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0:20:56

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范文篇1

关键词:整合式教学策略;全科医学教学;CanMEDS-FM框架;教学改革

1CanMEDS-FM框架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皇家内科和外科医师学会提出CanMEDS框架(canadianmedicaleducationdirectionsystemframework),旨在通过定义各专业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所需的胜任力来指导医学教育和实践[1]。由于全科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加拿大家庭医师学会于2009年在CanMEDS框架的基础上了CanMEDS-FM框架(CanMEDSFamilyMedicine)。CanMEDS-FM框架提出了全科医学的4个基本原则:(1)医患关系是全科医师角色的核心内容;(2)全科医师是集多种技能为一身的临床医师;(3)全科医学以社区为根基;(4)界限分明的专业领域中,全科医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同时,CanMEDS-FM将4个基本原则整合于不同的岗位胜任力之中。全科医生7种岗位胜任力,包括:家庭医学专家、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专业人士[2]。CanMEDS-FM框架目的是改善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和提高全科医师的岗位胜任力。

2整合式教学策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整合式教学策略”不同于混合式教学的“1+1”或是“1+n”,而是要将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理论、过程、方法与技术的各个方面进行融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模式。“整合式教学策略”内涵包括以下几点:(1)整合性思维。教学方法改革涉及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不同种类事物或概念关系的认知与心理重构,因而需要教育者的整合性思维活动;(2)整合性教学资源。需要整合课程资源、教学资料库、网络教学应用平台等,实现不同数据库与平台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保障教学的有效与高效运行;(3)整合性内容。我们可以将理论性知识按照知识点进行整合,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可以整合,临床知识和实践与医学人文可以整合,等等。整合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4)整合性方法。需要突破现有的模式和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汲取现有教学模式的精华,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课内与课外教学的无缝衔接,以提升教学效果;(5)整合性教学评价体系。按评价主体可分为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按照评价内容,可分为知识、技能、情感等层面。

3整合式教学策略的实践

3.1研究课程及对象。研究课程《全科医学概论》,研究对象:中医学五年制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班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采用整合式教学策略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3.2教学内容模块化。全科医学的教学包括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社区常见病的全科医学照顾、基层医疗卫生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医患沟通等。通过整合性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对现有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并将课程内容加以整合,分为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全科照顾、社区实践三大模块。3.3以CanMEDS-FM框架。为基础细化教学目标根据CanMEDS-FM框架中阐述的全科医师所需的4个基本原则和7种岗位胜任力,细化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的全科照顾、社区实践三大模块的教学目标。3.4整合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依据“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的全科照顾、社区实践”三大模块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探索相应的整合性教学方法、整合性教学评价体系。3.4.1基础理论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内容包括:全科医学发展、全科医学相关概念、全科医学特征、全科政策等。此模块内容不存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学策略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要点,并在网络平台完成考核。具体步骤如下:(1)自主学习(为主):以课本为基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托E-learning、慕课、微课等网络平台资源学习,并查找相关资料,开展自学;(2)教师讲解要点:教师通过“希沃易+”等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资料、回复学生疑问,并在课堂中讲解要点,带领学生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3)学生反思:课后学生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并在线提交;(4)进入网络教学平台,参加考核。每个主题学习结束之后,学生需按要求时间进入“希沃易+”或“对分易”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在线答题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期末考试成绩。3.4.2社区常见病的全科照顾模块。此模块教学策略是将CBL教学(案例教学)、PLTL教学(同伴主导的小组学习)以及微格教学法相整合。(1)编写教学案例:此模块全部采用案例开展教学,因此,教师需事先编写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案例;(2)PLTL教学(同伴主导的小组学习):是在同伴骨干主导的研讨会中以创造性思维探究教师给定的素材和案例,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并提升各项综合能力;(3)微格教学法:是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实录受训行为并分析评价,以调整行为。此方法应用于案例的角色扮演,是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手段;(4)评价体系: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学习和讨论中,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组内的他评、教师对小组学习的总评,以及学生个人提交学习材料的评价。微格教学法评价:学生课后录制角色扮演视频,提交至网络平台,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3.4.3社区实践模块。此模块采用在“做中学”的教学策略,整合PBL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SP(标准化病人)参与的评价考核。(1)PBL整合Seminar教学法:①将学生分为3~5人的小组,基于社区实践,自由选择论题或问题,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形成小组的独立观点,同时,小组成员针对小组的独立观点阐释个人认识;②课堂讨论:先汇报各组观点,然后集体交流,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异议,小组成员辩驳;③总结归纳:课后根据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建议,进行整理提交。此过程评价包括:对小组的贡献、课堂答辩表现,学生自评和互评,最终形成的文字材料等。(2)技能考核:考核的范围:个人或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社区常见病临诊能力、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等。主要采用SP(标准化病人)参与考核,并予以及时反馈。3.4.5实践结果。期末考试总成绩(100分)由理论课成绩(30分)、案例分析成绩(40分)、医患沟通(30分)组成,2组学生成绩见表1。实验组理论课成绩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例分析成绩和医患沟通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总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差距较小,而案例分析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临床实践能力较高。除此之外,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课后作业完成质量更高,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4讨论

全科医学的发展、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深化医改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贯彻“分级医疗”制度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提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云服务的在线应用的推广,网络所具有的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使得网络与教育的结合成为一个必然趋势。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即网络化学习,不仅仅是提供给学习者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更重要的是E-learning将改变教学者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改变教育的本质[3]。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能让学习者得到完整的学习体验。但是现阶段,慕课平台及资源的建设主体多元且类型庞杂,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和规范。当慕课与线下教学结合时,便出现了“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学生在线完成知识的学习,而线下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进行答疑解惑、交流知识应用的经验等。翻转课堂的实施对于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以及技术平台的稳定性与便捷性的要求都很高,否则难以保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提供获得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创设情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资料的重组和搜集,提出问题假设,进行验证,进而得出结论。同样,PBL的开展需要大量师资和教学资源的支持,在短时间内难以大面积开展。新型教学模式也被尝试应用于全科医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但是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单一的模式无法满足复杂教学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自觉地从单一的模式建构走向多种模式的联合运用,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例如: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3]、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4]、“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5]、多维互动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6]、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7],等等。这些“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每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扬长避短。不足之处在于现阶段的混合式教学,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系统性,没有从教学理论层面将各种学习要素进行有机融合。我们在理论研究与授课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探索实践,提出以上整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整合式教学策略”的实施关键在于“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各个高校的客观教学资源、教学环境,面对的学生对象不同,课程内容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整合式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冯攀.加拿大医师能力框架对我国制定执业医师能力标准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4):61-63.

[2]田疆,季煦.加拿大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3031-3033.

[3]魏绍蓉,王晓英,刘志强,等.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2):20-22.

[4]林莹莹,魏安娜,陈盈.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台州学院学报,2014,36(6):79-83.

[5]庞建华,韦春妙,黄李韦,等.“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7,15(15):136-137.

[6]丁翠红.多维互动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7):102-108.

