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3:48:59

静脉

静脉范文篇1

本文作者:陈永芳工作单位: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血液科

护士对职业防护的认识不足,对职业防护有关知识完全及基本掌握的护士为66.7%,部分掌握及未掌握的占33.3%;从表1可见,护士对静脉穿刺时戴手套的态度是无所谓及不应戴手套的占27.8%。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护士对职业防护的学习及认识不足,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总体掌握程度及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为此,进一步加强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十分有必要,对保护医患双方及保障治疗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大部分护士静脉穿刺时未能戴手套防护表1显示,在静脉穿刺时,仅26.5%的护士总是戴手套,从来不戴手套的护理人员比例为62.5%。这个比例也与已往有关文献报道一致。刘红等[4]对100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统一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使用手套的比例较低,以静脉输液为例,其中全部戴手套和有时戴手套操作的护理人员总共仅占29%,从来不戴手套的护理人员比例高达71%。谌安君[5]对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教学医院18个科室320名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提示护理临床护理操作手套使用率低,特别是有可能接触到体液、血液的高危操作时,仅有很少一部分护士能做到总是戴手套;大部分只是偶尔戴手套,甚至不戴手套。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大部分未能采取职业防护。这导致护士发生职业感染的风险大大提升。4.3护士静脉穿刺时未能戴手套防护的主要原因:表2显示,护士静脉穿刺时未能戴手套防护的原因中操作不方便、不习惯的占了绝大多数。董桂兰等[6]调查护士在操作时不愿意戴手套的原因,其中有58.6%的护士也是认为戴手套不舒服,同时77.1%的护士认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会影响一针见血的成功率,而且在静脉输液操作时还会发生输液贴与手套粘连的现象,影响操作速度。谌安君等[5]分析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主要是操作不方便,戴手套操作可能导致静脉穿刺成功率下降、延长操作时间而致护士临床人力不够。其次为不习惯,这与多年来护士工作繁忙、戴手套影响工作效率及医院管理层没有严格要求执行有关。直到近年,护士执业伤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关注,才强调护士戴手套的重要性。本调查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本调查发现,有47.4%的护士担心增加消耗,加大医疗成本而增加科室支出的因素,现在大部分科室都实行多劳多得制,手套消耗纳入医疗成本,消耗与奖金挂钩,使护士产生能不戴就不戴,能省就省的错误观念。另外,护理部领导及病房护士长并没有鼓励护士戴手套,甚至有部分护士长把手套作为科室财产管理起来而导致护士取用不便;也有6.2%护士认为没有必要,麻烦,心存有“我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感染,以后也不会感染”的侥幸心理。董桂兰等的调查亦显示,约50%以上护理人员操作时不戴手套是因为担心患者有意见,怕患者抱怨。本研究发现有28.4%护理人员亦有因怕患者抱怨而不戴手套,可见加强患者对静脉穿刺时应该戴手套的认识非常有必要。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的培训要做好职业防护,医院首先应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的培训,使每一名护士都能充分认识到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和做好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在思想认识上打好基础。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医院应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护理操作规范,要求护士在静脉穿刺时戴手套。护士长要起到带头的作用,严格执行静脉穿刺时戴手套的规定。加大宣传力度。为护士的职业防护提供支持及方便。

静脉范文篇2

关键词:Beagle犬;股静脉;髂外静脉;静脉切开插管

Beagle犬髂外静脉为后肢静脉的主干,在骨盆腔前口腹股沟部毗邻髂外动脉、股神经[1]。股静脉位于髂外静脉远端,股静脉切开插管是外科学动物实验常见项目,经常用于建立静脉通道。Beagle犬髂外静脉切开插管在外科学动物实验领域目前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我们于2019年10-12月进行实验,以传统的Beagle犬股静脉切开插管作为对照,探讨将Beagle犬髂外静脉切开插管作为外科学动物实验备选项目的可行性。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与器械

普通级Beagle犬20只,身体质量为8~12kg,由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为SCXK(粤)2018-0007。Beagle犬分笼喂养,每笼1例。手术画线笔、手术刀、组织剪、线剪、吸引器、电刀、甲状腺拉钩、血管钳、持针钳、眼科剪等。

1.2方法

取3%戊巴比妥钠溶液行Beagle犬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注射剂量为每千克身体质量30mg,避免麻醉药注入血管或膀胱。分别取10只Beagle犬各行股静脉切开插管和髂外静脉切开插管。股静脉切开显露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股静脉体表投影处进行。Bea‐gle犬髂外静脉选择髂腹股沟入路[2-4]进行切开显露。Beagle犬腹股沟区皮下脂肪少,腹股沟韧带体表投影局部稍凹陷,腹股沟韧带内外侧骨性起止点容易触及,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股动脉搏动明显,见图1。Beagle犬股静脉切开插管见图2。Beagle犬髂外静脉切开插管见图3。分别记录股静脉切开插管和髂外静脉切开插管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Beagle犬腹股沟区局部解剖。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eagle犬髂外静脉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长于股静脉组,术中出血量多于股静脉组(均P<0.01),见表1。

3讨论

静脉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一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巴胺持续微量泵静脉注射致浅静脉炎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8~86岁。所有患者在应用多巴胺后出现局部红肿,色素沉着,静脉呈条索状发白,自觉疼痛,触压疼痛加剧,并且有4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小水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用土豆片沿静脉走向外敷,每天3次,每次20rain,连续1周。对照组用25%硫酸镁湿热敷,每天3次,每次20min,连续1周。

