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26 03:21:10

教师教学

教师教学篇1

关键词学生 学习能力

1 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因素: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手段是进行教学的工具,教师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在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主导作用。教材、教学手段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是统一和固定的,教师和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手段受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制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由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品德、塑造人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和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规律,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2 “教”与“学”的关系辨析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是影响学生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学生不用“教”也能“学”,即使教师在“教”,学生却不注意或知识准备不足,“教”也不一定导致“学”。“教”和“学”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活动。所以说,教师一定要抓住“教”与“学”这个主要矛盾。

在教学中,“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在“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必须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怎么“教”。要防止不考虑甚至忽视学生需求而进行无的放矢的教学。教师的“教”,是受学生的“学”制约的,要以学生的“学”决定应该如何“教”。所以说,学生的“学”是“教”与“学”这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3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教育观念、方法和技术,不但要教书育人、启迪学生思维,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也深刻指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的讲话,语言朴实、寓意深刻,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可以说,“3种能力”和“5个学会”,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基本遵循和终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上文所说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指学生主动、有针对性进行的“以我为主”的学习,即“自学”,这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和时展要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反映。自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习做准备,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生离开老师能自主获取知识。教师也不能只管“教”而放弃了“学”,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多讲思路、多教方法,少给“金子”、多给“点石成金”的本领。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重教给(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学生学习的方法;既要讲解知识、解决 疑难,更重要的是要指导自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要做到今天的“教”应为了学生明天的“学”做准备。 “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必须从教师的脑海中彻底摒弃。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在未来工作中能产生创造的动力并终身受益。教育家陶行知曾对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极为不满,因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在他看来,“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果将“鱼”比喻成知识,“渔”说成是获得知识的本领,那么教师应该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学习的本领,即“授鱼教渔”,使学生“鱼渔兼得”,而不是只是给学生“输血”,结果学生不会自己“造血”,导致将来发展受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出版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教育报告。该报告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将“学会学习”与“学会生存”相提并论。这也足以证明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学生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变学会为会学,在搞懂“为什么学、学什么”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学”的问题,多研究学习的方法,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30.

教师教学篇2

一、职业道德:爱心与民主

香港的教师对学生关爱至上,在中小学校的任何场合都看不到教师板着脸训斥学生,名校如此,收生最差的第三组别的学校也是如此。我曾经到过一所第三组别的初中,学生按照成绩分班,从a到g班,g班的学生学习成绩真是很差,可是教师同样友善对待。在香港的中小学也一样会有学生不爱上课的现象,可是没有教师斥责,也没有教导主任批评,更不会有家长被叫到学校遭批评的情况。大多数学校有辅导室,有教师在场,学生不想上课,可以到辅导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下一节课,学生愿意上课了就回班级教室,也可以继续留在辅导室。教师宽容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会强迫学生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会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补习,只是建议不是要求。在爱心和民主的熏陶下,香港中小学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当然,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失之过宽。

二、任职特点:兼课多,课务忙,没有职称压力

香港的中小学教师兼教学科不分主次,新聘体育教师兼教语文或数学在香港是很正常的事情。香港中小学现行五天或长短周五天半教学日,中小学教师每周课时数可达30多节,每天5~6节课,还有其他的课务。WWW.133229.COM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背个大大的包,里边有各种不同的学科教学用品,急急忙忙换教室。学校教师办公室白天几乎无人,学生放学以后下班前后的时间,办公室里才有教师伏案工作。虽然忙,教师们因为职业稳定,收入高,大多数心态很好。

还有,香港的中小学教师不能兼“有偿家教”,补习学校和考试培训类学校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分类清楚,若违规收费会导致被解聘。

香港的教师薪水有年资的不同,新入职教师与老教师收入差距比较大。由于没有教师职称,学校里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平和,不会为此而竞争,教学基本上属于“单干”,主要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也不重视教育科研。近几年,香港教育统筹局也在推广中小学新课程,不断推广观课文化,过去教师间互相不观课、不重视教育科研的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渐渐开始互相听课切磋教学经验。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认真态度,他们申报科研课题,一定是个人愿意投入,喜欢研究课题。申请课题当然有研究经费,一般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但是这与教师的个人收入无关,学校和教师热情投入教育科研就是为了追求教育理想。

三、个人发展:重进修,重学历,重才能

香港中小学和办学团体比较重视非学术的进修培训和联谊活动。学校教师的活动,如假日“行山”(远足爬山,在香港叫做行山),暑期旅游,节日聚餐等等,这些活动经费实行aa制,教师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大多数不是教育学术类的活动,比如请管理专家作讲座讲管理方法,开展团体游戏活动,音乐唱诗等等,教师自愿报名参加。香港中小学教师的学校文化生活丰富,工作忙,联谊活动多,而学术进修则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教育学术类活动,有办学团体办的,有大学办的,有政府有关部门办的。政府部门办的教育学术活动、经验分享会,免费报名参加。有的学术团体办的活动需付费参加,有的教育培训进修要收费,教师可以向学校有关专项经费申请资助,资助费用一般很少,大部分费用需要教师个人自理。香港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数积极参与这类活动,自己掏钱听学术讲座和业务进修。因为自愿参加且付费,所以与会认真,教育学术活动会场的氛围往往很好,讨论常常很热烈。

香港是一个重学历的社会。新受聘教师学历不同,薪水的起点不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在学习。香港的大学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等学历教育课程。

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历,有高学历,有才能,就可去应聘科主任。科主任的薪水要比普通教师高出将近一倍,但是比较辛苦,需继续承担教学兼做管理工作。香港中小学校的科主任按照学校规模设置。

教师教学篇3

一、存在问题

1.对《教师口语》这门课程认识不足

在一些学校,《教师口语》是继《普通话》课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学前教育专业),对于普通话,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他们知道,普通话过不了相应的等级,就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因此,学生对待这门课比较认真。然而,对教师口语,学生的态度就大不一样了。要么认为该课程无足轻重,可学可不学,应付了事;有的认为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作用不大,认为不必学;有的认为,既然已经开了《科学教学法》《社会教学法》《语言教学法》等课程,就再没必要开这门课程了;有的学生学习全凭兴趣,自己感兴趣就学,没兴趣就不想学;甚至有学生认为,自己虽然学了师范专业,但还是不打算当教师,因此不愿意学。诸如此类。于是,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上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学习活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状态。

