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十篇

时间:2023-03-22 14:45:00

影像诊断学

影像诊断学篇1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影像诊断学篇2

正常内耳MR成像的研究 崔冰,王岩,胡秋根,CUI Bing,WANG Yan,Hu Qiugen

电子束CT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初步应用 李向民,李维多,周旭辉,孟悛非,陈剑魂

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谭理连,李扬彬,李树欣,陈德基

二种纵隔分区法在纵隔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魏建明,曾裕镜,WEI Jianming,ZENG Yujing

小肠平滑肌肉瘤伴肝转移的影像表现 许如刚,朱俭,温志波,曾盛

异位妊娠的CT诊断 袁国奇,李青水,黄进军,吴又明

前列腺癌的MRI诊断、分期及与前列腺增生的鉴别 李勇,梁碧玲,张嵘,傅加平,钟镜联,叶瑞心

骨外骨软骨瘤一例报告 罗哲鹏

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附57例分析) 赵国斌,张玉兰,崔建,马建国,李建文

后纵隔特殊淋巴瘤CT一例 张玉忠,张雪林,陈燕萍

Levovist声学造影在肾移植急性排斥诊断中的应用 彭树柏,万广生,吕明德,李梅娣,黄蓓

MRI对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白雪,陈健,赵修义,陈燕萍,张雪林

巨脑回畸形CT诊断 张亚林,席明霞,杨季春,肖运平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及随访 邱永友,冯海光,张俭,陈海娟

胸部创伤的X线-CT诊断(附77例分析) 胡加旺,胡建妙

肺结核净化空洞的X线诊断(附43例分析) 张静,富新伟,张秋菊,李亚辉

皮肌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 廖华林,陈境弟

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瓣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许桃英,彭京元

颈椎外伤性损伤MRI诊断与评价 王晓鹏,肖治明,陈江津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 姜小平,杨兴民,吴群,魏登鹏,韩丽萍

经皮动脉插管诊疗术后的迟发性并发症分析 曾国斌,张开鄂,廖政贤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206例分析 吴妙玲,庞家传,陆堃,林红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及其与临床关系的研究进展 赵云辉,马著彬

颈部淋巴管-血管瘤一例 许如刚,朱俭,温志波,曾盛

SD大鼠转移性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 梁文,贾洪顺,杨建明,全显跃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后疼痛的预防及护理 罗燕玲,刘幼方,许红璐,龙腾,陈景萍,蔡丽娥

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造影剂注射时机及其护理 董道玉,刘辉,汪桂兰

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刘幼方,罗燕玲,蔡丽娥,龙腾,吕玉娥

不锈钢圈栓塞效果实验研究 常钢,杨志刚,孟凡吉,吴佩玲,张瑞云

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 尚来焕,Shang Laihuan

卵巢巨大畸胎瘤一例 肖运平

GE各系列CT机主要性能指标的实验研究 时劲松,梁绵英,SHI Jinsong,LIANG Jinying

鼻咽癌颅底侵犯的途径及CT表现 孟志华,卢雨玲,MENG Zhihua,LU Yulin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诊断 朱彬,许欣

CT模拟在放射治疗中的价值 陈龙华

介入放射学在儿科领域的临床应用 陈伟君,梅海炳,何忠威,李美梅

食管同时性双原发癌的X线诊断(附8例报道) 巩曰红,付风魁,宋振龙,张晓,程军

胆总管梗阻PTC X线征象的分析(附70例报告) 徐林,王永安,陈传明

结肠运输实验与排粪造影在诊断便秘的应用(附11O例分析) 徐毅,刘世信,谷洪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周围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比较 廖艳华

肝癌介入术的护理 欧洁红

异位甲状腺的影像表现和诊断 毛晓芬,杨波

颅内病变合并急性出血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朱新进

脑室肿瘤的MRI诊断(附26例分析) 文正青,梁碧玲,黄穗乔,沈君

颅底肿瘤的影像研究进展 江波,孟悛非

晚期癌症动脉导管药盒化疗的护理 李小霞,吴燕萍,陈英梅,伍丽虹,沈奇志,郑静怡

盆腔脂肪过多症二例报告 李红军,宋振龙,巩曰红,刘玉元,李希军

肾上腺神经鞘瘤一例报告 虞奇跃

MRI对异位妊娠诊断价值的探讨 黄勇,李健萍

B超引导穿刺治疗乳腺巨大脓肿一例 李文奎,贾福锁

宫颈癌的CT诊断及分期价值 周实,周修国,蔡爱群

经子宫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妊娠 堂,孙笑波,徐小军,张飞月,吴珂,宋迎新,韩铭钧

