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合同十篇

时间:2023-03-18 00:15:11

价格合同

价格合同篇1

关键词:FIDIC合同价格贴现调整

1、概述

FIDIC合同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编制的土木工程建筑合同条件的简称,它是一种标准的合同管理方法,已被国际上广泛承认和采纳。在FIDIC合同工程承包中的双方应该平等,在执行合同义务方面,双方各有应尽的义务,在权利方面双方亦平等,价格贴现与调整则是承包商应得的合法权利,鉴于物价和工资不断上涨,为保障承包商的利益,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通常都规定承包商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权要求给予价格贴现与调整。同时,也使承包商在报价时无需把不可预见而实际又未必发生的费用(如物价上涨等因素)考虑进去,对降低工程造价也有好处。

2、价格贴现

根据工程承包的国际惯例,合同批准期(中标承包商的报价寄存日与合同批准生效日)如超过规定期限(一般为三个月),则承包商就有权要求业主给予价格贴现,而不管所签合同是不可调值还是可调值。

2.1不可调值合同的价格贴现计算

所谓不可调值,即合同价格不随物价或工资上升而浮动,其价格始终不变,除非工程变更。

不可调值合同的贴现计算原则是用合同生效日(或开工令下达日)往前推三个月的月份价格指数除以正式报价的月份的价格指数所求出的贴现系数,再与原始合同价或正式报价相乘即求出贴现金额。上述算法只是基本原则,实践中的贴现值的计算要复杂得多。首先必须弄清楚选用哪些指数,其次要算出各子项工程的费用,这样才能算出贴现金额。

2.2可调值合同的贴现计

可调值合同的贴现计算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而采用各种相应的公式,常见的土建工程如:(a)公路及机场工程;(b)桥梁隧道工程;(c)一般土石方工程等,其相应的计算公式可见参考文献(1)。

价格贴现的关键依据是承包商的报价日期和合同的批准日期(或正式开工令下达日期)这两个日期必须明确,不可有任何模棱两可。另外,合同中必须写明价格贴现条款,并规定了价格贴现的计算公式。

3、价格调整

3.1价格调整原则

国际承包工程合约的宗旨是:承包商的工作得到报酬,业主付款获得工程,为了比较合理地处理外部因素造成的费用变化,FIDIC合同主张实行“量价分离”的方式,其中第70款(费用和法规的变更)中价格调整条款和调价公式,就是为了防止物价大幅度自然上涨,而可能导致的承包商项目支出增加的一个有效措施。

土木工程FIDIC合同属于单价合同,其原则是不期望承包商在报价时把不能预见而实际又未必发生的费用如物价上涨等风险因素全部考虑进去,而是主张按照合同条款的规定,由业主随时补偿有关经济损失,这也是业主的最大利益所在。如果发生物价的浮动,业主将承担有关的实际费用,并按合同第70款(费用和法规的变更)对承包商追加支付这类以外费用的实际净值,这种方式可使得承包商免受物价风险的负面影响,对于业主降低工程造价也相当有利。

价格调整的方法一种是基于“价格指数”的调整,另一种是基于基本价格的调整。

如果承包商未能在合同第43款(竣工时间)规定的竣工期限内完成工程并遭到第47款(误期损害赔偿费)的延期罚款,则实际竣工时间内的价格调整既可采用原定竣工日通行的价格指数,也可使用调价时的现行指数,将由业主选择对其有利者。但是,如果承包商的延期竣工属于合同第44条(竣工期限延长)的正常延期,则业主仍然应严格按合同第70款(费用和法规的变更)的规定对整个正常延期支付全部的调价款,而不能任意偏离该条款制度的原则。当然,对属于合同第40.1(b)款(暂时停工)和第63.1(b)(承包商违约)等由于承包商的原因而造成的无理工程中断,业主可以拒绝进行调价。

3.2价格调整方法及应用

由于项目情况各异,FIDIC合同第70款(费用和法规的变更)的一般条件中只是写明竣工调整的通用原则,而所有关键性的具体规定则均在对应的特殊条件中另作说明。调价时的实际操作主要是参阅价格指数,通过调价公式的运算对合同价格进行调整,调价公式中使用的价格指数,比如人工费、砂石料、水泥、钢材、沥青和燃油等大宗建筑材料的分类价格指数等应该在合同第70款(费用和法规的变更)的特殊条件中事先明确,包括价格指数的机构名称和资料来源。通常以签约一年时的价格指数作为调价基础。

一般情况下,调整必须基于以下两个条件:一、合同必须是可以调值的不变总价合同;二、合同工期必须在6个月以上,少数情况例外。如果合同工期不超过6个月,一般都签不可调值不变总价合同,但是,如果因业主方面的原因导致工程延期,致使项目总工期超过6个月,则自第7个月开始实施的工程可以进行调值。计算调值时,总是先由承包商提出书面申请,工程师根据从开工令下达后的第7个月起承包商完成的工程量,以原始价或合同贴现价为基础价,依照合同中规定的调值公式,计算出调值后的总价P和通过调值而增加的金额D;D=(P-Po),若通过调值而增加的金额不超过合同原始价(有些国家规定不超过合同贴现价)Po的5%,即P-Po<Po×5%,则由承包商自己承担,业主不予补贴。若通过调值而增加的金额D大于合同原始价(或贴现价)P0的5%但小于或等于20%,即:Po×5%<P-Po≤Po×20%,则首先扣除应由承包商义务承担的5%的款额后,业主方面承担应调金额部分的90%,剩下的10%由承包商承担,具体计算公式为:

业主承担:(D-Po×5%)×90%

承包商承担:Po×5%+(D-Po×5%)×10%

若通过调值而增加的金额D超过合同原始价(或贴现价)Po的20%,则必须另签附加条款;这种情况下,承包商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索取一笔赔偿。

绝大多数承包工程合同的特别说明书都规定了调值公式及增加调值的各项内容,调值包括两个部分的费用:人工费和材料费。FIDIC合同第70款(费用和法规的变更)阐述了价格调整的方法,实际是按下述公式和程序,对合同第60款(证书和支付)规定的结算工程款分别就人工费、材料费等影响工程造价的价格涨落因素进行合同价格调整,从而解决由此造成的承包商施工成本增加的问题。

FIDIC合同第70.1(C)款(公式法调整)对调价公式的定义是:“用有效价值乘以一个波动因子而计算得出。该因子为本款(d)段给出的每一比率与下列分数的乘积之和,该分数为:

(现行指数-基本指数)/基本指数

其值采用有关指数进行计算:

“基本指数”系指投标截止日前28天当日的适用指数;

“现行指数”系指与某一具体报表有关的周期最后一天的使用指数。

调价公式的广义数学通式见参考文献(2)。

根据国际调值惯例,原始合同总价中应有一定的百分比(一般为15%)为不可调部分。在工资调值额中有占原始工资一定比例(一般为3%)的增加额由承包商自己承担,这部分总金额称为中和额。因此,实际常用的调值计算中应扣除该部分,其相应的计算公式见参考文献(2),(3)。

一般在实践中,价格调值是按月计算的,通常情况下,调值工期的前期,增加的款额不大,越是工程后期,调值额就越大。

4、结束语

要求履行价格贴现与调整是承包商的合法权利,但是如果承包商在缔约时忽略了价格贴现与调整的条款,等到出现这种可能时,再向业主要求,那就晚了。一般业主是不会答应承包商在缔约后要求增加或补充这项条款的。即使在附加条款中也不大可能增加这项内容(附加条款只能对调值额超过极限规定情况而予以规定解决方法),作为国际承包商应该了解这一常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承包公司只把盈利的希望寄托在工程管理这一单一的环节上,而对于价格贴现与调整,则往往因为缺乏贴现与调整知识,或者以为索赔的数目不大等原因而放弃这一权利,殊不知价格贴现与调整是工程索赔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工程索赔则是当前国际承包商盈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项国际承包工程中,通过索赔可获得的款额往往不亚于通过工程管理盈得的利润额。

业主在对承包商进行价格调整时,注意的是有关的证据,即承包商对采购的各种材料拿出实际支付的市价原始发票,在负责管理合同的咨询工程师与基本价格进行审核和比较后才能给予调价。官方的物价指数应来源于政府部门或有关国家正式认可的机构。如果所获某项材料和施工设备的价格指数不止一个,或者所选择的价格指数不是正式认可的机构公布的,那么,所选用的全部价格指数应该征得监理工程师的同意和批准。由此,承包商应该注意随时收集各类价格指数资料等有关证据,保存好原始发票、帐单和文件记录,以及咨询工程师可能提出的任何其它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做好价格贴现和调整的各项工作,为工程承包获取更大的利润。

主要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作手册,中国建筑出版社,1995年

价格合同篇2

关键词:价格条款缺失;合同成立;cisg;各国国内立法;中国《合同法》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31-03

一、cisg中有关价格条款缺失对合同成立影响的规定

谈到价格条款缺失对合同成立的影响这一问题,不得不提及1992年的美国prattand whitney公司(以下简称美国公司)诉匈牙利malev航空公司(以下简称匈牙利公司)案。

该案中,原告美国公司是一家飞机发动机的生产商,与被告匈牙利公司就飞机发动机购买进行谈判,拟向对方提供其客机所需的驱动装置和驱动系统。美国公司向匈牙利公司发出了两份可供选择的报价要约,美国公司仅在要约中提供了三种型号的飞机发动机的报价,但未提供其他部件的报价,在该要约有效期的最后一天,被告匈牙利公司以传真方式告知原告美国公司其选定的某型号的发动机且表示期待进一步的合作,几个月之后被告又告知原告其不再购买原告的产品。双方就该合同是否成立产生了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原告美国公司在该要约中有关产品的报价是否符合cisg中第14条有关合同“确定性”的要求,并将其诉至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法院。本案初审法院认为,在该要约中原告美国公司关于价格的规定尽管不是非常全面,但是也能够满足cisg第14条关于“确定性”的要求,因此该合同成立,至于缺失的价格条款可以依据cisg的第55条进行确定。二审法院则认为该要约中原告美国公司提供的关于价格的内容并不确定且被告匈牙利公司选定的发动机价格缺乏可供参考的市场价,因而不能依据第55条进行确定,该合同不成立。

本案的关键就是合同成立与否,而其中的争议问题是双方当事人是否约定了货物的价格或者确定货物价格的方法,从而折射出公约第14条与第55条存在的“冲突”。

本文将就公约第14条与第55条是否存在矛盾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并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中关于价格缺失条款对和合同成立的影响进行论述,进而将中国《合同法》和cisg进行比较,全面阐述价格缺失条款是否影响合同的成立。

(一)cisg第14条与第55条在适用上存在的“问题”

公约第14条第1款规定:“一个建议如果写明货物且明示或暗示地规定了数量和价格或者规定了如何确定数量和价格,即被认为是十分确定的。”由要约该条款可以得出——内容的“确定性”必须包含货物、数量和价格三个要素。但是,公约第55条规定:“如果一个合同已经有效成立,但是没有明示或暗示地规定价格或者规定如何确定价格,如果没有任何相反的表示,则应视为双方当事人已经默示地引用了订立该合同时此类货物在类似贸易情况下进行销售的通常价格。”也就是在合同中没有规定价格或价格确定方式的情形下可以以推定价格的方式促成合同的成立。

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两个条文的含义,理论界形成了两个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14条第1款应该单独解释;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条款应该与第55条联系起来进行解释。

1.两条款应该单独解释

以farnsworth教授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第14条第1款应该进行单独解释,它与第55条是相互对立的,第55条只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根据第14条,没有价格的规定,合同本身就不成立;而第55条又未解决“开口价”(又称“活价”,表示留待双方当事人以后协商定价、默示引用交易习惯和惯例来定价等虽为确定价格但却存在价格确定方法的“相对”开口价和根本不予提及的“绝对”开口价,与价格明确的“固定价”相对应)问题,即只有合同有效成立才可以依据第55条来进行价格补充,依据cisg第92条的规定,允许公约的缔约国对其第二部分做出保留,但要受到第三部分的约束,第55条即属于公约的第三部分,它仅仅适用于做出上述保留的公约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而对于一个欠缺价格条款的合同则要由公约各缔约国的国内法进行判定。如果合同有效成立,则再适用第55条来进行进一步

价格确定,反之,对于一个未做出上述保留的公约缔约国来说,第14条第1款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阻止了第55条的进一步适用。

2.两条款是互相联系的

以honnold教授为代表的另一派则与farnsworth教授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主张将第14条和第55条联系起来理解。他们认为将公约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进行割裂违背了公约第7条规定的“统一适用”的宗旨,对第二部分条款的解释必须要与第三部分的条款相联系。许多公约缔约国的国内法与cisg第55条都对合同已经有效成立但是欠缺价格条款的情形规定了具体的定价机制,即对“绝对开口价”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此外,第14条对于要约的三要素——货物、数量和价格提供的建议是“确定的”,但是并未指明缺少其中一个要素合同就完全不成立。与此同时,公约恰恰是通过其第55条作为补救措施来表明即使是没有明示或暗示地对价格进行规定或者对确定价格的方法进行规定的贸易合同也是可以有效成立的。综上,可以认为公约第14条并不应当解释为货物、数量和价格是一项要约所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二)公约第14条与第55条并不存在矛盾

1.从条文的字面含义看——价格条款不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

第14条第1款表述的是:“一个建议如果写明货物且明示或暗示地规定了数量和价格或者规定了如何确定数量和价格,即被认为是十分确定的。”单纯从该条款的字面含义上理解,第14条对价格的要求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有了货物、数量和价格要素该要约就被认为是明确的,合同就成立;而不能认为欠缺货物、数量和价格的任一要素合同就不能成立。因此第14条并没有排除无价合同成立的可能性,并不与公约第55条相矛盾。 2.从公约的立法目的和公约的宗旨看——两条款应联系起来解释

cisg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而不是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对公约的解释也应当顺应国际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尽可能地促进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贸易合同的成立。只要是当事人有达成协议的合意,就不应再以传统的“三要素”理论来限制合同的成立。cisg的引言中应当“有助于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障碍”同样表明了公约制定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为个缔约国的商人提供统一的贸易规范,消除由于各国法律制度差异而给国际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如果存在两个完全对立的条款,公约就失去统一规范的意义了。另外,cisg第7条第1款规定了公约的目的与宗旨:“在解释本公约时,应考虑到本公约的国际性质和促进其适用的统一以及在国际贸易上遵守诚信的需要。”将第14条第1款单独进行解释,与第55条对立起来,很显然是违背公约的目的和宗旨的。因此,公约第14条和第55条的规定并不存在适用上的冲突问题,国家贸易买卖合同中价格条款的缺失并不影响合同的有效成立。

