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十篇

时间:2023-03-16 19:42:11

大学生消费

大学生消费篇1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开始反思。在消费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生态消费观并践行生态消费。生态消费观是倡导消费者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事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提倡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并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生产模式发生变革,进而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消费理念。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1]

一、大学生养成生态消费观的必要性

(一)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生态消费观重视人的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可以开拓人的心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有助于大学生发展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达到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同步发展,避免成为单方面发展的“单向度的人”,最终成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二)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是大学的基本追求之一。和谐的校园应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园生态环境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等内容,但现在有些大学出现了一系列因为消费问题而导致的不和谐局面:学生贫富差距及其不同的消费观和消费能力,造成这些学生之间的冲突和隔阂;甚至有少数学生因膨胀的消费欲望暂时得不到满足而走上盗窃、欺诈等违法犯罪道路,既毁了自己的前途,也恶化了校园的人文环境;还有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不健康的消费观容易使大学生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同学之间,甚至恋人之间,都是以金钱为支撑的,人与人的关系脆弱得不堪一击。在生态环境方面,虽然一般的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清洁整齐,但这并不全是大学生自觉自为的结果,而是大量的工人和管理人员辛勤劳动换来的。

(三)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大学生很快就会进入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和建设者,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他们还是生态消费思想的有力传播者,通过他们的示范效应和广泛宣传,将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消费观的形成;另外,他们将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担当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他们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也将影响下一代,因此,大学生如能养成生态消费观,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二、目前大学生生态消费的概况

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消费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节俭、耐用、实惠等传统消费价值取向已逐渐被新潮、变异、个性化等现代消费价值取向所取代。他们在消费观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追求个性大学生是现代青年的精英群体,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敢闯敢为,个性张扬,表现在消费观上就是喜欢追求个性品位,从众消费的习惯已逐渐被摈弃,往往喜欢通过所购物品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2.追逐时尚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新事物好奇、敏感、乐于接受,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容易成为时尚的追随者。很多大学生希望通过新潮、时尚、超前的消费来表现自己青春的活力,展现自我的能力,展示自我的人生价值。

3.喜欢攀比由于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条件参差不齐,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有天壤之别:“奢侈型”学生出手阔绰,喜欢购买名牌、请客“买单”;“自给型”学生不定期购买中档服装,部分有一定能力的购买中档手机;贫困学生比较节俭,但攀比之风又使这个群体容易心理失衡,于是有人频频向家人要钱,有人常常向同学借钱消费,甚至极少数自制能力差的学生为此走上偷窃犯罪的道路。这个群体成为校园内最大的畸形消费群体,呈现出消费观念超前和消费实力滞后的特征。

4.享受生活由于受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是多元化的,享受生活成为指导他们消费的全新观念。加上远离父母,在生活方面无人监督,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于是有部分大学生开始用钱买快乐等等。

在这种消费观指导下,大学校园也就出现了一些非生态的消费行为和现象:

1.从消费数量上看,高消费现象较普遍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受几代长辈的宠爱,加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要穷不能穷孩子”思想,家长们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也会给孩子提供较好的经济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大学校园里有这么一段顺口溜:“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才起步,两三千元能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高消费的严重程度。

2.从消费结构上看,明显存在不合理分配大学生作为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其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家长,而家长给他们的钱主要是用于基本生活消费和基本学习支出,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的钱并不是这样支配的。据统计,大学生的“温饱”消费只占30%左右,用于购买高档服装、名牌烟酒、化妆品等享受性消费高达65%左右。[2]在大学生中,人情消费不断增多,过生日、得奖、评先进等都要请客;同学之间攀比消费普遍存在。此外,很多大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易出现冲动性购物,另外现在网上购物十分方便,网上商品形形,对消费者的诱惑极大,因此盲目消费现象越来越多。

3.从消费结果上看,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吃过多少苦,不能真正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学食堂的泔水桶中总是堆满了没吃完的饭菜,有的甚至只尝过一两口就被倒掉了;还有宿舍的垃圾桶中一次性碗筷居多,教室的垃圾桶中总是堆满了装早点的一次性袋子等。这些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而且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三、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养成的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开展系统的生态消费教育生态消费教育是以提高消费者的素质为宗旨,通过系统的传授生态知识、生态消费知识、消费伦理、生态伦理等内容对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的形成和文明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消费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生态消费并可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的消费思想和非生态的消费行为。在生态消费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强调几点:一是适度消费。它要求我们以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标准,而不是鼓励对物质资源的无止境占有,过度消费既有害于自然生态,也有损于健康。二是积极参与绿色消费。在消费过程中,应当自觉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三是教育学生有钱也不能随意消费和浪费。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具有环境道德意识的大学生,不但要保护自然环境不受侵害,而且还应珍惜资源,在当代人公平地享用资源的同时保证子孙后代拥有同样的资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相对滞后,开设此类课程的学校不是很多。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把消费教育内容落实到教学规划和体系中,有相关专业的学校可以把《消费经济学》、《消费伦理学》等课程作为必修课,一般的学校可以把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起来。即使没有能力开设这类课程的学校,最起码的也要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生态消费教育的一个主渠道,尽可能地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消费知识,提高他们的消费道德,对自己的消费进行有必要的约束。#p#分页标题#e#

(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消费环境高校学生主要的活动地点是校园,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校园生态环境需要学校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对校园周围做必要的治理,消除不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从而减少大学生的一些不健康消费。其次,高校要利用校内各种宣传工具,如报刊、电视、广播、校园网络等全面介绍国情,在不断增强大学生国情认知的过程中,培养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消费教育活动,如相关的演讲比赛、研讨会等,还可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贴上类似“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口号或标语,形成浓厚的生态消费氛围,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应倡导一种平等的生态消费意识。校园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消费也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贫困生与其他大学生是一样的,不应因为贫困而受到嘲笑和歧视。他们在发奋读书的同时还要忍受生活的考验,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因此,要提倡学生之间互相关爱,平时多交流,跨越贫富对比的“隐沟”,构建健康平等和谐的生态消费环境。

大学生消费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消费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之一,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状况会影响着当下社会消费状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为规范大学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消费和谐发展,文章试图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问卷题目说明

问卷题目设计涉及大学生消费来源、月消费数额、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多维度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二)调查问卷调查说明

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90%。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和月消费数额调查分析

