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00:04:30

调解管理论文

调解管理论文篇1

(一)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益当前我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途径有诉讼和非诉讼两种。诉讼在我国常被视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种高度专业化、高成本的行为。随着我国社会矛盾的增多和公民对“诉讼万能”的迷信,上法庭讨说法成为了一种时尚,从而大量矛盾纠纷进入法院,使法院的诉讼案件数量呈几何递增。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和审结案件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件,2011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已达1,220.4万件。可以说,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诉讼爆炸”的时代[3]。“诉讼爆炸时代”一方面造成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需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另一方面人民法院面对诸多案件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需要审理,审判质量无形之中会下降,涉法涉诉案件或者就会不断增加。非诉讼是当事人不通过诉讼形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它包含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仲裁等多种形式。人民调解作为非诉讼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积极疏导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升级,减少矛盾纠纷进入法院,节约了诉讼成本;同时人民调解制度具有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程序灵活、执行容易等特点,且无需当事人交纳任何费用,最大限度满足了社会和人们的现实需要,能让我国有限司法资源去解决重大的疑难案件,实现了司法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二)促进了和谐理念的发展我国人民调解制度植根于我国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当中,是一项以和谐为最高理想和目标的法律制度。我国古代的调解有“居间”、“和解”和“调停”等多种提法,也有乡治调解、宗族调解和民间调解等多种形式,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贯彻着传统的“和谐”精神和教化原则。和谐体现在社会关系方面,最理想的状态便是无诉,认为诉讼是一种破坏社会秩序和影响人际关系的极端方式。正如古人所云:“与宗族讼,则伤宗族之恩;与乡党讼,则损乡党之谊,幸而获胜,所损己多”[4]。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一旦出现矛盾纠纷坚持调解,反对诉讼,把社会和谐作为解决一切纷争的出发点。同样,在当今中国,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坚持平等自愿原则,充分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和伦理道德,采取规劝疏导、说服教育、协商和解等方法,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既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又减少诉讼对抗造成群众人际关系的破裂,实现和谐共处的目的。因此,无论是我国传统的调解制度还是当今的人民调解制度,“和为贵”贯彻于这种制度的始终,促进了我国和谐理念的发展。

(三)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但是,有些人一提到依法治国,就片面地认为法治社会只有依靠诉讼才能实现,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讼解决机制作为法治的对立物而怀疑或排斥。殊不知,法治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行为模式和谐共存的社会,必然要求提供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5]。因此,包括人民调解在内的非诉讼解决机制也是法治社会应有之义。首先,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项民主法律制度,《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对人民调解制度进行了规范,说明人民调解制度是在法律规范之内;其次,人民调解工作主要依据《婚姻法》、《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它是依法依规进行的,同时在人民调解过程中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处理当事人的矛盾纠纷,它也成为了法律法规宣传的重要形式;最后,我国法治建设中纠纷解决方式是多样的,它不仅包括通过诉讼形式,而且也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在内的非诉讼途径,只有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调处体系,才能达到社会矛盾纠纷能够准确、有效的化解。因此,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并不是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旧衣服”,而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催化剂”。

二、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矛盾纠纷日趋多元和复杂,同时纯粹法治主义思潮对社会主流意识的误导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目前我国人民调解制度无论是立法上还是实务工作中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模糊目前,我国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在《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被界定为调解“民间纠纷”。何谓“民间纠纷”?它本身就十分笼统和模糊,理论界对“民间纠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常常被人们理解为发生在公民之间有关人身、财产权益和其他日常生活中的纠纷。因此,许多学者把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界定为公民之间因邻里、家庭、继承等基本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纠纷,当事人仅限于公民之间,内容局限于家庭、邻里等基本民事权利义务争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已经明显扩大,内容也不仅是限于家庭、邻里等基本民事权利义务争议,实践中早就将因征地拆迁、医疗保险、移民补偿等新型矛盾纠纷纳入人民调解的范围之内,在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将轻微刑事案件也纳入人民调解的范围,并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社会效果。由此可见,我国在立法上将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界定为“民间纠纷”,造成人民调解适用范围不科学和不明确,使一些新型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在实践中能否适用人民调解带来争议。

(二)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不强我国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不强,一直是制约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瓶颈。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对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既然是民事合同只能依靠当事人自觉遵守,自然不具备强制执行力,其法律效力不强。虽然2010年我国《人民调解法》规定了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并且明确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在此基础上,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和2013年1月正式实施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都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进行了规范,标志着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勿庸置疑,这些规定在解决人民调解协议效力问题上是我国法制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调解协议效力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这些规定依然未能赋予人民调解协议本身以执行力;另一方面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应当由双方当事人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向调解组织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应当对已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双方当事人”和“共同提出”这显然提高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门槛和条件,同时也给双方当事人留下反悔的空间,影响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也没有规定是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审查程序的可操作性明显不足,造成人民法院对协议的审查也持观望的态度,在实践中使用率不高,影响了调解协议的效力。

(三)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未形成,队伍整体素质较低近年来,我国社会矛盾纠纷日趋凸显,作为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人民调解制度,无论是组织建设还是队伍建设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兴行业场所不断涌现,这些新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工业园区等领域和环保、医疗卫生等行业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有些新兴行业场所中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还存在着“断层”和“空档”现象,人民调解组织覆盖社会的网络尚未形成,造成一些新型社会矛盾纠纷无处可调。长期以来,我国人民调解组织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方法和路径,队伍的整体素质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人民调解队伍还是存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法律知识欠缺等问题,制约了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据湖南省某区的统计数据来看,50岁以上的占27.6%,40-50岁之间的占47.7%,30-40岁之间的占20.6%,30岁以下的占3.9%;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8%,高中学历的占49%,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占41.8%[6]。这种人民调解队伍的结构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新变化,面对复杂的新型的社会矛盾纠纷时不能做到依法调解、有效调解,阻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人民调解工作经费难以保障和落实虽然我国人民调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应当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办公条件。但是,法律规范中使用的是“必要”的工作经费支持,“必要”的本身就是模糊概念,不同的人对必要性有着不同的认识,造成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支持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乡村财政十分紧张,根本无法保障人民调解经费,一些县级地方政府即使在当地财政预算中列入了人民调解经费,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预算予以拨付,造成一些人民调解委员会尤其是农村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没有固定、专门的办公场地,办公设施缺乏,调解工作经费短缺。据有关资料显示,湖南省某市2011年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平均每个司法所一年只有2,940元,平均每个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年只有205.7元,平均每个调解员一年只有4.6元[6]。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挫伤了调解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参加到人民调解工作中来,使人民调解工作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五)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协调多元化的矛盾必然要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机制也必然要求内在的协调统一[7]。面对不断涌现的社会矛盾纠纷,我国逐步形成了以诉讼为圆心,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为要素的多元化、多层次同心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体系,这样的体系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基本上各自为战,在人民调解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对三种调解的受案范围和彼此如何衔接进行规定,未能实现有效的“三调联动”。同时,“人民调解也未能与诉讼实现有效衔接,有些法院在国家法律法规未建立相应制度的情况下,强制将某些矛盾纠纷案件实行调解前置程序,即使当事人未表示调解的意愿,在开庭之前也必须进行调解,这样既没有充分尊重当事人对纠纷解决途径的选择权,也对当事人的诉权造成了一定的侵害”[5]。

三、完善和创新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路径

人民调解制度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成为了一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调解制度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需对人民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效力和经费保障等问题予以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

(一)扩大和明确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人民调解在当前社会复杂多变、各种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扩大和确定其适用范围成为必然。对于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笔者认为,为改变当前人民调解制度适用范围规定模糊的现状,建议采取概括式加列举式的模式来确定比较适宜。首先,在立法中应使用概括性文字来描述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同时扩展适用人民调解的主体范围,不仅仅在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还应拓展到法人与法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有关民事权利义务争议。这种概括式的规定,扩大了适用人民调解的主体范围,防止人民调解因主体的因素而被排除适用。其次,这种概括性的规定可能导致人民调解内容过于宽泛而在实践中难以把握,因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社区调解和日本的《民间调解法》的做法,根据我国人民调解工作实践对一些常见的民事纠纷采取列举性规定,将传统的涉及邻里、家庭、继承等常见、多发的民间纠纷,以及医疗保险、移民补偿、征地拆迁等新型社会纠纷罗列在“民间纠纷”之内。这种概括式加列举式的模式,既扩大了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又使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明确具体、便于操作。

