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4:06:50

商业伦理论文

商业伦理论文篇1

高校既是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又是先进思想的交流中心。大学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目前,社会上假冒伪劣产品频出、食品安全危机日益严重、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层出不穷,更需要具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优秀员工和有良知和底线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在校园里是学生,一旦进入社会成为企业的员工,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需要大学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商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职业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正确择业观念,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2商业文化伦理教育课程与实践环节设置

首先,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强调各种职业岗位需具备的标准和准则,使学生在感知实践的过程中,将遵从市场规则变成一种文化自觉性。其次,要专门开设文化伦理类课程,如商业伦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未来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通过开发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特色课程,如“商业文化伦理”,此类课程应当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和当地的经济环境,通过编写配套教材,强化商业文化伦理教育,在课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营销价值观和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所谓的优良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科学知识、素质、审美观点、劳动技能等方面。这些需要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够深入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引导他们的行为。

(2)“商业文化伦理”课程还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专题的内容包括:商业文化伦理的形成与演变,成功企业的文化伦理特点,产品因素中的伦理问题、渠道竞争中的伦理问题,营销竞争中的伦理问题,服务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等等。商业文化伦理所涉及的内容应该贯穿在营销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实际的企业营销管理实践中,有关于营销管理的环节确实需要高素质、高品德的管理人员承担社会责任感,树立榜样,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所以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将“商业文化伦理”研究的问题融合到营销管理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以道德为准绳、以法律为准则、保持道德底线、不弄虚作假,这种企业人才才能够真正的给企业带来利润和长久的发展。

(3)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立专门用于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特色课程。同时大力支持营销专业的学生参加营销技能训练、口才能力培养训练、挫折训练。对于企业针对大学生设立的各种技能评比和营销大赛更要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够具有自主学习、创新、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反映招进单位的营销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很强,但道德品质欠缺,如离职后带走客户资源,甚至向竞争企业泄露企业的经营机密;更有甚者,离职时带走产品销售货款。从大学校园走出去的营销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适应能力差、抗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后很容易放弃,不愿意再去尝试的现象。而这些表现恰恰是企业最忌讳和反感的。所以要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就必须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等。这些能力的培养绝不能仅仅靠书面和课程的培养,而是需要将学生推向实践环节,多和社会接触和企业接触,通过营销类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

3商业文化伦理课程设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商业文化伦理”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的专门课程,教师在讲授中需要具有较为全面的社会文化知识和透彻的问题分析能力。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是他们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很多学生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又不愿意强硬接收老师的训诫。所以,在开设此相关课程时,教师讲授一定要生动、有趣、具有说服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案例和理论相结合,多举案例,以真实企业的发展成功与失败来告诫学生,只有员工具有职业道德,能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对企业有益。

(2)“商业文化伦理”相关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理论基础课程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现今很多企业为了成功不择手段,通过不道德手段操纵市场,获得暴利,教师对这类企业一定要有甄别能力,为学生选取的案例企业一定是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通过课程向学生介绍文化和伦理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与论文问题的认知能力,并且掌握正确处理文化、道德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伦理的分析,深入剖析成功企业如何成长与壮大的深层次原因。这些课程知识的讲授对于未来都要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

商业伦理论文篇2

关键词:传统 商业 伦理道德 现代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入世后市场经济主体及行为的复杂化,新闻媒体中有一个话题日见趋热:市场要不要讲道德?什么样的商业行为才是我们应该提倡和遵行的?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短,大量问题涌现,商业诚信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中国商业伦理的建设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很多学者对此发表意见时均源从西方主流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领域中寻找理论,动辄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等等,本文拟略换思路,讨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是否可寻找些重建现代商业伦理的契机。也许国人于传统文化中能接受和汲取的会更多更深。

一、何谓现代商业伦理?

经济伦理指的是直接调节和规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内在于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商业伦理规范的领域其实很广泛,商业伦理对财务数据的准确、合同的遵守、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是很显然的。此外,产品质量、环境影响、知识产权、雇用关系也都是商业伦理规范的领域。如果一个公司始终坚持商业伦理,那么其员工会有自豪感,从而会激发出更多的热情与创造性;如果产品始终是可信赖的,最终会获得客户的信任;与供应商的交往也是如此,供应合同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如果能获得对方的信任,那么合同不完备的问题就能很容易得到解决。当然,有些时候,坚持商业伦理是有代价的,尽管最终会有收益,但长期收益可能是当时无法预见的,这就需要一种勇气。

二、中国传统商业伦理中的可取之处

尽管我国历代君王都有重农抑商的思想,因此我国商业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发展却十分缓慢。甚至长期把商人视为社会底层人物,但正是这样一个阶层在与社会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发展出了很多充满商业智慧的好的商业伦理。略举如下:

1、“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的企业理念

贱买贵卖,获取利润是商人的基本目标或经营手法。中国古代商人不乏奸商,但是廉贾如陶朱者也不少。“诚”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德目,也是中国交换伦理德重要典范。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可以赢来商业信誉,引来更多的顾客。司马迁说“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他们的经营方针是“诚信为本”、“薄利多销”即通过树立“诚信无欺”的经营信誉赢得顾客。以“薄利多销”来增加利润。“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现在所推崇的诚信经济,与合作者、消费者共赢多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2、价实、货真、量足、守义的企业伦理道德

传统的企业理念体现在企业道德行为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价实,是说的商品价格,历代把“口不二价”作为经营者的美德;货真这是说商品质量。《礼记·王制》云:“布帛精细,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量足,是说商品计量,这里不仅是说商品绝对数量的足量,还指计量单位的统一;守义,是谈经商作风,也是一种企业风尚。中国传统道德观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信义不欺,一诺千金”。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商业伦理发展中所提倡的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其实也和这些思想息息相关。

3、富好行德,周济贫民,捐赠国家的企业传统行为

商业社会中的商品交换行为不应当是无序的,必须有一整套商业伦理原则和规范进行制约。我国商业伦理产生最早,其中最重要的规范就是“勤”、“俭”、“察”。我国古代商业企业优良传统正是通过商人的行为而表现出来。乐施于民成为商人的美德。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是商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4、体现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观念文化起主要作用

这一点在中国近现代体现尤为强烈。近代中国的经济及历史现状,决定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是中国近代和现代企业文化的主导意识。爱国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实业救国论”、“主人翁精神”,近代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孟泰、大庆油田的王进喜等就是典型代表。在中国传统企业文化中,不是制度文化起主导作用,而是观念文化即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民族资本家兴办企业其经营往往不单纯为了经济目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如荣氏兄弟、张元济等把“实业救国”作为其兴办企业的最高目标。 现代商业伦理中当然不能一味强调为国奉献,但涉及到幼稚产业发展,出口遭遇贸易壁垒,国内价格战烧到国外市场时,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前人更为高远的一些看法呢?

