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调控十篇

时间:2023-03-14 22:25:13

价格调控

价格调控篇1

一、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地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每周保证一天的学习时间,每一个职工一年内必须完成1—2篇调研文章。要通过学习使每个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到用理论规范每个人的思维,用市场经济知识启迪每个人的观念,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指导每个人的行动。必须做到廉洁勤政,无越级越权、违反原则审批价格、收费和等违法违纪行为。

二、改善价格调控管理,强化价格监测,保持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实行两条控制线:一是物价总指数4%,二是居民消费消费品总指数4%。

三、抓好收费管理工作,规范部门收费行为。

1、搞好一年一度的收费年审和《收费许可证》的换发工作。严格收费管理制度,对取消的收费项目必须坚决予以注销,对收费单位的申请表及收费文件依据必须进行认真审理,实行收费科、局长双重审核负责制,凡材料不充分、收费依据不合法的单位不予办理《收费许可证》。加强年审工作,年审面要**到95%以上。

2、继续贯彻“一费制”,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对民办学校的收费做好成本核算,提出可行性方案,使政府决策科学化,同时对农村中小学收取的代管费进行调查核算,重新制定标准进行规范。

3、进一步贯彻《行政许可证法》,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收费秩序,督促各行政事业部门的收费、服务价格公示和明码标价,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和收费服务的软环境。

4、继续开展清费、治乱、减负工作。一是涉农收费,主要是农民进城务工费、再就业培训费、农民建房、土地出让、工商管理、农机监理等收费。二是涉企收费,主要是协会、行业收费、规费、保证金、风险金、强制保险、摊派、罚款等。三是社区收费,主要是物业管理、水电、维修、搭车收费、代收费用等。

三、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强化价格管理。

1、组织实施好国家、省、市定价项目的调整,按照上级规定搞好医疗服务价格的测算及监督实施;继续深化电力、药品价格的改革;结合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对水价成本进行调查测算,重新确定水价中的价费结构。

2、规范汽车客运价格市场,**年十一月**市物价局组织召开了“汽车客运市场价格听证会”,**年将按上级有关规定认真组织落实,对价格标准进行测算,并做好平时和节假日期间的价格监督检查。

3、搞好然气价格的实施,规范然气价格市场。

4、加强农村物价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合理安排好农产品的蚕茧、水稻、油菜籽等价格;搞好经果林的种苗价格的监督检查及成本调查,规范种苗价格市场。

四、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搞好中央、省地组织的各项专项检查;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督检查;强化价格举报工作,及时办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提出的各项议案、提案,认真查处各类价格举报案件。

五、进一步加快价格法制建设,优化价格环境。一是抓好“价格民心工程”、“价费阳光工程”、“行风热线”、“价格收费监管进社区”。二是搞好公示牌、表的更换工作。三是聘请社区物价监督员。四是组织开展对本级价格规范性文件的清理,配合省、市物价局开展价格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

六、积极开展价格服务工作。一是认真搞好公、检、法、司等刑事案件的物品价格鉴定及道路交通事故物损鉴定。二是搞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关于申请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的价格论证,为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搞好《价格信息交流网》和《物价公报》的征订、发行及各类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

七、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及接待工作,认真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案件,办结率必须**到100%。

价格调控篇2

价格形势依然严峻

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两大难题。从国际环境看,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加上3月份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等灾害,以及西亚、北非等地政局动荡,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物价增长水平保持在2%左右是最好的状态”,范剑平说,增长太快,老百姓生活压力增加,增长太慢,达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而当前我国价格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今年以来,3月份CPI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4月份CPI同比上涨5.3%,环比上升0.1%,由于二季度CPI翘尾因素较高,未来两个月CPI同比通胀率仍然可能处于相对高位。

“随着食品价格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涨幅逐渐趋缓,以及持续货币紧缩政策对非食品价格反季节性增长动力的消弭,我们预计全年的CPI走势将向历史规律预期的方向继续靠拢。”范剑平说,“预计五、六月份CPI同比增速稍高于5%,从三季度开始,通胀水平将呈现明显的回落态势。争取将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即使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良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

范剑平强调,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强化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把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

价格调控篇3

一、上半年的主要工作

(一)围绕稳定物价,进一步加强价格调控。

我市价格总水平呈现持续高位运行的态势,1-6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2%,涨幅较上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与泉州市并列全省各设区市第六位。从类别构成情况看,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现“五升三降”格局,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外,其它五类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涨幅最大的仍然是食品类价格。

面对严峻的价格形势,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年初对价格形势的预测,充分预计今年价格调控任务的艰巨性,及早布置安排做好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工作:

(1)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价格调控政策。严格把握政府管理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调整的力度和节奏,充分考虑其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防止出现轮番涨价。除因历史原因造成滞后出台的出租车票价、高中教育收费和因成本推动调整碳酸氢铵出厂最高限价外,今年未出台其他调价措施。执行各项促进生产、保障供给的价格措施,着力保证粮食、肉类和食用植物油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供应;继续落实好对主要农副产品运输过程的收费减免政策,畅通重要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

(2)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抓好价格监测分析,服务宏观调控。今年价格监测分析44篇;价格形势分析报告10篇,对我市价格运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分析,为政府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参考;做好重点课题调研,服务价格监管。今年围绕我市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选取16个课题进行调研;做好临时价格干预,维护社会稳定。1月28日,根据《福建省物价局关于列入*市部分重要商品调价备案经营企业名单的批复》(闽价监[*]31号),市政府决定对福建长富乳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9家企业所生产、经营的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临时价格干预期间,申请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企业各1家,涉及大米、牛奶、猪肉3个品种,经成本测算,这些商品的提价确由上游成本提高所致,依法予以准许。对列入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经营企业商品提价进行严格的审查监督,对稳定市场价格起了积极的作用。2月底我市又对木竹收购价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保护了林农利益。做好信息,服务海西绿色腹地建设。今年已刊发《*价格动态》59期,内容涵盖价格形势分析、监测分析、政务信息和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等。加大重要商品的监测频率。今年对价格监测网点进行了适当调整,扩大重要商品批发市场的监测网点,加强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活必需品生产、批发、零售企业”生产经营的商品价格变动进行监测,注意价格苗头性、趋势性变化的监测,对突发事件可能产生的价格波动商品实行应急监测,上半年对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地震、闽北汛期、成品油价格调整等可能引发价格波动的人民生活必需品和救灾活动板房主要原辅材料进行应急监测,及时报告异动预警信息,为政府调控市场服务。

(3)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在发生价格异常波动苗头时,组织有针对性的检查和巡查,密切关注粮食、肉禽蛋、成品油、液化气、建材等市场价格动态,依法严厉查处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非法牟取暴利,以及不按规定履行提价申报、备案程序等违反国家价格干预措施的行为。

(4)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价格调节基金是政府进行市场价格调控的重要资金来源,今年2月市政府根据《价格法》、《福建省价格管理条例》下发了《关于加强征收价格调节基金改善价格调控的通知》文件,决定恢复征收价格调节基金,经与有关部门协调,目前开征准备工作已经就绪,7月1日已开征。

