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9:25:49

静脉炎

静脉炎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一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巴胺持续微量泵静脉注射致浅静脉炎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8~86岁。所有患者在应用多巴胺后出现局部红肿,色素沉着,静脉呈条索状发白,自觉疼痛,触压疼痛加剧,并且有4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小水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用土豆片沿静脉走向外敷,每天3次,每次20rain,连续1周。对照组用25%硫酸镁湿热敷,每天3次,每次20min,连续1周。

1.3护理方法

1.3.1静脉炎护理:在患处应用土豆片或硫酸镁外敷,每次20min,局部有小水泡者,用碘伏消毒后,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中液体,适当抬高患肢,保持局部干燥,必要时使用红外线灯照射。

1.3.2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应用多巴胺时,由于药物浓度高,应选择双上肢背面血管粗直,有弹性,回流畅通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穿刺,对循环衰竭的患者,避免下肢静脉穿刺,以减少血液外渗或静脉炎发生。

1.3.3药物的配置要求:配药时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将药液充盈注射器,排尽空气,防止由泵的压力将空气压进血管内,注射开通后定时检查药物是否有渗漏。当注射泵报警时,及时找出原因,做出相应处理。

1.3.4无菌技术要求:使用微量泵注射多巴胺时,通常需24h以上连续用药,这就必须做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操作中作者单位:041000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消毒不严或针头被污染。强化基本训练,静脉穿刺力求一次成功,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脉注射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1.3.5心理护理:患者入住心脏监护病房(CCU),需卧床休息,且又出现了静脉炎,更加延长了卧床和住院时间,使患者会因为疼痛和局部症状产生焦虑和恐惧,作为护理人员此时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主动介绍病室的环境及设施,及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安心治疗。在应用多巴胺注射时,应常询问患者输液部位有无疼痛和不适,询问患者感受,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打消其焦虑和不安情绪。出现静脉炎时应及时处理,并给予安慰,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1.4静脉炎判断标准

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SN)所规定指标。0度:无静脉炎发生,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无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Ⅲ度: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5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患者自觉疼痛消失,红肿消褪,血管软化有弹性;有效:疼痛减轻,色素变浅,红肿有所消褪;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

1.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静脉炎范文篇2

关键词:静脉炎原因防治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静脉可出现索条状改变和结节。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效果。其主要是由于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1]。多年来,临床专业人员通过了解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采取多种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一、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1、药物作用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2]。

1.1pH值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7.35~7.45,在此范围以外的溶液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应[3]。

1.2血浆渗透压的升高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产生静脉炎[4]。

1.3化疗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组织具有一定的损伤。因其高浓度药物输注对局部组织有较强的刺激,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pH值、代谢及渗透压改变、细胞溶解、化学介质释放。同时化学药物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易发静脉炎。如阿霉素对心肌细胞的DNA有亲和性,且毒性是长期累加的;氨甲蝶呤可干扰叶酸代谢等。抗癌药物多系化学及生物碱类制剂,它的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局部组织酸碱平衡失调,加上其对血管有强烈的刺激性,所致的静脉炎多为坏死型[5]。

1.4药物浓度药物浓度越高,刺激性也就越大,高浓度的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也是诱发静脉炎发作的主要原因。

1.5输液速度静脉用药滴速过快,或用药时间间隔不足,致使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高,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内膜受刺激[6],从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机械刺激及感染因素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炎也是静脉给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反复多次穿刺后,易导致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内瘀血现象[7]。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时间太长也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起化学炎性反应[8];或不按时更换敷贴,易使微生物侵袭而引起静脉炎;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9]。

3、微粒因素及物理因素

引发静脉炎的微粒主要来源于药液本身的结晶、输液器具、不当的配液操作环节等。另外药液的温度及理化性质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10]。

二、预防措施

1、调节静脉输液pH值

在引起输液性静脉炎的诸多因素中,溶液的pH值和输液速度是两个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整溶液的pH值至人体血液的生理范围内(pH约为7.4),可以降低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2、根据药物性质、渗透压、浓度、毒性作用等来调节滴速

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输注任何药物开始速度宜慢,如喹诺酮类药每分钟10~15滴,滴注10分钟后患者如无不适感觉,可逐渐将滴速调整至25~30滴。同时,注意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少于6小时;对须快速滴入的高渗液体(如20%甘露醇),输注前后,静脉滴注20mL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液,使渗透压降低,同时采取局部热敷,从而减轻高渗液体对局部血管的化学性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1]。滴注化疗性药物应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输入前后应用0.9%生理盐水500mL引路穿刺和加量冲洗法较常规滴注法预防静脉炎效果显著。

3、掌握药物的性质,密切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前应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在使用一些易诱发静脉炎的药物时,应特别注意预防药物性静脉炎。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到合理安全用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4、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药时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侧孔针头以减少橡胶微粒;临床配药时要充分溶解,减少大分子结晶微粒。同时使用具有终端滤器的输液器,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药液加温可显著减少其中的结晶颗粒。

5、正确选择静脉穿刺,提高穿刺技术,提倡使用套管针,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静脉壁的损伤。在使用血管活性药,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品,以及面对末梢循环差的患者,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血管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避开关节及静脉瓣,防止活动时发生药液渗漏。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和下肢血管的原则,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慢,而患肢静脉回流障碍,输液时加大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为了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套管针留置。套管针针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留置时间相对长,活动时针体不易脱出发生药液渗漏。但临床观察发现,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因此,留置时间视患者的局部情况而定,最好不要超过5天。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提出技术操作熟练,加强管理,将留置针天数定为3~4天,可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三、治疗护理措施

1、药物预防

付春华等报道,静脉输注25%硫酸镁预防长春瑞滨(诺维苯)所致的静脉炎,可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时间推迟以及疼痛程度降低陈岱佳等观察发现,在患者持续静脉滴注期间每4小时静脉注射肝素盐水稀释液(肝素钠12500U+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0mL,拔针前推注20mL冲管,可有效降低大剂量醛氢叶酸/氟尿嘧啶持续滴注48小时所致Ⅲ、Ⅳ度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其原因可能为肝素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加速血流速度,缩短化疗药在血管的停留时间;可拮抗抗体,降低血管通透性;每隔4小时推注肝素盐水稀释液,可维持肝素在血管的作用时间并起到对局部血管定期冲洗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或减轻静脉炎的目的。

2、红外线照射

红外线照射能使局部组织逐渐升温,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松弛肌肉,消除病患处疼痛症状;同时加速代谢过程,有利于代谢物和病理产物消除,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具有消肿、消炎、镇痛的作用,使局部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得到明显改善。

3、局部热敷法

热敷可促进组织吸收,主要用于输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多巴胺)等药物时。杨艳的研究结果显示,给予热水袋(40~50℃)热敷穿刺局部,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缩短甘露醇在局部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局部淤血。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率,优于50%硫酸镁湿敷。

4、西药局部湿敷

4.1酒精湿敷用酒精湿敷法能明显降低静脉输注甘露醇时静脉炎发生率。因酒精具有消毒防腐的作用,并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4.2硫酸镁湿敷因25%硫酸镁具有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痉挛,Mg2+可激活细胞的蛋白激活酶及三磷酸腺苷酶,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稳定膜电位,消除黏膜水肿,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明显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4.3局部封闭加硫酸镁湿敷曹岚等采用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做局部环型封闭后,再行50%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使药物在静脉炎周围形成较高浓度,能迅速缓解不适,达到治疗效果。

