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基础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17:29:38

药学基础论文

药学基础论文篇1

一、藏族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危亡和发展机遇

由于西医诊疗理论在藏区普及,藏医诊疗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更加突出,非凡是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普及,使藏医的三因学和藏药学的理论受到严重冲击,故应对藏医药学进行全面探索。我以为现在应抛弃对现实存在新问题回避的心态,应抛弃满足于过去的伟大成就,满足吐蕃王朝时的光荣的心态,真正面向现实存在,对藏族医药学理论和现实状况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阐述,这是将藏族医药学理论从危亡中解救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们所闻所见的不少论文中,有的作者只看到藏族医药学过去的光辉成就和无法胜数的医学典籍,宣称藏医是内容丰富的伟大宝库、是集聚了所有医学精华的甘露宝藏;有的专家学者,其专著像身处天国善见城中不惜人生时光和笔墨纸张探索奥义,对《脉经注释》、《尿经注释》进行再注释。但是事实上没有人否认藏族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也不可能被否认。假如过分的自我炫耀,只会处于汉族谚语“王婆卖瓜”的境地,不会产生任何好处。在今天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发挥我们藏族医药学的功能和效益,如何使其和时代相适应而发展。功能和效益能否发挥的关键取决于是否符合科学。一般只据《四部医典》中有关“三因”在人体中形成、位置、度量和功能的论述,而认为“三因”是人体中真实存在的器官,这会造成和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相矛盾。“三因”是什么?三因学和解剖学,三因学和生理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当前须探索的主要课题。为了全面、深入地分析三因学,首先要从传统观点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用新的思维全面地对面临的各种新问题进行阐述。

三因不是四大种之风(隆)、脏腑之胆(赤巴)、土水之培根,它是熟悉和解释外界物质的本质的一种非凡辩证熟悉方法,内外界事物的性质即本质形式各不相同,但用表示三大系统概念的词语去分析观察,三因和机体机能间的新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在表示病理时并不是说隆病就是轻、糙,赤巴病就是腻、锐,培根病就是腻、柔等,而从病理和症候的本质上来说,凡具有糙、轻、寒、滑、稀、动等性相者称为隆病,凡具有腻、锐、热、臭、泻、湿等性相者称赤巴病,具有腻、凉、重、钝、柔、稳、粘的相性者称为培根病。同样有关机体构成和机能方面达布达娃坚赞说摘要:“和七种触觉功能相对应,都命名为隆、赤巴、培根名”。机体器官呼吸时几个功能活动称之为隆,感觉饥湿的几个功能活动称为赤巴,稳固机体和心神的几个功能活动称为培根。根据机体器官功能的活动而提出的三因系统学说是我们藏族医药学理论的一种非凡表述形式。传统的三因系统观点能正确地解释和反映机体器官错综复杂的活动。三因是对机体的器官的功能进行综合概括的通称。离开机体和器官功能,不存在所谓的隆、赤巴和培根三种实际存在的器官或组织。

反映机体器官机能综合性的三因系统不是孤立存在,而它们之间具有依存关系、定量关系、对立关系。

有关依存关系在《四部医典》中说摘要:“隆位于骨骼中,赤巴位于血汗内,其余各部存培根,互为依存维持情。”隆、赤巴、培根三者如亲兄弟的比喻,能形象地详释其依存关系。实际上三因的依存关系就是机体的器官组织功能间的关系。《四部医典·论述部》中说摘要:“摄入饮食首先由拌搅培根磨碎和腐熟,其后消化赤巴消化并分解,最后平火隆来分清浊。”此概括食物消化整个过程中三因的功能的论述可理解为现代西医人体生理学中有关胃的蠕动、消化液的各种酶素、胆汁的功能及肠内膜的吸收功能的论述。概括说三因的依存关系是系统和系统间的关系,具体说是细胞和细胞间的关系。

