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十篇

时间:2023-04-06 15:11:24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篇1

90年代我国语言应用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姚亚平

对外汉语新闻听读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王新文

"对外汉语”之说不科学 鲁健骥

多元化智能论中的语文教学 王培光

论教学提问语的类型与功能 崔达送

"评点”的涵义和性质. 于立君,王安节

语境的制约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韩彩英

试论现代汉语"新借形词” 罗聿言

汉语语词在商品品牌名称中的运用 杨薇

三字格新词中"谓「名名词×××”格式的语义结构 王洁

中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现状与对策 张先亮

潮汕方言与潮剧的形成 林伦伦

电子文本的简繁转换--关于简体古籍逆向工程的实验报告 郭小武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评介 王均

当代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读许嘉璐新著《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 朱瑞平

应用语言学的新天地--读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 刘海涛

体态语研究的新成果--读身动学新著《体态语》 王葆华

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胡明扬

以规范标准建设为核心,开创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新局面 袁贵仁

《信息处理用词汇研究》九五项目结题汇报

歧义切分与专有名词识别软件 刘开瑛

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

汉语词的概率语法属性描述 俞士汶,段慧明,朱学锋

面向信息处理的词汇语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董振东,董强

方言区普通话测评中的负面因素 杨云

初级阶段口语教学应重视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 李小丽

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感与口语流利性关系初探 张莉

语义模糊性的几种表现形式 吴振国

电话心理咨询导语:结构与功能 高一虹,龙迪

论词语叠连式不礼貌语言 丁崇明

命名与广告行为的语用分析 宗世海

谈公文语言运用的功利要求 方国雄

论导游语言的研究 韩荔华

《现代汉语词典》对异形词的整理及对当前词汇规范的启示 苏新春

略论字母词语的归属与规范 周健,张述娟,刘丽宁

范畴语法 冯志伟

一本好而切题的社会语言学著作--读郭熙著《中国社会语言学》 刘丹青

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 王建华

国内学术会议消息四则

从色彩词的规范谈规范化工作中的语用原则 叶军

并列型标题各并列项的信息量问题 王成宇

香港书面汉语句法变异:粤语的移用、文言的保留及其他 石定栩,王灿龙,朱志瑜

国际学术会议消息三则

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 郭熙

中国大陆商标命名的世纪变迁 曾祥喜

语文现代化中的语文感 王培光

汉语"字/词"公众语感的测量 王立

立法技术中的几种语言表述问题 刘红婴

行政法律语病例析 周晓林

动词类义的抽象原则与方法--动词类义系列研究之二 郭曙纶

如何解决辞书中词性标注的分歧 马彪,邹韶华

语文辞书修订工作的基本特点--从《新华字典》的多次修订想到的 程荣

《现代汉语词典》四音节成语注音的按词分写问题 余桂林

再谈字母词的读音问题 李小华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 李泉

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关于在教育系统试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通知》

继承与创新结合,知识与能力贯通--《现代汉语通论》读后 沈阳

再论汉语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王均

抓住机遇,扎实推进语文改革 --规范汉字及其拼写工具的完善 马庆株

汉语拼音方案修改意见综述 高燕

声调识别错误的统计分析 --语音输入软件测试报告之一 蒋平,吴振国

多音误读与语用频率的关系 杨华

论加强粤方言区普通话教育的研究 方小燕

"副+名"现象研究之研究 杨亦鸣,徐以中

与语气词规范有关的一些问题 齐沪扬

从日语的角度看汉语被动句的特点 杉村博文

试论教学语法的定位 张先亮

新时期语法变异现象研究述评 刁晏斌

颜色词的收词、释义和词性标注 李红印

"令尊"类词语用法的历史考察 周志锋

"一不留神"的非"防备危险或错误"用法探析 程邦雄

《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方言词的考察 刘晓梅

港台出版物中的"氏著" 汪化云

韵律单元边界特征的声学语音学研究 熊子瑜

汉语的七音节篇名 刘云

1994年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述 王晖

吸纳百家自成一体--《文化语言学》(修订本)简评 程乐乐

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通知(第1号)

语言文字应用篇2

关键词: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策略;研究

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教材中介绍了古今汉字字形、字义的变化发展;介绍了各地方言的特点;介绍了熟语、成语的运用;介绍了如何避免歧义句等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目前的《语言文字应用》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就当前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方方面面的原因,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合理进行课程设计

“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学校及教师有选择地设计、开设选修课,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教学要根据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素质,按照课程目标合理进行课程设计。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教师的上课态度、自身素质、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转变目前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现状。

1.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语言文字应用》教材的重视

根据调查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应用》教材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他们认为必修教材是必须要认真讲授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而选修教材则可讲可不讲,不需要特别的投入。这种态度势必会影响教师对《语言文字应用》教材的讲解。正是由于教师对选修课的不重视,才使得目前的《语言文字应用》课堂存在教师只讲教材、教学内容枯燥缺乏新意等现象;教学方法还是“一言堂”教法,教师“一站到底”“一讲到底”。教师的这种态度必定影响学生。正是教师对《语言文字应用》教材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也不重视,学生的听课状态极差。要改变目前《语言文字应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对《语言文字应用》课程的重视。只有足够的重视,教师才会认真挖掘教材,组织教学,深化教学重点。

2.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文化素养是每个专业工作者必备的基础性素养。”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文化的社会责任,因此,教师更要拥有渊博的文化素养。所谓“尊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尊重教师、敬仰教师,才会信服、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取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浓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语言文字应用》教学同样如此。《语言文字应用》涵盖了古今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汉语的词汇、句式、修辞等内容,可谓是涵盖面广、知识量大。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不能做到深挖教材、拓展教材,不能将自身所掌握的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语言文字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现状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发挥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和自身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生对于《语言文字应用》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转变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

1.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对某些事物的学习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最大动力。语文教师要在《语言文字应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教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转变教学模式,联系生活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侧重地加强训练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能力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各有长处和短处。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好,但落实到书面表达上就会出现很多错字;有的学生对古汉语掌握得较少,但对新词语却了解很多;有的学生对熟语知识了解得少,对熟语、成语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有的学生句子表达不准确,发现不了句子的毛病;有的学生修辞手法运用不当,不能理解语言的不同色彩。对于学生在不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有侧重地对其进行训练指导。