全科医学范文篇2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急诊医学;教学思考

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不论是在学科的特性还是工作环境,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有着密切联系。我院是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急诊教研室承担了我院全科医学生的大部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培养全科医生特殊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的目的,因此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了解培养全科医生的内在要求

全科医学学科有以下4大特性:学科属性实用性强;学科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诊疗思维过程强调整体性;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阶段具有不可分割性[1]。全科医生主要解决的是疾病的首诊分诊、急诊抢救、患者转诊及健康教育问题。这要求全科医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帮助老百姓诊治常见病,又要及时做好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还需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可见全科医学的最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探寻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过程中,需尊重这一规律,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2]。

2注重临床思维的拓展

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对全科医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注重横向思维(以症状为主线)培养。全科医生担负着基层大量患者的分诊工作,需要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对各种疾病进行合理处置,而对急、危、重症患者则先救命再治病,故教学中应打破原来教学过程中以疾病的发展为主线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以发热、心悸、胸痛、腹痛、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常见急诊症状为主线,贯穿引起该症状的疾病,结合病史、症状,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出初步诊断,进行救治,再根据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做进一步处理,以防止疾病发展到不可逆阶段。(2)我们在教学中引用了目前抗感染治疗中常用的“降阶梯”思维方式[3]。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求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目前危及患者生命的最重要因素,病情可能进展至何种阶段,哪些是患者最需要解决的首优的问题。通过这种独特的急诊临床思维的培养,提高了全科医生救治患者的成功率,减少了误诊率,避免了延误患者病情,从而保证了居民健康。

3一对一床旁互动教学模式

虽然三级医院急诊门诊病种丰富、病情复杂,但当今医疗大环境下,医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少,且传统被动式教学模式下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一对一床旁互动教学模式。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由带教教师进行指导,全科医学生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后,分析、总结并提出诊疗意见[4]。带教教师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全科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讨论,得出最佳治疗方案。最后结合全科医学生执业环境进一步总结该疾病诊治过程及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医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知识的不足点,带着问题去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能力。

4联合互联网教学提高临床技能的培训

急诊工作量大,患者较多,带教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繁重的工作,因此讲解示教时间较少;而且对于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威胁生命的因素,教师无法像其它专科那样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教;加之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常常感觉自己无法参与救治生命活动,导致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对急诊医学的兴趣减退。为了解决这一客观矛盾,我们急诊教研室开展了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联合应用互联网平台互动教学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互联网平台互动学习弥补了教师讲解示范少这一缺点,为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5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全科医生除了承担社区临床综合救治工作,还承担了慢性病管理及预防保健工作,这些工作均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患者发病急,危重症多,临床急救技术操作有一定危险性,家属对患者病情的转归往往不理解和不易接受,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应注重对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结合实际情况教授学生沟通技巧。此外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全科医学生应严格遵守医疗程序,杜绝诊疗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避免引发医疗纠纷。

总之,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针对全科医学生培养的特殊性,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顺应全科医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改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文静 陈安宝 关黎 韩瑞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

参考文献

[1]线福华,路孝琴,吕兆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498-2501.

[2]王晓龙.以急诊医学为依托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B):81-83.

[3]富学林.深化急诊医学教学改革[J].提高临床急诊教学成效医学信息,2010,23(8):2818-2819.

全科医学范文篇3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是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全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和专业的特殊性,其继续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系统、连续的任务,全科医生在学习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指南的同时,仍需及时跟进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技术。短期内的培训虽然可以在临床技术的提高上显现一定的成效,但在慢性病管理和三级预防方面缺乏显著性差异[1]。这也表明在对全科医师的培训形式上需做多样化的尝试,以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面对面的传统教学与数字化的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它既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也增加了教与学的互动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其突出的特点是只需要借助于Powerpoint和微信,将网络MOOC视频、各种课件等推送到学员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实现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面互动,为持续性学习及反馈提供了便捷[2]。我们在全科医师继续教育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胸痛课程中引入“雨课堂”,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尝试,以期对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所启示。

一、课前准备

(一)硬件准备。通过“学堂在线”官方网站下载“雨课堂”软件,安装成功后,PPT菜单栏就会增加一项“雨课堂”。然后点击微信扫一扫,登录后,即可进行幻灯片的制作及各种视频、音频、文件、图片的插入,同时还可以插入习题与投票等功能。(二)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相关教学资料的推送。根据全科医师对于胸痛识别的特点及技能掌握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段式推送。比如:(1)基础知识:将诊断学相关的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常见心电图检查等内容以PPT形式或习题形式进行预习。(2)背景知识:根据常见致死性胸痛原因,制作思维脑图,将典型症状及体征进行结构化及细节化,以便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3)相关案例及最新指南:推送国内外最新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指南及相关急救视频文件。同时将集中授课时的模拟教学案例提前,告知其需要进行的互动或任务的分配。

二、多形式的课堂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采取了PPT讲授及情境化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课前习题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随时按“不懂”按钮,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其次,通过提供临床真实的急性抬高性心肌梗死案例,分为三幕场景按照诊断、治疗及常见并发症处理逐层推进进行情境化模拟教学,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程度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与老师互动交流,积极参与讨论,深化学习。此时,教师在点评反馈的同时,通过设置优、良、中、差等级,让学员通过手机投票,由同学对参与情境化案例教学的成员表现进行评价,收集的投票结果可以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三、课后学习

通过课堂的进一步学习,教师课后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试卷检验学习效果,同时可以相关疾病的慢病管理及健康教育等拓展资料,以供学员课外阅读及拓展知识面。如胸痛案例中危险因素的预防及监测,如何合理进行基层医院与综合性医院的转诊程序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医患沟通等,可分阶段推送给学员,为学员提供对案例的持续性及纵深关注。

四、课后学习评价与答疑

通过“雨课堂”进行全周期的数据采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员的学习行为,可以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更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建立了教师与学员之间的长期联系,教师定期跟踪相关案例的进展,及时进行知识点的更新及推送,学员亦可实现线上与教师的交流及答疑。从而推动学员知识的持续更新。为检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我们选择了18名学员进行了尝试。大部分学员对这种教学模式表示满意,其优势在于:(1)简单易行,只需要PPT和微信即可以将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建立沟通桥梁,师生间的反馈更多、更及时。(2)具有可重复性,打破了传统授课的即时性,可以回放教学内容,对知识点反复强化,提高了课堂知识的外延性。(3)评价手段多样,客观与主观评价相结合,更有助于了解教学效果。(4)课前—课中—课后知识的多样性与延续性强,更有利于全科医生对于患者慢性疾病的管理与健康教育。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着一些问题:(1)“雨课堂”对于互联网及手机要求较高,且目前课件视频相对资源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规模推广尚需一定时间。(2)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的学员,易分神,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3)部分学员过分依赖课前及课后PPT及答疑,而忽视了课堂教学。

因此,综上所述,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为学员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同时也加强了学员与培训老师的交流互动以及对常见疾病案例的延续性观察。“雨课堂”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课前课后学习的重要手段。然而,其能否达到教学效果,仍需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和施教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子辉,邵利明,吴文君.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9):2383-2388.

全科医学范文篇4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全科医学教学;建议情境教学法

为我国本土教学方法,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情境教学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情境教学法也备受关注,很多教师均不约而同在课堂中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全科医学教学中是否具有实效性呢?为验证该观点,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全科医学教学中进行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实验研究。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为更为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本文特以97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在对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如下:(1)文献资料法。以“情境教学法”与“全科医学教学”为关键词,通过知网搜索与本研究紧密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2)实验研究法。于2016年11至2017年11月期间,在全科医学教学中进行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实验研究。其目的主要为验证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否具有成效。(3)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结束后,为验证本实验成效,特针对参与本次实验的97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医学生对情境教学法运用的真实看法。

