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4:50:30

语言变化

语言变化范文篇1

人类创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进行人际沟通,传播人类文明与进步,传承科学创造与发明。其实语言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目前世界尚存的2000多种语言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英语的影响面最大,实属世界上最活的两种语言。究其发展规律。人们不难发现:语言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生存,在变化中才能求发展。

作为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翻译,也难免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翻译工作才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二、语言的变化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仅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1、时事政治引起的变化

时事政治引起的语言变化频率最高。速度最快。世界风云变幻莫测,每一次有影响的政治事件。都会导致一些新词汇的出现。比如1815年,拿破仑军队在比利时城镇滑铁卢遭到惨败,于是英语就出现了短语“meetone’sWaterloo”,用来比喻遭到惨败或受到致命打击。所以当我们今天说:

Ifyoudon’ttakemyadvice,youwillmeetyourWaterloo,

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你会全军覆没的。

再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肆屠杀犹太人。到处发动侵略战争,妄图独霸全球。于是英语中就出现了Nazi(纳粹)、Gestapo(盖世太保)、fascist(法西斯)等与二战有关的字眼。到了冷战时期,theColdWar(冷战)、nuclearthreats(核威胁)、nucleararmament(核军备)、twosuperpowers(两个超级大国)等词语频频出现。到了八十年代末,美国出与自身利益的考虑,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实施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于是便有了theGulfcrisis(海湾危机)。后来又出现了Kosovocrisis(科索沃危机)。近几年美国一直坚持其NMD(NationalMissileDefenseSystem国家导弹防御系统),2001年美国遭受了September11Attacks(9.11袭击),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首次国情咨文时提出theAxisofEvil(邪恶轴心)的论调。

汉语的情况也不例外。五、六十年代。人们经常喊口号“打倒美帝国主义”(DownwiththeUSimperialism,),用“”(thePeople’sCommunes)、“”(theGreatLeap)、“三面红旗”(theThreeRedBanners)等字眼。到了,又有了“无产阶级”(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红卫兵”(theRedGuards)、“大字报”(dazibao或bigcharacterposter)。还有后来的“”(theGangofFour)。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便出现了“改革”(reform)、“开放”(openingup)、“四个现代化”(theFourModernizations)。现在又有了“三个代表”(threerepresenting,[未加补译])、“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s)、“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等。近年来我们中国要“和平崛起”(peacefulrising)或“和平发展”(peacefuldevelopment)就要建立“和谐社会”(harmonioussociety)乃至“和谐世界”(harmoniousworld)。这类词汇无不含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充分反映了时事政治的变化。但它们的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许多政治性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政治事件的结束,也逐渐淡出甚至销声匿迹。当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新政治事件的出现。又会涌现出新的词汇。

2、经济变革引起的变化

经济作为社会的命脉,在语言的发展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模式会不断变更,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这就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语言。来表达这类新经济。比如原来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称peasant。farmer的意思是“农场主”,而现在更多地则用farmer。相比之下,peasant从事的是小规模、初级的农业生产,而现在的farmer们则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再如,mill指工厂时,指过去的手工作坊,现在除纺织业、造纸业以及面粉厂继续延用mill外。更多地则用factory、plant、works、甚至manufactory。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heavyindustry、lightindustry、insuranceindustry、serviceindustry;经济又分为marketeconomy、plannedeconomyindividualeconomy,collectiveeconomy、stateeconomy;经济领域中的stockmarket、stockcompany、corporatio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GNP、GDP、OPEC、APEC、WTO,还有代替了the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的EuropeanUnion,以及取代了法国franc、德国mark、意大利lira等12国货币的Eurodollar。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语言变化。如“三资企业”(enterprisesinthreeformsofventures,[补译太长,故未引用])、“经济特区”(specialeconomiczone)、“高新技术开发区”(hi-teehdevelopmentzone)、“西部大开发”(thegreatdevelopmentofwesternChina)、“厂长负责制”(systemofoverallleadershipbvthefactorydirector)、“任期目标管理制”(managementbvobiectivesduringtermofservice)、“满负荷工作法”(full-loadworkmethod),等等。相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更新的经济类词语出现。

3、文化、生活引起的变化

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体现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和生活的变革同样会带来语言的变化。在唐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选派高僧玄装跋山涉水。留学印度数十载。取回并组织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国引入了佛教文化,并将其在中国发扬光大,形成不同的佛教派别(如藏传佛教),并东渡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佛教才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也正因为佛教的输入,汉语言中才有了“释加牟尼”、“如来佛”、“舍利子”、“观音菩萨”、“阎王”、“魔鬼”、“阿弥陀佛”等佛门用语。同时,沿着古丝绸之路。伊斯兰文化也传人中国。还有景教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基督文化。于是汉语中就有了“天国”、“地狱”、“上帝”、“教堂”。后来又有了“幽默”、“浪漫”、“歌剧”、“钢琴”、“吉他”、“号”、“交响乐”等词语。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走出国门。输往国外。比如中国的宗教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也被外国所接受。于是英语中就有了Confucianism、Taoism、teaparty、teatime、silk、china、Chinesefood、chopsticks、chopsuey(炒杂碎)、qipao等词汇。

文化的变化必然引起生活的变化,这一点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尤为突出。在中国,现在过ChristmasDay、Fool’sDay、Valentine’sDay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见面hug。告别kiss或说bye-bve的人比比皆是,许多人身着suit。脖子系着tie。一派gentleman风度。逢年过节寄张postcard,看望亲朋好友送束flower,购物用creditcard,饿了吃KFC或Macdonald。渴了喝coffee、Coca-Cola、Sprite,出门不坐bus,要搭(打)taxi,病了不说“看病”,却说seeadoctor。想娱乐可跳disco、唱karaoke。再想刺激点还可跳bungee。这方面老外也不示弱,讲putonghua、唱jingju、练gongfu、包jiaozi、吃chowmein(炒面)、玩mahjong、穿qipao的老外也逐渐多了起来。4、科技发展引起的变化

二十世纪科技发展迅猛。二十一世纪知识、信息“大爆炸”,它们给语言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和本世纪初,我们先后有了雷达(radar)、激光(laser)、原子弹(atombomb)、核武器(nuclearweapons)、航天飞机(spaceshuttle)、导弹(missile)、潜艇(submarine)、飞机(plane)、麦克风(microphone)、录音机(recorder)、复印机(copyingmachine)、摩托(motor)、引擎(engine)、电报(telegram)、电话(telephone)、计算机(computer)、网络(network)、因特网(Internet)、电子邮件(E-mail)、克隆(clone)、纳米、(nanometer)、信息技术(IT)、黑客(hacker)、博客(blog)、Vista(微软开发的最新操作系统,目前尚无正式译法),等等。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其发展速度之快就连最新的词典也应接不暇。面对大量蜂拥而至的科技新词汇,就连翻译工作者有时也不得不原封不动地照搬,难怪许多文章中经常会夹杂一些英文字母、单词、或缩略语。

