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2十篇

时间:2023-03-14 13:52:52

维生素d2

维生素d2篇1

方法:将我院此次收治的101例老年桡骨骨折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组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患者口服碳酸钙片;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维生素D2。

结果:对这些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0±1.0)个月;试验组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和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临床上,对老年桡骨骨折患者采用注射用维生素D2,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注射用维生素D2 老年桡骨骨折 碳酸钙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27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43-02

临床骨科中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离桡骨远端骨关节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此次研究和治疗的101例老年桡骨骨折患者,都为我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对患者进行诊断,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2]。其中A2型骨折患者51例、A3型骨折患者50例;都为闭合性骨折。男性为25例,女性为76例;年龄在48~80岁之间,平均为(65.0±2.0)岁;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骨折复位之后,使用石膏或者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将患者的患肢抬高,对手指进行适当的活动,有利于肿胀的消退。

对照组:给患者口服碳酸钙片(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4262,25.0mg/片)治疗,2片/次,3次/d。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患者采用注射用维生素D2(张家口市泰康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2468)进行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7d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的病情,用药1~3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比同类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要提前1/3以上。显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比同类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要提前1/5~1/3。有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比同类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要提前1/5。无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长于同类骨折患者或者相同。骨折愈合的标准为:对局部进行按压,不会产生疼痛,进行X线片检查,骨折处有连续性的骨痂形成,骨折线比较模糊,平举1kg的时间>1min。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对这些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平均为(4.0±1.0)个月;试验组(56例):治愈28例,占50.0%;显效10例,占17.9%;有效14例,占25.0%;无效4例,占7.1%;治疗有效率为92.9%。对照组(55例):治愈25例,占45.5%;显效10例,占18.2%;有效11例,占20.0%;无效9例,占16.3%;治疗有效率为83.7%。

试验组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和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社会进步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发生骨质疏松的人数也在逐渐上升[3]。在临床上,骨质疏松主要是一类骨量减少和骨强度降低以及骨脆性增加的疾病,患者的骨组织显微结构出现异常[4]。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疏松症,同时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一般好发于桡骨等处[5]。对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骨折愈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骨组织生物学修复过程,受到多种骨诱导生长因子的调节,比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等。骨诱导生长因子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体的骨髓细胞转化为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对成骨细胞的基质合成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会相互作用,共同诱导骨细胞的形成。而骨诱导生长因子的缺乏或者其的活性不足是导致患者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主要原因。注射用维生素D2可促进小肠粘膜刷状缘对钙的吸收,同时也能促进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进而提高血钙和血鳞的浓度,促进旧骨释放磷酸钙,维持和调节血浆钙和磷的正常浓度。对患者采用注射用维生素D2能够有效地促进钙沉着于新骨形成部位,使得枸橼酸盐在骨中沉积,促进骨样组织成熟和骨钙化。此外,其还能有效地促进患者骨和软骨细胞的分化增殖,促进钙磷代谢,增加患者骨骼的骨量,加速骨细胞的增加。总之,临床上对老年桡骨骨折患者采用注射用维生素D2,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赵金升,陈国治,张峥嵘.扶他林软膏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后关节僵硬[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234+237

[2] 聂玮,李晓林,张博,曾炳芳.高能震波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及骨密度的影响[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06):504-509

[3] 刘广辉.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8):54+83

维生素d2篇2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七氟醚;小儿鼾症

[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103-04

目前右美托咪定这种新型、高效、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已作为全麻辅助药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以七氟醚复合丙泊酚为主导的静吸复合麻醉技术在小儿手术当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Fragen等[1]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成年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降低吸入七氟醚的MAC值,但对小儿这方面的作用尚不多见。本研究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指标,结合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变化,观察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鼾症手术患儿七氟醚呼气末有效浓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全麻鼾症手术的患儿90例,ASAⅠ~Ⅱ级,性别不限,年龄3~7岁,无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疾病,无行为障碍。将患儿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0.4 μg/kg组(D1组),右美托咪定0.8 μg/kg组(D2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8 h、禁饮4 h,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连续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BIS。麻醉诱导前D1、D2组分别予以负荷量右美托咪定0.4 μg/kg和0.8 μg/k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微量泵15 min泵入,C组于15 min内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全麻诱导静注咪达唑仑0.04 mg/kg、舒芬太尼0.4 μg/kg、顺苯磺阿曲库铵0.15 mg/kg,丙泊酚2 mg/kg快速诱导插管后,行压力控制通气,吸气压控制在12~16 mm Hg(1 mm Hg=0.133 kPa),氧流量2 L/min,吸呼比1∶1.5,呼吸频率15~20 次/min,维持PetCO2在35~45 mm Hg。全部手术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术中根据BIS的变化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以0.2%~0.5%的幅度加大或减小)维持BIS 40~60,如此BIS值范围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则用相应药物对症处理并排除此病例。手术结束前停七氟醚,BIS升至80以上时,待呼之睁眼、VT和每分钟通气量满意后拔除气管导管,送麻醉恢复室(PACU)。

1.3 监测指标

患者入室安静5~10 min后记录HR、MAP值为基础值(T0)、泵负荷量用药后即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手术开始(T3)、切除扁桃体时(T4)、术毕(T5)及拔管后2 min(T6)各时点的HR、MAP;并记录手术开始及术后各时点(T3~5)七氟醚呼气末浓度、麻醉苏醒时间(手术结束至拔管)、出PACU时间(改良Aldrete评分≥9分),拔除气管导管后10 min开始观察躁动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各时点HR、MAP情况比较

术中(T3~5)在BIS值维持于40~60的状态下,通过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均能使三组患儿HR、MAP维持平稳,未用其他药物干预。C组T2~5时点HR低于T0时点,D1、D2组T1~6时点HR低于T0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1、D2组T1、T2、T5、T6时点HR低于C组,D2组低于D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T2~5时点MAP低于T0时点,D1、D2组T1~5时点MAP低于T0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1组T6时点MAP与T0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2组T6时点MAP低于T0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1、D2组T1、T5时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1、D2组T1、T5时点MAP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与D1组、D1组与D2组T6时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2组T6时点MAP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T3~5时点三组患儿七氟醚呼气末浓度情况

T3~5时点D1、D2组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均低于C组,且D2组低于D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三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出PACU时间和术后躁动率情况比较

D1、D2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均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1、D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术后躁动发生率高于D1、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1、D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术后24 h随访三组患儿均无术中知晓。

3 讨论

小儿鼾症手术时间短,要求麻醉诱导迅速、清醒快。七氟醚血/气分配系数小(0.63),麻醉效能强,可控性好,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小儿手术当中。右美托咪定作为新型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药,与α2受体亲和力强约为传统药物可乐定的8倍[2],具有剂量依赖性镇静和镇痛等作用,且无呼吸抑制,已被用于辅助全身麻醉以及术后的镇静镇痛[3],它能够有效减少围术期镇静药、镇痛药和肌松药的用量[4-6],因对用药年龄无限制,可以应用于小儿[7]。鉴于小儿鼾症手术时间较短,而右美托咪定的临床负荷剂量为1 μg/kg,单次给药半衰期为2 h,采用临床负荷剂量可能导致患儿苏醒延迟。因此,根据预实验结果本研究选用右美托咪定的剂量为0.4 μg/kg和0.8 μg/kg,并选择在麻醉诱导前泵入,以避免引起苏醒延迟。三组患儿诱导用药剂量均严格按体重给药,术中如需七氟醚以外药物干预生命体征则排除此病例,且手术均由同一位手术医师主刀完成,尽可能消除复合其他药物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BIS作为全麻术中麻醉深度监测手段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麻手术当中,为术中用药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有研究表明,对于3~6岁和7~12岁小儿,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在1.5%~3%时,两组患儿BIS均与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呈负相关(r = -0.952、-0.926),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在此浓度范围内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8]。三组患儿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术中知晓,说明BIS值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术中麻醉镇静的真实情况,为七氟醚吸入浓度的调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研究结果中,对照组患儿七氟醚呼气末浓度普遍低于理论上维持合适麻醉深度的1.3 MAC的浓度,考虑与诱导时应用的舒芬太尼仍在半衰期内有关。而预防性给予0.4 μg/kg和0.8 μg/kg的右美托咪定后,在维持BIS 40~60且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条件下,两组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提示右美托咪啶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目前接受七氟醚吸入全麻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研究表明七氟醚吸入时间越长,浓度越大,躁动率越高[9]。本研究中D1组和D2组的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躁动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下降,考虑与右美托咪定作用于激动突触前膜α2受体,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终止疼痛信号的传导,产生镇痛、镇静、缓解焦虑作用有关,又与右美托咪啶降低七氟醚吸入浓度,降低七氟醚本身引起的躁动率有关;而两组间的术后躁动率和麻醉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右美托咪啶用药剂量的增加并不能进一步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及减少术后躁动发生率。而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右美托咪啶对患儿心率及血压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但仍在临床允许范围内[10-12]。

