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3:34:27

静脉穿刺

静脉穿刺范文篇1

本文作者:陈永芳工作单位: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血液科

护士对职业防护的认识不足,对职业防护有关知识完全及基本掌握的护士为66.7%,部分掌握及未掌握的占33.3%;从表1可见,护士对静脉穿刺时戴手套的态度是无所谓及不应戴手套的占27.8%。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护士对职业防护的学习及认识不足,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总体掌握程度及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为此,进一步加强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十分有必要,对保护医患双方及保障治疗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大部分护士静脉穿刺时未能戴手套防护表1显示,在静脉穿刺时,仅26.5%的护士总是戴手套,从来不戴手套的护理人员比例为62.5%。这个比例也与已往有关文献报道一致。刘红等[4]对100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统一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使用手套的比例较低,以静脉输液为例,其中全部戴手套和有时戴手套操作的护理人员总共仅占29%,从来不戴手套的护理人员比例高达71%。谌安君[5]对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教学医院18个科室320名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提示护理临床护理操作手套使用率低,特别是有可能接触到体液、血液的高危操作时,仅有很少一部分护士能做到总是戴手套;大部分只是偶尔戴手套,甚至不戴手套。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大部分未能采取职业防护。这导致护士发生职业感染的风险大大提升。4.3护士静脉穿刺时未能戴手套防护的主要原因:表2显示,护士静脉穿刺时未能戴手套防护的原因中操作不方便、不习惯的占了绝大多数。董桂兰等[6]调查护士在操作时不愿意戴手套的原因,其中有58.6%的护士也是认为戴手套不舒服,同时77.1%的护士认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会影响一针见血的成功率,而且在静脉输液操作时还会发生输液贴与手套粘连的现象,影响操作速度。谌安君等[5]分析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主要是操作不方便,戴手套操作可能导致静脉穿刺成功率下降、延长操作时间而致护士临床人力不够。其次为不习惯,这与多年来护士工作繁忙、戴手套影响工作效率及医院管理层没有严格要求执行有关。直到近年,护士执业伤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关注,才强调护士戴手套的重要性。本调查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本调查发现,有47.4%的护士担心增加消耗,加大医疗成本而增加科室支出的因素,现在大部分科室都实行多劳多得制,手套消耗纳入医疗成本,消耗与奖金挂钩,使护士产生能不戴就不戴,能省就省的错误观念。另外,护理部领导及病房护士长并没有鼓励护士戴手套,甚至有部分护士长把手套作为科室财产管理起来而导致护士取用不便;也有6.2%护士认为没有必要,麻烦,心存有“我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感染,以后也不会感染”的侥幸心理。董桂兰等的调查亦显示,约50%以上护理人员操作时不戴手套是因为担心患者有意见,怕患者抱怨。本研究发现有28.4%护理人员亦有因怕患者抱怨而不戴手套,可见加强患者对静脉穿刺时应该戴手套的认识非常有必要。

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的培训要做好职业防护,医院首先应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及自我防护意识的培训,使每一名护士都能充分认识到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和做好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在思想认识上打好基础。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医院应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护理操作规范,要求护士在静脉穿刺时戴手套。护士长要起到带头的作用,严格执行静脉穿刺时戴手套的规定。加大宣传力度。为护士的职业防护提供支持及方便。

静脉穿刺范文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我科行静脉留置输液的新生儿243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其中男139例,女104例;胎龄28~36周,平均33.8周;出生体质量1353~1937g,平均1663g。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成3组,每组81例,分别为腋静脉穿刺组、头皮静脉穿刺组和前臂头静脉穿刺组。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胎龄、出生体质量以及病情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3组患儿均采用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其静脉穿刺部位分别为腋静脉、头皮静脉和前臂头静脉。穿刺成功后均采用3L无菌透明敷贴封闭穿刺部位,平整粘贴并固定好;采用含肝素钠的生理盐水5mL(使用250mL生理盐水加入12500U肝素钠配制而成)正压封管。穿刺固定好后,每隔24~48h揭开无菌敷贴,用75%酒精消毒穿刺针眼处,待于燥后换用新的无菌敷贴。输液管每24h更换1次。整个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意每天观察穿刺部位,当穿刺处出现肿胀、留置针阻塞、2级及以上静脉炎时应及时拔除留置针。如果未出现上述情况,留置针保留时间应不超过14d,应注意及时、主动拔针,以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比较分析3组患儿的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合作率、患儿家长满意程度等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元±s)表示,两组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腋静脉穿刺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为(69.48±4.11)h,在3组中最长;穿刺时间为(48.29±11.82)S,在3组中最短。其留置时间和穿刺时间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穿刺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06%,合作率为62.96%,均为3组中最高值,且与其他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3组相比较,腋静脉穿刺组的家长不满意率最低(6.17%),满意率最高(79.O1%),且该组的家长满意程度与其他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静脉穿刺范文篇3