第一,据大学生消费来源调查数据显示,84.44%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给予,10%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勤工俭学或者自主创业所得,5.56%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通过其他方式,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来源虽有多种途径,但超过八成的学生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

第二,据大学生月消费数额数据显示,12.22%的学生为500元以下,51.11%的学生为500~1000元,24.44%的学生为1000~1500元,12.22%的学生为1500元以上。大学生不同的消费水应出不同的消费主体情况,一是生源结构,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农村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有的学生来自城镇,城镇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二是家庭经济情况,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反之,家境相对宽裕的学生消费水平较高。从调查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

第三,据大学生月消费结余数据显示,60%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22.22%的学生月消费没有结余,17.78%的学生月消费不一定有结余。月消费有结余与否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学生消费来源数额的多少,若月消费来源数额比较大,则结余的可能性较大,反之亦然;二是学生个人消费行为,若有消费计划、勤俭节约行为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的几率较大,若消费无计划、不节俭的学生月消费结余的几率较小。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第一,由大学生消费记账行为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对所有消费支出基本有记账习惯,36.67%的学生对一些比较大额的消费支出有记账习惯,38.89%的学生很少有消费记账习惯,13.33%的学生从来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消费(所有消费、大额消费)记账的习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少有或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

第二,由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表示崇尚节俭的消费行为观念,35.56%的学生表示比较节俭,45.56%的学生表示既不节俭也不浪费的,7.78%的学生表示消费大手大脚。大学生消费观念各不一样,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行为观念。

第三,由大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调查数据得知,14.44%的W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大型商场、大型超市,7.78%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专卖店、特色店,31.11%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网店,即网络购物,46.67%的学生没有特定常去的消费场所。大学生消费场所不一,但网店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第四,由大学生消费商品时的注重点调查数据得知,52.22%的学生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即质量和功能,5.56%的学生注重商品品牌,注重商品外观和商品价格的学生均为21.11%。超过一半的学生消费商品时注重的是商品的实用性,注重功能属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消费来源结构分析大学生经济来源途径

大多数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家庭,少部分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其他途径,这是因为学业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以学业为主,一方面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之上,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途径少,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能力不强,也有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得到生活主要消费。

(二)从月消费水平及消费是否有结余看大学生消费观念

根据当下消费价格水平和校园物价水平,以及学生开支所需,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总体合理,六成以上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观念,没有出现入不敷出情况。

(三)从消费记账行为和消费观念看大学生理财意识

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有记账习惯,做消费记录和消费计划,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凸显理智的消费理念和理财意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理财智慧。

(四)从消费场所和消费商品注重点看大学生消费特征

首先,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和电商飞速前进,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捷,多个消费场所对比之下,网络消费已然成为学生青睐的消费领域。其次,学生虽然是时代潮流的代表,但是由于受实际生活条件的影响,并未一味追求品牌、特性、不在乎价格,消费商品时多数学生依然更加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四、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状况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上文调查数据及相关分析,为构建大学生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文章做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增强自我独立意识,崇尚勤俭节约作风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应增强独立意识,尝试参与社会实践,尝试参加社会兼职,获得酬劳,一来可以减轻单一的家庭给予的经济压力,二来可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减少无谓的消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二)培养科学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消费行为习惯是学生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的重要部分,而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需要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有效教育,社会健康的消费环境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良好修为。

(三)学习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方法

学校可开设理财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财方法和理财知识,从日常生活开始,着手个人理财。

参考文献

[1]徐妍,庄轩.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以新疆高校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7(1).

[2]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大学生消费篇3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2005年秋,我们在安徽淮南组织了一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抽样调查,选取安徽理工大学和淮南师范学院一至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学生分布于东、中、西三个区域。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95.2%。此次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年级、家庭年收入及家庭所在地区,学生的消费支出水平及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几个方面。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消费收入单一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收入主要来自家庭、贷款和勤工俭学三大渠道。样本显示,约96.3%的同学把家庭供给作为消费的主要来源,占其消费总额的92%,家庭收入越高,对大学生提供的数量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的消费收入越高,大学生的消费收入与家庭的收入呈正方向变化。由于家庭收入存在地区、城乡等差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同时反映了这一差异,其中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学生消费收入要明显高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来自于勤工俭学,约占大学生总收入的11%,有极少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消费收入完全依赖于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开支,有的学生同时兼任几份家教,并利用空闲时间到街头散发传单、推销产品,在调查中显示,约48%的学生为了增加消费收入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贷款是少数大学生收入的另一渠道,由于贷款数量和名额的限制,只有少部分符合条件的学生能够得到贷款资助。

2、消费支出层次化。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呈现多层次性。其中月支出额在300元以下的占6.26%,有2.42%的学生支出高于1200元,大部分学生的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00~500元和500~800元之间,两者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47.78%和39.44%。调查中显示,面对消费支出的层次化,不同消费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70%以上的同学对于自己目前的消费状况表示不太满意,尤其消费水平低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经济条件差,不能与他人礼尚往来,面对时尚产品没有能力购买而觉得低人一等,由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少部分高消费水平的学生表示很满意自己目前的消费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经济困扰,可以跟着潮流走,在精神上无忧无虑,相对低消费水平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很轻松;还有部分消费水平不高的同学表示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消费状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谓的攀比和消费上,因此也很少经济上的心理负担。

3、消费结构多样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支出单一地用于学习和生活的消费方式,转向了多样化的消费,尽管生活和学习消费仍然占支出的主要部分,但用于交往、娱乐、旅游和健身等方面的费用有较快的增长,其中女同学用于美容及化妆品的支出已占支出的较大比重,并且用于非生活消费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呈现日渐增长势头。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局面,大学生用于提高自身素质的花费也在日渐增多,这是近年来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用于各种资格证书和技能培训的费用约占支出比重的8%。此外,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他们使用的物品上,在校大学生的手机普及率不低于60%,电脑拥有率也在30%左右,12%的人拥有PDA,24%的人拥有MP3,高档消费品也渐渐进入大学生的消费中,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一些名牌产品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追求时尚,超前消费。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的潮流。

2、贪慕虚荣,攀比消费。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时尚的“消费主义”也日渐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少估量的影响。在西方推崇物质消费、追求享乐、及时行乐思想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少同学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在日常消费中,常不顾自己家庭条件,为满足虚荣心,使用时尚电子产品,追求个性化,超前消费,购买高档名牌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发生了盗窃行为,有的大学生甚至把消费,享用物质财富的多样化作为彰显个性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而走入消费的误区。