4.4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治疗于金华等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疗效明显优于硫酸镁。其主要成分是粘性材料和水胶体(羧基纤维素钠)以及人造弹性体等,起到局部润滑和隔离作用,削弱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保持敷料下皮肤干燥,减少菌落生长,为高分子特殊材料,很少有皮肤过敏反应。人造弹性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粘贴后成为闭合环境,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4.5中药外敷.中医治疗静脉炎主要是以清湿热,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为主。缪金莲用酒调云南白药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起到止血化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促进局部炎症吸收;用白酒调敷,行气破血,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更能发挥云南白药的功效。黎观妹等将新鲜芦荟外敷治疗输液后静脉炎,具有杀菌,消肿,减轻疼痛,总有效率达97.83%。祝爱娥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优于硫酸镁。王素梅等用马铃薯外敷静脉输液渗漏处,效果好。郭淑珍[32]用仙人掌湿敷治疗输液后静脉炎,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68.

[2]欧丽萍.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2007,6(218):1599.

[3]KathyKokotis.Preventingchemicalphlebitis[J].Nursing,1998,28(11):41.

[4]黄春英.654-2治疗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J].护士进修杂志,1996,1(3):39.

[5]孙书香,王大玖.静滴化疗引起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防治[J].山西医药杂志,1997,26(5):473-474

[6]吴勤,王鹏巨.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41.

[7]任旭东,曲在屏.甘露醇静脉注射对兔外周静脉炎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68.

[8]覃利华.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J].医学文选,1999,18(2):285.

[9]王江滨,李丽华,付薇.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9):2453-2454.

静脉炎范文篇3

1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1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适宜李君等对基本外科患者20例采用PICC导管全静脉营养治疗,发生静脉炎1O例次,发生时间1周内9例次。认为红、肿、痛的出现与穿刺血管的粗细有关,血管越细,发生率越高。

1.2穿刺肢体活动过度置管侧肢体初期活动过频,导致肌肉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反复产生摩擦致静脉内膜损伤;机械性静脉炎是因置管过程中或置管后,导管在血管中移动损伤血管内膜引起的[。在置管过程中,由于PICC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使血管收缩及通过静脉瓣和血管绕行部位的阻力干扰,均可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并释放炎性介质,这些物质能扩张细小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从血管中渗出,形成局部炎性水肿并产生红肿胀痛,炎症区域的代谢产物可刺激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产生机械性静脉炎。

1.3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插管操作不熟练,穿刺手法不规范或粗暴送管,损伤血管内膜;穿刺过程中导管对静脉壁的机械刺激;患者精神高度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血管条件不佳等可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或送管力量粗暴损伤了静脉瓣,均可引发机械性静脉炎。

1.4导管置入困难Loewenthal等认为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与PICC导管置入困难,置管过程中尝试的次数呈正相关。Goodwin等研究发现,女性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因为女性静脉管腔较男性静脉管腔窄,导管与静脉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大,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就高。

1.5导管尖端的位置未达到上腔静脉导管未达到预期位置是机械性静脉炎的好发因素,在PICC置管操作中,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多次送管仍无法送至预测长度,继而以中等长度保留导管,但发现接近8O%的患者在置管后2周内出现程度不等的静脉炎症状[8]。

1.6与PICC管的材料、导管局部固定、患者的凝血状态及体质有关[g]。另外,有学者观察发现导管性静脉炎者多是过敏性体质[】。因为过敏体质的患者容易对导管材料及敷料过敏而引发静脉炎及皮肤感染,所以此类患者应用PICC要慎重“]。

2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2.1选择最佳的血管和导管认真评估,选择最佳的血管和导管,预防机械性静脉炎。首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减少导管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因贵要静脉管粗、直、静脉瓣少,故作为穿刺的首选],高玲”认为,应首选贵要静脉且优选右侧,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上或肘下2横指处。选用硅胶类且管径小的导管,以防止导管过粗引起的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形成异物刺激。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送导管时,动作应轻柔,遇有送管不畅时,避免粗暴操作强行送人,停留片刻再缓慢送管;护士应该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提倡早期置管,避免放、化疗所致静脉损伤后再行置管。

2.2熟练掌握置管技巧,提高插管的成功率正确摆放置管体位,穿刺动作应轻柔、准确,送管速度适宜。穿刺前示范并教会病人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强迫体位或无意识的病人协助摆好体位或用手压迫穿刺侧颈内静脉,妥善固定导管,对合作不佳者可适当约束术侧肢体,适当做手指及腕部活动,避免剧烈活动。正确的操作和护理,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2.3妥善固定固定稳妥后,告知患者置管后3d应放松置管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避免负重3kg以上的物品,减少运动量,减少肌肉运动对血管壁的挤压,同时减少血管壁与导管之间的摩擦,使机体逐步适应导管,减少甚至避免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报道将导管拉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增加了导管进出的阻力,同时减少了受手臂屈伸肌肉牵拉的影响,降低了导管脱管及进管的可能性。避免剧烈活动,有研究证实穿刺部位的剧烈活动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置管后尽量避免肢体过度活动,穿刺后第1天,可采用预处理措施,局部湿敷25硫酸镁加氟美松5mg[“],对于发生静脉炎者给予抬高患肢,局部行5O硫酸镁加氟美松5mg湿热敷,红外线照射,3~5d痊愈。

2.4积极预防静脉炎一旦确诊为机械性静脉炎,应及时采用局部治疗,包括停止该处输液、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超短波理疗或中药治疗等,一般2~3d症状消失[】。治疗期间另选一条静脉通路,待局部消肿后继续给予输液,但若再次出现局部肿胀应考虑拔管。由于PICC导管的置人影响了局部血流,易引起穿刺侧肢体肿胀或机械性静脉炎,可做手指屈伸锻炼[。袁宝玉等[]认为采用肝素盐水完全浸泡过的PICC导管,具有抗凝血与润滑作用,可减少置管时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置管后3d内,指导患者避免置管肢体剧烈活动,减少肌肉收缩对血管壁的挤压,减少血管壁与导管之间的摩擦。穿刺前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前,严格消毒皮肤,穿刺后24h更换敷料,以后每2~3天更换一次贴膜,穿刺点放置小块无菌纱布能有效预防穿刺点发炎、红肿。唐进华、杨霞等C]7,1s]认为常规湿热敷置管上肢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湿热敷深部组穿透力强,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减少深部组织充血,减轻炎性水肿。湿热敷的应用成为机械性静脉炎的一种理想手段。这种方法简便、有效、可行。患者如有自理能力自己便可以应用此方法,即将热毛巾敷于穿刺部静脉,每天数次,不但可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李虹等[”]认为六合丹外敷治疗置管后静脉炎,能迅速消除局部症状,达到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的效果。局部用5O硫酸镁溶液湿敷,3次/d,30min/次,疗效较好[]。李金华等[2I]报道如意金黄散加蜂蜜外敷治疗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明显。