2.心理素质差,不敢开口

我校一直采用的教材是王素珍主编的《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其中“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学口语训练”“教育口语训练”“教师交际口语训练”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学生要开口,要多说多练。然而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部分学生在到我校学习之前根本没离开过他从小生活的那片土地,因此在进行训练时,他们很害羞、甚至害怕开口。另外,还有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别说普通话了,就是平时用方言(汉语)交流都不够流畅,这部分同学往往比较自卑,他们怕同学笑话就缄口不言了。

二、教学策略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非常重视我的第一堂课,在第一堂课里,我基本不去讲《教师口语》这门课程的地位、意义,不去强调它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语言艺术的视频后加以讨论,如访谈类节目《非常静距离》、求职招聘类节目《非你莫属》、演讲比赛视频、幼儿园课堂实录等。让学生在观看中讨论中去体会口语表达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观看中讨论中明白,不是老师才要求“口语表达”,其实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有口语表达;让学生在观看中讨论中去感受口语表达的魄力,明白“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就一定是人才”的道理。从而改变学生不屑一顾、缺乏兴趣而“甘于寂寞”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

2.树立平等意识

人们在说话时时往往受到环境、气氛、对象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之所以怕说,不在于说什么,不在于怎么说,而是在乎对谁说。同寝室的同学进行交流,关系要好的几个同学进行沟通,他们往往都能滔滔不绝、谈笑风生,而当他们面对老师或站上讲台时就浑身不自在,这归根结底是由于双方地位不平等和紧张气氛造成的。还有部分同学,他们往往自我意识弱化,总是过分看重自己的弱点,即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或家境贫寒、或成绩一般、或是见识少、或是布依口音重等,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他们虽然有强烈的交际欲望,但又不敢大大方方地与人平等交际,他们事事回避,处经退缩,更不敢抛头露面当众讲话,对别人的反应特别敏感,生怕受到冷落和嘲笑。因此,教师要牢固地树立起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意识,在言行、情感上,老师与学生要平等相处,同时要多创造机会,促进学生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多与别人交流,消除距离,消除陌生感,让学生感到人人平等,进而学会放松,做到从容自如。

3.肯定赞美,让学生获得自信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作为一名教师,如能时时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那么,他的学生就能在赞美声中不断进步。记得刚毕业的10级学生周×,进校将近一年了,她还是很少说话,偶尔故意找她聊聊天,她也是问一句答一句。二年级开了教师口语课,第一次作业就是让学生上讲台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分析。她上台时,眼睛盯着地面,不敢与人对视,声音更是出奇的小,哪怕是第一桌的同学都没办法听清她在说什么……公布分数了,表现比她好的其他同学58分,她却60分。晚自习,周×很小心地走到我的面前,怯怯地问:“老师,你真的认为我可以拿到60分吗?”我认真并肯定地说:“是呀,如果你把头抬起来,声音再大点,成绩还会更好。”从那以后,课上她渐渐爱发言了,课外她也开始主动参加一些活动,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直到在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中取得“心绣未来”演讲一等奖。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它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赞美是一粒火种,它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与希望。

4.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还是“教师交际口语训练”,也无论是“教学口语训练”,还是“教育口语训练”。在教学中,我都总是把它放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去进行的,主要采用角色模拟和师生共同评议的方法来完成。

角色模拟就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口语训练,如“演播室热门话题”,模拟训练“记者招待会”“新闻会”等,这种训练方式学生很感兴趣,练习热情也很高。由于这种训练临场性强,在模拟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都能得到极大锻炼。例如记者招待会的模拟训练中,发言人要面对各位记者的连连发问,机智、得体地作出回答。面对“记者”,如何准确、快速、恰当地回答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如,模拟老师上课,学生在当“教师”之前就要开动脑筋,总体设计如何讲才能讲得好,就要考虑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还要考虑用最得体的话语,最恰当地表达方式,并要随时面临为“学生”解惑答疑。通过训练,学生体会了教学活动的过程,提前进入教师活动状态。模拟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与学生谈话之前就要考虑选择合适的场合、恰当的时间,适宜的交谈方式,这样才能有效转变学生的思想,成功达到教育目的。这种训练方式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好练习方式之一。

师生共同评议,就是让全班同学听后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评优指瑕,这样,一方面能让评议的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因为要评议别人,必须做到内容有见地、表达有条理),另一方面也让受评的同学全面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教师教学篇4

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它应当是充盈着理性精神,并具有由健全、合理、澄明的理性来引导和规范的自觉需求。相应地,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师就有必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来审视、评量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理念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当前我国教师研究中要求教师由传统“工匠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的“转型”走向,也正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内在要求。我们认为,要实现这种转型,除了外在保障体系与支撑条件外,教师必须具备自由自觉的内在发展愿望、自我意识以及根本动力,其中对自己教学活动与行为的反思精神和理性能力是最为本质的力量。

教师只有形成涵具“信仰理性”、“认知理性”和“反思理性”合理内容的教学理性,才能实现作为一个理性主体的自我诉求,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事业投入感,才能形成日益成熟的教学知能和实践能力,克服偏见,保持理性的宽容,从而实现其在教学工作中求真、至善和达美的理想境界。

从人类理性的发生来看,它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而且首先是特殊的。理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体所处理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从个体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以及具体的问题场景决定着其特殊性。教师的教学理性表现为教师在其具体的教学生活世界中的存在态度、思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然而人们在理性内涵的认识上一度将之窄化了,即把理性仅仅理解为在概念上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种理解将理性与信仰、感性和本能对立起来,使之还原成理智。

理性究竟何为呢?人们一方面需要从现实出发重新全面追问理性的内涵和功能,另一方面则需要从历史着眼考量理性的演进。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经由了古代由“信仰理性”、近代“理智理性”(认知理性——科技理性)的支配的两个阶段。从性质来看,“信仰理性”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理性,“它在宇宙中寻找理性”(伽达默尔语),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因而无法实现对人的生存作出自我理解,“理智理性”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性,它由人类思维的力量日渐衍化成为役于技术之物,成为“物化的理性”。“信仰理性”是“本体在外”的理解方式,“理智理性”是“本体对外”的理解方式,二者均未达到人性的自主。理性应当回归到理性本身,应当从形而上学的玄妙和科学技术的独断中摆脱出来,复归生活世界,关注人全面的生存状况。建筑在人性根基之上的“反思理性”将成为新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导理性。

