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十篇

时间:2023-03-29 15:37:16

气象信息

气象信息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新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和预警信息等工作,规范气象信息员的管理,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条例》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信息员,是指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备案,协助气象部门开展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情收集等工作的公益性服务人员。包括气象灾害防御联动部门联络员、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队(社区)气象信息员、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急联系人。

第三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气象信息员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气象信息员聘任与解聘

第四条   信息员的聘任应遵循“本人自愿,单位推荐,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备案”的原则,优先从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中小学校长、退伍军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农网信息员中选用。

第五条   每个气象灾害防御联动部门应当配备1名以上联络员,联络员一般由联动部门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或具体管理人员担任;每个乡镇(街道)应当配备1名以上气象协理员,气象协理员一般由乡镇(街道)干部担任;每个村应当配备1名以上气象信息员,村气象信息员一般由本村村队干部担任;城市社区、学校、车站、医院、农业园区、旅游区、工矿企业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配备1名以上应急联系人,应急联系人一般由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负责人或具体管理人员担任。

第六条   气象信息员一经聘用,需登记气象信息员个人信息。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将气象信息员个人信息录入数据库,统一颁发聘书和徽章,并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气象信息员或气象信息员联系方式发生变更、调整时,其所在单位应及时按程序报送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备案。

第七条   气象信息员选聘条件:

(一)关心气象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吃苦耐劳;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协作精神,能服从气象主管机构的组织管理。

(二)长期在责任区工作或居住,和责任区联系较多,熟悉责任区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

(三)拥有与责任区气象主管机构沟通的固定联系方式,如手机电话、固定电话、微信、电子邮箱等。

(四)身体条件良好并有适当交通工具,能够及时传播气象预警信息和开展气象灾情调查。

(五)一般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

第八条   气象信息员聘期为三年,各气象灾害防御联动部门、乡镇(街道)、村队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基本原则,根据工作考核情况予以解聘或续聘。其中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年终考核称职的,应继续任用;对考核不称职、不适应工作,或聘任期间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的,要及时按程序调整更换。

第九条  气象信息员与气象主管机构不具有劳动合同关系,但各气象灾害防御联动部门、乡镇(街道)、村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在确定信息员时,应同时以书面形式告知气象信息员工作职责。

第三章   气象信息员权利与义务

第十条   气象信息员权利:

(一)免费获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和其它有关气象信息。

(二)免费参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预警信号识别、气象灾害调查方法及其它相关气象知识的培训,并获取相关培训资料。

(三)提请气象部门帮助解决在气象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一条   气象信息员义务:

(一)自觉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组织管理,自觉维护气象信息员形象。

(二)参与责任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定,负责将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责任区的社会公众,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气象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处置工作。

(三)参与责任区气象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及时收集灾害性天气实况、灾情和当地民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反馈。

(四)参与责任区气象探测设备、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设备的巡查和维护工作,发现设备被盗、损坏、不正常运行等异常情况时,及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五)参与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等工作,增强公众防灾风险意识和避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六)认真填写《气象信息员工作日志》,对所开展工作情况进行如实记录。

(七)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变更号码的应及时将新号码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

第四章   信息传播

第十二条   市、县气象主管机构应确保气象预警信息及时精准传递到辖区内气象信息员手中。

第十三条   气象信息员接到预警信息后,应利用已有的防灾减灾设施,如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络、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及时接收和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必要时通过电话、对讲机、锣鼓等方式通知到重点区域、人群。

第十四条   气象信息员认为或确认有气象灾害发生时,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赶往灾害发生地开展灾情调查,并将气象灾情文字、图片或视频信息及时上报到当地气象主管机构。

第五章   气象信息员培训与考核

第十五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创造条件开展气象信息员培训工作,建立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制订科学的培训方案,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使信息员具备履行职责所应具备的素质。

第十六条   地、县级气象部门每年应组织至少一次气象信息员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预警信号识别、气象灾害调查方法、气象设备基本维护及全国气象信息员平台使用维护等其它相关知识。

第十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积极推动政府统筹现有应急志愿者、灾害救助员、群测群防员、农技推广员、气象信息员、护林员等队伍资源,组织建设“多员合一、一岗多责”的基层综合信息员队伍,并将气象信息员管理工作纳入对政府的工作考核范畴。

第十八条   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县域内气象信息员的考核与管理工作。其中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负责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的日常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气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气象信息员考核与奖励制度,每年开展一次优秀气象信息员评选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二十条   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应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推动政府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投入机制,视地方财政经费到位情况,给予气象信息员适当的通讯和交通补助。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负责解释。

气象信息篇2

一、项目背景

气象部门气象信息的采集由各气象观测站利用气象采集设备自动完成采集,通过DDN或者电话线向气象中心传送气象数据,气象局利用气象信息处理程序对各气象观测站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进而可对短期的降雨和中期降水进行预报,并通过防汛系统向防汛办报送资料,为洪水预报和防汛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目前,国家气象局现已在某省范围内建立了上万个气象观测信息采集点,各气象采集点将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采集区域内的各种气象信息资料,包括温度、气压、湿度等,测量结果通过DDN或者PSTN电话线向气象中心传送气象数据。采用DDN可充分保证数据传输畅通,完整,但缺点是月租费太高;采用PSTN电话线传输数据,按时间计费,费用也不便宜。

目前,国家气象局建立GPRS全国统一气象信息采集数据传输系统。在现有气象采集点中采用GPRS无线数据通信方式传输气象资料。运行中各气象采集点通过GRPS与中心站主机保持实时连接,自动观测设备将获得的气象信息通过GPRS传给气象中心主机,气象中心主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形成气象预报信息。

二、GPRS方案的优势

中国移动GPRS系统可提供广域的无线I连接。在移动通信公司的GPRS业务平台上构建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实现气象信息采集点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的优点,而且设备安装方便、维护简单。经过比较分析,我们选择中国移动的GPRS系统作为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的数据通信平台。

1、覆盖范围

构建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要求数据通信覆盖范围广,扩容无限制,接人地点无限制,能满足山区、乡镇和跨地区的接人需求。由于气象信息采集点数量众多,分布在全省范围内,部分气象信息采集点位于偏僻地区,而且地理位置分散。另外,还必须考虑今后系统扩充的可能,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由于目前GPRS已覆盖省内绝大部分地区,能够满足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对覆盖范围的要求。

