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5 07:49:55

旅游专业教学

旅游专业教学篇1

关键词: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实期待

目前贵州在推进旅游强省的伟大战略,全省旅游企业度对本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特别那些高素质、具备相当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有用武之地。那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呢?高校又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

一、贵州旅游企业岗位人才匹配现状

1.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结构。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往往要求年富力强的人员从业,年轻员工在其单位所占的比例最大,使得大部分人认为从事旅游就得有“青春”资本,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导游;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在招收行政管理人员时候比较看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如景区管理人员、旅行社高管等。此外,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多,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还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根据调研,当前贵州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当中高中级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大致是10%-15%,基层服务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85%—90%。2.旅游企业提供的岗位及薪酬。对旅游及相关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透视,新进员工一般是餐厅服务员、客房部服务员、市场营销、大厅服务员、导游员等,部分旅行社导游员还兼接待、票务、文员等基层岗位。除导游工资月基本工资300-500元外,其他基层人员的月工资水平贵州全省平均在200元左右,地区不同工资略有不同。3.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据调查,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容貌等比较讲究。甚至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候将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等条件明确列入应聘条件。除此外,绝大多数旅游企业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列为首位,然后比较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事和沟通协调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毕业生实操能力、外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心理素质等比较讲究。在同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企业在决定应聘者是否录用的时候,往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实操技能以及为人处事甚是关注。因而旅游企业的员工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技能。因此,具备综合技能的学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期待

1.需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经调研,旅游企业从多年已有的工作人员中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协调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对旅游这个特殊行业,企业企业十分看重学生这些能力。然而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人员几乎都是老师家长,显得比较单纯,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或“心肝宝贝”,其成长历程普遍由父母设计,因而,大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大学生协调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然而高校往往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重视不够,即使部分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其相关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不合理,恰恰又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几乎很少有学校让学生去独自和社会上的人和事打交道,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没有让其多看、多问、多体悟。

2.需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和自学能力。领悟力及自学能力是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核,也是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同类型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总体而言就是领悟力及自学能力。前述的调查数据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旅游企业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我们的深度访谈结果则清晰地表明,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此项能力非常不满意,其缘由主要在于毕业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领悟能力不足。他们所指的领悟力在一定程度即指学习重组能力,有时也指对问题系统化思维的洞察能力。具体而言,毕业生在与上下级沟通过程中,能不能清晰地明确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能不能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系统分析的能力,如果暂时还不具备这些能力的话,那么毕业生有没有意愿与能力通过自学去逐步提升。3.需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调研,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在降低成本,不愿送学生去继续学习,一是因为企业担心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动,送人学习不会为自己企业带来长久利益。二是很多企业节约成本,压缩开支。因此,旅游企业希望学生能立马上任,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然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风格往往高校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校给学生提供的理论知识,泛泛而谈,但缺乏企业的具体实践教材。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很多旅游企业往往愿意接受在其他旅游企业工作过具备一定经历的学生。这次调研中,用人单位最希望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就是经历真正的实习,与问题解决能力一样,实践能力也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一种能力需求。毕业生在校期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有一个专门的实习,时间尽量长一点。实践能力可能不是一两个月就能体会出来的,我觉得至少半年。另外,不要为了实习而实习,尽量不要将相识的同学一窝蜂都分在一个部门,这样会让个体有依赖性,妨碍真正体验社会,适应社会。

三、聚焦旅游企业现实期待的教改建议

1.注重职业软素质的课程教导。根据对百里杜鹃、黄果树、十里河滩等景区企业的调研来看,随着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增多,包括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忠诚度等在内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唯学历是尊”的现象在逐渐改变。如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与企业的期待值相吻合。如果一个员工文化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但敬业意识差、忠诚度不高,这样的话,旅游企业肯定不会接受。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的课程重点就是要瞄准学生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软素质提升进行展开。如果靠传统的讲授法和实训,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软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生的教化能力,靠学生的潜移默化,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获得共鸣,并下功夫。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在校期间开设职业规划课,科学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因此,在整个教学规划中,帮助学生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学生胜任底层到高层的工作岗位打基础。学校定期或不定期请旅游企业各岗位的人士到学校来讲课,这些人均由不同年龄和学历构成,由其讲授在其岗位上的乐趣及人生感悟,适当渗透一些企业文化,以改变学生的就业看法。学校开设名人讲座、组织交流会和咨询会,请旅游行业有权威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学,为学生的就业答疑解惑,让学生和专家学者们正面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旅游行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就业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读书期间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实践实训设计与安排。实训课程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软肋,根据现行是否在校划分,一般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本科生一般是前3年在校内进行实训(高职高专是前2年),学生在校最后一年才有机会安排出去实习。学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合作,建立持久的合作模式。双方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要,制定教学改革模式和考核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推行“伴工伴读”式教育。旅游旺季期间,将课堂搬至课外,进行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再回到教师和校内实训。这样工读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高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特点,通过制定机制,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既要在数量上保持完美的比例,又要保证双师型的老师的质量。学校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又要为双师型教师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和任务实现目标,也要合理设置专兼的双师型教师的课程。专兼职教师需要分开的课要分开,需要配合的就要配合完成。对于完成不好的或配合不好的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保障不力,师资队伍建设就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5.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高校通过制定政策,并提供制度作为保障,激励教师将其教学过程设计与旅游企业的操作流程相结合,根据岗位的特点,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任务,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过调研发现,贵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教师在唱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教师会单向传统信息,师生互动性不强,整个内容照本宣科,知识比较僵化。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设计建设上,要突出旅游管理的实践性特点,整个教学内容要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将旅游企业完整的操作过程为核心,并在过程中设计一定的工作任务要学生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具体岗位的需要。