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啶不仅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了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并且减少了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麻醉复苏的质量,增加了患儿术后的舒适度;与高剂量(0.8 μg/kg)组相比,低剂量(0.4 μg/kg)组对患儿HR、MAP影响更小,不失为临床用药上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Fragen RJ,Fitzgerald P.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on the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of sevoflurane in adults age 55 to 70 year [J]. J Clin Anesth,1999,11(6):466-470.

[2] Yildiz M,Tavlan A,Tuneer S,et al.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on haem odynamie responses to laryngoscopy and intubation:perioperative haemo dynamics and anaesthetic requirements [J]. Drugs R D,2006,7(1):43-52.

[3] 乔虹,吴新民.右美托眯定对脓毒症大鼠肾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4):338-340.

[4] 邹鑫,王世端,冯伟.右美托咪定2种剂量对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0,29(10):778-782.

[5] Zaben KR,Qudaisat IY,Ghanem SM,et al. Intra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of dexmedetomidine reduces the analgesic requirements for children undergoing hypospadius surgery [J]. Eur J Anaesthesiol,2010,27(3):247-252.

[6] Dilek M,Alparslan T,Beyhan K,et al. Dexmedetomidine reduces rocuronium dose requirement in sevoflurane anaesthesia [J]. Current Anaesthesia&Critical Care,2008,19(3):169-174.

[7] 裴春明,李天佐.不同药物预防七氟醚术后躁动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8(1):17-18.

[8] 李立晶,张建敏,岳云.小儿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的相关性[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8(4):356-357.

[9] 朱琼芳,陈旭素,刘辉.儿童喉状瘤切除术全麻中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啶对苏醒期恢复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2,12(10):29-31.

[10] 熊波,史琪清,王炫.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吸入七氟烷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5):685-687.

[11] 龚华渠,叶占勇,侯景利,等.右美托咪啶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的麻醉效果[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5):523-524.

维生素d2篇3

【关键词】 右旋美托咪啶;肝脏损伤;静脉麻醉;丙泊酚

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 具有镇静、镇痛和抗焦虑等作用, 很少引起呼吸抑制。本研究旨在观察右美托咪啶对肝脏损伤患者麻醉的影响, 探讨其在肝脏损伤患者麻醉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择期需行手术肝脏损伤患者60例, 年龄18~55岁, 体重40~80 kg, ASA I~Ⅱ级, 肝脏损害程度评估为轻度(见表1), 随机分为3组(n=20)。试验组诱导前给予负荷剂量Dex(给药时间>10 min):D1组:负荷剂量Dex 0.4 μg/kg, 维持剂量0.2 μg/(kg·h);D2组:负荷剂量Dex 0.8 μg/kg, 维持剂量0.4 μg/(kg·h);C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入室后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和氧饱和度(SpO2);连接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连续监测心排血量(CO)变化;使用麻醉深度监测仪(CSM)监测大脑状态指数(CSI);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三组患者均在负荷剂量输注完毕后静脉滴注咪达唑仑0.5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顺阿曲库铵0.15 mg/kg诱导, 丙泊酚TCI2.2 μg/ml开始, 逐渐增加浓度直至CSI 降至50以下进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前(T0)、注射Dex后1 min(T1)、麻醉后1 min (T2)和气管插管后1 min(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后30 min(T5)、手术开始后60 min(T6)时HR、MAP、CO值。记录术中丙泊酚浓度、患者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情况。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各组数据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点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输注Dex后D1组MAP明显下降, D2组明显上升(P

术中丙泊酚浓度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且D2组小于D1组(P

D2组清醒时间(39.6±11.3)min, 术中心动过缓6例, 与C组和D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右美托咪啶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有镇静、镇痛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右美托咪啶主要在肝脏代谢, 其主要的代谢途径是通过N-葡糖醛酸化使其转化为无活性代谢产物。

3. 1 右旋美托咪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 无论给予右美托咪啶(Dex)负荷剂量0.4 μg/kg, 还是负荷剂量 0.8 μg/kg, 给药后患者心率和心排量都会降低;小剂量表现为血压下降, 大剂量则血压升高。有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啶能够降低心肌耗氧量, 主要机制是因为降低心率[1]。小剂量右美托咪啶能够减少应激反应, 从而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但是右美托咪啶剂量加大, 其对心血管的抑制作用也会加重, 本实验中显示大剂量时心动过缓的患者明显增多, 但是心排量降低在可控制范围内。小剂量右旋美托咪啶在中枢通过与蓝斑核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而引起血压下降[2]。大剂量右旋美托咪啶由于兴奋阻力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α2B受体和部分α1受体使血压升高。

3. 2 右旋美托咪啶与镇静药物的相互作用 本实验结果显示右旋美托咪啶有良好的镇静作用, 在麻醉期间能够减少异丙酚的用量, 而且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但是右旋美托咪啶用量增大, 不良反应也显著增加。这与吴新民[3]、何莉[4]研究结果一致。

3. 3 右旋美托咪啶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显示静脉注射右旋美托咪啶负荷剂量Dex 0.4 μg/kg, 维持剂量0.2 μg/(kg·h)不影响轻度肝损害的患者麻醉恢复;但是剂量增大后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另外, 本实验中对照组有8例患者苏醒期出现烦躁, 而两组试验组均没有发生。证明右旋美托咪啶能够降低肝脏患者麻醉恢复期烦躁发生率。因为右美托咪啶具有镇静、镇痛、抗交感、无呼吸抑制、无躁动呛咳等优点[5], 故其在围拔管期应用有一定优势。

3. 4 右旋美托咪啶在肝脏病患者的麻醉选择上的优点 肝脏病患者术中管理的焦点主要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尽可能维持有效的肝血流以保持较好的肝氧供耗比, 保护支持肝脏的代谢。一般镇静、镇痛药均经肝脏代谢降解, 麻醉前用药量宜小或不用。术中用药尽量简单, 选择对肝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右美托咪啶与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复合应用能够减低它们的用量, 同时能够保证诱导及麻醉过程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恢复期患者更平稳, 烦躁发生率低。对肝病患者的整个麻醉管理过程都能带来很大好处。

综上所述, 在肝脏患者麻醉时, 小剂量右旋美托咪啶可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 降低应激反应, 而且不影响轻度肝损害的患者麻醉恢复。

参考文献

[1] Willigers HM, Prinzen FW, Roekaerts. PM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dexmedetomidine and esmolol on myocardial oxygen consumption in dogs. Eur J Anaesthesiol, 2004(957):66.

