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设备十篇

时间:2023-04-03 01:48:40

影像设备

影像设备篇1

关键词:医院 影像设备 机房建设

中图分类号:R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228-01

本人结合10余年大型影像设备安装及房间改建和设计工作实践,对医院大型影像设备机房改建和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各医院在建设新大楼时参考。

首先盖医院大楼时就要将各个影像设备机房的大小,位置设计出来,由影像科主任和建筑工程师共同完成。避免安装机器时现场改造房屋。然后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影像科选址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有利于病人就诊。影像设备机房应至于医技楼的一层。门诊或急诊科有一些外伤和脑心管意外的病人,常常需要快速确立诊断,进行紧急处理,病房也经常有些危重病人或行动不便的病人进行CT、MRI检查。(2)有利于医学影像设备集中和网络形成。每种医学影像设备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性。而各种影像设备之间具有互补性。(3)有利于影像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影像设备为高精密的仪器,机房选择应符合防潮防尘防震原则。还要统筹考虑大型设备安装路线,影像中心应设置在易于安装的位置。一般首层的结构厚度较大,所以能够满足设备运输承重要求。建筑设计时要考虑走廊通道足够宽阔。(4)特殊部位特殊处理。MRI磁体的强磁场对环境要求很高:如金属性物质、铁磁性物质、电动机、水泵工作、空调压缩机引起的震动都会由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时,不可在周围(包括相应位置的地下层)设计空调机房。否则空调机房设备产生的震动会影响MRI的图像质量。

2 影像设备机房的设计

影像设备机房面积应根据各种不同影像设备的机组结构来决定,原则上是方便工作和病人,便于病人及推车或推床出入。有的房间面积还应符合放射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例如新建X线射线机房,单管头200mA的射线机房应不小于24m2,双管头的宜不小于36m2。通常装一台影像设备需许多相应的房间。

影像设备机房设计以扫描室为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将各功能房间布置得整齐美观,方便工作人员操作和病人检查。扫描室应以扫描机架为中心,扫描机架和检查床周边应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扫描机架倾斜和扫描床面伸延的空间,便于工作人员、病人和准备车的活动,也利于维修,便于高压注射器活动空间。一般面积约为30m2,高度以3m为宜。操作室位于扫描室隔壁,可安装操纵平台,电子计算机、打印机等,面积20m2~30m2为宜。阅片室内安装医生独立诊断工作台,方便于医生、进修生和学生对CT、MRI等影像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面积为20m2~40m2为宜,从防护的角度考虑阅片室应尽量远离扫描室。

3 影像设备机房结构

地面:影像设备是大型设备,重量较大,要求机房结构坚固,能有效地承受负荷,防止机座下沉,机房地面要求平坦,光洁,无尘,以利设备安装和保养,现代医院常用PVC地板,即可防潮,又可防静电,图案花色多样,施工方便,有利于保护设备及人身的安全。地面预留电缆沟,并做沟盖板,沟盖板要做成钢衬外包不锈钢,600mm~800mm一段,方便开启进行检修并保证机房地面整体性和美观性。

如大楼整体结构是框架结构,墙体通常采用普通砖墙结构,(不能采用空心砖,因为不利于防护,)要求有足够的厚度,(24cm~36cm),并用水泥灌封。根据需要在墙体上准确设置预埋件并留好预埋孔,在扫描间和操作间要预留出电缆线走线孔,及各相关设备留出的走线孔。装修要注意防火问题,装修材料应用B1级以上装饰防火材料。房间除照明灯外不要有装饰灯。

4 影像设备机房的防护

(1)墙壁和楼板,影像设备大多是X线放射源,机房的墙壁、楼板和门窗等X线防护都应根据影像设备使用的最高千伏来决定,即要达到相应的铅当量。MRI的扫描室要六面铜板屏蔽防护,同时做好通风准备,要专业施工单位完成设计和施工。因MRI主磁体体积很大,所以扫描室房间的外墙不要施工,须预留出足够进设备空间,预留口在安装完设备后再封闭,要保证大楼的整体美观。(2)设备机房局部楼板可以浇注到250厚度,即可保证承重要求又可不再做特殊辐射防护(可节约资金),并房间结构层地面局部下沉,这样可以以后方便电缆沟的设计。(3)主射线墙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侧墙壁应有1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4)机房门外要有电离辐射标志,并安设醒目的工作指示灯。(5)门窗:扫描室的门通常由2mm的铅板防护,考虑病人推床或轮椅出入方便,病人出入口门的宽度约为1.1m~1.5m,以门为宜。在病人扫描室和医生操作室设有观察窗镶有铅玻璃80cm×120cm,铅玻璃距地面大约90cm,影像设备操作室的门不用防护。MRI扫描室的门要由专业施工队完成。

5 机房环境

(1)温度:影像设备通电工作后,元器件与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器件内的温度要比周围的环境温度高,应及时散发出去,以免超过元器件的最高热容量。为此,机房应配备空调设备,特别是计算机室。空调机的制冷量要考虑X线影像设备的产热量与室内空间的所需降温量,(可保守计算热负荷值)室内温度以18℃~22℃为宜。(2)湿度:影像设备机房的工作环境要求保持一定的相对湿度。(3)防尘:防尘是电气设备的共同要求。静电感应可使灰尘附着于元件表面,既影像元件的散热,又影响电气的性能,甚至影响元器件的寿命。一般机房和计算机室可做成封闭式,通过VRV空调系统保持与室外新鲜空气交换。保证室内空气相对洁净。

6 建立电源供电系统

(1)专用变压器:不仅要求电源提供足够大的电源功率,而且要求电源工作频率稳定。电源变压器功率要求不能小于设备要求(一般影响设备功率为30kW左右,除满足现有设备的用电还要预留出以后增加的用电容量),关于电源变压器功率计算要咨询影响设备的安装工程师。为了确保影像设备的正常运行,影像设备的供电应采用专用变压器,专用变压器距离影像设备越近越好,100m以内。(2)专用电缆线:在大楼主体建设时要将电缆线预留在墙体内,电缆直径要够粗,预备今后增加设备时够用。 (3)安装交流稳压电源的重要性:设备在电源电压波动时损坏,最好安装一台自动调节电压的交流稳压电源及过压保护装置,以保护影像设备免受外界突变电压的影响。为预防突然停电给机器带来的损失,最好为每台设备配备一台UPS不间断电源。(4)制作地线:地线接地电阻2Ω~4Ω,最好达到1Ω以下。

7 结语

总之,医院医技大楼的建设,一定要先考虑影像设备的安装问题,其他科室的小型设备的安装均不用特殊考虑房间的改造问题。而影像设备的安装一定要考虑房间和电源的问题。根据设备厂家提供的样本要求做好二次设计,设计做得好,设备到现场后就不用改造房屋,可以为医院节约很大的一笔资金,还可提高影像设备的安装速度。

影像设备篇2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维修;管理对

在过去,我国的医学影像科室只是作为医院的一个辅助部门存在的,但是在现代,大部分医院已经将医学影像科室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分离出来,可见医学影像对于现在医疗救治过程中的重要性了,甚至有的医院已经将其作为临床科室来对待,医学影像布置与医院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还直接关系到医生能否准确诊治患者的病症。然而一般的医学影像设备都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对于这些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工作是很难开展的,本文根据笔者对于医学影像设备的实际维修经验,阐述其现状以及改进维修不善的方法。

1 我国当前医学影像设备维修方面的问题

对于医学影像维修中出现的问题,有三个责任方可以追究其在维修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供应方、使用方、方。