(二)增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增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促使人民调解协议的有效履行,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制度功能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增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就必须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一定的强制执行力。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一定的强制执行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是降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条件。对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条件应降低,规定调解协议只要一方当事人提出司法确认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审查确认后即具有强制执行力。二是调整人民调解协议异议期的规定。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规定人民调解协议的异议期为30日内,这是一种刚性规定。笔者认为,将人民调解协议的刚性规定转变为弹性规定,即当事人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司法确认申请,该日期适用诉讼时效延长、中断事由的规定。这样对人民调解协议异议期的调整,增强了协议的效力,有利于督促当事人及时履行义务,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人民调解的组织和队伍建设1.强化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和网络建设。规范化建设是组织得以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为推进我国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笔者认为,我国应在部分省市先行试点,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统一的《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各级地方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等应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的队伍、业务、制度、经费和标牌标识等规范化建设;为及时妥善处理新型社会矛盾纠纷,地方政府应按照司法部的相关要求,加大新型行业场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减少化解新型社会矛盾纠纷的“空档”,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人民调解网络。与此同时,向社会借力,推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由于人民调解具有民间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因此,我国人民调解工作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人民调解需求大、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设立一些类似于上海“李琴工作室”的市场化人民调解组织。必要时政府可以采取政府出资向市场购买人民调解服务的方式,及时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同时,地方政府应重视社会力量在消除矛盾和解决纠纷中的重要性,成立人民调解协会,向社会借力,吸纳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大学院校师生、退休法官和检察官以及律师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向社会化方向发展。2.建立人民调解员职业准入制度。为适应新时期我国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应将人民调解员作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专业人员,按照地域、行业的不同要求,分类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员职业准入机制,明确规定人民调解员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只有通过人民调解员资格考试合格才能持证上岗,以此推动人民调解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省加快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步伐,改变专职人民调解员配备不平衡状态,力争全省每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配备5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每个乡镇(街道)配备2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至少配备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8]。3.建立人民调解员培训和等级评定制度。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是提高其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提升人民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制定人民调解员培训规划,加强人民调解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民调解的基本知识、调解技能和专项技能培训等方面;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经验交流、现场观摩、法庭旁听和专题讲座等。通过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技能,以适应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为调动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可借鉴江苏、辽宁等地的做法,将人民调解员划分为调解员、助理调解师、调解师、高级调解师等四个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制度。等级评定主要依据人民调解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学历、能力、工作业绩和遵纪守法等指标,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和权重,每年年底由县级司法机关组织,采取异地考核或者集中考核的方式对专职人民调解员进行一次考核,连续三年评比中获得优秀的人民调解员,除给予物质奖励以外,还应晋升一个等级。通过人民调解员的等级评定制度,调动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专业水平。

(四)多措并举解决人民调解经费经费保障是人民调解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提高人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我国人民调解制度要健康长期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的经费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多措并举解决人民调解经费。一是将人民调解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地方政府应严格按照财政部、司法部的规定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开支范围、保障办法和经费管理;进一步细化《人民调解法》中经费保障的规定,以制度化的方式规定人民调解的财政预算,明确居(村)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范围。对于纳入了财政预算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地方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确保人民调解经费到位。二是建立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制度。为调动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保障人民调解员的工资和购买相关保险基础上,建立调解案件“以奖代补”制度。三是设立“人民调解基金”。通过各种媒介加大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通过政府牵头发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设立“人民调解基金”,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财力支持。

调解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03-02

1WSR方法论简介

1.1 理解物理-事理-人理的内涵WSR系统方法论是“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简称,是由我国著名系统科学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提出的[1]。其中融入了钱学森、许国志等老一辈科学家所提出的“物理”、“事理”,是我国学者将东方哲学的思辨融入到西欧系统工程方法论中的结晶[2]。

张彩江和孙东川在综合分析多种对WSR方法论的不同理解后,给出了对物理、事理、人理的定义:“物理”是指涉及某项系统项目/问题处理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总和;“事理”是指涉及某项系统项目/问题处理过程中人们面对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时介入的机理;“人理”是指涉及某项系统项目/问题处理过程中的所有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3]。

综合来说对物理、事理、人理可以理解为:物理应是待解决系统所面临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环境、法律,物质运动规律,技术应用的一般作用原理等;事理是由于人的作用力产生的一些事物,包括人认识事物的角度,在办事过程中运用的一些方法、手段,组织体系;人理是复杂系统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差异化特性的协调,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物理阐述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事理讲述的是“怎么做”的问题,而人理则是“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

1.2 WSR系统方法论的一般过程WSR方法论一般工作过程为[4]:①理解领导意图;②形成目标;③调查与分析;④创建模型;⑤提出建议;⑥协调关系;⑦实施。将上述7个步骤进行协调以后,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7步骤中,将理解领导意图扩展为理解意图,因为意图不仅包括领导的,还应包括内涵更广泛的其他重要影响者的意图。而其中的形成目标,调查分析,创建策略并不是依照严格的顺序进行的,而协调关系应是贯穿于从理解意图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最后,实施的结果应与“意图”进行对比,满意则完成目标,不满意则需修改。

2应用WSR方法论规范房地产企业管理

2.1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分解房地产企业管理WSR方法论是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进行分解和实施的房地产企业的物理、事理、人理应理解为:

物理:房地产企业经营必须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土地管理相关法规、工程招投标管理相关法规、房地产销售的相关法规、经济法、合同法等;国家房地产经济形势,拟发展地区房地产业的土地政策,竞争企业的实力,市场的物业类型,客户类型,消费实力,消费倾向等;企业的办公条件,各工种作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本企业负责决策、设计、成本、工程、销售、财务等人员的专业技术条件; 从决策、获取土地、规划设计、施工到销售、物业等必要的开发流程;

事理:组织的结构设计,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及愿景的构建;各开发环节如何实施,包括土地获取的方式,聘请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或自行设计,工程招投标工作如何开展,造价核算审计等工作如何开展,施工管理如何开展,是否聘请销售机构等;制定决策、设计、成本、工程、销售、财务等人员的工作方法,考核办法;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及培训工作;企业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相关咨询机构、及土地、银行、政府等相关机构的合作合同;向员工和部门下达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依据;

人理:员工对企业愿景的理解,员工意识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忠诚度;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不同专业背景员工之间的沟通;企业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相关咨询机构、及土地、银行、政府等相关机构的关系维护等。

2.2 按照WSR方法论7步骤开展管理活动在充分认识房地产企业在WSR方法论下的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之后,将WSR方法论的七个步骤应用到不同维度。

理解意图,包括理解企业战略意图,在市场上希望占据什么样的竞争地位。了解领导的要求,了解房地产产品的目标客户的需求,甚至了解员工的意图。

制定与已经达成一致的既定意图相符合的目标。包括企业希望达到的行业地位、行业占有率、行业认同度名誉度等目标。进行产品市场定位,目标客户定位,制定财务经济效益目标。

为实现目标而开展的调查分析。调查既包括外部和内部调查。外部调查包括土地市场环境,银行等资本市场环境,原材料供需环境,工程技术条件,目标客户调查分析等。内部调查有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资金实力,内部人员素质,充分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调研分析。

创建策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拟定土地获取策略、融资策略、设计管理策略、施工管理策略、成本管理策略、营销策略、物业管理策略等。

提出解决方案,包括土地竞拍方案,详细的融资计划,概念性及详细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编制招标文件,制定施工管理方案及审查施工方提出的专项施工方案,制定销售方案等。

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与既定意图保持一致性,同时也可以根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适度的改变意图,形成及时的反馈。

协调关系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协调意图、目标、现实、策略、方案、构想间的关系,协调系统实践的投入、产出与成效的关系。

3结语

房地产企业作为资源整合型企业,其管理效率直接决定了企业效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显得尤其重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基于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分解,使之结构化、规范化,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WSR方法论运用到房地产企业管理中,运用“事理”解决“物理”,再运用“人理”进行全面协调,使组织的效率更高。这三者既是相互区别的,有各自的界定,也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共同作用,才能使组织系统运作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荣玫,韩传峰.基于WSR基础设施系统管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140-143.

