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7:26:21

全科范文篇1

总理对制定规划的要求

第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这是我们制定规划的基础;

第二,要确定主攻方向和目标。规划最终要落实到重点项目、重点课题上,这是我们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作规划的最终结果;

第三,要实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制定规划应成为一个发扬民主的过程,集思广益的过程。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第一,要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要有突破。要提出未来15-2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第二,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要有所突破。要根据国家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要能凝练出类似过去“两弹一星”那样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

第三,要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配套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公共健康、资源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互相影响,研究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对于科技的需求和新的阶段性特点,客观评价我国的科技实力、存在问题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同时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薄弱环节及组织特点,包括军民创新体系的融合等。设置两个专题:

专题1: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专题2: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

第二部分:科技发展的重大任务研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筛选出需要科技支撑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各有关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提出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与重大科技任务;依据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世界众多科技发展前沿中,准确把握和提出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问题和战略高技术问题,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设置13个专题:分别是

专题3: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4:农业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5:能源、资源与海洋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6:交通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7: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8:人口与健康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9: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0: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1: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2:国防科技问题研究

专题13: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专题14: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专题15: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第三部分:科技发展的投入与政策环境研究。重点研究与科技发展相配套的基础条件、政策措施等,如科技投入的增长和保障机制、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科技普及,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促进科技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研究区域科技发展问题等,为科技发展和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条件保障和政策环境。设置5个专题:

专题1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专题17: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

专题18: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

专题19: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

专题20:区域科技发展研究

(三)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1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3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

4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四)科技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

1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2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

3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

4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五)促进科技创新成为基本战略

1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2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

3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

后发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也可能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最终被边缘化。

(六)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1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8位

2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3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不高

4尖子人才匿乏;科技投入不足

(七)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战略选择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需要

2解决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的需要

3保障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需要

4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

(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想

2加强自主创新?战略基点

3实现重点跨越?有效途径

4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根本任务。

(九)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思路

1发展路径?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

2创新方式?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

3创新体制?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

4发展部署?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

5国际合作?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于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十)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科技创新能力从目前的世界第28位提高到前15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

1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2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抢占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大幅度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为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4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大幅度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5加快发展空天技术和海洋技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保障国防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6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现代综合交通技术;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公共安全。

(十二)重点任务

1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优化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创造科技产业化良好环境,为全面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深化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3强化国家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全社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4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

(十三)重大措施与政策建议

1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3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增加国家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5造就良好环境,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优秀人才

6改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7加强科技宏观管理,整合国家创新资源

8积极扩大国际合作,广泛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9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10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培育创新文化和全社会创新精神

二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公共安全领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强化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有力保障国民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战略研究:我国公共安全现状

(1)涉及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核安全、火灾爆炸、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与反恐防恐、出入境检验检疫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场所安全保障等重大问题。

(2)每年由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300万人。

(3)每年由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超过GDP总量的5%。

(二)总体考虑

未来国家公共安全的保障体系:

1基础设施方面的保障(如,公共安全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等)

2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方面的保障

3管理与科技专用人才培养体系与全民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保障

4强大的公共安全科技支撑方面的保障

公共安全科技支撑:

(1)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按重大和重点项目促进公共安全技术的自主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2)建立强大的公共安全研究开发与测试基地;

(3)研究促进公共安全自身发展的创新机制,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协调互动、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举例:保险与公共安全结合的机制

(4)自我发展态势。??举例:美国国土安全部与企业结合的机制

(三)公共安全总体框架

1安全类型

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与反恐防恐核安全火灾与爆炸国境检验检疫

2体系

理论体系技术创新与标准研究与测试基地学科与人才培训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链

(四)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公共安全有效防控、科学预测与高效应急,是新时期我国公共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

基于对公共安全问题复杂机理和规律的科学预测,发展以现代高技术集成创新为主的信息化与智能化预防监控、快速反应和应急决策技术,是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的重点。

(五)总体目标

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全面提升国家抗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六)未来15年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总体目标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实现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及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管理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的持续创新;

研究建立实时和精确识别、定位的国家公共安全立体监测监控系统;

建立公共安全技术平台、研究及测试基地、数据库和技术标准体系、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公共安全关键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整体水平,使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七)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

初步建成国家公共安全保障、预警和应急技术平台,实施阶段性示范工程;

初步构建公共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建立公共安全检测、风险辨识评价、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反应与决策等关键技术体系;

建立一批公共安全综合性和专业化的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初步形成公共安全关键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建立公共安全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基本扭转公共安全的被动局面,犯罪率明显上升趋势得以遏止,特大事故次数明显下降,自然灾害影响大幅度降低,食品污染比例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控制外来生物入侵、有毒有害物质及化学危险品入侵上升势头;全社会公共安全素养和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八)国家公共安全科技研究体系

1重点针对公共安全领域的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社会安全与反恐防恐、核安全、火灾爆炸安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实现公共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学及预测、预防、预警与应急等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的持续创新;

2形成公共安全特种装备与专用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

3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公共安全科技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

4在公共安全领域需要政府引导和重点安排的重大任务,重点反映公共安全急需解决的突破性和紧迫性课题,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和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

5在公共安全领域重点任务中,目标明确、对国民经济带动性强、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战略产品和系统工程。要明确表述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技术路径等。

(九)攻关项目形成依据

公共安全各领域共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科技攻关项目的重要根据

1优先主题中涉及的重点任务

2支撑重大专项实施的重点关键技术

3各部门根据实际提出的紧迫性重大课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4按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提出的公共安全领域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十)研究重点

1针对矿山、重点石油与化学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等,重点研究生产安全监测监控、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标准及装备,为扭转生产事故高发的态势提供技术支撑。

2针对食物中毒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重点研究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危险性分析与溯源、标准、监测等贮备性技术和装备,保障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

3针对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与恐怖事件和火灾等,重点研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刑侦技术、恐怖有效打击技术和火灾高效防控技术及相关标准与装备,提高社会安全的综合防御能力。

