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7:13:35

语言学

语言学范文篇1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言语行为;语力

一、相关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Austin最先提出的,经过美国语言学家Searle的补充和发展,成为语用学中重要的一部分。Austin认为言语行为包括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说话行为),指一切有意义的声音话语;言外行为(施事行为),表达说话者目的倾向,像道歉、暗示、感激、质疑等;言后行为(取效行为),话语在听者身上实现的效果,像高兴、悲伤、信任等。言语行为是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的一种交际活动,必然包括交际的说话者和听话者。在Tamly的力量—动态模型中,原力实体是听话者,说话者是对抗实体,说话者往往会使用一种力来阻止听话者在话语之前的内在力量倾向,进而改变听话者的立场态度。

二、言语行为的语力

—动态模型言语行为的语力模型是基于Tamly的力量模型,主要研究力量实体说话者和听话者。听话者往往内在有自己的状态倾向,在受到讲话者对抗力实体的影响后,作出的力量改变。而影响语力的因素还有说话者的目的和社会文化因素(如心理暗示、人生价值观、对话者的社会地位、感情等)。当这些因素力量大于听话者的意图力量时,听话者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言语行为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对话双方具有各自的社会地位,遵循自己的社会规约。如教师对学生的话语具有规范性,售货员对顾客的话语应该遵守礼貌原则等。在语力动态模型中,听话者首先要了解说话者的目的,在社会文化因素力量的干涉下,再做出态度上的改变。与Tamly的力量模型不同之处是,这种改变不是简单的由静止到运动的变化,而是根据语境的差异而表现出多样化,要求我们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出多样性。如一名成绩非常差的学生在听到教师说“你只要努力学习就会赶上来”后,心情可能会好转并认真学习;一对男女在牧师的宣誓下结为夫妻,等等。因此,我们将会用语力动态模型来分析不同的言语行为。

三、语力—动态模型的言语行为分析

1.直接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是以话语的目的、心理的状态、话语和外界的关系以及内容为标准。但其弱点是社会的文化因素涉及较少。因此,这里所谈到的类别虽然基于经典言语行为理论,但将社会文化因素考虑在内,来改进其内容。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这些直接言语行为。⑴断言行为男同学A:“你就是那么的‘倾国倾城’,而我却‘多愁多病’。”女同学B突然脸红了起来,说道:少拿学来的话欺骗我了,小心我去告诉你妈妈。在这个语境中,男同学的话语属于断言行为。他的目的是表达对女同学的喜爱之情,来增近心理距离;而社会文化因素是男孩子往往在表达爱情上会比女孩子更大胆。这两种因素所形成的语力传达到了女同学身上。而作为女生,往往会把感情放在心里,这种态度就是力量趋势。但男同学引用典故中的人物关系所表达的话语让女同学感到他说话太夸张,受到了欺骗,因此,对抗力克服了原力,产生了最后女同学的状态变化,即取效行为。⑵指令行为同学A在自习课上正在说话,这时班长走了进来对他说道:“还说话呢,老师叫你去他办公室。”同学A听了之后,不觉地打了个冷战,急忙走了出去。在这个情景中,班长的话语属于指令行为。他的意图是让同学A去老师办公室,社会因素是:班长代表老师在传达指令,教师的权威性是不能违抗,而且由于同学A在说话,往往在这个环境下会产生一种压力,担心被责罚。这两种力构成的语力通过话语改变了同学A原本的力量趋势,从轻松的心情变成了紧张的心情,即取效行为。⑶承诺行为她拉着妈妈的手到奶奶面前跪了下来:“我是铁了心不嫁给他,你们要再逼我的话,我就去当尼姑,或者直接抹脖子!”气的奶奶浑身颤栗,“我可就剩下这么一个孙女儿了,你们还要来算计!”在这个情景中,孙女所说的话属于承诺行为,承诺自己拒绝嫁人。说话者的意图是借助奶奶的帮助让其他人断了逼她嫁人的要求,社会因素是:奶奶一般在家中权势较高,对孙女的隔辈亲更深,孙女相信奶奶一定不舍得她当尼姑或者离开她。这里所形成的语力也是通过话语传递到奶奶那里的。奶奶原本力量趋势是心情悠然舒畅的,因为受到家里所有人的照顾和尊重,养尊处优,但孙女的话语力量打破了原本的力量趋势,最终改变了奶奶的内心状态,即取效行为。⑷表情行为他急忙拦住了自己的女朋友说道:“亲爱的,饶了我这一会吧,我要真是有心欺负你,那我明儿个就掉进这池子里,变成个大王八驮着你。”女朋友听完噗的笑了出来。在这个情景中,主人公的话语是个表情行为,是对女朋友的道歉。他的意图是让生气的女朋友原谅自己的行为并开心起来,社会因素主要是情感方面:他很疼爱自己的女朋友,而且对她的性格十分了解,他坚信两人的感情和睦,认为自己能让她高兴起来,因此选择了一种调侃的形式。这里所形成的语力使女朋友原本的力量趋势(生气)发生了变化,对抗力实体超过了原力实体,使得两人恢复了关系。⑸宣告行为A昏睡几日后,昏沉地看到大家都围着他,轻声说道:“我怕真的是要去见阎王爷了,照顾好我的孩子。”大家听到后,心如刀割般。在这个情景中,说话者的话语属于宣告行为,宣告自己要脱离人间。显然大家对说话者的情况都非常地担心,但仍相信他一定会安全无事,这是大家本来的力量趋势。然而,说话者的话语却使大家薄弱的心理防线崩溃,对抗力超过了原力,使得的大家悲痛欲绝。2.间接言语行为语力—动态模型同样可以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例如:“我并不比桑菲尔德果园那棵遭雷击的老栗子树好多少,”没有过多久他说。“那些残枝,有什么权利吩咐一棵爆出新芽的忍冬花以自己的鲜艳来掩盖它的腐朽呢?”“你不是残枝,先生———不是遭雷击的树。你碧绿而茁壮。不管你求不求,花草会在你根子周围长出来,因为它们乐于躲在你慷慨的树荫下。长大了它们会偎依着你,缠绕着你,因为你的力量给了它们可靠的支撑。”《简爱》在这段对话中,我们能看出简爱对残疾的罗切斯特所表达出的真爱。但罗切斯特却将自己比作残枝,将简爱比作爆出新芽的忍冬,来委婉地拒绝了简爱。而简爱则借用他的比喻,坚持自己对他的感情,说服接受这份爱。这是表达劝慰的间接言语行为。简爱的意图是让罗切斯特恢复自信心并与她在一起,社会因素是他们之间相互信赖坚持的爱情,属于感情因素。由于罗切斯特内心对简爱一直是充分信赖的,因此,当简爱把他比作可以支撑的碧绿茁壮的大树时,形成的语力克服了罗切斯特原本矛盾内心的力量趋势,使他最后心情愉悦并接受了简爱。因此,简爱实施了劝慰目的的间接言语行为,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借用Tamly的力量—动态模型,结合语用原则,研究言语行为中的语力—动态模型。分析表明,取效行为状态的变化是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通过语力和取效行为,阐明说话者通过话语产生的行为目的和结果,弥补了经典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因此,言语行为的语力—动态模型能有效地解决言语行为理论中所出现的问题,并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SEARLE,JR.ANDVANDERVEKEN,D.FoundationsofIllocutionaryLogic[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2]ALSOSEETAYLOR,K.TruthandMeaning.AnIn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Language[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Ltd,1998.

[3]顾日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10):30-39.

[4]顾日国.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J].国外语言学,1994(3):10-16.

[5]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3):1-6.

