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变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0:31:18

价格变动范文篇1

一、基本情况

(一)化肥价格

**伊犁州

伊犁农资公司的尿素销售(零售)执行3月份调价后的1725元/吨加运杂费和7%的差率,到达农户终端的价格为1925元/吨(79元/袋),但存货不多。乌石化伊犁地区初步建立了到县一级的直销体系,供货不断,价格稳定在79元/袋,对一些种粮大户还可适当优惠。巩留县,区农资公司“农佳乐”配送中心的尿素为1975元/吨(79元/袋),经常断货,美国二铵3200元/吨(157元/袋,50公斤),个体化肥销售点尿素有货,2000元/吨(80元/袋)。特克斯县,区农资公司“农佳乐”销售点尿素为1975元/吨,有时断货,美国二铵3220元/吨(161元/袋),个体销售点乌石化产尿素有货2025元/吨(81元/袋)。昭苏县,区农资公司“农佳乐”石化产尿素2000元/吨(80元/袋)美国产二铵3220元/吨(161元/袋),偶尔缺货;兵团农资公司尿素与区农资公司“农佳乐”同价但无货。

伊犁地区和**其它地区都属乌石化尿素销售的幅射范围,其各县的尿素售价79、80、81元/袋,基本都在国家核定的出厂价1725加运杂费加7%差率的范围,没有突破上限。据说个别个体销售点有搭售复合肥情况,但无实据。与年初及去年同期相比,尿素价格平均每吨上涨近200元,涨幅超过10%,对农户收支有一定的影响。其它磷、钾肥跟年初及上年同期比则变化不大。

南疆喀什地区

我们调研的喀什地区泽普、莎车、英吉沙、喀什等县市都在泽普石化公司的化肥销售幅射范围内,因为运距短,加之塔西南泽普石化公司承诺对其销售范围可在国家政策上限以内适当让利,这些县市的尿素零售价格均低于我们已调研的伊犁州四县市,每吨价格均未超过1875元/吨(政策上限可达1900元/吨),每袋合75元。其中:泽普城镇区农资系统“农佳乐”和私营化肥销售点尿素价格均为1850元/吨(74元/袋),美国二铵157元/袋(3140元/吨)。莎车县农三师农资公司尿素1850元/吨(零售),有时断货。莎车县“农佳乐”尿素零售74元/袋(1850元/吨),美国二铵158元/袋(3160元/吨)。英吉沙县私营化肥销售点尿素74元/袋(1850元/吨),美国二铵157元/袋(3140元/吨)。喀什市兵团农资公司尿素零售73元/袋(1825元/吨),但不能保证供货,农三师农资公司74元/袋,已断货,区农资公司“农佳乐”尿素74元/袋,有时断货,美国二铵160元/袋。塔西南泽普石化公司在喀什、叶城、麦盖提、英吉沙、莎车、农一师的销售部尿素价均为1800元/吨(72元/袋),但销售网络还没有延伸至乡镇。

相对于调研的伊犁州四县市,南疆喀什地区因年均气温高,播种期早,大部分农民在尿素价格调高之前已购买施肥,加之尿素终端销售价调高幅度小于**伊犁州,所以对尿素价格调高的感受和支出增大的影响不象伊犁州四县市那么强烈。现在化肥供应充足,调高后的尿素价格只影响到后期的追肥,施用量比播种施肥少得多。

(二)粮食价格

**伊犁州

2005年秋季收获期,伊宁市及伊宁县的小麦收购价均为每公斤1.27元加2角的直补,农民销售粮食的积极性高涨,家里基本上不留口粮,大部分售予国营粮油购销公司,少部分售予私营粮油加工企业。今年初至4月,原粮小麦销售价已由1.47元/公斤落至1.37元/公斤。伊宁县的玉米去年收获期0.82元/公斤,近期已涨到0.95元/公斤。巩留县小麦去年收获期收购价(含直补)1.45元/公斤,近期销售价降至1.38元/公斤。特克斯县小麦收购价基本和巩留县差不多,去年收购为1.46元/公斤(含直补),近期销售价在1.37-1.38元/公斤。昭苏县则因年均气温偏低,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种植低品质小麦,价格也低,去年秋收时收购价1.34元(含直补),后下调至1.29元/公斤(含直补),销售价初期为1.17元/公斤,现在下跌为1.14元/公斤。

伊犁州粮食的产量去年创新纪录,加上直补政策,农民售粮的积极性高涨,基本上连家中存的口粮都交售了,售粮对象基本上也都是国营粮油购销公司。但粮食收储后售价一路走低,州直粮食企业就积压了70多万吨。伊宁县粮油购销中心积压1.5万吨,加上陈粮有2.9万吨。巩留县粮油购销公司积压新粮1.4万吨。昭苏县积压新粮较多,因为昭苏县年平均气温低,成熟期短,小麦品质差,还有5万吨未售出。考虑到5月份就要有国储粮的轮库,紧接着还有陈化粮的拍卖,农户普遍都对后期的小麦市场价格看低。近些年粮食产量一直增长,市场供应充裕,消费者饮食结构日趋合理,人均小麦食品的消费有所减少,都对小麦的价格上涨有所制约,玉米价格虽然有所增长,但在伊犁州粮食种植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1/4,对农户的收入增长影响不大。

南疆喀什地区

在喀什地区的喀什市、莎车县,2005年秋季的粮食价格直补都通过国营粮油购销公司发放,成为收购的主渠道。莎车县粮油购销公司小麦收购价1.26元/公斤,加直补1.46元/公斤,玉米收购价刚开始时0.95元/公斤,后为0.9元/公斤。喀什地区粮食局小麦收购价1.26元/公斤,加2角直补1.46元/公斤,去年秋季至今年购销两旺,即收即售,已收的粮食基本已售完,库存只有3万吨,小麦品质虽好,销售价却比2004年每公斤低了一角钱,初期售价1.34元/公斤,现在1.30元/公斤。

喀什地区去年粮食产量约为92万吨,除去种子和口粮,进入流通领域约33万吨,绝大部分为国营粮油购销公司收购和销售。因为有直补政策的激励,2005年秋季喀什地区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估计今年粮食增产已成定局。但今年出台的粮食限额直补政策,估计会对未来的粮食价格走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农户收益情况

**伊犁州

伊犁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农业用水充足,人均占有农田面积达5-10亩,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亚麻、甜菜、油菜籽,还采取圈养或放牧的方式饲养牲畜,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种植和养殖业。我们在调查当地的化肥和粮食价格的同时,还在伊宁县的渝群温乡、特克斯县的城郊乡、昭苏县的乌吞布拉克乡访问了种粮大户、有外出务工农户和一般农户,对他们的收益有一些了解。

依靠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的一般农户收益,只够温饱。象伊宁县渝群温乡、特克斯县城镇乡、昭苏县乌吞布拉克乡的几个家庭,人口均在5-8人,人均耕田在5-10亩左右,基本上是一半地种小麦,一半地种其它作物(甜菜、玉米、油菜籽)等,较大的支出有购买化肥、水费、耕地租用农机、电费等,小麦亩收益在100元左右,甜菜、油菜籽收益在正常年景较多,是小麦的2-3倍,但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如市场突变,可能会造成亏损,不如小麦稳定,且投入也大。这些家庭还有圈养牛羊(数量不多)、种植林果(小面积)等。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用于食品、日用品的购买,而且是在身体尚好、医疗支出开支不大的情况下,维持一般温饱平淡的生活水准。

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户略有节余。如伊宁县渝群温乡某农户在外村里人拾棉花,每年能为家庭增加农业外收入6000元。特克斯县某农户家人与他人合作在内地开餐厅,每年为家庭增收10000元。其种养方面的收入和前面的一般农户相当。

种粮大户则以其较强的生产力和效率创造了高于其它农户的收益,但经营风险也大。特克斯县城郊乡某农户,承包土地达180亩,承包费163元/亩,种植了春麦、亚麻、甜菜、油葵、玉米,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还有圈养羊700只,奶牛6头,拖拉机等,年毛收入超过10万元,纯收入3万多元。昭苏县乌吞布拉克乡某农户承包土地300亩,以125元/亩承包费种春麦200亩,油菜100亩,因此地春麦品质低,成熟晚,没有及时售出,预计今后粮食价格走低,可能亏损。

从伊犁地区上述农户的经营情况看,耕种面积小,种植以粮食为主,农户收益偏低;家中有人外出务工,经营的收益情况就相对好一些;耕种面积大,种植农作物种类多,兼顾养殖,有农机创收,收益情况就好;但是种植面积大,农作物种类少,就容易遭受经营中大的风险。近几年粮食价格较稳,加上有国家财政直接补贴,取消农业税,减免学杂费、试点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民都有利于增加收益;但化肥(主要是尿素)价格、水费、机耕费(因柴油价格上涨)、防雹费等费用的上涨都对农民的收益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尿素较去年涨幅大,超过了农民的心理预期;伊犁上述几县水费每亩费用由11元增至22.5元,也完全抵消了免农业税(每亩8元)的好处。