3、激情冲动,非理性消费。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初次自行支配钱财,理财能力较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到其他因素冲击而改变消费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现代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的途径,媒体通过制作大量形象和信息,向大学校园传递着外界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常使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不能够真实地认识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跟随着媒体创造出的新潮流亦步亦趋,在消费上失去应有的判断力,造成很多非理性的盲目消费。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消费观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消费目标、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涉及整个消费活动各种因素的一种价值判断的态度。消费观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面对着传统与现代消费观的冲突,产生了很多困惑,在消费中出现许多误区,社会、家庭和教育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为大学生的消费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要加强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的认识。

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消费不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过程,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无论你是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因此,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非常重要。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时,首先应该积极呼吁媒体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作科学健康的消费宣传。据调查,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媒体,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主渠道,成为联结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桥梁和纽带。媒体把外界的消费信息毫无保留地传输给了大学生,但是,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稳定,易于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盲目消费。因此,要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消费的社会氛围,必须呼吁各种媒体宣传正确、积极、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同时,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媒体“创造出的新消费”、广告中虚构出的消费需求与自我需要的界限,辩明媒体诱导下的通过物质消费以彰显个性的误导,分清基于需求的消费和基于欲望的消费,正确进行消费决策,不被流行所诱惑。

明确消费是为了健康的生存,消费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不能被媒体所左右,人的消费应该具有理性,更多的无谓消费并不等于自身价值的提高,要引导大学生控制消费的冲动性和被动性。其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为孩子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子女提供正常的消费支持,这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经济支柱,可以免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要掌握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内容和结构,对于大学生的消费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大学生做好预算安排,并及时纠正一些消费误区。家长要转变“无私奉献”的无遏制供给观念,适当提供给大学生的消费,同时,还应该把上一代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言传身教给子女,切忌自己平时消费时大手大脚,无预算,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帮助子女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消费篇4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往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或非健康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花钱无计划,理财能力薄弱。当前,大学校园里流行着一个称呼:“月光女神”。“月光”一族不仅每月都把钱花光,没有任何积存以备不时之需,而且由于花钱的“大度”和“无度”,常常是前半月“挥洒自如”,后半月“稀饭馒头”。“月光”一族反映的就是无计划消费现象。另据调查显示,仅31.6%的大学生有每月的消费计划,其余则没有计划;这就暴露出大学生消费计划能力和理财能力的缺乏。

(二)人际交往消费比重过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可以从三个部分来分析:一是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二是与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三则可以称为“恋爱消费”。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通讯费用里有一部分是必需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浪费在不必要的闲聊中了,即通讯费用已成为大学生消费中颇有分量的一部分了。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中,日常消费所占比例在下降,而用于人际交往的费用不断增加,甚至有每月消费额的1/3左右被人际交往消耗,包括通讯费用、人情应酬等。同时,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坠入爱河”,大学生的恋爱消费是步步高升,有约六成的大学生已经感觉到恋爱消费偏高。

(三)消费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在消费结构中也同样存在问题。由于人际交往消费的增多,加上消费的无计划性,必然导致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按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额为400元计算,其中,月平均伙食费支出230元,占月平均消费的57%;生活用品支出27元,占月平均消费的6.7%;通讯费支出41元,占月平均消费的10.1%;课外书籍支出25元,占月平均消费的6.2%;社交娱乐支出41元,占月平均消费的10.1%;交通费支出21元,占月平均消费的5.2%;服装费用月均支出比重,男生为2.6%,女生为13.1%。由此可以看出,伙食、生活用品和交通等必需的开销占了约70%,剩下的30%中只有6.2%是课外书籍,其余都用在了娱乐、通讯、服装等方面。

二、产生大学生消费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消费观上存在偏差。消费观是指构成消费选择和决策的主观形态,它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与人们的其他价值观一样,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在这种评判标准的指导之下,人们避开不利的、消极的、价值判断为不接受的商品或消费行为,而去追求积极的、价值判断为美好的商品或消费行为。它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状况、个体品位和人文精神。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消费观是其人格、道德和精神的体现。当今大学生没有把节约储蓄奉为信条,而是注重消费、倡导消费。调查显示,在对待“消费”这个问题上,现在大学生持“有多少钱用多少钱”态度的占10%,持“消费占主导略有储蓄”态度的占51.8%,持“消费收入成正比,不盲目节省”态度的占33.4%,持“保证温饱剩余储蓄”态度的占4.8%;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对消费只要求温饱,其余的钱用于储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以消费为主导,注重消费。

(二)社会化过程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消费又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高层次的消费需要是个人社会化经历的结果。大学生社会化包括社会教化和主体内化两个基本方面。内化是指,“大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社会学习和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社会价值、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己稳定的价值和行为反应能力”。由于大学生缺乏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合作能力较差,主观与客观需要的不协调性等,造成内化能力较低。如,模仿学习的机械性、角色扮演的失调、主观认同的矛盾性以及缺乏自我强化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其结果必然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

(三)社会不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人思想的内核,决定着人的追求,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由于不同的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表现在消费中,就是具体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从而也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消费行为。从调查来看,大学生中的高消费群体就是遵循着享乐主义价值观。他们追求高消费,贪图物质享乐,赶时髦等畸形消费。有的同学经常成双成对地出入歌舞厅、麦当劳、肯德基等场所,经常与老乡好友出入饭店和酒吧。同学们戏称这一部分大学生为“校园贵族”。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家长在经济上竭尽全力、尽其所能资助子女的本意。

(四)市场化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市场化对消费需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市场化促使满足消费需要形式的转变。第二,市场化既导致消费需要的大众化,又导致消费需要的异质化。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人们选择范围的扩大,因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也开始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市场化导致大众化市场的形成,使消费需要常常以大众化的形式出现。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一些商家通过市场化作用,利用种种手段,包括广告、公关和促销手段来吸引大学生消费,从而挑起他们的消费欲望,刺激他们的购物激情。