2、数据传输速率高

每个气象信息采集点每次数据传输量在1Kbp之内,目前GPRS实际数据传输速率在4Kbp左右,完全能满足本系统数据传输速率(為10Kbps)的需求。

3、系统的传输容量大

气象中心站要和每一个气象信息采集点实现实时连接。由于气象信息采集点数量众多,系统要求能满足突发性数据传输的需要,而GPRS技术能很好地满足传输突发性数据的需要。

4、通信费用低

采用传统的有线方式建立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必须租用专线或电话线进行连接。由于气象信息采集点必须与中心随时保持连线状态,而每次数据发送的数据量很小(在几K至:I0K之间),线路资源利用率很低,平均每一个气象信息采集点每月的线路费用为800~1200元。而如果采用GPRS通信方式,由于GPRS通信采用数据流量的方式进行计费,资源利用率高,月通信费用将在220元之内。

5、良好的实时响应与处理能力

与短消息服务比较,GPRS具有实时在线特性,系统无时延,可很好的满足系统对数据采集和传输实时性的要求。

三、解决方案介绍

(一)系统结构

1、气象信息采集点

采用H7000的GPRS无线DTU,通过RS232串口与计算机相连,接人移动公司为气象局提供的专用的GPRS网络。气象信息采集点的计算机运行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网络对气象信息采集点的接人地点、时间、数量没有限制,可以随时增减。可以满足山区、偏远地区和跨地区接人的需求。

2、气象中心站

采用移动通信公司提供的DDN专线,与GPRS网络相连。由于DDN专线可提供较高的带宽,当气象信息采集点数量增加,中心不用扩容即可满足需求。

3、GPRS传输

气象站采用移动提供的线路和接口。各气象信息采集点使用移动通信

公司统一的STK卡,同时气象中心对各点进行登记,保存相关资料以便识别和维护处理。气象信息采集点使用的STK卡只能用于与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通信功能。各气象信息采集可以支持24小时实时在线,实现气象信息采集点24小时传送采集的气象信息数据。

凡气象局授权的气象信息采集点均可以使用本系统:

1、气象信息采集点必须使用移动统一的STK卡,用户使用本卡只能用于与气象站数据通信功能;

2、使用的终端设备用深圳宏电提供的GPRS移动终端设备;

3、用户登记:符合省级气象局的规定。

(二)产品特性

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采用H7000系列GPRS无线DTU。产品基于中国移动的GPRS网络,提供RS232、USB、PCMCIA接口,利用GPRS数据业务实现无线联网,产品支持各种行业应用,如实现信用卡实时认证、POS机的远程控制维护、远程业务点接人等。在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方案中,H7000系列GPRS无线DTU可通过外置或嵌人方式与气象信息采集点的PC机和自动数据测试设备连接。

1、支持90/1800/190MHz三频GSM/GPRS

2、接口:RS232、RS485、RS422

3、系统理论传输速率11Kbps,实际传输速率40Kbps

4、支持Windows95/9/200/XP、LINUX操作系统

5、支持透明数据传输与协议转换

6、支持VPN安全功能

7、安装灵活、使用方便、可靠

(三)安全措施

本系统需要极高的系统安全保障和稳定性。安全保障主要是防止来自系统内外的有意和无意的破环,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信道加密、信源加密、登录防护、访问防护、接人防护、防火墙等。稳定是指系统能够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即使出现硬件和软件故障,系统也不能中断运行。数据中心可通过公网使用VPN接人到移动GPRS网,采用VPN方式成本比较低,企业不用租用专线,还可以使用原有的VPN设备,移动终端需要安装具有VPN二次虚拟拨号的功能的软件。通过VPN方式,客户端在连接应用服务器前,要经过Radu服务器的认证整个数据传送过程得到了加密保护,安全性比较高,可充分保障速度和网络服务质量。另外,数据中心也可以采用APN接人方式,租用专线接人到移动公司的GGSN设备上,这种成本高,安全性高、稳定可靠。对于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系统,可考虑在专用APN接人的基础上再加上VPN接人方式的混合接人方式,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1、VPN虚拟专网模式:企业内部网络中配置VPN服务器,移动终端加载具有VPN二次虚拟拨号的功能的客户端软件。采用VPN安全技术,用户通过接人企业内部虚拟专网的方式与Internet进行隔离,可对整个数据传送过程进行加密保护,有效避免非法人侵。

2、利用SIM卡的唯一性,对用户SIM卡手机号码进行鉴别授权,在网络侧对SIM卡号和APN进行绑定,划定用户可接人某系统的范围,只有属于指定行业的SIM卡手机号才能访问专用APN,移动终端与数据中心采用中国移动分配的专门的APN进行无线网络接人,普通手机的SIM卡号无法呼叫专门的APN。

3、对于特定用户,可通过数据中心分配特定的用户I和密码,其他没有数据中心分配的用户I和密码的用户将无法登录进人系统,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增强。

4、数据加密:通过VPN对整个数据传送过程进行加密保护。

5、网络接人安全鉴定机制:采用防火墙软件,设置网络鉴权和安全防范功能,保障系统安全。

气象信息篇3

关键词:气象;网络系统;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引言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是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基础条件。基于雷达、卫星、自动站、闪电定位仪等观测资料及时获取,各项预报产品的及时,几乎完全依托于网络系统。同时,随着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相继建成覆盖全省范围的新一代气象信息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实景监控系统、天气视频会商系统、综合信息系统等重点现代化建设项目,上述各种业务对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程度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定义与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逻辑安全指的是通过软操作方式来实现网络安全的措施。

对计算机信息构成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人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和偶发的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指,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漏洞,或者潜入计算机房,盗用计算机系统资源,非法获取重要数据、篡改系统数据、破坏硬件设备、编制计算机病毒。人为因素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其次,互联网所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国际性的特点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此外,操作系统存在的结构和功能缺陷、防火墙局限的安全性能,以及管理不好、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较低、操作失误、渎职行为等都会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

针对构成计算机信息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乌兰察布市气象局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现在仍然存在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

首先,工作人员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基层台站专业性有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我们气象行业内部广泛的应用,伴随而来的就是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网络攻击方式日趋多样化,呈现出突发性、隐藏性等特点,但是大部分工作人员并不清楚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其次,现有网络系统的安全功能很有限。一个经过良好网络规划和设计的信息系统能够对我们的网络安全防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我们内部现在却存在着互联网、行政办公网、业务网,一般性网络边界不清的问题。气象信息网络安全整体上较为脆弱,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业务正常运行。网络安全设备不够完善,基本安全防御能力有限,应用系统安全防御能力不足,业务数据流程给系统安全带来隐患。

三、气象系统网络安全策略

1.技术层面对策

(1)网络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它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访问控制涉及的技术比较广,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以及属性控制等多种手段。

(2)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是数据库管理员维护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操作。备份是恢复数据库最容易和最能防止意外的保证方法。恢复是在意外发生后利用备份来恢复数据的操作。有三种主要备份策略:只备份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和事务日志、增量备份。