“信仰理性”要求教师具备的高迈人格、弘怀和赤诚信念,是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承诺,它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教师不竭的动力来源。就“认知理性”而言,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行为训练,理论上能够改善其自身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品质。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正如常说的“我可以教给你知识,但我无以教给你智慧”。无论教师拥有多么高的知识水平,也不能说明他已经达到理性的自觉,具备理性的能力了。关键的是,教师要能够转“知”为“智”,教师只有将外部获得的理论和知识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进而转化为内部的智慧,才能真正获益。

教育的核心是为了人类心灵的唤醒,每个孩子都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教育者的独特的关注而认识他(受教育者)自己,认识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获得个人感受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而获得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并学会为个人的选择承担责任。由此理解,教育——即教师的职业、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理性的事业。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本质内涵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反映在教师成长生涯中,表现在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精神面貌、行为作风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教师的道德境界、知识程度、能力状况、素质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反映出来。教师成长动力的种种现象作为动力直接的外部表现,是可以被觉察和感知的。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才能和素质的本质,从而也科学地揭示了人才成长动力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是决定人才成长发展的最终根源;人才成长受其自身意志和思想支配,是自觉能动的成长。这样,就把社会条件、客观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外在制约作用和人才本身的心理、思想、意识对人才成长的内在决定作用统一起来了。因此,教师成长动力既包括教师客观受动的动力,又包括教师主观能动的动力。其中,受动即被动或从动,是指教师受激而动、受制而动,来自于外部世界,是教师在外界力量作用下引发的动力,是外动力;能动即自觉而动、自主而动,来自于教师的内心活动,是教师的心理动力或精神动力,是内动力。教师成长动力在本质上是教师成长过程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内部驱动与外部策动的统一。教师成长动力是一个具有许多客观(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的产物,教师成长动力的能动性建立在其受动性的基础之上,教师成长动力的受动性则必定要通过能动性(即通过人的大脑)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师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反思: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人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意义?甚至,它还包括,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我人生意味着什么?以教育为业的个体人生怎样才能更有意义?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整体性反省和觉悟。对教育生活的反思,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个体整个教育生活状态的反思。在更深的层面,甚至可以成为对教师个体生命存在的品质与意义的反思。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反思由于我们国家教育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事实上,就象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课题,倘若我们仅仅满足于外国教育理论的移植,仅仅自闭于自我学科的孤芳自赏,仅仅执迷于“量化研究”而忽略了“质性研究”的范式,仅仅停留于空泛的思辨和议论,我们的教育学术就难以成熟和发展。因此,也就难以同课改实践展开对话,甚至可能误导改革的实践。

当我们把教学知识当成客观、绝对的技术性知识,它就变成了养料,教师吃了它们,便会身体强壮,可以对学生传道授业了。这种把教师当作技术熟练者、孤独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只能寄希望于大规模的教师集中学习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实际是上,教师的教学知识有不同的来源。总体上,教师的职前培训在发展自身的教学知识中不是最重要的来源,而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的反思及实践”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知识的来源。

斯腾豪斯在反思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指出:教师是课程的负责人,从实验主义的立场看,课堂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偏爱自然观察的研究者来说,教师是课堂和学校的潜在的实际观察者。……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不能否认的是,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重视实践知识,是承认教师在实践中的创造性。承认实践的不确定性。教师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疑惑的、困顿的、多种可能的、多种选择的教学生活中亲自去“寻找”和亲自去“谋划”,进而获得真实的教育体验,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实践性知识”。

在传统的关于对教师的隐喻中无论是春蚕、蜡烛、春泥还是一桶水、工程师、园丁都是个体性的。这表明,传统观念中的教师缺乏团队精神,使教师成为“落寞的孤独者”。作为孤独者的教师,只能是落寞的。在这样一个缺乏合作的环境里,虽然教师拥有一些零散的智慧,但由于缺乏共同体所拥有的默契,这些零散的智慧不能集中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激发出最大的活力。为什么教师会成为落寞的孤独者呢?原因在于人们从小习得的局部的、分解性思维,尽管这种思维能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效率,但我们同时在无形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然失掉对“整体”的连属感,也不了解自身行动所带来的一连串后果。正是由于这样的思维,我们不懂得“内”与“外”是相对的概念,对同事有一种习惯性的防卫,形成一种心灵智障,从而缺乏共同的愿景,丧失综效和共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缺乏真正的合作交流,相互扯皮指责。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价值

传统上,我国习惯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春泥、一桶水、园丁等。如今的新课程改革开始打破人们的惯常思维。重新审视这些隐喻发现,它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经不足以勾勒出一个丰满、灵动的教师形象了。春蚕、蜡烛、春泥等词汇,无疑都描绘了一个“悲壮牺牲者”的教师形象。似乎教师只有放弃一切,牺牲一切才能换得崇高的美名。所以,许多怀着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教师为学生倾尽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心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我们不禁要质疑,难道教师只有带病坚持上课才称得上模范事迹?难道教师只有精疲力竭才叫“鞠躬尽瘁”?难道学生的发展必须靠牺牲教师的发展才能保证?

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是他目的的本身,而不是其他目的或他人利益的手段,正如生命以其自身为目的一样。所以,人必须为了自己的缘故而生存下去,他既不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也不能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为自己而生存意味着达到他自己的幸福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目的。兰德的这种说法虽然可能过于极端,但毋庸置疑的是,不珍视自己的人,也不会珍视他人或他事。带有强制色彩的责任、飘渺空洞的“理想”已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而在现代生活中步入黄昏;不断地体验快乐、完善自身倒成为触手可及的诱惑。教师工作绝不是一个不断消耗的过程;恰恰相反,教师这项复杂的工作蕴含了绝好的个人发展机缘,如训练和发展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而且教师职业比其他职业拥有更多反思的机缘。

