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02:49:14

影视作品论文

影视作品论文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影片以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美好的寓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途径来广泛地宣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态问题,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展示和对破坏生态平衡后果的描述充分反映了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学生在观看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时会受到精神上的启迪,这样不仅加强了对社会主义优秀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也对建设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影视文化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创作一些反映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作品来对观看者进行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其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影视文化的机制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播放的宣传片———《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祖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部署,突出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像这样通过对以生态文明保护为题材的宣传片的播放,将其中的正面价值观日渐融入大学生的民族气质里,使每位大学生在观看此类影片后都能对生态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体会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使其形成生态道德观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态观来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保护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例如:影片《鄱湖浪》描述的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以及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曲折过程,讲述了潘阳湖近半个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生态文明保护观念的认同与保护生态文明的努力实践。

(三)实践指导功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教育。运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活动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纪录片《守望》就充分地体现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该片细致地描述了福建人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大自然的平衡发展以及与大自然和平相守的感人故事,也提出了今后我国环境将面临的生态难题,以此来警示众人。通过此类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的大学生将其所接受的思想认识、道德内容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继而将这种优秀的品质转化为现实行动和行为习惯。

二、生态文明影视作品的发展方向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影视作品的制作方必须积极配合高校做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平台,将影视作品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去,这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实需要。

(一)倡导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弘扬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对于将我国建设成为美丽、文明、和谐、无污染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摇篮,应该将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这一主题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书本式教学,非但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反而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创作影视作品时,要想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倡导生态文明的主旋律,积极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念,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生态问题,主动参与生态文明活动,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影视作品论文篇2

对话含义是建立在合作原则基础上的,听话方根据说话方的字面含义进行推理,进而体会到其中的隐形含义。(戈玲玲,2002),这也就是说听话人揣测出了隐藏在言语表面涵义内部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对于合作原则中的四条准则而言,它们都是属于约定俗成的规约,所以被违法的概率就比较大,于是就会导致会话含义的出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出现违反准则的情况,就会带来会话含义的出现,对于违反准则的情况要进行区分,格赖斯通过研究提炼,将这一现象划分为四种情况:(1)交流者在比较含蓄的情况下违反合作准则。(2)交流者明确表示违背合作准则。(3)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交流者不能遵守合作原则,否则就会产生沟通歧义。(4)如果交际者处于某些目的而违反准则,同时还让听话人觉察出交际者的目的,Grice认为这是一种“蔑视”准则的行为。第四种类型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也是常规交际中运用概率最高的一种交流方式。说话方出于自身就沟通动机的需要,会议违反合作原则的表达方式,营造出更为特殊的沟通效果。会话含义以假设语义含义为基础,说话方对这一动机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听话的一方却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判断,体会到其中的页数含义,并且按照说话方的预期目的对话语进行重新定义。由此可见,只有建立在资源基础上,才能实现违反合作原则前提下的语言沟通。

二、会话含义理论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下面就针对影视作品中人物对白的分析,探讨对会话准则的违反,是否成就了成功的对话,而且产生了不一样的交际效果,比如产生了让观众难忘的经典对白,让人们体会到幽默,会心,体会到主人公的感情,甚至是感同身受的共鸣效果。

(一)对量原则的违反

1、第一个例子是选取这几年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刘梅:"老公!这人可有点五大三!虎背熊的意思。”夏东海:"老婆!要不然我临阵脱。”刘梅:"赶紧逃之夭吧!”夏东海:"那么说!他也不过徒有虚呀。”刘梅:"嗯。”夏东海:"那我就胸有成了。夏东海为了帮助夏雨挽回面子,决定与夏雨同学的父亲比武。因为夏东海不懂武力,所以他对于这次的比武没有任何把握,但是刘梅却知道底细,所以他们谈话中诙谐的将四字成语漏说一字,故意减少话语的信息量,即使没有把成语说全,在熟知这些成语的中国观众中却产生了引人发笑的幽默效果。2、第二个例子选择的是近期在内地热播的美剧《绯闻女孩》中的第一幕:Rufus:Dan,Jenny,overhere!Jenny:Hey,Dad!Rufus:Hey,hey,youmadeit!Welcomeback.Howwasyourweekend?How’syourmom?Dan:fineJenny:She’sgood.Uh,fineandgood.Dan:She’s…goodandfine.Rufus:Like"maybeInevershould’veleftManhattan”fineortakingatime-outfrommymarriagewasthebestideaIeverhave,fine?Dan:Dad,youknowwhat?I-Iam,Uh,Iamstarving.这是第一集刚开始时的一段对话,此时Dan、Jenny及其母亲刚刚度完周末回来,而父亲Rufus则在火车站迎接他们。当父亲非常高兴的询问子女周末过的如何,孩子的妈妈情况怎样时,Dan回答说“还不错”,而Jenny则表示“她很好”。后者在听到前者说不错的时候,也立刻附和一句睡“不错,真的很好”。而后者在听到前者的表述后,也表示说“很好,不错”。两个孩子的答案对于Rufus来说显然不具备确定性,于是他又继续追问:道理的哪一种选择比较好呢?是我继续留下曼哈顿比较好,还是结束这段婚姻的决定比较好?这时候Dan则以一句“我饿了”试图结束这段对话。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待,父亲对两个孩子进行提问的时候,并不是希望得打简单的“好”或者“不好”的答案,而子女们在经过反复思索后,违反了语言对话的合作原则,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想继续这一话题,也可能是由于不知道怎样面对当时的局面,但是父亲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还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追问。但是从子女们回避的态度中,父亲渐渐明白了这一点。

(二)对质原则的违反

以质为准则,讲话者需要保证话语的真实性。如果出现谎言,则违背了这一准则。不说真话的情况有两种,一种的明知假话但还是说出来,一种是说话时缺乏足够证据,这两种原因在影视对白中往往会营造出幽默效果。这个可以用葛优去年的电影《非诚勿扰》中的一段对白来证明。1、说自知是虚假的话范先生:你看看咱们说中文呢,还是说英文呢?秦奋:您定,哪个顺口您就说哪个?范先生:那还是说母语吧。NicetoMeetYou.……这段对白的幽默点出现在最后一段。在最后一段对白中,范先生是一名中国人,他在说出“那还是说母语吧”这句话之后,紧接着用英语向大家打招呼,这就违法质准则的第一点,使得观众不约而同的发笑。进一步就成功地让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身上,于是就达到了制作方想要的影视效果。2、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下面是《非诚勿扰》中的一段经典对白:梁笑笑:你喜欢我什么?秦奋:我说过喜欢你吗?梁笑笑:要诚实,这是我们之后在一起的前提。秦奋:我想和你在一起的前提就是找不到之前比你还傻的人。梁笑笑:我以后不会再那么傻了。秦奋:你啊,想三心二意还没那本事,逢场作戏你都不会,我就是看中了这点才容忍你现在的表现。梁笑笑:那要是我接受了教训变聪明呢,你这如意算盘不就落空了?秦奋:那我明天就把你卖给北海道的土人,让你一辈子伺候他们捕鱼狩猎,生一大堆孩子,风里来雨里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想逃跑,抓回来就是一顿毒打,三年就把你折磨成一个又黑又瘦谁见都躲的干巴小老太太。这段对白的幽默产生在最后一段。在这段对白的最后,秦奋的对话显然不具备充足证据,也一定不会发生对话中的行为,但是,却把这段话中所表达的意思进行了认为丰富和夸张,而使这一情景变得丰富而具体,好像使观众看到了当时的情景,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从以上较具代表性的对话可以看到,说话方可以描述一些缺乏证据的语言,在对方明知道是假设的情况下,可以营造出更为明显的幽默效果,这些都是表演艺术中经常用到的手段。