语言学范文篇2

1.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更关注广泛沟通、语料分析、或重要应用语言学。由于英语是当代的通用语,应用语言学家尝试包括他们的兴趣在内的语言政策和规划,同时也关注分析语言和身份,以及特殊的教育需求。语料的分析需要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应用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使用取决于社会环境、观众、流派和设置模式的识别。重要应用语言学对与失业、文盲和教育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更有兴趣。

2.关于应用语言学的几点疑问

应用语言学是一种文化的科学吗?我第一次知道,到底什么是“文化学”,如何能界定其核心与边缘以及它的界限呢?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学科吗?应用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阅读理解、对话分析、政治话语分析、性和语言、语言政策、神经语言学、媒体语言领域等,这些异构的主题作用于不同的层面,有些定义了社会领域的应用或研究(媒体,语言的性等),有些命名了分析方法(会话分析),有些由两种学科交叉构建而成(心理语言学),还有一些理论化的语言学对象(文字,话语)。以前的研究项目中,以语言的使用和建设意义或现实的相互作用为核心,项目的研究重点致力于语言和人类语言学科。在大多数情况下,理论围绕单个语言学习者和它们的语言轨迹发展演变,即作用于语言采集策略的心理或神经生物学模型。

二、应用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的关系

相比之下,“应用语言学”在普通语言学体系中执行一套完全不同的基本原则,应用语言学隶属于“语言学”。语言学家的共同主题还是语言,及其功能、设计和制定,也常把重点放在文章、话语和对话上。许多应用语言学家仍重视言语结构和社会意义,例如,研究短语“howdoyoudo”在医患交流中的功能;或研究不同的部分在言语交流中的作用;或重复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不再只是“反映”或“成为其他部分”的特定含义,其意义是构造、改变,按语言进行修饰,它们是动态对象。语言使现实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种概念中,语言不再被视为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着的。它可以与理论语言学相比较,理论语言学关注的是形态学、音韵学和词汇学方面。应用语言学教师感兴趣的领域包括语言习得、语料库研究和社会语言学。除了外语教学与机器翻译,当今,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领域的中心问题包括涉及如航空、语言障碍、法律、医学、科学等特殊用途的语言和语言沟通问题,语言政策与规划,以及语言和文化问题。

三、结语

语言学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特点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是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去探索语言的本质与差异的一门学科。社会语言学分两个领域:第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将引起语言因素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语境的变化对语言要素的影响。第二,从语言的变异探究社会因素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新兴的网络语言形式通过互联网媒介的传播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广泛流传。

一、社会语言学

语言学家费希曼(J.Fishman,1972)将社会语言学分为宏观语言学和微观语言学两大范围。微观社会语言学从语言层面出发,研究方言以及语言变异;宏观社会语言学从社会层面出发,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网络语言诞生发展于网络,是由于说话者和说话目的的差异而产生的微观语言变异,由此把网络语言归于微观社会语言学范围。海姆斯(D.Hymes,1974)提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社会目标,语言目标和社会现实。例如拉博夫从事的研究工作,研究社会构成,旨在探究语言使用的理论。在国外,社会语言学早已发展成一门学科,在国内,语言学家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填补了中国在此领域的空白,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角度来研究社会语言学[1]。语言学家布赖特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共变论”。“共变论”指的是语言和社会都处于变化之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就是语言的变化在社会中的运动。

二、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上产生并在网络交际中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拼音、符号、英文字母、图标和文字等各种各样的组合形式。20世纪90年代初,网民在网上聊天时,为了提高效率或制造诙谐的效果,自创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聊天用语,久而久之成为网络中特定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跟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有关的专业术语和词汇;二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交际与表达时所使用的新形式语言。本文主要探讨其第二种含义。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学界也不断加深对网络语言的研究。2000年,周海中教授发表《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一文,最先提出了网络语言学(Netlinguistics)这门新学科。2003年,西班牙珀施特圭罗出版的《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一书,较为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网络语言学。2005年,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发表《网络语言学的范围》,指出网络信息技术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并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研究。网络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并逐渐发展成语言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三、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是网络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简洁幽默,表达生动,一诞生就被广大网民广泛传播。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多数是将汉字、符号、数字和英文参杂在一起使用,这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或多或少会出现错别字甚至病句,但在网络世界中却深受大众的欢迎”[2]。(一)谐音词。在网络世界,网民常使用键盘上的英文字母或数字组成谐音词来表达意思。比如“RP”代表人品,“CU”是代表“seeyou”,“555”表示呜呜呜地哭,“88”表示“再见”,“521”表示“我爱你”,“1314”表示“一生一世”。网民把文字、英语单词等组合在一起衍变出谐音化用语,如:果酱——过奖;稀饭——喜欢;斑竹——版主;群猪——群主等。大量使用谐音词,克服了网络交流时传统文字形式的生硬和呆板,增加了聊天内容的灵性。常用的谐音类网络语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借词与方言。1.借词网络语言从其他语言中借来词汇,以提升表达方式与效果。目前,网络用语中产生的借词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大部分是音译词。如爱豆(idol)、因吹思听(interesting),一颗赛艇(exciting)。再如“奥特曼”是英文“outman”的谐音,意思是“跟不上潮流的,落后的人”。然而,“奥特曼”一词本来就存在于汉语之中,它来自于1966年日本动漫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由于“奥特曼”很早之前就已产生,可以说是一个古董级的词语,这正与网络流行语赋予它的新含义“跟不上潮流的人”相得益彰,让人觉得非常贴切形象。2.方言网络上的词汇来源于网民的创造,而网民的语言受各地方言的影响,因此一些网络用语带有方言的色彩。如网络词语“冷松”(西北地区方言,意为“竭尽”的意思);“很方”(四川方言,方意为慌的意思);“肿么了”(山东方言,意思是怎么了)。(二)缩略词。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网络交流也变得快速高效,惜字如金。在输入英文时,遇到冗长的英文单词,就用首字母缩略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BFF=bestfriendforever(最好的朋友);CP=couple(情侣)。此外,网民还把大量网络词汇通过缩略原句进行简单拼接,如网络用语“城会玩”是“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的缩略形式。类似的词语还有“说闹觉余”,意思是其他人又说又笑,觉得自己很多余,多用于自我嘲讽。“尬聊”指聊天时很尴尬,遇到不会聊天的人,气氛变得非常尴尬,但又不得不去聊。(三)旧词新用。网络词汇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创新性。一些词汇被放在网络环境里重新打造,旧词赋新意。比如“套路”一词本意指精心策划以应对某种情况或问题的方法,现多指某人做事不真诚,办事喜欢投机取巧,后来更是衍生出“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经典名句。“套路”一词传达出大众对目前人际关系趋于利益化的不满情绪,人人呼唤“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表现了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网络用语还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网络流行语。“巨婴”,字面意思是说体形巨大的婴儿。2018年发生的“高铁霸座”“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让“巨婴”的热度进一步升高。现在人们习惯于用“巨婴”来形容心理素质滞留在婴儿时期的成年人。“巨婴”现象表现出人们对于成年人行为标准的要求。汤攻英提出了“格式流行语”的概念:“格式流行语与单纯流行语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是相对的。格式流行语以特定的格式出现,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开放性两大特征。”[3]“买排骨吃他不香吗?”这个句子来源于一条视频,在该视频中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与人聊天,聊天内容大意是“干的活虽然很埋汰,但是1小时能挣到100元,回去用来买排骨吃多香啊”,表示自己做的活是很值得的。后来“XX不香吗”的句式在网上被广大网友引申为看到不划算的事情时,就会说与其这样做还不如去“买排骨”,或者干其他更划算的事情,表示心中对这件事觉得很不值得。如“检查一下花了一千多,有这钱买排骨吃他不香吗”。

四、结语

斯大林曾在1950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语言随着社会产生,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语言也将是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的。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4]。任何社会,只要前进发展,就必然会产生新词新语。更新,事物才有生命力,只有更新才能推动发展[5]。社会语言学“不仅应从变动的社会发展中来发现语言的变异,也要从语言的变异中去研究社会发展的变动以及未来的图景”[6]。网络用语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们来自大众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同时又代表了一定的观点与立场;因此网络语言便成为民意表达的另一种形式,这也是其得以流行传播的关键之一。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大众的心态更为开放包容,网络用语将不仅存活于日常或网络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方法论四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41.

[3]汤攻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228.

[4]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0.

[5]乔星.社会语言学视角中的网络语言[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60-161.