教师生命价值主要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学校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场所,教学是教师是生命存在的形式,课堂教学构成教师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以及以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教师生命价值能否实现,实现的性质、意义何在,取决于以下几个核心问题:1.教师生命价值本身的属性、结构、质量;2.主体对价值客体意义的认识需求,体现为价值观、价值取向;3.价值实现的条件,包括:社会文化结构(文化世界发展起来的一般社会意识,时代、民族、历史的精神等等)、学校文化、各种相关制度等。其中唯有“价值取向”反映了主体(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受教育者个人等)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是可以由价值主体做出选择的因素,是主观意志的体现,并且对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导向功能的因素。因此教师生命价值、价值取向是讨论教师生命价值实现的切入点,取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的发展,关系到学校变革乃至教育的理想、价值的实现。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对教师生命价值的认识不足和取向上的偏差。

“教师作为专业”的理论诉求虽然是专业发展学校的直接理论基础,但却不是其最终的目的。其价值在于:它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有可能以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其对学生发展的推动。既然严格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是与学生的发展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那么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我们便应当注意到:首先,教师既是教育教学活动、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我们必须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个体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给以尊重和发扬;其次,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尤其是教师研究学生及其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的根本立足点。

教师教学篇5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行动方略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抽身反省与自我观察。它一方面是把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特殊事件或独立现象与该对象所属的整体联系起来,使这一现象在教学整体中得到重新认识与解释,获得新的意义,赋予新的教学意蕴;另一方面是把这一现象甚至是该现象所依附的教学整体与作为试图认识自己的教师这一意识主体建立联系,使得教师凭借真实教学世界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及其结果,对自己的思想境界、心灵历程、情感世界、理论体系、操作方略等进行透视和反省,进而形成相关的综合性事实与价值认识、检讨、判断。也就是说,教学反思一方面是对个别现象、事件、行为的加工整理,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本人思想行为的观察分析,既涉及“它”的问题,又涉及“我”的问题。

从“它”的角度来看,教学现象、事件的真实状态与深远意蕴是隐含在各种教学活动之内的,它无法自我呈现与自我表白,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在思想中重新认识和整理,才能使之浮出水面。这个加工、整理、认识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是变灭的;而对其中的永久性的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1](75)这是因为“反思作用总是去寻找那固定的、长住的、自身规定的、统摄特殊的普遍原则。这种普遍原则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真理,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1](16)

从“我”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超越实证材料与方法,使思想的自由度、探索性与创造程度得到拓展与提升,从而谋求和品味到理性沉思所带来的幸福。教学反思还能满足认识兴趣,增加理论旨趣,整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从而扩展精神世界,提高教师捕捉教学问题的能力,加深分析教学问题的深邃程度,为教师提供审视教学的“慧眼”。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一种主体与对象处于同一之中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由于两者同一互不陌生,故能成就其完满;由于两者同一互不排斥,故保证其不可动摇”。[2]反思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教师本人的活动历程或现状中的种种现象、事件,教师本人活动的过程与阶段、方法、效果、内容、目的、结果、价值等也是反思的对象,这种“主体与对象处于同一之中”的特点,使得教师比教育领域中的任何人都具有进行教学反思的优势。但是,一方面由于当代社会存在的浮躁、工具主义等共同病症,教师缺乏反思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教学实践中课程、考试、评价等范畴的“异化”,教师缺乏反思的时间与空间,结果使得“个人被剥夺了整合知识和反思知识的权利,这种权利交给了专业人员、专家和数据库”。[3]

然而,无论是从实然还是从应然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理性检查活动都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从实然的角度来看,这种理性检查是教师意识中的天然倾向,“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注视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4](5)教师在职前、入职、职后的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改变着个人的职业意识体系,不管是否意识到,这种意识体系始终在自然发展着。“在我们的经验复杂化,并出现种种联想,而其自然的进程又受到阻碍时,就发生反省。”[5]从应然的角度看,教师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生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也是最具意义的部分,对自己的教学生活进行理性检查理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4](8)尽管这种理性检查不一定能终结所有的教学难题,但不经过这种检查,难题的终结则是不可能的;尽管这种理性检查不一定会使教师的生活世界得到全面改善,但不经过这种检查,教师生活世界的全面改善则是不可能的。

具体说来,教学反思至少具有如下几种品性。这些品性制约着教师教学反思的思维方式、视野、目的与结果。

首先,反思以哲学思考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6]教学反思正是教师运用理性的力量,对教学活动及其与自身关系进行的观念反省,是对教学的哲学思考活动。人类进行认识活动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哲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艺术的思维方式、宗教的思维方式。受近代以来教学科学与艺术之争的影响,人们认识教学主要推崇科学与艺术两种方式,哲学和宗教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受到冷落。宗教的思维方式暂且不论,哲学思维方式近年来红极一时,但是它也仅限于在理论研究者中备受宠爱,在教师团体中一直是曲高和寡。事实上,哲学思维方式虽不同于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思维方式,但至少是与其他三种思维方式并存的。教师只有那三种思维方式难以窥得教学的全貌,我们不应满足于科学思维方式所提供的事实与证据、实证与归纳,不应满足于艺术思维方式宣扬的体察感悟、情意绵绵。只有哲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决定统率事实与证据的目的,才能解释框定领域与范围的缘由,才能使教师的思维自由度得到大范围增加,所思考的深度得到无限性延伸,使构成教学世界的零件得到最优化组合,从而使教师的创造能力与整个心灵得到解放。

其次,反思是多重范畴的内省。前面提到,教学反思涉及“它”与“我”两个元素,由于这两个元素的存在,使得教学反思无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还原到实践领域中都显得十分复杂 。它涉及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个别与整体、情感与理性、行动与理念等多重范畴,为使这些范畴和由它们编织成的理论为教师所理解和把握,需要对其进行检讨。多重范畴的性质决定了教学反思内容的丰富性及相互的关联性。如果只是眷顾于某一个方面而不计其余,或者孤立地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反思,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再次,反思是超越企向的建构活动。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进行建构,包括对教学实践的建构、对教学理论的建构、对教师个人的建构等。这些建构的出发点是为了对现实教学世界进行超越,对教学理论进行超越,对教师自己进行超越。在超越企向的建构活动中,不仅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不断地被超越,教师个人的意识体系也在逐步得到提升,不断形成教师自己的新理念、新知识体系,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进行。因此在反思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进行盘点、梳理,作条分缕析的回忆整理,还要进行综合性建设性的思考。