(3)应用密码技术。应用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密码手段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基于密码的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是当前保证信息完整性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密码技术主要包括古典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以及密钥管理。

(4)提高网络反病毒技术能力。通过安装病毒防火墙,进行实时过滤。防火墙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网络主体的安全策略控制(允许、拒绝、检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在逻辑行,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有效地监控了内部网和internet直接按的任何活动,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

2.管理层面对策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不仅要看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而且要看它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确实有效。

教育计算机用户和全体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为维护系统安全而建立的一切规章制度,包括人员管理制度、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计算机处理的控制和管理制度、各种资料管理制度、机房保卫管理制度、专机专用和严格分工等管理制度。

3.物理安全层面对策

要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系统实体有个安全的物理环境条件。这个安全的环境是指机房及其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2)机房场地环境的选择。(3)机房的安全防护。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气象业务系统的需求,网络技术应用日益向纵深化普及和应用,同时,这也对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安全的网络系统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所以,只有做到管理和技术并重,安全技术与安全措施相结合,建立备份和恢复机制,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新,刘忠礼.气象信息网络安全隐患与防御措施[J].科技与生活,2010(13):109.

[2]龙冬阳.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沈永新.关于防火墙技术的研究与探讨福建电脑,2011(01):60-61.

[4]孙琪.关于计算机防火墙安全应用的思考[J].硅谷,2011(02):129.

气象信息篇4

一、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市共建立乡(镇)、村两级气象信息员1536人,其中市546人、市214人,县370人、县406人,分别由各行政村、社区中的大学生村干部、水库管理员及炮手等兼任。全市气象部门通过决策服务短信平台、手机大喇叭预警信息平台等,把预报、预警信息传达到气象信息员,通过气象信息员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以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在市委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局目前已将大学生村干部纳入全市气象信息员管理范畴。与市移动公司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化建设合作,由移动通信部门为气象信息员开辟气象信息发送专用端口,利用农信通、畜牧通及移动大喇叭等服务平台向农民朋友发送预报、预警、科普等气象信息,充分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协助做好气象服务作用。

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每季度对气象信息员信息进行抽查核实,确保气象信息员信息真实、可靠。将中国局、省局印制的《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等书籍、材料发放到信息员手中,近期将编制印发《气象信息员工作日志》、《气象信息员工作责任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至每位气象信息员。:

二、制度制订及落实情况

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协调以地方政府名义下发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5月20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明确各乡(镇)、办事处分管农业或应急管理的副乡(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任气象协理员;各行政村、社区中的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气象信息员;林业、农业、学校、水库及其它重要部门要指定1名工作人员兼任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明确协理员、信息员及应急联络员责任义务。要求气象信息员24小时保证手机畅通,调离工作岗位或通讯方式变更须及时上报市气象局,市气象局按上报信息更改信息平台个人档案资料。其他县(市)局也向地方政府报送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近期将加大协调力度,力争以地方政府名义下发。

完善气象信息员气象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信息上报制度。气象部门预报未来有气象灾害时,要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至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应急联系人;气象信息员接到预警信息后,要及时通过短信、广播、电话、大喇叭、上门等方式,尽快将预警信息传递到辖区内公众手中。当信息员确认有气象灾害发生时,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赶往灾害发生地开展灾情调查,并在2小时内将灾情信息上报至气象部门。

三、培训情况

气象信息员工作在气象防灾减灾的最基层,任务重、责任大,因此加强气象信息员管理和培训至为重要。5月21日,局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全市气象信息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气象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别与防御、气象灾害调查方法及其它相关知识。使每个气象信息员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提高气象信息员的整体素质。其他县(市)局也于6月份先后组织开展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气象信息员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掌握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与传递、气象灾情调查上报等工作方法,了解气象仪器设施管理办法等,为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切实发挥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信息员人员变化较大,对信息收集、更新存在一定难度。

2.气象信息员工作大多属于义务工作,财政补贴支持经费少。

气象信息篇5

[关键词]农业气象;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应用

1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主要应用

为了让农业气象信息技术能为设施农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把坚持为农业提供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地进行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完善,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农气预报。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主要应用包括:

1.1提供最新的农业情报和预报信息

农业的发展与天气情况息息相关,而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可以为农民提供天气预报的相关信息,让农民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动态,尤其极端天气的情况以应对天气可能引发的各种农业问题,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

1.2防灾减灾,提供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情报服务

洪涝灾害和干旱等会严重地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这些损失往往无法进行补救,还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所以农业相关部门会根据天气预报以及对降水的预测,如有暴雨暴雪等情况发生,会将这些信息及时发送给农民,让农民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使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各地区出现干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辽西地区更为突出,气象部门通过相应的农业气象技术,提前预测干旱情况的发生,帮助农民做好应对干旱的防范工作。农业气象信息技术为农业在防洪抗旱等灾害性天气气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障了农民的生命安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1.3增强农民的防灾意识

农业气象工作需要通过对各种灾害的预测预告,让农民了解到了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严重性,(从而提高农事工作者的警觉性)。同时,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将气象知识按照不同的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农业产业进行划分,有利于农民对气象知识进行正确的了解和掌握,对天气、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环境、农业气象法规等进行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还会通过多种途径,比如网络宣传、广告牌宣传、知识讲座等加深农民的防灾意识。

1.4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气象服务

气象部门利用农业气象技术建立了局域性质农业气象观测站、检测站,以保证所提供农业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保证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到准确的农业气象信息,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当气象观测站、检测站检测到暴雨、暴雪等灾害将会发生时,享受农业气象服务的农事人员就可以接收到该气象信息并做好防护工作,有效地避免温室、大棚等保护地中果蔬生产遭受到暴雨、暴雪极端天气条件的损害。

2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尽管农业气象信息技术为农民等保护地生产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利益,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无法满足设施农业实际应用的需要,主要包括:

2.1不能及时获取有效的天气预告信息

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中主要就是以预报农事天气状况为主,农事工作者更需要提前知道天气变化情况,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工作。如果农业气象天气预报没有及时把有效天气信息传达给农民,那么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就没有意义。如果遇到暴风、暴雨、暴雪等严峻的气象状况出现时,如果天气预报不及时,农民准备的时间不足,应对措施不到位,就会产生巨大的损失;及时将有害的气象状况传达给农民,他们就会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应对严峻的突变情况,将损失降到最小,保证农事的持续发展。

2.2农业气象预报信息有误

人们现在所知道的农事气象指导信息,是需要借助计算机等通过计算和模拟来得到的信息。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而且模拟大气运动也不能完全真实地推测出大气运动状况。在预测的过程中,往往受工作人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影响以及不可避免的误差等因素影响,无法百分之百地推测出真实的、需要的气象资料,所以播报的气象信息也是有误差的。农民了解到有错误的农事气象信息,一方面可能会做一些无用功,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农事气象信息的不准确性而产生很大的损失。