(5)加强宣传引导。以纪念《价格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为契机,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开展“3.15”价格宣传咨询活动。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进一步宣传价格政策法规,3月15日,我局在*市文化广场及延平区陕阳开展大型现场消费与维权活动;二是请市政府分管物价工作的副市长在《闽北日报》发表纪念《价格法》实施十周年署名文章,并在*价格信息网上开展专题征文活动;三是印发价格宣传资料、悬挂气球标语、在主要街道挂过街横幅,张贴标语;四是在*市物价局门户网站设立专题,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进行普法并征集公众对价格工作的意见、建议;五是举办一次《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辅导班;六是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作好《价格法》知识宣传,在本地主流媒体《闽北日报》、大武夷网站连续刊登“价格知识小看台”等价格法宣传材料。通过宣传活动,加强价格政策宣传和企业诚信建设,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自律,遵守价格法律法规,积极协助政府引导企业合法经营,共同维护市场物价稳定;引导社会各方面客观看待价格上涨的影响,理性对待市场价格变化,稳定社会预期。

(二)围绕科学发展,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在严格控制价格涨幅的前提下,力争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1)推进电价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加强脱硫电价管理,继续梳理合理出台的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运用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发展的电价政策。认真进行调研闽北小水电供、发电矛盾,向省上上网电价调整建议。

(2)完善燃气、成品油价格政策。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部署,做好理顺成品油价格的相关工作,完善液化石油气临时价格管理措施。

(3)加快综合水价改革。按照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贯彻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合理确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

(4)完善环保收费政策。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通知》规定的目标要求,落实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收费管理工作,敦促各县(市)必须按不低于0.8元/吨的收费标准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和按9元/户·月的标准征收垃圾处理费。

(三)围绕民生民心,着力解决民生价格问题。

*,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龚清概市长在市政府*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履职尽责要体现在改善民生上:一要关注民心,二要解决民忧,三要落实民利。围绕政府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努力解决各类民生价格问题。一是进一步整顿教育收费。切实贯彻国家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杂费政策,做好有关收费政策的落实;经市政府同意适当调整高中教育收费。二是继续加强房地产价格监管。完善土地价格管理,推进建立规范的基准地价确定、公布制度和协议出让最低价制度;贯彻落实关于规范新建商品住房交易价格行为的通知;健全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和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切实做好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行政许可工作;梳理涉及住房建设和交易环节收费,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收费行为;贯彻物业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和物业管理区域停车收费管理办法。三是进一步做好涉农价格管理。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完善农业用电、用水价格政策,对化肥生产用电和铁路运输继续实行价格优惠。四是继续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省上部署对现行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按部门进行梳理、归并,及时掌握我市行政事业性收费总量和收费变化情况,为省上合理制定收费政策提供依据;开展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度审验,在收费审验合格的基础上,对相关收费单位重新发放新的收费许可证。五是完善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规范公共体育设施经营服务收费行为;清理整顿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规范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收费。六是规范出租车计价方式。我市出租车一直执行原“黄面的”的按人次计费,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范围扩大,原有出租车计价方式与我市出租车市场的实际营运状况已不相适应,去年下半年起陆续通过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跟随出租车抽样调查等方式征集意见,讨论出租车计价方式。经市政府常务会同意,自7月1日起,*市出租车票价实行打表计费,即起步基价加车公里基价的计费办法。七是进一步强化成本监审和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加强对垄断性行业的定调价和定期成本监审,逐步建立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成本资料库,为核算定价成本奠定基础。继续做好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工作,加强粮、烟和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调查,规范种植意向、成本预测和农资购买等专项调查,为政府制定价格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四)围绕社会和谐,大力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今年以来我们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问题,充分发挥价格监督检查职能作用,开展了农资、林业、教育、房地产、电力、农村建房等专项价格和收费检查。今年1—6月,我市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43件,查处违法所得金额139.414万元,其中:退还用户金额0.066万元,罚没上缴各级财政金额132.802万元,尚在处理的11.516万元。市本级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0件,查处违法所得金额107.495万元,其中:罚没上缴各级财政金额95.979万元,尚在处理的11.516万元。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的价格环境。

(五)推进“价格服务进万家”,进一步转变职能。今年5月延平区政府办发出《关于做好价格服务进农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乡镇价格服务站,由从事经管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兼任农村物价员,负责人兼任站长;村主要干部兼任村级价格服务点的负责人,并指定一至二名村干部为农村物价员。通知还明确规定了农村价格服务站点的任务、主要服务内容和工作要求。我局对延平区“价格服务进农家”工作调研后,立即转发了延平区政府办的通知,将其经验在全市推广。

(六)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塑造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学条规、守纪律、树形象”等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行风建设活动,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扎实做好行风评议:一是坚持把规范程序贯穿价格业务工作的始终,不断完善严格的工作程序,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坚持把严格执行政策作为价格工作的保证。全面实行政务公开,重大调价事项召开“听证会”;三是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自由裁量权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四是坚持把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作为价格工作的根本,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促进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抓学习、抓监督、抓制度、抓奖惩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干部的能力和作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切实树立起价格部门的良好形象。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今年中央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价格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今年纠风工作的重点。根据省纠风办的部署和全市纠风工作的任务安排,我局为“价格监管政策落实工作联席会议”召集单位,由市纪委、发改、经贸、财政、农业、工商、粮食、物价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班子已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做好以下工作,履行价格监管职责。

(一)着力加强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管。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价格调控政策。着力保证粮食、肉类和食用植物油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供应;继续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巡查,密切关注粮食、肉禽蛋、成品油、液化气、建材等市场价格动态。

(二)坚决贯彻落实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市政府决定对福建长富乳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9家企业所生产、经营的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稳定市场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要继续贯彻落实。

(三)继续治理价格热点难点问题。要按照更加关注民生的要求,继续治理价格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在价格与收费方面的合法权益。

一是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管理。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行为,对经市政府批准调整即将实施的高中教育收费,要加大宣传,稳妥实施。

二是进一步规范医药价格秩序。贯彻国家制定的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方式方法,研究探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的差别政策,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探索按病种收(付)费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方式,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

三是进一步完善出租车计价方案,规范出租车运价。跟踪调研出租车“打表计价”试行情况,修改完善方案。

四是清理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对现行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化肥、农药优惠价格政策,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完善农业用电、用水价格政策,对化肥生产用电和铁路运输实行价格优惠。

五是继续净化市场价格环境。认真开展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整顿;继续开展电力、通信、质监、农资等专项价格检查;做好住房建设中“两管三线”特别是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工程建设费的规范工作。通过价格综合治理,净化市场价格环境。

我们还将积极参加“治理教育乱收费局际联席会议”、“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协调小组”、“治理公路和水上‘三乱’工作协调小组”以及解决公共服务行业、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等6个协调小组(联席会议)工作,为推进我市纠风工作的深入开展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价格调控篇4

关键词:物价上涨;价格调控;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084-02

国家统计局在2008年1月份公布了2007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其中提到了我国的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房屋销售价格上涨较多。具体情况是: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5.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