(三)对关系准则的违反

关系准则要求交流双方必须具备切题说话这一原则,不能使话题偏离沟通主题。但是在实际沟通中,如果一方的话题使另一方布置如何回答,那么对方就会转移话题,进而出现对话中答非所问的现象。事实上,沟通双方都已经了解对话的含义及意义,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双方都不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而是以故意违背关系准则这一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想,进而使对方做到“心中有数”。1、《家有儿女》:三个孩子在看报,刘星:"哇!”夏雪/夏雨:"干什么呀?”刘星:"我喜欢的那副拳击手套降价了!”夏雪:"哇!”刘星/夏雨:"你又怎么了?”夏雪:"我想要的随身听降价了!”夏雨:"哇!”刘星/夏雪:"你该不会也要买什么吧?”(好象是这样)夏雨:(指着一处地方)这个字是念‘哇’吧!我没念错吧。这段对话中,夏雨最后一句台词营造出幽默效果,关系准则中要求对话必须与主题密切相关。则本次谈话中,主人公的对话内容是关于商品打折信息的,这里的感叹词则表示对打折力度的惊叹,而夏雨却并且表述出对这些降价商品的兴趣,他之所以会喊出“哇”,就是为了让夏雪和刘星对其产生误解,进而就产生了一种幽默感。2、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一个情景对白:副导:"我没发你通告;你来干嘛?天仇(周星驰):"是这样的;上次你不是叫我回家想想怎么死吗?想过了,又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新的启发。相信我现在的演出一定会让你更加满意的。副导:"如果是两年前,我就一刀捅死你!”天仇:"哎,这个刀呢跟枪不同,中刀通常多是这个位置(指着自己的腋下,做中刀状),这里,要伤口大一点呢?脸上还会再痛苦一点,如果是被自己朋友出卖的话,还会(做惊讶状)我想不到……是你?啊啊啊。在电影中,对于尹天仇这个演员,副导演表现出强烈的不耐烦与不屑,尹天仇为了反击副导演,采用了不合作的方式,对于副导演的提问采用了“牛唇不对马嘴”式的回答,这就违反了准则产生了会话含义。同时观众也看到了一个坚韧、执着的任务形象。

(四)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对于方式准则而言,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要做到简单明了,要尽量避免歧义或晦涩等问题的出现。具体如下述例子:1、周星驰的《少林足球》星驰:"除了唱歌,我想不到其他办法来表达我内心的兴奋和对你的仰慕,哇,好正点呐。阿梅:"我不好看,你别笑我。星驰:"你看着这馒头多正点!在上述的对白中,“正点”的真正内涵让人很难把握,可以理解成为阿梅长得很漂亮,也可理解成为馒头很好吃。周星驰故意采用含糊其辞这一说话方式,来试探阿梅对其反应,进而可以吃到免费的馒头。2、《家有儿女》中,有一幕:一叫林凡的小伙子要追求下雪,于是又下面一段对话。林凡(激动的):"你就是那个可爱的,夏雪的弟弟?刘星傻笑着:"我就是那个夏雪的,可爱的弟弟。在方式准则中,说话必须要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在上述对白中,当林凡与刘星第一次见面时,林凡就直接说出了“可爱的夏雪”这一类的言语,实际上也就是告诉刘星他很爱慕夏雪。洞察林凡心思后刘星迅速故意颠倒语序,将“可爱”一次套用在自己身上,不但达到了自夸的效果,也表达出了他不欢迎夏雪的态度。使观众得到了愉悦感。让观众不禁觉得刘星很可爱,致使幽默感的产生。

三、结语

影视作品论文篇3

关键词:影视作品价值观创作意图先行

影视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从各个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影视工作者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指引下,深入生活、辛勤创作、精心制作,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作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这些年,影视作品来源扩大了,欧美、日、韩等影视片、港台影视片纷纷登陆大陆市场。对我国大陆的影视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影视的观看渠道拓展了,电影院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播场所,电视业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影视作品的评判标准在变,票房价值的高低、能否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等,似乎成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这些都对影视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思想产生波动,形成极大的诱惑力。当前一些影视作品追逐“票房价值”、崇尚“娱乐至上”、炒作“眼球经济”的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新问题、新变化需要用新的方案去解决。从辩证的角度看,在“变”中总应该有“不变”的东西,我们认为“三项基本原则”不能变,“善与恶”“美与丑”等大是大非的价值观不能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正是阐明了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值得我们影视工作者认真的学习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段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和谐社会思想文化的精髓。

应该看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十分具体的,在全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将这一论述加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所证明的正确理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马克思主义成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它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综合性理论体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些理论,引领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的第二部分。当前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更是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是当今社会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又一个构成部分。具体地说,民族精神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传统的、民族的。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性。我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根基,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成果,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丰十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具体化。同志对此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影视的发展方向,对于影视专业人员,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在的逻辑性,又有多方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一切有良知的作家和影视工作者非但没有任何限制,还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的思路。影视工作者应立足于此,深人生活、深入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作。

二、影视创作应主题明确价值观先行

创作是影视的基础。好的影片需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剧作家的创作。

长期以来我国影视事业受到各种“左倾”思潮的干扰,尤其足中受到“三突出”“主题先行”等极左思潮的限制,影视创作困难重重、如履薄冰。所谓主题先行,原本是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创作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去寻找题材、安排故事的创作手法。这是所有具有强烈责任感,有明确服务对象的作家惯常使用的创作方法。当然这也只是创作方法中的一种。而在“”中,“”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去衡量作品,对影视作品横加指责;在创作上,让作家在他们设计的“主题”中去搞。这与创作方法的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结束以后。“”所谓的“主题先行”被批得很臭,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思潮抬头——反对创作方法上的主题先行,这种思潮说白了,是有意无视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创作思潮,这种思潮给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唯美艺术”、“暴露文学”和西方价值观泛滥带来可乘之机。在影视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则突出表现为崇尚“娱乐至上”、追逐“票房价值”,炒作“眼球经济”,应当看到这种不顾社会影响追名逐利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在网络和报端,这类案例比比皆足:《19岁的儿子“绑架”自己勒索父亲40万》;《少女“绑架”自己勒索父亲1s万》;《18岁艺考生济南“绑架”自己勒索父亲五十万》;《“网游”青少年“绑架”自己勒索父亲》……。

有人会说,“无主题”创作

是西方的东西。西方就不顾社会影响无主题创作吗?其实不然。无论哪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为本阶级的利益制定相应政策左右影视的创作和传播。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以后,美国电影院线的第一反应就是延期或者撤消了所有涉及有关暴力、恐怖的影片,甚至封杀了一切可疑题材。有报道称恐怖大王拉登当年袭击美国的手法。其灵感就是来自美国影片“007”,好莱坞影片中的惊险场景在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融、商业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演了,梦靥变成了现实!在世贸大厦坍塌的滚滚浓烟中,人们以暴力为美学的观念被粉碎了。

在文艺创作上,1981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从各个方面提供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文艺创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给影视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他也指:“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在这里,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标准和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腾飞时期,影视创作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切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思想领域建设的大主题,那么在影视创作中这个主题应当先行。

当前,在影视上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1、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不可否认,现在的影视作品无论表现手法、视听效果和演员的表演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一些影片无主题或主题模糊。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我国第五代导演中的几位大导演都曾执导过一些场面宏大、色彩绚丽、而情节艰涩离奇、不知所云的影片。这些影片虽然票房收入不菲,但观众看后骂声一片,社会效果不好。一部影片至少要让观众看得懂,自己说不清还要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这就脱离群众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手法突出了,思想主题淡化了。比如电影《风声》。是一部好影片,从情节设计、气氛营造、以及人物表演都很好,观赏性很强,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部影片主题是反映日伪时期我地下党员“老枪”“老鬼”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但由于影片过多地渲染了敌人残酷的暴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许多血腥场面,使人不寒而栗!因此,尽管影片最后革命者顾晓梦留下的信感人肺腑,但歌颂革命先烈的主题仍然被冲淡了,观众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幕幕血腥的画面和刑罚。优秀的影视片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应该为主题服务,这才是影视创作者应追求的。在影片没有实行分级的情况下,过多残忍、刺激的镜头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2、思路狭隘,题材雷同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丰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摹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但是,当前影视作品题材雷同现象严重。比如武打戏热,一窝蜂去搞武打片;古装戏热,一寓蜂去搞古装戏;现在又是谍战戏热,银屏上播放的基本上都是谍战片。电视剧“暗算”热播以后,最近两年多来,同类题材的谍战片至少有几十部,为了好看卖座,有些影片一味地追求情节离奇、刺激,这又造成了新的问题。这种题材扎堆现象是不是应该避免