2本实验中采用的具体情境教学法运用方式

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师积极开动脑筋,积极动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在本次实验研究中,采用的情境教学法运用方式很多,接下来便以“接诊方法”一课为例简要进行论述。2.1结合学生想象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有很多种,结合学生想象创设教学情境便是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重要运用方式。在本次教学实验中,笔者经常在全科医学课堂中结合学生想象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执教“接诊方法”时,笔者在课堂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同学们,如若你们现在接诊,请问你们在接诊时会问病人哪些问题?”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略微经过一番思考后便有学生答道:“我首先肯定要和病人建立良好关系,让病人第一时间就感觉到我是和蔼可亲的,进而在此基础上询问病人的患病情况、病史等。”还有学生答道:“不仅如此,对于一些特殊病患,还应通过询问了解他们的个人及家庭背景,个人心理健康状态”……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着,看到同学们积极精彩的发言,教师说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接诊时我们需要注意很多事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接诊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2.2结合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众所周知,多媒体已然成为全科医学教学的标配。而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为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更多助力。研究表明,结合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可营造出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视觉刺激,有利于情境教学法运用成效的提升。例如,执教“接诊方法”时,笔者即结合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视频中一位医生对一名腰痛患者这样询问:首先询问患者腰痛的情况,进而追问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服药和控制情况,重点追问有无外伤史,外伤时间、处置方式、效果等。由于多媒体视频直观呈现了这样一个接诊片断,同学们也更为深入的了解了接诊的具体方法。2.3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除上述两种情境创设方法之外,在全科医学教学中我们还可适当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满足同学们的角色扮演欲望,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执教“接诊方法”时,笔者便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接诊医生和患者,进行接诊模拟。在接诊模拟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尽可能将自己作为真实的角色定位,切实体验接诊的具体方法。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也是有效的,有利于全科医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同学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也能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中始终充满快乐学习氛围。因此,全科医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机会,应积极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更具灵动性,也利于促进全科医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3实验结果与建议

3.1实验结果。本实验结束后,为验证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运用成效,特针对参与本次教学实验的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在调查的97名实验研究对象中,97.9%的学生认为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有效,2.1%的学生认为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运用成效一般,无人认为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运用是低效的。总体来看,所有同学均不同程度上认为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有效的。除此之外,另外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100.0%的学生均非常支持教师在接下来的全科医学教学中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3.2建议。上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有效的,同学们非常支持教师今后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为更好促进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特提出如下发展建议:第一,全科医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法的真正本质,并将其有的放矢的运用于全科医学教学当中。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与其它教学方法综合起来进行运用。诸如,合作学习法、分层教学法等。唯有将情境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综合起来进行运用,方能真正切实促进全科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让情境教学法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成效。部分全科医学教师过分夸大情境教学法且一味反复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法的做法也是有失偏颇的。第二,全科医学教师应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论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并将情境教学法相关理论与全科医学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发挥更大成效。截止目前为止,有关情境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已然极为丰富,全科医学教师完全可借助知网等期刊数据库搜集大量情境教学法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深入且系统的研究,加深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待全科医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情境教学法理论知识后,方能在课堂中科学有效的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第三,全科医学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应学会不断总结与反思。

总结情境教学法运用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反思情境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不足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从而不断提升情境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运用成效。部分全科医学教师虽然也尝试在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但反思总结却存在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反思与总结,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成效也大打折扣,不利于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张联红,王星云,王爽,齐殿君,何旖旎,于晓松.“以病例为中心,社区为导向”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的评价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2,(02).

[2]齐殿君,王爽,何旖旎,于晓松.PBL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2,(02).

[3]祝丽玲,张艺潆,王佐卿,王树山,徐素萍.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2,(03).

全科医学范文篇5

[关键词]耳鼻喉科;教学;规培生;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是培养综合程度较高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学科,承担着基层常见病及多发病诊疗、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等连续性医疗服务,为我国医疗卫生保健队伍的中流砥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重要性逐渐凸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指诊断、治疗耳、鼻、咽喉及其相关头颈区域的临床二级学科,常见病包括“四炎一聋”,亦是眩晕症状的主要鉴别学科。近年耳鼻喉科疾病发病率增高,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群[2],并且随着学科发展,诊疗范围逐渐扩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具有医教协同的实践资源和独特优势,为全国首批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自2016年开始承担全科规培生的教学工作[1],截至2020年共接收了161名全科医学规培生,由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性较强而全科医学规培学员轮转时间短,检查所需专业仪器设备较精,教学难度较大,在带教过程中无模板可循,本文就全科规培生带教体会及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以梳理和探讨。

1全科规培医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轮转存在的问题

1.1轮转时间较短

因全科医师临床实践中着重形成全科的诊疗思维、培养全科服务的能力,工作后主要承担社区和家庭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及疾病管理任务[3]。因此其轮转时间主要集中于心、脑血管、急诊科及全科医学病房等。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例,耳鼻喉科作为专科培训,轮转时间较短,为3周,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系统专科培训需要2a,时间差异非常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材内容较多,涉及器官解剖复杂、隐蔽,因此短时间内对全科医学规培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不仅课程紧张、课业繁重,势必影响临床实践[4]。

1.2带教无模板,轮转学员对耳鼻喉科不够重视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视规培生带教工作,带教老师多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中青年教师、硕士以上学历,耳鼻喉科理论及实践知识均较丰富,但是全科医学规培生不同于专科学生带教,如何结合全科医学规培生的实际情况将耳鼻喉科知识融入全科服务中,从点到面提高规培学员的全科诊疗思维,在这方面没有模板可循,需要不断摸索前进。另一方面,轮转学员对耳鼻喉科重视程度不够,耳鼻喉科通常被认为是临床“小科室”,且是操作性较强、专科检查设备较多的科室,而全科医学规培生的关注点在于基础疾病的诊疗和管理等方面,并且对耳鼻喉科学科了解不够深入、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轮转的161例全科规培生教育背景及就业方向分析,其中专科生32人34卷(19.88%),本科生129人(80.12%),其中社会成员15人(9.32%),县级医院127人(78.89%),乡镇医院19人(11.80%),全科规培学员学历偏低,多来自基层医院。基层医院常常将耳鼻喉科、眼科和口腔科合并为五官科,所以至少在二级以上的医院才会有耳鼻喉科或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设立。因此全科医学规培学员易产生轻视的思想,认为工作后缺乏专科检查设备、不能实际开展工作、所学所用脱离,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忽视心理[5]。

1.3专科检查设备昂贵、动手机会少

由于耳鼻喉科解剖结构较隐蔽、结构复杂精细,需要特殊的检查仪器方可窥见、看清,比如额镜、纤维喉镜检查、耳内窥镜检查、纤维鼻咽镜检查等,所需设备昂贵,基层非专科医院无法满足,即便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熟练掌握检查器械的使用亦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反复观摩、练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操作的专业化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员轮转过程中对陌生仪器感觉新鲜,但也会排斥,认为所学无用武之地,不愿动手实践,降低了学习兴趣及能动性,对临床轮转教学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全科规培医师耳鼻喉科轮转教学方法的探索

2.1入科培训,强化专科知识,树立全科理念

为全面、合理安排全科医学规培生的轮转课程,提高规培学员对耳鼻喉科重视程度,在入科第1天开展集中培训,即入科培训,目的是使轮转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进入角色,每次入科学员为4~6人。入科培训可采用PPT和视频的方式,由负责规培的联络员或教学秘书负责,可采用圆桌座谈式鼓励规培学员做自我介绍、发言。培训内容包括:介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亚专科设置、诊疗方法和流程;讲解多发病、常见病和急症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转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巩固相关疾病的专科理论知识及扩展学员的临床思维,重点强调虽然耳鼻喉科解剖深、复杂,专业知识扎实固然重要,但耳鼻喉科亦是全身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通盘考虑问题,才能在众多的表征中找出根本原因。针对全科医学生的特点,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各学员的轮转需求,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自接收全科规培学员以来,共发放调查问卷161份,收回161份,收回率100%,调查发现全科规培学员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相关疾病的内科治疗,比如鼻窦炎、眩晕、中耳炎、慢性咽炎的药物治疗,由此了解了教学方向和重点,利于开展个性化、精准培训[6-7]。

2.2合理安排轮转时间

耳鼻喉科具有“大门诊、小病房,内外科兼容”的特点,门诊病例较多且多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而病房以专科手术患者为主,适于观摩、学习[8]。因此全科医学规培生的实习时间分为两部分:2周在门诊跟班诊疗,学习门诊常见疾病的处理,比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与带教老师充分沟通、交流,积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法、用药方案和经验;1周在病房观摩手术,学习常见疾病的围术期处理、康复治疗及非手术急症病例的处理。由于耳鼻喉科手术复杂,规培学员短期内不可能有深入、全面地认识,但是规培手册需要完成专科病例书写,针对此实际及规培学员求知需求,在住院患者分配上,规培学员管理患者以突发性耳聋、眩晕、急性会厌炎等以内科诊疗为主的疾病,利于今后开展工作。

