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8:59:32

教学心得论文

教学心得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要时刻将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要实现素质教育设定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需从每一节课抓起,从每一位学生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量合理的练习

教学中以学生做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教师的积极启发下,参与教学的一些过程,主动的获取知识。小学生获取知识大多是靠直接感知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抽象概括,年级越低的学生感知越高,其自身的思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上根据小学生的这个思维的特点,假如每次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度的合理练习,让同学们能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

2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给予学生们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们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积极主动互相交流与讨论。可以尝试分组学习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时间,还要保证在每个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有的成员都会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授“圆的面积”一课时,先和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所使用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结合新旧图形间的关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之间可分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小组成员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其中。大家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等,知晓拼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以及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和圆的周长有关联,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又和圆的半径是一样的,借助这些关系也就能很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了。此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之间的探讨成果展示出来,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作必要补充,将小组的一些想法适当延伸,使每组学生都切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3优化教学方法,使用启发式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对推动教学进程发挥至关重要之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家长式的灌输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习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主体地位不能体现出来,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大败笔。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可采取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探索新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样既能调动积极思维,更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当然,使用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学习兴趣。在兴趣的趋势下,学生才更愿意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很大。教师也可创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进入教学之中。

4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在教学时老师还应该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架桥铺路。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适时的向同学们讲解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与光荣事迹,激发学生们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如在讲解“圆周率”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学时介绍我国古代的优秀数学家祖冲之,是他首次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把该世界纪录保持了一千多年之久。又比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课时,教师可向同学们介绍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取得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等,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与熏陶,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

5科学评价学生成绩结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着眼素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多种弊端,包括只重视应试结果,常结合成绩高低直接断定学生素质优劣等,相对地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评价,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对推动数学整体发展帮助很大。根据创新课程整改要求观察,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有义务注重学生综合学习与活动参与能力等综合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鼓励与表扬的价值来教育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个体潜能,欣赏他们阶段劳动成就,适时鼓励学生在生活规则中挖掘出更多创新数学的思维理念,和谐师生之间的情感,这能为课堂民主和风趣氛围的开拓积累适应性实力,这样更能顺势提升学生长久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更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人格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苏hi得到全面化发展。义务教育的核心任务指标就是令受教育人群逐渐掌握合格公民行为规范要求。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需在当代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科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认真专研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应有价值,激发并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代川.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8期.

教学心得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要时刻将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要实现素质教育设定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需从每一节课抓起,从每一位学生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量合理的练习

教学中以学生做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教师的积极启发下,参与教学的一些过程,主动的获取知识。小学生获取知识大多是靠直接感知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抽象概括,年级越低的学生感知越高,其自身的思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上根据小学生的这个思维的特点,假如每次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度的合理练习,让同学们能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

2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给予学生们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们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积极主动互相交流与讨论。可以尝试分组学习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时间,还要保证在每个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有的成员都会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授“圆的面积”一课时,先和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所使用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结合新旧图形间的关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之间可分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小组成员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其中。大家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等,知晓拼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以及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和圆的周长有关联,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又和圆的半径是一样的,借助这些关系也就能很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了。此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之间的探讨成果展示出来,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作必要补充,将小组的一些想法适当延伸,使每组学生都切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3优化教学方法,使用启发式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对推动教学进程发挥至关重要之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家长式的灌输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习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主体地位不能体现出来,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大败笔。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可采取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探索新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样既能调动积极思维,更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当然,使用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学习兴趣。在兴趣的趋势下,学生才更愿意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很大。教师也可创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进入教学之中。

4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在教学时老师还应该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架桥铺路。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适时的向同学们讲解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与光荣事迹,激发学生们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如在讲解“圆周率”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学时介绍我国古代的优秀数学家祖冲之,是他首次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把该世界纪录保持了一千多年之久。又比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课时,教师可向同学们介绍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取得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等,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与熏陶,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