语言学范文篇4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语言标牌

全球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全世界经济、政治、技术、文化整合的综合过程中,语言现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和多元。而“全球化社会语言学”正是为了研究这种新现象而出现的新理论。语言景观是指某个特定的国家里语言情况的描述与分析,也可以指某一个更大的地理区域内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情况。

一、语言景观研究的概念

现实环境中用以陈列展示语言文字物质载体称作语言标牌。在社会语言学中,对公共语言标牌上语言使用的研究称作“语言景观”研究。在这些为公众所共享的空间中,标牌语言所构建的语言景观并不是简单的语言陈列或呈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创设机制和思想意识。其实,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已从公共空间延伸到室内场所及虚拟空间等。

二、语言景观研究的多维视角

语言景观研究可以从很多视角或维度入手,但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主题上。(一)多语言的使用。Gorter把语言景观看作是研究多语言使用一种新路径,语言景观研究中最多的成果也出现在这一方面。在多语言使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中,Ben-Rafael等对以色列的犹太人社区、巴勒斯坦人社区、东耶路撒冷的非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社区的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语言景观的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族群社区的语言使用具有不同的语言景观模式。(二)语言政策的实施。语言景观实际上就是语言政策实施情况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政策都会规定在公共空间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地方自治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或者语言法案,以规定公共空间里的语言使用。

三、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

许多从事语言景观研究的学者尝试构建该领域的理论体系,这里着重介绍Scollon&Scollon的场所符号学理论及Huebner提出的SPEAKING模型。(一)场所符号学理论。Scollon&Scollon采用Kress&vanLeeuwen的视觉符号框架来研究“场所中的话语”,并称之为“地理符号学”,看话语如何在具体场所中表达意义。地理符号学是语言景观研究中比较成型的分析框架之一。不过,他们的研究着重质化分析,对如何量化处理阐述不多。(二)语言景观分析的SPEAKING模型。美国语言人类学家Hymes从人类交际文化学视角出发研究人类言语活动的交际效率,认为言语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用SPEAKING中的八个首字母来表示,从而形成了SPEAKING交际模型。其中S代表背景与场合;P代表参与者;E代表交际的目标及期待的结果;A代表交际中言语行为与事件发生的形式和顺序;K代表交际中的语气、表情、姿态等;I代表交际的传播形式和风格;N代表交际时需遵守的各种社会规则;G代表言语行为或事件的类型。Huebner认为,这种SPEAKING分析模型可以作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分析框架,全面分析语言景观的语言形式、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创设人的动机、读者的反应等。

四、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

(一)语料收集方法。语言景观研究最主要的语料收集方法是拍照。研究者只需携带一部数码相机,拍下现实环境中的各类标牌,便基本完成了语料搜集的田野工作。除照片作为数据外,语言景观研究也可以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来了解景观制作者的动机、读者的态度和感受等。(二)语料处理和分析方法。语料分析可以采用量化或质化的方法。从量化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统计各类标牌的数量及所占比例,以此来看各种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情况。语言景观研究也可以采用或结合质化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辨来分析标牌上的语言使用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依靠观察进行判断,不做数量上的统计和评价。

五、结语

全球化带给我们一个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良好契机,也展示给我们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语言空间。语言景观研究以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呈现为考察对象,探索标牌上语言形式背后的选择动因、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势关系等。在全球化和多语共存的现实语境下,语言景观中可供考察的层面非常多,虽然语言景观研究在方法论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但发展前景是非常明朗的。

作者:李丹丹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214-223.

[2]李怡.语言景观研究法:对广州北京路的历时性调查[J].海外英语,2011(11):300-301.

[3]田飞洋,张维佳.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以北京市学院路双语公示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4(2):38-45.

语言学范文篇5

【关键词】:英语语言差异研究

经济,政治带动着文化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中国市场上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文化上,或许是由于英语在全球上的广泛使用,加上经济的驱使,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学英语热,对中国人来说,英语这种第二语言也变得越来越普及。在我们国家的文化学习当中,我们中国人早就把英语当做我们的第二母语,特别是随着中外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语言的统一更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国家加大了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如今“英语语言学”课程更是成为我们大学本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显然这门语言学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文化中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现在就让笔者讲讲该科目理论在我们应用状语教学上的应用。

一、英语语言学理论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语言学理论内容涉及语言的各种属性、语言学的学科知识、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文化、语言习等等。该理论是我们现代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我们现代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理论基础。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英语语言学理论作为一个基础理论是我们的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学的基础,在我们对英语这种语言学的学习以及研究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都离不开英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它使得我们了解现代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研究成果以及掌握语言研究的方法和艺术。在对该理论的学习当中,使得我们的阅历开阔,理解现代语言学的丰富内容。同时,英语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与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成果应用于我们的英语实践之中。

二、英汉语对比研究

在我们对英语和汉语的学习中,我们都很清楚地了解到它们之间各自的特异性和共同性。

1.英汉语法;在我们汉语中,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语法来明白例子。同样的,在英语上,英语也有其的语法规范,对于两种语言的语法在大致上是一致的。例如说;从英语角度看:Shetoldmethatsheboughapan;从语法上分析,这是一句宾语从句,首先要分析主语是she谓语是told,直接宾语me,间接宾语sheboughapan.综合整个句子来看,都是通过每部分的成分来阐述语法。从汉语角度看:她告诉我她买了一只钢笔。分析方法如同上面。这也简单说明,对于这两种语言的语法规范大多相似,但我们也绝对不能说它们是一样的,因为毕竟在现实语言的学习中,我们还是要研究它们的不同之处从而对比学习的。

2.用语习惯;在我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研究当中,我们会发现,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对英语习惯性的用法与我们中文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喻说,我们中文的习惯把把我们想表达的状语放在我们想要表达的句子之首,而对于英语来说,他们习惯把状语放在表达内容之后。

3.用语模式规范;对于英语这门语言当中,它拥有较为规范的模式,也就是常用的主语部分+从句部分。就像Shetoldmethatsheboughapan一样,而对于我们中文这种语言,它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什么规范句式可寻。

4.结合语境;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使用我们的语言时,要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来理解我们所使用语言表达的意思,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具体含义。对于英语这种语言来说,它们更需要结合它们具体所用的环境。就像英语语言中的“It”它所代表的含义是我们再脱离该语境下无法理解的。我们甚至无法猜测它类似的代表什么。所以说,对于英语这种语言来说,我们必须得结合语境来明确它所表达的意义。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英语语言的使用也在不断的扩张。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即使我们不出国门,也同样感受到英语这种语言的重要性。我们生活求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公司需要英语过四六级甚至是八级的要求。即使有一些人不用担心求职问题,但对我们国家2008年的奥运以及2011年的广州亚运会,我们不也需要懂得英语甚至是用英语交流吗?谈到交流问题,我们又要处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地方的差异或者使用英语语言习惯性的问题而带来的一些误解。对于误解常常会带来人人之间的隔膜,所以对于我们正常的生活我们不想被别人误解也不想误解别人,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此先简单阐述一些带来误解的一些原因。

1.由于口音问题;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使用应用语言的人非常之多,但我们同时也知道他们口中的英语却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特别是口音。对于我们中国人也一样,即使我们会说英语,但我们还是保留着我们自己的家乡口音,而且不同地方的人有着他独特的口音,这不是我们说会说英语或者汉语就能理解的。

2.用语习惯;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他们使用的日常用语或者是用语习惯都有着它一个地方的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同种语言的不同之处。而然也是这一些特别的习惯,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为我们很多人没有这种习惯,明白不了他的意思。

3.文化底蕴的差异;我们都知道中西方的地域以及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除外在我们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时,我们并没有对方的文化底蕴以及环境背景。所以很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西方的一些文化特点。就好像,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我们认为黑色并不是什么吉利的颜色,而对于法国巴黎来说,他们眼中的黑色特别是黑色大伞有着其特别的文化含义。

在这些问题的产生之下,我们学习英语这种第二语言会更为吃力,但是我们国家始终需要发展,始终需要融入全球的市场,所以有问题当然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学习中就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走下去的。为解决这些语言障碍,笔者在此简单的讲讲自己的见解:

1.加大中方与西方的交往。通过中西方的交流,从实践中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解决。笔者想说的是:A、通过留学制度;因为现在很对有钱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大部分都是在她们儿子很少的时候就送到外国去读书;在这里学校也可以通过保送一些大学留学生到外国学习,通过慢慢的接触和对地方的考核。深知西方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背景,在慢慢的交流中学习英语。B、加大企业之间的联系,从企业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的企业向壮大起来不能局限于中国个小市场,应该在全球这个大市场内发展,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对职员的国外培训或邀请高级的外国人士到公司任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在外国建立子公司。C、针对语言方面的差异,译者应不断加强对所译语言的敏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规律性阅读所译语言所写的各种文本的习惯,及时了解所译语言的各种发展动态。

2.综合性习得理论。在英语的多样性的情况下;中国可以综合的加强对外语的理解。由于文化具有兼容性,所以对于英语的多样性,也可以根据英语的共性进行学习,在英语的发展中有时候也和汉语有一定的联系,例如上面所说的语法,再有就是词汇方面,学一门语言都是从语言和词汇方面入手,所以中国人在习得英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语法与词汇的角度入手。另外在接触到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不同情况下,要着重语感的培养,要善于分析。在不断的接触,不断的分析,不断的总结中综合性的习得。

【总结】:英语语言学理论在中国市场上广泛应用,对于这门不同于汉语的语言,由于它的用途超广,所以尝试通过剖析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的不同,慢慢的习得英语语言学的真谛,好为英语在中国的使用习得更多语言学的理论,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年01期。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6