[2] Lakhlani PP, MacMillan LB. Substitution of a mutant a2A-adrenergic receptor via ‘hit and run’gene targeting reveals the role of this subtype in sedative, analgesic, and anesthetic-sparing responses in vivo.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7(94):9950.

[3] 吴新民.静脉注射右美托咪陡辅助全身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7, 27(9):773-776.

维生素d2篇4

全世界有10亿人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症又叫hypovitaminosis D,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骨质中出现有害的矿物质,让骨质变软,造成骨软化、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佝偻病多发生在儿童时期,软骨病则多发于成人时期。

维生素D缺乏症可能由于阳光照射不足。阳光中的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室外活动少的人、维生素D生成不足;高层建筑物阻挡阳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吸收了部分紫外线;冬季阳光照射减少,影响皮肤合成维生素D。

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也会造成维生素D缺乏。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少,如乳类(包括人奶及牛、羊奶等)、肉类等含量较少,谷物类、蔬菜、水果几乎不含维生素D。

另外,一些疾病也会损害维生素D的吸收或转换,这些疾病包括肾病、肝病或其他一些遗传病。

你缺乏维生素D吗?

轻微的维生素D缺乏症状并不明显,不易诊断。成人如果很少接触阳光,或者出现以下症状,尤其是60岁以上老人或20岁以下年轻人,可以去医院确诊一下是否缺乏维生素D:

骨折

骨痛

慢性疲劳

乏力

抽筋

肌肉酸软

骨软化

骨质疏松

肥胖

儿童缺乏维生素D的症状

维生素D缺乏是小孩患佝偻病的主要原因。表现为骨质松软,骨质中矿物质含量不正常,不能正常吸收钙和磷等,从而造成骨骼畸形之后很难进行治疗。如果你看到孩子有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个,应尽快告诉医生,包括:

血液中钙含量少

肌肉痉挛

呼吸困难

骨质脆弱

蛀牙

易怒

胖妈妈的孩子易缺维生素D?

近期,一项发表在《西北医药》的研究表明,怀孕初期肥胖的女性会把自身的维生素D不足传给孩子。研究发现,苗条妈妈生的婴儿维生素D水平要比肥胖妈妈生的婴儿高1/3。

由于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所以肥胖人血液中的维生素D水平较低。新的研究发现,即使肥胖妈妈和苗条妈妈在怀孕结束后维生素D水平相似,但与苗条妈妈相比,肥胖妈妈给孩子的维生素D量较少。可能因为在胖妈妈过量的脂肪中,维生素D会被隔离出去,因此导致肥胖母亲传输给婴儿的维生素D不足。

维生素D不足的婴儿会面临什么样的健康问题,目前还不了解。但是,最新研究发现,成人维生素D不足与自体免疫性疾病、发炎、肥胖的增加有关。所以,准妈妈需要控制体重,以免影响到孩子。

维生素D缺乏的专业诊断方法

维生素D在人体内经由肝脏和肾脏的进一步转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骨化三醇(1,25-二羟维生素D3)。通常,临床检测人体是否存在患佝偻病的风险,参考的既不是微量元素的值,也不是骨密度的值,而是血清中25羟维生素D的值,通过血液测试可以了解维生素D缺乏与否。如果人体内25羟维生素D数值小于20纳摩尔/毫升(50纳摩尔/升)认为是维生素D是否缺乏。美国有研究发现,在波士顿地区(北纬42°)的冬天,18~29岁的健康人血清中,25羟维生素D值小于20纳摩尔/毫升者达到了32%,维生素D缺乏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应该更高。

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维生素D?

一些专家担心如果人们摄取太多的维生素D,那么维生素D就是一种毒药。同样,皮肤病专家也提醒人们,要小心进行日光浴。

那么,一个健康的人到底需要多少维生素D呢?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2010年公布的数据,不同年龄人群每天生理需求的维生素D的量分别是:1岁前的婴幼儿需要400国际单位,1~70岁的人需要600国际单位,7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800国际单位。每日生理需求的维生素D的量是指食物摄取、阳光照射、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的维生素D含量的总和。不足的部分需要维生素D补充剂加以补充。无论何种情形,除非你是个一年到头爱晒太阳的人,每天服用钙和维生素D的营养制剂,甚至每天补充1000国际单位额外的维生素D制剂,你所摄入的量都不会超过医学研究所建议的安全上限。有记载,显示,成人维生素D中毒的量是每天服用60000国际单位,由此可见,维生素D是相对安全的营养补充剂,不用担心会摄入过量而中毒。

如何补充维生素D?

晒太阳。人体获取的多数维生素D并非来自饮食,而是来源于皮肤在阳光下所受到的紫外线照射。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皮肤在春、夏和秋季,每天大约需要15分钟的阳光暴晒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据研究,15分钟的阳光暴晒可让你增加2万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但矛盾的是,这样会导致皮肤受到损伤,并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

调整饮食可以获得更多维生素D。通过饮食提升体内维生素D水平,可以选择富含油脂的鱼类,如鲑鱼、鲭鱼、金枪鱼。蛋黄也富含维生素D,或者可以选择维生素D强化麦片和牛奶等食物。

母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不多,所以哺乳的妈妈喂食婴儿配方食品以及及时补充维生素D非常必要,可以按照孩子的月龄进行相应的补充。

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使用防晒系数为8或更高的防晒霜在完全阻挡紫外线辐射的同时,也阻止了维生素D的合成。另外,那些肤色深的、足不出户的和那些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可能难以获取足量的维生素D。而且,上了年龄以后,人体更难将维生素转化为激素这种生物活性物质。所以,维生素D补充剂更有效果。

TIPS:大多数钙的营养制剂现在也含维生素D(通常是胆钙化醇,或称维生素D3),两片可提供250到300国际单位的量。液体维生素D补充剂更好。液体补充剂吸收率更高,因此相比于片状维生素D更为推荐。

吃蘑菇可以补充维生素D?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吃蘑菇(含有维生素D2)可以补充维生素D。此研究包括30名健康的成年人,研究人员对这些受试者进行随机分配,让他们分别服用2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2胶囊、2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3胶囊或2000国际单位的含有维生素D2的蘑菇粉注射剂,在冬季每天服用一次,连续服用12周。结果证明,蘑菇粉注射剂是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可以有效提高健康成年人的维生素D水平。而且蘑菇粉的效果和维生素D2或D3补充剂的效果完全一样。

研究者解释了蘑菇如何产生维生素D2,他们发现此过程与皮肤接受阳光照射后所发生的反应类似。研究者认为,蘑菇不仅能产生维生素D2,还能产生维生素D3和维生素D4,所以,蘑菇是维生素D的良好的天然食物来源,而且我们可以在商店里很容易买到。

口服益生菌也能补充维生素D?