作者:张世兵 熊兰 丰凤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红芳.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N].中国教育报,2007-07-30(5).

[2]李兆举.旅游本科生为何高不成低不就[N].中国旅游报,2006-04-28(7).

[3]陈国成,范晓辉,赵静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93‐194.

[4]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6):238‐240.

[5]李莹.大学生就业行为与心态调研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79‐180.

旅游专业教学篇2

关键词:旅游文化;选修课;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一、非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选修课的需求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旅游文化》课程最初只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旅游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在旅游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浅层旅游,而是渴望对旅游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探求。由此,高校中的很多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需求下,高校也就顺势顺时把《旅游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推向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开设满足了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文化方面的知识需求,也成为很多非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提升其旅游文化素养的热门选修课程。

二、《旅游文化》选修课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作为非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的《旅游文化》,不同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课程定位上,非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选修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在大学生中普及旅游文化常识,弥补学生所缺失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拓宽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旅游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同时,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弘扬、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理解,进而掌握旅游文化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旅游兴趣和对旅游文化本身的喜爱,进而引发学生对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热爱之情。

三、《旅游文化》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旅游文化》所要面向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每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期所学的相关课程都不尽相同,所以就造成了不同专业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需求的差异性。基于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对《旅游文化》的内容体系做或大或小的修改、增删,还需要在传授同一知识内容时做或深或浅的调整。比如,《旅游文化》选修课如果针对的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那么在讲授的过程中就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扩大《旅游文化》的内容体系,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旅游知识面。因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和旅游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一个酒店的服务员,不仅需要懂得酒店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懂得较多的旅游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游客(住店客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第二,对《旅游文化》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或者点到为止。例如,《旅游文化》教材的通用内容中都会涉及到“饮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等内容。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多会涉及到专门的“饮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所以,在《旅游文化》讲授过程中这部分的内容就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要适当增加高校所在区域地方性旅游文化的内容。传统的《旅游文化》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是通用的,在地域范围上涵盖了整个中国,没有针对某个地域的旅游文化。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加入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旅游文化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更加熟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旅游文化,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地的热爱之情。比如,河南省的地方高校开设《旅游文化》课程就可以把河南省的特色旅游文化,诸如古都文化、名人文化、节事文化、武术文化、花卉文化等列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去。

四、提升《旅游文化》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旅游专业教学篇3

一、教学过程活动化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之后,教师如何把这些优化重构后的模块化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职业行动能力,开展活动化教学,变课堂为职业活动的“场”,让学生在“动”中感知、求知、长知,促进知识的迁移,锤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这是3M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对于如何变唱“独角戏”为跳“集体舞”,让学生“动”起来,笔者做出一些有益尝试。

1.开展生活化教学,让生活点燃课堂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是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同样,每一位学生也是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情感和知识积累走进课堂的。”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师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以生活化的素材来寻找“共同的语言”,产生思维共鸣,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发展。道教的内容抽象晦涩,记忆知识点多而庞杂,但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某种天然联系。例如过小年习俗,春节贴门神的习俗,土地庙等道教建筑、庙会等都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另外,淮南有着丰富的道教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具有本土特色、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茅仙洞•清天观和寿县碧霞元君祠”教学模块,从学生身边这些熟悉的文化或事物开始,将道教中一些基础知识要点融入到教学中,并加以提升归纳,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同化、顺应和丰富。

2.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行动导向教学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中,参与、体验、实践,让内生性成为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原动力,加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如道教文化中“模块二,道教基础”可采用“头脑风暴法”,“模块三,道教礼仪和禁忌”可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模块四,道教著名景点的空间分布及旅游线路设计”和“模块五,道教景区景点导游词等旅游应用文写作”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块六,道教景区及文化导游”可选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3.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过程活动化实践道教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完全胜任所有模块的教学,对任何一个专业教师来讲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此,组建一个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长,扬长避短,分工协作,内外交流,改变传统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某一位教师讲授的现状,提高教学效果,为教学过程活动化提供师资保障。如“道教景区景点导游词等旅游应用文的写作”专业课教师可与语文教师合作,“道教景区及文化导游”可与景区景点优秀讲解员合作等。