参考文献:

语言文字应用篇3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录音、访谈”,“录音”主要用于测试被调查者的普通话水平。问卷内容的制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被调查者自然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籍贯、原居住地、现居住地”,以便利用上述社会变项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二是社区居民语言文字法知识掌握情况;三是社区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宣传及开展情况;四是社区居民普通话水平;五是社区居民规范汉字使用水平。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同时,为了广泛征求被调查者关于“如何促进社区用语用字规范化的建议”,问卷最后辅以两个简述题,如“您认为社区开展哪些活动有利于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经过近五个月的调查,共收回问卷176份,其中有效问卷158份。我们按照男女人数各一半的比例,在6个调查点里各抽取样本20个,共计120个,并将其分为老年、中年、青少年三个不同年龄组,具体情况如下表:从调查样本的职业看,老年样本主要是退休人员或无职业者;中年样本职业体现出多样性,其中个体商户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居多;而青少年样本职业则比较单一,多为学生。从调查样本整体情况看,年龄、性别、职业分布相对均衡,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合理性。

二、社区居民语言文字法知识掌握情况调查与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了解一定的语言文字法知识,有助于提高语言文字使用者的规范化意识。为此,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立了相关题目,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知道、知道、详细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在120个调查样本中,知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被调查者数量为30人,占总人数的25%;能够详细了解其具体内容的则少之又少,仅为10人,占总人数的8%;而不知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被调查者数量高达80人,占总人数的67%。我们同时分组查看了这些被调查者问卷中有关用语用字规范的选题,正如我们所预料的,知道或者详细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社区居民错误率相对较低,而不知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社区居民错误率相对较高。上述调查结果恰恰说明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了解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制约着使用者的规范化程度。为了进一步调查上述40位被调查者“知道或者详细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途径,我们对其问卷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40位被调查者中有16位是通过社区宣传知道或者详细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14位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获得的相关知识,而另外10位则是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了解程度相当高。了解一定的语言文字法知识,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用语用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意识,促进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社区是人民群众居住生活的重要基地,社区宣传也就成为人们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窗口。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进一步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人们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使语言文字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各社区必须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大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区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活动。

三、社区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宣传及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1.社区开展“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宣传活动必要性的调查关于此项内容的调查,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有必要、没必要、无所谓”三个不同选项,具体情况如下表: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20位被调查者中有92位选择了“有必要”,占总人数的77%;有10位觉得“没必要”,其他18位认为“无所谓”,认为“社区有必要开展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宣传活动”的人数还是占绝对优势的。2.社区开展“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实际活动的调查关于此项内容的调查,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大量开展过、少量开展过、从没开展过”三个选项。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120位被调查者中,仅有17位选择了“大量开展过”,占总人数的14%;有55位选择了“少量开展过”,占总人数的46%,其他48位选择了“从没开展过”,占总人数的40%。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在开展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活动方面还存在着重视力度不够的问题。3.社区开展哪些活动有利于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调查在此项内容的调查中,被调查者集思广益,填写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如,举办“汉字书写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播放“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宣传片;组织以“用语用字规范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组织培训班,提高社区居民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水平等等。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能够意识到社区用语用字规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很多社区在宣传、开展相关活动方面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主动性。据我们走访了解,多数社区居民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用语用字规范化相关内容的。多数社区并没有积极组织广大民众参与到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用语用字规范化水平的活动中来。因此,社区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在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活动的同时,增强他们用语用字的规范化意识,营造“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的良好氛围,建设良好的社区用语用字环境,提升社区公民语言文字综合素养。

四、社区居民普通话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相关要求对120位被调查者的语音面貌进行了客观评定。在评定过程中,我们将达到一级水平的评定为“非常标准”;将达到二级水平的评定为“比较标准”;将达到三级水平的评定为“一般标准”;将三级以下水平的评定为“不标准”。普通话水平达到“非常标准”的被调查者人数为27人。他们多为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有6位教师、8位党政机关公务员、5位新闻媒体工作者、8位学生。从职业特点来看,他们或者是学生,或者从事着国家对其普通话水平有相应要求的职业。在推普进程中,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普通话水平达到“比较标准”的被调查者人数为43人。从年龄分布看,老年10人,中年10人,青少年23人;从文化程度看,高中文化程度者最多,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次之;从职业分布看,学生最多,其次是公共服务类从业人员;从籍贯看,有36位是土生土长的吉林市人,另外7位被调查者来自非北方方言区、但在吉林定居已超过10年。普通话水平达到“一般标准”的被调查者人数为28人,其中中年被调查者略多,他们多数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且多为个体商户。普通话水平“不标准”的被调查者人数为22人,他们多数年龄较大、无职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均为近5年由非北方方言区搬至吉林定居。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话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然没有达到标准。从以上调查结果看,普通话水平达到“非常标准”、“比较标准”、“一般标准”的被调查者人数已达98人,仅有22人普通话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从比例上看,6个社区居民普通话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五、社区居民规范汉字应用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问卷设置过程中,我们走访了6个社区,对社区设施用字、商户招牌、广告用字等不规范用字情况拍了照片,并将其放在调查问卷中,让被调查者加以判断并改正。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目的地设计了一些选择题,涵盖了“错字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各方面,用以调查社区居民规范汉字实际应用水平。我们将被调查者在问卷中体现出来的上述三个方面的错误率按照不规范程度排序,“错字、别字”现象居第一;“繁体字”现象居第二;“异体字”现象居第三。对于这三种不规范现象,我们做出如下分析:1.“错字、别字”现象分析。调查问卷中,很多被调查者将“批发零售”写成“批发另售”、“干豆腐”写成“干豆付”、“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据我们统计,“寻狗启事”写成“寻狗启示”的错误率高达96%。我们结合被调查者的自然情况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一现象一方面和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有一定关系,一些没有受过学校正规教育的被调查者错误率较高;另一方面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盛行,手写机会大大减少也有一定关系。在访谈中,很多被调查者反映,他们平时使用电脑办公,基本没有机会手写,遇到不会写的字,输入拼音,电脑自动生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被调查者容易写错字或别字。2.“繁体字”现象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四条规定,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一)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二)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三)招牌、广告用字;(四)企业事业组织名称;(五)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为了调查社区居民对于上述规定是否了解以及对“繁体字”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相关题目。调查结果显示,一些被调查者,尤其是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且酷爱书法艺术的被调查者,在与“繁体字”有关的调查项目中错误率较高。为此,我们结合问卷对一些被调查者进行了访谈。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的相关规定并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些人认为,写繁体字是一种时尚行为,是“文化人”的标志。显然,他们并没有真正读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关规定,对于繁体字的使用范围产生了错误看法,因而也就不能从一定高度上认识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3.“异体字”现象分析在本次调查中,除了“错字、别字、繁体字”现象外,滥用“异体字”现象也很突出。如,将“停车场”写成“停车塲”,将“却”写成“卻”,认为“雞蛋”、“眼涙”正确的被调查者人数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87%、91%。访谈中,一些被调查者被问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有关内容时,多数表示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在调查中,还有少数被调查者干脆认为汉字的使用是个人行为,与他人无关,无所谓规范与否,能看得懂就行,这种错误思想必定会影响其汉字应用的规范化程度。