三、翻译的变化

翻译是两种语言进行交际的媒介。如果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没有马列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翻译就没有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正是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通过翻译,把马列主义介绍给了中国人民。唤醒了广大的劳苦大众,从而产生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才有了今天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而面对当今不断进步的社会和飞速发展的科技。翻译依然承载着“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重任。

翻译是互动的,就英汉两种语言来说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对语言中出现的新东西、新变化。有些人主张直译(包括音译和移译,也称零翻译或不译),有些主张意译。还有些主张音意兼译。但无论直译、意译还是音意兼译,其翻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是直译。彼时也许成了意译,因此翻译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自己。

1、音译变意译

音译是翻译最简捷的手法。在大量外来语涌入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不懂或不完全懂它们的意思。所以只好囫囵吞枣,先音译过来。然后再逐渐地去理解。最后改成意译或音意兼译。例如granllilar先音译为“葛朗玛”,现意译为“语法”;proletarian和bourgeoisie先音译为“普罗列塔利亚”和“布尔乔亚”,后意译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socialism最早被音译为“索昔阿利司”或意译为“安民新学”“养民学”,后由梁启超把日语音译的“社会主义”移植过来。才有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再比如laser先译为“莱塞”,后译为“激光”;telephone先译为“德律风”,后译成“电话”;democracy和science先音译为“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后意译为“民主”和“科学”;penicillin先音译为“盘尼西林”,后意译为“青霉素”;engine先音译为“引擎”,后意译为“发动机”;antitrust先音意兼译为“反托拉斯”。后意译为“反垄断”。

2、意译变音译

有些词汇意译起来较长或容易引起误解,所以逐渐又改成音译。如英语的party。以前经常译成“会”或“聚会”,但英语中的party太多,有eveningparty、teaparty、birthdayparty、Christmaspartylcocktailparty、coming-outparty、dinnerparty,farewellparty、gardenparty、going-awayparty,NewYear’sEveparty、singlesparty、surpriseparty,等等。汉语的“聚会”的确难以应付如此之多的party。况且汉语“聚会”又有聚众闹事之嫌,所以有时将其音译为“派对”。再如show的意思是“表演”“演出”,makeashow过去经常译成“进行表演”。现在经常把show译作“秀”,makeashow译成“作秀”。而且还引申出“脱口秀”“时装秀”等词。再比如clone的意思是“无性繁殖”。现在直接音译为“克隆”;internet一开始译为“国际互联网”,现音意兼译为“因特网”;E-mail译作“电子邮件”,现在有人译成“伊妹儿”;modem意译为“调制解调器”。现被电脑爱好者音译成“猫”;bye-bye过去译成“再见”,现在音译成“拜拜”;fans过去译作“……谜”。现在译成“粉丝”;office过去是“办公室”,现在有人译作“奥菲司”;partner过去是“搭档”、“合伙人”。现在是“拍档”。

在将汉语中某些特有的东西译成英语时也存在类似现象。如早先把“饺子”译成dumpling,dumpling的英文解释为smallroundmass0fdoughsteamedorboiledwithmeatandvegetablesinside,即“里面包着肉和菜的面团”。但中餐中包馅的食品种类太多了,所以干脆把它们分别译为baozi、iiaozi、wonton、tang’yuan;“白酒”先译成alcohol,alcohol含有“酒精”的意思,容易把白酒和工业用酒精混淆起来,所以音译成baijiu;早先把“武术”译为Chineseboxing,但英语boxing的意思是“拳击”,中国的武术和拳击还不太一样。而且种类较多,后来又译为martialarts,似乎还不够准确。所以现在直接音译为gongfu、wushu、qigong、tajjiquan;过去把“豆腐”通常译为beancurd,因为豆腐由中国传往世界各地,而且在国外颇受欢迎,家喻户晓,所以现在英语就有了toufu这样的词汇:把tabletennis改成ping-pong,mandarin改成putonghua均属于这一类。

3、音译意译并存

如上所述。在外来语的翻译过程中,有些从音译改为意译,有些从意译改为音译。有些改译后就舍弃了原先的译法。有些改译后仍保留先前的译法,有些音译和意译可以无条件互换,有些音译和意译在特定条件下不能互换。如motor音译为“摩托”、“马达”。意译为“发动机”:microphone音译为“麦克风”,意译为“扩音器”、“微音器”、“话筒”;bus音译为“巴士”。意译为“公共汽车”;party音译为“派对”。意译为“聚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互换。不会产生歧义。但有些词,互换它们的音译和意译会产生歧义或讲不通。如model音译为“模特儿”,音意兼译为“模型”。但人们通常说“时装模特儿”、“人体模特儿”。如果说“时装模型”或“人体模型”。就会产生歧义;反之,人们通常说“塑料模型”、“铸造模型”,一般不说“塑料模特儿”或“铸造模特儿”。再如modern音译为“摩登”。意译为“现代的”,我们可以说“摩登时代”、“摩登女郎”,但不说“摩登科技”、“摩登社会”,更不能把“四个现代化”说成“四个摩登化”。

4、移译

移译是把源语中的词原封不动地搬到目的语中,即不译或零翻译。例如日常生活中见到的VCD、DVD、CT、CPU、CDMA、BBC、VOA、GND、GDP、WTO、OPEC、APEC、UN、PK、DNA、SARS等均属于这一类,还有夹杂在文章中间的英语单词甚至句子。尤其是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类科学书籍和文章。几乎是中英文参半。移译的优点是最精确地保留了源语的全部含义,但缺点是刚开始会增加阅读困难,使不熟悉英语的读者无法理解。所以在移译的初始阶段。应附上必要的汉语释义。待大多数人熟悉其含义后,方可放心使用。就像现在再没有多少人为不懂WTO、TV而苦恼一样。而且有些词汇在经过一段移译之后,又会变为音译或意译。如过去人们一直用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2000。现在有人将Windows译作“视窗”。

语言变化范文篇2

关键词:语言;变化;翻译;音译;意译

一、概说

人类创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进行人际沟通,传播人类文明与进步,传承科学创造与发明。其实语言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目前世界尚存的2000多种语言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英语的影响面最大,实属世界上最活的两种语言。究其发展规律。人们不难发现:语言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生存,在变化中才能求发展。

作为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翻译,也难免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翻译工作才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二、语言的变化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仅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1、时事政治引起的变化

时事政治引起的语言变化频率最高。速度最快。世界风云变幻莫测,每一次有影响的政治事件。都会导致一些新词汇的出现。比如1815年,拿破仑军队在比利时城镇滑铁卢遭到惨败,于是英语就出现了短语“meetone''''sWaterloo”,用来比喻遭到惨败或受到致命打击。所以当我们今天说:

Ifyoudon''''ttakemyadvice,youwillmeetyourWaterloo,

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你会全军覆没的。

再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肆屠杀犹太人。到处发动侵略战争,妄图独霸全球。于是英语中就出现了Nazi(纳粹)、Gestapo(盖世太保)、fascist(法西斯)等与二战有关的字眼。到了冷战时期,theColdWar(冷战)、nuclearthreats(核威胁)、nucleararmament(核军备)、twosuperpowers(两个超级大国)等词语频频出现。到了八十年代末,美国出与自身利益的考虑,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实施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于是便有了theGulfcrisis(海湾危机)。后来又出现了Kosovocrisis(科索沃危机)。近几年美国一直坚持其NMD(NationalMissileDefenseSystem国家导弹防御系统),2001年美国遭受了September11Attacks(9.11袭击),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首次国情咨文时提出theAxisofEvil(邪恶轴心)的论调。

汉语的情况也不例外。五、六十年代。人们经常喊口号“打倒美帝国主义”(DownwiththeUSimperialism,),用“”(thePeople''''sCommunes)、“”(theGreatLeap)、“三面红旗”(theThreeRedBanners)等字眼。到了,又有了“无产阶级”(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红卫兵”(theRedGuards)、“大字报”(dazibao或bigcharacterposter)。还有后来的“”(theGangofFour)。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便出现了“改革”(reform)、“开放”(openingup)、“四个现代化”(theFourModernizations)。现在又有了“三个代表”(threerepresenting,[未加补译])、“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s)、“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等。近年来我们中国要“和平崛起”(peacefulrising)或“和平发展”(peacefuldevelopment)就要建立“和谐社会”(harmonioussociety)乃至“和谐世界”(harmoniousworld)。这类词汇无不含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充分反映了时事政治的变化。但它们的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许多政治性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政治事件的结束,也逐渐淡出甚至销声匿迹。当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新政治事件的出现。又会涌现出新的词汇。

2、经济变革引起的变化

经济作为社会的命脉,在语言的发展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模式会不断变更,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这就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语言。来表达这类新经济。比如原来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称peasant。farmer的意思是“农场主”,而现在更多地则用farmer。相比之下,peasant从事的是小规模、初级的农业生产,而现在的farmer们则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再如,mill指工厂时,指过去的手工作坊,现在除纺织业、造纸业以及面粉厂继续延用mill外。更多地则用factory、plant、works、甚至manufactory。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heavyindustry、lightindustry、insuranceindustry、serviceindustry;经济又分为marketeconomy、plannedeconomyindividualeconomy,collectiveeconomy、stateeconomy;经济领域中的stockmarket、stockcompany、corporatio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GNP、GDP、OPEC、APEC、WTO,还有代替了theEuropeanEconomicCommunity的EuropeanUnion,以及取代了法国franc、德国mark、意大利lira等12国货币的Eurodollar。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语言变化。如“三资企业”(enterprisesinthreeformsofventures,[补译太长,故未引用])、“经济特区”(specialeconomiczone)、“高新技术开发区”(hi-teehdevelopmentzone)、“西部大开发”(thegreatdevelopmentofwesternChina)、“厂长负责制”(systemofoverallleadershipbvthefactorydirector)、“任期目标管理制”(managementbvobiectivesduringtermofservice)、“满负荷工作法”(full-loadworkmethod),等等。相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更新的经济类词语出现。

3、文化、生活引起的变化

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体现了文化的发展。文化和生活的变革同样会带来语言的变化。在唐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选派高僧玄装跋山涉水。留学印度数十载。取回并组织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国引入了佛教文化,并将其在中国发扬光大,形成不同的佛教派别(如藏传佛教),并东渡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佛教才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也正因为佛教的输入,汉语言中才有了“释加牟尼”、“如来佛”、“舍利子”、“观音菩萨”、“阎王”、“魔鬼”、“阿弥陀佛”等佛门用语。同时,沿着古丝绸之路。伊斯兰文化也传人中国。还有景教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基督文化。于是汉语中就有了“天国”、“地狱”、“上帝”、“教堂”。后来又有了“幽默”、“浪漫”、“歌剧”、“钢琴”、“吉他”、“号”、“交响乐”等词语。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走出国门。输往国外。比如中国的宗教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也被外国所接受。于是英语中就有了Confucianism、Taoism、teaparty、teatime、silk、china、Chinesefood、chopsticks、chopsuey(炒杂碎)、qipao等词汇。

文化的变化必然引起生活的变化,这一点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尤为突出。在中国,现在过ChristmasDay、Fool''''sDay、Valentine''''sDay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见面hug。告别kiss或说bye-bve的人比比皆是,许多人身着suit。脖子系着tie。一派gentleman风度。逢年过节寄张postcard,看望亲朋好友送束flower,购物用creditcard,饿了吃KFC或Macdonald。渴了喝coffee、Coca-Cola、Sprite,出门不坐bus,要搭(打)taxi,病了不说“看病”,却说seeadoctor。想娱乐可跳disco、唱karaoke。再想刺激点还可跳bungee。这方面老外也不示弱,讲putonghua、唱jingju、练gongfu、包jiaozi、吃chowmein(炒面)、玩mahjong、穿qipao的老外也逐渐多了起来。

4、科技发展引起的变化

二十世纪科技发展迅猛。二十一世纪知识、信息“大爆炸”,它们给语言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和本世纪初,我们先后有了雷达(radar)、激光(laser)、原子弹(atombomb)、核武器(nuclearweapons)、航天飞机(spaceshuttle)、导弹(missile)、潜艇(submarine)、飞机(plane)、麦克风(microphone)、录音机(recorder)、复印机(copyingmachine)、摩托(motor)、引擎(engine)、电报(telegram)、电话(telephone)、计算机(computer)、网络(network)、因特网(Internet)、电子邮件(E-mail)、克隆(clone)、纳米、(nanometer)、信息技术(IT)、黑客(hacker)、博客(blog)、Vista(微软开发的最新操作系统,目前尚无正式译法),等等。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其发展速度之快就连最新的词典也应接不暇。面对大量蜂拥而至的科技新词汇,就连翻译工作者有时也不得不原封不动地照搬,难怪许多文章中经常会夹杂一些英文字母、单词、或缩略语。

三、翻译的变化

翻译是两种语言进行交际的媒介。如果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没有马列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翻译就没有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正是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通过翻译,把马列主义介绍给了中国人民。唤醒了广大的劳苦大众,从而产生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才有了今天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而面对当今不断进步的社会和飞速发展的科技。翻译依然承载着“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重任。

翻译是互动的,就英汉两种语言来说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对语言中出现的新东西、新变化。有些人主张直译(包括音译和移译,也称零翻译或不译),有些主张意译。还有些主张音意兼译。但无论直译、意译还是音意兼译,其翻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是直译。彼时也许成了意译,因此翻译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自己。

