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10:28:04

全科医生论文

全科医生论文篇1

医疗活动是以医学科学技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一项技术性活动,医疗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生命、情感、思维的患者,医疗活动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医学的高技术性、疾病的复杂性、人体的个体差异性、医疗活动的多环节性和风险性,医疗活动稍有疏忽,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方面的损害。医疗安全就是指医院及其医务人员,不会因主观方面的过失,直接给患者带来健康甚至生命方面的损害,使患者得到合理、安全的治疗。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院校学生获取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是从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但由于他们的医学知识还主要局限于教科书,缺乏真正的临床经验,参与医疗活动,医疗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由于诊疗规程不娴熟、诊疗水平和技术操作局限,势必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甚至导致医疗差错或纠纷。从医疗安全管理角度分析,不同医务人员的风险值还存在很大差异,高危因素主要来自准医务人员、低年资医师及处于特殊状态医务人员。只有加强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实习医生的医疗安全素质,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

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加强医疗活动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特别是实习生只有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才能在医疗活动中增强医疗安全的自觉性,消除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而加强医学实习生医疗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医疗规章制度的知识教育尤其重要。

中国颁布的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很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重要法律规章,可以树立和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在实习阶段和将来的医疗工作中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学会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合法权益,并用法律手段规范医疗工作。医学临床规章制度是日常医疗工作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基本规则,具有更直接的现实价值。例如《病历书写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查房制度》、《重危患者抢救制度》、《值班医师职责》、《保护性医疗制度》、《实习医生职责》、《实习医生管理制度》、《实习医生工作制度》、《实习医生工作程序》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学习教育可以让医学实习生严格执行医院、科室的规章制度,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养成规范的工作习惯,为今后独立工作打好基础,并为安全行医提供保障。

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医学生在带教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可以接触观察患者、询问患者病史、检查患者体征、查阅患者有关资料、参与分析讨论患者病情、书写病历及住院患者病程记录,以及填写各类检查和处置单、医嘱和处方、对患者实施有关诊疗操作、参加有关的手术。

实习生要尽快熟练掌握病历(门诊和住院)的书写、体格检查、乳腺检查、门诊治疗、手术无菌操作与消毒技术、心肺复苏术等临床基本技能,以确保医疗安全。但所有临床诊疗活动必须由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监督、指导,不得独自为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服务。未经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同意,擅自开展临床诊疗活动的,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防范医疗技术操作差错最基本的措施,强化各种技能和规范操作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前提,因此,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一定要严格执行。

加强医学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

医学临床技能是贯穿学生整个的职业生涯的核心,在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改方法提高医学生实践技能,需要强调的是病历书写一直是实习学生技能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因为病历是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发生纠纷时的重要证据,它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也是决定医疗赔偿官司胜负、医疗过失鉴定的重要依据。医务人员必须要重新审视病历的功能、作用和社会价值,从法律的高度来看待它,要指导和严格要求实习生询问病史要时详细,检查、观察患者要认真、全面,书写病历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并及时请带教老师修改,防止因记录错误引发医疗纠纷。

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水平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医患真诚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是医学活动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据中国医师协会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医患纠纷为医患沟通不当所致。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习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刚进入实习时常表现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缺乏必要的医患沟通技巧,面对患者缺乏自信。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临床带教中不断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不断强化医患沟通意识。第二,是要遵守法律法规,恪守医疗道德。医患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法律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第三,要注意沟通技巧与医疗服务语言的处理,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医疗服务语言的表达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真实准确。第四,要学会换位思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逐步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工作的顺应性和信任度。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所需、所想、所感、所求、所惑。才能既体现出医务人员较高的人文素养、职业水准和对患者的尊重、关爱和责任,又能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

提高带教质量,正确引导学生

带教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要尊重和关心理解患者,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以求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和支持,这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一方面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医德形象,以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教授学生知识,使医学生能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应熟悉医疗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在其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规范其医疗行为,减少医疗差错。要将医疗安全和医疗风险教育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并在临床实习阶段予以强化,打造集专业培训、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自我防范、医患沟通、医疗安全文化氛围的系统化医学生医疗安全教育管理体系,使医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自发的以医疗安全为首位的从业意识。

保障患者的权利

全科医生论文篇2

(国内惟一的双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医学与哲学》杂志自198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我国医学人文学方面的一份主要刊物,在国际同类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与“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同时获得两种国家核心期刊的惟一人文医学杂志。

为促进我国人文社会医学发展,适应全面评估医学技术的需要,《医学与哲学》自2005年9月起,改为半月刊,将原刊物的内容一分为二:一为人文社会医学版(上半月刊),每月8日出版;一为临床决策论坛版(下半月刊),每月23日出版。《医学与哲学》杂志的名称不变,但在封面上标明两个版本的名称。

人文社会医学版的主要栏目有:医学人文研究、医学哲学研究、生物医学哲学、医学伦理研究、高新技术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伦理学、跨文化伦理学研究、医学思想史研究、近代医学研究、医学人物研究、医学心理学、医学人文关怀、卫生保健改革、保健政策研究、医学社会学、医学教育思想研究等。读者对象:主要以从事人文医学教学与研究及管理工作者,但其中许多内容也应为专业工作者了解。

临床决策论坛版的主要栏目有:决策理论研究、临床决策病例(病种)分析、医学评论、比较治疗学、圆桌会议――专题决策座谈、技术评估、临床伦理、临床人文关怀、临床医生论坛、国外医学新进展、会议博览、名医春秋等。读者对象:主要为临床专业工作者,但其中许多内容也有益于人文学者和管理专家。

来稿可注明本人投稿版本意向。欢迎有关医院和医院的科室和我们合作,承办有关专栏,发挥学术优势。

《医学与哲学》统一刊号:ISSN1002-0772,CN21-1093/R;人文社会医学版邮发代号8-122,定价7.00元;临床决策论坛版邮发代号:8-128,定价:7.省略 网 址:省略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65号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信箱邮编:116027

欢 迎 订 阅

2006年《护理管理杂志》

ISSN 1671―315XCN 11―4716/C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获第四次全军医学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护理管理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专科护理杂志。本刊认真履行办刊宗旨,紧跟学科发展动态,并对护理学科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快捷追踪报道,得到了护理界专家及同仁的赞扬。《护理管理杂志》继“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之后又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第四次全军医学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等奖项。开辟有院长看护理、论坛、论著、调查研究、综述、质量管理、专科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管理、护理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社区护理管理、护理改革、护理工作与法、安全管理、护理经济、护理考察等栏目。