关键词:血液磁极化疗法

1临床资料

近几年来,治疗患者数千人次,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有217人次,其中男102例,女115例,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78岁;高血压患者84例,高血脂患者16例,糖尿病患者9例,银屑病患者26例,其他皮肤病患者82例;在治疗采血过程中穿刺失败的有17人次,采血成功率达92.2%。

2失败原因及对策

2.1患者肥胖由于患者皮下脂肪丰满,血管通常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故穿刺时操作者要以食指和中指探明静脉走向和深浅度,然后从血管上方进针,沿前方探索血管,其进针角度合理度稍大些,但进针一般不宜超过40°。

2.2老年人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狭窄、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弛。对此类患者进行穿刺时,应特别注意绷紧皮肤,选择较直的静脉,穿刺时力度要稍小一些。

2.3高黏血症的患者血液黏度高,针头一进血管,就发生阻塞,不回血。两次穿刺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进针时有落空感,无回血,拔除针头发现有黏性血块堵塞,更换腕部静脉另行穿刺采血均成功。原因尚未探讨。

2.4长期静脉穿刺的患者管壁硬性大,无弹性。应注意拔针方法,保护血管,拔针时应先将指腹顺静脉走向平行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除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5~10min,一般不致皮下淤血。

2.5不合作的患者应用夹板固定,并嘱其家属看护好。

2.6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由于恐惧,引起血管痉挛。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轻松、愉快的话题,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其恐惧感,避免血管痉挛。

2.7血管粗短的患者见回血后,又往里进针,易刺破血管。穿刺失败后尽量不要拔出针头,做另行穿刺。对于穿刺后见回血又进针不回血的,可以稍退针头或者摸清针头前面是否有血管,如有再进针。总之,要尽量采完血后,再换用8号或9号头皮针回输血,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2.8血管细小的患者血管不清楚,可做试验性穿刺。应选择弹性好,暴露明显的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不做实验性穿刺。

2.9护士的心理素质和穿刺熟练技术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护士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导致中枢协调偏差,出现判断、感觉失误。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周围人际关系、运动量、疲劳程度等与护理人员之间存在情绪自我调节及自身生物节律调节,但有不同的负效应。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静脉穿刺范文篇4

1.临床资料

我院属于一所综合性的医院,提供小儿静脉穿刺服务的科室包括4个科室:儿外科、儿内科、门诊输液中心以及耳鼻喉科,包括50名女性护理人员,其年龄为20-56岁,平均年龄为(35.2+2.1)岁,其中,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的人数分别为1、18、13和18;学历:本科、大专、中专分别为12名、18名、20名;50名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为2-27年,平均为(12.5+2.2)年。2.方法

(1)建立护理管理小组

本研究中所建立的管理小组共包括13名护理人员,组长由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则由4个科室中的护士长担任。管理小组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分析4个科室内小儿静脉穿刺的现状问题和其各种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干预方法。

(2)调查的方法

从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4个科室收治的行静脉穿刺的患儿中随机选取1000例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50例,女性450例,年龄为3-8岁,平均年龄为(6.1+2.2)岁,重点分析其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各种影响因素。

(3)影响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

第一,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我院儿科的日常经济效益普遍相对较差,影响着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护理人员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儿科中的护理人员年龄普遍较小,在聘用制的管理模式下,其培训机会较少,造成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出现参差不齐的局面。第三,护理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年龄特点,患儿的语言沟通能力普遍较低,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要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若未能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便难以取得其配合,并造成穿刺的失败。第四,家长心理素质较差。针对独生子女患儿,在其穿刺过程中,多数家长往往会存在过度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情急之下部分家长常常会辱骂护理人员,而难以配合穿刺操作,导致操作失败。

3.护理管理对策分析

(1)完善激励机制

要对小儿静脉穿刺的相关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并要注重各项考核标准的不断优化,在此基础上,4个科室可以依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宜的穿刺技术方案,并要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可依据护理人员个人的实际业务成绩和患儿及其家长的满意度来评选各种荣誉称号如“小儿静脉穿刺能手”等,并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可借助于通报表扬以及优先晋升等形式起到激励的作用。