三、从传统商业伦理中寻找建设现代商业伦理契机

当前西方商业书籍流行极广,中国悠久的商业文化和伦理道德几乎已成被遗忘的对象,甚至完全没有话语权。相关学界和企业界人士应该认识到:加强我国现代商业伦理建设是一个必经阶段。国外的很多管理思想和方法未必一定能完全为我所用。当前最应考虑的一个话题显然应该是如何在现有国际化大背景下,勿忘现有历史资源。不仅是把优秀的传统商业伦理封存在记忆中,或者仅作为讨论谈资。重要的是应考虑如何从可操作层面上探索建立完整现代商业伦理体系的方法和模式。比如政府、企业、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如何引导互动,相关理念的宣传贯彻,文化表达权和话语权应如何树立等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贵资源,经过去粗存精,结合现代思想,必将大放异彩。不要忘了我国的传统商业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个大循环,当我们在埋头拜读西方相关著时,西方也在认真学习我们的论语和道德经。

参考文献:

商业伦理论文篇3

【关键词】儒家 诗性伦理 商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宗教文化对经济行为产生作用为进路,探讨新教伦理对商人精神以及活动的可能影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文化决定论者,也未必适合与当今儒家以“德性伦理”来阐述商业伦理的做法相比较。因为不可忽视,西方经济伦理若难以离开休谟和亚当・斯密奠定的人性论基础,则恰恰兴起在与“德性”的对立中。而休谟、斯密等人开启的道德哲学根植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即16-18世纪的商业社会。政治和经济理论的构建,也只有在与此市民社会的密切交往中相互促进。

当“政治”以及“经济”脱离于某种特定德性样式的一维统摄、敞开于本源情境而圆融一体,儒家为政治经济伦理的损益开新提供保障的可能。这个可能性就根植于从本源的问题视域中建立的主体性,从这个主体性开始,才能重构适合现代商业社会的政法、经济和伦理规范。这种主体性的话语也因其与本源视域的关联,而成为儒家现代化的一种诗性的展现。 儒家诗性伦理

伦理学以“善”为讨论的目的,而儒学是以仁为本、用修辞建构主体性的学说,儒家伦理学之成立就在于修辞是否以“善”为目标。仁的本源情感包容着在场的生者抑或不在场的祖先、鬼神,乃至草木及无生之物;立己、立人就是把仁爱推及所有存在者,使其各自得宜。那么,仁义就在于去施行普遍的爱,不过对相对主体来说,这个目标是可望不可及的。只有当“欲”将形下的“我”拉出有限世界、回到本源仁爱时,善才显现在此绝对主体绽出的时间性――“仁至”中。在这种时间感中观照出“万物皆备于我”的时空向度,把仁爱推行给全部存在者,这是“善”的普遍性所在。

儒家的早期诗歌以《诗》《易》为主,其都在用诗的文辞表达普遍的价值欲求,即孔子的“思无邪”。诗思同样是绝对主体的绽出,形诸言辞中自然的音响节奏就成了诗。言辞所呈现的具体情境,使普遍的善汇聚为一诗之旨。那么,当诗情儒学落实为伦理价值的讨论,就有了诗性伦理,即用诗学来阐发的伦理学。

诗性伦理可概括为《论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主体性的起兴,礼是人文精神的化成,乐是向本源诗情的回归。诗在哀乐之间往复绽出于其叙述的情境,打开新的主体时空,礼乐就在诗的吟咏中源源不绝地被给出,让主体性成为可能。“成己”意味着对自己的节制,在“左之”“右之”的诗性叙述中行而宜之,唯时而当的绽出主体的心性与德性,这种修辞被称为“维德之基”。孔子在“三省吾身”中涵养着诗性的德性,《孔子诗论》所述的闻《关雎》而思“改”也是自我省察的表述,闻―思如同比―兴,而“改”表述的是主体性的绽出。在哀乐两情的切换中,用诗语维系着主体的“执义如一”,即从绝对德性到相对“善”的一贯。儒家的伦理善是用诗的言辞建构的,因而左右时宜、柔若蒲苇,但依然有“大德不逾闲”的确定性,只不过这种确定是在柔从不流、温恭谨慎的时间感中把握到的。由此方能涵养出“温柔敦厚”的德性,而将善的普遍性推至生活的每个行为中。 商业伦理的主体性奠基

自16世纪以来,中国商人阶层逐渐上升,并难免给士人带来压力。而这种压力既可能形成现实中的士贾融合,也有因士的“以礼抗俗”而拒斥士贾的另一重面相。这两种趋势类似“历史共通感”的呼声又有了重新凝聚的向度,“克己”与“复礼”在争斗中的融合,依旧回到了从“锢心悖理”的俗世中的格致性理的工夫上。只不过这种工夫并未指明商人的现世取向,他们依然在四民之间起伏不定,无处落脚。

在诗情儒学中,传统的“性―情”架构被完善为“情―性―情”,因为性理也需要诗情的奠基。心性从本源情感中确立就是“兴于诗”,将此心性充实为具体的人情和伦理仪轨就是“立于礼”。新兴的商人群体带来的忧虑,就是一种本源的诗情;性理是在这种情感转危为安中,从诗情的左右得宜中把握到的贞一不移。在16世纪之前,可能商人没有自身的主体性,但随着有组织的商业活动渐成规模,士与商共同的不安正是为新主体性将要绽出的诗情奠基。这种本源的危机感在寻求转向安乐的途中,指向了新的主体性建构,其中涵摄并将充实为新的士商关系。伴随着明清之际的学术迁转,传统克己工夫当中逐渐生出对人的自然的尊重,透露出当时学人对商业社会的有序保障的期盼。新的主体性奠基于从忧心忡忡向廓然大公的诗情流转,由此确定和给出适宜现世的判断。商人的绝对主体性并不是寂然不动的天理,而是日生日成的德性;这种主体性只有在忧患感的拉力中才能彰显,并以进入理性精微的思索、回归安乐平愉的诗情为目标。因此,诗性乃是商业伦理之主体性的奠基。 “商业伦理”的诗性叙述

诗情往往体现为从深陷危机的忧患中,在由危转安的拉力下所绽出的“危微之几”,绝对的德性或终极的善,由此贞定于主体性绽出的时间性中。当把“善”诉诸语言,就呈现为诗的“自然音响节奏”,即r间性的感受。从明清之际至今,虽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商业伦理”话语,不过在士与商的互动实践中,关于“善”的言说是一直存在着的。在“兴于诗,立于礼”的主体性充实中,形而上的德性落实为具体而微的礼义文理,商业中须持守的各种仪轨之所以是“善”的,不在于这些规范所约束的现实行为本身,而取决于由此行为所呈现的主体性充实过程,这正是用诗性的言说来表现的。

