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5-04 09:15:48

全科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篇1

一、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背景

(一)**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我市从**年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已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市市情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自**年起,我市逐年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到**年底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到97个,大大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为我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社区实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社区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在职卫生人力资源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尤其是中专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占63.80%)。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缺陷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对这些转岗到社区从事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工作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是摆在我市卫生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做法和体会

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及培训起步较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面对大量的培训需求,如何在较短时期内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面临的首要新课题。为此,我市在对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基础上,根据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现状,实事求是地确立了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基本工作思路。

(一)加强领导,积极探索

我市及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对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科教处;并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社区全科医学培训及科技交流”工作组;各区(县级市)也相应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1、开展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观念培训(1996-1999年)

2、举办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和社区护士骨干培训班(2000-2001年)

此外,为积极推进中医中药进社区,我市在国内率先开办了2期中医师全科医学培训班。

(二)合理规划,稳步推进

**年,我市被正式作为全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分别组织制定和实施了《**市**-**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穗卫基[**]2号)和《**市**-2010年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要求我市各区(县级市)在**-**年期间重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力争到**年底前对已经转岗并已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从**年起对即将转岗或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培训合格取得《**省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证书》后才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县以下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师进行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培训,到**年底完成农村相关卫生技术人员的全科医学轮训工作。从2008年起逐步转入以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核心的全科医学教育,高等医学院校非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均需参加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到2010年建立起符合我市市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培训制度。这些规划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的开展,截至**年12月31日,已有5940人完成和正在参加培训,超额完成了《**市**-**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规定的岗位培训任务。

(三)充分利用**地区医学教育资源优势,抓好全科医学教学师资队伍及教学基地建设

为推进我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了《**市全科医学理论培训教学基地基本要求》、《**市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市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基本要求》,在各单位申报及组织专家审定的基础上确定了首批三种类型的**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基地:一是以具备医学或护理类专业本科或专科教学条件的医药院校为主体,以培训全科医学理论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理论培训教学基地”5个,二是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为主体,以培训临床实践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临床实践基地”23个,三是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培训社区卫生实践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13个。

同时利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药学院、**医学院、**省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学校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市和各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工作、具有实践经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建立了由215位专家组成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并对所有入选的师资进行了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培训。由于组建了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师资队伍,逐步规范了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及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保证了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质量。

(四)统一管理,分类指导,逐步形成和完善市、区(县)二级培训网络

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涉及面广,而且我市13个区(县级市)的经济水平、医学教育与卫生资源差异很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按照“五个统一”(统一培训大纲、统一培训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完善”以及长远发展与当前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分片实施”的工作思路,对全市的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积极依靠政府支持,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市、区(县)二级培训网络,并形成了两种教学与管理培训模式即一是全程委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进行教学与管理培训模式;二是在区(县级市)卫生学校或医院设立教学点共同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采取在培训学员集中的区(县级市)设立教学点,由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共同管理。教学点所在的区卫生局协调安排培训名额,教学点所在卫生学校或医院负责安排教学场地和学员管理,我市批准设立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安排教学计划、组织教学、选派师资和考核验收。这种模式学员就学方便,区(县级市)卫生局主管人员可及时了解培训进展情况。

(五)加大投入,建立试题库与教案库

我们率先在全国建立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试题库与教案库,强化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的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规范,确实提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质量。

(六)积极探索开展全科医学学历教育

**医学院通过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全日制本科和成人业余本科学历教育,在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促进了我市全科医学培训教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为我市下一阶段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师资问题。由于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开始较晚,无法快速组建一支合格的全科医师师资队伍,目前只能依靠专科医师进行全科医师培养。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仍然是当前全科医师培训的当务之急。

2、目前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还比较低。为了保证全科医师的高质量和高素质,可考虑采取“分流培训”,将学历层次低的人员转岗培训为社区所需要的医疗卫生辅助人员。

3、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的管理与评估,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将培训效果和效益的评价同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需进一步完善有关配套政策

1、制定并完善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全科医师资格注册制度,并将全科医师的培训、管理与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师选择全科医师职业。

2、联合**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如**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并引导医学毕业生选择全科医师职业,进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篇2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是一种旨在优化诊疗效果、提升诊疗服务水平的医学研究方法[1]。与病理学、解剖学等基础学科相较,目前循证医学尚未被纳入医学本科生培养的常规教学[2]。虽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院校将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合并设为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循证医学部分的教学仍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的层次,缺乏广度和深度。在此背景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中补充循证医学相关内容极为重要。住院医师是主治医师之下的初级职称,主要负责完成各项基本医疗工作[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人才从理论迈向临床的必经之路。对于全科医师而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般包括理论培训、临床技能培训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实践[4]。近年来,全科医师教育的试点工作稳健实施,在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临床与科研偏重失衡、全科与专科界限不明[5]等一系列问题。现结合全科医学发展背景及全科医师自身特性,对住院医师循证医学教育的价值和目标进行综述。

1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比较

从教学方式看,传统医学一般采用“经验医学教学模式”[6],在诊疗思维和操作方面,学员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主要依托年长医师的带教以及对国内外指南文件的解读,因而其之后的诊疗思维和操作会表现出相对鲜明且固化的“师承”特点。传统“填鸭式”医学教育过分强调带教教师的权威性,学员自身的存在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则具备一定的兼容性,可联合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7]、督导式教学模式[8]、以案例为基础(CBL)的教学模式[9]等其他先进教学范式进行实践,在书本理论知识讲解、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医学人文熏陶等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协同效果。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突出了学员的自主性,鼓励其在有效检索文献资料及研究实证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自发研学[10]。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诊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学员可进行由浅入深的独立思考,进而优化调整诊疗策略。从教学思路看,传统医学以疾病为中心,教学时通常按不同的器官、系统及疾病类别划分课时;循证医学则以患者为中心,在关注患者安全与疗效的基础上通过证据评价建立逻辑范式[1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传统医学模式[12],医患关系中患者的尊严及地位受到关注。以患者为中心,即充分进行医患沟通,合理考虑患者需求,在医患双方协作努力下制订更具个性化的医疗方案。无论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还是协调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循证医学相比传统医学都展示出明显的优势。

2全科住院医师循证医学培训价值

2.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证医学研究项目的开展往往以文献法为主[13],文献资料不仅包括研究者自身单位可查询的数据,也涵盖其他研究者公开发表的实证[14]。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代,语言不通造成的阅读障碍使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信息传递仍然存在滞后性,大部分科研人员了解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进展仍以被动接收信息为主。进行循证医学教育,推动荟萃分析研究,可从侧面促进医师以主动的思想态度获取信息,实现现有研究资料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循证医学研究本身即是将一次文献转化为三次文献的过程,推广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可减少其他研究者的重复劳动和阅读压力,方便其直截了当地获取整合后的信息。考虑到目前医际关系往往局限在院所之内,不同医院间的信息交流较为有限,开展以循证医学为主题的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可为住院医师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在个体层面推动科研课题的开展运作,在集体层面促进院所信息的联动互通。二级、三级医院的医师可自上而下地调动一级医院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医疗系统注入新活力。一方面,基层全科医师可以从大型医院在职医师处了解医疗动态,学习未掌握的治疗手段,提升个人诊疗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全科医师主要服务于社区,受众相对固定,三级医院的医师亦能委托其搜集样本资料或招募试验志愿者,降低了以队列研究为代表的科研项目的实施难度。

2.2提升诊疗服务水平

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育,重点在于整合思想的点拨,即“授之以渔”。在过度专科化的医学背景下,目前的诊疗服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5],各个科室的医师往往专精某一器官或系统的诊断或治疗,可能忽视其他系统乃至全身性的症状和疾病。相较于高年资医师,住院医师尚未被经验主义桎梏,此时佐以循证医学培训,加强整合思想教育,或可有效树立全局意识、整体意识,降低其未来工作中误诊漏诊的几率。循证医学以现有的研究实证为支撑,强调将决策最佳化。敦促住院医师用循证医学的思维看待日常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其故步自封的思想惰性,方便其在假设和检验中提升专业水平,进而优化诊疗效果。此外,随着人文关怀在医事活动中不断得到重视,就诊服务的评价指标不再局限于实际的治疗效果,也逐渐涵盖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友善度、理解度、支持度等多维度[16]。住院医师在检验新疗法过程中与患者友好互动,可有效改善患者体验,提高患者对检查手段及治疗措施的依从性,形成“来院患者就诊服务优化—住院医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互利共赢与正向激励机制。