语言文字应用篇4

[摘要] 店名是经济社会中最普通、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商家店名的语用问题不少,其具体表现形式为求大、求洋、求异和其他情况。商家店名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语言生活状况,也折射出人们的语用心理。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应用 商家 店名

店名即商家的名称,亦是招牌。好的店名,对消费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商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足,对商家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商家多、店面多,因此,各种店名五花八门、目不暇接。然而,在观察了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商家店名以后,笔者发现我国不少店名的用语用字不太规范。经过对湖南的湘潭、长沙和衡阳三市的重点调查,笔者记录了当前我国商家店名中存在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某些不良现象,从社会语用(societal pragmatics)的视角,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求大

为了显示自己势力雄厚,也为了吸引顾客,当前商家普遍存在一种求大心理。规模稍大的店铺的店名一般用“城”,例如:图书城,电脑城,汽车城,电器城,电影城,美食城,洗脚城,,火锅城,家城,电玩城,卡拉OK城,文具城等。普通的商店往往取名为“超市”,例如:百货超市,图书超市,网络超市,食品超市,服装超市等。湖南衡阳某银行的营业所就自称“金融超市”。明明是规模小、面积不大的店铺,却取名为“中心”,例如:休闲中心,美容中心,按摩中心,练歌中心,洗浴中心,美食中心,信息中心,打印中心,网络中心,婚介中心,广告制作中心,废品回收中心等。

商家求大心理导致店铺名称与其实际规模不符,给消费者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同时,也让顾客有担心商家欺诈的顾虑。这样的店名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作用,反而会使顾客望而却步。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俗语也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些古训都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商家绝对不能靠虚浮的店名来哗众取宠,理想的店名,加上货真价实的商品,再加上一流的服务,才是商家成功的保障。目前我国广告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浮夸之风,尤其是医药类广告,任意地夸大疗效、功能、作用,请名人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过分夸大事实的广告,包括商家店名,违反了《广告法》,引起了广告受众的反感,甚至引起官司。

二、求洋

店名作为商家从事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不少商家以为有了洋店名,就可以提高自身档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更大。所以就用西方名称命名,这样的洋店名在我国随处可见。例如:杜鲁门摄影社,路易十八酒吧,华盛顿餐馆,凯撒服饰店,罗马休闲中心,夜巴黎卡拉OK厅,希拉里美容美发中心等等。湖南衡阳市有一家发廊的店名是“莱温斯基”,下面还有一行文字,赫然写着“克林经贸有限公司”,有意无意地把“克林顿”的“顿”字给省略了,叫人摸不着头脑。2005年笔者与湘潭市翻译协会的成员一道考察了湘潭市河西、河东几条主要街道的店名问题,调查发现借用西方名称的店名不少。例如:凯旋门大酒店,卡萨布兰卡休闲所,罗马假日酒吧,蒙娜丽莎服装店,维多利亚中西餐厅等。部分店名干脆全是英文,或者其他国家的语言,例如:Menroe(美容中心),Elizabeth(服饰店)等。商家大都认为这样的店名“洋气”、时髦,能吸引顾客,尤其是年轻人。再说,对含有外文的名称,普通百姓通常不会去认真分析、探究。有的店名是英汉对照,但绝大部分的翻译有问题。例如河东的一家店名“汽车保姆”(维修中心)就简单地译成“Car Nurse”,“东方威尼斯”(咖啡店)的英文名称是“Orient Venice”,“ⅩⅩ大药房”译成了“The Big Pharmacy of ⅩⅩ”,等等。

中央电视台曾经在新闻联播中报导说湖南长沙有十多家娱乐场所被工商部门勒令更名,因为其名称分别是“路易十八”、“皇帝”、“贵族”等宣扬颓废、腐化的东西。中央电视台也曾报道过深圳的洋店名泛滥成灾,如“麦当劳”、“拿破仑”、“凯撒”等随处可见。这样的不良倾向和商家崇洋的心理,有误导青少年的负面社会效应,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

三、求异

一些商家为了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别出心裁,尽力使其店名独树一帜。他们往往采用仿拟的手段,或者利用人们早已熟悉的名称,或者利用谐音,使自己的店名对顾客产生某种影响。某台商的珠宝店就取名为“石头记”,使消费者马上就联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湖南长沙一电脑城就取名为“百脑汇”,使消费者马上就联想到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这样巧用文学作品名称或一字之改的店名,的确与众不同,而且还贴切生动,有风趣幽默之功效。但许多店名却因为过分求异,导致语用失误。例如,某因为沿用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我国台湾的称呼“福摩萨”(Formosa)而引起公愤,被勒令更名。

有些谐音手段就更加离谱了。例如:留得华(服饰店)Vs刘德华;最高发院(理发店)Vs最高法院;发新社(理发店)Vs法新社;棕楠海(洗浴中心)Vs中南海。这样的店名,直接仿拟名人或政府机关名称,是一种不太妥当的做法。这样的商家店名,实质是片面追求标新立异,是对“创意”二字的歪曲理解和滥用。尽管目前从法律、法规上无法认定商家构成对名人、机关的侵权,广告法也没有规定商家名称不能与名人、机关同音,商家在广告活动中利用仿拟的修辞手段,钻政策空子,大打球,有意“巧妙”地利用人们共有的百科知识,其语言的语用合适性(appropriateness)荡然无存,也是对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的歪曲理解。这样的做法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与我国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背道而驰,应当由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或坚决予以取缔。

