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认证十篇

时间:2023-03-19 06:18:32

农产品认证

农产品认证篇1

凡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条件的申报主体,可以向所在地县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工作机构”)提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请,并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县级工作机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申请人申请材料的受理工作。符合要求的,由县级工作机构负责人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报告》上签署推荐意见并加盖县级工作机构印章,连同申请材料等整套材料报送地市级工作机构审查。

地市级工作机构。自收到申请材料、县级工作机构推荐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认证申请的预审工作。受省级工作机构委托,并组织地县两级有资质的检查员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的,由地市级工作机构负责人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报告》上签署审查意见并加盖地级工作机构印章后,连同申请材料、《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现场检查报告》等整套材料报送省级工作机构。

省级工作机构。自收到地市级工作机构上报的整套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登记、编号,登录有关认证信息,完成对认证申请的初审工作。包括组织或者委托地县两级有资质的检查员进行现场检查。通过初审的,报请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同时将全套材料报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种植分中心复审。

农产品认证篇2

我县地处湘北边陲,拥有丰富的资源,主要农产品的产地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和工业产生的“三废”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时间短、程度轻,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我县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仍然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县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开辟思路,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位居全省前列。截止20xx年11月,我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个、产地面积7.91万公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品22个,其中粮油产品2个,茶叶5个,蔬菜4个,水果5个,畜禽产品5个,其它1个;绿色食品企业5家,产品5个,产量26896吨;有机食品企业8家,均为茶叶企业,产品19个,产量813.5吨。

二、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益增强,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是认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所占比例极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市场流通体系和优质优价竞争机制发育相对滞后,品牌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实现,影响着开发效益;三是认证产品保障体系不完善,个别生产企业仅仅是通过认证了事,求得一个“绿色”或“有机”卖点,认证后的管理、企业自律行为、规范用标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对认证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四是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

三、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对策

(一)、围绕中心工作,做到“四个结合”

1、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要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优粮工程”建设,积极组织规模开发,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产品认证步伐,扩大总量规模。

2、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代表了农业企业的最高水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代表了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认证农产品品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促进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

3、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要通过宣传和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育认证农产品消费市场,做好厂商合作、产销衔接,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调动农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4、与农产品出口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个有力手段。要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开展国际认证合作,突破贸易技术壁垒,在促进农产品出口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整体推进

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是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地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将其纳入我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制定长期稳定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开发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股份制联合体和专业协会等,增加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借鉴江苏、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的先进经验,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机制,加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设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证认定、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宣传培训等工作,对于获得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业务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借助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倡导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技术培训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从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主管部门、生产者、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检测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懂生产、善经营、会 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五)、明确工作重点,提高认证水平

目前,农产品质量认证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抓手”。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紧紧依托农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规范、创新和完善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的运行体制和发展机制,保证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农产品认证篇3