2.3带教制度的创新

2.3.1实行个性化临床导师带教制度在临床实行导师制,可全方位地引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导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既要重视医术上的“授业”,又要重视学生做人上的“解惑”,增强了学员的归属感,利于专业理论水平、临床操作技能的提高[9,13]。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实行一个导师指导2~3名学生,导师的遴选根据自愿报名和科室审核方式,需取得全国规范化医师培训带教资格证书,且有基层对口支援经验及讲授专业课的医师优先上岗,按照入科培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重点指导。2.3.2实行学员跟班制和管床制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量较大,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门诊跟班可以学到更多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处理方案,为利于教学,门诊配置两台电脑、双诊疗台,门诊跟班学员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善门诊病例以强化理论知识,并且便于学员实践技能操作。除了常规的临床诊疗工作,导师常借助内窥镜技术镜下直视教学提高学员的兴趣和教学效果[10]。由于短期内学员无法掌握内镜技术,所以内镜检查仅供教学,耳、鼻、咽、喉的体格检查为实践技能操作重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三级综合性医院,病房主要收治手术患者及疑难病例,管床制利于学员熟悉新患者和深入、全面掌握疾病的诊疗,由于全科规培学员大多在基层工作,所分管病例为常见疾病的手术和以内科诊疗为主的相关疾病。2.3.3采用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微信业务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亦可运用于教学提升规培生的独立诊疗能力[5]。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通过运用微信网络平台,丰富了规培学员教学模式和内容,教学团队合作、医教结合更加密切。·011·微信可随时随地提供教学案例,如以病例和问题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案例联合多媒体互动教学法等[11],亦可联合更多的耳鼻喉科联盟微信群,接触到的病例范围更广、种类更多;微信群为规培学员提供更好的临床思维训练平台,不同资历的老师随时可对学员提出的讨论病例进行补充、分析;微信群可帮助规培生做好随访工作,通过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可提高规培生的自信和对病例完整的把握;微信群的维护亦实现了双向转诊,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建立的规培生交流群,规培生就业涵盖全省80%县级基层医疗机构,规培学员在基层医院遇到耳鼻咽喉专科问题可以直接微信转诊,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发现的常见病、慢性病亦可转诊至基层医院随访,方便患者就医。公众号则通过科普知识宣传,让学员学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与患者沟通。2.3.4完善出科考核制度良好的出科考核制度督促学员系统掌握耳鼻喉科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12]。入科培训即强调出科考核的方式和重要性,制定相关奖惩措施。考核包括日常得分、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日常得分由带教老师结合学员的出勤情况及平时作业、临床表现打分,理论考核成绩多以开放性试题为主,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由2~3名教师参与打分,理论考核保存试卷,考核成绩录入全员规培生考核系统。

2.4教学方法的创新

全科医学范文篇6

关键词:中医全科;居家养老;中医药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的趋势,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社会医疗资源配置的压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国务院在210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1]。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人群重点为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和慢性病的患者,服务层面涉及临床医学、预防保健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2]。这也与中医的“以人为中心”“整体观”“辨证治疗”的思想不谋而合,中医本身就是一个“全科”,古有扁鹊行医,在赵为带下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中医师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凭脉辨证。中医运用传统中医适宜技术诊疗疾病,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将五脏、六腑、七情联系起来,通过了解整体以达到内部脏腑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体现了中医药的“简、便、廉、效、验”的特点。正好对社区中的多病症、鳏寡孤、条件差的老年病患者提供全方位,人性化,送关怀,降低医疗健康投资的服务。

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面临的问题

最早在《灵枢•天年》中有记载:“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已”。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器官功能逐渐降低,老年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弱,使得免疫力下降,多种慢性病并发症发病率升高。老人到医院就诊时,常常面临专病专治的问题。老年人居家养老患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年人病种复杂,易复发作

老年人患病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病共存。有数据显示,我国社会中有30%的人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病,5%的人有五种以上慢性病[3],《景岳全书•真脏脉》有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老年人年事已高,脏腑功能减退,如经常出现患慢性咳嗽,又有痰多稀白,气短而喘,自汗畏风,体倦食少之证。皆因脾肺气虚,宗气不足,肾不纳气,化饮生痰而成。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便溏、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治疗。病症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老年人患者多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脏腑虚损,常见多脏共同发病,也有一病还未痊愈,另一病又复发之症。故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若患病,专科医生只是单从某一疾病入手,各司其职,见痛医痛,很难做到从根本上祛除病因,解决顽疾。

2老年人病程持续时间长,花费较高

资料显示,老年人患者当中发病率最高的几种病分别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而这些病种基本都属于慢性病,由于老年人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身体机能下降,使得这些疾病难以根除。老年人患者不可能因这些病常在医疗机构去预防发病,只能在家以及社区中通过进行合理膳食、药物预防进行疾病的控制与发展。这些疾病病程绵长难愈,经年反复,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并且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和依赖性,损伤机理。一旦发病,病情出现危急重症时,则需进入医院进行重症医学科或者相关专科紧急治疗,又有很多药品需要自费,这不仅加重了老年人在医疗健康投资方面的负担,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紧缺。

3老年人体质弱,攻药反伤身

老年人正气不足,脏腑脆薄,精血俱虚,机体失于濡养,体质较年轻人差很多,又因长期服用药物,俗语是药三分毒,以致伤害其他器官。《冷庐医话》中记载:“高年人治病,慎不可用攻药也”,老年人年暮力衰,不堪峻药之猛,故应用峻药要相当谨慎,治疗老年人疾病遣方用药应以平和为上[4]。在老年人常用的药品中,不乏有一些为抗生素,从中医角度论,抗生素为性寒凉药物,长期服用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和依赖性,并且会使老年人身体寒郁加重,郁闭身体气机,即使当时症状减轻,也会伤害机体,造成阴阳失调,长此以往,便会引发其他病症。

4老年人情志低迷,内生引外疾

老年人因罹患多种痛疾,加之离退休等心理社会刺激,适应、接受能力下降,情志易于波动。《千金翼方》记载:“人年五十以上,损与日志,心里减退,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可见情志因素是来老年人心理患病的主要因素。而现今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儿女多长居住、工作在外,享受天伦之乐时日并不多,得到的照顾和受到的焦点也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会使老年人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落差感、无用感、遗弃感,恐惧孤独感等不良情绪。长期郁结于心,导致心志不通。这些内在外感的疾病,即使及时到社区、医院祛除了表面病症,也没有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使老年人身心纾解,更不能有效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