3心理护理

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疼痛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心理安慰可稳定患者情绪,满足患者安全感的精神需要,增强患者心理舒适感,从而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2。同时每天专人换药和及时观察病情变化为成功护理奠定基础,予耐心解释,同时介绍治疗方法,使其对治疗、护理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以减轻患者焦虑、恐惧心理。

静脉炎范文篇4

化疗性静脉炎严重影响着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护患纠纷的危险因素。虽然深静脉置管术可有效防止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但价格昂贵,在基层医院难以推广。我们施以科学的护理措施,外敷自配金黄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3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2例均为2005-03—2008-03我院肿瘤内科化疗导致静脉炎住院患者,肺癌21例,肝癌14例,胃癌12例,乳腺癌5例,淋巴瘤6例,大肠癌4例;应用药物为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5-FU)、甲氨喋呤、铂类、足叶乙甙(VP16)、长春新碱、紫杉醇等。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3~76岁;病程4~6个月。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3~76岁;病程4~5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

予金黄膏外敷。药物组成:大黄75g,黄柏75g,姜黄75g,白芷75g,天南星30g,陈皮30g,苍术30g,厚朴30g,甘草30g,天花粉150g。诸药研成细粉过筛,凡士林500g加热成液体状,徐徐加入药粉100g调成20%的膏状,冷却后即成金黄膏。把金黄膏均匀涂在双层无菌纱布上厚约2mm,外敷于患处,面积略大于病损处,覆盖2~3层无菌纱布宽松包扎,每日换药1次;若局部有水疱,碘伏消毒剂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保留痂皮,再予金黄膏外敷。3日为1个疗程。

1.2.2对照组

用50%硫酸镁制剂浸湿纱布3~4层外敷于患处,每日3~4次,每次1h。湿敷过程中经常用注射器喷注药液防止纱布干燥。3日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2组药物起效时间、静脉反应及皮肤毒性反应。

1.4疗效标准[1]

痊愈:治疗1个疗程,症状消失,局部静脉红肿消失,弹性恢复,血管通畅,肤色正常。好转:治疗2~3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硬结或条索状改变未完全消退。无效:治疗4个疗程,静脉炎仍不见好转。以治愈+好转统计有效率;以局部红肿、疱疹消退,自诉疼痛明显减轻时间为药物起效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

2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

2.22组药物起效时间

观察组为(5.12±0.32)h,对照组为(23.94±0.36)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已有不少肿瘤可以通过化疗达到治愈[2],但静脉炎是肿瘤化疗常见的并发症[3]。病因有:①静脉给药时细胞毒性药物刺激或渗出,给药的静脉通路内壁造成静脉炎;②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浸润到周围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损伤;③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常导致组织坏死;④化学刺激反应及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的作用导致局部组织毒性[4]。化疗药物大都为强刺激及细胞毒性药物,发生外渗的化学灼伤不易愈合,所以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重于处理,护理上的细节把关尤为关键。

护理上要注意,化疗前加强静脉选择,避免使用同一静脉远端;识别使用的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同时用多种药物时,先注入非发疱性药物;2种均为发疱药物,先注入稀释浓度最小的一种,2次给药间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管道,输完全部药液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充分冲净管道和针头后再拔针;整个操作由有经验的护士执行,一旦外渗,立即停止注射,保留针头,尽量抽出3~5mL液体,避免局部按压,外渗部位及时给予解毒处理。

文献介绍的化疗性静脉炎处理方法及所用药物名目繁多,如阿霉素和柔红霉素外渗可用二甲亚砜涂于患处;单独柔红霉素外渗可局部注射8.4%碳酸氢钠;丝裂霉素和氮芥等烷化剂外渗,可用硫代硫酸钠注射于外渗处;长春碱外渗可用透明质酸酶或0.9%的氯化钠注射液局部皮下注射;大部分外渗主张冷敷,但长春碱类禁忌冷敷适于热敷[5]。上述种种名目繁杂,情况紧急时用错解毒药会造成严重后果,外渗处注射药物也会增加疼痛。硫酸镁治疗化疗外渗所致静脉炎,具有成本低,配制、使用方法简便等优点,但起效时间慢,治愈率低,且治疗后容易遗留静脉条索变硬、结节改变,尤其是Ⅲ度静脉炎效果不理想。

依照中医学活血化瘀则肿消痛止的原理,我们选用《医宗金鉴》著名方剂金黄散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该方传统用于疮疡阳证,与静脉炎早期表现皮肤红肿、疼痛相符合。方中黄柏、大黄清热解毒;天南星、天花粉、白芷、姜黄消肿止痛,活血散结;厚朴、陈皮、苍术理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理气活血之功效。用凡士林作为基质,对皮肤渗透性强,同时可以滋润皮肤,软化痂皮,防止药粉干燥及皮肤干裂。

本观察结果显示,科学的护理方法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起效快,治愈率、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渗透性强,药性温和,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基本无毒副作用,治疗后无任何后遗症,是防治化疗外渗所致静脉炎的高效、价廉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青,傅卫红,高炳趁,等.黄金膏外敷治疗麻醉药物性静脉炎95例[J].陕西中医,2005,26(6):528.

[2]潘宏铭,徐农,耿宝琴.肿瘤内科诊治策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5.

[3]宋林萍,郝秋莲.常见抗癌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55-556.

静脉炎范文篇5

【摘要】化疗性静脉炎严重影响着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护患纠纷的危险因素。虽然深静脉置管术可有效防止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但价格昂贵,在基层医院难以推广。我们施以科学的护理措施,外敷自配金黄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30例,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2例均为2005-03—2008-03我院肿瘤内科化疗导致静脉炎住院患者,肺癌21例,肝癌14例,胃癌12例,乳腺癌5例,淋巴瘤6例,大肠癌4例;应用药物为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5-FU)、甲氨喋呤、铂类、足叶乙甙(VP16)、长春新碱、紫杉醇等。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3~76岁;病程4~6个月。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3~76岁;病程4~5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

予金黄膏外敷。药物组成:大黄75g,黄柏75g,姜黄75g,白芷75g,天南星30g,陈皮30g,苍术30g,厚朴30g,甘草30g,天花粉150g。诸药研成细粉过筛,凡士林500g加热成液体状,徐徐加入药粉100g调成20%的膏状,冷却后即成金黄膏。把金黄膏均匀涂在双层无菌纱布上厚约2mm,外敷于患处,面积略大于病损处,覆盖2~3层无菌纱布宽松包扎,每日换药1次;若局部有水疱,碘伏消毒剂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保留痂皮,再予金黄膏外敷。3日为1个疗程。

1.2.2对照组

用50%硫酸镁制剂浸湿纱布3~4层外敷于患处,每日3~4次,每次1h。湿敷过程中经常用注射器喷注药液防止纱布干燥。3日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2组药物起效时间、静脉反应及皮肤毒性反应。

1.4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1个疗程,症状消失,局部静脉红肿消失,弹性恢复,血管通畅,肤色正常。好转:治疗2~3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硬结或条索状改变未完全消退。无效:治疗4个疗程,静脉炎仍不见好转。以治愈+好转统计有效率;以局部红肿、疱疹消退,自诉疼痛明显减轻时间为药物起效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