《护理管理杂志》推出刊授继续教育学分项目,订阅本刊并进行学分注册者,根据注册登记情况和返回编辑部的有效答题卡,全年可获取Ⅰ类继续教育学分12分。

《护理管理杂志》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64页,月刊,每月10日出版。

订价:每本5元,全年定价60元人民币,全国各地邮电局均可订购,邮发代码82-926,也可破年、破季从编辑部直接订阅。从编辑部集体订阅超过100套以上者,可享受9折优惠,每册4.5元,全年每套54元(免邮费)。编辑部自行装订了2002~2005年各年的杂志合订本,2002、2003年合订本(双月刊)每套38元,2004、2005年合订本(月刊)每套76元,如需订购请直接从编辑部办理邮购(免邮费)。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 《护理管理杂志》编辑部邮编:100700电话:(010)640486306404306466721461 传真:(010)66721265

E-mail:huguan@public3.省略或hlgl@chinajournal.省略

欢 迎 订 阅

《医师进修杂志》

《医师进修杂志》是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内惟一为继续医学教育服务的综合性临床医学期刊,连年被评为国家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学术期刊网”。

本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内、外科临床医务人员。开设的主要栏目有:专题辅导、临床论著、进展概述、综述与临床、进修查房、病例讨论、病例报告、探讨与评价、药物与临床、影像与临床、新技术介绍、教训纵横等。

《医师进修杂志》为半月刊。上半月为内科版,每月10日出版,下半月为外科版,每月20日出版。刊号:ISSN 1002-0764,CN 21-1229/R。大16开本,80页。每期定价6.省略http ://省略

临汾博爱生殖医学医院

临汾博爱生殖医学医院是山西省首家集科研、医学、预防、保健、心理咨询和生活指导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生殖医学医疗机构。它的诞生标志着山西省生殖医学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山西省生殖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汾博爱生殖医学医院位于临汾市平阳北街16号,南临平阳广场,北倚火车站、汽车站、交通便利,环境温馨医院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是一所以高标准医疗服务为起点、高品位医疗环境为特色的专科医院。该院全心致力于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及时掌握生死系统疾病防治的最新动态,导入当代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医院文化。

“科技兴院、以人为本”,医院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专家队伍。并建立一整套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专科发展模式,本着“博取众家之长,关爱生殖健康”的服务理念,大力倡导“专业化、人性化”服务的精神,实行“无假日门诊制”、“全程导医服务”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真正让广大患者放心满意。

我们的服务目标是:通过最资深的专家队伍、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最舒适的医疗环境、最科学的检测方法、最便捷的诊疗流程、最严格的保密措施、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最合理的收费标准、最健全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做一流的专业生死医学医院,树立“社会认可,百姓放心”的品牌医院。

我院特设有:科、生殖整形科、生殖感染科、前列腺科、妇产科、乳腺科、不孕不育科、性健康咨询科、首创无痛人流等。引进三十多套国际高精尖的检测、诊断、治疗仪器和设备。形成了“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临汾博爱生殖医学医院全体员工将以“用心听取、细心诊断、耐心解答、精心治疗、热心服务、衷心祝福”的“六心级”标准,为您服务,您永久的健康和幸福将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地址:临汾市平阳广场往北200米(平阳北街16号)

电话:0357-21152332116311

挖掘中医瑰宝 力致人类健康

万会敏,1965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人,1992年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从事医疗事业十几年,擅长于中医接骨,曾用祖传秘方“神奇接骨灵”治愈了无数例骨折、骨伤患者。

“神奇接骨灵”特点是接骨续筋、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神”。新旧骨折、男女老幼,接骨速度“奇”,治疗各种骨折、骨伤久不愈合为一“绝”,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一般骨折可“不住院”、“不手术”,疗效好,费用低,服用简便、5-7天服药一付,一疗程6付,骨折患者一般一至二疗程既可全愈。

1. 西省太原市亮靓皮鞋护理公司的李志禄,因车祸盆骨多处骨折,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在山大二院治疗手术费用就得三万多元,还不保有后遗症。最后服用了“神奇接骨灵”两个疗程,就完全康复了,而且没有一点后遗症。

2. 汾市向阳路井立富、洪洞县甘亭镇的孔梅莲,腰椎严重压缩性骨折,服用“神奇接骨灵”三十天就能下床了。

联系人:万会敏 联系电话:137537355510357-7686088 2034578

地址:临汾市东关小十字北街33号中医正骨科

刘志秀:疑难杂症的克星

刘志秀,男,1950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医主治医师,现任山西省乡宁县教育体检站站长。刘志秀从部队到地方,从医四十年,他以自己中西医结合的特长,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近千例,小儿疾病两余例均有独到之处。

近年来,刘志秀凭借多年的中医药临床经验,结合药用菌、食用菌产品治疗早中期癌症、肿瘤患者(消化道癌、呼吸道癌、妇科癌等)疗效良好,已治疗的20例患者中有效率达到90%以上。对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诸如各种顽固性皮肤病,心脑血管引起的偏瘫、心肌肥大、尿毒症、肾病综合症、白血病、重症肌无力、糖尿病、小儿脑瘫、各种肌瘤、囊肿等,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址:山西省乡宁县教育体检站

电话:0357-6823928 手机:13935782408

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万通社区医疗服务站健康咨询室:

电话:0357-2582274 手机:13753790830

乡宁蓝云妇产医院:杏林一枝花

满载盛誉的乡宁蓝云妇产医院,创建于2001年,是乡宁县唯一的富有特色的专科医院。她虽起步迟,但发展快,信誉高,深受社会各界和主管部门的赞誉。连年被评为医疗卫生工作和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被市、县劳动部门确定为城镇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该院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拥有职工40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2名专家,长期任教坐诊,主治医师4名,医师10名,技师3名,护师2名,医护、技士12名,下设妇产科、乳腺科、内儿科、急诊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药剂科、放射室、检验室、B超心电图室、手术室等13个科室。新颖的高档病房、普通病房、临时输液病房设施齐全,环境舒适优雅。态度热情、技术过硬、收费低廉是该院一贯遵行的办院宗旨。作为龙头科室的妇产科,门诊、急诊、住院、手术各项业务全面开展,技术先进,服务周到,堪称一流。尤其对男、女不孕不育、无痛人流、乳腺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良好,赞语满城。

看现实,全体职工上下一股劲,全院一盘棋,正以更高涨的热情,更良好的态度,更全新的理念,精诚为广大患者服务。相信,蓝云医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欢迎订阅《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护理研究》是中华护理学会主管的护理类学术性刊物。旬刊,A4幅面 ,96页码。刊号CN14-1272/R,ISSN1009-6493,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所载文章被国内外多家医学数据库收录。报 道重点以护理学研究为主,涉及护理科研与临床实践等各个方面,及时反映国内外护理学科 发展动态及护理专家经验荟萃,展示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飞跃发展的丰硕成果,将最优秀的 护理论文介绍给广大读者。开设有:护理程序专题笔谈、专家论坛、理论探讨、论著、综述 、经验交流、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小经验、论文写作辅导等栏目。是各级医院及医药院校 护理人员、护理教师及广大医药卫生人员的良师益友。

