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十篇

时间:2023-03-19 22:31:46

静脉炎

静脉炎篇1

例1:患者,女,71岁,于2009年4月13日10:20以“间断心悸、胸闷3月”为主诉入院。ECG示:心房颤动,心率120~140次/分。心脏彩超示:正常。胸片示:心影增大,心尖部向左侧扩大,两肺野清晰,双侧肋膈角锐利。入院后诊断:①心律失常-心房颤动;②高血压病2级,高危。入院后即给氯化钠注射夜250ml+胺碘酮针300mg以50ml/小时泵入,6小时后改为25ml/小时泵入。于右手背置留置针输入。胺碘酮应用至4月14日19∶00,期间共输入3瓶,累计用量为900mg,仍为房颤,遂停用。4月17日晨8∶00查房时发现右前臂外侧沿静脉走向有长约10cm的硬结,表面皮肤发红,皮温较高,触痛明显,顺浅静脉走行。考虑与胺碘酮引起的浅静脉炎有关。遵医嘱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并指导患者间断抬高右上肢,以促进静脉回流,4月19日局部不良反应消失。

例2:患者,男,63岁,于2009年4月10日16∶40以“发作性心悸7天,活动后胸闷1天余”为主诉入院。ECG示:心房扑动,心率136~145次/分,2∶1、3∶1、4∶1下传,心脏彩超示:风心病、二尖瓣轻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后即给NS 250ml+胺碘酮针300mg以50ml/小时泵入,6小时后改为25ml/小时泵入。于左前臂置入留置针输入,4月11日11:40输液部位外渗,于右侧前臂再次置入留置针,4月13日9:00因复律成功,遵医嘱停用胺碘酮,累计量达2100mg,观察右前臂肢体肿胀,给予热敷。于4月15日因双上肢疼痛、红肿,右前臂皮肤有小疱疹,行双上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示:右侧中下段头静脉炎合并血栓,左侧下段头静脉炎合并血栓。请皮肤科、普外科会诊,右前臂肿胀、皮温高,尺桡动脉搏动正常,局部皮肤有小疱疹,皮肤科诊断为急性湿疹,给派瑞松外用,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针抗凝,4月16日给华法令片口服,并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双上肢,4月18日停用低分子肝素钙针,4月23日双上肢红肿、疼痛明显好转。再次彩超检查示:右侧中下段头静脉炎,左侧下段头静脉炎,4月24日双上肢红肿、疼痛消失,患者出院。

讨 论

胺碘酮是苯比呋喃类的一种衍生物,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制剂.临床上应用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其pH值偏酸2.5~4.0,血液正常pH值为7.35~7.45,静脉泵入胺碘酮使血液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机能和代谢,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静脉炎。胺碘酮对血管刺激性大,外周静脉途径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1],当浓度>6mg/ml,从外周静脉泵入时,输入时间>48h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8.2%[2],如静滴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其浓度不超过2g/L也可引起静脉炎。选择中心静脉给药途径可减少静脉炎发生。两例患者均为房颤患者,血液本身处于高凝状态,例1为小静脉输入胺碘酮,例2在第1次留置静脉针时即诉穿刺部位疼痛,观察局部无渗液,皮肤颜色正常,未予更换穿刺部位,第2天患者诉疼痛难忍,于对侧上肢重新留置静脉针。我科近年来一直使用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胺碘酮注射液,用药过程中对穿刺静脉并无特殊要求,笔者2005年进入心血管内科工作至今,临床工作中仅发现2例静脉炎、静脉内血栓形成患者,且发生时间也很集中。不良反应发生后,立即将药物批号、不良反应症状告知药剂科 ,药剂科对药物质量进行了相应的调查,排除药物质量引起的静脉炎。科室组织进行相关原因分析,查阅文献,提出防范措施。①胺碘酮浓度>6mg/ml,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由于中心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②选择外周静脉泵入时,选择上肢静脉,应选管径粗直、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中停留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③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如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和灼热,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均应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④输入胺碘酮前后均以NS 20ml冲管,输入前应用是为了防止因穿刺不成功造成药物外渗,输入后应用则是为了缩短药物残留于血管内的时间,从而减轻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⑤重视患者主诉和感受,密切观察穿刺侧肢体异常反应,及早发现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早期处理,使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静脉炎篇2

魏东风 周宏雷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76岁,因尿频、尿痛来诊。查体:T36.1℃,P55次/分,R14次/分,BP120/70m Hg。神志清,语利,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示白细胞30~40个/HP。诊断:下尿路感染、冠心病。

给予左氧氟沙星0.2g+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静滴(50滴/分)抗感染治疗。约5分钟后沿输液静脉皮肤发红、疼痛,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输入0.9%氯化钠溶液,30分钟后症状消失。次日再以氧氟沙星0.2g+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滴(30滴/分),未再出现类似症状,使用至感染痊愈停药。

例2患者,女,60岁,因发热、鼻塞、流黄涕来诊。查体:T 39.5℃,P55次/分,R 14次/分,BP120/70IIⅡn№。神志清,语利,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19×1010/L,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慢支肺气肿。

给予左氧氟沙星0.3g+5%葡萄糖注射液750ml静滴(60滴/分)3天,无明显不适,第4天静滴(70滴/分)入约200ml时,沿输液静脉皮肤发红,稍疼痛,减慢滴速,热敷,疼痛减轻,继续输液至完毕。停止输液后1小时好转。

讨论

喹诺酮类抗菌药属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决定其临床疗效的是药物浓度,而非药物浓度超过最小抑菌浓度的持续时间。实验表明,高剂量给药可取得最佳疗效。在与其他药物适当联用时,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但多数情况下,易发生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随合并用药种类增多而上升的趋势。有人报道3例静脉用左氧氟沙星致静脉炎中,有2例是在配伍浓度最大时诱发静脉炎。但上述2例均未达配伍浓度最大,同样诱发了静脉炎,经停药、静脉冲洗、减慢静滴速度后,静脉炎可缓解或不出现,说明左氧氟沙星在较低浓度滴速较快时可能诱发静脉炎。