[2]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7(6):51-60.

调解管理论文篇3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设置有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2014年4月修订与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的调查中,我们对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结构有以下的看法:

 

一、论文选题存在“过空过大”现象

 

对于人文管理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继续教育学院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以下的遵循原则:要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尽量从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选题。选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避免“过空过大”。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存在“过空过大”的现象。有些学生对论文选题把握不当,选定的论文题目范围太宽太大,难以收集第一手资料,难以展开撰写。[1]论文内容不充实,不符合培养要求和目标。有些学生什么资料好找就选什么题目,选题理论性太强,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符,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如何分析、论证,难以完成。有些学生则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搜索”“剪切”“粘贴”等功能,摘抄、堆积而拼凑毕业论文,甚至存在抄袭现象。

 

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有选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与预警研究”“薪酬调整机制的探讨”“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房地产营销战略研究”“论企业品牌战略”“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研究”“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们认为就成人教育的学生而言,以上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都是很大的研究题目。

 

二、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的毕业论文

 

我们认为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应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从而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选择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符合成人教育特点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而选择修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已在单位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成人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具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管理类专业采取成人高考(业余、函授)、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学习的形式。很多学生在本科学习前已在管理等岗位工作了多年,积累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经验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2期望把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

 

由于很多学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本科阶段,不少学生已尝试结合所学习的管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毕业论文阶段,他们期望借助指导教师的帮助,解决一些工作实践的问题。因此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动力更大,更期望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3理论知识积累尚不足

 

成人教育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的主流,很多学生工作相当忙,又有家庭负担,工学矛盾使学生很难有时间保证系统专心研究管理学基础理论。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有些学校在教学与考试上降低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学生学习与接受的知识面较窄。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理论知识积累上有欠缺,理论分析能力显得不足。

 

(二)管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

 

管理学科是直接指导实践的方法论,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专业性、广泛性和社会性。[2]对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重视以管理类课程理论为基础,联系社会实际分析较典型的案例,培养学生特有的管理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实践。

 

管理研究论文按论文的功能可分为:基础理论型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和学术论争型论文。基础理论型论文是运用科学抽象、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管理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建议的论文。学术论争型论文是就管理问题的不同观点开展争论的论文。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成人教育学生发挥其长处,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密切结合,更有利于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目前已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整合教学资源,实现送教上门,打造“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创新性课程体系。现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已探索与实践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是联合行业、企业创办直属班,学生群体都在同一企业工作,具有共同的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关心企业的发展,有共同的企业研讨问题。因此选择撰写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更有利于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更欢迎。

 

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是决定论文基本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要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更要注意与他们的工作实际和专业有机结合,选题宜小而具体。[3]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选题规模应适当,应选择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工作实际,能够独立完成的课题。

 

在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调查中,我们认为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广州欧康公司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研究”“广州海洋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南建公司提高客户装机满意度的研究”“ST零售企业经营的市场定位研究”“广东省空调行业销售管理策略研究”“通信代维企业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研究”“中铁十六局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广州萝岗区经济适用房工程质量监理研究”等研究课题,是属于管理类专业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的选题。

 

四、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

 

在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中提出: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在撰写规范中示例了某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录。从“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一文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了解该生撰写论文的思路。该生结合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实际情况,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运用管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研究结果很有实际意义与借鉴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该生能较好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做出一份贡献,也展示了该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成果。

 

“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正文结构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中国内外文献综述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本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包括了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文献等。第2章允升公司概况与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通过对公司员工的结构与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的描述,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章允升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调查结果统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章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对策与实施建议。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提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的思路和原则,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及实施的建议。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结论是对整篇毕业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指出本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认为“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毕业论文,符合管理应用研究型论文的撰写结构。管理应用研究型论文是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允升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毕业论文的撰写结构可供参考。

调解管理论文篇4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情况,分析了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J为,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撰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探讨了关键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有意义的对策建议。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出现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下滑的现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尤为严重,出现了内容抄袭空洞、语言表达不顺畅、创新不足、答辩流于形式等很多问题。现以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2届至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如表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1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五届论文成绩中,优秀率在逐年大幅度下降,由15.83%降到3.06%,而良好率、中等率和及格率都在增长,这就说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在下降,而这一结论也和目前其他同类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堪忧。本文选取了黄山学院2016届98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论文的选题、论文的撰写等维度进行了分析。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在进行选题的时候,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涉及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在对黄山学院2016届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汇总分析中发现以下问题:一是选题范围太宽。此次调查的98份论文选题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涉及到了国内外经济管理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营改增、创新创业背景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相关问题的探讨,此类选题在论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最大缺陷是选题理论性过于强,很难与实际相结合,比如论文带有“我国”、“中国”、“上市公司”字样的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论文也没有实例说明,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就很难把控,很难抓住重点,论述只能泛泛而言,内容缺少深度。通过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选用的是实践性选题,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论述,而实践性选题必须通过实践调查、搜集一手资料才能写出质量比较高的论文,但是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评价发现,实践调查所得资料有限,只能选用网络和书本上的案例,对案例的分析也是搬用已有的观点,这样就缺乏创新性。二是选题缺乏主动性。2016届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是老师拟定选题,学生进行选择,这样虽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培养不出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选题其实就是学生思考的开始,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选题阶段多下工夫,就可以对论文写作过程有全局性的把握,论文任务也可以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

2、论文撰写过程中的问题

(1)形式上,论文的形式要求是对论文的结构框架、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方面所作的要求。虽然在论文结构上,因为有指导教师把关,一般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出现了引用格式不规范、数量不够、引用的文献和论文选题不相关等问题;在语言的表述上出现了大量的语句不通,段落和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语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此外,由于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的论文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会绘制大量的数据表格,但是表格形式五花八门,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绘制。

(2)内容上,在对98份本科毕业论文仔细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首先逻辑性不强,比如在论文中引用案例说明的,案例本身和论文阐述的论点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得出的结果也未必是建立在对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次存在大量的抄袭,目前各个高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开设和毕业论文相关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在写论文之前很少甚至没有阅读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所以在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技巧上有很大的欠缺,他们为了尽快地完成论文,也不进行实践调研,大量引用他人的知识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东拼西凑完成论文。

三、影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在对98名论文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因素

(1)学生重视度不高。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此时所有课程都已经结束,学生也已经离校去找工作、毕业实习或是准备研究生考试,毕业论文被认为无关紧要。在对这98名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就行了,学分肯定能拿到。这些学生认为找工作也不需要查看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不重视论文写作。只有个别少数同学认为毕业论文还是比较重要的,是对自己大学专业能力学习成果的体现,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2)学生分析、研究及阐述能力比较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是不一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向具体专业实务操作的能力,比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主要是为将来能够走上实务操作岗位做好准备,所以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突出专业实务性和强化动手能力,而在分析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就比较薄弱。这就必然使得该类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上的能力不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较弱、归纳总结和文字组织能力较差、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偏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论文写作的能力,从而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2、指导教师因素

首先,根据调查,此次作为研究对象的98名毕业生,他们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多数都是由指导教师提供,然后由学生进行选择。教师提供的选题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知识水平和研究经历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选题存在范围比较宽泛、内容较为陈旧、理论性太强等问题。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都比较多,基本上都超过15人以上,这样教师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论文指导工作。一般而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包括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任务书的下达、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进行开题、初稿修改、中期检查、二稿修改直至论文定稿、答辩前指导、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资料整理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工作量不言而喻,而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本来教学工作就比较繁重,科研任务也比较多,再加上如此多数量的论文指导工作量,这就使得论文指导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指导教师为了应付论文检查,往往重视的是论文的表面形式是否规范,比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恰恰忽略了论文核心的内容。