语言学范文篇6

[关键词]over;英语介词;认知语言学

介词是人们用来表达空间概念的一种基本词汇,在介词的研究方法中通常表现出以下的特征:最大限度地将介词的各种不同意义列举出来,并进行分析。从以上这些研究观点中可以发现,单词的各个不同含义之间是没有关联的,不过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在研究介词多义性方面,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学者开始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待问题。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介词的多个不同意义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从中表现了人们在应用语言时对于经济性原则的倾向,在不同的空间意义中表现出其关联性,之后经由意象图式的转化,使这些内容产生关系,从而衍生出不同的空间语义。非空间语义是基于空间感受的隐喻而产生出来的。

一、介词over的含义和意象图式分析

(一)介词over的含义

在英语字典中,介词over有着十四种不同的含义,如下:across,crosssth.beontheotherside,downfromaplace,oppositesideofsth.,mostpartofsth.,covering,time,past,morethan,usedtoshowthatsbhascontrolorauthority,direction,use,louderthan.众多的字典和语法书通常是将covering作为over的主要意思。

(二)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表现了人们与外界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经常出现、具备了一定意义并且较为简单的动态模式,它主要来源于人们自身的体验,以及和外界环境的不断交互,然后把个体感受产生出的基本空间概念与动作进行抽象化处理,展现出不同的含义,表现了较高的体验性以及图式性。认知语言学家对意象图式有着不同的定义。比如,Turner认为意象图式的产生来自于人们的感受和互动,是在人们的感受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而约翰逊则认为意象图式具有体验的特征,人类通过日常的感受以及和外界的互动从中产生的反复动态模式,它能够使人们的经验具备连贯性和结构性。不过在这些观点之中,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人们通过自身与外界世界物质的接触和互动产生了意象图式。人们经由和外界的往返交流,从而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意象图式。人类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数量,但是缺乏意象图式,因为其产生是高度概括下的数量经验。因此,人们要想组织和理解更多的经验,需要借助一定的意象图式,个体能够通过意象图式来组织自身繁杂的经验。

二、对介词over的认知

(一)空间意义

1.静态在上根据泰勒等学者的研究来看,对over的意象图式进行了总结,来阐释over的空间含义。射体、界标以及路径共同构成了意象图式,并形成它们不同的相对位置、大小、尺寸等信息,能够构成over的意象图式,如下:例1:Thereisapictureoverthefireplace.其中介词over构成了静态在上的意象图式,表示从纵到轴的静止关系,在例句中,LM作为结构的背景,TR在空间结构中是凸显部分。TR在LM的上方,二者的关系为相对静止,TR的路径为零。2.在上方进行运动例2:Jackdroveoverthebridge.例3:Theswallowsflewlowoverthebarges.例4:Lookatthewaythedragonfliesskimoverthewater.在例句中介词over为上方运动的水平运动意象图式,表现从横向轴的动态关系。而在例句2中,TR在LM的上方,并且沿着LM进行横向运动,二者存在接触,TR的路径大于零,在例句3、4中,TR虽然LM的上方,并且还沿着LM进行横向运动,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接触,TR的路径也大于零。例5:Atlastwewereoverthecrestofthehill.例6:Thecatjumpedoverthewall.其中介词over意象图式的特征为在上方运动的弧形运动。例5、6中,TR进行LM做弧形运动,二者之间有接触,TR的路径大于零。例7:Don’tfalloverthewall.在此之中,介词over意象图式的特征为在上方运动中的垂直运动。以上所举例子的相同之处表现在TR都位于LM的上方,并且都在动态的范围之中。存在差异的在于:一些是水平形式的运动,TR和LM或有接触,或无接触;一些进行弧形运动,TR和LM存在接触;一些事进行垂直运动,它们是沿纵轴的动态关系,TR与LM存在接触。3.覆盖关系例8:Keepthisquiltoveryou.例9:Youshouldpaintoverthestain.例10:Heavycloudshungoverourheads.在这些例句中,介词over的意象图式为覆盖关系,TR的路径在LM之上,并且它覆盖了每一个点,覆盖程度相对较比较强,形成了空间层面的覆盖关系。4.运动关系例11:Thetreeisoverthebridgeriver.例12:Shelivesovertheriver.在这两个例句中,介词over所表现的意象图式为运动重点,TR并不是表现途径的过程,而是用来表现途径的终点。这些句子表现的是over路径意象图式的部分域,即所关联的路径的重点,并不是路径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俗来将,要想达到TR的最终位置,一定要走完整个路径。Lakoff认为,一词多义主要来源于意象图式中的一些自然关系,促进了多义词的形成。Taylor认为over最重要的意义是它是垂直的,不互相接触。上述四种意象图式中,将over作为中心的图式使第一种,其余三种意象图式是建立在静态居上的图式之上。所以,与介词over所有相关的空间意义中,中心意义“在……上方”,而其他空间意义都是在此中心意义的基础上演变形成的。LM以上TR的静态状态是TR沿LM移动,TR或者接触LM,或者不接触LM,TR的运动轨迹有三种,分别是横向、纵向和弧形。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从over中引申出飞越”“坠落”“穿越”等有关含义。将TR的路径扩展到LM,然后导出“覆盖”的含义;通过TR路径的过程,到达路径的关键词,从而经由路径转换的意象图式,衍生出“在……另一边”等意义。另外,这些衍生出来的空间和概念,以隐喻的形式使得人们对于抽象概念的基本模式有充分地了解。

(二)非空间隐喻延伸意义

人们借助空间隐喻,可以将所需的抽象概念更好地构建出来,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空间隐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over衍生构建的意象图式,能够将TR与LM的关系概念化,衍生原有的空间语义到非空间抽象意义。在中心意义“在……上方”基础上,延展为数量、大小等方面的超越性。还用来表示支配和统治等意义。1.数值意义例13:Childrenovertwelvemustpaythefullfare.例14:Thefilmlastedoverthreehours.例15:Thecarscostsoverseventhousanddollars.通过在“在……上方”的空间意义基础上向数值方面的非空间语义延伸,在数量、年龄等语域中,表示“超过”或“以上”等意义。2.支配意义例16:QueenCatherineIIreignedoverRussianEmpireformanyyears.例17:Aterriblewarhangsoverthem.例18:Sheiswatchingoverachild.以“over”的空间意义“在……上方”的基础上,能够衍生出“管理”“统治”“支配”等非空间含义。3.生理意义例19:Afearhascomeoverme.例20:Anotherwaveofangersweptoverhim.其表达的空间意义为“覆盖”,以此衍生出了历经过某种情感情境或者生理的非空间意义。4.时间意义例21:Shewentoverhernotesinpreparationforthequiz.例22:Wecandiscussthatmatteroverlunch.例23:Thisfruitwillnotkeepoverthewinter.通过自始至终的路径图式,延展出时间域中的“在……过程中”非空间语义。5.度过困境例24:We’reovertheworst.例25:You'llgetoveryourdisappointment.通过“运动终点”图式延展出表现一种时间或者情绪,脱离困境,渡过难关的意义。从这些例句中能够发现,介词over的核心意义为空间方面,人们通过意象图式的隐喻方式,从而把over的意义衍生出不同的意义,到更加广阔的范围。人们通过将不同范畴的事物联系到一起,通过具体的经验来对另一个抽象领域的经验进行了解和阐释,借助空间的概念来表示时间和状态的概念。通过反复的构建,介词over就产生了众多的许多非空间语义,在人们的脑海中构建了多样性的概念网络。

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可以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各个领域的概念,比如时间、情感等等。因此,在所有概念中,空间概念占据主要的地位,通过进一步分析over含义,来对其含义进行延展,在认知角度下来分析介词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介词,使其更容易进行理解。

参考文献:

[1]王晓燕.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介词的语义研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D].荆州:长江大学,2014.

[2]张晓光,王尚法.介词OVER多义性的认知分析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6):67-70.

[3]刘云鹏.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介词OVER的语义研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8(31):84.