影视创作要出精品就要舍得花力气,我们影视工作者要多到社会生活中去采访、了解大众的需求,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从中发现和选择一些优秀题材。一些反映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目前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较少,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老影片。当年这些影片在创作时。编导和演员们都要深入民间采风、体验生活,下足了功夫,这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作品。现在也应该鼓励影视工作者们迈开双腿到民间去,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鲜活素材,要想搞出有价值的影视作品流点汗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三、影片的拍摄、制作和奖评要注重实效

影片的实际效果最终是由影片的整体效果来决定的,影片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进行经济合算,经济效益关系到影片的传播效果。

现在影片的生产成本高低不一,一些豪华巨片拍摄一部动辄要上亿元人民币。如某些国产大片,在演员阵容、前期拍摄、后期宣传等等方面都极尽炒作之能事,中、日、韩三国偶像演员的加盟,在长城上的作秀,“无极门”的搞怪,馒头血案的纠缠,完全脱离了影视艺术本身以及对观众的审美需求的满足。这些炒作的背后是巨大的金钱的支撑,这些费用肯定要进入影片成本的。例如2005年9月29日,影片《无极》在成都首映时票价是120元、收入每月一、二千元的普通老百姓会买单吗?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一项有关电影票价的调查显示:有47.5%的公众认为票价过高,超出了自己的日常消费能力;有34.3%的公众认为票价较高,只能偶尔消费;有35%的公众认为票价一般,能够承受。当票价达到80元时,只有4.8%的观众选择看电影;当票价为30元时,观众人数达15.4%;在30元至10元之间,观众人数上升到62.7%;而当票价下降到5元时,观众人数接近百分之百。这说明观众对票价的接受与影片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优秀影视片的评选嘉奖活动对影视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电影的奖项主要有: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有金鹰奖、飞天奖等。每一大奖中又分为: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等若干奖项,少则十来个,多则二十几个。那么能不能在这些奖项中设立一个奖项,对思想性强,实际效果好的影视片进行嘉奖呢?这方面可以看看美国的广告艾菲奖是怎么做的。

艾菲奖创立于1968年,与其他广告奖相比其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重实效,受到全美广告界的重视,一家广告公司是否获得过艾菲奖是美国广告主决定是否与其合作的重要条件。

在评选过程中,强调案例作品的市场效果与创意是其突出的特点。评委打分的因素70%集中于案例的效果,而刨意只占30%。评委对创意的要求也不是单纯的创意新奇,而是广告经营运作中的总体创意,这是对广告公司策划能力的综合性考察,对广告主与广告公司运作方案的实效性评估。该奖特别注重广告策划实施前后的销售额对比和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注重广告的实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对比,把媒介预算都作为考核的项目。

制作广告要讲究经济效益,制作影视片也当如此。应提倡多创作低成本、高质量的影视片,那种大手大脚动辄花费上亿元拍大片的做法应当受到制约。影片的实效包括艺术性和思想性两部分,播放后的社会反响应该是考核的重要内容。

影视作品论文篇4

关键词 影视作品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厚重的经典名著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银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大众喜爱,尤其得到青少年朋友的青睐。影视作品不仅成为中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已成为日常关注追踪的热点话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研究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是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合理引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 利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人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比如小说节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计》、《美猴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等,戏剧节选如《茶馆》、《开国大典》、《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一般来说,品读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品味语言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环境描写有所认识与把握并体味小说的意蕴与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解读,即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理解。比如一位教师教《雷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戏剧语言。通过品味剧中五个片段中极普通、极容易被忽略的词语“洋火、你们、汗涔涔、半晌、支票”。引导学生耐心咀嚼,精细品味,嚼出“言外之意”来。并播放了电影片段欣赏:(孙道临、秦怡主演)从周、鲁相逢到鲁烧毁支票的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影片并与课本做比较,从语言、电影形象中揣摩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另外,影视作品的直接介入还可以重现历史宏大的场景,如《开国大典》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

2 利用影视作品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

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以及结构的章法都可以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比如一位教师在一次主题为《作文,用什么打动“我”的心》的作文评讲课上,通过学生的作文拟题、选材等的评析,引导学生得出:“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是作文取胜的法宝,接着播放“FLASH”音乐剧《人不能没有鸡的世界让学生讨论,这个音乐剧。在写作上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达成共识:换个角度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去表达情感。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

3 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如确立话题,“我喜欢的电视剧”“我喜欢的剧中人”,“电影、电视给我们带来什么”,“你对影视剧中的什么最感兴趣?”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说说电影、电视的利与弊。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甚至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这直接关系到影视的话题一定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4 利用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影视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的好坏方面存在着优劣。像《开国大典》、《任长霞》、《亮剑》、《英雄》、《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比如当师生观赏电影《雷雨》后,课堂上四两拨千斤,只一句鲁侍萍的台词“你是……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教师点拨一下,学生就能从语言的巧妙中体会侍萍复杂的感情。好的影视作品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的天地。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经济利益,影视作品中也充斥着厌学、出走、比阔、、暴力等内容,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对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结合语文课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开设影视艺术讲座,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二、影视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 文字想象的退场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位教师在教鲁迅的《药》中“茶馆谈药”一节,剪辑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影片《药》的相对应部分,课前播放了电影《药》中与课文第一部分对应的片段。学生扮演角色、说台词,课堂很热闹。课后这位教师进行了反思:“热热闹闹的背后是思考的冷冷清清,课堂活跃的下面是智力的低幼和倒退。鲁迅先生已经用文字给我们真实深刻地再现了生活,这说明了文字本身的魅力,再还原回去,真是不折不扣的倒退”。文学语言本身形象生动,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远比直观的影视广阔得多,丰富得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产生丰富多样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行为个性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在文字面前没有形成对文 字的感觉,即语感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未让学生品读文本,就用影视作品来全部代替学生对语文的独特体验,将这种无形的想象转化为有形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一化。因此,展示影视作品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

2 人文性的缺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部分影视作品不忠实于原著,给学生正确的解读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影视作品《雷雨》,导演在排演《雷雨》时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序幕是十年后的周公馆成了教堂医院,老态龙钟的周朴园来教堂医院看望两个疯女人一繁漪和侍萍,彼此都没有话。借两个修女之口,交代出这里十年前的故事。尾声写十年后钟声悠悠,大弥撒的音乐阵阵。周朴园在圣经声中作着无言的忏悔。整个故事放在这样一个忏悔的格局内。是有深意的。周没死。也没疯,活在深深的忏悔里,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突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作家曾经为此感到深深的遗憾,他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创作主旨的是序幕和尾声,序幕和尾声被删掉以后,就导致了后来人们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的层面来理解文学作品。于是《雷雨》的人文特征被遮蔽了,它成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形象读本。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的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

1 取其精华合理利用

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不能抱着拿来就用的心理,要有鉴别、筛选的能力。选择学生关注较多的、普遍喜爱的作品,所选的影视资源必须符合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如2005年江西高考话题作文“脸”。面对这个题目,你会联想到哪些材料呢?可引导学生结合影视作品《任长霞》、《西游记》等,体会孙悟空嫉恶如仇的脸,任长霞对百姓柔情似水、嘘寒问暖的脸。对邪恶势力拍案而起、铁面无私的脸等。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写作必须做好材料与题目的和谐对接。

2 文本与影视作品对比研究

影视作品论文篇5

[关键词] 影视作品;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传统中国画;虚实观

在我国传统绘画当中,对虚与实的拿捏与运用其溯源可追至先秦时期道家学说。虚即是虚无,是道的核心思想,虚与实的统一。在艺术形式中,我们视觉能够捕捉到的艺术形象都可以称之为“实”;在我们创作过程中展开艺术性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幻想思维形式都可以称之为“虚”。艺术形式上,虚与实两种元素相辅相成,给影视动漫剧一种全新的诠释。清代著名的画家郑绩曾有过这样的至理名言:虚实实虚、相生不尽,虽千山万树,全幅写满,岂有见其迫塞者耶?这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虚实的诠释和参悟,它给今天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根源和素材。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画、声等的应用更是交替频繁,因为画面直接展现是电影的特色,所以摄影家们会利用虚实动静相结合摄影技巧完美呈现出影片精彩绝伦的画面。电影由此能够产生虚幻中有着实景,实景中透视着虚境中的意境,给了影视片以全新的视觉震撼和艺术魅力,也使得我国影视作品充满了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活力。要充分地掌握影视作品中中国画虚实观的重要性。虽然中国画和影视艺术门类形式不同,但是艺术文化的根源却是相通的。影视剧中添加中华文化——传统中国画艺术,使影视获得了崭新艺术魅力,同时也增强了电影艺术的国际竞争力。