二、各国国内立法关于价格条款缺失对合同成立的影响的规定

(一)英美法系的规定

英美法系国家的特点是经济比较发达且经济市场的自由度较高,在有关合同成立的条件上也采取的是较为宽松的政策——不将价格条款视为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即允许当事人之间先订立合同,然后再确定价格。

《美国统一商法典》中明确规定:“如果当事人之间确实有订立合同的意图,那么即使当事人之间未对价格进行确定,合同也可以成立。合同的价格为交货时的合理价格。”由此可见在价格是否必须确定的问题上,《美国统一商法典》秉承了促进贸易的政策,持宽松态度。

英国普通法中最初对要约的内容——特别是价格的确定性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如果价格未被确定,合同便不能成立。然而,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为了对当事人提供方便,英国普通法在价格确定性这一问题上的态度逐渐放宽,1979年修订的《英国货物买卖法》中对价格缺失的规定:“如果合同的价金未按照上述第1款的规定加以确定,则买方应当支付卖方合理的价金。”至此英国在价格条款缺失对合同成立的影响上的立场与美国基本相同。

(二)大陆法系的规定

相对于英美法系的国家,大陆法系的国家因受成文法体系的影响而尊崇严谨的法律思维和逻辑推理,大陆法系国家对价格缺失对合同成立的影响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则稍显保守,合同成立的要求标准也较为严苛。

《法国民法典》第1583条规定:“在买卖契约中,只有双方当事人就标的物以及标的物的价金相互同意时……买卖契约才告成立。如

果当事人双方未就标的物的价金达成合意就不构成要约,合同就不能成立。”但法国1995年著名的“alcatel”案却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未定价并不影响合同的成立。

《德国民法典》第315条规定:“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一方指定的价金不公平或者是制定延迟,则应由法院做出判决进行指定。”这一规定表明如果合同中的价格条款缺失,合同当事人可以将买卖合同的价款留待买卖双方一方当事人或第三方进行确定,但必须在合同中表明有这样的意图。

纵观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对于价格条款缺失对贸易合同成立的影响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持越来越宽松的立场,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国内法已经将价格必须确定的要求取消,合同当事人既可以在合同中对价格进行明确,也可以仅约定定价的方法,还可以不约定价格,而根据法律的规定来定价。

三、中国《合同法》有关价格条款对合同成立的影响的规定

(一)我国对价格条款重要性的立法演进过程

我国国内法对于价格条款缺失对买卖合同成立的影响也像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一样经历了从严格到逐渐宽松的转变过程:在1981年的《经济合同法》中的第12条就规定了价款是经济合同中应当具备的基本条款之一;1986年的《民法通则》有所宽松,第88条第4款规定:“在买卖合同中,如果当事人对合同的价款未进行明确约定则按国家定价履行合同,如果没有国家定价则参考市场价格或者是同类物品的价格履行合同”;而1999年的《合同法》则将价款作为买卖合同成立的必要条款彻底抛弃,规定“如果买卖合同中没有对价款进行明确的约定,则适用本法第61条和第62条的规定对价格进行明确。”

(二)中国《合同法》关于价格条款的具体规定

中国《合同法》关于价格条款的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合同法》第14条、第61条和第62条中。第14条概括规定了要约成立的要件:一是内容要具体确定;二是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约束。第61条规定了价格条款缺失或者是约定不明确,双方当事人可以进行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则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则适用第62条第2款规定的方法进行确定,即依次按照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及合同履行时的市场价来确定合同的价款。

《合同法》第14条虽然将“内容具体确定”作为要约的有效条件之一,但却没有对其中“内容确定性”的构成要素作最低限度的规定,第12条规定的“合同内容”,仅是泛泛列举而已,也并不具有限定性的功能。第61条和第62条第2款的内容实质上与公约第55条起相同的作用:首先都为自身的适用设置了前提条件即合同已经有效订立;其次都设置了合同“开口价”的价格确定机制即未明确价格或确定价格方法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进行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依次按照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及合同履行时的市场价来确定合同的价款。

中国《合同法》第61条和第62条不仅包括合同“开口价”的价格确定机制,还对质量、履行的地点、期限、方式、费用承担等其他合同内容缺失规定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也就是说,“合同已经有效订立”是价格缺失与上述合同内容缺失的补救措施的前提条件。对比cisg与中国的《合同法》来看,在cisg中,价格缺失的补救措施与合同其他内容的补救措施分别规定在不同的条款之中:价格条款的补救措施规定在公约第55条之中;履行地点、期限、方式等其他内容缺失的补救措施分别规定在公约第31、33、57和58条等条款之中。且“合同已经有效订立”仅是第55条即价格条款缺失的补救措施的适用前提,而非其他内容缺失的补救措施的适用前提。

四、结语

国际贸易实践中,价格条款缺失的合同早已存在。随着近几十年来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货物贸易合同已经认可“绝对开口价”条款,即先确立合同的成立再协议合同价款与支付的问题,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实践往往是理念的反映:对无价合同成立的认可不仅仅是体现了对合同自由原则的更加尊重,同时也体现出对诚实信用原则有了更为合理的补价机制的保障措施。价格缺失的贸易合同不但不会导致不公、损害对方的信赖利益,而且还有利于促成原来达成的协议,提高了贸易市场的交易效率,在国际贸易合同中开口价条款的不断增多是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之一。在这种贸易实践的背

景下,契约自由、促进交易和注重效率的理念同样得到相当程度的强化和发展。合同成立的要求逐渐宽松,允许价格缺失可以说是这一趋势的重要表现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巍.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评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美]约翰·m.斯道克顿.货物买卖合同[m].徐文学,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263-265.

价格合同篇3

Abstract: In the building materials market, material costs, labor costs and machinery costs constitute a direct project cost. Therefore, when material costs, labor costs and machinery costs fluctuate in market prices, construction cost of the project will also chang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how the two concerned sides deal with contract price adjustment caused by market price fluctuat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coping methods to the construction cost change caused by market price fluctuation, on the price index adjusting the price margin and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price adjustment base period, index, fixed coefficient and weight must be defin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method of price index adjusting the price margin under the market price fluctuation. Then separately explicates the time point of price adjustment base period and price adjustment cardinality, elaborates options and sources of price adjustment index and determines the fixed coefficient and weight, subsequently reaches to the point that the problem can be settled by the method of price index adjusting the price margin.

关键词: 市场价格波动;合同价款调整;价格指数调整价格差额

Key words: fluctuation in market price;contract sum adjustment;adjustment by price index

0 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物价水平是动态并且时常发生浮动变化的。建设工程项目通常合同周期较长,在时间的推移中,工程施工通常面临着受物价波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动态影响。当市场价格发生大幅度的上涨时,承、发包双方约定的合同价款将无法达到实际工程建设的需求。承包方认为价格波动的幅度已经超过了自身承担的幅度范围,应向发包方提出申请对价款予以调整;发包方则认为这种浮动下的价格波动最初已在投标报价范围内,应由承包方自行承担。承发包双方在处理施工过程中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合同价款调整问题时各执一词,因此导致合同价款调整纠纷频繁发生。因此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价款调整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建筑领域的关注。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第9.8.1条规定“合同履行期间,因人工、材料、工程设备、机械台班价格波动影响合同价款时,应根据合同约定,按本规范的价格指数调整价格差额或造价信息调整价格差额调整合同价款”。本文主要对价格指数调整价格差额的合同价格调整方法进一步研究。价格指数调整价格差额的公式为:

?驻P=

P0A+B1×■+B2×■+B3×■+…+Bn×■-1(1)

价格指数调整价格差额公式的应用流程如图1所示。由图1价格指数调整价格差额公式的应用流程可知,市场价格波动下利用价格指数调整差额方法需要确定调价基期即时点和调价基数的确定,以及调价因子即固定系数和权重的确定,还须明确调价指数的选择。所以下文将对调价基期、调价因子以及调价指数进行研究。

2 调价基期的确定

2.1 时点的确定

2.1.1 基期时点“0”的确定

工程的签约大多非一蹴而就,所以确定合同中约定的基期时点就有了许多选择,如承包商报价数据时选择的价格时点,承包人研究报价后所提供的时点,发、承包双方合同谈判达成与最终签约的价格时点,发、承包双方合同达成协议的最终确定合同文件时点,发、承包双方签约的时点等。更有许多的工程在签约到正式施工之间还有着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取这期间的任一时点作为基期时点都是有可能的。

基期时点本身仅用来对于调价公式的计算,由逻辑点出发选择其中任一时点作为基期时点均不会对合同的履行产生影响,但从履行合同的角度来看,承包方应尽量要求选择调价公式中综合价格指数计算结果较低的时点将其作为基期时点,发包方则与之不同,其要求明确,在施工期间价格的调整应遵循签约价格中允许的浮动范围中进行。

2.1.2 结算期时点“n”的确定

工程施工期间,通常不会在合同中对结算试点予以明确注明,这样就会引发在实际操作中的许多争议。比如,某承包方在2月份将未来3月份施工所需材料全部自行采购到位,3月份施工按计划正常进行,4月10日完成3月份申请款统计工作并上报发包方,发包方将申请款批复的时间为4月15日,工程款到账的时间为4月20日。这些取点不同的时间数据,前后时间跨度较大,将其中任一时点作为调价公式结算期时点都有其道理。许多人认为这种进度结算款数额相比合同总额比例有太大出入,不必作过分严苛的限定,因此大多在签约时对其有所忽略。单结算款项的累积不会对合同总价造成影响,这就造成在合同总价的基础上,结算期时点相差一个月对价格的调整就会出现一笔数目不菲的款项[1]。

为了达到预防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麻烦的目的,可将结算期时点的确定方法加以注明,使其在合同中凸显的十分重要。从承包人角度出发,如果预测合同开工至竣工总体价格指数会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这就需要尽可能争取将时间取点向后推移;如果预计合同开工至竣工总体价格指数出现下降趋势,则应尽可能争取将时间点向前推移[1];发包人则与之相反。

2.2 调价基数的确定

调价基数的最终确定对于发、承包双方都十分重要,为预防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因调价基数而引发的争执,可以在合同中对调价基数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工程量清单所有组成部分及其他各部分款项进行详实的分析。价格指数调整价格差额公式调整合同价格的含义,是在物价浮动的情况下对承包商进行的相应成本补偿,所以调价基数P0需要与物价风险相关,也是对各款项进行判定其是否可以纳入调价基数的主要证明[2]。调价基数P0的取定如图2所示。

3 调价指数的确定

3.1 调价指数的选择

调价选择的指数必须是合同双方都认可的权威部门的,这一条必须在合同中予以明确注明,防止因此可能发生的合同纠纷。这就对我国各省市造价信息的及时提出和很高的要求,现阶段实施难度较大。但可以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如果在缺少分析出相应指数的情况下,运用一些切实有效的指数予以代替,可以参考统计局的价格指数[3-5]。

物价风险在按年进行调整时,通常拿不到及时有效由权威部门所公布的当年各阶段物价指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承包方先行“垫资”的解决方案。工程项目规模越大所需“垫资”就越多,这会对承包方组织生产、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所以建议在出现不能及时获得指数的情况下,可以用某阶段有权威同时有代表性的物价指数来替代指数进行计算,并以计算值予以支付,之后在得到详实的当年物价指数后,再对其进行计算[6],并以此为依据予以支付并调整合同价款。

理论看,调价指数的数据越多越细,调价精度应越高,但是过多的调价指数,会将实际操作变得过于繁琐,带来诸多不便,较少的数据又无法起到精确计算的目的。所以就出现了调价指数数目与调价精度的影响究竟选择哪一个,得出以下结论[7]:

①调价公式中最少要选取5个价格指数对其进行调价计算,这样才以可达到调价精度的基本要求。回收量落入平均回收值±10%范围的概率为99%。若只选取其中1~4个价格指数对其进行调价计算,承包商所要承担的风险较大,这就提升了调价的难度。

②在其他条件和要求(如置信度大小)不变情况下,价格的波动过大,所以回收波动也会随之变大。因此,如果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就要通过增加价格指数数目的方法来达到降低回收幅度变化过大的目的。

3.2 调价指数的来源

基本价格指数F0首先采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价格指数,没有时,可采用的价格代替,并且由招标人确定填写。现行价格指数Ft是按约定的付款证书相关周期的最后一天的前42天的各项价格指数填写,该指数应首先采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价格指数,没有时,可采用的价格代替。

4 调价因子的确定

4.1 固定系数的确定

4.1.1 固定系数与合同价款总调整额的关系

固定系数实质上是指合同价格中不能参与调价的部分与合同总价的比值,对固定系数测算的原则通常以合同价格中规定的不因物价变动波动而发生变化的部分。例如管理费、项目利润、税金。但要想完全区分这部分合同价款,其过程中存有诸多困难,因此在现实操作中,固定系数的变化余地过大[3]。

为定量研究固定系数与合同价格的关系,作如下假设:合同工期为n年;合同总价C,固定系数为x;调价频率为t(按年调为1,按季调为4,按月调为12);合同工期内各年调价因子的上涨率相等设为?驻I,且均匀上涨;各调价因子的在合同签订时的初始指数均为1;合同价款在合同工期内均匀支付;各可调因子的权重系数相同;

由以上假设知各次调价的基数均为P0=■,i为调价的次数;

各次的合同价款调整额为

p■=p■■(x+k■■+k■■+…+k■■-1)(2)

由假设知:k1,k2……km为调价因子权重,k1=k2=…=km=■

因此p■=■[x+(1-x)(1+■i)-1]=■(1-x)i(3)

合同价款总调整额p=■pi=■■(1-x)i=■C?驻I(1-x)(n+■)(4)

由式(1)可以看出合同价款总调整额与固定系数成反比。

4.1.2 固定系数与合同价款总调整额成反比的验证

由式(4)还可以看出,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越到工程后期调价的固定系数对于合同价格总调整的幅度就越大。按照国际惯例,通常固定系数的确定由业主方咨询工程师提供,也会出现在招标文件中给出规定范围,由承、发包商双方协商确定。对承包商而言,如果预计在合同工期中,出现物价上涨,则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争取相对较低双方都能接受的固定系数,以降低因物价上涨造成的施工成本增加。