语言学范文篇7

关键词:认知模式;命题形式;隐喻和转喻;心理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模式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各领域中,如哲学、医学、经济学、法律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因此,对其定义也不一,但总的来说认知模式是一种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处理模式。本文从语言学视角探讨认知模式的定义、本质和组成,希望能科学地认识认知模式。

一认知模式的语言学定义及组成

1定义

Lakoff(1987:126)指出认知模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它提供一种规约化的、过于简单的方式理解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Lakoff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我们要怎样行事。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2组成

认知模式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一下四个方面:

框架语义学(Fillmore),认知语法(Langacker’scognitivegrammar),隐喻和转喻理论(LakoffandJohnson),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1)命题形式(Fillmore’sframesemantics)

它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属于命题模式,如一个描述关于“火”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包括“火是危险的”这一命题。这些知识包括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数个认知域中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人类一部分知识是以命题形式存在的,这也是以前的语言学研究最多的。(赵艳芳,2001)

(2)意象图式模式(Langacker’scognitivegrammar)

意象图式最初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LakoffandJohnson,1980)。Johnson(1987)定义其为一种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的动态结构。它是在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Johnson(1987)提到了20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线性图式、力图式等。

既然意象图式是从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Brugman(1988)的研究表明OVER的意义可用意象图式及意象图式图式来解释,且这些意象图式间是基于相似关系的,即基于隐喻,所以意象图式和隐喻两认知模式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隐喻和转喻(LakoffandJohnson)

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某些语用目的。把隐喻和转喻作为“模式”强调了它作为稳定的“认知装备”(cognitiveequipment)的一部分,即隐喻和转喻应是我们人类范畴系统的稳定成分。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Lakoff&Johnson,1980:37)。

(a)隐喻模式

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来源域(sourcedomain),后者叫目标域(targetdomain)。也就是说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edomain;Ungerer&Schimid称之为“认知模型”)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

Argumentiswar(论争是战争)

1)敌对双方的初始位置:Theydrewuptheirbattlelines.

2)进攻:Sheattackedeveryweakpointinmyargument.

3)防御:Theydefendedtheirpositionferociously.

4)撤退:Hewithdrewhisoffensiveremarks.

5)反攻:Ihitbackathiscriticism.

6)胜/负/停战:OK,youwinHehadtosuccumbtotheforceofherarguments.Let’scallitabruce.

由此可知人们通常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这样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其认知力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创造途径是从来源域向目的域的单向映射。

(b)转喻模式

传统的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都认为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Ullmann(1962)认为转喻基于三种邻近性:空间邻近性、时间邻近性和因果邻近性。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邻近性的认知观。Gibbs(1994:319)指出人们能推断出有关整个情形的一些东西的能力依赖于相关的转喻模式。Gibbs还提出了转喻表达式加工理解的两个重要原则:意义构建(sensecreation)和意义选择(senseselection)。这两个原则都是与邻近性相关的。Radden&Kovecses(1999:21)把转喻定义如下: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vehicle)在同一ICM内,向另一概念实体或目标(target)提供心理可及。也就是说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李勇忠,2005)。如:

Onewaitresssaystoanother,“Thehamsandwichjustspilledbeeralloverherself.”

(Lakoff,1980)

例(2)中,名词hamsandwich代表的是吃hamsandwich的人,用转喻的定义就可解释为:三明治的意义提供了对吃三明治的人的心理可及。

Kovecses(2002)根据同一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转体与目标的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一是整体ICM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ICM有:实物模型、构造模型、等级模型、复杂事件模型、范畴-属性模型等;二是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是以整个ICM为背景:行为模型、感知模型、使役模型、产品模型、控制模型、邻属模型、容器模型、地点模型、修饰模型等。

(4)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心理空间理论是Fauconnier(1985)在其著作《心理空间》中提出的,该理论系统地考察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心理空间理论是意义建构的理论,它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的一种新模式,包含句子意义是如何被分割成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心理空间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pocket),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是语言使用者(话语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这些虚拟概念框架就是研究言者或听者在语言交际中所构建的域,即心理空间。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由于每个空间都来自于一个母空间(parentspace),而每个空间又有许多子空间,所以空间网络将是个二维点阵(twodimensionallattice)。在这个空间网络中,我们可以从子空间到母空间,也可以从母空间到子空间。心理空间的各种连接或映现可使我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trigger)去指称其它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这些连接或映现包括语用功能(pragmaticfunction),转喻、隐喻和类比等。语用功能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与该作者所著的书对应起来。由此可见,心理空间理论(虚拟概念框架)与理想化认知模式紧密相连,因为理想化认知模式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

(5)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Turner)

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Fauconnier和Turner(1994,1999)发现了反映许多语言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概念整合(conceptualblending)。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个意义构建的总的模式,在这一模式里,有类比、隐喻、转喻及语义、语用因素在运作。Fauconnier和Turner(1999)还指出合成空间理论描述了心理空间网络里认知模式的动态运作(魏在江,2007)。因此可用以下两个例子证明概念整合理论也是一种认知模式:

Everybodyhastheirhornspulledin.

解释:在牛群活动的输入空间里,牛无法收回其牛角。在金融的输入空间中,投资者没有牛角,但它们能收回其投资。在整合空间中,投资者成为具有可缩回牛角的牛。这一突生结构是无法直接通过来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映现获得的。从上例可看出,概念整合是隐喻这一认知模式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概念整合是一种间接的认知模式(张辉,2003;王文斌,2004)。

MaybeRomeoisinlovewithJulit.

Maybe,RomeoandJuliet''''snamesarereallyDichandJane.

(Fauconnier,1994)

词语Maybe是一个触发语,它建立了一个与基本空间相关的可能性的心理空间。第一句话中的Romeo和Juliet转喻的是第二句话中的Dich和Jane。

(6)其他模式:俗模式和科学模式

无任何专业技术知识的普通人们对他们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有潜在或明显的理论。人类认知学家称其为俗理论或俗模式。据所知,这些俗理论或俗模式已逐步发展成为范畴化的典型理论。尤为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什么是俗模式以及专业知识所建立的领域如范畴化、指称、意义等。

三模式间的联系与不同

综上所述,认知模式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的对事物的一种认识。ICM是代表说话人的概念知识(包括他们的语义知识)的语言结构(魏在江,2007)。且各模式间紧密联系,如意象图式模式与隐喻模式、隐喻模式与转喻模式。当然,各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命题模式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意象图式模式是在对事物之间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隐喻模式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关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转喻模式是基于邻近性的关系,心理空间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是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的综合运用或进一步运用。此外,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息息相关,因为我们认识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且认知模式随着文化模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DCruse(1991:389)指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范畴典型显然受到熟悉度和经验的影响;在南极长大的人对于鸟的典型的认识在亚麻逊河流域或者在撒哈拉沙漠长大的人就不一样。”

四结语

人们在认识世界、建立范畴概念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认知模式。每一种认知模式都是一个结构性整体,一种完型结构。简单的范畴可能只涉及一种认知模式,但复杂的范畴可能涉及多个认知模式,如感情范畴。但对认知模式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认知模式的研究潜力巨大。认知模式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术语,但如同文章开头所述,它在众多领域中广泛应用。

(2)认知模式在各门学科的研究中很不平衡。它已深入到了医学、经济学、法律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多个学科,但对其的研究只是皮毛。

(3)认知模式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如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在认知语言学这门学科内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紧密相关,但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包括翻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认知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体现还未成系统,只是粗略的在听力、阅读理解等中有所提及,但未深入。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1994:MentalSpaces:AspectsofMeaning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tityPress

[2]Fauconnier,G.&M,Turner.1996:BlendingasaCentralProcessinGrammar,ConceptualStucture,DiscourseandLanguage.StanfordandCanlifornia:CSLIPublications

[3]Fauconnier,G.1999:MappinginLanguageandThought[M]NewYorkan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tityPress

[4]Langacker,R.2000:Fou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Vol,1.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5]Langacker,R.2000:Fou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Vol,2.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

[6]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7]Lakoff,G.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8]Lakoff,G.&M.Turner:1989:MoreThanCoolReason[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9]Ugerer&Schimid,2004:AnIn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0]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11]李志岭以概念为基础的转喻VS以语言形式为基础的转喻[J]山东外语教学,2006(4)

[12]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13]魏在江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14]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语言学范文篇8

关键词:HowtoGrowOld;对比语言学;翻译

1背景

HowtoGrowOld本是罗素的一篇著名演讲词,收录在《罗素回忆录》一书中,写文章时他已八十多岁。这位英国大哲学家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博大的胸怀气度和深邃的哲学思维对“怎样才能活的老”这一主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领悟。本文选取庄绎传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将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章的开篇,出人意料地告诉读者,虽然标题是“怎样才能活的老”,实际上罗素讲的是“怎样才能不老”。第一个忠告就是在祖先中选择一位楷模去效法。第二部分,罗素老人介绍了自己的保健经验,即坚持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习惯。第三部分,也是第三个忠告,告诫老年人要克服老年性心理障碍,最后一部分是对老人们能迅速转变精神面貌的期望。在现代语言学领域中,对比语言学这个分支的研讨范围是限于对不同语言之间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研究来发现和建构不同语言间的转换关系和对等关系,这一过程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影响翻译的干扰因素。对比语言学为翻译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体系,给翻译研究指明方向[1]。