从图1的折线趋势可以看出,整个2007年物价是“节节高升”,而且,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的数据分析,当前消费价格中涨幅较大的是食品价格,作为生活必须品的食品价格的上涨无疑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在这里,笔者对以食品为代表的物价上涨原因做了一些分析。

第一,农产品等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所引起的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2007年我国的粮价一直保持着上涨的趋势。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从供给方面来看,一是2007年我国发生了大范围的干旱及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产出降低;二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高涨,影响了国内相关企业的成本,促使国内粮食价格进一步涨价。而且,粮食的供给弹性较小,很小的需求波动就能促使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

第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所引起的物价水平上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第三,国际因素推动物价上涨。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活动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一度冲至100美元/桶。

另外,美元贬值所引起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了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导致房地产与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加剧投资需求的膨胀,进而引起物价的持续上涨。

1 物价上涨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造成人们的生活不便,特别是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虽逐渐降低,但目前仍分别达到37.7%和46.2%,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物价上涨造成的成本提高无疑会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对北京、武汉和成都3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一季度,因大米、面粉、猪肉、鸡蛋和食用植物油等主要五种食品价格上涨,北京20%的低收入户平均每户比去年同期多支出73元,占同期可支配收入的1.0%;武汉20%低收入户平均多支出84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6%,成都20%低收入户多支出68元。

其次,物价上涨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价格的大幅上涨,推动着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等的上涨,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又使得国内工业品和粮食的价格上涨。国内价格的上涨影响着我国的进出口水平,由于我国是贸易大国,我国进出口水平的波动会进一步影响国际上的物价水平,然后国际物价水回来影响国内价格……这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除非在某一环节中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得这一连锁反应中断,否则持续的物价上涨会导致更为严重通货膨胀,进而对经济造成更为不利的冲击。

另外,物价上涨损害了靠固定养老金生活的人。这种损害的存在是因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使得财富在人们中间任意再分配。当工人退休时,工人和企业通常根据固定的名义养老金达成协议。由于养老金是延期支付的收入,所以,工人本质上是向企业提供贷款:工人在年轻时向企业提供劳动服务,但在老年之后才得到全部报酬。与任何一个债权人一样,当通货膨胀高于预期时,工人受到了伤害。

2 政府价格调控的必要性和预期目标

2.1 进行价格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限制着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价格调控是克服市场价格机制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2)价格宏观调控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价格总水平是判断经济总量是否平衡、经济发展是否健康有序的一个重要标志。需求过旺、价格上涨过快或市场疲软、价格不正常下跌,往往是国民经济内在发展不平衡的表象特征。价格总水平失控,价格暴涨暴跌,势必导致生产大起大落,资源巨大浪费,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环境恶化、社会动荡。所以有人认为,脱离政府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和适度的行政干预是不可想象的。

(3)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价格调控监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具有引导资源配置、调节市场供应、影响收入分配的功能。其次,加强价格调控监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最后,加强价格调控监管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主要手段。经验表明,凡是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保持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2 价格调控的预期目标

价格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以保证实现市场价格总水平的控制目标为中心,保持重要商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与价格结构的合理化,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规则,建立与完善活而不乱的市场价格秩序。2007年11月14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常务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价格调控、切实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基本稳定价格总水平,妥善安排人民群众生活,维护市场和社会稳定。

3 目前政府价格调控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

3.1 目前价格调控存在的问题

3.1.1 价格调控中存在着错误的观念

在价格调控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干扰价格调控工作的顺利进行。一种观念认为,价格调控不利于经济搞活;还有的认为,价格调控是为治理物价波动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是“临时性”的……这些观念,显然是错误的,是片面支解价格调控的内涵,没有深刻认识价格调控重要性的结果。

3.1.2 货币政策存在着外在时滞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像驾驶一艘大船,船在舵手转舵以后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改变方向;一个新舵手会转向过度,而且在注意到错误之后,矫枉过正使得在相反方向上转得又过大。当舵手对过去错误的反应进行越来越大的校正时,船的航线可能会极不稳定。决策者也像船的舵手一样面临长期时滞的问题,甚至更为困难,因为时滞的长度是难以预测的。

3.1.3 政府价格调控的手段相对单一

根据经济学理论,政府价格调控的手段包含着许多的种类,有经济手段、计划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舆论手段等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所采取的手段种类很少,用得最多的是经济手段中包含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且大多是独立实施,这样的调控措施所达到的效果也是相当的有限,有时候甚至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3.2 完善政府价格调控的措施

3.2.1 要清理错误的思想观念

要解决好认识问题,除了把认识真正统一到中央关于价格调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上来,还要加强学习,充分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调控,端正指导思想。在当前尤其要着重树立“价格调控要长期调控、系统调控、超前调控、灵活调控”等一系列正确的观念。

3.2.2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再贴现政策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制约再贴现业务发展和再贴现政策效应发挥的因素,如我国整个社会商业信用水平不高、票据市场发育不成熟、商业银行承兑、贴现操作不规范等等。因此我国的再贴现政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商业承兑汇票的再贴现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在当前通货膨胀前景越来越严重的情况,政府可寻求灵活运用再贴现政策来缓解我国通涨压力。

3.2.3 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从而改变利率,利率又影响投资来发生作用,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但是,许多企业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做出投资计划,因此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作用力很可能是反向的,假定在政策行动开始与它对经济产生影响期间经济状况已经改变,积极的政策结果很有可能是当经济过热时刺激了经济,或者当经济降温时抑制了经济。时滞的存在要求货币政策一定要有前瞻性,在宏观经济刚出现过热迹象时,就及时采取措施。

3.2.4 要适当加快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

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越来越严重,人民币对内贬值的趋势也逐渐加强,适当加快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稳定物价、扩大对外投资、缓解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资源能源价格上涨的形势下,本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商品进口价格,从而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

当前,我国的物价波动趋势仍然较为严重,为了尽快稳定物价,实现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警戒线3%以内,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物价的结构性变化,进一步加强价格调控力度。另外,对于部分的价格调控,我们应从长远着眼,使之有利于市场价格机制更好的发挥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在今后的价格工作中,我们应按照上述思路,切实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工作,防止价格大起大落,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有利的价格条件。

参考文献

[1]曹子坚,熊庆国.2007中国经济年报[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克明,赵继东.把准物价脉搏,抓住调控重点[J].中国统计,2007,(10).