(2)加强培训

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定期组织4个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以及技能的学习。邀请资深穿刺专家为护理人员讲解穿刺的要点和注意事项等,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水平;邀请本院资深的主任医师等为护理人员现场示范讲解小儿穿刺应注意的问题和常见紧急问题的应急处理方法,以逐渐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水平;要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在于儿童群体进行日常交往的能力,以有力地实现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长间的有效沟通,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3)健全弹性排班的制度

高峰时段,就诊的患儿较多,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因此,要在4个科室内广泛建立并实施弹性排班的制度,以有力地保证高峰就诊时段内的值班人数;针对穿刺难度较大的患儿,可为其提供2名护理人员进行穿刺操作,以保证穿刺的顺利进行。

(4)注重与家长间的沟通

在患儿就诊的过程中,针对病情危急、穿刺难度较大的患儿,科室内的主任医师等领导人员需深入穿刺室,加强与家长间的沟通,为其讲解穿刺时的注意事项和穿刺难以成功进行的原因,以取得其密切配合。

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别用t和X2对组间对比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的意义。

二、结果

与实施护理管理干预前相比,实施后4个科室内的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

三、讨论

静脉穿刺范文篇5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率

心理素质

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恐惧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

看: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找: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摸: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指压手推法: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此法。四肢静脉可先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然后用大拇指反复轻快地在静脉的远心端进行压迫,向近心端推行3~5cm,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1],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轻压横摸法: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

静脉按摩法: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拍打振动法: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特别适用。

非握拳穿刺: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热敷法: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低瓶高调法:低瓶高调法可明显降低输液管内液体的压力与阻力,静脉血管内压力差增大,穿刺进针后回血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负压进针法:对细小血管、休克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将输液器内气体排尽后,关好调节器。

持针手法

经实践研究发现,用3个手指持针,即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两面,示指持针柄的上面,穿刺力度与进针。角度控制自如,不用换手,切实可行。

一般静脉穿刺法

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特点,所以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靠远心端5°~10°进针,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进针时应快,但切忌过深,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开皮后就是血管。如有头皮血肿应避开血肿,不在此做静脉穿刺。

婴幼儿:①额正中静脉: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与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静脉: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耳后静脉及枕静脉: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④大隐静脉: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点,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⑤手背、足背静脉: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⑥毛细血管:如眶上静脉。表浅、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⑦颅骨骨缝穿刺法: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固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可下压针柄,应用左手拇指指尖垫住针柄,右手迅速固定。多用4~5条4~7cm长胶布固定,一条固定针柄。一条保护针眼,另一条稍长交叉固定针柄,然后将头皮针胶管盘曲固定于头皮暴露处,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同侧耳郭上。手足静脉网固定多以夹板固定为主。手背固定:将夹板自手心处插入袖中,固定针头后将除拇指外另外4指固定于夹板上,在手臂端用绷带固定。脚背固定:将夹板置内踝处固定。大隐静脉固定:将夹板固定于足跟处。应注意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固定时切不可向前推针,以免穿破血管。

穿破静脉后补救方法

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消毒手指,穿破静脉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出,当有回血时停止,立即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进行四肢血管穿刺时,于此时松开止血带,按压片刻后,再向前平进一段,避免渗漏。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给药以其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痛苦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穿刺仅凭借肉眼观察进行[2],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掌握特殊静脉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静脉穿刺范文篇6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也是医院作为救死扶伤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稳、准、快高质量建立好静脉通路,达到快捷的治疗目的,一直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部分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采取免用止血带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1998年7月至2001年3月,分别在急诊科、泌尿科选择普通输液患者3000例次,其中男性1729次,女性1261次,年龄7-80岁,分成甲、乙两组,每组1500例次,甲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乙组采用无止血带穿刺法,静脉输液部位为四肢远端浅静脉,各组分别由2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护师、护师操作。