巨大肾母细胞瘤误诊为被膜下脾出血1例

郑宝印

病历资料

患者,女,4岁,以“发现左上腹部肿块10天”为代主诉,于2008年7月12天入院。据患儿母亲述,患儿半个月前,不慎摔倒1次,当时患儿左侧腹部有小的擦伤出血,未加特别处理。10天前,发现患儿左上腹部有成头大小的包块,在家中由村医补液、抗炎用药5天(具体用药不详),肿块反而迅速增大,遂来我院求治。发病以来,饮食少,睡眠可,大小便无明显异常。既往无疟疾史。

查体:T38.2℃,P100次/分,R 22次/分,BP105/70 mm Hg,体重14.5 kg,发育正常,营养较差,神志清,精神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两肺呼吸音清晰,左肺界上移约2.0 cm心前区无隆起,心率100次/分,律齐,无明显杂音;腹部高度膨隆,以左侧为著,内脏触诊不清,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可。血Hb 70 g/L,WBC 12.6×1010L,N0.76,L0.24。HBsAg(-),HCV(-),HIV(-),梅毒血清筛查(-)。血型:B型,Rh(-)。凝血四项正常,尿常规(-),B超提示:左上腹巨大均质包块。腹部平片:肠管右移,肿物巨大,其中未见钙化灶。

综上所述,初步诊断为被膜下脾破裂出血。

处理:配同型血400ml,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取左侧经腹直肌之竖直切口,打开腹腔,未发现腹腔中有出血,脾位于左上腹,大小、颜色、质地均正常;于左侧后腹膜下有10cmX15cmX18cm之肿块,色苍白,质地中等,较固定。取肿物部分组织迅速冰冻切片,提示:符合恶性肾母细胞瘤。探查右肾存在,且大小正常,决定切除左侧病肾。打开后腹膜,小心充分分离病肾周围结蒂组织,将病肾娩出腹腔外,显露。肾蒂,将病肾切除,肾蒂残端10号丝线双结缝扎,瘤体床仔细止血,并放置橡皮引流管2根。术后给予补液、抗炎、对症处理。3日后拔除引流管,住院9日,患儿恢复良好出院,随转上级医院放疗、化疗。

最后确诊:恶性肾母细胞瘤。

静脉炎篇3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效果;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9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86-01在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治疗是最为普遍的治疗方式[1]。在静脉输液中,留置针的使用是最为频繁的。然而,在用于静脉留置针进行治疗过程中,由于护理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和粗心,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影响了患者的正常静脉留置治疗。其中,静脉炎是发生比较常见的意外情况。在发生该情况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会给患者带来永久性的伤害[2]。当患者出现静脉炎的时候,程度较轻的患者会产生局部的不适,而程度较重的患者可能会造成局部组织溃烂甚至残废。因此,当在静脉留置期间出现了静脉炎意外情况时,进行必要的护理对策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以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的在静脉留置治疗中出现静脉炎的59例患者进行必要护理,并将处理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现将分析与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静脉留置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静脉炎的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5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15-66岁之间,平均年龄36.3岁。59例患者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为6人,血管条件诊断发现条件一般的为50人,血管条件诊断后发现条件较差的为10人。

1.2处理方法

1.2.1紫外线照射的处理方法机体内血管周围的组织对于出现炎症的坏死灶是有一定的吸收能力的。如果通过在出现静脉炎组织的局部进行紫外线照射,那么当其可以效应促使表皮的角朊细胞产生多种免疫因子及炎性介导因子,促进机体对炎性反应区域的吸收和修复能力,有利于炎症反应的康复。紫外线照射的时候,处理的方法主要是用紫外仪对炎症局部进行照射,照射的时间视炎症情况,不宜过长。一般一天照射一次,连续三天。并且,有相关报道指出酒精和硫酸镁在处理中也发挥着功效。有时候,出现静脉炎的原因是输液药物外渗,而有些药物会使血管活性增强。而一旦这些药物深入到组织中,会使局部皮肤出现苍白色或者紫色,且有明显的疼痛感。遇到这种情况后,应该立即用95%的酒精湿敷,再进行紫外线照射。

1.2.2脉冲电磁疗法的处理方法当静脉炎发生后,由于炎症使血管、淋巴管损伤和阻塞,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这时候,我们选择的处理方法是脉冲电磁疗法。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增强炎症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或消散。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报道其在缓解静脉炎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视的作用。脉冲电磁疗法使用方法是:按照磁疗机的操作手册对患者进行磁疗,一般治疗时间为10-20min,一天一次。

1.2.3应用美得喜的处理方法在静脉炎的处理中,应用美得喜进行治疗是最为常见的。美得喜是一种常用的抗炎外用药物,其可以迅速透过皮肤,直接作用到炎症组织局部。其具有抗炎、消肿、活血、化瘀、促进坏死组织再生等功能,可以有效促进水肿和血肿生成。美得喜的使用方法是:在炎症局部涂抹适量美得喜软膏,一天一次,连续使用七天。

1.3评价方法对患者进行静脉炎的必要处理后,要对处理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标准为:处理后患者疼痛感觉消失、局部皮肤组织肿胀以及皮肤白色或紫色完全治愈,临床检查效果良好为痊愈;患者的疼痛感觉得到缓解、肿胀褪去明显,但还能看到患者有静脉炎的症状且皮肤颜色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为有效;患者疼痛感觉依然存在、肿胀明显、皮肤颜色为紫色或者白色,静脉炎典型症状依旧存在即为无效。

2结果

通过我们的紧急处理后发现,59例患者经紫外线照射、脉冲电磁疗法和应用美得喜等处理方法的处理后,显效者53例,占所有静脉炎的病例数的89.8%;有效者6例,占所有静脉炎的病例数的10.2%;无效者0例,见表1。