欢迎订阅2006年《护理研究》,《护理研究》为旬刊,每月分上中下旬出版,上旬版 内容以科研为主,每期定价7.00元,全年84.00元。邮发代号22-130。中旬版内 容以实用为主,每期定价7.00元 ,全年84.00元,邮发代号22-131。下旬版以推广护理经验为主,每期定价7.00元,全年84 元,可直接与编辑部订阅。欢迎集体、个人在全 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或向编辑部直接订阅。

联系地址:太原市解放南路85号护理研究杂志社

联 系 人:刘建军

联系电话:(0351)8262791、8825007

全科医生论文篇3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1-5603/r 

国际刊号:issn1673-9701 

邮发代号:80-611 

办刊宗旨 

    杂志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办刊方针;以“传递医疗科技资讯、报道医生临床进展、展示医生科研成果、交流医生工作经验”为宗旨。杂志所刊发的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全国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广大临床医生和乡村医生及医学院校师生工作、学习的参考和交流的园地。 

主要栏目

全科医生论文篇4

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之一,经过深入研究制定的案例教学法,有益于全科医学的学员整体医学统一疾病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全科医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适合该专业教学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全科医学;案例教学模式

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ce)开始出现并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欧美,是整合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生物医学的一门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西方整体医疗体系中,全科医学已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临床医学平台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开始引入我国,我国于1997年1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制定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的决策,使我国的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有了重大突破[1]。

1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努力提高全民的基本医疗质量,具体措施之一就包括全科医生的培养,期望可以满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全科医生是全科医学体系的主要执行者,能够满足基层医疗队伍发展的需求,并为基层医疗队伍提供综合、经济、便捷、有效的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所以充分施展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全科医生也因此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只有全科医生的整体队伍合格,才能有合格的“守门人”,优秀的全科医生是我国卫生事业长远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人才,医学教育应紧跟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2]。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健全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及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使命。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社区常见健康问题,提出综合解决方案的临床学科,培养能够集医疗、保健、预防、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是其最终的培养目标。其对学员应用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要求全科医学的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全科医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之前,我们的传统教学多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围绕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多个资料显示,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在全科医学中提出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优势与必然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课程体系设计上沿袭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3],课程内容多以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知识为主,预防医学及医学人文部分的课程设置相对较薄弱。(2)教学方式上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性受到限制,接触实际患者机会偏少,不益于临床思维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训练。(3)培养目标上重治疗轻预防,各课程之间联系不够,针对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相悖。

3案例式教学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典型真实的临床病例给学员建立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学员通过积极认真的讨论思考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主动性,鼓励学员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员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极大提高了学员的教学效果满意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施行,加深了学员对全科医学内涵的理解,加深了学员在处理健康问题上的整体思维和逻辑思维,反映了案例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是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4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整个案例教学的主要依托在于临床病例,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重中之重是要选出符合全科医学教学要求和符合全科学员基础的典型病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对大量的临床病例进行逐一筛选[4];其次,选择大多数全科学员可以理解接受的典型病例,通过学习拓展思维,促进其综合能力发展;第三,经过筛选最终入选的临床病例能够给学员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引导,启发学员进行讨论;第四,课堂讲授与课后巩固相结合。课堂讲授的病例应简短精悍,课后巩固的病例适度向外延伸,让学员结合已学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加强学员的参与意识;第五,可选取某些典型的反面病例,在学员纠正反面病例问题中,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模式实施的目的是要强化理论知识和临床课程之间的关联,建立较为整体的医学框架,因此,案例教学应由具有一定临床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是决定授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应充分准备,尽可能熟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案例教学的技巧,必要时还可进行演讲技巧和心理学的培训。案例成形后,教研室内部应组织充分的讨论和预讲,对正式授课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反复完善案例,以期充分体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正式授课前,还应对学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详细说明授课过程,动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选取的病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富有启发性[5]。课堂上,教师首先介绍教学目标,然后对病例进行简单总结,逐步引导学员进入临床情境,随后,围绕与该疾病相关的基础、临床、预防等知识提出问题,学员分组讨论,可以解答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解决,不能解答的或学员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统一解答,并要求学员课下查阅相关文献,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及时穿插渗透全科医学的教学思想,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理论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案例式教学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方法,学员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生动的情景,获得直接的经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由于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特殊性,对学员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均高于其他专业,故教师在授课期间,更应该减少讲授为主、理论为主的被动式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经过深入研究制定的案例教学法,达到了比较好的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有益于全科医学的学员整体医学统一疾病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获得实际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科医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适合该专业教学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者:纪文静 刘海英 冶玉萍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学科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吕兆丰.全科医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

[2]李迎春,胡传来.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与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193-194.

[3]周远忠,申静波,刘俊,等.以社区为导向的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模式探索[J].重庆医学,2013,42(13):1552-1553.

[4]章宏,苏建军,王志武.实际案例教学法在全科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5):799-800.

全科医生论文篇5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医学科学和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制类型

学制3-5年;报考类型分为全日制博士(含学术型、专业学位)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限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代码1051开头的),考生在报考时必须明确考试类型;考试类型一经确认上报国家卫生部考试中心后,不得更改;在职考试外语成绩为标准分(合格标准为300分),统考考试成绩为百分制。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医学类专业(含药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人员,医学类专业(含药学)或相关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录取前能取得硕士学位)。如属跨学科门类报考,原则上须主持与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范围一致或相关省级以上课题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均为第一作者,下同)。

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必须工作3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后公开发表与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范围一致或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2篇。

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博士(参加三门考试)必须工作3年以上,且原则上须主持省级以上课题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录取时按“定向就业”类别。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参加一门外语考试)必须具有医学硕士学位,且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临床医疗第一线工作至少3年,学位申请前须具备住院医师第二阶段规范化培训合格证。考虑到全日制博士招生指标的限制,建议在职且已获硕士学位的医务人员报考。

3、有两位与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4、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办理。

凡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栏 “同等学力不能报考”、“1年以上工作经历可报考”等的部分导师、专业,请考生按备注要求选择报考。

四、报 名

报名日期:定于2013年12月1日至25日。

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与提交报考材料相结合

网报日期: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25日

第一阶段:应届生预报名

2013年11月25日至11月30日(10:00~22:00)

第二阶段:正式报名

2013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9:00~22:00)

报名程序:

一、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直接登录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页(单击进入)进行网上报名;

二、网报成功后下载《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含报考材料目录)》;

三、考生下载申请表后,应按要求逐项填写,并务必按报考材料目录要求送交以下材料:

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招收博士生情况登记表;

2、报考博士生申请表(含个人信息表、专家推荐意见、硕士阶段课程成绩等);

3、证书:往届生交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复印件(凡本校往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报考不必提供评议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应届生交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并必须在录取前(7月5日)补交硕士学位证、毕业证复印件;