二、静脉输液穿刺方法:1、无止血带穿刺法:备齐用物,选择血管,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一般取上肢血管,使肢体重心向下稍垂,术者与患者角度适宜操作为宜,一般角度不要大于40度角,用手轻轻摩擦皮肤30秒至1分,常规皮肤消毒,患者握拳,术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30度角,正面或旁侧进针直刺血管,见针尾部有回血时再沿血管前行约0.1-0.2cm,有时静脉压力低,须用左手食指在穿刺针上2cm处向下方轻轻推压血管方见针尾部回血。穿刺成功后,嘱患者松拳用胶布固定针头,调节输液速度,在操作过程中除不用止血带外,其他操作步骤与常规静脉穿刺法相同。2、将选择血管部位上端15-20cm处向下握推1-2分,使血管充盈,在所选择穿刺血管上方2-3cm处用食指或姆指压迫所要穿刺血管,以此固定血管,然后进行穿刺,余下操作方法与上述静脉穿刺法相同。

三、结果:采用常规与不用止血带静脉穿刺方法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甲乙两组中一次穿刺成功率经统计学处理未见明显差异(附表)静脉输液患者采用常规法与不用止血带穿刺输液方法结果比较P>0.05四、讨论静脉穿刺技术是治疗疾病、抢救危重患者护士的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护理专业教科书有一整套常规操作标准穿刺技术方法,为护士提供了完善实用的理论依据。几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现扎用止血带行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1、疼痛。2、凝血机制差,止血带扎痕成淤血紫斑,我们在常规输液的基础上,摸索出不用止血带穿刺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依据为患者饮食正常,无腹泻、高热以致腹水者,其血管内血液充盈压与血容量成正比。因此人体血容量正常状态下,静脉穿刺针入血管后针尾均可见回血,如静脉压低未见回血,抬左手即在穿刺血管上方1cm处用食指向下轻轻推压该血管即可见到回血。若准备穿刺时见血管充盈不足,将一指压在被穿刺血管上端2-3cm处,受重力影响压力明显增加,从而增强了远端浅静脉的充盈程度,使静脉穿刺容易成功,从甲乙两组比较看来,穿刺成功率经统计学处理,一针见血率P>0.05,也就是说采用无止血带穿刺法与常规静脉穿刺法,两者之间效果差异不大,几乎相同,但前者有以下优点:1、避免患者扎止血带所致的不适。2、避免因松开止血带的外力作用导致的穿刺针头斜面滑脱出血管外,提高成功率。3、减少输液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静脉穿刺范文篇7

1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

1.1根据患儿年龄选择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是儿科护理基本功,由于头皮静脉是网状分布,所以,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应选用正中静脉,此静脉直、较大,不易滑动,易固定,其次额浅、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3岁以上至12岁儿童宜选用四肢静脉。

1.2根据病情治疗慢性疾病宜由远心端开始选用;抢救时宜选用肘静脉或大隐静脉等大血管,一般性治疗宜选用头皮静脉和肢端静脉,静推钙剂、高渗糖、20%甘露醇滴注及升压药宜选肘静脉及大隐静脉;静脉采血时最好选用肘静脉,股静脉及颈外静脉。

2光线强弱及照射角度对静脉穿刺成功的影响

高度适宜,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如光线太强,又是直射穿刺部位,因光线的刺激反而无法看清血管;在阴雨天或夜间借助150W灯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离穿刺静脉45~50cm高度为佳,此时灯光对眼的刺激小,静脉暴露好,穿刺易成功。

3针头大小选择

选择针头大小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额、颞后静脉、手指浅静脉,指趾间静脉滴注均可用41/2~51/2号针头。肘静脉、大隐静脉、推注或采血可用51/2~71/2号针头。

4持针的手法

以前我们都采用右手拇指持针柄在上,食指在下呈10°~15°,针头斜面向上刺入皮肤后,再换成食指在针柄前,拇指在后沿静脉走向平行刺入法。这样要求操作者穿刺技术非常高,且对于浅、细静脉在换手法时针尖易翘起,容易穿破血管。我们改用直接用右手食指在压,使血管充盈后,特别对脱水患儿,直接成10°~15°角,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成功率较高,适用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5进针手法

静脉穿刺范文篇8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年轻护士在行小儿静脉穿刺方面存在哪些压力源。

1患儿及家属因素

(1)患儿到医院这个陌生环境,看到不熟悉的人穿着特殊的衣服,深感恐惧,加之头皮静脉穿刺强行固定头部,便出现哭闹、乱动、不合作,这样就增加了穿刺难度。(2)患儿年龄小,头皮血管细,壁薄,末梢循环不好,进针后回血慢或无回血。(3)小儿肥胖,静脉血管隐匿,触不清。穿刺时难以捕捉,反复穿刺造成静脉损伤而影响再次穿刺结果。(4)一个患儿甚至有四位家属陪伴,对患儿疼爱有加,看到孩子啼哭,自己也跟着掉泪。因此,家属对护理人员期望值过高,对医学知识缺乏理解。言语不当,甚至就说你必须一针扎上,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2年轻护士的因素