3讨论

发生静脉炎时,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本研究中,出现静脉炎后,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处理对策,59例病例经过正确的处理后,显效者和有效者数量为100%。证明本研究中静脉炎的处理方法是可行的。在静脉炎处理中,我们选用了紫外线照射、脉冲电磁疗法和应用美得喜软膏。其中,使用紫外线对患病部位进行照射后,紫外光可以有效地刺激皮肤表皮细胞生成多种免疫因子和白介素,这些因子可以加强机体对炎性因子的抵抗能力,促进血肿、水肿、充血的消褪,增强局部组织的修复能力。在紫外线治疗中,把握好时间是关键。皮肤在长时间的紫外照射中,会发生多种继发症状。所以,在照射时,应对不用照射的部位进行遮盖,并对有紫外线过敏的患者酌情减少照射时间和次数。同时,我们在治疗中,还选择了脉冲电磁疗法。磁疗在静脉炎的治疗中所起到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其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处的营养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水肿,清除淤血,加速组织再生。磁疗能提高致痛物质水解酶的活性,使钾、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水解或转化。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我们还选用了美得喜软膏参与到静脉炎治疗中。美得喜软膏是常用的消炎、消肿药物,可以促进血肿和水肿的吸收,改善局部代谢和血液循环。其只能用于没有开放性创口的皮肤,对发生黏膜破损的患者禁用。

参考文献

静脉炎篇4

静脉炎是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不但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护理质量。临床上做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对我院2003年8月至2009年8月发生的因输液致静脉炎的24例患者做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3岁,输液时间在5~11天,其中Ⅰ级15例,Ⅱ级6例,Ⅲ级3例。经过治疗后,均无明显后遗症,效果良好。

1.2 判断标准 Ⅰ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1]。

1.3 治疗措施

1.3.1 物理疗法 冷热敷及红外线理疗照射。患者发生静脉炎部位用50 ℃左右湿毛巾热敷,以手腕内侧试温,不烫手为宜,湿热敷5~10 min,或者用红外线理疗仪照射。

1.3.2 药物治疗 (1)50%硫酸镁湿敷[2]患处皮肤表面,并加薄膜固定,2~3次/天,连用3天,再将聚维酮碘[3]涂擦患处,5~6次/天。(2)牛黄解毒片3~4片研碎加75%乙醇调成糊状均匀涂于发生静脉炎皮肤的部位及周围,厚度约1~2 mm,然后用无菌纱布敷贴胶布固定,更换1~2次,可以抗炎抗菌,解毒消肿[4]。(3)伤湿去痛膏贴于患处,但要避开静脉针刺部位,更换1次/6~12 h,注意皮肤破溃及胶布过敏者慎用。(4)正红花油涂于病变局部皮肤,轻轻按摩片刻,或用纱布棉浸油敷于患处5 min,4~6次/天,1周为一疗程[5]。

2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18岁,经专科检查确诊,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给予生理盐水250 ml,青霉素640万u,静滴,2g/天,滴速为60滴/min。4天后改用生理盐水250 ml,头孢曲松钠2.0 g,静滴,2/天。第5天治疗时一次穿刺未成功。第6天患者左手出现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例2,患者男,33岁,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5%葡萄糖250 ml,阿奇霉素0.5 g,静滴,滴速为40滴/min。30 min后患者自行将滴速调整为68滴/min,直至液体输完,主诉并无不良反应。第2天患者手背出现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例3,患者男,20岁,因咽痛、咳嗽来机关门诊就诊。给予生理盐水250 ml,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1.8 g,利巴韦林注射液0.5 g,静滴,1g/天。治疗第3天患者手背出现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3 讨论

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以预防为主,必须积极消除及减少引起静脉炎的各种因素。其发生的相关因素较多,主要是输液时间长,静脉血管收缩,操作时没有合理使用和保护血管;输入药物的刺激性、速度;操作处置时无菌观念不强。在预防的措施当中,主要有:(1)熟练操作技术。合理使用和保护血管,避免多次穿刺,选择弹性好的血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2)掌握配药时间。规定现用现配,防止药物结晶沉淀而致静脉炎[6]。(3)严格无菌技术。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如果患者患了静脉炎,则必须进行妥善的护理及治疗。我们临床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合理使用和保护好血管,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肖煜东,许丽华.静点药物性静脉炎和疼痛发病机制的探讨及防治方法.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17-718.

2 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3 曹岚,唐春炫,罗庚求.局部封闭加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11):39-40.

4 司马欣元.输液致静脉炎的防治和护理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8A):48-49.

静脉炎篇5

方法 选择骨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150例行留置针患者,对发生静脉炎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及护理干预。结果 150例患者中发生静脉炎22例,静脉炎发生率为14.67%。统计分析发现,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与穿刺部位、留置时间、输液性质有关(P<0.05)。结论 选择好穿刺静脉、合适的留置时间、熟练的穿刺技术是预防静脉炎的关键,对于静脉炎要早发现、早处理。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护理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4-0549-03

中图分类号:R 47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43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目的是减少反复的穿刺、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及提供快速输液途径,确实给护理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但由于静脉炎的发生也困扰着护理工作者。现在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150例静脉留置针患者出现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15~82岁,留置时间24~120 h。穿刺部位:手背部48例,前臂58例,下肢静脉留置针44例。留置针采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4G×19mm/Y-G型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

2.方法 ①静脉的选择及穿刺:选择血管直、粗大及远离关节处、容易固定的地方。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如果多次穿刺失败要更换穿刺部位。穿刺成功后用3M透明胶布固定好。 ②留置针管的处理:输入一般无刺激性药物及非高渗性液体,不封管,如输入为刺激性药物或者高渗性液体,后用250 ml生理盐水加12500 U肝素钠,推注约5 ml正压封管。