价格调控篇5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调控 金融调控 土地使用制度

一、房地产价格调控的界定

房地产价格调控关系到国家税收的征缴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是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对房地产价格的宏观调控是指房地产价格管理部门依据国家的价格政策,按照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对房地产价格及其评估进行指导、监督活动(黄河,2005)。房地产价格调控的目标是确定合理的土地价格和住房基准,房地产的销售价格围绕基准价格波动,使房地产价格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相适应。

在此,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对房地产价格调控的目标并不意味着对房价的控制和打压。

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是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深层次问题与矛盾结合的具体表现,其背后包含着城市规划发展问题、土地出让和合理发展问题、住房供求矛盾问题以及金融信贷风险控制问题等。

二、我国目前房地产价格调控法律制度的缺陷

(一)金融调控措施方面的缺陷

1、 金融调控规范法律位阶较低,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的金融调控规范大多是以“意见”和“通知”的形式出现,制定主体是中央银行等各部委,导致这些政策的法律位阶较低,调控力度不够;同时没有规定相应的具体法律责任,在威慑力和权威性方面大打折扣。

2、 房地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的金融信贷主要依靠银行,融资渠道单一,高额的房地产开发资金成本导致开发商压力过大,倾向于追求高利润,从而使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性失衡,进而促使房价上涨。

3、 利率变动过于频繁,金融政策不稳定,也一定程度对房地产价格调控造成了不良影响。从2005年起,国家频繁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企图以此来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的现象。但是利率手段并不是理想的手段,并未起到预期的调控目的;由于投资成本增加,开发商采取提高销售价格的办法,将开发成本中的融资成本转嫁给购房者,同时由于住房贷款利率的上调,对购房者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土地使用制度方面的缺陷

1、 为了规范土地出让程序,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囤地行为,使土地审批程序得到规范,国家出台了各项土地政策,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增加了土地的交易价格。

2、 土地储备操作不当,导致地价飞涨。政府为了限制土地供应量,并且没有地价控制计划,采取“招、拍、挂”等方式,没有实行上限的管理。价高者得,海外投机者天价竞拍土地,甚至一些开发商储备土地升值或者转让拍卖土地,必然导致地价飞速攀升,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有些实行土地储备制的城市,操作不当的弊端也对地价造成了影响。

3、 地方政府政策不力或以地生财,与开发商勾结,片面追求经营土地效益,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土地出让程序缺乏具体的配套操作规范,监督不力,在经营性土地出让中,有些地方政府存在假招标、假挂牌、假拍卖或者陪标、串标等问题。

三、完善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法律机制的思考

(一)完善房地产金融调控制度

提高金融调控法规的层级,尽快出台高效力等级的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房地产金融业务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此外,成熟的房地产市场需要产品多样的房地产金融,所以,要加快建立相关房地产金融产品法规,促进房地产信托、抵押贷款保险、抵押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发展。同时,要强化金融机构的法律责任,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进而充分发挥金融调控的作用。

利用恰当的信贷政策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可以根据房地产购买者的不同目的,实行有差别的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者给予贷款优惠,提高其购买力;而对于投资性、投机性购房者,则实行抑制性信贷政策,抑制其需求,增加其购房经济负担。

(二)完善房地产土地使用制度

对土地价格实行上限管理,防止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土地成本来获取利益。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对违法违规的开发商进行严厉惩处,遏制开发商的投机行为,防止其通过囤积土地推高土地价格。严格土地“招拍挂”制度,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在高、中、低档的房地产市场分别展开竞争。

进一步强化土地供应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供应结构和总量,控制高档房地产开放项目用地,增加普通商品房用地。完备土地储备制度,使政府真正完全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加强各地储备中心和政府间的沟通,协同政府盘活市场土地存量,适当增加土地供给量,通过影响房地产的供给来遏制价格上涨。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工作,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协调好不同行业用地规模。也要加大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划的处理力度,对违法占地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景富生.房地产价格调控的经济法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杨德文.探析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法律制度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0(9)

[3]聂晓东.经济法视野下的房地产价格调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6)

价格调控篇6

关键词:铁路 工程建设 价格调整 控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工程建设(尤其是铁路工程建设)长期以来均以国家(或铁道部)下达计划任务的方式,指定某施工单位完成某段铁路的工程建设,工程价格的变动由国家(或铁道部)全部承担,或者施工单位提出工程价格的变化,铁道部则完全接受,几乎没有什么价格调整控制可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铁路工程建设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实施建筑市场的有序竟争势在必行。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对铁路工程建设中的价格调整实施有效的控制就成为铁路工程建设中合同管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一、价格调整的原因及计算方法

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受各种内外部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工程不断发生变化,物价指数不断调整,因而导致工程价格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在工程的施工招投标过程中,合同文件均会对工程价格调整的条件做出一些合同签订双方均能接受的规定。但就通常情况而言,造成工程价格调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计算方法也各不相同。

1.工程变更引起的价格调整

工程变更可以有由业主、监理工程师和施工承包人提出的几种。当由业主提出时,往往是由于工程所在地政府有要求,或者工程使用性质发生改变;由监理工程师提出时,大多是发现设计中的不足或错误;而由承包人提出时,则往往是从方便承包人施工条件出发,改变施工方案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提出的变更,均对工程造价可能产生影响。

一旦发生变更,根据FIDIC条款,如果监理工程师认为适当,应以合同中规定的单价或总额价予以估价。如果合同中并未包含任何适用于变更的工作的单价或总额价,则合同内的单价或总额价只要合理,可用作估价的基础。如果不适用,则在监理工程师与承包人协商并报业主批准后,由监理工程师和承包人协议一个合适的单价或总额价。如果任何变更的工作的性质或数量,关系到整个工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性质或数量,致使监理工程师认为合同中包括的任何工程细目的单价或总额价,由于这种变更而变得不合理(如某沿海铁路路基边坡的防护尽管型式不变,但由于防护参数的变化引起施工方法及机具设备的变化)或不适用时(如某铁路由原软基处理变更为高架桥—原合同段内无桥梁工程),则在监理工程师与承包人协商并报业主批准后,由监理工程师和承包人协议一个合适的单价或总额价。当不能达成协议时,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情况在报业主批准后,定出他们认为合理的此类另外的单价或总额价,并通知承包人,抄送业主。

这种工程变更单价的确定,一般采用编制施工预算的方式来解决,其编制预算的前提是工、料、机等的单价指标及各种费率指标应采用工程招投标时确定的数值,且不考虑利润指标。

如果合同中包含的任何一个支付项(工程细目)涉及的金额(指变更后的金额)未超过合同价格的2%,且在该支付项下的工程实际数量不超过或不少于工程量清单中所列数量的25%时,则该支付项的单价或总额价不考虑其变动。

如果签发交工证书时,发现合同价格的增加或减少总共超过“有效合同价格”的15%(有效合同价格是指扣除暂定金额和计日工费用),则在监理工程师与承包人协商并报业主批准后,按承包人与监理工程师协议,从合同价格中扣除或加上涉及承包人用于本合同的现场费用和总管理费的一笔调整金额。

2.材料等的价格涨跌引起的价格调整

在合同执行期间,随着劳务和(或)材料或影响工程施工成本的任何其他事项的价格涨跌而引起费用增减时,则应根据合同规定,给予调价。

这种价格调整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地方劳力和规定的材料等基本价格与现行价格之差来进行调整。这种方法通常称之为票据法。其基本价格是指在提交投标书截止日期28天前的材料价格。现行价格是指在此日期之后,工程实施中采购材料的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现行价格随市场升降的不稳定性,给监理工程师处理调价带来诸多的麻烦。可能一种材料在多次中期支付中都出现调整,有的可能往返出现多退少补情况,甚至要到最终支付时才能最后解决调价费用计算。特别是证明价格的合法性文件,在遇到票据管理混乱时其真实性、合法性常引起人们的怀疑。因此常常也使用后述政策性调价计算公式来处理。