四、其他情况

我国商家店名不规范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良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店名中有错别字、简化字。例如:“常来座餐馆”中的“座”应该是“坐”,“花得来美食”中的“花”应该是“划”,某招待所在楼顶高耸着“工商招待所”,门口却醒目地书写着“恭商招待所”。已经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现在还有不少人误当规范的简化字在使用。例如:不少中小城市舞厅的“舞”普遍使用“午”字,停车场的“停”用的是“仃”,某土鸡蛋店名中的“蛋”用的是“旦”。另外,许多地区油漆店的“漆”字,电影院的“影”字,餐馆的“餐”字,都使用“简化字”。其实,“二简方案”试行了一段时期就被废止,但目前的状况是废而不止,不少字仍在社会上流行,鱼目混珠,造成混乱,尤其是影响青少年。其次,一些店名反映出了商家的封建迷信思想。不少店名采用了所谓吉祥数字,例如:168发屋,九九餐馆,5899休闲会所,3Ⅹ3鞋店,360度酒吧,等等。再次,带有“王气”的店名不少,例如:皇宫酒楼,皇朝食俯,太子休闲中心,天子娱乐中心,王爷槟榔店,可谓是全民皆帝,满街是王。目前所谓“怀旧”的饭店牌名称不少,例如:,大锅饭,ⅩⅩ大食堂,无产阶级大饭店,等等。此外,我国还有许多店家名称,明明是喧嚣的城市里的小居民区,偏偏叫“ⅩⅩ山庄”,里面是昏暗肮脏的网吧,却取名为“钻石金柜”,狭窄的街边小店,却美其名为“时尚简爱精品屋”。有的店名更是语码混用(code-mixing),例如:阿敏de店,E网情深,健康life生活,漂亮女人美容美体Spa生活馆。还有的店名甚至由乱改成语而来,例如:常来常网,食全食美,浴众不同,一网情深等等。

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彼特曾经说过,现代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教会和学校相匹敌。广告主宰着宣传工具,它在公众标准形成中起者巨大作用。曹志耘也指出,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应用。作为广告的一个重要成分,商家店名也同样具有影响力,它同其它形式的广告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店名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是人们认知活动的反映。可以说,店名表现出了人们真实的语用心理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折射出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

商家店名的诞生离不开创意,但创意绝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创意来源于信息、知识和经验,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方面,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看待语言生活的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及时跟踪研究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处理好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商家店名中存在的语言文字应用的种种不良倾向,说明了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生活中缺乏有力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机制,也说明了我国的社会语用制约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同时也说明了有关商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不重视祖国神圣的语言文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颁布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就明确规定广告使用的语言文字,应当规范、标准,广告用语用字,不得使用错别字,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避免商家店名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要纠正我国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不良现象,有关各方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更要自觉维护我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广告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刘秀玉:新编简明英语广告写作手册[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2

[5]石裕晶陈寅涛:英汉、汉英广告写作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6]孙戈卢颖:广告语言魅力[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

[7]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张金海:经典广告案例评析[M].省略/bbs/lofiversion/index.php?t1050.html

[10]超强店名集锦 news.省略/a/20060323/001057.htm

[11]赵沁平: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语言文字应用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语言文字 应用 教学

为把握高职高专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现状、改进高职高专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我们抽样调研了四川省内阿坝师专等五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汉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调研方法主要是在网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回收有效答卷280份;此处,我们统计了这五所学校2006、2007、2008级连续三届毕业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级情况及其他语言文字竞赛活动的情况;同时,组织调查队实地调研了这5所学校校内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一、高职高专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

测评对象分为四个组别,A组(修完了《现代汉语》课程的师范类学生,主要为中文、综合文科等专业)、B组(未学习《现代汉语》课程的师范类学生)、C组(修完了《现代汉语》课程的非师范类学生,主要涵盖了文秘、新闻、导游等专业)、D组(未学习《现代汉语》课程的非师范类学生)。测评的成绩统计见下表:

以下作分项分析:

(一)语音方面

1.读音规范

读音规范的问题解决得较好,得分率达到70%。错误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异读词的读音规范,如把“呆(dāi)板”的“呆”错读为ái,把“琴弦(xián)”的“弦”错读为xuán;二是多音多义字问题,如把“露(lòu)面”的“露”错读为lù,“称赞、匀称、秤砣”中“称”的读音顺序应为chēng、chèn、chèng,而完全答对的仅为28%。

2.拼写

不熟悉拼写规则,使用比较混乱。错误主要出现在:一是儿化词语的拼写,60%的学生出现错误;二是轻声词语,由于不知道哪些是轻声词语,70%的学生都标注了声调;三是uo、ou这两个韵母在音节中标调时,按规定调号应标在“o”上,40%的学生误标在“u”上,如“lòu”标成了“loù”。

3.听音、辨音

第7、8题是两段音频资料,根据四川方言录制而成,要求学生仔细审辨后指出有哪些语音错误(缺陷)并说明原因,内容涵盖了平翘舌音声母、前后鼻音尾韵母、声调等多个方面,得分率仅为32%,大多数学生能指出哪些地方读错了,但是不能准确说明原因,对声母的发音部位、韵母发音的舌位口型、声调的调值等的判定似是而非,A组学生的情况好些,得分率为48%。

4.普通话水平测试

就这五所学校2006、2007、2008级连续三届毕业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情况来看,二级甲等占24%,二级乙等占42%,三级甲等占30%,还有4%的学生为三级乙等。A组和C组学生的情况明显好于另外两组。以阿坝师专为例,中文、初等教育、综合文科三个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二甲过级率达到86%,而体育、数学、物理等专业仅为21%。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外,主要是不同专业的语言氛围、课程开设不同,尤其是不同专业对普通话过级的职业要求不同。比如阿坝师专要求中文、初等教育、综合文科等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否则就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其他专业只要求二级乙等。