3.观察内容及处置 穿刺部位及其周围皮肤有否出现红肿、疼痛、输液静脉有否发红及条索状改变等现象。静脉炎发生后即拔出留置针,抬高患肢,局部采用50%硫酸镁溶液、生马铃薯片敷患处,如局部有坏死的要报告医生给予抗感染治疗及伤处换药。

4.静脉炎判断标准[1]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判断标准:Ⅰ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50例行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22例,发生率为14.67%,其中上肢11例,下肢11例;Ⅰ度患者16例,Ⅱ度患者4例,Ⅲ度患者2例;留置时间3天以下6例、3天以上(含3天)16例;非刺激性及非高渗性液体7例、刺激性及高渗性液体15例。结果下肢静脉炎发生率低于上肢;非刺激性及非高渗性液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刺激性及高渗性液;穿刺针留置<3天静脉炎发生率低于留置≥3天。比较经统计处理,P均<0.01。见表1~3。

讨 论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穿刺技术、留置时间、输液性质及病人体质等有关。如选择穿刺的静脉容易滑动、回流不畅或近关节处不易固定的较容易发生静脉炎,且下肢的发生率较上肢多并严重,因上肢静脉较近心脏回流较好、痛觉也较下肢敏感,下肢由于重力的作用及有较多的静脉瓣,液体回流较慢,所以输液压力的作用下较易渗出而发炎。操作者技术不熟,反复多次穿刺损伤了静脉壁,液体回流不好、容易渗漏,静脉炎随之发生。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大,留置针长时间停留对静脉壁内膜有刺激或损伤,导致血管壁变硬及不光滑,液体回流变慢,也容易外渗。所输液体有刺激性或高渗性对静脉内膜刺激大,导致静脉的渗透性增加及液体流速变慢,所以液体渗出静脉外并刺激周围组织,加重了炎症反应,更严重者有些药液还会腐蚀周围组织、出现坏死,本组病例Ⅱ度以上的患者均为输入该类液体。病人体质肥胖静脉显露不好,给穿刺带来困难,要反复穿刺,这样既损伤了静脉也损伤周围组织,炎症更容易发生,昏迷的患者由于痛觉反应迟钝,炎症反应没感觉,等到医务人员或家属发现时已发生了严重的发炎或坏死。一般下肢的静脉炎较上肢严重,就是与下肢的感觉反应较上肢迟钝有关。

静脉炎大部分经处理后都可治愈。最好能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处理得越早效果越好。炎症刚出现时就拔出留置针,不用特殊处理,炎症都可自行消退。Ⅰ~Ⅱ度的静脉炎拔针后抬高患处以促进液体回流,并用50%硫酸镁溶液或生马铃薯片敷患处。50%硫酸镁溶液为高渗溶液,对细胞有脱水作用,故对周围组织有消肿作用。镁离子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减轻血管的收缩,血管内压力减轻液体不易渗出。生马铃薯有大量淀粉,有降温、减少渗出,促进药物吸收作用。冰马铃薯片冷敷静脉穿刺点上方,可达到提高痛觉阈值,消炎之功效[2]。马铃薯也比较容易取材,较为经济、方便。Ⅰ~Ⅱ度的静脉炎经积极处理,均愈合较好,没有留任何后遗症。Ⅲ度静脉炎要积极处理外,还要密切观察周围组织的病变,防止有坏死发生,如果有严重周围组织坏死,要报告医生加强抗感染及换药治疗,换药时可用湿润烧伤膏涂患处。

静脉炎的预防主要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和给病人及家属做好宣教工作。掌握好静脉穿刺技术是关键,因为技术好能减少穿刺次数,少损伤静脉。要选择好穿刺部位及静脉,本组病例观察结果,静脉炎的发生率上肢比下肢少、上肢比下肢轻,故最好能选择上肢。对留置针要固定好,给病人及家属做好宣教工作,让他们懂得留置针的作用及保护方法,教育他们不要随便调整输液速度,输液时抬高输液侧肢体,洗漱时不要洗湿留置针。输液时根据药物的性质调整好输液速度,对有刺激性及高渗性的药物输完液后要作好封管,并嘱病人如出现疼痛等不适时要及时报告护理人员。护理时要多观察,因为这类液体的静脉炎发生较严重,要多注意,加强护理防范。对于象甘露醇等液体输完液后可用生理盐水冲管,保证药液完全进入体内,并可稀释冲去滞留在静脉内的甘露醇,减少在局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对血管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3]。

综上所述,静脉炎的预防要选择好穿刺部位及留置时间,要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对病人及家属要作好宣教工作,配合护理人员护理好留置针,发生了静脉炎要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丁红美.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安徽医药,2010,14(11):1367-1368.

[2]沈 娟,丁建生,邢爱平,等.不同方法预防甘露醇外渗的对比研究[J].右江医学,2011,39(5):567-567.

静脉炎篇6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护理

静脉留置针因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操作方便、易于固定、能有效满足输液、输血等临床抢救需要的特点,目前已经被广泛临床应用。但是留置针作为血管内的异物与外界相通,如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强药物或静脉内防治时间过长,均可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不良反应,或在操作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引起局部静脉炎等。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4~70岁,平均48.5±18.6岁;留置时间24~36小时。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带肝素帽的静脉留置针,固定使用3M一次性透明敷贴。

评价标准: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①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②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③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疼痛程度按WHO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静脉炎发生情况:100例使用留置针患者,有15例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15%。

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炎的发生率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如20%甘露醇时,在下肢静脉穿刺或股静脉穿刺时,在输液量>1500ml时或留置时间较长时,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上升,见表1。

讨 论

与静脉炎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可能与静脉穿刺部位(置管部位),输注的药物是否具有刺激性,留置时间长短,输液量等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药物及液体刺激:观察结果发现,术中输注药物及液体对静脉的刺激,为术中出现静脉炎的重要原因,如20%甘露醇快速滴注,容易破坏静脉壁,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药物渗出;如观察发现麻醉诱导插管时,静脉注射物,如阿曲库胺,部分病人约5分钟后局部浅静脉可见红色条纹。但一般症状较轻。