3、学校管理及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考核主要是通过答辩进行。由于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面临实习和就业,许多学校对论文答辩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论文写作的结构形式没有问题,答辩就基本通过,就算第一次答辩不通过,在二辩过程中肯定能够通过,在这种环境下,就使得许多学生以就业实习为借口更加不重视论文的写作,从而影响论文的质量。

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

实践调研论文不是调研报告,是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和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真相,形成自己的认识或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有实践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具体的实践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去完成实践调研论文。其次还可以把毕业实习报告的部分内容并入到实践调研论文里来,做到一举两得,大大地减轻学生的写作难度。此外通过实践调研论文的撰写,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财务问题,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改变写毕业论文基本流于形式的现状,另一方面还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2、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

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首先在论文选题上,就可以将论文选题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是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其外延进行的一次研究性工作,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汇总,所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就可以有意识的去考虑论文选题方向,不用等到最后一年再来仓促地选择。其次我们可以将论文写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比如:可以在专业方向和学科平台上进行一些关于某个知识点和研究方法的小论文撰写,提前进行论文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论文写作的直观感觉。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论文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比如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尽可能和毕业实习挂钩,毕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进入到基层单位了解情况,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为我们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写作素材,有实践基础的论文写出来就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创新性很强,内容不会空泛、不会东拼西凑。

3、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应该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去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这对检验和提高论文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维护老师和学生的学术操守,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对论文质量的评价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从选题质量、写作质量和答辩质量对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评价。首先是选题方面,可以从选题的范围和内容评价该选题符不符合专业方向、能否反映专业当前热点、学生能否驾驭、有没有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其次是写作质量方面,可以从论文结构、论文逻辑、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和格式进行评价,考察论文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明确、论据逻辑性强不强、写作方式运用是否得当、格式是否正确等。最后是答辩过程。答辩情况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还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答q可以从内容表述及问题回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加论文淘汰率,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原则,对那些不重视论文撰写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秋菲,戚红.经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路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1(1).

[2] 马德元,朱剑峰.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

[3] 陈凤霞,谭佳黎.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

[4] 陈凤霞,杨辉.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

[5] 房红,于嘉,贾欣宇.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3).

[6] 关旭.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9).

[7] 韩b清.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作者简介】

调解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黄河干流;水资源调度;模型;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TV213.4;S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106-01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高速发展,需水量与日俱增,黄河水资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特别是在枯水期和用水高峰期,供水不足成为了非常大的一个问题,这使得黄河下游常常发生断流且断流时间显著变长,严重地影响了河段下游地区的城市供水、人畜用水和生活生产用水。在供水量不足而用水量剧增的背景下,只有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管理,采取可行性高的措施抑制超计划用水情况的发生,把不科学的用水需求的增长势头打压下去,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才能使黄河水资源的供水量和需水量相互匹配。

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通过不断创新和开拓性的工作,黄河水资源管理已从初期主要进行流域规划的编制,逐步发展到对省区初始水权的分配、取水权的管理、水量统一调度、水资源保护、流域水法规建设的具体实施.随着水资源管理透明度的增加,形成了目前统一规划、统一分配水量、统一发放水权证、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的格局.展望未来,黄河水资源管理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民主协商机制的建立,综合运用和完善科技、经济和法律手段,不断提高流域水资源的管理水平,确保"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治黄终极目标的实现.

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及邻近地区,土地辽阔,矿产丰畜,能源资源富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带,由于黄河流域地处干早半干旱地区,降雨稀少,地表、地下水资裸贫乏。因此黄河是该区域重要的水源。数十年来,依靠黄河水资源的保障,流域及下游沿黄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流域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对黄河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黄河水资源也日益紧缺,水资源供给与区城经济发展之需求严重失调,流域上中下游及不同用水部门用水矛盾突出,黄河下游断流现象频频发生,特别是近几年,断流现象更日趋加重。所以要有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用水计划作技术保障,同时需要有全河水利工程的统一调度和优化运行来支撑。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时空分布不均、干流中下游工程调节能力相对较低的黄河流域,更需要通过干流工程的联合优化运行来有效地调节流域水资源,协调黄河上中下游以及防洪、发电、灌溉等用水矛盾,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该论文结合实际生产需要,研究黄河干流水资源统一调度中的技术方法,对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制定可具体操作实施的配水方案,优化黄河水资源配置,实行计划用水、以供定需,缓解黄河断流问题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而且该研究针对黄河干流这一空间跨度大、条件复杂、包含数个具有不同运用目标和不同调节性能水电站水库群的水资源大系统,在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调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于可实际应用的实施调度,促进水库优化调度理论转向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 黄河干流水资源优化调度的基本模型

⑴黄河干流水资源调度基本思想

黄河干流系统共包括4个调节水库、6个径流式电站,各工程主要功能各异、任务不同。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梯级属于西北电网,在电力上互相补偿,主要以发电为主,兼顾供水、防洪、防凌,工程的调度实施由电力部门负责;中游小浪底和三门峡水库,主要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灌溉,工程调度由水利部门负责。另外,在发电目标上,上游梯级与三小水库的要求也有不同,上游梯级有调峰的要求,以保证出力最大为目标,而三小水库则对调峰要求不高,以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同时考虑到现有的工作情况和目前的实际调度管理状况,对目前黄河整个干流工程的调度模型为:将全干流分为上下两个子系统,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梯级称为龙刘系统,三门峡以下称为三小系统,两系统只有水量补偿,而不发生电力联系,相对独立,分别调度,以憧关流量为耦合。

⑵调度模型建立总体框架

关于大系统优化问题,解决方法有多种。以往多数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技术,将大系统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多个子系统,形成递级结构型式,在总体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对模型目标和约束条件的解藕,建立各子系统模型,在各子系统模型求解的基础上,根据大系统总目标,通过协调层的协调使整个大系统全局最优,从而得到整个系统的解。分解是大系统算法的结构设计,协调是大系统全局最优的保证。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各子系统模型的约束和目标都具有相同的形式,求解方法也相同。

在本论文研究中,根据黄河干流工程运行管理特点和上述水资源调度基本思想,在建立全河水资源调度模型时也采用了大系统分解技术,将干流系统分解为上、下两个子系统,在建立模型时采用了混合模型形式,在上、下游子系统分别建模的基础上,将两个具有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调度优化模型和方案优选决策模型组合在一起形成模型体系(称之为混合模型或组合模型),然后通过模型间耦合变量对系统整体进行协调,以达到寻找系统满意解的目的。之所以采用混合模型体系形式,主要是考虑到黄河干流上、下游两个子系统其要求不同、工程隶属关系不同、运行的主要目标也不相同,各有自身特点,不能要求用统一的调度模型,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调度模型;其次,根据目前黄河干流水资源调度的实际情况,在非汛期黄河水利委员会只负责刘家峡以下河段的水量调度,换言之,就是在已知刘家峡水库出库过程的条件下,下游模型应该能够独立运用,从生产管理角度上讲,需要上、下游两系统的模型相对独立,可以单独运行,以便管理部门按需所取。因此,本论文研究采用了混合模型结构,其优点是前一模型的输出是后一模型的输入,而后一模型的输出指导前一模型的输入,每个模型相对独立,分别择优,系统整体协调。

⑶方案决策

根据上述建立的模型在实际生产管理中求解出最优决策方案,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混合模型是一个模型体系,在求解时,各子模型分别求解,通过模型间耦合变量进行整体协调。具体方法为:首先假定一组各时段潼关断面流量Q={q1、q2…qr},以此作为龙刘系统的一个约束条件输入,求解龙刘水库调度模型,得到刘库各时段出库流量,并通过运行配水模型,给出潼关断面流量调度结果Q' ={q'1、q'2…q'r};然后将Q'作为三小系统的输入求解三小水库调度模型,得出全干流水资源调度结果,由协调层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若结果基本合理,则该结果可作为备选方案之一;若结果不合理,则调整潼关流量Q,重新上述过程,直到得到基本合理、可行的结果,即为一个备选方案。如此可得到若干备选方案。最后决策者利用方案优选技术,在备选方案集中优选决策满意方案,作为最后确定的实施方案。