最后,反思结果具有不可验证性。反思结果的不可验证性是指,在反思进行过程中及反思活动结束后,无法确证所做的反思是否正确与合理。这使得教师经常惴惴不安。事实上,由于反思是基于可验证的观察基础之上的主体的创造性认识,是自由而大胆的假设及思想试验,加之教学过程是不可重复、无法重新来过的,因此也就无法对反思进行确证,这是教学反思的性质,没有必要在反思的同时背负这样一个“正确与否”的包袱。如果非要判别的话,雅斯贝尔斯倒是提示了这样一个准则:“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和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7]

由此可见,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以哲学思考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既不能只是局限于科学与艺术的思维,也不能降低为感性和经验的思维。要从多重范畴进行思考,不能单一、片面地就事论事,要尊重教学反思内容的丰富性及相互的关联性,进行综合、统整的理性检查。要以对现实的超越、建构新的意义为反思的目的,使得教学反思有其高远的企向与长久的动力。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抛开“我的反思正确与否”的包袱。

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教学理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教学反思的基本向度。

(一)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技术与实践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实践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活动所关涉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因为任何内容都是在抽象了具体现象和对象的基础上编制的,在不同时间、对象、场景面前,或多或少都需要进行重组、改造、增添或删减,这是教师课程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实践技术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的适切程度的总结检讨,其目的在于对自己的行动轨迹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实践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角度的需要满足程度与教师自己角度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受益状况,后者要考察教师在确定价值取向、实施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状况、对个人经验的提升状况、对教学理念和理论的促进状况。

(二)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不对其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这些经历,致使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教师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他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每一个对艺术作品有经验的人无疑都把这种经验整个地纳入到他自身中,也就是说,纳入到他的整个自我理解中,只有在这种自我理解中,这种经验才对他有某种意义。”[8](7)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出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的解读,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经验形成过程的同时应该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重新阅读经验的过程也仍然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这样才能常读常新,每一次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经常使用的“反思档案”就应该有这样两种用途,一是描述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二是对文本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学理论。目前看来这第二步的功夫尚显不足。

(三)对教学关系的反思

通常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对具体事务的反思上,而不可见的关系在反思活动中经常被忽视。从关涉的人的角度,需要反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当前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的关系、教师本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从关涉的教学要素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关系;从关涉的教学支持系统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课程与教学改革、时代精神与理念等的关系;等等。对教学关系的反思在教学反思活动中是相当重要的。它向上可以为教学理论反思提供基础,向下可以使实践与经验反思得到升华。对于每种关系,都应该从认识、实践和价值三个角度进行反省。认识角度是对关系的客观描述,即现在关系的状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实践角度是对关系改善与发挥作用的思考,即如何改善现在的关系状态和怎样使关系发生作用;价值角度是对关系改变或发生作用的结果的思考,即这样的关系状态该朝什么方向改变,改变的效果如何。

(四)对教学理论的反思

任何教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持续高效的,在不同的时代、价值取向、技术条件、人员素质面前,理论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同时,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源泉,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理论的前兆,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理论。对教学理论进行反思有三种基本的样式。第一是对实践的理论反思。对于教师个人经历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体系,应不断地从理论层面进行解释和建构,通过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不断观照、反省、联结,既可以完成对实践的理论提升,又有机会对先有理论进行审视、订正。第二是对教学理论的实践反思。教师在学习和掌握某一教学理论后,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还原,该理论的各种元素得到实践的考验,使得教师能够进一步理解教学理论中的道理、价值、方案与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原有理论的判断与选择。第三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在理解和学习教学理论时,教师是主人而不是理论的奴仆,教师有权利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学术专长对教学理论进行反省,对理论进行修正与再创造,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理论发现某一理论的缺憾,从先有理论推演新理论,从其他学科不断更新的概念范畴中建构新理论,这种针对原有理论的修正、推演概括与建构就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

在对教学事务进行反思时,应力求从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教学理论四个向度进行。这也是对教学现象或事件进行反思时的四个层次。如果一个反思对象能够在这样四个层面得到重新认识和理解、解释,那么这样的教学反思应该是深刻而周详的,也会获得丰硕而长久的反思效益。

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探索了多种反思方式。例如,在时间序列上,有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就一堂课而言,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在主体序列上,有个人反思、教师集体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教师与专家共同反思、教师与家长共同反思;在内容序列上,有个案反思、主题反思、学科反思、跨学科反思,具体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有讲课反思、作业反思、评价反思、活动组织反思;在教学发展序列上,有学生成长反思、教师成长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改革反思;在表现形式序列上,有反思日记、反思档案、反思报告、反思竞赛、反思作业①等。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除了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针对具体的条件与问题,创造更为适合的方式方法。因为没有哪一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个人、每件事的,创造本身就是教学反思所追求的境界。

无论采取或创造怎样的反思方式,教师在教学反思行动中都需要坚持这样两个策略。

第一,教师要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教师经常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和事件不知道该对哪一个进行反思,对于自己的心灵活动不知道哪些可以成为反思的话题。虽然在逻辑上可以编制出反思对象选择的理论框架,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究竟哪一个现象、哪个事件、哪种行为、哪种感受可以反思、应该反思,这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保持开放、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时刻捕捉可能的反思对象。“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唤起对我们周围奇怪和古怪之物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同一件事物。”[9]

第二,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不仅对不同事件或现象经常进行反思,对于同一个事件或现象,也要不断地持续地进行反思。反思对象“总是对向它询问的人给出新的答案,并向回答它问题的人提出新的问题。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8](56)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解读,不断获得新答案,产生新感觉,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对于教学活动的日常反思绝不能一蹴而就,对于不同的或者同一个反思对象,不同的人进行反思,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产生新的疑问。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与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认识也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提示出新的答案、新的问题。反思的实质,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活动中,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苗力田思辨是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新版译序[J].哲学研究,1998,(12):50—56.

[3]〔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秦海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4.

[4]〔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M].何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8.