教学心得论文篇3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承担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必须对自己分管的岗位、职责要有全面完整清晰的认识、了解,在此基础上,要能主动思考、积极策划、未雨绸缪,作为第一责任人,在分管的领域内,要比别人多想一步、早想一步,思考更多、更深入、更全面一些,而不是等着校长来催促和督办。工作中,不是简单地执行校长的意图,而是要在创造性地领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多地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还特别要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地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这个社会上多的是不愿操心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风气对个人、对学校都有极大的危害。每个人都很忙,都有一摊子自己的事,无暇顾及别人,如果每个人都能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第一责任人,环环相扣,步步扎实,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的确,责任是一种人格力量,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工作负责的信念如果贯穿在一个人的整体意识中,慢慢会演变成一种处世的态度,将会赢得更多人对你的信赖。

第一责任人,并不意味着“独断独行”。重要决策的形成,都需要经过调查研究、与学科主任、教研组长等相关人员对话沟通,在多方位思考和多路径探求、反复磋商等合作过程中产生。在此过程中,更需要责任人的独立思考和富有智慧的创造性工作。

第一责任人,也不是意味着“包办代替”。好的责任人恰恰是不仅明确自己的责任,而且能使每个人成为自己工作领域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者,是一个不以自己责任代替他人责任的领导者,是一个善取善予的领导者,是一个让每个人都有主体和主人感的领导者。选定合作者,就应该放手让他独当一面地去做,事实上,只要被给予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的一摊子事,君主固然能治理国家,可要他去放羊,他反而不如一个牧童做得好。所以凡事不必要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想成为称职的管理者,必须热爱自己的员工、同事,了解他们的长处优点,并且能高度尊重他们,始终信任他们,激励他们,给他们舞台,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都成为各自领域的第一责任人,逐步培养他们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心得论文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讨论 能力培养 能动性 感悟性 针对性

所谓讨论环节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它符合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践行了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令笔者深有感触。曾经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我国过去的满堂灌的旧式语文教育模式,以前的语文教育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填进学生的大脑,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放到了次要地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没有新思想的产生,知识的获得是十分有限的。

(二)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局限在老师给出的答案中而不再思考。讨论环节的增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结果,从而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还有助于与大学教育接轨。

中学教育使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的作用,往往使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应。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猛然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不能很好的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能力不够,在大学中不能有效的获得知识。由于以上两点致使很多本来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大学中逐渐被淘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上文所说在课堂中对讨论环节进行加强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不适应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1)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2)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是什么心理状态?会像林黛玉一样吗?(3)林黛玉如此谨慎说明了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而变得富有生气。

(二)利用讨论可以得到学生们的及时反馈,提高老师在教学上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双双殉情”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焦刘私奔,焦母去世、焦刘得以白头偕老,兰芝嫁太守之子很幸福、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双双殉情”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三)利用讨论的方式来维护学生们的心态健康,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争论中互帮互学,修正自己,接受他人,探寻知识,发现真理,学会了客观对待错误和挫折,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特别是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促进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可以说课堂讨论不只是学知识,也是学做人。

结语: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安排这一环节。提高教学品质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培云.高中语文教育【j】.科技教育.2010(09).

2.孙正君.浅谈语文教育的语感培养【j】,中国教育.2009(11).

3.陈娟.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与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学问(下半月).2009(05).

教学心得论文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能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自己,我感到很荣幸!下边我根据自身实际,从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老师作职称晋升述职报告,希望能得到各位的理解和支持。

一、基本情况

黄,女,现年42岁,某校初中语文教师。1991年6月毕业于广西右江民族师专中文系,同年7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1994年7月获中学二级教师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二级教师职务,这期间,除了担任班主任14年外,还兼任过副教导主任(2年)、语文教研组长(3年)、初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4届)。

二、品德修养方面

爱祖国,爱人民,衷心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尊敬上级,团结同事,关爱学生,淡泊名利,任劳任怨。

三、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

重视理论学习,积极订阅党报和多种专业刊物,阅读之余,还到网上冲浪,注意收集教育教学信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治教之方独树一帜,讲课充满激情,善于丰富课堂的内容,使之富有情趣,颇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良好。教育工作中,坚持身教重于言传,注重与学生交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使面对刁蛮任性的学生,也能心平气和地引导、教育他们。力求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人民教师的温情和关爱。

