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2:45:33

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范文篇1

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低龄的儿童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就已通过了专门的英语考试,例如剑桥五级考试等等。儿童英语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看出第二语言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习得,正如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一样,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而外语阅读能够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二语习得的最佳年龄讨论,很多专家学者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三岁到十二岁左右。这个阶段刚好是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学生,也是他们进行二语学习的最佳时期。

(一)习得学习假说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主要有五个假说,这就是习得学习假说。习得学习假说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分别是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这两个过程也是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习得”指的是学习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知识进行学习,吸收,而且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而“学得”是指“学习”,和前者无意识的“习得”对比学习”指的是学习者能够有意识的研究,并且能够理解某种语言,从而实现“习得”,能够无意识的吸收语言知识,而且能够正确地使用这门语言。

(二)自然顺序假说

在自然顺序假说里认为语言的学习都是有一定的规则,是按照顺序进行的。例如一位学习者先学习语言规则的前部分,再学习后一种语言学习规则,但是学到最后,都会回归到一定的顺序,这是具有普遍性的。

(三)监控假说

监控假说认为,学习者通过“学得”获得的知识会受到语言规则的影响被监控。但是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知识却能够跳脱语言规则监控,也就是学习者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

(四)情感过滤假说

学习者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可接触的输人量以及个人的情感都会对语言的习得产生影响,例如学习者比较焦虑,那么学习的效果也就不佳。所以幼儿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并且和其他的学习者进行交流,把自己负面的情感过滤掉,那么才能够达到第二语言学习的目的。

(五)输人假说

学习者只有接收大量的知识输入才可以习得语言,但这种输人并不是盲目的灌输式,而是进行理解的输入,也就是说,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时候是可以理解语言内容的,并且积极地吸收这些语言,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效果,无法实现习得。

二、阅读英语绘本的意义

英语绘本的特点是通过英语文字和图片对故事进行共同表述,同时以儿童作为本位,能够满足儿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故事情节类的读物。英语绘本不仅能够为幼儿学习英语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而且能够唤醒幼儿的情感,激发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满足幼儿身心特点

在英语绘本中,图片和英语文字相辅相成,而幼儿通过绘本中的一些图画语言,同时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够理解绘本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个阶段他们感知事物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通过视觉进行认知,所以英语绘本能够满足幼儿感知、认知的思维发展特点。

(二)加深对英语单词的记忆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单词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进行英语绘本阅读的时候,会看到一些认识或者不认识的单词,这些单词会在绘本中不断的重复,那么也就加深了幼儿对于英语单词的记忆。英语绘本能够给幼儿提供一种愉悦的心情,根据情感过滤假说理论,幼儿在这种愉悦的心情下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三)培养英语思维,开阔眼界

幼儿阅读英语绘本可以慢慢的培养起自己的英语思维,形成自己的英语思维结构,能够更加灵活自如的应用语言。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绘本故事,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加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阅读英语绘本的方式

(一)亲子阅读

幼儿在学习第一语言也就是中文的时候,他们是处在一个真实的母语环境里,也就是无意识地进行语言习得。而在进行第二外语习得的时候,大多数的家庭都缺乏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所以在进行英语绘本阅读的时候,首先就是要给幼儿创造一个真实的第二外语习得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准习得”的环境就是人为的运用各种手段为幼儿输入更多的语言信息。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造成影响,而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如果儿童在家中有较好的语言输人,那么在课堂表现也会更好,而且和父母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会感受到父母的关注,有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慢慢地幼儿就会爱上阅读,而且会和父母讨论自己阅读学习的内容,提髙了自己的学习效率。为了发挥亲子阅读在英语绘本阅读中的作用,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选择彩色的绘本,而且要有多样和夸张的色彩,图画能够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绘本必须是纯英语的,也就是没有中文的绘本,如果绘本中同时出现了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阅读的过程中,家长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首先要让幼儿读者看封面,封底,能够了解故事的梗概,然后获取一些重要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图画让幼儿对内容进行预测,设置一些小问题,然后再让幼儿打开绘本故事。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英语表达去描述图画,让幼儿了解故事的梗概,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能够产生对阅读故事的欲望。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根据幼儿英语水平,用一些单词、句子等把绘本的图片内容统一对应起来,并且引导幼儿去观察一些细节,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的故事情节,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完成了这些步骤之后,幼儿对于绘本的故事也越来越熟悉,这时候就可以让幼儿独立的完成阅读任务。

(二)集体阅读中,教师多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幼儿在进行英语绘本阅读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搭配相关的音频、视频,为他们提供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同时还可以玩一些小游戏或者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幼儿灵活地使用语言。例如老师可以在集体游戏中给幼儿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活动的方式运用英语,通过朗读或者表演的方式获得英语学习的乐趣。

四、遵循绘本阅读的原则

语言习得范文篇2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学习第二语言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我国,有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多数为英语),对于那些连母语都不能完全掌握的孩子而言,过早学习第二语言真的有利于语言发展吗?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比成人更擅长学习第二语言。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

1关键期假说

在这个领域,影响最大的研究是伦尼伯格所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关键期假说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更有优势是由于生理因素,他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岁)之前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的学习者不会像在关键期内的学习者一样成功,而且很容易产生外国腔。这是因为,青春期以前,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大脑可塑性较强,语言习得较快,也较为成功;而在青春期后,大脑发生了侧化,逐渐失去可塑性,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

2关键期的相关研究

关键期这一假说,是针对母语习得提出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对于关键期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学者们看法不一。反对关键期假说的学者提出非生物基础的解释,认为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习得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赞成关键期理论的学者则以实证研究为依据,坚信关键期假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被推翻。

二语习得领域里,支持关键期存在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Johnson和Newport(1989)的实验。实验组被试是母语为汉语和朝鲜语的美国移民,年龄3至39岁之间,接触英语的时间为3至26年,平均为10年。对照组是一组本地人。研究者用276道语法判断题口头方式测试被试的英语知识。后来又采用笔头方式实验,结果是:7岁之前移居美国的被试,英语水平与本地人无显著差异;7岁之后移民的被试,其英语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研究者将这个差异归因于生理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实验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衰退期始于7岁,而不是伦尼伯格所说的青春期,这说明关键期即使存在,具体年龄却有争议。

1989年Long通过实验发现,许多6岁以后(部分12岁)才开始学习外语的被试者,难以获得地道的语音,15岁以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其词法和句法均无法取得与母语学生一样的水平。同时他提出二语习得中年龄差异的四个方面的论断:“(1)习得速度与最终水平取决于开始学习的年龄;(2)一语和二语习得均存在敏感期,敏感期之后的语音习得将是不完全的;(3)与年龄有关的二语习得能力的下降是不断积累的过程;(4)某些个体二语习得能力的下降甚至始于6岁。”

我国的辛柯、周淑莉对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如果从小学四五年级起开始学英语,到了成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相当一部分人的口语能力和综合能力就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而如果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则这种可能性相对来说要小得多。

反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也有很多,C.Snow等人研究了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不同年龄的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情况,被试母语为英语,第二语言为荷兰语,研究者跟踪研究了被试在荷兰第一年里学习荷兰语的情况。其结果是,虽然儿童表现出一些优势,但成人同样也表现优势;在课堂学习中,情况仍然如此。

有很多证据都表明:青春期之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也能达到准母语水平。Burstall提出,年长的学习者会比年幼的学习者更有效率。Neufeld的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对成人来说较难克服的语音难关也能被克服。

由于语言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语音、句法、语义等。有些方面(如语音)更会受到年龄的影响,而有些方面(如语法)则受到年龄的影响较小,因此语言各子系统的关键期很可能不同。Selinger提出了多重关键期假说,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存在多个关键期。大脑功能的侧化不会同时发生,而是在不同时期影响语言习得的不同方面。因此,在外语学习者的一生中应该存在不同的关键期。某一关键期的结束就意味着某种习得能力的丧失。

3结论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关键期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说,关于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的任何过度概括都是不可靠的。有学者认为,可以用“最佳期”或者“敏感期”来取代“关键期”这一说法,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内,是第二语言习得的较好时期,但不是绝对时期,即使错过了这一时期,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的努力来达到比较高的第二语言水平。这种看法是比较理性和折中的。