一到周末,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冉小姐就会去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淘蔬菜、淘水果、淘酸奶。“以前在街边买水果,我总会问一个问题:你家水果孕妇能吃吗?”冉小姐说,她这么问并不是因为家里有孕妇,而是一种试探性测试,看看小贩是否会承认自己卖的水果有大量农药残留。特别是在碰到外表光滑、色彩艳丽的水果时更要多问这么一句。如今,在有机农夫市集上,她却从没有这么问过。冉小姐说,“我相信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的东西是怎么种出来的。”冉小姐的话,道出了有机农业时下流行的一个新名词参与式认证。我种植,你监督杜娟,北京顺义区龙湾屯镇山里辛庄村樱桃幽谷采摘园的负责人。2008年,当看到淳朴的乡亲因为樱桃滞销而踌躇沮丧时,她便主动地忙前忙后为大家出谋划策。这一忙就没停下来,两年后,她放弃了市区一家律所的优越工作,毅然回到郊区的家乡做起了全职“农夫”。樱桃幽谷的樱桃是全村53户合作社成员共同努力采用有机方式种植的。“从一开始到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销售问题。”杜娟说,“樱桃的采摘季只有一个月,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有强大的爆发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想到了网络。首先,借助村里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她将“樱桃幽谷”注册为商标,随即便建立了官方网站。其次,她注册了微博,除了宣传采摘活动之外,还将果树的成长拍成照片及时在微博上更新。没多久,当她嗅到微信将成为重要的社交工具的趋势时,她便立刻开始在新平台上做推广。“网络宣传,口碑营销,这让我们的销售额大幅上涨。此外我们还会组织一些主题活动,比如亲子植树、赏花踏青等,目标是要建立‘樱桃幽谷’这个品牌。”这个80后女孩的积极探索很快便有了成效。目前,樱桃幽谷的农户平均年收入已达到8万,有些面积大、管理好的果园,实现20万的年收益也不在话下。除此之外,樱桃幽谷也有了自己的“铁粉”。胡小姐,北京顺义区一名普通的单位职员,通过工作中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杜娟和她的樱桃幽谷,从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很赞同杜娟想把樱桃幽谷这个品牌做大做强的理念。跟她熟了以后,我对水果种植的整个过程就很了解,从心底里认同这些水果是安全的。”胡小姐积极地介绍着她在樱桃幽谷的体会,“杜娟采用的模式也特别好,比如苹果需要剪枝、贴字或是摘带儿了,她就会邀请市民来参加。慢慢地大家就会更加信任这个品牌,信任杜娟这个人。”现在,胡小姐不仅是樱桃幽谷的常客,还是一名经常给杜娟打电话找忙帮的义工。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这样的信任,在食品安全频发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民间参与式认证:重构信任机制重新定义信任,这是参与式认证的核心。谈到参与式认证,杜娟说:“农业流通环节多,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断层。消费者选择参与式信任模式,就意味着在樱桃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可以随时来果园看看我们在干什么。一旦有了病虫灾害,我们就找专家和消费者一起想办法,力求做到消费者对整个生产过程都知情。”信息公开,是构建信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参与式认证的重要特征。作为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发起者,常天乐是一位希望将食物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的参与式认证践行者。她主张,即使市集上卖的产品不是绝对的有机,也要坦诚地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要用极少量的农药和化肥,为什么绝对的有机并不完全意味着安全和高质量。然而,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面对利益的挑战,这种参与式认证建立起来的信任却极易破碎。有机种植成本很高,产品价格自然高于普通产品。加上有机种植更易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导致产量不稳定,因而有些人会因为利益拿“问题产品”以次充好。参与式信任一旦因为被投机者钻了空子而被破坏,想从头再来就会难上加难。除此以外,随着参与式认证的推进,不可控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多,特别是加工、物流等农业企业和消费者不能直接介入的环节。分享收获是一家与农户直接合作的企业:农户负责种植,分享收获团队负责技术监督、制定生产计划和打开销路。然而,如何将新鲜的菜快速、准确地送到会员家里,是他们的一大难题。“我们曾经跟另一家农场共用同一个物流公司进行配送。有一次,他们将那家农场的土豆错误地配送给了我们的会员。会员拍了烂土豆的照片就在微博上指责我们。”分享收获顺义小分队的郭小婷无奈地对记者说。此后,分享收获便开始自己做配送,尽管成本较以前增加不少。官方有机认证:有漏洞,费用高其实,有机食品跟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一样,也有官方认证。2012年7月1日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颁布,中国生产的有机产品的认证标识得以规范和统一,每件符合要求的有机产品上都有一个唯一的17位编码,这让全程追溯体系成为现实。然而,据反映,在实际操作中,有机认证过程存在很多漏}同和不便。首先,认证机构真假难辨。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公布的资料显示,国内被授权的认证机构只有23家,然而市场上现存的自称合格的认证机构却远不止这23家。况且,有机产品包装上除了要有统一的“中国有机产品”或“中国有机转换产品”标识以外,还会有认证机构的标识,这23个不同的机构标识和机构名称会让普通消费者眼花缭乱,难辨真伪,也让造假者有机可乘。其次,要想获得有机认证,首先需要申请者提供符合要求的材料,待通过审核之后,再由认证机构派出检查组进行实地检查。在提交材料环节,一些符合有机要求但实力不雄厚的“散户”就被拒之门外。而在实地考察阶段,由于农场面积大、作业范围广、流通环节多,以偏概全更是不可避免。黄志友,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副总经理,告诉记者说:“现在的有机农业概念是应对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发展出来的一套商业模式,强调的是标准化,本意是想通过认证来建立一套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机制,而只取一块地做样本难免会有些片面。”再次,有机证书只有一年的有效期,这让小农场负担倍增。对于高投入、低收益、晚回报的农业生产来说,认证、复核等流程产生的高额费用会让诸多农场主望而却步、望“证”兴叹。有机认证:在争议中前行尽管有机食品有希望、有潜力、有市场,可是哪种认证方式最有效却一直没有定论。参与式认证试图通过消费者与农户的直接对接来建立信任,但却堵不住投机分子搅局的漏洞。相比之下,标准化的制度就显得更加可靠。可是标准化就一定是唯一化吗?在日本,除官方授权的认证公司外,也存在消费者组织的参与式认证、社会公益团体认证和综合农协认证等,它们从不同角度监管着食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作为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倡导者,刘滇生说到:“当前最大弊端是,只要产品被认定成有机了,基本上就没人去监管,因为市场上根本就没有一个权威的检测机构,而且,检测费挺贵。我想说的是,国外有机农业的精髓我们没学到,它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机产品可能是最安全的,但不一定是品质最好的,因为它是养分缺失状态下的产物。”争议虽在,但参与式认证的先行者们的努力仍值得关注。据了解,樱桃幽谷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型,分享收获扮演着农民与消费者之间服务平台的角色,由区政府和高校共同支持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则承担了很多教育与科研的任务。记者絮语:据了解,小毛驴市民农园、樱桃幽谷和分享收获,这些已经在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中成功迈出一大步的企业,目前都没有有效的官方有机认证书。或许是没有满足有机标准的要求,或许是认证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也或许是对标准化认证方式不赞同,但他们致力于发展有机农业各个环节中人与人的互助与互惠关系的努力却没有被忽略。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的一纸鉴定不能肯定或否定有机农业探索者正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有机农业是农户、企业、消费者、政府等多方联动和努力打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既不能陷入“高价认证”的陷阱,也要容忍多元化认证方式并存,而且,不论何种认证方式都要接受监督管理。认证不能成为商业镀金行为,而应是构架信任的桥梁。对于消费者而言,有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潮流,而不仅仅是食物的一个标签。选择有机,就是选择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为改善农民生活做出贡献,为提高自己生活品质付出行动。

农产品认证篇4

1、基本情况

为了解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运行特点,学习其先进的认证技术与管理经验,农业部“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与管理考察团”一行13人,于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4日赴德国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先后对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中心、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VDMA)农机分会、德国亚马松有限公司(AMAZONE)和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等几家在同行业中具有相当权威和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了访问交流和实地考察。