液体输入量及速度:液体输入量与静脉炎的发生也有关系,静脉日输液量>1500ml是发生静脉炎的概率明显多于日输液量

置管的部位:下肢静脉回流差,下肢血管比上肢静脉易发生静脉炎,下肢留置静脉发生静脉炎3.7%,上肢2.2%。股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感染高于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因为股静脉位置隐蔽,反复进退穿刺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增加感染机会,另外,由于股静脉靠进会,易被大小便污染发生静脉炎。

留置时间;美国静脉输液委员会(INS)提出,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3~5天,而我国一般4~6天,最长达20天。本研究显示静脉留置针留置超过5天,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由3.45%达到19.27%。国内部分学者也认为,套管针留置5天的静脉炎发生率为0,建议将5天作为常规留置时间。

其他原因:①术中两路液体使用双腔管,而术后常常一路液体维持,另一静脉腔在外,易形成感染机会。②静脉炎的发生还可与操作技术有关,如操作者进针角度小,进针时阻力大造成血管损伤,有时在寻找血管中易损伤血管,随着留置针在血管内时间的延长,发生局部渗漏及静脉炎的频率增高。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留置针穿刺前已被污染。

护理对策

留置针的选择: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择细短留置针,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可减少机械刺激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正确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药物的性质及液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药物或输液量较大时,因选择粗大静脉,若从远端静脉输入,输入速度不宜太快。用药顺序上,先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输入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输入化疗药物、血液制品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有形成分的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伤。

选择适合的穿刺部位:对血管的总体要求是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首选前臂掌侧静脉,婴幼儿可选头部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等较粗直的血管;外周循环不良、大面积烧伤病人宜选择股静脉或颈外静脉;长期卧床及老年病人尽量不选下肢静脉。

静脉留置针最好的留置时间3~5天,尽量不超过7天。

严格无菌操作:静脉穿刺处皮肤消毒效果直接关系到留置后静脉炎的发生。采用三消法:①穿刺前消毒,用碘酊以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呈螺旋形涂擦,面积7cm×8cm,待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的方法脱碘2次,待干后进行穿刺置针;②穿刺后消毒,置针成功后,用75%乙醇,以上述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针柄1次,注意避开针眼处,面积同上,自然风干后覆盖粘贴,保证粘贴牢固;③拔针前消毒,掀开粘贴,再用同样的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次,面积6cm×7cm,以无菌敷料覆盖,轻压下拔针,并用胶布固定,留置期间无需更换粘贴。

封管方法须正确: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如方法不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如果将封管针头全部扎入留置针内,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时,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管腔内,导致凝血堵塞。封管液太少(<10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液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变硬。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40ml/分),用力过猛,使血管内部压力突然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局部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

静脉炎的处理:若留置针置管中出现局部血管硬化等炎症现象,立即拔管,抬高患肢,局部热敷。同时根据静脉炎的分级与输注的液体采用不同的药物处理。①红肿型选用50%硫酸镁纱布敷于创面上,同时保持创面上敷料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②硬结型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外敷炎症局部,外面包上纱布。③输注环丙沙星出现静脉炎时采用亲水性高分子凝胶外敷。④氟尿嘧啶致静脉炎用芒硝膏外敷。⑤热敷间隙期,局部涂擦喜疗妥软膏。⑥康惠尔透明贴敷料预防和治疗静脉炎,可使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迅速缓解。⑦山莨菪碱红花乙醇混合液湿敷治疗静脉炎,特别对高渗液、阳离子溶液及血管收缩药引起的医源性静脉炎效果好,山莨菪碱有较强的解痉和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⑧高压氧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

总之,通过规范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加强留置期间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的消除和减少留置针相关的静脉炎的发生,提高输液质量,减轻病人痛苦。

参考文献

1 刘红军,张莉,王力红.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7,31(4):312.

2 姜安丽,石琴.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82.

3 唐映辉,高林春,刘光琼,等.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杂志,2001,18(4):25.

4 张建兰,樊小平,陈彩林.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08,6(11):2863-2864.

5 Kamal GD,Divishek D.Reduced int ravascular cat heter related infrction by routine use of antibiotic bonded cat heters in a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1998,30(3):145-152.

6 周肖琴,甘宇.静脉留置针应用体会[J].医学文选,2000,19(6):992-993.

7 李晓燕,刘洋,陈卫红.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5):300-301.

8 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9-221.

静脉炎篇7

关键词:凯时;外周静脉;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77-01

凯时是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静脉注射用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制剂,由于脂微球的包裹,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不易失活,且具有易于分布到受损血管部位的靶向特性,从而发挥本品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另外,本品还具有稳定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和查阅相关文献,现以一例凯时外周静脉给药引起的静脉炎的患者为例,将凯时外周静脉给药引起的静脉炎及其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女,49岁,因“双侧甲状腺癌”收住我科。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后,患者于全麻下行左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右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凯时注射液10ug/支2ml,QD,以改善局部微循环治疗。第三天输注中,出现注射点以上的血管网呈淡红色显现,约5*10CM范围,伴轻度疼痛及肿胀感。

1.2 注射方法: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凯时注射液10ug/支2ml(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83F),选取浙江玉升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静脉输液器(7号),应用左前臂浅静脉留置针,匀速滴注,约20~30分钟滴完,滴速40~60滴/min,1次/d,用药时间1~14d不等。

1.3 静脉炎

1.3.1 静脉炎分级标准为0~4级:0级,局部无变化;1级,局部皮肤浅红色伴或不伴有疼痛;2级,局部皮肤深红和或水肿,输液部位疼痛;3级,输液部位疼痛,局部皮肤发红和或水肿,静脉变硬,沿静脉走行出现条索状物;4级,输液部位红肿,疼痛,条索状物形成,长度大于1英寸(2.5cm),有脓液流出。