益生菌对人体有利,可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肠道消化等。美国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它还可以增加血液中维生素D的水平。据统计,在美国,有超过4000万成年人患有或将患骨质疏松症,此疾病常与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有关。

维生素d2篇5

已知:如图1,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点P在该函数图象上,P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为d1,d2。

[TPSX3-25。TIF,BP]

(1)当P为线段AB的中点时,求d1+d2的值;

(2)直接写出d1+d2的范围,并求当d1+d2=3时点P的坐标;

(3)若在线段AB上存在无数个点P,使d1+ad2=4(a为常数),求a的值。

一、错解原因归类

1。错解呈现。

(1)错解1:A(2,0),B(0,-4),

OA=2,OB=4。

如图2,过点P作PEOA于点E,

[TPSX3-26。TIF;Z*2,Y]

图2

作PFOB于点F。

P为AB的中点,

PE=12OB=2,PF=12AO=1。

d1+d2=PE+PF=2+1=3。

错解2:A(2,0),B(0,-4),

OA=2,OB=4。

如图2,取OA的中点E,OB的中点F,连接PE,PF,则PEOA,PFOB。

点P为AB的中点,

PE=12OB=2,PF=12AO=1。

d1+d2=PE+PF=2+1=3。

错解3:由y=2x-4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可知A(2,0),B(0,-4)。

P为AB的中点,

点P的坐标为(1,-2)。

d1+d2=1+(-2)=-1(或d1+d2=±3)。

(2)①确定d1+d2的范围:

错解1:d1≥0,d2≥0,

d1+d2≥0。

错解2:设P(x,y),

y=2x-4,

P(x,2x-4),

d1+d2=|x|+|2x-4|=|x|+2|x-2|=-x+4-2x=4-3x(x

x+4-2x=4-x(0≤x≤2),有最小值;

x+2x-4=3x-4(x>2),无最小值。

由此可知d1+d2的范围是0≤d1+d2≤2。

②当d1+d2=3时点P的坐标:

错解1:当点P的坐标为(1,-2)时,d1+d2=1+2=3,满足要求,

当d1+d2=3时,点P的坐标为(1,-2)。

错解2:设d1+d2=3时点P的坐标为(x,2x-4),则有|x|+|2x-4|=3。下面没有对这个绝对值方程进行分类求解,遗漏其中一种或两种情况,造成解题过程不完整(过程略)。

(3)错解1:由d1+ad2=4,直接得到a=2。

错解2:在线段AB上存在无数个P点,使d1+ad2=4(a为常数),不妨取特殊点P(1,-2),则d1=2,d2=1,

2+a=4,解得a=2。

错解3:由d1+ad2=4,得d1=4-ad2,即-y=4-ax。又y=2x-4,

4-2x=4-ax,即(a-2)x=0。

a-2=0,

a=2。

2。错因归类。

错因1:概念不清,导致混淆。

在第(1)问中,由于对点的坐标与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不清,导致混淆,认为点到x轴的距离就是这个点的纵坐标,点到y轴的距离就是这个点的横坐标,出现了d1+d2=1+(-2)=-1或d1+d2=±3的错误结论(错解3),其实点到x轴的距离就是这个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点到y轴的距离就是这个点的横坐标绝对值;反之,由点到x(或y)轴的距离转化为点的坐标时,一定要加上点所在象限的符号。在第(2)问确定d1+d2的范围时,只注意到点到直线距离的非负性,忽视了从数量的角度寻找出其最小值,出现了由d1≥0,d2≥0,得到d1+d2≥0的错误结论(错解1)。其实,本题中d1≥0,d2≥0是不能同时成立的,d1+d2的最小值在点A(2,0)处取得,d1+d2的最小值为2。

错因2:直观过度,忽视推理。

由于这是一道以一次函数知识为背景的压轴题,所以有些考生根据代数问题的说理可以弱化的“惯性思维”,在解题过程中直观“过度”,对有些问题的关键之处缺少必要的推理,造成解题的失误。如第(1)问中,错解1“作PEOA于点E,作PFOB于点F”后,由“P为AB的中点”就默认点E和F分别是OA和OB的中点,进而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到结论;错解2“取OA的中点E,OB的中点F,连接PE,PF”后,就默认“PEOA,PFOB”,进而将中位线的长度直接作为点P到坐标轴的距离。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作垂线后必须由推理得出垂足E,F分别为OA,OB的中点,取OA,OB的中点E,F后必须由推理得出PEOA和PFOB。这种结论正确,过程错误的现象很容易麻痹考生,其隐蔽性强,危害性更大。

错因3:只顾结论,忽视过程。

在第(1)问中,由于很容易看出结论d1+d2=3,所以有些考生认为,只要能得到“d1+d2=3”就行,因此忽视了中间说理过程的正确性。同样,对于第(3)问,有些考生直接猜出答案a=2,而没有任何过程(错解1);有些考生以特殊代替一般,由特殊点P(1,-2)满足d1+ad2=4,代入得到a=2(错解2),这是解答题,是不允许以特殊代替一般的;有些考生由等式(a-2)x0=0,没有说明“a-2”与“x0中至少有一个为0”或不交代“x0的值有无数个”或“x0可取不同的值”,导致解题过程不完整而失分(错解3)。

二、多解思路简析

(1)思路1:由y=2x-4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

可知A(2,0),B(0,-4)。

OA=2,OB=4。

如图1,取OA的中点E,OB的中点F,连接PE,PF。

P为AB的中点,

PE∥OB且PE=12OB=2。

OBOA,

PEOA。

同理,PF=12OA=1,PFOB。

d1+d2=PE+PF=2+1=3。

思路2:同思路(1)可知,OA=2,OB=4。

如图2,取OA的中点E,OB的中点F,连接PE,PF,OP,则AE=OE=1,OF=BF=2。

P为AB的中点,

PA=OP=PB,

PEOA,PFOB。

又OAOB,易知四边形PEOF是矩形,

PE=OF=2,PF=OE=1。

d1+d2=PE+PF=2+1=3。

思路3:由y=2x-4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可知A(2,0),B(0,-4)。

点P为AB的中点,

点P的坐标为(1,-2)。

d1+d2=|-2|+|1|=2+1=3。

(2)①确定d1+d2的范围:

思路1:设P(x,y),

y=2x-4,

P(x,2x-4)。

d1+d2=|x|+|2x-4|=|x|+2|x-2|=-x+4-2x=4-3x(x

x+4-2x=4-x(0≤x≤2),

x+2x-4=3x-4(x>2)。()

由此可知其最小值为2,

d1+d2≥2。

思路2:同思路1可得()式,设y=d1+d2,作出其函数图象如图3,可知d1+d2≥2。

[TPSX3-27。TIF,BP]

图3

②当d1+d2=3时点P的坐标:

设d1+d2=3时点P的坐标为(x,2x-4),则有|x|+|2x-4|=3。

思路1:(。┤舻P在线段AB上,则x≥0,且2x-4≤0,解得0≤x≤2。当0≤x≤2时,有x+4-2x=3,解得x=1,2x-4=-2,此时P(1,-2)。

()若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则x

13>0,

应舍去。

(#┤舻P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则x>0,且2x-4>0,解得x>2。当x>2时,有x+2x-4=3,解得x=73,2x-4=23,此时P(73,23)。

点P的坐标为(1,-2)或(73,23)。

思路2:令y1=d1+d2=|x|+|2x-4|,y2=3,前者图象如图3,在图3中作出直线y2=3,可以得到两图象的交点P的坐标为(1,-2)或(73,23)。