3.政策性变化引起的价格调整

如果在送叫投标书截止日期前28天之后,国家(或铁道部)或工程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颁布的法律、法令、规章或条例出现修改或变更,并因采用上述法律、法令、规章、条例等,致使承包人在履行合同中的费用发生变化,则此项增加或减少的费用应由监理工程师在与承包人协商并报业主批准后确定。

这种价格的调整常以下面的计算公式来确定。

式中:Adj——计算后获得的调价金额;

Mvw——合同中可参与调价的人民币部分;

X——固定价;

LA——劳力;

PL——设备使用及维修;

BI——沥青;

CE——水泥;

TI——木材;

ST——钢材;

LM——地方材料(砂、石料、石灰、砂砾等);

TR——运输费;

脚标0,1分别代表基价指数与现价指数;

C1,C2,…,C8——分别代表参与价格调整的各种材料换算系数。

这是一种采用固定计算公式的方法,它把全部合同价格分成若干组,然后将每组按规定获得的物价指数对其进行价格调整。物价指数是用来表达某种价格上涨或下调的一种统计指标,一般由代表官方的权威机构。

这种方法容易被参建各方所接受,因为其计算公式中的数据均可从现有的合同中获得,而影响调价的物价指数一般有来自官方的材料,公布指数的时间相对固定,调整时间也比较固定,监理工程师在办理调价时证据充分、可靠,而且方便。

二、铁路工程建设价格调整的控制

前面已经叙述了可能导致价格调整的几个因素,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会有其他因素出现,经过分析与筛选,大致均可归入上述三类因素中。因此,为了作好工程价格调整的管理,节约工程投资,必须对上述三类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总体上说,工程价格调整的控制应遵照如下程序进行。

承包人调价申请

现场监理及有关专业监理工程师检查核实

合同管理工程师审查、核算

总监理工程师审定

报业主审批

首先,承包人必须有调价的申请报告,无承包人申请不进行调价。在承包人提出申请后,现场监理及有关专业监理工程师现场检查核实,是否确实存在调价的因素,其所涉及的范围及参与调价有关项目的数量。合同管理工程师则根据合同有关条款审查是否应该调价,依据是否充分,核算调价数量。总监理工程师进行最终审定,并与承包人协商形成一致意见,报请业主审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则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调价因素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手段。

1.工程变更的控制

由于铁路建设具有生产流动性大、生产的协作性高、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这就必然形成工程变更是影响铁路工程价格调整的主要因素。为了有效地控制工程变更,合理控制工程价格调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⑴加强设计管理,积极推广设计监理,减少设计错漏;

⑵利用价值工程原理优化设计方案

价值工程着眼于提高价值,即以最低的寿命周期费用实现必要的功能。就铁路工程建设总体而言,其必要功能就是要实现规定的客、货运输能力即客货周转量。因此铁路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最低的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费用来完成规定的客货运周转量。为了这一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建筑结构物的基本功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达不到要求而改变设计。

⑶强化工程地质勘察,减少因地质变化引起的工程价格调整;

⑷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施工方案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中的核心,确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单位工程的施工效率。因此,在工程招标阶段,应严格审查投标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重点考虑实现施工方案的可能性及其技术先进性、施工方案与工程规模是否相适应、施工组织设计能否满足工程要求,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施工方案的变更而引起工程价格的调整。

⒉材料等价格涨落及政策性变更的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价值规律的控制,材料等价格的涨落在一段时期内均在一定范围波动,一旦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相违背,商品的价格才会有大幅度的涨跌。同样,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已进入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国家政策、法律、法令、法规及规章在一段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对材料等的价格涨跌及政策性变更引起的工程价格的调整,应作好如下控制:

⑴缩短项目建设工期

由于物价的涨跌与政策的变化均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其变化对短工期的工程往往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工程项目的工期目标时,在充分考虑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缩短工期,这对控制工程价格调整具有很强的时效意义。

⑵合理编制招标文件

施工招标文件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各方均应遵守的法律文书,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因此,在编制招标文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条款的实际意义,合理制定工程价格调整的有关条款内容。

首先,按照国际惯例,总价合同由于在合同总价中包含有风险包干系数,因此一般不予调价;而单价合同则一般可以调价,但调价的范围及其合理性则应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

其次,招标文件的技术规范应全面、清晰、合理,尤其所引用的国家(或各部委)的规程、规范、标准应充分考虑其时效性及对工程项目的实用性。目前,铁路工程施工规范、验收评定标准等均定期进行修订。在新的标准、规范未出台之前,就应考虑既有规范在本工程工期内的适用程度。一般情况下,新规范与既有规范之间不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可采取在整个施工工期内采用统一的规范、标准的方式,不考虑标准变更的因素,这样操作方便,对控制工程价格调整的效果也明显。对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变更也可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处理。

再次,技术规范中的计量支付条款应力求准确、清晰,不采用摸棱两可的用词,支付项下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应全面、完整、合理,不漏项,不缺项。

因此,合理编制招标文件对控制工程价格调整具有积极的法律保障效果。

⒊加强对铁路有形建设市场的管理

铁道部已经成立了铁路工程交易中心,这就为铁路工程建设走向社会、全面开放提供了一个公正、公开、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场所,为我国铁路工程建设队伍走向世界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控制铁路工程建设造价、管理铁路工程价格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因此,加强铁路有形建设市场的管理,规范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各方的行为,对控制工程价格调整具有非常积极的市场调节效果。

⒋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控制工程价格调整的职能

一方面,按照国际惯例,工程建设中的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及合同管理是监理工程师的根本职责,反映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完全由三控制一管理的最终效果来界定。另一方面,由于监理工程师处于工程建设中的特殊位置,他的职业道德标准就要求他在处理工程建设中有关问题时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因此,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的职能,对控制工程价格调整具有非常积极的工程管理效果。

价格调控篇7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调控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当前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但是由于各种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了泡沫现象。为了控制我国局部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泡沫,政府需要加强房地产调控,采取抑制泡沫蔓延的政策措施。

二、房地产市场泡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伯格认为:房地产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的持续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并不断吸引新的买者。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实体价格,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那么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应该是局部存在的。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个城市房价均突破了2万元/平方米。以上海为例,静安区:新福康里,十年前,每平方米6000元;十年后,5万元;长宁区:景博花园,十年前,每平方米4000元,十年后4.5万元;闵行区:上海康城,十年前,每平方米3000元,十年后,1.6万元。这十年间所有的楼盘涨幅最低在5倍以上,最高超过10倍,房屋价值的增值远远超过人们收入的增长。

三、房地产价格

最近几年,由于房地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几乎各地政府在对待房地产开发项目问题上都持以支持态度,给予政策与经济上的扶持。这些措施使得房地产业发展很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房产发展过度快速,房价大幅度增长以致许多地区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房地产价格是指在房屋建造、建设用地开发以及经营过程中,凝集在房地产商品中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价值量的货币形式,②房地产价格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居民的购买力和政府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也影响着房屋的供求状况,它是房地产交易中重要且决定性因素。