4针对地震、台风、洪水、森林火灾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重点研究灾害立体监测、危险性评估、预警和应急救助技术及标准,提高灾害预测水平和综合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十一)优先任务

1生产安全监控、预警与应急救援

2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关键技术

3社会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4重大自然灾害防御关键技术

5城市重大灾害事故耦合派生防御技术

三构建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

(一)总体原则

1以构建国家应急体系技术平台为主线;

2以充分利用现有部门和地方公共安全资源为基础;

3以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科学预测为支撑;

4以应急技术标准化为前提条件;

5以立足自主创新和强化科学管理为原则;

6以某些行业、系统和城市为重点。

(二)总体目标

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备、先进可靠、实用高效的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技术平台。

(三)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应对

1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交通事故、放射源、SARS、禽流感、食物中毒、刑事案件、恐怖袭击……

面对纷芜繁杂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何有效获取和分析所关心的信息?

2事故地点、风速、风向、降雨量、泄漏物质、存储压力、存储总量、物质毒性、周边环境、居民数量、建筑结构、避难场所……

面对不同条件下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预测其趋势、后果、危险性并快速预警?

3现场情况、疏散人群、组织救援、调集资源、调集设备、提供补给、最短路径、最佳方案、防化灭火、水电气供应……面对跨部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何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

(四)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关键功能

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与分析;

2灾害事故的发展预测和影响分析;

(五)预警分级与;

1人群疏散与避难的评估;

2应急方案的优化确定与启动;

3现场与应急的信息实时获取;

4动态的应急决策指挥和资源配置;

5应急总体功效评估;

6应急行动的结束、记录与总结。

(六)公共安全重大任务: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

三大核心技术功能

1.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

全面监控自动处置

2.多尺度动态准确预测与快速预警技术

科学预测快速预警

3.基于危险性分析的优化决策与救援处置技术

优化决策高效救援

将核心技术集成创新并结合一体化应急技术标准体系和决策指挥平台安全保障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共同作用于公共安全决策指挥平台

全科范文篇2

1.1研究背景。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能力提高。2017年辽宁省医改办印发了《辽宁省关于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实施意见》(辽医改办发〔2017〕3号),提出到2017年底,辽宁省所有城市都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2国内外发展综述。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Engle提出了“生理—心理—社会”的新模式,最根本的改变就在于人们对疾病的救治开始尝试采用新的全方位的治疗办法。20世纪80代后期,全科医学引入我国,在发展中,学者发现了我国全科医生制度面临的困难。

2辽宁省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出现的问题

2.1全科医生数量少且年龄结构不合理。从辽宁统计年鉴了解到,2016年辽宁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只有3万人,注册护士仅有2万人,其中仅有1%获得了全科医生执业证书。根据笔者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年龄梯队过于老龄化,占比最大的是46~55岁的全科医生已经达到了80%。2.2全科医生业务素质低。据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显示,目前辽宁省90%的全科医生都是由专科医生转过来的,其掌握的全科知识少,且知识更新慢。在调查中,有一位糖尿病患者表示为其诊病的全科医生告诉他缓解糖尿病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少喝水,而这一说法早在10年前就被专家否定了。2.3全科医生岗位缺乏吸引力。辽宁省正式编制的全科医生工资大都在2800元/月。而目前合同制全科医生占多数,其工资为2500元/月。对于提升提拔,全科医生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其需要跟大医院的专科医生一起比拼来获取更高的职称,对于奋斗在基层的全科医生没有任何优势。

3辽宁省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3.1未建立全科医生教育制度。辽宁省高等医学教育机构主要为大医院培养专科医生,而高校关于全科医学的教育理念也不完备,多半学校没有设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也没有相应的全科医生实战学习的地方。辽宁省目前虽然已经开始培养定向全科医生,但是等到他们毕业还需几年的时间,而且一毕业的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给病人看病,需要不断的磨炼,那么这个空白期的填充急需寻求办法予以解决。3.2未正确认识全科医生。社会各界大都觉得全科医生其实就是什么科都了解一点但却达不到精通水平的“万金油”大夫,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全科医生本人对全科医学的理论以及概念都认识不清。其实,所谓的全科医生,是可以诊断基础疾病的卫生工作者。同时因为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而又拥有了方便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诊室基本上是从原有某个专门科室转变而来的,改变的只是科室标牌,不变的是工作的实质内容。3.3未建立合理激励机制。全科医生是要在基层工作的,所以其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而目前仍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全科医生干多干少所得工资是一样的,想要晋升更是难上加难,社会地位也远不如医院的医生,这些因素严重打击了在职全科医生的积极性,所以很多处于实习生的全科医生不愿注册为全科医师。但是我们再来看日本等一些全科医生开展的比较好的国家,其全科医生的收入至少是医院专科医生的两倍,各种待遇无一不向全科医生倾斜。

4对辽宁省全科医生制度建设的建议

4.1重视全科医生的教育与培训。辽宁省非常需要根据全科医生工作的要求来培养高校的全科医学生,而对于已经处于工作中的全科医生,应该加强对其的培训,并且在每次的业务培训后及时进行考核,以提升其专业素养,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4.2切实提高全科医生业务素质。通过综合医院方方面面的支撑来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素质,让全科医生在综合医院学习使用先进的诊疗设备,学习各位优秀医生的诊疗经验,学习综合的应急处理能力,以此来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业务素质。4.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通过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全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政府主管部门应在全科医生薪酬、职称评定、岗位编制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提升岗位吸引力。

5结论

全科医生是分级诊疗能够有效推动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们医疗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未来还需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裘加林.智慧医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42-45.

[2]左琦.湖南省全科医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华大学.2013.