所谓供应方,及时供应医学影像设备的商家,现代医院中使用的医学影像设备无论是外部装置还是内部结构都及其复杂,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导致无法继续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具体病症,只是在故障现场进行更换零件是不能使其恢复正常的,必须要通过返厂来进行维修,有时需要有原厂的模块来代替,但是即使是普通的医学影像仪器也有着昂贵的价格,其进行调试的软件也极其特殊,必须通过原厂的专业维修人员进行影像设备的维修工作,然而一些影像设备的厂家将售后的维修市场垄断起来,一些厂家甚至不重视售后服务,只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销售影像设备中,还有一些商家虽然负起维修的责任的,但是并没有落实下来,在医院需要的时候,不能在第一时间展开维修工作。

使用方就是购买医学影像设备的医院,医院在对于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问题上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三级医院以主要依靠厂商的维修服务,辅助自行修理,二级医院没有三级医院的资金条件,因为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险也是极其昂贵的,因此有些供应商就故意抬高价格,设置不合理的价格,然而由于设备价格信息不对称,导致二级医院只能任由厂商开价,使得维修情况恶化,另外一般的医院只重视医疗团队的建设,而忽视了医疗工程队伍的建设,医生不是专业维修人员,尽管医术精湛,面对专业之外的影响设备的故障也只能束手无策;医院对于维修人员的忽视还可从其薪酬低福利差看出来,使得这个专业的人员被一些待遇更加优厚的国外影像设备商家吸引,使得国内这方面的人才更加欠缺。

方主要指的就是独立的第三方维修力量以及一些商,如今我国的第三方维修团队还不具备较为完善的规模,更像是一般的电器维修店,医院在选择第三方维修时,不能给予足够的信任,一旦遇到专业能力比较差的维修方,不仅不能修好故障,反而会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诊治方面的工作,虽然我国的影像设备发展比较快,但是其维修方面的问题显然已经阻碍其发展了。一些比较落后的维修团队还在使用一些落后的检修手段以及不先进的维修仪器以及工具。

2 改善维修问题的对策

在对医学影像设备在维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可以针对这三个角度的问题提出一些能够帮助医院改善进行影像设备维修状况的方法。

从目前影像设备维修所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体系,才能保证所有在用设备可靠、有效、安全而经济地运行。传统的维修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从医院医工科的角度来讲,做好医学设备的维修工作应加强医院的设备维护管理,重视预防性维护,与厂商积极合作,尝试多元化合作维修模式,培养设备维修工程人员。本文总结对策如下。

2.1 加强对影像设备的管理力度

使用为保证影像设备的可靠性运作,必须改变以往的定期维修、通知维修、事后维修等常规观念,而向预知维修的趋势转变。医疗设备的维修不同于一般的电器修补,需要维修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全面的维修技能以及广泛而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应根据医疗设备的属性、物理风险、安全性能、使用频率、工作年限等方面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时间周期,设定优先等级,在故障发生前就对医疗仪器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医疗仪器高效运行,同时将各种现代化的新型维修技术应用进去,使心脑电图机、放射线设备等大型设备以及电子类设备可以达到85%的自维修率;分析天平、色谱分析仪等实验室内使用的精密仪器,在维护和校准下达到 95% 以上的自维修率; 而制冷设备、常见的口腔设备等常规医疗器械需要达到100%的自维修率。

2.2 新型维修模式

与厂商积极合作,利用医院能在设备购置中卖方市场地位争取利益;与多家社会维修力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售后技术支持信誉度公示制。作为厂商维修和自身维修之外的重要补充部分,第三方维修服务有利于医院对设备维修进行合理安排,考虑到医疗设备较高的科技含量以及复杂的结构,安排从事维修的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

2.3 医院自行组建维修团队

医院维修力量具有自身优势,如接受过基本培训,具有反应速度快,维修成本低,适应全院各产品等特点。然而,医院内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低、工作环境差、加上员工专业培训、待遇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等原因导致一些技术骨干流失,难以独立开展S修。因此,医院要培训适合医院工作的维修工程师,明确他们在医院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医院自身设备维修的能力,改变大部分设备都由供应商维修的局面,尝试多元化合作维修模式,培养训练维修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提高保养维修技术,并及时将高新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维修保障工作中去。

结束语

医院的正常运行是离不开影像设备的正常运转的,现代人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精神压力过大等,一些以前没有出现国的病症都产生了,这也对医学影像设备提出了新的选择与挑战,只有技术更加先进的影响设备才能辅助医疗过程,因此医院必须重视其关于影响设备的维修问题,培养优秀的维修人才,学习其他国家维修方面的先进技术,有效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影像设备篇3

【关键词】介入导向治疗;影像设备;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04-2

介入治疗是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介入治疗应用数字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生的双手,它的切口(穿刺点),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等。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1]。正由于以上诸多优点,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一些疾病(如:肝癌、肺癌、腰椎间盘突出症、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介入导向治疗影像设备主要有数字减影X线机、CT机、核磁共振机和常规X线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及笔者进修的上级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送检病理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2~73岁,平均52岁。其中肿瘤15例,血管瘤20例,各种出血5例。

1.2方法

40例心血管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数字减影X线机、CT机、核磁共振机和常规X线机组。数字减影X线机组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32~60岁,平均42岁;CT机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35~65岁,平均47岁;核磁共振机(MRI设备)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35~65岁,平均47岁;常规X线机组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35~73岁,平均56岁。

2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3结果

(1)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30例(75%),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10例(25%)。

表1

组别 例数 平均显像时间 精确诊断出病情例数 诊断精确度

数字减影X线机 10例 5分钟 10例 100%

CT机 10例 15分钟 8例 80%

核磁共振机 10例 7分钟 9例 90%

常规X线机 10例 25分钟 6例 60%

(2)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0例数字减影X线机中,平均显像时间5分钟,精确诊断出病情例数10例,诊断精确度为100%。10例CT机中,平均显像时间15分钟,精确诊断出病情例数8例,诊断精确度为80%。10例核磁共振机中,平均显像时间7分钟,精确诊断出病情例数9例,诊断精确度为90%。10例常规X线机中,平均显像时间25分钟,精确诊断出病情例数6例,诊断精确度为60%。

图1 常规X光机 图2 核磁共振机

图3 CT机 图4 数字减影X线机

4讨论

(1)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数字减影X线机的平均显像时间最少,核磁共振机次之,CT机更次,常规X线机时间最长。而常规X线机诊断精确度最低,CT机较高,核磁共振机更高,数字减影X线机的诊断精确度最高[2]。总之,介入导向治疗影像设备中性能最高的为数字减影X线机。数字减影X线机、CT机、核磁共振机和常规X线机可称为四驾马车,四者有机地结合,使当前影像学检查既扩大了检查范围,又提高了诊断水平。

(2)MRI设备是利用生物体的磁性核(主要是氢核)在磁场中所表现出的MR特性来进行成像的设备。随着超导技术、磁体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MRI设备得到飞速的发展。MRI设备已成为最先进、最昂贵的现代化诊断设备之一。MRI设备既是评价医院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又是医院现代化程度和诊断水平的标志。我国现有600多台MRI设备正在运行,并以每年几十台的速度增长(含临床应用型和临床研究型)。MRI设备的优点为:①多参数成像,可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②人体氢核含量高,高对比成像;③任意方位体层、三维成像;④不用对比剂,就可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ies);⑤无骨伪影干扰,后颅凹病变清晰可辨;⑥无电离辐射;⑦可使MRI设备用于介入治疗,建立智能手术室,进行手术导航。MRI设备的缺点为:①扫描速度慢;②易出现运动、流动伪影;③定量诊断困难;④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病灶不够敏感;⑤禁忌症多[3]。

(3)介入导向治疗影像设备是指利用各种不同媒介作为信息载体[4],将人体内部的结构重现为影像的各种仪器,其影像信息与人体实际结构有着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对应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已使“影像信息”不再是初期阶段时单纯意义上的“影像”涵义,它可以携带有人体机能、生化成分等生物学信息,形态学分析只是其基本内容,新概念的“影像”已成了综合信息的代名词[5]。

参考文献

[1] 张海成.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方法[J].中国医学装备,2009(04):132-139.