中医全科医生在治疗居家老人疾病中的优势

1脏腑相通,个论整治中医万象即可归诸阴阳,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可以同治[5],整体观作为中医全科医学的思想特点,与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之上,以系统整体论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全科医学思维模式具有一致性、相通性[6]。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7]。中医全科医生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交流记档,对于在社区中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体质,既往病史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和掌握。且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侯》中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在发病时亦可根据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知识及经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源,并且根据老年人自身体质特点,量体裁衣,谴方用药,使五脏、六腑之间达到平衡,温和,增强老年人体质,减少疾病痛苦。2固内扬外,身体力行中医师善于用“一把草、一根针”治疗疾病。中医的适宜技术易操作、见效快、风险小、价格适宜,体现了中医药“简、便、廉、效、验”的特点,包括针法、灸法、手法、外治法和内服法。根据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时间充裕,身体灵活程度等特征,在家中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以享受到中医适宜技术带来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资源。中医全科医生除了用传统的内服法,还有针灸、按摩、推拿、刮痧、耳穴敷贴等,又有便于宣传,简单易学的太极拳养生操、五禽戏、八段锦等。此外还有气功、导引等。如在《诸病源候论》中,对于老年人常患的腰腿痛症候中,概述“肾主腰脚�动伤经络,又为冷风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阳病者,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所以养生导引法云:“伸两脚,两手著足于五趾上。愈腰折不能低著,唾血、久疼愈”。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全科医生的教习带领下既简便易学、又经济安全实惠,非常适合老年人使用,减轻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也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紧张就医形势。3以食代药,康健同行中医主张未病先防,既病注重食疗,认为“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即使老年人偶患小病,应首先饮食调理,使腹常空虚,则经络易于转运,元气易于恢复则疾病自愈。例如病中食粥,宜淡食,清火利水,能使五脏安和。老年人身体虚损,气血阴阳动态平衡能力减弱,如果用药过猛,服用时间较长,药性会产生叠加,势必会伤及脏腑机理。老年人年事已高,身体器官功能下降,多患有眼疾,依据《本草纲目》中记载:“肝热目赤碜痛。用猪肝一具薄切,水洗净,以无味食之”,肝血不足无以养目,兼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猪肝有补肝、养血、明目之效,故对肝热目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猪肝等食物又于市场中常见,因此在中医全科医生的指导下,依照个人体质,此类食物方可代替药饮,既能祛除病痛,又满足口味之乐,一举双得。4先医其心,后治其病《青囊秘箓》中说到:“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老年人肝血渐衰,阴不敛阳,心肝阳亢,易于暴躁,常有伤感,感则易病。中医将人的情绪分为“七情”,并以五行,五脏相对应。中医全科提倡治病必先治神,对于情志疾病,《黄帝内经》早就提出必须要以情胜情,心病心医之说。《医方考》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明者触类而旁通之,则术在我矣”。中医全科医生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进行望、闻、问、切诊疗时,更多的是在与老年人的语言交流上,因此在为老年人医治时,不仅仅进行医嘱告知,更多的是宽慰劝说之语,并加以对健康促进、预防保健等相关知识的传递,达到身心同调之疗效。

中医全科医学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为理念贯穿人的始终,尤其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各科疾病进行医治,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健康指导的复合型、实用型学科,尤其在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等方面更是作用之重大,价格之低廉,效果之明显,操作之便捷。用传统的中医思维方法看病,通过治未病、医现病、宽其心、食疗补等方式,调节整体系统以达到平衡。全科是中医的具体体现,中医全科最能发挥中医优势[8]。加大中医全科医生的培养,重视中医全科医学在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中的优势所在,才能提高中医的影响力,发挥中医在诊疗中的作用,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国中医药报》-2015-05-08

[2]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09-08.

[3]陈峥.老年病的管理[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9(3):257-261.[4]陈可翼.中医老年病学研究方法[J].广西中医药,1984.

[5]姜继斌.发挥全科中医师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9,,22(6):723-724.

[6]姜丽娟,方琴,童晓云,等.浅谈社区医疗为中医全科医学发展带来的机遇[R]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7]无名.五脏于五行;《健康必读:健康新语》,2015(2):58.

全科医学范文篇7

关键词:“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标准;职业教育

1“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及标准开发意义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确定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主要是“5+3”模式,“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是我国现阶段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标准开发则是该项目实践创新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1.1填补空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证。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规范统一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仍在探索和完善中,全科医学专业的课程及标准[1]大多套用自临床医学专业,没有对接全科医学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岗位需求。目前,基层全科医生培养路径都是临床医学加后期转岗(规培)培训,“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统一的各学段人才培养标准,实践过程无法进行规范和指导。1.2突破壁垒,实现医学学历教育与培训衔接互通。建立基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通、互融、互认的运行机制,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间的壁垒,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选择“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是“健康中国”和地区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也是建立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医学教育体系的创新突破。职业教育标准建设是在职业教育与其他层次、其他类型教育的对接与融通中摸索前行的[2],因此,借鉴学分校际互认和先前学习认可制度,以标准开发作为突破口,可以为医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3路径探索,共享职业教育校级标准开发成功经验。我国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学校层面标准意识及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与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研究建立覆盖“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全学段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不仅对人才培养质量有基础性保证作用,还可以有效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标准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其他专业,特别是“3+2”人才培养项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标准开发顶层设计

标准开发尊重教育共性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医学教育、职业教育特殊规律,以教育和卫生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为根本依据,保证标准制定依据的科学性、统一性。深入调查当前医学教育研究成果和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时效性。2.1坚持协同、开放、透明,建用结合。专业、课程是职业院校标准建设主体,应积极组织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标准调研制定,通过各种形式公布、宣传和指导执行,保证各主体获取相关信息,反映共同需求。依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先后以及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确定标准开发时序,以保证标准时效性。标准应边建设边应用,在反复应用中动态改进。2.2坚持人本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医学教育关乎人类健康,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开发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将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纳入评价标准和内容。另外,标准的开发必须兼顾地区差异和行业特色,必须呼应“健康中国”对医学人才资源需求的综合化、高技能化需求。2.3坚持学校建设主体,地校行院协同参与。“3+2”临床医学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卫生机构的全科医学人才,标准开发中卫生计生行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地方政府和医学高校必须发挥主体作用。

3标准开发和运行机制

学校于2015年组建由政行校院(企)四方参与的医教协同办学理事会,下设专门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与督导委员会,由省、市、地方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单位专家组成。该委员会职责是论证我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建设和督导实施,督查、规范、评价人才培养过程,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化解难题,统筹推进标准建设工作。

4标准开发步骤

4.1第一步,系统调研论证,明确目标定位。学校2014年在江苏率先复办临床医学专业,明确农村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定位,据此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也为师资、基地及教学资源标准的建设做了界定。准确把握“健康中国”行动对农村基层人才的需求特征,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标准开发的逻辑起点,制定了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标准),此标准的开发、实施、改进为“3+2”标准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4.2第二步,科学逻辑架构,确定建设方案。“3+2”基层全科人才培养全程医教协同,分为通识和专业基础、专业和综合实习、专业理论提升和临床规范化培训4个阶段。每一阶段目标递进,都要明确出入段标准和教学(培养方案、培训大纲)标准,并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配置标准、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和监测评价指标。以此为逻辑框架,确定标准开发内容和时序,保证标准建设的全面性、前瞻性和系统化。4.3第三步,协同开发实施,常态监测改进。“3+2”涉及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临床教学基地、社区教学基地、“规培基地”多个办学主体,虽然阶段标准由各自主导,但各阶段标准和教学过程的衔接论证、实施都需要由我校协调组织,反复论证,提前告知学生和教学管理团队。此外,阶段办学主体要同步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资源及要素标准,并严格监测执行,持续改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5标准制度开发应用成果

5.1开发成果。经过3轮实践检验和改进,我校“3”部分标准体系基本建成,“2”部分正在实践和改进中,建成内容见表1。5.2应用成果。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已有两届毕业生参加了全国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99.18%,笔试通过率为91.7%。毕业生基层就业率86.5%,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充分体现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依据《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临床学院评审办法(试行)》,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中遴选、建设临床和社区教学基地,每年开展常态化督导评估,所有临床教学基地都高标准通过医教协同办学理事会组建的评审组评估。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职业教育标准建设规划了科学架构,提供了新技术、新路径,我们将在后续标准建设和新一轮修订中落实,充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坚定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贾雪梅,朱俊勇,雷宏博.我国全科医学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5):6-7.