另外,我国的工程承包还有一独特现象即由业主供应施工材料,通常称为甲供料。甲供料就是由业主负责采购部分工程材料,这一特点与国际上的“指定材料供应商”又有许多不同。调价是在工程面临物价风险的情况下给予承包方的补偿,甲供料的价款由业主来支付,而合同总价又包含了甲供料价款,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就要把甲供料价款同时折算成固定系数[8][9]。

4.2 权重的确定

调价公式中的各调价因子的权重系数就是各调价因子的价格占总合同价的比值。一般来说,对于发包方来讲。总希望将涨幅大的材料权数低一点,对于承包方则相反。

4.2.1 确定权重常用方法 确定各成本因素的权重,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般有两种方法:

①选用因素费用分析的法,就是根据投标书中或标底中单价分析表中给予的信息,计算各成本因素如人工、钢材、水泥等指标占有效投标价的权重比例,明确权重系数,同时得到相应的不参与调价的固定因子的权重比例。

②固定因素和各参与调价的成本因素的权重,由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提出一个估算范围,由投标人提出建议值。

4.2.2 确定权重范围 公式中的权重是指承包方报价中调价项目的费用占总报价的百分比。但是这个项目权重必须在发包方规定范围内,而且定值权重和各项变值权重总合为1.0。而发包方规定权重范围的得来,本文以国内众多世界招标的水利工程作法为例研究:

第一步:确定主要调价项目。即从所有受物价影响成本变化的项目中,选出主要项目5~7项,并具有代表性的调价项目。如人工费、钢材、水泥、机械费等[10]。其他项目的权重分别摊入上述各项目中,使其总合为1.0。

第二步:用标底中各调价项目的费用占标底总价的百分比。为了更详细地描述标底中各调价项目的费用占标底总价的百分比定权重,本文以云南省鲁布革水电站引水系统工程为例进行研究:该工程中的施工设备用标底计算的权重为0.42,招标时填入招标文件中的权重范围值为0.35~0.48,承包方选择值为0.40;钢材用标底计算的权重为0.11,招标时填入招标文件的中权重范围值为0.09~0.13,承包方选择值为0.10;水泥用标底计算的权重为0.13,招标时填入招标文件的中权重范围值为0.10~0.16,承包人选择值为0.12;人工费用标底计算的权重为0.15,招标时填入招标文件的中权重范围值为0.10~0.20,承包方选择值为0.15;运输用标底计算的权重为0.06,招标时填入招标文件的中权重范围值为0.04~0.08,承包方选择值为0.06;定值权重为0.17(主要是指利润和管理费不调价)。请注意上述投标人选择值总合为1.0。如果无标底时,只能用发包方招标项目的概预算计算其调价项目的权重替代。

5 结论

目前我国建筑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波动趋势明显,施工期间较长时必然会引起施工成本变化,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了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合同价款调整的价格指数调整价格差额方法。从价格指数调整价格差额方法的相关法规出发,对比得出要研究市场价格波动下价格指数调整价格差额方法就必须确定调价基期、调价指数以及固定系数和权重。接着分别确定了调价基期的时点和调价基数,阐述了调价指数的选择和来源,以此确定了固定系数和权重。

参考文献:

[1]梁文才.工程项目施工合同调价公式的应用与操作[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0):115-117.

[2]王卓成,沈杰.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调值公式法的应用[J].建设监理,2011(11):36-39.

[3]陈敏.建设工程合同价格调整[D].南京:东南大学,2004:19-20.

[4]鲜艳艳.建设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22-23.

[5]徐涛,侯文瑞.价格指数法调整利用外资铁路建设项目土建工程价差的操作方法[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7(6):56-59.

[6]Robert J. Eger, Hai (David) Guo.Financing in Frastructure: Fixed Price VS. Price Index Contracts [J].Journal of Public Procurement,2008,8(3):289-301.

[7]丰景春,杜荣江,杨建基.工程项目多重子公式价格调整风险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40-44.

[8]文启祥.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23:222.

价格合同篇4

[关键词] 涉外货物买卖合同 固定价格 情事变更 不可抗力 价格变更

采用固定价格作价的涉外货物买卖合同关于固定价格的约定是否违反了法律对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原则的规定?也就是说,采用固定价格作价的买卖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了不可抗力或情事变更,为了不使合同的履行显失公平,能否援引不可抗力或情事变更原则的法律规定变更合同价格?本文将对此进行探析。此外,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涉外货物买卖合同所适用的法律由双方当事人约定,既可约定适用中国法律,也可约定适用其他国家的法律。本文讨论的涉外货物买卖合同以适用中国法律为前提。

一、固定价格作价方法的特点

所谓固定价格作价是指买卖双方在涉外货物买卖合同中,把货物价格明确约定在合同中,并约定事后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即使订约后市价有重大变化)均按合同确定的价格结算货款的作价方法。采用固定价格作价方法有三个特点:一是价格的确定性,合同标的物的价格在订立合同时就明确地约定在合同里,这使它区别于订约时不确定价格的暂不固定价格、暂定价格和滑动价格的作价方法;二是价格的不可变更性,订约后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即使订约后市价有重大变化)均按合同确定的价格结算货款,不允许变更合同的价格;三是价格不可变更的明示性,买卖双方必须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订约后价格是不能变更的,如在合同中约定“合同成立后,不得提高价格”、“ 合同成立后,不得调整价格”等等。采用该作价方法,合同价格一经确定,双方就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更改原定价格,意味着买卖双方要承担从订约到交货付款时价格剧烈变动的风险。但是,上述“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是否包括不可抗力或情事变更?如果包括,合同关于固定价格的约定是否违反了法律对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原则的规定?也就是说,采用固定价格作价的买卖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了不可抗力或情事变更,为了不使合同的履行显失公平,能否援引不可抗力或情事变更原则的法律规定变更合同价格?

二、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的法律特征

关于不可抗力的含义,各国解释不尽一致。我国法律认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解释,是指非当事人所能控制,而且没有理由预期其在订立合同时所能考虑到或能避免或克服它或它的后果而使其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障碍。据此,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所发生的,不是由于当事人一方的故意或过失所造成的,对其发生以及造成的后果是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控制、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

情事变更原则又称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在合同订立后,发生了当事人订约时不能预见的情况,导致订立合同的基础动摇或丧失,使合同的履行失去意义或者履行合同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重大失衡,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显失公平)时,应当允许当事人终止或变更合同的一种合同法律制度。情事变更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目的在于消除合同因情事变更所产生的不公平后果。该原则已经成为当代债法最重要的法律原则之一。

由于情事变更原则赋予法院自由裁量权,为了防止法官滥用情事变更,各国法律对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情事变更的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是指合同订立时作为该合同赖以成立的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了异常变动。该变动既可以是经济情况的变化,也可以是非经济事实的变化,如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货币严重贬值、价格大幅度上涨等。第二,情事变更必须发生在合同成立后履行终止前。第三,情事变更是订约时当事人不可预见的。这使它区别于正常的商业风险(如当事人在订约时应当遇见到的价格在合理幅度内的涨或跌)。第四,情事变更事实的出现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如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动荡等。第五,因情事变更使原合同的履行显失公平。不可抗力已构成履行不能,即“不能克服”,而情事变更发生后,原合同仍能履行,即“能克服”,只是如果继续按原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将会对当事人显失公平,从而会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这是它区别于不可抗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如价格暴涨或暴跌(变动幅度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无法遇见到的)只是动摇了合同所依赖的基础,合同仍能够继续履行,只不过是履行代价过高。因此,价格发生剧烈变动(暴涨或暴跌)并非不可抗力,而属情势变更。第六,当事人要援用情事变更原则救济自身利益,主张变更或解除合同,必须请求法院做出裁判。可见,情事变更是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控制、不能避免但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三、当事人不能以发生不可抗力为由变更涉外货物买卖合同的固定价格

各国对不可抗力法律后果的规定均为强制性,当事人不能以约定的方式排除不可抗力法律后果的适用。但是,不可抗力引起的直接的法律后果是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履约责任,而无需承担违约责任。所以不可抗力所导致的是部分或全部履约不能或不能按时履约,当事人只能要求解除合同或变更合同,并且变更合同也仅限于迟延履行或变更交货数量,而不会涉及变更价格问题。所以当采用固定作价时,如果买卖双方在订约后遭遇了不可抗力,当事人不能以不可抗力为理由请求变更合同价格,只能要求解除合同或迟延履行或变更交货数量。即固定价格的约定并不违反法律对不可抗力的规定。

四、当事人不能以发生情事变更为由变更涉外货物买卖合同的固定价格

1.我国法律对情事变更原则的规定。

(1)国内法的规定。我国虽然在司法判例中出现了关于情事变更原则的内容,但是在现行国内法中一直没有形成明确的法律规范。在学者们努力呼吁下,1993年开始制定的统一合同法草案中规定了情事变更原则。但是因为诸多原因在最后通过合同法时却删掉了此项原则。造成了情事变更原则在我国国内法中的缺位。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的情事变更问题,只能寄希望于最高人民法院对现行《合同法》进行扩张性司法解释,以适用情势变更原则。事实上,目前我国国内合同纠纷审理过程中对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都会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条约的规定。

①我国于1988年

1月加入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79条规定:“当事人对不履行义务,不负责任,如果他能证明此种不履行义务,是由于某种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碍,而且对于这种障碍,没有理由预期他在订立合同时能考虑到或能避免或克服它或它的后果。”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许多人认为此规定是对情事变更原则的规定。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此规定是对不可抗力的规定。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因为“没有理由预期他在订立合同时能……克服它或它的后果”的规定是不可抗力的不能克服性,而这正是情事变更区别于不可抗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公约》第79条应属于不可抗力违约免责制度,并不是情事变更原则的依据。

②1994年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编撰、2004年做了大的修订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第6.2.1条~6.2.3条规定了艰难条款。根据《通则》第6.2.1条~6.2.3条的规定,如果履约使一方当事人变得负担加重,在艰难情形下该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变更合同或解除合同。艰难情形(hardship)是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履行成本增加,或由于一方当事人所获履约价值减少,而发生了根本改变合同双方均衡的事件,并且,该事件在订立合同后发生或为不利一方当事人所知;在订立合同时,不利一方当事人没有理由考虑到该事件;事件非受不利一方当事人所能控制,且事件的风险不由不利一方当事人承担。可见,《通则》所规定的艰难条款是情事变更原则在私法领域内的国际法渊源。

2.《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适用

(1)我国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成员国,派员参与了《通则》的起草,并已批准加入《通则》。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的规定,我国应自觉遵守《通则》。根据《通则》的规定,双方当事人约定其合同由《通则》管辖时,应当适用《通则》;双方当事人约定其合同由“法律的一般原则”,“商人法”或类似法律管辖时,应当适用《通则》;双方当事人未选择任何法律管辖其合同时,应当适用《通则》;当适用法对发生的问题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规则时,《通则》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则》可用于解释或补充国际统一法的文件。因此,《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既可以被称为示范法、统一规则,也可被称为国际惯例。从实用的角度看,一国在制定或修订合同法时可以把它作为示范法,参考、借鉴其条文;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它作为合同的准据法(适用法),作为解释合同、补充合同、处理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此外,当合同的适用法律不足以解决合同纠纷所涉及的问题时,法院或仲裁庭可以把它的相关条文视为法律的一般原则或商人习惯法,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起到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以及适用法律的补充作用。由于我国《合同法》和《公约》中都没有规定情势变更原则,因此在我国的涉外合同关系中,经常会适用《通则》中的情事变更原则解决问题。

(2)《通则》和《公约》一样,是任意性规范。根据《通则》的规定,除《通则》另有规定外,双方当事人可以排除适用《通则》,或部分排除或修改《通则》任何条款的效力。与此同时,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强调情事变更原则具有补充性,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在当事人自由约定之外对合同关系进行干预的措施,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不能在本质上违背当事人的自由约定。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已经对有关情况的发生及其处理方法做了明确约定,就不能适用情事变更原则得出相反或不同的结论。因此,在涉外货物买卖合同中采用固定价格方法作价时,当事人实际上已经用约定的方式排除了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

综上所述,在适用中国法律的情况下,采用固定价格作价的涉外货物买卖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遇不可抗力或情事变更,当事人均不能变更合同的价格。

参考文献:

[1]李 雁:情事变更原则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03)

价格合同篇5

一、三种合同计价方式

《建筑法》第十八条规定,建筑工程造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在合同中约定。公开招标发包的,其造价的约定,须遵守招标投标法律的规定。《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合同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固定价。合同总价或者单价在合同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不可调整。

(二)可调价。合同总价或者单价在合同实施期内,根据合同约定的办法调整。

(三)成本加酬金。

上述第二种合同计价方式(可调价)即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约定,随资源价格等因素的变化而调整价格。采用这种计价方式的合同,要求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就“可调”具体范围、内容和调整方式进行约定。《示范文本》对风险进行了具体列举:

1、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变化影响合同价款;

2、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调整;

3、一周内非承包方原因停水、停电、停气造成停工累计超过8小时;

4、 双方约定的其他因素。

以上4种基本上已经包含了在建设工程履行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因此,双方完全可以将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在合同中加以约定,共同承担合同风险。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因合同有约定而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上述第三种合同计价方式(成本加酬金)是指合同价款由建筑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承包人的利润所构成。其中成本是按现行计价依据以合同约定的方法计算,酬金按工程成本乘以通过竞争确定的费率计算。这种计价方式具有灵活和动态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合同实施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包括材料价格的涨跌等都可以在工程造价中得到完整反应,因此,在此种计价方式下,合同双方当事人不会出现哪一方因材料价格上涨而出现不公平的情况,由此引起的纠纷也比较少,且出现了纠纷也容易解决。

上述第一种合同计价方式(固定价),此种方式特点为单价或者总价固定,然而工程建设的工期一般较长,再加上必要的施工准备时间和办理竣工结算及保修期的时间,决定了施工合同的履行期限具有长期性,并且建设施工所涉及的施工材料往往种类较多,因此在合同履行期间往往出现一种或者数种施工材料价格变动的情况,而如果按照合同约定的固定价,在材料疯狂上涨的情况下,承包商就会亏损甚至损失惨重,势必会产生纠纷。而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这种固定价计价方式下的建筑施工合同的履行面对建筑材料大幅涨价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方法。

二、情事变更的提出

2008年,南京某业主(甲方)与上海某工程公司(乙方)签订安装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合同约定:合同价采用固定价。工程造价定为12000万元,工期为一年。合同签订之后,双方依约履行,然而,在合同履行期间,南京建筑材料价格不断的上涨,涨幅甚至达到了12%,乙方要求增加工程款,甲方不同意,因此,某工程公司将某公司告上法庭。