4、以同等学力获硕士学位的考生交工作3年以上证明,且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的复印件;

5、医师资格证书(报考临床专业学位的考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

6、报考委托培养博士生的考生,现役军人报考,均需工作3年以上,由单位出示同意报考证明;

7、在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考生另交大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相片1张;

8、考生还须认真填写《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科研计划书》(含近三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计划书》报名时暂不交,留待面试时交导师组,由导师组作出评定,评定结果计入面试成绩;

以上材料1-7项内容应在2013年12月25日前(邮寄材料以邮戳为准)送交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研究生院招生办(具体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616室),经审查合格后网上打印准考证(2014年1月下旬)。逾期不予办理,提交材料或填写不全责任由考生自负,凡送我校的材料概不退回。

2014年全日制博士按学术型、专业学位招生类别分别填报志愿,同一学科,不同培养类型按不同的专业代码填写。如中医内科学,学术型代码:100506,专业学位代码:105118。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限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代码1051开头的),无名额限制,且不占导师博士招生指标,报名时须征得导师同意。

报名费用:报名费250元(含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全国博士外语统一考试报名费、面试费),通过邮寄报考的考生加收函报费20元。

五、考试

(一)全日制博士生

考试科目:外语(英语或日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外语考试由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考试方式:考试分初试和面试。初试采用笔试,面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不同专业和培养类型进行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的考核。

(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考试科目:外语(英语或日语)(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分数线由国家划线(一般为标准分300分)。

考试时间:2014年3月中旬(具体时间以准考证通知为准)。

考试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课室楼(广州大学城校区)。

考生于考试前一天持身份证、准考证、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应届生持学生证原件到我校研究生院报到。(考前网上公告报到须知)。

六、体格检查

考生必须在考试后由我校保健科体检,体检要求按《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及执行细则》执行。

七、录取

(一)报考全日制考生,根据考生的推荐材料和初试、面试成绩,并结合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由我校按规定择优录取。报考在职博士考生,外语成绩符合合格标准(有合格证编号),由我校直接发放入学通知书。

(二)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精神,从2014年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凡被我校正式录取的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须缴纳10000元/年的学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收费标准及收费方式依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详细情况请密切关注后续公布的相关招生信息。

学校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奖助学体系,提高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待遇,形成有利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八、报考费用及学习待遇

考生报考所需一切费用(报名费、体检费、往返旅费、食宿费等)均由本人自理。

录取后在校学习期间的待遇按有关规定办理。

九、毕业生就业

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按国家有关规定推荐就业、自主择业;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书规定回原单位工作。

十、招生人数

本校2014年计划招收博士生145名,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国家下达招生计划为准。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单位代码:10572

地址:广州市机场路12号

邮编:510405

联系部门: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020-39358482

联系人:程宾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人数

考试科目

备 注

院所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抗应激损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徐志伟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招收卓越班报考

基础医学院

02

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黄水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03

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

潘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04

中医药抗应激损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敖海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7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病毒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王新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热研所

02

病毒性疾病的中医药研究

符林春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温病学

热研所

03

岭南温病研究

林培政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①经方治疗疑难病症研究②伤寒论文献研究

李赛美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伤寒论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六经辨证内分泌疾病的研究

朱章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伤寒论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①风湿病研究②《金匮要略》研究

林昌松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金匮要略

中医内科学或金匮要略硕士研究生优先考虑

第一临床医学院

07

①防治糖尿病经方的开发②含毒性中药的经方安全性研究

宋健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科技园

100504

方剂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调理脾胃方剂的临床运用与药理研究

施旭光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方剂学

中药学院

100506

中医内科学

8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治疗脑病

孙景波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2

脑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王 奇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3

脑血管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梁伟雄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含西医神经内科部分)

第二临床医学院

04

中医药治疗肾病研究

刘旭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5

中医药对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增敏

吴万垠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6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

吴焕林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7

中医药治疗肾病研究

汪 涛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8

COPD的中医证治研究

林 琳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呼吸病部分)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5118

中医内科学

2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

冼绍祥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刘小虹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药防治脾胃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邝卫红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

吴 伟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刘凤斌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汤水福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7

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临床与实验研究

左俊岭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8

中医治疗血证(血液病)的研究

杨洪涌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9

呼吸重症

孙志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

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陈志雄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临床工作2年以上

第一临床医学院

11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何羿婷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二临床医学院

12

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黄 燕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神经病学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3

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蔡业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神经病学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4

治未病研究

杨志敏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5

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毛 炜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含肾病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6

中医药辨治消化系统疾病

黄穗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7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

邹 旭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8

中医药防治肾病研究

李顺民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19

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疾病

李惠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0

中医药防治肝病

周小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1

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杜少辉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2

心血管病临床研究

王清海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23

中医药防治疗脑血疾病的研究

黄德弘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广州中医院

24

中医脑血管病研究

谭 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佛山中医院

100507/105119

中医外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前列腺癌的中医优势治疗

陈志强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③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08/105120

中医骨伤科学

1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髋膝关节疾病基础与临床

樊粤光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疾病

庄 洪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药防治骨与关节损伤

黄 枫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股骨头坏死基础与临床研究

何 伟

①英语或日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本专业硕士毕业,有三年以上工作(或研究)经验优先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疾病

梁 德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至少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脊柱退行性疾病及骨关节病

刘 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7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诊治

林定坤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8

①骨关节病的防治②运动医学

韩清民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09

脊柱病临床研究

林一峰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10

骨质疏松临床研究

黄宏兴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11

①中医药治疗软组织损伤②中医骨伤科康复研究③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

杨海韵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附属佛山中医院

12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病

许学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100509

中医妇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生殖健康与生殖障碍的中医药研究

罗颂平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121

中医妇科学

3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研究

许丽绵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补肾活血法治疗妇科肿瘤及月经病研究

李坤寅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妇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研究

曹立幸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10/105122

中医儿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小儿血证研究②小儿脾胃病研究

许 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儿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0511/105123

中医五官科学

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阮 岩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耳鸣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刘 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五官专业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鼻咽喉疾病的治疗研究

李云英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喉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4

鼻咽癌中西医基础与防治

周小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附属中山中医院

100512/105124

针灸推拿学

9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针灸原理研究;②针灸促进脑功能重组及大脑可塑性的研究

许能贵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2

①针灸防治亚健康;②针灸传统理论及其应用

张 宏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3

①腧穴主治作用及临床运用特异性研究;②不同刺激方式和刺激量对穴位主治的临床影响

李素荷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4

针灸治病机理研究

唐纯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5

①针灸原理研究;②针灸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研究

易 玮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6

针灸治疗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柴铁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7