南疆喀什地区

我们对莎车县米夏乡部分的农户收支情况作了了解。这里因纬度低,年平均气温较高,一年可以种植两茬农作物(小麦和玉米),有相当一部分耕地用于种植棉花,但人均可耕地面积远少于伊犁地区,农用水资源也比较缺少。从所访问的农户看,其人均耕地在2亩左右,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苜蓿、果树,养殖有牛、羊、鸽子、鸡等。一般的农户收入中,棉花收入占其种植收入的40%左右,粮食收入占30%;林果及饲养牲畜占30%;而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户中,粮食及棉花种植收入占40%-50%,外出务工收入占30%-40%,林果及饲养业占20%-30%,而且其家庭总收入明显高于一般农户家庭;个别有能力租种大量耕地,有大型果园、饲养大量牲畜或拥有大型农机具的农户,其家庭收入的来源更多,规模效益也更显著。棉花价格近期较稳,但粮食中小麦和玉米价格都比上年下降近10%。目前,该地县乡财政还补助抗震安居工程建房费用每户2000-3000元,对农民的收入增加也有帮助。

从目前该地农民的支出结构来看,农业生产资料基本生活资料的购置占其日常支出的绝大部分,其余为子女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如有能力还会翻建自家住宅。农业生产资料支出中,化肥(主要是尿素)、柴油(或为机耕费)的购买支出占其中的50%左右,尿素价格实际涨幅低于**地区,在10%左右,柴油(机耕费)涨幅则超过15%,种子的购置价格也比上年上涨了10%,水费和电费也有上涨。该地农民对于基本生活资料的购买都处于只满足基本生存的水准。只是在数量上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衣物、日用品,在消费的质量和档次上属于勉强应付,只能听广播、看电视,相当贫乏,没有满足丰富文化需求的额外财力。农村义务教育免除了学杂费,减轻了部分支出压力。部分乡镇开始试点新型合作医疗,年缴合作医疗费统筹12元/人,住院报销5000元封顶,虽满足率很低,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家庭经济支出数额。

二、影响农民收支的诸多因素

从此次南**两地州八县市的调研可以看出,涉及和影响农民收支情况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涉农政策、农资价格和农产品价格。

从涉农政策看,近年出台的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粮食收购价外直补二角(这项政策今年由不限额变为限额直补)、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喀什地区的建房补贴等,使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收入状况能够逐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农民获益颇多。

涉农服务。此次调查的乡镇村都能看到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牌板,了解到每年农闲时节县乡政府为农民组织农业技术讲座和培训,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手续在农忙时节也容易办理,农村道路交通条件越来越好,这些对农民收支状况的改善的益处是潜在的。

农资价格。化肥中的尿素、农用柴油(有的体现在机耕费)的上涨,使农民的固定农业支出增幅加大;农业水费,电费的上涨也在某种程度上抵销了取消农业税增加的收入;农膜、农药和磷肥,钾肥的价格变化幅度不大,影响农民收支的作用较弱。

农产品价格。南**小麦价格都较前两年走低,玉米价格稳中有波动,棉花价格虽好但不稳,林果价格稳中有落,畜产品价格也是稳中有落。这几年年景尚好,农畜种养产品可以增产,但难以抵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大涨幅(特别是尿素和柴油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增收。

外出务工、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营规模效益是改善农村农民收入状况的有效途径,但这都需要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和宽松,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帮扶和理解。

三、改善农民收支状况的若干建议

(一)尽量稳定或在较小幅度内调整农资价格。特别是尿素和柴油价格,受国内外市场因素影响,近些年基本呈刚性上涨,涨幅之大让农民感到难以承受,中央级国企应更多地消化涨价因素。

(二)保持支农政策的稳定和连续。近三年施行的财政在粮食收购价外加两角直接补贴的政策,应该一直延续。就是因某种原因需要做调整时,也应提早向农民传达告知,应该在上年8、9月农民秋播小麦前就及时告知,以免今年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已成定局,造成后期粮价走势预期更低,农民无法及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规避风险。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在南**各地州进一步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施行的试点范围,尽早尽可能覆盖所有的乡村和农户。在地方财力许可的前提下,把农民住院医疗补助的上限由5000元提高至10000元。

(四)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除了用各种方式向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及市场行情、致富信息服务外,还应该特别加强对农民的外出务工信息的提供和服务。地州驻外地机构应该积极、多方搜集有关用工信息,及时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告知农民,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筹划和组织,帮助签订有效合理的用工合同,帮助农民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切切实实地引导和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农业以外收益。

(五)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现在农村的文化生活贫乏,以后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健康的、当地喜闻乐见的、有群众基础的文体活动,富教于乐,从某种程度上弥补物质生活不足与欠缺。

价格变动范文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材料价格;控制;影响;策略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的构成要素涵盖了材料费、人工费以及机械费,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材料费,占比为70%,在工程造价中居于主导位置。为此,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工程建设过程中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制定有效的、可行性高的应对方式对工程材料价格实施动态管理,尽可能地管控好建筑材料造价。

一、建筑材料价格变动对工程造价形成的影响

(1)在工程建设中材料价格的变化集中反映在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材料的价格也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在不同时期同一工程建设的造价也有十分明显的区别。(2)在工程建设期间,建筑工程的费用会由于材料价格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同时,建设工程的安装费用会由于所处发展时期的材料价格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对材料价格变动实施有效管理的策略

(一)采取招标的方式采购材料。针对项目大宗材料,可采取招标的方式实施采购,从中择出价格实惠、质量可靠的供应商,以大幅度降低材料价格。为此,务必要在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中写明材料的规格、性能以及具体型号,从而有效确保中标的材料就是自己所需的材料。(二)监理单位与业主必须高度注重工程签证的管理。在市场价格发生大幅度变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业主,应竭尽所能将施工单位的采购价值管控于合理范围内,并确保材料的质量与类型符合相关要求。究其缘由,是由于在同一建筑工程内,材料类型愈多,不管其采取哪种采购办法,有关人员均应制定并完善材料价格与质量的认证制度,从而使得材料价格管控于合理范围内。尤其要强调的是,要加大力度对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实施认证。这就要求签证的监理工程师以及业主工程师代表做好确认施工材料的品牌、供应厂家、特点以及性能的工作。针对管材、水泥以及不锈钢管等诸多材料,应做好确认材料的厂家、品牌以及生产时间等工作。(三)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要注重材料指导价的。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外公开建筑工程主要建筑材料的指导价,以期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起到科学管控与合理引导作用。为了把该项工作做到位,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打造一支素质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价格信息员队伍,确保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强大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原则,且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具有高度稳定性,均通过专业的培训,要定期考核这些信息员,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其二,通过高质量的信息的方式,使指导价的权威性得到维护。众所周知,指导价是制定工程预决算的依据,为此在确立指导价时务必要考虑的指导价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确保质量,以免出现漏发、错发等诸多问题。其三,确保指导价的实效性。也就是说,要按时、定期指导价。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的造价信息基本上都出现了时滞性问题。为此,要着眼于整理、公布、采集、审核等环节,采取有效对策,确保采集时间充裕,减少审核时间与整理时间,如期价值指导价。其四,务必要强化力度关注指导价后的信息反馈情况。专门开始质量信息的反馈邮箱,由其负责将所有的反馈信息收集起来,及时找出问题,为后续纠正修改创造有利条件。其五,每隔一段时间要召开材料价格分布情况分析会,在会上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归纳汇总,并对下个阶段的价格走势作出预测,为后续工作地开展提供引导。(四)施工单位要打造对自身适用的材料价格信息系统。施工单位在采购上具有显著优势,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施工单位应将自身在采购上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构建对自身适用的材料价格信息系统,全方位了解并掌握市场的基本情况及走势,便于合理管控材料费用。材料价格信息系统大致囊括下列几方面信息:(1)健全建筑材料分类编码体系,保证能够成功发挥出材料查询和归类整理的功能;(2)可接受并妥善地处理好多渠道来源价格信息,如历史工程材料结算价、本企业的采购价以及厂商市场报价等;(3)随时地归整、综合、分析、比较研究各渠道获取的动态价格信息,以确立能达到造价人员预期的价格信息,从而有效缩减工程实际成本。(五)发挥设计单位的优势对多材料价格方案进行比选结语仅就单个项目而言,在设计环节的投资在总投资中的占比通常低于10%。然而设计文件内容对项目的投资几乎起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格外注重设计环节的造价控制,尤其是要注重设计阶段的材料价格控制,它是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关键一环。现阶段,由于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及应用,材料价格的可控区间也在不断扩大。作为设计者,在使用建筑材料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使用功能与结构安全,另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并掌握市场的基本情况,使用功能完备、价格低、维修费用少、维修便捷的建筑材料。同时,还要积极和业主交流与沟通,了解并掌握业主的使用需要,密切注重市场行情,了解价格的具体走向。此外,要运用价值工程实施材料比选,通过对价格和功能的对比研究确立合适点,在价格和维修的便捷度之间确立合适点,在价格和维修费用之间确立合适点。

综上,在开展工程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高度注重材料价格的变动。究其缘由,是因为材料价格的变动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为此,应从招标采购、施工控制、政府指导价以及设计比选等方面着手采取对策,实施高效管理与控制,从而达到节省投资、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小营,李晓芳,张莉莉.材料价格变动对工程结算的影响分析[J].居舍,2018(29):22-23.