2.3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有限

农业气象信息技术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气象信息,让农民了解这些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很多方面,这些气象信息技术是满足不了农民个别需求的。由于种植不同的果蔬,涉及的保护设施等因素所需的天气情况也不相同,所以农事气象信息服务并不能为种植每一种果蔬的农民都提供专有的农事气象信息服务。如此之外,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覆盖面有限。气象信息技术虽然是为农民服务的,但并不是不计成本的服务。有一些农民因为经济条件不好,不能够享受高技术的气象信息技术服务,致使他们无法得到最新、最准确的气象信息。

2.4气象信息技术没有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由于天气预报对农事气象的预测有一些偏差,所以有一部分农民不再相信气象信息技术提供的气象信息。气象信息技术想要为农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致使气象信息技术失去原有的服务功能。

2.5针对性较差

中国的天气预报都是统一时间、统一预报,虽然一天进行多次的天气预报,但都是在重复进行。其实一天中的天气情况是变化莫测的,只对一个时段的天气进行预测对农业生产来说作用很小。农业生产需要不同时段的天气信息,才能够保证果蔬的高产。另一方面,农业气象技术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服务,而现阶段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方面针对性较差,就导致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失去了原来的价值。

3如何完善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3.1完善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制度

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完善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制度,制定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技术服务,也就保证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中的作用。另外,要做到分工明确,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推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进程,努力实现气象信息技术全面覆盖。

3.2研发高新技术的气象服务产品

现在的天气预报中存在着很多数据的缺陷和预报的不准确性,气象部门应该着力研发新的服务产品,提高农业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减少数据的缺陷。农业气象工作者也要着力研究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产品,使农业气象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农事气象信息服务。

3.3培养为农民服务的技术性人才

农业气象信息技术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应引进一批具有现代信息农气专业技术型的人才,进行服务产品的研发。该人才还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应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要有责任感,把为农民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当作自己的使命。农业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和播报人员还应该加强自我学习,了解各种各样的气象信息和设施农业生产的各种需求,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可以信赖的、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提高服务的质量。

3.4建立全面的服务系统,争取做到“一条龙”服务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不可取代,所以气象部门应该完善对农业气象的预测和实验,建立全面的农业生产气象服务系统,保障气象部门的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还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合理指导建议,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报功能,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气象灾害信息和防护策略,以保证农民能够及时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

3.5加强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的宣传

气象信息篇6

一、__省气象信息共享现状

近年来,由于我省综合观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大量的气象资料汇集到了信息管理部门。随着气象业务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我省气象系统内、外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气象信息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尤其是为海洋经济服务的气象信息服务能力薄弱。气象资料是由信息中心收集管理,主要以文件的形式向全省共享。近年来,我省在气象信息共享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无论在硬件环境还是软件开发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20__年我省开始着手建立__省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平台,供地市局每日上传天气预报及城镇预报,在此网站平台上可查询卫星云图、雷达资料、风场动态、中尺度站、micaps等综合气象监测;可查看全省短时天气预报、全省海洋短时天气预报、各市短时天气预报、全省短期天气预报、全省海洋短期天气预报、全省中期天气预报、__17地市天气预报、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重要天气预报、水文预警预报、铁路沿线预报、公路交通预报、超高压线路降水分析和济南市指数预报等天气预报;包括气候预测、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雷达预警、人工影响天气等连接;还可查看预报质量评分、省内历史资料、数值预报、历史相似环境及上下级指导等产品。

该平台的建成,缓解了全省在信息共享方面的不足,但与其他省份比较,该平台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历史资料应用、业务质量控制及应用灵活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综合观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大量的综合观测信息集中汇集到信息中心,尤其是新增观测信息如自动站、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gps/met、风廓线资料等的业务效益亟待发挥,由于缺乏统一开发,各单位重复劳动十分严重。同时,由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受技术等方面的制约,部分市县气象局难以看到新增业务资料。目前,我省仅有部分市建立了中规模卫星云图接收站,尚有部分市县不能够及时接收到卫星云图资料。因此,我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为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气象信息共享工作科学发展,今年11月,信息中心制定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提纲,通过问卷方式在全省气象部门内部开展了__省气象信息共享现状与需求调研,调研内容分历史资料和实时资料两部分,主要包括:历史资料共享现状、历史气象资料共享需求、气象资料共享存在问题、对气象资料共享工作的建议、实时资料共享现状、实时资料共享需求、信息共享平台功能需求、实时资料共享意见建议项共43个分项,大部分市、县气象局和部分直属单反馈了调查表。

(一)省级信息共享现状与需求

省级实时气象信息主要在气象信息中心网络管理室,包括常规资料、非常规资料等,各单位获取信息基本是通过文件方式,直接在信息中心服务器上读取。实时资料的使用主要是气象台、气候中心、人影办等实时业务单位。目前省级实时资料缺乏系统化管理,资料的获取较繁锁。

省级历史资料在气象信息中心资料室,各直属单位通过资料室获取所需资料,由于资料安全等因素,基本不对外提供基数据,共享内容较少,共享能力较弱。

(二)市级气象信息共享现状与需求

市级信息共享水平参差不齐,除对于省局下发的整编资料和地面观测信息资料均已全部实现共享外,其他资料共享水平较差,大部分市气象局希望地面气温、降水、相对湿度、能见度、气压、风向风速、地温、天气现象、蒸发、雪、电线积冰和高空风、气温、露点等气象要素实现共享,并希望通过网站访问和下载两种方式获取。

实时资料共享主要有:大监站每小时的实况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全省大监站降水量、全省区域站降水量、全省风场资料、省台长、中、短期指导预报、雷电资料、一氧化碳潜势预报、霾预报、全省、全国城镇预报、卫星云图、mm5预报、海雾预报等。调取方式主要通过ftp方式和网站共享方式。希望通过统一的网站,以数据、图像等获取。

(三)县级气象信息共享现状与需求

我省县级气象台站希望获取的气象信息较少,目前,县级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单收站、省、市级网站,部分县还可以通过市局服务器获取信息。

由于承担任务不同,大部分台站主要对上级预报服务产品较为关心。

二、__省气象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分析调查表发现,我省气象信息共享水平较低,尤其是县级台站获取资料的手段较少,严重制约了气象事业的发展。存在问题主要有:一是实时资料共享不及时,气象数据共享工作中存在数据整合的广度还十分不够、数据整合的深度还不够;二是区域自动站资料的存储管理技术水平低。三是数值预报模式资料的存储数据量太大,缺乏气象信息深加工的能力;四是海洋资料还不能完全共享等。