(二)汉字书写

汉字书写涉及错别字、繁简字、笔画、笔顺、字体等内容,基本要求是正确、工整、规范。调查表明,学生在常用汉字的笔画数、笔形和笔顺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第9、10题,平均得分率仅为38%),如“延”字,第四笔是“竖折”,误认为“竖”和“横”两笔;再如“车”字的第三笔该写“横”,学生却先写了第四笔的“竖”。错别字频繁,第11题,46%的学生把“虐待”的“虐”写成了“”,58%的学生把“假设”的“假”写成了“”;很多同学没看出“投机捣把”的“捣”应该是“倒”,“儒子可教”的“儒”应该是“孺”,甚至近40%的学生没看出“涣发”和“脉膊”中的错误(该写成“焕发”和“脉搏”)。其实,单看“捣”和“倒”、“儒“和“孺”、“涣”同“焕”、“膊”和“搏”,是较容易区分的,关键是教学时没有把字义跟词义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加上日常运用中的随意性,因此产生上述错误。

在调研的学校中,仅有两所学校面向非师范生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但选课率不足20%。第13题要求根据字形辨别字体,得分率为68%,第14题要求分别用楷书和行书书写给定的八个汉字,C组和D组得分率低于50%(A、B两组高出5个百分点)。五所学校开办的宣传专栏及校内张贴的海报、广告、启事等,54%是打印的,马克笔书写的占32%,毛笔书写的仅为14%。

(三)词义理解和词语运用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考查:1.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表示的意思;2.多义词在话语中表示的意思;3.同义词的区分和准确选用。相对而言,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比对多义字的理解要好些。第17题列出了12个含有“发”的词语,要求根据词语中“发”的不同意义进行归类,得分率为18%,大多数学生没有把“发音”“发电”“发光”“发怒”中的“发”的意义正确区分开来。第18题要求区分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得分率则达到了54%。第19题同义词选用,涉及到“解除、废除”和“欺侮、欺压”两组词,得分率为60%。第20题要求区分“我们”和“咱们”的用法,75%的学生不知道“咱们”的所指对象必须包括说和听双方在内。第21题要求在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的、地、得”,看似日常的运用,失分率却高达60%,学生把握不住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不会根据句法结构来选择用词。

用词能力还表现在词语的灵活换用和词汇的丰富程度上。调研表明,学生的词汇量贫乏,运用呆板、单调。第23题要求使用5个以上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人的心情不好,多数学生只能给出“悲伤”“郁闷”“伤心”三个常用词语,还出现了“愁绪”“伤痛”“急躁”等不恰当的词语。第24题词语接龙、第25题要求分别写出5个含有 “马”和“龙”的成语,得分率均未超过50%。

(四)标点符号和数字用法规范

第26题考查省略号的用法,得分率为28%。省略号是六个圆点,但如果是一段话的省略,则用十二个圆点,独占一行;另外,用了“等”或“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第27题考查问号的用法,得分率为62%,问题主要出在“你是学英语呢,还是学俄语?”这一句上,大部分同学使用了两个问号。

考查数字用法的三道题中,错误率最高的是第29题,为75%,“5·4运动”应改成“”,既不能使用阿拉伯数字,也不能使用间隔号;第30题要求写出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大写形式,完全写正确的不到15%。

(五)阅读理解

主要考察学生联系具体语境,结合句子本身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及句法层次来理解语义的能力,涉及到词义、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调查表明,学生不善于联系语境来分析语义,对句法结构和文意理解似是而非。第31、32、33题是歧义辨析,考查学生联系语境来分析语义的能力,试题没有提供具体语境,要求学生自己来补足,得分率仅32%。“他原来是个工人”一句中,由于“原来”一词本身的多义性造成歧义,既可以表达“以前”义,也可以表示“恍然大悟”义;“这个人谁也不相信”一句中,由于施受关系的多样性造成语义指向不明,既可以是“不相信这个人”,也可以是“不相信谁”;“车子没有锁”,谓语部分可以是状中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结构不同,表达的意义截然不同。第34、35题是修辞分析,得分率为35%,其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兼用了排比、回环、拟人、比喻四种辞格,完全答对的不到10%,主要问题是没有发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中的回环用法。而第36题《雷雨》中繁漪说:“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这里的“风暴”,表面指大自然的暴风骤雨,实际用的是比喻义,指生活中的矛盾激化和生死搏斗,这里需要借助上下文来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该题得分率不到30%。

(六)语言综合表达

语言的综合表达,总体要求是准确、得体、简明、生动。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修改病句,检查学生表达的准确(正确)度,得分率为38%。在“我们共同创造了今天繁荣富强的新生活”中,宾语跟其定语不能搭配,可把“繁荣富强”改为“美好富裕”,该题错误率高达76%;“只听得一阵阵鞭炮声,把我惊醒了”,这个句子没有主语,把“只听得”去掉就行了,该题得分率也不到30%。第40题是应用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写份申请报告,重在考查得体、简明的问题,虽然得分率达到了62%,但提供的信息是“因暴雨冲刷造成桥梁毁坏,申请专项财政支持以修复”,据此可判断,“报告”应该是递交给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却有28%的学生把学校或老师当做报告对象;另外,约三分之一的报告没有申请单位或申请人的详细信息,仅在最后署名。第41题是句式变换,考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其一是要求用两个不同的句子来替换“一口水他都不喝”,一般都只写出了“他不喝一口水”,能写出“他一口水都不喝”(或“他连一口水也不喝”)的仅25%。第42题是修辞创作,要求运用排比、比喻、夸张三种辞格来描写大学新生报到的热闹场面,字数不超过60字,得分率为46%。

二、对高职高专语言文字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高专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着实令人震惊。显然,他们还不具备将来职业需求的语文基本功,缺乏以汉语作为母语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薄弱与偏差,另一方面,对主要承担这项任务的语言文字课程及其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基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的语言文字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性实用型专门人才(非研究型),而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第一要素。 因此,语言文字课程的根本任务不应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的传授,而应该是基于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语言实践,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为核心,从听、说、读、写的方方面面入手,扎扎实实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汉字规范化水平及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