3 水量调度方案指标评价体系

黄河干流水资源调度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性水资源调配过程,评价一个方案的优劣可从多方面考虑,如经济性、可行性、公平性、可靠性等,因而拥有大量的指标评价。但从科学、实用来讲,有必要从众多指标评价中挑选可操作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以使所有方案有一个公正的比较基础。

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应遵循几个原则:第一,选定的指标具有普遍性,即所选指标存在于各个方案。第二,指标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水资源调度所涉及利益的各个方面。第三,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即指标要有明确的意义和可量化的方法。第四,指标具有可获取性,即指标要容易获取。

综上所述,综合分析黄河干流非汛期水资源调度的目标,考虑方案的生成条件和实用性,认为水资源调度方案可以从防凌、发电、供水、可靠性等四方面来评价,其中发电又可分为发电的质量和数量指标,供水期发电质量主要是考虑出力平稳性和时段最小出力;数量可用调度期发电总量表示,因此,可用最小时段出力与调度期平均出力的比值表示。供水因素也包括供水的质量和数量,供水质量用两个指标,一是河口镇断面5~6月过水流量,主要考虑缓解黄河下游断流的作用;二是河段缺水率,供水数量用调度期总供水量表示。

4 结论

黄河干流全长5464Km,已建和在建水利工程10多处,干流水资源调度涉及面较广,矛盾较多,跨省区、跨流域,是一个较典型的大系统优化问题。虽然国内外对大型库群系统优化调度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直到目前比较成熟的、可直接应用于实际的库群优化调度方法仍很缺乏,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间仍存在较大的“鸿沟”。

本论文从实施出发,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根据黄河干流相互间的联系及工程布局,结合水资源调度生产的需要,根据系统论研究,提出了将黄河干流分为上、下两个子系统,两系统只发生水量补偿,分别调度,相对独立,以潼关流量为耦合的干流工程水资源调度基本思想。在调度时,首先依据不同子系统状况,通过代入不同的模型参数和改变约束条件形成多个可选调度方案,作为备选方案;然后兼顾各方的利益,根据面临实际情况和管理部门意见,由决策者利用方案优选技术方法,在备选方案中优选决策者满意的方案,作为最后确定的实施方案。

(2)依据两子系统的实际状况和生产需求,考虑到水资源调度管理部门的需要,并从生产应用的角度,建立了黄河水量调度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冯尚友,水资源系统工程,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李饪心,水资源系统运行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 杨文华等,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分析,水力发电学报,2000, (1) p12-21.

[4] 李会安,黄河干流水电站水库群水量实施调度及风险研究,博士论文,西安理工大学.

[5] 陈守煌,系统模糊决策理论与应用,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调解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践;毕业论文

引言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是高校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了基本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开始进入设计、研究、管理等领域。通过该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或环节能够达到如此全面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调解管理论文篇7

1.全媒体系列报道层层推进

网络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后,网络媒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主题宣传方面,网络媒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强化突出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报道的及时性、交流的互动性等特长,在众多媒体中独树一帜,让大众越来越关注网络新闻的内容。尤其在表现一种新的题材内容时,如眼下大家非常关注的社会管理创新,网络媒体能够以新颖、独特的传播模式,营造公众关注的话题,吸引越来越多的网友浏览、参与互动,知民情、聚民意。

中国宁波网全媒体记者多次赴宁海实地采访,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报道方式,在首页重点推出《文明城市需要“老何说和”》系列报道。解读“老何说和”这一民间调解组织的运作模式和经验做法,既有从整体上的报道《宁海“老何说和”:用群众方法解决群众问题》,也有实际案例的报道《“老何”调解心得:摆正自身位置,有效化解矛盾》,还有从群众视角展开的报道《百姓眼中的“老何”:办事公正公平,让人放心!》,以及从政府管理角度的报道《“老何说和”:整合民间力量,共化信访难题》等,使网民对“老何说和”这一民间调解模式全面了解,也使得这些被称为“老何”的民间调解员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2.网络评论把报道引向深入

网络评论是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论性意见。网络评论有责任引导网民正确认识新闻事件,正确参与社会热点问题。随着新闻事件向纵深发展,网络评论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通过网民的互动对新闻事件整体推进,从而营造平等的、无时间空间限制的舆论平台,促进大众对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在此次报道中,中国宁波网非常重视发挥网络评论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网民参与,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中国宁波网在持续推出系列报道的基础上,采用专题整合、独家评论的方式,深度挖掘价值、推广经验、引导思考。在首页套红显著推出《“老何说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以和为贵》专题,开设宁网专访——带你走进老何、“老何”的起源和发展、视频新闻、微博留言、网友留言、“老何说和”网上工作室等栏目,集纳整合新闻报道资讯,丰富、翔实、深入地阐述“老何说和”通过聘请群众威信高、人文地缘熟、法律政策精、热心调解工作的干部群众自主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成功经验。同时,刊发《“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等原创评论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老何说和”说出了“公平公正”,说出了基层普遍存在、外人又难以触摸到的矛盾点,说出了群众想听的话语,说出了人们渴望和谐的心愿。深入浅出的评论有效引导网民认识“老何说和”社会价值。

3.对话视频直播增强互动

宁波现有网民480多万,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2%。调查显示,70%的网民经常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等发表各类意见和建议。利用网络“对话”互动平台,提高网民参与度,畅通“百姓网上发声”渠道,这是中国宁波网在新形势下着力创新的一种举措。

中国宁波网多年来打造的“对话”互动平台,是浙江省知名新闻品牌栏目之一,是网民参与互动交流的网上平台。在“老何说和”全媒体系列报道推出之后,“对话”栏目随之跟进,推出节目“宁海‘老何’为何能说‘和’”。邀请中共宁波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项敏、宁海县司法局副局长周际勇、宁海县大佳何镇“老何说和”首席人民调解员何文昌等嘉宾到视频直播室参与节目,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网友踊跃参与,对“老何说和”发起缘由、如何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矛盾、如何进一步推广等进行互动交流。很多网友表示,“老何说和”这种民间调解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在化解基层矛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

4.微博论坛讨论扩大影响

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使网络媒体在主题事件传播时如虎添翼,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舆论场也得以迅猛扩张。中国宁波网经过认真策划,针对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的报道课题,把报道的一个落脚点放在微博和论坛上,运用微博、论坛等互动方式发动网民参与讨论,进一步扩大宣传影响力和覆盖面。

报道期间,中国宁波网开设了“老何说和”网上工作室,提供人民调解小贴士,实时解答网民疑问,扩大为民服务的渠道和平台;利用“中国宁波网”单位实名微博在人民网、新华网等知名网站“宁海热心‘老娘舅’助民解决烦心事”主题微博,扩大宣传推广;在论坛开设“‘老何说和’!顶一顶身边的‘老娘舅’”主题帖,引发网民讨论。在网络互动过程中,网民们留言指出“‘老何说和’是在‘鸡毛蒜皮’中挖到了‘金子’,一个个小矛盾被解决在萌芽状态,就大大减少了铸成大矛盾的可能,这是用钱所买不来的”,认为“‘老何说和’是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一种发扬民间传统智慧的创新”,希望“社区街道推广这种做法”。这种系列报道与互动推广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强化了网民的社会认知,为深入推广这一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调解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 市场价格 政府 调控

一、“限价令”的出台

2007年6月16日,兰州市的部分牛肉面馆经营者,以面粉、牛肉、水、电涨价为理由,将打印好的涨价通告散发给其他经营者,牛肉面价格由每碗2.50元上涨为3.00元,小碗2.80元,统一涨价0.50元,市民和舆论界为之哗然。6月26日,兰州市物价局对牛肉面提出了“限价令”:普通大碗牛肉面的价格不得超过2.50元,小碗牛肉面的价格不得超过2.30元。牛肉面“限价令”一出台就引起了各方强烈反应。

难道是兰州市物价局工作失误?还是政府调控市场有错?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各种主要的争论点、兰州市限价的理由、经济理论与实际的差别等方面进行探讨,论述政府如何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调控市场价格的职能。