1.3护理方法

1.3.1静脉炎护理:在患处应用土豆片或硫酸镁外敷,每次20min,局部有小水泡者,用碘伏消毒后,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中液体,适当抬高患肢,保持局部干燥,必要时使用红外线灯照射。

1.3.2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应用多巴胺时,由于药物浓度高,应选择双上肢背面血管粗直,有弹性,回流畅通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穿刺,对循环衰竭的患者,避免下肢静脉穿刺,以减少血液外渗或静脉炎发生。

1.3.3药物的配置要求:配药时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将药液充盈注射器,排尽空气,防止由泵的压力将空气压进血管内,注射开通后定时检查药物是否有渗漏。当注射泵报警时,及时找出原因,做出相应处理。

1.3.4无菌技术要求:使用微量泵注射多巴胺时,通常需24h以上连续用药,这就必须做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操作中作者单位:041000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消毒不严或针头被污染。强化基本训练,静脉穿刺力求一次成功,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脉注射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1.3.5心理护理:患者入住心脏监护病房(CCU),需卧床休息,且又出现了静脉炎,更加延长了卧床和住院时间,使患者会因为疼痛和局部症状产生焦虑和恐惧,作为护理人员此时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主动介绍病室的环境及设施,及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安心治疗。在应用多巴胺注射时,应常询问患者输液部位有无疼痛和不适,询问患者感受,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打消其焦虑和不安情绪。出现静脉炎时应及时处理,并给予安慰,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1.4静脉炎判断标准

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SN)所规定指标。0度:无静脉炎发生,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无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Ⅲ度: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5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患者自觉疼痛消失,红肿消褪,血管软化有弹性;有效:疼痛减轻,色素变浅,红肿有所消褪;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

1.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静脉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54.8±9.8)岁。其中乙肝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肿大伴脾亢12例,药物性肝硬化、血吸虫肝硬化各3例,术前B超脾脏大小(肋下斜径)(17.2±4.0)cm。合并轻度黄疸2例,少量腹水12例,肝硬化18例,住院天数5~48天。

1.2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症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呕血或黑便、腹水或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疲乏、厌食等)。呕血多为急性大出血,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所致,易诱发肝昏迷。体检可触及脾脏,见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等。还可有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等。

1.3治疗方法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原位脾切除,手术的关键在于保持脾脏在原位状态下断离胃短血管和脾门血管,然后分离周围组织,最后完整地切除脾脏。

2护理

2.1急性出血期病人的护理

因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凝血功能较差,注射后应压迫止血5~10min。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抬举重物等使腹内压增加的因素,防止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指导患者避免食用粗糙或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或酒类);饮食不宜过热;口服药片应研成粉末冲服。观察出血倾向,防止曲张静脉破裂发生急性大出血。观察皮肤、牙龈有无出血及黑粪等内出血的征兆。一旦出血,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出血症状及有无皮肤湿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急性出血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稳定病人情绪,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避免因情绪紧张而加重出血。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血、输液,以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保证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给。要输注新鲜血,因其凝血因子含量高,而代谢产物氨的含量少,更易于止血及防治肝性脑病。遵医嘱准确及时使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粉、凝血酶原复合物、生长抑素等。应用三腔管压迫止血。立即处理呕吐物,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地吸氧。防止急性肝衰竭,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积极处理。必要时紧急手术探查,寻找出血点止血。必要时放置三腔管止血。置管后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压迫止血期间每12小时气囊放气20分钟,避免因长期受压致胃黏膜糜烂、坏死;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变化,防止气囊滑至咽喉部造成窒息,一旦发生窒息,要及时处理;观察并记录胃液的量、颜色及性质,以判断止血效果,若无鲜血引出,病人血压、脉搏趋于稳定,说明已无活动性出血;气囊管压迫48~72小时后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先去除牵引重物,抽净气囊内的气体,继续观察24小时后拔管。拔管前瞩病人口服30~50ml石蜡油,然后轻轻拔出三腔管;若气囊压迫48小时后,胃管内仍有鲜血引出,提示压迫止血无效,应做好紧急手术止血的准备。2.2腹水病人的护理

减少腹腔积液的形成,注意休息,协助病人取半卧位,改善呼吸,若有下肢水肿,可抬高患肢减轻水肿。向病人解释食钠过多的危害,使病人自觉进低盐饮食,减少腹腔积液形成。定时测量腹围、体重,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便了解腹腔积液变化情况。遵医嘱补充白蛋白或输全血、血浆等,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遵医嘱合理使用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氨体舒通,利尿期间,严密监测电解质,避免低钠、低钾现象发生。协助医师行腹腔穿刺排放腹腔积液,严格无菌操作,以防继发感染。每次放腹腔积液不宜超过300ml。

2.3术前的护理

术前保证充分休息,必要时卧床休息,可降低肝脏的代谢率,减轻肝脏的负担,增进肝脏的血流量,有助于肝细胞修复,改善肝循环,保护肝功能。活动要适度,避免劳累,因劳累可使肝脏病变加重。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纠正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补充维生素B、C、K,应用护肝药,适量输注新鲜血及白蛋白,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对手术的耐受力;分流术前2~3大口服肠道抗生素,以减少肠道氨的产生,预防肝性脑病;术前1日晚灌肠,以清除肠道内容物,减轻术后腹胀,避免术后因肠胀气压迫血管吻合口;若需置入胃管,要选用细而软的胃管并充分润滑后轻轻插入,以免引起食管下端及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脾肾分流术前要明确肾功能是否正常。