2.3推动全科医学建设

继续医学教育是全科医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是全科医学教育的重点环节。所谓规范化培训,即为树立规矩、明确规范,引导新一代医疗人才走向正确的职业道路。传统概念上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注重医疗工作的参与和临床技能的培训,随着“科研与临床并重”理念被各院校弘扬,近年来,科研能力训练在全科医学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得到关注[17]。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循证医学的价值日益凸显,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补充循证医学相关内容,不仅是促进住院医师能力成长的个体需求,更是推动全科医学建设的宏观策略。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尚未成熟,但在政策支持的友好环境及社会需求的内在推动下,当前国内的全科医学教育正往系统化、网络化方向迅猛发展[18]。循证医学既是思维理念,又是技术方法;既是医学学科,又是教学模式。将循证医学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推动全科医学建设的必然之举。以循证医学为切入口补全全科医学教育环节,可以为规范化培训的形式、内容、方法打开新思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叙事医学、精准医学、“双心”医学等概念被提出和实践,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循证医学教育范式得到妥善建立,其他教学内容可以此为参考引入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实现全科医师的全面发展。

3循证医学培训导向

3.1创新与批判意识

鉴于部分住院医师刚刚结束实习阶段,可能尚未完全适应从学生参与者到实际责任人的身份转变,循证医学培训可作为从灌输式教学到自发式研讨的过渡手段。开展继续教育,鼓励住院医师用循证医学的思维看待医疗工作,有利于其树立职业自信,觉醒批判意识[19],从日常医疗工作中总结出过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突破。受传统思维的误导,部分医师在自主探索科研道路的初级阶段或陷入对“创新”含义的认知误区,即全盘否定过往总结的经验技术,过度怀疑权威专家的指导意见,试图另辟蹊径建立全新的诊疗手段,往往浪费大量时间精力而未能获得有效成果。实际上,循证医学的决策最佳化理念是基于现有的实证对不同方案的诊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进而优化诊疗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综合化照顾的典型特征相一致[20]。因此,在进行循证医学教育时引导住院医师形成辩证的意识,对提升其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均大有裨益。

3.2检索与整合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科研信息的检索依托知网、万方、Pubmed等公开数据库,而信息的处理则借助Revman、SPSS等软件或程序。运用循证医学手段进行荟萃分析对科研人员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21]。基于此,对住院医师开展循证医学教育,除思想观念的指引外,也应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和帮助,提升其数据处理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检索即指输入主题、关键词、摘要等检索条件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及材料,是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必要前提。通过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前期锻炼,住院医师基本都能通过构建检索式完成更为精准的文献检索。然而,和一般研究相比,循证医学研究需要纳入更多高质量的文献,项目开展者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文献筛选。在此背景下,将以Python为典型的编程语言纳入科研辅助工具得到提倡[22]。不管是在数秒时间内对公开数据库的文章进行批量定位下载及引证关系的追溯,抑或是通过开源的函数功能协同SPSS等系统进行数据分析,都可大大缩短数据筛选和统计处理的时间。

3.3组织与协作精神

与主治医师相比,住院医师工作经验相对较少,人脉资源亦相对薄弱,难以作为核心骨干组建一支大型团队进行复杂课题的现场研究。而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诊疗方法,循证医学以文献法即文献回顾为主要研究手段,对课题组成员“求质不求量”,更注重小型团队内部的有效合作。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育,鼓励其开展循证项目研究,可培养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从课题拟定、文献筛选、质量评价、数据录入、统计分析到最终的论文成稿与项目结题,各个环节的完成与衔接既需要团队成员默契配合、高效工作,更要依托团队队长的协调。当存在调配不合理、任务不明确、要求不详细等漏洞时,可能出现纳入的文献重复、缺失、同质性差等问题,进而拖延整体完成进度,甚至加剧团队内部矛盾。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育时,可适当训练其协调能力,同时以教学案例为模型让住院医师了解组织循证医学研究应经历的步骤、注意的细节,从而引导其规避未来科研活动中的相关问题。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1师资力量薄弱

全科住院医师规培中循证医学教学对授课人的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要求其既具备全科医学的知识背景,又掌握循证医学的统计方法。鉴于国内接受过完整全科医学和循证医学教育的带教师资较为紧缺[23],在合适的情况下,可招募高年资全科医师和有科研经验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前者负责整合医学思想论的点拨,后者负责循证医学方法论的指导,双方将全科医学的研究热点与循证医学的常用方法结合以完善相关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目前国内尚无全科医学循证教育的系统著作,针对全科住院医师的循证医学教育主要依托以循证医学为单一主题的医学教材或网络课程开展,如刘续宝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为贴合全科思想、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可向在培的住院医师发放自编讲义,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此外,各个教研单位亦可在全科医学平台上进行资料共享,通过参考其他团队的教学案例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思路。

4.2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院所或地区的全科住院医师往往来自不同背景的本科院校,在进行规范化培训前对循证医学的已有认知和掌握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统一授课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在正式开展循证医学培训前,带教团队可通过测验或问卷调查等形式预先了解相关情况以调整教学安排。当学员间掌握水平梯度较大时,可以实施小班教学、分层教学,有利于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对于已经掌握循证医学的全科住院医师,可鼓励其参与帮扶计划,作为助教向进度落后的学员传授学习经验,实现共同进步。对于不同教学进度的在培学员,应明确其阶段目标和终末目标,通过考核检查其掌握水平和进步程度。有别于以生理学为典型的基础学科通常按照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经典题型组织命题,循证医学培训的考核形式更加多样化,学员的情况、在解决案例中的参与情况等均可作为评价指标。考核的实际意义是让在培学员认识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促使其牢固掌握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拘泥于纸质考试形式或推行唯分数论,影响学员的学习热情。

4.3理论与实践割裂

作为一门思想内涵与研究方法并重的学科,循证医学本身即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但受教学课时或教学方案的限制,国内部分单位在对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时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割裂。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是课程结束后全科医生仍未完成理论和操作的双向转化,难以熟练地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常规诊疗及科研课题中。为从根源上解决理论与实践割裂的问题,应合理安排教学课时,适当调整知行占比,给在培学员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提高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在培训总时长的相对比重,有助于其认识和反思循证思想在全科医学中的运作路径,将循证医学融入自身的诊疗习惯和科研思维[24],形成个性化的循证医学应用模式,从而体现出规范化培训的价值。

5展望

全科医学的迅猛发展对全科医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补充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项目和内容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循证医学既是思维理念又是技术方法,开展全科医师循证医学培训符合提升个人能力与完善学科建设的双重需求,应以创新与批判意识、检索与整合能力、组织与协作精神为目标实施教学工作。虽然目前循证医学教育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但在CBL等其他先进教学模式的协同配合下,循证医学教育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必将展示出更好的效果。此外,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建立循证医学的教育范式,亦有助于为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概念的引入提供参考,实现全科医师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刘佳,赵兰,等.教师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价值与挑战[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6):1-7.

[2]张凤,武志远,何电,等.循证医学课程基础和临床联合教学模式建设[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6):455-457.

[3]沈晖,唐慧,耿庆山.国内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比较及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7):863-868.

[4]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补充修订建议(针对2019年修订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1,19(2):99-101.

[5]姜礼红,孟佳,王秋军,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带教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9):88-91.

[6]袁敬,朱唯玮,李芋亭,等.加强教学基地医院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3):74-77.

[7]刘婵,许琰,罗荧荃,等.巴林特小组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58-3862.

[8]田颖,张之尧,陈文明.督导式门诊教学在全科医师血液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9):2380-2383.

[9]王良君.SeminarCBL+PBL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学概论社区见习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92-94.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篇3

一、一致思维,充沛看法鼎力推进医学教育综合变革、加速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育的主要性和紧迫性

卫惹事业是国度经济社会开展的主要构成局部,与人民群众安康息息相通。人才是卫惹事业的第一资本,医学教育是卫生人才步队建立的主要保证。探究具有中国特征医学教育开展路途,具体提拔医药卫生人才培育质量是我们神圣的前史任务,是教育和卫惹事业变革与开展的中间义务之一。

第一,深化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客观要求推进医学教育变革、加速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育

2012年,党中心、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的定见》,卫惹事业进入了一个主要的变革开展期间。深化医改是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严重理论举动,是保证全民安康的严重民生工程,也是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建立、扩展内需的严重开展工程。2012年以来,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已初见成效:一是根本医疗保证面大幅扩展,全民根本医保掩盖了全国95%左右的生齿;二是底层医疗卫生效劳才能分明加强,2000多个县级病院和3万多个底层医疗卫生效劳机构获得革新建立,以全科大夫为重点的底层医疗卫生步队建立规划正在启动施行;三是根本公共卫生效劳均等化获得新发展,国度根本公共卫生效劳项目、严重公共卫生效劳举动在全国局限内展开;四是根本药物准则和公立病院变革试点有序推进,根本药物准则已在一切当局举行的底层医疗卫活力构中得以施行;五是卫惹事业财务投入力度不时加大,小我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重延续下降,群众就医担负有所减轻。