(二)充实、整合语言文字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语言文字课程门类少,课时被大量压缩。除中文专业外,一般仅开设了“普通话”课程,只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开设了“书法”和“口语表达”选修课,但选修的学生不到20%。针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建议将“普通话”“书法”“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且保证均不少于三个学分的课时。目前各校开设的“口语表达”课程主要是教师口语,对其他专业的效果不明显,选修的学生也少,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编制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口语训练自编教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就中文专业开设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而言,需要进行重复性内容的整合,着力加强其与实践教学课程的衔接,改变目前各自为阵、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况。

(三)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扎扎实实推进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改革

语言文字教学的核心是突出应用性,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语言运用和训练中锻炼和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高职高专语言文字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首要任务。以往的语言文字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在于理论和实践脱节。所谓的实践主要是讲讲练练,练为讲服务,或者仅仅体现为单项的技能训练或竞赛,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因此,语言文字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着力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落实上下工夫。

1.在教学大纲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教学大纲要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和系统性,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方法及教学目标,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在各门课程的总学时中,安排专门的实践学时,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真正落实。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实践要求,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设计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全方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用实践教学理念指导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总结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材中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如选用鲜活的语言实例、设计实践性较强的练习题、思考题等。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形成精讲、多练、研讨的教学新模式,创设语言教学情境、注重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答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社会实践,如方言调查、报刊语言规范调查、社会用字调查、网络语言评析等,以拓展社会实践的空间。

4.改革考试方式,构建语言文字能力测评体系

针对语言文字课程的特点,建立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相结合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要有体现实践教学环节评价的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在试题中增加考核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比例。同时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体系,实施技能等级制度。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0SA088]、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点课题[ASA10-07]“高职高专现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彭巧燕.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及意义[J].中国成人

教育,2008,(3) .

[2]潘文,延俊荣.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构成之我见[J].教育与

职业,2006,(11).

[3]曹国军,王进.关于职业院校整合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设想[J].

职业教育研究,2009,(2).

[4]王艳慧.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

2009,(8).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语言文字应用篇6

2014年11月,我有幸在上海参加了国培,在活动中聆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讲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吴忠豪教授和沈大安教授的讲座。吴教授和沈教授从课标的解读谈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变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讲解,使参加培训的老师受益匪浅。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但是我国多年来的语文课的教学形态就是讲读课文,通过课文来达到理解思想内容、理解表达形式,教师把感悟思想内容、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而我们这样教学分明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作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教语文”就成了“教课文”。这样的语文课就缺少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吴教授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认知―实践―迁移的过程。语文教学要侧重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读学写。

回忆自己的语文教学不也是没有把握课标的理念吗?以我设计的《傲霜篇》第二课时目标为例。以前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不畏的高尚情操。2.了解作者的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3.激励学生向学习,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改后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热烈、茂盛、争妍斗艳”等重点词语体会不畏的高尚情操。2.了解作者的表达特点,学习对比的写法及作者选择落叶植物时的选材严谨。3.模仿课文最后一段,用“我爱它们――我爱它们――我爱它们――我更爱它们――”的句式写一段话。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前面的教学目标过多侧重于教学内容,并且笼统。改后的目标比较明确,详细地说明要完成的任务。

再如:《永不放弃》一文,我把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1.学习本课生字,会读“迪、详”等6个生字,会写“篇、详”等6个生字,重点指导“激”“篇”“资”的书写。2.按课后习题2的提示,按“描述梦想”“坚持梦想”“实现梦想”分出段落。3.引导学生通过题目概括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详尽描述、慎重、原封不动”等词语复述课文内容。感受概括和复述的区别。

只有认真把握课标的理念,才能走出语文课堂的误区,阅读教学才能告别内容分析。

语言文字应用篇7

关键词: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语言文字应用;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30-01

经过总结与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中“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基本上可以归纳到以下五个层面:跨学科学习与实践、阅读著作与交流、阅读与写作应用文、创设情境与语言口头应用、观察与创新。现简要论述一下前三个层面。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

(一)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课程目标: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一目标强调跨学科学习语文和对生活中语言的运用。相对应的教学建议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要落实这一目标,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目标并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跨学科学习语言文字,除语文老师之外,其他各科老师很难具备自觉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意识。其次,针对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并不是在课堂中。所以这一目标有些宽泛。因此,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之上,对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应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传授并努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良好习惯。

(二)阅读著作与交流

课程目标: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联系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文字交流。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分析有关问题,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这一目标强调阅读与交流,这是很明显的。因为阅读、交流与写作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文学名著也可以是各学科教材,甚至是其他同学的作文(主要用来找错),在接受规范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浸染下,同学之间,课堂之上,创设情境开展适当的写作与口头交流,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文学名著的阅读。但是,高中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文学名著往往又是长篇巨著。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我想,语文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书目,这些书,不要太长,但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应规范,优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接受正确的语言文字应用浸染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但是,学生也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辨析语言的不当与错误。藉此,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与能力。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与演示文稿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更多的体现在技术层面。当然,在此过程中会牵涉到语言文字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方面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纸本上解决。如果运用电脑则会增加技术难度。这些在计算机课上再学习可能更加方便一些。

(三)阅读与写作应用文

课程目标: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教学建议: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和语言风格。

阅读・鉴赏与应用・拓展是高中必修与选修课的两个目标。而阅读与写作应用文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目标。阅读与写作往往是一个整体。通过对应用文的写作,可以了解学习应用文准确、简明、得体的文风。使学生在这种文体的浸染中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写作应用文则更能体现语言文字的应用,尤其是应用文的写作,对培养学生扎实、严谨的语言文字功底有良好作用。

二、结论

语言文字应用篇8

笔者参与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前期调研和起草工作,这里谨就颁行该法的意义以及该法的特色等,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和粗浅看法。

一、

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意义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门法律,它的颁行是我国社会语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事实上的“全国通用”地位,增进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使口语书面化的工具。用嘴把要说的话说出来,用文字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才能实现正常的交流沟通。因此,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对整个社会和全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语言文字问题在世界各国引起不同程度的重视,许多国家把国语看作民族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并体现在本国的宪法里。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现有142部成文宪法中,有79部规定了国语或官方语言,占55.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70多种语言、50多种文字,不同民族、地区间的交流需要有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的语言文字,这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现代汉语有八大方言,方言隔阂必然会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形成障碍;汉字笔画繁多、异体众多、难写难认,用字不规范现象也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造成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正处于关键时期,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富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推广、普及民族共同语——普通话,都更加需要推行全国通用的规范汉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全国通用”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强加给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维系一个国家的文化纽带和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这次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普通话、规范汉字“全国通用”的地位,顺应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对语言文字的必然要求。