(五)家庭对子女消费的影响。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这是指由于每一个家庭都属于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由此形成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这些具有家庭特色的消费习惯及观念,会在日常消费行为中由上一辈潜移默化地传给后代子女。当青年一代脱离原有家庭独立生活时,必然带有原来家庭消费特点的烙印。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一定会受到其家庭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一些家长在其子女上大学前,在花钱方面往往是严加管束,而当子女进入大学后,便成为父母的骄傲和希望,父母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又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在经济上也尽量保证大学生子女的开销。

三、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对策建议

(一)将健康消费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当前,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恰恰说明我们在上述三个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尽快缩小这一差距,必须将健康消费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首先,要将健康消费观教育纳入价值观教育体系之中,进一步强化“八荣八耻”教育。其次,要将健康消费行为教育纳入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系之中,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最后,要将健康消费课程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在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还要着力增强他们的理财素质。

大学生消费篇5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主流;改变

一、前言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千万,位居世界第一。他们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购买能力的滞后,使得他们的消费观呈现出不同一般的发展趋势。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极易受家长、老师、同学及社会其他成员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于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大学生消费习惯中存在的为题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有关同时也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体现为:

(一)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一刻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应该承认,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二)“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

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最后,良好校风的建设也会为当代大学生良好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思想上改进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根除浮夸风,奢靡风等不良风气的漫漫长路还需做很多努力。

三、针对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建议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他们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但又未能完全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能力的不足使他们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他们受社会的影响很大,难免在消费上存在一些非理性的,不切实际的行为。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了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财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这需要校方、家长、社会各界以及学生自身以及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一)校方

若要让大学生在消费观念的塑造等方面有质的飞跃,最主要的就是思想教育了。中国至今的基本国情仍然是处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差距。让所有的大学生认清楚当前的基本国情实则也是重中之重。其次,在大学的相关课程中增设学生理财课程也是必要的。

(二)家长

现在90%的大学生依然依靠父母,父母仍然是大学生的“金钱来源”。90后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宝,长辈们的心头肉,所以学生浮夸攀比等不良的消费习惯一方面同所处社会环境有关,实则同家庭教育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的金钱支持应更加合理化,不应对子女有求必应。每月规定孩子的消费金额,如果有特别需要可以予以额外支持。

(三)社会各界

现如今社会奢侈风、浮夸风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扭曲都有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作为一种大环境更应被人们所重视。将范围缩小点,大学校园这个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小环境的风气也应由老师以身作则,同学生共同努力塑造。

(四)学生

无论是校方、家长还是社会各界,他们采取的措施都是客观的,只能对学生的改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学生的自身认识才是最为主观的改变,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是最基本的,同时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是必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不过分攀比是炎黄子孙应该做到的。

四、总结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应当把经理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而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习惯不仅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校园人际关系,增加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因此,对当前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四有“新人”,无疑是迫在眉睫的了。关注在校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和把握他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的心里特征和行为导向,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满足他们的合理消费愿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议和进步。

因此,这是一个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2月.

[2]林顺才、吴淑娇.透视大学生消费项目[N].闽南日报,2005 .

[3]杨波.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社会反思[N].解放日报,2005 .

[4]陈熙鹤、黄理松.当代大学生消费:多彩中带隐忧[N].广西日报,2005 .

作者简介:

大学生消费篇6

(一)理性消费指导基础类消费

当前大学生在生活基本需求及基本生产资料方面的消费基本能够以理性指导消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首先以价格和质量来衡量产品的好坏。中国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来自于家庭收入,而依靠自身的努力所得只是作为个人消费的补充。因此大学生们每月可支配和可消费的资本是固定的。而这部分资本主要是用来支付基础类的消费,比如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在基础类消费层次大学生群体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都以理性消费的方式为主。

(二)发展类消费层次呈现两极分化

大学生的发展类消费主要体现在学习类附属品、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由于消费来源的单一性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成为消费呈现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数码产品、电脑、手机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据调查,在发展类消费层次大学生的消费花销可有上百倍的差距。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分化的产生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差距,从而也导致了大学生活消费中的两极分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的时期,出现这样的分化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但我们应该相信在党和国家的不断努力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随着和谐社会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经济分化的局面会不断得到改善,反映在消费观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也会消除。

(三)注重智力投资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大学阶段一些大学生为通过英语考试、考研深造和资格证书考试成批量地买回参考书。这些方面是大学生自主地为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所做出的选择,因此在消费上也显得“出手阔绰”。

(四) 经济独立意识较差,缺乏理财意识

当代大学生缺乏理财的意识,对于月度及年度的消费没有计划,消费的行为主要依靠家庭每月供给的资本数决定,不去制定消费计划,没有储蓄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中的不合理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大学生群体中的大部分消费还都是趋于理性的,但是,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年期,各种心理特征正处于发展完善期,同时缺乏社会历练,对社会没有深层次的认识,所以,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及周围群体的影响,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稳定性差。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及思潮的影响,当前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于演艺明星的追逐趋之若鹜,有些人甚至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过分的迷恋明星的个人魅力和生活方式,对于明星的穿着打扮及代言的产品,不论自己是否需要,自己的经济能力是否能够承担,都会义无反顾的购买。二是大学生也容易受周围群体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基本上都是过着集体生活,同宿舍人的喜好和习惯也会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有些大学生为了迎合同学,而和同学消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产品。这两种思想和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导致了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稳定。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群体消费理念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依靠自身努力和政策优势使经济条件改观的家庭的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恪守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传统,而是通过消费体现自身的经济水平,这对传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正处于不断完善中,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固化之中,因此他们的消费心理很容易受到社会群体消费理念的影响,消费心理受到影响后也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二是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而精神水平的发展速度与物质水平的发展不相协调,随之带来的影响便是过分注重功利和物质,以功利性和物质性引领人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也以这种价值观来衡量事物,认为人的地位和尊严靠物质来衡量,人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他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2、大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对消费观的影响

一是个体年龄的成熟带来的对财富支配的强烈欲望。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年龄上处于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随之产生的便是对自我生活的支配。反映在消费方面,就是对消费方式、消费资金的支配。他们渴望自己能够选择自己的消费方式,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于家庭。二是尊重在消费行为上的体现。大学生年龄上的增长,对自身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在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尊重,优异的成绩可以让他们在学业上得到尊重,良好的交际能力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尊重,而在消费领域,更多的表现便是对物质的支配和占有。当前很多大学生以占有别人暂时没有的物质作为炫耀的资本,通过对物质的占有和支配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肩负着继续发展社会主主义事业的责任。我们应该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他们理性、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一)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FQ)