对于年龄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目前比较具有共性的结论是:(1)学习速度问题。成人学习者学习的最初阶段具有优势,尤其在语法方面。但他们最后可能会被儿童超过。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更快,而在正规的外语课堂上学习速度较成年人缓慢。(2)语音问题。在语音方面,儿童比成年人更有可能获得接近母语水平的第二语言。如果有足够的语言接触,大多数儿童在二语习得中都可以习得地道的口音,有可能达到语音纯正。而成年人经过多年的正规学习,多数可以流利地讲外语,但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语音纯正。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相对而言获得完全地道的口音的可能性越小。(3)语言能力与潜力问题。儿童具有更高的语言潜力,与成人相比更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4)对语法的影响。第二语言语法习得的顺序不受年龄制约,但语法习得的速度及达到的水平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

4对实际教学的启发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发是,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绝对化的否定某个年龄层的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儿童有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对优势,成人也有他们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选择更适合的教育方式。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桂诗春教授曾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具备了合适的学习环境(如双语制或外籍教师教学),早一点接触外语的学习者比迟一点接触外语的人从长远看可能略具优势;二是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下,青少年和成年人也能在多数方面和儿童一样学好外语,甚至效率要高些。”

对于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他们学第二语言的优越条件是大脑的可塑性最强,语言环境相对较好,模仿能力强,尤其是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缺点是他们的长时记忆能力较差;思维能力不强;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语言的准确性与流利度不高;学习效率不高,花费时间较多。因此,他们更适合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如双语生活环境,在学校中则要求有好的教师以及教学设施。

在前面提到了外语学习低龄化的问题,社会上,有些广告夸大了低龄儿童学习外语的作用,片面地宣传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很多家长也受到了这样的宣传的影响。实际上,当前低龄外语教学的科学依据不足,教学实践经验薄弱。家长应该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在对孩子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时,要考虑到教育的目的和最终期望达到的水平,如果是期望孩子达到与母语相接近的水平,那就可以让孩子较早的接触第二语言。因为儿童在语音的习得和语言潜力方面确实较成人具有很大的优势,早点接触有助于获得更地道的语音。如果是期望孩子达到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外语水平,那么就不需要刻意地过早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学习就可以了。

对于青少年,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优越条件是母语习惯已经形成,第二语言习得不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尤其是语言的流利性较儿童有很大的优势;长时记忆能力有所增强,理解能力也比较强,而且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有充分的学习时间。缺点是比儿童的学习要花更多的精力,要求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坚持性;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或高中生,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学习科目太多,不可能将所有精力放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容易造成顾此失彼,所以要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语言习得范文篇3

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本质差异

1、语言习得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1环境方面(surroundings):

儿童习得语言是在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习得语言的世界。习得过程中具有接触语言的广泛性,儿童可以从父母那里,从所有可能接触的人那里接受全方位语言输入,周围的一切都是儿童习得母语的真实语境,语言的输入(languageimput)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儿童在多次重复的现实生活的真实语境中,逐渐习得了言语的能力,即与人交际的能力。所以母语习得的环境是整个社会,离开了这个社会环境就不存在习得的过程。

1.2认知方面(cognitive)

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学会用母语来认识周围世界,判断事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往往是一种潜意识(subconscious)的认知活动,无论是学习过程本身(process),还是语言知识的获得都是无意识的。例如,儿童在习得"milkbottle"的过程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肚子饿了,想吃牛奶。”他只知道瓶子或杯子里面装的东西可以给他吃。儿童在习得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

1.3目的方面(purpose):

语言习得是伴随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进行的。在儿童母语习得之前,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很多的认知,由于儿童对客观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就成了习得母语直接而自然的能力。对每一客观事物的认知,都会对儿童带来满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所在。因此儿童习得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并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儿童周围的人们与其说是在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还不如说是在纠正他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

1.4习得者主体的特征:

母语习得的主体是儿童,好奇心与模仿能力(imitation)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生理上(包括大脑与发育器官)都处于发育时期,儿童出生时在知识上是一片空白,不存在其它任何干扰。

2、外语学习的特征也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2.1外语学习的环境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课堂教学往往是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学习外语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又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学习者的工作环境是一个本族语(mothertongue)的世界。他们只能从外语教材中,在教室里接受非本族语的输入。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语境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拟的。学习外语过程,大多数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这是一个人为的受客观条件制约的语言环境,离开这一语境,又被淹没在本族语的大海中了。

2.2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过程,学习者往往需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手段,完成学习任务。其认知基础与母语习得的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前者是在认知了事物的基础上学习语言,而后者则是在语言习得中了解事物。

2.3学习外语的目的: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是都是有目的地进行着,即使是本能,也有一定的目的指向。儿童习得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客观世界,而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诚然,外语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的虽有不同,他们共同的一点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所以其学习认知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已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了语言本身。

2.4学习者本身的特征:外语学习的主体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外语学习一般都是在学习者母语习得已完成以后进行的。从生理方面来看,学习者掌握外语往往是在智力已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从心理功能来分析,学习者主体已经具备了感知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学习者在知识上已经具有了母语建构及表达习惯,从而对外语学习形成了一种语言的迁移(languagetransfer),已有的母语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对再掌握另一种语言会形成干扰。

语言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尽管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共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为学习掌握一种语言以达到交流与交际的目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点在于交际(communication),在这一层次上,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另外,二者在各自的过程中也有重合的现象,习得中含有学习因素,学习中也会有习得因素,学习的主体都是能习得语言能力的人。儿童之所以如此快,如此地道地习得母语,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与很强的求知欲望。客观环境与主体者内在的因素与母语的习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客观环境是可以不断改善和创造的,学习者内在的潜力也是可以不断调节和发挥的。因此,如果外语教育工作者能努力创造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外语学习的语境尽量接近于语言习得的语境;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到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者对外语抱有好感,对该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感到学习外语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那么外语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语言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他对自己所处的语言环境,有些是难以改变的,学习者往往必须到课堂听课,接受指定教师的语言指导,学习规定的教材,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通过各种外语考试等。语言环境的改善就落到了教育工作者以及学习管理部门肩上。

教师对于语言环境改善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教师的的教学用语是学习者最直观、最真实的语言输入。首先,教师的教学用语一定要贴近这门外语,善于模仿真实生活中不同环境,各种角色的语言语气特征,对语言的例示要贴近生活,形象生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成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西方人“购物”时的语言及言语特征时,就可以把教室设计成一个真实的商场;讲授“打电话”时,就可把教室设计成为一个真实通电话的场所,让学习者在近似于习得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其次,学习者手中的教材只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外语教师要将这套系统变为学生的言语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活化语言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课堂语言环境的改善同教师自身的外语水平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能较流利地、地道地用外语表达一切客观事物,用外语进行思想交流,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指望教师为学习者创造语言习得环境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外语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是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又要提高自己的外语教学能力。此外,学校里各级管理部门应当竭力为外语学习者营造一个外语的氛围:齐全的外语教学设备,英语电台的开播,丰富的音像教学资料。英语角及各种英文书刊报纸,都能给学习者提供和改善语言实践的客观环境。试图创造一种完全等同于母语习得的语言自然环境,似乎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教育者的努力与教育管理部门的不断重视,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外语学习虽说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学习过程,但在充满外语的氛围和语境中,也可以有类似习得的收获。

2.2学习者兴趣的培养:

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及策略差异、不同的原有基础、不同的学习目的等。但最为重要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有动力去投入到外语学习中去;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兴趣不同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兴趣,而主要产生于自己目标的确定以及利用外语技能获取外来信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位外国语言学家曾经说过,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认识观察世界的眼睛。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学外语的目的和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友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到在学校里学习外语就如同在家里看电视小说一样愉快、兴奋。此外,改进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习者学习外语兴趣关键之一。学生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都会影响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学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学科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失去了兴趣就失去了动力。无论在母语习得过程中,还是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兴趣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结

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外语教学可以从儿童语言习得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外语教学应从它们两者之间的共性着手,不断创造有利于语言学习的习得环境,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外语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NewburyHouse,1982.

〔2〕Pimsleur,P.ThePsychologyofSecondLanguageLearning,Cambridge,1971.