近代之前出现了成文的商业理论,比如“商书”就是关于经商的经验汇总的范本,“商书”有如明代徽商程春宇所辑《士商类要》,清代徽商吴中孚所编《商贾便览》等。而商业行为的实例则散落在方志、档案、文集、碑刻等一手材料中。而前工业化的商业组织,在资产所有上主要以宗族为单位,而在组织形式上辅以地缘性的行会、商帮等为依托,逐渐形成了基于血亲与地缘而展开的差序关系网。随着这些组织的体系化,商业行为也逐渐形成了规范,汇聚为在一定的商业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得到商人的认肯、信奉和遵守。经济组织规则、政治法律保证、以及伦理价值观念,几乎是同时产生并相互耦合的;从这些话语体系的互动中,又延伸出超越其自身的向度,而这种超越正是在这些话语的自我充实中进行的。

儒家的礼法社会与伦理话语是共生相成的一个系统,同在诗性的叙说中给出并敞开着可能性。在商业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商人的绝对主体性由相亲相敬的诗情中确立,由此建构基于个人叙事的商业伦理话语。在传统四民向现代工商社会的转型中,原有的习惯法系统保持存续的可能,并逐渐接榫于现代性的个体化叙事。由此诗性的维度,儒学可以在历史叙事中为“商业伦理”营构出完整的社会、经济、政治的语境,为其提供一个可能的诠释体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参考文献】

商业伦理论文篇4

[关键词]消费 消费文化 商业伦理

消费通常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果,但随着20世纪生产力与生产规模的大幅提高,以及大众传媒的推动,消费行为却摇身一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买故我在”这一口号就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从生产型社会全面转型为消费型社会的体现。

消费规模的几何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层出不穷的商业伦理争议和参差不齐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也随之而来。在消费研究领域,不仅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也需要关注社会变革,最近的丰田汽车全球召回事件,就是触手可及的例子。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同时保证商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消费研究不仅有助于个人和企业进行正确的商业伦理选择,而且对于宏观经济发展和规范市场秩序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消费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和以人为主导的消费领域中产生的消费心理、原则、观念、伦理标准、价值取向等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总和。目前,有关消费的研究多从地理差异、人口统计特征等角度出发,从消费文化视角分析的相对较少。但是,消费文化贯穿于每个人的物质与文化消费的全过程,因此对消费心理、消费认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消费文化及中国的消费文化

正如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所言,文化是不能计划的。消费文化也不例外,它不局限于国家或某社会阶层的意志,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 因此,对消费文化的理解不应局限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国家,而是应当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变迁与文化融合。

文化之所以成为研究消费行为的切入点,是因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者通过选择不同的商品来表达自己的风格。由于传统社会的阶级结构已经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消费来体现文化品位和生活方式,并获得社会认同。 这些行为标准的集合,就形成了消费文化。

西方的消费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变革、文化符号、意识形态等领域,研究范式也很多,包括实证主义、人本主义、自然主义等,尤其以德里达、福柯、本雅明、詹姆逊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关注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日益壮大的消费群体,并由他们创造的消费文化给社会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而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学者则为消费文化开拓了更为具体的研究课题。虽然这些范式不尽相同,却都可以归于消费文化理论体系中。消费文化研究同时倚重定量和定性方法,关注消费者身份认同、社会变革、消费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大众的意识形态更迭等问题。

总而言之,虽然消费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造就了复杂的理论脉络,但学科间的对话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高度的劳动分工,在一个复杂分化的社会中共同价值通常是难以维持的。在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仅使消费文化迅速发展,而且其发展趋势和作用机制也日益精微复杂。例如,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由商业行为推广的契约意识,使中国正从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的情况类似,我国目前的消费文化也处于转型期,既继承了传统观念,也反映了大众诉求,并呈现冲突――博弈――结合的趋势。

我国的消费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逐渐渗透至不同学科。 例如,消费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倡导“消费文明”,即具备理性、生态思想和美学价值的消费文明。社会学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则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消费文化采取了批判的立场。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学中所说的消费文化就是消费主义,或者说消费主义文化,强调要对这种文化进行批判,同样表达了对消费文明建设的学术关怀。而管理学关注的,则是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和文化的关系,以及随之产生的企业绩效问题,等等。

二、消费文化与商业伦理

商业伦理指的是蕴涵在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系列价值创造与交换活动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理念的提出,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命题。而且,新《公司法》也明确规定了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不言而喻,商业伦理在中国的重要性将会日益显著。企业遵守商业伦理、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在市场竞争力方面,首先体现为诚信,在本土市场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从而获取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进军待开发市场,既可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又可获得新的增长点。其次,企业也可通过慈善公益行为帮助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事业,既帮助当地逐步发展社会事业,又通过公益达到不可替代的广告效应,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我国消费者对商业伦理的关注近年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由于消费行为中广泛存在的“黑箱”现象,即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众多,作用机制也难以量化。这一问题使企业面临两难:如果不注重伦理因素,则随时有可能触发公众的不信任,甚至触及法律底线;但在商业伦理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的物质与非物质回报,却无法准确地进行计量。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业界、学界,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如何更合理地分析商业伦理的现状,以及预测其发展趋势,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观点是,消费文化对于商业伦理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兼顾经济绩效与伦理价值,商业伦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包含了看似矛盾的利己与利他的两大因素。因此,在消费领域的商业伦理,除了商家的自律和他律,也包括消费者的自律和他律问题。而消费文化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自律和他律,也通过消费者的选择间接影响企业的他律,因而对于理解和分析商业伦理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诚然,消费文化的研究并不能完全解释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与商业伦理的关系。但是,由于在个体层面,消费行为往往是随机的、非理性的、难以持续观测的,而在社会与文化层面分析消费,则消费行为就具备了一定的规律、反映集体意识、并提供了可持续观测的定量和定性资料。

因此,关于消费文化对于商业伦理研究的意义,本文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 消费认同。从消费文化研究的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消费者的行为反映了其社会身份的变化与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如果个体将自身经验作为检验标准,就必须寻找提供经验的源泉和共享经验的人群。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将商家和产品当作这种经验的方便、持久、可靠的源泉,并与其他消费者进行经验共享。

由此可以假设,当消费文化改变了个体消费者对自身经验的期待(例如绿色营销理念),将不仅影响个体对商业伦理的理解,而且也可能对共享这一消费经验的群体构成进行打散重组。这一观点,和市场营销理论中所阐述的“细分市场在不断变化”是吻合的。以绿色消费的一次实证研究为例,影响我国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的因素中,大多数人口统计变量并不能体现显著差异;而且,价值观等文化变量揭示的差异性也各不相同。这正说明了文化因素对于消费观念的影响,以及文化研究对于这一问题的意义。

事实上,尽管理论框架的选择可能存在差异,但是传统的商业研究范式在应用于消费时,正在从地理、人口统计等维度向心理等文化维度过度。由于消费文化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提供了一个兼顾社会整体性(holism)与日益显著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范式,与现有的商业研究将文化定义为相对稳定的、内生的系统不同,消费文化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商业伦理对于消费个体与群体的动态作用机制。

2. 消费的符号诠释。从消费文化观点看,符号消费是消费的最终本质。所以,可以认为消费者对商业伦理的认知与接受,本质上讲即是消费者的伦理观符号化后的引起的认知与接受。