一种观点认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建筑材料不断不正常地涨价,而建筑材料的上涨是双方当事人无法预知的,不断加大的建筑成本使原告无法承受,如果按照合同约定的固定价格,势必对乙方不公平,本案中材料价格上涨已经构成了合同的情事变更,因此乙方可以要求变更合同的相关条款。

另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已经在合同中约定合同价方式为固定价,价格固定,当然风险也固定,并且合同的签订是在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签订的。乙方应该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

上述两种观点涉及到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属于情事变更还是商业风险问题。

三、材料大幅涨价是情事变更还是商业风险

情事变更属于不确定概念,因此法律上无法规定其定义,我国《合同法》中对情事变更也无明确规定。学理上的情事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因当事人不可预见的事情的发生(或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事变更),导致合同的基础动摇或丧失,或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显失公平)时,则应允许变更合同内容或者解除合同的法理。究其实质,情事变更原则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目的在于消除合同因情事变更所产生的不公平后果。[①]

问题在于,将材料涨价的情况都一揽子地归入到情势变更或者商业风险,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显然是荒谬的,需要看具体案例背后材料价格涨价的背景跟原因。因为引起材料涨价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市场的正常调节,可能是各地政府的一些举措(如奥运限行令),也可能是国家的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或者是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等等。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结合个案进行判断。

到底建筑材料价格涨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情事变更的要求呢?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的《全国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由于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原因,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非当事人所能预见的根本性变化,以致按原合同履行显失公平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情事变更的原则变更或解除合同。”

为了解决由于建材涨价所带来的问题,各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文件,如2003年江苏省建设厅出台相关意见,意见中规定承发包合同中约定采用固定价格但未计取风险金的,其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在10%以内(含10%)的,其差价由承包人承担;材料价格上幅超过10%时,其超出部分的价差由发包人承担;福建省建设厅也下发文件,要求承包方与发包方在约定主材10%以上涨价部分双方各自承担50%,以减轻因建材涨价给承包方带来的压力。有人说这种非法律文件的频繁出台不合适,并且10%的临界点也值得商榷,然而笔者认为,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各地出台这种文件也是迫于实践压力,且某种程度上确保了情事变更不利一方的利益。然而,要最终维护市场交易方的公平,将情事变更在法律中加以明文规定刻不容缓。

四、情事变更在建筑施工合同中的具体运用

价格合同篇6

【关键词】 武器装备;定价成本;管理模式

一、我国武器装备定价成本管理模式

按照《军品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目前我国武器装备的价格管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管理原则上,体现军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在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注重兼顾生产企业和军方的利益。

二是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国务院价格管理部门、工业主管部门、军队订货部门、生产企业、驻厂军代表分工负责并共同管理的方式。

三是在定调价程序上,对列入国务院军品价格管理目录的军品,实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价格并由下至上报价审查的方式,即先由生产企业编制并向驻厂军代表室提出军品定价的基础资料和报价方案;在规定期限内经驻厂军代表审查和签署意见后,连同报价方案及相关资料一同报送工业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收到资料后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定价建议,连同有关资料报送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审批;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收到报送材料后在规定期限内予以批复并抄送军队装备订货部门。

对部分军品也采用委托工业主管部门协商军队装备订货部门制定价格的方式,报价程序与上述报批方式基本相同,区别之处主要是价格批复权限下放给了工业主管部门。对于未列入军品价格管理目录的军品,采取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的方法。军品价格制定之后,原则上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调整。

四是在定价方法上,采用了传统的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军品价格=军品定价成本×(1+5%)。军品定价成本是指制定军品价格时所依据的计划成本,包括军品制造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部分,即传统的计划完全成本。

此间至少存在三种价格协调关系,其中最为经常和集中的是生产企业与驻厂军代表之间的价格协调关系。如今经济体制不断变革,企业改制不断深化,军民品生产混同越来越多,财会制度改革的力度和范围越来越大,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核心的会计技术规范已经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这种价格关系的协调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二、美军武器装备定价成本管理模式

美军合同定价中,合同类型的选择是政府和承包商分摊成本风险的主要方法。没有一种合同类型能适用于所有签订的合同。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合同类型,使之能最大限度地鼓励承包商经济而有效地履行合同,而且承担的风险又比较合理。最常用的合同类型主要包括固定价格合同和成本补偿合同两大类。

(一)固定价格合同

根据固定价格合同,承包商同意按照不超过双方商定的最高价格,交付或提供所要求的产品或劳务。在合同风险较低或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且承包商和政府能商定一个合理的最高价格的情况下,应采用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的类型主要有:不变固定价格合同(FFP)、随经济价格调整的固定价格合同(FPEAP)、固定价格固定奖励金合同(FPIF)、固定价格酬金合同(FPAF)、固定价格奖励金渐近目标合同(FPIS)、预期价格重新确定的固定价格合同(FPRP)、重塑性价格重新确定的固定最高价格合同(FPRR)、工作量不变固定价格合同(FFPLOU)等。

(二)成本补偿合同

成本补偿合同规定,不论承包商是否完成全部的合同要求,所有可列支合同成本均应给予补偿。根据成本补偿合同,承包商同意尽最大的努力完成所要求的合同工作。这类合同都确定一个估算的总成本,并规定了不经合同官批准不得超过的限额(除非由其自己承担风险)。这类合同主要包括:成本合同(C)、成本分担合同(CS)、成本加定酬合同(CPFF)、成本加定酬加评奖合同(CPAF)、成本加奖励金合同(CPIF)等。

成本补偿合同要降低的主要风险是高度不确定和推测的工时、人工构成或材料要求(以及其他东西),这些都是完成合同所必需的。政府承担了合同中固有的风险――如果实际成本低于预期成本,将赢利;如果工作不能在预期的成本内完成,将亏损。承包商应该作出可信的努力,以在预定的估算成本内满足政府的需要。承包商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会计系统。政府在履约期间必须要实施监督,以确保使用有效的方法和进行成本控制。双方必须要进行协商,对所能商定的酬金,要有法定和条例的限制。

当合同风险很大且承包商无法准确、可靠的估算出成本(如对合同要求只作了一般的规定,且完成合同所需的工作量尚不确定)时,应考虑采用成本补偿合同。成本补偿合同处理不确定性的做法是,只要求承包商为提供该产品尽到“最大的努力”。由于成本补偿合同需要严格的管理,而且对控制成本也不会有像固定价格合同那样的激励作用,因而当合同风险较小时,不应采用成本补偿合同。

综上所述,不同采办情况下合同类型的选择见表1。

三、美军武器装备合同定价方法

价格是成本加适用于该合同类型的全部酬金或利润(《联邦采办条例》)。美军合同定价中,合同类型的选择是政府和承包商分摊成本风险的主要方法。

(一)卖方的定价目标和方法

对于卖方来说,合同定价主要有两个目标:补偿成本、帮助公司达到经营目标。为此,厂商必须补偿其成本并获取利润。在产品定价时,卖方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基于成本的定价法或基于市场的定价法。见表2。

上述定价方法中,基于成本的加成定价法在我国也在采用,这里重点介绍。

加成定价法是根据估计的直接成本或总成本加百分比加成而确定价格的方法。如果加成定价法的基数是直接成本,那么加成就包括利润加上间接成本(即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如果基数是总成本,加成仅包括利润。

使用加成定价法的企业一般遵循以下程序:估计销售量;按估计的销售量估计产品单位成本;确定要使用的加成率;通过把加成率用于产品成本计算出单位售价。

在审查卖方的定价方法时,主要考虑加成率的情况。加成率将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市场因素。产品系列、竞争及其他市场因素将对加成率具有很大影响。在确定加成率时,同样的产品一般使用相同的加成率来定价。然而,新产品使用的加成率通常高于已投入市场很长时间的类似的旧产品。二是在应用加成率时使用的成本基础包括直接成本加成和总成本加成两种。以直接成本为基础进行加成的企业将比以总成本为基础进行加成的企业加成高。因为基于直接成本的加成必须包括制造成本和利润。以总成本为基础进行加成的企业,应该比仅以直接成本为基础进行加成的企业加成低。

(二)政府采购的定价目标和方法

1.政府采购的定价目标

一般来说,政府采购的首要目标是以公平合理的价格从承包商那里买到商品和服务。政府定价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以公平合理的价格采购、分别确定每项合同的价格、排除意外情况。

根据《联邦采办条例》的规定,在合同定价中,合同官的首要目标是权衡合同类型、成本和利润,以达到一个总的结果――对政府和承包商双方来说都是公平合理的价格。并且,合同官必须分别和单独地确定每个合同的价格,以确保所有计划价格对有关各方来说都是公平合理的。同时,合同要排除在签订时不能合理估计到的意外情况。

2.政府定价方法

政府可以利用三种基本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价格分析;成本分析;成本真实性分析。

价格分析是指审查和评估拟议中的价格,以确定其是否公平合理的过程,该过程不对价格的个别成本要素和利润进行评估。当不要求投标商提供成本或定价数据时,必须进行详细的价格分析,以确保整个价格是公平合理的。

成本分析是指对各成本要素和利润进行审查与评估。成本分析是对价格分析的补充。成本分析不能代替有效的价格分析。成本分析是利用预定的方法深入地了解为完成该合同将要使厂商花多少钱。然而,成本分析未必能说明市场愿意为该产品支付多少钱。为此需要进行价格分析。

成本真实性分析是指独立的审查和评估每个投标商提出的成本估算的各个具体要素的过程,旨在确定所报估算成本是否符合完成工作的实际情况、是否反映需求情况、是否符合投标商技术建议书中所述的独特的实施方法。通常,对每个成本补偿合同的报价均应进行成本真实性分析,以确定履行合同的可能成本。成本真实性分析也可用于评估固定价格加奖励金合同或其他竞争性固定价格合同的竞争报价。

四、我国武器装备定价成本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关于军品定价成本的内容界定及管理方面,到目前仍然是1996年开始执行的《军品价格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相关内容,即军品制造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些界定时至今日已越来越多地受到许多方面的批评。张磊认为由于装备研制周期长和专业面宽、软件成本不易确定,所以,装备价格中的成本不易确定。谢小红、杨黎明等从武器装备报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中认为,由于受目前武器装备价格管理体制和定价中利益驱动的影响等,武器装备承制企业存在片面夸大研制生产成本、对成本管理缺乏关心,并提出采用目标成本定价法的设想,但没有对定价成本内容提出明确的界定。李现宗、刘安新认为,作为目前过渡性局部改革,军品定价成本应采用目标制造成本,其内容应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并结合军品生产中的特定内容如专项费用等进行合理界定,力求简化,尽量减少军品制造成本与其他产品制造成本的差异。对于目标制造成本水平的确定,可以由国家、军方和企业三方一起,结合不同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市场价格水平、市场竞争情况以及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实际等,共同研究确定,并形成相对统一、稳定的目标制造成本手册,以便参照执行。

从1996年至今,整个军品定价成本的环境已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而为军品定价成本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悬而未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军品价格的管理成效。郭会中、刘汉荣在对“十一五”期间装备价格总水平走向进行分析时指出,从构成装备价格成本的项目来看,国防工业部门投入加大导致固定资产折旧的增加,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促使原材料价格和燃料动力费的上涨,人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使工时费用增加,装备软件的普遍运用又会引入软件成本项目的增加,特别是生产资料上涨的绝对拉动,“十一五”期间导致装备价格总水平下降的因素将被上涨因素冲抵,最终导致装备价格总水平的上扬。尤其是1996年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含制度)已经发生了几次大的变革,目前已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武器装备定价成本信息赖以存在的会计处理基础、标准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使定价成本信息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导致军方审价部门与武器装备承制企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定价成本管理制度与现实严重脱节。王英华、张丽叶的研究认为,目前,我军对武器装备采用事后审价确定价格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全方位的成本监控,而2006年颁布的《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却未能在武器装备方面得以应用。

高远洋、钱勇刚、王文杰等通过构建模型,对我国现行航空军品定价体制下成本加成定价的博弈及效率进行分析认为,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成本加成定价必然会导致军品制造的上下游企业都有充分的动机虚增生产成本,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无法彻底消除的,所以理论上应该放弃成本加成定价这一定价体制,采用市场化的定价方法。

五、美军合同定价成本管理模式的借鉴

通过以上分析,美军合同定价方法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以成本为定价的基本前提,在兼顾多方利益的前提下,保证了军品定价工作的有效运行,促进了武器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武器装备价格管理的改革,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一)实现各方利益平滑,是保证武器装备定价管理的市场前提

政府定价目标是以公平合理的价格从承包商那里购买到商品或服务。根据《联邦采办条例》的规定,在美军合同定价中,合同官的首要目标是权衡合同类型、成本、利润或酬金,以达到一个总的结果――对政府和承包商双方来说都是公平合理的价格。这其中渗透了一个最基本的价格规则,即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法则,在充分考虑武器装备产品特殊性的基础上,以政府定价为主体,尽可能实现各方利益的平滑。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快速发展,航空武器装备等军品生产企业同样是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军品利润率和军品科研收益率总体上应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和收益率,才能保证军品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国家武器装备产业不断得到壮大。因此,应当在保证国家定价主体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单一定价模式,尽快确立多目标、多种价格导向、适应性强的定价模式,力求实现各方利益平滑,是军品价格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选择适当的合同类型,保证武器装备价格制定的公平合理

不同的合同类型意味着合同双方承担不同程度的费用风险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合同类型的选择是美军价格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美军制定了一套包括进行价格分析、成本估算等行之有效的价格管理办法。一方面制定灵活多样的价格形式以适应不同的武器装备项目采购;另一方面对合同类型的选择作明确的政策规定,统一选择标准,规范定价行为,保证价格制定的公平合理。

合同定价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凡着眼于价格因素的均属于固定价格合同,而着眼于成本因素的均属于成本补偿合同。当涉及的风险很小或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时,应使用不变固定价格合同,因为它能最好地利用利润来激励有效地履行合同和进行成本控制。在没有适合而稳定的定价依据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其他和同类型。成本补偿合同与较高的风险要求有关。固定价格合同的成本风险由承包商承担,军方对它的管理比较简单。这种合同主要适用于技术要求比较明确的项目,如生产项目等。成本补偿合同的成本风险由军方负担,军方必须对它进行认真管理,承包商必须具有适当的成本会计系统。这种合同多用于技术要求难以具体确定的项目。