1、音译变意译

音译是翻译最简捷的手法。在大量外来语涌入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不懂或不完全懂它们的意思。所以只好囫囵吞枣,先音译过来。然后再逐渐地去理解。最后改成意译或音意兼译。例如granllilar先音译为“葛朗玛”,现意译为“语法”;proletarian和bourgeoisie先音译为“普罗列塔利亚”和“布尔乔亚”,后意译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socialism最早被音译为“索昔阿利司”或意译为“安民新学”“养民学”,后由梁启超把日语音译的“社会主义”移植过来。才有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再比如laser先译为“莱塞”,后译为“激光”;telephone先译为“德律风”,后译成“电话”;democracy和science先音译为“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后意译为“民主”和“科学”;penicillin先音译为“盘尼西林”,后意译为“青霉素”;engine先音译为“引擎”,后意译为“发动机”;antitrust先音意兼译为“反托拉斯”。后意译为“反垄断”。

2、意译变音译

有些词汇意译起来较长或容易引起误解,所以逐渐又改成音译。如英语的party。以前经常译成“会”或“聚会”,但英语中的party太多,有eveningparty、teaparty、birthdayparty、Christmaspartylcocktailparty、coming-outparty、dinnerparty,farewellparty、gardenparty、going-awayparty,NewYear''''sEveparty、singlesparty、surpriseparty,等等。汉语的“聚会”的确难以应付如此之多的party。况且汉语“聚会”又有聚众闹事之嫌,所以有时将其音译为“派对”。再如show的意思是“表演”“演出”,makeashow过去经常译成“进行表演”。现在经常把show译作“秀”,makeashow译成“作秀”。而且还引申出“脱口秀”“时装秀”等词。再比如clone的意思是“无性繁殖”。现在直接音译为“克隆”;internet一开始译为“国际互联网”,现音意兼译为“因特网”;E-mail译作“电子邮件”,现在有人译成“伊妹儿”;modem意译为“调制解调器”。现被电脑爱好者音译成“猫”;bye-bye过去译成“再见”,现在音译成“拜拜”;fans过去译作“……谜”。现在译成“粉丝”;office过去是“办公室”,现在有人译作“奥菲司”;partner过去是“搭档”、“合伙人”。现在是“拍档”。

在将汉语中某些特有的东西译成英语时也存在类似现象。如早先把“饺子”译成dumpling,dumpling的英文解释为smallroundmass0fdoughsteamedorboiledwithmeatandvegetablesinside,即“里面包着肉和菜的面团”。但中餐中包馅的食品种类太多了,所以干脆把它们分别译为baozi、iiaozi、wonton、tang''''yuan;“白酒”先译成alcohol,alcohol含有“酒精”的意思,容易把白酒和工业用酒精混淆起来,所以音译成baijiu;早先把“武术”译为Chineseboxing,但英语boxing的意思是“拳击”,中国的武术和拳击还不太一样。而且种类较多,后来又译为martialarts,似乎还不够准确。所以现在直接音译为gongfu、wushu、qigong、tajjiquan;过去把“豆腐”通常译为beancurd,因为豆腐由中国传往世界各地,而且在国外颇受欢迎,家喻户晓,所以现在英语就有了toufu这样的词汇:把tabletennis改成ping-pong,mandarin改成putonghua均属于这一类。

3、音译意译并存

如上所述。在外来语的翻译过程中,有些从音译改为意译,有些从意译改为音译。有些改译后就舍弃了原先的译法。有些改译后仍保留先前的译法,有些音译和意译可以无条件互换,有些音译和意译在特定条件下不能互换。如motor音译为“摩托”、“马达”。意译为“发动机”:microphone音译为“麦克风”,意译为“扩音器”、“微音器”、“话筒”;bus音译为“巴士”。意译为“公共汽车”;party音译为“派对”。意译为“聚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互换。不会产生歧义。但有些词,互换它们的音译和意译会产生歧义或讲不通。如model音译为“模特儿”,音意兼译为“模型”。但人们通常说“时装模特儿”、“人体模特儿”。如果说“时装模型”或“人体模型”。就会产生歧义;反之,人们通常说“塑料模型”、“铸造模型”,一般不说“塑料模特儿”或“铸造模特儿”。再如modern音译为“摩登”。意译为“现代的”,我们可以说“摩登时代”、“摩登女郎”,但不说“摩登科技”、“摩登社会”,更不能把“四个现代化”说成“四个摩登化”。

4、移译

移译是把源语中的词原封不动地搬到目的语中,即不译或零翻译。例如日常生活中见到的VCD、DVD、CT、CPU、CDMA、BBC、VOA、GND、GDP、WTO、OPEC、APEC、UN、PK、DNA、SARS等均属于这一类,还有夹杂在文章中间的英语单词甚至句子。尤其是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类科学书籍和文章。几乎是中英文参半。移译的优点是最精确地保留了源语的全部含义,但缺点是刚开始会增加阅读困难,使不熟悉英语的读者无法理解。所以在移译的初始阶段。应附上必要的汉语释义。待大多数人熟悉其含义后,方可放心使用。就像现在再没有多少人为不懂WTO、TV而苦恼一样。而且有些词汇在经过一段移译之后,又会变为音译或意译。如过去人们一直用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2000。现在有人将Windows译作“视窗”。

语言变化范文篇3

关键词:汉语言发展偏义复词发展变化

一、在汉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语音、语法与词汇三个方面都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相比较而言,词汇的变化发展是最为显著的,它几乎是在不停地随时展而产生变化。有些词语古代常用但现代少用或几乎不用了,有些词古今意义或大同小异或完全不同,也有些词在结构上和表达运用上与古代大相径庭。我们常见的汉语中的偏义复词的变化也是很有特色的。解惠全《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宋学农《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周本淳《古代汉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上述观点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汉语发展运用的实际语言情况看,这些概念已认识到偏义复词的共性,而对偏义复词由于时展变化所表现的不同还认识不够。这里我们对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在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的表现与现代汉语中的情况加以比较分析,看看偏义复词在汉语发展中的变化。

二、古代汉语中,从结构上看,偏义复词表现为:一是大部分双音合成词都经历了一个由词组逐渐凝固为词的过程,有一个很长的临时组合阶段,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现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例如:

1.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诗经·邶风·绿衣》)

2.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例1“衣裳”联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2“衣裳”无偏义,“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各自原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

3.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

4.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例3“国家”无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例4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

5.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

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例5“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例6“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失”指“失败”,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

7.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汉书·张汤传》)

作为偏义复词的“短长”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够紧,允许颠倒成“长短”,而“长”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按张安世的话,意思是不要自己夸张,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实际意义。

8.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议》)

“缓急”无偏义,“缓”指“缓和”,“急”指“急迫”,是单音词连用。

古汉语偏义复词结构上的表现之二是,没有固定的组合形式,可以任意组合替换,陪衬语素不定位,时前时后。如:

9.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韩非子·初见秦》)

10.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

例9“利害”偏用“利”义,“害”无义,陪衬语素在后。例10“利害”偏用“害”义,“利”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11.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短长”偏指“长”,“以为殊无短长”即认为很没有能耐。“短”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12.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1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例12“出入”偏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3“出入”偏在“出”,“入”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14.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行》)

15.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例14“死生”只偏向“生”义,“死”无义,陪衬语素在前。例15“死生”偏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在后。这些例句都说明,陪衬语素具有不定位时前时后的特点。

三、从意义上看,古汉语偏义复词表现为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素的意义并未消失,凝固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哪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有时可从特定上下文词语的互相照应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可联系前后文句意的相承贯通上来确定偏义;有时也可从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却是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例如:

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

“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穰”起陪衬作用。

2.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汉书·梅福传》)

“仇”,指管仲,齐桓公重用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只偏指“逆”,“顺”起陪衬作用。

3.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辨,不能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孔子因谗被逐,墨翟因谗被囚,故“谗谀”偏指“谗”,统承前文“季孙之说”、“子冉之计”而言。

4.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曹操,《薤露行》)

“沐猴而冠带”是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之“带”只为凑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

5.江陵三千三,何足持作远;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北朝民歌《那呵滩》)

“疏”,一种分条陈述的文体。“书”,信。“疏”和下文“信使”不相照应,“书疏”显然偏指“书”,而“书”正与“信使”互相照应,这样“疏”起陪衬作用。这些例句也说明了古汉语偏义复词在意义上的不确定性。胡培俊《古代汉语辅导题解》也说:“偏义复词究竟偏在哪一个词上,要由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而且意义相反相对或相关相类的词组合在一起到底是不是偏义复词同样要根据全句的意思来确定”。

四、在现代汉语中从偏义复词结构上看,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构成偏义合成词的每个字是语素,各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不容许随便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二是陪衬语素不再时前时后,而是固定的,不受特定语言环境所制约。比如“窗户”,两个语素结合得很紧,不能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其义偏指“窗”,陪衬语素“户”无实意,位于“窗”的后面,只起陪衬作用。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词义固定单一。首先,其各个语素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后,其意义偏向哪一个语素是固定的,不能因文而宜或随文而异,即表义语素定位,在任何语言环境中,始终都固定在那个语素上,不会发生忽此忽彼的随意状态。其次,其各个语素虽然并列,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例如: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记”偏向“忘”,“记”义消失;“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反动派不管人民的死活。实际上是让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离合”偏指“离”,“合”义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缓急”多指“急”义,“缓”义消失。这些词语偏指意义是固定不变的,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没有因语境或文体不同发生转移。它们的特点是两个语素并列起来后,一个语素的意义消失,这就造成了偏义词,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五、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偏义复词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也显然不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一是偏义复词经历了一个临时组合阶段,由词组逐渐凝固成词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变化的情况是:

(1)有的代代相传袭用,慢慢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如国家、窗户、妻子等。

(2)有的经过临时组合使用之后,渐渐失去了其意义功效而被淘汰不用。如车马、园圃等。

(3)有的既没有固定成词,又没有被淘汰,直至今日依然处于试用阶段。如成败、得失、利害、恩怨等。二是随着词汇自身的发展,词和词组,以及词和词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国家”、“妻子”原是词组,后来变成了词;“民”、“众”原来是词,现在成了词素。古汉语偏义复词处于临时组合阶段,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其义也随文而异,到了现代汉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消失只起陪衬作用,词义就偏向另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为比较独立稳定、为大家所公认的概念了。这就是偏义复词在语言发展变化中也发生的相应变化。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变化发展情况的认识,也许能增强我们阅读古汉语学习现代汉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语言变化范文篇4

本文通过收集方音资料和实地调查,整理出沈阳市三十八类方音特征,并设计出体现这些方音特点的字、词、句的取样样本。调查分析发现各类方音的变化不是同步的,从上图中也可看出,有的方音特征向普通话靠拢的百分比高,有的向普通话靠拢的百分比低。另外,可以看出语言环境越正式,方音变化越明显———在朗读语境中,采集语音的对象各类方音特点向普通话语音靠拢的百分比均高于对话语境,说明人们在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语音多,使用方音少,交流语境越正式,方音向普通话语音靠拢的百分比越高。这也充分印证了美国语言学家W•Labov关于讲话人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言语注意程度不同的理论,语言环境越正式,言语注意力越强,语言表达越标准,方音变化越明显。反之,方音越稳定,变化越小。

2方音特点变化的原因分析

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来自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取决于内部自身的演变,是原发性的音变,是纵向的、历时的,即方音变化遵循发音机制的省力原则。但这不能诠释方音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变化现象,例如:沈阳方音中将韵母读作(例字“粽”)、介音[u]脱落等方音特点较之普通话发音更省力更方便。可见,某些方音特点向普通话靠拢的变化趋势是与发音机制的省力原则相违背的。由此看来,方音特点的变化并不完全是语言系统内部发音机制所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外部力量的推动。

2.1方音特点变化的主要外部动力———普通话

任何语言的历时变化总是有某些社会原因作为该变化的启动力量,对方言而言,语音的变化主要受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影响。调查中发现,方音特点的变化受外因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成绩显著,普通话对地方话的影响较大。由于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及在中小学开展普通话教育,加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耳濡目染,使得方音向普通话语音靠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2方言间相互接触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促使多种语言、方言彼此融合。这样的语言使用环境给地方话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其发展方向有两种:一是外地人入乡随俗,学习使用地方话,地方话顽强地保持其优势地位;二是选择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共同语,即普通话,使地方话向其靠拢。

2.3语言态度对方音变化的影响

语言态度是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人们的语言态度制约人们对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制约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对方言中的语言变项的选择使用。通过调查发现,沈阳市内多数语音采集对象表示学好、用好普通话可以为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方便。语言态度使得方音正向普通话的方向演变,而这种演变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语言态度的具体体现就是语言环境越正式,人们使用普通话的愿望就越强烈,方音变化越明显。

2.4语言渐变现象对方音变化规律的影响

语言中的渐变现象是普遍的。语音作为语言的一个要素自然要受到语言渐变现象的影响,因此方音的变化也是渐进的,也就是说在一个方音特点发生变化的同时,另一个方音特点可能还未发生变化,或者变化的速度较慢。这就是各类方音特征变化不同步的原因之一。

3不同社会群体人的方音变化规律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群体人方音特点的变化规律:

3.1方音变化与年龄成反比。

调查发现,年龄越高方音变化的百分比越小,方音越稳定,偏离方音越少;年龄越低方音变化的百分比越大,方音越不稳定,偏离方音越多,距离普通话越近。

3.2女性方音向普通话靠拢的百分比要略高于男性。

男性方音特点的变化百分比较小,偏离沈阳方音少;女性方音特点的变化百分比较大,距离普通话近。女性方音向普通话靠拢的百分比要略高于男性是由于不同性别群体人生理、心理的差异造成的。