符号诠释有助于揭示消费行为。例如,资源的占有和支配发生变化,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后果。研究表明,当消费者拥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后,往往期待对商业行为进行更多的监管。除了考虑社会阶层的变更,还应该考虑到大多数消费者总是在民族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间游走不定。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消费心理中的国别差异或原产地现象(Country of Origin Effect),即消费者根据产品的国别和原产地对其进行主观评判,而这一评判可能是爱屋及乌的接受,也可能是先入为主的排斥。虽然很多学者已经从消费心理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但正如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D. Smith)所言,虽然许多民族国家中的社会中坚力量接受了全球的消费主义,同时也在寻求培育自己的文化习惯、信仰和风格,并且通过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治来反抗文化帝国主义。文化不仅要与消费主义共存,还要以消费为土壤。

国别和原产地现象,可能正是对文化认同和文化自治二元对立关系的实际反映。文化研究符号机制的引入,为商业伦理的执行意图、传播过程和受众接受效果的编码和解码提供了有价值的解读方式,这一思路对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过程尤为重要。

3.商业伦理研究的扩展。商业伦理的很多相关研究,都是基于特定的研究取向。虽然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很多研究方法都被包含在内,形成了庞大的研究框架,却可能无法促成开放性的研究范式。反之,纷繁芜杂的学科脉络,可能令研究者顾此失彼,无法“跳出盒子思考”。由于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的建构创造了丰厚的土壤。事实上大众传媒等消费文化的研究对象可能成为文化研究与商业伦理研究的接口(interface),从而使更多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多种角度分析商业伦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由于消费是商业伦理研究的重要范畴,而消费文化对于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消费文化对于商业伦理研究的意义应当被进一步揭示。对于学界,这有助于扩展研究范式,从消费认同、消费的符号诠释等角度揭示消费过程中的商业伦理问题。对于业界,则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商业和社会的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刘精明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94

[2](美)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严蓓雯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P38

[3] Arnould E.J.,Thompson, C.J. Consumer Culture Theory (CCT), 20 Years of Research[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5, vol. 31, no.4, P 868-882

[4] 邵晓明,王竹玲. 浅议新时期我国消费文化的现状与建设思路[J] 《商业时代》, 2009~22

[5] 黎建新. 消费者绿色购买研究:理论、实证与营销意蕴[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P171-179

商业伦理论文篇5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以上有关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企业营销道德的评判标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不仅成为早期商业伦理的主要评判准则,更为现在的企业营销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础。

二、营销伦理本身的综述性研究

(一)国外营销伦理理论综述。国外学者对营销伦理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侧重从伦理角度分析营销战略与决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美国乔治顿大学的N·克瑞奇·史密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营销伦理》一书系统分析了营销中的伦理现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欧洲学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尔彻特·卢安编辑的由3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写的《企业伦理学》及英国西蒙·韦布利的《公司原则和企业伦理章程》。另外,国外学者还建立了许多研究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的研究机构,并在学校开设了营销伦理的相关课程。

(二)国内营销伦理理论综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谢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应当重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专门探讨营销伦理的论文约有100多篇,有影响的专著有六本:《宏观市场营销研究》(甘碧群,J994)、《企业营销道德》(甘碧群,1997)、《市场营销伦理》(王淑芹,1999)、《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寇小萱,2001)、《营销伦理》(王方华,周祖城,2005)和《道德营销论》(高朴,2005)。我国学者对于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从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及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三方面进行探讨。在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认为营销不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商品生产及销售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失范现象,赵银德(2004)就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中的伦理挑战。另外,郑冉冉(2005)重点强调了市场调研方面侵犯他人隐私、弄虚作假等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刘秋民(2006)认为在产品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道德问题。在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国、毛瑞锋(2006)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营销伦理失范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体系和政策法规环境不健全,社会文化基础是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主观原因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为营销伦理失范准备了土壤。朱丽叶(2006)进一步将以上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在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新闻媒体、行业监督作用;树立社会市场营销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另外,阎俊、陶平(2003)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

国外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兴的服务营销、绿色营销和一些特殊行业的营销领域,如保险营销、银行营销、医疗营销、药业营销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为规范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九十年代营销伦理向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多个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营销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又将其扩展到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保险营销、跨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及产品包装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刘向晖在2003年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网络营销中不道德行为的对策,2005年他又提出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及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陈璟菁(2006)对保险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保险营销伦理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我国保险营销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何伟俊(200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反伦理现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构市场营销伦理体系的对策。张喜民、(2005)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营销的道德问题,并提出如何约束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营销行为的设想。冯巨章(2006)主要从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田剑(2006)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营销伦理问题的成因。施祖军(2005)结合绿色营销的定义及特点,阐述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李珂、李纲(2006)对体验营销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伦理意义。刘安民、罗秋明(2002)提出产品包装应反映市场营销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韩晓莉(2006)详细论述了违背产品包装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营销伦理道德的包装原则。

四、营销伦理研究现状的评价

商业伦理论文篇6

当“政治”以及“经济”脱离于某种特定德性样式的一维统摄、敞开于本源情境而圆融一体,儒家为政治经济伦理的损益开新提供保障的可能。这个可能性就根植于从本源的问题视域中建立的主体性,从这个主体性开始,才能重构适合现代商业社会的政法、经济和伦理规范。这种主体性的话语也因其与本源视域的关联,而成为儒家现代化的一种诗性的展现。

儒家诗性伦理

伦理学以“善”为讨论的目的,而儒学是以仁为本、用修辞建构主体性的学说,儒家伦理学之成立就在于修辞是否以“善”为目标。仁的本源情感包容着在场的生者抑或不在场的祖先、鬼神,乃至草木及无生之物;立己、立人就是把仁爱推及所有存在者,使其各自得宜。那么,仁义就在于去施行普遍的爱,不过对相对主体来说,这个目标是可望不可及的。只有当“欲”将形下的“我”拉出有限世界、回到本源仁爱时,善才显现在此绝对主体绽出的时间性——“仁至”中。在这种时间感中观照出“万物皆备于我”的时空向度,把仁爱推行给全部存在者,这是“善”的普遍性所在。 

儒家的早期诗歌以《诗》《易》为主,其都在用诗的文辞表达普遍的价值欲求,即孔子的“思无邪”。诗思同样是绝对主体的绽出,形诸言辞中自然的音响节奏就成了诗。言辞所呈现的具体情境,使普遍的善汇聚为一诗之旨。那么,当诗情儒学落实为伦理价值的讨论,就有了诗性伦理,即用诗学来阐发的伦理学。 