针对各级台站反映的问题,结合信息中心资料管理工作的实际,我们认为,我省气象信息共享工作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气象信息共享起点低。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输能力已将大大增强,我省省市气象通信传输速度达到了12m,市县气象通信传输速度达到了2m,基本能够满足大流量的传输访问。数据库技术、网站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获取更直观可视。然而,我省气象信息共享仍局限在文件共享的层次,起点较低,可视化程度低,已经不能满足各级台站的业务需求。

(二)气象信息共享观念落后。

信息工作仍然固守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保证通信畅通,数据能够及时传出去就可以了,缺乏对数据的管理意识。由于信息管理滞后,造成各级都在建共享平台,各级都在开发数据处理软件,重复劳动,重复投入,造成极大的人才资源浪费。同时,资料安全与资料应用之间的矛盾也是制约信息共享观念更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气象信息共享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多年来,由于对气象信息共享的认识不够,缺乏信息共享体制机制建设,没有设置专门的气象信息共享管理机构或岗位,气象信息共享的任务不够明确,制度不健全,缺乏顶层 设计。

三、我省现代气象信息共享发展思路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气象信息共享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被各省市气象局重视,中国气象局也在着手建立全国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然而,从各市气象局信息共享工作的经验看,最佳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地在省级,而并非部级。主要是省级与市、县气象局的业务最密切、管理最直接,对地方特点最了解,部级应建设基本的气象信息库,为省级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基本信息。分析我省信息共享现状和需求,我们认为,我省气象信息共享工作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建立信息共享体制机制

从调研情况看,凡是气象信息共享工作做得好的市气象局,都具备网站、数据库开发的人才,了解气象基本业务。同时,领导十分重视气象信息共享工作。因此,我省要建立完善的气象信息共享业务,必须高度重视气象信息共享体制机制建设。一是要明确组织机构和岗位。建立完善的气象信息共享业务,需要一批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的优化,及时更新补充才能达到良好的业务效果。因此,必须有长效的机制,长期的队伍。新的省局党组十分重视信息共享工作,明确信息中心承担信息共享任务,为信息中心岗位设置提供了依据,对加强我省气象信息共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要加强信息共享制度建设。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制度,明确各级职责,规范信息发送流程,为共享工作提供管理保障。三是要重视人才培养。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重视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工作思路清新,大胆创新的人才队伍,为气象信息业务提供人才支撑。四是要建立长期的投入机制。要把信息共享工作作为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长期的经费、设备支持。

(二)加强气象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

气象信息共享业务涉及大量的数据存储、数据访问、数据管理,对信息安全的要求也较高,为做好信息共享工作必须坚强基础设施投入。一是要有高速的网络支撑。目前省级局域网速度主干达到了万兆,千兆到桌面,省市广域网达到了12m,基本满足了业务需要,市县广域网通信速度基本都是2m,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二是要建立高性能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目前,每天上行和接收的气象信息超过30g,仅一个区域模式每天的信息量可达21.8g。要实现快速、高效、安全的信息访问,需要建立该质量的信息存储和管理设备,充分考虑系统的冗余和备份。

(三)加强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劳动。

目前,省、市气象部门都在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大部分工作是在重复投入,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分析原因,主要是我省气象信息共享工作的顶层设计不足,制约了信息共享工作的整体发展。

气象信息篇7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气象信息服务 气象服务模式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互联网和移动增值是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特征。新媒体技术是指依托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生成的新得传媒技术。

二、气象信息服务手段

我国的气象服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的气象服务发展到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气象有偿服务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为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气象服务体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信息传播也经历了从平面媒体到视听媒介再到移动通信、互联网媒体的转变。报纸、影视、短信、wap、网站、3G等气象服务应用层出不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传播媒介手段可以大致将气象信息服务分为以下几类:

1、印刷品气象信息服务。包括报纸、杂志、期刊、传真等,是传统的气象信息传播手段,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段。优点是易于保存、廉价方便。缺点是受到预报定时、字数篇幅、时间和频次固定的限制。

2、电话气象信息服务。电话气象服务手段方便、快捷,可以按需选择。最大的优点是预报信息和内容不受播出时间或播送篇幅的限制。信息接收时间和信息内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选择,播送内容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随时更新。缺点是电话一对一方式传播途径单一,预报内容对用户来说无法以简单的方式重复使用,不易查存。

3、广电系统气象信息服务。广电系统曾是最普及、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我国从1956年6月1日起就在通过电台向社会公众天气预报信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后开始播发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开始于1981年7月1日。广播电视传播一直以来都是气象信息服务有效地传播方式。优点是覆盖面广,获取方式方便。缺点是受节目播出时刻和内容长度的限制,不易查存和记忆。

4、手机短信气象信息服务。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能够定时接受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优点是简明扼要,方便快捷、并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缺点是受短信字数限制,内容比较单一。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天气短信服务规模大幅度下降。

5、网站等互联网服务。目前专业的气象网站有中国天气网、湖北气象天气通等等,各种热门网页主页上一般都有天气资讯模块。优点是资源共享,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缺点是阅读不便,受网络条件限制,信息来源无法保证。

6、微博、微信等。“气象微博”、“气象微信公众号”作为气象新媒体的代表,具有迅速、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作为新媒体在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能起到提高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推动公众参与气象服务以及带动其他服务项目发展的重要作用。缺点是受移动通信网络或互联网络条件限制。

7、手机客户端。天气预报客户端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用户获取天气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主流气象客户端软件:“墨迹天气”、新浪“天气通”、“中国天气通”、“中国气象频道”。优点是使用方便,形式多样,信息量大。缺点是受移动网络和接收设备条件的限制。

三、国内外典型商业气象服务模式

国际上的商业气象服务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196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就是以“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为主题。为了提高服务能力,国外专门的气象公司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各类气象指数预报信息,例如乘车指数、啤酒指数、食欲指数、雨伞指数、泳装指数等,特定的气象服务提供给专门的需求单位,采用定向服务获取利润的模式。

国际上常见的商业气象服务的运作方式可归以下几类:

一是国家气象部门仅提供公益性气象服务。比如美国和日本,其国内的各种商业气象服务均由私营气象公司提供。二是国家气象部门承担所有公益性和商业化气象服务,比如新西兰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商业化发展。三是国家气象部门同时开展公益性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内的商业气象服务是国家气象部门与私营气象公司竞争的形式开展的。中国的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气象,同时开展商业气象服务,但因为缺乏私营气象公司,商业气象服务基本被气象部门垄断。