2.1心理因素紧张、胆怯,面对病儿及家属,对自己缺乏信心。一次穿刺失败时,不能坦诚面对,而是自责、慌乱,甚至怕在领导和同事面前没面子。不能正确对待患儿家属的刺激性言语。工作繁忙时,情绪急躁,急于求成。

2.2技术因素对小儿头皮静脉解剖位置掌握不准确,动静脉混淆不清;穿刺角度及深浅掌握不准。

3减少压力源的具体做法

在工作中笔者体会到,要培养护士具有良好的素质;掌握高超的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这样才能减少上述压力源,变压力为动力,顺利、高效的完成小儿静脉注射的工作。

3.1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及思想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加强他们责任心和爱心教育年轻护士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护理专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要宽厚待人,理解和尊重不同性格的患者。学会忘掉不愉快的事,原谅自己、宽恕别人,正确对待家属的刺激性语言。操作前要深吸一口气使自己镇静、自信,心平气和。以果断、审慎的心态操作,动作轻、快、稳、准。

3.2组织学习小儿静脉穿刺的技巧,请老护士介绍经验如:正确选择血管。对空虚不充盈的血管,穿刺前可用局部按摩、热敷及指压等方法。穿刺时左手要绷紧皮肤,特别是对于皮下脂肪比较薄的患儿。否则皮肤易滑动,造成穿刺困难。根据患儿血管位置,操作护士应进行护理评估,决定进针角度。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主干,由于这些血管粗、管壁厚、弹性好、活动度大,所以进针时应增大进针角度。以45°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后挑起皮肤以25°角进血管,见回血后平行进少许。如此成功率高且疼痛小。对血管细、短、活动度小、较固定血管,宜以15°~20°角进针皮肤,再挑起皮肤以5°~10°角进血管。穿刺时切忌过快,否则易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对于血管细小、不充盈而无回血者,可试推入极少量液体,如畅通无阻、皮肤无隆起和变色现象,滴入顺利证实穿刺成功。

3.3关心、鼓励护士,解决其后顾之忧合理分工,联劳协作,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领导和同行的支持能很好地缓解护士的压力[1]。

3.4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仪表端庄,不穿白色工作服,面带微笑,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对患儿要亲切,如小朋友和姐姐握手;让姐抱抱;扎上针姐给拿玩具等。对家属要诚恳,若一次穿刺未成功一定坦诚面对,马上说对不起。同时我们派另一护士操作,以给家属安慰。

3.5对患儿家属进行权利和义务教育,增加其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如:您孩子的血管不显露穿刺有难度,我们需要您的配合。若有您的支持加上我们的努力,穿刺一定会成功。

静脉穿刺范文篇9

关键词:静脉输液

一、方法

1.1穿剌方向

操作者背向病人,扎止血带,让病人手指自然放置,选择好血管后,常规消毒,待干。操作者用左手横握病人手背远端及掌指关节以下部位,使患者手背或指背皮肤绷紧,左手拇指绷直血管下端,食指绷紧血管左侧皮肤,右手持针,针尖斜面朝上,沿血管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进针,(即向指尖方向进针)。穿剌时需进入针梗长度的1/3或1/2,见回血后固定。

1.2进针方法

在进行手背静脉输液时,操作者确定穿刺方向,选好血管,左手固定输液手背,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缘快速刺入皮下。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陈翠华[1]的研究显示与皮肤成60°角时进针速度快、痛苦小。若静脉较细,进针速度不宜过快,以免穿透静脉。

1.3固定方法

采用二条胶带固定法。此方向适用成人手背输液。第一条胶带盖住针柄起固定作用,第二条胶带(带止血棉)遮盖针眼及头皮针塑料管(将头皮针塑料管向上弯曲)。若是行指背静脉逆行穿剌,第二条胶带则连同相邻侧的手指一同环绕固定,勿360°环绕,以免阻碍指端循环致坏死。

二、结果

采用手背远端逆行静脉穿剌,穿剌成功率高,输液过程中输液通畅,无静脉炎、针头脱出、局部肿胀、渗出、疼痛等异常情况发生。穿剌成功后输液成功率较高,尤其适用于肥胖、老年、慢性病人输液,效果满意。