颅内畸胎瘤的MRI诊断(附5例报告) 徐福礼,陈燕萍,赵修义,张雪林

CT诊断脐尿管腺癌一例 刘海明,袁国奇,李青水

腮裂囊肿的MRI诊断 刘世忠,梁碧玲,黄穗乔

脑转移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附68例分析) 胡金安,赵湘,吴立德

眼部外伤60例CT结果分析 李桂林,潘爱珍

食管癌CT检查的临床价值 吕怀志,张楚和,林春,罗正益

肠血管的DSA造影技术及临床意义 刘少恒,巩曰红,李洪福,裴维芳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附13例报告) 曹野,陈华,陈立岩,黄新阶,龚万庆

急症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大出血(附15例分析) 李晓群,唐玉德,吴泳钧,文自祥

经阴道彩超引导穿刺治疗妇科良性囊性肿块 梁伟翔,李冰,谢亦农,谢伟翀,陈智毅

多发性原发型食管癌一例 林志春,陈卫国

有关PACS存储问题的探讨 邹常敬,陈燕萍

肺曲菌病的CT诊断 林均海,包小娜

CT影像工作站的建立与应用体会 朱胜利

股骨头血供研究进展 王海洲,周伟生

急性脑梗塞早期CT、MRI诊断研究进展 林顺发,彭仁罗

内科助理护士管理制度的探讨 董玉英,陈丽娜,周凤婵,郑志惠,柯彩霞

应用抗过敏药降低碘造影副反应的探讨 黎秀芝,郑海岚

加强医学影像专业放射诊断学临床实习教学与管理探讨 谭理连,李扬彬,陈德基,李志铭,江金带

影像诊断学篇3

【关键词】食道裂孔疝;X线钡餐检查;诊断

食道裂孔疝是指腹腔内脏通过膈食道裂孔进入胸腔的疾病,是膈疝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因主要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以后天性常见。随着人们体质的下降,食道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食道裂孔疝的诊断日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和胃镜、CT等诊断。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对食道裂孔疝的诊断较胃镜及CT等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价值较高。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检查诊断为食道裂孔疮的100例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消化道钡餐造影方法对该病诊断的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为食道裂孔疮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均在13-76岁,平均年龄在33岁左右。消化道钡餐造影方法诊断3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典型的胸骨后烧灼样痛16例,反酸、烧心、呢逆18例,咽部不适10例,呼吸道症状3例。

1.2上消化道钡餐表现

30例患者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为食道裂孔疝。X线诊断标准:膈下食道段(腹段)变短增宽或消失,贲门部呈现幕状向上牵引,膈上可见胃囊,膈上出现食道胃狭窄环。短食道时则膈上有粗大的胃粘膜,食道胃角因收缩可上升至第9胸椎水平。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检查过程中对有食管裂孔疝明确影像表现的,可适当增加辅助以进一步验证,对于可疑患者,以增加辅助,如俯卧左后斜位,然后转到食管下端贲门部的切线位,让患者大口吞服稠钡,仔细观察钡剂通过食管下端到胃底的情况,观察是否有钡剂返流及疝囊出现。或者头低足高位在连续服钡过程中进行多轴位观察,如发现疝囊后需再立卧位反复观察疝囊是否可回纳,同时观察是否有返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以及其他病变并存。如上述检查食管裂孔疝仍不能充分显示,则采用一些辅助方法如呕吐法、反复呃逆法、腹部加压法及卧位快速变换法等,以促使钡剂返流和疝囊的出现,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点片仔细观察并留记录。

2结果

可复性食管裂孔疝(滑动疝)21例,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9例;其主要X线影像表现为膈上疝囊征、胃粘膜征、食管下括约肌上升和收缩(A环征)、食管胃环(B环)征。