二、校企、师生关系互动化

1.校企关系互动化校企合作,是学生的“成长立交桥”。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加强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教学从虚拟走进现实,从理论迈向实践,让学生从学校从容地走向职场。(1)“请进来”或“走出去”。邀请道教人士或景点的优秀讲解员走进课堂,或组织学生走进景区,与景区人员面对面交流。道士和道教景区讲解员对所在景区的道教文化十分熟悉,请专业人士“现身说法”,有助于增强学习的直观感和真实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将以课堂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2)实施“旺进淡出”。旅游行业季节性强,旅游旺季时,组织学生进入旅游生产现场一线,把课堂前移,延伸到旅游景区景点。这样一方面能缓解景区的人手不足的压力,为企业带来实际利益;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能够直接获得实际经验,提高职业能力。

2.师生关系互动化师生关系是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是促进师生关系互动化的重要途径,有助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这一点上文已做了表述。其次,评价是师生互动的载体。开展了学生的德育量化评价、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评价、竞赛活动评价、顶岗实习企业评价,教师的教学实效评价,实施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双向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以评促学(教),以评促进,提高教学评价的效度。

旅游专业教学篇4

关键词: 高校旅游专业 西安 旅游人才培养 人才发展策略

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人才发展战略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发展战略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及各个行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形成了以大众旅游消费为主体、国际国内旅游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向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迈进的重要阶段,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中国旅游业大国地位急需相应的人才发展战略与之配套。《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势头更加强劲。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由关注劳动力及资本投入为主向关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主转变,发展模式由数量规模扩张型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型为主转变,必须加大旅游人才开发力度,确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形成旅游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旅游人才队伍。到2015年,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149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74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年均增速8.65%,比2010年增长51.38%。旅游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达到347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占直接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发挥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制订切实可行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从而为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的旅游“中国梦”作出人才培养的贡献。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旅游业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旅游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不足;能级、专业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区域、行业和业态分布明显失衡;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旅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旅游人才队伍稳定性差,吸引力弱,旅游行业的人才集聚能力亟待提高;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支撑不足;旅游人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更好实施人才强旅战略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等等[1]。

2.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高校,特别是有旅游专业的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人才汇聚的中心,每年都为国家输送大量的旅游人才。到2012年年底,我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107.34万人。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人才培养和建设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但是无论旅游人才的数量储备,还是旅游人才的质量水平,均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差距较大。这种现象反映出现有的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体系有自身固有的一些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行业内就业率低。

现有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高校教学实习+企业实习基地”、“高校+企业职业培训”等,突出表现为“理论性浅、职业化低、动手力差”的特征。毕业生在进入旅游行业后不能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对接,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亦导致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

2.2高层次旅游管理人员缺乏。

以2012年为例,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共计107.34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5761人,仅占所有在校生的1.00%。研究生所占比例太少,将导致旅游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将处于人才缺乏的状态。

2.3旅游相关课程设计亟须调整。

在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时代”向“休闲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旅游业市场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登山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等专业化的旅游市场不断涌现。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目前的课程设计仍以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为主,很多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几乎没有差别,课程设计陈旧、体例老化、针对性差。很难同目前的旅游行业(如旅行社、酒店、景区等)的实际需求对接,更谈不上迎合今天日益细分的旅游市场和定位。

2.4缺乏引领性的本科旅游院校。

目前,旅游相关本科专业主要分散于综合性的院校的地理、外语、历史、园林、建筑等院系,以地理、历史和外语类的居多。这些院系的师资人员基本上都是原来搞地理、历史、外语等为主,对旅游方面的知识积累不是很丰富,不仅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旅游知识的构建不全面,而且这些专业在所属学校的院系中都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容易被“边缘化”[3]。因此,组建综合性、应用性的旅游大学(学院)成为解决旅游专业学生知识架构和旅游院系尴尬地位的当务之急。

3.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3.1构建新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旅游业产业链进行细分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重新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生的实习不再仅仅指几个月的社会实践,而是通过企业高管和政府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授课和实地培训相结合。另一方面,旅游专业的学生不再局限于实习就是去酒店当服务生或者景区当讲解员,而是真正参与到地方旅游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的方方面面,如旅游交通、旅游局、旅游协会等。

3.2加强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

在现有旅游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摒弃以往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大而全”的做法,增加针对新的旅游业态和专业市场的研究生专业或者研究方向,不仅能增加研究生的数量,而且能在质量上把好关。