一、传统中国画的虚实观

清代画家方式庶曾说过:山川草木,源袭自然。这当中的自然,便是实境,而画家想要表达心境便是通过笔墨进行描述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传递方式便是虚境。中国画当中水墨画讲究计白当黑,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通过虚对实的阐释、描绘,来达到在画面中完美地烘托实境情感的目的。在传统中国画中讲求立意,并且要求在画面定景伊始就有所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远取势、近取质”,近实远虚的表达手法。同时要求适当留白,让无画之处皆为佳境。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虚实的思想观念运用于中国画艺术手法之中就是传统中国画的虚实观。

二、中国画的虚实观在影视中的体现

(一)虚实观艺术体现增强了影片美的感染力

影视作为一门艺术,是与绘画艺术形式具有相通血缘的一门艺术形式,其中蕴涵的情节与情绪两种概念贯穿于影视艺术作品的始终;因为情节为实、情绪为虚,所以虚与实同样体现在影视艺术作品的始终。虚对应情绪,实对应情节,双双共同体现,均对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影视作品当中的虚实观,给人以最为直观的体现便是画面。任何一个优秀的摄影师都会运用固定审美的美学艺术勾勒出一幅幅虚与实的画面,并将其表现在影视作品当中。在我国的影视画面构图中,想要传达一种虚实观往往会通过中国画中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方式加以体现。影视中因为增加了虚实观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商业号召力。由于虚实观艺术技法的体现,使得影视作品不论是在叙事还是情节铺垫上,都能够做到叙事与抒情相得益彰、一气合成,使观众随着情节——实的变化而产生起伏不定的情绪——虚的变化。

比如影视剧《无极》中,著名的导演陈凯歌运用了中国画中的虚实观使得影片虚幻有度情节起伏有序。再比如影片《无间道》中大量地采用虚实技法使得影片悬念不断引人入胜,让观众随着影片的高潮而回味无穷感慨万千。在吴宇森导演的《变脸》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画的虚实观,因为恰如其分地将虚实观应用到影片中,使好莱坞惊险画面的影视作品中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神韵内涵。白色的鸽子与乌黑的枪口,散落的羽毛和迸发的火舌,一虚一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体会到贯穿始终的暴力美学。

(二)虚实观艺术风格在影片中体现的可塑性

影视作品化虚境为实境,所指的是在一定基础上艺术形象其本身所发生的艺术改变,并产生想象的分化与延伸,这种延伸促使人们对于艺术本身产生喜好的情绪。风格的迥异让人们能享受到不同视角下的视听体验。如电影《孙中山》杀青之后,导演丁荫楠曾经总结:这部电影的虚实是逆向结合的,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虚实和情绪化相结合。虚实风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影片从头到尾均使用了虚实相容的镜头。所以我们能够说,虚实观的精奥之处就是它能使影视作品简捷而轻松地抓住表达情感的突破口,并且能给人以最为直观的表现。

三、虚实观呈现多元化的艺术表象

(一)虚实观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宣泄

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对艺术的创新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过。由于文化艺术领域的互通性就决定了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艺术文化的根基和民族文化熏陶及影响。影视作品中往往通过虚实手法的展现达到艺术的顶峰。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将对人生的感悟、生活的艰辛、人们思想情感的变化加入到艺术创作中来,在影视作品中加以展示从而也凸显出自我情感的宣泄,这就是一种“虚境”,一种将现实中的对事对人的情感融合在影视作品中。正是这种“虚境”,使人脱俗又能让人升华。它是一种虚(情感和灵感)中有实(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事物的接触),是一种艺术家自身内在的艺术魅力和艺术表达方式。

(二)虚实观是增强影视作品艺术内涵的必然要求

通过虚实的技艺使得影视作品能够起到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渲染以及影响和感染观众的作用,从而提升影视作品中的内涵。比如一种虚境的艺术形式,它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由浅到深地对影视作品产生共鸣并且陶醉于其中,从而增强和渲染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气息。再比如虚境的在另一种表现形式上,就是强化影视作品深层含义以达到观赏者与影视剧中的影视情节相互碰撞和情感上高度的认可,并且沉醉其中。

(三)虚实观既是文化传承又是艺术形式的创新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视艺术上的一次突破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正是由于很多的影视作品都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所以在艺术作品中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使得影视作品有着很强的艺术力和商业价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的影视作品才能更具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艺术能力和更多的话语权,在一些西方电影当中同样也存在有情感与环境之间的虚实关系,但是许多都是形神分离;虽然也对人与自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探讨,且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其影片所述内容一般都是较为理性的,是以客观的视角来对万物进行呈现。

四、中国画的虚实观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我国多部电影作品当中,虚实关系在运用过程中能够成功地将电影中的客观实录体现出传统中国画风格的意蕴,并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实”是显示情境在客观事物中的呈现;而其中反映强烈的情感便是“虚”。

在我国影视作品当中,大多都通过情感贯穿剧情,以情容物,以物蕴情,含有丰厚的现实内涵。最大的特点便是饱含诗情画意,充分阐释对审美的追求,也同时兼具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项重要表现方式,对于我国影视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由莫言中篇小说 《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便是充分地融合了传统中国画大泼墨的写意风格。郁郁葱葱,充满勃勃生机而又广袤狂野的高粱地;风火般的男女主人公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及人性舒展;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欺凌的可悲场面;愤怒而朴实的百姓自发反抗侵略者与神奇的高粱地;实在的高粱酒作坊;浑厚的土院;朴质的拱形门洞等完美地结合。虚境中有实境,二者相得益彰。提升了整部影片视觉艺术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红高粱》在整个艺术表现上将现实性和神奇性结合,肃穆庄重的各种礼仪和对青春、生命力的崇敬、赞美,古朴和现代意识等,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它巧妙地运用了以虚写实、以实触虚的、以形写神的典型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其虚虚实实的艺术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使该影片叙事和抒情完美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这是虚实技法成功地运用到影视作品中的优秀范例。再次证明了传统文化虚实观对影视作品的重要作用。

影片《黄河绝恋》中采用虚实画面。在战争的间隙中通过大量的虚实镜头来渲染了幸福、平静而淡定的生活。像憨厚的老人、可爱懂事的花花、远离硝烟那么明亮的天空等采用了虚实观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使透彻、静谧的空气中荡漾着淳朴的民风,其典型环境烘托得分外别致。然而这一切在黄河咆哮洪流滚滚的涛声中都是为虚境处理的。奔腾的黄河、民族大义为实,个人的情仇恩怨为虚。这些为了民族大义走在一起的人,正当他们准备联合共同抗敌时,不料被日军得知并在渡口边埋伏袭击。危急时刻,只能强渡。靠着几十个正直老人用生命换来的葫芦艰难的渡河……黄河水的湍急,追逼不舍的日军,为了保证他人的生命和崇高的爱,在最后关头,女主角毅然切断绳索放弃了渡河,留给她所爱的人和孩子生命和希望,而把自己留给了母亲河。 影片在澎湃的黄河水声中结束了。虚实镜头的大量运用,让广大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仍然仿佛置身于那咆哮的黄河水畔,倾听着母亲河吟唱那首民族之歌。

五、结 语

要想影视作品富有艺术生命力,绝对离不开对民族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吸收运用。我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精髓一直影响着整个世界。如今全球各国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元化,要想我国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全球就必须坚持走民族化道路,这样我国的影视剧才能充满艺术活力,才能有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具有高度哲学思想的虚实观是我国影视业立身于世界影坛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金饭碗。

[参考文献]

[1] 徐作先.传统中国画的虚实观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J].电影文学,2011(16).