3讨论

根据食管裂孔疝位置是否固定,临床上将食管裂孔疝分为可复性食管裂孔疝和不可恢复性食管裂孔疝。可复性食管裂孔疝的膈上疝囊并不固定存在,做呕吐动作和改变等条件下才容易出现。所以,我们在检查过程中,如对患者有嫌疑迹象者,应增加相关的辅助检查。以积极寻找和显示膈上疝囊的存在,膈上疝囊是确定食管裂孔疝的金标准。以下列征象表示膈上疝囊存在:①部分胃底位于膈上;囊状影大多数是由扩大的胃食管前庭段和部分胃底所组成,少数为部分胃底通过扩大的膈食管裂孔进入膈上所致,而贲门仍在膈下,即所谓“滑动性食管弯疝”。②膈上出现胃粘膜,正常食管粘膜呈细条纹状,平行排例;胃食管前庭的粘膜是食管粘膜的延续,并在通过膈食管裂孔处向心性聚集。③食管胃环的出现,在吞钡检查右前斜位观察时,可见到滑动性食管裂孔疝的上方出现一宽1cm左右的环形收缩,即为上升的食管下括约肌,也称为“A”环。管腔呈舒张状态时,表现为管腔边缘的膈状切迹,即“B”环。

总的来说,基层医院对食管裂孔疝的检查与诊断都能进行,但也存在不少漏诊的现象。原因是立位消化道检查,而没有进行仰卧位或俯卧位检查,甚至没有进行胃充盈像检查就草草结束检查。特别是对滑动性食管疝的诊断,检查者要有一定敏感性,如患者既往有食管、胃手术史、腹水、腹腔占位性病变等腹压增高者,出现剑突下或胸骨后疼痛并加剧者提示有本病的存在的可能,应重点增加辅助的检查。检查中要注意检查技巧、形态与功能并重,以透视与点片相结合的方法。在检查中也要注意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要鉴别的是:①食管的膈壶腹,为一正常的生理现象;②膈上食管憩室,即食管下段憩室,其扩大的囊腔常呈圆形,有一较狭窄的颈与食管相连,憩室内没有粘膜皱襞,憩室以下的食管通过食管裂孔走形正常,即憩室与胃底之间有一段正常的食管;③胃粘膜脱垂逆行进入食管,这种情况比较罕见,于仰卧头低足高100-150°位脱垂的胃粘膜逆行进入食管,使得食管下端管腔扩大,钡餐检查见粗大的胃粘膜,呈蕈样充盈缺损。当将患者置站立位时,脱垂的胃粘膜回纳胃腔,食管下端形态恢复正常。

在明确诊断的同时,我们应积极寻找原因及食管裂孔疝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消化性食管炎、边缘性溃疡。总之,我们认为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检查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与运用。但首要的是熟练掌握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检查技术和充分认知食管裂孔疝的影像表现。这才是诊断食管裂孔疝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刘皎然.新生儿食道裂孔疝超声表现1例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年1期

影像诊断学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abstract: for the sak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or medical research, medical image use non-intrusive manner to acquire the image of part of a person's body. The technique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 provide reference frame for clinical disease diagnosis.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which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applications from the point of independence and complementarity. Moreover, I look far ahead into the futu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互为一个整体,前者离不开后者的支持,而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则依赖于后者。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医学影像诊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和影像诊断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执行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逐步提升临床医疗诊断效率及水平,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诊痛苦的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影像诊断学篇5

【关键词】影像诊断学;留学生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5-0779-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The discussion of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in foreign students

ZHONG Wei-jia,ZHAO Jian-n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Sciences,Chongqing 400010,China)

【Abstract】How to reach good teaching quality is a big challenge for teachers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Facing this challenge, we have done some work to improve teachers' ability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which can better the teaching quality.And we also have made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class. We find requirement of reviewing relevant knowledge before class, three-dimentional film showing in the class,encourag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question and solving problems the students facing in time were ideal ways for the good teaching quality.Through the above ways,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have got good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Diagnostic imaging;Foreign student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将我国作为留学目的地,数量也不断增加。我校也接收了不少留学生,他们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留学生教学工作是我校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每个教研室来讲,从无到有的全英文留学生教学工作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影像诊断学教研室也不例外。《影像诊断学》是临床专业留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个留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上好这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不仅关系到留学生对整个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关系到整个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及其以后行医的水平。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摆在影像诊断学教研室各位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教研室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进行探讨和交流。