2、考察重点与收获

目前,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已经形成了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为基础,政府负责授权与监督,认证机构具体操作的是以企业的产品及其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对象的高效、成熟的运行体系。此次考察,重点围绕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的认证依据、政府作用、价值取向、认证主体、运行机制、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1)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质量认证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

在德国,有的农机产品要实行强制认证,有的是自愿认证。认证如何进行,相关各方权利义务怎样,政府如何管理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以保证产品的安全、环保为目的,涉及各相关环节,具有整体上的系统性、统一性和操作上的一致性。

考察发现,每种农机产品的质量认证与管理,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文件或行业规范性文件。法律文件规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内容涉及农机制造企业、销售及售后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控的规定等。德国农机质量认证的技术性文件主要有三大类,即国家标准、欧盟标准和ISO标准,其中以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涉及农机安全的欧盟标准作为安全认证的技术依据,其带有法规性质。德国与欧盟其他国家在法律和标准规定上是一致的,这对促进认证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严格的授权和有效的政府监管是质量认证工作有序运行的保证

在农机方面,德国联邦道路交通局(KBA)负责拖拉机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生物物理局(BBA)负责植保机械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农业部负责拖拉机、植保机械以外的其它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经济部(BMWl)负责农机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一个认证机构可以接受来自政府不同部门的授权,认证机构只有被授权后才能对外开展第三方认证工作。如,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站是德国惟一被授权的承担农机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的机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是被授权的目前德国也是欧盟规模最大的承担农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政府授权部门还负责协调被授权认证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代表德国认证组织向国内外被授权的农机产品认证机构和试验室名录。德国各级政府都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认证机构和认证行为进行监管。

3)重视安全,关注环保,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率高,企业主动申请,消费者关注认证标志,政府支持认证事业发展,使各相关方面确信,认证是必需的、值得的。在德国及欧盟,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中对产品质量涉及安全、环保要求的内容有着系统、细致的规定外,法律中还明确规定了产品强制安全检测和认

证范围。对实施强制性安全检测与认证范围内的产品和项目,又根据其产品危害程度,将其中的一部分项目规定为必须由授权的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机构来承担,另外的项目则可由企业自己承揽,企业缺乏检测能力时可委托检测机构进行。

此次考察发现,出于对安全与环保方面的考虑,欧盟在法律别对拖拉机、植保机械、割草机规定了必须实施第三方强制性安全检测与认证。如拖拉机强制性检测项目包括驾驶室、座椅的安全性检测及动力输出轴、制动、灯光、噪声等赴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与管理”考察报告共47项指标。在德国,除拖拉机、植保机械外,农林业用电锯、电梯及割草机、动力输出防护罩等也属于强制性认证范围。另外,在德国道路交通法中还详细规定了农林机械上路行驶的安全技术要求及监控程序。

4)装备精良、技术先进、工作严谨、服务优质使检测与认证机构保持权威性

总部设在法兰克福的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站创建于1887年,现有工作人员60人,占地4hm²,主要从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草坪机械及畜牧饲养设备的产品检测与认证工作。站内建有拖拉机驾驶室安全框架试验台、座椅安全与舒适性试验台及负荷车、拖拉机室外试验场、发动机测功试验台、液压提升试验台、小型机具振动与噪声测试台、风机风洞试验台、转动轴套耐久试验装置,以及牛栏饲养与挤奶设备、地面防滑与坚实度检测设备等。这些检测设施与设备,整体配套性强,测试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程度高。每年检测与认证业务的收入约10%-15%用于检测站的手段建设(如两年前耗资70万欧元购置了高档次的负荷车), 另外,国家对一些重点项目检测手段建设实行补贴政策。该站从受理企业申请、确定标准、产品检测到合格后许可企业在产品上或广告中使用DLG质量认证标识“红标”或“蓝标”(“红标”要求全项目检测,检测站出具检测报告,须经法兰克福总部组织检测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方为通过;“蓝标”为企业自己要求的部分项目检测,产品经检测合格,即为通过)有一套严格的运行程序,并得到有效实施。

位于莱比锡市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ÜV)成立于1870年,是一个与各洲技术监督协会共同组成的集团化组织,目前已成为欧洲极具实力的跨国性认证集团公司,其分支机构遍布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也设有代办处(我国的北京、广州、无锡等地均有),现有工作人员9200人。主要从事建筑、能源、医疗与健康、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日常生活用

品等领域认证,从事质量、环境与安全三个方面的体系认证工作,农机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其任务之一。另外,该协会还依据国家或欧盟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标准进行车辆检测。

我们了解到,产品检测与认证机构特别注重服务,如对经过DLG检测的产品提出改进建议,企业采纳后产品质量得到改善,深受企业欢迎。

5)德国质量认证已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在德国,政府只有授权、调控监管的职能,而不干预具体的认证工作,企业在指定的产品范围内自主选择认证机构,认证机构所承担的测试与认证业务完全根据社会所需和企业要求进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德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要扩大国际贸易量就必须采用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企业实施管理,并争取获得认证机构的认可,即拿到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贸易通行证。德国亚马松(AMAZONE)公司是一个创建于1883年的家族式企业,迄今已有1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生产耕作、播种、施肥、植保等农业机械及绿地相关设备,产品特点是大型、复式作业、系列化,技术含量高。公司集科、工、贸于一体,现有员工1300余人,设4个生产分部(其中之一在法国),因产品自制率较高,故生产规模较大。公司在发展中始终重视产品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由8名质检人员依据程序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公司建有1000多hm²农机试验田,施肥机专用试验室、农药喷洒机械室内试验区及专用测试设备。试验严格、细致,如通过大量试验总结分析出施肥机作业时不同规格的肥料对机具调整的要求,随机提供给用户,并反馈给制肥厂。目前公司施肥机已通过DLG质量认证,农药喷洒机械(拖拉机带喷杆式喷雾机)被德国联邦生物物理局(BBA)特别授权可自行承担其质量认证中的检测工作。该公司在德国业内综合测评中获世界农机企业排名第4位。2004年公司销