二、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

2.22组药物起效时间

观察组为(5.12±0.32)h,对照组为(23.94±0.36)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目前已有不少肿瘤可以通过化疗达到治愈,但静脉炎是肿瘤化疗常见的并发症。病因有:①静脉给药时细胞毒性药物刺激或渗出,给药的静脉通路内壁造成静脉炎;②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浸润到周围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损伤;③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常导致组织坏死;④化学刺激反应及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的作用导致局部组织毒性。化疗药物大都为强刺激及细胞毒性药物,发生外渗的化学灼伤不易愈合,所以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重于处理,护理上的细节把关尤为关键。

护理上要注意,化疗前加强静脉选择,避免使用同一静脉远端;识别使用的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同时用多种药物时,先注入非发疱性药物;2种均为发疱药物,先注入稀释浓度最小的一种,2次给药间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冲洗管道,输完全部药液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充分冲净管道和针头后再拔针;整个操作由有经验的护士执行,一旦外渗,立即停止注射,保留针头,尽量抽出3~5mL液体,避免局部按压,外渗部位及时给予解毒处理。

文献介绍的化疗性静脉炎处理方法及所用药物名目繁多,如阿霉素和柔红霉素外渗可用二甲亚砜涂于患处;单独柔红霉素外渗可局部注射8.4%碳酸氢钠;丝裂霉素和氮芥等烷化剂外渗,可用硫代硫酸钠注射于外渗处;长春碱外渗可用透明质酸酶或0.9%的氯化钠注射液局部皮下注射;大部分外渗主张冷敷,但长春碱类禁忌冷敷适于热敷。上述种种名目繁杂,情况紧急时用错解毒药会造成严重后果,外渗处注射药物也会增加疼痛。硫酸镁治疗化疗外渗所致静脉炎,具有成本低,配制、使用方法简便等优点,但起效时间慢,治愈率低,且治疗后容易遗留静脉条索变硬、结节改变,尤其是Ⅲ度静脉炎效果不理想。

依照中医学活血化瘀则肿消痛止的原理,我们选用《医宗金鉴》著名方剂金黄散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该方传统用于疮疡阳证,与静脉炎早期表现皮肤红肿、疼痛相符合。方中黄柏、大黄清热解毒;天南星、天花粉、白芷、姜黄消肿止痛,活血散结;厚朴、陈皮、苍术理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理气活血之功效。用凡士林作为基质,对皮肤渗透性强,同时可以滋润皮肤,软化痂皮,防止药粉干燥及皮肤干裂。公务员之家

本观察结果显示,科学的护理方法配合金黄膏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起效快,治愈率、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渗透性强,药性温和,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基本无毒副作用,治疗后无任何后遗症,是防治化疗外渗所致静脉炎的高效、价廉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青,傅卫红,高炳趁,等.黄金膏外敷治疗麻醉药物性静脉炎95例[J].陕西中医,2005,26(6):528.

[2]潘宏铭,徐农,耿宝琴.肿瘤内科诊治策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5.

[3]宋林萍,郝秋莲.常见抗癌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55-556.

静脉炎范文篇6

关键词:静脉治疗;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肿瘤;护理管理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护理操作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静脉治疗50亿人次,85%的护士用于静脉治疗的工作时间超过75%[1]。静脉治疗在给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风险和安全隐患。科学、规范地进行静脉治疗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2014年5月1日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433-2013[2],它是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第一次的护理操作规范,对于规范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肿瘤医院静脉治疗与综合医院相比,有着静脉治疗疗程长、化疗等强刺激性药物使用多、患者反复多次住院等特点。本研究通过对本院各病区静脉治疗的横断面调查,了解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人员对于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便利抽样,于2019年11月14日9:00-12:00调查本院18个临床科室33个病区静脉治疗患者。纳入标准:(1)当日住院单号床位的静脉治疗患者;(2)知情同意并能配合调查的患者。1.2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表进行调查。以WS/T433-2013[2]为基础,经查阅文献和多位护理专家2次探讨后设计完成。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医院整体静脉治疗护理现状调查表,包括医院床位数、当日在院患者数、当日静脉治疗人数、静脉药物配制环境、操作规范制度及职业防护的制度与落实等。(2)病区静脉治疗情况调查表,包括静脉治疗工具的选择、输液器及穿刺部位的选择、药物输入种类、各种静脉治疗工具的维护情况、敷料固定、静脉治疗连接器具的使用、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等。1.3资料收集方法。抽调全院当天在岗的28名静脉治疗小组成员和部分护士长,进行统一培训后,对全院2019年11月14日9:00-12:00单号床位静脉治疗患者进行普查并拍摄不规范状况的照片,进行静脉治疗现状分析。1.4统计学处理。将数据导入Excel软件并进行逻辑检错,采用频数或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医院整体静脉治疗护理现状调查。本院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编制床位1498张。本院2010年成立静脉治疗小组,现有成员30名。自2011年建立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以来,全院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抗肿瘤药物及其他长期医嘱的药物(除抗菌药物及临时医嘱外)100.00%在PIVAS进行配制。调查当日单号床位患者共920例,静脉治疗患者为483例(52.50%)。2.2静脉治疗工具使用情况。使用钢针84例(17.39%),静脉留置针247例(51.14%),中心静脉导管(CVC)76例(15.73%),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43例(8.90%),静脉治疗港(PORT)33例(6.83%)。84例使用钢针静脉治疗中,钢针不合理使用59例(70.24%),其中静脉治疗时间>4h13例,非单次静脉治疗37例,钢针输入营养液、血管活性药物9例。2.3输液器选择使用情况。483例静脉治疗患者中,选择避光输液器45例(9.32%),非避光输液器438例(90.68%)。PVC输液器181例(37.47%),非PVC输液器302例(62.53%)。精密过滤输液器190例(39.34%),普通输液器293例(60.66%)。2.4药物输入种类。化疗药物61例(12.63%),静脉营养制剂108例(22.36%),中药制剂59例(12.22%),血管活性药物12例(2.48%),脱水剂20例(4.14%),血液制品4例(0.83%),其他刺激性药物10例(2.07%),其他药物209例(43.27%)。2.5外周静脉穿刺部位。静脉治疗以外周静脉为主,共331例,使用率为68.53%。穿刺在关节部位44例(13.29%),前臂100例(30.21%),手背171例(51.66%),下肢16例(4.83%)。2.6导管维护。小夹子未夹闭7例,接头内有血迹7例。2.7敷料固定与导管维护不规范。敷料固定与导管维护不规范126例,其中敷贴卷边松动29例(23.02%),敷贴内有积血渗液19例(15.08%),标识无日期、签名24例(19.05%),敷贴上书写日期28例(22.22%),胶布遮盖穿刺点12例(9.52%),胶布缠绕过多14例(11.11%)。2.8静脉治疗连接器具的使用。输液器直接连接201例(41.61%),无针连接(正压接头)87例(18.01%),头皮针连接肝素帽195例(40.37%)。直口输液器222例(45.96%),螺口输液器261例(54.04%)。2.9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18例,其中局部渗出5例,1级静脉炎(穿刺部位发红)10例,2级静脉炎2例,堵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3%。