(三)采用招投标合同定价,是军品价格管理改革的方向

在招投标过程中,要进行价格分析、成本分析和利润分析。在收到多份独立的报价时,如果价格分析清楚地表明所提出的价格是合理的,则无须进行成本分析即可签订合同;相反,如果没有竞争,就需要进行价格和成本分析。价格分析是把竞争性报价、市场数据、采购史料审查和评估报价等各种考察结果归纳起来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主要用于竞争性采购、商业产品项目以及具有传统价格的标准件。成本分析是在以成本补偿合同方式采购新装备或特殊装备时,为非竞争性合同进行定价的一种主要手段。成本分析的目标是估算成本,确定酬金数额,确定分摊率以及就费用处理问题达成一致。进行成本分析的工具是合同成本原则,即一个合同的总本就是已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允许摊入合同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总和。拟定成本补偿合同和固定价格合同时都必须使用合同成本原则。最常用的成本估算方法是圆桌法、比较法和详细估算法。同时,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利润分析。

另外,由于武器装备采办市场的激烈竞争,通常会出现不真实的报价,给武器装备合同的履行带来巨大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注重标底价格(合理成本及报酬率)的分析、测算与决策,依托合同定价,确定成本目标,加强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

(四)建立以目标成本为基础的成本补偿尺度,是军品定价实现公平竞争的保证

目标成本可以由军方、承包商共同研究制定。制定目标成本时应结合不同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市场价格水平、市场竞争情况以及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实际等因素。随着我国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军工企业已普遍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及目标成本管理,建立以目标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合理补偿尺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并且建立以目标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合理补偿尺度可以为军品定价基础的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使军方和承包商双方都能站在市场公平的角度确定军品的价格,从而实现军品定价的公平竞争。

(五)引进定价加奖励金合同的定价机制,是军品定价改革的创新

按固定价格签订合同后,如果承包商在研制或生产过程中,因采用先进技术或其他措施而降低了费用,提高了产品性能,军方则给与承包商一定的奖励,以鼓励承包商加强内部控制,降低生产消耗,真正通过定价管理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六)进行精细化的价格管理,是实现军品定价方法改革的关键

美军在价格管理方面相当严格,其定价程序一般经过搜集定价资料、选择定价目标、制定价格方案、确定定价方法、进行价格谈判和分析、运用定价策略进行决策等。

《联邦采办条例》第10部分要求,在编写新的采办要求文件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美军在采办活动中,不仅自身有庞大的调查评估机构,而且还委托社会上独立的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调查评估,从而保证了调查的质量与可靠性。

在工作实践中,运用科学的定量估算,如本量利分析法、价格指数法、回归分析法、成本估算关系法、统计分析法、改进曲线法、工作测定法等,通过多种方法并用,相互印证、综合权衡,各种方法中的参数力求精确,保证估算结果的科学性及信服程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42号令,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S].2006.

[2] 张国珍,闫巍,等.美军合同定价参考指南.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2003.

[3] 万劲松.定价成本监审若干问题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6):48.

[4] 杨春平,廖莉.我国现行军品价格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2):42.

价格合同篇7

【关键词】工程;价差;调整

1、价差产生原因

随着公路建设领域蓬勃发展,大型工程项目日益增多,这类项目共同特点均为建设规模大、施工周期长、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单价合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工程造价各种价格要素受政策调整、地区差异、时间因素、供求关系、其他因素等影响越来越敏感,经常处于波动状态之中。在这种动态变化下,价差则随之产生,项目工期越长、规模越大,价差对项目成本及利润影响往往越大。因此,掌握价差变化规律,熟悉价差调整机制,是项目经营管理人员重要任务。

2、价差调整意义

工程建安费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构成,构成直接费人工费约占20%左右、材料一般约占工程造价60%~70%,如果建设期内人材机费用涨幅大,则承包商承担价差风险大,不进行调整价差将对工程成本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到工程质量。价差调整关系到业主和承包商切身利益,业主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应规定价格调差方式,科学合理划分合同双方各自承担风险,既有利于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投资控制,也能帮助承包商投标时更加合理估算价格风险费用,这对于维护双方合法权益,提高承包商投标竞争力,保证合同正常履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3、价差与合同形式关系

合同形式决定是决定工程项目能否调整价差前提,现行合同形式主要有三种,固定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及成本加酬金合同。

3.1、固定总价合同,建设规模小、工期短、业主承担风险小,适用于各项费用容易估算,且在合同约定风险范围里,不接受调整价差,承包商承担价格上涨风险;

3.2、单价合同,又称可调价格合同,适用于建设规模大且技术复杂,承包风险较大,各项费用不容易估算,一般采用工程量清单模式计价,合同双方根据合同约定调差方式进行调整价差;

3.3、成本价酬金合同,承包商承担风险小,适用于紧急工程、只完成初步设计、工程量清单不够明确时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建设单位缺乏经验又无国家标准时。一般不调整价差,业主承担所有风险。

4、价差调整内容

4.1、人工费,对于法律、法规、规章或有关政策引起人工费发生变化,并由省级、行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根据人工费变化政策性调整,应按照有关调整规定执行,一般采用政府指导价。

4.2、材料费,工程材料品种多、渠道广、数量大,业主与承包商应详细约定允许调差材料范围,以防在产生正价差或负价差时出现扯皮现象。

4.3、设备和机械台班费,由于机械司机工资变化、燃油价格变化、机械设备价格变化、机械设备生产力提高引起台班费变化。

5、价差调整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规定有两种情况下调差,一是物价波动引起调差,二是法律变化引起调差。

5.1、物价波动引起价格调整

因物价波动引起调差,主要采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提供价格指数或造价信息进行调差。

5.1.1、价格指数调差

主要适用于施工中所用材料品种较少,但每种材料使用量较大工程。目前大中型项目一般采用价格指数调差公式进行价差调整。根据《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第66页价格调整公式如下:

P=P0[A+(B1×FT1/F01+B2×FT2/F02+B3×FT3/F03+B4×FT4/F04)-1]

式中:

P――需调整价格差额(100章到700章工程量费用,以及暂定金额中以合同价格为依据计算费用项目费用之和进行计算,但应扣除已采用现场实施工料机确定变更新增工程细目单价支付费用)。

P0――根据进度付款、竣工付款和最终结清等付款证书中,承包商应得到已完成工程量金额。此项金额应不包括价格调整、不计质保金扣留与支付、预付款支付与扣回。变更及其他金额已按现行价格计价,也不计在内;

A――定值权重(即不调部分权重);

B1,B2 ,B3……Bn――各可调因子变值权重(即可调部分权重)为各可调因子在投标函投标总报价中所占比例;

FT1,FT2 ,FT3……FTn――各可调因子现行价格指数,该项目采用根据进度付款、竣工付款和最终结清等约定付款证书相关周期最后一天前42天各可调因子价格指数;

F01,F02 ,F03……F0n――各可调因子基本价格指数,指基准日期各可调因子价格指数。

其中价格调整公式条款各可调因子、定值和变值权重,以及基本价格指数及其来源在投标函附录价格指数和权重表中约定。价格指数应首先采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提供几个指数,缺乏上述价格指数时,可采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提供价格代替。

5.1.2、采用造价信息调整价格差额

主要使用于使用材料品种较多,相对每种材料使用量较小工程。人工、机械使用费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建设管理部门或其授权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人工成本信息、机械台班单价或机械使用费系数进行调整;需要进行价格调整材料,其单价和采购数应由监理复核,监理确认需调整材料单价及数量,作为调整工程合同价格差额依据。

调差额P =(现行单价―基期单价×0.9或1.1)×每季度计量工程量×(1+3.41%)。

经测算,采用造价信息调整价差,截止到目前该项目承包商调差费用为+491799元。

5.2、法律变化引起价格调整

在基准日后,因法律变化导致价差调整时,应根据法律、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规定,商定需调整合同价款。

6、价差调整时间确定

由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不同时间段其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价格也不同,所以需要确定价差调整时间。一般确定价差调整时间方法有两种:

6.1、以材料购买时间确定;

6.2、以材料使用时间确定;

在不同时间确定材料价差标准差异很大,因此通常采用材料使用时间确定价差调整时间。如该项目按季度划分调差时段,合同价格在合同签订后下一个季度开始调整 ,此后每季度调整一次。

7、价差调整风险幅度确定

风险幅度是指业主和承包商各自应承担材料价格涨跌风险比例大小。承包商采购材料和工程设备,应在合同中约定主要材料、工程设备价格变化范围或幅度。目前建设工程承担材料价格风险幅度±10%,机械设备承担±5%风险幅度。

如果该项目采用造价信息方式调整价差金额,且合同条款中未约定±10%风险幅度,此时对承包商最不利情况是:按照实际价格进行调差并形成绝对调差,调差计算公式为:

调差额P =(现行单价―基期单价)×每季度计量工程量

价格合同篇8

第一部分 固定单价合同

一、 合同价款的确定:

1.1 本项目合同价款采用固定单价,风险系数为: 3% 4% 5% 6% 其它  %。

1.2 本合同价款中包含的风险范围为以下√项,风险范围以内综合单价不调整,风险范围以外按实调整,调整办法见本合同第二分部“ 合同价款的调整”部分的约定。

1.2.1 工程量增减15%以内,综合单价不调整。

1.2.2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造价管理部门的价格调整文件,在合同工期内,不调整。

1.2.3合同工期内乙供材料价格变化在下列幅度:上涨或下跌5%, 10%以内不调整:

1.2.4其它说明 。

二、合同价款的调整:

2.1 工程量的调整原则

本项目超出工程量清单及风险范围的工程量均按实调整,调整原则为按实际发生计量,承包人提出,发包人确认。

2.2 合同价款的调整

2.2.1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造价管理部门的价格调整文件除材料价格外按照以下√项调整,材料价格的调整按照2.2.5款约定。

2.2.1.1 合同工期内遇价格调整文件,均按文件规定调整。

2.2.1.2 由于发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遇价格调整文件,均按文件规定调整。

2.2.1.3 由于发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遇价格调整文件,文件规定较原约定调增的,按文件规定执行;文件规定较原约定调减的,按原约定不调整。

2.2.1.4 由于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遇价格调整文件,不按文件规定调整。

2.2.1.5 由于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遇价格调整文件,文件规定较原约定调减的,按文件规定执行;文件规定较原约定调增的,按原约定不调整。

2.2.1.6 其它约定:。

2.2.2在本项目上发生新增项目或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等由于发包人的原因引起新的(或变更)工程量清单项目时,综合单价确定原则为以下√项:

2.2.2.1合同中已有适用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按合同中已有的价格。

2.2.2.2合同中只有类似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参照类似项目的价格。

2.2.2.3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由承包人提出,发包人确认。

2.2.2.4 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计价办法和计价标准下浮 %,为结算工程综合单价。

2.2.2.5 其它约定:。

2.2.3在本项目上发生新增项目或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等由于发包人的原因引起合同单项工程量增减超过15%,并且该项分部分项工程费超过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合计1%的,其超过部分或剩余部分工程量的综合单价予以调整,调整办法为以下√项:

2.2.3.1工程量调增超过约定幅度,其超过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以原综合单价下浮%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2.3.2工程量调减超过约定幅度,其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以原综合单价上浮%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2.3.3工程量调增或调减超过约定幅度,其超过部分的工程量或剩余部分工程量的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发包人确认后,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2.3.4工程量调增或调减超过约定幅度,其超过部分的工程量剩余部分工程量的综合单价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计价办法和计价标准下浮%,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2.3.5 其它约定:。

2.2.4 在本项目上因清单项目内容、特征改变,综合单价予以调整,调整办法为以下√项:

2.2.4.1 清单项目中减少一项或多项子目内容,则直接减去该减少部分子目的单价。

2.2.4.2 清单项目中增加一项或多项子目内容,则相应增加该增加部分子目的单价,子目单价的确定方法同2.2.2款。

2.2.4.3 清单项目中同时增加或减少一项或多项子目内容,则重新组价,其综合单价按上述两种方法确定。

2.2.4.4 因发包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清或描述错误引起承包人在该清单项目中少计、多计或错计子目内容,则该清单项目重新组价,综合单价的确定方法同2.2.2款。

2.2.4.5 其它调整方式: 。

2.2.5 材料价格的调整。

2.2.5.1 本工程材料价格调整采用如下√项方式:

2.2.5.1.1合同工期内遇价格调整文件中涉及材料价格调整规定的,均按文件规定调整。

2.2.5.1.2合同工期内材料价格变化超过1.2.3款约定幅度,超出部分的材料差价由发包人承担或受益。

2.2.5.1.3由于发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价格上涨(或遇价格调整文件调增)产生的差价由发包人承担,价格下跌(或遇价格调整文件调减)产生的差价由承包人受益。

2.2.5.1.4由于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价格上涨(或遇价格调整文件调增)产生的差价由承包人承担,价格下跌(或遇价格调整文件调减)产生的差价由发包人受益。

2.2.5.1.5其它约定 。

2.2.5.2 材料价格调整价差的计算按下述√项方法执行:

2.2.5.2.1本项目所用主要材料价差按施工期间材料加权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约定主要材料为。

2.2.5.2.2除上款约定外的材料价差按施工期间材料加权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

2.2.5.2.3本项目所用主要材料价差按  期间的造价管理部门的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约定主要材料为。

2.2.5.2.4除上款约定外的材料价差按期间的造价管理部门的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

2.2.5.2.5本项目所用主要材料价差按  期间的平均市场价减去招标时的市场价计算,约定主要材料为 。

2.2.5.2.6除上款约定外的材料价差按  期间的平均市场价减去招标时的市场价计算。

2.2.5.2.7 其它约定。

(可分为主体施工期间、开竣工期间、合同工期期间、沥青摊铺期间等)

2.2.6 措施费用的调整。

2.2.6.1 本项目风险范围以外的措施费用均可按实调整。

2.2.6.2 措施费用调整采用下列√项方式:

2.2.6.2.1 以清单工程量为计算基础的措施项目,随对应工程量的调整同比例调整。

2.2.6.2.2 以分部分项工程费为计算基础的措施项目费,随分部分项工程费的调整而调整。

2.2.6.2.3 除上述所列以外的新增(或变更)措施项目费,调整办法同 2.2.2款。

2.2.6.2.4 其它约定: 。

2.3 其它工程项目费用的确定与调整

2.3.1 施工配合费:由发包人单独分包的工程,总包单位按照分包工程造价的  %或按 价格直接向发包人计取。

2.3.2 零星工作项目费:由发包人提出并认可的零星项目工作费用按照零星项目签证单记录数据计算。

2.3.3 本工程设立不设工期奖励或处罚,提前或延后按照每天  %比例奖励或处罚,计算基础为经调整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以合同工期为参照对象)