售额预计达2亿欧元。目前公司正在把市场由德国、北欧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现在我国内蒙、新疆等地已有该公司产品销售。

认证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内部建设,不断提高承检能力、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DLG、TÜV因为科学、公正受到社会认可,在为社会提供检测与认证服务中权威引导了消费,给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了效益,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效益。在德国类似TÜV这样的体系认证机构共有40-50家,而目前德国已获证的12000个企业中有相当比例是在TÜV认证的,TÜV每年业务收入约9.38亿欧元,其中德国国内业务占80%。

德国的检测与认证机构均为私人设立,属营利组织,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体系审核,收费价格通过市场调剂,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认证收费价格浮动不大,一般在10%左右。

6)协会组织、专家队伍推动质量认证水平不断提高

在德国,行业协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依靠自己卓越的表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全(VDMA)成立于1892年,历经百年,目前已是欧洲最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协会。现设有8个按机械产品大类划分的分会、38个各分会下设的专业部门和若干个分会。在德国柏林、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北京及日本、埃及等地均设有办事机构,拥有3000多家制造业企业会员,遍布欧洲各地(德国企业会员占80%),其产品占有德国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协会现有工作人员500人,除450人在总部法兰克福外,其余在各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与咨询;代表该协会专业团体的利益应对任何第三方;作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联络人,促进供应商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支撑协会发展的经济来源完全来自于企业会员的会费。农机分会是VDMA中重要的分支机构之一,拥有会员企业150多家,其机械涉及播种和施肥技术、植保及收割技术等方面。这些企业每年的营业额达40亿欧元,产品出口全球140多个国家。农机分会除积极参与行业内外交流外,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技术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该会参与安全认证法律体系建立,并代表企业参加标准的制修订,各洲设机构有专人负责收集和反馈认证和安全质量信息。农机分会不仅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专家队伍在质量认证实施的许多环节被调用,在认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DLG农机检测站若遇有暂无标准的检测,则由DLG组织相关各方专业人员经充分讨论确定检测依据;DLG执行“红标”把关的检测委员会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其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机构(目前有11个);德国法律规定的安全认证产品目录,也是由政府组织有关各方专家参与研讨共同确定的。

3 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大对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发展步伐,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平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的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者、消费者的认证意识不强,认证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无法完全靠市场运作,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和推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产品自愿性认证上,通过认证的产品,应纳人到农机产品补贴目录范围中,调动农民购买经质量认证的产品,以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2)将拖拉机、铡草机、微型泵等产品纳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

拖拉机作为我国主要农用运输工具和动力机械,在各环节存在着很多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现在,我部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将拖拉机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从我国的实际看,是十分紧迫的。

3)农机实验室建设宜精、不宜多

考察中了解到,在德国获得认证的企业,大多数产品都是通过少数知名度很高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如DLG农机检测中心,由于该中心具有较先进的检验设备和良好的服务,深得企业的信赖。因此,我国在推动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同时,应在基础较好的农机实验室中,挑选5-10个检验机构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农机产品实验室,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4)积极促进中德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检验工作合作与交流

德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机产品大量采用工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包括农机产品检验设备,如产品检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应加强与德国在农机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交流,使我国的农机产品检验技术跟踪目前国际前沿的技术。可以

农产品认证篇5

〔关键词〕 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半柠檬状态市场,农户生产行为,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6-0067-03

以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合成物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在提高农业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下降和对环境产生破坏性污染两大问题,致使农业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如何实现农业发展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一、采用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引导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利用利益动力使消费者安全食品需求与生产者安全食品供给相对接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这具体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种安全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来实现。这三类安全农产品都要求产地环境无污染和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化,而且越往上要求越严格。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是指质量符合基本安全要求,农药等化学合成物残留符合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绿色食品对化学合成物的残留最低标准要求严于无公害农产品,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则完全拒绝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物。〔1 〕 可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较低,且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一水平。有机农产品生产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途径,但其生产条件要求过于严格,加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和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等经济环境的约束,使其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导。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目前有机农产品也仅占10%左右。因此,在三类安全农产品中,绿色食品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主导种类。这也意味着采用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扩大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进而引导农户的生产行为,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单从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与比例来看,我国目前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截至2010年10月25日,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已达到6418家,其中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39家,占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25%左右,省级龙头企业有1194家;绿色食品总数达到16873个,分别比2009年底增长6.9%和7.4%,2010年绿色食品国内年销售额达2823.8亿元,覆盖了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一千多个品种,生产总量超过一亿吨。〔2 〕 然而,要让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真正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从而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绿色食品的认证数量与比例,更取决于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

二、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标准较低,没有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的作用

(一)在认证数量较多的背后,存在绿色食品认证标准较低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困境作出间接判断。由于农药残留等有害成分超标导致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现象,足以说明我国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准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这主要源于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水平和认证技术较低,在进行食品安全认证时对国际标准的采标率低,食品安全认证方式与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差,认证的结果不能得到国际认可。因此,有些出口型企业为了使产品顺利出口到国际市场,不得不花费高价聘请国外认证机构进行认证。针对我国农产品的总体质量,有权威专家也指出: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较少,且制定水平低,修订慢,可操作性差,缺少产地环境安全控制标准和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标准。〔3 〕