全科范文篇3

关键词:整合式教学策略;全科医学教学;CanMEDS-FM框架;教学改革

1CanMEDS-FM框架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皇家内科和外科医师学会提出CanMEDS框架(canadianmedicaleducationdirectionsystemframework),旨在通过定义各专业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所需的胜任力来指导医学教育和实践[1]。由于全科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加拿大家庭医师学会于2009年在CanMEDS框架的基础上了CanMEDS-FM框架(CanMEDSFamilyMedicine)。CanMEDS-FM框架提出了全科医学的4个基本原则:(1)医患关系是全科医师角色的核心内容;(2)全科医师是集多种技能为一身的临床医师;(3)全科医学以社区为根基;(4)界限分明的专业领域中,全科医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同时,CanMEDS-FM将4个基本原则整合于不同的岗位胜任力之中。全科医生7种岗位胜任力,包括:家庭医学专家、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专业人士[2]。CanMEDS-FM框架目的是改善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和提高全科医师的岗位胜任力。

2整合式教学策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整合式教学策略”不同于混合式教学的“1+1”或是“1+n”,而是要将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理论、过程、方法与技术的各个方面进行融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模式。“整合式教学策略”内涵包括以下几点:(1)整合性思维。教学方法改革涉及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不同种类事物或概念关系的认知与心理重构,因而需要教育者的整合性思维活动;(2)整合性教学资源。需要整合课程资源、教学资料库、网络教学应用平台等,实现不同数据库与平台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保障教学的有效与高效运行;(3)整合性内容。我们可以将理论性知识按照知识点进行整合,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可以整合,临床知识和实践与医学人文可以整合,等等。整合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4)整合性方法。需要突破现有的模式和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汲取现有教学模式的精华,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课内与课外教学的无缝衔接,以提升教学效果;(5)整合性教学评价体系。按评价主体可分为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按照评价内容,可分为知识、技能、情感等层面。

3整合式教学策略的实践

3.1研究课程及对象。研究课程《全科医学概论》,研究对象:中医学五年制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班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采用整合式教学策略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3.2教学内容模块化。全科医学的教学包括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社区常见病的全科医学照顾、基层医疗卫生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医患沟通等。通过整合性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对现有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并将课程内容加以整合,分为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全科照顾、社区实践三大模块。3.3以CanMEDS-FM框架。为基础细化教学目标根据CanMEDS-FM框架中阐述的全科医师所需的4个基本原则和7种岗位胜任力,细化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的全科照顾、社区实践三大模块的教学目标。3.4整合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依据“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的全科照顾、社区实践”三大模块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探索相应的整合性教学方法、整合性教学评价体系。3.4.1基础理论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内容包括:全科医学发展、全科医学相关概念、全科医学特征、全科政策等。此模块内容不存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学策略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要点,并在网络平台完成考核。具体步骤如下:(1)自主学习(为主):以课本为基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托E-learning、慕课、微课等网络平台资源学习,并查找相关资料,开展自学;(2)教师讲解要点:教师通过“希沃易+”等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资料、回复学生疑问,并在课堂中讲解要点,带领学生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3)学生反思:课后学生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并在线提交;(4)进入网络教学平台,参加考核。每个主题学习结束之后,学生需按要求时间进入“希沃易+”或“对分易”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在线答题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期末考试成绩。3.4.2社区常见病的全科照顾模块。此模块教学策略是将CBL教学(案例教学)、PLTL教学(同伴主导的小组学习)以及微格教学法相整合。(1)编写教学案例:此模块全部采用案例开展教学,因此,教师需事先编写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案例;(2)PLTL教学(同伴主导的小组学习):是在同伴骨干主导的研讨会中以创造性思维探究教师给定的素材和案例,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并提升各项综合能力;(3)微格教学法:是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实录受训行为并分析评价,以调整行为。此方法应用于案例的角色扮演,是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手段;(4)评价体系: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学习和讨论中,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组内的他评、教师对小组学习的总评,以及学生个人提交学习材料的评价。微格教学法评价:学生课后录制角色扮演视频,提交至网络平台,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3.4.3社区实践模块。此模块采用在“做中学”的教学策略,整合PBL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SP(标准化病人)参与的评价考核。(1)PBL整合Seminar教学法:①将学生分为3~5人的小组,基于社区实践,自由选择论题或问题,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形成小组的独立观点,同时,小组成员针对小组的独立观点阐释个人认识;②课堂讨论:先汇报各组观点,然后集体交流,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异议,小组成员辩驳;③总结归纳:课后根据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建议,进行整理提交。此过程评价包括:对小组的贡献、课堂答辩表现,学生自评和互评,最终形成的文字材料等。(2)技能考核:考核的范围:个人或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社区常见病临诊能力、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等。主要采用SP(标准化病人)参与考核,并予以及时反馈。3.4.5实践结果。期末考试总成绩(100分)由理论课成绩(30分)、案例分析成绩(40分)、医患沟通(30分)组成,2组学生成绩见表1。实验组理论课成绩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例分析成绩和医患沟通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总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差距较小,而案例分析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临床实践能力较高。除此之外,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课后作业完成质量更高,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4讨论

全科医学的发展、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深化医改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贯彻“分级医疗”制度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提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云服务的在线应用的推广,网络所具有的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使得网络与教育的结合成为一个必然趋势。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即网络化学习,不仅仅是提供给学习者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更重要的是E-learning将改变教学者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改变教育的本质[3]。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能让学习者得到完整的学习体验。但是现阶段,慕课平台及资源的建设主体多元且类型庞杂,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和规范。当慕课与线下教学结合时,便出现了“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学生在线完成知识的学习,而线下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进行答疑解惑、交流知识应用的经验等。翻转课堂的实施对于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以及技术平台的稳定性与便捷性的要求都很高,否则难以保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提供获得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创设情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资料的重组和搜集,提出问题假设,进行验证,进而得出结论。同样,PBL的开展需要大量师资和教学资源的支持,在短时间内难以大面积开展。新型教学模式也被尝试应用于全科医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但是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单一的模式无法满足复杂教学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自觉地从单一的模式建构走向多种模式的联合运用,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例如: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3]、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4]、“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5]、多维互动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6]、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7],等等。这些“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每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扬长避短。不足之处在于现阶段的混合式教学,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系统性,没有从教学理论层面将各种学习要素进行有机融合。我们在理论研究与授课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探索实践,提出以上整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整合式教学策略”的实施关键在于“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各个高校的客观教学资源、教学环境,面对的学生对象不同,课程内容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整合式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冯攀.加拿大医师能力框架对我国制定执业医师能力标准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4):61-63.