(二)有利于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早在共和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就及时把这项工作提到日程上来,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有关的研究和规范标准拟制工作。50多年来,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颁布了诸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及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等一系列规范标准,这些规范标准对普通话的推广和规范汉字的推行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使得我国社会语言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与旧中国相比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伴随近些年社会语言生活的空前活跃,语言文字应用中某些混乱现象和不健康倾向也随之出现,与此同时,计算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化任务非常繁重,单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本体的规范而言,我们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两个术语的界定问题,就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认为目前的定义本身不够科学和严密;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在执行过程中都有一些不便操作和把握的地方;规范汉字所依据的各个字表,由于制定和的时间跨度很大,出台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参与研制的单位和个人不断变化,字表与字表之间也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现象。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新的思考。笔者认为,学术上对这两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看法是不奇怪的;由于语言文字本身是动态发展的,人们对它的研究也应该是逐步深入的;任何规范标准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需要适时地进行修订以使之完善。有鉴于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不将这两个学术定义写进法中,笔者认为是充分留有余地的明智之举。况且由于国家多年来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加之教育的普及和新闻媒体的示范作用,人们对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认识一般是清楚的。法律不规定这两个定义,不仅不会影响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工作的进行,反而会促使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学术界,进一步加强相应的研究和尽快修订完善有关的规范标准,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加规范、丰富和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必要前提和先导工程。关于语言文字工作同普及教育、发展科技的关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7年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有过一段十分透辟的论述。他说:“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是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作为协调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工具,语言文字服务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加速科技进步来说,中文信息处理是高技术的重点之一,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相应的应用研究水平,则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先决条件。就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说,主要在于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语言文字能力又是文化素质中最基本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除了思想和专业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该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载《推广普通话宣传手册》,语文出版社,1999)当前,人类文明的历史已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实现生产、办公、日常生活、图书情报和印刷出版自动化等已成为现实,语言文字的服务领域正由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拓展到“人机交际”,其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今后五到十年,可以预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将大幅度提高,信息产业将快速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统一和规范这一先决条件,更有赖于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研究尽快突破词处理、句处理、语义处理某些“瓶颈”的制约,早日实现汉语自然语言的自动处理,即实现高度“智能化”的“人机对话”。考虑到全球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五条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的使用作出了明确规定,我们应该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来加深对这一条款的时代内涵及其深远影响的认识。

(四)有利于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管理。现代社会是法治的社会,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自然也不例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台以前,语言文字应用的管理主要靠政策性文件,权威性小,规范性差,法律依据不足,致使一个时期以来,尽管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做了很多努力,语言文字应用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某些滞后现象。比如:有些地区方言盛行,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还没有真正成为风气;社会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乱造简体字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业热衷于取洋名、洋字号,在营销活动中乱造音译词;信息技术产品中语言文字使用的混乱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出版物、广告、商店招牌、商品包装和说明中滥用外文,等等。上述混乱现象,自然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广泛关注。1990-1996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议案和提案就达97项,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加速语言文字立法的议案28项。特别是1996年语言文字立法的呼声最高,在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有227位代表提出了7件要求对语言文字进行立法的议案。1997年,在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又有164位代表提出了5件要求对语言文字进行立法的议案。因此可以说,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起草列入立法计划,与两会代表、委员的积极呼吁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该法的顺利通过并颁行,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无法可依的尴尬状况。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作为执法主体,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精神实质,把握好法律、政策界限,提高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能够有效运转的执法机制,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逐步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全面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五)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否合乎规范、标准,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座城市、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和形象。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特别是用词、用语的混乱与城市的“脏、乱、差”一样,既影响城市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用法律的形式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对于提高公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内容的符号和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主要调整的是语言文字的“形式”问题,但是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方面的不良倾向,也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该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条款主要是针对前一段社会上存在的用谐音乱改成语、对中小学生造成误导的现象和在思想内容上有殖民、封建、色情、庸俗、低级趣味等种种不健康色彩,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等作出的原则规定。由于《商标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以及《广告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条例》、《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已经对语言文字表达内容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和规范,故本法虽然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但第五条的原则规定同样是很重要的。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主要特色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初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2000年2月起改现名。伴随名称的更改,内容相应作了调整)的调研起草工作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于1997年1月正式启动,到2000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前后历时3年零10个月。该法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的时间里制定出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当前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大环境比较有利;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多年来形成了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和比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公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逐步在提高;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地方语言文字立法的实践经验和依法管理的初步经验,并有国外语言文字法制建设的某些做法和经验可资借鉴,等等。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外部因素。有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再加上参与起草的同志的不懈努力,才形成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不同于其他类似法律的鲜明特色。

(一)重在引导。这部法律定位于“引导”法而不是惩戒法,因而“重在引导”是其最为显著的特色。笔者认为法律这样定位是准确的。有的同志或许会因为在这部法律中没有处罚一类强制性的条款而担心它的有效性,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该法定位于“引导”,顺应了语言文字自身发展和使用的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语言文字问题不同于其他问题,简单地进行处分或处罚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收到实效。语言文字立法的目的,是引导公民共同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标准和有关规定。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所说:“语言文字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其发展演变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同时,一个国家和民族,或者一个人,使用语言文字正确与规范的水平,与其行为规范意识、所受文化教育程度有直接关系。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水平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在这样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政府的引导应该是得力的,有效的;有关部门应该意识到法律这样规定实际是加重了自己的职责,要把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纳入议事日程,要学会和善于根据法律做好引导工作。”(《在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座谈会上的讲话》,载《语文建设》2001年第1期)