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上也能作出我国绿色认证食品品质偏低的论断。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不到世界总量十分之一的耕地,却使用了世界化肥总量的三分之一。我国单位化肥投放量是美国的1.7倍。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每公顷225千克,而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平均施用量比安全上限高了1.93倍。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60年间我国每公顷土地的化肥施用量从8斤多增长到了868斤,增加了近百倍。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农药使用量第一大国,平均每亩土地要施加农药1.92斤。〔4 〕 由于绿色食品关键是对原料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的无公害要求,从耕地的土壤环境看,发达国家的无公害程度远远好于我国,但按发达国家食品质量认证水平,其农产品品质也才仅仅达到绿色认证食品水平;而我国在如此高的亩均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下,仍有比例那么高的绿色认证食品,也间接说明我国绿色认证食品的品质和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此外,对内蒙古地区的调查研究更能佐证上述观点。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绝大多数获得绿色认证食品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包括了面粉、食用油、牛肉、莜面、食糖等内蒙古主要农副产品。在调查中发现,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并没有对加工原料的绿色品质作特殊要求,并且农户在供给认证加工企业原料前后的生产行为是一致的,都沿用近些年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尤其是普遍大量使用除草剂。比如,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面粉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也都是从市场上随机收购来没有特定绿色品质要求的小麦加工面粉,加工企业并没有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进而对农户的生产行为加以绿色行为控制和指导,这些企业或者收购中间商从农户手中收购的小麦,或者从粮库企业随机调购小麦,这说明这些面粉绿色认证加工企业并没有对小麦的种植采取相应的绿色生产行为要求,其原料小麦与常规种植的小麦没有区别。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品牌面粉企业用同一原料加工成营养层次不同的面粉,其中,A为绿色食品,B为非绿色食品,这样把食品营养等级与绿色品质等级混淆在一起是错误的,因为同一原料生产的不同产品应该基本为同一绿色等级。在调查中还发现,这些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企业的加工条件都比较好,都是采取自动化控制的现代化生产线,企业卫生条件也较好,当地居民普遍认为这些绿色认证企业的加工原料质量有保证,加工过程也不会有有害物质添加,工艺也科学。这也从侧面说明,目前我国绿色认证机构主要从末端加工环节对产品的绿色品质加以认定,缺少对产地环境安全标准和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的控制。从上面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并没有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产生积极影响,只是对加工环节的改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尽管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和比例达到了较高程度,但其认证的质量安全水平还较低。这样低的认证水平导致我国绿色食品市场表现为“半柠檬状态”,并没有从本质上把常规农产品与绿色农产品区分开来,质量层次较高的绿色认证食品的优质性也很难通过“优价”体现出来,结果使绿色认证食品市场表现为低水平的数量扩张。

(二)绿色食品的低水平认证对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利用利益驱动机制,采取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和加工企业发展契约型订单农业来引导农户改变现有的生产种植行为,从而采取绿色生态生产行为。但目前只重视加工过程、不重视农业生产过程的较低水平绿色认证并没有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的作用,也使订单农业发展受阻。低水平认证所导致的绿色食品市场的“半柠檬状态”,使绿色食品并没有明显地与常规食品区分开来,绿色食品与常规食品仍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仍采取单一的质量信号――大型名牌企业产品,而并未通过是否具有绿色食品标识来决定自己的食品购买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知名企业申请绿色认证的积极性,绿色认证食品市场上中小企业占绿色食品认证较高的比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如前所述,发展订单农业是引导农户改变现有生产行为而采取绿色生态生产行为的组织基础,而低水平的绿色认证却致使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绿色品质指标的要求、检测与激励缺失,正是这个缺失导致订单农业的违约和低效。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即使是品牌企业也只是为了规避急性、直接的质量安全风险而对产品质量安全做最小化努力,他们主要关心原料的物理特征,如是否变质、成熟度、果实颜色、形状等,而对原料的绿色品质程度如农兽药残留等隐性指标并不十分关心。由于加工企业缺少绿色品质指标的严格要求、检测与激励,即使是订单农户也不会采取绿色生产行为,其结果导致农产品品质在订单农户与非订单农户之间没有区别,订单农户的农产品没有专用性特征,如果市场价格略高于订单企业给出的价格,农户就会把订单产品卖给市场,结果订单形同虚设,农户违约也就难免。因此,我们以往过分地从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组织内部寻找订单农业的高违约率的原因会有些偏失,今后需要从改善外部市场环境的角度来提升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如果提升绿色认证食品的认证水平,使绿色食品的品质更多地体现在内在的绿色卫生安全和营养价值上,通过严格的监管让优质绿色食品获得优价,龙头加工企业自然会对订单农户的生产行为加以绿色品质控制,农户会“自觉”采取绿色生态生产行为,这样会使订单农户的产品具有绿色品质和资产专用性,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户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共生关系,订单农业的违约现象将会逐渐避免。

三、提升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标准与品质的对策

为了使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真正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的作用,进而使我国现代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升我国绿色认证食品的认证标准,努力接近并争取达到国际标准。目前我国较低标准的绿色认证并没有起到改变农户生产行为的作用,为此,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参考国际标准重新制定较高的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努力接近和逐渐达到国际标准,来提升绿色食品的品质,让绿色食品市场摆脱目前的“半柠檬状态”,使绿色认证食品从本质上与常规食品区分开来,以激励加工企业带动农户采取节药等绿色生产行为。