商业气象服务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

一是萌芽阶段,国家气象部门完全靠政府拨款,以展公益气象服务为主,专业有偿服务为辅。二是拓展阶段,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作为业务工作并列发展。三是蓬勃生长阶段,纯商业气象服务和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服务相分离,形成如今美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的商业气象服务发展模式。

四、新媒体时展气象信息服务的几点思考

(1)以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开发丰富的具有针对性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利用优势资源,细分用户市场,制作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2)依托新媒体技术,多手段、全方位发展气象信息服务。明确不同媒体介质气象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建立多个服务产品之间的相互联动发展机制,利用各种服务渠道和手段,根据用户需求和服务效果优化服务项目内容、数量。(3)公益气象服务和有偿性商业气象服务相互结合。逐步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公益性免费服务带动短信、点播、专业服务等收费服务项目稳步发展。发掘气象信息服务的商业附加价值。在每天更新的天气信息、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气象科普、健康养生、生活类服务内容中,结合相关的品牌产品推荐。(4)结合天气热点策划天气话题,开展其他服务推荐活动。新媒体服务界面上开发气象短信定制、专业服务点播、差异化气象服务模块等功能向用户主动推送有偿气象信息服务。巩固传统气象信息服务成果,拓展新媒体气象服务领域。

气象信息篇8

    关键词:非法;播发;气象信息

引 言

近年来,尤其是气象法实施以来,有关气象信息的权逐渐成为舆论和媒体争论的焦点。在一些企业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牟利或者一些团体组织的非赢利便民措施受到气象执法部门的阻止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在媒体以及一些所谓专家的引导下,对气象部门的信息权产生质疑,有的甚至已经提起行政诉讼。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关于气象信息的播发问题从合理合法等角度做一个梳理,这样更有利于气象部门和民众的相互理解,更有利于气象服务真正服务于大众,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 案例列举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2006年11月2日,丽水局职工在翻看当天《处州晚报》时,发现该报刊登的天气预报与气象部门预报结论相差非常大,同时,群众也纷纷致电气象局,质疑气象部门的预报结果,此事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经查,该报此前未办理任何合法手续,为擅自刊登天气预报的非法行为。为制止该报非法传播气象信息行为,丽水局于12月3日致函《处州晚报》,要求立即停止非法传播气象信息行为,并由廖良清副局长亲自送达该报总编。报社总编当即通知具体负责的副总编,立即停止刊登天气预报信息,并保证在没有办理合法手续前,不再出现类似情况。[1]

[案例二]国庆长假期间,金华公交公司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特地在8路、27路公交车上设立了天气预报展示牌。由于该公司传播天气预报未经气象部门许可,10月8日,市气象局法规处负责人专程前往公交公司车队进行执法调查。气象执法人员指出公交公司的出发点是开展便民服务,但也必须遵守《气象法》和《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并告知未经许可传播天气预报的错误性质和危害性。由于未使用规范的气象信息,不但难以为乘客提供便民服务,反而会误导乘客。气象执法人员要求该车队停止违法行为,依法办理天气预报传播的行政许可手续。[2]

[案例三]湖南某新闻网站非法传播气象信息案:从2002年1月开始,省专业气象台发现省内某新闻网站向用户的气象信息不是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天气信息。经查,该网站是通过下载德国私人气象网站的气象信息,从而转发全省未来5天天气预报;并开通网上天气预报定制业务。这些行为违反了《气象法》第25条之规定,属非法传播公众天气预报。省气象局于2002年8月14日派出执法人员依法对其进行了查处,该网站在收到《责令停止违法通知书》后2天停止了违法行为。[3]

[案例四] 河北省一家短信运营商因经营气象短信业务与气象主管部门发生争议,该省11市气象行政部门分别对该短信运营商下达行政处罚书,并引发了11起行政诉讼。6月13日,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其中的一起行政诉讼纠纷。[4]

2. 社会质疑及解析

类似的案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气象信息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将会越来越多。信息社会里信息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势必会使一些企业或个人把目光盯到天气预报上来,如案例三、四中的网站和短信运营商。人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品质提高,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多样化,从而使一些服务行业盲目天气预报这样的好心办坏事,如案例一、二中的报社和公交公司。

对于两种情况下的违法处理,均有法可依,但也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2.1 质疑一:气象部门独占气象信息资源,并以垄断权,是一种垄断行为。

03年科技日报发表的《热点聚焦:中国气象怎样走向市场》就已开始关注这个问题。[5]而气象部门到底是不是垄断?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中什么样的行为才构成垄断?我们不妨从法律角度入手,在尚未正式出台的《反垄断法》(草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一)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前款第(一)项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第四条: 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在相关市场内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相关商品或者服务(以下通称商品)进行竞争的范围或者区域。也就是说该法给出的定义中构成垄断,首先是在相关市场中,为排除其他竞争者而采取的达成垄断协议或滥用支配地位等手段。气象信息服务领域本身不构成反垄断法所说的市场地位,《气象法》第三条强调:气象工作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气象台站……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明确了气象服务的公益无偿原则。气象服务部门不是企业,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单位,而不是市场的主体。虽然在气象服务中存在个别有偿服务(见气象法第三条)和收取部分传播收益(见气象法第二十五条)也只是一种探索和对公共经费的补充。不可否认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气象服务局部领域会向民间开放,并够成合理市场,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市场。同时,气象部门不是市场主体,也就不能称之为垄断了。

有专家学者指出,正是因为国家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了气象部门的垄断地位,才造成了今天这样无市场形成竞争者少的局面,其实是一种国家垄断行为。国家确实需要对一些领域进行垄断,气象服务也包含其中。对于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国家有必要完全控制其不进入不必要的市场进行竞争。并非所有的竞争都导致进步,尤其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可以放开的阶段更是应当谨慎。以现在的国情来看,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直接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和公众生活,一旦失真,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贻害无穷。竞争会带来不择手段,甚至以迷信代替科学,以哗众取宠代替严谨认真,那样不但不利于气象事业的发展,也会阻碍经济建设的进行。

当然,国外与我国不同的气象服务类型,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比如英国是公私竞争型,公共气象部门既开展公益性服务,又开展商业性服务,同时鼓励私人公司搞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在气象服务市场平等竞争。这种制度安排,减少了政府的经费和精力负担,既保证了公益性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美国、日本是公私分明型,公益性气象服务与商业性气象服务分开进行。公共气象部门只搞公益无偿服务,不搞商业性活动,资料和产品无偿提供给社会和私人公司;商业性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服务机构开展。但是,公共气象部门仍然需要政府直接拨款,公共气象服务的提供缺少竞争和激励,而公共气象服务的使用也没有财务约束。新西兰是完全竞争型,国家实行气象信息全部商业化,国家没有气象部门,政府也要出钱向私人气象公司购买数据。而在我国,直属于国家气象局的华风集团正在做着一些有益的探索。我国加入wto之后,气象服务商业化行为也越来越刺激公益气象的发展进步。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气象服务贸易属于wto贸易服务的范围,因此国外各种类型气象服务都将成为我国气象服务的有力挑战,气象做为特殊服务领域,最多也只能是有限放开。[6]或许未来中国气象服务领域会向市场方向发展,而那时再讲垄断避免垄断也为时不晚。