2.4术后护理

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变化,观察面色、肢端毛细血管网充盈时间等休克体征,并观察有无胃出血等症状。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敷料干燥。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量,若引流出较多新鲜血液,应考虑是否发生内出血。一般术后2~3日,引流量可减少至每天10ml以下,色清,即可拔管。分流术后病人定时测肝功能并监测血氨浓度,观察病人有无轻微的性格异常、定向力减退、嗜睡、谵妄等肝昏迷前驱症状。保护肝脏:缺氧可加重肝功能损害,给予氧气吸入:禁用吗啡等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术后禁食,在肠蠕动恢复拔出胃管后,可给流质饮食,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或普食。分流术后病人应限制蛋白质和肉类摄入。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不能超过30g,避免诱发和加重肝性脑病,忌食粗糙和过热食物,禁烟酒。发热是术后常见反应,一般在38℃左右,2~3日后恢复正常。脾切除术后发热可持续1~2周,体温不超过38℃,须加以注意,做好解释工作。预防感染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防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静脉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期行下腹部、下肢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6月~6岁,ASAⅡ级。依对应年龄、体重和手术随机分为A、B两组(n=30),A组为腰麻组,B组为全凭静脉麻组。

1.2麻醉方法:患儿术前禁食6h,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4~6mg/kg、海俄辛0.01~0.02mg/kg。入室时予肌注氯胺酮5~7mg/kg,入睡后面罩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静滴5%葡萄糖盐水4~10ml/(kg・h)。A组行腰麻,一人固定小儿,取右侧卧位,予屈髋屈膝不屈颈,确定腰3~4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22G或24G国际通用型号静脉套管针针芯经穿刺点刺入,达蛛网膜下腔后观察针尾部脑脊液流出,接注射器,按患儿脊柱长度,注入0.5%布比卡因0.15mg/cm,随即平卧,术中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B组以2mg/(kg・h)持续输注氯胺酮行全凭静脉麻醉,亦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必要时予氯胺酮每次1mg/kg。

1.3监测与记录指标:采用欧美达7100监护仪连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记录入室、术始、术中(术始30min)、术毕的数值,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唤之能应、睁眼或哭闹)、B组氯胺酮的公斤体重剂量,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咪达唑仑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麻醉效果满意,能配合手术顺利进行。A组较B组平稳,两组患儿血压、心率入室时差别无统计意义外,术中各时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B组中有6例因手术时间较长,需于术中加用1次氯胺酮;A组苏醒时间较B组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较B组少,B组有6例出现分泌物过多,3例出现恶心呕吐,行吸引处理,未见头痛、尿潴留、明显兴奋等不良反应。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与A组比较P<0.051mmHg=0.133kPa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讨论

对于手术时间较短的小儿手术,现在多采用全静脉麻醉,而氯胺酮由于其有快速、止痛、效果确切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其用量较大,需频繁加药而增加工作量,肌松不完善,可致牵拉反射,对内脏镇痛差,且有迟醒、兴奋、分泌物增加、喉反射异常等并发症[1],如时间稍长不无顾忌。

静脉范文篇6

1.1为避免肺病手术本身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本组均选择ASAI~II,单一肺叶切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静脉镇痛:男19例,女11例,年龄15~67岁,平均(40.08±26.89)岁,体重(46.2±16.3)kg;手术种类为左肺肺叶切除16例,右肺叶切除14例。对照组为硬膜外镇痛,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7~67岁,平均(40.74±21.34)岁,体重(45.3±15.6)kg;手术种类为左肺肺叶切除17例,右肺叶切除13例。两组麻醉方法、术中用药、手术时间基本一样,具有可比性,术中及术后均留置尿管。

1.2镇痛方法:观察组:1%曲马多+1.5μg/ml芬太尼;对照组: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kg[1];为防止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镇痛泵中均加2.5mg氟哌利多。均在手术结束前1h给首剂之后接镇痛泵,术后镇痛持续约48h。

1.3观察内容:①镇痛效果:使用0~10c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尺,分别记录术后24、48h静息和咳嗽疼痛评分。术前1d教会患者评分尺使用。②肺功能:测试术前及术后1d、2d坐位时FVC、FEV1、PEF,取三次测量值的最大值并记录并将术后值换算为术前值的百分比。术前一日教会患者肺功能仪的使用,测定术前及术后1d、2d动脉血气,抽取动脉血标本前停止吸氧30min。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d、2d坐位呼吸频率。③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呼吸频率<1次/分或PaCO2>50mmHg)、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或降低超过术前值20%以上)、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镇静程度。④肺部合并症(肺部感染、肺不张)、手术后住院天数。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团体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镇痛效:(见表1)术后1d、2d对照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低于观察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呼吸功能:(见表2)术后1d、2d两组肺功能FVC、FEV1、PEF)、动脉血气、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

2.4副作用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均未发生肺部感染和肺不张。两组术后住院日分别为21.5±5.3d和21.2±6.4d,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研究表明,肺叶切除术后VC和MVV分别下降23.1%和16.8%[2],开胸术后1d病人用力肺活量仅为术前的27.1%[1];周明娟[3]观察肺切除手术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肺功能受损程度与手术切除范围有关外,还与手术切口大小、术后疼痛相关。由于切口疼痛严重限制了胸腹壁和膈肌运动患者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处于保护性肌紧张,呼吸动作明显减少状态,肺膨胀受到严重限制造成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肯定,且认为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4]。在本研究中,结果显示硬膜外镇痛VAS评分稍低于静脉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在对肺功能的影响方面,两组开胸术后1d病人用力肺活量结果均高于27.1%,分别为(52.5±8.5)%、(53.2±10.0)%,说明两组对肺功能均由改善作用。