跟着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的深化,一些构造性问题日益凸显,个中,医药卫生人才步队建立滞后的问题尤为凸起,已成为深化医改的主要制约要素。当前,我国卫生人才步队建立存在四个凸起问题:一是总量缺乏。与欧美等兴旺国度比拟,我国每千生齿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还有较大差距,仅与中等收入国度接近。二是本质和才能有待进步。2010年,乡村卫生技能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4.3%,具有高级专业技能职称的人员仅占3.9%,在很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效劳任务的人员严峻缺乏,一些正常营业任务不克不及得以展开,所装备的一些医疗设备也不克不及充沛发扬效益,乡村卫生步队尤其单薄。三是构造和散布尚不合理,人员散布的城乡、区域差异分明。四是与医学教育和人才培育相关的政策情况有待进一步完美,尤其是吸引和不变底层卫生人才的保证办法亟待增强。

第二,推进医学教育变革、加速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育,是落实国度中长时间教育、人才规划大纲的主要义务

改过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树立了较为齐备的医学教育系统,培育了多量高本质医药卫生人才。变革开放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开展与提高。跟着经济社会的开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效劳的等待与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本质医药卫生人才是知足人民等待与要求的主要保证。若何从国情动身,紧扣需求,尊敬规则,以用为本,借鉴国际有益经历,建立由院校教育、卒业后教育和持续教育所构成的中国特征医学教育系统,立异人才培育形式,进步医药卫生人才培育质量,是贯彻落实国度中长时间教育和人才规划大纲的主要义务。

国度中长时间教育、人才规划大纲对教育和人才优先开展、深化变革作出了计谋摆设。国度中长时间教育规划大纲确立了终身教育系统的开展目的。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就成立了医学教育微观治理部际协调机制,针对医学教育变革开展,支撑卫惹事业变革开展等严重问题按期进行沟通与商量,互相支撑与共同,获得了分明成效。一些省市也接踵树立了教育和卫生厅局间协调机制,收到了很好的结果。医改启动施行以来,两部协作愈加亲密,上一年10月,教育部、卫生部结合下发了《关于共建下属高校医学院(部、中间)的定见》,决议第一批共建10所下属高校医学院,出台了5个方面10项内容的详细办法,当前已初见成效。两部还将展开与省级当地当局共建当地医学院校试点,强化医学教育的国度全体规划。目前,教育部会同我部决议一起施行临床医学教育综合变革方案和杰出大夫教育培育方案,标准医学类专业办学,推进院校医学教育变革开展,培育优异医学卒业生,树立全科大夫准则和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准则,为及格医师的培育明白了标准的途径。教育部、卫生部两部的协同起劲既表现了医学教育变革开展与卫惹事业变革开展的严密连系,也表现了院校教育、卒业后教育、持续教育一体化系统建立的全体思索。国度中长时间人才开展规划大纲将全民安康保证工程列为12项严重人才工程之一,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师等专业人才列为社会开展重点范畴急需紧缺人才范围,提出了详细的开展目的。上述计谋布置凸显了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育的主要性和紧迫性,也为医学教育变革与开展明白了斗争偏向,教育部、卫生部相关任务布置表现了教改与医改的有机联接。

第三,树立全科大夫准则是推进医学教育变革、加速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育的主要行动

上一年,国际有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宣布了国际上20位有名医学教育家结合撰写的《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育:在互相依存的世界,为增强卫生系统而变革医学教育》,文章总结曩昔百年的医学教育经历,瞻望将来百年的医学教育革新。100年前美国普莱斯顿法案推进科学融入医学系统,促进近代医学的开展。当时,医学正酝酿着新的革命,其引领革新首要基于社区的安康促进任务。全科大夫培育准则的树立和施行,曾经成为这场新革新的中心。全科大夫是一类主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首要在底层承当预防保健、经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安康治理等一体化效劳,被称为居民安康的“守门人”。其培育目的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理论才能等多方面本质才能要素有机交融。全科大夫国表里医疗卫生理论标明,可否培育多量及格的全科大夫,树立以全科大夫为中心的底层卫生效劳团队,供应预防为主、防治连系为特征的底层卫生效劳,构成底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协作的医疗卫生效劳系统,将直接关系到严重疾病的有用防控、人民群众安康程度的进步和医疗费用的合理节制,真正表现中国特征社会主义卫惹事业的公益性。当前,在我国,及格的全科大夫非常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在注重底层卫生的国度和地域,全科大夫普通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

本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树立全科大夫准则的指点定见》(以下简称:《指点定见》),对树立中国特征全科大夫准则作出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要求“到2020年根本完成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及格的全科大夫,根本顺应群众根本医疗卫生效劳需求”。我们要充沛看法树立全科大夫准则的主要意义,把鼎力培育及格全科大夫,作为当时和往后相当长的期间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步队建立的严重义务,各地、各有关部分要高度注重这一义务的有用落实,为其供应足够的财力、物力、政策等资本保证。

二、凸起重点,积极推进以全科大夫为重点的底层卫生人才培育任务

变革医学教育,加速培育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要把贯彻落实《指点定见》、加速培育高质量全科大夫作为任务重点。为此,要留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具体掌握全科大夫培育准则的设计思绪

《指点定见》对创立中国特征全科大夫培育形式作出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确立了“一种形式、两条途径、三个一致、四条渠道”的全科大夫培育准则。“一种形式”即全科大夫培育逐渐标准为“5+3”形式,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为全科大夫标准化培育。“两条途径”即当前全科大夫标准化培育接纳“卒业后标准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讨生教育”两条途径,逐渐过渡到卒业后标准化培训的一致路子。“三个一致”即一致全科大夫标准化培育办法和内容,一致全科大夫执业准入前提,一致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规范。“四条渠道”是指过渡期培育全科大夫的四个首要路子,一是鼎力展开底层在岗大夫转岗培训;二是强化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全科医学技艺培训;三是提拔底层大夫学历条理,契合前提后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四是鼓舞大病院大夫到底层效劳。

第二,深入了解全科大夫“5+3”培育形式的主要意义

理论标明,卒业后标准化培训是及格全科大夫的必经路子,可使全科大夫成为全民安康的真正“守门人”,居民80%以上的安康问题在社区可获得有用处置。

我国医学教育条理多,多种学制并存,卒业后医学教育和持续医学教育系统建立尚不完美。在校医学生缺乏系统标准的临床才能练习进程,卒业后直接从事临床诊治任务,致使临床医师尤其是底层医疗卫活力构的医师效劳才能和程度不高,难以获得群众的遍及信赖。不少应在底层处理的安康问题却“小病大看”,由此招致医疗费用疾速上涨和大病院规划过度扩张。

树立“5+3”全科大夫标准化培育形式,是我国医师培育准则的一项严重变革,可为底层医疗卫活力构源源不时地保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为群众供应全方位、便利可及的根本医疗卫生效劳,促进底层医疗卫活力构与城市病院的合理分工与协作,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第三,着眼久远,树立健全全科大夫标准化培育准则

为加速树立标准的全科大夫培育准则,当前,国务院相关部分在《指点定见》的总体框架指点下,正在抓紧研讨制订配套政策办法,包罗全科大夫标准化培育规范、基地规范、基地认定和治理方法以及与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方法等。各地在推进这项任务中应留意以下方面:

一要注重统筹规划。在仔细查询研讨的根底上,仔细剖析当地区全科大夫的培育需乞降培育才能,制订实在可行的分阶段培育规划。2012年将是全科大夫标准化培育准则在全国局限内正式施行的第一年,但愿各地集中力气,抓紧谋划,精心摆设,确保优越残局。

二要注重政策保证。全科大夫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教育培训、人事治理、财务投入等多个范畴。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分应积极自动协调有关方面,落实相关培训经费和在培医师的待遇保证,并着手树立充溢活力的全科大夫运用治理准则和从业鼓励机制,为全科大夫安心效劳底层发明前提。一些地域的理论提醒,把培训任务和从业鼓励、培训待遇问题统筹处理好,是确保标准化培训得以顺畅施行的主要保证和要害地点。

三要注重才能建立。培育及格的全科大夫,树立全科效劳理念是根底,把握标准扎实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才能是中心。增强全科大夫培育才能建立,尤其要留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尽快启动全科大夫培育基地遴选和建立任务,把那些契合前提要求、教育经历丰厚、热心全科大夫培育任务的医疗机构优先归入培育基地建立范围,要充沛吸纳和应用教育系统内的优异师资资本,尤其是医学院校的教育病院,并连系国度下达的全科大夫培育基地建立项目予以支撑,不时加大投入,完美培训所必需的根底设备和技艺练习中间,加速构成顺应需乞降要求的基地收集,扩展培训才能。二是要增强全科医学师资步队建立,对培训基地带教临床医师展开全科医学理念和带教办法培训,支撑并鼓舞其承当全科大夫临床带教义务。增强临床培训基地对底层理论基地师资的教育培训,使其胜任带教任务。国度也将合时启动施行全科师资培训项目,支撑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任务。