[6]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

[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

教师教学篇6

教师为学师,当突出学生之“学”。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工作的中心。教师的“作品”是学生,考量教师绩效、能力和水平的标尺在于学生,在于学生所处的位置,在于每个学生的内心体验。可以说,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衣食父母”,也是学校的“上帝”。学生好比学校的“消费者”,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没有学校的发展就没有教师的发展。教师当为学师,就是要突破学生是接受者的“被动”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人意识;突破学生在学校就是“读书”的观念,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教师的一切行为,既要考虑“教”的一端,更要围绕“学”的一头展开,从学生入手,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学校工作、教师履职的切入点和归宿点,自觉地坚持学生利益高于一切,以生为本、育人为本,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教师为学师,当突出学习之“学”。学习之“学”,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众多发达国家都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定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只是过程、手段和方式,“学”才是起点、目的和归宿。身为学师,就要围绕学生、研究学生、开发学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个“得法”,就是师生共同找到适合学生需求的学习方法。一名特级教师在一所学校上了一堂优秀课,如果全盘搬到另一所学校去,从教师的“教”来说,可能仍是“优秀”的,但从学生的“学”来讲,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不同的对象授之以不同的学法,这便是因材施教。其次是加强自身学习。作为“学习”之师,定然要通过学习为人师表,通过学习创新学法,通过学习凝炼风格,通过学习增强魅力。“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强制,而在于熏染。教师自身勤于学敏于行的“勤敏”姿态,对学生来说,常常是最好的教育。第三还要身体力行。体现学生读书我学习、孩子读书我学习的教育文化,不断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一个又一个家庭,进而不断推进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学师不仅起到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作用,而且还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道德高尚、积极向上、理智稳重的典范,不仅影响学生,也会影响社会,影响未来,这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的全部内涵所在。“学师”当是学生学习之师,当是自身学习之师,更当是社会学习之师。

教师为学师,当突出学科之“学”。突出学科之“学”,就是要长于“课程”开发。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习的过程不只是掌握静态的“知识”,更要形成动态的“经验”。学生个人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就是“课程”。因此,突出学科之“学”,就是要从过去只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为学生安排丰富的经验过程。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偏重于教学研究、考试研究、资源研究,而对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个体化开发则重视不够,研究不多。作为学科之师的学师,不仅要达到学科课程的知识要求,更要加强学科知识的系统研究,关注学习过程的整体开发,分析学科特点,营造课程情境,建设教学文化,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个性倾向。

教师为学师,当突出学校之“学”。作为学校之学的学师,不是学校领导的雇工,而是学校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大学问在于大教师,学校特色同样在于教师品位。教师品位就是教师的个人风格。有特色的学校不是只有一种风格,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人的风格结合在一起,才能铸造出真正的学校特色、学校精神、学校品牌,学校教育的事业才能长青。

经师易得,人师难寻。

教师教学篇7

一、关于第一节课堂教学重要性

第一节课意味着教育事业的开始,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也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就学生而言,他们对未来的新教师充满了诸多的期盼和想象,并希望快点见到教师去印证下是不是自己心中的那样。从新时期儿童的心理研究来看,儿童对未知的新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总是满载期盼,又总是过多于羞涩。对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来说,上好第一节课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对于刚参加工作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上好人生当中第一节课是人生教育事业开启的奠基石,是初次和学生接触的美好时光记载,所有的都是第一次具有纪念意义;对于老教师来说,上好第一节课是必然的,教师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学生,激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第一次接触学生需要严肃中带着可亲,可亲中具有一定的严师风范,这样既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又保障了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对神圣教育事业的尊重。第一节课意味着美好的开始,对所有的教师都非常重要,我们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二、关于学困生学生问题处理是否得当

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会有学困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存在。针对学困生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客观实际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个学困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成因,在分析成因过程中不可带有主观的个人因素。儿童时期的学困生问题,有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绝大部分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儿童本身还处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阶段;家庭原因;自身思维方式原因;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等。教师要同学困生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找出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原因,并记录在案,而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有效的对策对学生给予帮助且不断跟踪反馈,让他们从阻碍中出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关于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

一方面,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强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无法分辨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必将阻碍小学生数学学业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从这个两个方面出发去寻求针对这两个方面的举措,经过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他们发现数学实践创新活动有助于破解数学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建适合学生自由、快乐、友爱的学习情境,在知识讲解上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入生活进数学的方法、创新思维发展的方法等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以实践助学习,以学习促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四、关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发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改变以前师生相分离的教学状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掌控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只是引导作用,双方共存于一个教学共同体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不足之处能够引起教师的注意并促进教师去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素养提升;另外,教师的新思维新方法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去主动学习数学。

五、关于正确评价学生,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教学篇8

在人们的记忆中,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国人从未像近二十年来如此重视求学、读书、考试,可以说,一个青少年、一个家庭的命运,几乎全押在读书与升学上。

作为农业大国,农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农田、牧场、渔村,如今他们要过一种新生活,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大学,唯有读大学才能让他们不再像祖祖辈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人们的理念一夜间更新了,民众们有了一个崭新的思维。杂文《所谓教育》被一些人从中窥见了先机,从而让一群新上任的教师懂得了一条新“思路”。

这位聪明的校长面授机宜,对学习好的学生,不说也明白;那么,对于学习次些的呢?当教师吧!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北京一个教育座谈会上有位中学校长的发言,他说:“三流学生上师范(院校),三流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小学,三三见九,我们的教师会是什么水平。”

这位校长的发言,不会有代表性。但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我们听到有校长告诉一群新上任的教师:学生考试得C,将来可能当老板,“会给学校很多钱”。这位校长眼睛盯着的是钱,那么 ,他的学生会把前途、奋斗目标放在什么位置就一目了然了吧!

校长最后“耳提面命”的一句话:“假如有学生作弊被抓到,那么你更应该对他好,因为他以后会是政坛显赫的高官,不能得罪!”这让人既感慨又悲哀。

这既是一句对当今社会某些真实的写照,也是作为一个小小校长无可奈何的表白。这是一句你不可以全信又不可以不信的“经验之谈”。我们的社会,官还是主宰一切的,这看一看每年公务员的招聘,几十甚至数百人争一个名额,一切就都明白了。

如此说来,我们还不能认为《所谓教育》中这全是无稽之谈,它确实击中了当今我们社会的一些弊端。

杂文《所谓教育》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们对我们的教育的某些忧虑,揭示了某些深刻的改革绕不开的结点,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惟妙惟肖,冷嘲热讽。

教师教学篇9

关键词:“互联网+”教与学内涵建设

引言

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进入变革时期,教师面临着教与学新模式的探究和教学资源整合。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绝不能仅仅依附于短期培训。对于教师来讲,教学理念的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依靠互联网加强教师自身内涵建设入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发展之路和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注重学生本位的教学、运用微课程改革教学模式,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将各专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提升教师创造性教学的能力与素质是实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一、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对艺术设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新要求