2.3.4 本工程设立不设工程质量奖惩,以招标文件约定质量等级为基准,每提高或降低一个等级,按  %给予奖励或处罚,计算基础为经调整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竣工验收不合格的,除无条件返工至合格,扣除所有已计算的工程质量奖励费用及降低等级处罚外,按照不再按经调整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的 %处以罚款。(质量等级分为不合格、合格、县级市优质结构、姑苏杯、扬子杯、鲁班奖)

2.3.5 暂定材料价格的调整确认方法:本工程所有暂定材料均甲供乙供,调整方式采用下列√项:

2.3.5.1 按照发包人提供价格结算,与暂定价的差价列入其它相应费用的计算基础。

2.3.5.2 按照发包人与承包人共同询价后确认价格结算,与暂定价的差价列入其它相应费用的计算基础。

2.3.5.3 按照造价管理部门的指导(信息)价格结算,与暂定价的差价列入其它相应费用的计算基础。

2.3.5.4 其它约定 。

2.3.6 本工程工程保险费用以如下方式支付或承担:

2.3.7 工程审核费用的支付方式采用下列√:

2.3.7.1 由发包人支付。

2.3.7.2 核减率在%以内由发包人支付,核减率超过%,超出部分的审核费用由承包人支付。

2.3.7.3核减率在%以内由发包人支付,核减率超过%,全部审核费用由承包人支付。

2.3.7.4 审核费用支付 。

2.4 补充约定:

第二部分 固定总价合同

一、合同价款的确定:

1.1 本项目合同价款采用固定总价,包干系数为: 3% 4% 5%6% 其它  %。

1.2 本合同价款中包含的包干范围为以下√项,包干范围以内合同价款不予调整,包干范围以外按实调整,调整办法见本合同第二分部“合同价款的调整”部分的约定。

1.2.1 本项目在施工图纸范围内,工程量已经双方核实无误,工程量不调整。

1.2.2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造价管理部门的价格调整文件,在合同工期内,不调整(不可竞争费除外)。

1.2.3 合同工期内乙供材料价格变化在下列幅度:上涨或下跌5%, 10%以内不调整;

1.2.4其它说明 。

二、合同价款的调整:

2.1 工程量的调整

本项目超出施工图纸及包干范围的工程量均按实调整,调整原则为按实际发生工程量计量,由承包人提出,发包人确认。

2.2 合同价款的调整

2.2.1在本项目上发生新增项目或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等由于发包人的原因引起新的(或变更)工程量清单项目时,合同价款予以调整,调整办法为以下√项:

2.2.1.1合同中已有适用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按合同中已有的价格乘以新增(或变更)工程量,以其为计价基础的其它费用按合同计价程序和费率标准计算。

2.2.1.2合同中只有类似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参照类似项目的价格乘以新增(或变更)工程量,以其为计价基础的其它费用按合同计价程序和费率标准计算。

2.2.1.3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由承包人或发包人提出适当的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经对方确认后乘以新增(或变更)工程量,以其为计价基础的其它费用按合同计价程序和费率标准计算。

2.2.1.4 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计价办法和计价标准下浮 %,为结算工程价款。

2.2.1.5 其它约定:。

2.2.2在本项目上发生新增项目或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等由于发包人的原因引起合同单项工程量增减超过15%,并且该项分部分项工程费超过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合计1%的,其超过部分或剩余部分工程量的综合单价予以调整,调整办法为以下√项:

2.2.2.1工程量调增超过约定幅度,其超过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以原综合单价下浮%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2.2.2工程量调减超过约定幅度,其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以原综合单价上浮%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2.2.3工程量调增或调减超过约定幅度,其超过部分的工程量或剩余部分工程量的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发包人确认后,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2.2.4工程量调增或调减超过约定幅度,其超过部分的工程量剩余部分工程量的综合单价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计价办法和计价标准下浮%,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2.2.5 其它约定:。

2.2.3 在本项目上因清单项目内容、特征改变,合同价款予以调整,其综合单价调整办法为以下√项:

2.2.3.1 清单项目中减少一项或多项子目内容,则直接减去该减少部分子目的单价。

2.2.3.2 清单项目中增加一项或多项子目内容,则相应增加该增加部分子目的单价,子目单价的确定方法同2.2.1款。

2.2.3.3 清单项目中同时增加或减少一项或多项子目内容,则重新组价,其综合单价按上述两种方法确定。

2.2.3.4 因发包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清或描述错误引起承包人在该清单项目中少计、多计或错计子目内容,则该清单项目重新组价,综合单价的确定方法同2.2.1款。

2.2.3.5 其它调整方式: 。

2.2.4 材料价格的调整。

2.2.4.1 本工程材料价格调整采用如下√项方式:

2.2.4.1.1合同工期内材料价格变化超过1.2.3款约定幅度,超出部分的材料差价由发包人承担或受益。

2.2.4.1.2由于发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价格上涨产生的差价由发包人承担,价格下跌产生的差价由承包人受益。

2.2.4.1.3由于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价格上涨产生的差价由承包人承担,价格下跌产生的差价由发包人受益。

2.2.4.1.4其它约定 。

2.2.4.2 材料价格调整价差的计算按下述√项方法执行:

2.2.4.2.1本项目所用主要材料价差按施工期间材料加权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约定主要材料为。

2.2.4.2.2除上款约定外的材料价差按施工期间材料加权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

2.2.4.2.3本项目所用主要材料价差按  期间的造价管理部门的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约定主要材料为。

2.2.4.2.4除上款约定外的材料价差按期间的造价管理部门的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

2.2.4.2.5本项目所用主要材料价差按  期间的平均市场价减去招标时的市场价计算,约定主要材料为 。

2.2.4.2.6除上款约定外的材料价差按  期间的平均市场价减去招标时的市场价计算。

2.2.4.2.7 其它约定。

(可分为主体施工期间、开竣工期间、合同工期期间、沥青摊铺期间等)

2.2.5 措施费用的调整。

2.2.5.1 本项目包干范围以外的措施费用均可按实调整。

2.2.5.2 措施费用调整采用下列√项方式:

2.2.5.2.1 以清单工程量为计算基础的措施项目,随对应工程量的调整同比例调整。

2.2.5.2.2 以分部分项工程费为计算基础的措施项目费,随分部分项工程费的调整而调整。

2.2.5.2.3 除上述所列以外的新增(或变更)措施项目费,调整办法同 2.2.1款。

2.2.5.2.4 其它约定: 。

2.3 其它工程项目费用的确定与调整

2.3.1 施工配合费:由发包人单独分包的工程,总包单位按照分包工程造价的  %或按 价格直接向发包人计取。

2.3.2 零星工作项目费:由发包人提出并认可的零星项目工作费用按照零星项目签证单记录数据计算。

2.3.3 本工程设立不设工期奖励或处罚,提前或延后按照每天  %比例奖励或处罚,计算基础为经调整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

2.3.4 本工程设立不设工程质量奖惩,以招标文件约定质量等级为基准,每提高或降低一个等级,按  %给予奖励或处罚,计算基础为经调整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竣工验收不合格的,除无条件返工至合格,扣除所有已计算的工程质量奖励费用及降低等级处罚外,按照不再按经调整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的 %处以罚款。(质量等级分为不合格、合格、县级市优质结构、姑苏杯、扬子杯、鲁班奖)

2.3.5 暂定材料价格的调整确认方法:本工程所有暂定材料均甲供乙供,调整方式采用下列√项:

2.3.5.1 按照发包人提供价格结算,与中标价中材料价格的差价列入其它相应费用的计算基础。

2.3.5.2 按照发包人与承包人共同询价后确认价格结算,与中标价中材料价格的差价列入其它相应费用的计算基础。

2.3.5.3 按照造价管理部门的指导(信息)价格结算,与中标价中材料价格的差价列入其它相应费用的计算基础。

2.3.5.4 其它约定 。

2.3.6 本工程工程保险费用以如下方式支付或承担:

2.3.7 工程审核费用的支付方式采用下列√:

2.3.7.1 由发包人支付。

2.3.7.2 核减率在%以内由发包人支付,核减率超过%,超出部分的审核费用由承包人支付。

2.3.7.3 核减率在%以内由发包人支付,核减率超过%,全部审核费用由承包人支付。

2.3.7.4 审核费用支付 。

2.4 补充约定:

第三部分 可调整格合同

一、合同价款的确定

本项目合同价款采用可调整格合同形式。

二、合同价款的调整

2.1 工程量的调整

在本项目上发生的所有工程量均按实调整,调整原则为按实计量,承包人提出,发包人确认。

2.2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造价管理部门的价格调整文件按以下√项调整:

2.2.1 合同工期内遇价格调整文件,均按文件规定调整。

2.2.2 由于发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遇价格调整文件,均文件规定调整。

2.2.3 由于发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遇价格调整文件,文件规定较原约定调增的,按文件规定执行;文件规定较原约定调减的,按原约定不调整。

2.2.4 由于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遇价格调整文件,不按文件规定调整。

2.2.5 由于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遇价格调整文件,文件规定较原约定调减的,按文件规定执行;文件规定较原约定调增的,按原约定不调整。

2.2.6 其它约定:。

2.3在本项目上发生新增项目或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等由于发包人的原因引起新的(或变更)工程量清单项目时,综合单价予以调整,调整办法为以下√项:

2.3.1合同中已有适用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按合同中已有的价格。

2.3.2合同中只有类似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参照类似项目的价格。

2.3.3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由承包人或发包人提出适当的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经对方确认。

2.3.4 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新增(或变更)项目的价格,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计价办法和计价标准下浮 %,为结算工程综合单价。

2.3.5 其它约定:。

2.4 在本项目上发生新增项目或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更等由于发包人的原因引起合同单项工程量增减超过15%,并且该项分部分项工程费超过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合计1%的,其超过部分或剩余部分工程量的综合单价予以调整,调整办法为以下√项:

2.4.1工程量调增超过约定幅度,其超过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以原综合单价下浮%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4.2工程量调减超过约定幅度,其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以原综合单价上浮%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4.3工程量调增或调减超过约定幅度,其超过部分的工程量或剩余部分工程量的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发包人确认后,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4.4工程量调增或调减超过约定幅度,其超过部分的工程量剩余部分工程量的综合单价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计价办法和计价标准下浮%,为新的结算综合单价。

2.4.5 其它约定:。

2.5 在本项目上因清单项目内容、特征改变,综合单价予以调整,调整办法为以下√项:

2.5.1 清单项目中减少一项或多项子目内容,则直接减去该减少部分子目的单价。

2.5.2 清单项目中增加一项或多项子目内容,则相应增加该增加部分子目的单价,子目单价的确定方法同2.3款。

2.5.3 清单项目中同时增加或减少一项或多项子目内容,则重新组价,其综合单价按上述两种方法确定。

2.5.4 因发包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清或描述错误引起承包人在该清单项目中少计、多计或错计子目内容,则该清单项目重新组价,综合单价的确定方法同2.3款。

2.5.5 其它调整方式: 。

2.6 材料价格的调整。

2.6.1 本工程材料价格调整采用如下√项方式:

2.6.1.1合同工期内遇价格调整文件中涉及材料价格调整规定的,均按文件规定调整。

2.6.1.2合同工期内材料价格变化超过%幅度,超出部分的材料差价由发包人承担或受益。

2.6.1.3由于发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价格上涨(或遇价格调整文件调增)产生的差价由发包人承担,价格下跌(或遇价格调整文件调减)产生的差价由承包人受益。

2.6.1.4由于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在拖延期间,价格上涨(或遇价格调整文件调增)产生的差价由承包人承担,价格下跌(或遇价格调整文件调减)产生的差价由发包人受益。

2.6.1.6其它约定 。

2.6.2 材料价格调整价差的计算按下述√项方法执行:

2.6.2.1本项目所用主要材料价差按施工期间材料加权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约定主要材料为。

2.6.2.2除上款约定外的材料价差按施工期间材料加权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

2.6.2.3本项目所用主要材料价差按  期间的造价管理部门的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约定主要材料为。

2.6.2.4除上款约定外的材料价差按期间的造价管理部门的平均指导价减去招标时的指导价计算(无指导价的,按同期市场价计算)。

2.6.2.5本项目所用主要材料价差按  期间的平均市场价减去招标时的市场价计算,约定主要材料为 。

2.6.2.6除上款约定外的材料价差按  期间的平均市场价减去招标时的市场价计算。

2.6.2.7 其它约定。

(可分为主体施工期间、开竣工期间、合同工期期间、沥青摊铺期间等)

2.7 措施费用的调整。

2.7.1 在本项目上发生的措施费用均可按实调整。

2.7.2 措施费用调整采用下列√项方式:

2.7.2.1 以清单工程量为计算基础的措施项目,随对应工程量的调整同比例调整。

2.7.2.2 以分部分项工程费为计算基础的措施项目费,随分部分项工程费的调整而调整。

2.7.2.3 除上述所列以外的新增(或变更)措施项目费,调整办法同 2.3款。

2.7.2.4 其它约定: 。

2.8 其它工程项目费用的确定与调整

2.8.1 施工配合费:由发包人单独分包的工程,总包单位按照分包工程造价的  %或按  价格直接向发包人计取。

2.8.2 零星工作项目费:由发包人提出并认可的零星项目工作费用按照零星项目签证单记录数据计算。

2.8.3 本工程设立不设工期奖励或处罚,提前或延后按照每天  %比例奖励或处罚,计算基础为经调整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

2.8.4 本工程设立不设工程质量奖惩,以招标文件约定质量等级为基准,每提高或降低一个等级,按  %给予奖励或处罚,计算基础为经调整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竣工验收不合格的,除无条件返工至合格,扣除所有已计算的工程质量奖励费用及降低等级处罚外,按照不再按经调整后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的 %处以罚款。(质量等级分为不合格、合格、县级市优质结构、姑苏杯、扬子杯、鲁班奖)

2.8.5 暂定材料价格的调整确认方法:本工程所有暂定材料均甲供乙供,调整方式采用下列√项:

2.8.5.1 按照发包人提供价格结算,与中标价中材料价格的差价列入其它相应费用的计算基础。

2.8.5.2 按照发包人与承包人共同询价后确认价格结算,与中标价中材料价格的差价列入其它相应费用的计算基础。

2.8.5.3 按照造价管理部门的指导(信息)价格结算,与中标价中材料价格的差价列入其它相应费用的计算基础。

2.8.5.4 其它约定 。

2.8.6 本工程工程保险费用以如下方式支付或承担:

2.8.7 工程审核费用的支付方式采用下列√:

2.8.7.1 由发包人支付。

2.8.7.2 核减率在%以内由发包人支付,核减率超过%,超出部分的审核费用由承包人支付。

2.8.7.3 核减率在%以内由发包人支付,核减率超过%,全部审核费用由承包人支付。

价格合同篇9

七、价金的确定 在一项规定了支付价金(佣金、报酬等)的商事合同中,或是对价金明确地给予规定,或是规定了确定价金的方式。[41]我只想对第二种情况进行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A)确定价格的方式被认为是不适当的,或者依该方式无法确定价格;B)没有或看不出规定了确定价格的方式。 通常,在债的关系中,给付必须是确定的或能够确定的,这一对确定性的要求源于债的定义:如果债是对履行给付的一种法律约束的话,那么,为了产生这一约束,就必须对该项给付及其范围进行约定。在合同中仅规定了确定价格的方式的情况下,在当事人只规定应支付价金,但未恰当地对价金的“多少”作出规定时,就会产生有关合同有效性(或效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对合同是否有效、以何种方式对这一欠缺进行补救、而通常补救这一欠缺的可能性有多大存有疑问。 《通则》第5,7条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规定。该条共有4款[42],为维持合同有效性,这四项条款一一规定了对此类欠缺进行弥补的规则。 我将尽可能全面地、比本文所论述的其他议题更系统地探讨这些规定和这些规定的基础。 1,首先我想探讨一下第一种情况,即当事人双方约定了确定合同价格的方式,但这一方式被认为是不恰当的,或依该方式无法确定价格。《通则》第5,7条中的第2款、第3款和第4款提出的三种假设与此情况相对应。 1)对由第三人确定合同价格的问题,无疑有着最久远和最丰富的论述 ①罗马法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这一问题首先产生于买卖契约。在买卖契约中,价金必须是确定的。这一问题是买卖契约核心问题,罗马法学家们的争论终于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盖尤斯(gaius)[43]我们知道:对由双方当事人选定的第三人确定价格的问题,一些法学家认为契约无效,而另一些则认为契约有效。此外,盖尤斯还告诉我们上述分歧同样存在于赁借贷契约中(因此,涉及承包、运输,车辆租赁,提供专业服务等契约)。 盖尤斯告诉了我们这一争论的开端,但我们尚不能完全了解这一争论的整个发展过程。在那些认为契约有效的罗马法学家中,可能存在两种观点。 在合伙契约中,对于由第三人确定合伙人承担盈利或亏损的份额问题,法学家普罗库勒(Proculus)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确定(arbitraggio)” 方式。 a)由当事人双方选择的、特定的第三人自行决定。 b)由第三人依照公正的客观标准进行确定。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必须接受第三人的决定,除非发生某些例外情况(如:在数据运算中出现遗漏或者错误)。 在上述第二种情况下,如果第三人的决定不符合客观标准,则可以变更。 普罗库勒认为,至于是按照第一种方式还是第二种方式进行判断,则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约定。[44] 但是,法学家保罗却认为:在善意契约中,如同对其他事物作出的判断一样(例如:对完成的给付的质量作出的判断),善意原则要求在确定价格时,在任何情况下均应采纳一名公正人士根据客观标准作出的判断,并且由第三人确定的价格是可撤销的、可变更的。[45] 然而,两位法学家均认为:在由第三人按照公正人士采用的客观标准确定价格时,如果该第三人未作出确定,则可由另一人代替他进行确定(正是由于价格确定标准的客观性使得价格裁定者可以被替代,也使得不同的人能够根据这一标准得出相同的结果)。但是,法学家杰尔苏却认为,如果价格由一个特定的人进行判断,那么,在他未作出判断的情况下,不得由其他人替代他进行判断,因为当事人已把价格的确定交由他们选定的第三人(Intuitus personae)自行决定了。[46] 在遗嘱继承和遗赠中,维持法律行为的有效性的要求也更为迫切,[47]因为,完成该项法律行为的人无法追认该行为的效力,或再实施该行为,因此,如在遗嘱中写明“由第三人确定”,则应将其理解为由一名公正人士确定,并且在该人未作出确定时,可以由他人替代。[48] 尽管上述观点涉及的领域不同,我们仍然可以简要概括如下:对于买卖契约和赁借贷契约中价格的确定,罗马法学家之间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两个不同模式展开: a)由当事人双方选择的、特定第三人依其个 人意志自行确定价格(arbitrium merum);[49]“由特定第三人依其个人意志自行确定价格”的规则是: -价格一旦确定便不得撤销(除非在数据运算中出现遗漏或者错误), -若该特定第三人未确定价格,则不得由他人代为确定。 b)由一名公正人士(arbitrium boni viri)依客观标准确定价格; “公正人士确定价格”的规则是: -价格被确定后可撤销或更改; -若该公正人士未价格确定,可由他人代为确定。 两种模式的相互关系是: a)由当事人自主地选择二者之一作为确定价格的模式; b)在当事人未作出选择的情况下,按照善意契约的要求,只能适用“公正人士确定价格”的模式。 为了解决这一纷争和存在的分歧,优士丁尼另辟蹊径,优士丁尼通过立法干预的方式规定:此问题的解决完全取于当事人的意志,即由当事人选择价格的裁定者。按照这一思路,他又规定:应当采用单一的、由当事人选定的第三人确定价格的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旦第三人确定了价格,在任何情况下当事人都必须遵照执行。由第三人确定价格,构成契约的延缓条件。因此,如果第三人没有确定价格,那么,条件未成就,买卖契约无效。任何主观推测或试图猜想当事人将该第三人认定为“一个特定之人”还是一个依客观标准来确定价格的“公正人士”都是没有意义的。 优士丁尼认为应当将上述原则推广适用于赁借贷契约。[50]优士丁尼还将这一原则规定在《优士丁尼·法学阶梯》[51]中:优士丁尼修改了盖尤斯的论点使其与自己的主张相协调,[52]并且删去了与法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有关的论述。 ②优士丁尼解决方案确立的原则影响了大部分的现代民法典[53] 新的重大发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古典法时期罗马法学家们探讨过的两种模式(即由一个特定第三人自行确定价格或由一名公正人士依客观标准确定价格)中选择其一的作法为一些民法典重新确立和采纳。当事人选择确定价格模式的自主性削弱了对当事人优先选用第二种模式(即由公正人士确定价格的模式)的推定。[54] 另一方面,在继受优士丁尼的作法,采取单一模式的民法典中,在当事人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对第三人的指定可以在契约成立之后进行,也可以委托法官进行这一指定。[55]这一新的发展,意义重大,但也改变了原有的格局。因为它削弱了指定中的人身性特点,被指定的第三人的不可替代性正是由这一特点决定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近现代法典的这一新发展使替代已被指定的第三人成为可能。 这一新发展与另一个新变化相结合:它表现在那些允许在两种模式中取其一的民法典中,它将两种模式相结合,特别规定了可替代性原则并且推定当事人优先选用第二种模式。[56]这一新模式是在总结商法中某些制度的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7] ③现在让我们回到《通则》上来,从《通则》第5,7条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 -《通则》未对当事人可以选择的模式作出规定。有鉴于此,我们应考察一下在当事人行使自由选择权时,是否能在上述两种模式中进行选择。尽管优士丁尼的方案为现代民法典广泛采纳,但是《通则》对这一方案的态度似乎是否定的;[58]然而,按照《通则》第1,6条的规定,在当事人选择“公正人士确定价格”的模式的情况下,该公正人士确定的价格可以被撤销,在这个意义上,《通则》似乎又肯定了优士丁尼的方案。 -《通则》明确规定:当第三人未确定合同价格时,该第三人可以被替代。 -《通则》明确规定:应当依据客观标准确定替代者; -尽管《通则》未规定替代者确定价格的具体方式,但是,我认为,对于替代者确定的价格,除了依据存在意思瑕疵和合同给付重大失衡为由请求撤销的情况以外,还可以因违反了选择替代者的客观标准而导致替代者的确定被撤销。 《通则》的上述规定汇集了罗马法对确定合同价格问题研究的最新发展,即上文所论述的对确定合同价格的第三人的可替代性进行的革新,[59]将选择替代者的规定与由替代者确定价格的可替代性完全区别开来。同时,《通则》又作为补充规范规定了第三人应当遵循客观标准确定合同的价格,而这种模式恰恰是建立在诚信原 则之上的。 2)由当事人一方确定价格,但是,该当事人未作出确定① 在罗马法中,就优士丁尼对买卖契约和赁借贷契约中有关第三人确定价格的方案设计而言,存在这样一个规则:不得由当事人一方确定价格,因为这种作法似乎等同于附加了一个完全取决于当事人一方意愿的纯意定条件。[60]这一问题在古典法时期曾引起了法学家们的争论;是优士丁尼结束了这一争论,但是,对这些争论,我们可以在上述法学家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找到一些线索,例如:对给付的验收[61]和合伙份额的确定[62].由于上述情况与合同价格的确定有所不同,因此,解决方案也就可能有所差异;然而,对这一议题的论述是如此之广泛,以致形成了一个牢固的观念-当涉及由当事人一方确定价格时,即意味着“他是作为一名公正人士”确定价格的。 至此,我们可以概括一下前文的论点: a)罗马法学家对由一方当事人确定价格的问题有不同见解,但是,确实存在由一方当事人确定价格的作法;在由当事人确定价格的情况下,当事人应被视为按照客观标准确定价格的公正人士;由当事人一方确定的价格可以被撤销、变更;被指定确定价格的当事人可以被替代。 b)优士丁尼排除了由当事人一方确定价格的可能。 ② 现代民法典从整体上采用了优士丁尼的作法。对不得由当事人一方确定价格作了一般性规定。[63] 一个新的发展在于:一些民法典规定可以在两种价格确定模式中任选其一,但推定“由公正人士确定价格” 的模式优先适用的作法被重新确立并采纳。[64] ③ 从《通则》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发现: -《通则》允许由当事人一方来确定价格; -当事人一方确定价格时,须遵循客观标准; -不仅在存在意思瑕疵或合同给付重大失衡的情况下,而且在违反选择第三人的客观标准时,由当事人一方确定的价格可被撤销和变更;这些规定既未采用优士丁尼提出的、为大多数现代民法典奉行的原则,又回避了另一些民法典所采纳的方案,而选中了古典法时期某些罗马法学家的主张。 我认为,《通则》这种作法与其关于第三人确定价格的规定不相协调。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言,诚实信用原则只起补充的作用而不是纠正的作用,对当事人选择的自由未作任何限制;然而,在此诚实信用原则却起着纠正性的作用。在实践中,这一不协调使规避法律成为可能,因为,只要被指定确定合同价格的当事人(通常是供应商或服务提供者)委托第三人代为确定价格,则当事人通过第三人确定的价格就可以避免被撤销。 3)原则上采纳按照客观标准确定合同价格的作法 ① 在罗马法中,通过间接的方式确定的价格也是有效的,但是,应当参照一个在合同订立时已确定的数额进行,这一数额的不确定性仅仅是的主观上的不确定,而在客观上却是确定的(例如:应当向债权人支付的价款数额;或债务人以在钱柜里所有的钱款承担债务)。[65]当可供参照的对象不再存在时,确定价格的行为无效。[66] ② 现代民法典通常未对以间接方式确定价格的作法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却将源于罗马法的、对相关问题的解释及其发展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依据;[67]有时甚至还对应当参照的对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明确规定的参照对象大致有:对大量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数据的参照、对相关领域的参照、对市场的参照、[68]对判断标准和价目表的参照,[69]只要这些参量都是存在的并且确定的。一些规范对可进行此类参照的商品的种类给予了限定,[70]或者对不够明确的价格给予了补充,并且将合同订立[71]或履行[72]的时间和地点作为可以进行参照的时间和地点。 ③ 根据《通则》的规定,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按照现代民法典广泛使用的标准,除上文所探讨过的有关合同平衡发生变更的规定以外,《通则》暗示了通过参考合同订立时的客观因素确定的价格是有效的(第5,7条第1款)。 -《通则》还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规定:被参照的客观因素还可以是从未存在过的或已经不再存在的事务,只要这些客观因素是“相近的”。 -《通则》未对“相近的客观因素”进行参照的情况作出任何规定,尽管这一参照不应导致合同无效,但是,可以认为该条款无效。因为,在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当适用第5,7条 第1款的规定。我想结合适用这一条款的种种可能性,对该条款作进一步探讨。 2,当事人未对确定价格的方式作任何规定的情况 1)罗马法中,在以交付某物为内容的契约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公平价格(giusto prezzo)”这一概念的论述,这一“公平价格”需要根据具体契约加以确定。[73] 此外,有必要强调指出:在双方当事人于契约订立后协议价格的情况下,如果双方当事人未对价格达成一致,而对待给付已经履行,在广泛存在的非典型契约(无名契约)中,可以要求支付根据市场价格确定的价款。[74] 2)在一些民法典中,有时,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合同无效,并且规定在对待给付已经履行的情况下,可以请求支付价金,价金按照标的物交付时的地点和时间来确定。[75]有时,却承认合同的效力并委托须为对待给付的当事人确定价格,但是,若合同价格表现为酬金时,则在某些情况下有所限制,[76]或者,在未明确区分解释和补充的情况下,规定:按照对方当事人“通常”制定的价目表和收费标准确定的“公平价格”作为合同价格,在欠缺此类价目表和收费标准的情况下,应当由一位公正人士确定价格。[77] 《通则》声称在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55条予以了参照后制定了第14条,该条摸棱两可地规定:在未直接规定合同价格并且也未规定确定价格的方式时,承认合同的有效性,同时规定,应当根据合同订立时、该领域通常采用的价格作为补充。 3)根据《通则》的规定,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不能把两种问题混为一谈: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对未以口头方式而以行为完成的价格确定的解释,或者说,合同价格的确定是根据订立合同时、甚至订立合同之前当事人的磋商情况完成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它以不存在对价格的指定为前提。第一个问题受《通则》第4章有关合同解释的规定调整(例如:向一个经常提供某一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询问价格的行为,我认为这一行为即可构成对价格的确定,对它的解释就是:以该经营者通常采用的价格为参照);而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却旨在弥补当事人订立的合同条款中的疏漏。[78] -《通则》对在未确定价格情况下的补救作出了概括性的规定。 -至于未确定价格情况下的补救方式,《通则》规定应以合同订立时该部门在市场上通常采用的价格为参照,但未指明应当作为参照的地点; -作为补充规范,《通则》对根据客观标准确定价格的问题进行了规定。 -尽管《通则》未对应当确定价格的主体作出规定,但是,在无法依合同性质对价格进行确定时,应当由将履行对待给付的一方当事人确定价格,在其未按照客观标准确定价格时,该价格可被撤销。 《通则》中的这些规定承袭了我们已讨论过的罗马法系国家对此问题的发展。 3,简言之,《通则》中有关价格确定的规则一致强调:无论所确定的价格如何不适当,只要当事人均认为已对合同价格作出了确定,则合同有效。 有关价格确定的规则依当事人是否指定了确定合同价格的方式而发生变化;[79]而且也根据当事人是否已确定了参照因素而发生变化。[80] 对于任何商品或任何服务而言,价格总是可以被确定的,因为它肯定存在。在当事人确定的合同内容越少时,这种理念就愈加清晰。这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均十分明显的理念。本文旨在强调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在合同的给付内容之一为价格的双务合同中,合同的价格由对待给付来决定,价格是以金钱的方式对给付的估价。当然,所有这一切均取决于《通则》所规定的合同的性质和目的。事实上,价格始终是存在的,只不过需要采取适当的标准去揭示它,这些标准是客观的,因为它们反映了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具体形成过程。 罗马法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并且还为其发展、完善铺平了道路。在这些基础上产生了诸如:公平、诚实信用,公正人士的裁定,公正地评价,公平价格等概念。尽管一些罗马法学家的某些观点为《通则》的规定所采用,并且在已完成对待给付的情况下,应当支付价金这一观念被普遍接受,但是,在罗马法中这一观念并未被作为一般原则加以推广。在这一问题上,优士丁尼一方面强化了非典型契约和已履行对待给付情况下的一些新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典型契约,如买卖契约和赁借贷契约,优士丁尼则试图将我们在此引述的原则与其他原则进行调和,并 将契约当事人的意思变更以及对合同利益的自我评价作为参考因素。 可以说:《通则》规定的解决方案就其本质而言并不与罗马法系采用的作法相悖,相反,它还对可能的发展进行了诠释。[81] 这一解决方案对上文所论述的不平等肯定是有意义的,关于不平等的问题,我想谈三点看法。首先,我认为必须对选定的客观因素及其“客观性”、使这些客观因素得以确定和可知的问题作出谨慎的解释。其次,我认为,了解这些客观因素可以为对第3,10条关于在合同给付之一为价款时发生给付重大失衡作出进一步解释时指明方向。实际上,这一条款将它具有的对当事人所规定的内容加以纠正的功能与“合同的性质和目的”(第3,10,1b)相结合。[82]再次,在所有问题中,旨在通过价款的支付取得商品或服务的给付的确定性或可确定性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一般意义上而言还是对我所谈论的特定议题而言,这都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但是,限于篇幅我不能在此作深入探讨。 八、结论 这个结论只是暂时的,仅仅是我这篇文章的小结。 我想这篇文章对《通则》进行的概要性探讨使我们或多或少地看到这些法律规范在罗马法中的雏形,尽管这些雏形不总是被广泛的继受和发展,但是,在如今已经发展为“提起争议的权利(ius controversum)”所依据的术语中,这些雏形不会令我们感到陌生。[83] 我想这一探讨有助于对文章开头提出的、合同自由实施中表现出来的偏差进行纠正的《通则》规范的理解,只有这些规范能够得到正确的实施,合同自由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按照人制定” [84]的法的工具。根据公平和诚信原则对这些规范进行必要的深入解释是我们共同的任务。