[2]田疆,季煦.加拿大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3031-3033.

[3]魏绍蓉,王晓英,刘志强,等.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2):20-22.

[4]林莹莹,魏安娜,陈盈.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J].台州学院学报,2014,36(6):79-83.

[5]庞建华,韦春妙,黄李韦,等.“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7,15(15):136-137.

[6]丁翠红.多维互动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7):102-108.

全科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导,遵循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培养并重、毕业后教育与学位教育并举、定向培养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培养原则。

二、培养目标

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适应社区卫生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服务要求的全科医师和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学科骨干。

三、培养对象

本市及外省市愿意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近两年本科毕业的医师或应届本科毕业生。

四、招生和培养

招生及培养工作在市卫生局指导下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根据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需要组织实施。

五、培养方法和内容

培养时间为48个月,主要分为全科医学理论学习、全科医学临床培养基地实和社区培养基地实践三个阶段进行。

培养内容依据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安排。

六、培养基地

培养主要在全科医学培养基地内进行,培养基地分临床培养基地和社区培养基地。

培养基地由市卫生局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卫生部及市关于培养基地的基本要求进行评定。培养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到五年进行一次重新评定。

七、劳动人事管理

受训人员在培养期间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劳动人事管理,双方签订劳动合同。

外省市受训人员录取后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统一向市人事局办理居住证。

八、培养经费

培养经费按照市、区政府与用人单位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

受训人员规范化培养结束后由用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付一定的培养成本,收回的成本将作为流动经费滚动用于新一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九、资格的认定

受训人员经过规范化培养并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已取得临床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者可依法注册“全科医师”执业资格。

培养期间,受训人员可按规定参加住院医师考试。

全科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7年1月~2018年2月来我社区医学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共202例。所选对象均经血糖、尿糖等检查被确诊为糖尿病,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多饮、多尿等。随机将202例患者分为A组(101例)和B组(101例),A组101例中女性51例,男性50例,患者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0.6±3.2)岁;B组101例中女性52例,男性49例,患者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2.5±3.5)岁。A组和B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比较的意义。1.2管理方法。A组只是采取常规的管理方法,包括指导患者用药,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等。B组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管理,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做好心理安抚工作,让其认识到这种疾病是一个长期治疗的过程,要做好心理准备。并且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尽量减少药物治疗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副作用的影响[1]。其次,做好血糖监测工作。不仅社区医院要做好血糖监测工作,而且还要告知患者进行自我监测,让其明白自我监测的重要性,控制好血糖水平。在餐口、空腹时做好血糖的监测工作,随时掌握血糖变化情况。第三,合理干预饮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个人饮食计划,随时调整食谱。第四,告知患者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包括打太极拳、跳舞以及步行等。同时注意控制好心率,不能在运动中有疲劳感。A组B组均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待患者抽血后立即送入实验室。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的TG、TC、FPG以及HbA1c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详细内容见表1。

3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到大众的身体健康。有研究数据表明,在2004年的时候我国糖尿病人数就突破了3000万[2]。其中比较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占的比重约为95%。这种疾病不仅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社区医学在管理这种疾病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发挥其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血脂,缓解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采取的是全科医学规范化管理,数据显示,A组的TG、TC、FPG以及HbA1c水平明显高于B组。说明该种管理模式效果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主要是饮食结构问题,因此,合理控制饮食很关键,以低糖、低脂的食物为主。这种饮食结构不仅能够控制患者体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及时与患者以及家属交流、沟通,加深对自身病情的了解,增强治疗信心,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自身疾病。(3)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适当的运动能够改善机体对血糖的作用。并且运动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度而定。同时在运动前后需要补充能量,一旦发生低血糖的现象,需要立即减少运动强度。(4)为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强对该病病理知识的宣传度,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耐心讲解。

总之,对于糖尿病采取全科医生规范化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把血糖以及血脂控制在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故值得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康烁,张力辉,高俊香,王丽娟,赵秀君,葛艳红.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影响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10):746-748.

全科范文篇6

【关键词】基层医院;全科护士;培训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培养全科医生下基层是在“新医改”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培养人才的重大举措,而要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构建医护相匹配的医疗体系,才能确保达到“便捷、有效、高效”的医疗服务。相较于国外全科医学培训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现阶段我国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已然形成[1,2,],而全科护士仍以转岗培训为主,至今仍无一所专门培养全科护士的学校。本科教育虽将其列为教育目标之一,但实际上未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全科护士[3],特别是在条件、设备、师资人力相对滞后的基层医院培养进程尤为缓慢。现将我院在进行全科护士培训时遇到的难点及应对策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总床位285张,护理人员135名。设置科室有内科2个、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科2个、手术室、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在岗护理人员117名,其中N4级9名(50±4岁8%),N3级25(40±5岁22%),N2级27名(30±4岁23%),N1级41名(25±3岁35%),N0级15名(25±3岁13%);本科6名(6%),大专98名(84%)。专科护士共10名,其中ICU2名(20%)、急诊3名(30%)、手术室2名(20%)、靜疗1名(10%)、伤口造口1名(10%)、康复1名(10%)。1.1.2参加全科护士培训的标准:在全院N0-N2级护士中选择20名参加培训,年龄22±3。年资3±1。职称结构护师:护士=6:14=30%:70%。岗位结构N0:N1:N2=4:10:6=20%:50%:30%。学历结构本科:大专=6:14=30%:70%。临床工作时间4±2年。1.1.3带教老师标准:选择院内具有带教经验的高年资护士20名进行一对一带教,年资16±9年。年龄结构32±2:37±2:45±5:≥50=3:5:8:4;分别占该年龄段的50%:100%:34.78%:36%。学历结构本科、大专分别为6、14名;分别占该学历群的100%和20.59%。、职称结构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1:13:6=5%:65%:30%。岗位结构N2、N3、N4级护士各3、12、5名,分别占该级别护士的8.33%、63.16%、38.46%。专科护士均在列。