[2] 王廷珠.商才士魂[J].投资北京,2006(05).

[3] 陈敏,李虹.影视作品中的丑学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03).

[4] 尹鸿.1999中国电影备忘[J].当代电影,2000(01).

[5] 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 李泱.电影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9.

影视作品论文篇6

关键词: 英文影视作品 翻译实例 翻译方法

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与文本翻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的是:都要遵循翻译的“信,达,雅”,“既要忠实原文,表达主旨,又要注重翻译的艺术和美学效果”。不同的是:片名的翻译有时还要考虑一定的商业目的。事实证明,那些曲解、误解甚至完全主观臆造的翻译则不仅成为影视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发行推广的绊脚石,更成为误人子弟的文化垃圾。相反,那些精准而又雅俗共赏的翻译作品就犹如一件件艺术精品,耐人寻味。2010年美国热映的大片“Twilight”其中文名字叫做《暮光之城》,此名称很好地展现了影片的艺术魅力和主旨,在暮色时分,这段跌宕起伏的冒险故事才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因此,在英语影视作品名称翻译中,通常也可以遵循以下三种常用的翻译处理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偏商业化的译法。一方面,可以达到向观众准确地宣传和介绍优秀的英语影视作品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让英语爱好者体会到英文原名与中文译名之间的转化的美感,从中欣赏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一、直译法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片名翻译,首先要求翻译工作者在看懂影视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准确地将原片标题翻译出来。这样的翻译常常能让观众一目了然,欣然接受。如Robinhood(《罗宾汉》),King Arthur(《亚瑟王》),The Kiss of the Dragon(《龙之吻》),English Patient(《英国病人》),First Blood(《第一滴血》),Cold Mountain(《冷山》),True Lies(《真实的谎言》),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Perfect Storm(《完美风暴》),Sahara(《撒哈拉》),Up in the Air(《在云端》)等这些翻译都是比较直接地将原片名翻译出来,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影片的内容,也保持了影片的格调。

但是,如果有些影视作品名的翻译与原文相差甚远,不仅给人以错误的提示,甚至完全混淆或扭曲原影视作品的意思。比如说由苏珊・萨兰登主演的影片White Palace描写不同阶层之间的男女恋爱故事,剧情非常朴实,演员的表演也很自然到位。本片导演路易斯・曼杜奇在影片的前半部还是拍出了很不错的情调,对两人对立鲜明的个性:温文优雅和美艳热情也做了很好的戏剧性发挥。可是这部电影的名称翻译却让喜爱电影的朋友们大失所望。《情挑六月花》这个译名不仅降低了电影的水准,而且使观众误以为是一部粗制滥造的言情片。后来,又译者将之改为《人间有情》,虽然又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将电影的主旨健康地表现了出来。所以说,在很多时候,电影翻译工作者要本着对观众高度的责任态度来完成翻译任务。

二、意译法

同直译法相比,意译法在影视作品的翻译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对影视作品的翻译,可以通过合理归化的手法,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翻译出来。既尽量按照中国的文化特点进行调整,又将片名翻译得尽可能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口味和审美标准,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例如大嘴美女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有些地方将它直译为《漂亮女郎》,尚可接受;但有些地方却翻译成《乌鸦变凤凰》,未免有些差强人意,毕竟太缺乏书面语言的美感,只让人感到口语的粗俗。而且“乌鸦”这种动物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不吉祥的象征,所以如果以这个名字出现,估计会吓退很多品味高级的观众。还有不少根据剧情意思来翻译的比较优秀的作品,如:Ladykiller(《奶师杀手》),17 Again(《重回17岁》),Speed(《生死时速》),The Terminal(《幸福终点》),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生逢七月四》),Vanilla Sky(《芳草天空》),Flawless(《完美无瑕》)等。

在翻译影视作品片名时,除了要尊重原片名所指的意思以外,还可以作适当的处理,表现出一定的美感。比如美国影片Blood and Sand传到中国以后,用了《碧血黄沙》这个非常具有情景味道的译名,是观众很快地联想到了西部、大漠、荒凉等与影片相关的字眼。没有只是简单地、直截了当地翻译成《血和沙》,相信前者比后者吸引到了更多的观众,从而保证了影片一定的票房率。深受中国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画片“Bugs Bunny”是华纳公司的力作,片中的主人公是全球孩子们都熟悉的人物,这部动画电影有两个译名,分别是《兔宝宝》和《兔八哥》。相比之下,后者更能体现出兔八哥妙语连珠、俏皮逗人的个性。

三、偏商业化的译法

影视作品也是具备相当可观商业价值的商品。在今天电影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作品名称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眼球成了影响票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片名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一定的商业价值。特别是美国好莱坞大片,动辄斥资上亿美元的巨资拍摄而成,但是如果译者因为译名失败,很有可能会导致影片票房的惨淡和制片方严重的经济损失,都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负责任的翻译工作者,在片名的翻译时,既要考虑忠实于原片内容,又要考虑到译名是否会激发观众观看的欲望,从而保证高额的票房回报,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在2008年,有一部由导演伊桑・科恩执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No Country for Old Man(《老无所依》),就是凭借这个精心翻译的片名,挑起了观众强烈的观看欲望,最后在中国市场掀起了争相观看的热潮。片中警长埃德・贝尔代表片名中的“Old Men”,他在对一连串的杀人事件进行调查,并努力保护Moss的安全。但是,让Bell感到无力绝望的是,本来是维护社会制安的执法者,现在却变得束手无策,完全失去了作用,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追踪到冷血杀手,Moss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老Bell一面惊异于社会的变化、人性和法制观念的没落,一面感叹世界已超出他们的控制之外,怀念那曾有的公正和人性的温暖。所以,这部片名的翻译很有深意,它并非向观众想象的那样俗套,而是真正体现了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所珍惜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尺度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当困难发生时,我们无所依靠,取而代之的是茫然和绝望,只有少数的人还在维护着最后的荣耀和正义,所以说,这个作品的翻译是非常成功的。

更多的例子还有,比如:Face Off(《夺面双雄》),The Scent(《闻香识女人》),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战地情人》),Wild at Heart(《我心狂野》)以上的翻译充分考虑到汉语语言的特点及一定的商业目的,以吸引不观众的眼光,达到良好的票房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优秀的英语影视片名的翻译,大多是在遵循基本的翻译原则基础上,巧妙灵活通过直译、意译或商业化等译法等来处理的。当然,片名的翻译首先要能反映原片名的意思,也就是说要首先忠于原意,然后恰当地通过文化的对等转化意译,或偏商业化等处理法进行巧妙的加工和润色,这样的片名翻译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翻译工作者在进行影视作品名称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能本着为观众负责的态度,在影视名称的翻译上下功夫,那么就能为广大的电影爱好者和英语学习者翻译出贴切传神的影视名称。这样,就不仅能够向观众准确地介绍影视作品,还能让英语爱好者体会到英文原名与中文译名之间的转化的美感,从中欣赏到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魅力,从而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希望广大的英语爱好者能够积极投身到这项有趣的工作中来,集思广益,为我们的翻译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金.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影视作品论文篇7

关键词:文学经典;影视作品;商业性;改编;解构

文学作品与影视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文学作品改编一直以来都是影视作品拍摄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电视剧的开山之作《一口菜饼子》就是根据《新观察》杂志上刊登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可以说,文学作品改编相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的诞生。近年来,随着影视技术的成熟和影视产业的发展,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的热潮也随之到来,而文学经典又是文学作品中的首选。

一、文学经典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必要性

文学经典是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考验而获得公认地位的伟大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经典具有历时性,经历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欣赏,并经受考验得到传承。这表明文学经典具有包容性,能够和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并提供给广大读者丰厚的精神食粮。随着市场经济和快餐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冷媒盛行,热媒式微,影视较之于书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大众文化以其无可比拟的娱乐将文学经典挤出了人们的业余时间,文化经典的传承受到挑战。