(3)思路1:设点P的坐标为(x0,y0),

点P在y=2x-4的图象上,

y0=2x0-4[JY]①

点P在线段AB上,

点P在第四象限。

d1=-y0,d2=x0。

由d1+ad2=4得-y0+ax0=4[JY]②

将①代入②,得-(2x0-4)+ax0=4,整理得(a-2)x0=0,

a-2与x0中至少有一个为0。

满足条件得点P有无数个,

x0的值有无数个,

只有a-2=0。

a=2。

思路2:同思路1有(a-2)x0=0,

a-2与x0中至少有一个为0。

满足条件得点P有无数个,

x0的值有无数个,不妨设x0=r,s(r≠s),有(a-2)r=0,[JY]①

(a-2)s=0,[JY]②

①-②得(a-2)(r-s)=0。

r≠s,

r-s≠0,因此必有a-2=0,

a=2。

思路3:点P在线段AB上,

点P在第四象限。

点P的坐标为(d2,-d1)。

点P在y=2x-4的图象上,

-d1=2d2-4。[JY]①

而d1+ad2=4,[JY]②

①+②得ad2=2d2,即(a-2)d2=0,(以下同思路1或思路2,略)。

思路4:同思路3有:-d1=2d2-4,

即d1+2d2=4,[JY]①

而d1+ad2=4。[JY]②

点P有无数个,

d1,d2的值有无数个。故比较①,②必有a=2。

三、几点建议

建议1:要重视核心概念的学习。

每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一个信息源,它包含着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有些问题,在题设中蕴含着某些因素,需要用某一概念去发掘、开拓,这就更需要我们去细心分析与观察,灵活应用概念来解决问题。试题试图让考生回到核心概念来思考求解思路,比如中点、点的坐标、点到直线的距离、方程的解、中位线、三角函数等核心概念。只要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就会由距离想到作垂线段,由点的坐标想到与垂线段长的互换,由中点想到中位线,由方程的解想到解与系数的关系等,进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建议2:要重视解题表达的训练。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考生在平时解答数学问题时,重结果,轻过程,特别是象这种比较容易得到结论的问题,更容易忽视解题中的逻辑推理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解答数学题时,不仅要关注获得的结论是否正确,更要关注获取结论的过程能否准确表述。考生应对因运算失误、说理不清等错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运算的正确性,说理的规范性,过程的完整性。为了强化解题过程的完整性,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把自己的解题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表达给小组内其他同学听,在倾听和理解小组内其他同学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彼此启发,相得益彰。

维生素d2篇6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功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它是人体六大营养素之一,大多数可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体内合成或肠道细菌产生。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为脂溶性维生素复方制剂,每2 ml含维生素a2500iu、维生素d2200iu、维生素e15 mg、维生素k12 mg。主要适用于不能经消化道正常进食患者维生素a、d2、e、k1的肠外补充,近几年来,广泛应于用临床。由于小儿生长快,营养需要多,加之疾病代谢消耗大,该药已在儿科临床应用。我科于2007 年10 月至2010 年7 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2 例过敏性休克,现报道如下:

例1,男,15个月,因口腔粘膜疱疹5天,于2009年3月23日入院,查体:体温39℃,脉搏130次/分,呼吸40次/分,医嘱予以阿莫西林舒巴坦0.75+生理盐水20 ml静滴2次/日,第一天使用小儿氨基酸20ml+10%葡萄糖50ml静滴无不良反应。第二天,在小儿氨基酸液体中加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2ml在输注该液体数分钟后,病人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颜面苍白,口唇发绀、脉搏细弱、喉头水肿等症状,立即停用加有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的液体,更换液体,吸氧,静推地塞米松5mg,肌注非那根10 mg,多巴胺4 mg+10%葡萄糖20 ml静脉泵入10 ml/小时,抢救半小时以后上述症状缓解。

例2,女,9 个月,因发热咳嗽7 天,于2010年7 月8 日入院,查体:体温38 ℃,脉搏140 次/分,呼吸40 次/分,医嘱哌哪西林0.5+生理盐水20 ml静滴2 次/天,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2 ml+10%葡萄糖50 ml静滴1 次/天,在输注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该组液体10 分钟后出现呕吐、哭吵、面色苍白、四肢凉、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症状。

立即停用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输氧,静推地塞米松5 mg,肌注非那根8 mg,多巴胺3.5 mg+10%葡萄糖20 mg静脉泵入10 ml/小时,抢救10 分钟以后上述症状缓解。

讨论: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主要成分:维生素a、d2、e、k1,维生素k是促进生长的必要成分,能维持细胞膜稳定,并保持视网膜视觉功能,缺乏后身体停止生长,可致夜盲,眼球干燥,角膜软化症。维生素d是调解机体钙磷代谢,促进钙磷吸收、利用,促进骨骼生长。维生素e有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和肌肉正常代谢功能,维生素k1是促进肝脏形成凝血酶原必需的因子,它调解凝血因子ⅶ、ⅸ、ⅹ,是凝血过程中维持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促进因子,单独静滴维生素a、d2、e、k1均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心血管反应、呼吸系统反应等。

2 例病人均为初次运用出现严重的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患儿以前无药物过敏史,其它药物继续使用无此反应,过敏的机制目前还未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2 例病人其使用浓度都超过说明书中的规定,均未避光下静滴,考虑过敏反应与静滴的浓度、条件、时间有关,也可能与患者个体体质差异有关。医务人员应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过敏反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严格按说明书使用,严防不良反应发生。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仅对不能经消化道正常进食患儿补充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②该药维生素k、e对光敏感,易被酶和氧化剂破坏,发生过敏性反应,应避光使用;③过敏体质慎用;④注意药物浓度,尽量口服,如需静脉给药不能与其它药物混合,并单独应用。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复方氨基酸稀释;⑤用药时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脸色、脉搏、呼吸、意识,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并给地塞米松、非那根、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主编.新编药物学[m].6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83.

维生素d2篇7

关键词:"过程生成"教学理念;行列式;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如果传统的注入式观念不能根除,那么改革就只能是娓娓动听的空谈阔论,所以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根本点是教学观念上的破旧立新。那么新为何也?我们认为"过程生成"教学理念是理想的选择。所谓"过程生成"教学,就是向学生展现"有价值有思想有活力的、顺应学生思维与教育规律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知识生成过程",具体论述请见笔者《论"过程生成"教学》一文①或见文献[1,2],本文只说明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过程生成"理念认为教学必须通过良好的知识生成过程使学生有思想、会思维、明事理;二是"过程生成"理念认为最基本的是做到通过有思想、显能力、求创新的知识生成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践行"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本文基于"过程生成"理念,设计"行列式概念"的生成过程,意在抛砖引玉,期望推广"过程生成"教学理念。

一、设计说明

关于行列式的教学大都是这样处理的(如文献[3-5]):对角化方法解二、三阶行列式排列 阶行列式定义。为何"中间插入"了一个"排列"?为何 阶行列式要那样定义?显然,如此处理丧失了思维的连续性与概念的生成性,结果只能使学生莫名其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根据"过程生成"教学理念,给出了 阶行列式概念的生成过程,企图改变这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二、具体设计

1、 生成二、三阶行列式:

用加减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

得:

x1=,x2=

此解相当于一个求解公式,但不好记忆,于是寻找记忆方法。首先考察因为x1 与x2 的分母,因为其是由方程组的所有系数构成的,所以将方程组的系数按其位置排列并记为

D2 = a11 a12

a21 a22 ,

再比较D2 与x1 与x2 的分母a11a22-a12a21 , 发现只要对D2 使用一种"对角线规则"即可轻易地记忆a11a22-a12a21 ;其次考察x1 与x2的的分子,发现其形式与 a11a22-a12a21 的形式相同,并且分别用

Dx1= b1 a12 、Dx2= a11 b1

b2 a22 a21 b2

使用同样的对角线规则来记忆 x1的分子与x2 的分子也非常容易。 由此看来D2 、 Dx1、Dx2 的形式及相应的"对角线规则"很有使用价值, 为了使用方便,即将其抽象定义为二阶行列式,这样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二阶行列式求解公式x1= ,x2= 。

同样分析、处理三元线性方程组而生成三阶行列式,且得到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三阶行列式求解公式。

例题:(略)

2、推广到 阶行列式:

希推广二、三元方程组的行列式求解公式到 元线性方程组,为此需推广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到 n阶行列式Dn=│aij│n 。比较二、三阶行列式的对角线规则发现对角线展开规则没有规律不便推广,于是只能分析 D2与 D3展开式的特点来推广。研究:

D2=│aij│2=a11a22-a12a21;

D3=│aij│3=a11a22a33+a12a23a31+a13a21a32-a13a22a31-a12a21a33-a11a23a32

发现:

D2的表达式的各项是取于│aij│2 的不同行不同列的2个元素乘积的代数和,共2!=2 项,

D3的表达式的各项是取于 │aij│3的不同行不同列的3个元素乘积的代数和,共3!=6 项,

由此规律即可认为:

Dn的展开式的各项也应是取于│aij│n 的不同行不同列的 n个元素乘积的代数和,共n! 项。

剩下的就是确定各项的符号。分析如下:

形式上看找不到确定符号的规律,不过仔细分析 D2=│aij│2=a11a22-a12a21的符号关系:a11a22 是第一行第一列的元素与第二行第二列的元素的乘积,取"+",而 a12a21是第一行第二列的元素与第二行第一列的元素的乘积,取"-",使我们感觉各项的符号可能与该项因子的取法相关,于是分析各项因子的选取顺序与该项符号的关系,为方便应确定一种基本选取顺序,比如规定:行按照自然顺序,而列的取法任意,于是即可写出表达式的一般项的形式如下:

a1k1a2k2...ankn k1k2...kn是 1,2,...,n的全排列

此时由于各项行标的排列都相同,所以只需要分析其"列标排列"与其符号的关系。D2 的情况如下:

而对于D3 ,"列标排列"中高个子在前的不止一个,于是"涌现"出一种思维--统计高个子在前的次数:

由此发现:当行标排列为自然排列时,各项的符号可由其列标排列中"大数排在小数前面的次数"的奇偶性来决定,于是为了说话方便,称k1k2...kn排列 中"大数排在小数前面的总个数"为 k1...kn的逆序数。因此推广行列式定义需要研究排列的逆序数及其性质。

3、排列逆序数的定义、计算及相关性质:

根据上述分析及需求,先给出相关定义,在研究所需结论:

逆序定义: n元排列 k1...ki...kj...kn中,如果 ki>kj,则称 ki与kj 构成一个逆序。排列k1k2...kn 中所有逆序的总数称为k1k2...kn 的逆序数,用 ( k1k2...kn)表示。

奇、偶排列定义:若 ( k1k2...kn) 是奇数,则称k1k2...kn 为奇排列,否则称 k1k2...kn 为偶排列。

研究逆序数的计算方法:注意到一个事实,对于数 k1k2...kn 中的某数 ki ,与 ki构成的所有逆序的个数恰好是排在 ki 前面的并且比 ki大的数的个数,因此即可得到求 ( k1k2...kn) 的算法如下:

确定排在1前面的数的个数l1 ,划去1;确定排在2前面的数的个数l2 ,划去2;… ;确定排在n-1 前面的数的个数ln-1 ,则 ( k1k2...kn) =l1+l2+...+ln-1。

研究至此已经能够给出n 阶行列式定义,不过如能进一步确定其正、负项的个数则会更好,为此分析继续分析二、三阶行列式,感觉到应有结论:正项个数 负项个数,因此也就产生猜想:

在所有 n阶排列中,奇排列个数(设为p )=偶排列的个数(设为q )=n!/2

下面设法证明这一猜想。

因为无法直接统计奇、偶排列的个数,所以就想使用常用的证明方法: p≤q且q≤p q=p 。那么如何证明 p≤q且q≤p 呢?又因为没有具体的数量关系而不好直接推理,所以经"琢磨"而萌发出一个想法:如果存在一种变换方法,能够把 p个奇排列都变为 p个偶排列,那么即有 p≤q,同样如能把 q个偶排列变为 q个奇排列,那么即有q≤p 。如此看来如能找到一种合适的"变换方法",问题也就能够解决。

为寻找"变换方法",继续分析二、三元排列,发现:

将奇排列中的某两个数码的位置对换即得到一个偶排列,

将偶排列中的某两个数码的位置对换即得到一个奇排列,

因此感觉到"对换两个数码"也许是所需要的方法。因此为了说话方便先为此变换方法起个名字,再尝试证明"发现"的正确性。

定义对换:在一个排列中,对换某两元素的位置而余者保持不变,则称对该排列施行了一次对换。

于是上述"发现"即是:对换改变排列的奇偶性。

如何证之?因为被对换的两个元素的位置不确定,所以很不容易统计其逆序数的变化次数,不过注意到特殊的"相邻对换"结论显然,于是就想到使用"从特殊到一般"的证明策略。

至此就拟定了整个证明方案:①、使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证明"对换改变排列的奇偶性";②、由①的结论证明"奇排列数=偶排列数"。具体证明从略。

4、生成行列式概念:综合上面研究即可给出 阶行列式的定义,具体定义见相关教材,本文从略。

5、练习:(略)。

三、结束语

本文根据"过程生成"教学理念设计了行列式概念的生成过程,不过此设计只是一种生成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注释:

①此文将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发表。

参考文献

[1] 王积社. 系统科学视阈下:对三维目标的系统化解读[J].大家,2012,(2,中):112-113.

[2] 王积社. 过程化:三维目标视野中讲授法的诉求[J]. 教学与管理,2011,(33):116-117.

[3] 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前代数小组. 高等代数[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张禾瑞,郝新. 高等代数[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维生素d2篇8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理论 讲懂 讲活 讲深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143-02

在加强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有效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理念。“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无疑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新课程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作为“引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实践者,学教育教学理论、课标、教法,使自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从而不断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性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1]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研读传统教学理论,把课“讲懂”。

有效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把数学课给学生“讲懂”,即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谓“有法”,就是指教师要在教育理论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指导下,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所谓“无定法”,就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要根据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条件,考虑教学内容的结构性质,灵活选用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努力探寻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而贯彻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力求使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我在教学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相邻问题时设计的一种教法,在这里以期和同仁探讨教法得失。

例,A、B、C、D四名同学站一排照相,其中A、B两人必须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站法?

这是学生刚刚学习完无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后的习题课,他们已经能解答简单的排列应用题,明确排列问题的本质就是“元素”占“位子”问题。本题由于有A、B两人必须相邻的限制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为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依然采用“枚举法”,使学生切身体验排列的过程。为此设问:

(1)A、B两人必须相邻,怎样处理才能保证相邻?(把A、B两人同时排)

(2)如果把A、B两人看作一个整体,这个“大元素”暂时用“”来代替,那么它与C、D两人共三个“元素”进行排列,有多少种不同排法?

学生自然想到这相当于三个元素的全排列,有 种排法,具体情景让学生列出:

CDDCCDDCCDDC。

(3)A、B两人内部是否需要考虑顺序?怎么处理?

因为A、B两人内部也有相对顺序,所以再对他们进行“自排”,有 种排法:

ABCD ABDC CABD DABC CDAB DCAB

BACD BADC CBAD DBAC CDBA DCBA

(4)我们是如何完成“排队照相”这件事的?该怎样计数?

由分步计数原理得:共有 • =12种不同排法。

这里我按照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展现思维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的’”,[1]通过让学生亲自列举所有可能,真切、具体、直观地感受这种新颖的思想方法,并形象的称之为“捆绑法”,使学生初步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达到教学目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2]为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 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手段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

的支柱。“这道题都讲了好几遍,学生还不会做”,这是考试后教师抱怨比较多的一句话,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把教师讲的知识弄懂,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思维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

法,而传统教学理论就能为我们正确导航。

二、学习新教学理念,把课“讲活”。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渗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探求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拓展。[3]我觉得在数学复习中,适时选择“一题多解”策略,就容易把学生推到主置,就能把知识讲活、把课堂讲活。下面是我在选修4-5《不等关系与基本不等式》复习小结时选讲的一道例题。

例,已知a、b、c、d都是实数,且a2+b2=1,c2+d2=1。求证:|ac+bd|≤1

这道题的证法很多,但是多解的思路不是教师讲给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2]教师的任务只是课前精心准备,课堂巧妙引导,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A从不等式结论含有绝对值这一结构入手,想到了绝对

值不等式 |a+b|≤|a|+|b|,于是 |ac+bd|≤|ac|+|bd|≤

,用综合法顺利完成。

学生B考虑绝对值问题通常转化为不含绝对值问题,于是要证|ac+bd|≤1,只需证明(ac+bd)2≤1,即证a2 c2+2abcd+b2 d2≤1,由于a2+b2=1,c2+d2=1,所以,将(a2+b2)(c2+d2)=1代入化简得(ac-bd)2≥0,“执果索因”,这是分析法。

学生C说去绝对值除了平方法还常用定义法,这样避免升高次数,于是要证原不等式只需证明-1≤ac+bd≤1,然后用比较法分别证明ac+bd≤1和ac+bd≥-1,这是分析综合法的灵活应用。

学生D却着眼于已知条件,a2+b2=1,c2+d2=1可以看作点(a,b)(c,d)分别与原点的距离的平方,结合向量知识,a2+b2,c2+d2恰分别表示向量 的模的平方,而ac+bd则表示两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根据向量数量积性质 ,得到不等式向量方法的证明,思维很活跃!