四要注重培育质量节制。培育质量是全科大夫培育任务的中心。医学院校特殊是重点医学院校要愈加注重全科医学学科开展,增强临床社区基地和公共卫生基地建立,并树立合作无懈机制,建立医学教育根底平台;培育基地要实在抓好培育质量节制任务,树立治理准则,落实治理责任,还强化培训进程治理,仔细做好培训施行和审核任务,确保可以培育及格的全科大夫。详细任务中,可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历和有益做法。例如,作为开展中国度的古巴,其人均希冀寿命已达78岁,与美国处于统一程度,这个中全科大夫发扬了主要效果。古巴的全科大夫培育形式是根底教育和临床理论严密连系。社区卫生效劳中间既承当着底层医疗卫生效劳功用,还也是医学教育的根底平台。医学生在入校第一年就进入底层卫生效劳中间,表现了根底医学教育与底层卫生理论的严密连系,可增进医学生与群众的沟通才能,并促进其树立扎根底层的幻想信心。

第四,容身当时,现阶段多渠道培育全科大夫

全科大夫数目缺乏、质量不高是当时健全底层医疗卫生效劳系统的瓶颈。为缓解当时底层急需全科大夫与全科大夫标准化培育周期较长的矛盾,《指点定见》提出了近期多渠道培育及格全科大夫的四条首要路子,个中包罗在中西部地域延续3年施行全科大夫转岗培训和乡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育两个项目,由中心财务予以支撑。

全科大夫转岗培训是现阶段处理全科大夫紧缺的过渡性办法,也是近期培育全科大夫的首要渠道。转岗培训施行一年多来,经过按需、分程、导师制的培训方法,底层学员的根底理论和实践技艺获得较大进步,不少学员还与带教教师树立了固定的关系,即便培训完毕回到底层后,也可以在碰到问题时实时获得基地病院导师的营业技能指点,促进了底层效劳程度的提拔。乡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育项目表现了国度对中西部乡村地域卫生人才培育任务的关怀支撑,让有志于安心扎根底层、为长者同乡供应医疗卫生效劳的学生免费承受高级医学教育。项目施行以来,各级卫生、教育、发改、人社、财务等部分亲密共同,顺畅完成了2010-2011年的招录和培育义务。下一步要稳固效果,实时研讨处理所碰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畅施行。参加此项任务的医学院校要注重进步培育质量。

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开展程度与兴旺国度差距明显,还国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开展也不服衡。为此,《指点定见》提出了一些过渡性的办法。如在当时的过渡期内,在严厉节制比例的前提下,对到欠兴旺的乡村地域任务的三年制医学专科卒业生,可接纳“3+2”的形式,即卒业后承受2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艺培训,可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卫生部现正抓紧研讨制订相关卒业后培训形式和指点性培训内容。各地要依据实践状况,量体裁衣地施行培训任务。

第五,探究树立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准则

以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为主的卒业后医学教育不只是培育及格全科大夫的牢靠路子,也是培育其他专科临床大夫的必经阶段。自1993年卫生部颁布《临床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试行方法》以来,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百家病院展开了住院医师培训任务,当前每年招录规划达2万余人。北京、四川、天津、江苏、福建等地已在完美培训形式、增强培训治理、扩展培训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理论。上海市从全体上推进了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准则建立,在培训治理体系体例、保证机制建立,以及与学位准则的联接等方面有了打破性的发展。

树立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准则,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严重变革。严厉标准的培训可使医学生改变为本质才能有包管的及格大夫,让人民群众称心,使医疗卫生人才步队取得坚实的开展根底,个中德才兼备的大夫有潜力生长为将来的学科领武士才。在深化县级公立病院变革进程中,展开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可为确保“大病不出县”打下坚实的人才根底。这项准则的树立还可促进中西部遥远地市(州)病院的临床诊疗才能建立,削减患者区域外转诊。

卫生部、教育部高度注重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准则建立任务,当前正协同多个部分,抓紧研讨制订《关于树立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准则的指点定见》。完美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准则,加速及格临床大夫培育,应留意对峙以下准则:一是当局主导,统筹规划。各级当局应在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施行中发扬主导效果,相关部分依照本能机能分工严密共同,充沛发扬行业社会组织的效果。依照属地化治理的准则,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根底,统筹协调规划区域内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规划、学科构造以及城乡和区域散布等结构。二是微观指点,一致规范。国度卫生行政部分担任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项目施行任务的微观指点,一致确立培训形式,一致制订培训规范、培训基地规范、基地认定治理方法和培训审核方法等规范和规则。三是凸起重点,统筹统筹。要以全科大夫培训为重点,出力面向底层培育及格临床医师。还探究、完美各类专科医师培训形式(3+X),在3年集中培训的根底上,持续延长相关专业培训,完美我国卒业后医学教育形式。四是完美准则,供应保证。逐渐完美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的准则形式、体系体例机制和配套政策,特殊是要完美公共财务的投入保证政策,拓宽培训资金筹措渠道,充沛表现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准则的公共产物属性。五是进步才能,包管质量。连系公立病院变革,增强培训基地和师资步队建立,逐渐进步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才能。注重培训进程治理,确保培训质量。

三、统筹统筹,仔细施行各类卫生人才教育培训

我国卫生人才步队可否知足医改的需求,可否顺应生齿老龄化、疾病谱转变带来的应战,要害在于卫生人才数目和质量可否与医药卫惹事业的开展需求相顺应。本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时间人才开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增总量,提质量,调构造”的根本思绪。各地要依照这一要求,增强统筹规划,做好分类施行,全体推进各类卫生人才的教育培训任务,培育一支数目规划适合、本质才能优秀、构造散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步队。

第一,增强卫生人员持续医学教育,培育及格岗亭人才

医药卫生人才的生长和培育是一个终身进修的进程。持续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终身教育系统的主要构成局部。持续医学教育任务要以具体提拔卫生人员岗亭效劳才能为目的,依照“统筹协调、分类指点、按需施教、考究实效”的准则,进一步完美持续医学教育准则建立和机制立异,完美持续医学教育培训系统,扩展持续医学教育掩盖面,将底层等各类相关卫生技能人员培训归入持续医学教育治理。一要在持续教育内容变革上下功夫,以岗亭胜任力为中心,增强供需对接,按需施教,加强持续教育运动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二要在持续教育伎俩变革上下功夫,增强长途教育资本建立,鼓舞开展多种方式的长途医学教育,缓解医务人员尤其是底层学员的工学矛盾。三要在持续教育资本建立上下功夫,整合培训基地和师资资本,构成结构和分工合理的培训收集。四要在持续教育治理上下功夫,增强统筹协谐和分类指点,削减反复培训,考究培训结果。

为进步在职医务人员教育培训成效,在国度财务部分鼎力支撑下,卫生部曾经着手对中心财务支撑的医改严重专项卫生人员培训项目进行整合,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自本年起,调整了医改严重专项下达方法,各地卫生部分要注重培训统筹任务,积极探究树立“统分连系”的任务形式,在培训对象、内容、工夫、方法等方面逐渐完成“四统筹”,确保培训质量和结果。

增强村庄大夫教育培训任务。村庄大夫最切近广阔乡村居民,承当着乡村医疗卫生效劳系统“网底”的效劳功用。在实际的前提下,村庄大夫能在广阔乡村底层发扬有用效果。各地卫生行政部分要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增强村庄大夫步队建立的指点定见》的要求,增强村庄大夫的教育培训任务。要严厉执行村庄大夫按期在岗培训准则,以根本公共卫生效劳和根本医疗为重点,强化临床理论技艺以及全科医学常识和信息化培训,把握适合技能,标准诊疗行为。要为参与执业(助理)医师资历测验的村庄大夫供应针对性培训,使更多的村庄大夫到达执业(助理)医师资历要求。探究增强村庄大夫后备力气建立的有用路子,推进村庄大夫步队逐渐完成助理执业医师化。此次提交会议寻求定见的文件中有《全国村庄大夫教育规划(2011-2020年)》和《持续医学教育“十二五”规划》,请同志们仔细研讨,提出定见。

第二,统筹做好其他卫生人才培育任务,知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一是增强急需紧缺人才的培育。当时,卫惹事业的开展对公共卫生、护理、药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急迫,人才缺口大。要有方案、有重点地增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经过培训强化他们的专业常识与技艺,处理相关岗亭人才紧缺的问题。还,也要依据详细状况,指导有关医学院校调整学科专业构造,扩展紧缺人才招生和培育规划,添加人才供量。卫生部本年起曾经开端施行紧缺专门人才开拓工程,到2015年培训各类急需紧缺人才37万人。二是增强高条理医药卫生人才培育。培育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出色人才,事关严重疾病与安康问题的科技打破,事关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制高点的抢占,事关计谋性新兴财产的培养开展。要经过国度生齿安康范畴科技严重专项、其他相关科技方案等科研项目施行,以及国度和部分重点实行室、重点学科等基地建立,吸引、培育一批高条理、立异型、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与立异团队,真正表现项目施行、基地建立、人才培育有机连系。要进一步扩展开放,积极构开国际交流与协作平台,仔细落实国度海外高条理人才引进方案(千人方案),建立好海外高条理人才立异创业基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创业领武士才及立异团队。进一步完美“卫生部有凸起奉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医巨匠”等选拔准则,鼓励高条理人才锋芒毕露和不时开展。到2015年,培育和引进高条理专业人才6万人。