〔3〕Richards,J.ClassroomLanguage,WhatSort?G.Ailen,1978.

〔4〕Wuzongjie,ReadingsforAppliedLinguisticandLanguageTeaching,ZhejingTeachers''''University,1998.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语言习得范文篇4

在二语习得范畴内,研究者们对输入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R.Ellis的定义是讲母语者或二语者对其他二语者所说的语言。[2]他的定义只有口头输入,没有包含书面输入。Richards等人认为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接受到的并能作为其学习对象的语言。[3]该定义比较全面。国内学者给出的输入定义和Richards等人的接近[47],兼顾口头输入和书面输入,这也是本文采用的输入概念。

最初的输入概念是Coder在“学习者的错误的意义”一文中作为一个理论话题提出来的。[8]最早引起语言学界重视的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theinputhypothesis)。他提出了“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veinput)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基本公式是“i+1”。“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1”代表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部分。[9]Krashen和Terrell随后又论述了“输入假说”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可理解的输入理论与习得(acquisition),而不是与学得(learning)有关;(2)习得是通过理解稍微超出已有的语言知识而完成的,需要借助于语境和非语言信息;(3)当交际成功时,当输入得以理解时,也自然就有了可理解性输入;(4)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逐渐显现出来的。[10]

Long认为,二语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一样,学习成功者总是以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特征的。他认为互动式输入比非互动式输入更重要,充分强调了使语码变成学习者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重要性。[11]

Schachter概括出四种输入:简单输入(simplifiedinput)、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否定输入(negativeinput)(指向学习者提供其交际的意图并不成功的信息)和充分输入(sufficientinput)。对以上四种输入,Schachter觉得它们都不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1213]

Vanpatten建构了“输入加工假设”(inputprocessinghypothesis)。从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角度来考察输入如何在二语习得中发挥作用。认为人脑只会对有意注意到的输入集中精力进行加工,从而促进二语的习得。[14]

在Gass提出的二语习得的模式中,从认知的视角,强调了注意到的输入(apperceivedinput)和理解了的输入(comprehendedinput)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输入,可能摄入(intake)的是注意到的并理解了的那部分输入,也只有这部分输入才对学习者的输出起作用。[15]其后Gass对该二语习得模式的进一步补充和实证研究也强调了上述观点。[1617]

综合来看,输入和二语习得中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输入话语和二语习得

输入话语(inputdiscourse)指的是说话人和语言学习者交流时所用的特定语域(register)。[18]264R.Ellis将输入话语分为照顾者话语(caretakertalk)、外国人话语(foreignertalk)和中介语话语(interlanguagetalk)。[18]247在这个分类中,R.Ellis没有将教师话语(teachertalk)包含在内,因为他认为教师话语和外国人话语是类似的[2]145,但更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设定为教师话语。Chaudron、Spolsky[13]172等人所进行的教师话语研究发现:教师话语常常会在语速、停顿、重音以及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进行调整、简化和改变,以适应二语学习者的实际水平。[19]WongFillmore调查发现,课堂是非英语移民学生进行语言习得的最理想的地方。[20]Nunan也认为,教师话语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在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话语可能就是学习者可接触到的最主要的语言输入。[21]徐海铭从信息学和认知角度讨论了课堂讲授中教师话语的积极作用。[22]何安平将教师话语研究和语料库相结合,调查和分析了语言课堂话语语料库中教师话语的部分特征。[23]

(二)输入频率和二语习得

Hatch、Wagner和Gough提出了“频率假设”(frequencyhypothesis)。他们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取决于该语言成分在输入中出现频率的高低。[24]N.Ellis所倡导的二语习得观也是以频率为基础,认为输入频率对内隐式学习(implicitlearning)具有作用[2526];但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的研究如Lightbown发现,输入频率与二语学习者的输出频率呈现出很高的相关性[27];但Snow和HoefnagelHohle所做的研究则表明,输入频率与准确性之间无重要关系(准确性可以反映习得程度)[28]。R.Ellis认为输入频率是影响二语习得发展的因素之一。[18]273周丹丹的研究结果显示,输入频率对口头故事复述内容的影响显著,复述的流利性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但是准确性没有任何进步。[29]证明输入频率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在不同层面上结论不尽相同。

(三)输入呈现方式和二语习得

在很多研究中,学者们尝试了对输入进行语码调整,以促进二语习得。LarsenFreeman、Long和Krashen从输入的可理解性呈现方式入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可理解输入能够促进二语习得[11,3032],但这些证据不能明确说明理解性输入和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18]278而White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理解性输入对于二语习得并不是必需的,比如学习者运用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的方法也可习得部分二语。[33]吴朋进行了以调整后的阅读为输入呈现方式的教学实验,发现此举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34]周卫京探究了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的听觉和视觉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听觉输入对口语流利度促进更大,视觉输入更有利于口语准确度的发展和复杂度的提高。[35]

(四)输入与二语习得速度

关于这一点,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Snow和HoefnagelHohle发现,在课堂上输入的数量不能决定二语习得的速度[28];但WongFillmore的研究结果却表明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均对习得速度产生较大影响[36]。

(五)输入与二语学习者

行为主义者(behaviorist)否定二语学习者的心智过程,将语言输入视为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认为输入和输出直接关联。二语学习者要习得二语就要运用输入来提供适当的刺激及足够的反应。[18]243心智论者(mentalist)认为语言习得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二语学习者大脑中先天负责语言习得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语言输入仅仅是二语习得的一个激活器(trigger),其本身不决定习得的成败。[37]因此,习得可以在输入贫乏的情况下发生。互动论者(interactionist)重视二语学习者自身的积极作用,认为输入在语言习得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输入必须在二语学习者内在机制的约束之下,与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环境以及语言交际互动共同发生作用。正如R.Ellis所言,学习者内在信息加工机制(learner′sinternalmechanism)决定输入的性质并被输入的性质所决定。[2]129

二、分析

和国外相比,我国二语习得研究中关于输入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各有侧重。

国外的输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研究一直与二语习得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和其他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紧密相连。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相关的研究,但多数是以引进、介绍或评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或新观点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二语习得中的输入研究开始全面系统地引进和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针对性的研究。以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以客观事实或数据取代了主观的感情和判断。[38]这一演变路径与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是一致的。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输入话语的研究主要涉及中介话语和教师话语,而国外研究中出现的照顾者话语和外国人话语在我国几乎没有。

国外此类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最早被使用的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24,3941]、实验研究(experimentalmethods)和准实验研究(pseudoexperimentalmethods)[4244]、内省式研究(introspectivemethods)[4547]。我国学者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另外两种方法很少使用。

从文献回顾的结果来看,国内外以往相关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内容

从文献阅读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头输入方面,有关书面输入的研究较少;而对于许多国家的二语学习者来说,以阅读为主要方式的书面输入是学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输入方式,而且也是最经济可行的;另外,在进行输入研究时,以往的大多数研究考察语音、词汇、语法等特征,涉及语用习得的研究很少。

2.研究对象

在以往的研究对象中,大部分是初级学习者,他们所接触的输入一般都比较简单。实际上,二语习得者中还有很多的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因此,过多地选取初学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不足以反映二语习得对象的整体状况。

三、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做出以下总结和展望:(1)以往的研究表明,输入话语不同、接受输入者的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输入方式(习得、学得等)和学习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对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和二语习得的效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实现上述各环节的最佳组合是今后此类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方向之一。(2)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纳入书面材料,扩大研究的对象(要包含中、高级学习者),还要更多地研究语用的习得。这样才会使得输入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更为全面,更具代表性和概括性。(3)随着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更多的以真实语境中的语料作为学习者输入方式的实证研究将会涌现。(4)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将有助于人们对人类大脑内部语言习得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输入的认知探讨必将有助于更好地习得二语。

在我国研究输入和二语习得的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将国内外成熟的研究结果运用到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中,必将有助于我国众多的二语学习者和教授者。

参考文献:

[1]王立非.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与实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3]RICHARDSJC,JOHNPLATT,HEIDIPLATT.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ndappliedlinguistics[M].管燕红,Tra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4:227.

[4]戴纯曼.语言输入的类型及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7074.

[5]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J].现代外语,1999(2):202217.

[6]罗立胜,何福胜,杨芳.大学英语综合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1(4):5866.