三因之间,或者说机体器官的功能之间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外,还有定量关系。“隆的定量是自身的—膀胱,赤巴的定量是自身的—阴囊,培根的量是自手棒量”中所说的定量,是指和器官及组织的功能而言,故应理解为器官及组织正常的标准量。隆的定量是自身的—膀胱,是指属于隆的系统中的器官及组织的正常量而言。如心脏每分钟跳动七十五次是心脏器官跳动的正常量。《四部医典》中所说摘要:“培根依次于脑住上方,赤巴依存于肝胆住中间,隆依存于髋腰住下方”,表明了三因所处的一定位置,是指综合器官功能的三系统范围的主要功能,不应理解为隆一定位于下方、赤巴一定位于中间、培根一定位于上方。

三因的对立关系是三因的依存关系和定量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非凡关系。如培根属寒具有水的性质,赤巴属热具有火的性质,从培根和赤巴的本质上来讲,二者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培根中存在赤巴,赤巴中也含有培根。

传统的藏医三因学思想和西医人体生理学之间的矛盾,是由于观察人体生理机能所探究的着眼点即观察角度不同而造成的。三因学将由人体生理运动中所产生的共同功能表象作为主要探究对象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现象,而西医人体生理学将器官及组织的构成和其功能活动状态作为主要探究对象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如藏族医学依据呼吸运动的外表现象,认为这是维命隆的功能;西医人体生理学依据呼吸器官组成及功能活动状况,认为它取决于呼吸系统的肺和呼吸肌肉功能。这两种论点大体上来看是矛盾的,但探究的最后结论是一致的,这是因藏医学将外表现象作为探究的主要对象,西方医学将产生功能运动的基础(器官和功能)作为主要探究对象而形成的。正如论述人时,会说话,能从事各种劳动的是人;由血肉等各种细胞集聚而形成的任何具备发达头脑、非凡聪明的补特伽罗才是人,这两种论式,其最后的结论是指人一样。

藏族医药学理论是解释人体和疾病同体外所显示的症象的一种信息学,不是表述物质机体和器官功能如何形成的理论。比如只能将下泄隆理解为司理大小便和精血的排泄和控制、司理胎儿分娩等方面的机体运动共同现象,实际上不存在下泄隆这种器官或组织。

(一)藏医理论的信息学性质

我们将和藏族医药理论相关的症象称之为表象信息,将实体和症象间的关系称之为表象关系,故藏医理论可认为是统率表象信息和表象关系的一个巨大信息系统。藏族医药学理论和客观存在间是否有矛盾,主要取决于其理论统摄的信息和实体间关系是否可信。

对统摄信息的形成从发生学说,从内成因和外成因。内成因是指对疾病诊断医疗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进行分析探究而形成的理论。它是从医疗实践范畴中产生的,故称之为内成因理论。《四部医典·论述部》中云摘要:“隆盛症象干黑喜暖和,身颤腹胀大便滞。”又云“隆衰症象力衰言微身不适,神志不清又生培根增盛状。”以三因盛衰实象为例,隆盛症状和其所属的肌肤干黑的两种症状相吻合的诊治,就是用信息学说的诊治。它是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故称之谓内成因理论。所称其为内成因理论因它是对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故轻易解释医疗实践中出现的所有新问题。例如,在医疗实践时,对胸部满闷、神志不安、乱语、头晕、连连嘘气的病状,按传统藏医理论,认为是隆症心风病,对治药物应是八味沉香丸、仲孜八味沉香丸、五味石榴散。医疗实践中按传统的观点认为神志不安是隆的性相中轻和动的成分亢盛,胸部满闷、心悸过猛、乱语等症候是隆即风入侵入心和命脉,其对治法则应使其服用息隆即息风的八味沉香丸等能取得良好效果。当代西医治疗理论中,无隆即风入侵心和治疗息隆即息风的说法,但按藏医理论对隆症心风病治疗中施以息隆即息风的治法,定能取得良好疗效。按逻辑学所说存在都是合理的思想,它符合客观物质存在的规律。总之很明显藏医理论和现代西医学在治疗时严谨以据症候的理论其落脚点是一致的。