1.3.2 静脉炎的分类: 机械性静脉炎:物理刺激所致,与导管留置状态(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过度或不合适的活动);固定不良,在更换敷贴或延长管时引起导管移动;过大的导管型号,细小静脉;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送导管速度过快;微粒物质等因素有关。 化学性静脉炎:药物及溶液的刺激引起,与药物的pH 值、渗透压、血液稀释不充足,留置时间过长,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充分冲管等因素相关。 细菌性静脉炎:感染所致,最少出现(2%),可由血培养和(或)导管细菌培养结果确诊,与操作者洗手不彻底,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皮肤消毒或消毒剂使用不良,污染溶液,非密闭式固定,敷料污染潮湿,穿刺技术不当等因素有关。 血栓性静脉炎:由于血栓形成导致,由B 超确诊。

1.3.3 静脉炎的处理:

1.3.3.1 确诊的血栓性、细菌性静脉炎和头皮针、外周留置针引起的任何静脉炎均应立即拔管(针)。

1.3.3.2 抬高发生静脉炎的肢体,避免剧烈活动。

1.3.3.3 湿热敷:45-50℃湿热敷20min qid;水肿明显可用33%硫酸镁湿敷30min bid。

1.3.3.4 药物治疗:外用喜疗妥、扶他林、海普林等软膏;土豆片、如意金黄散等外敷。

1.3.3.5 化脓者应抽取脓液并做培养,局部5%PVP-I消毒,外用消炎药膏,换药bid。

1.3.3.6 使用激素:疼痛明显可按医嘱局部外用地塞米松针或地塞米松针5mg加生理盐水40ml 在炎症静脉下方缓慢静注,维持30min。

1.3.3.7 血栓性静脉炎如为下肢血栓应患肢制动,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溶栓。

1.3.3.8 细菌性静脉炎如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时按医嘱抽血培养(导管内采血及对侧肢体采血),并使用抗生素。

2 护理方式

2.1 心理护理:在凯时外周静脉给药前询问病人对药物的既往史,对一次使用凯时的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讲解凯时的药理作用及输液后的不良反应,于输液前为患者宣讲一定的输液知识,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心理。于用药后,定时,及时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用护士的爱心,耐心,以及过硬的护理技术为患者减少痛苦,提高疗效。

2.2 输液护理:(1)输液前护士应当注意药物是否保存适宜,是否符合遮光,温度0~5℃,未冻结的条件,否则凯时中脂微球的破裂会导致PGE1释放出来,刺激局部血管。(2)输液之前,指导家属协助患者用温水或是热毛巾敷手,以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方便护士寻找血管进行穿刺。(3)第一次输注凯时的病患应减慢滴速,并根据患者静脉局部情况调节滴速,在凯时外周静脉给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定时巡视病房,及时查看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本例患者在发现有不良反应出现时,立即停止输注凯时,并拔除留置针,以喜疗妥软膏外涂患处,在约10分钟后血管网消失,之后疼痛及肿胀感也随之慢慢消退,半小时后恢复正常。(4)输液后,护理人员在静脉炎局部用喜疗妥乳膏按摩,起到消除水肿,加速渗出物吸收的作用,指导患者家属每晚用热毛巾湿敷输液部位,15~30min/次,以促进局部微循环,减轻或消退静脉炎症。

参考文献

[1] 张王琴,叶海静,伊爱珍等.凯时不同输注方式对静脉炎发生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2,19(2):68-69

[2] 黄超英,邓丽芬,杨富英等.静注给药可有效降低凯时所致静脉炎发生率[J].现代医院,2011,11(1):96-97

静脉炎篇8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普遍应用是临床治疗、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不仅避免了每日必须进行的静脉穿刺,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具有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便于肢体活动,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1]。我科于2011 年10月,对1 例胃癌根治术后使用BD静脉留置针致重度静脉炎患者给予精心护理,一周后患者静脉炎完全消退。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6 岁,入院诊断: 胃癌术后。患者消瘦,血管弹性较差,于2011年10月3日入院后在患者右下肢大隐静脉处穿刺BD静脉留置针,3M 敷贴覆盖,医嘱长期予以头孢米诺2g、30%脂肪乳营养支持及静脉补钾等治疗。第二天下午16时平车推患者外出检查,检查完毕于16点30返回病房,护士接病人时发现右下肢大隐静脉BD静脉留置针穿刺处出现红、肿、热、痛,立即拔除留置针,但红肿面积沿静脉方向向继续扩大,最大面积曾达到6cm × 12 cm,并且穿刺部位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未破裂)。考虑为BD静脉留置针引起了重度静脉炎,经静脉抗炎,75%的酒精的湿敷,以及芦荟去皮取瓤敷于患处,拔针后第2天张力性水泡消退,下肢红、肿、热、痛明显减退,第7天红、肿全部消退,肢体的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2 护理

2.1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出现重度静脉炎后,出现了紧张、恐惧心理,我们向患者讲解了重度静脉炎的发生、治疗、护理措施及预后,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理解,积极的配合治疗。特别强调每次外敷时将创面好转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2],以增加患者的信心及配合程度

2.2 常规护理

2.2.1 创面处理: 立即拔除留置针,用75%酒精湿敷红肿部位,每日2次温水擦浴皮肤,保持全身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2.2.2 护理: 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 ~ 30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

2.2.3 护理观察: 观察患肢皮肤温度、色泽、红肿热痛的面积及水泡情况,每日监测体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严格床旁交接班。

2.2.4 全身用药: 遵医嘱继续静脉抗感染治疗。

2.3 肿胀局部的治疗:拔针后立即用棉签沾取75%酒精在患者左前臂掌侧行过敏实验,20分钟后观察反应,患者局部无红、肿及发痒情况,立即取无菌小纱布数块放入75%酒精中浸透纱布后取出纱布,覆盖在红、肿、热、痛部位,纱布干燥即更换,持续至当天20点后用芦荟去皮取瓤敷于患处,同样,应先作过敏实验,用芦荟汁直接涂在患者右前臂掌侧,20分钟后观察反应,患者局部无红、肿及发痒情况,将芦荟去皮,将瓤用消毒的小刀切成薄片,直接覆盖在红、肿、热、痛部位,待芦荟汁吸干后更换。拔针后第二天用75%酒精湿敷,每日4次,每次40分钟。没有湿敷时,予以带棉芯的输液贴盖住针眼处。以免针眼处感染。