价格合同篇10

关键词:股票价格;货币市场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3)06-0012-06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我国股票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同货币市场更加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一方面是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发挥的影响渐渐明显,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调控效率的不断提高急切需要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强化联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的利率政策调整和股票市场的振动,对股票价格与市场利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

早在20世纪中后期,研究者就开始对股票价格与利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如,1964年Sprinkel即运用图表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利率与股价以及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之后,围绕股价与利率的关系,学者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其主要内容是利率是否对股价产生影响。实际上,股价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还包含另外一个方面,即股价是否能够影响到利率。本文以2002年1月至2013年8月的共140组月度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实证检验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实际影响。

一、研究综述

股票价格与利率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从整个研究结果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股票价格与利率有相关性,如Waud[1]、Jensen 和Mercer[2]、Bernanke和Kuttner[3]、易纲和王召[4]、陈德伟和金戈[5]、李育林和张成虎等[6]等;另一种是股票价格与利率无相关性,如Schwert[7]、Mustafa和Rahma[8]、刘景[9]、冯用富[10]等;还有一种是股票价格与利率有相关性,但会发生一些变化,如Wong和Khan等[11]、唐齐鸣[12]、邓晓益和王庆云等[13]。在以上关于股票价格与利率相关性的研究之中,更多的结论是利率能够影响到股票价格。相反,对于股票价格是否能够影响利率的研究,比较多的是关于利率等货币政策是否对股票价格的变化做出调整的讨论,如Rigobon 和Sack[14]、Ivrendi[15]、孙华妤和马跃[16]、于长秋[17]等。

理论上,股票价格也能够影响到利率的变化。股票价格的波动会带来一系列变化:第一,收入发生变化。股票价格的变化影响到消费和投资,最终影响国民收入。在财富效应和q效应下,利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动。第二,代替作用。股票价格变化,股票投资的收益变动,资金进出股票市场,银行存款资金变动,致使货币市场资金发生变动,利率紧跟着变动[18]。第三,资产组合和交易变化。股票价格变动,风险性资产的收益较安全性资产的收益发生改变。假设风险偏好一样,越来越多的安全性资产将被用于对冲资产的风险,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和货币供给的被动增加。另外,股票价格变化引起的股票交易变动也会影响到货币的需求[19]。第四,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变化。银行贷款基于股票价格上涨而进入股票市场,当银行贷款量巨大时,股票价格泡沫往往会产生。一旦股价与经济基本面发生严重脱离时,股票市场泡沫破灭,银行大量不良贷款产生。当不良贷款率超过警戒线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削弱,这又会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

二、参数选取与数据处理

(一)货币市场利率

拆借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率代表着金融机构获取批发性资金的成本,同时,也是货币市场中主要的资金供求的及时快速反映。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每日的交易数额非常大,其拆借利率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有密切联系, 因此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相比较货币市场的其他利率具有更高的灵敏性。首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能够快速和及时地对货币市场的主要资金的变化情况做出调整,货币市场主要资金的需求可以反映在拆借利率的变化上,而且其利率还具备利率结构的导向功能。其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地反映金融市场上资金变化情况,其利率变化能够快速影响到整体市场利率体系。[20]总之,货币市场的其他利率很大程度上受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

伴随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利率的变化更加迅捷,利率更需要及时地实时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变化,而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便是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中最敏捷的利率代表。因此,对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本文选取期限在30天以内(包括30天)的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指标参数。考虑到时间的跨度性,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只选取1天期(隔夜)、7天期、20天期和30天期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选取的实证数据为2002年1月份到2013年8月份共140组月度数据。在现实检验中,为方便与简化,对每一时间系列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各参数变量的时间系列分别为1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I1t表示)、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I7t表示)、2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I20t表示)和3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I30t表示)。

(二)股票价格

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实际情况(波动比较频繁),选取最高和最低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为股票价格的指标参数。对于我国股票价格的参数,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证”)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深证”)综合股票价格指数,而在“上证”和“深证”区分A股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和B股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同时,为真实反映不同股票价格对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将“上证”和“深证”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区分为最高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和最低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同样,在现实检验中,对每一时间系列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各参数变量的时间系列分别为“上证”A股最高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以Hsha表示)、“上证”B股最高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以Hshb表示)、“深证”A股最高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以Hsza表示)、“深证”B股最高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以Hszb表示)、“上证”A股最低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以Lsha表示)、“上证”B股最低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以Lshb表示)、“深证”A股最低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以Lsza表示)、“深证”B股最低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以Lszb表示)。

以上实证检验的基础数据出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统计数据和国研网统计数据栏目的统计数据。

三、实证检验

(一)面板数据的Fisher-ADF检验与Fisher-PP检验

Fisher-ADF检验与Fisher-PP检验均是应用Fisher(1932)的结论,其原理是:结合互不雷同的截面成员的单位根检验的p值,构建两个统计量以检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的存在状况。对我国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股票价格指数参数的全部变量进行1表1变量系列的Fisher-ADF检验与Fisher-PP检验结果变量1Fisher-ADF

表示不显著,10%以下表示相应的显著性状况。***表示显著性状况为1%。Fisher-ADF检验与Fisher-PP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看出:该面板数据原系列是存在单位根的,即其各变量系列均是不平稳的。而该面板数据的一阶差分系列则是不存在单位根的,即其各变量系列均是平稳的。

(二)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

假设时间序列参数齐性,建立以下面板数据模型:

Iit=αi+βi′Gi′t+uit, i=1,…,N; i′=1,…,N′; t=1,…,T

其中, N为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种类数,i分别为1、2、3、4,分别代表1天期(隔夜)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2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3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N′为“上证”和“深证”股票价格指数的总类数,i′分别为1、…、8,分别代表“上证”A股最高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上证”B股最高综合股票价格指数、“深证”A股最高综合股票价格指数、“深证”B股最高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上证”A股最低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上证”B股最低综合股票价格指数、“深证”A股最低综合股票价格指数、“深证”B股最低综合股票价格指数。T为样本期间数。

Iit′=(I1t,I2t,I3t,I4t)

Gi′t=(G1t,G2t,G3t,G4t,G5t,G6t,G7t,G8t)

α′i=(α1,α2,α3,α4)

β′i′=(β1,β2,β3,β4,β5,β6,β7,β8)

u′it=(u1t,u2t,u3t,u4t)

(三)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通过Eviews5统计软件,对我国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最高股票价格指数,1天期、7天期、20天期、3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和“上证”B股股票价格指数均有正向的反应,对“深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和“深证”B股股票价格指数大多数有负向的反应(2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深证”B股股票价格有正向反应)。1天期、7天期、20天期、3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证”B股股票价格指数的反应系数均比“上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的系数要大很多,且其反应系数都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为1%)。1天期、7天期、20天期、3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深证”B股股票价格指数的反应系数比“深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的反应系数(绝对值)要小,但两者的反应系数都不显著。

对于最低股票价格指数,1天期、7天期、20天期、3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和“深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均有负向的反应,且两者的反应系数均不显著。1天期、7天期、20天期、3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证”B股股票价格指数和“深证”B股股票价格指数均有正向的反应,除个别之外(2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证”B股股票价格指数的反应系数很显著,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深证”B股股票价格指数的反应系数较显著),两者的反应系数均不显著。

(四)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Eviews5 统计软件,对我国股票价格指数与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参数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上表3。从表3可以看出:

对于1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证”和“深证”B股最高股票价格指数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深证”B股最低股票价格指数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而“上证”和“深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均不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

对于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证”和“深证”B股最高股票价格指数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深证”A股和B股最低股票价格指数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而“上证” A股股票价格指数均不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

对于2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证”和“深证”B股、“深证”A股最高股票价格指数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深证”A股和B股最低股票价格指数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而“上证” A股股票价格指数均不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

对于3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证” B股最高股票价格指数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深证”A股和B股最低股票价格指数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而“上证” A股股票价格指数均不构成其格兰杰因果原因。

四、结论

从文中的实证检验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货币市场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本文以1天期、7天期、20天期、3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例,实证检验了不同期限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证”和“深证”股票价格指数的反应,结果发现其反应系数和显著性水平是存在差异的。这也说明对于不同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波动,货币市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货币市场做出的不同反应不仅体现在货币市场利率对“上证”和“深证”A股与B股股票价格上,而且还体现在不同的货币市场利率工具对“上证”和“深证”A股与B股股票价格的差异上。

第二,并不是所有的股票价格都能影响各种货币市场利率。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并非“上证”和“深证”A股与B股所有股票价格指数都是1天期、7天期、20天期、30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只是部分“上证”和“深证”B股和“深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才是引起部分货币市场利率发生变动的原因。“上证”A股股票价格指数均不是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格兰杰原因,即货币市场利率不受“上证”A股股票价格的影响或影响很小。

总之,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股票价格对于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限于“上证”B股股票市场和“深证”A股与B股股票市场,“上证”A股股票市场价格均不对货币市场利率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因此,为防范我国股票市场股票价格波动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带来的利率风险,应重点关注“上证”B股和“深证”A股与B股股票市场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WAUD R N. Public Interpretation of Federal Reserve Discount Rate Changes: Evidence on the “Announcement Effect” [J]. Econometrica, 1970,138(2):231-250.

[2]JENSEN G R, MERCER J M.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2,25:125-139.

[3]BERNANKE B, KUTTNER K. What Explains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Federal Reserve Policy[J]. Journal of Finance, 2005, 60(3):1211-1257.

[4]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3):13-20.

[5]陈德伟,金戈.利率、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J].商业研究:2005(13):162-164.

[6]李育林,张成虎,吴鸣.我国证券市场对利率反应特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9(1):40-46.

[7]SCHWERT G W. Stock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0, 45(4):1237-1257.

[8]MUSTERFA M, RAHMA M. Excess US Bank Reserves and th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s: Evidence from B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1999, 6(6):333-336.

[9]刘景.利率变动对股价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J].上海统计,2001(8):28-32.

[10]冯用富.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度波动做出反应吗? [J].经济研究,2003(1):37-44.

[11]WING-KEUNG WONG, HABIBULLAN KHAN, JUN DU. Do Money and Interest Rates Matter for Stock Prices? An Econometric Study of Singapore and USA[J].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2006,51:31-51.

[12]唐齐鸣.降息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8):69-73.

[13]邓晓益,王庆云,罗崇华.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08(6):91-94.

[14]ROBERTO RIGOBON,BRIAN SACK. Measuring the Reac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o the Stock Marke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118:639-669.

[15]MEHMET IVRENDI.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onetary Policy, Stock Prices and the Exchange Rate[D].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004:43-48.

[16]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7):44-53.

[17]于长秋.中国的股票价格波动及货币政策反应[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45-49.

[18]万宏伟.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价格关系及其传导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5(22):6-8.

[19]薛永刚,曹艳铭.货币政策变量与股票价格的动态关联性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