静脉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我科行静脉留置输液的新生儿243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其中男139例,女104例;胎龄28~36周,平均33.8周;出生体质量1353~1937g,平均1663g。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成3组,每组81例,分别为腋静脉穿刺组、头皮静脉穿刺组和前臂头静脉穿刺组。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胎龄、出生体质量以及病情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3组患儿均采用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其静脉穿刺部位分别为腋静脉、头皮静脉和前臂头静脉。穿刺成功后均采用3L无菌透明敷贴封闭穿刺部位,平整粘贴并固定好;采用含肝素钠的生理盐水5mL(使用250mL生理盐水加入12500U肝素钠配制而成)正压封管。穿刺固定好后,每隔24~48h揭开无菌敷贴,用75%酒精消毒穿刺针眼处,待于燥后换用新的无菌敷贴。输液管每24h更换1次。整个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意每天观察穿刺部位,当穿刺处出现肿胀、留置针阻塞、2级及以上静脉炎时应及时拔除留置针。如果未出现上述情况,留置针保留时间应不超过14d,应注意及时、主动拔针,以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比较分析3组患儿的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合作率、患儿家长满意程度等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元±s)表示,两组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腋静脉穿刺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为(69.48±4.11)h,在3组中最长;穿刺时间为(48.29±11.82)S,在3组中最短。其留置时间和穿刺时间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穿刺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06%,合作率为62.96%,均为3组中最高值,且与其他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3组相比较,腋静脉穿刺组的家长不满意率最低(6.17%),满意率最高(79.O1%),且该组的家长满意程度与其他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静脉范文篇8

【关键词】工作坊模式;静脉导管维护;护士培训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由于静脉导管装置种类的增多及对输液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导管维护不当可导致患者受到伤害。刘名君等[1]调查144所安徽省各级医院静脉治疗现况,显示在静脉导管维护方面,正确实施冲封静脉导管及接头更换的医院仅占58.33%。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专业、规范的静脉输液治疗维护,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我院于2018年4月对全院静脉治疗小组成员进行静脉导管维护理论水平调查,针对薄弱环节,采用工作坊模式进行重点培训,包括理论知识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指导、总结提炼、体验分享。工作坊是一种应用于临床护理人员培训的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体验、参与、互动等培训方式,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参与者及培训者学习积极性,补充了单一、呆板的单向授课方式,广泛运用于学校教学和在职培训[2]。本研究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于静脉导管维护培训中,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培训对象来自全院54个护理单元静脉治疗小组联络员,均为女性,年龄22~50(31.78±5.36)岁,本科32名,大专22名,工作年限为4~30(9.65±5.61)年,主管护师20名,护师28名,护士6名。1.2方法。1.2.1成立工作坊管理和培训小组管理小组由1名分管静脉治疗的护理部主任和1名静脉治疗组长组成,主要负责工作坊培训项目的统筹管理,包括培训前期筹备、院内静脉导管维护现状调研、培训计划、培训前后考核和结果分析、监管计划实施的过程、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等。培训小组包括理论和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小组组员2名,来自获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专业证书的肿瘤科护士长和干部呼吸科的省静脉治疗委员会副主委护理专家。技能培训组包括5名教练员,10名辅助教练员,均为静脉治疗骨干护士,分别来自肿瘤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中心静脉导管比较多的重点科室,均接受过省级相关静脉治疗培训。1.2.2前期准备(1)收集资料:①各护理单元静脉治疗小组联络员针对静脉导管日常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手机拍摄记录,统一将照片发送至静脉治疗小组微信群,培训小组组长负责整理分析照片;②护理部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静脉导管维护质量控制检查,调查全院静脉导管维护现况,包括各种输液工具的维护情况,冲封管时机、冲封液量、导管的固定、穿刺部位的选择、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等。分析发现,在冲管及封管、输液接头护理、静脉导管固定及撕除贴膜等方面,合格率比较低。(2)护理部根据201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为《规范》)[3],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参照相关文献,自编测试试卷,试卷内容共30个条目,包括一次性钢针、静脉留置针、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输液港等输液装置及日常维护等知识。对全院所有护理单元54名静脉治疗小组联络员通过微信问卷星平台进行测试,调研静脉治疗小组成员理论知识掌握情况。1.3培训方法。根据《规范》要求,采用工作坊教学方式进行培训。(1)理论培训(0.5学时):采用幻灯片形式讲解导管冲封管目的、时机、浓度及冲封液量、不同输液接头正压封管的步骤、固定方法的选择及静脉导管日常维护等相关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1学时):将静脉治疗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中典型案例制成PPT课件,用“大家来找碴”形式指出案例存在的问题及处理的办法,现场讨论,制定整改措施。(3)实践指导(2.5学时):将静脉治疗小组成员分为5组,每组人数控制在10~11人,每组有1名技能教练员及2名辅助教练给予规范化演示。①冲管及封管:外周静脉留置针用3~5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PICC、CVC及PORT5~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肝素帽边推边退针头,当剩0.5~1ml封管液时,用手掌大鱼际顶住注射器针头,一边推一边拔针头,推液速度大于拔液速度,在推的瞬间先夹闭拇指夹再拔针;正压接头封管液推注完毕,先分离注射器后夹拇指夹。加强规范性操作,可降低静脉导管回血堵管的发生[4]。②输液接头护理:每周更换输液接头,输液接头疑似污染、接头中有血迹及残留液时应立即更换。用75%酒精对接头的横截面及纵截面用力擦拭,至少15s,待干后连接接头[5]。③静脉导管固定:采取高举平台法U型固定,单手或双手持透明敷贴无张力垂放,敷贴中心对准穿刺点。捏:从穿刺点捏留置针柄突起或中心静脉导管。抚:自内向外抚压整片贴膜。压:边压边框边撕贴膜,肝素帽或正压接头高于穿刺点。U型固定降低导管留置过程中回血、血栓等发生[6]。④贴膜撕除的方法:0°或180°撕贴膜。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模型模拟练习。(4)培训后考核:操练结束后每名护士均在分组教练员处现场独立完成操作考核并计分,考核以百分制计分,包括4个部分:冲管及封管(30分),输液接头护理(20分),静脉导管固定(30分),贴膜撕除(20分);另外护理部再次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相关理论测试。(5)总结:护理部主任总结此次培训工作,要求各护理单元静脉治疗小组联络员培训结束后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全科覆盖培训,留有培训记录,考核成绩上报护理部。1.4培训效果评价。(1)比较工作坊培训前后全院静脉导管维护质控合格率:工作坊培训前后2个月全院进行静脉导管维护质量检查。按照我院静脉导管维护质量考核标准进行统一质控,计算静脉导管维护质控合格率(各项维护措施合格条目/该项维护措施检查条目)。(2)比较工作坊培训前后导管维护知识理论成绩和现场技能考核情况,以百分制计分,85分以下为不合格,85~90分为一般,91~95分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3)满意度调查: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对工作坊培训模式的效果认可度及满意度,不记名。培训效果认可度评价分为无帮助、一般、有帮助;满意度评价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理论考核成绩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描述;培训前后质量控制合格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培训前后各等级成绩人数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平均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全院静脉导管维护质量控制检查合格率比较。培训后护理人员的冲管及封管、输液接头护理、静脉导管固定、撕除贴膜的操作合格率均高于培训前(P<0.01)。见表1。2.2导管维护技能现场考核情况导管维护技能现场考核优秀。22人,良好27人,一般5人,不合格0人。2.3培训前后静脉管路维护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比较。培训后护理人员的静脉管路维护理论知识考核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1)。见表2。2.4培训效果认可度和满意度。100%护士认为工作坊培训对以后静脉导管维护有帮助;96.30%(52/54)的护士对工作坊培训方式表示非常满意,1.85%(1/54)护士表示满意,1.85%(1/54)护士认为一般。