[7]张焕香.论语言输入的分类[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516.

[8]CORDESP.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1967(5):161169.

[9]KRASHENSD.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relevanceofsimplecod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CARCELLARC,KRASHENSD.Research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0:11.

[10]KRASHENSD,TERRELLTD.Thenaturalapproach:languageacquisitionintheclassroom[M].Hayward,Calif.:TheHaywardPress,1983:2339.

[11]LONGM.Nativespeakerandnonnativespeakerconversationinthesecondlanguageclassroom[C]//CLARKEM,HANDSCOMBEJ.OnTESOL′82:pacificperspectiveso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WashingtonD.C.:TESOL,1983.

[12]SCHACHTERJ.Nutritionalneedsoflanguagelearner[C]//CLARKMA,HANDSCOMBEJ.OnTESOL′82:pacificperspectiveso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Washington,D.C.:TESOL,1983.

[13]SPOLSKYB.Conditionsforsecondlanguage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sEducationPress,2000:188190.

[14]VANPATTENB.Inputprocessingandgrammarinstruction:theoryandresearch[M].Norwood,NJ:Ablex,1996.

[15]GASSS.Input,interactionandthesecondlanguagelearner[M].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1997:3.

[16]GASSS,SELINKERL.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introductorycourse[M].Mahwah,NJ:LawrenceErlbaum,2001:401.

[17]GASSS,TorresMJA.Attentionwhen?aninvestigationoftheorderingeffectofinputandinteraction[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005(27):131.

[18]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UP,1994.

[19]CHAUDRONC.Secondlanguageclassrooms:researchonteachingand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

[20]WONGFILLMOREL.Whendoesteachertalkworkasinput?[M]//GASS,MADDEN.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5.

[21]NUNAND.Languageteachingmethodology:atextbookforteachers[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91.

[22]徐海铭.语言输入理论与外语学习[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4):713.

[23]何安平.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师话语分析[J].现代外语,2003(2):161170.

[24]HATCHE,WAGNERGOUGHJ.Explainingsequenceandvariation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LanguageLearning,1976(SpecialIssue4):3947.

[25]ELLISNC.Frequencyeffectsinlanguageprocessing:areviewwithimplicationsfortheoriesofimplicitandexplicitlanguageacquisition[J].SSLA,2002(24):143188.

[26]ELLISNC.Reflectionsonfrequencyeffects[J].SSLA,2002(24):297339.

[27]LIGHTBOWNP.TheacquisitionanduseofquestionsbyfrenchL2learners[M]//FELIX.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trendsandissues.Tubingen:GunterNarr,1980.

[28]SNOWC,HOEFNAGELHOHLEM.Schoolagesecondlanguagelearners′accesstosimplifiedlinguisticinput[J].LanguageLearning,1982(32):411430.

[29]周丹丹.输入与输出的频率效应研究[J].现代外语,2006(2):154163.

[30]LARSENFREEMAND,LONGM.Anintroductionto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M].London:Longman,1991.

[31]KRASHENSD.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Harlow:Longman,1985.

[32]KRASHENSD.Weacquirevocabularyandspellingbyreading:additionalevidencefortheinputhypothesis[J].ModernLanguageJournal,1989(73):440464.

[33]WHITEL.Againstcomprehensibleinput:theinputhypothesisandthedevelopmentofsecondlanguagecompetence[J].AppliedLinguistics,1987(8):95110.

[34]吴朋.输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一次实验[J].外语界,2001(3):5356.

[35]周卫京.语言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5358.

[36]WONGFILLMROEL.Instructionallanguageaslinguisticinput:secondlanguagelearninginclassrooms[M]//municatingintheclassroom.NewYork:AcademicPress,1982.

[37]COOKV.Universalgrammartheoryandtheclassroom[J].System,1989(17):169182.

[38]杨连瑞,尹洪山.发展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5(2):l81192.

[39]HATCHE.Discourseanalysi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HATCH.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78.

[40]HATCHE.Discourseanalysis,speechact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RITCHIE.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NewYork:AcademicPress,1978.

[41]PECKS.Childchilddiscours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HATCH.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78.

[42]LONGM.Input,interaction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1980.

[43]GASSS,VARONISE.Taskvariationandnonnative/nonnativenegotiationofmeaning[M]//GASS,MADDEN.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5.

[44]PICAT,DOUGHTYC.Inputandinteractioninthecommunicativelanguageclassroom:acomparisonofteacherfrontedandgroupactivities[M]//GASS,MADDEN.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5.

[45]FERGUSONC.TowardsacharacterizationofEnglishforeignertalk[J].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1975(17):114.

语言习得范文篇5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焦点话题之一。也可以说,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最明显、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学习第二语言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我国,有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多数为英语),对于那些连母语都不能完全掌握的孩子而言,过早学习第二语言真的有利于语言发展吗?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比成人更擅长学习第二语言。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

1关键期假说

在这个领域,影响最大的研究是伦尼伯格所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关键期假说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更有优势是由于生理因素,他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岁)之前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的学习者不会像在关键期内的学习者一样成功,而且很容易产生外国腔。这是因为,青春期以前,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大脑可塑性较强,语言习得较快,也较为成功;而在青春期后,大脑发生了侧化,逐渐失去可塑性,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

2关键期的相关研究

关键期这一假说,是针对母语习得提出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对于关键期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学者们看法不一。反对关键期假说的学者提出非生物基础的解释,认为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习得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赞成关键期理论的学者则以实证研究为依据,坚信关键期假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被推翻。

二语习得领域里,支持关键期存在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Johnson和Newport(1989)的实验。实验组被试是母语为汉语和朝鲜语的美国移民,年龄3至39岁之间,接触英语的时间为3至26年,平均为10年。对照组是一组本地人。研究者用276道语法判断题口头方式测试被试的英语知识。后来又采用笔头方式实验,结果是:7岁之前移居美国的被试,英语水平与本地人无显著差异;7岁之后移民的被试,其英语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研究者将这个差异归因于生理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实验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衰退期始于7岁,而不是伦尼伯格所说的青春期,这说明关键期即使存在,具体年龄却有争议。

1989年Long通过实验发现,许多6岁以后(部分12岁)才开始学习外语的被试者,难以获得地道的语音,15岁以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其词法和句法均无法取得与母语学生一样的水平。同时他提出二语习得中年龄差异的四个方面的论断:“(1)习得速度与最终水平取决于开始学习的年龄;(2)一语和二语习得均存在敏感期,敏感期之后的语音习得将是不完全的;(3)与年龄有关的二语习得能力的下降是不断积累的过程;(4)某些个体二语习得能力的下降甚至始于6岁。”

我国的辛柯、周淑莉对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如果从小学四五年级起开始学英语,到了成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相当一部分人的口语能力和综合能力就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而如果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则这种可能性相对来说要小得多。

反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也有很多,C.Snow等人研究了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不同年龄的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情况,被试母语为英语,第二语言为荷兰语,研究者跟踪研究了被试在荷兰第一年里学习荷兰语的情况。其结果是,虽然儿童表现出一些优势,但成人同样也表现优势;在课堂学习中,情况仍然如此。

有很多证据都表明:青春期之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也能达到准母语水平。Burstall提出,年长的学习者会比年幼的学习者更有效率。Neufeld的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对成人来说较难克服的语音难关也能被克服。

由于语言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语音、句法、语义等。有些方面(如语音)更会受到年龄的影响,而有些方面(如语法)则受到年龄的影响较小,因此语言各子系统的关键期很可能不同。Selinger提出了多重关键期假说,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存在多个关键期。大脑功能的侧化不会同时发生,而是在不同时期影响语言习得的不同方面。因此,在外语学习者的一生中应该存在不同的关键期。某一关键期的结束就意味着某种习得能力的丧失。

3结论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关键期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说,关于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的任何过度概括都是不可靠的。有学者认为,可以用“最佳期”或者“敏感期”来取代“关键期”这一说法,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内,是第二语言习得的较好时期,但不是绝对时期,即使错过了这一时期,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的努力来达到比较高的第二语言水平。这种看法是比较理性和折中的。