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除了具有一般商品价格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包括因素复杂性、形式多样性、个别性、影响广泛性、国家调控性等。在此,就着重选择介绍其较典型的三个特点:

(一)因素复杂性

房地产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供求、利率、社会发展水平等。例如需求是市场的根本推动力,而一直居高不下的市场需求使房价开始非理性增长;再如银行贷款政策也推动了房价上涨,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90%以上的购房者在购买房屋时选择的并不是一次性付完全部房款,建筑商与购房者的很大部分集资渠道是来源于银行,银行对房地产产业的贷款放松政策也是房价上涨的很重要原因。

(二)影响广泛性

房地产价格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影响力,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房地产价格是反映国民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较为现实性的价格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房地产行业的之高利润性,其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了支柱产业,自然为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其次,房地产的价格也会影响到其他社会福利、公用事业等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波动。

(三)国家宏观性

目前,许多房地产开发商通常采用所谓的囤地和房价的垄断手段来达到利润最大化。由于房地产处于当前社会当中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房地产市场往往容易出现价格失控的现象。房地产行业中的各种投资行为以及垄断房价影响着房屋的供求关系,导致房地产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在价格上持续涨潮。为了稳定价格,推动房地产事业,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国家必须运用公权力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其中,对房地产价格的规制管理就是一种重要手段。

四、房地产价格调控

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是国家进行价格管理的主要对象,为了加强对房地产价格的管理和调控,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相关行政法规和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商品住宅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房地产价格管理的范围相当广泛,凡是在流通领域内,以各种方式进行的房地产交易活动以及房地产估价活动均属于房地产价格管理的对象。③

(一)房地产价格调控的目标

自2009年经济复苏以来,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它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GDP增长,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价格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表现在商品房价格体系和结构不合理、市场销售价格行为不规范等。因此,运用房地产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中的价格政策,可以直接或间接调节和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价格政策是指通过调控土地出让价格、制定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政策,以及调整收费的品种与比率来影响市场。④

1、稳定房地产价格

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房地产价格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并且它也因为受到例如国家政策、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供求情况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房产不单纯是消费品,短期的供求关系和未来继续上涨的预期将共同决定房价。房地产价格能反应一定阶段内的房地产市场的综合情况,它的变化也能体现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稳定房地产价格,避免价格的大幅度剧烈波动能够保证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居民切身利益,最终要老百姓买得起房。

价格调控篇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房地产业也有了飞速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也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活带来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价格泡沫上,与此同时,国家货币政策的也要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控,以此来保证整体经济的平稳发展,平衡国民生活体系。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调控

1 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分析

当前,房地产经济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并且所占份额在不断加大,已经逐渐成为居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度也要明显快于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而且它的投资额比重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也在不断加大,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显得尤为明显,在它的速度和数量增长的同时,价格上涨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当一种资产在交易的过程中连续涨价,价格已经背离原有的价值,并在上涨到一定的难以承受程度时,必然发生陡然暴跌现象,经济也由繁荣转向衰退,就好似气泡一样破灭。而房地产泡沫则指的是在虚拟需求的基础上,由房地产投机等一些负面因素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使房地产价格偏离理论价格,明显大于其实际价值的一种现象。房地产泡沫就是房价过高,并且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价值和大多数人的购买能力,这种现象目前在我国尤为明显,具体体现在房价收入比上。房价收入比指的是一套住房的总价格占一个家庭年收入的比例,这是判断房地产价格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世界各地均普遍采用,世界银行的判断标准为 5 :1,而我国已远远超过了这个指标,达到 10-15 :1,这是一种严重失衡的表现,应当引起重视。另外目前还存在的情况就是,商品房的空置率较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谋取暴利,盲目开发高档住宅和别墅群,而忽视了主要需求部分——普通民众的住房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适用房的欠缺,这种开发比例的失调,会使得房价不断攀升,更加大房产泡沫的现象,不仅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由于普通民众的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大众心理会产生负面情绪,也会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引起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因素和结果分析

在房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房地产价格是供应和需求的关系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存在一般认为是房地产的过度投资和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和推动的。

在房地产业发展的初期,市场机制并不完善,此时的房地产业并没有一个合理均衡的价格标准,尚处在发现价格的阶段,也就是寻找到一个符合住房实际价值的价格以实现均衡的阶段。随着人口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对住房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就会刺激房地产投资的速度和数量,很多人买房是为了投机而非居住,一些投资商使用暗箱操作的手段,低价获取国有土地使用权,用来进行开发投资以谋得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房地产价格泡沫。回顾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史,每一次房地产价格膨胀的背后,都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近年来,中国经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已在开始逐步复苏,也会进一步繁荣我国房地产经济。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的需求就会有所增加,人民的收入也会增加,购房需求就会增加,从而刺激房地产的市场。这种房地产投资过热的现象在近几年尤为显著,并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这其中,住宅投资的增长更为明显,从地域上来看,东部地区投资过热的现象高于中西部地区。

另一个影响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因素就是社会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决定是否买房并不是根据当前的收入和需求来判定的,更多的是根据房地产价格的发展和未来预期能有多少收入来决策的,表现为用贷款融资的方式来购房,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个人住房贷款额在近几年一直呈现大幅上涨的局面,这是因为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人们认为未来它仍会继续上涨,为了避免以后价格持续上升因此就尽可能提前购房,这种心理预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住房需求量,使房地产价格上涨从而脱离其实际价值,出现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现象。

这两类因素对房地产价格泡沫都起着明显的作用,而当这种价格持续攀升的现象高到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无法长期承受的时候,一旦未来遇到某种突发事件的冲击,就会出现泡沫破灭的过程,我们无法判断泡沫到底累计到何种程度才会破灭,这种泡沫累计的程度上差别很大,从世界各国的房地产泡沫经历中就不难发现这一点。而一旦出现泡沫破灭,不仅会对房地产行业造成极大破坏,同时也会对社会心理造成破坏,带来的后果就是投资下降,市场结构失调,资源配置失衡,而且会斩断房地产开发与消费的资金链条,带来经济的衰退,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3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影响

在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它的价格波动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而货币政策也应该成为调控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有效手段。当今社会房地产价格与其实际价值之间的巨大偏差,给全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陷入到一个两难的境地。当中央银行调控房地产价格的力度过大时,就会与它在预先设定的货币政策下的价格有较大差异,将会对价格稳定造成较大冲击,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要兼顾着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两个方面平稳调控。反向的信贷政策能有效抑制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局面,且这种方法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控制流动性过剩也能有效阻止房地产投资的过度膨胀。如果扩张信贷政策,放任流动性,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极易引起房地产泡沫。同时,提高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标准,能有效抑制境外机构和资金在我国从事炒房,能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推动到健康、持续的发展阶段。另外,调控货币供应量也能有效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局面。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存在的价格泡沫问题,而产生这种泡沫现象的原因,有房地产过度投资和社会心理因素两大方面,针对这样的现象,国家要制定出相应的货币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使我国房地产业走向健康稳定的方向,更好的带动国民生活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馨予.胡旭.我国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效性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10(18):105