财商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当前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经济进步的后备军,如何培养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的独立意识,增强他们的财商(FQ)是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的方面。一个具有合格财商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大学生消费篇7

(一)喜欢有个性的商品,重视商品的质量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喜欢张扬个性,喜欢特立独行,因此选择的商品比较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当被问及购物会如何选择的问题时,67%的受访者认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体现自己风格的;89%的学生都非常重视商品的质量,当被问及购买商品时,是否重视商品的品牌时,63%的学生会选择知名或者熟悉的品牌,因为有质量保证,当所购买的物品比较贵时,他们会选择一些盗版的但是质量相对不错的产品,或者购买打折的品牌产品。

(二)网络消费日益增长

当前的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之间的联系通过手机和电脑紧密联系起来。以上网为例,大学生上网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发生的重大国际和国内热点问题,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获取的,朋友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都主要通过 QQ和飞信来实行,因为网络便捷高效和足不出户的优点,使学生愿意通过网络购买商品,通过调查,70%的学生通过网络购买一般的商品。在手机费用上,因为在大一期间,学生普遍与高中同学和父母联系密切,大四期间因为找工作需要频繁地打接电话,因此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的手机费用比大二和大三的消费高[1]。

(三)非理性消费比例增大

当前影视作品中不少是描写西方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消费观的,讲究高档,有气派,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容易产生炫耀性消费,购买一些不符合身份或者价格高昂的商品来表现自己,而忘记了大学里应该拼学习,讲奉献,提升能力,从而把我国勤劳简朴的生活习惯抛在脑后,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不停地换手机,比颜色,看重功能,讲究新潮,100%的学生拥有一部手机,在数码产品中,73%的学生拥有 MP3,60%的学生拥有电脑,40%的学生有数码相机。50%的学生购买数码产品超出了自身的购买能力,30%的学生在从众的心理下购买这些产品[2]。

(四)休闲和享受性消费逐渐成为普遍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造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从以前温饱型向现在的小康型生活过渡,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和穿暖这样简单的生活要求,而开始追求健康、美丽,讲究享受和休闲。通过调查发现,学生 6%的费用用来购买护肤、护发、美白和洗浴品,20%用来购买小食品和改善伙食,12%用来购买服饰,学生寝室中日益增多的商品和各种各样的日用品,表现出了他们追求休闲和享乐性的消费观。

(五)教育和培训的费用随着年级的增长

而大幅增长当今社会也是个知识的社会,谁掌握更多的知识,就越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为此,无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家长,在学生考证、过级、专升本和考研等的投入上都不遗余力,比如在考研方面,85%的学生在大三就开始购买考研材料,大四学生报名参加考研辅导,98%的学生为英语过级和考取计算机等级证投入过,正是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步入社会竞争力的教育和培训费用的大幅增长,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养和能力。

(六)消费两极化增强

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的差异,在校消费行为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存在着城二代和农村二代的差别,这方面表现是城市学生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学生的消费,在大学生中消费存在的两极化并不是说城市和农村的区别,而是富二代和穷二代之间的差别,通过调查,生活费用在 500 元左右的 18%,1000 元左右的为 40%,1500 元左右的为35%,2000 元左右的占 12%,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大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会逐渐缩小[3]。

(七)情感消费经常透支

大学里的交往比较社会化,学生之间避免不了要请客吃饭,要唱歌喝酒,要谈情说爱,并且现在大学里同窗四年是很难得的,所以这部分消费比重也非常大,很多学生因为一次请客会花掉几百元,将近一个月的伙食费用,要是谈恋爱,所花费的费用就更多,会产生吃饭费用、礼品费用、旅游费用等。

当代学生正确消费观构建的途径

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构建,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加大学校的教育引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发挥高校的德育引领作用的主体作用

高校德育是全员教育,主力军是学生工作者和德育教师。作为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生报到后的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合理消费的引导,做好大学四年的人生规划和日常的消费规划,可以利用学生社团进行合理消费方面的宣传,例如可以举办辩论赛,讨论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问题,可以开展大学生文明交往的报告会,把大学生好朋友和男女朋友交往中的不合理消费问题作为一个话题展开论述,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合理消费意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关合理消费的演讲和班团会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网站、标语和广播等媒体开展大学生合理消费方面的宣讲,从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合理消费的校园环境。作为高校的德育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和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生理想、价值方面的讲授,还可以通过实践环节,例如在讲道德和人生价值时,可以邀请社会知名公益人士来学校做报告,在讲爱国主义的时候,可以请老英雄到校做战争年代人们是如何节俭和生活等方面的报告会,同时利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爱心进社区、奉献进养老院和孤儿院等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二)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在校大学生由于现在正处于求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往返,在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一定要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作为家长应该掌握自己孩子的消费情况,为此,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辅导员联系,问清楚学校的学费宿舍费和近期的培训状况,以此把握学生的消费动态。在寒暑假或者节假日时候,家长除了做好后勤保障,提供丰盛的饭菜的同时,也要把对子女的教育作为交流的重点,以唠家常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需要靠双手创造,要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消费,并且要求子女对一学期的学校花费进行预算,家长按照预算给学生花销,从而限制学生的不合理消费。要结合自己家庭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懂得生活的美好和艰辛,鼓励孩子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指导学生获得的奖助学金的花销。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对一些不必要的家庭消费要能省则省,实际上这不是家里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一个生活态度的问题,早在中国古代,道家就提倡“节制物欲”,老子提出了“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的思想。古代大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所提倡的简静的生活方式相吻合,家庭应该把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更高层次的目标。#p#分页标题#e#

(三)净化社会消费中的不正之风

大学生消费篇8

1.资金收支概况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有88%的同学选择了父母,14%的同学选择了贷款,5%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11%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另有2%的同学还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由此可见,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然而随着年级的上升这一比例略有下降,且来源趋向于多元化。由于课程安排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等影响,大二表现的尤为明显,有17%的同学选择了打工、7%同学获得奖学金、20%的同学进行了贷款。此时贷款也不再是农村同学的专利了,在贷款人群中约有40%来自城市。一位同学如是说:“父母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应该要学会减轻他们的负担了。”“贷款上学”成为可能后,一些持“超前消费”观的学生开始打起了它的主意。也不乏有同学认为,现在贷款有50%的贴息,比商业贷款负担轻,这笔钱可以用来进行投资或给家里购置房产。