对于年龄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目前比较具有共性的结论是:(1)学习速度问题。成人学习者学习的最初阶段具有优势,尤其在语法方面。但他们最后可能会被儿童超过。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更快,而在正规的外语课堂上学习速度较成年人缓慢。(2)语音问题。在语音方面,儿童比成年人更有可能获得接近母语水平的第二语言。如果有足够的语言接触,大多数儿童在二语习得中都可以习得地道的口音,有可能达到语音纯正。而成年人经过多年的正规学习,多数可以流利地讲外语,但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语音纯正。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相对而言获得完全地道的口音的可能性越小。(3)语言能力与潜力问题。儿童具有更高的语言潜力,与成人相比更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4)对语法的影响。第二语言语法习得的顺序不受年龄制约,但语法习得的速度及达到的水平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

4对实际教学的启发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发是,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绝对化的否定某个年龄层的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儿童有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对优势,成人也有他们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选择更适合的教育方式。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桂诗春教授曾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具备了合适的学习环境(如双语制或外籍教师教学),早一点接触外语的学习者比迟一点接触外语的人从长远看可能略具优势;二是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下,青少年和成年人也能在多数方面和儿童一样学好外语,甚至效率要高些。”

对于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他们学第二语言的优越条件是大脑的可塑性最强,语言环境相对较好,模仿能力强,尤其是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缺点是他们的长时记忆能力较差;思维能力不强;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语言的准确性与流利度不高;学习效率不高,花费时间较多。因此,他们更适合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如双语生活环境,在学校中则要求有好的教师以及教学设施。

在前面提到了外语学习低龄化的问题,社会上,有些广告夸大了低龄儿童学习外语的作用,片面地宣传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很多家长也受到了这样的宣传的影响。实际上,当前低龄外语教学的科学依据不足,教学实践经验薄弱。家长应该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在对孩子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时,要考虑到教育的目的和最终期望达到的水平,如果是期望孩子达到与母语相接近的水平,那就可以让孩子较早的接触第二语言。因为儿童在语音的习得和语言潜力方面确实较成人具有很大的优势,早点接触有助于获得更地道的语音。如果是期望孩子达到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外语水平,那么就不需要刻意地过早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学习就可以了。

对于青少年,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优越条件是母语习惯已经形成,第二语言习得不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尤其是语言的流利性较儿童有很大的优势;长时记忆能力有所增强,理解能力也比较强,而且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有充分的学习时间。缺点是比儿童的学习要花更多的精力,要求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坚持性;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或高中生,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学习科目太多,不可能将所有精力放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容易造成顾此失彼,所以要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语言习得范文篇6

[关键词]语言习得童话转喻逻辑思维

童话故事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不仅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就连成年人也难以忘记童话曾经给他们童年带来的快乐和难以泯灭的温馨记忆。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品可谓举不胜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蓝胡子的故事》等西方童话故事;在中国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为童话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如:《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体材特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语言学家主要从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故事对儿童成长以及对个体童话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童话中屡见不鲜的转喻现象在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给予很少的关注。本文将对童话中的转喻进行探究,认为转喻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成长为具有较牢固的哲学基础,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新颖理论见解的语言学流派。许多语言学家也从新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探究。“转喻(metonymy)”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献《修辞和解释》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体现一种替代关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转喻下定义,试图想囊括所有的转喻现象,但却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定义。如在牛津字典中,转喻被定义为:

Thesubstitutionofthenameofanattributeoradjunctforthatofthethingmeant.

该权威字典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给转喻下的定义,即转喻是名称之间的替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定义转喻。如Radden&Kovecses(1999):

Metonymyisacognitiveprocessinwhichoneconceptualentity,thevehicle,providesmentalaccesstoanotherconceptualentity,thetarget,withinthesamecognitivemodel.

认知语言学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概念转喻。Lakoff&Turner从认知域的角度定义概念转喻;WilliamCroft基于“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AntonioBarcelona认同转喻是域突显现象;认知语法的创始人Ronald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解释转喻现象等等。对转喻的分类,传统修辞学试图归纳所有多样繁杂的转喻表达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各种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概括。Radden&Kovecses(1999)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给出了较全面、系统的分类。转喻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二、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神话传说。人们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试图对未知世界或某些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童话源于西方,直到近代中国才出现童话这一概念,随之繁荣地发展起来。童话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安徒生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范。童话的形式从约定俗成的公式化变成与其它文学体裁形式相交融,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童话故事中增添了科幻的色彩。就其内容而言,传统的童话故事主旨鲜明,叙事方法单一,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现代文学终于将文学的指针明确指向儿童的心灵世界,试图运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话时代的美妙想象。比较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不只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童话故事的语言同样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相吻合,采用简洁精练的词句突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转喻不仅是童话故事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作为人们的认知机制顺应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焦点。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即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过程是反复模拟、操练和强化的过程。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际。他们试图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存在个体差异,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口语能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个月左右);2.语言准备期(7至11或12月);3.语言发展期(1岁至两岁半左右);4.语言成熟期(两岁半至4.5岁或5岁)。此后,儿童后天的教育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效更为明显。儿童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2岁时能够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能把形状、大小、颜色和性能各异的车辆称为小汽车。5-6岁时,儿童开始对概念进行抽象压缩和提炼。儿童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表意能力较弱,为了减少交流的阻碍,基于转喻思维模式,他们会采用重复、多义词、上下义词、词性转化等等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童话故事中的概念转喻与儿童语言习得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中的转喻促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词句所产生的意象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

1.有助于儿童语言连续的发展

语言学家对儿童语言习得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理性和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儿童言语技能大大的加强,使语言习得变得更加顺利而连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等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习得。童话故事语言短小精悍、流畅上口、且含蓄、凝练,是适合儿童反复吟诵的好资料。儿童大脑中原有的概念是构建其它联想的出发点。Langa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在编续故事或创编故事过程中,基于转喻的思维模式,儿童可将记忆深刻,特征突出的事物用表意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恰当准确的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但他们有运用的欲望和要求。儿童语言重在培养感觉和灵性,这种简单量的积累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语言的使用价值。

2.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紧密关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概念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某一事物也可能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既有本质特征(关键特征),它决定着事物的分类;也有无关紧要特征,它不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儿童最初习得的可能并不是本质特征,而是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通常具有突显性,易于识别和感知,因此能给儿童留下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童话的创作通常是基于此基础之上。作家选用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表达以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如:小主人公戴的小红帽在《小红帽》这篇童话中是故事的中心信息,它为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预期。这一外貌特征让小读者就儿童的衣着特征有初步的概念。周国光和王葆华(2001)认为,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简单,语言知识贫乏,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实际经验到的具体实物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童话中的转喻对于儿童意义潜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务员之家

3.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童话作品的故事性很强,通常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使儿童在虚拟的时空中漫游。这样就要求各故事情节衔接紧密,从而使故事跌宕有致,给小读者的心灵以触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方卫平和王昆建(2009)认为,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阅读情节环环相扣、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某个事件总是由一系列子事件构成,如初始事件、中心事件、最终事件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提及某个事件的子事件就激活整个事件以及其他子事件。如:故事《蓝胡子的故事》中“蓝胡子”这个男性的面部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蓝胡子”代指文中长着蓝胡子的富人。小朋友们从自己的爸爸爷爷那里了解到普通男性的胡子是黑色、灰色或白色的,但没有见过蓝色的胡子,这便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色彩感较强。色彩是认知对象重要的外部特征,具有较强的突显性,儿童借助于色彩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特征为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基于儿童的经验,长着蓝色的胡子的人可能是个怪人或坏人,他们便试图揣测“蓝胡子”富人的性格和行为。带着这样的阅读心理儿童在情节紧凑,波波相连童话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转喻是一种直接、明晰的表达方式,通过转喻这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可提高儿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促使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五、结束语

童话故事语言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孙亚(2008)认为转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触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为参照物或载体,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童话故事中的转喻的使用减轻儿童的阅读压力,增强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促进儿童语言的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dden,G.&Z.Kovecses.TowardsaTheoryofMetonymy.InK.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9.