价格变动范文篇3

近代中国债券的发行始于1894年,当时的清王朝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开始效仿西方的公债制度发行公债。清王朝发行的主要公债一共有三笔: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估计实收白银不足5000万两。这些公债基本上未进入流通,因此,也就无所谓价格的变动。辛亥革命以后,公债发行逐渐增多,交易的要求越来越强,1918年2月北平证券交易所成立。从1914年至1927年,以北京为中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承销主体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但是,伴随国民党政府机构向上海的转移,以北京为中心的证券市场开始衰落,1929年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98%是政府公债,价格的变动也以政府债券为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命运未知,债券的发行和交易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债在民国十年(1921年)整理案未实行前,无连续资料可供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1922—1937年这一时期的债券价格变动。

我们首先分析1922年到1929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

1922年债券市况以整理六厘公债及整理金融公债最为活跃,全部债市从1月至7月均呈跌势,由于信交风潮的影响,证券市场极为消沉。7月以后,政府通过了关税余款变通拨付办法,使担保基金有了保障,债市开始逐渐上涨。尽管中间由于直奉战争等原因,债市有所回落,但总趋势是上涨的,只有九六债券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趋跌。

1923年年初由于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有不愿保管基金的传说,债市恐慌而引起价格下落,安氏澄清事实后,正值银根宽松,债市回涨且形坚挺。此后,由于4月份金融债券抽签延期和7月的政局变动,再加上11月秋收,银根趋紧,只有金融债券补行抽签价格上涨,其他均呈跌势。

进入1924年,债市普遍上涨。然而,由于8月间银根收紧,九六公债基金无着,引起债券市场风波,加之政局动荡、水灾旱灾同起,债市一落千丈。直至10月战事结束、商业凋敝、银根平松,债市才开始好转。

1925年,债市在前4个月涨势极盛,直到5月间,茶茧交易需用资金,债市上涨趋势略缓,加之五卅惨案发生,沪市于6月中罢市达25日之久。10月,浙军抵达上海,奉军退却,11月,整理金融公债、整理六厘公债两债相继抽签,人心稍见平稳,债市才逐渐回升。从总体上看,1925年债市除中间略有起落外,大致趋涨。

1926年债市状况比较平稳,还本付息均能按期举行,债券价格没有大的波动。由于公债利息优厚,购买公债成为良好的投资形式。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以来价格较为稳定的时期。

1927年债市急转直下,整理六厘公债1月间价格还在80元以上,到8月便跌至36元;

七年长期公债价格1月间在70元左右,到8月则跌至33元,其价格低落是近年来所仅见。8月以后政局逐渐稳定,市场上盛传本年度整理各项债券利息均有可能按时支付,因此,年底债市开始上涨。

1928年债市极为兴旺。卷烟库券、军需公债、善后八厘公债、金融短期公债、金融

长期公债都于年内发行,而债市不曾因为新债的增加而受到影响。虽然5月间由于济南惨案,债市曾一度下落,但全年趋势大致都在上涨中。

1929年,尽管时局变动,债市总体来看偏于向下,但无剧烈变动。(注:有关上述时期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详见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源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68—470页: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年版。)

接下来分析1930年—1936年债券价格的变动情况。

1930年9月,债券价格开始上升。随着政局的变动,从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债市又持续下跌,高低相差45元。1932年5月至1933年1月债券价格上下波动,但是起伏不大。1933年1月以后债市开始上升,高低相差也在45元左右。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呆滞,利润收入不如证券投机,因此公债投机之风炽烈,交易旺盛,日间买卖票额常超出3000万元。1931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达27800万元。1932年因为沪战停市数月,交易总额稍减。1933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超出票面26500万元,而1934年头5个月每月平均票额竟在32400万元以上,但其中大部分交易是买空卖空,交割比例很低。1936年1月,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税收收入的减少,担保基金亏空日多,债市价格下跌。1936年3月又一次整理内债,截止到12月底,在这一时期价格变动不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37年价格开始上升。

从1930年至1937年的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图也可看出上述价格变动趋势。

附图{f70d02}

图1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注:该图所根据的1930年数字见《经济统计季刊》

1932年3月,第1卷,第1期:1932—1934年6月数字,见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1934年7月—1936年2月数字,见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经济研究室:《中外商业金融汇报》1935年1—12期,1936年1期,有关内债上海市价表。)

二、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波动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是政府债券,因此,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为主要标的物的债券市场不同,影响中国近代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的收益率。

1.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特点

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是效仿西方的产物,多数都指定担保品,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指定担保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债券认识不足,国家债信不十分可靠,只有提供担保品保证准时偿付才能取信于民,使债券得以顺利发行。在近代中国,公债与国库券差别不大,只不过国库券期限略短,每月摊还本息,而公债则定期抽签还本。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公债与国库券的差别较大:公债期限较长,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期限内任意偿还,库券只是临时借款。此外,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无常,证券市场稳定性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价格变动大,因此,债券常为投机标的物。

2.债信程度及收益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既然政府债券是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所以,政府的债信程度自然成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政府债信主要取决于担保基金是否稳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担保基金巩固,偿债有确实财源,价格稳定且趋涨;担保基金无着则债市下跌,价格动荡。例如,北洋政府时期整理案内各债,由于基金稳固,各债稳定且趋涨,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政府虽然连年发行新债,但债券自从整理以后,逐年抽签还本付息,信用渐佳,购买者渐增。邮政储金、养老金、学校基金以及个人置产均视公债为良好投资方式,由此债市呈上涨趋势。政府所发新债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债”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跌落,因传闻基金有着落而上升,因国民党不予承认而下降,其陡涨陡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担保有无。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注:如北平政府所发公债,整理案后,基金委托总税务司保管,其还本付息大权尽属总税务司。)也往往引起债券行市的变动。如安格联去职就引起价格下跌。另外,国民军定都南京后,政府对于各项内债,尚未有确切保障的表示,因此人心疑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国民党政府所发各债担保基金也由于公共保管、收支公开、信用较好而导致债市较为稳定。影响债信的其它原因,如市场容量的大小,还本抽签日期等,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债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银行业)经销债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国民党政府时期,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北洋政府时期发行6.12亿元,国民党政府从1927年到1936年期间发行了26亿元(根据千家驹先生计算)。这些公债之所以能成功地筹集,主要是由于债券价格低廉,能带来高额收益。在金城银行收益、开支和净利表(1917—1927)中,有价证券损益一栏内显示证券收益平均占利润总额的11.9%,有时高达20.61%。(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1927年,在军事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上海银行界肯于认购债券,是因为政府给予了极优厚的条件,虽然当时还没有贴现(注: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兑取现金,银行按市价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某一贴现率,然后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的承诺。1928年春,为了使政府债券能够更为顺利的发行,国民党政府采取了给上海银行家以公债贴现的办法,由此一个相当活跃的债券交易市场便建立起来,高额收益率使银行界乐于承销这些债券。如表1所示,财政部从1927年至1931年间所发行的公债平均利息率是8.6%。因为公债出售时的高贴现率,所以它的实际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杨格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32年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15%—24%,1933年为16.8%,1934年为12.4%,1935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为8.7%。

政府发行债券,名为十足发行或九八发行,实际上是按远低于票面的价格发行,使承购银行有厚利可图,并可利用这种债券买卖业务在市场上进行投机。金城银行自创立到抗战前20年中购买公债和国库券,始终是资金运用的一大流向。它自己也公开承认:“近代中国有价证券,以中央政府发行之公债、库券,担保最为确定……市场流通性也最大,故本行对于此种债券之投资,商、储两部历年均达相当之数。先就商业部而言,最近三年来(1934—1936),此项投资与本行抵押、信用两项放款总额比较,约等其1/6。”事实上,加上储蓄部的公债、国库券,这三年就分别达到27.15%,24.735%和26.28%(除了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外,金城银行比任何银行都大),抗战前夕更达到42.81%,比1927年增加了7.71倍,它购存的统一公债票面额占政府公债发行总额的2.88%。在金城银行账上,民国七年短期公债(1918—1919)和整理金融公债(1920—1922),按照它们的利息、折扣、还本付息年限次数及当时记帐价格平均计算(前者每百元78.05元,后者64.42元),前者年息为19%,后者高达23.5%。金城银行专设丰大号从事公债投机,所获暴利就更难以计算了。(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惺妨稀罚虾H嗣癯霭嫔?983年版,第12、13页。)公债不仅成为证券市场的热闹货,而且也成为借贷的筹码,引起银行信用的扩大。银行持有公债愈多,公债能否还本付息与银行的关系就愈大,银行与政府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愈深。