三、讨论

3.1手背静脉解剖学特点

手背静脉由指背向两侧上升的指背静脉彼此吻合形成,并在手背中部相互连接组成手背静脉网。有深浅两套静脉系统,二者借交通支相互连接。由于手背静脉由指背静脉的三级静脉弓向上延伸而来,其外径大于1.5mm,普通输液针头外径为0.6~0.7mm,逆行穿剌时,不会造成输液不畅;再之正常人中心静脉压8~12cmH2O,输液压差为80cmH2O。借助压力差,逆行穿剌液体可顺利回流。

3.2肥胖病人血管特点

肥胖者手部皮下脂肪较厚,使血管深在,皮肤松驰,掌背静脉等显露有时不明显,可用食指触摸,多数会感知血管走行方向及深浅情况。

3.3老年病人血管特点

老年人机体衰老,多有不同程度的脉管硬化,血管壁中层变质和钙化,导致管壁增厚、变硬、脆性增加、皮肤松驰、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回血缓慢等特点。静脉的反复穿剌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加之药物的剌激,不但延长了受损静脉的修复周期,也易形成静脉炎、血栓、静脉窦等。造成有效穿剌部位减少。公务员之家

手背末梢浅静脉部位和靠近掌指关节处,穿剌时由于进针部位短,静脉血管表浅、细小、弯曲,且进针后不易固定,常出现易渗现象而致穿剌失败。按传统输液,让病人松拳,手指活动,血管也随之活动,若不小心针尖可剌破血管壁;进针时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见回血后再换成持针柄前后缘继续进针,使操作过程延长,增加病人的痛感;原先的固定方法虽牢固,但拨针时胶布难揭开,给操作带来不便。而采用改进后的逆行穿剌、进针及固定,消除了上述不良后果。使得在原有的穿剌基础上可选择的范围增大。当针头沿血流方向作逆行穿剌后回血速度快,进针部位长且易固定不易渗漏,且流速不受影响,保证了输液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方便了护理人员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病人痛苦。经实践证明,此方法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

[2]聂褚发,严振国.临床应用表面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5.

静脉穿刺范文篇10

1、老年人机体特点

由于老年人机体衰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弱,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和多种脏器疾病,如消化道功能下降,唾液腺、胃肠胰腺等消化酶的分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缓慢。由于心脏功能降低,药物经血液循环吸收减少,影响药效的发挥。其他组织器官表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较明显是肌肉组织,这是由于细胞总数减少所致。因为老年人脂肪组织增加,肌肉萎缩,容易造成肌肉注射药物吸收不良而形成局部硬结。随着机体的衰化,老年人肝脏的分解代谢功能和肾脏的排泄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2、老年患者血管特点及生理病理变化

2.1老年人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组织松弛,血管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此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

2.2生理病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动能受损,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改变。主要是血流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和血小板聚集力增强等。静脉内膜的老年变化则表现为中层的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内膜变厚和静脉瓣萎缩致使静脉弹性降低、硬化、甚至钙化。

3、根据老年不同疾病采取不同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

3.1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

3.1.1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选择手足小静脉,因为这类病人的血管硬经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大。

3.1.2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手足部位的较直、管腔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这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血管过细、过短,回血往往不等回到可视部位就凝固了,致使针头堵塞,造成穿刺失败。而直、粗一些的小静脉,血流压力相对大一些,可避免过早凝血现象的发生。

3.1.3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血管,这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同时内侧皮肤较薄,血管表浅容易刺破或穿刺成功后,容易发生流体部分外渗。

3.1.4瘫痪患者应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好处是肢体固定,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侧活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3.1.5根据输入的药物选择血管输入高渗溶液及大剂量抗生素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特别是在抢救中,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时,应选择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较大较粗血管,如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这样可避免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因为小血管壁薄,致密度低,容易造成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输液时间长短选择血管,在短时间内的输液可选择手、足小血管,当超过8小时以上肢手背静脉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病人床上活动,又有利于体位的变动,解除长期卧床疲劳,同时也便于病人大小便以及其他活动。

3.2皮肤消毒与进针手法

3.2.1老年人的皮肤消毒必须绷紧皮肤后再消毒,其原因是皮肤老化,致使褶皱增多,污垢容易沉积在褶皱里,其消毒的面积应比一般人大一些,污垢较多者,可选用肥皂液清水擦洗后再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