四、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方面

顾全大局,服从领导的安排,默默无闻地担任普通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全心全意教书育人,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热心辅导。按时上班,从未旷课、迟到、早退,极少请假,几乎每个学年都是出满勤。早上坚持与学生一道出操,晚自修放学则与同事们一起送外宿生回家。常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促膝谈心,全面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特别关爱后进生,注意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高兴。

五、微不足道的成绩

长期担任普通班语文教学兼班主任的我,教育教学成绩虽没有快班老师那样光芒耀眼。但是,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我真的问心无愧,我可以自豪地说:“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以下是我艰辛而又幸福的工作中的两个小小插曲,在别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却让我满心欢喜!

例一:xx班xxx、xxx,有欺负其他同学的毛病,还一犯再犯,我没有板着面孔责备他们,更没有处罚他们,而是一次又一次像朋友似的耐心劝导他们。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们不但改掉了毛病,而且还当选了班干,前者是体育委员,后者是治安委员,颇受大家的信赖。回首往事,他俩感慨良多:“要不是黄老师,咱俩可能会变成讨人嫌的流氓、恶棍!”

例二:xxx班xxx、xxx、xx、xxx等入学时语文成绩很差,分别是17分、24分、31分和33分。一提起语文,他们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说自己天生不是学语文的料。我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始终如一地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学习上因材施教,细致入微地给他们以教导、点拨。慢慢地,他们觉得语文越学越有味,越学越喜欢。期末考试时,他们分别

考得了65分、71分、78分和81分。后来他们逢人便说:“有黄老师在,我们再也不怕语文啦!”邓超风的妈妈说:“我的孩子现在可爱看书了,一看书就入迷,以前呢,一拿起书就喊头疼,多亏了黄老师!”

“金杯银杯不如家长口碑,千好万好不如学生说好”,看到在自己的教导下学生们有了进步,我心欢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之余,多抽点时间,多花点精力来看书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和撰写教研论文,我心充实!

2008年9月至12月,参加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学古代诗词教学培训(远程教育),获得“优”的成绩。

2008年12月,撰写论文《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事》,列举了校内外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好事”,批评了带着浓重的功利目的去做好事的行为,指出“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最后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好事不留名,自自然然地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实实在在地做有利于人民的事。该文在全国第二届教学随笔评奖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部级)。

2009年2月,论文《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魅力四射》(代表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路》,分别在百色教育网“教师天地→治教方略”和“课程改革→方法探寻”栏目上发表(市级)。前者针对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暗淡失色、毫无魅力的现状,道出了让它流光溢彩、魅力四射的八种做法。娓娓而谈,理论联系实际。

2009年3月,论文《<社戏>课堂教学思路》入选由部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育教学丛书《中华创新教育论坛》一书,并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部级)。

2009年7月,论文《班主任德育工作九字诀》在广西教师教育研究会举办的全区中小学、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二 等奖(省级)。

教学心得论文篇6

社会文化理论研究社会的、交际的问题,认为习得语言的必要途径是与其他人进行真正的社会互动或者交流。社会文化理论不仅是一个社会方向的研究,也是心理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我们认为社会文化理论属于第三代心理语言学研究。里昂且夫(Leontiev)曾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认为在上世纪50年代社会文化理论发展伊始,心理语言学的主流理论是行为主义,研究重点是独立的语言单位(如词)的加工过程;到了6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心理语言学,以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心理学家乔治•米勒为代表,他们认为语言习得的是抽象的规则,而非独立的语言单位,研究重点是语言学习者对句子的理解和输出。里昂且夫认为第二代学者的研究更倾向于语言学,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这一代的学者对语言的形式特征更感兴趣。前两代的学者们显然都没有关注语言的意义,也没有对语言作为符号工具如何被用于交流和思维等问题展开研究;而且在对个体的研究上,前两代心理学学者不仅将个体与社会隔离开来,而且通常还会脱离实际交际过程,个体之间的交际被简化为复制性的从说者到听者的信息转移,即说者输出的信息,会被听者以完全一样的形式理解;第三代心理语言学研究则更加倾向于心理学研究,对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焦点也从原来的对句子、文本的理解和加工转移到了交际和思维过程的心理学分析。