和内成因并存的外成因也是藏族医药学组成的主要部分。藏医的生理学、诊断学和药理学中都吸取和发展了外成因理论,更多的吸取和发展了五大种理论,使其和藏医学的基本理论紧密结合。由于藏医学中吸取和发展了这些理论,一方面藏医学在医疗实践中碰到的疑难新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藏医中采用了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观察了人体、疾病和外界环境间的关系,并总结了经验,内成因和外成因理论浑然连为一体。

(二)藏医学诊疗理论是医疗实践和古代哲学相结合的结晶

药学基础论文篇2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 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着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着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着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药学基础论文篇3

【关键词】 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

传统的《中药学》教学主要采取“教材-教室-教师”三点一线填鸭式的方法,加之中药学涉及的药物非常多,内容繁杂,所以,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主要是靠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考试。为了全面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结合中药学自身学科特点,在更好地传承《中药学》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与相关现代学科研究进展、相关学科内容相结合,进行《中药学》教学内容合理构建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本校教学改革课题的实施,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深入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开展简单的中药炮制、鉴定及药理实验操作,引入大量的临床案例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之目的。

1 明确《中药学》课程在中医学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中药学》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方剂学》及内、外、妇、儿、骨伤、眼等临床各科,对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药学》内容庞杂,涉及面广,中医学方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学科内容,而药学方面则包括药理、化学、炮制、药用植物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多而杂,特别容易混淆,很难记住,结果考试考不好,应用用不上。鉴于中药学学科自身特点,从《中药学》课程特点出发,制定一套较好的教学模式,是保证《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2 补充讲授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性是中药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是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刚柔、润燥、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等,内容十分丰富,是前人临床用药的结晶,也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集中体现和概括。但药性理论呈现传统、朴素、经验、抽象及宏观等特点,从现展的角度来看,尚存在着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缺少现代实验研究客观的评价方法和作用机制的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笼罩上一层神秘感,妨碍了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甚至是国内学术界的交流。因此,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基础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大科学问题,国家也一直把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诠释列为中医药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予以重点资助。虽然近年来各科研单位开展了很多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但在学术思想上尚无突破性进展。

中药药性理论在中药教学中所占的份量一直非常薄弱,针对目前《中药学》教学中明显存在的轻理论、重功效的现象,我们专门对《中药学》之药性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本草学、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现状的提炼总结归纳,开设了中药药性理论知识的文献及现代研究的讲授,以期从更深的角度、更广的视野拓展学生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使其奠定坚实的中药药性理论基础。一方面为了培养研究思路、技术方法能有所突破的研究人员;另一方面,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指导性。在临床实践中,广大中医工作者大多根据药性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故对于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员,深刻认识中药药性理论,有助于临床更好、更准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

3 开展实验教学,结合现代研究手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中药学》属于一门纯理论课程,缺乏直观的实践操作环节,致使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某种“剪刀差”,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强化实践教学,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3.1 加强直观教学—— 让学生多看

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从感知起始的,由于教材的语言文字唤起的知觉远不及直接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标本、幻灯、DVD、电视录像等,把中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如对于中药饮片的识别及炮制方法,虽然没有条件去同仁堂或其他中药饮片厂实地考察,但可以通过光盘观看中药的炮制加工过程,对不清楚的过程还可以反复观看。炮制过程直观有趣,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体会到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3.2 开展实验教学—— 让学生亲自动手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试验结合起来。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及创新能力。使学生懂得,中药知识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而且是有实验基础、有科学依据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通过实验,可以验证中药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以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与理解中药的内涵实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中药实验课的开设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已经编撰完成《中药学实验指导》一书,并开展了“中药炮制实验”——清炒法、加固体辅料炒、炙法;“中药鉴定实验”——天麻的鉴定、黄连的鉴定、红花和番红花的鉴别、川牛膝和怀牛膝的鉴别;“中药功效实验”——不同炮制品大黄的致泻作用、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作用、麻黄配桂枝对大白鼠足跖部汗液分泌的影响等经典验证性实验。通过4轮学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