3讨论

3.1工作坊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导管维护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工作坊培训模式形式新颖、多样,注重培训人员的动手能力及参与性,能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应用于静脉导管维护的培训,成效显著。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护理研究的理论课程教学,学生对工作坊形式教学的满意度达83.00%以上[7]。易于颦等[8]采用工作坊模式应用于10个重点科室管道固定培训中显示,各类管道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下降。静脉输液工具种类越来越多,像PICC、CVC、输液港等不是所有临床科室都能频繁使用或者见到这些工具,因此部分科室对如何进行维护缺乏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规范的技能。表1结果显示培训后导管维护的各项技能合格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1),静疗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各种静脉导管维护技能。经过工作坊培训后,提高并规范了护理人员对不常用输液工具的维护技能,这可能与工作坊培训模式注重实战,激发了静疗护士的学习兴趣,促进护理人员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技能操作有关。表2结果显示,培训后护士理论考核成绩平均分明显优于培训前(P<0.01),表明工作坊培训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3.2工作坊培训模式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积极主动性。工作坊模式注重护理人员的参与性和实际动手能力,护理人员能主动寻找问题,面对面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培训氛围良好。工作坊模式培训内容及方式与培训人员的需求相契合,使培训效果产生积极正向作用[9]。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及技能操作练习,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及患者的满意度[10]。本次调查表明,100%护士认为工作坊培训对以后静脉导管维护有帮助;96.30%的护士表示非常满意,提示护士对工作坊培训的效果认可度及满意度高。3.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未将工作坊培训模式与其他培训模式进行比较,未设立对照组,只采取了自身培训前后对照,试验设计不全面,且采取的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客观,今后将扩大研究面,纳入其他培训模式的研究进行对照,并收集制定更客观的指标进行全面评价。

综上所述,采取工作坊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血管通路装置维护的理论水平及规范操作技能,激发护士学习兴趣,使静脉治疗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名君,吴丹,吴德全,等.安徽省静脉治疗护理的现况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8,15(8):565-570.

[2]王雪华.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29-30.

[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1-4.

[4]刘莉,王海明,陈松宽.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规范化护理流程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8):1803-1804.

[5]林丽婵.规范化护理流程在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临床价值[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5):160-161.

[6]姜振娟,王海英,郭琳.静脉留置针U型固定技巧的临床应用和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4):195-196.

[7]周旋,高钰琳,孙晓嘉,等.基于工作坊模式的专科层次护理研究课程设计[J].护理学杂志,2014,29(15):4-7.

[8]易于颦,丁福.工作坊在护士规范管道固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8,15(6):424-427.

[9]石永乐,李继平.个人-组织契合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状况[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5):622-624.