3讨论

3.1钢针使用有待规范,中心静脉治疗工具选择比例有待提高。本次调查中,使用钢针静脉治疗患者84例,占静脉治疗患者的17.39%,钢针使用率低于重庆地区部分三甲医院使用率(49.51%);静脉留置针静脉治疗247例(51.14%),CVC静脉治疗76例(15.73%),PICC静脉治疗43例(8.90%),PORT静脉治疗33例(6.83%),CVC、PICC、PORT使用率高于重庆地区部分三甲医院使用率[3],可能与肿瘤为慢性消耗性疾病,静脉输入化疗药物,营养制剂等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600mmol/L等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输入化疗药物、静脉营养制剂、脱水剂及其他刺激性药物占41.20%;经CVC、PICC、PORT静脉治疗占31.47%;部分需经中心静脉输入的药物仍从外周静脉输入,存在渗漏、静脉炎等安全隐患。使用钢针静脉治疗84例患者中,钢针静脉治疗时间>4h13例,占钢针静脉治疗的15.48%;非单次静脉治疗37例,占钢针静脉治疗的44.05%,其他不符合钢针静脉治疗条件9例。在不符合钢针静脉治疗条件的59例中,钢针输入榄香烯、华蟾素、艾迪等中药制剂25例,输入10%KCl10例。10%KCl渗透压为600mmol/L,健康人血浆渗透压为280~320mmol/L。10%KCl和榄香烯、华蟾素、艾迪等抗肿瘤中药制剂对血管内膜具有较强的刺激性[4],经钢针静脉输入体内后,因血流速度慢,不能较快将药物稀释,可能导致血管内膜受损而出现药物性静脉炎。钢针静脉治疗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但存在活动受限、渗漏率高、不能保留、重复穿刺使患者痛苦等缺点,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甚至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增加护患纠纷,同时增加针刺伤发生率[5]。WS/T433-2013指出,一次性钢针宜用于短期或单次给药[2]。CVC、PICC、PORT因末端置于上腔静脉中下1/3,上腔静脉管径20~30mm,血流速度2000~2500mL/min[6],腐蚀性、刺激性的化疗药物、营养制剂等进入上腔静脉后迅速被稀释,减轻了对静脉血管内膜的刺激性,降低患者疼痛、静脉炎、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在临床静脉治疗前,应根据治疗方案、输入药物性质、患者血管条件、患者意愿合理选择静脉治疗工具,同时护理管理者应采用健康教育专栏、工休会、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护士、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静脉治疗理念、各种静脉治疗工具的优势与风险的健康宣教,达到主动、安全静脉治疗。3.2外周静脉穿刺部位选择存在较大风险。本次调查中外周静脉穿刺部位位于关节部位44例,占外周静脉穿刺的13.29%;位于下肢16例,占外周静脉穿刺的4.83%。本次调查的18例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中,有7例穿刺点在关节和下肢,占38.89%,其中渗出3例,穿刺点发红4例。在关节部位穿刺既影响患者活动,也不便于固定,容易发生液体渗漏、肿胀、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还需要夹板等固定装置或胶带反复缠绕,影响护士对穿刺点有无渗液、发红、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观察,而且会因影响活动而降低患者对静脉治疗的依从性。反复在下肢进行穿刺易损伤血管内膜,中晚期肿瘤患者体质量下降明显,长时间卧床使下肢血流速度减慢,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和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增大。护士在选择外周静脉穿刺部位时应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年龄、治疗方案、静脉治疗持续时间、血管条件、穿刺部位局部情况,避开局部神经、已损伤部位及新穿刺过的静脉的下部位、关节部位,成人避免在下肢反复静脉穿刺。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双上肢血管手术史、双乳腺癌根治术史等的患者可行大腿大隐静脉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此外,应加大对护士穿刺部位选择的培训和质量检查、督查力度。3.3深静脉导管维护、留置针固定有待改进本研究。结果发现,敷贴卷边松动29例,敷贴内有积血渗液19例,标识无日期、签名24例,在敷贴上书写日期28例,胶布遮盖穿刺点12例,胶布缠绕过多14例,占静脉治疗总例数的26.09%(126/483)。导管维护对于保证导管局部的无菌状态、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按照WS/T433-2013要求,固定穿刺针的敷料外应注明维护者姓名、日期,若穿刺部位发生渗血或渗液时应立即更换敷料,穿刺部位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内有血迹残留应立即更换[2]。本调查结果说明本院临床实际深静脉导管维护现状与国家规范还有一定差距。本次调查中,小夹子未夹闭7例,接头内有血迹7例。有文献报道,将留置针延长管夹子夹在延长管起始部位,能降低留置针堵管发生率[7]。WS/T433-2013规定,延长管U行固定能减少回血,降低留置针堵管的发生,胶布缠绕过多不利于护理人员观察穿刺点局部情况,残胶过多也影响清洁、消毒和美观[2]。临床工作中应注重细节管理,提升静脉治疗安全性。3.4静脉治疗并发症以静脉炎发生率最高。2016年美国静脉治疗护理学会将穿刺部位发红归为1级静脉炎。本调查发现的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中,静脉炎(1级静脉炎及2级静脉炎)发生率占66.67%,静脉炎中以1级静脉炎发生率最高。静脉炎的发生可能与肿瘤患者治疗疗程长、反复使用化疗药致血管条件差、食欲差、进食少需反复输注静脉高营养药物等有关外,还可能与静脉内放置导管型号不当、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导管维护不当、消毒液未干等因素有关[8]。因此,应于穿刺前评估治疗方案、血管条件、患者配合程度和经济状况选择穿刺工具,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原则,提高穿刺技术,妥善固定,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根据药物性质和静脉治疗时间、频率、用量等选择穿刺部位,使用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并及时处理,避免静脉炎加重。

本次调查数据资料显示,按照WS/T433-2013要求,本院还存在钢针使用不规范、部分刺激性药物仍使用留置针输入、外周静脉穿刺部位不合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不规范等情况,有待持续改进。本院静脉治疗小组成员作为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队伍,需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肿瘤药物治疗及肿瘤患者血管特点、静脉治疗工具、部位选择及使用、管理规范等进行培训,全方位、多角度开展静脉治疗安全理念的宣教工作、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静脉治疗相关产品的宣传[9],从而推动静脉治疗安全理念的推广,加强以上环节医护一体化的质量控制,落实患者健康教育,加大督查力度,持续改进,提升静脉治疗质量,确保患者静脉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浩芸,陈咏请,万光明,等.专科医院静脉护理现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25(7):692-6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433-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3]戢芳,李望,周小兰.重庆地区部分医院静脉治疗现状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8,47(8):3233-3235.

[4]黎容清,谢立春.肿瘤患者静脉输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8,32(11):287-288.

[5]李成香,罗琳雪,陆柳雪,等.实施品管圈活动降低输液患者头皮钢针使用率的效果评价[J].右江医学,2015,43(3):287-290.

[6]吴玉芬,杨巧芳.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0.

[7]李晓华,曹琳.留置针延长管夹子的管理对留置针堵管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5):483-484.

[8]杨莘.静脉输液护理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74.