学生E也从条件入手,联想到三角同角平方关系,设a=sinα,b=cosα,c=sinβ,d=cosβ,得到了三角代换法。

学生F想法更出奇,他综合条件、结论分析到只需证明(ac+bd)2≤(a2+b2)(c2+d2)即证(ac+bd)2-(a2+b2)(c2+d2)≤0,从形式上看很象判别式b2-4ac≤0,于是构造二次函数f(x)=(a2+b2)x2+2(ac+bd)x+(c2+d2),即f(x)=(ax+c)2+(bx+d)2,因为x取任何实数都有f(x)≥0,于是判别式不能为正值,这是构造函数法。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久我们就要学习下一章中的《柯西不等式》,我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方法,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通过本题的种种证法的交流,学生能较好地体会不同证法的观察角度和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拓宽了解题思路,构建了知识网络,把知识学活了。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敏锐的洞察力和巧妙的构思使掌声不断响起,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三、钻研本学科知识,把课“讲深”。

如果说“讲懂”是立足于那些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同学,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话,那么,“讲深”则侧重于那些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优秀学生,有利于激发这个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要求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因为照顾大多数学生发展而制约了少数优秀生的发展,自然不能说是有效的。当然,这里说的“深”不是高深,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适度深入、拓展。我在教选修4-5《不等式的证明》时,教材第19页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已知a>0,b>0,求证: [4]

这道题就是二元均值不等式的直接应用,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生做完后,我考虑学生已有类比推理知识,就顺便提问:若已知a>0,b>0,c>0,你能类比出什么结果?能证明你的结

果吗?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学生得到了(a+b+c) ≥

9,这正是教材第30页第2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形?教室里安静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都在写写画画,不一会,他们得到了结果:

若a1,a2,…,an都是正数,则:

(a1+a2+…+an)

这恰是教材第41页4题。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他们切切实实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感受着数学的魅力。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下课后,一名学生找我来了:“老师,我根据

a>0,b>0时,有 ,类比的a>0,b>0,c>0

时,有,你说这个不等式对吗?”当时

我对这个问题惊叹不已,感觉应该对,但一时半刻却无法证明,只好对学生说:“我再想想”。课后花了很大功夫,还是没有满意的结果。为给学生答复,我找到了《数学解题学引论》,一查还真有这个结论!而且有更一般的结论:a1,a2,…,an都是正数,

则有 。在课堂上给全班学

生讲了这个故事,并特意将他的猜想成果与罗增儒教授相提并论,同学们的掌声经久不息。我也深深的感到要相信我们的学生,同时还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问题。即使学生的问题可能最终无法解答,但对于学生那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意义依然是重大的。

一名教师,可能一辈子只教一门课程,但决不能处于同一个水平。我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我们爱学习,我们能探索,我们敢创新,我们就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与我们心心相印,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深层次参与,学习兴趣浓厚,教学质量自然高,这就是教师的价值,这就是教师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 数学方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 转引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高中新课程丛书. 走进高中新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维生素d2篇9

关键词:地佐辛;异丙酚;官腔镜电切术;麻醉

宫腔镜手术目前多采用硬膜外麻醉,也可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静脉复合麻醉,地佐辛复合异丙酚用于宫腔镜电切术的临床应用正逐渐推广。2011年1~6月,我院选择宫腔镜电切术患者90例,研究探讨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异丙酚用于宫腔镜电切术,比较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及寻找最佳剂量,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asa i一ⅱ级,年龄26~46岁,体重45~72kg,拟行官腔镜电切术住院患者90例,其中黏膜下肌瘤35例,子宫内膜息肉55例,无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及对阿片类药物和异丙酚过敏者。随机均分成三组:异l内酚复合0.1 mg/kg地佐辛(d1组)、异丙酚复合0.15 mg/kg地佐辛(d2组),异丙酚复合0.2 mg/kg地佐辛(d3组)。

1.2 麻醉方法  三组患者术前均禁食8 h、禁饮4 h,术前常规用药长托宁0.5 mg,开放静脉通路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术中所有患者均连接无创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直至定向力恢复。患者入室后开始常规鼻导管给氧(2 l/min)。d1组先静注地佐辛0.1 mg/kg后,再异丙酚1.5 mg,/kg(4 mg/s)后微量泵持续静注异丙酚4 mg-/(kg·h)。d2组先静注地佐辛0.15 mg,/kg后,静注异丙酚1.5 mg/kg(4 mg/s),再微量泵持续静注异丙酚4 mg/(kg·h)。d3组先静注地佐辛0.2 mg/kg后,静注异丙酚1.5mg/kg(4 mg/s);再微量泵持续静注异丙酚4 mg/(kg·h)。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即开始手术,同时仰头侧卧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患者出现皱眉或肢体扭动等体动情况时追加异丙酚0.5~1 mg/kg。hr<60次/分时静注阿托品0.3~0.5mg,map<60 mmhg时静注麻黄碱6—12 mg,spo2<90% 时立即提下颌或面罩给氧。

1.3 观察项目 记录麻醉开始前(to)、麻醉后3分钟(t1)、扩宫颈时(t2)、术毕清醒时(t3)、清醒后5分钟(t4)、hr、map、spo2,、rr;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开始静注地佐辛到睫毛反射消失呼换无反应的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从停药到呼唤姓名可使之睁眼的时间)、手术完成时间及丙泊酚总用量;记录术中体动次数(影响手术需追加丙泊酚)、呼吸抑制(spo2:<90%)发生率,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体重(kg)    身高(cm)   手术时间(min)             

 

  d1组       30           34.8±4.8    51.2±5.9      162.4±2.5      34.9±1.5

  d2组       30           35.3±3.6    53.8±5.7      163.4±3.1      34.6±1.8

  d3组       30           36.4±4.5    52.6±5.4      160.4±3.3      31.9±2.6

           

三组患者麻醉开始前map、hr、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与tu比较map、hr、rr、spo2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t2时map、hr升高,与d2组、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d3组t1、1、2、 、t4时hr、r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3组spo2ti、t2时明显下降。见表2。

            表2患者麻醉过程监测指标比较

 

指标  组别  麻醉开始前(t0)  麻醉后3分钟(t1) 扩宫颈时(t2)  术毕清醒时(t3) 清醒后5分钟(t4)          