静脉范文篇9

【关键词】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superior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SMVT).Methods:Aretrospectivestudywascarriedoutin8patientswithSMVTduring2003~2007,soastosummarizetheclinicalsituationandthehighlightofdiagnosisandtreatment.Results:Theywere5menand3women,withmeanageof47yearsold.Allofthemhaddifferentdegreesofabdominalpainaccompaniedbynauseaandvomiting.Thesymptomswerenotinaccordancewiththeabdomensign.Sixpatientsunderwentsurgery,theothersunderwentthrombolytictherapy,noonediedofSMVT.Conclusion:SMVTisveryeasytobemisdiagnosisedbecausethesymptomsusuallyarenotinaccordancewiththeabdomensign.Ultrasonograph,CTandMRIaremainmethodstodiagnoseSMVT.Thecriticalitytodegradethemortalityandrecurrencerateisearlydiagnosisandpromptlyoperation.

【Keywords】Superiormesentericvein;Thrombosis;Diagnosis;Treatment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SMVT)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疾病,1985年首先由Elliot报道。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从而导致临床上认识不足,容易误诊,一旦发生广泛的肠梗塞坏死,预后凶险,死亡率很高。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收治的8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2~58岁,平均47岁。其中脾切除术后3例,阑尾炎术后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2例,原因不明2例。其中2例在其它医院诊断为重症胰腺炎而转入我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并先后出现恶心、呕吐,有3例出现血便。腹膜刺激症2例,腹穿5例(抽出血性液体3例,阴性2例)。患者生化检查均有异常,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升高。

1.2诊断与治疗:6例患者术前得到确诊,3例经CT确诊,1例经MRI确诊,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2例诊断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得到确诊。其中手术治疗6例,切除坏死小肠及受累肠系膜,切除的小肠长度1~2M(平均1.3M),术中1例切开门静脉取栓,术后均予以抗凝治疗。2例经检查无肠坏死行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外营养;予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并予尿激酶静脉滴注,50万U每天1次,1周后口服华法林,维持3~6个月,常规监测出、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倍左右。

2结果

本组6例患者行小肠切除手术,其中1例并门静脉切开取栓;保守治疗2例,病情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

3讨论

SMVT是临床上的少见病,误诊率比较高。它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因此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在出现肠坏死后才得到确诊,此时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且治疗效果欠佳,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对该病的治疗及其重要,本组2例早期行CT及彩超检查确诊,经溶栓治疗愈后较好,避免了肠坏死及开腹手术。

SMVT的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病因不明确,可能为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内脏静脉表现。继发性的病因常与腹部手术史、血液高凝状态、既往静脉血栓史、心力衰竭、门静脉高压症等有关[1]。临床上常表现为进行性的腹部不适,同时多伴有腹胀、大便稀,次数增加,肠坏死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本组有4例患者入院3~5天出现呕血及黑便。腹痛部位常不固定,临床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压痛较轻而腹部疼痛不适显著。如出现肠坏死则出现腹膜刺激征以及全身中毒性症状。

对于该病的诊断,首先医生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有腹部手术史、血液高凝状态、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等患者出现腹部不适、阵发性绞痛、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而腹部无明显体征者应意识到SMVT的存在。本组病例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对SMVT的早期诊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同时要注意动态观察疾病的发展,重视辅助检查的应用,尤其是影像学检查。(1)X线:腹部X线摄片是一种常规的检查手段,6例行立位腹部平片,有4例显示肠管扩张,肠积气,膈肌抬高等非特异性的肠梗阻征象。但它对本病的诊断特异性较低,不能作为诊断SMVT的依据。(2)CT:文献报道CT对SMVT的诊断符合率达到95%[2],增强扫描的静脉期发现静脉内充盈缺损,由于静脉壁强化而血栓不强化可出现典型的“靶环征”,为确诊的重要依据,平扫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增宽以及腔内高密度影是提示本病的直接征象。增强扫描显示静脉腔内无对比剂充盈或低密度充盈缺损是明确诊断的“金指标”,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血栓形成,但平扫静脉腔内显示不清时,应行增强扫描以明确诊断。本组2例从下级医院转来的患者均在当地医院行CT扫描,但未增强,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误诊。同时CT还可看到肠道缺血性改变:肠壁增厚,肠管横断面呈“面包圈”样改变;肠腔狭窄和腹腔积液;肠系膜水肿增厚呈“脂肪混浊征”改变等征象。CT不仅可以发现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脾静脉的血栓,还能显示发病后腹腔内的病理改变,对疾病的评估及指导手术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当CT未显示有透壁性肠坏死的征象时,说明此时病程可能处于早期阶段,可进行保守治疗,一旦发现肠坏死征象应果断手术治疗。本组有4例行CT扫描均发现静脉血栓以及肠坏死而手术治疗,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3)MRI:MRI影像所见同增强CT相似,如肠系膜静脉增粗,其内有低密度血栓影、血管壁分界清楚、边缘致密等,它对SMVT的诊断敏感性可达100%。其优点是不用造影剂,但费用比较昂贵。本组有1例经MRI确诊。(4)超声检查:该检查方法能直接评价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提供半定量血流信息,可以证实血栓的存在或肠系膜静脉血流中断。及时的超声检查可发现腹腔内积液,肠管扩张,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增粗和低回声血栓充填;CDFI可见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无血流信号或血流异常。彩超可作为该病的初级筛选检查,本组2例经彩超发现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存在。但其诊断率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彩超医师的水平、彩超显像仪的质量以及腹部超声检查条件等[3]。急诊超声检查还可帮助对其他急腹症做出鉴别诊断,不能确诊时应进一步行CT扫描。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它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同时还可以经动脉注射药物,作为介入治疗的途径,但为有创性检查,所以临床应用较少。SMVT早期在肠缺血尚未导致透壁性坏死和穿孔时,可以进行保守治疗。予肝素以及尿激酶溶栓,口服华法林维持3~6个月[4],溶栓治疗期间监测凝血功能,根据结果调整药物用量,防止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可采用介入治疗,包括经肠系膜上动脉内直接导管溶栓、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进行机械性取栓同时配合门静脉内直接溶栓治疗[5]。介入治疗为局部溶栓既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又可以避免全身应用抗凝药带来的并发症。但是介入治疗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并发症比较多,只有少数医院可以开展,制约了它的广泛应用。