诗性伦理可概括为《论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主体性的起兴,礼是人文精神的化成,乐是向本源诗情的回归。诗在哀乐之间往复绽出于其叙述的情境,打开新的主体时空,礼乐就在诗的吟咏中源源不绝地被给出,让主体性成为可能。“成己”意味着对自己的节制,在“左之”“右之”的诗性叙述中行而宜之,唯时而当的绽出主体的心性与德性,这种修辞被称为“维德之基”。孔子在“三省吾身”中涵养着诗性的德性,《孔子诗论》所述的闻《关雎》而思“改”也是自我省察的表述,闻—思如同比—兴,而“改”表述的是主体性的绽出。在哀乐两情的切换中,用诗语维系着主体的“执义如一”,即从绝对德性到相对“善”的一贯。儒家的伦理善是用诗的言辞建构的,因而左右时宜、柔若蒲苇,但依然有“大德不逾闲”的确定性,只不过这种确定是在柔从不流、温恭谨慎的时间感中把握到的。由此方能涵养出“温柔敦厚”的德性,而将善的普遍性推至生活的每个行为中。

商业伦理的主体性奠基

自16世纪以来,中国商人阶层逐渐上升,并难免给士人带来压力。而这种压力既可能形成现实中的士贾融合,也有因士的“以礼抗俗”而拒斥士贾的另一重面相。这两种趋势类似“历史共通感”的呼声又有了重新凝聚的向度,“克己”与“复礼”在争斗中的融合,依旧回到了从“锢心悖理”的俗世中的格致性理的工夫上。只不过这种工夫并未指明商人的现世取向,他们依然在四民之间起伏不定,无处落脚。 

在诗情儒学中,传统的“性—情”架构被完善为“情—性—情”,因为性理也需要诗情的奠基。心性从本源情感中确立就是“兴于诗”,将此心性充实为具体的人情和伦理仪轨就是“立于礼”。新兴的商人群体带来的忧虑,就是一种本源的诗情;性理是在这种情感转危为安中,从诗情的左右得宜中把握到的贞一不移。在16世纪之前,可能商人没有自身的主体性,但随着有组织的商业活动渐成规模,士与商共同的不安正是为新主体性将要绽出的诗情奠基。这种本源的危机感在寻求转向安乐的途中,指向了新的主体性建构,其中涵摄并将充实为新的士商关系。伴随着明清之际的学术迁转,传统克己工夫当中逐渐生出对人的自然情欲的尊重,透露出当时学人对商业社会的有序保障的期盼。新的主体性奠基于从忧心忡忡向廓然大公的诗情流转,由此确定和给出适宜现世的判断。商人的绝对主体性并不是寂然不动的天理,而是日生日成的德性;这种主体性只有在忧患感的拉力中才能彰显,并以进入理性精微的思索、回归安乐平愉的诗情为目标。因此,诗性乃是商业伦理之主体性的奠基。

“商业伦理”的诗性叙述

诗情往往体现为从深陷危机的忧患中,在由危转安的拉力下所绽出的“危微之几”,绝对的德性或终极的善,由此贞定于主体性绽出的时间性中。当把“善”诉诸语言,就呈现为诗的“自然音响节奏”,即時间性的感受。从明清之际至今,虽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商业伦理”话语,不过在士与商的互动实践中,关于“善”的言说是一直存在着的。在“兴于诗,立于礼”的主体性充实中,形而上的德性落实为具体而微的礼义文理,商业中须持守的各种仪轨之所以是“善”的,不在于这些规范所约束的现实行为本身,而取决于由此行为所呈现的主体性充实过程,这正是用诗性的言说来表现的。 

商业伦理论文篇7

关键词:商业道德教育;企业伦理学;利己动机;对立面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90-02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苏崇武(1956-),男,福建永定人,美国芝加哥大学MBA,美国公 证会计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商业德育原理研究。

道德与伦理是不同的,商业道德教育与企业伦理学教学是不同的。伦理是社会外在的标准, 是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个人内在的标准,是一个与利己动机拔河的对立面价值。在 商业活动中如果缺失对个人道德的制衡作用,利己动机就可能变成不择手段的自私贪婪。但 是商业教育却没有把学生人格的继续发展当做教育的目的,目前的事实是MBA课程重视知识 与技能的传授,个人的价值观、道德与信仰在MBA课程里是没有地位的。即使企业伦理学的 内容也脱离了个人层次的道德,只研究公司层次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一、道德与伦理的不同

道德指的是一个人心中最高的是非善恶标准,将这个标准应用在商业工作生涯上,就是一个 人的 商业道德。伦理是一个社会公认的恰当的关系与行为的标准,将这个标准应用在商业活动中 ,就是企业伦理。也就是说,企业伦理是个人或公司在商业活动中与其他个人或团体互动时 应有的行为规范和关系模式。伦理作为一个标准,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期望,是人与 社会期望的互动,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对个人来说,伦理是外在的。道德则是个人的、内在 的,是一个用来决定要不要遵循社会伦理的个人标准,反映的是人对自己的期望,是一个人 与“人之所以是人”的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的互动。说一个人“简直不是人”是一句极其严 重的道德批评,夸奖一个人“这才叫做活得像个人”是道德上很高的推崇。因此,道德的本 质是个人内心的,是人类尊严的高度。

对中国人来说,道德就是得道,得到了宇宙运行的道,宇宙运行的规律性,与大自然的规律 和谐。这规律的源头在中国人就是“天”,在西方基督教就是上帝。上帝的规律写出来就是 圣经,中国人“天”的规律则保留在“公道”、“道德”里。对中国人来说,道德的“道” 是“公道自在人心”的公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道,也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 死可矣”的道。西方伦理学用真善美来归纳道德,中国人则用“善”来统筹理解道德,就是 善恶的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善。至善(至真、至美)的极 致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是达不到的,是一个理想,也是一种动力,有吸引力和约束力两方面的 作用。吸引力将人拉向一个善的方向,约束力阻止人滑向善的反方向。这一个使人趋善避恶 的动力、理想标准,就是道德。在本文中又称这个向善的动力为“对立面的价值”,对立于 人性中的利己动机。

利己动机和对立面价值互相作用所产生的价值体系,可以指导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就是一个 人的人生观。换言之,一个人的人生观是动态的,不断受到外在环境变迁、个人生理与 心理变化的影响,不断透过内心两个价值动力的交互作用,调整出一个新的平衡点来适应。 本文把唯利是图、自私拜金的人生观视为不健康的人生观,也就是利己动机不受约束的人生 观,其极端就是不择手段的自私贪婪,即使伤害别人也在所不惜,本文称之为人性中恶的倾 向。相反方向的极端,是不惜牺牲自己地尊重他人、为他人创造价值,是完全的利他,本文 称这个方向为人性中善的倾向。利己动机是好的,是个人发展的动力,但是没有这个 价值的对立面的约束和反方向拉力,利己动机就可能变成不择手段的自私贪婪。没有这个价 值的对立面,企业伦理难以维持。