2原文与译文的语言特征对比分析

2.1依据原文与译文的具体语境。语境即使用语言时的实际环境,属于语言学的范畴。纽马克精辟地论述过:在所有翻译中,语境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是罗素的一篇演讲词,在翻译时就要保留他的语言简洁,而又寓意深远的风格。只有这样,源语言读者眼中的罗素与目标语读者眼中的罗素才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例如文中开篇讲到老年人的生活时用了“asuccessfuloldag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中successful词义为:达到目的;获得成功的。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实际情境,这里讲的是老年人怎样拥有“成功的”晚年生活。故庄绎传将其译为“晚年过得好”,精准传神地译出了successful在本文中的这一特定语境下的具体意义,体现了原文的语体风格。又例,在Thebestwaytoovercomeit的翻译中,庄绎传将其译为:最好的办法是排除这种恐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对overcome的汉译:克服;战胜;受到极大的影响。根据上下文,本句的it指“恐惧”,在汉语中,“克服”与“恐惧”不能构成逻辑搭配,译者将灵活处理为“排除恐惧”,高度契合了原文的具体语境和汉语的表达习惯。再例Butinanoldmanwhohasknownhumanjoysandsor⁃rows,依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human词义为:人的;人类的;有人情味的。根据上下文看,此处的human是指的老年人的一生的经历,也就是“人生的”。那么“know”在这里译为“知道”就与hunman不合逻辑搭配了。根据韦氏新大学词典对其释意是tohaveexperienceof,故可译作“经历”。庄译:但作为老年人,人生的悲欢离合你已经都经历了。2.2词性的恰当转换。词类转换是指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按照目的语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而进行相应的词类变换。奈达是词性转换研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翻译不仅要求单词意思对等,更要求语义、信息和风格的对等。在转换中,要尊重原著的意思,把握词汇和语境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保证译文的忠实与通畅。例1)undueabsorptioninthepast.庄译:过分地怀念过去。(N→V)相对于英语而言,汉语中动词多用,由动词absorb派生的名词absorption在翻译时,运用了变译的手法,将其灵活地转换为动词,使译文通顺自然,表达生动。2)Intheyoungthereisajustificationforthisfeeling.庄译:年青时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N→V)代表抽象的事物的名词在翻译时译成动词,更能突出句子的主体动作,符合原文要表达的意思[2]。若仅仅为了保持字面上的“忠实”而不变换词性,将其译成“年青时有这种想法是有正当的理由的”,就会引起意义的混淆。2.3发挥汉语优势——巧用汉语四字格结构。四字格是汉语中独特的词汇现象,在人们的言语生活实践中随处可见,是人们喜闻乐见、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作为汉语言的精华,若在翻译时运用得当,可使译文的语言形式获得均衡的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例1)remainedaterrortoherdescendants.庄译:使儿孙望而生畏。此处处理得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本土文化,也符合原文的意思,将我们的文化里对优秀的长辈的敬畏之情展现得洒脱传神。同时贴近原文,形象生动,获得言简意赅,平稳协调的修辞效果。2)Sheinquiredthecauseofhismelancholy.庄译:就问他为什么闷闷不乐。此处对melancholy一词译成汉语的四字格,运用巧妙,表意更加丰富深刻,充分发挥了译入语优势。3)isproperrecipeforremainingyoung.庄译:要想永葆青春。此处四字格的使用更是流畅自然,文字隽永,富有韵味,为译文增添了不少色彩。2.4形象再现原文修辞格。平行结构是英语富有表现力的一种修辞手法,使句子铿锵有力,语气贯通,韵律顿挫,行文清晰,音调和谐。例如Itdoesnotdotoliveinmemories,inregretsforthegoodolddays,orinsad⁃nessaboutfriendswhoaredead[4].此处平行结构,庄译通过增词,使译文意思完整,达到了语意通顺,条理清晰的效果。Ifthisistrueitshouldbeforgotten,andifitisforgottenitwillprobablynotbetrue[4].此句庄译的处理为直译,庄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要去想它,而如果你不去想它,情形就很可能不是这样了[4]。原文与汉语的表达形式不谋而合,句式对称,结构平行,既照原文形式,也突出了原文思想。句子前后呼应,意思连贯,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4)Andif,withthedecayofvitality,wearinessincreases,庄译:而且,随着生命的衰退,健康的衰弱,thethoughtofrestwillnotbeunwelcome[4].庄译:休息一下是应该的。对偶是汉语中重要的一种修辞形式,具有工整对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的特点[3]。本句若逐字直译为“活力的衰退,疲惫的加剧”,则会貌合神离。译者将此处改用对偶,结构整齐匀称,醒人耳目,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句中的rest并不是指的“休息一下”,而是“死”的一种委婉说法,willnotbeunwelcome也是双重否定结构的委婉语。委婉语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译文用演讲口语的句式和语气将原文委婉的意思充分展现,高度贴近原文。5)issomewhatabjectandignoble.庄译:那就有些让人瞧不起了。此处同义复现,abject和ignoble同义,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这种同义复现既是避免重复用词,又是前后呼应,实现语义上的衔接。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此处汉译是省略复现译法,细腻传情,表达效果更强烈。6)one'sownpastisgraduallyincreasingweight.庄译:自己过去的经历就是一个越来越沉重的包袱。暗喻属于英汉互通的修辞格.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明喻和暗喻。译文为了保留原文修辞的特色,选择的是直译。与明喻相比,暗喻在英语中更常见,此处为形容词型的暗喻,将抽象概念用简单的形容词gradually来描述。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7)Anindividualhumanexistenceshouldbelikeariver.此处明喻,译文直译为“一个人的一生应像一条河“,本体和喻体在译文中直接出现,准确再现了原文内含与修辞形式。

3长句译法

1)narrowlycontainedwithinitsbanks,andrushingpassion⁃atelypastrocksandoverwaterfalls.Graduallytherivergrowswid⁃er,thebanksrecede,thewatersflowmorequietly[4].本句译文采用了分译法,对原句进行了拆分和重组。庄译:起初窄窄的,夹在两岸之中,急速地流动着,冲过岩石,冲下瀑布。汉语靠语序来表明句子内在逻辑关系且多用短句,而英语惯用长句子表达。庄译:渐渐地,河面变宽了,两岸变得越来越远,河水静静地流动着。因而在此处的汉译中,庄译通过对原文的拆分使译文条理明晰,逻辑关系明确。译文语言优美,层次分明,节奏紧凑,前后呼应。2)theybecomemergedinthesea.庄译:因为这时,你已融入了大海这是长句中的一小段节选,本句增加了概括性词语“因为这时”。译文采用了增译法,满足了目标语读者的需要,增补翻译内容的一种措施,保证原文语法结构完整及意思准确。

4结束语

庄绎传的译文依据原文具体语境,理解原文意义,忠实原文,并依据汉语审美习惯,措辞幽默,语气委婉;能恰当进行词性转化,使译文灵活自然;能发挥汉语优势,运用四字格,使译文地道流畅,朗朗上口,有韵律感。较好处理原文的修辞手法,使译文高度贴近原文。译文保留了大哲学家罗素演讲的语言简洁,而又寓意深远的风格。本文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实例,将原文与译文的语言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使读者加深对原文的解读,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及文化传递,使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的接近源语读者,使源语言读者眼中的罗素与目标语读者眼中的罗素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商艳,金鑫.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企业网站翻译——以东风悦达起亚官网为例[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5(1).

[2]张阳.英汉翻译词性转换的现状研究[J].明日风尚,2016(15).

[3]陆云.谈英译汉中的语言均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80-84.