第三,增强中医药人才培育,发扬中医药特征优势

我国中医药长时间开展的理论证实,中医药疗效切实、医治方法灵敏、费用比拟低价,尤其是“治未病”有其共同的优势,深受老庶民欢送,在我国医疗卫生效劳系统中有着不成替代的效果。各地要探究中医人才在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发扬效果的有用方法,并减少中医药人才培育与经济社会及行业开展要求间存在的差距。理论标明,中医名医名师发生于临床经历的不时积聚。要遵照中医药学科本身规则和中医药人才生长规则,“重经典、通人文、早理论、多临床”,加大中医药人才院校培育形式和人才培育机制变革,增强学生中医药传承才能和临床思想培育。要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准则,增强底层中医药人才和中西医连系人才培育。要积极施行“三名”(名医、名科、名院)计谋,展开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和底层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历承继任务。“十二五”规划时期,我们将施行中医药传承与立异人才工程,培训底层中医药人才、中医临床技能主干和老中医学术承继人8.5万人。

第四,增强医学文明和医德医风教育,培育人民称心的医务任务者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全科医学;学科建设;SWOT分析

20世纪60年代全科医学出现在医学领域,全科医学服务于基层卫生,家庭、社区是其主要服务范围。全科医学是将临床、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进行融合的新学科,提倡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模式。由于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教育起步亦晚,至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亟待加强。SWOT分析法是数学中的动态分析法或态势分析法,这种分析法通过对内部环境、外部条件的系统分析,能够找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的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机遇或机会O(Opportunity)、风险或威胁T(Threat),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管理[1]。

1SWOT分析法对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分析

1.1优势。1.1.1办学定位适合全科人才培养。我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大学,重点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服务范围面向基层,立足辽西,辐射辽宁。办学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类型决定了服务范围,我校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向一致,因此,在培养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通识课程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到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教育、拓展选修课程教育,再到实习实训教育,每个阶段都渗透着对学生医学人文与职业素质培养,尤其包括人文关怀、人际沟通等全科医生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为我校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基础和保障。1.1.2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健全。我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起步早,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在本科、专科、继续教育等多种层次全科医学教育办学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已逐步健全。我校从1990年就开展了社区医疗实践,建立了社区医学教研室,在临床专业第五年教学计划中加入了4周的社区医疗实践,并在锦州古塔区、凌河区率先建立了两个社区实习基地,这在辽宁省内处于领先地位。1999年,我校在本科教学中增加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正式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并在医疗学院开设了临床专业(全科医学方向)进行试点。2002年,我校创办了全科医学院,为农村培养大专学历的全科医生。2010年,我校在辽宁省内招收并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100名,其后的毕业生均在农村基层医院服务于广大农民。2012年,我校获批“辽宁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基地”,同年获批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硕士点。2014年,我校附属一院获批首批部级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7年,为满足学生社区实践需求,我校又遴选合作锦州市龙江街道、凌南街道和锦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社区实践教学基地。至此,构成了基础、临床、社区基地三位一体的全科医学系,健全了教学科研管理体系,为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3组织管理体系完整。我校办学历史悠久,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较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较完整的全科医学组织管理体系,即基础、临床、社区基地三位一体的全科医学管理体系,也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主要包括:现代化多媒体教室、教学实验用房、实习实训场所、科研实验室等,完善的设施设备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校作为高等院校在运作方式、管理手段及管理制度方面都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实现了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这些都为全科医学学科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2劣势。1.2.1师资力量不足。尽管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开展较早,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至今为止师资力量仍然不足。根据全科医学的教学需求,师资可分为理论师资、社区带教师资两种,理论师资主要承担“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共计8人,其中6人在临床医院全科医学科,是通过正规培训的全科医生;另外2人在公共卫生学院,平时以预防医学教学为主,也承担全科医学教学任务,是经过国家卫计委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培训的全科师资。8名教师每年需要承担全校临床、预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个班级、约600人的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教学任务,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社区带教师资主要是承担全科医学理论授课后的实践教学任务,也有近600人的教学对象。目前3个教学基地有带教资格的师资仅为9人,需要进一步培养合格的师资,而且基层医生的带教方法、教学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1.2.2教学素材不完善目前,国内很多的学者虽然编写出版了一系列的全科医学相关教材与专著,且主要用于全科医学教学、在岗及转岗培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高等院校全科医学教材编写还仍然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我校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素材,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但还存在素材内容不丰富、不完善等不足。比如病种少、病例资料不典型,尤其是与辽西地区基层医疗常见问题相关的教学案例、素材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校全科医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1.2.3社区实践基地不健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社区实践基地的建设还不规范,缺乏能够开展高质量的全科医疗活动的医生仍是主要问题之一[2]。我校的教学基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高年资、带教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且社区实践基地的数量以及质量仅能满足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及配套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带教师资的相关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办法等还不健全。因此,我校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建立数量适宜的教学基地,健全教学基地的各项认定条件,提高全科医学实践教学质量。1.3机遇。1.3.1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几年,伴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全科医学教育。例如: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联合颁布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其中明确指出了对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包括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近期的目标为3年之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3-5]。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最新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本科医学教育,然后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6]。“5+3”培养模式的提出使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顺应时代需求和国家卫生改革需求,促使高等院校均能够主动进行教育改革,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改变我国的全科医生教育培养模式。上述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为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1.3.2国家政策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我国城市卫生改革的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也迎来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3.4万个,比2005年的1.7万个增加了一倍。2016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诊疗56327.0(15561.9)万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每日担负诊疗15.9(14.5)人次;而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诊疗为5938.5(6281.5)万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每日担负诊疗13.7(11.0)人次,2016年比2005年在提供诊疗服务人次上大幅度提高。可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作用发挥得愈来愈好。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依旧处于探索阶段,该领域的专业理论和适宜技术还不够完善,为了确保全科医学的稳定发展,要配备理论及技术过硬的全科医生在社区进行指导,为全科医学学科的理论及实践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1.3.3国家加大了对社区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力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全科医学专业人才不足,在职在岗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由于年龄、学历、学位等问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偏低的情况。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采取多种办法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如结合实际情况,将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通过多种途径与渠道输送到基层岗位,或将基层社区医务人员送到三甲医院全科医学科培训进修,从而有效提升了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水平。1.4风险。这里的风险含义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在变化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对高等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发展也带来很多负面的作用,制约着全科医学的发展。1.4.1社会环境方面的风险。社会上很多人对全科医疗、全科医生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片面地认为社区全科医生技术水平没有医院医生的水平高,所以,一旦发生常见病如感冒、发烧、血压和血糖控制与管理等也到大医院诊疗,结果导致某些大医院“人山人海”,社区医院则“门可罗雀”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全科医生在社会上还未得到全面认可,社会地位比较低,且薪资待遇相对其他行业也较低。这就反映出全科医学在社会大环境中只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而在社会其他各界甚至医学生的认知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认知的落后无疑阻碍了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1.4.2缺乏全科医学教育支持的环境。虽然国家对全科医学教育很重视,但在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时,由于教学与科研需要的配套设备、教学资料不够完善,与全科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处于较低水平,间接导致了政府出台的诸多政策只停留在理论方面,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比如:社区医生由于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服务对象是以社区、家庭为主,导致其在群众眼中社会地位比较低。因此,政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一方面合理提高全科医生的薪酬,一方面加强对全科医生执业特点、服务能力及范围的正面宣传,进而提高社会各界对全科医生的认知,全面提升全科医学的学术地位,营造适合全科医学发展的教育环境与学术环境。

2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发展措施

2.1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力度。结合目前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应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力度,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首先,立足于我校“辽宁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基地”这个平台,大力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与学术研究活动。其次,秉持“科研带动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全面营造全科医学的学术环境,打造学术平台,研发学术成果。再次,通过建立学术梯队,带领全科医学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提炼出3~4个比较稳定且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最后,加大投入,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供社会服务等多种途径,为学科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加强组织与人才培养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机制,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供机制体制保障。2.2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我校力求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注重学缘、学历、职称结构的合理性,实施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形成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学术梯队。针对目前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学术骨干和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一批学术基础扎实、业务能力过硬的全科医生师资,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在社区带教,还能开展全科医学学术研究,进而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我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升我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2.3促进全科医学教材建设。。高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教材资料的完备以及教学素材的建设。因为在开展教学实践时,教材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还会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现阶段我校开展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及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等不同层次。因此,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应选用最适合的教材与教辅资料。我校应组织经验丰富的全科师资主编、参编全科教材、专著与教学案例库,加强全科医学教材建设,完善全科医学教材体系,促进全科医学教材质量的不断提升。2.4完善社区实践基地建设。社区实践基地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我校本科生全科教育有8学时实践课在社区完成,全科硕士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有7个月的实习在社区全科医疗诊所完成。所以,让学生在社区实践中直接参加全科医疗诊疗实践和病人管理活动,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并树立起“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观念,才能培养他们为个体与群体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服务的能力,才能训练他们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社区实践基地是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其是否达标将影响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今后,要继续完善我校社区实践基地的措施,包括增加2~3个条件过硬的社区实践基地,引进和培养带教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制定带教师资相关考核评价及监督管理办法等。因为教学基地数量适宜及质量过硬是提升全科医学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结语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当前,加强我校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突出其学科特色,提升全科医学学科整体水平,既是我校作为应用型大学进行学科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现实选择,更是我国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章金萍.市场营销实务[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张立威,王家骥.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SWOT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6(4):380-381.