银行界成为债券的最大持有者,他们的交易活动对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银行家们凭着自己持有债券的能力操控市场价格,并从中谋利。因此,债券价格时常波动很大,公债买卖成为银行界流动资金的最大用途。

3.政府出售债券的债务收入。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出售债券的收益大约是50%—60%。例如,经济学家朱契认为,1927年到1931年间政府的收入只是公债发行的53.5%;千家驹先生认为是50.9%;而杨格则认为,1927年—1937年公债收入总量为普通票面价值的64%,后来他认为这一数字显然估计太高而进行了修正,修正值大约是1/2—2/3之间。总之,政府售出这些债券的代价是高昂的,其结果是使国家财政得以统一,银行业得以迅速扩张,并成为高额利润受益最大的行业。

三、国内市场的变动与债券价格波动

一般说来,如果商业振兴,商品交易活跃,投资于商业较容易获利。商业流转及信用需要增加资金,人们则倾向于投资商业,而卖出债券,这时债市价格必然下跌。如果商业不振,市场呆滞,有资者不敢投资于商业,商业周转及信用需要资金程度下降,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则债市价格必然上涨。1922年—1936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也显示了这一规律。

从金融市场看,由于债券的拥有者主要是金融界,那么,银根松,市场资金宽裕,利率下降,资金会相继投资于债券市场,债市价格必然趋涨。如果银根紧,市场需要资金,利率就会上调,持券者必然售出债券,以资周转,由此债市趋于跌落。各发行银行的纸币发行,其中一部分用债券作为准备,因此金融市场在银根紧迫时,就会出售公债作为现金准备,商业部门在银根紧时,用债券向银行抵押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售出债券,债市价格也因此趋跌。另外,市场利率的高低,金价的高低,对市场价格也都有影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利率,人们趋于存款生息,债价必落,反之亦然。金价的高低主要是影响关税的收入,由此影响债券价格。金价高有利于进口,而近代中国的关税收入,主要是以进口税为主,因此会影响到担保基金的收入。故自1930年实行关税征金后,这一影响逐渐减少。

从市场投机情况看,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与投机的关系很大。从1931—1934年债券交割比例看,1931年是12.4%,1932年为12.8%,1933年为3.6%,1934年为5.7%,五年平均约为11.1%。这表明人们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债券不是为了利息收入,而是为了追求买卖中的差价,由此可以看出投机交易量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从近代债券价格的变动看,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是证券收益率,任何投资者都愿意选择稳定性较强,风险较小的投资机会。当投资风险提高时,投资者要求的收益补偿提高,投资者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随收益的提高而提高,而风险越高投机性也就越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这一变化。投机盛行的客观原因之一是债券流动筹码不足。从1934年看,财政部直辖的债券余额约为98100万元,按价七折为68700万元。根据中国银行经济调查室统计,1932年上海银行工会28家银行所购置的有价债券为23900万元,其中虽然包含外债,但内债居大部分,到1934年可能增加一些,估计这时28家银行掌握的内债可能在26000万元左右。上海银行工会会员以外的银行和钱庄所购置的内债如果也按此数估算,银行届所持债券大约为52000万元。由此可见,不在银行界之手的债?挥?2700万元。假设国内商店、公司、学校团体投资内债以资生息或充当保证金的数额为5000万元,洋商购置数为1500万元,那么,在证券市场上流动的债券筹码仅有6000—7000万元。债券流动筹码之少可见一斑。(注: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在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由投机引起的价格变动,也是常见的。以美国证券投机为例,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家庭妇女、课余时间的大学生和火车上的乘务员都在炒股票,而公司股票每天都可能上升10%。人们尽可能从银行贷款炒股。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10月,股市突然崩盘,到年底,股价下降了1/3,到1932年,只有最高价位的1/6。当时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股价从1929年最高点的261美元降到1932年的21美元,声誉差的公司股票变得一文不值,由此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性大危机的开始。在市场经济早期,出现过1719—1720年以英国南海公司通过炒作股票进行金融诈骗而得名的“南海气泡事件”和法国以约翰·劳利用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炒作而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由此看来,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投机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投机本身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也有正反两方面。投机活动有助于发现价格,实现市场的均衡,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由此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当投资活动和投机活动结合起来时,实现良好互动,对经济的影响将是积极的。(注:吴敬琏:《构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而单纯的投机则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限制投机?κ钦と芾聿棵诺娜挝裰弧?nbsp;

四、其它非经济因素与债券价格波动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使农民流离失所,工商业不振,由此影响到金融业,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如1924年湘、直、豫大水,苏浙大旱,1934年各省旱灾,1935年大水,都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

2.政治局势。政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官员的变动,如:1923年2月总税务司安格联辞职引起1922年整理案项下各债券价格的波动。1927年安格联免职,引起债券价格大跌。1933年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去职,引起证券市场价格大的变动。因为政府官员的变动直接关系到政府对债券保管基金的态度,及维持证券信用的态度。二是战争的影响。由于战争,人心不稳,人们要提取现金以便迁移。金融业也需提取现金以保证提存的需要,由此抛出债券,市价变动成为必然。如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直奉战争、1924年江浙之争、1931年9月19日日本武装入侵东北,1932年日本进攻上海,无一不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债券的发行始于1894年,而债券的交易则发生在民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其债券价格也经常发生大的变动。本文试通过对这一时期相关历史资料的分析,揭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担保基金的确定、债券的收益率、投机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

【关键词】政府债券/债券价格变动/担保基金/债券收益率/投机

PublicBond/BondPriceFluctuation/DateFund/BondRateofReturn/Speculation

【参考文献】

[1]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

[3]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31卷第14号.

价格变动范文篇4

关键词:肺炎;医疗防护用品;价格;供求理论

2019年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12月31日,武汉卫健委首次公开通报发现27例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7日,实验室检出一种病毒(COVID-19),专家组初步判定该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为病毒(以下简称)[1]。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表示病毒肺炎(以下简称肺炎)肯定有人传人现象。专家组研究发现,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他们呼吁广大公众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佩戴的口罩应为普通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2,3]。1月份以来,市民纷纷购买口罩、消毒液、板蓝根、体温计等医疗用品和药品,多数零售药店以及电商平台出现医疗用品脱销现象,有媒体报道指出国内部分零售药店和电商平台存在哄抬医疗用品价格的现象,如天津市某药房以12元/只购进KN95口罩抬高至128元/只进行销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本文首先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通过运用供需理论分析肺炎疫情下医疗防护用品价格变动的原因,从而对政府部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零售药房、居民消费者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维护疫情期间医疗防护用品的市场价格秩序。

1医疗防护用品价格变动的市场环境分析

口罩、消毒液、体温计等医疗防护用品是通过市场销售给消费者的,因此当市场中流通的医疗防护用品价格变动时,有必要对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1.1微观环境因素分析。1.1.1政府公众。自2020年1月以来,专家组研究发现,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疫情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在国家对肺炎防控工作的部署下,各地政府通告,在公共场所实施佩戴口罩的控制措施,对不听劝阻的将依据相关条例依法处理。1.1.2当地公众。当政府佩戴口罩的通告后,部分关注新闻时事的消费者会优先购买并佩戴口罩。在当地政府和社区的积极宣传下,以及公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下,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了解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纷纷加入佩戴口罩、购买医用消毒液的队伍中来。1.1.3供应商因素在公众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以及普通医用外科口罩能有效控制病毒传播时,大家纷纷抢购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全国口罩需求量大幅度上涨,而有限的口罩库存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口罩生产企业快速投入生产,而此时正值中国农历新年,部分生产工人已经返乡过年,出现人力不足、原材料短缺等现象,口罩生产成本增加。1.2宏观环境因素分析。1.2.1法律环境。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消费者对口罩等防护用品需求激增,部分地区零售药店和医药公司对医疗防护用品大幅提价,构成哄抬物价的违法行为。调查显示,“12315”热线超四成是消费者举报口罩涨价,国家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立即采取行动,对口罩、消毒液等医疗防护用品进行价格监管,查办一批哄抬物价的价格违法案件,有力维护市场价格秩序。1.2.2人口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人数为2.13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人数为3.59亿,合计达到5.72亿人口。全面复工复产后,以每人每天一个口罩计算,每天至少需要5.72亿只口罩,国内现有的口罩库存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口罩需求量。1.2.3科技环境。为了缓解市场需求,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国内多家企业改造或引进口罩防护服生产线,转型生产口罩等防护物资,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4]。随着转型企业正式投产,口罩产能大大增加,有效缓解了口罩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