大学生这一群体内部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在问及“每个月生活费数额”时,有9%的同学少于300元,55%的同学少于500元,28%的同学少于800元,5%的同学少于1000元,另外有不到2%的同学大于1000元。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其中消费最高的达到1.85万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100元。

手握如此多的现金,同学们是否能把握好自己,合理分配并有计划的使用呢?对于理财能力的结果却令人堪忧。约有74%的同学有超支情况,更有8%的同学总是出现财政赤字。可见,花钱前的考虑及统筹安排应得到我们充分的重视。一位男生说:“本来月初时计算的好好的,但只要同学一起出去玩了就很难控制消费金额了,自己也是处于无奈才透支下个月的生活费的。”另一位同学这样反映道:“书太贵了,有时看到好书就买了,然后超支在所难免。”更有人说:“她的生日就是我的末日。”看来,客观因素也的确是影响收支平衡的重要原因。然而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交大学生在这一方面要好一些:在总是超支的人群里交大占6%,其他学校则高达20%。

2.消费理念:诠释现性

在消费过程中什么才是同学们最为关注的?下图告诉我们质量一直是学生们关心的重点。虽然在最为活跃的大二同学中,其比重也高达61%。不可否认在经济能力有限的大学生是很难承受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的。虽然其余三个方面都差不多,但价格优势在大一学生心目中远胜于品牌优势。其中,99级的一位同学表示,面临择业与踏入社会,不得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设计以给自己加大竞争筹码。

常常以走在时代前沿为傲的大学生,其在网络购物及付费方式上却不为最先。仅有18%的同学有时会采用信用卡付费方式,另有4%使用邮购。虽然每人手上都会有一两张信用卡及借记卡,但用它去商场消费还是少之又少,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储蓄卡来用。

网络购物来到我们身边已经几个春秋了,可是在大学生之中约60%的人很干脆地否定了它。其原因是觉得网络不安全、太过于虚幻以及售后服务难以保证等,传统观念也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消费项目

诚然,不论用怎样的方式付款、到哪里去购物都阻止不了钱从我们的口袋流入商家的腰包。虽然大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但大学生始终是消费实力不可小觑的一族。小到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的连锁超市,大到方圆几公里内鳞次栉比的卖场、餐饮店,在计算销售额时,都不得不为他们的鼎力相助而心存感激。可以说,大学生对于扩大内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伙食费用以外,再让我们看看其他费用的分布情况:学习、日用品各20%以上道不足为奇,而休闲娱乐也以23%与之分庭抗礼,可见大学生课余生活之丰富。不少同学也表示,交大学习太紧张,需要经常调节一下精神。分别占11%和7%的服饰和手机的消费,让我们觉得新世纪的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形象,更急于跟上时代的步伐。4%的爱情投资(访谈结果显示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加上11%的友情投资,表明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人际关系了。

(1)通讯与电脑

在通讯费用方面,平均而言,每位手机用户每月消费76元,每位同学每月要打掉54元的电话卡(包括201卡及IP卡等),BP机则几乎被时代所淘汰。如果要知道各家手机制造商们推出的最新机型,相信你最先想到的应该不会是大学校园吧。但事实却是,几乎一切新宠都能在这里见到。目前,大学生中拥有手机者不在少数,且随年级的上升有明显增长趋势。据网络调查,大一新生的手机持有率约为20%,这个比率在二年级跃升至50%。再看高年级,由于实习等客观因素,超过80%的人已成为现代通讯网中的一员。在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学校这个比率更高,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拥有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有44%的大学生拥有电脑。从对拥有电脑的同学调查得到购买电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其次为休闲娱乐,再者为查资料。当问及对电脑的要求时约70%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实惠型,20%同学选择了笔记本电脑。总的看来,大学生购买电脑与专业和年级有关,其电脑消费并不是盲目的,主要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更与经济实力有关。在现今最想购买的物品的调研中,电脑也以超过50%的绝对优势胜出,其次是手机,接下来有Diskman、Walkman、照相机等等。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和现在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及校园网的开通不无关系,便捷的网络环境是导致同学购买电脑的最主要原因。

(2)网络

忘了是哪个广告的文案,却说出了许多大学生的心声:“e浪淘沙出名人。”不每日触网的莘莘学子仿佛就很难证明自己是信息时代的新人类。有的痴心网虫甚至可以凭对网络的无限热情来抵抗人类几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自然欲求——食欲、睡眠。当某人迷迷糊糊地在6:30分时醒来,却发现上铺才脱衣服睡觉,也绝不会大惊小怪。同学们给“上网”起了一个昵称,叫“抄机”。可抄的都有什么呢?光怪陆离的电子游戏,牛皮吹到天也不会破的聊天室,更有五光十色的花边新闻。

大多数院校都会在开学时向学生提供一定数目的免费上机时间。但这几十个钟头只可算正餐前的开胃酒。想吃主食仍需掏钱。校内价格最低,每小时仅需1元。但缺点是网速奇慢,chinaren等较有影响的网站是很难登陆的。相比之下,校外的网吧价格翻了一翻,但愿意掏钱“慢慢享受速度乐趣”的是大有人在了。

(3)其他

旅游在大学生消费娱乐项目占有一定比例,但因费用较高,平均每人一年一次左右,其实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以及合适的价位同学们还是很愿意去旅游的。同时去快餐店的次数也是平均每人一月1~2次。

4结论与对策

1.结论与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

(1)价格与质量:注入现代内涵

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质量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大学生对所购商品的质量与价格的重视,使他们的消费方式注入了现代消费的内涵,即注重理性与科学。

(2)品牌与广告:突破现代框架

品牌与广告体现的主要不再是客体的物质性,而是通过一个商品符号来体现象征性和理想性。此外,商品的包装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多数同学肯定了其重要性。但大学生消费经验不足、消费心理不成熟,盲从轻信极易上当受骗。

(3)流行与时尚: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

据调研表明: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而在国外,孩子16岁后父母就不再是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这种做法对孩子日后独立成长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没有尝过赚钱的辛苦,却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尤其是那些家庭富裕的,花起钱来更是大手大脚,他们的行为会对贫困学生产生一定压力。因为那些家庭条件不宽裕的学生要和他们交往势必也要多花钱,因此也就不愿和他们交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隔阂。久而久之,会对一些学生的心理及个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更一些学生的家境并不怎么宽裕,也打肿脸充胖子,拿“钱”包装自己。在节约成为难以启齿的话题时,我们在此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仅仅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且珍惜他们的劳动,更是为了将来独立生活做好积极准备。花钱前的考虑及统筹安排应得到我们充分的重视。一位男生说:“本来月初时计算的好好的,但只要同学一起出去玩了就很难控制消费金额了,自己也是处于无奈才透支下个月的生活费的。”另一位同学这样反映道:“书太贵了,有时看到好书就买了,然后超支在所难免。”更有人说:“她的生日就是我的末日。”看来,客观因素也的确,影响收支平衡的重要原因。

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大学生的消费。流行以金钱作为基础,面子更使一些大学生丧失了管理金钱的能力,几乎没有人能逃脱此等命运,为什么钱字头上没有以把刀,让我们看清其中的厉害关系呢?