3.3方音的变化与文化程度成正比。

不同文化程度群体人方音向普通话靠拢的百分比由低到高分别为:初中→高中→大学,大学文化程度与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群体人方音变化差别不大。文化程度越高方音变化的百分比越大,偏离沈阳方音越远;文化程度越低方音变化的百分比越小,偏离沈阳方音越少。

3.4方音的变化与职业密切相关。

调查中发现不同职业群体人方音向普通话语音靠拢的百分比有较大差异,其规律表现为:工人的方音变化百分比最低,教师和学生的方音变化百分比较高,职员和医护人员的方音变化百分比居中。不同职业对掌握普通话的要求程度不同。1994年10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联合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要求在教师、师范生、主持人、播音员等七类人员中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实行持等级证书上岗的制度。

4方音变化对案件言语识别与鉴定的影响

语言变化范文篇5

关键词:词汇;语言差异;翻译学习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文化的核心在于语言,语言的核心在于词汇。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特点迥异,但是都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词汇。对比英汉语言,人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词汇是对立词语,并且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功能和句法结构也有很多的类似或接近的地方。这些成为了英汉翻译的语言基础。

但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最大障碍。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

语言的差异,特别是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翻译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

语言中单个词的语法归类称为该词的词性。英语词汇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自身词性的变化,这就使得英语的构词法有着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例如:英语的名词通过添加词缀可以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动词通过添加词缀也可以变成名词或是形容词等。英语构词法中词汇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词汇本身形态的变化而产生的。英语的这一特性使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能力,许多的词都是由其它词通过词形的变化派生而来的。其中在英语词汇中变化最多的是英语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像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汉语词汇的表意能力和互相组合能力要比英语强,所以汉语主要靠词汇、词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

英汉词类的数量大致相等,类别也基本上是对应的。但是,英语中的冠词(Article)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没有像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英语中没有单列的量词,一些起量词作用的词划归名词类。汉语中没有冠词,汉语中的数词和量词或是代词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英语冠词的作用。

在词类使用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别。英语多用名词而汉语多用动词。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表词达意的能力非常强,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它们由谓语动词连接,使英语语言的态势相对平稳和安静。汉语的代词、介词、连词使用的频率远低于英语,汉语造句主要依靠动词或是动词词组,从而造成了汉语的一种动态语势。

三、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上,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了解并进一步掌握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了英汉词类的名同实异。这中“同名异质”恰恰解释了语言现实中不同形式(词类)表达相同内容(词义)的“形异实同”现象。从翻译理论上说,这就是“词类转译法”的理论基础。英语语言可以通过派生法(derivation)和转化法(conversion)等构词方法的变化引起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进而引起英语词汇词性的变化,而汉语中的汉字和词汇没有任何这样的功能。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象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所以英汉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词类转换,亦称为词类转译就成了英汉翻译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基本的翻译技巧。常见的词类转译有: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的互相转译;2.名词向代词的转译;3.动词向介词的转译。词类转译法的采用可使译文既能够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又能使其多样化。[例]Rocketshavefoundapplicationfortheexplorationoftheuniverse.

[译文]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英语例句中的名词“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分别是在动词“apply”和“explore”后添加名词性后缀“-tion”而转变过来的。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引起了词性的变化,而汉语没有这样的变化,所以英语例句中的名词在翻译时转译成了汉语的动词。

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由于英语中的冠词(Article)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没有象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另外,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而汉语的动词是构成句子的主要词汇;所以,翻译时应通过各种手段对译入语(英语)的词义加以补充、限定,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上表现为增词法。

[例]Wemustmakeacomprehensiveanalysisofaproblembeforeitcanbeproperlysolved.

[译文]我们要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才能解决得妥当。

英语例句中的不定冠词“a”为英语独有,汉语中没有对应词类,所以在翻译时将其省略。

四、结束语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在具体学习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不能很透彻的理解诸如增词法、词类转译法等的具体理论基础,更不能随心所欲的驾驭两种语言,确保翻译译文的准确、流畅。所以,如果能够吃透英汉语言的差异尤其是在词汇上的差异及翻译时的对策,对提高翻译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

语言变化范文篇6

关键词:语言;变化;翻译;音译;意译

一、概说

人类创造语言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进行人际沟通,传播人类文明与进步,传承科学创造与发明。其实语言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目前世界尚存的2000多种语言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英语的影响面最大,实属世界上最活的两种语言。究其发展规律。人们不难发现:语言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生存,在变化中才能求发展。

作为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翻译,也难免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翻译工作才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二、语言的变化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仅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1、时事政治引起的变化

时事政治引起的语言变化频率最高。速度最快。世界风云变幻莫测,每一次有影响的政治事件。都会导致一些新词汇的出现。比如1815年,拿破仑军队在比利时城镇滑铁卢遭到惨败,于是英语就出现了短语“meetone’swaterloo”,用来比喻遭到惨败或受到致命打击。所以当我们今天说:

ifyoudon’ttakemyadvice,youwillmeetyourwaterloo,

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你会全军覆没的。

再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肆屠杀犹太人。到处发动侵略战争,妄图独霸全球。于是英语中就出现了nazi(纳粹)、gestapo(盖世太保)、fascist(法西斯)等与二战有关的字眼。到了冷战时期,thecoldwar(冷战)、nuclearthreats(核威胁)、nucleararmament(核军备)、twosuperpowers(两个超级大国)等词语频频出现。到了八十年代末,美国出与自身利益的考虑,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实施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于是便有了thegulfcrisis(海湾危机)。后来又出现了kosovocrisis(科索沃危机)。近几年美国一直坚持其nmd(nationalmissiledefensesystem国家导弹防御系统),2001年美国遭受了september11attacks(9.11袭击),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首次国情咨文时提出theaxisofevil(邪恶轴心)的论调。

汉语的情况也不例外。五、六十年代。人们经常喊口号“打倒美帝国主义”(downwiththeusimperialism,),用“”(thepeople’scommunes)、“”(thegreatleap)、“三面红旗”(thethreeredbanners)等字眼。到了,又有了“无产阶级”(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红卫兵”(theredguards)、“大字报”(dazibao或bigcharacterposter)。还有后来的“”(thegangoffour)。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便出现了“改革”(reform)、“开放”(openingup)、“四个现代化”(thefourmodernizations)。现在又有了“三个代表”(threerepresenting,[未加补译])、“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s)、“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等。近年来我们中国要“和平崛起”(peacefulrising)或“和平发展”(peacefuldevelopment)就要建立“和谐社会”(harmonioussociety)乃至“和谐世界”(harmoniousworld)。这类词汇无不含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充分反映了时事政治的变化。但它们的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许多政治性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政治事件的结束,也逐渐淡出甚至销声匿迹。当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新政治事件的出现。又会涌现出新的词汇。