[2] 车轩.浅谈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方法[J].医疗装备,2007(06):102-105.

影像设备篇4

本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系统采用JAVAJ2EE平台作为系统运行和开发平台,因为JAVAJ2EE平台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可以方便的在多种主机、网络、操作系统环境(包括虚拟化平台)下运行工作。采用基于SpringStruts和Hibernate的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框架层次结构层次分为三层:表现层、持久层、业务层。每个框架分别负责一个层次的实现,表现层我们使用Struts,业务层使用Spring,持久层使用Hibrena-te。每层在应用程序中都有明确的责任。每一应用层彼此独立且保持一致。这些框架层次在以一种松散耦合的方式彼此作用而不用管低层的技术细节。在数据库方面,选择MySQL这一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MySQL被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上的中小型网站中,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成本低,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是许多中小型管理系统的首选数据库。

选择Eclipse系统开发工具,Eclipse是一种可扩展的开放源代码IDE,集成开发环境(IDE)经常将其应用范围限定在"开发、构建和调试"的周期之中。为了帮助集成开发环境(IDE)克服目前的局限性,业界厂商合作创建了Eclipse平台。Eclipse允许在同一IDE中集成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工具,并实现了工具之间的互操作性,从而显著改变了项目工作流程,使开发者可以专注在实际的嵌入式目标上。

选择Tomcat服务器作为Web应用服务器,Tom-cat服务器具有免费的开放源代码,Tomcat是Apache软件基金会(ApacheSoftwareFoundation)的Jakarta项目中的一个核心项目,由Apache、Sun和其他一些公司及个人共同开发而成。由于有了Sun的参与和支持,最新的Servlet和JSP规范总是能在Tomcat中得到体现,Tomcat5支持最新的Servlet2.4和JSP2.0规范。因为Tomcat技术先进、性能稳定,而且免费,因而深受Java爱好者的喜爱并得到了部分软件开发商的认可,成为目前比较流行的Web应用服务器。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

根据对现有放射科业务流程分析,和系统的需求分析,本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成一套基于网络的B/S版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器进行登录使用,功能上主要是针对医院放射科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设备信息维护进行管理,并能根据需要统计出相应的数据为医院管理者做出相应决策提供依据。

2.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系统主要提供以下功能:

(1)系统管理:本管理系统将各个功能点都设置为权限,并制定了相应的角色对各个账号进行授权。医院管理员账号拥有所有权限,科室账号只拥有库存查询、申请设备、设备报修、采购录入等权限。

(2)采购管理:医院管理员账户登入系统之后,可以对库存进行查询。当发现库存中有些设备的数量不够时,可以进行采购管理操作。填写采购信息,由采购人员对设备进行采购,当采购完成之后回来录入采购信息。普通科室人员账户登入系统之后同样可以对库存进行查询。当库存中有些设备的数量不够时,不能直接进行采购管理,但可以进行补货申请,由医院管理员账户统一进行采购管理。

(3)设备信息管理:医院管理员账户可以对所有的设备信息进行必要的新增设备信息、查询设备信息、修改设备信息、删除设备信息操作以便及时保持数据库的更新。普通科室账户只能对设备信息进行查询操作。

(4)故障信息管理:当设备发生故障时,由科室人员录入故障信息。录入完成之后保存进记录,该条记录将能够在维护信息管理中显示。状态为待维护。已经维护结束之后,该条故障信息状态为已维护并将从故障信息管理记录中消失。

(5)维护信息管理:当设备发生故障之后,设备信息管理中有该条记录,维护信息管理也能查到该条数据。可以对维护信息进行新增、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当设备已维护,填入维护信息的维护内容,维护结果等数据,完成维护信息管理,则该条设备故障信息状态变为已维护。方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设备的维护信息。

(6)设备说明书功能:当点击设备信息列表上设备id的时候,本系统提供一个链接将自动跳转到设备说明书页面,提供设备说明书查看功能,可以对医院库存内有的设备说明书查看。

2.2系统功能模块的数据库设计

系统设计到的主要数据表,及其逻辑关系如图2和图3所示:数据库表间关系分析:由图2我们可以看到本放射科影像设备管理系统共涉及到十多张表。分别为供应商表、库存信息表、故障信息表、权限信息表、用户角色表、角色信息表、角色权限信息表、设备信息表、设备类别表、设备维护信息表、账户信息表、配送信息表、采购信息表。这些基础数据表基本覆盖了临床上所需要的管理信息,并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查询。

3总结

本文系统基于J2EE平台进行开发,采用SPRIN-G+STRUTS+HIBERNATE(SSH)这种"黄金组合"的MVC三层框架,采用开源的MYSQL数据库进行信息存储。系统主要功能包含用户信息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安全中心、采购录入、库存查询、补退货申请设备信息录入、设备信息管理、故障信息录入、故障信息管理、设备维护信息录入、设备维护记录管理、设备说明书及系统交互等功能。

影像设备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应用

1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

传统的望闻问切并不能全面的进行各种疾病类型的判断,而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实践中主要是利用其成像技术观察患者体内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病理的判断,并以此得知患者所患疾病以及发展阶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行病情的控制以及治疗,大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1.1计算断层成像的临床应用

计算断层成像简称CT,在临床应用中也是最基础的一项检查项目,应用较为普遍,其发展过程也经历了断层扫描到螺旋扫描、单排探测器到双排探测器、单源到双源三次发展历程,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可以有效对急腹症、急性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等疾病迅速的做出检测并进行判断,结果较为精确,能够及时卫医生的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依据,以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CT也常常用于人体各部位的检查,通过检测人体内部结构的各项变化来判断其健康状态[1]。

1.2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简称MRI,主要就是对一些细微的血管进行检测,近些年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超高场强设备、3D设备等先进技术设备后使得MRI的推向对比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检车一些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脑白质病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MRI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并不会造成伤害[2]。

2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医学影像设备在实际的医疗实践中包含众多的设备仪器,其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操作方法以及维护方法,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操作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及加强医学影像设备的教学,促使医护人员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2.2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

通过教学提高医护人员对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专业化水平,使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面对患者能够以较强的专业态度满足患者的要求,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出现。

2.3有利于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技能水平也直接体现着医院的医疗水平,其对设备仪器的熟练程度也能够实时展现在患者面前,专业的态度能够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安全感,从而有利于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3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在医学影像设备的教学中是一次较为重要的革新,也符合现阶段人们的学习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注意力,使其较快的掌握重要内容。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应用优势。

3.1大数据支撑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时间较早,但是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只是简单的投影仪和幕布的结合,主要就是将书本知识放到了屏幕上,而现阶段的多媒体技术融入了互联网技术,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等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准确的搜索到相关的教学内容,甚至有很多免费的且内容优秀的视频和其他材料来辅助教学工作,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使医学影像设备学相关的知识形象立体的展现在眼前,有利于加深了解。

3.2便于总结整理

多媒体课件是配合讲解的主要途径,其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方面,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理大多包含设备的结构图、注意事项等等方面,其具有的可重复利用、下载等特点便于总结整理,从而活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影像设备篇6