[2]LangackerR.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3,(4).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132.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语言习得范文篇7

关键词:语言习得;数学模型;多媒体教学;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

一、语言习得四要素的内涵及数学模型的构建

语言习得的四要素是指:多媒体教学、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在《课程要求》的指导下,语言习得的模式,特别是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语言习得数学模型的构建是根据语言传播要素的分析,构建四个数学模型:时间模型、内容模型、方式模型和层次模型。时间模型指小时间数模和大时间数模。小时间数模指的是在100分钟的时间内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分配。大时间数模是指某专业、某科目整体教学时间的多元素化时效性配置。内容模型,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指的是语法、语音、写作、翻译、阅读、词汇等的时间分配和使用策略。方式模型指的是针对某教学主题内容进行哪些方式的学习与教学策划和课堂要素诸方面的变量效果的整体效益。层次模型指按某一课程的整体要求、专业层次、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语言习得数学模型注重语言学、教育经济学、数学模型三个学科的优化组合。该模型运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经济学中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应用数学中的数学模型理论。语言习得四要素数模理论研究以经济学的投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理念为理论基础,以语言习得理论,特别是二语习得理论为研究平台,以应用数学的数学模型构建理论为研究载体进行综合理论研究。本模型注重与语言习得尤其是专业英语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希冀推出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语言习得课堂教学数模理论与应用数模。本模型尝试对语言习得进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进而对语言习得四要素数模进行定性描述。

1.1现代语言习得数学模型四要素的现状

1.1.1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等多元素的功能,使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它能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可以充分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也能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1.1.2自主性学习的现状《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朝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式发展,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向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由此,网络自主学习进入了英语教学的平台。

1.1.3研究性学习的现状20世纪初杜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课程改革。其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学校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学校即社会,学生能熟悉和融入社会,而不是脱离社会。于是美国学校摆脱了欧洲的影响,有了核心课程、概论课程和问题课程等的设置。20世纪80年代,这种课程在美国的学校已经非常盛行,大约在90年代传到了欧洲。

1.1.4传统教学的现状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以知识拥有者、赠与者和传授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以各自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知识优势进行充分备课,完全控制课堂讲课的模式、授课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与难点,完全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解答深度或层次。

1.2语言习得模式的研究趋势网络教学自由空间大,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解疑答惑为重点。在教学中以研究性方式获取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合现代教育的这四大要素,发挥各要素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以数学模型形式创建新的教育合力是现代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二、构建语言习得数学模型的意义

2.1更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数学模型的构建研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要素的新的教学及学习方式的研究,它着重于以理性的方式合理分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决定什么可以自学,哪些内容该讲;它要求采用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学习信息进行搜索、整理、挖掘,将定性和量化的课堂内容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2.2更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多媒体、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四位一体的结合,可以克服不同情形中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病,取长补短,优化时间和内容配置。公务员之家:

2.3更充分地发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数学模型的指导下,授课时间和内容得到精确地量化,从而更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以及过度使用教学课件授课等现代化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语言习得范文篇8

关键词:第一语言;儿童;第二语言

一、引言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第二语言的学习,但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母语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儿童很容易就能掌握他们的母语,然而对于二语的学习,特别是课堂上的二语学习,学习者常常遇到很大的困难。是否可以从相对系统完善的一语习得研究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好地进行二语的教与学呢?本文的出发点是:了解第一语言习得是认识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础。国外已有很多研究(Skinner1957;Chomsky1965;Bloom1971;)专门针对儿童的母语习得这个领域;国内也有部分学者(朱曼殊1986;李宇明1992&1995;李行德1997)对儿童的汉语习得进行了观察总结。本文首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回顾第一语言的早期理论和研究。接着重点介绍第一语言习得在过去10年(1997-2007)的研究发展。

二、第一语言习得早期理论和研究的简单回顾

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源远流长。最早的语言习得实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埃及法老Psammetichus为了验证语言起源,命人将两个刚出生的婴儿置于荒山茅屋中,严令照料的仆人不得在两个婴儿面前讲出一个字来,否则格杀勿论。据说当时得到的是现在土耳其北部边陲某部落的语言。同样的在15世纪,苏格兰的詹姆斯四世重复了当年Psammetichus的实验,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希伯来语。由此可见,人们对一语习得的关注由来已久。当然,从现代语言习得的角度分析,这些实验的可信性很低,但是这些实验暗示了以前的人们对语言习得的这样一种看法:语言能力是天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习得母语的独特能力,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如生物学,人类学,病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社会学等等。下面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回顾。

1.纵向:理论发展框架

第一语言习得研究早在18世纪末就已经开始,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系统的研究揭示出母语习得的本质。从50年代起,国外母语习得的研究大约每隔十年就有一次重大的突破。在50年代和60年代,行为主义的代表人斯金纳(Skinner)在《言语行为》(VerbalBehavior,1957)一书中指出,语言和坐立、行走、跑步一样是一种行为。操作条件反射是语言获得的机制,强化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因此,斯金纳的观点又被称为“强化说”。〔1〕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LAD(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假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头脑中就存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语言学习机制。〔1〕他的“天赋论”和斯金纳的“强化说”形成了对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认为,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语言习得支持系统(LanguageAcquisitionSupportingSystem)。〔1〕勒纳伯格(Lenneberg)则建立了语言习得关键期说(TheCriticalPeriodHypothesis),他认为大脑存在一个生物时间表。在这之前语言可以很容易地习得,而在这之后语言的习得就会有加倍的难度。这个语言习得的决定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1〕还有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模仿说”: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后来班杜拉根据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婴儿主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皮亚杰(Piaget)提出认知相互作用论。他认为,语言源于智力,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发展受制于认知的发展。〔1〕在70年代,乔姆斯基和皮亚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大辩论。皮亚杰认为,概念范畴是在幼儿的社交过程中形成的,〔1〕而乔姆斯基则认为社交过程只不过促使原先存在于大脑的思维的深层结构显示出来。〔1〕这场辩论并没有分出胜负。80年代,渥克(Werker)测定出了儿童普遍语间分辨能力。渥克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一,它的价值在于部分地证实了LAD假说,又从语音上证实了语言习得关键期说。

2.横向:语言学分支

根据语言学的分支,本文将母语习得早期的理论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语音,句法/词法,语义/语用。

对于婴儿发声,雅各布森(Jakobson)提出非连续性假说,他认为婴儿的咿呀声是非言语性的。而DeBoyssorrbardiesetal.则认为婴儿发声带有母语的某些特征。〔2〕对于音位系统的习得,雅各布森提出不可逆性结合定律。他认为儿童语音中的音位对立是按固定次序出现的。〔2〕对于声调的习得,Li&Thompson指出儿童能比较早地习得声调,甚至比元音,辅音的掌握要早。〔2〕

对于句法关系的习得,布莱恩(Braine)认为句法范畴是从语义概念发展而来的。而平克(Pinker)则认为句法范畴是一开始就存在儿童的语法中的。〔2〕对于从句的习得,有一些学者认为(Sheldon1974;Bever1970;Chomsky1969)儿童不能分析这些复杂结构在于他们的语法还未存在这样的复杂结构。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Goodluck&Tavakolian1982)儿童不能很好地理解及运用定语从句在于这些句子的语用因素以及复杂性。只要这些干扰的因素得以消除,儿童就可以更好地分解定语从句。〔2〕

Wexler&Chien的研究表明,说英语儿童到6岁时便可清楚分辨反身代词和代词,并且知道是先行词统辖反身代词的。〔2〕Chiat指出儿童更早习得单数第一,二人称代词。Clark则预测儿童较早习得语义更为简单的空间时间指示语,比如before跟today。〔2〕

三、近十年的研究发展

1.国外的发展

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迄今已有50年历史。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仍在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主义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在九十年代,语言习得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有平克(Pinker)的《语言本能》(TheLanguageInstinct,1994),古德勒克(HelenGoodluck)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ALinguisticIntroduction,2000),克里斯托(DavidCrystal)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TheCambridgeEncyclopediaofLanguage,chapter7),杰肯道夫(Jackendoff)的《语言,逻辑与概念》(Language,LogicandConcepts:essaysinmemoryofJohnMacnamara)等等。本文将介绍三个比较新的发展。

(1)1个理论:优选理论(OptimalityTheory)

优选论(OT)是Prince和Smolensky在1993年提出的新理论。它一开始是针对音系学的研究,然而它的制约条件交互作用决定输出形式的假设被逐渐应用在其他领域。〔3〕语言知识和语言学习的研究也是优选论验证其假说的重要领域。〔3〕