二、主要的争论点

1.完全竞争主义论。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认为,政府细微到直接去干预拉面的价格,这是典型的向计划经济的回归。她分析说,餐饮业早就市场化了,价格早就放开了,拉面涨价与否应该由市场供求去决定。汪研究员的思想只是用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来反对兰州市牛肉面限价的做法,有失偏颇。

2.政府事权越位论。汪利娜又联系此前的肉价、房价的宏观调控,认为“政府一会儿越位,一会儿又缺位”。在肉价的调控过程中,政府以往并没有对猪肉的养殖给予足够的扶植政策,现在过多地干预肉价,无异于打乱市场自身的调节。她认为兰州市物价局对牛肉面提出了“限价令”就是政府事权越位。

3.微观干预冒充宏观调控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指出,宏观调控是指在总量范围内的调控,兰州物价部门对拉面价格设限,已经远远超出了宏观调控的范围。他希望经过此次的拉面限价事件后,其他地方的政府部门能够引以为戒,并与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划清界线”。

4.间接调控论。张朝霞教授认为,政府在不能控制牛肉面经营成本的前提下,一纸限价令让牛肉面不能超过2.5元出售的做法很难让牛肉面老板接受。张教授建议,要将兰州牛肉面产业做大,政府应该用间接调控的手段给牛肉面经营者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税收,降低其经营费用。

5.打击价格同盟论。宋超英教授认为,像牛肉面这种商品,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是完全可以解决价格问题的。优质优价、适当拉开价格差距是行业发展之后细分市场的必然要求,用限价的方式,不利于牛肉面质量的提高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如果牛肉面行业串通涨价,形成价格同盟,那么根据我国的物价法律法规,完全可以对价格同盟进行点对点针对性打击。

6.成本核定、分级定价论。王彦斌教授认为,牛肉面价格是一个特殊现象,不同于其他商品价格,它影响着兰州市的居民生活,我认为政府应该进行适当干预。经营成本虽然提高了,涨价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进行核定,在分等定级的前提下,提高目前牛肉面经营企业的卫生标准、质量和档次,做到优质优价,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对牛肉面“限价令”经济分析

1.限价的理由: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上升,进而降低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涨价的直接受益者是生产者。本文认为“政府应该管,政府干预后,对百姓来讲是件好事”,政府应该在这些小事中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导向作用,市场经济在偏离轨道的时候,特别是关系民生的事情,要充分体现出政府的调控和对消费者的关怀。这种生活现实与汪利娜研究员的市场经济理论有所差别。

2.限价的理由:有助于实现公平。市场经济也有缺陷,政府的职责恰恰在于解决竞争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信息失灵、经济波动和收入分配不公等市场缺陷,发挥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

3.限价的理由:打击价格联盟。据了解,此次西固区牛肉面涨价的过程颇为巧合,各个面馆涨价的幅度一样,而且涨价时间也都是6月16日上午。有暗中勾结,串通涨价,形成价格同盟之举。经调查,此次波及全兰州市的牛肉面行业涨价行为已经涉嫌串通涨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4.限价的理由:保护行业发展。兰州市物价局等部门联合发文并不是单纯的限价,而是为了让兰州牛肉面能上档次,市场经济需要市场利用“无形手”进行调节,同样也需要政府部门利用“有形手”进行干预。通过分等定级,让兰州牛肉面拉开档次,有利于兰州牛肉面的整体发展。

四、论政府如何发挥调控市场价格的职能

首先,思想观念上对市场价格的调控管理要取得共识。本文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是有调控管理的经济,市场价格也要有调控管理,要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价格管理的法制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对市场价格调控管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思想观念上对市场价格的调控管理取得共识,既要解决政府对市场价格调控监督不到位和各种市场价格失灵的问题;又要监督政府的价格干预过度和失误的问题。

其次,完善市场价格调控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规范价格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例如价格部门内设机构中设立市场价格调管部门,进一步理顺市场价格调控管理状况。同时,明确市场价格调控管理的职责分工,确保调控管理法规、政策贯彻到价格主体单位,形成调控措施到位,调控渠道顺畅的调控管理体制。

第三,改革政府现行的市场价格调控管理办法。实践证明,要实现政府对市场价格的间接调控目标,就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调控办法要与时俱进,调控制度要创新;调控管理渠道要畅通,手段要先进;调控视野要放大,要善于发现和发挥社会调控资源的力量,广泛发挥市场组织力量即行业协会等社会调控资源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维护市场价格秩序,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牛肉面牵动公共民生.甘肃日报,2007-7-12.

[2]政府宏观调控符合兰州实际――市物价局通报牛肉面限价原因.兰州日报,2007-7-12.

[3]限价:为保护牛肉面品牌.兰州晨报,2007-7-10.

[4]牛肉面“限价”仅具抚慰作用.甘肃日报,2007-7-17.

[5]牛肉面价格的背后.甘肃日报,2007-7-18.

[6]请关注没涨价的牛肉面.甘肃日报,2007-7-23.

[7]政府调控市场价格要有新突破.文武汉中国经济时报,2004.

调解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流体输配管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98-04

面对21世纪国际国内对人才的新要求和国家对本科专业的调整,原暖通、燃气、建筑设备3个本科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整合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从原3个专业近20门相互交叉、重叠的专业课中,凝练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组成新的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重庆大学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和广泛交流,承担了流体输配管网课程的创建任务。13年来,笔者所在的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课程已建设为重庆市精品课程、全国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重庆市推荐部级精品课程。在此,笔者希望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将课程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一)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各种工程问题有两类:流体输配和热质交换,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平台课程[1-2],它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流体力学基础之上,主要讲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所涵盖的暖通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冷热源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建筑消防工程、工厂动力工程等工程中共同的流体输配原理、管网系统的设计与调控方法。学生通过本平台课程的学习,可理解流体输配管网在专业中的重要性,了解流体输配管网在各种工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工程其它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配合,掌握管网系统设计计算、工况分析、调试和调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与其他课程间的关系分析

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导论课程的关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导论是必须的先修课程。学生通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导论课程的学习初步建立“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作用,了解解决该专业工程问题的大致方法和途径,以及关于该专业工程系统组成的概略认识,帮助学生认识管网的基本构成、各构成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正确理解流体输配管网在该专业的重要性。

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是暖通空调课程、燃气输配课程的先修课和平台课。这两门课程中包含的共通性的实现流体输送、分配的基本原理,管网设计与分析计算方法,流量、压力调控方法在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中提前讲述。涉及到的上述理论知识可不必在其他课程中重复讲解,但需要讲清楚在不同工程问题中,流体输配管网的作用、承担的流体输配任务、基于工程具体特点对管网的特殊要求、与其他理论技术的联系,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所需的综合方法。

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关系。认识实习实践环节应在课程开课之前设置,帮助学生认识流体输配管网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课程应在生产实习之前修完,生产实习环节最好安排工程管网系统运行调试,帮助学生巩固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初步的管网工程运行调节与管理能力。

与毕业设计环节的关系。提供毕业设计开展管网设计水力计算、动力装置匹配、水力工况分析、工况调节方案制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毕业设计提供学生应用上述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过程,在实践中形成计算与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分析

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始终围绕课程属于本专业技术“平台”课程这一地位及其任务,提炼“共性”;二是围绕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三是及时吸纳本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工程技术创新成果。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和三个版次部级规划教材、教学软件与学习辅导教材编写过程的探索,提出如下教学内容优化方案。

1.加强流体输配管网功能与作用的讲述

增加绪论部分,引导学生认识流体输配管网的任务、基本要求及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并将第1章由原来的“流体输配管网类型与装置”改为“流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类型”,帮助学生理解“功能需求决定流体输配管网的类型和装置”。

2.加强流体输配管网共性的提炼

在流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构成、分类、管网之间的连接、管网水力特征与水力计算、泵(风机)与管网的匹配、管网水力工况分析与调节等方面努力提炼共性。将各种形形的管网归纳为开式与闭式、枝状与环状两大分类。在管网系统中应用能量平衡的原理,通过引入虚拟管道和虚拟闭合的概念,对各种枝状管网建立闭合回路能量方程,从而构建通用的管网水力计算、水力工况分析和管网调节理论。将管网的动力按照其特性分为重力作用力和压力两大类,并归纳出两类动力对管网流体驱动的共同性与不同点,及其对管网设计与运行的影响。