方法:将相关设备和软件连接成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连接成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PACS。

结果:最终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且在整个放射科的结果处理中完成了无胶片的革新。

结论:比起传统的放射科工作管理模式,以网络化为主的工作方法在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方面更为明显。

关键词: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放射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26-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在放射科中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因为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在临床治疗中的疏忽而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放射科中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工作中的管理不当,导致工作中出现失误所致[1]。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正确规范使用以及合理管理是确保放射科工作安全、可靠的最主要的前提。因此,提高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是极为重要的。近几年,已经有相关学者发现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对于提高放射科工作质量的提高所作出的贡献是明显的。我们通过对我院放射科将网络化应用于医学影像设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简要探讨,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设备。使用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为德国Simens公司Magnetomopen0.ZTMRI,Plus4Somatom螺旋CT;ToshibaAukletCT,CoroskopT、O、PDSA;其通讯方式采用的是局部网络通讯技术,可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在SunAdvantageWindows(简称AW)工作站分别可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1.2方法。建立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eation system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DICOM30标准将CT、MRI、DSA等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管理及后处理.使用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软件可以在浏览图像后直接书写诊断报告,医疗诊断报告主窗体上的输人项如姓名、性别、年龄、CT号、检查序号及检查日期可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科别、报告模板等项通过下拉菜单选择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复制、勃贴、消除、全选、字体等编辑功能”用户可通过1个或多个关键字段检索和调阅诊断报告。

2结果

我们通过将上述的设备和软件按照上面提到的方法进行安装后,通过对其进行多次的调试和实验处理并进行了整体的工作评估后,最终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在放射科的整个医学影像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打印、浏览、管理和后期处理。并且,其后期检测报告的书写也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其打印和共享也实现了网络化。在整个放射科的结果呈现中完成了无胶片的革新。

3讨论

3.1根据网络化的优势以及结合我院放射科的特殊性,可以将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在放射科管理中的优势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当今的世界在每秒钟都发生着变化,知识结构、信息技术、科技创新,时刻都在向前进步着。在这种大环境下,放射科对于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不能停滞不前,而要积极主动,勇于发展,敢于发展。可以说,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实现网络化就是在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将网络化结合到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使用和管理中上是符合当下医学发展进程的,其标志着在当今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医学影像学也是在向前进步的,并且在该学科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其次,与传统的放射科管理相比,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有着许多难以比拟的优点:①传统的影像图像处理上基本是以胶片为主,需暗室冲洗、烘干、归档等,这无疑增大了图像处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在胶片的保存和使用方面,科室不得不建立一个庞大的区域来放置胶片。在管理上时而会出现错档、丢失等。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则摒弃了胶片式的影像图像处理,实现了数字化的图像呈现。影像结果就算经过长时间的存储其信噪比特性也不会变坏,且任意调用不丢失信息、从而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对胶片等硬拷贝的手工管理方式。通过这种影像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丢失和片损情况的发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②传统的影像图像处理在管理上存在着混乱和不规范,经常会发现胶片的丢失、变质、资源难于共享等缺点。这不但丢失了对病人复诊和其他医师认为有用的诊断信息,而且由于是手工登记,会耗费大量不必要的时间且出错率难以降低。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则实现了数字化的书写功能,克服了手工书写报告字迹潦草的缺陷。同时,便于图像传递和交流。实现数据共享,发挥教学医院教学和支持作用,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医院的诊断质量、效率和教学、科研水平。

再者,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要通过各个医院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来进行的。然而,当前大部分医院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还是存在着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现象。这种诊治方式是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以及医院的长远发展。而将网络化融入到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中,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可以将影像图片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医院间医师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有把握的诊断并可做到更为准确的对症治疗,从而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并减少了误诊的发生。而这种开放性的特点,正好满足了医院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并完善着医院院际间相互交流与协作的平台。

3.2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我院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工作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工作业务不精。因此,医院应该高度地关注如何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业务技能培训,可以经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操作专业技能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去参观学习网络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提高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的认知和认可程度;要积极开展一些工作研讨活动,让工作人员之间能够进行网络化管理的经验交流,积极讨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3.3近年来,提高放射科工作的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研究。医院放射科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治疗工作的成败。当今,提高放射科影响诊断工作水平,加强网络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学者广泛关心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峰[2]等通过对该院放射科工作进行PACS管理后发现,PACS可以有效的提高放射科工作的水平程度,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图像的数字化和无胶片化。兰琦[3]等则通过对该院放射科进行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管理后发现,通过对放射科的图像管理进行科学的、合理的且有针对性的网络化管理后,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化内的传送、存储、报告的规范化和计算机化,实现了图像无胶片化。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对我院放射科进行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后,最终实现了放射科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且在整个放射科的结果处理中完成了无胶片的革新。

4结语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推进,医院放射科的管理工作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通过网络化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在放射科的工作管理中取得了长足的研究进展,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近些年,已经有相关医疗科研工作者发现,网络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管理在医院诊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比起传统的放射科工作管理模式,以网络化为主的工作方法在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方面更为明显。相信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院放射科的管理工作将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高培毅,林燕.计算机辅助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处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41-42

影像设备篇7

[关键词] 计算机X线摄影; CR; 数字化摄影; DR;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R197.3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采用影像板IP(Image plate)替代传统胶片,再把存储在IP上的X线信息通过激光扫描转换成电信号,最后进行数字图像处理。而X线数字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是利用平板探测器FPD(flat panel detector)来接受穿过人体后的X线信号,再将这些信号直接转换成数字信号,送给图像处理系统和PACS系统。CR与DR同属数字化X线摄影设备,却有不同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有人认为CR和DR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并行发展的,不可相互取代。因此,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CR、DR,做到取长补短,以简便、快捷、经济的方法取得满意的数字影像成为关键。

1 CR与DR的比较

1.1 成像原理的比较 DR是一种X线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硒做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少;CR是一种X线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影像板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相对DR较多。DR和CR将穿透被照射物体后的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灰阶由胶片的256级提升至2048级,能在计算机中处理,因而可通过软件和功能实现图像的优化,图像质量大大提高。DR的核心技术是它的平板(FP),以DOE为评价参数,DR是最高的,因而其图像层次丰富、影像边缘锐利清晰,细微结构表现出色。CR则将信息首先纪录在涂有氟化钡的IP板上,再通过扫描装置实现数字化转换,其曝光条件仍由所匹配的X线成像设备所限制,因而图像与DR相比略逊色。图像质量的提高提升了诊断医师的满意度,大大减少了疾病的漏诊和误诊。

1.2 图像分辨率的比较 DR无光学散射而引起的图像模糊,其清晰度主要由像素尺寸大小决定;CR系统由于自身的结构,在受到X线照射时,影像板中的磷粒子使X线存在着散射,引起潜像模糊;在判读潜像过程中,激光扫描议的激光在穿过影像板的深部时产生散射,沿着路径形成受激荧光,使图像模糊,降低了图像分辨率。

1.3 DR与CR合理配合使用 DR系统不但费用昂贵,还需改装现有的X线机设备,较适用透视与点片摄影及各种造影检查,由于单机工作的通量限制,不宜取代大型医院中多机同时工作的常规X线摄影设备,较适合中小型医疗单位的一机多用的目的。CR数字摄影设备更适用于X线平片摄影,其非专用机型可和多台常规X线机匹配使用,且更适用于复杂部位和的X线摄影;其灵活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监护病房(ICU)及床旁摄影可提供稳定的高质量数字影像。因此,CR做为最好的辅助设备,可以很好的弥补DR的不足。