 

    d1组   82.2 ±11.0      73.2±12.5      87.6±14.6      80.2±10.0     82.2±14.2

map( mm hg ) d2组   83.1±10.7      74.9±12.3      76.9±11.8      81.7±10.1     82.6±13.8

   d3组   84.1±10.5      72.3±10.1      75.6±10.6      83.1±10.4     83.2±11.7

    d1组   82.0 ±10.9      70.1±10.9      87.6±11.1      72.8±10.3     73.2±8.9

hr( bpm )  d2组   81.9±12.4      68.4±8.5      71.6±7.6      74.8±9.2      75.6±9.8

   d3组   80.7±11.8      69.3±10.3      72.8±9.6      73.6±10.6     79.4±9.5

    d1组   17±1.8       12.5±3.1      12.6±3.0      12.9±2.6      14.5±2.0

rr( bpm )  d2组   16.5±1.7       11±3.0      12.7±2.8      12.5±2.5      14.6±1.9

   d3组   16.5±1.2      10.6±1.2      13.3±1.3      11.3±3.1      15.4±1.9

    d1组   99.1±0.5      96.8±2.4      96.6±2.6      98.9±1.7      98.8±1.5

spo2(% )   d2组   99.2±0.8      94.3±2.7      96.0±3.1      98.0±1.0      99.0±1.4

   d3组   97.6±1.2      90.8±1.1      92.1±1.2      97.4±0.7      98.5±1.2

三组麻醉起效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丙泊酚用量大于d2组、d3组;术中体动发生率、宫缩痛dl组大于d2组、d3组(p<0.05)d3组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头晕、恶心、呕吐)与dl组和d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意识、异丙酚用量、宫缩痛、不良反应体动及呼吸抑制情况

 

   组别   例数  意识消失时间(min) 意识恢复时间(min)异丙酚用量(mg) 宫缩痛  头晕恶心呕吐  体动  呼吸抑制                  

 

   d1组   30      0.59 ±0.6            4.8±0.5             315±18           9          4         14      3

   d2组   30      0.61±0.4            5.1±0.3             243±23           4          5          6      6

      d3组   30      0.57±0.2            5.8±0.7             237±16           2          8          5      15 

           

3 讨论

官腔镜电切手术中疼痛以扩官、牵拉宫颈、膨宫和宫内操作时较为剧烈,部分患者可因疼痛刺激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亢进,出现类似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反应,因而导致血压、心率下降、恶心、呕吐,出现肢体扭动,使手术操作难度加大,增加误吸、子宫出血及穿孔的危险[1]。手术一般30min左右即可完成,要求麻醉既要迅速起效、镇痛完善,又要苏醒及时,尽可能减少麻醉药的并发症,无不良反应。异丙酚又称普鲁泊福、丙泊酚,乳白色液体,短效静脉全身麻醉药,起效迅速,无明显蓄积,苏醒快而完全。对于精神紧张、疼痛耐受性差的患者,单独使用时麻醉效果不够完善,术后宫缩痛的发生率较高[2]。异丙酚可明显减少因麻醉、手术等因素所致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异丙酚对呼吸循环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抑制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3] ,用药后bp、spo2 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如出现舌根后坠,给予去枕头后仰位,托下颌可维持呼吸道通畅。将异内酚用于宫腔镜手术,具有起效迅速、术中患者无知晓、能缓解恶心、呕吐、术后苏醒快等优点。地佐辛是苯吗啡烷类衍生物,是兼备阿片类激动剂和拈抗剂的药物,是k受体激动剂,也是 ?受体拮抗剂。有研究表明 手术结束前30 rain给予患者肌肉注射地佐辛0.2 mg,/kg,能有效防治瑞芬太尼停药后所产生的痛觉过敏,而且对术后呼吸运动影响轻微,患者苏醒迅速、安静,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避免了使用芬太尼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的潜在风险,可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地佐辛的药代动力学表明,肌肉注射30 min内起效,作用持续约3 h,其镇痛作用比吗啡、可待因和镇痛新更强。健康患者应用本品的最高剂量为0.15 mg/kg,当剂量增加到0.20 mg/kg时镇痛作用增强[4]。地佐辛静脉注射后,能迅速起到镇痛效果,可以显著减少静脉注射异丙酚引起的注射痛,减少患者麻醉期间的不适症状,地佐辛的作用持续能使患者在术后苏醒期间能够保持一定的镇痛效能,地佐辛有类吗啡样呼吸抑制作用,其呼吸抑制的程度随地佐辛剂量增加而增强,地佐辛与异丙酚合用可明显增强后者的麻醉效能,使术中麻醉效果更为满意。地佐辛术中和术后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降低,由于不产生典型的?受体依赖,可使胃肠平滑肌松弛,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5]。因此两药合用后异丙酚用量减少,术中镇静深度得以降低,术毕清醒较快。由于地佐辛、异丙酚均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应常规术前吸氧并配备口咽通气道,呼吸囊,麻醉机等呼吸支持设备,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术中spo2 降低。术中麻醉医生需与术者密切配合,做好宫腔镜手术并发症的监测和预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综上所述,地佐辛复合丙泊酚能减少异丙酚注射痛,减少丙泊酚用量,缓解患者苏醒后下腹疼痛,地佐辛复合异丙酚麻醉效果确切,可安全用于宫腔镜电切术。

                                 参考文献

[1]  李步龙,李明睿,詹红,等.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实用麻醉学杂志,2006,22(1):78.

维生素d2篇10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 二维色谱柱; 双样充系统;婴幼儿配方奶粉;维生素D; 维生素A; 维生素E

1引言

婴幼儿配方奶粉又称为母乳化奶粉,是一种以牛乳(或其它动物乳)为主要原料,通过调整成分模拟母乳,可供婴幼儿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一种人工食品[1]。根据国家标准中有关奶粉营养成分规定,维生素指标中必须强化的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及其它水溶性维生素等;其中维生素D在实际母乳中含量极低,约为4~40 IU(国际单位)L(0.1-1.0L)[2~4],主要对应形式为维生素D3和25OH 维生素D3[4,5],因此通常将维生素D3制成水可分散性的微粒形式,添加到婴幼儿强化奶粉中[5,6]。关于奶粉中维生素A、D和E的测定方法的报道较多,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样品基质复杂,3种维生素对温度、光照、氧气和极端的pH值较敏感,且多数经过包被后再添加到食品基质中[7],因此分析方法常包括皂化破壁、有机溶剂萃取,浓缩和净化等步骤[8,9],在现行标准分析方法中[9], 需采用正相制备色谱、反相分析色谱两套仪器,分别进行净化制备和分析,前处理过程极其繁琐,大大影响样品分析效率。本研究采用在线二维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样品经过皂化、萃取后,直接进样,同时完成维生素A, D和E的分析测定,提高了方法的准确性和样品分析效率。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3结果与讨论

3.1二维色谱流路构建和阀切换时间的确定

维生素A和E在配方奶粉中含量较高,样品经过皂化萃取后,可直接在一维色谱柱中实现分离。维生素D含量较低,且样品基质干扰较大,原标准方法需经过正相制备色谱的净化,将含有维生素D的馏分蒸干定容后,再在反相色谱上进行分析[9]。本研究采用二维色谱分离的中心切割法,样品在一维色谱柱实现初步分离后,将含有维生素D的馏分切割至二维色谱柱中进行分离。系统连接图见图1。

为确定右侧阀的准确切换时间,实验将一维色谱柱直接与UV连接,进标准品溶液,测定维生素D2的出峰时间和维生素D3完全洗脱出色谱柱的时间。由于外界因素影响,维生素D的保留时间会有微小波动,切割的时间窗太窄容易造成目标物的损失;时间窗太宽,会使切换到二维分离柱的溶剂体积过大,对二维分离产生溶剂效应。本实验通过连续进样,考察了保留时间波动范围,确定了最终的切换时间。在一维色谱分离中,维生素A和E在12 min内即可完成分离过程,而在二维色谱分离中维生素D的保留时间约为21~22 min,因此方法采用二位置六通阀实现了色谱柱后的紫外检测器共用。左侧阀的切换时间定在12 min,在12 min之前,一维色谱柱与检测器连接;在12 min之后,二维色谱柱与检测器连接,从而实现维生素A、D和E的同时检测。阀切换时间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