对立面价值的拉力和约束力对一个人之所以有作用,是因为有奖惩的力量,也就是说一个人 愿意朝着对立面的价值去做,为的是得到奖励,或者是避免惩罚,归根究底还是利己动机的 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刻意敌视利己动机,反而要很好地认识它,运用它。将它导入正途的办 法就是建立对立面价值。中国人活着的时候爱面子,去世的时候爱名誉;基督徒担心末日的 上帝审判,中国人则担心道德审判、历史审判,要流芳百世,不要遗臭万年。总而言之,人 一定要怕个什么,要追求个什么,什么都不怕的人是最可怕的。对立面价值是精神生活的最 高需要,是信仰的课题,是一个人决定如何过一生、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是最重要的需要。 对立面价值的来源可以是政治信仰、、或是文化哲学理念的信仰。它们都是一个人 内心深处最核心的动力,有人称之为灵魂,本论文用一个名词统一概括就是“对立面价值” 。商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协助学生在众多的价值观念资源中作出选择,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并 不断发展成长。

对立面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层次的体现,就是法律、伦理和道德。法律是伦理的底线, 有惩罚能力,无奖励能力,只能外在地约束,不能在人心中约束,更谈不上吸引人,但确实 有立竿见影的吓阻作用,因此法制的社会是必要的。伦理的要求比法律高些,但伦理通常要 倚赖法律来执行约束力,也可以借助舆论媒体来监督和要求,以弥补法律的不足。但是伦理 的吸引力不如道德,因为伦理讲究的是公义、公平和对错,它诉诸理性,要求人与人之间的 对等。但是道德要求不止是对等,不只是应该,而是要求更好、最好。道德讲究一生做人的 评价。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既能形成远见(vision),又能激发热忱(passion),还能促成 使命感(mission):道德诉诸理性之外,还有情感的吸引力,又能积极调动意志。可惜商学 院教法律,也教伦理,就是不教这影响力至大的个人道德!

二、商业道德教育与企业伦理学的不同

在知识爆炸时代来临之前的时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目的,甚 至可以说德育就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不但以学生的道德人品为目的,以道德的道理为内容, 而且还是个别教育[1](P178)。但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加,造成教学内容剧增和教 师专长细 分,再加上教育的普及、学生人数剧增,一个教师必须面对许多位学生,讲求效率的班级( 由小班制发展成大班制)授课成为普遍模式,学校德育的内容变成以维持学校生活秩序为主 要内容,而不再是个别学生品德的提升。德育从教育的最终目的地位被降到与“智育”、“ 体育”、“美育”平等,变成教育的众多目的之一[1](P31~35),甚至于德育不再 是教育的 目的,而只是众多科目之一、众多教育内容之一,而且是位居末尾。在这种情形下,道德教 育即使仍然进行着,也落入知性德育的陷阱,将道德教育变成了关于道德知识的专门化教育 ,其特征是“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教学灌输化”[2]。专设的道德课是以理 性与知识 为基础的直接道德教学,是一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智育。这样以来,学生增加 了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对于改变道德不但效果不显著,甚至有反效果。然而教育界目前还 没有发现道德课的替代方案[1](P178~194)。美国高校的“企业伦理学”课就是在 这种大趋势下在商学院进行教学的版本,是商学院开设的道德课。

“企业伦理学”是MBA课程里常见的一门课的名称,通常也是这门课所采用的教科书书名, 也指与该科目相关的学术研究。企业伦理学,或称为管理伦理学、商业伦理学的定义是“研 究企业在一切经营活动中的道德现象与管理准则的科学”,研究“管理过程中的道德现象、 道德评价体系、道德标准的规律”[3]。简单地说,企业伦理学是研究商业道德的 一门学问,专事研究商业活动的对与错的问题,其本质是倾向关于学术的(知识性的、技能 性的、关于做事的)、社会的、简单化的,主要探讨企业与个人、与社会、与政府和其他企 业间的“对的”关系是什么。

商业道德教育则是为了改善商业道德而进行的教育活动(目前主要透过企业伦理学这门 课进行),要促使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做一个对的人,选择做对的事,其本质是倾向生命性的( 就是人生观:关于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一个人)、个人的、实务的、复杂的。换句话说,从 教育的角度来看,企业伦理学的教导是手段,商业道德的改进才是目的。虽然企业伦理学的 研究能够为商业道德教育提供内容,但是讲授的方法未必是商业道德教育有效果的方法。伦 理学研究的是内容,教育学研究的是方法。因此,笔者主要关怀的不是企业伦理是什么的问 题(what is business ethics),而是关注企业伦理如何教的问题(how to teach)。美国最 畅销的企业伦理学教科书之一,毕畅与波义(Tom L. Beauchamp,Norman E.Bowie)所著的 “伦理学理论与商业(Ethical Theory and Business)”一书,开宗明义就讲明“伦理学或 称为道德哲学(ethical theory or moral philosophy)”是反思对错的本质与理由,讨论为 什么对,为什么错的理论,要把对错的道理讲清楚,是一种学问[4]。

企业伦理学的社会性(相对于个人性),可以从其研究对象看得出,其研究最多的是公司 企业的商业行为 (而不是微观的个人问题)[5]。由于现代商业活动很大一部分是透 过大公司 和大政府的互动进行的,而公司是一种法人组织,制定相关财经政策的政府也是一种法人组 织,学者们认为法人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崭新的挑战。因此法人组织成为企业伦理学这门新学 问的研究中心,个人在其间只是次要的,这与传统德育侧重于个人很不一致[5]。 企业伦理 学的学术性(相对于生命性),可以从其内容看出来,宏观深度理论的建设很有必要,但是对 于企业界的领袖人物而言,实用性有限。即使要应用,其前提是学生必须先懂得,甚至必须 先精通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法则,要求商业管理人员再学习一套不熟悉的哲学标准是不实际的 。如此高层次的内容,比较适合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但是与身处商业界的个人,尤其是中 下层次初级阶管理人才的MBA学生日常工作是不接轨的。企业伦理学的丰富知识与其注重分 析的特点,使得其课程设计免不了要介绍与使用这些知识,造成了知识性德育、理性德育的 教学倾向。

学术研究将“伦理(ethics)”一词的分成三个性质来分析:(1)描述性伦理(descriptiv e ethics),指的是人类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商业活动进行实然状况(事实是什么 )的描写,是不涉及价值判断的。比如说,过节时礼尚往来的送礼物是商业界普遍的现象。 又比如说,大盘供应商一般都放账给零售商店,90天后才收钱。这样的用法,是企业伦理学 学术研究的起点,先描述商业活动的现况,无所谓对不对,没有好坏之分。(2)规范性伦理( normative ethics),也称为处方性伦理(prescriptive ethics),指的是理想的商业关系该 是什么的应然状况(ought to be),是一套评估对错的价值标准。比如说,行贿受贿是不对 的。又比如说,赖账逾期不还是不对的。决定对还是不对的标准就叫作规范性企业伦理。(3 )元伦理(metaethics)或称为分析性伦理(analytical ethics),指的是研究伦理的哲学、方 法与方法论,讨论的是为什么用某一套价值评估标准。比如说,为什么行贿、赖账是不好的 ,好与不好是如何决定的[5](P20~21)?因此,企业伦理学的授课,应用描述伦理 学就很注重训练对道德问题(moral issues)的敏感度;应用规范伦理学就重视认识道德原则 (moral principle)是什么,以及道德原则的运用。应用分析伦理学就重视道德分析(moral reasoning)。这些就是产生知识性德育、理性德育的原因。

“商业道德教育(Business Moral Education)”则是一种以改进道德为目的的教育,“企业 伦理学”则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这两个名词属于不同层次:道德是教育的目的层次,伦 理学只是教学的内容层次可能的选择之一。本文所质疑的不是企业伦理学的学术价值,而是 不赞成用传授学术性知识的形式作为德育的主要的基至是唯一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3:21~23.