(二)构建高效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体制。要使高标准绿色食品认证得到真正实施,必须改革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构建高效的认证管理体制,让认证机构和认证管理机构独立地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目前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属于政府直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垄断性认证机构,认证机构责任主体表现为模糊性和非“人格化”,导致出现违规认证时宏观地归责为政府及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其结果使违规认证处罚制度无效。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型认证体制也出现认证服务效率低下、认证管理成本高的弊端。〔5 〕 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政府垄断认证机构的做法,推进绿色食品认证机构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将认证机构改造为独立于政府农产品管理机构的第三方,规范认证机构的资质,提高进入门槛,这样认证机构的沉淀成本增加,在竞争和政府的高监管频率和违规高处罚的强监管下,认证机构和认证产品企业会积极培育自己的品牌声誉,实施严格的、如实的认证。

(三)改进认证检测技术。设备的精密度低、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低,以及检测人员技术素养差等检测技术方面的落后,〔6 〕 也给绿色农产品生产者采取降低绿色标准进行生产以及认证机构进行低标准认证可以免于责任的机会主义行为带来了“客观”理由。因此,政府应尽快推动绿色认证检测技术的提高与改进。

(四)加大对绿色生产技术及其推广服务的投入和支持。绿色生产技术及其推广服务的滞后,也是生产者放弃绿色生产行为或降低实施标准的原因之一。我国以往对农业技术的研究集中在增产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够重视。因此,政府今后要加大对绿色生产技术及其推广服务的投入和支持。

(五)营造较高绿色食品水平的高价格市场环境。绿色食品认证标准的提高(即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产出和提高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但农产品产出减少并不会造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据专家测算,目前即使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减少一半,也不会对我国居民的温饱产生较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存在严重的粮食浪费现象,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在餐饮场所、家庭饭桌、机关食堂、饭店酒楼等就餐环节以及粮食收获储藏环节浪费和损失的粮食达5000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0%。〔7 〕 因此,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允许农产品和食品价格提高的阶段。农产品品质提升与价格提高,不仅(下转第97页)(上接第69页)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农产品提价或许会增加我们的食品支出,但基本饮食健康的保证会减少我们的医疗费用支出;农产品的提价,也会促使我们更加自觉地珍惜粮食,从而减少粮食浪费;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会减少我们对其处理和清洗的费用和浪费。

参考文献:

〔1〕韩 杨.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

〔2〕张华荣.在中国绿色食品2010上海博览会新闻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绿色食品网,2010-10-28.

〔3〕章力建,胡育骄.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5).

〔4〕蒋高明.我国60年化肥施用量增百倍、有毒物质危及食品安全〔EB/OL〕.中国新闻网,2011-05-27.

〔5〕刘呈庆.绿色品牌发展机制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农产品认证篇6

关键词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湖南新宁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85-03

“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标” 指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伴随着新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战略方针,如何发展“三品一标”产业,将新宁县近30年来积聚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迅速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必须面对的重大工作。

1 新宁县“三品一标”的发展现状

1.1 “三品一标”认证数量逐步扩大

自2006年以来,新宁县围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生态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截至目前,全县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5家、产品14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食品4个、地理性标志1个),实物总量194 360 t,产值66 269万元。农业“三品”生产基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7.85%,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36.844%,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8.8%。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农业“三品”生产企业占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50%。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认证的数量和规模,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新宁县借鉴外县市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拓展“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全面实施以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为重点的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示范后推广的指导方针,用3年的时间建成了脐橙、水稻、玉米3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全部使用统一设计的标识牌和质量控制记录册,示范区 “ 三品”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贴标率、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以“崀山”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2]。

1.3 “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与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活动,围绕“三品一标”专项整治,强化各项制度。县农业局连续6年与各农产品生产企业签定了“三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质量安全承诺书”;同时结合专项检查和农业“三品”年检、抽检,每年抽检农业“三品”14个,抽检合格率均达100%,每年进行“三品”生产及经营规范性检查、标志产品检查各3、14次[3]。

1.4 “三品一标”宣传培训与品牌推介成效显著

近几年,新宁县为了营造“三品一标”良好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加强“三品一标”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工作,多次邀请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来指导授课,每年举办3~5期农业“三品一标”质量安全认证和监管培训班,培训各乡镇“三品一标”工作业务骨干逾150名。同时利用各类新闻和信息媒体加强对“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的宣传,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法律、法规及各地动态信息、知识逾1.2万条次。品牌展示推介方面,县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划出专项资金,组织3~5家“三品一标”企业的4~6个产品参加了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湖南博览会,其中2012年有2个产品获畅销产品奖。

2 新宁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环境好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自2006年以来每年财政投入“三品一标”推广及工作经费5万~30万元,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经费投入逾200万元,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2 发展空间大

解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和消费安全问题是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的最主要任务。目前,新宁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7.85%,认证产品总量还不到全县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36.844%,绿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不足10%。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新宁县将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全县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产品总量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比例分别扩大、增加到70%、60%。从数量规模上看,“三品一标”发展空间较大。从功能作用上看,“三品一标”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4]。

2.3 推进基础实

现阶段,新宁县明确把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基本条件,这无疑推动了“三品一标” 的发展。从2013年新宁县经济工作会议内容看,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三品一标”纳入了新宁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加大了资金投入。新宁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依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地域特色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等措施,推动全县“三品一标”工作,推进“三品一标”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实。