3 经验总结

我科每月使用静脉留置针200-300人次,随着静脉留置针的普遍应用,静脉炎的发生率也在上升。静脉炎的发生与静脉穿刺部位、留置时间、药物性质及液体量有关[3]。有文献报告:下肢静脉留置针血栓及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上肢[4]。另外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抗化学性、机械性损伤能力下降,故留置套管针时应尽量选择直径≥3 mm的血管[5]。还要避开关节不易于固定的血管。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6] 。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细菌经过导管侵入。对于含钾的液体应与不含钾的液体交换静脉滴注。保留时间最好不超过3 d[7],发现稍有红肿者及时拔管重新置管,认真做好留置针的观察和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重度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秦晋红,王改红,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家庭护士,2008,6(6A),1469 -1470.

[2] 孙丽,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6),230。

[3] 柯琦,罗鸿萍,孙琳,术后留置针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护理学杂志,2009,8( 2),76 - 77。

[4] 李世芳,李世英,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对留置针打折影响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20),1907。

[5] 张丽华,龙小兰,张红,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四川医学,2008,29(6),792。

[6] 李娟伟,林雯倩,梁前芝,静脉留置针在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探讨,现代医院,2007,7(8),100。

静脉炎篇9

通讯作者:冯文英

【关键词】 化脓性阑尾炎; 门静脉炎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2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4 h急诊入院,为脐周痛6 h转移至右下腹麦氏点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呕吐,1 h前突发寒战高热,体温达39 ℃,输液退热治疗后体温降至37.3 ℃,随即又升高伴畏寒。入院查体:T 37.3 ℃, P 100次/min,R 20次/min,BP 120/70 mm Hg。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余(-)。辅助检查:胸片:心肺膈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7.63×109/L,中性粒细胞98.6%;尿常规未见异常;凝血时间正常;乙肝六项:表面抗体(),余(-)。入院后2 h入手术室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长约6 cm,明显水肿,末端直径1 cm,腔内化脓,张力较高,未穿孔,顺利切除阑尾,安返病房。术后9 h体温达38.5 ℃;术后第1天阵发性寒战高热,体温达39.8 ℃,改用三代头孢抗生素、抗厌氧菌药物及退热治疗;术后第2天体温最高达38.5 ℃,无寒战,双侧巩膜出现黄染,右上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Murphy征(-),肝区无叩击痛。肝功能(括号内为正常值):谷草转氨酶92 U/L(0~40 U/L),谷丙转氨酶102 U/L(0~42 U/L),碱性磷酸酶224 U/L(45~135 U/L),总胆红素128.4 μmol/L(1.7~22.5 μmol/L),直接胆红素97.6 μmol/L(0~7 μmol/L),间接胆红素30.8 μmol/L(1.7~16.8 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585 U/L(1.2~2.5 U/L),A/G 1.68(1.2~2.5);尿常规:尿胆原 ++,胆红素 ++,余(-)。肝胆B超未见异常――肝脏形态正常,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肝静脉、门静脉(直径1.24 cm)通畅,管壁回声略增强,内膜面粗糙;胆囊壁光滑,内回声均匀。诊断为化脓性阑尾炎并发门静脉炎,加用保肝、抗凝治疗,自术后第3天体温降至正常。术后第5天巩膜黄染减轻,复查肝功能:谷草转氨酶56 U/L,谷丙转氨酶85 U/L,碱性磷酸酶182 U/L,总胆红素31.2 μmol/L,直接胆红素18.4 μmol/L,间接胆红素12.8 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475 U/L。术后第8天巩膜黄染消失,肝功能谷草转氨酶47 U/L,谷丙转氨酶59 U/L,碱性磷酸酶142 U/L,总胆红素27.8 μmol/L,直接胆红素12.7 μmol/L,间接胆红素15.1 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365 U/L;血、尿常规正常。术后病理: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出院,未予随访。

2 讨论

门静脉炎是腹腔感染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通常继发于其属支流域内或其邻近结构的感染。由于门静脉主干无瓣膜,当腹腔脏器发生感染时可引起门静脉炎,其中以阑尾穿孔或脓肿最多,其次为肝胆化脓性疾病、胃肠道癌肿、前列腺脓肿、盆腔感染、肛管及痔手术后感染等[1]。阑尾炎引起的门静脉炎其机理是因为阑尾静脉的特殊解剖所致。阑尾静脉回流入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后,回流入门静脉。当阑尾炎症严重,特别是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的病例[2],阑尾脓栓脱落随血液进入门静脉,引起门静脉炎。本病虽然发病率低,但致死率高[3]。

本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阑尾炎并发门静脉炎的诊断要点有:(1)原发病急性阑炎的表现: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和反跳痛,白细胞计数升高等;(2)在急性阑尾炎发作之后出现寒战,高热,黄疸和肝肿大,肝区疼痛、叩痛等,严重时出现脾肿大和腹水;(3)查肝功能,如转氨酶增高,并通过 B超检查,排除肝脓肿、肝肿瘤、胆囊炎、胆石症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和膈下脓肿等疾病;(4)现代影像学技术有助于早期诊断,腹部增强CT不仅能发现腹腔感染性病灶,而且还能显示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肝脓肿。多普勒超声还能显示门静脉血流情况[4],表现为门静脉系统管壁回声增强、增厚,门静脉内径增宽,内膜面粗糙,腔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光团、光斑及雾状、絮状强回声,可附着于一侧或两侧管壁,血流减少或中断。本病例患者术前即出现寒战高热;有阑尾化脓,腔内张力较高及手术操作难免挤压阑尾等因素;去除原发病灶后仍有寒战、高热等表现,且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门静脉内膜面粗糙,故考虑为门静脉炎。