“语言由一套按等级排列、相互矛盾的制约条件构成,这些制约条件在各种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对儿童和成人而言也是相同的。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只是由于同一制约条件在不同语言中的排列等级不同造成的,儿童的语音产出不同于成人,是因为二者对同一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顺序不同。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就是对制约条件进行等级排列的过程,成人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这些制约条件又是可以违反的。因此,儿童所建立起来的制约条件体系可能不合适或不完整,需要经过不断地调整和补充。”〔4〕这一段话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中存在着一套制约条件。第二,由于同一制约条件排列等级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不同。第三,由于这些制约条件是可违反的,所以儿童的语言可以发展成为成人的语言。

(2)1个领域:双语儿童的习得

早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Leopold1939-1949)详尽地描述双语儿童的语言习得,但是之前的研究(VolterraandTaeschner)〔5〕提出的是单一系统假说(UnitarySystemHypothesis),即双语儿童习得初期心智中只存在一个系统。而叶彩燕〔5〕则证实双语习得者心智中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Paradis&Genesee1996;Bosch&Sebastian-Galle2001;Meisel2001),并且用实例表明两个系统有充分机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双语儿童可以明确区分不同的语音,词序和句法。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人可以解答双语环境下一语二语的界定问题:双语儿童习得的两种语言都是母语吗?还是首先习得的语言是母语而比较晚习得的语言是二语?

(3)1个挑战:对语言天赋论的挑战

乔姆斯基的天赋论认为在儿童的大脑里已经存在一定的语法结构。而一些心理学者(Lewis1993;1994)对早期儿童语法结构做了详细追踪及实验调查,他们认为儿童早期语法,反映一种以特定动词而不是一般句法规则为中心的结构。他们的语料显示,儿童的句法发展不像是很迅速的参数设定过程,反而在初期阶段,儿童相当多的词组属凝固单位。儿童以这些词组为基础,通过归纳逐步得出语法的规则。〔6〕

2.国内的发展

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研究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对了解语言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起很大作用。虽然我国的儿童语言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中国的儿童语言研究史上,有几本令人注目的著作。1986年朱曼殊发表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儿童语言的论文集。1992年李宇明和唐志东发表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是国内语言学界开垦这一领域而取得的首批硕果。1995年李宇明发表的《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儿童语言学,概括了国内心理学界与语言学界的主要成果。

〔7〕我国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汉语儿童的语言习得。相对来说,心理学角度的研究发展快,力量大,而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则略为薄弱,理论不多,并且多数是在解释外国理论。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国内的汉语习得。

(1)语音

20世纪中后期,对语音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语言阶段(比如婴儿的呀呀叫)的发音描写和准确度的调查方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李宇明〔8〕认为这个时候儿童已经出现了早期的话语理解反映,算是语言活动的开始。姜涛〔9〕指出语音意识的重要性,在拼音文字(如英语)中,语音意识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但在表义的文字(如汉语)当中,语音意识还是一个很陌生的研究领域。李嵬〔10〕则确立了普通话儿童语音发展期间各年龄阶段的音位集合,音位习得顺序以及儿童使用的典型策略和错音类型。司玉英〔11〕的个案研究表明语音习得有其普遍性规律和个体性差异。她认为,单一因素不能合理解释习得音位的先后顺序与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是语言形式,认知的复杂程度和生理器官的发音程度的相互作用导致这各种现象。70年代起有很多学者(朱曼殊,李行德)对儿童语言中句法结构的发展,词汇的理解等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但是语音习得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相比之下,国外在儿童语音习得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总体看来,对普通话儿童习得语音系统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去探索。

(2)词汇

最早开始汉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是陈鹤琴(1925),李行德(1982)。周国光〔12〕的研究表明儿童表现出对高(高程度),大(大范围),全(全包括),多(多频次)的物体的倾向。一方面是因为大比小要容易感觉,高,重,强要比低,轻,弱的刺激强度大,重要性要比一次性的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的“趋大心理”。杨小璐〔13〕通过对4~6岁的儿童使用一组语义对立的副词的研究得出结论:4~6岁的儿童仍不能像成人那样区分“才”跟“就”,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对其语义差别是敏感的。就单纯的语义习得而言,儿童对“就”的理解要比“才”更好。而从时间和数量的习得来看,这两者是差不多同步发展的。通过研究儿童习得汉语时间系统,周国光〔14〕指明:儿童先习得动态助词(了,过),其次习得时间副词(在,马上),再习得时间名词(现在,明天),最后习得时序词(以前,以后)。在儿童习得否定词方面,范莉〔15〕得出结论:2岁以前的儿童就已开始使用汉语中的主要否定词:没,没有,不,别,而“没”跟“不要”比“没有”跟“别”早习得。

(3)句法

句法习得是语法发展的核心。与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相比,汉语有其独特性。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句法习得除了有其他语言一般习得规律以外,应具有自身的特点。早在1979,朱曼殊就得出结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基于认知发展基础上的儿童句法发展是从简单句到复杂句。周国光指出儿童习得句法结构的手段有模仿,替换,扩展,关联及句法同化。儿童通过句法分解和合成来习得句法。〔16〕王永德〔17〕则认为幼儿最初掌握的是述宾结构和主谓结构,其次是述补结构和偏正结构。儿童的语言发展中,句法发展滞后于语用和语义发展。

以上讨论了汉语儿童习得语音,词汇,句法各方面的研究现状。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的总体特点是:描述性研究居多,实验方法和非实验方法相结合,体系研究少,着重研究语言的输出,对语言输入的研究较少。

四、总结

在国内国外,一语习得都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一语习得研究的概况和近十年来的一些研究,反映了这一领域在过去十年的飞速发展。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涉及世界上众多人口的严肃课题,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是研究者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的唯一理由。语言学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一切正常的儿童不用正式教授就能成功习得母语,但是一到学习第二语言,人们的学习速度和最后达到的水平就大不相同。一方面已有研究〔1〕证实了掌握一语习得的本质对构建二语习得理论就算不是必需的,也至少是有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一语习得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刺激-反应从而形成正确用法的过程。他们假定二语学习者也是采用同样的过程来构建自己的二语系统。〔1〕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有助于成人更好地进行二语学习。Brown〔1〕指出,成人习得二语的过程中犯的一些错误跟儿童习得一语过程中犯的某些错误是一样的。Stern〔1〕在一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7种二语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儿童习得一语跟成人习得二语在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上有很大的不同,〔1〕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二语的习得造成消极的影响。〔1〕由此可见,了解一语和二语的不同可以有效防止母语的负迁移,而了解母语习得的一些特征可以加强母语正迁移,从而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虽然以上议题都尚无定论,但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密切相关,一语研究的导向和成果对第二语言研究颇具启示。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23、25、52、57、29、56、10、50、50、49、50、90.

[2]李行德.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J].现代外语,1997(4):60、61、63、64、70、72、75.

[3]郭巍,韩晓惠.优选理论介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2,(2).

[4]Prince,A.andP.Smolensky,Optimality:Fromneuralnetworkstouniversalgrammar[J].Science,1997(275).

[5]叶彩燕.粤英双语儿童早期的语法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4(1/6).

[6]吴静,王瑞东.词块——英语教学有待开发的资源[J].山东外语教学,2002(3).

[7]陈前瑞.中国儿童语言学的长成之作——读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1996(3):37-40.

[8]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姜涛.汉语儿童的语音意识特点及阅读能力高低读者的差异[J].心理学,1999(1).

[10]李嵬.说普通话儿童的语音习得[J].心理学报,2000(2).

[11]司玉英.普通话儿童语音习得的个案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6(1).

[12]周国光.儿童习得副词的偏向性特点[J].汉语学习,2000(4).

[13]杨小璐.现代汉语“才”与“就”的母语习得[J].现代汉语,2000(4).

[14]周国光.汉语时间系统习得状况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4(4).

[15]范莉.儿童对普通话中否定词的早期获得[J].现代外语,2007(2).