2医疗防护用品价格变动的市场供求理论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2月7日表示,由于此次肺炎疫情,世界正面临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的长期短缺。目前不仅中国,韩国、意大利、法国等地都出现口罩价格上涨的情况。针对肺炎疫情下,各地口罩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现象,本文通过市场供求理论分析口罩价格上涨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图1为例,我们将D曲线代表消费者对口罩的需求曲线,S曲线代表市场上口罩的供给曲线。假设在肺炎疫情没有发生时,消费者对口罩的需求量与市场上口罩的供应量是相等的,此时口罩出现了供求平衡的局面,口罩的价格为均衡价格(如图1中点M对应的价格P0)。而当疫情发生后,政府部门通告,佩戴口罩可以有效控制的传播,消费者纷纷抢购口罩。此时,口罩市场供求平衡的状态被打破(如图2所示),需求曲线由原来的D曲线整体向右移动至D1曲线,短时间内口罩供给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供给曲线保持不变,仍然为S曲线。原有的均衡价格被打破,市场上的口罩以新的均衡价格(如图2中点M1对应的价格P1)出售。如图2所示,当疫情发生后,消费者对口罩的需求量增加,短期内市场上口罩供给量不变时,口罩价格由P0上涨至P1。由此可见,肺炎疫情下口罩价格上涨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口罩需求,国内众多企业纷纷转型生产口罩,缓解口罩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随着转型企业正式投入生产,口罩产能大大增加,市场上的口罩供给曲线由原来的S曲线整体向右移动至S1曲线(如图3所示),市场上的口罩价格由P1下降至P2。由此可见,随着口罩的生产产能大幅提升,口罩的市场供给量大幅度提高,当需求量和供给量再次保持均衡时,口罩价格有望回落。这一规律与现阶段疫情趋于稳定、口罩产能提升、市场上口罩价格回落现象相吻合。综上所述,口罩的市场供求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口罩价格的变动,无论是供给或需求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动时,口罩价格都会有所变动。此外,微观环境中的供应商因素也会影响口罩价格变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力成本的增加等导致口罩生产成本增加,口罩价格也会随之增加。宏观环境中的法律环境像一把无形的剑,当口罩价格发生大幅度变动违反《价格法》时,市场监管部门也会立即行动,对哄抬物价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予以处罚。因此,当肺炎疫情发生时,口罩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加上口罩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得口罩价格上调,但是零售药店和医药企业应把握好价格调整的幅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恪守商业道德,维护好口罩市场的价格秩序。

3肺炎疫情下稳定医疗防护用品价格的对策研究

针对此次突发肺炎疫情导致口罩价格大幅度上涨事件,本文试图通过增加供给和减少需求两个方面,对政府部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零售药房和居民消费者四个层面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旨在稳定疫情期间医疗防护用品的市场价格秩序。3.1政府部门。针对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医疗防护物资供应短缺、市场价格大幅上升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制定长效的医疗防护物资储备机制,明确医疗防护物资储备的数量和范围、储备地点和运送方式等,以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疫情面前,政府应多措并举支持应对疫情紧缺防护物资的增产增供,对外积极开辟国外货源、开通绿色运输通道,确保第一时间获取进口疫情防控物资;对内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转型生产紧缺防护物资,对疫情期间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政府实行兜底采购收储。为了缓解居民一罩难求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将采购的口罩定时定量定点投放到市场中,缓解市场上口罩供不应求的状况。针对疫情严重的地区和弱势群体,政府可实行免费定量发放口罩,树立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依法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针对口罩等防护用品制定合理的价格涨幅度。3.2防护用品生产企。业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寻求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转型生产口罩等防护用品,原先的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可以增加生产线,扩大产能,有效缓解市场上口罩等防护用品供应不足、价格上涨的现象。生产企业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需严格控制生产成本,遵守《价格法》,制定合理的出厂价,恪守企业道德。此外,生产企业可以免费向政府部门、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捐赠口罩等防护用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携手战役,共克时艰。3.3零售药房。应对疫情,零售药房应积极寻找供货渠道,确保货源真实可靠,合理调配物资,方便居民就近购买。零售药房要做到诚信经营,绝不囤货涨价,努力做到稳价格保供应,有效缓解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疫情期间,除了政府通过定点零售药房向市民发放口罩外,零售药房可以根据自身的存货量,少量多次的向市民销售平价口罩。为了避免居民排长队买口罩带来疫情扩散的风险,对于距离较近的居民,零售药店可以采取“线上预约+定时自提”的方式,对于距离较远或出行不便的居民,可以采取“线上预约+快递配送”的方式。针对上门自提医疗防护用品或购买药品的居民,零售药房应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缓解居民对疫情的焦虑和恐慌。除了在门店开展宣传,零售药房也可以在线上微信公众平台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个人防控要点。3.4居民消费者。广大的居民消费者对口罩等防护用品的需求量大,在供给和需求的天平被打破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市场上防护用品的生产产能或从国外引入进口防护物资,来提高市场供给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适当减少居民对口罩等防护物资的需求,来降低市场需求量,两种方式均可以使得供需恢复平衡。因此,当公众居家或者在户外空旷、人少的场合时是不需要佩戴口罩的,外出时若没有接触肺炎患者或者没有去过医院等高风险场所,回家后可以将口罩挂在阴凉通风处,必要时可以进行重复使用,从而减少对口罩的需求量,缓解市场上的口罩荒[6]。

参考文献

[1]张文福,何俊美,帖金凤,等.冠状病毒的抵抗力与消毒[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0(01).

[2]SunP,LuX,XuC,etal.UnderstandingofCOVID-19basedoncurrentevidence.JMedVirol,2020.

[3]LaiCC,ShihTP,KoWC,etal.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and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Theepidemicandthechallenges.IntJAntimicrobAgents:105924.

[4]姚建平,梁孝鹏.即发集团转产口罩助力防控肺炎[J].东方企业文化,2020(01).

[5XuWang,XiaoxiZhang,JiangjiangH,ChallengestotheSystemofReserveMedicalSuppliesforPublicHealthEmergencies:ReflectionsontheOutbreakofthe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EpidemicinChina.BIOSCIENCETRENDS,2020.

价格变动范文篇5

近代中国债券的发行始于1894年,当时的清王朝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开始效仿西方的公债制度发行公债。清王朝发行的主要公债一共有三笔: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估计实收白银不足5000万两。这些公债基本上未进入流通,因此,也就无所谓价格的变动。辛亥革命以后,公债发行逐渐增多,交易的要求越来越强,1918年2月北平证券交易所成立。从1914年至1927年,以北京为中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承销主体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但是,伴随国民党政府机构向上海的转移,以北京为中心的证券市场开始衰落,1929年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98%是政府公债,价格的变动也以政府债券为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命运未知,债券的发行和交易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债在民国十年(1921年)整理案未实行前,无连续资料可供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1922—1937年这一时期的债券价格变动。

我们首先分析1922年到1929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

1922年债券市况以整理六厘公债及整理金融公债最为活跃,全部债市从1月至7月均呈跌势,由于信交风潮的影响,证券市场极为消沉。7月以后,政府通过了关税余款变通拨付办法,使担保基金有了保障,债市开始逐渐上涨。尽管中间由于直奉战争等原因,债市有所回落,但总趋势是上涨的,只有九六债券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趋跌。

1923年年初由于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有不愿保管基金的传说,债市恐慌而引起价格下落,安氏澄清事实后,正值银根宽松,债市回涨且形坚挺。此后,由于4月份金融债券抽签延期和7月的政局变动,再加上11月秋收,银根趋紧,只有金融债券补行抽签价格上涨,其他均呈跌势。

进入1924年,债市普遍上涨。然而,由于8月间银根收紧,九六公债基金无着,引起债券市场风波,加之政局动荡、水灾旱灾同起,债市一落千丈。直至10月战事结束、商业凋敝、银根平松,债市才开始好转。

1925年,债市在前4个月涨势极盛,直到5月间,茶茧交易需用资金,债市上涨趋势略缓,加之五卅惨案发生,沪市于6月中罢市达25日之久。10月,浙军抵达上海,奉军退却,11月,整理金融公债、整理六厘公债两债相继抽签,人心稍见平稳,债市才逐渐回升。从总体上看,1925年债市除中间略有起落外,大致趋涨。

1926年债市状况比较平稳,还本付息均能按期举行,债券价格没有大的波动。由于公债利息优厚,购买公债成为良好的投资形式。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以来价格较为稳定的时期。

1927年债市急转直下,整理六厘公债1月间价格还在80元以上,到8月便跌至36元;

七年长期公债价格1月间在70元左右,到8月则跌至33元,其价格低落是近年来所仅见。8月以后政局逐渐稳定,市场上盛传本年度整理各项债券利息均有可能按时支付,因此,年底债市开始上涨。

1928年债市极为兴旺。卷烟库券、军需公债、善后八厘公债、金融短期公债、金融

长期公债都于年内发行,而债市不曾因为新债的增加而受到影响。虽然5月间由于济南惨案,债市曾一度下落,但全年趋势大致都在上涨中。

1929年,尽管时局变动,债市总体来看偏于向下,但无剧烈变动。(注:有关上述时期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详见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源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68—470页: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年版。)