[3]郑玉玲,张大伟,彭新,等.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4):295-297.

[4]陈琴.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SWOT分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20(3):429-431.

[5]王上增,韩丽华,李沛,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规范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21):142-143.

[6]王良君.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5-6.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医学;毕业实习;教学病例讨论

社区全科医学模式的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医学模式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力。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临床教学、毕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方式。笔者从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中医学本科实习特点、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等,探讨在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下,在中医学本科毕业实习中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初步探讨其实施模式。

1社区全科医学背景

全科医疗是世界公认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想模式。《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大多数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等多种内科慢性病,需长期服药、监测、随访,这对社区全科医疗服务提出需求。到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50%左右真正需要专科医生的诊治,80%~90%的基本健康问题完全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世界全科医生组织著名专家Dicon教授曾说:“任何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若不是以受过良好培训的全科医生为基础,便要注定付出高昂的代价。”[1]据统计,我国目前通过考试的全科医生人数,远远无法满足全国5亿城市居民的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生[2],势在必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2006年)、《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09年)都强调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将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目前我国的社区全科医生,绝大部分是临床医学毕业生经培训后考试或考核合格后上岗,这一方式和发达国家早期的全科医生产生的方法相似。早在2000年,国家就要求在高等院校医学专业中设立全科医学课程,为医学生将来成为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协作打下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仅有46.1%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在课程性质、师资数量、师资知识结构和配置情况、教学时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3-4]。

2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人是一个整体,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生理、病理上的交叉因素,在临床诊疗中必然涉及多学科、跨学科的问题。多学科融合是一种系统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治疗模式,多学科融合有利于形成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式,使广大患者受益,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5]。原国家卫生部科教司项目(20101220)对辽宁、福建、宁夏3个省的全科医学培训师资人员实施的专题小组访谈结果显示,①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应增加:急症的早期识别、鉴别诊断、处理和及时转诊;院前急救;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沟通能力等。②培训重点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断流程,各专科常用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识别,常规化验、影像结果的解读等[6]。由此可见多学科医学知识融合在社区全科医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临床实习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医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过渡到临床实践的重要时期,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7]。医学生从课堂到临床,面对患者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病情,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至关重要。正确的、融合多学科的临床思维方法,可帮助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求未知,诊断未曾诊断过的病症,处理好未曾遇到的情况。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8]。有专家通过分析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学现状,归纳出毕业实习教学存在诸多问题:①多数患者只接受自己信赖的医生诊治,不愿意配合医学生的实习工作;②临床教学是一个“软”任务,缺乏严格、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③由于医学院校扩大招生,需要大规模增加实习医院,但各个医院师资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不统一、教学质量不统一;④实习生在每个专科轮转的时间有限,经常未能见到典型、重点专科病例[9]。病例讨论是临床教学、毕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方式,临床教学病例来源于医院、科室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积累,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弥补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以及未能见到临床典型病例的不足,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独立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工作素质[10]。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更高要求。带教老师要认真做好准备,精选临床实践中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使每一位实习生都积极参与对病例的分析和讨论,达到典型病例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寻找适宜的教学病例,更新病例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11]。在多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下,临床教学病例讨论可以融合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内科各个专科以及外科、影像、内窥镜、康复、护理等多个学科内容,增加实习生对全科医疗的感性认识,符合社区全科医学的需要。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符合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下医学临床、教学发展以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医学和全科医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使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全科医生有自身的优势。第一,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与全科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相吻合的。第二,中医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养生保健”,这与全科医学重视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诊疗方式也是相似的。第三,中医和全科医学都承担着社区全体人群“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服务[12-14],两者服务对象和疾病谱系相似。

3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探讨

如何进一步发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上的优势,集中内科、外科、肿瘤科、医技科、消化内窥镜室、护理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在社区全科医学背景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师资要求、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在中医学本科毕业实习中的实践与研究,形成统一、规范的临床教学模式,把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考虑、系统改革,使两者共同达到优化与创新,显得尤其重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一直非常重视中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并把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临床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笔者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初步提出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1)根据社区全科医学背景、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及中医学本科毕业实习教学要求,制定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模式改革总体方案。(2)从内科、外科、肿瘤科、医技科、消化内窥镜室、护理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专科/专业中,挑选有多年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组成带教团队进行短期培训,主要加强教师相关背景及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技巧的学习培训,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情感,拓展学生多学科诊治思维以及运用中医药预防保健、诊治疾病纳入其中。(3)带教团队根据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治特点、鉴别诊断,系统、有规划地收集临床病例,尤其要融入中医学辨证论治及整体观。病例可来源于既往诊治的病例、专业期刊、著作或医学网站,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设计,或教师结合专业实际自行设计编写模拟病例。(4)以脾胃病科为试点科室,对入科实习的中医学本科生(同时欢迎其他专科中医学本科实习生参加)开展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教学,形成文字、音频、视频资料及网络资源。同时,组织实习生到社区医院对实际病例进行讨论、分析。(5)通过设计多学科融合临床教学病例讨论试卷考核实习生、设计调查问卷及小组访谈等多种形式,评价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6)不断优化该教学模式,通过文字、音频、视频及网络等多种形式推广。

4结语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篇6

表3表明,培训学员吸烟率为37.3%,其中男性为58.8%,女性为2.6%;饮酒率为28.4%,其中男性为41.1%,女性为8.2%。吸烟和饮酒者主要为男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2睡眠状况

表4表明,入睡时间在晚上11点以前、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学员仅占40.8%,不足一半,显示多数培训学员睡眠时间不够,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学员整体睡眠状况不如女学员(χ2=18.27,P<0.01)。

3体育活动

表5显示培训学员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类运动,其他项目有游泳、骑车、武术、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员仅占1/3(33.6%),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在活动项目和每周活动次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4业余时间支配

表6表明,培训学员对业余时间的支配方式主要为“看电视或上网”、“做家务”、“辅导子女学习”、“社交活动”,“体育活动”和“学习”仅居第5位。在“做家务”、“社交活动”和“辅导子女学习”等时间支配上存在性别差异(χ2=19.27,P<0.01)。

5讨论

5.1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容乐观本调查显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较高的吸烟率和饮酒率、缺乏睡眠、体育活动不足。长此以往会导致健康损害,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5.1.1饮食方面在一些学员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值得重视,如一日三餐无规律、营养失衡、不食早餐、高盐和高脂饮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按时进餐、坚持吃早餐、睡前不饱食、咀嚼充分、进餐不分心、有良好的进食环境、均衡饮食等。

5.1.2烟酒行为从烟酒行为层面分析,培训学员吸烟率高于国内人群的35.8%,男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男性15~65岁人群56.11%的吸烟率和城市男医生45.8%的吸烟率;女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女性专业技术人员2.23%和城市女医生1.3%的吸烟率。学员饮酒率亦同样高于国内人群21.0%的饮酒率,尤其女学员明显高于国内女性4.5%的饮酒率。酒精使用被认为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应对方式,烟草和酒精合在一起比单独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大。学员对吸烟、饮酒相关的健康和社会负担问题应有足够的认识,预防或减少吸烟、饮酒及相关健康问题的发生。

5.1.3睡眠状况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需要睡眠7~9个小时。从睡眠状况维度分析,多数学员睡眠时间不够,可能与工作、生活等压力较大、社会交往多、值班熬夜较常见有关。因此,培训学员应改变不良的睡眠行为,合理安排休闲、医疗以及其他工作,尽可能提高睡眠质量。