3.3改革现有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部分: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旅游相关专业(如旅游管理)的课程也不例外,其专业课程体系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其构成比例为:公共课占40%,专业课和教学实践占60%。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对于像旅游管理这样对操作性和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学科而言很不科学[4]。因此,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在参考国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尽量突出学科的特色和专业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4提升现有的旅游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实践教学更是轻之又轻。对于旅游这样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而言,高校教师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与动态、并同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比优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对学生来说更有益。因此,学校应该适当调整旅游相关专业教师的考核制度,以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吸收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教师[5]。

4.西安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高校旅游人才战略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西安发展旅游业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时期。实施旅游人才开发战略,做好人才储备,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对于“十二五”期间西安旅游业大发展,实现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受益于西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定位及逐渐成熟的旅游市场,西安市旅游人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亦为西安市旅游业的发展贡献了必不可少的力量。随着政府的重视和投资力度的加大,西安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日臻完善。旅游人力资源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服务意识差和专业水平不高几乎成为大多数来西安的游客的直接评价。西安是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是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是中国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但是,西安市旅游人才建设过程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不足;旅游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旅游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因此,发挥西安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为西安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势必成为当下西安高校旅游专业管理人员和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西安的旅游人才战略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明确定位,差别发展。西安有旅游专业的高校非常多,几乎每个综合性大学都有旅游相关的专业,但是很多学校旅游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几乎一致,很难发挥大学自身的特色并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比较好的定位。其二,应对新业态,调整培养方案。面对愈来愈多的旅游业新业态和更加细分的旅游市场,在对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上,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侧重对某一新业态和某个细分市场进行重点培养。其三,联合西安有旅游专业的高校和院所,组建中国西部旅游研究院,打造为对西部旅游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和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的专业平台。其四,利用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旅游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和再教育,建立大型旅游企业(如陕旅集团、曲江集团等)、政府相关部门(旅游局、文物局等)和高校的深度合作机制,定期对企业和政府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现有管理人员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认识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燕军,魏红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35-38.

[2]刘住.走旅游人才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人才状况及规划方向.旅游学刊(特刊),2006:6-10.

[3]石培华,李成军.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旅游科学,2011,25(1):88-94.

[4]刘迎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新西部,2011(9):220-221.

旅游专业教学篇5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状况简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学生要具备基本的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这种实践能力既包括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后,能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还包括能较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接纳新的企业文化。旅游产业可以看做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性产业,这样便要求从事该产业的人群具备高度的服务意识,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在学生已慢慢接受学习技能和学生理论知识逐渐养成之时,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旅游意识,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计划的根鉴,当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学目标不够确切,具体表现在没有定制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明确,很多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且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理论教学的关联性不大,学生很难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学生实习的地点与方向不强,也是实践教学目标上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应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旅游院校或从事该方面教学的院校应积极与校外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方便学生实习,但是很多学校都依靠老师与学生个人与实训单位取得联系,且不同实训单位条件参差不齐,由此造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习结果各不相同,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程度。

二、旅游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明确旅游实践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的

能力,让旅游管理专业可以步入理论的高度,去观察、处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中技毕业生正义信用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其次,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对于旅游性这样偏向服务性的产业,需要的并不全是多高深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服务意识至关重要,这是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培养而来的。实践教学还应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处。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应包含以下四个子系统,专业认知、专业实习、教学实验与第二课堂,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专业认知主要是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的介绍,完成该教学任务可通过安排学生参观工作现场、播放录像等形式。专业实习山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构筑,具体实施要与实习基地相联系,实训鉴地有饭店、旅游局与旅游景点,山旅游企业给学生安排岗位,在企业老员工的带领下,进行3到6个月的实行,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教学实验要进行专业基础课实验与专业必修课实验,在实验完成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掌握基本景观设计、制图知识,对一些管理软件的应用有了解等。第二课堂是课堂内容的延伸,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进行学术研究,了解更多社会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硬件体系要完备,完备的硬件体系指在校外,学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稳定的实行场所,像旅游局、饭店、旅行景区等,从而构建一个长久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到时安排学校学生进行实训,培养良好的操作技能与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当前实习分为鉴础性的认知实习与综合性生产实习,学校选派学生去旅行社进行综合实习,进行导游综合实习等。在校内,构建实训基地也很重要,校内实训基地是构建可以满足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与校内实习的场所。师资力景对学生能力对学生素质与能力有很大影响,学校要组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师团队,他们既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教授知识的技巧,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评估教学成果。学校配给的教学物资要充足,设备完整,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管理部门应不断支持实践教学的实行与改革,给与足够的资金支持且不断加强质量监控,形成有效地教学管理机制。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及时做好实践教学评价,能规范实践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评价过程分几个阶段进行,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实施进度,任务的落实程度进行评价。对学生能力的检测也要改变单一的考试制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认真落实实践任务,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具体的评价与考核措施包括竞赛制,老师让学生自己选取竞赛题进行答辩,或教师开放考试形式,多选取主观题让学生自由论述。