语言学范文篇9

关键词:语言学;大学英语;英语教学;创新

一、英语语言学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英语语言学是大学英语专业中的重难点科目,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有传授给学生系统的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对英语语言研究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教学现状。英语语言学科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知识深度和广度兼备,对提升教学质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科目又分为理论启蒙、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三个模块,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语法知识、英语学习策略、语音知识、语言的各种属性、语言学的学科知识,以及有关语言学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方法,有助学生对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但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对于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多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操作性,加之英语语言学本身理论性就极强,不仅教学过程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很大,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现如今高校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之一。其次,纵观整个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趋势发现,目前高校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抱有消极敷衍、学习目的模糊等态度观念问题,极大阻碍了高校英语学习氛围的养成,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分析有如下几点原因:其一,进入大学阶段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经历了高中艰苦的学习生涯后,极度渴望自由,加之大学校园的管理和学习方式比较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对学生的管理较之高中比较轻松,加之考试压力也有所减轻,导致学生产生了惰性,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逃课、旷课现象严重。同时由于大学里教师对学生的约束较小,因而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自做自己的事,久而久之易产生消极情绪。其二,学习目的迷茫,缺乏动机。有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有一部分存在没必要学习英语错误观点。如此种种便造成了高校英语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二)存在的问题。1.对英语语言学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大学生对该科目的认识过于粗略,缺乏系统的了解,教学内容也多为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缺少与实际的运用与结合,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该科目既能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生往往厌倦学习该科目,兴趣平平,没有认识到英语语言学作为基础课程的科学性,无法系统的把学习英语语言学科目与提升英语素质、英语水平联系起来。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由于英语属于外语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模式等方面都是从国外引入而来,缺少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基础理论底蕴,容易造成“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教学的方式、模式也照搬照抄,缺乏针对性、灵活性,没有有效的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语言内容进行结合,缺乏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课程知识量大,重难点多。英语语言学课程知识量大,近乎涵盖了语言学的所有基本范畴,应用于教学领域的难度较大,首先是该书本身的阅读难度系数就比较大,重难点知识繁多,理解困难;其次是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师数量稀少,教师除了要自身读懂该书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应用,更好的服务学生,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再次是学生的抵触心理,由于课程量大,内容枯燥,且难度高,大部分学生常选择应付性的学习甚至不学。

二、英语语言学对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指导作用

作为大学英语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发现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以应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因此针对英语语言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拓展和分析,如实践分析、内心主义等方面的理论拓展分析,并借研究成果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工作。近年来,因学者越发关注英语语言学的教学作用而被大幅度普及,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对提高学生英语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具有极其突出作用。1.重实际,有助激发学习动机。在其指导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需求更加明晰了,从实际需求上看,英语四、六级考试仍是当前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明晰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英语教学必能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然而,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大多以课本为主的平铺直叙叫教学模式,难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平淡,打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直指学生学习实际需求和目的,如,如何应对考研英语中的阅读部分、翻译部分等实际问题,教会学生掌握阅读和翻译的实用技巧,把英语语言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更新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师的质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水平和素质,不断完善自身;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勇于打破传统陈旧的教学思维,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然而由于课堂教学上的时间考虑,多数教师仍遵守过去自己惯用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占用了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师生缺乏交流互动,教学效果堪忧。因此,教师应该做到不拘一格,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如情景演绎、多媒体的应用等,充分发挥英语语言学的特殊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3.逐步引导,拓展学习。英语语言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既陌生又无趣的科目,甚至畏惧面对这门课,对此,教师应学会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促使学生真正了解和喜爱该科目。然而,这是个信息大爆发的时代,各种事物时时在更新拓展,形势变化莫测,为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为避免课堂教学氛围平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联系时事,与时代接轨,拓展课堂的教学内容。如此,既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让英语语言学与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知识。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注重学习自觉性。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范围最广的语种,堪称世界统一用语,可见其重要性。不少学生在步入大学生活后对此印象更深刻,但由于基础薄弱,一方面难以适应大学课程学习步伐,跟不上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对自己产生怀疑心理,如此反复,导致英语学习兴趣缺失。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进行心理自信心的培养,有意进行精神鼓励和支持。同时,针对大学的学习氛围特点,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合理安排英语语言学课程作业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真正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三、英语语言学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具体措施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课改工作也在不断深化中,且随着现代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方式的理念也有所相应的改变。在此背景下,未来教育对学生的侧重点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的培育,以学生为本,更加重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学氛围的营造,这些又与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理念和理论内容有交相呼应之妙,对其教学改革创新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实施可从以下几点展开: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队伍建设。综上可看出,英语语言学在大学英语专业中的强大作用和巨大价值,对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教学质量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在开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其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更应积极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断学习英语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和积累教学经验,强化自身理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服务学生。“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为将英语教学的层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需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学创新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也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2.深入研究工作,明确教学目标。为确保英语教学创新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深入进行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工作,得出新的、有效的相关研究思路和具体方案,博学方能致新,这既是实施创新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对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的内在要求。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的应用渗透进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内,因此,在实施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拓展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结合高校特色,构建创新课堂。教学创新是一项繁冗的工程,并非流于形式的创新或一味求变,而应根据高校自身特色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具体可行的改革创新,切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中。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有效利用这个机会,以英语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整合课堂活动,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首先,为大力推进教学创新,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可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语境,在这样的情景模式下,既能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理论知识,加快知识吸收,还能灵活运用英语语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掌握英语在生活的实际用法,可谓一举多得。其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友好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善于鼓励,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英语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密切联系。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天赋、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透过语言,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彼此以及文化内涵。英语语言学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对学生语言素养、语言意识、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英语语言学视阈下实施英语教学创新,将助力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更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月琳.应用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探究[J].科技视界,2016(17):41+69.

[2]苗亚娜.探究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J].英语广场,2018(09):123-124.

语言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学;语言学;《午餐》;语言

文学与语言学这两个研究视角在传统语言学家以及文学理论家看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单纯且明确,语言可以说是为文学提供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媒介与手段,而文学则能够为语言树立成熟标志以及使用规范,可是自从现代语言学出现之后,众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全新的认识。文学与语言学这两个虽然是不同范畴,可是在文学作品研究中都起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午餐》这部作品本就广受关注,为了对其语言进行更好地分析,本文则从文学与语言学两个视角来对《午餐》进行如下探索:

一、《午餐》概述

毛姆(1874-1965)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纵观其整个职业生涯,能够发现其所创作的作品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达到了巅峰,而《午餐》这部小说就是其所创作的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关于《午餐》这部小说,作者在叙述时,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的,是一部讽刺社会的小说,主要叙述了一名旅居巴黎、还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因为经不起恭维,只好打肿脸充胖子,请自己的读者———一位已经不惑之年的女士吃午餐的故事,在故事中虽然这位女士反复多次强调自己基本上什么都不吃,可是事实上她不仅指定了最昂贵的饭店,还点了最贵的餐品,作家也因此而“破产”,一个月衣食毫无着落。整部作品讽刺意味十足,人物对话的丰富内涵以及幽默的叙事手法使这部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以共进“午餐”作为切入点,从绅士情绪、礼貌原则、话语权利这三个角度来对《午餐》进行了探讨。

二、文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语用学是一门学科,研究在一定上下文中语言的使用,其包含了语言所产生的字面和蕴涵意义,以及有可能会产生的效果。纵观语言学发展情况,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句法学研究、语用学研究、语义学研究为主的几个阶段。索绪尔在研究过程中还划分为能指与所指、言语与语言,借此来将语言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语言构建规则以及结构关系上;还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主张在共时分析中描写语言结构,更加侧重于对于词素、音位以及个性的分析与研究,致力于语言本身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语言意义这一方面的研究逐渐开始有了一席之地,随之而来的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语境的价值,这也为语用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句法到语用学的过程,在某些方面而言,是从单纯注重语言符号的研究转变成为了注重语言与事物、与符号使用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过程。受索绪尔所提出的理念所影响,在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再现生活、形象思维的观念,更加强调形式手段,尤其是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美感[1]87。总之,20世纪文学与语言学可谓是走过了一段相关又相似的历程,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它们不仅都突破了传统的“镜式语言观”,同时也证实了一点,即人们不能够单纯地在抽象语言系统内部,反而需要将语言形式与文化语境有效结合在一起展开研究。可是在研究过程中也不能将文学与语言学等同在一起,毕竟二者依然是不一样的学科,两者之间的目的、价值从某些方面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毕竟语言学其更加注重语境和语言的用法,可是有时候也会带有较为明显的科学主义倾向,即可抽象地看待会话过程及规则;而文学批评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现实语言活动,文学可以说是“人学”,人固然生活在语言之中、受制于语言,可是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创造者,从本质上而言语言还是人类文化创造产物。为此,在基于文学与语言学这两个视角来对《午餐》的语言进行分析时,也能够得到不一样的判断以及评价。