此时,文学经典需要寻找新的依托点,搭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而影视作品可以帮助其重回人们的视野,激起人们对原著的关注,同时也能促进经典的传承,使文学经典走下神坛走进百姓的生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被搬上荧屏后,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鲁迅的《阿Q正传》等在被改编为影视剧后为更多人所熟知,得到更好的传播。从文学经典受到大众文化挑战,快餐文化时代到来的角度说,文化经典与影视相结合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之所以会代代传承,受到人们的推崇,这是人类精神总是存在某种相通性,古代与现代,国外与国内,各种经典的传承莫过于此。我们能从作品中获得精神的共鸣,看到人类探索精神世界的努力。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文学经典中所传达精神的共鸣和相通性越来越弱,与之相应,以往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也必然会越来越小。这种传承危机迫使经典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与现实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有的文学经典可能看似与现实没有瓜葛,但是经过编剧的改编,注入一些现实社会的元素,或者改变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让人们感知经典的魅力。从文学经典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度讲,与影视剧相结合能够促使经典更具现实意义,从而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影视创作中的商业性与文学经典改编的选择

在市场竞争中,影视作品的商品属性逐渐凸显,一方面投资方拍摄是为了能够票房大卖从中赚取利润,这就需要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和树立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观众对影视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观众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经典成为影视剧素材的首选,纵观这几年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剧,大都取材于古代和近现代经典、名着,有的文学经典甚至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形成各种各样的版本。这是因为,首先,文学经典已经在受众中有了一定地位和影响,系出名门能够使其在作品没有出来之前就已经吸引了足够的眼球,达到非常好的宣传目的;其次,经典都是人类探索自身精神世界的成果,遵循经典所拍摄的影视作品较之一般的影视剧质量上要更高一筹;最后由文学经典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缩短了制作周期,规避了很多创作上的风险,如果改编的好会让制作团队名利双收。

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流行的影视作品大抵有两种形式,一是用钱砸出来的所谓的大片、鸿篇巨制,另一类是用明星堆出来的,植入广告满天飞的所谓文艺片,纯粹的文艺片在国内根本没有市场,观众不买账,票房和收视成绩平平,自然也不会有人想投资。依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商业化操作的文艺片,才能使中国的影片真正走向世界,而不是用那些大手笔、大制作来愚弄中国的观众,也不至于让真正有内涵的影片因缺乏投资而得不到生存。而真正有内涵的影视内容在文学经典中就普遍存在,而且还能传播优秀文化,一举多得。近期比较成功的商业化操作的文艺片当属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虽然这部作品并非由文学作品改编,但文学经典中涵盖的思想内涵要远比这类影片有发掘的潜力。

三、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对文学经典的解构

(一)商业性需求与文学经典的“碎片化”

到了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传播,人们厌倦于长篇说教,更加喜欢文学作品最为高潮和情节最为跌宕的片段,或者干脆摒弃原着,只是借原著之名进行“编”,影视为了商业利益必然要迎合观众的口味,《赤壁》(改编自《三国演义》)、《大话西游》(改编自《西游记》),等将文学经典“碎片化”的电影层出不穷。编剧选取经典中具有冲突性的片段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依据某个片段和人物进行大话、演义,将某个片段加以突出,而不是展现整部作品。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追求一部完整的作品,而是热衷于直接抓住事件最高潮的部分,文学经典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必然会被截取成片段,呈现“碎片化”趋势。

(二)故事背景移植

文学经典中所发生的故事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联系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它们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现在一些文学经典在改编过程中被解构然后再重构,讲故事发生的背景移植,或将古代移植到现代,或将现代移植到古代,或将外国移植到中国,究其原因是因为导演和编剧想要吸引观众注意,并套用经典中的故事情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上映后引起热议,这部改编自曹禺经典戏剧《雷雨》的作品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由民国时期搬到了五代十国,文学作品中的封建资本家也变成了帝王,他的儿子也变身成王子。王子与公主的童话,宏大的场面,辉煌的宫殿,皇家的威严自然迎合了观众的需求,使得票房节节攀高,但是《雷雨》中的精神内涵却被抹煞殆尽,人们在观影后也直呼上当。《雷雨》是想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探索人性的本质,原着中鲁大海同周朴园劳资双方的矛盾被完全删掉,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杰王子(相当于原作中的鲁大海)所代表亲情和孝义完全是为了母爱才和周润发所扮演的皇帝刀剑相对,最后血染台的,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思想的深刻性。而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刻画的周冲,是他自己耗费了最大心血的一个人物,并在他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到最后周冲的死是对封建势力的强烈控诉。而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王子元成(相当于原作中的周冲)在人前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少年,在人后却表现出阴鸷冷漠的一面,在所有矛盾和阴谋爆发的重阳夜,他竟然弑兄篡位。最后,篡位失败,落得一个被鞭打至死的下场。这与原作的本意大相径庭,人们在这部影片中几乎看不到人性的美好、思想的进步,只有互相算计和残杀。曹禺在《雷雨》中所表现的是人性的复杂,即使再奸诈的人也有温情善良的一面,但这一点在影片中被完全抹煞了。

(三)爱情元素的加入

影视作品论文篇8

【关键词】影视批评 审美 文化素养 真实性 独创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26-02

影视批评是以影视作品欣赏为基础,以影视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影视现象(包括剧作家、影视剧创作、影视欣赏以及影视理论等)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创造性艺术文化活动。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判断,也是一种审美判断。正是在这种文化价值及审美判断的过程中,影视文化才得以在娱乐形式层出不穷、文化消费市场日趋多元的今天,作为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最广泛的受众和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因此可以看出在影视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影视批评正以其丰满的形式和独特的美学风貌,开始承担起更多的电视化的选择和审美责任。在此笔者浅谈一下在审美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审美要素。

一 加强自身的审美文化素养

批评者在面对一部作品时,对影视作品思想内容的解析是不难的;难在要把创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所有的审美感受通过理论形态表达出来。因此除了必须具备对作品研究能力的思想修养之外,更需要自身的审美文化修养。

影视批评是建筑在影视作品基础之上的,而今天的影视作品市场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百花齐放,竞相争入观众的视野,所涉及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艺术内容也是方方面面。而注入到审美全过程中,就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

从地方特色上说,我国民族多、地域广,在文化的发展上受到了民族和地域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各国影视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这无疑是对影视批评者们的一个重大考验,作为影视批评者就必须积极主动地了解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养,绝不能人云亦云地随意发表言论,必须从专业的视角准确地评论这类影视艺术文化的优劣得失,分析影视作品的文化背景、产生原因、成功缘由等。如近年来韩剧在中国市场上的流行。韩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比较相近又各有不同,相近之处是方便了中国观众更快地接受这些外来的影视作品,而不同又使观众在欣赏这类作品的时候产生阻碍。因此作为影视批评者就需要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去比较中韩影视作品之间的异同,为观众提供批评标准和审美指向,如果影视批评者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及审美文化素养,就不能正确评论这些影视作品,甚至还会发出不妥的批评声音。

从时代特色上说,著名批评家丹纳强调,批评要关注时代、种族、环境三大要素。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时代性很强的艺术,影视批评者更要具备审判时代的审美文化的能力。影视作品在我国产生以来,已经历了几个时代,其间也发生过巨大的变化。比如20世纪60年代提倡的是革命英雄主义,喜看崇高伟大的英雄历史题材电视;8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崇尚改革创业的实干精神,审美趋向了现实主义;90年代的电视题材日趋大众化,一部《渴望》成为万人空巷的观看品,这是因为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中的人们需要真情的滋润,焦躁的现代人心灵需要真情的抚慰。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观众的审美从崇尚经典转向了平凡的生活,审美的日常化就成了影视批评的价值取向。如果抓不住时代的特征,无法解读时代的审美特性,那么影视批评者发出的话语正确性与先进性就难以让人信服,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电视批评家。因此在批评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具有较为专业的审美文化素养,不能人云亦云、胡言乱语,而是从精湛的审美眼光去分析影视作品的要素,说出能够经得起历史时间过滤的观点,这才是影视批评者应具备的文化审美素养。