新常态经济环境带来文化产业全面深化改革。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文化方向创意人员的大量需求,也随之对相关艺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者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升,在文化产业迎来爆发期的背景下,必将成为设计教育的核心命题。在商品消费者逐渐被隐形化的新世纪,产品的设计不光定位在满足顾客和消费者的需求层面,企业在此过程中也迫切需要凭借商品设计来给自身品牌定位,表达企业经营理念和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艺术设计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者要运用敏锐的感知力,率先乘上运用先进的互联网资源对自身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力求自身能力模式多元化,成为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实践化跨界综合型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既要面向真实存在的市场,又要逐渐占领隐形的市场,比如电商产品品牌的整体策划与宣传,现在“三只松鼠”比较成功。一些电视剧在热播的同时,隐形广告的植入,也对影视广告人才有了新的能力要求。新型艺术设计教师必须具备明确何种设计是市场真正需要的能力,掌握运用市场消费心理学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市场和产品分析,创造出能引发共鸣与不断创造趋势设计。

二、“互联网+”环境下,教与学新体系的构建

在整个世界的大融合时期,互联网飞速发展引起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多层次变化,也深远影响了教育的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各国都在为适应这一伟大变革而提出更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国际上,麻省理工学院开设在线教育的网络平台,在MITx平台的基础上搭建edX;哈佛大学也在网络上开设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的公共学习资源。edX平台是用来进行交互式学习,可以让模拟实验室虚拟学生在线效果,也可以对教师进行提问和同其他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完成相关科目的学生将获得网络学习证书。从国内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依赖于科技手段迅速发展,实施“个性化”教育由梦想变为现实。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在与网友在线沟通交流时指出,教育信息化必将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现。目前,处于动态过程的教育信息化,能够为学生获得教育的公平和优质做出贡献。所有这些现象,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着为区域经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信息传媒系教师按照培养“艺术设计综合实践能力”的职业发展规律,对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重新构建艺术设计教与学的新体系。我们聘请了烟台区域范围内的33位单位企业的专家,组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系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企业实践项目进行整合,制作出适合教师教授的项目案例。教师首先从学习理念转化,与企业先进的思路进行对接,制作属于自己的授课工作页,明确大项目中的具体任务实施。教师对教授知识点进行整合,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制作课前视频,提炼所有项目相关信息点。

三、教与学互相融合,加强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

“教”的灵活巧妙,带动“学”的思路广阔。教师教授的方法较之前也大胆革新,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先进手机终端软件蓝墨云班的设计开发,让一键签到、课下讨论、随时交流翻转课堂成为可能;慕课的发展,可以聆听不同教师们独到的见解和释义,相关知识点的积累可以在课前较为轻松的时间段完成;课上时间,小组同学互动交流与教师的项目指导完美结合。从加强教师自身内涵建设入手,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互联网资源,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及时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掌握学生课改中反映问题,边改革、边学习、边思考。制订每堂课的任务工单,将教师工作单和学生工作单的任务具体明确;利用休息时间,制作并在博客上上传课前视频,课前视频是本任务需要涉及的知识点的集合;课上首个环节,测试学生对于课前视频的掌握情况,给出评价考核;公布学生工作单,学生小组协作讨论任务并进行实施。媒体体验的控制权掌握在越来越多数字媒体消费者的手中,交互性高的、事后可以把握和测量的网络媒体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广告客户主体接受,终端厂商、数据公司、应用开发商等越来越多的角色参与到市场中来,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需顺势而变,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存更多后备力量。提升教师自身内涵建设,需要解决教学环节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预测和把握教师的教学效果,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互联网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新型的学习研讨平台,广泛的信息资源供教师进行分享,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通过交流探讨得到了较好解决。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及时更新和改进。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升将起到优良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院和信息传媒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做法如下:

1.摸清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匮乏的知识体系,对其加以整理,找出具体解决措施,加强教师自身的内涵建设,进行课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传、帮、带”的形式,将该专业教师按照专业方向分为三组展开研讨。“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提升教师的价值追求、工作状态和学术水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水平,采用听取学生意见,分析学生调查问卷,撰写课前工作页,制作课堂微视频等方式方法,针对定点班级进行课改试点。

2.不断反思“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进行相应的“创新项目设计”,找出合理地分层次和项目实施的方法。按照“六步教学法”的启示,重新整理各个专业教案,对学期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教案单元设计,将以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以若干小任务填充每个模块,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3.在“校企合作中”寻求指导学生实在而高效地学习的有效途径,将个体导向工作需求,从而促进教师教学上新台阶。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校外专家的意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让企业专家与课程负责人共同规划课改内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实现对接。年轻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定岗实习,将企业的优秀成果和案例与教学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总结

“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团队应迅速地对区域人才需求适时进行有效的调研撰写研究报告,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日常教学管理及时更新。注重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教学资源合理整合分享,建设网络资源课程体系,完善课前视频的录制和制作。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但看到取得的成果,更要关注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修正,达到“教”与“学”完美结合。教师要更加注重跨学科间的交汇、融合和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引导并将学习能力返还给学生,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授课模式,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甚至相互批判、启发,树立新型教与学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R],2014,3-4.

[2]张荔.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6),2-3.

[3]谢海涛.从中德艺术教育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01),5-8.

[4]熊莺.设计以人为本:原材料供应者、生产制造者、中间交换者还是顾客?[D].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9,35-40.

[5]黄晓庆: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N].013,10,14

[6]杨冰之:互联网思维重构企业发展战略[N].014,4,17

[7]【美】罗恩•沙.《互联网思维》[M].014,7

[8]肖芬.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C].2013,1,79-80.