1 师资培养与留学生影像教学

师资培养是留学生教学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早在留学生进入影像诊断学教学前3年,教研室就意识到全英文教学师资的不足,随即决定选送合适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的培养。在合适教师的选择上,教研室针对《影像诊断学》教学的特殊性做了如下安排:第一,选用培养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影像诊断学》教学经验和临床工作经验。因为这是进行全英文影像诊断学教学的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很难将影像学的知识用非母语的英文来准确流畅表达,也就谈不上上好这门重要的课程。第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和交往能力。只有具备这个基础,才能用英文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解决学生面对的问题。教研室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全英文教学人员。在教师的选送培养工作中就要挑选这样的人员进行培养。另外英文运用能力即听说能力,特别是医学英语是培养的重点。

2 影像诊断学教学特点及其在留学生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自从1894年德国人伦琴发现X线以来,影像医学就在医务工作者及科学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再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如今包括X线、CT、MRI、超声、放射性核素成像、介入医学在内的多种影像医学种类。作为一门与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其它一些基础及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学好它就必定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如果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好,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就会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讲授《影像诊断学》时,除了让学生事先复习相关的解剖以及病理知识外,还在课堂上进行简要的复习。这样不但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容易理解,还可以巩固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作为以图像为主要的分析对象的学科,学好《影像诊断学》,除了需要较好的解剖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这是因为影像学图像是平面图像,有些还是重叠图像,如果没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就很难理解正常以及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在这方面我们除了强调学生复习解剖病理知识外,还尽量运用动态的三维动画,以及实物模型展示有关知识,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学习兴趣。

3 留学生自身特点与影像诊断学教学

我校留学生主要来自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我们应该懂得和尊重他们的和风俗习惯,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直接交流和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留学生教学工作中,由于口音的问题,许多教师无法听懂他们提出的问题,导致了互动交流的直接失败。我教研室的教师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教师提高英语水平外,还应该加强任课教师同留学生的直接交流。多听,多讲,用更多时间与留学生相处, 熟悉他们的发音特点,从而逐步听懂他们的提问。在直接交流过程中,如果我们还能学会一些他们母语中表示诸如“你好”,“谢谢”的句子,这样就会使你的交流更为快捷顺利,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留学生的大学前教育多是遵循西方教育模式,他们思维活跃,课堂上随时提问。有些老师认为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安排,但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只要能及时准确的解决学生的提问,教学安排不会受到影响。相反,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鼓励他们提问,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不仅是一个听众,还是一个参与者[1]。

4 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充分的教学准备[2]是上好各门课程的坚实基础,对于《影像诊断学》而言,更是这样。我教研室要求参与授课教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广泛阅读相关国外教材及参考书并且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讲稿。而且在每次理论和实习课讲授前均要求上课老师试讲,并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纠正其不足之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如何将二维的图像甚至重叠图像讲解为三维的不重叠的图像,一直是教学上的难点,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解剖的复杂性,空间想象力的差异性往往使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所授内容。多媒体教学以及其它实物模型的运用使得这一复杂的理解过程变得容易。三维动画或者实物模型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观察复杂结构,使相互重叠的解剖结构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之与实际的影像学图片相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这样就更容易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5 运用网络资源扩展新知识和了解学科前沿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各种影像学前沿知识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利用这种网上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其了解更多的影像医学前沿进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学习动机十分有帮助。

《影像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十分重要的临床课程。上好这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不仅可以为留学生在今后其它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培养和提高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熙惠,刘小红,张艳敏.留学生儿科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110.