三、结语

旅游专业教学篇6

关键词: 《旅游会计》 旅游管理专业 会计专业 不同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崛起,旅游经济已呈现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旅游会计作为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当中,也有不少学校的会计专业将这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使学生将来能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是同样一门课程――《旅游会计》,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笔者就根据对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谈谈《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

一、教学目的不同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对《旅游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奠定会计理论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懂得相关财务知识,就绝对称不上是合格的管理人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将来在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人员,他们的很多旅游专业知识,如导游技巧、饭店服务等技能可以通过在企业培训和实践,不断学习、进步和提高,但会计知识却很难在企业得到系统的培训,比如,收入、成本、费用的涵义是什么,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税金怎么计缴,怎么读懂会计报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等等。这些管理知识,企业一般是没有培训的,学生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才不致于脑海中一片空白。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今后步入旅游企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会计方面的理论基础。

会计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企业经济活动特点,收集、整理会计信息,提供会计报表,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胜任旅游企业会计工作。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量也在增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适应不了旅游企业会计岗位,只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旅游企业特点后,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需要。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要求,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旅游企业的业务特点如成本核算、税金计缴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等有所了解,将来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需要。

二、教学内容不同

由于《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旅游会计》课程的知识模块大部分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账户与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及旅游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会计基本假设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形式、旅游企业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及其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及其登记、会计报告的设计及其编制原理、账务处理程序等财务系统及其运用;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旅游企业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损益,以及旅游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阅读及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的,对会计没有一点概念。在《旅游会计》课程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对企业信息收集、处理、报表编制过程作一般性了解,掌握各环节知识。同时,根据旅行社、旅游饮食服务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学生要了解会计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读懂会计报表,认识会计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为掌握旅游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奠定基础。也就是要教会他们“算账”,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做账”上。教学中,教师应把“怎么算账”作为重点,而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将“怎么做账”作为他们的重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不再重复讲授,重点应落在旅游行业特点上。如介绍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会计的特点,在会计六大要素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旅游企业的特点,如介绍存货时,重点不再像《财务会计》把存货的计价放在首位,而应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存货与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存货不同的特点,以便将来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把握会计管理的重点。再如,在介绍税金时,应把旅游行业的税金计缴特殊性讲清楚,如旅行社的营业税并不是直接按营业收入计缴,而应将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扣除后再进行计算;对于旅行社、客房、餐饮、商场等部门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特点,应成为该课程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中的账务处理仍然是重点,同时要注重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财务会计》进行对比学习,既要学会“算账”,又要学会“做账”。

三、教学方法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自然也有差别。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旅游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知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门会计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会计有基本的概念,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发现会计现象,去体验会计问题,再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会计知识。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旅行社部门经理,总经理让你承包一个门市部,要求你一年上交一定数额的利润,你能不能去承包?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利润的含义、构成,预算一年必须做多少业务、接待多少人次旅客、成本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完成总经理下达的利润指标。再如,教师又问,假如你是客房部经理,你能准确地知道客房成本是多少吗?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房价最低应控制在什么价位,才能完成年初酒店下达的经济责任指标?假如你是餐饮部经理,你能拿出一套餐饮成本控制方案吗?每个餐厅的保本销售额为多少,等等。这些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旅游专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这时,他们会发现只有通过学习会计知识,才能解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会计》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已具有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对比旅游企业的特点和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的业务不同点,关注在核算中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同样是收银工作,旅游饭店收银工作程序与一般企业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再如,客人使用信用卡在一般的商场消费结账和在酒店住房结账,收银员的操作程序有所不同,等等。教师在讲课中将旅游企业的这些业务特殊性给学生讲清楚,将来学生到企业就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而账务处理知识可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突出讲解一些特殊的会计分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到旅行社、宾馆、餐馆等旅游企业去见习,让他们感受各企业的收银结帐工作、会计工作、审核工作等;也可让他们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扎实掌握《旅游会计》知识。

四、对教材的整合不同

目前《旅游会计》教材不是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大部分教材涵盖的内容相似,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总论、复式记账、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六大要素的核算、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也有的教材简化了《基础会计》的内容。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同样是《旅游会计》教材,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整合、使用是不同的。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的基础性和在旅游企业的应用性,简化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多讲核算原理,少讲核算方法;多讲如何算账,少讲如何做账。将教材中会计的基本知识、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等知识进行整合。

对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六大要素中旅游企业的特点及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特点有机结合。

总之,《旅游会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学习目标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不同的整合,进而达到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三梅.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办学.江西教育科研,2007,(9).

[2]王贵香.非财经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之我见.中国职教,2007,(4).