第三代心理语言学并不是对服务于言语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实现进行研究,而是探索在活动中使用语言(作为工具)的不同策略进行研究。当活动的目的是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时候,活动即为交际性的;当活动的目的是对自身产生影响的时候,活动即为认知性的。两种活动是相辅相成、辩证性存在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有必要对二者进行管理。也就是说,自我导向的言语活动,来源于他人导向的言语活动,在本质上二者都是交际形式的一种。将交际活动优先于对抽象性语言规则加工过程的习得进行研究,使第三代心理语言学将言语(和书面语言)对人类具体的社会和思维活动的调节作为研究重点,认为言语活动是有动机性和目的性的。它体现了解决交际问题的过程,这些交际问题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认知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授一种外语并不是关于语言的规则和形式的研究,而是关于作为调节方式的交际的研究,这种交际是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性学习活动。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正如我们的社会互动通过言语调节一样,我们的思维也要通过言语调节。具体来说,通过言语(或书面语言),我们能够对我们的思维、注意力、计划、理解、学习和发展进行控制,但是这种控制来源于我们参与的社会活动。因此我们把社会文化理论归结为第三代心理语言学研究,其核心观点是人类从根本上是交际性生物,这种观点不仅关系到社会关系而且也关系到高级思维功能。心理学认为人类思维活动的元认知有两种:与人类思维有意识的反思相关的元认知和与人类解决问题的自我调节机制相关的元认知。沃思认为,人类不一定会同时具备两种元认知能力。第二种元认知活动被称为策略性活动,是由个体独自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根据社会文化理论,自我调节过程的根源在于社会互动,人类通过互动将心理之间的功能转化成心理内部的功能,后者功能发生在最近发展区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语言习得自然法的典型代表)和克拉申的“i+1”(倾向于语言教学的模式)尽管从表面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在概念上不同。虽然两者都是关于未来发展水平的,但是“i+1”模式认为未来的发展水平是确定的、可以预测的,然而最近发展区模式则认为未来的发展水平是不确定的、开放的、被调节的。维果斯基认为唯一的“良性学习”是在超越当前发展水平上的学习,这一点与皮亚杰的观点相反,皮亚杰认为认知能力的成熟是语言发展的必要条件,即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认知能力才能学会相应的语言内容。而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通常是将研究对象置身于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其参与的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整体社会活动进行观察,进而描述二语习得的过程,这一点与传统上脱离社会文化背景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完全相反。