3 新宁县“三品一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到位

新宁县部分农业工作人员、生产人员、消费者缺乏对“三品一标”的认识,导致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新宁县应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2 “三品一标”认证滞后,覆盖面不够

新宁县农业“三品一标”数量虽有所增长,但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品实物总量占全县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人员编制仅3人。认证经费制约明显。“三品一标”队伍建设及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层次较低,缺乏规范,覆盖面小[5-6]。

3.3 认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企业、种植基地等,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部分农产品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流通环节等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违规、违法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3.4 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

“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

3.5 产业发展工作队伍体系有待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但新宁县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已难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要求,严重影响了产业纵深发展与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7]。

3.6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新宁县农业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易导致品牌化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参与产品认定申报积极性不高。

4 加快新宁县发展“三品一标”的对策

4.1 总体思路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新宁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的发展战略,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继续推进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切实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与队伍体系建设,确保“三品一标”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4.2 工作目标与重点

4.2.1 抓好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在标准化基地面积、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数量、复查换证率、规范用标、续认证率、有机食品认证等要有新突破,同时推进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可追溯体系建设。

4.2.2 突出重点抓好“三品一标”认定认证,依法加强“三品一标”质量监管。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新增“三品一标”产品5个,同时抓好绿色食品续展、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和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组织“三员”(“三品”质量安全检查员、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培训逾800人次。积极配合相关机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积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三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通过企业现场检查和市场抽查的形式加大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力度。突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水平,强化企业自律意识,规范用标管理,提高申报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突出认证重点环节审查,加大企业内检员培训力度。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要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杜绝重大“三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同时结合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大“三品”认证推进力度,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4.2.3 抓好“三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县内“三品”企业参加农业部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积极培植湖南“三品一标”农业品牌。

4.2.4 抓好技术开发与推广。加强“三品”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将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疫病防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集成运用到“三品”生产中,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新品种和配套的新技术。

4.3 创新机制,强化措施

4.3.1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充实认证队伍,将“三品一标”工作队伍培养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生力军,且具备体系健全、业务精通、管理规范、职能充实、科学公正、运转高效的素质。与此同时,根据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强化检查员现场检查责任,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保障认证检查现场评估报告的准确性[8]。

4.3.2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将“三品一标”工作经费纳入县公共财政预算,切实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基地建设投资、产品认证补贴、产品挂标上市补贴、安全农产品生产补贴等。

4.3.3 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认证步伐。以举办“崀山旅游”文化节等为契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鼓励生产认证企业举办和参加区域性展销会[7-8]。宣传“三品一标”产品坚持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协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形成“重质量顾数量、认证与监管并重”的新思路,做到在认证“数量上从紧,质量上从严,服务上从优”。要通过增加认证品种、扩大生产面积、提升产品质量规格、加强市场营销服务,全面提高认证产品市场份额,带动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4.3.4 加大标志监管力度,做好专项整治。强化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风险意识。在加快认证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加强企业现场检查力度,杜绝有问题和有风险的企业进入绿色食品阵营[6-8]。做好“三品”质量安全的分类风险评估,并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证后监管工作,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深入专项整治。

4.3.5 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发展,做好企业和市场对接。企业是产品质量管理的源头。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扶持企业开展生产,引导企业规范生产,诚信经营,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标准化意识和品牌意识[4,8]。

4.3.6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项目,快速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逐步形成公司带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将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认证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普及、标准化技术的培训、生产服务的指导和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带动更多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总量规模[5,8]。

4.3.7 要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①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技术必须达到100%;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进入市场产品贴标率达100%;示范区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质量控制。②提高示范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保障示范区100%纳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的基地建设辐射范围。③提高标准化生产效益。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区域内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根据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强化质量管理。一是重点落实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标准,同时要结合新宁实际,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切实将标准的内容落实到生产的全过程。二是推广优质、高产和抗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点的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三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加工档次,重点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加工技术。⑤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包括生产加工过程投入品的来源与使用、关键技术措施、原料来源与使用、生产加工与产品销售日志等。⑥积极争取增加标准化生产投入[9-10]。早做方案,力争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投入,增加对示范区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加工转化及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投入。

新宁县传统品牌农产品虽资源丰富,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起步较晚,按照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先把品牌知名度高、人文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地方政府重视的产品纳入登记保护范围,把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发展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互推动,互相促进。通过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新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李蔚.吉林省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22-25.

[2] 吴愉萍,吴降星,连瑛.宁波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18-19.

[3] 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 中合.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稳步发展[N].中华合作时报,2011-06-21(A1).

[5] 李培贵.宁夏“三品一标”发展状况[J].宁夏农林科技,2010(2):63-64.

[6] 李绍颖.桓仁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295,298.

[7] 陈涛.“三品一标”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N].粮油市场报,2013-04-16(B02).

[8] 彭亚琼.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2(3):360,362.