药学基础论文篇4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课程模块 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重专业技能”的原则,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药学基础论文篇5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药剂学;教学方法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理论、生产工艺技术及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涉及的内容广,剂型种类多而分散,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庞杂且难点不同。传统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缺少知识应用的深化。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对药剂学的兴趣。因此,药剂学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地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而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拟定的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积极意义。本文对讨论式教学在药剂学课程中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介绍该教学方法的设计方案以及所需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药剂学课程特点,设计讨论式教学内容

1.药剂学课程特点

在药剂学课程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药物制剂基本理论、药物制剂的传统剂型及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在传统基础剂型部分,主要是讲授药物各种剂型的特点、适用范围、质量标准等,内容丰富使得重点不易突出;在药物制剂基本理论部分,主要涉及物理化学知识,如,药物的溶解理论、流变学理论等,内容抽象而难以让学生理解;在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方面,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且有一些原理尚不清楚,往往使学生更加难以掌握。

2.合理设计讨论式教学内容

在整个药剂学教学过程中,首先仍应以药剂学教材为基础。讨论式教学应在传授药剂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实施。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提高讨论式教学的针对性。如一般学生在学习药物制剂的新剂型时,由于剂型新颖,难以想象与理解。如果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文献资料让学生自学与讨论,可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新剂型制备的方法等内容。另外,也可用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剂型,产生学习的兴趣。再次,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时应以文献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课程中进行讨论。最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地做出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以便下次讨论式教学更好地进行。

以药剂学中药物制剂的设计这一部分内容为例,学生学习各种剂型的特点及基本理论,最终是为了使其具有设计并开发出理想的合理剂型的能力。这部分内容从教材上学生需掌握药物剂型设计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内容比较分散也比较枯燥乏味。如果通过文献和问题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合适的制剂,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药剂学的热情。教师可以给定一种药物,如乙酰水杨酸,让学生分组查阅文献确定最终的给药方式及剂型,并给出选择该种剂型的原因。这样药物制剂的设计就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查阅文献资料时,逐步掌握药物制剂的设计步骤,并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药剂学的兴趣。

二、讨论式教学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讨论式教学中需要明确教材的基础地位。药剂学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系统性强,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文献等资料具体、直观,是很好的辅助资料。在讨论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忽略教材,偏离教学主题,所以,教师应根据专业设计及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好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讨论式教学。

2.教师要主导讨论过程

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导讨论过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知识面广,有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有些学生不善于言语表达,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混乱或冷场的局面。所以,教师需要控制好时间,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引导学生用严谨的思维以及严密的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讨论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给学生创造群体合作学习、锻炼口才、创造良好心理素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综合表达以及展现自我的能力,符合社会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施莉.研究生课堂讨论教学法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8(11).

药学基础论文篇6

一直以来,中药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生、形成、进步和发展,历代统称“医药同源”。中药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中药学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以整体观和系统论指导中药学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并以中医学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从整体联系上把握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和防治原则。中药学学科是以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君臣佐使、七情和配伍组方为理论基础,具有严密的规律性;其增强药效、减少毒性、改变性味归经,形成适用辨证用药的独特技能体系,及其据证拣方、即方用药,宜丸、宜散、宜膏、宜汤、宜酒等的中药制剂,形成了丰富的中药剂型和剂型选择原则;中药道地药材的选择以及栽培技术,保证了中药材的优良品质和地区特色;中医“证”的动物模型使中药研究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推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几千年来,中药学从药性理论、道地药材、加工炮制、中药制剂、配伍组方到辨证用药及临床使用评价,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和方法,构筑了科学的中药学学科体系。中药学专业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最早设置的专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为中药学的学科发展、专业分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药现代化以及中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药现代化的加速,中药学学科不断分化,中药学专业结构布局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依据国家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不仅有中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等专业,还出现了与中药学相关的专业。尽管如此,中药学专业仍然是中药学类专业的母体专业,仍然是已分化出新专业的基本专业。但中药学专业与已分化出来的新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面上、在主干学科的划分上、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上、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上等,都急需科学界定和厘清。目前中药学专业建设存在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庞杂,知识结构零乱,社会服务面向随意性大,实践适应性差,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论证不足等问题,需要结合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进行改革。中药学专业作为母体专业在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和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大格局下,应根据中药学的学科属性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中药人才成长特点明晰培养过程,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传承、求创新”的培养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应针对社会服务面向科学定位中药学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制定中药学专业教育质量标准规范中药高等教育办学,使中药学专业教育充分发挥基础性、统领性和全局性作用,同时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为其他分化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人才支撑。