3.加强管网调节的内容

按调节的目标将管网调节分为初调节与需求工况变化调节两类,分析两类调节目标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按调节的措施将管网调节分为阀门调节与动力性能调节两类。分析两种调节措施对应功能部件——调节阀门和动力装置的固有特性及其在调节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归纳两类调节措施的优势、不足与适用场合。

4.加强案例分析在课程中的比重

在专业理论的教学中,用典型工程案例来反映抽象内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将案例及对案例的分析贯穿全部章节,并在课程主要理论体系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增加一章,结合典型案例,系统分析、讲解如何应用课程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问题,使学生整体把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体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结果

优化后的教学内容按8章安排,各章节的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包括工程中的流体输配管网、流体输配管网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作用。第2章流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构成,包括气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装置、液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装置、相变流与多相流管网的功能与装置、流体输配管网的基本功能与基本构成、流体输配管网的基本类型。第3章流体输配管网的水力特征与水力计算,包括气体输配管网的水力特征、液体输配管网的水力特征、多相流管网的水力特征、流体输配管网的水力共性、流体输配管网水力计算的基本原理、枝状管网水力计算方法、枝状管网工程水力计算案例(选学内容)。第4章泵与风机的理论基础,包括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结构、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欧拉方程、泵与风机的损失与效率、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及叶型对性能的影响、相似律与比转数、其他常用泵与风机。第5章动力和调节装置与管网系统的匹配,包括管网系统中动力装置的工作状态点、单级动力源枝状管网动力装置的匹配、多级动力源枝状管网动力装置的匹配、调节阀的流量特性及其与管网系统的匹配,动力装置与管网系统匹配案例(选学内容)、节阀配置案例(选学内容)。第6章枝状管网水力工况分析与调节,包括管网系统的压力分布图、枝状管网水力工况分析方法、枝状管网水力工况调节、枝状管网水力工况分析与调节案例(选学内容)。第7章环状管网水力计算与水力工况分析,包括管网图及其矩阵表示、恒定流管网特性方程组及其求解方法、环状管网的水力计算与水力工况分析方法、环状管网的调节阀与动力装置的匹配、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水力工况分析与调节案例(选学内容)。第8章流体输配管网的工程应用案例(选学内容),包括城市热(冷)力管网案例、城市燃气管网案例、空调(采暖)冷(热)水输配管网案例、通风管网工程案例、建筑给排水管网工程案例、公共建筑流体输配管网节能工程案例。

课程宜安排的实验包括管网系统压力分布与特性曲线测定实验、动力装置性能测定实验、管网系统工况调节实验。

根据各学校和课程教师的具体情况,选择1个或以上实际工程进行全面案例剖析,主要从管网的功能要求、构成、布置原则和方法、水力特征、管网设计计算、实现管网功能和保障管网可靠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与装置匹配、管网的调试与调节方案、应用情况等方面展开。

按照教学计划,课程3学分,教学进程安排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48~54学时,各章学时分配建议为:第1章1学时;第2章5学时;第3章6~10学时;第4-7章各6~8学时;第8章6学时。宜另安排课程实验3~4个,每个实验2学时。

三、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教学处理方法

(一)教学重点

管网系统的型式及其附属装置的作用;管网系统的共性特性;气体、液体、多相管流水力特征、共性与特性;管网系统水力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水力计算方法;不同类型管网、不同条件下的水力计算方法选择与步骤、共同点与区别;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性能曲线、相似律及其应用;泵与风机在管网系统中的工作点、工况调节、性能曲线;管网系统动力装置(泵与风机)的选择与匹配;管网系统特性曲线的获得、影响因素及调整方法,管网系统的压力分布规律、压力分布图的绘制与应用;管网系统的水力工况分析方法,应用调节阀和动力装置进行管网调节的方法;管网图的有关概念,图的矩阵表示,恒定流管网特性方程组,环状管网的水力计算及水力工况分析方法,环状管网的水力计算及水力工况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难点

认识各种管网的共性和特性;压力和重力综合作用下的气体管流水力特征;两相流不同于单相流管网的水力特性,三种两相流管网的共性和特性;均匀送风管道设计,从掌握一种液体管网的水力计算推广到掌握其它各种液体管网的水力计算;泵与风机的理论性能曲线、实际性能曲线、无因次性能曲线的工程意义和使用方法;泵与风机的系统效应及其对泵与风机选用的影响,泵与风机的理论性能曲线、在管网中的实际工作性能曲线、标准试验获得的性能曲线的区别与联系,工程应用中的要点;管网系统特性曲线、管网压力分布图的绘制、分析和应用;各类管网系统的定压、调压原理;调节阀的应用方法;网络理论及其在管网分析中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处理方法

(1)紧密结合工程案例进行理论教学。课程基本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工程实际,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工程实例,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解相关理论的抽象过程及实际应用。结合案例讲解的基本原则是案例要典型、有代表性,讲解透彻,切忌罗列案例;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管网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触类旁通”的分析能力。

(2)注重充分联系先修课程和实践环节,联系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解流体力学中的基础理论与该课程有关理论、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流体力学中的能量方程、流动阻力的计算是针对一个流动段落的两个断面,而该课程将其扩展到管网中的任意回路。通过对比促进学生掌握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悟出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的作用。

(3)加强实验环节教学,特别是综合性的实验环节,并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自己动手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对照,加深理解。

(4)布置适当的与工程案例相结合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验”理论方法的应用过程,加深理解,并逐步掌握其应用方法。

四、对任课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具备坚实的流体力学、流体输配管网理论基础;了解专业全局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求,清楚专业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各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掌握所承担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解工程实践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具有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工程新技术研发经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付祥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设置平台课程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4,13(3): 58-60.

[2]肖勇全,张志刚,朱颖心,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平台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03,12(2):39-42.

[3]朱颖心,石文星.对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5):78-82.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fluid pipe network

XIAO Yi-min, FU Xiang-zhao

(Facul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调解管理论文篇10

Abstract: WSR Methodology not only is the response to the system of the world scientific community, but also the refinement,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systematic though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ully reflects the system thought and spiri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the constitutes of WSR methodology are Wuli, Shili and Renli. In addition, WSR methodology as a whole, the interaction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of Wuli, Shili, Renli and the whole should be recognized in the view of systems theory.

关键词: WSR方法论;系统科学思想;系统工程;应用与实践

Key words: WSR Methodology;thinking of system science;system engineering;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013-03

0 引言

WSR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论的简称。方法论是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辩证过程,每个阶段的问题都要用这一辩证过程来展开并解决之。系统方法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问题开展,然后再解决之,即提出问题并给出问题的环境设定[1]。上世纪90年代,顾基发研究员与朱志昌博士共同提出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WSR方法论。作为东方的系统方法论,WSR方法论一经提出,就天然地具备了系统科学的思想“基因”。

1 WSR方法论的提出是对世界系统科学界的响应

20世纪80年代,英美各国在经历了国际性的“系统反思”之后,一批新的系统方法论如雨后春笋般被提出来——1984年,英国Checkland教授提出了软系统方法论(SSM)。SSM通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来实现对系统的认识,从而求解出“可行地、满意地”解。几乎在同时,梅森与米特罗夫、拉塞尔·阿科夫以及沃纳·乌尔里克等人针对无法量化或者量化难度过高、不能用传统的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等方法来解决的“硬”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假设表面化与检验系统方法论、交互式规划方法论和批判系统启发法。此外,同时期还产生了亚对策方法论、生存系统建模、战略选择、战略选择发展与分析、问题结构法等[5]一系统“软”系统方法论。这些方法论都强调思考方法、工作过程以及人的参与等问题,而“去掉”了“硬”系统方法论中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其偏软、偏战略思考[2]。

但是,中国长期从事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比较不容易接受西方的系统方法论,所以迫切希望能够产生符合中国式思维的系统方法论。在这种背景下,顾基发研究员与朱志昌博士在1994年提出了WSR系统方法论。在此之前,顾基发研究员就曾指出:要“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