影像诊断学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发情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

影像诊断学篇7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结肠间质瘤;直肠间质瘤

【中图分类号】R735.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066-0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该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3],为了近一步观察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本文回顾性总结了2008年8月-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用影像学诊断方法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0例病例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统计的资料对象来自于2008年8月-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用影像学诊断方法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0例病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34岁-54岁,平均年龄为40.81岁±13.98岁。所有患者入院前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现象,部分患者的腹部出现包块现象。其中有5例有恶心呕吐现象,大便黑色现象者10例,身体明显消瘦者1例。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统计的患者均为知情,并且同意参与该项调查。

1. 2 影像学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影像学诊断的结果最后经实验室病理学检验和手术结果验证。临床影像学扫查时,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来选择上腹部和中西腹部进行扫描。影像学检查之前6小时内嘱咐患者禁食,扫查前一刻钟时一次性饮水1000毫升,扫描层据设置为7毫米,螺距设置为1.0。

2 结果

所有40例患者中,胃间质瘤患者1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13例,结肠间质瘤患者5,直肠间质瘤者4例,肿瘤大小范围为3厘米-20厘米,平均为7.88厘米±4.58厘米。CT影像学检测结果表明:肿瘤形状为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密度均实者13例,有囊变坏死现象者14例,钙化现象者8例,CT增强扫描时,肿块均有强化现象(均匀强化17例,不均匀强化24例),后经手术或者实验室病理学证实与影像学诊断结果一致。

CT 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增强CT 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 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CT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胃肠间质瘤部分影像学结果如图1-2。

3 讨论

超声检查因其无创、经济、灵活等特点,临床上广泛用于疾病的筛查。超声可多角度、动态、连续的观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灶大小、边界、外形、内部回声、血供、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有无淋巴结和腹腔脏器转移等,并可通过综合上述指标对肿瘤良恶性的作出初步判断[4]。

在临床手术过程中,我们可通过术中超声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数目、来源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术中超声对某些消化道肿瘤检查的阳性率达到90.8%(1cm),对手术指导意义重大。超声检查容易受到肠道气体和腹部脂肪干扰(这可能与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率较低有关),且与操作者经验、手法直接相关。因此,超声应与其他影像学检查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李晓航,张佳林,王凤山等.术中超声在肝脏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普通外科学. 2009, 24, 5: 409-412

[2] Abbas M, Farouk Y, Nasr MM,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surgical treatment and its outcome [J]. J Egypt Soc Parasitol 2008; 38: 883-894

影像诊断学篇8

关键词:儿童肺炎;影像学特点;X胸片;CT扫描

儿童肺炎高发于冬春和夏秋的季节交替时期,气候的突变使得幼儿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从而因感染肺炎支原体而导致呼吸道感染[1]。儿童肺炎的传染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由于儿童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病情较为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将有生命危险。目前临床上多使用X片或CT进行影像学检查,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按照影像学检查方式随机分为CT组与X片组。其中CT组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5.5±2.1岁);X片组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6.6±4.1)岁。100例患儿临床表现有:高热、咳嗽、多痰、食欲不振、怕冷畏寒,部分患儿伴有头痛、咽喉疼痛、生命体征微弱症状。进行肺部听诊时,干音24例,湿音11例。进行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9例水平稍高。100例患儿入院后全部行以支原体阳性检测,全部呈阳性结果,均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及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全部患儿均选择药物治疗方式来抗支原体感染,CT组50例患儿行以CT扫描,X片组50例患儿行以X线片检查。总结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点,分析比较其正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研究中有关患儿例数、影像学诊断正确率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据统计,患儿及自身病灶的分布有以下特点:右肺病灶60例,左肺病灶27例,两肺病灶13例,见表1。

儿童肺泡发育不成熟,导致病原体于上呼吸道内释放有毒物质,造成呼吸道发生炎症。CT扫描的影像学结果多表现出高密度、不均匀的肺组织实变,100例患儿中,CT结果有以上表现的有40例,诊断率为80.0%。相较于CT扫描,胸片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混合性炎症表现,显示效果稍有不如。X片组50例患儿检查后具有混合表现的有37例,诊断率为74.0%,见表2。