2以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明晰中药学人才培养类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升级,在国际健康大趋势和国内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改变的大背景下,大健康概念应运而生。国内中药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中草药饮料、中药日化品、中药保健品等为代表的中药衍生品行业逐步成熟,成为引领“大健康”产业壮大的中坚力量。中药衍生品进军“大健康”产业具有双重天然优势。中医讲“药食同源”,中医药理论与中华养生文化相辅相成,为中药新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大健康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由此,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依据大健康产业发展进一步明晰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类型。

2.1培养中药应用技术型人才

目前中药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大,需求范围广。如中药农业发展需求的中药栽培技术人才;中药工业发展需求的中药加工、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产品包装人才;中药商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市场开发人才、中药国际营销人才;中药知识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中药科技信息人才、中药外贸外语人才及熟知国际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的人才等。中药类专业教育应积极调整中药学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在打好宽厚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广适应、快转型的应用技术型中药人才,从而适应中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

2.2培养中药创新型人才

我国加入WTO后,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产品向国内的广泛渗透,为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药事业,使我国中药产业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应有的地位,必须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适应性强的中药创新人才。现代社会需要中药类人才具有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熟练规范的实践实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专业的思维和方法,具有能进行传承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和中药新药的开发与研制,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开展社会人文工作和解决管理过程问题等能力。中药学专业教育应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重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培养途径,强化教师的指导力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精神,营造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培养中药国际化人才

中药学专业教育要服务于中药现代化和中药国际化发展,必须通过调整中药学专业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以大中药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中西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好中医药基础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使学生中西医药贯通,实践能力强。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能力,能用现代化学、药理学知识阐明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能够熟悉植物药国际市场开发规划,具备推进中药国际市场开发的能力。

3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

中药高等教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虽然共识大于分歧,但中药学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争议。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天然药物的开发研制与中药传统理论和技术在中药人才培养上的矛盾,直到现今也没有明确处理好关系,仍然在中药学专业教育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整合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反映不一。因此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中药学的学科属性为基点,尊重中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中药人才培养原则,积极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1传承有特色

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中医药的理论与技术的传承,这是中药学发展的根,更是中药学应用的源。几千年来形成的中药理论与技术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尽管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先进医药技术对中药研制取得了重大进步,仍然没有打破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智库体系,仍然保持着看得见、用得上、摸得着、疗效客观的价值。中药研发的事实一再证明,中药道地药材的品质,中药制药的优质产品,中药加工炮制的精湛工艺,中药配伍组方原理,中药性味,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和辨证用药以及中药衍生品等无不是现代中药研制的源泉。由此,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加中药传统理论和技术教育内容,只有不脱离根本,才能使中药人才发展有后劲。

3.2创新有基础

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中药学创新的基础一方面是中医药文化基础,要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和中医药思维,把握中药运用的整体联系、功能、变化的演变规律;另一方面是现代医药学基础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特别是能利用世界上最新的高、精、尖技术为发展中药学服务。中药人才培养要实现创新有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厚基础、重传承,要坚持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反映。要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中药学的科学发展。

3.3服务有能力

药学基础论文篇7

考试科目

湖北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药学基础论文篇8

考试科目

黑龙江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药学基础论文篇9

考试科目

四川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药学基础论文篇10

考试科目

内蒙古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