2.2 质疑二:气象部门应当以便民原则为服务指针,不应当和方便民众无谋利的行为过不去。 对于同样仅以服务为原则,不为谋利的便民违法气象信息的行为。虽然他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为了方便人们,但做好事也要讲究方法,便民不能成为违法的理由。一个真正法治社会,应当依法办事,按照法律的程序来做好事,而不是随意妄为。这样不但容易办错事,而且容易让想办坏事的人钻了空子。其道理类似于慈善事业,慈善本是好事,以己之财助人一臂,但是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管,很容易使双方都受损,而违法者从中渔利。凡是有经济利益的领域,都会引来不法分子的注意,而非法的方式纵然有个体的便捷性,却不利于国家的行政管理。众多的法律案例都一再证明,法治社会做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法律办事,违法办事会偶尔给人以方便省事的快感,但久则必乱。法律是用来防范和规范做事的,因此,如果真的是把便民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原则,那就应当依法办事。

3. 气象信息的法律依据依法办事就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我国的气象法律也越来越完备,越来越充分起来。关于如何气象信息,我们从气象法及地方规章中完全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

3.1 统一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在第二十二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

如何做到统一?首先,的来源统一,气象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中,(除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其次,的渠道统一,气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第二十五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为保证的来源和渠道的统一而规定了相应的处罚,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一)非法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该处罚条款是有效条款。对于其中的非法的概念,气象法没有详细说明,但从其前后法条可以看出,非法情节应当包括:个人或其他组织向社会气象信息,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未安排时间版面每天播发气象信息,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气象信息未使用气象台提供的信息、未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各地方规章也以行政许可和命令禁止等不同形式来规范气象信息(如浙江省实施《气象法》办法)。

3.2 著作权问题

随意播发转载气象信息,不仅违反了《气象法》和地方规章,同时也违反了《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中国气象局刊发的《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中明确,气象预报属于气象科技成果,制作和单位对其享有所有权,并受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气象预报信息是气象台站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因此气象部门是预报信息的合法著作权人,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著作权法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合同或者取得许可。

因此,笔者认为,非气象部门气象信息,要注意到,在某些制订的地方规章中有明确的行政许可规定的省份,应当按照行政许可程序办理。气象部门正当行使审批和监督的职能,并收取适当费用用于气象事业发展。对于无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省份,个人及其他组织无权气象信息,即不能,否则就是违法。对于正当使用气象信息的组织或个人,可以和气象台站签定使用协议,但该使用不应当涉及。

而气象部门在遇到违法气象信息行为时,不但可以依照行政法律程序,对违法人员和组织进行行政处罚,同时气象台站做为气象信息的著作权人,还可以依照著作权法,对违法使用气象预报信息的侵权行为人要求民事赔偿。

4. 一些建议

虽然关于气象信息的非法传播问题,法律已经做了详尽的规定,我们从国家发展经济进步和当前国情的角度能够理解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但对于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的执法工作以及气象部门对气象信息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首先,需要做好普法工作。虽然气象部门是科研单位,以科技研发为主导。但科学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帮助,没有法律的指导和防范,气象工作就很难做到科学严谨,服务人民。所以就需要气象部门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普法宣传;在科学普及的同时,让气象法同样深入民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气象事业顺利进行。做好社会普法工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媒体的普法,现阶段媒体具有相当大的舆论引导能力。而在违法事件发生后,某些媒体的唯恐天下不乱心理,也刺激了很多不懂法律的民众的违法热潮,这固然是媒体监管上的疏漏,但也是新闻自由很容易带来的副产品。这就需要气象普法工作首先做到先普媒体,让媒体先知道法律,明白法律,并代为解释法律,从而让大众了解法律。因此,先普媒体是做好气象普法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方式。

其次,气象执法部门应当规范执法、严格执法、依法执法。气象执法存在着发现难,相关法规少等困难,这就要求气象执法更要做到规范严格。气象法其实质是实体法,而气象法缺乏程序法规,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依靠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相关法律。因为气象部门的行政主体性质,所以在气象法律诉讼中使用行政诉讼规则是符合气象法律特性的。但我国一向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弊病,加之气象法的公益优先原则,很容易造成气象行政诉讼只追求实体公正而忽略程序公正。

再次,气象信息服务要跟上时代步伐。许多的违法行为的发生,正是因为气象部门自身的服务并没有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没有全面的考虑到人民的需要,因此才刺激了一些公司企业以此做为其盈利的手段。正是服务的滞后,才给不法分子创造了“市场”,同时也给自己造成“垄断”的负面影响。《国务院下发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应拓展气象信息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2006年11月10日浙江省气象局新闻

[2]2004年10月18日金华日报二版

[3](2003年12月02日长沙晚报

[4](2006年0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气象信息篇9

关键词:气象信息;传播;效果

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信息资源的地位越来越高,信息的流动也倍受重视,尤其是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气象信息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如何进行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是摆在气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菏泽气象信息传播的几个环节进行分析研究。

1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菏泽气象信息的传播对象大体可分为三类,(一)公益服务对象,数量众多、成分复杂、分散在各地、传播者不容易收集反馈意见,难以了解他们的态度和需要。利用短信平台的互动,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渠道的反馈意见,作为下一步行动的依据。(二)传播对象是政府,主要是提供决策服务。需要积极主动了解政府各类发展规划,了解各种重要活动的特殊需求,多加沟通,尤其需要注意的大型活动,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传输。(三)传播对象是专业用户,大多是有偿服务。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强、服务效果好的信息,必须得做深入调研,并建立起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加强与传播对象的互动与沟通,了解服务需求、明确服务目的,才好制作出利用价值较高的产品。

2 传播途径与传播效果

2.1 传播媒介的特点

目前,菏泽气象信息的传播媒介主要有:电视、广播、报纸、12121自动答询、手机短信、网络、气象电子显示屏等,各类媒体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对传播效果有其特定的影响。电视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声形并茂,生动直观,老少咸宜,目前已成为受众了解天气信息最主要的手段,但它的信息转瞬即逝,不易记忆。广播收听便利、费用低,尤其受老年朋友和司机朋友们亲睐,但也是存在着不易记忆的缺点。报纸易保存,有利于一些气象知识的反复阅读,可是对读者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12121自动答询电话用户较为广泛,固定电话和手机用户都较为方便。电子显示屏和网络目前主要是城市人口所拥有,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朋友来说使用的机会不是很多。手机短信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迅捷、价廉、易保存,目前是发展最快的气象信息传播媒介,它和网络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了解天气的途径,覆盖面积较广,但是考虑农村用户,预警信息难以传达。