1.2方法

以我市某三甲医院培训全科护士为契机,入选护士培训前参加统一的相关知识笔试后成绩备案后。利用晚间、周休等业余时间参与进行同步培训。因故不能参加者借阅参加学习者的学习笔记及课件自学。将3年培训期分为两期,Ⅰ期(前18月)培训后进行考核,在分析和找出难点问题的基础上,作出调整后再进行Ⅱ期(后18月)的培训。1.2.1Ⅰ期(前18月)培训方法:采用“666”制。1.2.1.1第一阶段:理论授课,时间6个月,将所学理论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Ⅰ类为多学科构成的人文课程,是必修课程和重点考核内容,旨在提高学员人文素养、交流沟通、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及应急能力等知识;Ⅱ类为护理学基础理论课程,是必修课程和重点考核内容,重在加深护理基础专业知识;III类由七大系统构成的器官系统课程,此为业余选修课程,不列为考核内容(在校期间已学)。卷面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1.2.1.2第二阶段:基础技能强化培训,时间6个月,采用小组轮转制进行科室轮转,要求熟练掌握各项护理基础操作技能,通过静脉输液、给氧、胸外心脏按压等二十六项基础技能考核合格后进入第三阶段学习。1.2.1.3第三阶段:专科技能强化培训,时间6个月,继续进行科室轮转,导师“一对一”强化培训,结合临床实际通过床旁教学和情景教学教授专科知识和技能。考核包括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技能操作两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技能、急救技术、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五方面。1.2.1.4考核标准:理论考核以三甲医院对全科护士培训考核为参考依据,由培训老师根据学员、医院具体情况出考题,护理部主任审核对学员进行考试;技能考核参考三甲医院考核标准,二十六项基础技能操作分时分段接着考核,专科技能在轮转科室由培训老师进行考核。1.2.2Ⅱ期(后18月)培训方法:1.2.2.1强化师资理论部分:护理部组织专家设定学习课题[4],指定带教导师学习并要求上交手写学习体会,同时完成课题的PPT在科室讲解[5]。操作部分:要求自学操作视频后在护理部技术组考核过关后再给学员示教。并组织学员的操作考核。逐项进行,不合格者不继续下一项操作。1.2.2.2分层分班:按Ⅰ期考核成绩高低依次分甲乙丙班,按基础水平高低实施对应的理论授课和操作示教,乙班丙班酌情增加学习培训和练习时间。1.2.2.3个性化“一对一”的培训:教与学“一对一”,全程进行学习培训指导和效果的跟踪,并及时作出客观的评价。采取Delphi【6】法征求教学意见,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1.2.2.4强化结合临床病例加强自学并促使实时汇报:期间结合科室实际救治病人,对其病种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护理的问题施行床旁提问和抽考。直到合格为止。过程中还必须完成该专科病人的护理查房、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各一次,撰写并上交小论文一篇。1.3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采用SPSS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Ⅰ期后考核平均成绩:65±4分,与培训前考核成绩(58±4)分相比成绩有所提高,但提高不明显。2.2各项考核结果与岗位级别直接相关,与学历年资间接相关:岗位级别与学历越低成绩越低(表1)。2.3N0-N2级护士Ⅰ,Ⅱ两期依法执业和出院指导各项考核结果比较(见表1,2),P﹤0.05,具有显著差异。后18个月(Ⅱ期)微调培训效果评价:平均成绩:86±4分。较前明显提高。

3讨论

3.1突显的难点问题与实施对策:从表1,2中显示经过Ⅰ期培训后结果:各项知识和技能成绩差。教学组成员组织讨论:分析难点对策及改进措施的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综合其原因在于:一是基层医院条件设备相对滞后、师资人力相对不足;二是培训方式采取“一刀切”,与学员素质高低不一不相适应;三是学员理论知识与操作功底差,理论、操作与临床脱节,拟定出对策并组织实施改进措施后进行效果评价:仪器师资方面:充分利用本院区内和三甲医院的资源共享,组织前往予以集中培训学习;请该专科老师进行授课,并提交教学课件资料供学员自学,结合电子多媒体等进行操作视频的教学,按Ⅰ期考核成绩高低依次分层分甲乙丙班,调整授课时间和内容;针对学员缺陷实施实施重点的个性化“一对一”的培训;结合科室实际救治病人完成护理查房、业务学习、床旁提问和抽考,疑难病例讨论,撰写并上交小论文等学习方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实施笔试考试与操作考核监测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直到合格为止(80分以上为合格)3.2全科护士顺应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需【7,8,9】。培训出知识面广、操作技能强的全科护士意义深远。院前: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为胜任急危重病人的抢救、院内外应急调动支援提供有效支持。院外:面对社区的全科护士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为工作重点,因此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基垫。一个合格的全科护士对护理执业的要求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所以在专业要求上必须体现依法执业和出院指导两方面。3.3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实施的对象是患者,如何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谁做?何时做等;必须在科学的全面的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目的、操作程序方法、注意事项、观察护理要点、并发症等必须全面深入地掌握。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必须烂熟于胸,在观察、分析、处理和护理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在护理记录的书写时才能真正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有理有据。才能有效规避法律风险隐患。3.4社区护理实践技能:全科护士深入社区,主要协助全科医生,承担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卫生保健、精神支持、临终关怀和独立家庭访视等工作。因此,要求全科护士必须通晓内、外、妇、儿等多学科卫生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操作技能以及掌握必要的健康教育内容,尤其是常见慢性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家庭访视、精神支持等。才能得心应手的胜任护理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实惠于民”的初衷,才能真正达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环境的美好愿望。