静脉炎范文篇7

[关键词]留置针;留置方法;输液贴;敷料

留置针因其操作方便,留置时间较普通静脉输液针长而被临床广泛使用。但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可发生套管堵塞、液体外渗、静脉炎、套管脱出等并发症[1],而影响留置时间。为了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渗液、渗血、静脉炎的发生,我院采取加用输液贴后覆盖透明敷料再予护腕固定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8月~2006年5月住院期间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100例。观察组68例,对照组32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52~85岁,平均68.5岁。输液量在1500ml以下者53例,输液量在1500ml以上者47例。

1.2材料与方法

1.2.1材料选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BDIntima-Ⅱ型22GA一次性留置针和美国产6cm×7cm一次性3M透明敷料,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贴。

1.2.2方法将100例患者按照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选用健侧前臂头静脉按照留置针操作规程进行穿刺,对照组按照常规将透明敷料直接盖住留置针进行固定,针尾用胶布粘贴固定。观察组在使用透明敷料前,先用一条带棉芯输液贴盖住留置针的针眼,然后覆盖透明敷料固定,留置期间用护腕固定。每天输液完毕,均用肝素盐水进行正压封管处理。记录操作者、留置日期和时间、中止留置的原因和时间。观察两组在留置时间、渗液渗血、发生静脉炎、留置针脱出等方面的差异。

1.2.3静脉炎判定标准1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2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3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2]。

1.2.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和构成比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1.3结果

1.3.1两组留置针穿刺局部情况观察见表1。

1.3.2两组输入液体量与留置时间比较见表2。表1两组留置针穿刺局部情况观察比较注:两组留置针穿刺局部情况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2两组输入液体量与留置时间比较注:两组输入液体量与留置时间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讨论

2.1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目前在我国尚无统一的标准[1]。资料表明,静脉炎导致非正常原因拔管占45.9%[3],是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最主要的并发症[4],输注的液体种类和留置穿刺部位的不同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5],留置针固定与发生静脉炎有关[6]。静脉留置针滑出的主要因素是贴膜脱落[3]。观察组在留置针留置期间加用了护腕进行固定,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无一例留置针脱出。从两组输液量与留置时间比较看,观察组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且每日输液量<1500ml者留置时间明显延长。说明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与输液量的多少有关。

2.2预防留置针脱出对照组留置针固定后其尾端明显高于局部皮肤,易因外力作用而松脱,导致留置针脱出。又因其易与外界物体摩擦,使针芯被动运动,与血管内壁发生摩擦,引起血管内壁的机械性损伤,从而引起静脉炎。观察组可有效避免这种情况,护腕将套管针完全包裹,输液时只有肝素帽尾部暴露,输液结束,护士封管后用护腕将肝素帽完全包裹,可减少外力因素对留置针的碰撞、避免留置针被意外拔除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2.3避免局部受潮3M透明敷料虽然可见性强,但其透气性差,汗水渗透在透明贴膜下,易引起穿刺部位和周围皮肤炎症[7]。观察组透明敷料直接与穿刺皮肤接触,容易在透明膜内出汗,积气,导致穿刺局部肿胀、疼痛。输液贴经过灭菌处理,具有透气性,上面附有吸收性强的吸收垫,出汗、渗液渗血等可吸附在一次性输液贴的棉芯上。避免了穿刺局部潮湿。

2.4护腕固定加用输液贴覆盖透明敷料再予护腕固定的方法,简单易行,患者愿意配合,固定牢固,避免留置针脱出,减少了渗液、渗血、静脉炎的发生,延长了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小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37.

2药晋红,胡牧.静脉留置管针与静脉炎.实用护理杂志,1997,13(7):365.

3舒湘兰,海新霞.小儿静脉留置针中止留置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40.

4王一征,李惠珍,程友兴,等.浅静脉封闭式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哈尔滨医药,2004,19(2):64.

5许燕,赵艳伟.头皮套管针的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3.

静脉炎范文篇8

[关键词]颅脑损伤;肺炎;泌尿系统感染

Preventionandnursingon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ofintracranialhematomasecondarytocraniocerebralinjury

[Abstract]Thecommon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ofintracranialhematomasecondarytocraniocerebralinjuryare:pneumonia''''''''urinarysysteminfection''''''''decubitus''''''''phlebitis''''''''deepveinthrombosisoflowerextremity.Takingcorrespondingpreventivemeasuresforthecomplicationsmayhelpthepatientsrecoverearly.

[Keywords]craniocerebralinjury;pneumonia;urinarysysteminfection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颅脑损伤仅次于四肢损伤,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第二位。而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和重要的死亡原因,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的发生,死亡和致残率均居首位。颅脑损伤继发颅内血肿的病人,术后恢复期较长,常可产生并发症。因此护理工作是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又是病人康复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我科数年来收治的颅脑损伤继发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病人病情的观察,发现其并发症以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静脉炎及下肢静脉血栓为多见,下面简要叙述预防和护理。

1肺炎

肺炎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不仅致脑缺氧和脑水肿加重,也是伤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护理中主要加强口、鼻腔的护理,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及呼吸道异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将病人置于侧卧或侧俯卧位,以利呼吸道积存的液体及异物自动排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对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能排出者,宜尽早进行气管切开术,并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以消毒无菌的吸痰管吸出套管内的痰液,也可将沐舒坦15mg加入生理盐水50ml稀释后以每小时2ml持续泵入气道,以稀释痰液便于吸出。定时翻身拍背,自下而上、由外向内,可有效地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1]。一旦发生肺炎,其治疗上重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大量使用抗生素,同时向家属宣教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维生素E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2泌尿系统感染

颅脑损伤的病人因颅脑损伤及昏迷的影响,常有尿潴留、尿失禁,细菌从尿道外口侵入尿路,则发生泌尿系统的感染,其预防措施重在做好护理工作,主要是保持会阴部清洁,对必须使用保留导尿的病人,要严格无菌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保持导尿管无菌,若不慎污染,必须及时更换,切忌将拔除的导尿管重新插入。对于留置尿管的病人应该每周换导尿管1次,每天换尿袋1次,每天必须进行会阴护理两次,在尿道口周围不能有分泌物和血迹。注意多饮水,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温开水,保证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并且尿的pH值在6.5~7.0[2]。发现尿液浑浊,有絮状物或带有血性尿液及时留取标本送检,如有尿路感染及时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冲洗,若导尿管未见梗阻,则不需要冲洗。必须要冲洗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最好不用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的抗生素。引流管和集尿袋应放置在膀胱水平位置以下,保持单向重力引流,防止尿液逆流,留置导尿的病人一定要认真观察和护理,防止尿路感染,一旦发生尿路感染,应及早拔除导尿管,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如口服呋喃坦啶、甲硝唑等。重者可联合用药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以使感染迅速得到控制。

3褥疮

褥疮其实质就是压迫性溃疡或压疮,颅脑损伤的病人常因昏迷和瘫痪有较长的卧床时间,使骨突出部位受到较长时间的压迫,受压的局部因缺血缺氧而发生组织水肿、变性及坏死,从而形成褥疮。其预防措施主要是保持床铺平软及干燥,定期翻身减压,强调体位及翻身的重要性。骨突出部位及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或用气圈或用海绵垫保护。一旦发生褥疮,不能卧于患处,局部应架空,使受压局部能悬空。患者可给予翻身,每小时1次,使用气垫、气圈、海绵垫避免疮面继续受压[2]。还可使用接尿内裤、长枕、糜子小枕、糜子垫等护理用具以防创面继续恶化。物理治疗方法:红外线照射至创面干燥,适用于Ⅰ、Ⅱ期褥疮。Ⅲ期褥疮的治疗,目前用高压氧治疗已取得显著疗效。目前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简便的新方法,即用塑料袋罩住创面,向袋内送入纯氧,几分钟内可见坏死组织液化,活组织变红,达到去腐生肌、清创的目的,可使溃疡面迅速愈合。此外,根据湿性环境更有利于创面愈合的新理论。目前发明了一系列伤口愈合不同阶段的不同敷料,不同程度上有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4静脉炎