针灸治疗痛证研究

林国华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124

针灸推拿学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8

针灸治疗痛症、妇科病、皮肤病及失眠的临床研究

陈秀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二临床医学院

09

针灸治疗痛症及抑郁症相关病症的研究

符文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21

中医养生学

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养生本草研究②传统养生的管理(国际JCI标准的应用方向)

孙晓生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养生学

基础医学院

02

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

刘焕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养生学

基础医学院

100522

中医心理学

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现代研究

邱鸿钟黄 海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临床心理学

经管学院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20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王宁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中药药理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2

中药体内代谢

宓穗卿

①英语②药理学 ③中药制剂分析

临床药理研究所

03

中药免疫药理

王培训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医学免疫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4

眼用药理

王宁生唐由之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眼科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5

中药免疫药理与毒理

周 联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医学免疫学

中药学院

06

①调理脾胃中药作用机理研究②脾胃虚实证辨证论治研究

李茹柳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中药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脾胃研究所

07

大肠癌启动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

文 彬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生理学

脾胃研究所

08

全科医生论文篇6

全科医疗是提供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照顾;强调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方式,这是全科医学的基石;强调综合性健康促进,这是全科医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主要探讨开展社区全科医疗的优势及问题。

社区全科医疗的管理

社区全科医疗以门诊和医院外的服务为主,具有许多医院内服务不具备的特点,人员少而精,一专多能,医师除做日常防治工作外,还要分工兼管社区全科医疗管理。全科医师不仅是社区全科医疗的实施者,而且也是社区全科医疗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掌握社区全科医疗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以便不断提高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服务等级、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社区全科医疗的管理包括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

社区全科医生在医疗保健服务中,既对社区人群健康负责,又对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负责,同时协调患者的需求和医疗保障制度及管理的一致性。

社区全科医疗的优势

全科医疗虽然是以现代医学科学为基础,研究和处理人的健康问题,但它也拥有不同于专科学术领域和服务范围的鲜明特征。

基层医疗保健:全科医疗是一种以门诊为主体的第一线医疗照顾,即公众为解决其健康问题寻求医疗卫生服务时最先接触、最经常利用的医疗保健部门的专业服务,也称为首诊服务。它能够以相对简便、便宜而有效的手段解决社区居民90%左右的健康问题;并根据需要安排病人方便而及时地进入其他级别或种类的医疗保健服务。正因为如此,全科医疗得以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医疗保健和医疗保险这两种体系的基础与“守门人”,它使人们在追求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的同时,能够提高医疗保健资源利用的成本效益。

人格化的照顾:全科医疗重视人胜于重视疾病,它将病人看作有个性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疾病的载体;其照顾目标不仅是要寻找有病的器官,更重要的是维护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全科医疗服务中,医生必须视服务对象为重要合作伙伴,从“整体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并加以解决;以个性化、人格化的服务调动病人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的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综合:这一特征是全科医学的“全方位”或“立体性”的体现,即就服务对象而言,不分年龄、性别和疾患类型:就服务内容而言,包括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就服务层面而言,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就服务范围而言,涵盖个人、家庭与社区,要照顾社区中所有的单位、家庭与个人,无论其在种族、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情况和居住环境等方面有何不同;就服务手段而言,可利用对服务对象有利的各种方式,包括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或替代医学;因此又被称为一体化服务。

开展社区全科医疗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社区全科医疗的确定与划分:我国大社区的划分也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农村以一个乡、镇为一个社区单位,城市则以一个街道或居住小区为一个社区单位。目前所设的乡、镇卫生院即可视为社区医院或全科医疗中心。由于城市人口居住比较集中,流动性较小,离社区医院很近,居民就医比较方便,因此,城市社区一般不再划分小社区。如果有一个居住小区离社区医院较远,居民就医不方便,则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小区中设立一个相应规模的医疗站。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地域辽阔,人多数居民离社区医院都比较远,就医不便。因此,可按人口分布情况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在大社区中再划分小社区,在小社区中设立相应规模的医疗站。

社区医院的空间和科室配置:我国三级医疗网的构成有两种:①大三级网,即省(地、市)医院-县(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或街道医院;②小三级网,即县(区)级医院-乡、镇医院或街道医院-村、巷卫生室(或医疗站)。在大三级网中,乡、镇卫生院或街道医院为一级医疗单位,应以提供通科或全科医疗服务为主,从理论上讲,不必设立专科。以提供一般的专科服务为主,从理论上讲,应设立一些大的专科,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口腔科等。从职能上看,相当于社区医院的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医院,既是一级医疗单位,又是二级医疗单位,可以在通科或全科医疗的基础上来设置各种大专科,这些医院中的医生都应接受全科医学的专门训练,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各自的专科特长,以期在提供全科医疗服务的同时,接受医疗站转诊来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专科医疗服务,降低社区医院的转诊率。

社区全科医疗科的职责:①直接对外开展门诊服务,所有的门诊患者均由全科医疗科接待,必要时,请各专科的医生会诊或直接转诊给专科医生,也可直接将患者收住入院。②接受上一级预防保健机构下达的任务,负责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并指导各医疗站开展全科医疗服务。③接受各全科医疗站转诊来的患者。④协助专科医生治疗住院患者。⑤负责为社区医院所在地的居民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起中心全科医疗站的作用。⑥实施24小时值班制,保持其服务的连续性和可及性。⑦必要时,作为各医疗站的临时替补人员。⑧可分开内勤组和外勤组,内勤组负责社区医院内的业务,外勤组负责全科医疗站的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曹建文,主编.现代医院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全科医生论文篇7

【关键词】精神专科医院 临床医生 继续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009-02

【Abstract】Objective psychiatric hospital in China'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knowled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specific management imperfec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uch as new ideas, to enhance the clinician's attention to continuing education; improve the system, clinicians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 words】psychiatric hospital clinician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院校教育毕业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为主的一种终身教育,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医学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社会教育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研究临床医生继续教育使其理论化,搞好在职临床医生知识更新,以适应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中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精神科医疗质量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精神科医师业务技术水平的高低。而精神科医师的业务技术水平,不仅取决于其在高校受教育的质量,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在职业务教育的质量,现代精神医学不断向精神科医师提出新的挑战,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观念的不断涌现,为精神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现代的医学理论与先进技术,又要不断发扬精神领域医学理论,突出专科特色,因此对他们的继续医学教育就要区别于综合医院。目前我们国家精神专科医院的继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人仍然认为医学教育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在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使部分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这点无论是专科医院还是综合医院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重工作,轻培养;二是重深造拿文凭,轻实践;三是重经济效益轻技术效益,重近期效益忽视远期效益。所以,继续医学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容易被医院的业务工作所干扰。