4结论

在条件设备、师资人力相对滞后的基层医院和受训护士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上进行全科护士的培训,存在的难点是师资和学员素质高低不一;理论知识与操作功底差;理论、操作与临床脱节。应对的对策:要实施“因势利导的个体化培训”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采取因势利导的个体化培训方案:“强化师资、分层分班、因势利导、个性化‘一对一’的培训和强化结合临床病例加强自学并促使实时汇报的模式”是在基层医院进行全科护士培训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张智慧 汪淼芹 李雪梅 单位:四川南充顺庆区人民医院护理部

参考文献

[1]姜润生,杨玉萍,陈存华.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5-8.

[2]EducationCommitteeoftheAssociationofCommunityHealthNurseEducators.Essentialsofbaccalaureatenursingeducationforentry-levelcommunity/publichealthnursing[J].PublicHealthNurs,2010,27(4):371-382.

[3]汪淼芹,苏霖,胡可芹,汪爱茹.全科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设置初探,护理实践与研究[J],2013,10:65-67.

[4]王日芳.规范化培训对基础医院低年资护士素质培养的效果研究,中国医学创新[J],2013,1:152-158.

[5]罗小红.低年资护士临床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外医学研究[J],2011,09:98-100..

[6]代亚丽,姜元芳,孙晓莉.基于Delphi法的成人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护理学杂志[J],2012,27:63-65.

[7]卢建娣,综合科病房护士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应用,按摩与康复医学[J],2015,3:128-129.

全科范文篇7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转发科技部、、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12年科技活动周的通知》,2012年安全科技活动周的举办时间为5月19—25日。为认真开展本届安全科技周活动,推动我街道安全生产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一步提高全街道安全意识,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明确主题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活动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发展安全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以活动开展为抓手,以“五进”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组织丰富多彩的安全发展公益宣传活动。

活动内容

1、成立安全生产服务团,深入企业、学校,进家入户为群众宣讲安全科普知识。

2、在报刊、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体上,宣传安全科普知识、安全标语等。

3、结合各自实际,将安全生产题材的优秀影片送到厂矿企业,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4、围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隐患“清剿”专项行动,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广泛深入持续宣传。

5、组织好辖区内干部职工、师生员工、社会群众等参与2012年市、区安全生产知识有奖问答竞赛活动,提升全民安全科学素养。

重点活动

(一)宣传咨询服务活动

1、科技政策与科普宣传活动。组织街道科协、安管站、工矿企业等有关单位参加。以宣传车、广播、宣传栏、发放书籍资料等形式联合开展科技政策、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参加人员:南城街道居民、职工干部

活动时间:5月19日

活动地点:街道办公大楼门前

组织单位:街道科协、街道安管站

2、组织培训学习有关矿产资源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隐患“清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

参加人员:各工矿企业代表、干部职工

活动时间:5月22日

活动地点:办事处十二楼会议室

组织单位:街道党政办、街道科协街道安管站

(二)科普活动

1、科技进企业。走进企业,组织执法人员对企业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指导治理,与员工贴心交流,让安全生产理念在企业间开花结果。

参加人员:工矿企业职工

活动时间:5月19日—5月23日

组织单位:街道安管站总负责、街道科协、煤管站、矿管所

2、科技进校园。走进学校,带去各种趣味生动的科普书籍;各种科技小创作等科普展品。在校园进行展示,体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参加人员:溪南小学学生

活动时间:5月19日—5月23日

组织单位:街道党政办主办、街道科协、街道关工委

3、科技进家入户。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关注民生、保障安全健康等科技知识宣传材料、科技展板、挂图、现场咨询等形式宣传科技理念,传播普及科普知识。

参加人员:南城街道居民

活动时间:5月19日—5月23日

组织单位:街道党政办总负责、街道科协、街道安管站、

活动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亲自抓,安排专人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抓好科技活动周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确保科技活动周取得实效。

2、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各部门要围绕重大科学事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针对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科技问题,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典型人和事,有效提升全民创新意识。

3、认真落实安全保障。高度重视科技活动周的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安保方案、应急预案,确保安保工作有领导专管、有队伍实抓。

4、各居委会、街直有关单位、工矿企业要根据本次安全科技周的有关要求,及时组织制定活动方案,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活动落实到实处。

2012年南城街道科技活动周标语口号

1、携手共创美好南城

2、科技引领经济,科技惠及民生

3、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创造未来

4、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5、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6、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7、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8、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

全科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遵循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省情的全科医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省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突出整体设计,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当前需要,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突出培养质量,注重服务能力,统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管理。健全激励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1培养模式。实行“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依照国家规定。(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分别负责)

2培养方法和内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3执业准入条件。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负责)

4参加规范化培养人员的管理。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培训期间享受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待遇,财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规范化培养期间原则上不得向个人收取培训(学)费。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5大学基础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等内容。(省教育厅负责)

6研究生教育。从2012年起,逐步扩大全科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按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省教育厅负责)

7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省教育厅负责)

8继续医学教育。做好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并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与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挂钩。(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二)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1转岗培训。选拔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转岗培训合格者,可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省卫生厅负责)

2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对2010—2014年入学的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毕业后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可注册为全科医师。(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3偏远农村定向培训。对到偏远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经2年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但要严格控制比例。(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4提升学历层次。基层在岗医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符合注册条件的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5城乡帮带。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省卫生厅负责)

(三)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1鼓励多种方式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多点注册执业。鼓励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推行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4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全科医生服务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定期公布,并与劳动报酬挂钩。(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四)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1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由物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签约服务及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等获得报酬。具体激励和考核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同时要完善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负责)