对于已经发生肠坏死的的SMVT必须尽快手术治疗,目的是切除坏死小肠以及受累的肠系膜,减少毒素的吸收。但是要尽可能的保留正常的肠管,以免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对于不能准确判断坏死小肠范围的还可再次手术探查,避免切除缺血但可逆转的肠管,以达到尽可能保留有活力肠管的目的。同时要注意SMVT造成的血管阻塞往往十分广泛,血栓分布的范围往往超过肠管坏死的范围,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内经常有血栓存在,而门静脉血栓是术后再发肠坏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合并有门静脉血栓时还需切开门静脉取出血栓。手术后必须继续抗凝治疗可以使血栓再发率以及病死率减少。

参考文献:

[1]KumarS,SarrMG.KamathPS1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J].1NEnglJMed,2001,345:1683.

[2]KashyapAS,KashyapS,WarshauerDM,etal.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J].AJR,2002,179(4):1072.

[3]张健,段志泉,罗英伟,等.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23.

静脉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

广东省中医医院血管外科近年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001~200612广东省中医医院外科收治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16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42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8.9±11.3)岁;病程1~50年,平均(17.4±12.5)年。其中51例术前合并小腿静脉性溃疡,溃疡面积最大者达10×18cm2。116例患者术后未有出现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者。

1.2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制订。

1.3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年龄30~75岁患者;②静脉瓣膜功能Ⅲ~Ⅳ级。

1.4排除标准①合并下肢动脉性血管疾病病例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病例;②合并有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病例,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的病例;③未按规定用药,拒绝手术治疗,或者其他拒绝合作导致资料不全影响统计者;④溃疡恶变者;⑤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病例。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手术疗法

股部纵切口6~8cm进入股三角,解剖出股总、股深、股浅静脉,在股浅静脉近侧段找出第1对瓣膜,并以手指挤迫法测试,证实有血液倒流。在瓣膜远侧3cm用无损伤血管钳阻断血流,嘱患者屏气,于管腔扩张到最大限度时,测量瓣膜的周长。然后取人造血管(聚四氟乙烯)1片,宽为1~2cm,长为瓣膜周长的2/3~3/4,以7-0无创线包绕缝合于瓣膜处的管壁外,缩小管径约1/3~1/4,并与管壁缝合数针固定,进针不穿入静脉腔。测试证实瓣膜不再倒流后,做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小腿浅静脉、交通静脉结扎术。术后滴注复方丹参针5~7d,口服潘生丁,适当使用抗生素3~5d;鼓励患者多做患足背曲运动,早期下床活动。

2.1.2中医治疗术前根据中医分型辨证论治。热重于湿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方用二妙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湿重于热者,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消肿,方用加味三妙散;寒湿夹淤者,治宜温经散寒,补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气血两虚者,治宜气血双补,和营通络,方用八珍汤加减。手术后早期,患者因金刃所伤,淤血停留;下肢属阴位,易为湿邪停聚;湿、淤互结,郁而化热。故手术后初期患者表现为下肢稍肿,患肢肤温高,低热,口干,舌质淤暗等湿热淤困结之征。故以四妙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g,红花6g,当归5g,川芎5g,芍药10g,云苓15g,黄柏8g,牛膝12g,泽泻12g,苍术15g,防己12g。随证加减:足靴区色素沉着,局部瘙痒者加地肤子、白鲜皮;局部皮下硬结疼痛者,加丹参、乳香、没药、地龙干;术后1周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水蛭,以清热活血,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期,湿热之证大部已消,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治疗。

2.2观察指标

包括主要症状、体征(患肢沉重、酸胀、麻木、困倦感,小腿下部色素沉着、湿疹或慢性溃疡等)的变化,及患肢静脉彩超观察(采用本院彩色多普勒机观察患者的股总静脉、股前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的内径及返流时间,术前及术后两周各检查1次)。

2.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静脉曲张症状、体征均消失,溃疡愈合。下肢静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提示倒流I级或正常为治愈;静脉曲张症状、体征好转,溃疡面缩小。下肢静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倒流度数降低为好转;静脉曲张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溃疡面变化不明显或有扩大,下肢静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倒流度数无变化为无效。

2.4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用SPSS统计软件13.0建立数据库,研究前后的结果采用配对比较t检验,结果用±s表示。

3结果

3.1临床治疗效果术后近期疗效良好者共98条患肢,表现为症状和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18条患肢病情减轻,溃疡愈合,但午后仍有轻中度肿胀。复查彩超结果:101条患肢恢复正常,6条患肢倒流Ⅱ级,9条患肢倒流Ⅰ级。到200612,已随访15~55个月共78条患肢,疗效良好者71条,占91%,病情好转者7条,占9%。这些患者都已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溃疡愈合后未再复发。