二 强调影视批评的从属性

影视批评应从属于影视创作者及作品本身。克罗奇说:“批评和认识某事物为美的那种判断的活动,与创造那美的活动是统一的。唯一的分别在于情境不同,一个是审美的创造,一个是审美的再创。”影视创造是从生活到艺术。影视创造者在生活中的发现,他对生活的评价、认识都蕴涵在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影视批评者评析影视作品则从艺术到理论。他以影视作品的客观内容为基础,结合理论基础,运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审美素养、审美经验,进一步丰富艺术的意义和内涵,将作品中的美感通过理论形态作再一次的复制。正如批评家对任何影视作品的解释都只能是主体的解释一样,审美批评说到底仍然是主体批评受到影片本身的制约和限制,大体只能按照原作的思路进行。绝不可能脱离影视作品,漫无边际地再创造。具有深刻审美体验能力的批评家,只能从艺术体验中激起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而这种审美感受同创作者创作时的审美感受是相吻合的。

影视批评不同于社会学批评,其是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的,一般是就其思想内容、主题表现等方面的大致把握;影视批评的使命则在于把握作品的美学特征。把握的准确与否,关键在于批评家同创作者,甚至在脾气性格上是否存在某种默契,一个审美能力强的批评者,在批评中对作品所作的审美描绘,应当包括创作者创作时的审美感受,使创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美学因素通过批评者的评析被清晰地表现出来。一个真正优秀的影视评论家能够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去照亮影视作品,去理解影视作品。

影视批评是一种特殊的影视实践活动,它必须借助影视作品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受到影视批评对象的牵制。就从根本上要求批评家的理论主张同创作者的创作基点具有一致性,而创作者始终是批评家的最后评判者。如果批评家的评论与影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不合,也只能以创作者为准。因为创作意识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指导思想,它不可能事先同批评家商量,以批评家的意识去创作。因此影视批评的艺术再创造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有限的创造”,它使批评者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三 强调影视批评的真实性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什么是真实?它是指事物的原来面目,“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因此任何艺术都要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影视批评也同样如此,只有真实美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影视批评者又被称为“观众的指导者和把关人”。如何使创造者和观众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批评中作品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真实的鉴赏,引起受众的误读,首先遭到毁灭的不是艺术家,而是作品本身,因此影视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美化生活、粉饰作品,而是为了进一步鉴赏评析影视作品的实际状况,使受众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在进行影视批评时应该注意的是不可盲目地夸大作品或贬责作品,更不能以个别现象来反映整体美的本质,特别对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分析,不仅要找出美好的一面,而且对缺点、不足的方面也应该有所选择地分析,红花虽好也要绿叶陪衬。影视作品中典型人物和身边人物是有联系的,不能为拔高作品的典型人物而贬低其他人物。

四 审美视角的独创性

影视评论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作品,或是随意地评述,而是要抓住最具有特点的人物、事件、艺术表现手法等来开展批评,以真正显示出批评的真挚感情。真正能给受众以美的影视批评,不仅体现在审美对象的内容真实上,而且应该在题材、角度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上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歌德认为:“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好题材之后,想方设法地选表现的角度,使读者压根儿没有想到这个题材里会发掘这么多好东西。”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影视批评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一般的阐释和透视上。如果仅仅做到这一点,那只是与影片处于同一层面的分析与解剖,没有发现也更谈不上提升。当前影视批评普遍存在“自说自话”和“无效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批评家们缺少一种独特的视角。影视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批评家在审视作品时,则应注入新的审美创造意识,选择新颖的题材,选取与之相应的新视角,这样就能给人一种新鲜、新颖的感觉,就好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一经发掘,使受众感到惊异。

现如今,面对影视市场的纷繁复杂,艺术价值的评定对于提高观众鉴赏、指导艺术发展都将起到重大影响。列•斯托罗维奇说:“价值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它们能够引导人们的价值定向。”人们把艺术价值比作是海洋上的导向航标,它能引导影视作品与观众审美心理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谭霈生.戏剧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欧阳宏生.电视批评:理论•方法•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晓亮.论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再创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

影视作品论文篇9

[关键词] 传媒;影视;改编

如今进入媒体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日益被电视、电影、网络、报刊等现代传播媒介所包围、渗透。文学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中悄然发生着变化。“文学终结”“文学死亡”的悲观论调不绝于耳。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在《明信片》中曾说:“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而对国内文论界影响甚大的美国学者米勒也断言:“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撇开理论或政治方面的考虑而去单纯研究文学……文学研究从来就没有正当时的时候,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①在这些危言耸听的论调中,他们断言在媒介化时代,“文学的时代”或“文学研究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国内学者也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然而从事实看,“文学终结”的判断不免过于悲观,只不过是文学已失去往昔的光环和影响,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图像化”时代,文学的身影早就穿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而游荡于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瓦尔特•本雅明早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就提出“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因而对文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时代的文学并没有终结,而是以更加多样化的形态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在传播媒体发达的今天,文学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媒介,其跨媒体传播成为现实,尤其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的关系愈益密切。本文在分析文学作品影视化生存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文学与影视传媒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从历史的追溯来看,文学作品与影视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曾有人做过细致的统计,自有电影以来,大约70%以上的中外故事片都改编自文学名著(主要是小说)。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影视艺术的长足进步都受益于文学艺术。从我们熟悉的中国影视剧现状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影视事业发展迅猛。文学作品的身影不断出现于荧屏上。从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的一再翻拍,从红色经典到名家名作等现代文学作品的改编,再到当代作家作品不断被搬上影视屏幕,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日出》《雷雨》《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家》《子夜》《倾城之恋》《四世同堂》《金粉世家》《啼笑姻缘》《亮剑》《大雪无痕》《乔家大院》,等等,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的武侠著作大多都被改编为电视剧。近几年收视率高的电视剧几乎无一不是来自于改编。不仅如此,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数量也很庞大。80年代的《芙蓉镇》《黄土地》《红高粱》等优秀电影作品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我国第五代导演蜚声世界影坛的影片几乎都是来自于对文学原著的改编。这可以当代作品的改编状况为例,如王朔的《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永失我爱》,根据《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成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红粉》和《米》也相继改编成电影;张平的作品《抉择》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后,创造了国产影片票房的佳绩。

可见,影视一直就与文学作品携手共进。当代很多作家与电影、电视结下不解之缘。如琼瑶、王朔、海岩、池莉、王海翎等。说到底,影视作品以文学作品为底本可以事半功倍,而以知名度高的经典著作和畅销书为改编对象,更可以吸引观众注意。作为作家本人来说,作品改编后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稿酬,文学创作一般以字数计稿酬,千字一二百元钱,而电视剧名家稿酬一集多达上万元;另外,随着影视作品的流行,作家的知名度可以得到大大提升。

因此,从改编作品的数量看,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生存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在理论上澄清如下问题:如何看待文学的这种跨媒体传播?两者究竟是天敌还是盟友?文学与影视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关联,从抽象的符号载体到生动的图像艺术的转变对文学来说到底是利是弊?文学与影视如何实现良性互动?

尽管文学与影视有着密切关联,但两者在诸多方面有着不同。

其一,传播符号不同――形象的间接性与直接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载体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语言与其他艺术所使用的材料相比,最为自由和灵活,它能直接表现现实和想象中的事物;而且它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情感,表现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与影视作品直接的、感性的画面不同。形象的间接性能够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心理空间,而在图像中,一切都直接、生动。不识字的观众也可以欣赏剧情,画面的视觉吸引比起阅读来更直接、更轻松。这使得许多读者直接放弃阅读转而看影视剧。“如今文学似乎进入了一个‘看图’时代,文学与影、视、网络的合一使之在很大程度上从传统的语言艺术变成‘图像艺术’:电视剧是将小说变成了图像,诗TV、散文TV是将诗文变成了图像,MTV是将歌曲变成了图像。”③

其二,创作过程不同――标准化与个性化。这体现在文学创作与影视制作过程的不同。影视文艺的编导与制作强调标准化和模式化,这与传统文学强调的独立性、个人性、自主性完全不同。影视传媒是与商业和娱乐紧密相连的艺术样式和工业生产形式,影视剧是一个多行当、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艺术,从市场可行性方案到剧本的创作与修改,再到主创人员的确定包括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像、美工、服装、道具,等等,加上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发行销售等各个环节。而文学创作相对来说简单得多,在作家创作个性、情感、想象、直觉等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创作出独创性的文本。可见,不同于电影的标准化、工业化、模式化,文学创作更是偏向于个人化。