输液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输液无菌操作不严,液体浓度过高,长期使用同一静脉的主要分支,使用瘫痪肢体输液,静脉内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等都可引起静脉炎发生,在护理中要严格无菌操作,输入高浓度液体应选择较大静脉,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用药时应先减慢滴速,待血管适应后再加快滴速,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注射肢体周围静脉时,应注意保暖和放置舒适。病人长期静脉输液,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易致静脉炎的药物,如高渗葡萄糖和20%的甘露醇等。这类情况的处理:(1)需采取几条血管轮流使用,使每条血管都有“休息”的机会;(2)可选用大血管、小剂量、间隔缓慢滴液的办法;(3)可对近心端的穿刺血管采取边输液边热敷的办法,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此外,静脉注射前,护士应询问病人注射部位有何不适,血管有无压痛、条索状的表现等。只有护士做到“视病人如亲人”,精心处置,再加上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才能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其次,及时发现和恰当处理。

输液中选择静脉原则是:先选远心端,后选近心端,先细后粗,先手后足,保留粗大血管以备抢救时急用[2]。需长期静脉用药病人的注射部位,要做到心中有数,除特殊需要和抢救外,针头选择6~7号为宜。在输液中一旦发生静脉炎,首先停止在病变的肢体输液,局部热敷,病变周围封闭及使用抗菌药物。并将输液肢体抬高,注意交替使用静脉,不在瘫痪肢体输液。

5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颅脑损伤病人,因昏迷或肢体瘫痪卧床,致肢体血流缓慢,血黏稠度和凝固性增高。常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腓肠静脉及左髂静脉为多见。足部、踝周、下肢的肿胀,皮肤黄白或发绀,皮肤温度增高等是诊断本症的重要体征。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早期被动活动及按摩肢体,注意水电解质的补充,防止脱水过度及适当抬高下肢,如发生本症应及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凝药物治疗[1],并局部热敷,以防肢体静脉的坏死。病情许可在床上被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另外,瘫痪者下肢静脉回流缓慢,静脉应用的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特别是大隐静脉穿刺,更容易损伤静脉内膜[3]。护士应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勿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多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方式,并减少留置时间。在饮食上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肺栓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如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5L/min)、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病人,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工作是艰巨复杂的,正确及时的观察和护理,既有助于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又有助于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清美,谭兰,韩仲岩.脑血管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31-433.

静脉炎范文篇9

[摘要]通过对数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血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总结有以下并发症较多见: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针对并发症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助于病人术后的早日康复。[关键词]颅脑损伤;肺炎;泌尿系统感染Preventionandnursingon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ofintracranialhematomasecondarytocraniocerebralinjury[Abstract]Thecommon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ofintracranialhematomasecondarytocraniocerebralinjuryare:pneumonia''''''''urinarysysteminfection''''''''decubitus''''''''phlebitis''''''''deepveinthrombosisoflowerextremity.Takingcorrespondingpreventivemeasuresforthecomplicationsmayhelpthepatientsrecoverearly.[Keywords]craniocerebralinjury;pneumonia;urinarysysteminfection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颅脑损伤仅次于四肢损伤,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第二位。而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和重要的死亡原因,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的发生,死亡和致残率均居首位。颅脑损伤继发颅内血肿的病人,术后恢复期较长,常可产生并发症。因此护理工作是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又是病人康复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我科数年来收治的颅脑损伤继发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病人病情的观察,发现其并发症以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静脉炎及下肢静脉血栓为多见,下面简要叙述预防和护理。1肺炎肺炎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不仅致脑缺氧和脑水肿加重,也是伤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护理中主要加强口、鼻腔的护理,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及呼吸道异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将病人置于侧卧或侧俯卧位,以利呼吸道积存的液体及异物自动排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对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能排出者,宜尽早进行气管切开术,并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以消毒无菌的吸痰管吸出套管内的痰液,也可将沐舒坦15mg加入生理盐水50ml稀释后以每小时2ml持续泵入气道,以稀释痰液便于吸出。定时翻身拍背,自下而上、由外向内,可有效地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1]。一旦发生肺炎,其治疗上重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大量使用抗生素,同时向家属宣教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维生素E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2泌尿系统感染颅脑损伤的病人因颅脑损伤及昏迷的影响,常有尿潴留、尿失禁,细菌从尿道外口侵入尿路,则发生泌尿系统的感染,其预防措施重在做好护理工作,主要是保持会阴部清洁,对必须使用保留导尿的病人,要严格无菌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保持导尿管无菌,若不慎污染,必须及时更换,切忌将拔除的导尿管重新插入。对于留置尿管的病人应该每周换导尿管1次,每天换尿袋1次,每天必须进行会阴护理两次,在尿道口周围不能有分泌物和血迹。注意多饮水,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温开水,保证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并且尿的pH值在6.5~7.0[2]。发现尿液浑浊,有絮状物或带有血性尿液及时留取标本送检,如有尿路感染及时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冲洗,若导尿管未见梗阻,则不需要冲洗。必须要冲洗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最好不用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的抗生素。引流管和集尿袋应放置在膀胱水平位置以下,保持单向重力引流,防止尿液逆流,留置导尿的病人一定要认真观察和护理,防止尿路感染,一旦发生尿路感染,应及早拔除导尿管,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如口服呋喃坦啶、甲硝唑等。重者可联合用药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以使感染迅速得到控制。3褥疮褥疮其实质就是压迫性溃疡或压疮,颅脑损伤的病人常因昏迷和瘫痪有较长的卧床时间,使骨突出部位受到较长时间的压迫,受压的局部因缺血缺氧而发生组织水肿、变性及坏死,从而形成褥疮。其预防措施主要是保持床铺平软及干燥,定期翻身减压,强调体位及翻身的重要性。骨突出部位及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或用气圈或用海绵垫保护。一旦发生褥疮,不能卧于患处,局部应架空,使受压局部能悬空。患者可给予翻身,每小时1次,使用气垫、气圈、海绵垫避免疮面继续受压[2]。还可使用接尿内裤、长枕、糜子小枕、糜子垫等护理用具以防创面继续恶化。物理治疗方法:红外线照射至创面干燥,适用于Ⅰ、Ⅱ期褥疮。Ⅲ期褥疮的治疗,目前用高压氧治疗已取得显著疗效。目前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简便的新方法,即用塑料袋罩住创面,向袋内送入纯氧,几分钟内可见坏死组织液化,活组织变红,达到去腐生肌、清创的目的,可使溃疡面迅速愈合。此外,根据湿性环境更有利于创面愈合的新理论。目前发明了一系列伤口愈合不同阶段的不同敷料,不同程度上有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4静脉炎输液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输液无菌操作不严,液体浓度过高,长期使用同一静脉的主要分支,使用瘫痪肢体输液,静脉内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等都可引起静脉炎发生,在护理中要严格无菌操作,输入高浓度液体应选择较大静脉,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用药时应先减慢滴速,待血管适应后再加快滴速,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注射肢体周围静脉时,应注意保暖和放置舒适。病人长期静脉输液,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易致静脉炎的药物,如高渗葡萄糖和20%的甘露醇等。这类情况的处理:(1)需采取几条血管轮流使用,使每条血管都有“休息”的机会;(2)可选用大血管、小剂量、间隔缓慢滴液的办法;(3)可对近心端的穿刺血管采取边输液边热敷的办法,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此外,静脉注射前,护士应询问病人注射部位有何不适,血管有无压痛、条索状的表现等。只有护士做到“视病人如亲人”,精心处置,再加上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才能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其次,及时发现和恰当处理。输液中选择静脉原则是:先选远心端,后选近心端,先细后粗,先手后足,保留粗大血管以备抢救时急用[2]。需长期静脉用药病人的注射部位,要做到心中有数,除特殊需要和抢救外,针头选择6~7号为宜。在输液中一旦发生静脉炎,首先停止在病变的肢体输液,局部热敷,病变周围封闭及使用抗菌药物。并将输液肢体抬高,注意交替使用静脉,不在瘫痪肢体输液。5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颅脑损伤病人,因昏迷或肢体瘫痪卧床,致肢体血流缓慢,血黏稠度和凝固性增高。常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腓肠静脉及左髂静脉为多见。足部、踝周、下肢的肿胀,皮肤黄白或发绀,皮肤温度增高等是诊断本症的重要体征。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早期被动活动及按摩肢体,注意水电解质的补充,防止脱水过度及适当抬高下肢,如发生本症应及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凝药物治疗[1],并局部热敷,以防肢体静脉的坏死。病情许可在床上被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另外,瘫痪者下肢静脉回流缓慢,静脉应用的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特别是大隐静脉穿刺,更容易损伤静脉内膜[3]。护士应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勿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多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方式,并减少留置时间。在饮食上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肺栓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如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1][2]吸入(5L/min)、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病人,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工作是艰巨复杂的,正确及时的观察和护理,既有助于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又有助于病人早日康复。[参考文献]1李清美,谭兰,韩仲岩.脑血管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31-433.2吕学正.外科护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12(1):127-133.3张代铭.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8(1):181-190