[3]苏勇.现代管理伦理学:理论与企业的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 003:49.

商业伦理论文篇8

1、网络营销伦理概述

商业伦理是影响企业内部人员进行适当决策和行为的原则、观念和标准,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商业伦理要求企业的决策和行为不仅要符合个人和组织的利益,而且要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要求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效益。良好的商业伦理能够促使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使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被企业广泛认可并接受的同时,也对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对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产生着一定的冲击。

网络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新的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传统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判断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所谓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因为受网络影响而被赋予或产生了新的内容。

2、国内外的研究

在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的专项研究方面,Gauzent和Ranchhod提出了网络营销的7级伦理标准:通知、选择、联系、安全、存取访问、界定、强制接受,并且分析了这7级伦理标准在市场活动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指出企业应该加强与顾客的伦理相互影响,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创造公司的竞争优势。在网络营销的实证分析方面,美国研究人员Victoria D.Bush、Beverly T.Venable和Alan J.Bush通过对292家企业营销部门的问卷调查,归纳分析了美国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方面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交易的安全性、非法活动、隐私问题、信用问题是网络营销中营销人员所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Internet网上缺乏规范标准。

国内有学者曾提出网络伦理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还有学者提出通过消费者树立相互尊重的意识、合法合理的意识、优化意识、安全意识来提高网络消费者的品味,进而推动网络伦理的演化。国内外对网络营销相关领域中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算机在信息服务中的特点及建设商业伦理在信息服务中的必要性;

②社会在信息服务领域具有的权利及企业在此领域应该遵循的社会契约;

③提出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步骤;

④建立评价营销中行为是否符合商业伦理的模型;

⑤研究不同标准的网络营销手段所带来的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⑥网络伦理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跨国比较研究,对商业领域进行广泛调查和交流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面向社会提供咨询和培训。

3、国内网络伦理情况

3.1我国网络伦理的特点

在新网络条件下,可能会失去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以及迟滞性所产生的信息垄断的优势。信息的及时性及渠道多样性,使得竞争双方必然寻求新的方式继续保持或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也必然会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

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变得模糊,客户可能会全面参与自已所需商品的生产过程,供应商也可能通过网络控制客户的库存变化,甚至会详细了解客户的资产与负债。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因为网络的出现会出现变化,一些新的问题会因此产生。另外,随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开展,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我国企业的网络伦理呈现出以下几下特点:

(1)自主性。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与传统社会人们的商业道德总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无论是员工个体还是企业,在通过网络进行商业产往中,将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2)开放性。世界上不同国家,一个国家不同区域,有着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完成。企业在与外部进行商业交往,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由于网络可能会将不同的文化全方位展示在人们面前,传统的道德中会更多的注入开发性的内容。人们在处理商业事宜时,会更多坚持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的最高规范的内容,而更少的拘泥于社团的或微观的规范。

(3)多元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元道德受到极大的挑战。多元化道德的特点,要求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方面与之相适应。

3.2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不道德行为的行式

不道德行为无疑是不利于经济资源配置,传统的不道德行为在网络条件,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常见的不道德行为有网络诈骗、偷窃及破坏活动,甚至有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竞争。网络诈骗,对企业来说,轻微的有提供虚假信息给用户或者利益相关者,重则有假冒,伪造、仿造等行为。偷窃行为是指有些公司利用特有的技术对进入其他公司的网络以窃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财物。这些不道德行为有的可能构成犯罪,扰乱正常的商业程序。

4、我国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1)隐私权。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須给予隐私问题足够的重视,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隐私权可能包括合作方欲来欲透明的企业信息,也可能包括管理层如何尊重员工的隐私权,类似于管理层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通过网络查看员工的文件、监督员工的等,还可能还包括如何处理采集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由于隐私权而引起的商业纠纷在不断增多,企业应给予足够重视。

(2)知识产权。网络一方面为人们进行信息共享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不利。企业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机密以恰当的方式给予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自已有意无意对其他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侵犯。然而,知识产权的确定与传统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3)网络安全。安全问题可以由外部如黑客引起,也可能由本企业员工或内部信息管理体制所引起。网络安全与网络开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它所引发的问题的很多。在当前,黑客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内部员工及内部信息管理问题所引起的信息安全问题引起重视还不够。(文/胡丹)

参考文献

商业伦理论文篇9

企业案例:2002年7月,世通公司提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请求。正当世通公司、全球有线通信公司和其他电信公司的投资者们发愁时,这些公司的不少高级经理却发了财。花旗集团旗下的所罗门美邦控股公司的杰克.格鲁布曼误导散户,造成了损失和破产,这不仅伤害了投资者,而且还伤害了美国电信产业与韩国、日本等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韩国和日本两国的公司在某些方面的科学技术已经超越了美国公司。

像安然和世通公司之类的的公司丑闻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作为对投资者要求披露所谓的不适当行为的响应,美国起草了新的法案。

从2002年8月起,许多美国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都必须宣誓,他们所知道的最新的财务报告是真实的。为了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都必须保证报告的正确性。这个法规同时规定,禁止对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个人补贴贷款。

《商业周刊》提出了创建完美公司的几点意见,即完美的公司必须建立在诚实、道德、公平和信任的基础上。对于投资者、供应商、消费者和员工来说,新的公司模式必须更加透明;公司业绩的数据要准确,这样投资者才可以相信这些数据;高级管理人员的薪水必须是公平的;更加开放的公司文化要强调责任心,员工必须可以随时报告那些不道德和不公平的事件。