1.2具体管理不完善。具体来说,轮转制度是精神专科临床住院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对精神科临床住院医师轮转的管理只是在简单的接收、安排等低层次上转圈,而不能在临床发展需求、科研等高层次上进行探索,管理方式也比较松散,学科管理也无专管人员;另外,临床科室支持不足。有许多科室接收轮转医师不能很好地从培养角度出发,也有一些科室对新分配来的住院医师以科室人员缺乏等理由不让他们轮转。这给临床住院医师轮转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1.3 没有采取精神专科与综合结合的继续教育方式。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它的临床医生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运用现代医学的手段解决一些医学问题,同时还要熟悉精通精神医学,所以精神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有必要采取专业针对性强的方式,而我们目前很多的精神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继续医学教育以满足这一点。

1.4 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全:目前不管是中医医院、西医医院、精神专科医院都没有把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同继续医学教育挂钩;没有建立健全各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没有把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晋升、工资级别挂钩。由于受晋升条件的影响,加上近几年来,在梯队建设、人才选拔上,也较注重学历层次与科研业绩,而较少从临床能力上来评估,这些客观因素,使得越来越多年轻医生一味追求高学位、重论文、读外语而轻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严重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

1.5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太单一:现在很多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太单一,大都是让临床医生参加一些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班,获得一些继续教育学分而已,这样的继续教育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精神专科医院的发展需要。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对策:

2继续教育的实施 精神科医师在职继续教育面临着业务技术水平的不同对象,这些不同层次的对象均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在实施继续教育时,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工作需要,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2.1 低年资精神科医师教育 这是毕业后教育的基础,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时间。主要培养目标是: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并实行有计划的轮转培训和理论学习,要求他们集中精力钻研精神科知识,牢固掌握精神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精神科较密切的相关知识,学会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部分担任实习医学生、进修生的临床指导,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系统学习精神科有关论著和书刊,完成上级医师指定阅读的文献,建立系统、分类的读书笔记和卡片。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并做部分笔译。在这三年期间,还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熟悉精神科有关常规制度,能及时、完整、准确、清晰地书写病历,能胜任和做好本职工作。

2.2高年资精神科医师教育 一般指第四、五年的住院医师,可进入定向培养阶段。我院精神科实行了二级分科,包括老年精神病专业、儿童精神病专业、神经症专业、戒毒治疗专业及医学心理学专业等。该阶段主要培养目标是:巩固基础培养,确定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熟悉精神科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大量实践中提高和发挥专业特长。同时,我们还有计划地让医师去上一级医院进修培养,通过专业定向培养,使其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本专业的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本专业医疗工作,能指导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能独立开展临床科研工作,进行资料分析,撰写论文和文献综述,能基本运用一种外语阅读和笔译专业书刊。经过这一阶段培训,要注意发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成为医院技术骨干的后备力量。

2.3 高层次教育 这是毕业后教育中最重要、时间最长的一千阶段,它持续到一个精神科医师退休为止。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教育内容应伴随时间的变迁而不同。总之,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学习和掌握精神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成为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并开展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和专著,在精神医学发展中有所成就。

3 继续教育的形式

3.1 个人自学和老师制相结合 自学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基础。自学者必须刻苦钻研,持之心恒,要按不同层次医师要求制订自学计划,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科室领导要帮助建立导师制,指派上级医师给下级医师以必要的指导,对于有培养前途的人才苗子,指定导师专门培养,实行传、帮、带。

3.2 实践中学习与带职脱产学习相结合 有计划地组织有经验的上级医师进行实际技术操作全过程示教,或结合查房、会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查房及病例分析,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讲授有关知识,实施技术示范和床边教学.也可以通过参加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和死亡病例讨论,以及参观考察、轮转进修、参加学术活动等不同方式进行培训,在具体方法上要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灵活多样。脱产学习包括临床进修、精神医学讲习班及在职研究生教育,要根据培训重点,结合专业定向选派精神科医师。这类教育一般都聘请本学科的专家任教,特别注重新知识教学及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是当前精神科在职业务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4 考核的形式和方法

根据精神科医师不同层次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每年度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的原则不仅要评定被考核者的知识水平,而且要评定被考核者如何应用医学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操作和检查程序的能力,以及学术论文、外语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在具体操作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考核方法是在个人总结的基础上,经过民主评议、科室鉴定、医院评审,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合格四个等级。定量考核采用百分制,包括书面考试、专业技术操作考核,论文、译文数量及刊登刊物质量,科研成果等级及名次进行量化,成绩分别记入技术档案。

5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后的体会

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5.1 与晋职、晋升挂钩,是落实在职教育的有力措施。以往继续医学教育与晋升、晋职不挂钩,对这类不具学历效用的培训方式,无任何吸引力,往往流于形式。要使继续医学教育顺利开展起来并持久下去,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有政策做保障,要把竞争机制引入到继续医学教育中,使临床专业技术人员清楚地体验到考核成绩高低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与调动起精神科医师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出现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气氛。

5.2 全员提高是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我们在研究精神科及其二级、三级分科临床特点、精神医学人才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出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紧密围绕医疗实际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激励不同层次精神科医师脚踏实地在临床实践中努力进取,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从制度上克服目前精神科医师不愿多管病人、不愿管重病人,重理论轻实践,重医疗仪器轻基本功,重临床轻论文或仅停留在一般临床工作水平上的不良倾向,使临床医师全面均衡发展,培养德、能、勤、绩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5.3 方案标准化、规范化是实施继续医学教育计划的关键环节。过去,这种培训由于缺乏计划性,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因而效果不好。我们按不同层次、不同年资制订出规范的专业教育内容,不仅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教育形式灵活多样,而且还要严格考核制度,有相应的措施保证,从而保证了继续教育计划的落实,并达到预期效果。

5.4 转变观念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基础。近年来,我们认真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把继续医学教育当成加强精神科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去抓,不断更新“一次教育”观念,在全体精神科医师中树立起终身教育的思想,使全体精神科医师认识到:面对精神医学飞速发展,每位医师无论处于何种地位,都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及时更新知识内容。就是对已经受过培训的人,在达到新的技术高度后,同样还要在新的标准下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跟上精神医学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辉,张玫,李桂娇等.重继续医学教育以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医学教育探索,2009,3,8(3):323―324.

[2]袁锦玉.从现代要求看医学继续教育服务意识的转变.卫生职业教育,2009,27(7):41―42.