二、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二语习得研究的新理念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活动理论,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社会文化构建的调节形式与人类活动的融合。卢里亚认为思维不是人类生理上具备的大脑所进行的活动,而是通过文化产物形成的功能系统,文化产物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符号工具)。维果斯基认为如果心理学想解读这些功能系统,必须理解活动的形成(例如活动的历史),而不是活动的结构。这一新的理念已经引起了学者们对二语习得研究的改变,尤其是在任务型教学中,如同样的第二语言学者的语言学习活动可能取决于不同的动机,如教师的教学动机是介绍目的语系统的语法功能,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考入大学,即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受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影响。这种活动理论观点,尤其改变了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看法。兰多夫认为活动存在动态变化的特征,它以一种形式开始,很可能在进行过程中变成了另一种活动。艾力斯认为同一个任务不同的学习者在施行过程中造成不同类型的活动,而同样的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施行任务时,也会根据自身不同的动机和目标构建活动。同样,多纳托也提出任务是无法概括的,因为活动根据参与者和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任务并不会操纵学习者以某种方式采取行动,因为学习者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有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行动、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这都会使任务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关注的不只是任务的结果,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实施任务过程中的动机和目标,才能真正理解任务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互动。艾力斯认为任务并不是创建了学习的环境,而是构建了参与者实施任务的方式,这与社会文化理论将任务视为语言学习工具的观点一致。我们认为语言任务应该使学习者解除只关注语言形式的束缚,帮助他们在实行任务时与同伴更多的关注话语互动的机会。活动理论消除了心理学派划分的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界限,使二者形成了协商的模式,即“个体与社会是相对独立的”二元化理念被“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这一新的理念所替代。进一步探讨维果斯基的观点时,我们发现社会文化理论倾向于参与性学习。采用参与作为主要的学习范式正面反对了将认知与情感区分开的观点,将社会元素放置于首要地位。二语习得领域的学者们已经探索了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课堂语篇对二语习得发展的贡献。如,华尔斯从教师语言视角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交际的积极性(或者消极性)进行了研究;希德豪斯通过分析大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际语篇,得出互动策略有助于二语习得;莫非对第二语言课堂中的会话跟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互动性会话跟踪产生的会话调整和协商对SLA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阿尔加弗雷和兰多夫则认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纠正性反馈互动体现了一种社会活动,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参与和有意义的协商。在社会文化理论看来,学习者的错误不再被视为失败的标志(与行为主义相反),而是赋予了学习者尝试使用语言的机会。因此语言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习者设计更多的互动任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用语言,达到促进语言学习的目的。

三、结语

教学心得论文篇7

【关键词】 语文;讨论;有效

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学生、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生生、师生碰撞,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的运用,可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如果运用得当课堂将充满生命活力。运用不当则很容易导致课堂活动中要么存在闹哄哄,看似热闹,结果学生一无所获的现象;要么几个学生交流,其他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的现象;要么演变为简单的问答式,效果不够理想。为提高讨论活动的有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写下来和大家交流。

一、精心准备,创造讨论条件

1.角色准备。首先让每一个参与讨论的学生意识到我与他人,尤其与老师是平等的学习者;其次让学生意识到我是一个积极的说话者和谦逊的倾听者。这样的角色意识是任何形式的讨论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这有赖于在平时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这是讨论焕发生命活力的有力保障。教师应以平等的目光注视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个给予接纳和满足,使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体验到一种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受到真正的心理自由。

2.问题准备。问题来源于何处,问题的好坏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实践表明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来源于问题情境的问题学生最感兴趣。而好问题的特征应该是:问题本身明白易懂;问题的答案离不开文章的支撑,但又不拘泥于文章本身;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场;问题是特定的文章所特有的问题;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衍生出子问题,从而推动讨论深入下去,激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怎样得到好问题呢?我从三个角度获得了体会。①精读文本,巧找问点,设计问题情境。②抓好预习,课前质疑,落实讨论问题。③捕捉良机,即兴提问,创设讨论氛围。

3.观点准备。讨论是在观点的碰撞中展开并走向深入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个别思考的时间。即讨论应是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前应让学生形成观点或观点雏形再参与到讨论活动中。这样一来学生在讨论中才有话可说,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给他人分享思维果实的快乐。因此在课堂上应处理好自主学习与讨论的关系。这一环节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讨论失败。

二、过程落实,强化讨论实效

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做法如下:①小组充分讨论。②全班互动交流。③教师艺术指导。

三、论后引导,注重讨论长效

当课堂讨论让人意犹未尽激动不已之时,教师应抓住机会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在讨论中所获得的思想果实、思考历程。所谓思想果实是就讨论的内容而言的。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全面理解付诸笔端,在经历从说到写的飞跃中让自己的见解更为成熟。无论是总结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还是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都是在以点滴积累的方式为以后的讨论培养更为成熟的讨论者,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后继学习打基础。

四、提高认识,避免讨论滥用

教学心得论文篇8

招生专业

复试内容

学科教学(思政)

1.提交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提交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说明任教一学期的工作心得,以及攻读教育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2.提交大学学习期间和工作期间获得的各类获奖证书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科教学(语文) 

学科教学(物理)

学科教学(数学)