[2]闫佳佳.对货币政策、有限理性与住房信贷偏低定价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9):96

[3]陈胜.货币政策因素对房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0(16):37

价格调控篇9

关键词:粮食价格;波动原因;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060-05

粮食价格波动的成因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分析粮食价格波动原因及其影响,对完善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粮价波动的因素比较复杂,往往是供求结构、经济形势及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

(一)内部因素

粮食价格波动的内部因素指影响粮食价格的内在基础性因素,如粮食的供求状况、生产成本等,这些因素是粮食价格形成的基础,其小幅变动都有可能直接引致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

1.市场供求。粮食价格波动是由供求总量、粮食品种、供求地区结构等因素所引致。在粮食总体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扰动粮食价格偏离均衡的因素主要来自供给层面。当遭受供给层面的冲击时,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波动。由于粮食产量与库存存在较强的季节性与周期性,无法实现适时调整。因此,粮食的丰产和歉收直接决定粮食价格的波动。我国农户的种粮决策主要由粮农根据上期或当期的粮食价格信息决定,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预期价格进行决策。因此,粮食价格对生产与供给的调节,往往是滞后的,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呈现典型的“蛛网效应”。

198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产量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粮食供求矛盾得以缓解,受其影响,1985年粮食价格呈下降态势,粮食比上年减产2 820万吨,之后连续4年仍未恢复到1984年的产量水平,1986-1989年粮食零售价格同比上涨9.3%、6.2%、14.3%和21.3%。与1990年相比,1991年粮食减产1095万吨,此后连续多年粮食产量停留在45 000万吨上下,1992~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1994年全国粮食零售价格同比上涨48.7%。从1995年开始,我国连续4年粮食丰收,特别是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万亿斤,达50 454万吨,再加上1995~1998年粮食净进口250亿公斤,导致粮食总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出现结构性过剩。受其影响,1997~2000年粮食零售价格持续走低。1999年以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连续5年减少,粮食总产量持续4年下降,进入一个新的变动周期。1999~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7 769.1万吨。2003年粮食产量下降到43 070万吨,低于49 000万吨的安全警戒线。同时,粮食需求随人口增加平稳增长,退耕还林补助粮作为新增的粮食消费,总需求量为49 500万吨,产需缺口近6 000万吨,当年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2.3%。客观讲,减产趋势是对上一轮超常增产周期的合理回归。2004年粮食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26.2%,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粮食进口量激增,使粮食产需缺口逐步缓解。2005年全国粮食丰收,加上进口增加相对较多,粮食消费微涨,带动当年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小幅下降。粮价波动不仅受供求总量影响,还与供求结构直接关联。如,玉米由于其深加工产业尤其是燃料乙醇产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玉米使用量达2 300万吨,占国内玉米产量的17%,引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期间,玉米价格从每吨1 324元涨到1 617元。

值得指出的是,粮食产量的波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并没与像其他商品那样剧烈。图1是1985~2011年粮食产量指数与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不难看出,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并没有引起粮食价格的快速下降。相应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的年份也并未引起粮食价格的快速上升。可见,粮食产量变化并不是引起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引起粮食价格波动。这说明我国粮食生产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被宏观调控所抵消。

2.生产成本推动。粮食生产成本是粮食价格形成的基础,而且粮食价格通常会随着生产成本的升降出现同向变化。从统计数据看,1983~1996年间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与1983年相比,1996年全国三种主要粮食平均生产成本上升485.3%,直接推动同期三种主要粮食平均市场价格上涨448.9%。1997~2001年,受三种粮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9.5%的影响,粮食生产价格随之下跌20.9%。2002年后,受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国际油价的高企影响,粮食生产成本再度上升,导致粮食市场价格震荡上涨。分品种看,小麦、稻谷、玉米的平均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的波动态势,总体上呈现高度一致性,即市场价格随着生产成本的变化同向变动。(见图2)

(二)外部因素

影响粮食价格的外部因素有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国家粮食政策调整等。

1.国际市场传导。我国粮食产量、消费量占全球总产量、总消费量的20%左右,我国粮食市场的产需结构及价格变化必然会对国际粮食价格产生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的产需结构、价格变化又会影响我国的粮价走势。

1996~2002年,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动态势趋同,差别仅体现在升降幅度上。与1996年相比,2002年国际市场稻谷、小麦、玉米价格分别下降43.9%、26.4%和38.8%,同期国内这三种粮食价格分别下降24.2%、34.0%和18.4%。2004年我国小麦进口量达723.3万吨,比上年进口量42.4万吨多16.1倍。受国际粮价上涨影响,当年我国小麦生产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1.2%。我国对大豆缺乏国际市场定价权,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达2 826.9万吨,占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44%。国内大豆市场和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显著相关,2007年4月美国大豆价格比上年上涨23.7%,直接拉动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同比上升19.7%。

2.国家粮食政策调整。粮食政策变化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情况实现。一方面,国家通过提高或降低粮食收购价格,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粮食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国家制定的宏观政策,如粮食收购价格、农业信贷、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保险政策等会影响农民种粮收益预期,进而影响粮食产量,从而间接影响粮食价格。粮食政策的变化对不同收入的粮农产生的影响不同,那些粮食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较大的家庭会更关注粮食政策,粮食政策对其影响也较大。

二、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

粮食价格波动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如粮食生产投入、产业链的传导、农民收入等。

(一)粮食生产投入

粮食价格涨跌与粮食生产投入紧密相连。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供求关系。即当年粮食价格上涨会刺激下一年度的粮食生产,扩大投入,增加供给;反之,当年粮价下降,粮农会预期下一年种粮收益减少,于是降低投入,减少供给。当粮食价格发生波动时,农民往往调整播种面积、种植结构、生产投入等。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农收益也大幅提高。政策的刺激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8亿亩左右的历史高位,粮食大幅增产。1984年全国粮食大丰收,粮食收购价格因农民卖粮难而下跌。受“谷贱伤农”影响,198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相比上年减少403.9万公顷。1986~1989年,粮食收购价格逐年上涨,粮食播种面积逐年恢复,产量逐年走高。1990~1991年,受粮食收购价格连续下跌影响,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94~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逐年上调,直接引致粮食播种面积随之扩大。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粮食收购价格走低,农民种粮收益下降,1998年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缩减,至2003年已减至9 941万公顷,创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播种面积的最低点。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粮食零售价格大幅上涨,在预期收益看涨的刺激下,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37.8万公顷。此后,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粮食收购价格持续恢复性上涨,受其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实现八连增,至2011年增至11 057万公顷。

由于农民对种粮收益的短期行为很强,而对具有长期效益的土地基本建设投资缺乏积极性,这样,粮食价格的变化会促使粮农对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等具有速效增产效应的物质方面增加资本投入。反之,则减少资本投入。1979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大幅攀升,直接促使当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比上年增加13.9%。在1986~1989年粮食价格上涨期间,农民增加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35.3%,1992~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上涨,包括化肥、农药和机械作业费在内的物质与服务费用明显增加,在1997~2003年粮食生产价格下降期间,粮食生产亩均投入不升反降,2004~2010年随着粮食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不断增加种粮的投入,7年间从亩均200.12元增至423.50元,翻了一番多。