接下来分析1930年—1936年债券价格的变动情况。

1930年9月,债券价格开始上升。随着政局的变动,从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债市又持续下跌,高低相差45元。1932年5月至1933年1月债券价格上下波动,但是起伏不大。1933年1月以后债市开始上升,高低相差也在45元左右。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呆滞,利润收入不如证券投机,因此公债投机之风炽烈,交易旺盛,日间买卖票额常超出3000万元。1931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达27800万元。1932年因为沪战停市数月,交易总额稍减。1933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超出票面26500万元,而1934年头5个月每月平均票额竟在32400万元以上,但其中大部分交易是买空卖空,交割比例很低。1936年1月,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税收收入的减少,担保基金亏空日多,债市价格下跌。1936年3月又一次整理内债,截止到12月底,在这一时期价格变动不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37年价格开始上升。

从1930年至1937年的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图也可看出上述价格变动趋势。

附图{f70d02}

图1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注:该图所根据的1930年数字见《经济统计季刊》

1932年3月,第1卷,第1期:1932—1934年6月数字,见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1934年7月—1936年2月数字,见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经济研究室:《中外商业金融汇报》1935年1—12期,1936年1期,有关内债上海市价表。)

二、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波动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是政府债券,因此,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为主要标的物的债券市场不同,影响中国近代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的收益率。

1.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特点

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是效仿西方的产物,多数都指定担保品,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指定担保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债券认识不足,国家债信不十分可靠,只有提供担保品保证准时偿付才能取信于民,使债券得以顺利发行。在近代中国,公债与国库券差别不大,只不过国库券期限略短,每月摊还本息,而公债则定期抽签还本。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公债与国库券的差别较大:公债期限较长,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期限内任意偿还,库券只是临时借款。此外,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无常,证券市场稳定性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价格变动大,因此,债券常为投机标的物。

2.债信程度及收益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既然政府债券是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所以,政府的债信程度自然成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政府债信主要取决于担保基金是否稳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担保基金巩固,偿债有确实财源,价格稳定且趋涨;担保基金无着则债市下跌,价格动荡。例如,北洋政府时期整理案内各债,由于基金稳固,各债稳定且趋涨,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政府虽然连年发行新债,但债券自从整理以后,逐年抽签还本付息,信用渐佳,购买者渐增。邮政储金、养老金、学校基金以及个人置产均视公债为良好投资方式,由此债市呈上涨趋势。政府所发新债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债”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跌落,因传闻基金有着落而上升,因国民党不予承认而下降,其陡涨陡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担保有无。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注:如北平政府所发公债,整理案后,基金委托总税务司保管,其还本付息大权尽属总税务司。)也往往引起债券行市的变动。如安格联去职就引起价格下跌。另外,国民军定都南京后,政府对于各项内债,尚未有确切保障的表示,因此人心疑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国民党政府所发各债担保基金也由于公共保管、收支公开、信用较好而导致债市较为稳定。影响债信的其它原因,如市场容量的大小,还本抽签日期等,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债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银行业)经销债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国民党政府时期,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北洋政府时期发行6.12亿元,国民党政府从1927年到1936年期间发行了26亿元(根据千家驹先生计算)。这些公债之所以能成功地筹集,主要是由于债券价格低廉,能带来高额收益。在金城银行收益、开支和净利表(1917—1927)中,有价证券损益一栏内显示证券收益平均占利润总额的11.9%,有时高达20.61%。(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1927年,在军事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上海银行界肯于认购债券,是因为政府给予了极优厚的条件,虽然当时还没有贴现(注: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兑取现金,银行按市价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某一贴现率,然后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的承诺。1928年春,为了使政府债券能够更为顺利的发行,国民党政府采取了给上海银行家以公债贴现的办法,由此一个相当活跃的债券交易市场便建立起来,高额收益率使银行界乐于承销这些债券。如表1所示,财政部从1927年至1931年间所发行的公债平均利息率是8.6%。因为公债出售时的高贴现率,所以它的实际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杨格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32年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15%—24%,1933年为16.8%,1934年为12.4%,1935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为8.7%。

政府发行债券,名为十足发行或九八发行,实际上是按远低于票面的价格发行,使承购银行有厚利可图,并可利用这种债券买卖业务在市场上进行投机。金城银行自创立到抗战前20年中购买公债和国库券,始终是资金运用的一大流向。它自己也公开承认:“近代中国有价证券,以中央政府发行之公债、库券,担保最为确定……市场流通性也最大,故本行对于此种债券之投资,商、储两部历年均达相当之数。先就商业部而言,最近三年来(1934—1936),此项投资与本行抵押、信用两项放款总额比较,约等其1/6。”事实上,加上储蓄部的公债、国库券,这三年就分别达到27.15%,24.735%和26.28%(除了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外,金城银行比任何银行都大),抗战前夕更达到42.81%,比1927年增加了7.71倍,它购存的统一公债票面额占政府公债发行总额的2.88%。在金城银行账上,民国七年短期公债(1918—1919)和整理金融公债(1920—1922),按照它们的利息、折扣、还本付息年限次数及当时记帐价格平均计算(前者每百元78.05元,后者64.42元),前者年息为19%,后者高达23.5%。金城银行专设丰大号从事公债投机,所获暴利就更难以计算了。(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惺妨稀罚虾H嗣癯霭嫔?983年版,第12、13页。)公债不仅成为证券市场的热闹货,而且也成为借贷的筹码,引起银行信用的扩大。银行持有公债愈多,公债能否还本付息与银行的关系就愈大,银行与政府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愈深。

银行界成为债券的最大持有者,他们的交易活动对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银行家们凭着自己持有债券的能力操控市场价格,并从中谋利。因此,债券价格时常波动很大,公债买卖成为银行界流动资金的最大用途。

3.政府出售债券的债务收入。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出售债券的收益大约是50%—60%。例如,经济学家朱契认为,1927年到1931年间政府的收入只是公债发行的53.5%;千家驹先生认为是50.9%;而杨格则认为,1927年—1937年公债收入总量为普通票面价值的64%,后来他认为这一数字显然估计太高而进行了修正,修正值大约是1/2—2/3之间。总之,政府售出这些债券的代价是高昂的,其结果是使国家财政得以统一,银行业得以迅速扩张,并成为高额利润受益最大的行业。

三、国内市场的变动与债券价格波动

一般说来,如果商业振兴,商品交易活跃,投资于商业较容易获利。商业流转及信用需要增加资金,人们则倾向于投资商业,而卖出债券,这时债市价格必然下跌。如果商业不振,市场呆滞,有资者不敢投资于商业,商业周转及信用需要资金程度下降,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则债市价格必然上涨。1922年—1936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也显示了这一规律。

从金融市场看,由于债券的拥有者主要是金融界,那么,银根松,市场资金宽裕,利率下降,资金会相继投资于债券市场,债市价格必然趋涨。如果银根紧,市场需要资金,利率就会上调,持券者必然售出债券,以资周转,由此债市趋于跌落。各发行银行的纸币发行,其中一部分用债券作为准备,因此金融市场在银根紧迫时,就会出售公债作为现金准备,商业部门在银根紧时,用债券向银行抵押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售出债券,债市价格也因此趋跌。另外,市场利率的高低,金价的高低,对市场价格也都有影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利率,人们趋于存款生息,债价必落,反之亦然。金价的高低主要是影响关税的收入,由此影响债券价格。金价高有利于进口,而近代中国的关税收入,主要是以进口税为主,因此会影响到担保基金的收入。故自1930年实行关税征金后,这一影响逐渐减少。

从市场投机情况看,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与投机的关系很大。从1931—1934年债券交割比例看,1931年是12.4%,1932年为12.8%,1933年为3.6%,1934年为5.7%,五年平均约为11.1%。这表明人们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债券不是为了利息收入,而是为了追求买卖中的差价,由此可以看出投机交易量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从近代债券价格的变动看,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是证券收益率,任何投资者都愿意选择稳定性较强,风险较小的投资机会。当投资风险提高时,投资者要求的收益补偿提高,投资者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随收益的提高而提高,而风险越高投机性也就越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这一变化。投机盛行的客观原因之一是债券流动筹码不足。从1934年看,财政部直辖的债券余额约为98100万元,按价七折为68700万元。根据中国银行经济调查室统计,1932年上海银行工会28家银行所购置的有价债券为23900万元,其中虽然包含外债,但内债居大部分,到1934年可能增加一些,估计这时28家银行掌握的内债可能在26000万元左右。上海银行工会会员以外的银行和钱庄所购置的内债如果也按此数估算,银行届所持债券大约为52000万元。由此可见,不在银行界之手的债?挥?2700万元。假设国内商店、公司、学校团体投资内债以资生息或充当保证金的数额为5000万元,洋商购置数为1500万元,那么,在证券市场上流动的债券筹码仅有6000—7000万元。债券流动筹码之少可见一斑。(注: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在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由投机引起的价格变动,也是常见的。以美国证券投机为例,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家庭妇女、课余时间的大学生和火车上的乘务员都在炒股票,而公司股票每天都可能上升10%。人们尽可能从银行贷款炒股。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10月,股市突然崩盘,到年底,股价下降了1/3,到1932年,只有最高价位的1/6。当时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股价从1929年最高点的261美元降到1932年的21美元,声誉差的公司股票变得一文不值,由此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性大危机的开始。在市场经济早期,出现过1719—1720年以英国南海公司通过炒作股票进行金融诈骗而得名的“南海气泡事件”和法国以约翰·劳利用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炒作而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由此看来,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投机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投机本身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也有正反两方面。投机活动有助于发现价格,实现市场的均衡,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由此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当投资活动和投机活动结合起来时,实现良好互动,对经济的影响将是积极的。(注:吴敬琏:《构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而单纯的投机则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限制投机?κ钦と芾聿棵诺娜挝裰弧?nbsp;