4拓宽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必须有合理数量的全科医生岗位。各地可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规范社会零售药店发展,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和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流动机制由相关部门专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四、实施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2月。

1完善政策,制定办法。2011年底前,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财政等部门组织修订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办法或实施细则,并报省政府审定。(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负责)

2开展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宝鸡市作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试点单位,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宝鸡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尽快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并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宝鸡市政府、省卫生厅负责)

3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选择我省现有五所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作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具体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4继续实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转岗培训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5启动“千名待业医学生规范化培训计划”。从2012年起,通过制定特殊用人政策,每年从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200—400人,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2—3年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到2020年前力争为偏远艰苦地区定向培养约1000—20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具体办法由省卫生厅牵头制定。(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6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到2012年,每个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5年12月。

1延续第一阶段启动的工作。

2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2013年对宝鸡市开展全科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逐步在全省推广。(省卫生厅、宝鸡市政府负责)

3推进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前在全省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全科医生队伍和基本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首诊在基层和双向转诊服务模式。(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

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全面实现总体目标。(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工作由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牵头负责,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中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设定专人负责。

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调研论证、积极稳妥推进,务求实效。

省医改办公室对各部门、各地实施情况要加强督导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二)完善政策法规。各相关厅局要加强制度研究,注重政策衔接,形成口径一致、便于操作的全科医生制度政策体系。

(三)落实经费保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以设立奖学金、基金等形式为全科医生培养贡献力量。

全科范文篇9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是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全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和专业的特殊性,其继续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系统、连续的任务,全科医生在学习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指南的同时,仍需及时跟进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技术。短期内的培训虽然可以在临床技术的提高上显现一定的成效,但在慢性病管理和三级预防方面缺乏显著性差异[1]。这也表明在对全科医师的培训形式上需做多样化的尝试,以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面对面的传统教学与数字化的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它既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也增加了教与学的互动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其突出的特点是只需要借助于Powerpoint和微信,将网络MOOC视频、各种课件等推送到学员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实现师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面互动,为持续性学习及反馈提供了便捷[2]。我们在全科医师继续教育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胸痛课程中引入“雨课堂”,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尝试,以期对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所启示。

一、课前准备

(一)硬件准备。通过“学堂在线”官方网站下载“雨课堂”软件,安装成功后,PPT菜单栏就会增加一项“雨课堂”。然后点击微信扫一扫,登录后,即可进行幻灯片的制作及各种视频、音频、文件、图片的插入,同时还可以插入习题与投票等功能。(二)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相关教学资料的推送。根据全科医师对于胸痛识别的特点及技能掌握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段式推送。比如:(1)基础知识:将诊断学相关的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常见心电图检查等内容以PPT形式或习题形式进行预习。(2)背景知识:根据常见致死性胸痛原因,制作思维脑图,将典型症状及体征进行结构化及细节化,以便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3)相关案例及最新指南:推送国内外最新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指南及相关急救视频文件。同时将集中授课时的模拟教学案例提前,告知其需要进行的互动或任务的分配。

二、多形式的课堂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采取了PPT讲授及情境化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课前习题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随时按“不懂”按钮,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其次,通过提供临床真实的急性抬高性心肌梗死案例,分为三幕场景按照诊断、治疗及常见并发症处理逐层推进进行情境化模拟教学,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程度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与老师互动交流,积极参与讨论,深化学习。此时,教师在点评反馈的同时,通过设置优、良、中、差等级,让学员通过手机投票,由同学对参与情境化案例教学的成员表现进行评价,收集的投票结果可以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三、课后学习

通过课堂的进一步学习,教师课后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试卷检验学习效果,同时可以相关疾病的慢病管理及健康教育等拓展资料,以供学员课外阅读及拓展知识面。如胸痛案例中危险因素的预防及监测,如何合理进行基层医院与综合性医院的转诊程序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医患沟通等,可分阶段推送给学员,为学员提供对案例的持续性及纵深关注。

四、课后学习评价与答疑

通过“雨课堂”进行全周期的数据采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员的学习行为,可以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更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建立了教师与学员之间的长期联系,教师定期跟踪相关案例的进展,及时进行知识点的更新及推送,学员亦可实现线上与教师的交流及答疑。从而推动学员知识的持续更新。为检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我们选择了18名学员进行了尝试。大部分学员对这种教学模式表示满意,其优势在于:(1)简单易行,只需要PPT和微信即可以将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建立沟通桥梁,师生间的反馈更多、更及时。(2)具有可重复性,打破了传统授课的即时性,可以回放教学内容,对知识点反复强化,提高了课堂知识的外延性。(3)评价手段多样,客观与主观评价相结合,更有助于了解教学效果。(4)课前—课中—课后知识的多样性与延续性强,更有利于全科医生对于患者慢性疾病的管理与健康教育。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着一些问题:(1)“雨课堂”对于互联网及手机要求较高,且目前课件视频相对资源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规模推广尚需一定时间。(2)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的学员,易分神,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3)部分学员过分依赖课前及课后PPT及答疑,而忽视了课堂教学。

因此,综上所述,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为学员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同时也加强了学员与培训老师的交流互动以及对常见疾病案例的延续性观察。“雨课堂”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课前课后学习的重要手段。然而,其能否达到教学效果,仍需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和施教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子辉,邵利明,吴文君.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9):2383-2388.