教师教学篇10

1.专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普通教育中的教学能力,有多种定义,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1];“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教科书、其他有关教学材料或采用某种特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2];“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要的心理条件”[3]等等。可以看出,教学能力与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任教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均有关系。“好的教学,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依然是好的教学”[4]。几个世纪以来,虽然教学发生了,并且依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但是某些核心的教师能力依然如故,比如与学生有效沟通并且建立信任的能力。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包括计划、准备、管理、应用合理的方法与策略。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洞察教学过程,能够对其进行调整使之顺畅。如其所言,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能力自然包括与学员相处的能力、教学计划准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善用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能力。专职教师的这些教学能力,是在其作为中小幼教师期间已经具备的专业发展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基础上,在从事社区教育教学工作中重新积累起来的服务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实践证明,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能力,由于自身基础、觉悟反思和努力程度不同,而参差不齐。如上所述,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涌现出一些成功的佼佼者,也存在一些失败者。面对社区环境,有的教师缺乏适合社区居民需要的专业学科优势,如原来承担数学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短期内没有开设出相应课程,即使尝试开设了类似的中老年养生保健课程或讲座,但由于需求把握不准确、专业知识不过关、内容组织不科学、教学方法欠妥当等原因,而遭遇明显不适或失败。所以,尽管这部分教师课程开发的主观意愿较强,但客观上的教学能力却很有限,有待提高。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大多由中小幼等普通教育教师转岗而来,因而缺乏社区教育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居民有效开展教学,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如有的专职教师的英语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沿袭了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不适合居民特点和实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受欢迎程度较低。

2.专职教师课程教学需求有待满足

在对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有关“教学需要(外部环境和个体内部等)”的调查中,专职教师表达了如下观点:观点一:“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剖析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观点一:“外部环境方面,希望社区学校的硬件设施还需完善,包括应有的专用教室还太少;个体内部方面,社区专职教师自身的培训还需要加强,特别是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驾驭能力的培养,只有自己学有所得才能充分利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观点三:“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外部环境中要注重教学设施,合理的设施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需要加强内功的修炼,如社区学院进行相关指导,社区教师通过自身消化理论联系实践。”观点四:“就我个人而言,即将退休,无所谓什么需求。但如果专职教师这支队伍还将继续存在,我真切希望能真正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派送真正热爱社区教育、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学校教师到社区来作为专职教师的一员。”观点五:“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我觉得业务的培训十分重要,要有新技能的学习机会,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此外社区学校的设施配套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多媒体设备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观点六:“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相关工作的观摩,交流,提高。”观点七:“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地理解与支持,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硬件设施能满足社区学员的需求。”观点八:“硬件设施需要更新,现在中小幼学校都有标准化的硬件配置,我觉得社区学校也应该有标准化的配置,能让我们社区学校教师也能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当然相应的业务培训也应该跟上。”观点九:“希望到其他社区学校参观学习,看看她们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取别家之长处,补自己之短处,社区教育教学可以增加一些教学经费鼓励上课较好的老师。”观点十:“希望在教室中配套多媒体教学的设备,以便能适应各个教学的硬件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居民有需求的知识(如养生、理财等),希望对我们教师有相应的培训。每年有一到二次各社区点的教师交流活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做好社区教育。”观点十一:“需要能向中小学校一样有个多媒体功能的教室(有条件的话最好每个班级都有)。最好每学期组织几次联合教研活动,学习他人之长。对各种专题授课教师,应有专题的培训(如参加‘上海市社区教育首批推荐课程师资培训’这种形式就很好)。最好有相对统一的教材,便于以后的交流和学习。”观点十二:“需要有成熟的社区学校使用的教材、影像资料等。对专职教师提供系统的社区教育教学培训,到兄弟学校学习、参观、考察,吸取兄弟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观点十三:“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对我们专职教师来说,目前最好我们临汾(路街道社区学校)教师每人有一台新的电脑,便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临汾(路街道社区学校)的兼职教师面临老年化趋势,需要上级部门配送一些教师来此地上课。经常组织我们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外出参观活动。”观点十四:“需要外部环境如:政策制度的保障,社区学校管理的科学、业务培训的规划与落实等广泛、有力的支持;作为个体的社区辅导员,应该及时不断地学习充电,加深认识社区教育的内涵,转换角色定位,帮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有助于我们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战胜困难,积累经验,总结适合社区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措施。”上述14种观点中,既有共性需求,又有个性需求,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教学硬要素方面。按照“学生、教师、职员、工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教材、仪器设备等都是硬要素”的观点,[5]专职教师对社区教育教学硬要素提出需求,包括教师、教室、教材、仪器设备等要素。教师要素方面,如希望上级主管部门派送热爱社区教育、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专职)教师到社区,配送(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到社区授课;教室要素方面,如完善社区学校教学设施、增加专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室等;教材要素方面,如希望社区学校拥有相对统一的教材和影像资料等;仪器设备要素方面,如希望专职教师拥有电脑以方便教学等工作。另外还有教学经费要素,理论上也属于教学硬要素。专职教师对此也有需求,如希望增加教学经费以鼓励授课较好的老师等。教学软要素分为客观性的软要素和主观性的软要素。教学的基本的客观性软要素是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本质;教学的基本的主观性软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5]34-35由于社区教育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人们对其研究还未专门深入,故专职教师对教学软要素方面的需求并未涉及较多,而仅限于教学的社会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方面,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支持;组织环境方面[6],希望得到政策制度的保障等;有助于专职教师适应社区教育教学外部要素的需求,如希望得到相关培训、业务指导;内部要素的需求,如剖析自己、寻找不足、不断学习;另外还有介于外部要素与内部要素之间、有助提升教学效果方式的考虑,如学习、参观、考察同行教师教学经验,参加教师教学交流、联合教研活动等。综上所述,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需求反映了当下社区教育教学发展阶段的特征。可以预见,随着社区教育整体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性将会日益凸显,专职教师教学需求将会出现新的变化和特征。

二、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对策

完善探究2013年,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正式开启。根据《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办法》规定,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必须履行社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教学服务和社区教育研究等岗位职责。参加社区教育学科高级职称评审的教师除了基本的师德品质、学术论文要求外,也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活动组织管理能力。社区学校管理人员申报社区教育系列职称,也须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因此,关注研究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教学,正视破解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事关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亟需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和专职教师共同努力。

1.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

第一,市级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对全市社区学校专职教师职称评审扩大宣传,使其明晰具体要求。当前,在全市一千六百多名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中,不乏一批未担任社区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其中一些曾经是中学教师。因此,在广大社区学校专职教师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其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尽快胜任和适应社区教育教学,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社区教育整体事业发展不无裨益。第二,区县社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优化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管理。教师队伍入口方面,可以在普通学校中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也可以吸纳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教师管理方面,要给予教学工作出色的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第三、加强经费投入,提高社区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要素。通过加强经费投入、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设施,以及提供政策保障、加强培训指导等教学硬软要素,改善专职教师教学环境,为提高专职教师教学水平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

2.对业务指导部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