全科医学范文篇8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及其构成方式。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划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并以此观察、研究、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为我们认识社会结构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根本方法。划分社会结构,因研究的角度不同,可以各有侧重。以群体类型角度为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划分。宏观上有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等层面的结构,微观上则有人口、家庭、社区等层面的结构。

社会结构的变迁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同时还是影响着经济发展和个人行为变化的基本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疾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日渐式微,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等疾病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这些疾病与心理紧张、环境污染、吸烟、酗酒等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密切相关。只有突破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现代医学才能适应现代人类健康的需要。基于这个背景,医学模式开始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医学科学进步的产物,又是社会与医学、人类卫生保健需求与医学科学研究相互作用的特定文化表现形式,更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与医学模式转变相适应,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北美。

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卫生部,2000)。简而言之,全科医学就是应用于全科医疗的学术理论。由于基本国情等原因,全科医学在我国被界定为初级保健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初级保健服务”,这是全科医学最鲜明的专业特征,同时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其称为“家庭医学”的主要原因。将家庭这一要素引入到医学和医疗之中,同时兼顾个人和社区,这是全科医学与其它学科相区别的重要基础(吴春容、李春昌,1999:17)。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完善,全科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观、方法论以及系统的学科理论,填补了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的不足。全科医疗服务已被世界公认为是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需求,是全球的重要卫生政策之一。与全科医学形成和发展相关的人口、家庭和社区等要素皆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不论社会宏观结构,还是社会微观结构,都是社会结构的现象层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学经验研究中经常接触到和谈及的话题。本文不是全面探讨社会结构变迁对全科医学兴起的影响,而是截取社会微观结构中的人口、家庭和社区这三个层面,并以此为基点,揭示全科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今天大力倡导、发展的价值意蕴之所在。其旨在透过变化纷呈的各种表象,把握转型期中国的医疗模式转变的内在本质、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对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现代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如果说20世纪是控制人口数量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将会成为全世界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世纪。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年老型人口的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年龄结构的变化,本身并不构成“问题”。但由于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质,决定了人口老龄化必然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由此产生了“社会问题”。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带来了与大众有关的许多健康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为大众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卫生服务系统与大众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社会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性保健服务需求日益突出,这是促使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

一方面,老年人口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是促使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人存活到老年期,而且使老年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加大。这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保健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还难作出一个完整的科学评估。零散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生活质量正面临着由机体老化、适应力减退、抵抗力下降带来的严惩威胁。中国9省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8.84%,两周患病率为18.63%,年住院率为7.62%,均明显高于各年龄组的平均水平(P﹤0.01)(郭永松,1999:313)。此外,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也较为突出。在许多国家,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而所需要的医疗费用及其他费用的开支却在增加,最终导致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下降。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没有适应新的角色,精神压抑、情绪低落,加速了生理的老化,加重了躯体的不健康状况。许多国外内有关资料报道显示,在排列多种愿望的重要性时,75%的老年人都把健康列为第一位;在权衡影响个人生活幸福健康的有关因素时,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也将健康列在首位。老年人健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和家庭给予老年人支持帮助的程度。调查表明,对老年人提供照料的主要是老年人自己,配偶,其次才是他们的子女。而老年人自我保健、自我调节能力的削弱,容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干扰和侵袭。在此,社会必须予以支持和帮助,给老年人初级保健的指导,维护其身心健康,加强医疗保健。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已使社会感到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疾病谱和死亡谱顺位的变化,是促使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因素。病种和年龄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大量资料表明,心血管、脑血管、癌症等主要病种多集中于老年人。从我国部分城市前10位的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看,1957年脑血管、心脏病、恶性肿瘤,分别占第6、5、7位,然而到1975年、1980年、1983年这三种疾病一直位居第1、2、3位(邬沧萍、杜鹏,1996:146-149)。1993年,我国城市脑血管病患病率396/10万,1998年达到585/10万,升高4.8%;1993年恶性肿瘤患病率为101/10万,1998年达到115/10万,升高1.4%。这些数字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近(鲍勇,2001:228-231)。同时,我国城乡老年人前6位死因顺位也不尽相同,城市以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病为第1、2位死因,农村以呼吸系病和脑血管病为第1、2位死因,其余4种疾病的顺位则相同,均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消化系病及损伤和中毒,这6种疾病共占城乡老年人全死因的88%左右(冯学山、王德耀,1999)。这说明,心血管、脑血管、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受到上述疾病的折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由于老年人就诊次数较多、住院人数多、住院时间长及集中于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和肿瘤等病症的治疗费用又远远高于其他疾病的费用,所以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而上升。老龄问题的出现、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各种疾病的消长变化,促使我们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关注,要求重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这给医学服务与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家庭的变化对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家庭活动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充满温馨和爱的社会环境,以利于每个家庭成员的生长、发育、社会化和自我实现,并提供生活和感情方面的支持。同时,家庭也是个人保健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人们对健康保健的求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的规模、结构、职能和生命周期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社会卫生工作和福利事业提出了许多特殊的要求,促进了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家庭规模的缩小,呼唤全科医生走进家庭。5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使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平均人口,1947年5.35人,1953年4.33人,1964年4.47人,1982年4.51人,1987年4.23人,1990年3.97人,1995年3.70(查瑞传、曾毅、郭志刚,1996:121-122),2000年3.44人。目前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家庭平均人口也只有3人左右。应当指出的是,家庭规模并不是越小越好。如果一个家庭只有1-2人,而且在家庭总数中占有的比例较高,说明家庭没有子女或很少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在增加,这意味着孤寡老人或独居生活老人会较多。这种萎缩型家庭规模不但对人口再生产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使家庭可利用资源稀少。然而也应该看到,家庭人口的减少却能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动,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加强自我保健。家庭是开展自我保健最主要的场所,“以家庭为保健单位”又是全科医学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因此,家庭规模的缩小促使全科医生走进家庭,促进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呼唤全科医生走进家庭。家庭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家庭的结构不同,决定了家庭职能的各异,制约着家庭观念的变化。家庭结构可以分成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等五种类型。从1940年前后到1981年,我国复合家庭由24%降至6%,核心家庭由30%升至36%,直系家庭由43%升至54%,而其他家庭则由3%上升到4%(刘铮,1986:318)。4口人及以下的小家庭从1982年的53.7%升至2000年的76.7%(其中3~4口人的家庭占到63.6%)(陈胜利、魏津生、林晓红,2002:8)。与此同时,家庭的代际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单身户为4.9%,一对夫妇户为6.5%,二代户为65.8%,三代户为16.5%,四代以上户仅为0.6%。国家统计局1995年1%的人口抽查数据显示:一代户为15.74%,两代户为64.84%,三代户为12.98%,四代户仅0.22%(陆学艺等,1997:35)。这表明,家庭结构呈简单化趋势,“四世同堂”的家庭在我国基本消失,“两代家庭”已成为主体,直系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在增加,占居主要地位。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导致家庭因资源缺乏而削弱了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与家庭有关的健康问题也日益增多。家庭及其成员越来越需要得到全科医生的指导和帮助,而对社区中的全体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则是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之一。