静脉炎范文篇10

关键词:微量注射泵护理对策

微量泵是一种新型泵力仪器,可供微量静脉给药,优点是剂量准确、安全、定时、定量,给药均匀,调节迅速、方便。常用于ICU、CCU、儿科、心胸、脑外科、普外科等重症患者。我科于2002年5月开始应用推注式微量注射泵采用维持给药方法在急性胰腺炎控制中取得良好效果。但临床在使用微泵静脉给药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这些不合理现象不但使药物疗效降低,还隐藏着一些不安全因素,为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更好地发挥微泵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科在2003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对住院患者使用微泵注射者共117例,病例中主要急性胰腺炎,其中用生长抑素占94%,其余占6%。

1.2材料微泵的型号为德国贝朗公司生产(PerfusorCompact)微量注射泵,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WZS)50F双通道微量泵由泵。

微量泵由泵、注射器及延伸输液管三部分组成:注射器可根据需要选用20ml或50ml规格,连接选用一次性延伸输液管。泵的报警指示系统带有蓄电池,连接交流电可自动充电,充电16h可连续使用3h,一般均使用交流电工作形式,流量选择为0,10~99.9ml/h。

1.3方法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其乳头与延伸管相连接,排气后放入泵的针管滑座内,推动滑座至可注射状态,打开电源开关,根据医嘱选择所需流量(ml/h),按泵启动键(START),可见注射指示标志闪动,连接静脉通道,微量泵进入工作状态。

二、问题与原因

2.1药物外渗在推注过程中如发生药物外渗,微泵的报警系统不会反映,如果不及时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2.2静脉炎和静脉硬化微泵给药时一般均进行留置针穿刺,并且药物浓度相对较高,发生静脉炎和静脉硬化的危险性也较高。

2.3静脉回血与速度过慢、延伸管过长或折叠扭曲、双通道同时注射等因素有关。

2.4针头堵塞由于延长管有一定弹性,容量大,针头堵塞后,微量泵仍继续输送药液,但药液并未进入血管,而积聚在延长管内,当延长管压力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微量泵才报警,这对危重患者是不利的。

2.5微泵速率调节错误由于操作者不熟悉速度设置键,或更换药物后未及时更改速度,或在个别情况下速度设置被他人无意中误触而改变了速度,使药物进入体内过多或不足,导致不良后果。

2.6微泵故障常为速度不准确,蓄电池耗光,另外与保养不当,不注意微泵的清洁,特别是高黏度药液黏附在推进器和导轨摩擦处,影响速度的准确性。

2.7临床中从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处插入2~3个通道,使患者免受再次静脉穿刺痛苦的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生长抑素不可以和别的药物配伍使用,会降低疗效。

2.8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由于急性胰腺炎治疗病程长,所以在微量泵使用过程中,留置静脉针的留置时间过长,超过7天而引起静脉炎。

三、护理对策

3.1加强巡视观察:严密观察用药的局部反应,有无回血、外渗,尤其从中心静脉输入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回血肿胀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推注,重新选择静脉,并做好局部处理。

3.2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使用方法及治疗目的、注意事项,防止自行调节。

3.3使用微量泵前,先选择好血管,一般选择血管较粗直,易固定并便于观察的上肢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静脉回流缓慢和半坐卧位决定了下肢输液时静脉炎多,因为输液时,液体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的时间长,另外,免疫力低下是发生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免疫力显著降低,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机械性刺激(留置导管所造成的),化学性刺激(药液及液体引起的)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降低,在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时较易发生静脉炎,尽量避免在下肢穿刺输液。微量泵输液为专用通道,尽量不与其他药物共用一条静脉。一般留置针在5d即要更换,避免长期输液造成静脉炎和穿刺局部炎症。

3.4用微量泵注射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如无明显原因而出现血压、心率较大变化时,应将微量泵延长管部分与头皮针接头处脱开,观察血管是否通畅。公务员之家

3.5加强工作责任心,操作规范化,要熟悉微泵性能,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和各键的设置,了解注意事项,并对常见的问题有高度的认识。及时清洗泵表面污物、残液,防止腐蚀机器,用后由专人保管。

应用微泵抢救危重患者,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按需随时调节药物输入速度和剂量,使血药浓度稳定,避免了由于外界干扰造成输液速度时快时慢难于控制的现象,因此保证微泵作用的正常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敏,胡蔚虹.微量输液泵药物使用的临床护理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1997,10,3.

[2]郑惠芳,王建新.微泵静脉给药过程中不合理现象的分析.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11.

[3]王小秋.微泵注射存在的问题与护理对策.中国厂矿医学,2002,15:6.

[4]杨松林.微泵注射硝普钠的注意事项及护理.哈尔滨医药,2002,22:3作者单位:610031四川成都,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