全科医生论文篇8

根据一项统计,在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只有50万人,而到了2005年只有27万人。与此相对照的则是,西医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75万人,接近中医的6倍。在中医药问题上,无论是过度的自信,还是极端的否定,两种态度都反映出:被一些人看作中国传统文化“技术”表现的中医药,已经面临一个严峻的时刻。

中医是伪科学吗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陈方正教授:中医是中国产生的自己的科学

中医药有自己系统的科学理论。在汉代,《黄帝内经》出现了,《男经》出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出现了,这些书里都有高度理论性的东西,也有实用性的医方。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技术”表达,它把道家和儒家的很多哲学思想融进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我更愿意把中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医理论引导下,我通过改变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就治好了自己的一些疾病。

原中医古籍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傅景华: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医本不该遭受如此多的“非议”

争论中医是否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陷阱。中医医道乃生命之道,主要认识领域在于生命过程与枢机,将中医定位在人体科学和疾病科学是认识的盲区。中医的认识领域、思维方式、求索方法、概念范畴、理论纲纪、实践目标等是人类文明的精髓,科学只是中医作为知识体系的低层次属性。其实,中医不仅仅是科学,而且远远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著名学者董光璧:中医药学是惟一还活着的科学传统

中国的科学传统,大多汇流到产生于欧洲的现代科学中去了,惟独中医药学还独立存在着,这是值得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需要批判阻碍创造力发挥的那些现实因素,而不是一味地批判祖宗。我们不能盲目地模仿“五四”时代的批判,那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在批判现实――因为传统深深地影响到了现实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现在,批判传统文化却是在批判祖宗。传统文化现在不是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你可以对现实中的其他阻碍因素不冷静,但没有必要对孔孟之道不冷静。

方舟子:把中医当作中国特有的科学是荒唐的

科学研究的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它没有国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属性,把中医当作中国特有的科学是荒唐的。经验本身并不是科学,单凭经验而不按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是不可能归纳出科学理论的。中医理论基本上并非经验的积累,而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玄学基础上的臆想,并根据这套臆想来诊断、处方。中医这样的东西,可以是与科学无关的哲学、玄学或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不可能是科学。

媒体评论员侯宁:中医理论的思辨性、整体性、形象性比西医更强

中医并非完全是经验科学,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经络学说、针灸学说等等都是非常成系统的东方式思维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理论的思辨性、整体性、形象性或者比西医更强,对“当代医学”构成了重要的匡正和补充。而所谓“现代医学”历史短暂,其“毒副作用”(如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许要比中医强得多。五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被国人视为“国粹”,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如今国家体制内对中医的考核虽然存在巨大的问题,但我国民间中医依然大量存在,国外中医更如雨后春笋,他们以“廉价便捷”的方式服务着天下苍生,并有“东风西渐”在西方“星火燎原”的态势。能否超出偏执的“现代医学感情”而理性地审视中医,才是检验一个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的当代试金石。

保护,还是废除?

国家卫生部发言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言论和做法

支持“取消中医”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实践和历史也将证明,这次签名活动和历史上否定中医药的事件一样,只是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中南大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功耀:应该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

中医的问题主要是它的疗效和危害性上。中医是一种经验科学,而西医是一种试验科学。中医的疗效过分强调个体有效而不是整体有效,现在很多国家不认可中医。另外一个就是关于中医药的毒副作用,很多西药药品上都会写上关于这个药品的副作用,但对于中医药来说,安全性研究基本上是空缺。所以,很多人不明白吃了这个药会有什么坏处。现在都提倡明明白白消费,对于中医中药也应该有这个理念。我说的告别中医药,并不是消灭中医药,而是建议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机构。在现在的条件下,这样做对于提高整个国家的医疗会有好处。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院院长何清湖:中医经受了历史考验

取消中医中药纯粹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中、西医学属于两种医学体系,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医学文明源于东方,受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影响,推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西医学文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受自然科学、形式逻辑影响,注重对局部、形态、结构、具体的研究。两者各有优势,应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非相互对立。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考验着我们,相比西医主要采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抗病毒药以及激素治疗,从全国中医药进入抗击非典第一线后的治疗效果看,成绩显著。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和前景,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努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樊正伦:对中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中医并不是一门停滞不前的学问,而且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现在需要的就是如何运用中医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中医的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代人都会遇到前人未曾遇到过的疾病,但只要按照中医的思维,总是能够找到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治疗。中医是完全可以依赖自身的活力独立发展下去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解剖学专家钟世镇教授:中西医目前的争论看作是检验双方的机遇

无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还是西方现代医学,都是从竞争中发展出来的。至于谁更有发展前途,还是要从最终治疗效果来判断。中西医在理论层面完全不同,比如中医的经络学说,在解剖学当中就找不到形态学的基础。但在中医看来,它不但存在,而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双方就此展开争论,则谁也无法说服谁,因此这样立场完全不同的争论很难有什么结果。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不跟随时展的学科总是不会有前途的。

钟南山表示:中医有盲目性但不能废除

中医药能一直流行至今并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肯定是有其疗效的。但是具体有何疗效?这就显得有点模糊。长期以来,中医药临床主要靠经验,中医认为不需要现代医学方法,这是不对的,不然中医药只能永远停留在经验上。因为中医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靠的是经验,不少中医的方向和做法,不完全按照现代医学原理,同样的治疗方法,效果也许会不一样。因此,中医药要发展,就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方法,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强调不够。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延续几千年的中医药,废除中药的言论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社长欧阳毅:中医决不会消亡

中医药古籍中,大量的是看病治病的具体方法,而对为什么要这样治的解释少,但这并不构成我们要废去中医药的理由。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没有终结与穷尽的时候。正是由于前人的研究不够,我们才需要继续研究;正是由于前人未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我们才需要努力建立。人们都清醒地记得,就在十几年前,西方国家把中医药当成“巫术”,理由是中医药没有理论体系。但是今天,西方人热捧中医药,因为中医药确可治病的事实让他们确信:中医药不是巫术,是科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事物传承的基本规律。中医药决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声嘶力竭而止于当代。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医药,将会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推崇。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著名学者董光璧:让中医自然发展

今日的中医药学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急的时期。不仅中医师的数量日益减少,而且大部分中医院举步维艰。按照医学史家廖育群的看法,中医界的一些教授都读不懂《黄帝内经》,现在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就更不用说了。在西医数量远远超过中医的情况下,中医的“特长”退缩到那些被西医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而且中药比西药还要贵,中医在中国的存在确实岌岌可危。加之有人在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这对于危机中的中医药学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全科医生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精神

一、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既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同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进文理交融”。就医学院校来说,学生从进校的那天起,就基本上泡在医学专业课程里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得很少。然而医学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人塑造成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而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品质。只懂专业技术而缺乏哲学思维和艺术气质的人,只能成为“工匠”而难以成为“大师”。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要能够以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的观念为指导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实践,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2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l世纪的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主张从整体性上来认识人、理解人,也就是不仅仅把人当做生物体来看待,而是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来全面分析和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这就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医生,只见疾病,不见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把病人看成没有血性的生物学个体,而忽视人的社会学属性,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视角看待病人、看待病症。这种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意愿不相符合。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也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因此,我国的医学教育应积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交融。

3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医学工作者职业属性的内在要求。首先,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出现了一系列医学科学本身无法解决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这些医学高科技犹如一柄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使人类遭受巨大灾祸。在研究和应用它们的时候,如果没有高度的医学人文精神来引领,医学就很难保证完全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其次,医生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职业的崇商陛要求医务人员自身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会因人文精神的缺乏而化为空谈。