四、其它非经济因素与债券价格波动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使农民流离失所,工商业不振,由此影响到金融业,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如1924年湘、直、豫大水,苏浙大旱,1934年各省旱灾,1935年大水,都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

2.政治局势。政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官员的变动,如:1923年2月总税务司安格联辞职引起1922年整理案项下各债券价格的波动。1927年安格联免职,引起债券价格大跌。1933年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去职,引起证券市场价格大的变动。因为政府官员的变动直接关系到政府对债券保管基金的态度,及维持证券信用的态度。二是战争的影响。由于战争,人心不稳,人们要提取现金以便迁移。金融业也需提取现金以保证提存的需要,由此抛出债券,市价变动成为必然。如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直奉战争、1924年江浙之争、1931年9月19日日本武装入侵东北,1932年日本进攻上海,无一不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

【参考文献】

[1]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

[3]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31卷第14号.

价格变动范文篇6

关键词:材料价格;会计计量;会计核算

企业的原材料价格因为市场上的各种因素导致其价格会发生波动,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因为材料价格增长或下降影响在进行会计计量时,会计计量不准确真实。这种不准确、不真实的会计计量活动会给企业带来实际企业利益的损失,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原材料价格下跌会导致企业经济利润的虚高,这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因此就这个问题展开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1.原材料价格变动现在及分析

1.1价格变动的概念。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原材料的价格代表这一种原材料在市场上的成交价格,也可以说是购买者愿意为此付出的价值。在市场上的角度来说当企业购买单位材料时需要的货币资金需要量增加,即材料价格上涨,当消费者购买单位原材料需要的货币资金需求量减少时,即材料的价格下跌。通常而言,购买单位原材料需要的货币资金量的变动被称为原材料价格的变动。1.2价格变动的原因。材料价格变动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水平改变、材料的供求关系、货币的价值。生产水平,材料的生产技术水平发生变动时,材料的价格也随即发生变化,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导致材料的产量增加,会使材料的价格下降,生产水平若发生下降,材料价格极可能增加;材料的供求关系,材料的需求与供给是导致材料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之,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市场会让材料的价格上升,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市场上的材料价格会下降,由于供求比慢于市场上的材料价格,这就导致材料的价格会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货币价值的变动,货币的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即商品价值量同时发生等方面等比例的变动,商品的价格不变。若两着中的任意一方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必然会变化;除了这几个主要的影响材料价格变动的因素之外还有市场的竞争情况,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等原因。

2.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2.1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会计信息计量会慢于材料价格变动这就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首先材料价格变动会导致资产计量湿疹,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计计量时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材料价格的变化就对会计的计量的基础产生了冲击,动摇了会计计量的根本,在会计报表上,材料价格的变动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上的计价成本,在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原始成本会低于编制会计报表时的市场价格,从而使资产计价少计,当材料价格下降时原始成本会高于编制会计报表时的市场价格,从而使资产计价过高。导致了企业利润的不真实,销售货物后结转成本时,结转按照会计账面价格结转,计量销售收入时却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这样的结果就是利润即是按现行价格计价的收入与按原始成本计价转销的费用成本相配比的结果。在物价上涨时,较高的现物收入与较低的原始成本相配,产生的利润较高,在物价下降时,利润计量结果亦反之。2.2对货币计量的冲击。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材料价格变动会对货币计量产生冲击。材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材料的价格发生增减变化,导致货币价值发生相对变化企业持有货币在不同时期个购买力不同,在会计时间内的材料,虽然在会计账面上有记载,但这种记载却是不真实的,没有丝毫的有用价值,丧失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可比性和综合性,对货币计量冲击的具体表现为,物价上涨时导致购买力的损失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

3.提出的改正意见

3.1采用合适的会计制度。材料变动对会计的影响主要是实际计量与账面计量的不符,主要体现在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上。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会计计量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指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通俗来讲就是对于先进的材料先出去,当一个企业进行生产成本核算时,对于首先进入企业的先进行核算。也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其理论原理是减少企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资产与目前会计的差额,从而达到目的。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度雨折旧年限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折旧提前调节,但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对企业造成不同的影响,在进行纳税时会增加企业的纳税调整工作。3.2进行会计调整。进行会计调整就是企业内部通过设立一个辅助科目或者辅助账户,将实际与账面之间的差距通过设置的科目进行调整,从而消除影响的方法。通俗而言就是设置一个辅助账户,实时调整会计的账面价值,在采用原来的计量方法时,原有的会计只是将财务事项进行简单的数学处理,而不考虑他的其他注意事项,这样就会导致得出的会计数据与真实数据不相符,因此设立一个会计科目进行调整,通过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式消除价格变动对其的影响。

材料价格变动在市场中普遍存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企业的成本核算要求就严格。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传统的会计计量受到冲击,通过设置辅助账户进行调整可以修正错误。如何再进一步消除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将会是会计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刘桂华,曾铁刚.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信息,2007(04):92.

价格变动范文篇7

当前化肥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化肥价格监测数据来看,去冬今春化肥价格一路攀升,近一个月尿素批发价上涨在100元/吨左右,如四川“美丰牌”尿素*年2月份到货进价为1750元/吨,*年3月下旬进货价为1900元/吨,九化尿素2月份到货进价为1730元/吨,3月下旬进货价为1830元/吨。从零售价格监测数据来看,目前化肥价位并不高。以前农民有储肥的习惯,现在农民购肥观念有新的变化,大部分都集中在用肥高峰期购买,购买化肥上半年通常集中在4月上、中旬。由于还未进入用肥高峰期集中购肥季节,市场销量还未放大。销售的大部分为冬储调进的化肥。目前的零售价格是:尿素销价与进价持平,复合肥与去年同期相比稳中有降,磷肥、氯化钾、碳铵与去年同期持平。但这里面潜藏着价格上涨因素:一是进货价格上涨较多,有些尿素品种购销倒挂。二是需求高峰还未到。目前1800-1850元/吨左右的尿素销售价格,底气不足,经销商无利可图,显然难以维持。

近期其他部分省化肥价格情况

近段时间山东尿素出厂价格一直维持在每吨1680~1720元左右。

安徽省尿素出厂价格仍保持在高位,出厂价格维持在每吨1700~1730元左右。皖南地区尿素零售价格为每吨1800~1820元左右。

黑龙江省4月中旬左右才开始用肥。尿素主流批发价在每吨1850~1900元,有淡储任务的经销商减少出货,但当地近期出现运输紧张的情况。

化肥价格上涨的原因

产生化肥价格(主要是尿素)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大型氮肥企业尿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化肥淡季商业储备不足,不能更好地缓解化肥年产季销的矛盾;三是地区供应不平衡。*作为籼稻主产区,氮肥生产企业较少;四是对列入中央定价目录的大型氮肥企业尿素出厂价上浮幅度由10%提高到15%。五是有些厂家及经销商违反国家价格政策哄抬化肥价格。

建议

1、认真落实好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工作缓解化肥年产季销的矛盾。鼓励县级供销社农资部门积极参与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扶持;

2、在增加大型氮肥企业的选点布局上,应对*这样的粮食主产区给考虑;

价格变动范文篇8

一、价格协商机制

本办法所称的价格协商机制是指在市场主要副食品价格异常波动期间,由经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会商,与指定的副食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协商确定主要副食品协商批发价和协商零售价。批发企业必须按照协商批发价向零售企业供应副食品产品,零售企业不得高于协商零售价销售主要副食品。零售企业进货价格高于协商价格时,价差部分由经营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所指的主要副食品包括:粮食、食用油、蔬菜、猪肉和禽蛋。实施协商价格的品种依需要进行调整。

三、实施原则

在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在必要时通过实施价格协商机制,加强市场调控力度,平抑主要副食品市场价格,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四、部门会商制度

建立应对市场主要副食品价格异动部门会商制定,会商成员部门包括:县经贸局、物价局、财政局、工商局、统计局等部门。县经贸局负责牵头各成员单位定期会商,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信息共享,密切关注主要副食品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及时研讨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向县政府提出启动的政策建议。

五、价格协商机制的启动和终止

当市场上主要副食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可能时,各会商成员部门组织会商,提出启动价格协商机制的建议,经县政府同意启动价格协商机制。经市场监测,市场上主要副食品价格异常波动消失,市场价格趋于稳定时,县经贸局负责牵头组织成员单位会商建议终止价格协商机制,经县政府同意,终止价格协商机制。