家庭职能的弱化及其部分职能的丧失,呼唤全科医生走进家庭。家庭具有生育、生产、消费、教育、抚养和赡养、满足情感和调节性功能等职能。家庭的职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表现的形式也不完全相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职能发生了诸多变化:家庭生产职能的丧失和恢复、生育职能的减弱、消费职能的加强。近代以来西方家庭职能的变化表现得更为明显:家庭生产职能的消失和消费职能的增长、家庭保障功能减少、生育和抚育职能大大减少、性满足的专一性逐渐被打破。这些变化表明,随着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简单的现代家庭取代了传统的大家庭。这不仅使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而且还丧失了传统家庭所特有的某些重要的职能,并把部分职能逐渐转向社会,人们对家庭的保护和依赖均在减弱。与此同时,现代家庭又面临着诸如压力过大、关系不稳定等许多严峻的挑战,使得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家庭成员之间日趋疏远,对医务人员的依赖却在不断增加。这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必须具备处理与家庭有关的问题以及提供家庭保健的技能,而且必须承担起某些丧失的或弱化的家庭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完整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例如,看护老弱是传统家庭的重要职能,而复合家庭和直系家庭最适合家庭养老职能的发挥。但由于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家庭养老职能。而社会养老机构尚未建立和健全,养老仍需要由家庭来承担。如果这时家庭有老人生病住院,那么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此时,全科医生能够介入的话,则可减轻家庭的负担。由此可见,全科医学是随着家庭医疗服务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家庭生命周期的延长,呼唤全科医生走进家庭。家庭生命周期反映的是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过程,即从夫妻组织家庭开始到夫妻双方死亡为止的时间。在每一个生活阶段,家庭要完成一些特定的发展课题,也会遇到一些相对固定的问题。家庭生命周期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按照家庭发生的主要事件和妇女年龄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新家庭产生阶段、生育和抚养孩子阶段、孩子陆续就业和结婚阶段、家庭开始收缩阶段、空巢阶段、配偶死亡和本人死亡阶段。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工作就是要在保健工作中突出家庭的特点,依据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的规律全面考虑和安排保健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家庭生命周期也在延长,尤其表现为第五和第六两个阶段。在这两个时期,夫妻双方由中年进入到老年,家庭问题和自身的健康问题逐渐增多,是生活事件的高发期,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接连而至,于是老年保健服务成为广泛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此,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自我保健功能。另一方面,也应当依靠全科医生提供的卫生保健服务,通过分析家庭生命周期,预测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特定的家庭成员的影响,预测来就诊的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与家庭问题的关系,从而找到真正的原因、真正的问题和真正的病人,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四、社区建设对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国际范围内自二战以后便开始了各种类型的社区建设工作,尽管国外尚未使用过“社区建设”的概念,而更多提倡的是社区发展、社区工作和社区福利等。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较早地推行了社区服务,到90年代中期才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参与社区建设。由于国情的使然,我国将社区发展更多地称为社区建设。提出社区建设这个概念,旨在以社区建设为契点,强化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衡量能否达到小康社会型社区的一个重要表征。发展全科医学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一个主渠道。我国开展社区建设的过程与全科医学在我国引进、宣传和发展的过程既是同步的,又是互动的。社区建设对全科医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区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服务等方面体现的。

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社区经济的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基石。社区是个人及其家庭日常生活消费、社会活动和维护自身健康的重要场所和可用资源,也是影响个人及其家庭健康的重要背景。“人人健康”的重要基础是“健康的社区”。提供以社区范围的医疗保健服务是为了满足维护个人及其家庭健康的需要,是全科医生的基本职责,也是全科医学的特征。任何一个社会所拥有卫生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社会可能提供的资源数量与实际需要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研究表明,在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保健需求应在社区得到解决,20%的需求要由社区以上来解决,是个“正三角”。而我国的卫生资源和供给正好与之相反,80%的卫生资源分布在城市,而城市卫生资源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20%在社区,是个“倒三角”(袁晔,2002)。两个不相匹配的“三角形”,一方面使城市卫生资源过剩,大量可以在社区甚至家庭得到解决的门诊和住院病例集中到医院,既增加了医院的压力,又给患者造成诸多不便;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的许多医疗保健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的作用使医疗布局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缺乏。没有资金的支持和保障,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通过发展社区经济,才能使社区建设得到不断的完善。

社区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社区文化倡导社会所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社区文化以其生动活跃、具有吸引力、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需要在精神上予以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解决精神上的困惑、释放生活压力是全科医生之职责所在。全科医生可以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方式,加强社区居民相互之间情感交融,使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社区精神。另一方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是社区文化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只有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使社区建设趋于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而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服务的模式上。“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增进并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负责性和可及性卫生服务是全科医学的宗旨,这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是一致的,而这项任务的实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全科医生的肩上。全科医生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全科医学范文篇9

一、培训目标

2008—2010年,利用三年时间,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以卫生适用技术和全科医学知识为重点的在职培训,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农村基层防病治病能力,逐步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并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使农村居民能够就近获得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和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供人力支撑。

2008—2009年为第一轮培训周期,年度目标如下:

1、遴选10项安全、有效、成熟、经济的卫生适用技术,面向全市乡镇卫生院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进行推广。通过推广应用卫生适用技术,带动乡镇卫生院不断更新技术,增加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卫生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2、对全市乡镇卫生院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第一轮全科医学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培养其六位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理念,使其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与基本内容,掌握常见病、慢性病的社区防治和健康管理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

二、培训安排

(一)培训对象

全市八县三区乡镇卫生院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

(二)培训内容、方式与时间

1、卫生适用技术推广

(1)内容:根据省卫生厅的安排,从卫生部第二轮“十年百项”项目中遴选确定10项卫生适用技术(见附件2)。

(2)方式:委托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负责卫生适用技术视频课件的制作,并借助其提供的视频教学管理平台完成适用技术推广培训任务。教学点设在个乡镇卫生院,卫生院院长为教学点管理员。每项技术安排理论授课2学时,共计20学时。各教学点按照每周培训1次,每次4学时的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学习时间。

(3)时间: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工作进度见附3)。全市乡镇卫生院分5期完成培训,每期培训40-50所卫生院。

2、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1)内容:省卫生厅组织编写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培训教材。要求培训对象人手一册。

(2)方式:采用以集体自学、个别自学为主、教师授课为辅的方式进行培训。

(3)时间: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工作进度见附件3)。

三、培训经费

省卫生厅安排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适用技术项目遴选、课件制作、视频教学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教材编写、师资培训、考试考核及培训管理与督查等,并为学员提供一定比例的全科医学培训教材购置补贴。工作经费由各县区根据实际配套解决。

四、组织与管理

加强面向农村的卫生适用技术推广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是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确保培训的实际效果。

(一)指责与任务

1、市卫生局: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并配合省乡村卫生教育中心负责全市培训工作的组织、考核、督查等各项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师资,根据情况适时组织技术操作演示教学。每个季度向省乡村医生教育中心报告各教学点培训和管理情况。

2、县区卫生局:各县区卫生局为培训组织的枢纽环节,应密切配合市卫生局,做好本县培训的组织、考核、督查和总结等各项工作。每月须按要求将各教学点培训和管理情况汇总并报市卫生局。

3、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培训组织的基础单元,应提供专门场地和设备用于培训,实行院长负责制,严格按要求组织落实每项培训活动,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上站时间,召集乡村医生参加有关内容的培训与学习。

4、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负责与项目产权持有人联系课件制作和推广事宜。

(二)考核与监督

1、考核

(1)卫生适用技术推广的考核成绩包含2项:日常考核:30%,结业考试:70%。日常考核由视频教学系统根据学员考勤和平时成绩自动生成,结业考试采用随机抽题形式,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视频教学系统完成。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协助市卫生局进行成绩统计分析。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并授予省级继续医学教育Ι类学分5分。

(2)2009年8月,省乡村医生教育中心统一组织全科医学知识考试,考试为全省统一命题。考试成绩60分为合格,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3)考核结果将作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试的主要内容。

全科医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全科医学;学科建设;SWOT分析

20世纪60年代全科医学出现在医学领域,全科医学服务于基层卫生,家庭、社区是其主要服务范围。全科医学是将临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进行融合的新学科,提倡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模式。由于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教育起步亦晚,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亟待加强。SWOT分析法是数学中的动态分析法或态势分析法,这种分析法通过对内部环境、外部条件的系统分析,能够找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的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机遇或机会O(Opportunity)、风险或威胁T(Threat),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管理[1]。