二、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功利主义教育观妨碍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教育理念是办学模式的灵魂,一定的办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则导致急功近利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反映在大学教育中就是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大学教育几乎成为清一色的职业培训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化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形成强烈冲击。一方面,由于激烈的竞争和社会上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把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上,存在着重视医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倾向。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同样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轻视人文社科课程学习的问题,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助于自己今后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而人文社科知识的多少、人文素养的高低似乎并不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放松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2 片面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阻滞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偏差,当今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有着明显的缺陷。本科生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除了公共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开设外,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均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基本上是依据教师的个人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的整体性规划。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呈现出设置偏少、学时偏少、投入偏少的“三少”现状,各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在国外,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非常普遍。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大致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成为人文医学课程的主干课程。可见,人文社科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结合是世界医学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

3 高素质师资的匮乏限制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学科范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承担人文社科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对医学基础、临床治疗、医学科研知之不多,即使是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师,情况也并不乐观,而医学课程的教师则缺乏比较深厚的人文素养,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同时,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缺少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公关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通才,视野比较狭隘和局限,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素质的“单向度”成为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推进医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优化融合的对策

1 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素质教育。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将提高人文修养和增强科学精神有机融合起来。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仅仅从生物学的视角来认识和看待疾病是很不充分的,还必须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摒弃过去单一的医学专业教育观,大力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既培养其科学精神,又培养其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整合,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体系。主要是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作为必修课开设;注重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把医学人文教育以及与医学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纳入到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加强人文社科选修课程建设,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美学、管理等门类丰富的选修课,满足学生求知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设置,教育和引导医学生确立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的医学观念,正确认识医学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关爱生命、关心病人、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强化实践训练环节。要打破原有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临床,使他们在与病人接触和沟通的体验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同时,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街道、乡镇,开展义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基层医疗卫生现状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增长才干,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3)鼓励科研创新。为促进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唤起他们从事科学的热情,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应鼓励和帮助医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可建立“医学生创新平台”,将学校所有研究型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他们能够较早接触实验室。启动“医学生科研基金”,由学生组成团队申报课题,经答辩后可以拿到项目的资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受选题、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科研训练。(4)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考评体系。改变一卷定优劣、分数定优劣的做法,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考核内容,使考试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平台。

全科医生论文篇10

【关键词】全科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06-01

1 全科医学的产生背景关于全科医学的定义

国内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概念,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 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方面的内容。

1.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在迅速增长, 许多国家的人口统计“ 金字塔”都在逐渐变形。人口老龄化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 社会劳动人口比例下降, 老年人赡养系数明显增大, 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 其次是, 进入老年后, 人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能力降低, 社会地位和家庭结构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变化, 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下降,出现了“ 长寿”与“ 健康”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1.2 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随着抗生素和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制品的出现和应用, 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 以及营养状态的普遍改善, 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而慢性退行性疾病、生活方式及行为疾病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与20 世纪80 年代的死亡谱对照,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前几位死因。由于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 要求医疗服务适应此变化需求,特别强调患者本身主动和自觉的控制, 而不仅是机械地服用医生给予的药物。

1.3 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的高技术服务。在满足人们技术需要的同时也越来越缺乏人情味了。原来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模式, 已无法满足人们目前对医疗照顾的需求, 也无法解释某些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种种心身不适, 更无法解决慢性病患者的心身疾患和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随着疾病谱变化和病因、病程的多样化, 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明显。无论是医学的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医生的诊疗模式或医疗保健事业的组织形式, 都将根据新的模式进行调整, 使之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 全科医学的特点

2.1 服务内容方面。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专科。它不仅涉及临床内、外、妇、儿等专科的服务内容, 而且还涉及心理学、行为科学、预防医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服务内容。与其他临床专科明显不同的是, 全科医学的学科范围宽而较浅, 在一定深度上朝横向发展, 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与需求, 将各门相关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向患者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而其他临床专科都是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向患者提供的服务范围较窄。

2.2 学科的知识体系方面。全科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其知识体系中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全科医学的理论精髓, 包括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照顾等, 同时包括了全科医学临床服务基本技能和服务工具等。各论部分主要包括临床诊疗中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处理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2.3 临床思维方法方面。与传统经验医学笼统的思辨的整体论方法不同, 全科医学需要以现代医学的成果来解释发生在患者身上的局部和整体变化, 它的哲学方法是具有科学基础的整体论。

3 全科医学面临的发展问题

3.1 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我国政府将以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卫生改革的重要举措。全科医学作为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培养专门的新型医生的临床医学学科, 必将在重新塑造医生形象、发展照顾医学、承当个体和群体的三级预防、推进卫生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科医生已成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全科医疗代表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佳服务模式。

3.2 全科医学的区域卫生规划。区域卫生规划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 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根据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与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居民主要卫生问题和不同的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来统筹规划, 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的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 从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力争通过符合成本/ 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来协调发展战略,改善和提高区域内的综合卫生服务能力, 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经济、方便及综合的卫生服务。区域卫生规划将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划分为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要求做到“ 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使80% 左右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处理, 必须转诊的患者才被转诊到上级医院。因此,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全科医生是实施区域卫生计划的基础。

3.3 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社区医学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在20 世纪中期深入发展的产物, 它以社区为立足点, 应用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统计学、人类学等方法和技术, 对社区人群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达到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促进社区健康等目的。全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以个体的医疗保健为主, 同时又将个体和群体保健融入一体。因此, 社区医学在群体的目标上与全科医学是相同的。这样, 全科医生就自然地成为了社区医学任务的主要执行者; 而在落实社区医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源,以及全科医生在社区实践中所获得的自身的训练, 则为全科医学在社区中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全科医学与替代医学。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 但现代医学主流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医疗方法依然存在, 如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学、气功、自然疗法等, 并被各国人民广泛应用。上述情况说明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其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由于替代医学的广泛应用, 全科医生应该, 也必须了解其主要的类型、特点和疗效, 同时应该看到替代医学的局限性, 以便能够适应社区文化和群众的健康信念, 并且有助于丰富全科医学理论和治疗手段。因此, 全科医生了解替代医学的知识, 并教育患者需要使用这类医疗时首先要经过全科医生的评价和转诊, 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患者潜在的伤害。

推行全科医疗服务后, 可以改变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的状况, 根据患者需要, 组织起家庭、社区和医院之间的“ 一条龙”服务系统, 提供“ 无缝隙”与快捷的医疗照顾。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间通过“ 双向转诊”以及信息共享, 来保证服务对象获得最有效、方便、及时与适当的服务; 同时, 可以加强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在信息收集、病情监测、疾病系统管理和行为指导、适宜新技术利用、医学研究开展等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从而全面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梁万年主编. 全科医学概论.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 顾主编. 全科医学概论(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