于是乎,当老教授陶醉于远古诗歌中时,此起彼伏的铃声将悠远的意境打得七零八落。于是乎,一天发四百条短信息,快餐时代的爱情变得更为而张狂。于是乎,如何从网上下载流行音乐成了机友们最热衷的谈资。于是乎,白花花的银子在一声声“哈罗”与“拜拜”之间“恰似一江春水相东流”。一月300多元的通话费是小case,有的甚至达到四位数。

可是手机在他们的生活中真的如此不可或缺吗?手提电话的作用说到底就是让想找到你的人随时随地地找到你。而提起电话最常闻的一句却是“喂,你在干什么?”这种情况下,手机发挥的是随时随地联络感情的作用。手机的安置也有讲究:藏着不如别着,别着不如挂着。有心直口快者说得明白:“买了就为给别人看的,要不花那冤枉钱干吗。”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又充当了时尚的装饰品。

据心理专家分析,手机以及恋爱消费受示范效应和攀比心理影响较大,但主要还由大学生在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中的特殊定位决定。要解决大学生依附于家庭的特殊消费过高的问题,不仅需要对大学生加强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消费因攀比心理有上扬趋势。

2.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1)独立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是物欲在人心作祟,我作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

(2)攀比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去强,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不是有句“谁笑到最后你笑得最好”的俗语吗?其次,一些社会媒体宣传让我们中的某些人头晕目眩起来,过度的宣传让高消费在我们心中种下了种子,我们在摒弃这些夸张的广告的同时,也要督促媒体尽量做适度的宣传。:

(3)信用

提前消费对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需要良好的信用记录,然而对于一个高消费者而言,信用问题显然首当其冲。在不断的“贷”与“还”的过程中,偶尔的资金周转“失误”会给自己今后的信用消费带来巨大的不便。最佳的解决方案也许只有平时适度地紧缩财政支出,为自己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消费习惯;严格控制自己每月的消费上限,也会是个不错的方法。

大学生消费篇9

60年代人:当时花钱还是挺乱的

韩先生

在校时间:1978年~1982年

在校每月生活费:44.5元

生活费来源:带薪读书

日常消费最大开支:书、烟

拥有的数码/电子产品:电唱机

最想买的一件东西:海鸥DF照相机

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二批进入大学的学生,之前我作为知青在农场干了8年,按照政策,工作满一定年限可以带薪上学,我每月有44.5元工资。

我买书花钱很厉害。那时候书便宜,一本才几角钱,我没事就去逛书店,一个月要花掉十几元。除了买书,我最大的娱乐就是每周去学校旁边的电影院看电影。一张电影票1角5分或1角,不贵。我抽烟花的钱也不少,一个月要抽掉三条烟,大概10元左右。另外,吃饭总要花掉10元左右。那时在食堂吃一顿大肉1角钱,一个素菜5分钱。

那时衣服款式不多,主要是中山装,夹克和牛仔裤刚刚开始流行,还不大能买到。我有两件夹克,最喜欢的是一件猎装,好像是20多元。

当时我唯一的电子产品是电唱机,也就是收音机加唱片机,要200多元,家里资助的,说是让我学英语。大学里我最想买的一样东西是照相机海鸥DF,但要四五百元。

现在想想,当时我还是挺乱花钱的,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花光。

70年代人:最奢侈的消费品是自行车

王先生

在校时间:1989年~1993年

在校每月生活费:60元左右

生活费来源:父母供给、奖学金、学校补贴

日常最大开支:同学之间交际

拥有的数码/电子产品:无

最想买的一件东西:随身听

刚入校的时候,我买了一辆200元的自行车,这是我大学4年所拥有的最昂贵的东西。我还买了一双耐克的鞋子,当时只要98元。

我们那时候没有勤工助学,兼职的工作机会基本没有,只有父母给和学校津贴。父母每个月大概给我40元,学校每个季度给54元,其他可能就是压岁钱和奖学金了。那时奖学金一个学期只有50元。

那时每个月我花40元就足够了。花在同学之间交际费上的多一点,其次是买书,那时书才几块钱一本。电影看得不多,偶尔会买一些磁带,听听高林生和邓丽君的歌。每月饭钱父母另给,多少记不住了。不过那时候在食堂里8角钱可以吃一碗大排面,2.5元可以在外面的小饭店里简单地吃上一顿。

我的衣服裤子都是四五十元左右。大学里,我最想买的东西就是随身听了,那时大概200元到300元。

80年代人:该花的钱一定要花

小邱

在校时间:2008年

每月生活费:800多元

生活费来源:父母供给、奖学金、自己兼职

日常最大开支:吃

拥有的数码/电子产品:手机、数码相机、电脑等

最想买的一件东西:车

我花钱没有顾忌,但花的都是该花的。

平时每个月父母给我500元,学校会在饭卡里打上39.5元。我有时自己做家教,一个月200元。偶尔也会做促销员,但机会很少。此外我还有奖学金,差不多一学年1000元。

大学生消费篇10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异化;APP订餐;理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2

一、问题的提出及分析思路

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和线上支付的便捷,使O2O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移植到了校园,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APP订餐在高校几乎成为一种潮流,这种基于LBS智能定位的移动订餐应用软件真正可以送餐到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用美食。