语言习得范文篇9

【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教学;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体系和模式中逐渐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尤其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传统的方式使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难题,同时学生因为学习困难也不愿意学习外语,所以,二语习得理论的引入十分重要,不仅仅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将教学重点逐渐转化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纠结于某些语言上的错误,这对于教师来说,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自由主动地研究英语语言的基本内容和在实际中的应用,使英语教学不再成为难题,而是教师和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语言学习过程,促进英语教学能够快速地发展。

一、二语习得理论介绍

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内容。二语习得理论结合了多方面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格局,形成了不同的基本理论构成了二语习得理论,其中主要包括普遍语法论、监控理论以及环境论等三个构成部分。首先,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通过遗传基因能够赋予人类最普遍的语言知识,这种先天性的语言就叫作普遍语法,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该天赋,那么无论是母语还是二语都无法习得,因为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数据在输入的过程中并不充分,不能够达到习得的程度,所以,普遍语法论能够广泛适用于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也是最基本的理论;对于监控理论主要包括了情感过滤假说、语言输入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以及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这5种假说。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介绍一种假说为例,针对其中的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而言,克氏认为语言的习得主要需要经过习得和学得两个过程,其中习得主要是指学习者借助与外界的广泛交际和实践,并没有意识到接收到了该语言,同时能够在无意识下,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得主要是指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并且通过理性的方式理解这种语言,所以能够充分地看出,习得能够使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更加充分和自由,表达方面也比较流利,而学得则会使语言的学习更加趋于刻板化和教条化,是对语言有规则的监控,这就证明了习得的重要性,这就是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总之,二语习得主要取决于主体对于目标语的文化的趋同、接触、接受以及适应程度。

二、二语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二语习得转换了研究英语教学的角度。二语习得主要研究目标是描述学者是怎样获得的第二语言以及对为什么能够获得第二语言进行解释,主要强调地是以学习者作为主体,对学习者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地研究和分析,对学习者的个人差异以及内部与外部因素进行深度地研究。在现代英语教学中,也开始探寻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教学模式,但是出现的研究理论主要围绕的是“如何教”,通过二语习得理论的引进,转换了英语教学的视角,使研究逐渐从教法过渡到了学习者的身上,变成了如何学、学习者的认知以及情感需要等相关研究,进一步创新了英语教学的模式和理念。2.二语习得提高了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直将语法分析等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后来开始添加了对学生语音、语法、词汇等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之后又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断发生变化,通过二语习得理论的逐渐引入,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开始重点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主要建立在学生文化意识、学习策略、语言技能、情感态度以及语言知识等不同素养的综合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素养的综合评价才能够形成对学生培养的根本目标,这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3.二语习得改变了教师对学生所犯语言错误的看法。许多英语教师坚决反对学生出现语言偏误,认为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障碍,直到今天,英语教师也十分重视发音问题,并且经常以语音作为对语言习得程度的评判标准。二语习得理论的出现,尤其是进一步引导英语教学不应该过于重视学习者出现的错误,而应该认识到这是语言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向语言进行靠拢的表现,不应该将错误看作学习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需要不断鼓励学生更加努力的掌握英语知识和实际的应用本领,转化为正能量来督促学生,更加有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英语教学虽然相对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运用正确的方法,使学生充分的吸收知识也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借助二语习得理论,英语教学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视角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使教师能够正确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充分掌握,并且在实际中能够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够将英语语言的价值充分发挥和展现出来。

作者:张馨丹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习得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二语与外语克拉申理论习得与学得

现阶段英语教学涉及面很广,反映在外语学习或教学上就存在着许多看法和观点。由于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习得的机制对于我们显得既异常又熟悉,同时又是那么陌生。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本人一直希望能探索一条适合国人学习英语的捷径,但又始终有不尽人意之处。究其原因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就自然会出现不同的着重点。本文就英语教学现阶段的语言“习得”和“学得”展开一些探讨。

一、现阶段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

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究竟是二语还是外语,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二者的差异问题。目前大家对此的看法比较一致(Stern,1999:16)。“二语”常常指两种情况:第一,任何一门晚于母语而被习得的语言;第二,从掌握语言水平的角度看,指的是一个人所讲的‘弱式’语言和“次要”语言。所以“二语”指的是在本国内,人们学习并使用的某个非自己母语的语言;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与母语有着同等地位的一种通用语。“外语”指本国语言以外的语言,自己国家以外的某个言语社区所讲的、非自己母语的语言。因此,英语在我国不是第二语言,而是外语。在我国环境里进行的不是第二语言习得而是外语学习。或者说,中国的英语教学至少在目前仍属外语教学。

二、语言“习得”和“学得”理论

“习得”和“学得”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监控模式,是目前大家引用最多且建树最大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大家引用“习得”和“学得”时,其内在含义大多是按照Krashen对两术语的界定标准。但是由于Krashen的理论由五部分组成,人们对其理论或假说往往也有侧重,对其理论有不同的叫法。“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他认为,在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注意话语的形式,只注意他们所要表达或理解的意义。“习得”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学得”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环境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自己对语法书的阅读而了解到一些语法规则,并且能感悟和谈论这些规则。有意识学得的知识只能起到“监察”作用,即在说或写的前后监察言语输出是否合乎语法。他认为,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隐性知识)才能使言语的输入和输出达到自动化,即能自然地运用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习得”看上去要比“学得”更重要。而“学得”的显性规则(语法知识)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说,一个已经习得语言的人在交际时,他可以对书本上的语法知识一无所知,但却能毫无障碍地进行交际。

因为我们如果用Krashen的观点,那么我们也应该知道其他相应的条件背景,做到前后一致,不歪曲别人,不能给别人的术语增添一些你自己强加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别人的理论和学说就不能进一步的发展。学术讨论必须有一个前提,你所用的术语是你自己创造的?还是引用他人的?如果使用某个术语时,加入了新的内容,就应该有所说明,或改换一种称呼。三、讨论与启发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就我国国情下大学生对英语学得和习得过程的理解谈以下几点。

1.Krashen的习得或学得理论是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

应该吸收其中的合理且能适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的那部分,不能照搬照抄。但也不能用中国的标准对其理论狂轰乱炸。比如,不少学者对Krashen的习得/学得区分学持批评态度,称他的这一区分缺乏科学依据。但如果我们按照Krashen思路理解其思想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语言习得过程和儿童习得L1和L2时的过程相似”(Krashen,1981:1);“正式的学习环境对书面测试最好……有的研究显示非正式环境对促进真实语言的使用有优势,对习得有用。”这一点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体会。但Krashen还说,“正式环境既对习得又对学得有促进的潜势”等(Krashen,1981:6)。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如何促进那种潜势?如何解决外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或“高原现象”?这些都是我国外语教学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Krashen语言习得经验迁移到外语教学活动中,改良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尽管母语已足以帮他们解决在一般社会活动中所谓遇到的种种困难。但随着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异族文化的交流,学生有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需要。由此,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外语做事的能力。

(2)建立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在言语、表情。姿态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关怀、欣赏、肯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减少学习压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3)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往往远离现实生活,难以创造真实的生活情景。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没有真实性情景可依。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是体现真实情景的语料库。可是,这个“语境库”毕竟有极大的局限性。教师必须在“真实性”,与“无真实性”之间作出选择,模拟真实程度不一的情况情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语境库”的局限性,形成多层次情景。

(4)运用综合的信息源和媒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媒体传递单源信息,结果学生难以提高各种语用能力,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语言软件的开发,我们完全有条件为学生创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仿真的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外语。

(5)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外语学习同母语习得一样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需要真实程度很高的活动空间,也需要一定量的活动时间。从某种角度来说,外语学习活动经历三个阶段:理解语言材料(信息输入);丰富语言认知结构(知识积累);运用语言实践(加工输出)。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是以前两阶段为基础,以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或提高为标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保证信息输入的密度、语言操练的密度、实践活动的密度。

本文从“学得”和“习得”两个方面探讨了外语教学的中心应放在学生如何学方面,教师的“教”也要以学生如何学为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优势,提高语言刺激质量,避免语言僵化。我国的英语教学不是Krashen式的二语习得,中国没有二语习得的环境。所以,我国的外语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第二语言习得/学得理论,而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摸索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子和习得模式。

参考文献:

[1]Hawkins,R.SecondLanguageSyntax:agenerativeintroduction[M].Blackwell.

[2]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OUP,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