3讨论

支原体肺炎的本质为间质性肺炎,支原体大于病毒而小于细菌,高发于冬春或夏秋的交替时期,临床主要症状有高热、咳嗽、多痰、咽喉肿痛等,部分患儿有头痛、胸痛。该病症于患儿群体经常不会出现明显的肺部表现,这使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难度,容易因误诊或漏诊造成患儿死亡。临床上多采用取血进行血清学检验的方式进行检查[2],但血清学检验的检查时间有较大的局限性,必须要在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的7~10 d左右才可于血清培养基中检测到MP-IgM,且不说MP-IgM于早期诊断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这7~10 d的等待期也会造成诊断的延后,进而耽误患儿的治疗。影像学手段的不断扩展正好弥补了血清学检验的延时缺陷,通过X线胸片和CT螺旋扫描患儿的胸部,可于病程早期发现患儿肺纹理的具体变化,进而做出及时诊断,为患儿的尽快诊断尽快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观察本研究数据,可以发现儿童支原体肺炎具有如下影像学特点:①病变部位:病灶多位于单侧,有87例,其中又多集中于右肺,有60例。左肺病灶仅17例,双肺病灶也仅有13例,可知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其病灶多位于右肺单侧。②病变表现:肺炎发展早期,患儿的肺纹理发生变化,受淋巴细胞浸润,纹理逐渐变粗变多,进而表现出支气管发生充血或水肿现象[3]。若未于早期进行及时治疗,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将对肺部行以更深一步的浸润,炎性分泌物将于肺间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浸润相邻组织,除了肺纹理的增多与变粗,还会表现出斑点或片状阴影,或者是模糊的絮状阴影。另外,炎症产生的黏液有可能堵塞相邻的肺泡孔,于图像上表现出不规则的透亮影[4]。

CT扫描的正确率略高于X线胸片,这是由于技术手段的不同造成的。X片对淋巴液浸润肺间质而引起的病变有较高的显示效果,CT扫描则对胸膜以及淋巴细胞的病变具有更高的显示效果。临床上可以结合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依据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进行诊断。综合儿童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结合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优点,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对诊断结果造成的干扰,降低漏诊、误诊率,提高诊断正确率。

4结论

CT和X片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均有反映肺组织实变的特点,对于儿童支原体肺炎混合炎症的特点,CT扫描比X片具有更加有效的显示结果。临床上,为了提高儿童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正确率,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方式为患儿进行影像学诊断。

参考文献:

[1]王兴国.小儿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意义(附116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

[2]朱洪明,曹阳.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

影像诊断学篇9

【关键词】CT诊断;肾结核;影像学表现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63-02

泌尿系结核是指肾、输尿管、膀胧、尿道的结核,在我国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泌尿系统影像学是历史最长的影像诊断技术之一,其为临床解决的问题不仅能早期发现和诊断肾结核,而且能根据影像学资料对病变进行全面评价。目前常用的诊断肾结核影像学方法包括B超、IVP和CT。正确认识肾结核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应用,对该病的诊治有重要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三年来临床和CT确诊的肾结核病例共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8~60岁,平均35.4岁。临床症状表现有:腰痛41例,尿痛8例,尿频、尿急17例,发热、乏力16例;45例尿常规检查有异常者38例,尿常规检查无异常7例;45例行尿沉渣找抗酸杆菌检查,1例阳性。

1.2 方法

检查方法是用GELightspeedplus型16排ET机(GE公司美国)和高压注射器(MEORAO,美国)设备检查。

扫描方法是所有病例先扫描腹部定位片,确定扫描范围,范围由肾上极至肾下极,部分扫描至下腹部,先行平扫,层厚及层间距均为2mm。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ml/s珑,总剂量约为100ml,扫描所得参数层厚2.5mm,重建间隔1.25~2.5mm,电压120KV,电流210~26OMA,所有原始图像传入adw4.0 workstation进行冠状及矢状位图像重建。

图像分析方法是先根据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做出疾病的定性诊断,再以肾结核病理学基本改变为基础,对肾脏形态改变,肾实质、肾盂肾盏、肾功能和有无钙化等几个方面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记录。

④处理方法是将影像学表现显示肾脏形态改变,肾实质、肾盂肾盏、肾功能和有无钙化等典型肾结核改变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为Spass10.0,方法均为R×2表的卡方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CT诊断肾结核患者发现肾肿大,表面有多个结节状囊实性隆起,输尿管增粗、僵硬;肾皮质明显变薄,髓质区见多发空洞或脓腔,内为豆渣样干酪坏死或黄灰色脓液,有时局部见钙化灶,肾盏结构大部分破坏,肾盂增厚、变窄,输尿管内见干酪样物质,严重者肾实质及集合系统几乎完全破坏而成为充满干酪坏死或脓液的囊腔。