(二)产业链传导

粮食价格上涨会推动其上游产业链,如种子、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等行业发展。一是粮食价格上涨有助于提高粮农购买优质种子的能力;二是良好的种植收益会促进农民扩大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对中游产业链来讲,粮食价格上涨有利于带动粮食流通、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等行业的发展。但下游产业链则要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由于下游企业一般是需求方,上游供给方粮食价格上涨会传导至下游企业,直接导致下游企业采购成本上升,如果下游企业不能顺利转嫁粮食价格上涨的风险,如商品销售价格无法跟进调整或销售价格面临竞争压力,则上游粮食价格上涨将压缩下游企业的盈利空间。如,随着玉米、大豆等原料成本大幅上涨,作为下游产业链的食品加工业感到成本上涨的压力,从而引致食品价格上涨,企业利润减少。

(三)农民收入

卖粮所得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粮价波动会使农户收入产生直接损益。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处于支配地位,非农产业的收入只起补充作用,这就使农民收入受农业生产尤其是粮价的波动影响。

1985~2010年,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1985年的74.4%下降到2010年的47.9%,25年问下降26.5%。尽管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但总体仍保持在人均纯收入的50%左右,目前仍是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而家庭经营对农户而言主要是从事粮食生产。所以,粮食价格涨跌事关农民种粮收益,粮价上涨,农民收益增加;反之,农民收益减少。

三、完善粮食价格调控的对策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第一,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持集约利用与有效开发相结合,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和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等方式,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保护和增加耕地面积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粮食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通过粮食科技含量的提高,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增强粮食生产的抗旱抗涝能力。加快科技育种步伐,培育高产、优质、高效和抗灾、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第三,完善和落实各项财政支农强农政策,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加大财政支农强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农村和农业保险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实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扩大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

(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联动机制

第一,继续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目前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在流通环节中的“暗补”改为在生产环节对农民的“明补”,提高财政补贴效率。逐步使粮食最低收购价成为“影子价格”,而非执行价格,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第二,建立最低收购价格粮食的分流机制。分品种建立国家粮食批发市场,必要时可通过连续竞价集中销售,同时根据粮食市价制定合理底价,以避免底价以下的粮食销售。结合储备粮新陈轮换,对部分粮食分品种进行储备,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对储备粮吞吐轮换的作用。

(三)健全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第一,完善粮食价格预警机制,试点实行粮食稳定价格政策。以粮食稳定价格作为粮价预警的信号,政府以粮食价格是否在稳定价格内作为对粮食价格进行干预的依据。只有当粮食价格越过或接近最低保护价或最高干预价警戒线时,政府才采取综合措施干预粮食价格,除此之外,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

价格调控篇10

关键词:小农产品;价格调控;价格上涨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045-03

近两年,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农产品和以果蔬为代表的小宗农产品价格都在上涨。在收购价和保护价等价格支持政策下,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大宗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涨。但是,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小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迅猛,并且起伏不定、波动频繁。2010年,蔬菜价格全面上涨;到2011年,以山东大包菜为首的12类蔬菜价格骤降,一度造成严重滞销,惊动中央。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推手是供求矛盾、渠道问题、通货膨胀和游资炒作;部分小农产品价格骤降而且引发严重滞销,是价格抑制的反作用在供求关系上的时差效应。农产品价格上涨持续时间越长,农户看涨信心越强,冒失跟风生产的几率越大;供求越失衡,政府越是采取重拳进行干预,如此反复,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因此,认清农产品价格抑制风险对于政府合理干预农产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我国小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

(一) 供求失衡

城乡统筹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耕地大量占用,种植面积逐年减小。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导致生产数量大幅减少并且城镇农产品需求数量大幅增加。以目前价格上涨创历史新高的生猪为例,农业部公布,2011年1月份生猪存栏44 510万头,较上月下降1.92%,较去年同期下降2.18%;能繁母猪存栏4 740万头,较上月下降0.17%,较去年同期下降2.67%。农户增产不增收,大量种植和养殖户减小生产规模。近年水涝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重发,产量减小,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应紧张。

(二)农资价格上涨和物流成本增加

化肥、农药、种子、薄膜等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其中化肥的涨幅最大。同2010年相比,作为生产复合肥的磷酸二铵2011年价格为3 000元/吨,几乎上涨了1倍。因此,多种复合肥的价格普遍上涨20%—30%:多菌灵、氧乐果每吨涨2 000元,杀菌剂每吨上涨3 000元,有机磷农药价格涨幅达到20%。按种植面积分摊,每亩增加成本10元左右,而目前惠农补贴远远低于农资价格上涨。其次,物流成本大幅上涨。燃油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和仓库租金攀升导致运输和仓储两大物流成本大幅上涨,其中租金涨幅预计将达到20%。按照我国物流成本占零售价格30%的平均比例计算,单物流成本将直接推动价格上涨6%。

(三)流通渠道推动价格上涨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组织化建设落后,散户生产、散乱流通问题比较突出。以批发市场为核心构建的主流通渠道呈哑铃状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中间渠道过长使得中间商层层加价,甚至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以最简单的1个产地批发商、2个中间商和1个销地批发商组成的流通渠道,按照平均加价20%(物流成本和毛利)计算,0.5元/斤的黄瓜到了农贸市场或者超市,价格将上涨到1.24元/斤,这还没考虑流通损耗的价格。否则,按照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20%的保守损耗率计算,各级批发商至少加价45%,于是终端零售价将上涨到3.20元/斤。除了部分参与“农超对接”的大型超市,如沃尔玛、永辉进行产地直采售价稍低外,以上拟合价格基本和当前农贸市场的果蔬售价基本吻合,足以说明,流通渠道的结构问题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四)游资炒作

就产品本身价值讲,小农产品的市场投资空间非常小,但是近几年随着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加大,大量闲散游资撤出房地产市场转向农产品市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转让制度尚不健全的条件下,一些私企老板瞄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优惠,以“菜篮子工程”为契机,承包大量土地进行专业种植养殖。但是往往忽略了农业种植和养殖是一个进入门槛低的高风险产业,成功的关键是市场预见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初入者难以具备的,致使其寻求其他途径回收投资。在政府监管不力下,产生夸大供需矛盾,捏造、散布农产品受灾减产等虚假信息;自买自卖、内部倒手,制造交易假象的行为;操纵电子交易市场价格,推动现货价格上涨的行为;利用工作会、联谊会召集同行合谋集体涨价;经营者之间互相通报涨价信息,以及鼓动、唆使经营者集体涨价的行为。

二、我国小农产品价格调控存在的问题

农户在流通渠道中的竞价弱势使其增产不增收,极大地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和信心;同时,消费者面对农产品上涨怨声四起。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我国政府通常采取生产补贴、流通补贴、优惠和市场干预进行价格调控,然而在控制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