语言变化范文篇7

关键词:词汇;语言差异;翻译学习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文化的核心在于语言,语言的核心在于词汇。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特点迥异,但是都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词汇。对比英汉语言,人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词汇是对立词语,并且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功能和句法结构也有很多的类似或接近的地方。这些成为了英汉翻译的语言基础。

但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最大障碍。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

语言的差异,特别是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翻译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

语言中单个词的语法归类称为该词的词性。英语词汇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自身词性的变化,这就使得英语的构词法有着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例如:英语的名词通过添加词缀可以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动词通过添加词缀也可以变成名词或是形容词等。英语构词法中词汇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词汇本身形态的变化而产生的。英语的这一特性使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能力,许多的词都是由其它词通过词形的变化派生而来的。其中在英语词汇中变化最多的是英语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像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汉语词汇的表意能力和互相组合能力要比英语强,所以汉语主要靠词汇、词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

英汉词类的数量大致相等,类别也基本上是对应的。但是,英语中的冠词(Article)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没有像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英语中没有单列的量词,一些起量词作用的词划归名词类。汉语中没有冠词,汉语中的数词和量词或是代词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英语冠词的作用。

在词类使用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别。英语多用名词而汉语多用动词。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表词达意的能力非常强,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它们由谓语动词连接,使英语语言的态势相对平稳和安静。汉语的代词、介词、连词使用的频率远低于英语,汉语造句主要依靠动词或是动词词组,从而造成了汉语的一种动态语势。

三、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上,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了解并进一步掌握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了英汉词类的名同实异。这中“同名异质”恰恰解释了语言现实中不同形式(词类)表达相同内容(词义)的“形异实同”现象。从翻译理论上说,这就是“词类转译法”的理论基础。英语语言可以通过派生法(derivation)和转化法(conversion)等构词方法的变化引起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进而引起英语词汇词性的变化,而汉语中的汉字和词汇没有任何这样的功能。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象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所以英汉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词类转换,亦称为词类转译就成了英汉翻译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基本的翻译技巧。常见的词类转译有: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的互相转译;2.名词向代词的转译;3.动词向介词的转译。词类转译法的采用可使译文既能够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又能使其多样化。[例]Rocketshavefoundapplicationfortheexplorationoftheuniverse.

[译文]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英语例句中的名词“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分别是在动词“apply”和“explore”后添加名词性后缀“-tion”而转变过来的。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引起了词性的变化,而汉语没有这样的变化,所以英语例句中的名词在翻译时转译成了汉语的动词。

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由于英语中的冠词(Article)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没有象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另外,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而汉语的动词是构成句子的主要词汇;所以,翻译时应通过各种手段对译入语(英语)的词义加以补充、限定,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上表现为增词法。

[例]Wemustmakeacomprehensiveanalysisofaproblembeforeitcanbeproperlysolved.

[译文]我们要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才能解决得妥当。

英语例句中的不定冠词“a”为英语独有,汉语中没有对应词类,所以在翻译时将其省略。

四、结束语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在具体学习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不能很透彻的理解诸如增词法、词类转译法等的具体理论基础,更不能随心所欲的驾驭两种语言,确保翻译译文的准确、流畅。所以,如果能够吃透英汉语言的差异尤其是在词汇上的差异及翻译时的对策,对提高翻译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

语言变化范文篇8

关键词:教学方式;语言艺术;具体方法;相关措施

教师在应用中文进行教学时应该发挥独特的语言魅力,给人们以独特的语感,最好在课堂上建立愉快的上课氛围,这样才能够充分带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的快乐性。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育模式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用丰富的语言知识启发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带领他们在语言的世界快乐的学习。本文将对语言艺术进行重点分析。

1授课内容简洁明了、清晰准确

很多教师进行授课时都需要对基本的实际现象进行详细解释,为同学们具体描述相关知识,提高讲解的力度,尽可能采用相对简洁的语言进行合理描述,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深入理解能力,便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重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相关的教学重点内容,尽可能的避免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这样会发散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最好禁止在课堂上说较多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语。身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严格管理自己的说话方式,在授课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备课工作,仔细考虑需要说的内容是否与课堂有较大的联系,如果遇到教学难点或者是重点时也需要反复琢磨,怎样以简便快速的方式加深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对于枯燥难懂的地方进行适当的重复工作,这样能够稳定推进课堂的学习效率。适当的重复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而不当的重复可能会产生拖沓等不良感觉,很多老师可能会由于说话习惯而出现重复性的语言,一些口头禅的相关话语尽可能不要在课堂上出现,这样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学形象。很多教师无形中的口头禅会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课堂上进行教学时需要用简单精炼的语言将需要表述的内容进行合理陈述,这样不但能够便于同学们理解还能够保证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课下的时候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不断斟酌说话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的做到简化语言教学。

2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贴近实际

中文语言教学内容相对繁琐,设计的相关内容也十分枯燥,因此这对于教师进行常规授课内容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教师会觉得课程效率不高,简述一些基本的教学内容,同学们的理解以及印象都不够深刻,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很多时候教学内容过于苍白、表达也相对贫乏无力,这就需要不断丰富现有的语言形象生动性能,已下降对此进行详细介绍。(1)采用直观的语言进行合理教学,提高学习的生动能力。教学过程中一旦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相对贴切的语言进行合理表述工作,将整个课堂刻画的更加生动形象。这样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整项课堂的基本内容,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注意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适当的刺激工作能够便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记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经过简单地讲解后,学生们可以通过后期的学习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能力,形成独特的记忆方式,自己的改造能够重新塑造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最大限度的发挥词汇的应用性能,通过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2)丰富教育模式。进行授课时,教师们可以采用举例子或者是实际故事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感官认识效果,刻画生动的语言氛围会深刻的感染学生们,使其创造更高的学习价值。例如,教师为了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研究可以得到不同结果。若能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来说明,就会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

3合理规划教学节奏

语言的抑扬顿挫是指语言具有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转折的变化。恰当而富于变化的语调更能表达说话人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和态度。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如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地平铺直叙,只能把学生带入昏昏欲睡的境界,而语速的适度变化、语调的抑扬能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气。教堂教学语言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都是表达教学内容的需要,应对声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度和讲话的速度等进行恰当的处理,使其抑扬顿挫、变化有致、节奏鲜明、富有美感。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声音高低起伏的变化。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高亢为“扬“,低沉是“抑“。如喜悦时声高,忧伤时低沉,陈述时语调较平缓,表达疑问时语调上扬等,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2)适当的停顿。教学中的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老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和消化。(3)字音的轻重变化。常采用重音来强调、突出某一内容,在表达不同的感情时字音的轻重也会有所变化。教师应正确运用字音的轻重变化来适应不同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同时也使语言具有一种轻重变化的美感。字音的改变也能够便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从中进行准确的分辨。(4)合理控制语速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要和教学内容本身一致,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此外,还要留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语速的快慢,以掌控课堂节奏。良好的掌握课堂节奏至关重要,语速过快学生们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而语速过慢又会给整堂课造成拖沓的感觉,