5.1.4体育活动从体育活动情况而言,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的作用被多数培训学员所认识,多数能因地适宜参加体育活动,学员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均首选“强身健体”。但是真正能做到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并不多,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除了受场地、条件、体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时间”、“不能坚持”和“忙于作”、“忙于应酬”为主要原因。学员应重视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5.1.5业余时间支配就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看,在卫生人员数量少、学历和职称偏低、待遇较低、整体医疗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生活环境不理想的条件下,广大培训学员在基层为患者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但在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提高、继续教育、学历职称晋升等自身发展方面积极性不高。

5.2对医学教育的启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担负着向城乡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一体化服务的重要职能。全科医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不容忽视。全科医生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心身及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和周围人群。客观存在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复杂性、未知性和易变性,使得改善全科医生的生活方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既有医学教育层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层面和个体应对层面的因素,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努力改善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5.2.1院校医学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形成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临床见习实习等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不断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行为医学等教育作为医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医学生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医学生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获得系统全面的与终生健康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医学生毕业后具有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5.2.2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从社会应对层面来看,有关部门应全面了解全科医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现状,进一步加强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尽量多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种适宜的休闲、娱乐保健、健身设施。以宣传、教育、交流、示范、培训等形式,指导存在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的全科医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主动矫正,促使广大全科医生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们群众。

5.2.3自我健康教育从个人层面来看,全科医生要加强自我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对自身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处理好工作、生活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应特别注意改进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的体育活动,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健康损害,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做好各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6结论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继续教育;乡村医生;培养模式;优化;医学教育;卫生

服务目前多采用普通医学院校的模式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该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乡村卫生人员,没有结合到乡村卫生人员的实际需求,因此导致继续培养教育乡村医师的目标难以实现。本次课题对培养教育乡村医师的模式进行了一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并优化当前阶段继续培养教育乡村医生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乡村医生只有真正达到中专水平以上并得到系统的有效培训学习之后,才能在农村基层的卫生保健单位岗位中胜任,面对常见病、地方病以及多发病等能够进行有效的防治,进而为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保护农村生产力以及对农村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做出有效的贡献。

1教学目标与模式

目前乡村医生培训的部门是医学院校,院校当中有先进的教学医疗设备、雄厚的师资队伍以及完善的实习基地,具有规范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及规章制度,因此可以作为对乡村医生进行培养的主要基地。医学院校应当研讨适用于乡村卫生人员的有效培养模式和方案,在设置课程时,结合乡村卫生人员的特点,立足基层进行培养,构造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出可以开展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等综合性服务的医生,为基层培养输送实用型和综合型的卫生人才。首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乡村医生,采取成人教育脱产、业余培训等多种途径结合进行培养,针对在职从医人员定向招生,辅助乡村医生能够顺利取得资格认定和职业认定,不但能够提高其学历,同时也能有效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在建立相关培养乡村医生的课程体系时,应当以全科医学为主,其重点在于突出全科医生培养的目标,加强乡村医生在心理学、社区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教学内容重视预防性医疗工作,将治疗性工作作为辅助,转变原有模式,转向以保障人群健康为重心。加强对于专科病、突发病的急救知识以及合理处置院前医疗环节的能力,重视临床技能,强化中医基础知识,中西医结合对多发病、常见病进行诊治以此使临床疗效得到有效的提升,降低农民在医疗上所投入的费用。然后,大胆的改革并完善现有的培养教学模式,建立灵活的弹性学制、选课制、学分制以及部分课程免修制的管理方式,在对培养管理乡村医生的过程当中注意解决工学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2研究思路与方法

各种与医学教育相关的研究均认为德国教育模式中“在工作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双元制模式职业教育方式有着较高的价值,原因在于医学是一门有着极高实践性的学科,医学教育拥有服务性、实践性以及社会性的特点。在进行医学教学当中应当结合目前我国在对于乡村卫生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现状来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加强和改善,强化训练基本技能和操作,提高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1)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可通过在职学历教育以及在岗培训等继续教育的模式得以提升,转变原有的非学历教育为主的乡村医生培训模式,转向为继续教育如在职学历教育、在岗培训的模式,从以培养数量为主到以质量培养为主,从培养中专水平到学历向上发展,从知识培训到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

(2)因人施教进行分层、多形式结合应用的培训,以理论知识的巩固、实践技能的强化培养以及运用现代诊疗手段作为主要教育内容,集训卫生人员对于医疗文献以及科研方面的写作能力。针对上述提出的培养体系并借鉴以往培训乡村医生的经验,以实际当中乡村医生岗位的性质作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层次、阶段性的教学内容。①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已经接受并完成了正规系统教育的乡村医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模式,以学习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有效计划针对乡村医生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分批轮训乡村医生。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普及,农村初级卫生技术的学习和推广,塑造全科医疗的思维方式,提高应对处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在岗的乡村医生应该每隔1年或2年接受一次短期的培训,利用提前报计划、登记记录、建立档案的方式保障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连续性。②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乡村医生接受完在职培训后进行相关的测评,以此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进行总结。

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学习效果,考核接受培训的人员对于内容的熟练程度,能否对于操作技能进行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从综合素质评定、理论测试以及实践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核。二是行为变化,考核受训者在实际操作当中是否应用到所学的技能和知识,是否对于工作岗位有更积极的工作态度,可采用问卷调查或面谈的形式。

3结语

为保障农村卫生事业达到长期有效的发展,最好的措施是提高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以及业务水平,继续教育能够保证乡村医生在短期时间内接受医学的基础技能和知识培训,提高从医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全科医学知识水平,只有从医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得以提升才能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嘉晋,李鸿鹤,王子薇,等.辽宁省乡村医生队伍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48-50.

[2]王宇,梅继文,王宏伟,等.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4):381-383.

[3]张琼,张凌琳,郑巧,等.儿童口腔科继续教育医生临床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9-12.

[4]曾学清.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76-179.

[5]赵慧.三位一体乡村医生“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3):252-255.

[6]唐青.福建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7):124-125.

[7]孙鹏.基于慕课的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0):152-153.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社区医院;早期接触临床教育;“5+3”一体化人才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简称“一体化人才培养”)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是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1]。早期接触临床教育是一体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联系课程。早临床即早期接触临床教育在欧美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医学高等院校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该课程通过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环境、临床医生、患者、诊疗流程以及早期接触临床知识和技能,使医学生更好地了解未来职业环境和职业角色,了解患者需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职业使命感,使医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2,3]。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给卫生保健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卫生健康保障体系中,社区医院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国家分级诊疗的重要环节。而随着国家对社区医院的重视和社区医院作为健康事业“主战场”和“看门者”作用的体现,对医学人才的社区医院教学工作的重视度也逐渐得到提高。然而,社区全科医师的缺乏却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和难点[4-6]。如何将早临床教学与社区医院全科教学工作结合,使本科医学生早期接触社区医院从而了解其基本医疗功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也便于医学生理解并投身全科医生的队伍。提高全科医学社区基地教学水平,切实发挥其教学职能,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也是我们在新型教学方法探索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目前,我校在医学生培养中开展了社区医院“早临床”模式的教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结果研讨如下。

一、社区医院教学和早期接触临床教育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2017年,为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做好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政策衔接工作,加大一体化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意见》提出,要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推动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的规范化培养。为了适应相应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我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模式,在学生课程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反复开展临床实践,注重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1,2,9]。同时,《意见》也指出,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招生结构,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是目前我国多个地区的紧缺专业人才,尚有50万全科医生缺口。2018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家拟通过以下方案:一是通过医学教育改革,加大对全科医学专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是开展基层全科医生进修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同时,改善全科医生的薪酬待遇,改革完善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让大家积极地、热情地去从事全科医生工作[7]。结合此前在国家层面上社区医院发展迅速,全科医生需求量大,需求有矛盾。相比之下,行业内的专科医生们对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理解定位不够准确,如认为全科医学是各个学科的简单叠加;全科医生是万金油,专业水平不高;而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专科思想影响和熏陶,职业定位多倾向于专科化,对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定位为范围广、水平低、收入低、发展空间小和社会地位不高的医疗工作者而不愿意从事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工作[4,5,6]。因此,基于以上理论基础,重庆医科大学早临床课程组根据我国国情和医学教育的特点,将社区医院实践与早期接触临床教育进行整合,在开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育前、中、后均加入社区全科医学学习实践。社区医院早临床实践就是我们为完成此目标的一个重要课程安排。

二、在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体系中加入社区医院早临床中英双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准备