旅游专业教学篇7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 教学 对策

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职学校开设旅游专业以来,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旅游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非常大,但是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中职学校每年输送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我国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出现了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但又不被社会认可的现象。旧问题的存在和新问题的出现,制约着中职旅游专业的发展,也制约着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因而我们要认真分析与查找旅游专业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一、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国家对教育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他们在性格和想法上都与前几届的学生有很大差别,但是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未随之进行调整,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情绪普遍

由于大多数中职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因而在学习上有自卑心理,对学习有一种抵触情绪。以致学生在上课时没有学习的激情,学习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将来拿到毕业证书,对未来缺少明确的规划。

2.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中职旅游专业的一些教师并不是科班出身,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够扎实,师资力量薄弱。同时,许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旅游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3.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将近十七八门,知识覆盖面非常广泛,包括旅游概论、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心理学、导游业务、茶艺概论等众多课程。而中职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制约了对这些专业课的学习与理解。

4.对顶岗实习学生跟踪不到位

现在中职学校在高二结束时一般就将专业课程学完,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技能考试,学生获得了相应的技能证书。因而学校在高二第二个学期末就对学生进行分流,主要分两类:参加高考的学生,不进行顶岗实习;不参加高考的学生,由学校组织开展或由学生自己寻找顶岗实习。但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学校对学生定期跟踪不到位,导致出现学生不久就离职,最后开张假证明的现象,未使一些学生养成合理的择业观。

二、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发展对策

1.建构学生的职业理想

学生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专业意识渗透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热情,进而引导学生树立从事旅游行业的职业理想。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领导要加大力度做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三种途径:充分利用近年上级部门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开展的国培与省培计划,培养专业领军人物;学校派教师到相应的岗位去实习,提升技能;邀请专家能手到校开展讲座指导教师,同时在校内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技能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来促进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

3.科学安排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经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系统学习,但如果在旅游讲解中知识面不够广,就会影响旅游讲解的效果。所以学校可以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将中国历史、地理和世界历史、地理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实践课的开设力度,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4.加强实习环节监控

旅游专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实战性极强,旅游实习是旅游专业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有效补充。中职学校可以在学校内进行模拟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目的的实习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到自己心中。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指定的旅游企业进行具体的业务操作实习,按计划分组、分部门,轮流换岗。全程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还要同旅游企业领导对此次实习做出全面的总结,对每一位实习学生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旅游专业教学篇8

关键词:中职 旅游专业学生 就业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教育与劳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方式逐步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到政府指导就业,到学校推荐就业,再到现在的学生自主择业,这是新时期劳动就业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随着我县旅游行业的大力发展,旅游专业的学生基本都能就业,但旅游专业同样也暴露出“高实习率”表象下“低稳定率”的事实,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与学校就业教育不到位有关。因此,如何增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增强稳定率,对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要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稳定率,就必须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特别是就业观的教育。

一、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观念中的出现的错误倾向

首先,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已毫无例外地被推向了市场,但许多学生、家长难以适应这个变化,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总是认为自己只要读了旅游专业,毕业后总能找到一份工作。其次,没有忧患的意识。不少学生认为,考进了职业高中,混个文凭,不刻苦学习,苦练本领,至于工作嘛,认为是学校、家长考虑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所考虑的问题。第三,心理价位太高,怕吃苦。许多学生一味追求工作单位的名气要大,工资要高。许多学生认为,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目的就是吃碗轻松饭,学校推荐工作时,遇到稍辛苦些的工作就不愿参加应聘。心理价位与自身实力差距太大,也是时下中职生旅游专业就业率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二、应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正确的从业观

从业观是指一个人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劳动的态度和职业道德观。这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它决定着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表现以及他们走向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一个人只有确立积极的从业观念,才可能由从业发展到敬业、乐业,最终走向建功立业。随着旅游专业的大力发展,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在就业方向是稳定的、明确的。我们在就业教育中应该教育学生在谋得职业后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树立正确的职业角色观念,维持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正视职业压力,克服职业倦怠,在自我管理中完善自己。培养正确的从业观有助于旅游专业学生在求职和从业过程中正确地给自己定位,能够正视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能够正确处理诸如职业地位和职业贡献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热爱本职工作和职业间的合理流动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乐于奉献、不计较得失和争取自己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等等,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三、应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1.全方位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每位任课教师都要结合所教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如: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课程教育,采用上课、讨论、演讲、调查研究、对从业成功者进行访谈或请成功人士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择业观、从业观、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了解自己的潜能、社会的需要以及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要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学校各年级、各科目教育的全过程,把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与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其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再次,开展就业辅导和求职就业行为训练。如我校在就业前邀请一些培训中心到我校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吃苦耐劳培训、团结协作培训、感恩培训、礼仪礼貌训练等,让学生能走入社会作好充分准备。

2.实行“订单式”培养

要进一步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的就业工作,就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要紧紧围着市场转、跟着市场走。我校在新生入学时,全部旅游专业学生就与省内外优秀企业达成合作办学的意向,与企业签订协议,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需求确定用工计划和人才标准,学校依据企业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然后到企业实习,节假日期间,来我县旅游人员较多,相关企业就要求学生到本企业进行见习,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实现了校企间的优势互补,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种合作办学方式,实现了培养、培训、就业一体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节约了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证。