(二)实事求是。这部法律的制定从我国现阶段语言生活的实际和语言文字自身发展演变的特点、规律出发,正确处理了推行语言文字规范与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丰富、发展的关系问题,以及语言文字的主体化与多样化的关系等问题,因而科学、适用、可行。推行语言文字现行规范与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丰富、发展的关系是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态度、做法,实际反映着不同的语言文字规范观。比如对待词语的规范问题,学术界通常采用提倡、引导的方式予以解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此不做硬性规定,实际上肯定了学术界的处理方式,因为通过法律硬性“规定”在什么场合只能用某个词语而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是不妥当的。大家知道,语言中的词汇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大系统,任何一种语言的丰富和健康发展,都无例外地需要从方言词、古语词、行业语甚至外来语言成分中汲取营养,因此语言中新成分、新用法即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是正常现象,对此不宜大惊小怪或过多地指责、非议。因为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不是要人为地规定一些条条,把活生生的语言“框”死。从动态、发展的语言规范观来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从语言文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出发,在立法中较好地体现推行语言文字规范与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丰富、发展的关系以及语言文字的主体化和多样化的关系等,因势利导,多做促进工作,绝对不能简单化、一刀切,搞纯而又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样处理语言、特别是语言中词汇的规范问题,笔者以为比较妥当,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三)刚柔相济。刚柔相济体现在法律条款中,就是既坚持原则,又有一定的弹性。在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基本政策上,这部法律原则性相当强。我国实行“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歧视”“各民族都有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语言文字基本政策。这次立法,把“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上升为法律,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我国现行语言文字的通用范围有所不同,分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通用语言文字两个层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实际上也就等于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范围。自然,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并不是要限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在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可同时并用。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问题不属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调整的范围,故该法只原则规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在管理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调整的是社会交际行为,而不是个人使用。具体说,管理范围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政府行为和大众传媒、公共场合的用语用字,针对的是国家机关、学校、出版物、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屏幕、公共设施及招牌、广告、商品包装和说明、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公共服务行业和信息技术产品中的用语用字,而对个人使用语言文字则只作引导,不予干预。这样规定,较好地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再比如,在规定使用普通话的同时,该法对需要使用方言的特殊情况和领域也作出了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并不是要求在所有的场合都不能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而是把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因此该法也规定了允许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场合和特殊情况。上述规定,既符合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符合语言文字规范化是一个渐进的工作过程的特点,又体现了一定的弹性和柔性。

(四)简明扼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只有四章28条,但高度精炼,重点突出,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学术上留有余地,“其文本本身就是规范化的典范”(江蓝生评语)。这一特色,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得到广大群众认可的一个原因,难怪就连原先对语言文字立法持有怀疑态度的某些同志,看了法律文本后也改变了看法,表示此法可以接受。

以上四个特色集中体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法律文本中,但形成这些特色,则是参与起草的同志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领导下,多方听取意见,认真思考,反复讨论修改的结果。它是起草班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语言文字应用篇9

关键词: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资源;创新

当代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不仅关乎语言文明的传承,更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把当代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作为我们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当代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呢?

一、应当对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引起高度重视

语言文字是体现国家文明的标志,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更是判断国家信息化建设程度的评测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语言文字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科技的进步也使得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发达,并逐渐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各个领域对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对我们个人影响深远,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体现,要想在软实力方面取得长远进步,我们就要将语言文字用信息化技术武装起来,对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引起高度重视,运用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语言文字,提高国民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热情,自觉主动地学习并掌握好语言文字,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不只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竞争,更是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实力的较量,而语言文化作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更是需要我们引起关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不得不引起对语言文字的高度重视,作为承载信息的基础,语言文字已经在多方面影响我们的生活,大力发展好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才能打好国家文化的基础。

二、做好语言文字的资源建设

语言文字的资源建设能为信息化的运用提供基础,是信息化建设的依托,做好语言文字的资源库建设,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出发,比如,将传统的词性标注库向语义知识库转变,在视频、语音和多媒体资源里融入文本资源、为信息化建设添加更多的语言文字材料,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对语言文字进行编排和整理,为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数据来源。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语言文字提供多方面的依据,让信息化建设变得更加便捷,因此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针对资源库的建设也表示支持,比如建设了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中华经典资源库等一系列语料库、知识库以及文化资源库,在合理保护国家语言资源,提高语言文字使用标准化,推动语言文字资源建设及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创新规划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要不断变化,传统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尤其是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发生改变,很多传统的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们的时代要求,反而影响我们的效率,因此,创新显得十分迫切,我们不应该再把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局限于仅仅是对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用创新的观念应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合理规划好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我们需要利用创新意识,拓展看问题的视野,对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建设有一个全面认识,看到语言文字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深意,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信息化的技术支持,更是涵盖我们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和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为此,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加快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建设,做好资源整合和对全局的调控,协同各个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工作,推出符合时展的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方案,真正使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当代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对我们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加强各个领域对语言文字的利用,使信息化更好地为语言文字服务,让我们的生活和语言文字信息化变得更加贴切。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要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以科技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国家可持续的文化软实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准备。

参考文献:

语言文字应用篇10

学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大理州教育局  大理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的通知》(大教语〔2018〕3号)及《洱源县教育局  洱源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的通知》(洱教字〔2019〕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一种能力”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两种意识”即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师目标。熟悉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普通话水平达标,汉字应用规范、书写优美,具有一定的朗诵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熟练掌握相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普遍具有自觉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自豪感。

(三)学生目标。普通话水平达标,口语表达清晰,交流顺畅;掌握相应学段应知应会的汉字和汉语拼音,具有与学段相适应的书面写作能力、朗读水平和书写能力;具有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组织领导

成立语言文字规范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负责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

三、创建时限

按州、县教育局要求,2019年完成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建设任务。

具体步骤:

1、根据《洱源县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建设进度安排表》要求,对照《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于5月10日前完成自评工作,向县教育局申报复评。申报材料一式两份,包括:①大理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学校申报表;②大理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学校自评表;③大理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学校自评报告(即对照自评分撰写出我校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2、5月底迎接洱源县教育体育局的复查,复查达标后,向大理州教育局上报验收材料,接受省、州级验收和复查。

四、工作要求

1、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设立“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宣传栏、永久性宣传标语、提示信息牌;开展汉字书写竞赛、朗诵活动等,把国家、省、州各级有关开展学校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工作的文件精神及时传达到学校广大师生,增强师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师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师生充分认识到在所有学校开展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长效机制。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日常管理。通过培训、考核等形式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通过各学科教学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熟练规范的使用普通话,掌握和使用应知应会的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书写规范。最终达到每名教师在授课、教案、板书、课件、试卷、作业批改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语、用字和书写规范。普通话成为校园日常使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