1.提交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提交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说明任教一学期的工作心得,以及攻读教育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2.提交大学学习期间和工作期间获得的各类获奖证书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

学科教学(化学) 

1.提交自己的一节课录像资料,并提交说课的课件;

2.工作以来的教学心得。

3.一份研究生学习计划和学位论文课题的初步设想。

4.提交大学学习期间和工作期间获得的各类获奖证书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科教学(生物) 

1.提交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提交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说明任教一学期的工作心得,以及攻读教育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2.提交大学学习期间和工作期间获得的各类获奖证书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科教学(英语)

学科教学(历史) 

学科教学(地理)

学科教学(体育)

现代教育技术

本专业考生:

1.提交任教工作期间的总结。字数1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说明任教一学期的工作内容与收获。

2.提交研究生期间的研读方向和计划。字数2000字,说明攻读教育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3.提交大学学习期间和工作期间获得的各类获奖证书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跨专业考生:

除提交以上材料外,还需额外提交一份所在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学前教育

1.提交一份任教工作总结,3000字左右。说明任教一学期的主要收获、存在的主要问题。

2.提交一份研究计划报告,3000字左右。说明攻读教育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3.提交大学学习期间和工作期间获得的各类获奖证书、发表的学术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

1.提交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提交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说明任教一学期的工作心得,以及攻读教育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教学心得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文,,论文写作

许多化学教学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找不出题目,无从动笔。究其原因是平时读书太少、留心不够,更不注意积累,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联系以下两个方面实际:

1.当前实际。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对新课程研究性的学习,家庭实验、安全教育,对新教材有重要建议等都是题材的重要源泉。

2.个人实际。擅长写作的人,可多选教学理论方面的题材;专于实验研究的人,可多选教学中实验研究和改进方面的题材;专于化学计算的人,可多选有关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对化学史有专长研究的人,可多选化学史的论题。无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树立两个理念,一是动因理念,目的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更不能抄袭。二是成败理念,心态要正确,写论文不能纯碎为了发表,更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二、化学教学需广集资料

1.直接的搜集。教学中的各个方面是最切实际的研究课题。由亲身经历实践所得,是弥足珍贵的,包括上课、实验、批改作业、听评课、解题等方面的经验。独到的体会,教学中的灵感、顿悟、习题的巧思妙解,知识内容的归纳,课外辅导的典型经验总结等。

2.间接的搜集。充分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网络信息获取资料。要多看多记,尽量多地获取新信息,才可以及时了解到教研的动态和相关资料。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尽量多占有资料,可使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是撰写化学教学论文的前提和基础。

三、写作技巧

1.定好题目。题目要新颖、得体,引人注目。选定题目是撰写论文的起点、写作的重点。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能让人凝视到文章的中心,揭示到主题。让人读起来很有激情,更会打动读者的心扉。题目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明确点明题意,也可以是仅指出研究的问题范围,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对研究的问题要一目了然,让读者看后有爱不释手之感。

2.拟定提纲。在化学教学论文时,应该根据论文的题目拟出论文提纲。为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并使论文的层次分明,从论点的提出到操作方法、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论据的论证,都要经过缜密的推理。成文后还应再反复修改、润色、定稿。

3.注意问题。化学教学论文要注意科学性、真实性和新颖性,论据充分、叙述清楚、逻辑严谨。一般需用科技文体来写作,特别注意专业术语、写作格式、插图、表格、文字、符号、计量单位,等等。对一些学术价值高的文章,在文章前面应加上摘要、关键词,文章后面附录参考文献,以便索引和更大范围地学术交流。

教学心得论文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精神;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学校体育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发展,学生无论从体质和健康方面早己不可与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同日而语。但如今“体”与“育”的工作,仍然需要改进。在“体”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在“育”方面,突出问题是人文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在应试教育下,虽然可以高效的生产出众多成绩优异,知识储备丰富的人才,但由于长久以来人文教育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导致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不到学校教育应带给受教育者的乐趣和本真,致使有些受教育者甚至不同程度的沦为“有用的机器”。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所以本文旨在以人文精神教育观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视为应然的教育,为更好的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尽微薄之力。