1SWOT分析法对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分析

1.1优势。1.1.1办学定位适合全科人才培养。我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大学,重点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服务范围面向基层,立足辽西,辐射辽宁。办学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类型决定了服务范围,我校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向一致,因此,在培养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通识课程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到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教育、拓展选修课程教育,再到实习实训教育,每个阶段都渗透着对学生医学人文与职业素质培养,尤其包括人文关怀、人际沟通等全科医生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为我校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基础和保障。1.1.2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健全。我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起步早,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在本科、专科、继续教育等多种层次全科医学教育办学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已逐步健全。我校从1990年就开展了社区医疗实践,建立了社区医学教研室,在临床专业第五年教学计划中加入了4周的社区医疗实践,并在锦州古塔区、凌河区率先建立了两个社区实习基地,这在辽宁省内处于领先地位。1999年,我校在本科教学中增加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正式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并在医疗学院开设了临床专业(全科医学方向)进行试点。2002年,我校创办了全科医学院,为农村培养大专学历的全科医生。2010年,我校在辽宁省内招收并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100名,其后的毕业生均在农村基层医院服务于广大农民。2012年,我校获批“辽宁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基地”,同年获批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硕士点。2014年,我校附属一院获批首批部级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7年,为满足学生社区实践需求,我校又遴选合作锦州市龙江街道、凌南街道和锦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社区实践教学基地。至此,构成了基础、临床、社区基地三位一体的全科医学系,健全了教学科研管理体系,为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3组织管理体系完整。我校办学历史悠久,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较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较完整的全科医学组织管理体系,即基础、临床、社区基地三位一体的全科医学管理体系,也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主要包括:现代化多媒体教室、教学实验用房、实习实训场所、科研实验室等,完善的设施设备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校作为高等院校在运作方式、管理手段及管理制度方面都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实现了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这些都为全科医学学科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2劣势。1.2.1师资力量不足。尽管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开展较早,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至今为止师资力量仍然不足。根据全科医学的教学需求,师资可分为理论师资、社区带教师资两种,理论师资主要承担“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共计8人,其中6人在临床医院全科医学科,是通过正规培训的全科医生;另外2人在公共卫生学院,平时以预防医学教学为主,也承担全科医学教学任务,是经过国家卫计委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培训的全科师资。8名教师每年需要承担全校临床、预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个班级、约600人的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教学任务,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社区带教师资主要是承担全科医学理论授课后的实践教学任务,也有近600人的教学对象。目前3个教学基地有带教资格的师资仅为9人,需要进一步培养合格的师资,而且基层医生的带教方法、教学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1.2.2教学素材不完善目前,国内很多的学者虽然编写出版了一系列的全科医学相关教材与专著,且主要用于全科医学教学、在岗及转岗培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高等院校全科医学教材编写还仍然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我校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素材,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但还存在素材内容不丰富、不完善等不足。比如病种少、病例资料不典型,尤其是与辽西地区基层医疗常见问题相关的教学案例、素材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校全科医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1.2.3社区实践基地不健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社区实践基地的建设还不规范,缺乏能够开展高质量的全科医疗活动的医生仍是主要问题之一[2]。我校的教学基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高年资、带教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且社区实践基地的数量以及质量仅能满足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及配套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带教师资的相关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办法等还不健全。因此,我校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建立数量适宜的教学基地,健全教学基地的各项认定条件,提高全科医学实践教学质量。1.3机遇。1.3.1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几年,伴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全科医学教育。例如: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联合颁布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其中明确指出了对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包括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近期的目标为3年之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3-5]。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最新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本科医学教育,然后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6]。“5+3”培养模式的提出使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顺应时代需求和国家卫生改革需求,促使高等院校均能够主动进行教育改革,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改变我国的全科医生教育培养模式。上述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为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1.3.2国家政策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我国城市卫生改革的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也迎来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3.4万个,比2005年的1.7万个增加了一倍。2016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诊疗56327.0(15561.9)万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每日担负诊疗15.9(14.5)人次;而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诊疗为5938.5(6281.5)万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每日担负诊疗13.7(11.0)人次,2016年比2005年在提供诊疗服务人次上大幅度提高。可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作用发挥得愈来愈好。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依旧处于探索阶段,该领域的专业理论和适宜技术还不够完善,为了确保全科医学的稳定发展,要配备理论及技术过硬的全科医生在社区进行指导,为全科医学学科的理论及实践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1.3.3国家加大了对社区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力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全科医学专业人才不足,在职在岗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由于年龄、学历、学位等问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偏低的情况。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采取多种办法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如结合实际情况,将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输送到基层岗位,或将基层社区医务人员送到三甲医院全科医学科培训进修,从而有效提升了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水平。1.4风险。这里的风险含义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在变化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对高等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发展也带来很多负面的作用,制约着全科医学的发展。1.4.1社会环境方面的风险。社会上很多人对全科医疗、全科医生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片面地认为社区全科医生技术水平没有医院医生的水平高,所以,一旦发生常见病如感冒、发烧、血压和血糖控制与管理等也到大医院诊疗,结果导致某些大医院“人山人海”,社区医院则“门可罗雀”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全科医生在社会上还未得到全面认可,社会地位比较低,且薪资待遇相对其他行业也较低。这就反映出全科医学在社会大环境中只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而在社会其他各界甚至医学生的认知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认知的落后无疑阻碍了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1.4.2缺乏全科医学教育支持的环境。虽然国家对全科医学教育很重视,但在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时,由于教学与科研需要的配套设备、教学资料不够完善,与全科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处于较低水平,间接导致了政府出台的诸多政策只停留在理论方面,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比如:社区医生由于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服务对象是以社区、家庭为主,导致其在群众眼中社会地位比较低。因此,政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一方面合理提高全科医生的薪酬,一方面加强对全科医生执业特点、服务能力及范围的正面宣传,进而提高社会各界对全科医生的认知,全面提升全科医学的学术地位,营造适合全科医学发展的教育环境与学术环境。

2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发展措施

2.1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力度。结合目前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应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力度,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首先,立足于我校“辽宁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基地”这个平台,大力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与学术研究活动。其次,秉持“科研带动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全面营造全科医学的学术环境,打造学术平台,研发学术成果。再次,通过建立学术梯队,带领全科医学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提炼出3~4个比较稳定且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最后,加大投入,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供社会服务等多种途径,为学科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加强组织与人才培养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供机制体制保障。2.2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我校力求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注重学缘、学历、职称结构的合理性,实施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形成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学术梯队。针对目前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学术骨干和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一批学术基础扎实、业务能力过硬的全科医生师资,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在社区带教,还能开展全科医学学术研究,进而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升我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2.3促进全科医学教材建设。。高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教材资料的完备以及教学素材的建设。因为在开展教学实践时,教材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还会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现阶段我校开展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及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等不同层次。因此,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应选用最适合的教材与教辅资料。我校应组织经验丰富的全科师资主编、参编全科教材、专著与教学案例库,加强全科医学教材建设,完善全科医学教材体系,促进全科医学教材质量的不断提升。2.4完善社区实践基地建设。社区实践基地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我校本科生全科教育有8学时实践课在社区完成,全科硕士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有7个月的实习在社区全科医疗诊所完成。所以,让学生在社区实践中直接参加全科医疗诊疗实践和病人管理活动,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并树立起“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观念,才能培养他们为个体与群体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服务的能力,才能训练他们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社区实践基地是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其是否达标将影响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今后,要继续完善我校社区实践基地的措施,包括增加2~3个条件过硬的社区实践基地,引进和培养带教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制定带教师资相关考核评价及监督管理办法等。因为教学基地数量适宜及质量过硬是提升全科医学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结语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当前,加强我校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突出其学科特色,提升全科医学学科整体水平,既是我校作为应用型大学进行学科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现实选择,更是我国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章金萍.市场营销实务[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张立威,王家骥.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SWOT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6(4):380-381.

[3]郑玉玲,张大伟,彭新,等.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4):295-297.

[4]陈琴.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SWOT分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20(3):429-431.

[5]王上增,韩丽华,李沛,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规范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21):142-143.

[6]王良君.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