全科范文篇10

[关键词]全科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小学

一、研究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大部分是分科课程。人们普遍认为,由于编制所限,规模较小的小学需要任教多门课程的教师。[1]他们就是我国小学教育现实中的全科教师。在课程分科设置、教师分科培养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是如何变成全科教师的呢?他们的专业发展与现实需求构成何种关系?他们专业成长的背景如何影响他们的专业发展特质?本文通过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的调查,试图从小学全科教师任教课程门数、第一学历毕业学校类型、教龄、所任教的学校规模与区域类型等维度比较其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水平,期待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探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规律。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理论界认为具备“综合能力”,能胜任多门课程教学是全科教师最突出的特质[2],因此,我们将小学全科教师的操作性定义界定为教3门及以上课程门数的小学教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广东省粤西四县一市的小学教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镇的非中心小学72所,镇中心小学7所,县级市城区小学6所,地级市城区小学3所,共88所,教师总数3634人,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填答。提交有效问卷3597份,有效填答率98.98%。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然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演变过程,是教师知识、技能和情意等自身专业素质的成长与成熟过程,[3]必然涉及“教师的职业素养、自身认知与反思能力和教学效能感”,还离不开教师与所处社会环境、学校文化和学生需求的互动,[4]对于小学全科教师要强调全人教育和专业的“综合能力”。[2]因此,本研究借助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以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为基点,形成问题结构。再对3所小学的实地调研、教师访谈,收集筛选问卷主题句,编写问卷题目后,经两轮专家评估和多次讨论修改,从教师的专业情感-D1(表中各维度代码,后同)、教学能力-D2、教学方法-D3、适应环境-D4、人际关系-D5、多学科知识和技能-D6、全科能力倾向-D7等七个维度,设计51个题目(表1),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计分,1=完全相符,5=完全不相符,设定教师专业发展自评水平最高为1分,最低为5分。分析显示,问卷的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88,七个维度信度系数α分别为0.75、0.85、0.92、0.83、0.76、0.86、0.84,均高于0.75,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问卷七个维度与总体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84、0.80、0.79、0.77、0.74、0.72(p<0.001),表明各维度与总体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三、结果分析

1.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的总体水平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总体平均得分1.96高于理论中值(2.5)。总体和各维度差异都非常显著(表1)。反映出小学全科教师总体上持自我肯定状态。但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2.76)、全科能力倾向(2.57)两个维度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自我评价低于理论中值。表明小学教师自已意识到了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全科能力,难以应对学校某些专业课程的需要.2.教师任教课程门数与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任教课程门数越多的教师其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总体得分越高,差异非常显著(表2)。专业情感、教学方法、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全科能力倾向等维度也具有显著差异。任教2门课程以下的教师总体和各维度(除适应环境)自我评价最低。任教超过10门以上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自我评价最高。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总体上显著高于任教2门课程以下的非全科教师.3.不同第一学历的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从高中、中师、大专到本科(研究生样本太小,忽略不计),第一学历越高,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除D6)越低(表3)。总体和各维度(除D6),差异非常显著。显示出小学教师无论学历高低,对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所需要的多学科知识技能都不那么自信。4.不同教龄的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评比较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总体和各维度(除D6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得分都随教龄增加而递增(表4),差异非常显著。教龄越长,教师的专业发展自我评价越高.5.不同规模学校的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评比较从100名学生以下,到101-500、1001-2000、501-1000名以上学生规模,五个类型学校的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总体和各维度(除教学方法)平均得分呈中央高两头低分布,2000名学生以上规模的学校教师此项得分略有下降。总体和各维度(除D3教学方法和D2教学能力之外)差异显著(表5)。总的来说,学校规模越小,其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越高;学校规模越大,其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的水平越低。6.不同区域类型学校的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评比较镇的非中心小学、镇中心小学、县级市城区小学、地级市城区小学等不同区域类型学校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得分呈由高到低排列(P<0.001)。总体和各维度(除D3教学方法、D6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都具有显著差异(表6)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一,为什么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水平总体和各维度(除D6多学科知识技能和全科能力倾向)比较高?一则可能是他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应对学校教学任务的硬需求,挑起了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重担而高度自信;二则可能是他们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不足的情况下,勉强以较低的目标期待进行自我评价,导致调查问卷中自我测评分比较高。第二,为什么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水平显著高于非全科教师,且任教课程门数越多的教师,其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水平越高?确实,能够胜任多门课程教学是专业能力强的表现,因此,教师们给予自已较高的评价;也有可能是他们担任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更具自信。第三,为什么中师已经停招20多年了,中师毕业的全科教师占比最多,其次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师专及以上院校毕业的占比最少?这有可能反映了中师毕业教师全科专业能力水平较强,能够承担多门课程,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在学校教学任务的刚性需求迫使他们担任了多门课程。尽管中师毕业的教师充当全科教师比例更高,但不能以此推断,中师有效地提供了全科专业教育,因为中师毕业的教师有更多的留在农村乡镇工作,他们适应现实要求充了当全科教师,而师专以上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更多地在县城和地级市城区工作,学校提供了更多的分科教学工作岗位,因而没有被安排担任多门课程教学任务,较少地充当全科教师。第四,全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自我评价随着教龄增长而增长?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却未能随教龄增长而增长?这说明,全科教师没有随着资历的增长而消极应付,而是不断地精进于专业修炼,他们的专业水平包括全科能力倾向都在与时俱进,也就是说,实践需要确实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实践促使他们在能力方面越来越自信,对自己的专业水平也越来越认可。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难以在实践中系统学习,未能得到提高。第五,为什么大规模学校和近城区学校的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水平不高?其被全科的教师有可能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师,未受到该类学校的重视,因而自我评价水平偏低;也有可能是全科教师在小规模学校和非镇中心小学的实践岗位上得到了较好的锻炼,顺应现实的需要练就了真全科全能的本领。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学历越高,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越低。是学历越高专业发展期望越高,导致自我评价越低?还是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质量?学校规模越小、离城区越远的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越高,是实践环境促使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充分挖掘自身的全科教学能力,满足了农村小学的现实需要?还是由于缺乏高水平的目标参照,而使小规模学校的全科教师在自我评价时忽略了多学科知识技能与全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余小红,杨小微.问题与对策:如何为“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全科教师[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81-85.

[2]钟秉林.积极探索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8):卷首页.

[3]任其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1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