本病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综合治疗,否则可能致门静脉栓塞甚至累及到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导致肠壁缺血性梗塞、肝脓肿、脾脓肿、败血症,甚至死亡。其治疗原则:(1)首先积极有效地处理原发病灶,急诊行阑尾切除术[5];(2)术前术后及早抗感染治疗,选用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广谱抗生素,可联合应用抗厌氧菌药物;(3)在抗生素应用前提下可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4)可加强支持治疗和保肝治疗。抗凝剂的应用仍有争议,笔者认为在患者无明显出血性疾病的情况下,应用抗凝剂可以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但需注意复查凝血功能。

总之,对于急性阑尾炎尤其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手术前后都应该密切观察病情转归情况,如有手术前后寒战高热者或体温下降后再次升高者,则应注意有无黄疸出现,有无门静脉炎和肝脓肿发生的可能,及时行血、尿常规、肝功能、B超、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及时处理,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 叶维法,钟振义.临床肝胆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71-972.

[2] 张祖苟,武正炎.腹部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南京:江苏科学技出版社,1982:241.

[3] 秦俭,邓漾,陈胜,等.急性阑尾炎并发门静脉炎一例报告.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02):200.

[4] Farin P,PaajanenH,Miettinen P.Intraoperative US diagnosis of pylephbitis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s a complication of appendicitis:a case report.Abdom Imaging,1997,22(4):401-403.

静脉炎篇10

[关键词] 胺碘酮;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b)-124-02

胺碘酮作为治疗和预防反复发生及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室纤颤的第Ⅲ类抗心律失常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轻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我科于2007年5月~2008年4月共计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后致静脉炎18例,在护理中经探索其原因及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就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例,均为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5~73岁,其中Ⅰ级11例,Ⅱ级5例,Ⅲ级2例。

1.2判断标准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1]: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原因分析及护理

2.1患者对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给药时的注意事项认识不足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给药前让患者了解胺碘酮使用的必要性及其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输注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静脉炎的转归,消除其恐惧心理并取得配合及理解。

2.2调节输注的浓度、PH值、控制给药的持续时间

本组18例静脉炎患者的给药浓度为0.6~3.0 g/L。据文献报告:静脉滴注胺碘酮浓度>3 g/L时,易引起外周静脉炎,如静脉滴注持续时间超过1 h,其浓度不超过2 g/L,也可引起静脉炎[2]。调查研究还发现:高浓度胺碘酮外周静脉泵入时间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正态分布关系,泵入20~30 h,静脉炎发生率最高,2 h之内几乎无静脉炎发生,47 h后继续泵入胺碘酮,静脉炎发生率未见增加[3]。血液正常PH值为7.4,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4],引起静脉炎。临床上常用的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低,呈酸性,若配伍后偏离其PH值范围,则可能产生混浊、沉淀或加速分解[5],引起静脉炎。因此,在使用胺碘酮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的过程中,掌握好其给药浓度和给药的持续时间至关重要。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减少静脉给药的时间,调整给药浓度,并尽早过渡到口服给药。

2.3注射部位的选择与静脉炎的关系

2.3.1首选中心静脉给药选择中心静脉给药,由于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3.2血管的选择通过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选择上肢静脉,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6]。选择外周静脉给药时,宜选择管径粗直、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

2.4药液渗漏及静脉炎的防护

2.4.1对使用胺碘酮的患者,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如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和灼热,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均应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给予33%硫酸镁湿敷。

2.4.2药液外渗者早期以5%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做局部环状阻滞。利多卡因注射后对局部静脉产生作用,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减轻和阻止液体和药物的渗漏及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7]。

2.4.3局部组织红、肿、热、痛或静脉条索状改变时,及时给予甘油硫酸镁湿热敷。将硫酸镁与甘油制成乳剂,其经皮肤吸收率大于水剂,增加了药物在单位时间内的渗透量,同时甘油作为保湿剂,使皮肤环境湿度增加,角质水合程度增加,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也得到提高,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8]。每日2~3次,每次20 min左右或持续湿敷24~72 h。

2.4.4输液前以生理盐水做引针穿刺,防止因穿刺不成功造成药物外漏。输液结束后用20 ml左右生理盐水推注,缩短药物残留于血管内的时间,从而减轻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2.4.5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莲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化血管壁、祛腐生肌之功效,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代谢,利于创面修复,另外通过保护神经末梢和松弛立毛肌达到止痛作用[9]。广泛应用于临床化疗性静脉炎、静脉输液外渗、静脉炎等。其疗效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敷法。

2.5合并皮肤溃疡的处理方法

合并皮肤溃疡时,采集溃疡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后按外科换药处理。

3结果

15例Ⅰ~Ⅱ级静脉炎患者经过3~7 d的治疗及护理均治愈(除1例死亡外),2例下肢注射部位局部组织结节状硬结给予硫酸镁湿敷3 d无效,并出现皮肤点状溃疡后改用湿润烧伤膏外涂加外科换药处理5 d治愈。

4小结

胺碘酮静脉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10]。高浓度胺碘酮从外周静脉泵入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8.2%。选择中心静脉给药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因此,在使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付春华,赵雁,于莹,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11(37):816-817.

[2]田金萍.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护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2(6):540.

[3]李纬,张俊,乔燕舞,等.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与静脉炎关系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2(13):594-595.

[4]赵丽君.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1998,12(5):48.

[5]陈连剑,郭华.输液PH值对与其配伍的注射药物的影响[J].广东药学,1999,99(1):39.

[6]梁晶.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不同影响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2(9):110-111.

[7]王玉霞.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渗漏的教训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B):29.

[8]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11(16):647.

[9]祝爱娥.湿润烧伤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及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1):1472-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