一、“人文精神”指导下的教学目的的改革

人文精神教育观所倡导的教育目的是“以人为本”和“终极关怀”。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不但重视体质的增强,更要关注心灵世界的塑造,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在基础教育的大框架内进行的,由于各个学科存在差异性,各自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改革的目标和重点需要明确。人精神教育观可以有效的在目的层面上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并为高校体育教学革指明方向和出路,那就是从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也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者获得自由、解放和幸福。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不但领悟世界意义,也要领悟人本身存在意义。所以,尽管如果可以将知识的讲解、技术的传授、体质的增强,三者做到调统一就己经是较为理想的体育教学状态,但如果从人文精神教育观审视的话,高校体育还应做更多。。高校体育应该关强健体魄的塑造,更应关注人心灵的成长,虽然很多时候,对强健体魄的塑造是意的,而对人心灵的影响和塑造却是无形的,无论是体育教师的榜样,或者是受育者们之间的团体运动合作,“也许在一起协作运动或者比赛的时候,并不比优秀运动员们精彩,但却并不影响我们的感同身受,获得心境的崇高和升华”。以及围的环境,“有形的物理空间对无形的精神活动有着强烈的心理暗示和诱导能力”,都会给人的心灵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这些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无论是空上(无论课内还是课外)、还是时间上(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应更注重人的心灵完满和提升。

二、“人文精神”指导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人文精神教育观不但蕴含着深刻的目的论意义,其蕴含着的深刻内容论意义同样能够对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了解人文精神教育观所倡的内容论,可以看到实然的高校体育与应然的高校体育在内容层面上的偏差和距离从而有助于认清现行高校体育的问题所在,在内容层面上找到解决问题之出路。人文精神教育观所倡导的教育内容论的灵魂是人文精神,其本质和核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专业与文化”、“知识与人性”相分离甚至脱节的局面,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且这种结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和“终极关怀”的基础之上的。“人文精神”指导下的教学内容更侧重于知识、逻辑背后的人性。人文精神教育观的内容论不但要求学习专业技术,领悟专业文化和人类文化,而且要求挖掘知识、技术背后所蕴含着的人性。这对于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同人性有着某种奇妙的关联”一样,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层面上也应注意体育这一专业和体育文化对应着的是人性中的何种向度,因为人性和文化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正是“丰富的人性创造了多彩的人类文化,多彩的人类文化同样也哺育着丰富的人性。”

三、“人文精神”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人文精神教育观所倡导的内容论意义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应然的教学内容,也在方法论层面上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应然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应然的学校体育和实然的学校体育在方法论层面的偏差和距离,从而较为明确的认清现行高校体育方法层面上的问题所在,在实施的方法层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人文精神教育观在方法层面上侧重“知识论、认识论同本体论和价值论”。结合从人文精神教育观方法层面上审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发现高校体育在这一层面存在着问题,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虽然在技术传授层面上一般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较好的完成课时任务,很多优秀体育教师在对技术动作的讲解过程中也十分精彩和到位,生动的传授有关技术,但是在对这些传承下来的知识、技术和人有何关联,学生为何要学,学了有什么意义等关乎本体论、价值论的问题上,还是显得较为单薄。如果认为这与广大一线参差不齐的体育教师素质有关也不无道理,但是更应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层面上提出明确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应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知识论和认识论同本体论和价值论”分离、脱节的局面,使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如何有效的进行心灵上的教育是值得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值得思考的问题,甚至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了解体育所代表着的精神,体育的内涵和价值,以及体育与人有何关联等问题,在目的层面上明确了这些问题对方法层面上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目的方向不但应重视体质的增强,更要关注心灵世界的塑造;在教学内容方向上应从根本上改变“专业与文化”、“知识与人性”相分离甚至脱节的局面,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方向上,不但教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授追求知识、技能对人具有的升华意义。因此,在人文精神教育观视域下探讨高校体育改革可以丰富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冯胜刚.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71-873.

[2]李树旺.论我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