1.4 能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 传统胸部高kV投照较以前采用低kV已使投照剂量有所减少,而DR和CR同样采用高kV进行胸部摄片,患者所受的X线剂量更少。DR的屏感光度最高可达400,很低的X线量就能成像,通过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能获得理想的诊断图像。CR的屏感光度为200,与常用的增感屏相当,同样能实现小剂量成像,而使用与传统投照方法相同的剂量时,图像质量明显要好。

1.5 DR和CR图像后处理功能 CR和DR后处理软件功能都大致相同(如:放大、旋转、测量、标记等),其质量控制模块和后处理技术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性。相比较而言,DR减影图像质量好于CR。

1.6 DR摄影明显缩短了病人等候的时间 根据我院数年使用CR、DR总结:患者从开始摄影至影像胶片生成,CR平均摄影需8分钟/人次,DR则需2.5分钟/人次。DR于CR和传统X线摄影比较,分别将检查时间减少了71%和20%,DR则比CR减少了67%。由此可见,DR能更有效地缩短病人检查和获取报告的时间,从而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

2 讨论 从长期的临床使用中观察,DR和CR设备质量稳定,故障率较低,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持较满意。CR与X线成像系统的非对应可分离性,使CR能利用已有的摄片设备,接受通过不同途径的IP板成像并进行数字转换。随着CR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密度分辨率基本达到DR水平,较传统的X线影像质量大大提高。而DR则能一步到位,克服了中间的转换过程,成像速度更快,总体图像质量高于CR。但设备成本较高,灵活机动性不够。CR与DR各有自身的优缺点,应根据实际临床应用情况,以DR为主要摄影设备,CR作为DR必要的辅助摄影设备。并随着PACS系统的运用,X线数字影像设备DR和CR作为PACS中的组成部分,必然在未来医院数字化时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百亚妮,石明国.关于CR与DR发展与应用[J].医疗装备,2005,06(18):149-150.

影像设备篇8

关键词:医学影像 技术 新思考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医院高层重视,提高对医学影像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部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

三、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

四、合理使用医学影像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五、明确医学影像相关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七、加强医学影像的规范化防护

首先应健全防护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防护档案,在劳保、休假上给予照顾,落实责任、常抓不懈。要熟悉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操作规程和防护知识,坚持使用最优化的原则,购置铅围脖、铅围裙,添置铅帽、铅眼镜及各种必备的防护用品,对于工作间无铅门的及时给予安装,各检查门前增加电离辐射标志,各机房门外增添有文字注释的工作指示灯,并和设备联动。

影像设备篇9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县医院服务能力,卫生部、财政部下发医改补助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县(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东部地区陆路边境县、民族自治县、省级贫困县的县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加强县医院硬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健全县医院信息系统。重点为有信息化基础的项目县县医院建立和完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简称PACS),初步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逐步推进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医学影像设备是现代医学中最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影像设备的价值在大型医院中可占其设备资产的60%以上,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县级医院医疗设备装机情况

县级医院一般具有X光机或数字化X光机(CR、DR)、CT、超声等检查设备,部分医院还有核磁共振和内窥镜,由于在县域内的龙头地位和作用,日常检查数量较大,随着应用逐步普及深入,医院的信息处理量不断增加,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传统的诊疗方式以胶片和手写报告为介质,在影像和诊断报告的存储、检索、调阅、统计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由此产生的质量控制、配置资源、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等方面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中国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配置情况及使用情况,卫生部于2009年进行了县医院实地调查,对全国2000个县级医院做了实地调查,有效样本量1726个。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指导下,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ACMR)于2010年在此基础上对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做以下分析。由于影像设备基本集中在放射科,所以重点分析放射科各类产品的配置状况。通过以下的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县级医院单机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建设PACS系统的条件。

1.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配置概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县级医院的CT、500mA以上X线机、移动式X线机和超声设备的拥有率基本在70%以上,MRI、DR和血管造影系统的拥有率还很低。

卫生部规划,2011年基本实现每个县要有一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的目标,此次县级医院“二甲”改造给大型影像设备带来了新的需求。

CT是我国装机量最大的影像设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临床检查领域,它的优点使其成为了此次县级医院二甲改造的重头戏。卫生部已经明确,此轮县医院建设必须全部装备CT。按照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可以选择16排以下(含16排)的机器。目前县级医院CT的拥有率已经超过80%,平均医院拥有量为0.9台,在县级医院的普及率已经较高。

由于MRI价格昂贵,加上检查一次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大多数县级医院还没有安装这一设备,目前县级医院的MRI平均拥有量只有0.29台,医院拥有率只有28.39%。

医用X线机可以分为模拟机和数字机两种。虽然医用X线机比较低端,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量很大。在县医院升级改造中,对于拥有500张床位及以上的县医院,X线机可以配置两台。

对超声设备来说,目前县级医院的彩超拥有量和拥有率已经超过黑白超,便携式超声设备的医院拥有率也已经接近45%(见表1)。

通过调查分析,一般的县级医院的日检查量和设备接口情况为:

CR/DR:主要检查设备,日均检查量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

CT:部分已经较为陈旧,日均检查量一般为30~50人左右;

MR:多数县级医院没有,有的也多为低端产品;

X光机:多数为模拟设备,没有数字接口;

超声机:日均检查量一般20人左右。

2.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区域分布

中国县级医院现有的影像设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的来说就是,东部地区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就CT来说,华东和中南地区的CT拥有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和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最少;对MRI来说,全国拥有率均不高,华东地区的拥有率排在全国第一,但拥有率也只有48.56%,西南和西北地区则只有8%左右。

由此可见,对于大型影像设备市场来说,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医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口需要填补(见表2)。

县级医院影像设备使用现状

1. 设备开机率调查(见图1)

ACMR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CT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7.3%,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8.1%,可见CT设备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分区域来看,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医疗机构CT设备开机率最高,均达到100%。东北及华南地区的开机率相对较低,但也在90%以上。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MRI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3.9%,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7.2%,乡镇中心卫生院为51%。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X射线机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90.5%,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4.8%,乡镇中心卫生院为94.2%。

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超声设备总体平均开机率为87.6%,其中县医院的开机率为91.8%,乡镇卫生院为90.1%。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类影像设备的开机率还是比较高的,但配置档次较低,如CT中单排和双排的总量占68%;MR中0.36T以下的占62%;即使是已经普遍使用的小型设备如超声、黑白超的比例占56%,便携式黑白超占10%。X射线机中模拟拍片机占69%。从设备配置档次来看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设备检查量调查(见图2)

ACMR调查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CT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544人次,其中县医院的CT设备每月检查量到达了583人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仅为200多人次; 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MRI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337人次,其中县医院的每月检查量达到了245人次,乡镇中心卫生院仅为90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X射线机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394人次,其中县医院的每月检查量到达了682人次,乡镇卫生院仅为215人次;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超声设备的每月平均检查量为249人次,其中县医院的超声设备的每月检查量到达了353人次,乡镇卫生院仅为165人次。从调查结果来看,X线机和CT的检查量都比较高。

3. 县级医院调查主要发现

(1) 县级医院调查

县级医院的影像设备配置满足基本医疗需求,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随着国家在基层医疗机构方面的投入加大,县级医院影像设备的配置规模在近几年有较大的增长。从ACMR的调查结果看出,现有的影像设备绝大多数都是在5年内购买的,所占比例基本都达到80%以上。

除了CT和MRI等大型医疗设备受国家配置标准要求的限制外,X射线机的配置比例达到86%,超声设备的配置比例在96%以上,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配置产品的档次较低。