3.做好就业跟踪服务

旅游专业教学篇9

【关键词】旅游;本科;酒店实习;教学

随着旅游行业越来越繁荣,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旅游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现状而出现的。在旅游教育中,本科旅游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科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安排学生进入酒店进行酒店实习,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否能灵活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检验。

一、酒店实习的重要意义

1、通过酒店实习可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任何理论知识都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而酒店实习正是检验本科学校对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酒店是旅游行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酒店进行酒店实习,可以说是与旅游行业亲密接触,可以近距离了解旅游行业的真面目,快速适应旅游行业的从业环境,并且在酒店实习中进一步巩固旅游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来说,酒店实习是一个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过程,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酒店实习加深认识并加以提高。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因素,通过酒店实习,学校可以及时掌握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并根据最新动态调整教学方向。

2、酒店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酒店实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和需要掌握的工作技术,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毕业之后,无论是选择应聘就业,还是选择自主创业,酒店实习经历都将成为学生的宝贵经验。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对学生来说,在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就是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会遇到许多在学校中无法遇到的新因素,而通过酒店实习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提前窥见社会的缩影,对自身将面临的全新的社会环境做好心理准备。

二、现今酒店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酒店实习这种教学方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客观原因,目前酒店实习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方面。在酒店实习过程中,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强度,都与在校学习时完全不同,突然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往往令学生难以适应。再加上收入水平造成的心理落差和社会舆论等因素造成的压力,会使学生的思想产生波动,对从事旅游行业的未来前途产生迷茫之感,甚至出现消极待工等不良表现。其次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解真正的岗位环境,一时之间无论是在工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上还是在工作经验上,能达到熟练的企业工作人员的要求就不错了。最后是酒店实习心态难以端正。初出校园的学生难免对未来抱以美好和过高的期待,对实际困难预估不足。所以在真正进入酒店实习岗位后,现实环境与心理的期望值相差甚远,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如果此时学生的心理无法得到疏导和调整,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偏向消极,从而无法胜任工作岗位。

2、来自酒店方面的问题。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时间并不长,虽然改革开放后酒店行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但由于基础差,整体实力不强,而且投资和从业门槛都较低,使某些酒店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由于酒店是以赢利为目的,为了保证酒店能够稳定的运行,因此更青睐于有工作经验、技能熟练的员工,对于酒店实习学生,酒店只是当作普通劳动力,对酒店实习学生并不重视,更谈不上对酒店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培养了。本科学生在酒店实习,要完全服从酒店的安排,而酒店在安排学生酒店实习时,部分企业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也不会为酒店实习学生提供全面学习的机会,这就使本科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来自学校的问题。首先,虽然本科学校在对旅游专业的学生的教学体制上已有较为完整的方案,但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缺乏案例、实践课程少效果差等问题都是学校教学体制的硬伤,直接影响本科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旅游本科专业的教学体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其次,由于酒店实习学生进入酒店,要服从酒店的安排,因此在酒店实习期间远离指导老师,在工作上很难得到专业的指导。而酒店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在这一方面也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对酒店实习教学进行优化的措施

1、针对本科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完善教学体系。目前,旅游专业本科院教的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理念落、缺乏创新等诸多弊端,为了更好的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其他层次的旅游教育不同,旅游本科教育注重多方面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等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其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职业经理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理论和实践都有极高的要求。其次是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旅游教育的课程要与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培养人才的导向,在这一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两大方面,同时还要激发出学生的职业潜力,将这几点要求融合为一体,打造全新类型的教育体系。第三,要强化实践教学。酒店实习与理论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一个系统,是一体的,为了让本科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学习旅游管理知识和技能,达到酒店实习的目的,所以在理论课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为酒店实习打好基础,更为以后进入旅游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酒店实习需要一个好的酒店实习环境,所以学校要加强对酒店实习企业的选择,同时也要加强与酒店实习企业之间的联系、交流和沟通,以便更好的指导本科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学习到全面的旅游管理知识,为旅游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对酒店实习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完善酒店实习模式。对酒店实习的创新主要有两方面,即酒店实习模式和酒店实习时间。现有的酒店实习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校统筹安排;二是本科学生自行安排;三是二者相结合。虽然三种酒店实习模式各有利益,但酒店实习的成效来看,学校统筹安排能够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在酒店实习时间方面,一般来说实习的时间较为确定,一般为6个月。但在6个月的实习期内想要掌握全面的旅游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就业能力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实习期内,本科学生还要受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生招生考试、就业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专心实习,从而影响了实习效果。因此综合考虑,将实习时间与毕业时间分开,将实习安排在毕业季之前,是较为合理的。

