提出的会计目标一样, 对投资者格外侧重。究其原因, 可能与美国、英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关―――英国更多的推崇“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 认为企业不仅是股东的, 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同等看待; 而美国一直较为奉行“股权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国际会计准则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为“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财务报表还反映企业管理层对交付给他们的资源的经管成果或受托责任。使用者之所以评估企业管理层的经管情况, 是为了能够做出经济决策”(第12、14 段)。与ASB 提出的会计目标相仿, IASB 的提法等于同时承认了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性”。更进一步, IASB 还含蓄地指出, “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其实相互包容, 认为评价受托责任往往意味着决策有用―――撤换或续聘管理当局。

2. 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 与“ 决策有用观”的融合是科学的表述

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并与公司治理下的委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狭义的受托责任观指资源的受托者对资源的委托方负有解释、说明其经营活动及其结果的义务。随着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观”的逐渐蔓延和发展, 受托责任的内涵也逐步扩展到“社会责任” ( social responsibility) 。[5]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依托的环境背景一般为高度流通的证券市场及股东异常分散的上市公司, 此时存在着两项重要的变化: 第一, 股东只是法律终极意义上的所有者, 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企业的管理当局手中―――“强管理者, 弱所有者”格局, 所以股东

其实已经蜕变为“投资者”; 因此, 他们一般往往只满意于定期获得满意的股利即可。第二, 由于股权分散的现实及集体行动的困难性, 这些投资者往往并不希冀去撤换企业的管理当局, 而往往代之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资本市场。此时, 他们一般通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买卖股票的投资决策。

基于上述的描述, 本文认为“ 受托责任观” 和“决策有用观”并非是矛盾的或排斥的, 相反两者之间具有某些交集, 是可以进行融合的。受托责任观下,根据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告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或就此解聘管理当局的行为, 本身就是一项决策; 而决策有用观下, 一个个投资者根据财务报告、通过股票市场持有或抛售特定公司的股票, 表面看起来与受托责任评价关系不甚紧密, 但若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 大部分的投资者都进行了相同的抛售决策,那么等于形成了一项“集体行动”, 最终的累积效应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受托责任的决策―――一种间接行使受托责任关系权利的体现。如果以一种更为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受托责任概念或受托责任观, 我们发现, 两者不仅并不矛盾或排斥, 而且决策有用观往往体现为受托责任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横截面上的特例。

为此, 本文较为赞成ASB 和IASB 提出的会计目标, 并认为应该尊重不同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阶段与特征, 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兼顾受托责任观, 或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决策有用观为辅, 实现两者的融合。

3.“决策有用观”的困惑

即便“决策有用观”得到了相对较大范围内的认可, 但是“决策有用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⑴决策有用总是具体和针对性的, 但一套通用的财务报表不可能会对所有的信息使用者都有用。尽管FASB 在提出会计目标时认为, 对投资者和债权人有用的信息, 同样能够满足其它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所需,但缺乏明显的经验证据证明这一点。

⑵FASB、ASB、IASB 在论述会计目标时, 基本上都认为“有助于预测现金流入、流出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的信息是决策相关的, 但FASB 的SFAC No1 同时指出, “利用报告收益和收益组成内容的信息, 可以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前景”(Par.42- 47)。这个前后相悖的论断并未得到详尽的解释。

⑶ “‘有助于预测现金流入、流出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即为决策相关的”的表述不尽科学。追本溯源, FASB 得出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为Trueblood 报告, 而Trueblood 报告得出结论之前调查的企业主要是非常重视现金流量的“房地产”公司。若果真如此, 的确将决策有用的信息界定为“有助于预测现金流入、流出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的表述不仅存在争议, 而且还需进一步进行详细的审视与验证。

⑷会计目标的使用者到底应该象FASB 那样界定的、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主, 还是象ASB 和IASB 那样界定为利益相关者团体。正如前文指出的, 前者与股权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相适应, 而后者侧重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若采纳前者, 则以此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该模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和发展的会计准则、乃至受该类会计准则规范的上市公司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 是否会重蹈美国一系列财务欺诈的覆辙? 但若采纳后者, 则如Jensen 指出的, “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合逻辑, 因为它没有给出一个公司目标函数的全面描述。具体来说⋯⋯利益相关者理论要让管理当局服务于众多的‘主人’。但当诸多主人存在时, 没有人能够得到公正的报答; 没有单一的目标来阐明任务, 企业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必然产生困惑、冲突、效率低下、甚至竞争失败”。[6]那么,与利益相关者模式相适应的会计目标表述, 是否也会导致最终财务报告无法满足任何人的信息需求呢? 公司治理中出现的、在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下管理当局的“自然卸责”现象是否会在会计信息披露领域再现呢? 若果真如此, 那么会计目标指引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将无法实现透明度, 浑浊的信息披露将加剧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将受到削弱。

四、小结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着力探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否应该包含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关系”两个关键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分析,本文遵照的是四个基本的、层层递进的逻辑―――⑴会计基本假设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发展过程中地位的变化; ⑵会计基本假设为逻辑起点的概念框架遭到否定的内因; ⑶会计目标本就是一项会计基本假设; ⑷会计基本假设应在财务会计框架中拥有一席之地。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讨论, 本文认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应该融合、且指出了决策有用观目前面临的困境。值得指出的是,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和会计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还将不断的持续和丰富。

参考文献:

[1]Moonitz, “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 ARS No1,1961。

[2]葛家澍、杜兴强, 《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FASB, “ Obj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Enterprises”, SFAC No1, 1978。

[4]ASB, “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London, CCH Publishing, 1999, 12。

[5]杜兴强、章永奎, 《WTO 与会计的国际化》,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