2.2 传播媒介的合理配置

2.2.1 不同媒介间的互补

要达到良好传播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立体的传播网,实现全方位的动态信息立体传播体系。在报纸、电视上可以“一周天气展望”之类的时效不是太强的信息,并利用它易于保存的特点将科普工作当成日常任务来完成,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气象知识的传递,还可以在报纸上提供其它媒体的气象信息时间、预报内容的预告,通过这种方式方便群众对气象信息的接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够对几小时之内的突发性灾害天气进行预警,这时,可以联系电视台增加播出气象信息的密度,或者打破常规制作一些节目。在电视所不能及的空档里,电台、电话、手机短信、12121自动答询可以大显身手。

2.2.2 同一媒介的调配

同一媒介也要合理安排好传播内容,使效益最大化。如菏泽电视台各频道播出的4套节目,可根据各频道的定位、受众的不同设置内容侧重点不同、风格迥异的节目。菏泽一套、牡丹区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覆盖牡丹区,主要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节目科学严谨、可信度高;菏泽2套《气象万千》节目是气象资讯类节目,时尚轻松、信息量大;《午间气象》节目中午在菏泽一套主要侧重于农业气象服务,有趣的话题、实用的科学建议很受观众欢迎。

2.3 传播技巧

2.3.1 时效性

时效性直接影响到防灾减灾的效果,气象部门应当长期、中期、短期和临近预报相结合,并且动态调整、及时订正,保证时效;对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一定要抢时间,有的时候时间就意味着生命[2]。当有突发性气象灾害时,赶在灾害性天气到来前将准确及时的预报警报出去,如09年 9月6日我市出现强降温,最低气温下降零下10度左右,菏泽市气象局准确及时寒潮预警信号,大棚和瓜菜苗圃及时预防,使损失降到最低。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后,统一了全国的预警信号,规定了台风、暴雨、高温、寒潮等十一类灾害性天气的四种颜色图标,明确了标准,这将使我国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工作更为科学规范,统一的信号也便于受众进行识别,传播效果较好[3]。随着《办法》的出台,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与传播更加及时、准确,更加有利于适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3.2 通俗性

人们通过对信息的理解来指导行动,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气象部门要尽可能地减小人们接受信息时的费力程度,把深奥复杂的气象科学变得通俗易懂,这样人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生产生活的效果会更好。

2.3.3 艺术性

要想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自然少不了增强艺术性,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增强可视性、可看性、可读性,让气象节目、气象网络、气象专版带给人们愉悦的精神享受,还可以适当地增加娱乐功能。气象部门努力制作让人们喜闻乐见的气象服务产品,使天气预报节目在媒体中脱颖而出。

3 结语

为了实现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主要在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途径、传播技巧等环节下功夫,(1)坚持多措并举,提高气象服务信息时效和覆盖面,在第一时间准确全面地把气象信息传播给百姓,建立和完善电视广播等定时播发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即时插播制度。(2)依托气象科技信息,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把气象服务节目真正办成受观众欢迎的精品栏目。(3)实施服务品牌战略,提升气象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利用多媒体优势互补,注重气象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艺术性的结合,时刻增强防御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遇有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时,气象部门将及时开展预报预警服务,达到为群众防灾减灾和生产生活提供更快捷、及时、有效的气象服务信息的目的,发挥传媒对气象服务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如彬.略论气象信息的大众传播[J] .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第二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 3: 59.

气象信息篇10

关键词:气象信息;农村;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04-1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防灾减灾方面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一些地区由于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极易出现局性地、突发性的恶劣天气,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通过气象信息服务可以提前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各类信息,如何有效的利用气象信息,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指导,这对于社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仅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1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实现途径

我国农村地区占地面积较大,且人口众多,做好农村居民的气象服务,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何能够将各类有利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居民手中,为他们提供实时信息,需要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通过电视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天气预报是农村居民了解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通过电视气象节日的收看,可以有效的了解气象变化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指导。二是通过手机气象短信的形式。通过手机气象短信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实现途径,它通过一定的信息服务平台将各类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发送到相关用户手中,使他们及时对天气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气象灾害等,目前随着农村地区手机用户的越来越多,手机短信的形式正在逐步得到推广。三是“96121”气象电话的形式。通过拨打气象电话“96121”的方式对气象情况进行了解,平日大多数农村居民会很少拨打,在遇到恶劣天气或复杂情况时,农村居民拨打的人数也会有一定的增加。四是通过广播电台、报纸的形式。由于农村居民平日里农忙时间较多,大多数农村居民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的时间有限,因此接受这类气象信息传播的人数较少。五是互联网的形式。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迅速,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了平常百姓家中,对于计算机的依赖也不断增大,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了解天气信息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六是气象预警平台的形式。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在恶劣天气或复杂天气时,通过各类预警信息,组织相关人群进行气象预防,做好各类安全生产。

2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气象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获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气象信息服务还表现出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地区气象信息服务的水平。

2.1 气象信息服务水平难以覆盖全部

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差别较大,各个地区的地形、地貌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因此,气象信息在服务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别性,对于一些地势较为平坦、监测条件较好的地区,对于气象信息的监测较为准确,而对于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气象监测站较少,人员实施条件不足,特别是一些山区境内,气候条件变化多样,监测较为困难,这样就造成了在气象信息服务上也出现了一定的不足,致使气息信息覆盖面不全、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2.2 农村地区气象信息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致使一部分农村居民对于气象信息服务的意识较为淡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自身对气象信息了解较多,不需要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同时,各级气象信息部门的财政投入力度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也是影响农村气象信息服务欠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新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思考

3.1 政府部门要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政府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协调力量,在气象信息服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地方要不断完善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覆盖面,增加气象服务的建设项目,有力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对各类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完善,完善灾害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各级地方政府要不断的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的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方式,为农村地区气象信息服务提供坚实的保障。

3.2 气象部门要提高气象灾害预测能力

气象部门作为各类自然灾害预测的主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级气象部门要把防灾减灾作为气象信息服务的首要地位,要不断的加强监控的能力,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和种可能发生的灾害,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要加快建立各种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机制,不断的完善气象预警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提高气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能力,要加强各类预警机制的研究力工,实现对各类自然情况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洪祝.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浙江气象.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