CT诊断肾结核45例,其中5例因结核病变破坏严重或患肾功能严重损害执行患肾和部分输尿管切除手术,8例肾功能不全患者执行肾造瘘术,肾功能改善后执行患肾切除,全部患者术后抗结核治疗6-12个月。

CT诊断45例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①肾脏形态改变。其中肾影增大20例,肾影缩小10,例正常15例。②肾实质的变化。患者肾实质内见低密度灶。其中单发19例,多发31例,单发肾结核患者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或不规则分布的囊状低密度灶,多发肾结核患者常围绕肾盂排列呈“花瓣样”改变,边缘模糊或清楚,③肾盂肾盏的改变。有24例,其中肾盂肾盏壁增厚11例,部分合并多部位增厚。④肾功能的改变。CT扫描、增强扫描和延迟扫描21例均显示患者肾功能不同程度减弱,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⑤肾脏钙化。CT诊断中有27例肾脏钙化,其中大块状钙化8例,小块状钙化12例,结节状钙化5例,其它钙化1例,钙化多位于肾皮质内。

3 讨论

肾结核诊断在CT普及之前要依靠IVP和B超,B超检查在泌尿系统结核的影像检查手段中占重要位置,IVP是肾结核的传统的影像诊断的主要依靠。

B超通过不同切面扫查直接反映肾内结构,主要声像图表现有肾实质局部回声不均、假性囊肿和肾积水,积水较严重时,不容易区分肾盏与肾盂;且肾结核的几个不同病理阶段同时存在于同一肾脏,声像图表现不典型,这样就可能出现误诊或诊断困难。

IVP这种检查存在一定局限,在检查早期肾结核时,肾实质空洞尚未形成或较小时,IVP由于密度分辨率较低、组织前后重叠而无法显示病灶;到了肾结核晚期检查时,则因肾功能不全,显示不清,甚至肾无显影。

CT是一种断层成像方法,无结构重叠且密度及空间分辨率均高,能清楚显示整个肾脏的横断解剖,对肾实质及肾盂肾盏的形态结构一目了然。加之目前成熟的三维重建技术,CT可以全面的对肾结核患肾进行评价,包括准确地测量肾脏大小,辨别肾实质有无疤痕、变薄,清晰显示肾形钙化等,其诊断准确率和提供信息量均明显高于B超和IVP。CT的高敏感度以及不受肠道内气体千扰的特点使CT对泌尿系结石及钙化的诊断早己基本取代了X线平片。肾结核的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肾结核的部位、程度及病理特征,较准确反映患肾功能、周围受累及对侧肾情况,所以CT不仅诊断肾结核准确率高,还可为临床诊断肾结核提供更加准确、直观的确诊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永红,禹奇,万敏,徐园. 34例肾结核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07期.

影像诊断学篇10

【关键词】 胃肠道穿孔 放射诊断学

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胃肠道溃疡、肿瘤、炎症和外伤等,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肠道穿孔多见,男性较多,以40—50岁之间为多发年龄,多以腹痛、腹胀、呕吐为主要症状。放射线可以检查穿孔的存在,但不能确定穿孔的原因和部位,ct一般能对此作出正确的诊断。本文收集我院2008—2009年共100例胃肠道穿孔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水平论文下载。

1 资料与方法

100例全部经过放射线常规检查,男81例,女19例,年龄12—76岁。溃疡引起穿孔87例,外伤引起穿孔10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胃肠道穿孔3例。发病时间来我院就诊最早1小时—2天。放射线检查发现膈下新月形气体影74例,其余26例影像不明显或无特征性影像而做ct扫描检查,常规层厚10mm,间隔10mm,部分加扫2—3mm薄层。

2 结果

胃肠道穿孔患者一般是气体外漏到管腔外引起腹内异常影像,因为有气体游动,放设想可以看到双侧膈下新月形或腹腔内圆弧形孤立气体影,周围无肠管影相邻,如果是炎症或肿瘤引起的穿孔,ct可以检出穿孔的异常影像。根据ct值确定其病变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