(一)早临床课程体系中加入社区医院的设计

按照“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思想,早临床课程在开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育前进行授课,学习目标是站在医护的角度,同时也站在患者的角度体验临床工作为主。因此。加入社区医院的部分也需要学生站在全科医生和普通居民角度进行体验。在教学模式上,早临床课程体系摒弃了传统的临床医学见习教学模式,摈弃了传统的观看影像学教学资料和“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方式,采用完全医患情景模拟的体验教学为主,老师和助教阶段式总结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8,10]。在社区医院部分,其与教学医院模式存在较大区别。教学医院这样的综合医院主要是医疗功能,社区医院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公共卫生服务,开设有医保办公室、公共卫生科为居民医疗保健服务。因此,在早临床课程体系社区医院部分更多的是医学生体验和了解社区医院,并与了解《国家基本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熟悉国家基本卫生服务事业,提升作为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师与社区医院社区医生联合教学方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师作为授课主讲者,根据教案对社区医院定位功能等进行介绍,设立场景将社区医院双向转诊模式向学生进行授课;同时,以实践授课方式在社区医院开展授课,而不同的社区医院医生作为不同情景的分享教师对学生进行每一个社区医院功能的介绍授课。本学年,我们早临床授课学生分别来自重庆医科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5+3”一体化班级和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办学班。因此,我们采用全中文与中英文双语授课模式对不同班级进行授课,对本科“5+3”一体化班级进行全中文授课,而对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办学班进行中英文双语授课,因为这些学生普遍英语水平高,喜爱英语教学。在早临床社区医院教学部分,因为学生英语基础强、学习动力足,为了同时保障体验感和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中英双语教学的方式,重庆医科大学教师英文授课,社区医院医生中文讲解,以满足在缺乏适合的双语教材的情况下呈现好的教学效果的需求。

(二)师资的培训

为切实保障早临床课程的开展和教学质量,我院在课程设计初派遣优秀教师代表往英国莱斯特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等进行整合医学及早临床教学专项培训;采用师资自愿参加选课评比及结合讲课比赛等方式,采用“以点带面,层层过关”的形式,选拔优秀双语教学师资,并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通过标准化病人应用以及TBL、PBL教学法等进行培训。这样,保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保障教学质量[3,12]。“早临床”课程组多次采用线上及线下方式集体备课,采用统一教学模式、统一教案,保证不同教师教学的同质化。同时,课程组多次与社区医院老师进行社区医院现场备课,保证教学师资对社区医院熟悉度高、理解深刻,保证社区师资能紧密配合教学工作开展,社区师资能保证社区教学部分开展的有效、严谨、生动、活泼[3]。

三、课程安排

(一)学生来源及组成

授课学生分别来自重庆医科大学 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5+3”一体化班级共189人,和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办学班共115人。

(二)授课时间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和第三学期开展社区医院“早临床”课程。

(三)授课形式

采用老师和助教阶段式总结讲解为主线,完全医患情景模拟的体验教学为模块,社区医院医生对学生进行每一个社区医院功能介绍授课为辅的教学方式。主要满足学生在基础医学及临床教学开始前对社区医院的体验教学。

四、社区医院早临床中英双语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及意义分析

关于“早临床教学模式在社区医院实践”部分,80.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13.7%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但效果不大,5.7%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在教学模式方面,55.6%的学生认为社区教学实践体验模式非常有意思,40.2%的学生认为很有意思,但还可以继续改进;4.2%的学生认为教学模式没意思。社区实践的不足方面,关于“社区早临床实践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51.2%的学生认为“模拟教学内容不够”,23.8%的学生认为“未能充分带动学生主动性”,10.4%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不明确”,14.6%的学生认为“体验应该再深入”。通过对该教学模式学生满意情况的调查和师资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课后学生学习心得具体分析,本研究实施的早临床社区医院实践课程能帮助学生在接受大课教学的同时同步进入“亚临床实习”状态,早期接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早期接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医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学生多次进入病房接触患者,缓解学习理论知识的忧虑和不适应现象,尽早熟悉临床工作环境并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其最主要具有以下优势:(1)医学生分组进入社区医院,深入到社区医院各个功能单位,可以深入了解社区医院功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医疗工作环境和诊疗流程的目的。(2)“早临床”课程主要面向接触医学基础及专业知识较少的低年级临床医学生。低年级临床医学生早期进入社区医院医院、早期参与患者社区诊疗全过程,从产前、产后、儿童保健、疫苗接种、老年体检、慢病管理等,对国家基本卫生服务规范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便于其将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贯穿应用于今后的临床学习中。这也是目前“课程施政”的教学模式所倡导的原则。(3)学生以临床见习为基础,了解到全科医生具有更广的知识度和技能,并被大众所接受。社区是全科医生的工作场所,是健康守门人。我们要达到培养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5+3”一体化学生为全科医学人才,从而逐渐形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满足国家卫生健康事业需要的目标。(4)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把教学医院先进的全科医学教学、培训、研究、伦理和技术引进社区医院,大大提高了社区基地的带教能力及科研水平[10,11,12]。本研究着眼于“5+3”一体化培养学习的大一或大二的医学生,在大课学习前或学习中“同步”进行“早临床”的社区医院体验课程,以期达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的,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为培养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和更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奠定教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17〕4号)[Z].2017.

[2]邱秀华,何萍,张忠芳.“5+3”一体化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15-16.

[3]叶琳,吴宁.沟通技能培训在“5+3”医学本科“早临床”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育,2020(15):52-54.

[4]吴春容.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区别[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2,9(1):32-35.

[5]王敏娟,李亚军,李雷.西北地区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的托管模式初探[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9(30):126-128.

[6]汪晓露,黄哲.分级诊疗背景下社区居民全科医疗服务需求与就诊意向机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3(24):805-811.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号)[Z].2018.

[8]周勤,徐红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预实习模式在妇产科见习中的实践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8,4(34):1131-1134.

[9]夏凯愉,黄洁.以医院为主体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20,10(1):18-21.

[10]宋思蓉,胡晓艳.关于临床医学生开展“早临床”活动的成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3(7):67-68,87.

[11]吴薇,招远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递进式临床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8(10):1583-1584.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篇9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基层卫生;儿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加强基层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列入重要目标,并提出全科医生培训、资源下沉等综合措施,要求到2020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基本儿童医疗卫生需求。继续医学教育是医生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1-2],但目前我国对基层儿科医生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的关注不够,有关基层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和需求研究非常少[3-4],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和需求进行评价,为提高存量社区儿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包括注册范围为儿科学的儿科医生,也包括能看儿科疾病的全科医生,以下统称“社区儿科医生”。本研究从全国不同级别城市中抽取直辖市(北京、上海),副省级城市(厦门、哈尔滨和西安),省会城市(石家庄、合肥和兰州)和地级市(镇江、岳阳和包头)共计11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纳入标准:样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体社区儿科医生。排除标准:提供儿童保健服务的儿保医生。

1.2调查方法

采用课题组前期使用的“全科医生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5-6],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形成“社区儿科医生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前,在北京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包括如下相关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如社区儿科医生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编制等情况。(2)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培训需求评估、继续医学教育的师资、形式、内容和满意度等情况。(3)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包括未来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求等。调查采用在线自愿匿名填写,由样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联盟负责人组织辖区社区儿科医生填写,共成功调查378名社区儿科医生。调查问卷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以及结果应用等内容,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填写调查表。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进行数据核对整理;采用SAS9.1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

2结果

2.1基本情况

378名调查对象中,女性244人(64.55%),年龄以31~40岁为主,共146人(38.62%),在编人数230人(60.85%)。男性134人(35.45%);30岁及以下130人(34.40%),31~40岁146人(38.62%),41岁及以上102人(26.98%)。职称方面,以初级和中级人数最多,初级职称157人(41.53%),中级职称150人(39.68%),而高级职称42人(11.11%),无职称29人(7.67%)。按城市级别来划分,来自地级市的调查对象146人(38.62%),占比最大,而来自直辖市的99人(26.19%),来自副省级城市60人(15.87),来自省会城市146人(38.62%),地级市、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调查对象人数有交叉。

2.2教育培训工作评价

19.05%的调查对象表示,接受过继续医学教育相关需求评估,55.82%的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适用性表示“非常好或好”。满意度方面,调查对象对培训师资的满意度为66.67%,较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满意度稍高,分别为61.38%和59.26%。

2.3教育培训内容现状与需求

从现状来看,调查对象表示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中涉及“沟通技巧”和“传染病防控”相对其他四方面少,而接受过“合理用药”等相关内容比例最大,达到82.01%。从需求来看,“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是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占比分别为85.45%、87.83%和85.19%。对比现状和需求来看,基层儿科医生对全科理念、传染病防控和沟通技巧的需求出现小幅降低,而对“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的需求增加,其中需求增幅最大的是“急诊急救”,详见表1。

2.4教育培训形式的现状与需求

从现状来看,调查对象表示以前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中“实地参观”和“机构内培训”2种形式的培训相对较少,占比为10.32%和26.19%,而“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网络学习”等形式占较大,其中,以“网络学习”的形式占比最高,达到80.16%。从需求来看,“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和“网络学习”仍然是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占比分别为66.14%、60.85%和61.90%。对比现状和需求来看,“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和“网络学习”3种形式的需求出现降低,降低幅度最大的是“网络学习”形式;而对“实地参观”和“机构内培训”的需求增加,其中需求增幅最大的是“实地参观”,详见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