4结束语

语言变化范文篇9

关键词:语言的产生;进化发展;当代主要语言观;副产品

一、引言

人类早已到达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把探险和征服的对象锁定在其他星球,并不断地做出超越。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研究远远落后于此,尤其是对自身日常所用语言的研究更是如此。在对语言的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者作出不同的假设,不同的假设导致不同的结论。针对语言的先天论者,本文提出:“语言是人类成长的副产品”这样一种假设。

把语言说成是人类成长的“副产品”,并没有什么贬义,本文意在说明语言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第二位的,是在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东西:既有生物的基础,又更是文化传递的结果(范革新,2008:15);既是人类认知、理解的结果,又是认知、理解的一种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镜像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在人类改造世界和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语言起着重要的信息和桥梁作用,它反过来又不断的促进人类智力和认知的提高,它成为把人类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的标志性特征。

二、语言的产生

语言的出现和人类的出现并不是同步的。早在20万年前,现代人就已经在非洲大陆出现,但语言的出现只是在距今5万年左右的事情。语言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后天出现的东西。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语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面队险恶、敌对的环境,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彼此之间的合作;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需要一种信号或符号;这种信号或符号由简单的鸣叫、怒吼或者自然物渐渐地发展成我们今天的语言(当然,这里的语言并不是指广义上普通动物的语言,而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语言)(陈嘉映,2004:389)。从上述意义上来说,语言既是人类个体求生、成长过程中的产物,也是人类整体成长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适应自然界的结果。正因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它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它是人类直立行走和大脑进化的结果,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人自身对外部环境适应的结果,归根结底是人类成长的结果。

三、语言的进化与发展

语言的进化与发展是指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静止的系统,它也有产生、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过程。语言在不停的变化发展,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与普通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同。一方面,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一时期的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语言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同一语言、不同时期的人们简直无法交流。语言的进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3.1词汇的发展变化

人们所使用的词汇决不是语言产生之初就存在的。词汇是人们对周围世界表征、认知、并对其概念化的结果。不同环境中的人,由于环境、视点、方式等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和现象拥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因而在概念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词汇(石毓智,2006)。随着人类的发展,周围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旧的事物在不断的消失,新的事物在不断的产生,语言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不断地调整着自身: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词汇不断涌现。语言就是这样一个永远无法自足,但又不断完善自身的系统。从个人的发展情况来看,每个人都有一个语言习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从不会说话到会说,从词汇少到词汇多的发展过程。随着个体的成长,语言——尤其是词汇,也在不断的成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词汇是个人成长中出现的,是个人成长的副产品。

语法作为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也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身。语言产生之初,没有什么所谓的语法,更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语法。人类的表达,最初——也最主要是依靠词汇手段(石毓智,2006)。语法是词汇概念内容的结构化、形式化、外显化,词汇和语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语法形式(石毓智,2006:45)。“语言就是事物的逻辑形式——语言(命题、思想)之所以和现实有同样的逻辑形式,因为思想就是现实的逻辑形式”(陈嘉映,2004:395)。这里的逻辑形式就指的是语法——语法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模仿,来自于人类对现实的认知,是人类认知概念内容的结构化。

从英语语法的发展来看,英语句子最初主要的语序是主语+宾语+动词,依照严格的词汇后缀形式和曲折变化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句子形式的变化是依靠词汇次序的变化,并没有借助于今天所谓的系动词、助动词等手段(何兆熊,梅德明,2005:138;石毓智,2006)。随着英语的发展,语序变成了我们今天的主语+动词+宾语;同时,系动词、助动词等虚词出现,加速了语言的语法化过程,句子结构的变化不再单纯依靠词汇的手段。

从个人语言的习得情况来看,孩子的语言表达最初也是依靠词汇的手段,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语法形式(Brown,2005:27;石毓智,2006:20)。随着孩子的成长、词汇的丰富和语言系统的变化,他们到5、6岁逐渐学会诸如冠词、连词、助动词等虚词的用法,他们的语言系统逐渐成熟。因此,可以说人类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获得的,是人类成长的结果,是人类认知能力增强的结果,也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能动的反映。换句话说,语法也是人类成长的副产品。

3.3语音的发展变化

语音相对于词汇来说,也是比较稳定的部分。从共时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说话、发音是一生中相对稳定的,变化是不明显的。但从历时角度来看,任何语言系统的语音部分都在变。以英语为例。英语的语音变化包括:词尾音脱落(apocope)、辅音消失(consonantloss)、插音(epenthesis)、语音变位(metathesis)等形式(何兆熊,梅德明,2005:133)。就孩子的语音习得情况来看,有些音比另外一些音先习得,并且具有一定的共性。跨语言的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语言习得中,双唇辅音先于其它辅音,元音先于辅音。因此,在孩子的语音习得中先出现如爸爸、妈妈、dad、mum之类的词汇。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语言也是人类发展的结果,是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并不断发展、完善自身。公务员之家:

四、当代主要的语言观回顾

语言变化范文篇10

一、语言艺术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把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之为学习动机。这种内部动力应该是学生“我要学”的学习需求所引发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率;如果教师的语言普通平淡,没有艺术性、情感性和行为化,学生课堂上就会任其自我、无的放矢,这种本能的学习动机会持续很短,并且会产生负面作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靠教师的语言艺术吸引而产生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吸引、诱导和导向作用。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开发出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本能的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动学习、“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语言艺术的要求

1、纯朴明了。教师的语言要有风格,纯朴明了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风格。这体现在:朴实的话语、丰富得体、自然大方、简单明了、语速适中、立意创新。

2、变序创新。教师的工作是复杂动态创新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师必须真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点和启迪,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安排设计语言表达的顺序先后,让学生欣然接受。

3、反复强调。在教学中,关键问题教师必须反复强调提醒强调。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上,这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矫正、督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语言的艺术技巧

1、声调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除了要丰富、自然外,还有一个语音语调的变化。如果教师的表达能力较差、呆板,没有变化,学生就会觉得教师说话没有水平,这就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要有抑扬顿挫,声调变化。让学生觉得真挚、恳切、生动愿意接受。

2、语速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语速适中,语言流畅自如,有自己的表达特点和风格,要把握好快慢、重轻、停顿等等。

3、语态变化。语态变化在体育课中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大方高雅、入理入情、和谐自然、动情动听、入化传神、富有感染力。但体育教师仅仅依靠口齿伶俐还不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把肢体语言、心理语言与生动明了、准确自然、恰到好处地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有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