(2) 存在地区差异

从ACMR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像设备在县级医院的配置存在地区差异,东西部的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设备的配置比例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以西部偏远地区的一家县医院为例,其CT设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购买的,到现在为止使用了近20年,已经出现了故障率高,维护不便的问题。

4. 县级医院对设备的质量要求提高,并看重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ACMR调查考察了县级医院对现有设备的满意度水平,总体来看对“质量”和“功能/性能”的满意度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对X射线机、超声等设备。说明随着这些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县级医院对影像设备的使用经验更多了,对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县级医院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是售后服务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维修不及时”、“维修时间长”、“维修费用高”等。从调查得到的反馈意见看,县级医院更多希望能够得到“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培训”、服务提供方能够“定期对设备巡检”、“日常清洁与保养”等。这反映出县级医院同样看重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性能,具备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县级医院PACS的业务需求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低,医院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医院信息化规划和总体设计不足,“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问题突出,不能满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总体要求。很少数的县级医院建立了科室级的影像系统,其中主要是放射科,绝大多数设备信息为单机使用,极少数实现了PACS和HIS的整合。数字化平台建设不规范,价格昂贵。因此,基层县级医院急需性能优良、价格低廉、标准规范的PACS。制约基层医院PACS系统发展的因素有:观念上认为是管理工具,不能增加医院的收入;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制约和数字化设备的发展限制;PACS系统装备价格高,后续维护成本大;没有专业人员。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大部分县级医院在影像设备上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建立PACS系统,用它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如核磁、CT、超声、各种X光机、各种红外仪、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各种接口(模拟、DICOM、网络)以数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来作为资料以便查阅和调用,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县级医院对PACS的要求与大型三甲医院对PACS的要求既有相同点,也有其特色的方面。县级医院的数据量和日检查量都比大型医院少很多,因此大型医院PACS比较突出的性能和负载压力问题,对县级医院PACS基本上不是核心问题,硬件的采购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对县级医院来说更为重要。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的问题上,县级医院与大型医院具备了同样的重视程度。县级医院PACS的业务流程比大型医院简单,对一些复杂的功能,如三维后处理等并无迫切的需要,需要的是简洁、方便易用的功能和流程。“县级医院PACS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建设方案”是每个县级医院和业内厂商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对此,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营业开发部部长王金城表示:低成本、高效率、可规模化推广应是县医院制定PACS方案的目标。

针对县级医院放射科业务发展和PACS建设主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华海医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李云峰博士表示:检查设备类型不全面,设备的档次较低,对一些疑难病症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因此需要与上级医院进行预约检查或者进行双向的病人转诊;部分设备型号老旧,成像质量不高,影响阅片,一些设备没有DICOM和Worklist接口服务,建设PACS时,设备的连接和流程的整合会受到影响;医生经验不足,对一些诊断的把握不准确,需要与上级医院进行会诊,并需要持续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医院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IT人员,计算机的使用基础较薄弱;县级医院除了做好自身工作外,还担负着对下级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因此,县级医院PACS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全院级PACS,实现包括放射、超声、内窥镜、病理等在内的各种影像检查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通过远程会诊,远程预约检查和双向转诊等手段,与大型三甲医院建立医疗协同关系,提高业务水平;对下属乡镇卫生院实现远程协同,包括放射的远程同步/异步阅片,超声的远程实时诊断指导等(见图3)。

经过总结,可见县级医院PACS建设的十大需求为:

(1)系统包括放射科、超声科、内窥镜科、病理科等影像信息系统、临床影像浏览工作站等模块。功能主要包括病人检查信息登记、技师检查管理、影像存储管理、影像诊断和后处理、电子报告、报告和胶片打印、科室管理和统计分析等;

(2)支持数字化和非数字化设备的影像采集、传输和存储,实现全院影像的集中管理;

(3)支持在线存储1~2年的检查数据;

(4)支持10~20个医生同时在线工作(登记、检查、阅片、报告编写,查阅等);

(5)能够与医院内部其他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等)进行集成,能够与区域影像中心进行连接;

(6)实现与上级医院和下级乡镇卫生院的区域医疗协同(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

(7)易学易用,日常维护简单;

(8)性能稳定,能够在一般条件下工作(对电源、机房、网络等要求不能太高);

(9)系统价格相对便宜,系统硬件投入合理;

(10)后期服务费用合理,医院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可以胜任日常维护工作。

县级医院PACS建设的目标通过PACS的建设达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缓解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先进的流程控制和技术手段,全面的信息化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检查诊断流程,诊断时间大大缩短;质量控制系统从影像、报告、流程三方面确保诊断质量得到控制和提高;资料存储方式彻底改变,以减少胶片使用和管理费用实现环保;科学客观的管理和绩效考核系统提供了公平、公正、客观的考核机制和平台;智能扩展可以向下连接各级乡镇医院、卫生所,实现县乡医疗一体化管理,向上连接对口支援协作的医院,充分利用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及培训、远程医疗信息服务实现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县级医院PACS选型原则

针对PACS选型的问题,专家提出了四点看法,即:标准性、实用性、经济性、成熟性。

在科学及标准性原则方面,系统应遵循DICOM 3.0、HL7、IHE等国际标准,符合卫生部《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采用成熟的、先进的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结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

由于县级医院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其院内的PACS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融入未来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和进行远程协作,IHE相关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互联互通的基础。卫生部已经委托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IHE-C分会对国内主要PACS产品进行了IHE的互联互通测试,建议医院在选择PACS产品时可以从通过测试的产品中选择。

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满足医学影像科室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现实应用需求;具备影像设备连接、诊断报告工作站、临床医生工作站报告和图像的调阅、医学影像科室内部管理统计监督等功能,能提供满足医院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需要的数据,实现医学影像全院信息共享和管理信息共享;为医院领导提供查询功能,为医院医、教、研、管提供快速、准确、实时的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及诊断报告及管理等综合信息。在进行PACS产品选择时,应重视系统的整体性,即各影像系统能够彼此互通,并能够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让临床科室方便的调阅患者的所有影像和报告。同时,从功能上要重视常用功能的方便性使用,而不要过多追求高级的,使用频率很低的功能。同时应重点关注PACS与医院其他系统的整合能力,包括与HIS和电子病历的整合,能够实现双向的信息互通。

在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应充分考虑和利用医院的现有基础设施、设备,体现最大的性价比;结合医院具体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的修改与补充,以更好的满足医院的日常工作。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可以考虑选择性能稳定的国产设备,在考虑价格因素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产品的稳定性和服务。因为县级医院并没有很强的IT力量,日常的维护应尽可能简单便捷。不一定要实现服务器的双机热备,可以采用低端的服务器或者高端的PC机进行冷备,进行人工切换。与此同时,数据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与区域的影像中心链接,可以选择将数据在区域影像中心进行归档和备份,在医院内部可以仅存放常用的数据,如最近半年或者一年的数据。这种情况下,存储可以采用服务器内置的磁盘阵列,而不需配置专门的存储设备。当然,对有条件的医院,建议配置专用的存储设备。在没有和区域影像中心连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大容量的移动硬盘进行日常的备份。专用的医学显示器(竖屏)要根据资金情况,量力而行配置,可以考虑给审核医生配置专业的竖屏,普通医生配置高清显示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防止盲目追求低价格的倾向,一定是在保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成熟性原则是指:县级医院的PACS建设在选择产品和厂商时,应选择从事PACS时间较长,已经经过长期检验的成熟稳定的产品。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厂商的售后服务能力。县级医院都不在中心城市,交通一般也不是十分方便。这就要求,产品成熟稳定,安装部署简单,易于维护,最好是“交钥匙工程”。厂商能够提供热线电话、远程维护和现场服务三位一体的售后服务,并且服务的成本应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要防止掉入产品低价或者免费,但是服务费用高昂的陷阱。遵循系统的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设计最优化的实施策略,保证系统顺利上线。同时满足医院的发展需求,在不改变总体结构的前提下,系统能顺畅的升级、改造和扩展。最好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医疗网络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运营总监邓力在设备选型的问题上表示,县级医院选择适合自己当前发展要求的PACS设备是关系到医院PACS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富士公司结合不同特点医院的需求,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1套完整的PACS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是工程师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而成的,是基于医院的放射科水平、操作人员素质、医生工作站的数量等条件归纳而成的。邓力认为,县级医院在选择PACS厂商时,不要一味的只看价格或者口头上的一些承诺,要理性的分析每一家厂商的优势,把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以及今后系统升级的能力作为考量的重要依据,把PACS真正当成一个长期建设的项目合理规划,选择有实力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商合作。