三、基于文学与语言学两个视角看《午餐》的语言

为了能够实现基于文学与语言学两个视角分析《午餐》的语言,本文就现代语言学视角中有关于会话的“礼貌原则”,以及当代文学视角下的“话语———权力”观念来对其语言进行了分析。从现代语言学视角来对《午餐》的语言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成功地应用了语言学中的礼貌原则及其具体准则,这促使小说之中男女主人公的会话得以有效维持和发展;而从文学批评视角来对《午餐》的语言进行分析的话,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使用了反讽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从这一视角来分析,这一部小说正好是对于和谐原则下所隐含的现实社会关系以及话语权利关系的一种揭露。作者在《午餐》之中采用了第一人称倒叙的方式来表述“我”和一位高雅华贵的女士之间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我”是勉强靠写作为生的年轻作家,某天接到了一位女读者的来信,在信中大大歌颂、赞美了“我”的作品,并且想要和“我”见一面,同时请她在高级餐馆吃一顿饭,而“我”当月生活费只有80法郎,出于年轻人的虚荣心还是答应了。在小说之中的“我”虽然知道女士的意图,可是却以交际过程中的“礼貌原则”而一步步就范,“我”为了维护“脸面”也不得不任其摆布。从语言学这一视角来对“脸面”这一涵义进行分析的话,里奇在语用学原则之中有提到,任何一位具有交际能力的社会成员都有其公众形象,即脸面;而布朗和莱文森在研究过程中则将脸面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脸面,另一种则是消极的脸面,其中积极的脸面主要指的是自我形象、个性能够在交际活动中得以维持,并且希望自己的思想、言论以及行动得到赞赏和肯定;而消极的脸面则主要是指人们希望拥有自己的行动权、地域权、不被打扰的权利,或是指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自由不再受到任何的侵犯。而要想有效保全“脸面”,其通常有四种方式,分别是积极礼貌、直截了当法、委婉暗示法和消极礼貌。其中,积极礼貌这一种方式主要是包含了对于他人的同情、称赞,或者是许可他人干某些事情,以此来有效维持对方积极的面子;而消极的礼貌则主要指的是尽可能不干涉他人自由以及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持对方消极的面子。在毛姆所创作的《午餐》之中,那位女士就成功应用了这两种方式来有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小说之中她一开始就对“我”的作品进行了肯定和赞赏,这有效满足了“我”积极面子诉求,同时达到了她想要“我”请客的目的。从“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的话,它们均属于会话过程中的重要指导原则,其中合作原则通常能够在会话过程中起到一定调节说话者说话的效果,而礼貌原则则能够有效维护双方友好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基础和前提,若不具备礼貌的话是很难展开有效交际的,所以有时候人们为了能够有效维持礼貌原则,甚至还会在交际过程中牺牲合作原则下的某些准则[2]251。总体而言,礼貌准则就是要尽可能减少自身受惠,让他人得到受惠,可是在《午餐》这一部小说之中却并不是如此,其较为讽刺的体现在虽然整部小说中的“那位女士”处处讲究“礼貌原则”,可是她却是为了惠己而损失他人,是一种颠倒的关系。而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也选取了其中的一些语言来进行如下分析:

(一)降低威胁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有时候会在立场、动机、态度、意向和需求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让交际活动顺利推进下去,或者是为了有效控制对方,避免对方出现逃避等情况,通常会采用降低刺激紧张度的话语策略来达到某一目的[3]40。在《午餐》这部作品中,那位女士就很好地使用了这一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Inevereatanythingforluncheon”“alittlefish”“Yousee,you’vefilledyourstomachwithalotofmeat,butI’vejusthadasnackandIshallenjoyapeach”,她在交际的时候巧妙应用了little、never、just、snack等否定词或是表示微量的不定代词来将威胁降到最低,表示自己吃东西吃一点点、不会花费太多钱,所以小说中的“我”愿意主动配合,并且没有拒绝她的请求。

(二)使说者与听者非个人化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说话者有时候要纠正、批评或是改变对方,可是又想要估计对方脸面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特指人称改变成为泛指人称,从表面上分析看起来是在说一些普遍、公认的规范和原则,可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而是为了能够暗示对方要如何去做,这一种基于某一种公认的规则让对方就范的对话在《午餐》这一部小说之中也经常看到。如“Ithinkpeopleeatfartoomuchnowadays.”“Youknow,there’sonethingIthoroughlybe-lievein.Oneshouldalwaysgetupfromamealfeelingonecouldeatalittlemore.”小说之中的女士在对话的时候使用了“people”“one”这一些泛指成为来让“我”觉得这里的批评并不是为了针对“我”,可是也正是这种大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一种委婉的规劝方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十分常见,也很好地保全了“我”的面子。

(三)关注聆听者的诉求

在会话过程中,有时候为了能够操纵对方,说话的人会采用将心比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他的关怀和关注,这让聆听者在会话的时候感觉温馨,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对方的摆布,这也是《午餐》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例如,“Ithinkyouareunwisetoeatmeat.Idon’tknowhowyoucanexpecttoworkaftereatingheavythingslikechops.Idon’tbelieveinoverloadingmystomach.”小说中的女士站在“我”的角度提到,为了“我”的胃不受苦,这油腻的排骨就交给她,这种看似为了对方着想的话语,其实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减少让“我”吃肉的机会。

(四)表示悲观

在会话过程中,表示悲观这一种方法也是常用的一种达到目的的方式,其主要指的是说话者在表达过程中将自己的物质诉求转化成为某一种精神诉求,以一种抒情、感伤、喟叹的审美方式来有效激发对方的感同身受,让其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有效达到自己的功利性目的,这一种表达方式同样也是《午餐》之中较为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IshouldbesorrytoleavePariswithouthavingsomeofthem.”在这一句话中,小说中的女士利用消极礼貌的感伤表达方式来表达出了自己的遗憾,小说中的“我”作为聆听者,在对话过程中因为与对方已经构建出了一定的交际关系,所以自然也就无法漠然视之,只能为其点这道昂贵的“芦笋”。

(五)表示依从

在会话过程中,表示依从这一种方法也是常用的一种达到目的的方式,其通常是指说话者在说话的时候,采用一种依从的方式,从表面上来充分顾及对方的意志和尊严,实际上却掩盖了自己的目的和私心,可以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同样在小说《午餐》之中较为常见。例如,“I’mnotintheleasthungry,butifyouinsistIdon’tmindhavingsomeasparagus.”从这一句话中我们能够发现,小说中的这位女士首先表达了自己一点都不饿,如果你执意要点那一道菜的话,那么我就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这一种依从性的表达方式很好地保全了对方的消极面子,有效避免了意见分歧,同时也有效满足了自己一饱口福的意愿。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能够发现,从语言学视角来进行分析的话,礼貌原则以及相关具体的准则可以说是有效开展交际必不可少的原则,而这些原则也是中立、纯粹,且普遍抽象的法则。可是从文学视角之中的“话语———权力”来进行分析的话,小说《午餐》之中应用到的“礼貌原则”明显是西方上流社会布尔乔亚社交场合的话语原则,在这里话语从某些方面而言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控制人、限制人、操纵人的力量,所以从毛姆《午餐》这一部小说语言来分析的话,可以说是很好地为我们展示出了布尔乔亚话语系统的操纵策略和控制力量。从这一意义层面来分析的话,这一部小说主角并不是人,而是话语本身,这也是这一部作品中为什么会使用了大量的对话的意义。语言本身作为一种砝码,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通常也会结合实际情况来将其转化成为不同阶级、时代、社会集团以及行业中的话语体系,这一种话语体系亦或者是说秩序,从某些方面而言也很好地维护了当时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权利秩序,众多学者对于这种话语体系的研究、颠覆、打破,也很好地体现出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话语层面所隐藏的社会权利关系的批判。在毛姆创作的这部小说之中,我们就能够在大量人物所述社会阶段特有话语权利中感受到温文尔雅言语背后所蕴含的贪婪、丑陋面孔。又或者说,即使小说之中的“我”没有被这一位女士所诱使逼迫,只要接受了这一种“礼貌原则”,我们自然也就很难逃脱被摆布、被控制的命运。在通常会话与交际过程中,起着积极(正面)作用的礼貌原则在毛姆《午餐》这部小说之中完全变成了否定性的伎俩。作者所创作的《午餐》这部小说,与其说是为了证明礼貌原则的两面性,不如说是一种隐喻:文化原本是对于人化的肯定,同时也包含了异化的可能。其以更为深刻的辩证眼光来很好地看待人类文化成果、规范,同时也很好地保持了对于语言的敏感性,这种表达方式有效维持了语言的活动甚至是人的主体姿态在种种话语权力之中的有效运作,而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即为了有效避免权力的非人化,这也是基于文学与语言学两个视角分析《午餐》的语言应该要得到的结论。综上所述,纵观文学领域我们发现基于文学与语言学视角而展开的研究较多,《午餐》这部小说是毛姆较为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有关这部作品的研究也不少,而在这其中多数偏向于文学或是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很少有学者会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而展开研究,而本文则是从文学与语言学两个视角来对这一部作品展开了研究,希望以此来形成全新视角的研究与探讨,从而获得全新的认识与感悟。

[参考文献]

[1]周莉.从文学与语言学两个视角看《午餐》的语言[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2]廖彦婷.《午餐》的文体学分析[J].科技信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