不难看出,APP订餐是一种服务理念的创新,给大学生带来很多便利。但是,APP订餐引发的饮食浪费、餐饮支出增加、大学生“宅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从大学生用餐行为反映出的消费行为,是否有消费异化的倾向?高校APP订餐是否是消费异化滋生的土壤?本文在消费社会的视域下,探讨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可能引发的消费异化原因及表现,并为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消费社会视域下的分析框架

(一)消费社会及其福利效应

“消费社会”一词是学者们根据让・鲍德里亚的同名书《消费社会》对当下生产过剩的社会形态的新定义。西方社会由于生产相对过剩,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消费主义思潮盛行,西方社会已经向消费社会迈进。本世纪,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想逐渐传入我国,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产能相对过剩,因此,我国也面临着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

消费是嵌入于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之下的生活方式的重新构建的过程,消费者不单单是一个“经济人”,也可以同时是理性选择者、意义传播者、生活方式探索者、认同寻找者、快乐主义者,消费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因此,消费社会会使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①物质丰盛和商品堆积是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无疑会使消费者有更多、更自由的选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知,消费社会的到来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使人的个性得以解放,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就像波德里亚说过:“当代人越来越少地将自己的生命用于劳动中的生产,而是越来越多地用于对自身需求及福利进行生产和持续的革新。”

大学生每天都被丰盛的商品包围――网络上商品种类繁多、高校周围的商店琳琅满目,这能使大学生追求个性、自我和时尚,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消费,有利于他们独立个性的形成。APP订餐“送餐到户”的服务创新,极大的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出于机会成本的考量,他们用餐的时间成本可以大大减少,使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完成其他需要完成的工作,满足了“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大学生作为具有自身目标函数的行为主体,可以根据成本――收益分析选择经济理性的消费行为。APP订餐在高校的风靡无疑不体现着大学生消费偏好、心理特征以及消费行为的转变。

(二)消费社会下对消费异化的隐忧

在享受消费社会丰盛的商品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不得不警惕消费异化的出现。消费社会是因生产过剩而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生活状态,消费不单是纯粹理性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嵌入于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行动,本质上是生活方式重新构建的过程。在消费社会里,个体消费受参照团体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盲目性消费、超前性消费和群体性高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行为,消费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要,逐渐成了满足欲求的一种手段,发生了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是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弗洛姆首次提出,就像马克思在论及劳动异化时指出的:“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工人为了生存出卖了自己的劳动力,劳动不再受工人自己支配,工人成了和机器一样的生产资料,在劳动中他们已经丧失人的主体性。”消费异化是消费者在丰盛商品中迷失自我,越来越重视商品的符号价值而忽略使用价值,被物奴役、精神退化、价值观紊乱的现象。逐渐成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说的,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的人。

在商品丰盛的社会中,物质过剩和精神贫乏成为常态,消费者普遍存在着的物质消费与精神生态的严重失衡。在精神生活本该丰富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物质丰盛与精神的匮乏的消费矛盾也没有避免。尤其是在大学校园周边商品堆积、网上购物便捷,社交网络发达使以校园广告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繁荣、商家营销手段多样等特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正日益被消费所主宰,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盲目性消费、超前性消费和群体性高消费等不理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很常见。

由于APP订餐服务的创新,可以送餐到寝室楼下,使大学生的消费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许多大学生整天宅在寝室,少了基本的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变差,亚健康成为常态;等餐的时间也往往是用于上网、打游戏,大学生不理性利用网络的行为得不到制止;网上图文并茂的食物激发了食欲,大学生可能盲目点餐,存在饮食浪费、虚假需求的现象;大学生点餐有时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存在攀比、从众跟风的现象....这些不理性的消费行为都可能催生消费异化。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消费异化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虚假繁荣,破坏生态环境,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最终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建议

商品丰盛、网络发达和支付便捷为消费异化提供了滋长的土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有重要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学会自我约束,做到理性消费,防止消费异化出现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提出建议:

(一)理性消费下适度的物欲享受

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节俭主义与消费激励会产生冲突,我们应该知道,传统的勤俭节约不等于对物欲享受的彻底否决,理性消费是建立在适度的物欲享受基础上的。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需要得到满足,消费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文明的消费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我们鼓励内需,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艾森豪威尔说:“国家花钱永远不会像摆脱了赋税负担的纳税人花钱那么有用”,消费者进行消费能够促进国家的繁荣,即商业活动再造经济繁荣。而且,勤俭节约是要我们珍惜现有的稀缺资源,要我们从先辈的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物质丰裕的社会里,消费不等于浪费,炫耀、盲目性消费是不可取的,理性消费是指允许大学生一定程度的物质享受,但不等于向拜金、拜物主义转变。

(二)防止消费社会下的趋同心理

消费给人们带来的是非常短暂、无法持久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和满足消费者必须继续消费,消费会慢慢变成一种习惯和趋势,演变成“我消费故我存在”的生活模式,基于趋同心理的群体内攀比、炫耀等非理性消费行为形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刚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这些行为一旦养成很难改变。当下校园互联网发达、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手机等移动上网方便快捷,消费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传媒所渲染的消费文化盛行,消费和诱导就成功地结合起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被人们普遍接受。趋同的消费使大学生逐渐在物中失去自我,被广告所操纵、为消费而消费,他们的消费习惯进而影响着生活习惯,助长了宅现象,亚健康成为大学生的常态。大学生消费不能跟风盲从,必须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合理的生活方式。

(三)杜绝消费行为的“符号”象征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看,消费社会里的人往往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后,忽视中层次有利于自己的潜在需要,直接奔向最高层次的自我享受的消费。他们的消费并不是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只注重商品的符号象征,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谋求炫耀的攀比型消费、讲究超前的透支型消费、追求高端的奢侈型消费就是这些异化消费的显性形式。这会造成消费者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消费的严重不平衡,使消费者陷入普遍存在的物质丰盛包围和精神消费匮乏的窘境。消费是一面“镜子”,它不但从一个侧面映出了经济体系某个部分的运行机制,而且也照出了文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秘密”。大学生就要杜绝这种符号化的消费倾向,培养理性、合理的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

总之,大学生不能在过度消费中迷失自己,成为丧失自我的“消费人”。应该从自身需求出发寻求有利于自己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

注释:

①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页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2]王彩琴.消费异化背景下消费意识的理性回归[J].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

[3]苏岩.关于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J].北方论丛.2007(5).

[4]邱灵,石敦国.当前我国的消费异化问题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