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资深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咨询顾问李认为,易用性高、稳定且安装便捷,能够切实提高医院的诊断水平的应该是县级医院考核系统的几个要点。与此同时,选择能够及时提供服务的厂商也是必要的。

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在设备选型方面是业内的专家,他认为:从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设备的使用寿命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县级医院在与厂商探讨PACS建设规划时应以3~5年为规划标准。设备用了5年就基本上达到了报废期,太长时间的PACS规划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针对这个问题,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副总裁/医疗信息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涛从厂商的角度阐述了厂商应如何从设备选型的角度为县级医院打造适合他们的方案,她表示:厂商在设计系统应该从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具备简单实用的特点,界面应该尽可能容易应用,方便医生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而且系统应采用DICOM3.0标准接口,这有利于设备的更新,并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定期升级,保证该系统的扩展功能。与此同时,在技术上还要达到系统远程维护并具有无缝集成远程诊断。

作为信息安全与存储领域的专业厂商,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医疗行业拓展部产品经理张杰英针认为存储服务器在选择时易于使用应是核心,她说:“易用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进行智能分级存储,一级在线存储采用高转速、高接口带宽的SAS/FC高速磁盘,二级近线存储采用大容量SATA硬盘;第二,近线和离线存储需要按指定策略休眠和自动唤醒;第三,通用归档软件实现完整的数据管理,包括数据迁移、智能归档,支持分中心服务器的部署架构,利于区域医疗扩展使用;实现对归档信息及归档操作日志的记录,并可以查询某个时间范围的归档日志或用户操作日志,方便管理员对归档过程的监控。”

县级医院PACS建设应强调区域医疗协同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医院宗夏曦院长在谈到PACS建设时表示:医院在救急时需要移动数字监护提供安全高效的院前急诊救助和院内应急处置服务,从这方面来讲,PACS是重要的技术支撑。而救命则需要数字重症监护,发挥医院信息系统资源优势,整合城市医学中心的专家力量,规范提供安全高效的重症病人生命监护支持和综合救治服务,这方面来讲PACS也是重要的基础支撑。建设以县医院为中心的区域数字医疗服务体系更离不开PACS系统的基础性技术支持。

PACS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单机版阶段、局域网阶段和区域医疗协同阶段。其中区域医疗协同是当前国家非常强调的发展方向,县级医院应在区域区疗协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县级医院如果匆忙上项目,没有全面规划且对整体方案没有认真组织论证就匆忙进行项目建设,就有可能产生投入高产出低、甚至“短命”的系统,从而造成资金浪费。设计一个区域医疗协同系统,需要论证的问题很多,而系统的结构方案是基础。系统结构的投资是系统硬件投资中的最大一块,一旦建设起来调整的余地不大,而且如果系统结构不合理会影响相关的功能实现。

要讨论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方案,需先弄清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目标。从服务对象来看,区域医疗协同主要是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服务。区域医疗协同可以使患者享受“在县级医院就诊让省里大医院大夫看片子”的服务,也可以为县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县级医院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基层医院纳入区域医疗协同。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卫生局副局长李家喻在介绍新津县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时表示:新津县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体系。

新津县于2008年7月启动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以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以医保卡(身份证)为纽带,集电子病历、药品管理、公共卫生、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多功能为一体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系统覆盖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新津县探索建设区域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实施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新津县在PACS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新津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的是传统胶片式放射设备,为了实现数字影像传输,新津县为全县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配置计算机放射成像设备(CR),目前第一批7套 (CR)设备已在各基层医疗机构安装使用,为实施区域影像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

(2)建设区域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新津县在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全县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购置了灰阶显示器,配备有资质的专业放射诊断医师,为基层医院上传影像图片进行集中诊断。

(3)开发建设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在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院安装内部PACS系统;在县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和各基层医疗机构安装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系统,基层医疗机构拍摄的影像图片上传到区域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平台,集中诊断中心医生通过平台调阅图像,出具诊断和报告,并将报告通过平台回传到提交的基层医疗机构,并打印给病人;区域影像信息系统还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等对接,实现了院内放射检查申请、收费、报告流程电子化,放射影像与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也实现了关联,方便医生和病人调阅。

(4)升级改造网络设备:由于影像检查生成的图片清晰度高,每张图片达到几十兆,要实现区域内影像图片的快速传输和共享,对卫生数据网络的传输速度和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新津县对光纤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区域影像系统建立了专用链路作为影像传输路径。改造后的县级卫生信息网络内部数据传输速率达到百兆,外网速率达到五十兆,影像图片传输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保障了区域影像系统建设顺利实施。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区域PACS系统的顺利推进,卫生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技术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实施办法》、《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中心管理制度》、《集中诊断中心工作流程》等制度,保障区域PACS顺利实施。制定《放射医学影像集中诊断应急预案》,解决出现应急事件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该项工作正常开展。如网络出现故障时,由本院放射医生下诊断报告,不耽误病人就诊。

(6)加强培训和考核:卫生局组织县人民医院牵头,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对新津县影像检查医技人员进行培训,就集中阅片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影像图片进行讲解,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水平,并每月组织专业技能考核。

李副局长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新津县的县级PACS建设初见成效:区域医疗影像系统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津县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内容,为实现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打下了基础,整体提升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居民在基层医院就诊就能享受与县级医院同质化放射诊断服务,而且出具报告时间与县人民医院相同;实现区域影像信息共享,检查结果在医疗单位互认,医生可及时调阅异地医院影像结果,病人转诊无须携带影像图片与报告,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节省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支出;老百姓就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影像检查,并按基层医院收费标准缴费,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历次影像检查的信息关联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中,居民可通过网络、触摸屏等刷社保卡(身份证)查询自己检查的影像、诊断报告和专家诊断的意见。

影像设备篇10

关键词: PACS;云存储;存储研究

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1210033-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成像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医院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PACS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医院数字微笑建设中的比较重要的系统。对于PACS系统来说,存储的图像数据信息量大,而且一般要求在线保留医院数据3-5年,有的甚至5-10年,现有的存储技术DAS、NAS、SAN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需求,需要一种新的适应医疗行业应用需要的信息系统存储架构,以改进医院PACS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医院影像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共享。

1 PACS系统

1.1 PACS系统概述

PACS系统全称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的综台系统,它以数字化形式提供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的解决方案,能够在医院内部实现各种影像设备的互联,模拟医学图像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具备便捷的图像检索分析和丰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PACS利用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来高效地管理医学图像和病人信息,实现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和辅助诊断,降低了医生对传统胶片的依赖,使得病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即拿到最终的诊断报告,包括门诊在内的各临床科室配备PACS阅片工作站,可以满足临床医生的阅片需求,同时还可为手术室配置移动 PACS影像工作站,以便手术时即时查阅病人影像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医院影像相关科室的工作效率。