管理评论:企业不讲公共道德、搞假冒伪劣产品、损害环境与伤害消费者健康,或者做假账欺骗股民等,又或者不遵法律法规,那么这个企业就会有让人唾弃的污点。不讲商业伦理的企业,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破坏了企业形象,让利益相关者望而生畏。这样的企业要不就会遭受到重大经济损失,要不就关门倒闭。我们做企业的人,总喜欢耍小聪明,不在乎消费者的利益,为了尽可能地多赚钱,而致消费者的健康不顾,赚昧心钱,赚黑心钱。须不知善恶到头终有报,最终这样的企业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上海福喜企业销售过期肉就是为了多赚钱,而致消费者的健康于不顾的,把商业伦理当摆设的典型案例。企业跟人一样,如果没有道德操守的话,最后会出现得小便宜吃大亏的结局。由于没有商业伦理道德,安然公司垮了,世通垮了,三鹿垮了,还有更多的企业垮了。福喜会不会垮,我们不知道,但是以前跟它合作的公司纷纷解约,不敢跟它合作了。可见商业伦理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忽视它,你企业就会倒霉。人欺人,天不欺。商业伦理学有三种伦理理论。一种是功利主义理论。也就是讲企业要尽可能地给大多数人好处与福利。一种是权利的理论。主张企业要让所有人都享有基本权利。一种是公正理论。主张企业决策者要以公平、平等、公正为指导原则。企业要设立可行的商业伦理标准,这标准要实用、简单、易行,并且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道德标准。企业要把商业伦理形成一种制度,进行规范与执行。企业要按照国际上的商业伦理原则来指导本企业的商业伦理。一是参照国际商业伦理标准来制订本企业的商业伦理。二是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三是要公正的态度与行为对待企业内外部环境所发生的一切。四是要有德行,管理者要有德行,员工要有德行,无德就是缺乏商业伦理的表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诚诚实实经商。不要妄想消费者好欺骗,只要消费者发现真相,将是企业的厄运开始。忽视商业伦理,不要商业伦理,企业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商业伦理论文篇10

在广告的制作传播过程中,我们如果以商业伦理为底线,使人们乐意接受广告,广告的负面影响就会降低,广告也就真正地达到了它的预期目的。否则,违背商业伦理,制作传播虚假广告,危害他人和社会,必将遭到公众的唾弃和法律的惩处。

在内容真实性上有悖于商业伦理的广告

广告内容必须符合事实原貌,而且作为一个整体也不会给人造成误解,这是广告所必须具有的最本质的要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广告的真实性做了如下的规定:作为广告,不仅每段叙述文字都应该是真实的,而且作为一个整体,广告也不应给人以误解的印象。广告不得模糊或掩盖事实真相。广告不得巧妙地设法使读者对辞藻的真实含义和对一项保证的实际内容发生忽视和误解。广告不得施展伎俩来博取人们的购买行为。

而现实中,在广告内容的真实性上有悖于商业伦理的案例还是很多的。实事求是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最基本的原则,但是某些企业为了把产品推销出去,不惜违背商业伦理,夸大产品的实际用途和效果,有些企业甚至弄虚作假来欺骗消费者。如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欧莱雅曾推出了一款“活力紧致修复10”护肤霜的双页黑白广告,上面印着蕾切尔・薇姿紧致光滑的脸孔和这款护肤霜的10种功效。经英国广告监管部门判定,产品广告过度使用了电脑后期修饰,夸大了产品的去皱效果,因此禁止其在杂志上刊登。“虽然我们认为广告中并未不实地呈现蕾切尔・薇姿的脸部光泽和皱纹,但我们认为照片的后期修改大大改善了她的肤色,显得更光滑均匀。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广告所宣称的产品具有‘让皮肤显得更光滑、肤色更均匀’的功效是夸大不实的。”

报道称,尽管欧莱雅表示,化妆品公司有权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商品,但基于这项裁定,该品牌不得再继续刊出这款广告。欧莱雅在广告中所做出的承诺,在现实生活中是实现不了的。如有些减肥药品广告标榜能有效减肥,防止反弹,但缺少足够的证据证明具有这种疗效。他们利用消费者爱美心切的心理,违背商业伦理、欺诈消费者。

在这个信息时代,一些违背商业伦理的商业活动的丑闻会瞬间传遍全球,这样的丑闻不胜枚举。所以对于广告主或企业主来说,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产品,靠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那种靠虚假广告来欺骗消费者,违背商业伦理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在投放空间上有悖于商业伦理的广告

广告的投放需要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说要想使消费者和潜在的顾客看到或听到它,必须要在一定的空间或借助某种介质来呈现,这就是广告媒体。广告媒体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等等。由于受众的不同,我们在选择广告媒体时必须注意,在收到良好的广告效果的同时,不能违背商业伦理,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危害。

如在法国的一条高速公路上,耸立着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上面有一张以年轻性感的女孩为背景的广告画。当这幅广告牌竖立起来后,这段路上的车祸数量便急剧上升。原因在于司机们的注意力都被这幅广告上的美女图片所吸引,开车不专心。于是,公路管理部门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决定:将这幅广告画撤下来。果然,车祸数量开始逐渐减少。由此,专家们得出结论:公路两旁不应该竖立各种美女广告,以免分散司机的注意力,以致引发车祸。

在投放时间上有悖于商业伦理的广告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要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提高商品的销售量,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增加广告的播放次数和加大播放频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广告主想尽办法尽可能多地增加播放时间来实现足够的播放次数。而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说,太长的广告播放时间又是不可容忍的。

就拿现在的电视来说,以前我们看无线电视是不花钱的(当然是可看的节目少、信号差),看看一些穿插在电视连续剧中的广告也无可厚非。自从出现了有线电视,电视开始收费了,美其名曰有线电视维护费,但是必须看的广告越来越多,钱交了,广告却不能少。现在电视机顶盒又出现了,不交更多的收视费就无法看电视节目。与以前的有线电视相比,节目更多,清晰度更高,交更多的收视费也无怨无悔,但是我们发现广告也更多了,更加无法容忍的是一集电视连续剧结束后,想换换台不看广告都不行,因为各个电视台都商量好了似的,在同一时间播放相同的节目,让人无处躲藏,防不胜防。电视台为了增加广告费有必要浪费观众的时间,硬逼着观众看广告吗?还有,如果想看个互联网视频节目,那么必须先看完几十秒钟的广告,才能看到想要看的视频节目。

让广告有好的宣传效果,又不违背商业伦理

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难题:

1.法律管理。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是我国管理广告最主要、最权威的专门法律规定,任何从事广告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同时施行的广告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还有近百种。这些法律法规和文件,使我国广告管理工作日趋体系化,也是指导、制约和处理广告活动的依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根据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运用行政手段对广告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控制和指导,对违反商业伦理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2.社会监督。广告的社会监督,是指来自人民群众通过某些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舆论机关,或者公民自行的、对广告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监督,保护消费者的正当利益,对商品质量、价格进行监督,抵制不良广告的传播。消费者监督与新闻舆论和群众个体的监督结合起来,就能使广告的全面管理得以落实,就能有效地抵制违背商业伦理的不良广告和虚假广告的传播。

3.行业自律。在广告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比较重视广告行业的自律,通过自律来有效改善广告传播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加强广告行业的自律比广告活动的他律――工商行政管理和消费者监督,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广告主体如果从商业伦理上对广告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服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检查、监督,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不正当、不合法、违背商业伦理的广告问题。

参考文献:

①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David Wheeler,Maria Sillanpaa.The Stakeholder Corporation:A Blueprint for Maximizing Stakeholder Value.London:Pitman Publishing,1997,p167

③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