其三,创作目的不同――商业性与文学性。正因为影视剧制作是工业化产品,它更多地遵循商业原则,一切以市场效益为判断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要追求收视率,追求票房。任何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制作离不开大量的资金,姑且不论大片动辄上亿的大投入,就是一般制作的电影成本也是上百万、上千万之多,有投入就要考虑产出。而在纯文学创作中更多地注重作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语言表达,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活动。

正因为如此两者有着诸多差异,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它们有不同的艺术发展规律。当文学文本转换为影视文本时,由于节奏、载体、性质的不同,两者会产生一系列的转换,这就涉及转换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改编。在以往文学的影像改编中,通常遵循的是忠实于原著的准则,在作品主题内涵、人物形象等方面,严格依照原著进行改编。“在这种转换中,文学原著的美学风格和精神内涵,通常是整体性地被移植到影像作品之中,虽然原著中的情节、人物有不同程度的删减和改变,但主体部分、审美内质并未发生变化,甚至许多局部和细节的改动,是为了更好地强化、提升和拓展原著的审美内质和精神内涵。”④比如以《围城》《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改编实践,将原著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纳入通俗化的表现形态之中,其经典魅力在新的媒介形态中得到了延续和拓展。

而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影视产业商业化的色彩愈益影响到文学作品的改编过程。当前的文学改编大多已不再遵循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票房,情节结构被随心所欲地调整;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人物形象被随意颠覆或解构,哗众取宠之作比比皆是。除此之外,某些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艺术作品由于影视的标准化、模式化而损害了原著深刻的审美意蕴 。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娱乐性,将文学娱乐化、庸俗化地进行“改编”,尤其对一些经典作品的改编简直就是歪曲和亵渎。这种所谓的“改编”只是打着幌子,丝毫不尊重文学原著的内容与主题。对文学文本的肆意改编,一味地以大众审美趣味为核心进行影视文本的创作,无疑会损害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反之,这种肆意改编也会影响影视剧的口碑。总之,从文学抽象的语言符号转换为影视直观生动的图像符号,不能无视文学作品本身,而应在尊重作品的基础上根据影视艺术的特征加以改编。

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生存对作品本身而言意味着什么?是影视传媒对文学的压迫和挤压,还是文学借助影视传媒的延伸和拓展?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回答。国内有学者提出:“在这场美学革命中,电影以其逼真性对于艺术的规则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在资本经济的协同作用下,作为艺术场域的后来居上者,它迫使文学走向边缘。在此语境压力下,文学家能够选择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称臣,沦为电影文学脚本的文学师,或者以电影的叙事逻辑为模仿对象,企图接受电影的招安,或者以种种语言或叙事企图冲出重围,却不幸跌入无人喝彩的寂寞沙场。……文学的黄昏已然来临。”⑤这样的看法其实仅代表现实中的一种倾向:文学成为电视、电影的附庸。客观来看,影视传媒确实对文学形成冲击,读者的数量锐减,文学期刊的发行一蹶不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影视传媒的发展给文学文本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学的生命力在新传媒中得到延伸。现实中因影视剧的播放而带动读者阅读的状况也时有发生。而对影视剧来说,其发展从一开始便与文学密不可分,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丰富了影视的审美价值。

因此,文学与影视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矛盾,两者之间应该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影视因尊重文学而获得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另一方面,文学应该广泛吸取影视的有益手段与技巧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文学的表达,文学也因有了影视的传播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两者应该在和谐互动中寻求共存共荣。需要注意的是,文学应避免沦落为影视的附庸;影视不应以牺牲文学价值为代价而片面追求收视率和票房,应尊重文学作品,两者的结盟才能相得益彰。可见,小说与影视的结合应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才能互相补充。

总之,文学和影视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律和表达方式,它们的最终产品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彼此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敌对关系。影视有其优势,文字亦有其特点,文学和影视、文字与图像将会永远并存,共同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释:

① 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②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李伟、郭东编译,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8页。

③ 姚文放:《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④ 管宁:《媒介时代文学的生存策略与符码转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影视作品论文篇10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破产女孩》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源于德国,其核心是作品的翻译方法是结果决定的。因此译者要坚持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这三条基本准则。目的性指的是作品要顺应目的;连贯性是指作品要客观地保持内容的连贯通顺;忠实性指的是作品要与译入语在内容,思想和形式上无较大的出入。这三条基本准则中目的性是最重要的,连贯性和忠实性是对目的性的补充,居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

二、目的论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影响

目的论对于字幕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其一,理论指导影响。影视作品是视听觉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在给人带来视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对受众进行文化影响。因此字幕翻译的目的主表现在:第一,再现影视作品的内容。为了保证受众能超越语言的阻碍而完全理解影视作品,译者需要跨越时空地域的影响来翻译台词。第二,传播文化。影视作品的台词就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译者要跨越文化藩篱来传播文化。第三,真实地展示异域生活。译者能够通过翻译来使观众能了解到一个真实又全面的异国。第四,实现商业市场化。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受众越多,商业价值就越高。第五,体现时代性。影视作品表现的时间是有限的,字幕翻译要吻合相应时代的语言方能展示出作品的文化内涵。其二,翻译方法的引导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斟酌该作品的目的,在正确理解这一目的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最终达到影视作品在译出和译入国内都受到热捧的商业效应。

三、目的论对《破产女孩》字幕翻译的指导分析

2 Broke Girls《破产女孩》是美国CBS电视台首播的情景喜剧。该剧设定地点是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围绕着两名年轻女侍应麦斯(Max Black)与卡洛琳(Caroline Channing)的日常生活。在中国大陆也受到了追捧,不仅仅跟其励志青春喜感的剧情相关,该剧的字幕翻译对这一热播剧的追捧也功不可没。我们就以该剧为例,具体地分析目的论是如何应用在该剧的中文字幕的翻译的。

(一)增减译法

在《破产女孩》中,有些台词有着社会宗教等意义而比较的复杂隐晦,翻译时需要灵活增译或减译来使受众能了解剧情。比如在剧中刚开始,麦斯问卡洛琳“Why you chose here?”倘若直译成“你为什么来这里?”显然信息有残缺。对于Brooklyn, 简单地翻译为布鲁克林也还不够。这里需要补充下布鲁克林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和地位。因为历史上这里是美国黑人扎根的地方,曼哈顿的有钱人视为脏乱差的原住地。于是增译为“你怎么跑布鲁克林这旮旯里了?”简单地加了“旮旯”两字,传神地表现了卡洛琳的悲惨境地了。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对台词进行增译法或者减译法,达到精准如实又通顺地表达了影视作品的内容。比如减译法在应用时,就需要考虑画面播放的流畅性和内容理解的忠实性,对于台词进行适当的截减,以达到在完整理解内容的同时,又不会错过精彩的画面。

(二)口语化原则

不同的影视作品有不同的受众群体,译者必须考虑受众群体的身份。《破产女孩》主要受众群体是是年轻群体。因此演员的台词也都比较的口语化。比如在剧中有人在点餐后,对着麦斯说了句“Dude”,按照词条的意思指的是花花公子,肯定是不适合她餐厅女招待的身份。口语化地译成“小二”。不仅仅表达了字面意思,也传达了点餐者对麦斯的不敬和捉弄的心理。

(三)习语俗化原则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会用到大量的习语俗语,《破产女孩》也不例外。比如,就餐者受到麦斯的教训后,他朋友叹道“She burned you.”,译成“她完胜你啊”准确又传神地表达了就餐者的尴尬,又有时代的语言感。

四、结语

影视作品字幕的翻译,既有着内容清楚的目的性,又有着文化的传播性以及商业的盈利性,因此在翻译目的论的正确指导下,可以使得字幕的中译效果达到互赢的局面。不可否认时播剧《破产女孩》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BakerM. Encyc loped ia o f Translation Studies [M ]. London: Rout ledge, 1998.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北京:中国翻译,2001.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北京:中国翻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