一个完整的PACS系统由远近程显示设备、储存设备、成像采集设备和远近程通信设备四部分组成,PACS系统主要提供四方面的功能:在诊断、报告、会诊和远程工作站上观察医学图像,根据图像的性质,把图像储存在适于短期或长期保存的存储介质中,利用局域网、广域网和公共通讯设施进行通讯,向用户提供一个集成信息系统。

1.2 PACS系统影像存储的原则

随着PACS系统在医院的普遍应用,图像信息在医疗诊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医生对医学图像信息处理功能、处理速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为医生对观察放射图像有特殊要求,实现无胶片化管理,在图像的存储的上,特别是显示器的图像解析度均要做充分的考虑,对于医生来说图像的灰度层次越丰富,可获取的信息也就越多。PACS中用于放射影像诊断的显示器需要支持高达成1024、4096或65536级的灰度,在PACS中影像存储和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应重视单位时段内医院影像产生量;2)预测影像访问频率和访问时间先后;3)遵循医院影像工作流程和模式;4)解决影像永久性存档问题;5)存储设备的容量和存储方式问题。

1.3 常用的PACS系统存储技术

大多医院PACS系统的架构实施,选取了三级体系架构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一是服务器集群系统包含两台中心数据库服务器(构成双机热备份),二是一套临床服务器,三是由三套前置服务器构建负载均衡,四是一套容灾归档服务器,常用的存储技术有:

1)DAS(直连式存储):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结构,在一个机架上将几个硬盘驱动器堆叠一起,作为单个附加存储设备添加到服务器通过IDE、SCSI等I/O总线进行通讯。

2)NAS(网络附加存储):NAS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把服务器和储存设备分开来,通过基于IP络的网络文件协议向用户提供文件级别的I/O服务,客户端可以在NAS提供的目录或是设备中进行文件操作。

3)SAN(存储区域网):SAN是一种基于光纤通道技术(Fibre Chdnnel Fc),将存储设备、连接设备和接口集成在一个高速网络中的技术,由专用光交换机和存储设备组成的独立专用存储网络系统。

4)异地容灾系统存储。重要备份的数据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而遭到毁坏(如地震、火灾、丢失等),大多医院都在异地布署一套备用数据和应急系统,并将数据备份到移动存储设备上,从而进一步提高数据抵抗各种可能安全因素的容灾能力。

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都是SAN+NAS两种模式的结合,并在异地建立灾系统,增加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4 PACS系统对存储的需求

PACS数据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数据量大、并发量小、要求传输速度快。假设一个病人的X光片数字化后解析度为2000*2000点,每个点用8比特进行存储,那么这个X光片需占用大约4-8Mbytes磁盘空间,计算机中断层扫描(CT)或核共振(MRI)产生的图像通常称为切片,普通情况下每个病人有10个切片,每个切片为256*256或512*512点,每个点用12到16比特进行存储,图像文件所占用的存储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存储上要求:一是能够海量存储。目前的大多数医院CT、MRI、DSA、CR、DR等医疗设备都是采用数字成像,通过采集接口模块或设备就可将数字化图像信息从主机中取出,并构成数据文件到存储设备中去,每天有大量的医学图像资料生成,由于医学影像对医学诊断的可靠性影响非常大,医生对图像资料的精度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不能采用有损压缩方法进行存储,大量图像资料的存储对系统存储空间的要求相对与其他系统要更大;二是能够高速传输。PACS中关于高精度图像资料的传输,对网络带宽、服务器性能、调度算法、尤其是访问速度有非常高的要求,能够快速从不同的终端完成影像资料的快速传输;三是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一般医院要求在线保留数据3-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量将会逐步增长,对存储容量的需求也将会不断的增大,要求PACS所用的存储系统可以方便可靠地扩展;四是数据安全、备份与恢复。通过PACS存储系统设置的归档管理功能结合良好的备份和恢复,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做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出现故障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无损恢复。

2 云存储

2.1 云存储的概念

云存储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本地不需要任何的存储设备,用户通过网络将本地数据存放在存储服务提供商(SSP)提供的在线存储空间,只需向SSP申请存储服务即可,云存储将传统的本地数据存储迁移到互联网上,成为可无限扩展的、 高可靠性的在线存储方式。

2.2 云存储的技术优势

成本低。传统的购买存储设备或软件定制方式下,医院一次性投人大量资金购置硬件设备、搭建平台、开发软件,投资周期长、成本高。在云存储方式下,医院除了配置必要的终端设备接收存储服务外,不需要投入额外的资金来搭建平台,规避了投资风险,降低了使用成本。

易于管理。传统方式下医院需要配备专业的IT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由此带来技术和资金成本,而且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增加,硬件和软件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维护成本高昂。云存储模式下,维护工作以及系统的更新升级都由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完成,节约了医院存储系统管理员上的成本压力;并且存储服务器硬件的更新、升级并不会影响存储服务的提供。

扩容方便。因为云存储采取的架构是并行扩容,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当用户先前的存储空间不足时,只要采购新的存储服务器,云存储服务则可以很方便的在原有基础上扩展服务空间,满足需求。

2.3 云存储系统的架构

云存储系统主要用来进行数据存储与管理的,系统的架构模型包括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四部分,存储层主要包括存储设备及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存储设备,通过网络互联在一起,负责存储设备的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设备升级等;基础管理层利用了集群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并负责对数据进行加密、备份、压缩等,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与安全性,为“云”中的存储设备提供较强的数据访问性能;应用接口层根据用户订购的服务为用户分配权限,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API接口及应用软件,同时提供网络接入、用户认证等功能;访问层包括能够访问云存储系统的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标准的公共应用接口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

2.4 云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云存储的不断发展,云存储在技术上已经趋于成熟并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从未来云存储的发展趋势来看,云存储系统还将从以下几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

数据访问:用户都有一个要求如果执行大规模数据请求或数据恢复操作,云存储是否可以提供足够的访问性和保证传输速度。要想做这两点,一是云存储服务商可以将大量数据传输到任何类型的媒介,通过媒介可将数据直接传送给用户,同时提供相关配套组件,在完全本地化的系统上模仿云地址,让本地NAS网关设备继续正常运行,就可以保证数据传输速度,即使是用户本地数据发生了灾难性的损失,云存储厂商也可以将数据重新快速传输给用户数据中心;二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在网络中传输,云存储服务器通过ADSL、DDN等宽带接入设备,保证带宽充足,提高传输速度,才能让用户更好的享受云存储的服务。

数据的安全性:云存储安全性是云存储的核心问题,由于数据存储在云中,各个用户都能访问,因此保证数据的安全是云存储技术的关键,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备份等技术的应用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使云存储具有更少的安全漏洞和更高的安全环节。

性能和可用性:云存储的托管存储和远程存储存在延迟时间过长的问题,加上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影响着服务的可用性,新一代云存储在客户端或本地设备高速缓存上,将经常使用的数据保持在本地,缓解互联网延迟问题,即使网络中断,也不受影响,使经常使用的数据像本地存储那样快速反应。

云存储技术在医院PACS系统建设中的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图像存储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数据的统一访问、共享和管理,避免了存储平台的重复建设,节约了昂贵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降低医院数字化建设成本,保证了数据的高效、快速利用,充分把医院的存储资源利用起来,既解决了PACS图像的海量存储,也能保证长时间在线图像浏览。

参考文献:

[1]罗发展,医院数字化建设中的PACS系统的构建与实施,卫生信息论坛,2011.5.

[2]郑纬民,云计算的大幕已经拉开[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