3、对酒店实习基地建设,为旅游专业的本科学生提供更好的酒店实习环境。一个好的实习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本科学生的实习成果。进入酒店实习后,酒店的企业文化、理管模式、薪资待遇、人才培养和储备方式都会对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实习效果造成巨大的影响。一个管理先进、信誉良好、业绩突出的酒店,不仅可以让实习本科学生实习到专业技能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更能够坚定学生的信心,加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归属感,对旅游行业的前景持乐观和积极态度。因此选择一个规范的实习基地,对优化学校的旅游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要加强对实习酒店的选择外,还要健全对本科学生酒店实习过程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参与酒店实习的本科学生的日常管理,还要通过实习协议、要求标准、考核评优等办法,考核本科的实习成绩,以此来督促本科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酒店实习,并通过实习,掌握旅游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综上所述,旅游行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更丰富的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随着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能够胜任旅游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缺乏的情况愈加严峻,因此旅游专业的本科院校担负着为旅游行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这一重任。然而目前旅游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正制约着旅游专业本科院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本文立足于我国当前旅游教育的现况,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旅游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和,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做出贡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杨金华,钟佩玲.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市场论坛,2014(9)

[2]郭清.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4

旅游专业教学篇10

关键词:现代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导向

        中等职业学校要适应社会需要,准确把握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变化,就要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思想、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的集合体,建立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旅游专业课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与时俱进、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旅游教育工作者增强了信心。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提出了更新、更深层次的要求。优秀的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但部分专业课教师观念依然陈旧,还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非常投入,甚至汗流满面,可是学生根本听不进去,看课外书、趴在课桌上睡觉等现象司空见惯,真正听课的寥寥无几。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既有对口单招的压力,又面临就业的挑战。旅游专业课二十多门,知识覆盖面广,它包括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文化、现代饭店管理等众多专业性极强的课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就读职校的初中毕业生,其原有知识结构与现在所开设学科之间出现脱节,学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以及中外文学、哲学、政治等课程的系统学习。因此,认识能力、知识结构、欣赏水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很欠缺,无法理解并接受专业性强的课程。

        3.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需要。旅游课是一门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但是我们很多中职学校没有把学生投入所学专业环境中去,没有真正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目前职业学校基本上沿袭普通中学教育的模式而缺乏职教特色,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从旅游专业课教学看,学生普遍感到掌握理论、基本原理较为困难;但上模拟实训课时,学生的参与非常积极,实践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理论课和文化课教学。

        4.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讲授教学方法,有的学校教师很少使用投影仪等电教手段。由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速度,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也只是成为观摩教学的点缀。

        5.考试评价体系不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考评方法应该与普通中学的考评方法有所区别,但是现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还是以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的形式考试。有些中职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强等因素,为了提高考试合格率,把教学要求一再降低,甚至已经降到大纲的下限了。这样做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降低要求提高合格率,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刺激,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进入良好循环。但事实上并没有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合格率是上去了,但后进生并不由此而受到成功的鼓励,好学的学生却抱怨学到的东西太少了。这样的考试形式不利于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对旅游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1.更新教学观念。面对基础相对较差、接受能力相对弱的中职学生,教师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课堂上做到: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要意识到“讨论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建立起学习群体,由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让学习者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

        中职旅游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案例分析时要与将来实际应用的情境尽可能相似。中职旅游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师提供恰当的辅导。

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高,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如演示、情境模拟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方式完成任务。

        三是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因为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较低,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所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任务情境设计和评价两方面入手。如果学习任务与他们有关且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就可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增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

        2.合理安排课程,紧贴学生的实际。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经过历史、地理、文学等课程的系统学习,而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历史、地理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开设《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旅游心理学》的同时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以及文学、哲学、政治等课程作为旅游专业课程开设,这样就不会导致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脱轨。

        3.建立专业教学模式。专业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投入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因此,教师要实行“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利用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旅游课的教学模式要不拘一格,将课堂学习与课外训练、理论与模拟实训结合在一起。在适当的时间内把学生推荐到旅行社、旅游公司,参加导游、营销工作,使学生既能够系统掌握理论基础,同时又能充分参加服务实践,强化了应有技能,具备旅游服务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应对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4.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不能仅限于原有的讲授方式,而应有所创新,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旅游课程的案例是既丰富又鲜活的实例,并且有代表性,因此在传授知识时,应充分借助于大量的、有实效的旅游活动案例,让学生认识、分析、明辨是非、参与体验,以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其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课件从听觉、视觉及触觉方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引起更多的无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自己开发旅游课件,并结合成形的旅游活动课件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讲解,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使学生内心产生愉悦。

        (3)情境模拟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情境模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又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自己所讲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5.完善考试评价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有别于普通中学,中职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考评方面也与普通中学不一样。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适当地采用多种考评方法:

        (1)注重平时成绩,例如平时的作业、上课的表现等,把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当中,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2)期末考试分理论与情境模拟两种测试方式。这样既抓好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