2 WSR方法论是对中国文化中系统思想的天然继承

耗散结构的创始人普利高津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眼于自发自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6]”,“中国文化具有一种远非消极的整体和谐。这种整体和谐是各种对抗过程间的复杂平衡造成的。”德国物理学家、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曾表示:“协同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在整体性观念上有着很深的联系[2]”。“系统科学的概念是由中国学者较早提出的[7]。”

2.1 “天人合一”与系统思想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东方综合的思维模式区别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8]。“东方论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8]。”在谈到如何挽救西方文化主宰下引发的生态遭到破坏、洪水肆虐、生物灭种等问题时,季先生表示:“依我看,办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8]。”这里的分析思维模式即是机械的还原论思维,而综合思维模式即中国文化中固有的系统

思维。

季先生认为:要“挽救西方文化主宰下引发的生态遭到破坏、洪水肆虐、生物灭种等问题”,就首先是需要对“物理”因素的研究,认识到生态平衡、生物多样化生存的规律。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则注重“天人合一”,用“天人观”指导天与人之间的“事理”。要最终实现对“西方文化主宰下引发的生态遭到破坏、洪水肆虐、生物灭种等问题”的“挽救”,则需要协调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思维、行动、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即“人理”),从而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WSR方法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2 中医辨证施治与系统思想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人是构成整个宇宙的重要“元素”,自然与人类有天然地统一性。这种思想观念深刻地融入到了祖国医学系统中[5]。中医认为人体系统是保持阴阳动态平衡的,是处于运动变换的功能-力量的动态平衡中的,具有自调节的性质[9]。钱学森先生曾说:“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脏腑论及经络学说,六淫、七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些都强调了人体的整体观以及人和环境、人和工作的整体观。应该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10]。”中医诊病所必经的“望、闻、问、切”则更是包含了人-病-症3者相结合的辨证施治的整体论思想。

钱学森先生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脏腑论及经络学说,六淫、七情”(即“物理”)是中医的基础;同时,“人体这个系统是保持动态平衡的,而非静止不变的,是处于运动变换的功能-力量的动态平衡状态的”(即事理);再者,因为“人是构成整个宇宙的重要‘元素’,自然与人类有天然地统一性”,所以要推动祖国医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就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理)。

此外,《易经》就把世界看成是由基本要素组成的、包括了多层次的、不断循环演化的整体。《孙子兵法》注重从全局把握战机,综合协调。田忌赛马就是这一思想的最直接体现。

3 WSR方法论剖析

3.1 WSR方法论的内涵 在使用WSR方法论指导和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对W、S、R各自内容和范围的界定并不一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张彩江和孙东川综合了前人对WSR方法论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文献[12]中理清和界定物理、事理、人理的外延和内涵。之后,薛惠峰[11,13,14]教授、寇晓东[15]博士等人对WSR方法论的内容进行了界定、丰富和完善。

应该看到:物理、事理、人理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泾渭分明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维度的解析,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具体来说,事理和人理中的基本规律,具有“物理”的性质;而对物理、人理的处理,也离不开事理的作用;人理亦是如此。不可顾此失彼,而须以系统论的视角来理解物理、事理、人理与WSR方法论在系统思想指引下的一致性与统一性。

3.2 WSR方法论的特点 赵亚男等人指出,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工作对象主要是人,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16]。东方和西方的管理科学都是围绕着“人、组织中的人、组织[17]”展开的,但是二者的差异就体现在对人的认识上[17]。然而,受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西方的管理学理论始终不能有效的解决中国社会管理中的问题。针对这一现实,WSR方法论则应运而生。

WSR方法论不只专注于自然科学、运筹学等学科所专注的物理和事理,而且也将物理和事理过程中的人的因素提高到了人理的高度。作为WSR方法论的提出者,朱志昌博士表示:WSR方法论关注的重点是系统的物理、事理、人理是什么及其三者之间如何达到和谐的,而不刻意关注问题的简单性或者复杂性[18]。“人既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又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8]。”

WSR方法论对于人理的重视,或许也可以从科学家瓦格纳的论述中看出一二。“近代科学中最重要的间隙是什么?显然是物理科学同精神科学的差异,实际上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或许,物理学家为心理学方面较肤浅的讲究提供的某些工具可以除外,而心理学家警告物理学家要小心以免所隐藏的欲望影响他的思考和发现。”

3.3 WSR方法论的常用方法 WSR方法论的提出者顾基发研究员将其工作过程分为理解意图、制定目标、调查分析、构造策略、选择方案、协调关系和实现构想7个步骤[2]。后来,朱志昌博士认为协调关系不是一个步骤,而应作为一个要素贯穿整个项目或者过程,也就是“6步骤1要素说”[12]。而各阶段所使用的方法有:

理解意图:头脑风暴法、CATWOE、认知图法、群件法、斡件法以及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法等。

目标形成和设定:目标树、统一计划规划法、解析结构建模、AHP、头脑风暴法、批判系统启发法等。

调查分析:Delphi法、问卷法、文献法、历史对比法、名义小组法、访谈法等。

策略的构造与产生:各种建模方法、综合集成研讨

厅等。

选择方案:AHP、群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综合集成研讨厅等。

实现阶段:各种统计图表、统筹图以及路线图等。

“协调关系”:和谐管理理论、对策论、亚对策、超对策、综合集成研讨厅、群件、斡件等。

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复杂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动力学等新兴学科也为关系的协调提供了若干规律性的指导。反过来看,复杂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动力学所得到的规律则属于“物理”。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复杂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动力学等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真正的实现“协调关系”的目的。所谓的“协调关系”,更多地是从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意义下展开的,需要以东方综合的系统思维为指导。换句话说,通过定量化研究的“协调关系”成果,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系统“协调关系”的预期。

4 WSR方法论的应用现状

4.1 案例应用 自从WSR方法论提出至今的近20年里,WSR方法论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各级各类的科研中,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在WSR方法论的指导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的人机结合综合集成体系研究”(编号:7990580)及其子项目已顺利通过了NSFC的验收评审,并被评为特优。WSR方法论还先后被应用于国家科委(1995年)下达的“商业设施与技术装备标准规范体系研究”(编号:Z95001)、原国家计委(现在的国家发改委)(1997年)批准的“商业自动化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工程”等科研项目中。

此外,WSR方法论还被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咨询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医院管理、农业机构之间的合作、决策支持系统(DSS)、项目评价、城市系统工程[15]等多个方面。

4.2 成果统计 我们对CNKI数据库从1994年1月-2012年8月关于WSR方法论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统计。

在统计的过程中,以“WSR”和“物理&事理&人理”为搜索关键词,共有177条信息,经过分析,有效数据115条。此处相关的分析都是基于这115条有效数据进行的。(图1、表2)

由于文献所涉及研究领域的交叉重合性,对有效数据的分类难度较大。却不难看出,有关WSR方法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论、交通运输与管理、企业管理、教育管理、经济与金融管理、城市发展、评价与预测以及风险管理等领域。显而易见,除系统论的研究以外,其他诸领域都与人有直接密切的关系,用WSR方法论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的突出和协调好“人理”,处理好人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赵亚男,黄体忠.系统工程方法论综述[M].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2004.

[2]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顾基发.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和体系的发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增刊):10-18.

[4][英]迈克尔·C·杰克逊.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06).

[6]顾基发,唐锡晋.从古代系统思想到现代东方系统方法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01).

[7]许国志.系统科学大辞典[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9]戴汝为.系统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1]薛惠峰,张骏.现代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12]张彩江,孙东川.WSR方法论的一些概念和认识[J].系统工程,2001,19(6).

[13]张强,薛惠峰.基于WSR方法论的环境安全分析模型[J].中国软科学,2010(01).

[14]薛惠峰,周少鹏,杨一文.基于WSR方法论的项目管理系统分析[J].科学决策,2012(03).

[15]寇晓东.基于WSR方法论的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自组织、城市管理与城市和谐[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16]孙东川,林福永,孙凯.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及其基本途径研究[J].管理学报,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