术后复查仍有倒流的患者,经服用健脾利湿、益气活血的中药1~3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彩超未见倒流。

3.2下肢深静脉内径及返流时间术前术后的比较如表1~4所示,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提示股总静脉、股浅静脉术后内径和返流时间,及股深静脉术后返流时间均较术前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股深静脉、腘静脉术后内径及腘静脉返流时间虽较术前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股总静脉术前后比较(略)表2股浅静脉术前后比较(略)表3股深静脉术前后比较(略)表4腘静脉术前后比较(略)

4讨论

4.1彩超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中评价的意义对于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评价,除症状及体征的观察外,目前血流动力学(下肢静脉彩超或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的检查,尤其是彩超检查,由于无创性及反复检查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有代替静脉造影的趋势,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采用的下肢静脉彩超对患肢术前、术后的动态观察,对于评价治疗效果具备代表性。

4.2手术机理本手术针对静脉管腔扩张或由于瓣膜松弛导致血液倒流,而引起的一系列静脉高压症状。手术缩小病变瓣膜处管腔,使两个相对松弛的游离缘在向管腔正中弹出时,能相互靠紧,从而封闭管腔达到防止血液倒流的目的。动物实验证明[2,3],股静脉管腔缩小1/3时,血流量仅减少10%;管腔缩小1/2时,血流量减少49%;而缩小2/3则减少65%以上,可导致血液回流障碍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施行本手术时,最多将静脉周长缩窄1/3。

4.3处理小腿浅静脉、交通静脉的意义无论是静脉血液倒流性疾病或回流障碍性疾病,小腿静脉淤血最终均可导致静脉高压[4]。深静脉高压不但可引起小腿交通静脉的破坏,浅静脉曲张淤血,而且可导致小腿毛细血管数目、形态和通透性发生改变,纤维蛋白沉积于组织间隙,使细胞新陈代谢障碍,最终因缺氧而发生溃疡。本组有51条患肢于足靴区出现溃疡,经治疗后均于1~3周内愈合。浅静脉及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倒流对溃疡的发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该病的治疗,降低静脉高压是治愈溃疡的关键,而结扎溃疡周围的浅静脉、交通静脉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术。

4.4中医理论指导下围手术期辨治的临床疗效静脉瓣膜的缺陷和静脉壁薄弱是全身支持组织薄弱的表现。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对血有推动、统摄、温煦的作用;该病患者症见下肢脉络曲张如蚯蚓,久站久立或劳累后加重,此乃气虚血淤所致。患者因劳倦过度,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导致正气内虚,气血失畅,气虚而生痰,血滞而成淤,痰淤内阻,发为本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统摄血液,该病患者多有舌淡胖,边有齿印,质暗淡或有淤斑,苔腻,本病受轻微外伤常发生难于自止的出血或皮下淤斑,血管造影可见造影剂向远侧倒流,亦反映了脾不统血的病机。

正如《医林改错》所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淤”。故气虚、气滞、痰阻、湿困、血淤在本病中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但以气虚为其根本原因[5]。《素问·气交变六论篇》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强调下部疾病或下陷性疾病应用升举的治疗方法。故我们治疗时以清热利湿、益气活血为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为手术只是修补了一对瓣膜,而不能修补所有功能不全的瓣膜,故术后中医药辨证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我们观察到,术后坚持服用健脾利湿、益气活血中药的患者,患肢酸胀、水肿、色素沉着等不适症状改善更为明显。复查彩超可见术后初期仍有轻度倒流的情况得以纠正。

在围手术期,尤其在术后初期,中医药的介入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有淋巴漏、静脉血栓等。由于手术的创伤,导致下肢部分淋巴管、浅静脉破坏,在潜在的淋巴管、浅静脉开放、代偿之前,下肢静脉、淋巴回流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见患肢肿胀、皮肤温度增高等症。此时采用四妙散、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可减少渗出,促进淋巴和静脉的回流,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据现代药理分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能加快血流速度,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等可以降低血黏度,缓解高凝状态,改善血液流动性[6],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静脉、淋巴的回流。

4.5本组病例疗效总结研究结果表明,下肢各瓣膜抗逆血压力的限度,股总和隐-股瓣膜为180~260mmHg;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最坚韧,为350~420mmHg,股浅静脉其余瓣膜和腘静脉瓣膜为210~350mmHg,大隐静脉瓣膜为100~200mmHg[7]。

当下肢深静脉主干近侧逆向重力持续增强时,直接施压于隐-股静脉瓣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并首先破坏与髂-股静脉瓣膜强度相近的隐-股静脉瓣膜,更进而破坏大隐静脉中更弱的瓣膜,引起大隐静脉曲张。若逆向重力持续加强,才有可能破坏最强的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接着再破坏其远侧较弱的诸瓣膜,酿成原发性下肢瓣膜功能不全。

故修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后,从彩超血流动力学观察到,116例患者中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的返流时间均较前减少,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修补术后,中医药围手术期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腘静脉管径和返流时间均较术前有好转,但无显著差异(P>0.05),这是否与小腿腓肠肌泵功能的不全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2]胡作军,王深明,黄雪玲.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后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74例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9):531.

[3]陆民,孙建民,张培华.自体静脉移植段组织学和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89;(6):158.

[4]蒋米尔,张培华,孙建民,等.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新认识[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8,(15):140.

[5]贾小庆,赵益业,邓铁涛.邓铁涛教授沐足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经验[J].新中医,2000;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