六、会商制度成员单位职责

(一)县经贸局

1、负责确定参与价格协商机制的副食品基地企业和零售企业名单;

2、负责协商相关基地企业和零售企业,确定协商批发价和协商零售价;

3、协助财政部门做好政府财政补贴的具体测算工作;

4、负责安排主要副食品的应急生产、组织货源、调拨分配等供应保障工作。

(二)县物价局

1、负责对主要副食品价格异动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和分析以及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成本调查工作;

2、协助经贸部门拟定协商批发价和协商零售价标准;

3、负责组织市场价格监督检查,查处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扰乱副食品市场价格秩序的不正当价格行为。

(三)县财政局

1、负责做好政府财政补贴的具体测算工作;

2、负责保障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的投放和监督管理工作;

3、协助经贸部门拟定协商批发价和协商零售价标准。

(四)县统计局

负责提供涉及副食品的生产、供应、价格等有关统计数据。

(五)县工商局

1、负责加强市场监管;

价格变动范文篇9

服务价格是居民消费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测近十年的服务价格指数,可以发现2006至2015年期间石家庄市服务价格水平变动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据其涨跌情况可将其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2006-2008),服务价格逐年下行;第二阶段,(2009-2011)服务价格快速上涨;第三阶段,(2012-2015)服务价格涨幅稳中收窄。此外,根据服务价格原始数据变动趋势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相同阶段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结合相应时期的经济形势和政策方针,我们发现服务价格是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第一阶段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快速上升,通货膨胀严重,此时服务价格减速下行,呈现出与高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反的变动趋势,以缓解该时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高涨的紧张情况。2006年,服务价格上涨2.1%。在服务价格的57个基本分类中,6个基本分类价格上升,其中景点门票、长途汽车票、理(烫)发以及私房房租分别上涨79.8%、30.5%、16.5%和15.0%,涨幅较为明显。此外,7个基本分类价格下降,其中保险费、飞机票和技能培训费降幅较大,降幅分别为16.5%、14.3%和11.9%。2007年,服务价格下降面扩大,价格下降的基本类别由上年的7种变为9种,且降幅较大,汽车保险费和美容分别下降21.8%和17.4%,车辆维修服务费下降13.0%,当年服务价格总体由升转降,降幅为0.1%。2008年,受大环境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普遍上涨。服务价格上涨面扩大,但涨幅多数控制在10.0%以内。在下降的基本分类中,衣服清洗下降20.0%,飞机票降幅为12.7%,降幅较大。受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当年服务价格下降0.3%。

(二)第二阶段

受前期出台政策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于2009年迅速回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石家庄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切实发挥《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的引导作用,加快中部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东部工业聚集区建设,提升西部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旅游业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期间,服务价格逐年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扩大,石家庄经济保持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2009年,共27种服务基本分类发生价格变动,具体表现为“21升6降”。其中,服装缝纫价格上涨22.1%,公房房租上涨11.6%,暖气收费价格上涨15.8%。受2008年房屋贷款利率连续下调影响,2009年房屋贷款利率降幅达34.5%。2010年,57种服务基本分类的价格呈上升或持平状态,其中21种基本分类价格上涨,其中飞机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达到24.3%。此外,2010年10月份,石家庄市进行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大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小幅上调,医疗保健服务类价格上涨1.2%。2011年,58个服务基本分类中有26种价格上涨。受房屋租赁市场活跃、房屋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银行利率折扣优惠减少等因素影响,该年住房租金类价格上涨15.0%,自有住房类价格上涨9.9%。另外,洗浴价格上涨36.0%,清洗价格上涨28.4%,家庭服务上涨23.4%,修理服务价格上涨13.6%,以及健身活动价格上涨11.8%。

(三)第三阶段

石家庄市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机遇,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幅增加,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石家庄市经济发展随国家经济大形势一同进入新常态,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调控下,居民消费价格和服务价格走势均呈现出平稳下行之势。2012至2015年服务价格涨幅分别为2.9%、2.2%、1.3%和0.6%。本阶段下降面持续扩大,2012年“20升1降”,2013年“14升6降”,2014年“14升8降”,2015年“13升9降”。2012年学前教育、清洗、理(烫)发类价格涨幅分别为42.1%、29.8%和17.7%,私房房租上涨13.8%;2013年车辆修理服务费和停车费价格分别上涨30.7%和18.7%;2014年家庭服务上涨14.2%,车辆修理服务费上涨17.3%,景点门票上涨13.1%;2015年宾馆住宿、洗浴同比分别下降了15.8%、11.0%。其他服务价格波动幅度较小。

二、服务价格水平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

为进一步验证服务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之间的关联程度,本文选取以2000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服务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散点图中点的分布近似一条直线,因此我们认为服务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进一步计算二者相关系数大于0.96,说明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且p值等于0.000008830 ,远小于0.001,拒绝原假设,服务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二者显著相关。

三、保持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的相关建议

由于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能够较大程度地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为了保持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稳妥出台服务市场改革措施。我国目前的社会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推进服务市场的各项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为了平稳有序地推进服务市场改革,应该找准市场与民生的平衡点,使得改革得以温和有效地进行。(二)强化服务价格监督检查机制。政府应当逐渐完成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身份转变,让市场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法规,严格规范各类价格行为,强化价格监督机制,有效应对非正常价格波动,严厉打击违法定价和垄断行为,做到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部分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服务价格, 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来加强对其服务价格的调控和引导, 以维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三)加速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之余开始更加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服务消费的支出占比也明显提高。政府应加强对新兴服务业的支持和引导, 以推动消费升级,拉动市场需求,吸纳劳动力就业,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步提供动力。

作者:谢明烨 位书贤 冉红 单位: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

参考文献:

[1]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2015)[Z].石家庄市人民政府,2006~201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5.

[3]国家统计局.流通和消费价格统计报表制度[Z].2005,2015.

[4]张化中,林冬珍.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分析及预测[J].中国物价,1993(08).

[5]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组.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价格平稳运行[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262.

[6]李爱国,吴槐庆,赵全新.对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实施有效监督[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318.

价格变动范文篇10

1.1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在一般情况下,在商品价格上涨时,购买者的需求量会相对减少;反之,在商品价格下降时,购买者的需求量也会随之而增加。就比如说,在商品降价或者在打折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顾客前来选择并购买,增加需求量,但也会有消费者觉得降价的商品在以后可能还会有持续下降的空间,就会暂时不考虑购买。相反,对于价格上涨的某些商品,有的消费者会觉得在以后此商品还会有增值空间,也可能会选择购买。对于这种情况,只能根据消费者本身的消费心理对商品的价格做出判断。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必定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1.2不同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同。从影响程度来看,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商品价格的变动通常对生活中的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比如,在食用盐或者粮食等生活中的必需品价格上升时,通常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快速减少,因为这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必需的食品。但对于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就相对较大。比如,用空调来举例,就算是供大于求,但它的价格也不会比一般的普通电扇更便宜。价格的变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最终还是由价值来确定价格的。其商品的价值越高价格就相对较高。反之,商品的价值越小价格就相对越低。一般普通的电扇消耗的社会劳动时间比空调消耗的社会劳动时间要少,这就可以得知空调的价值就更大,当然也不会比一般普通风扇的价格便宜。因而,在此类既高档又耐用的商品有很大尺度下降的时候,消费者就一定会对此类商品的需求量快速增加。1.3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在市场上,如果有两种相近或是相同的商品存在,而他们其中任何一个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那么,就把这两种商品称之为相互替代品。比如,风扇与空调;飞机与火车;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在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下,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但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则会消费另一种商品,从而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在生活中,如果一定要某两种商品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需要的话,那我们就把这两种商品称之为互补商品。比如,汽油与汽车;羽毛球与羽毛球拍;墨盒与打印机。在两种商品可以有互补关系的情况下,其中任何的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该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不仅会减少,另外一种商品也会受此影响,导致需求量跟着减少。在这里就拿汽油与汽车来举例,假如汽油价格上升,那么汽车的销售量一定会减少,相反,假如汽车的销售量增多,那么汽油的销售量也一定会随之增多。

2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

2.1调整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格变动的同时也影响着商品的供求量,那么在生产商品的同时,还应根据该商品的消耗速度与人们的需求量进行生产。有的商品消耗速度特别快,从而导致需求量也随之增多,很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那么对于这种商品如此畅销的情况,就应该对此商品生产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及时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以达到人们的需求。有的商品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是经常能够使用得到的,消耗速度有相对比较慢,生产量又远远大于人们的需求量,那么对于此类商品就应该及时把生产规模压缩,减少产量。由此可以看出,影响生产对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关键是商品价格的变动。2.2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适销对路指的是商品的特征使消费者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得到满足,那么要想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就必须要有品牌意识,适应市场的变化。随着价格的变动同样能够研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有这样商品在市场上才会有一定的优势。

3结语

在目前学习的高中经济学中,对于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了解到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懂得了其影响因素是供求关系与其他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市场形成价格,同时价格与供求量也在相互影响着彼此。以上就是本文对此内容的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