农产品认证篇7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的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大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就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有效保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责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对维护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

(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强化标志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展方向。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进程,树立品牌形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坚持政府推动为主导,在加快产地认定和强化产品认证的基础上,依法实施标志管理,逐步推进从阶段性认证向强制性要求转变,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并举、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并行,以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农产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坚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从产品认证向基地认证为主体的全程管理转变,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

(三)发展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要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质量和效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重点是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有机农产品重点发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三、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各地要根据当地的资源、行业特点和质量安全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按照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快发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通过产地认定解决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千家万户的生产质量管理问题,重点抓好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通过产品认证切实解决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发展绿色食品,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认证。发展有机农产品,要在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选择性地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总量规模。无公害农产品要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绿色食品要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引导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要发挥农业系统的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资源,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认证产品效益。

(三)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优先推动农产品安全标准、大宗优势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的制定。努力争取我国在农产品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参与权。积极筛选和组装配套适用的生产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优粮工程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结合起来。要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区域布局要求,以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全面树立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农产品国内外贸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农产品集散地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销网点、柜台和展示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业信息网,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认证等信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网上交易。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共传媒,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流通。

(五)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各地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要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和实现优质优价。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创造条件,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定认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等。同时,要创新机制,将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创建等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新建和在建的各类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要以标准化生产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和验收的基本条件。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奖励范围。要积极争取将鲜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尽快纳入绿色通道实施范围,减免过桥过路等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监督,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公信力

(一)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当前,无公害农产品要在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规范》;绿色食品要加快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修订《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组织制定《绿色食品管理办法》;有机农产品要在执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符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管理办法》。

(二)实施例行检查,强化证后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例行检查制度。对获证产品和企业(产地)要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制度;对标志的印制、使用和登录要加大跟踪力度;加强对工作机构工作质量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检查认证质量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执行情况。要通过例行检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有效性。

(三)健全信息网络,提高追溯能力。要加快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积极推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受理认定认证投诉,适时公布执法监督检查结果,尽快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尽快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要通过建立获证质量档案和监管档案,强化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认证公信力。

(四)加强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工作质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完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规范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行为。对各级工作机构,要逐级实施年度考核和年度报告制度,对产地环境、产品检测技术机构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实行资质考核、注册制度,建立退出机制,提高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各级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五、加强组织协调,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将其纳入到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完善省、地(市)、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积极改善工作推进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认真将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农产品认证篇8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有效保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责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对维护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

(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强化标志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展方向。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进程,树立品牌形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坚持政府推动为主导,在加快产地认定和强化产品认证的基础上,依法实施标志管理,逐步推进从阶段性认证向强制性要求转变,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并举、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并行,以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农产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坚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从产品认证向基地认证为主体的全程管理转变,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

(三)发展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要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质量和效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重点是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有机农产品重点发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三、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各地要根据当地的资源、行业特点和质量安全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按照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快发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通过产地认定解决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千家万户的生产质量管理问题,重点抓好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通过产品认证切实解决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发展绿色食品,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认证。发展有机农产品,要在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选择性地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总量规模。无公害农产品要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绿色食品要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引导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要发挥农业系统的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资源,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认证产品效益。

(三)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优先推动农产品安全标准、大宗优势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的制定。努力争取我国在农产品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参与权。积极筛选和组装配套适用的生产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优粮工程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结合起来。要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区域布局要求,以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全面树立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农产品国内外贸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农产品集散地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销网点、柜台和展示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业信息网,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认证等信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网上交易。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共传媒,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流通。

(五)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各地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要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和实现优质优价。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创造条件,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定认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等。同时,要创新机制,将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创建等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新建和在建的各类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要以标准化生产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和验收的基本条件。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奖励范围。要积极争取将鲜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尽快纳入绿色通道实施范围,减免过桥过路等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监督,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公信力

(一)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当前,无公害农产品要在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规范》;绿色食品要加快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修订《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组织制定《绿色食品管理办法》;有机农产品要在执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符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管理办法》。

(二)实施例行检查,强化证后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例行检查制度。对获证产品和企业(产地)要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制度;对标志的印制、使用和登录要加大跟踪力度;加强对工作机构工作质量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检查认证质量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执行情况。要通过例行检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有效性。

(三)健全信息网络,提高追溯能力。要加快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积极推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受理认定认证投诉,适时公布执法监督检查结果,尽快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尽快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要通过建立获证质量档案和监管档案,强化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认证公信力。

(四)加强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工作质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完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规范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行为。对各级工作机构,要逐级实施年度考核和年度报告制度,对产地环境、产品检测技术机构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实行资质考核、注册制度,建立退出机制,提高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各级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五、加强组织协调,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将其纳入到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完善省、地(市)、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积极改善工作推进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认真将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农产品认证篇9

以质量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推进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培育一批特优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二、任务目标

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为载体,以加强主体培育、品牌创建、质量认证等为重点,推动特优农产品品牌培育。2013年,新注册农产品商标2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三品一标”农产品40个以上,并积极争创省级、部级名牌农产品。

三、实施内容

(一)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投入品登记使用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鼓励支持特优农产品品牌创建。强化特优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鼓励其积极进行商标注册,创建自己的品牌。引导和扶持种类相同、品质相近的特优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统一注册或使用“黄河口”等地理标志商标,统一包装和标识,统一生产、加工和质量标准,解决品牌“乱、杂、弱”的现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品牌知名度。

(三)强化特优农产品质量认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和落实好各项工作管理制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申报“三品一标”认证以及GAP等出口农产品质量认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HACCP、ISO9001等相关认证,对获得“三品一标”及进口国质量认证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奖励。

(四)着力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以及国内国际展示、展销等活动开展特优农产品宣传推介,提高“黄河口”特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进农业对外贸易与交流合作,提高农业外向度,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扩大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规模。

四、实施进度

(一)准备阶段:1月——5月,分析我市特优农产品生产现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任务。

(二)实施阶段:6月——11月,开展生产主体培育、品牌创建、质量认证和市场开拓等工作。

(三)总结验收阶段:12月,对全市特优农产品品牌培育情况进行总结验收。

五、资金安排

全年安排特优农产品品牌培育资金100万元,其中:

(一)“三品一标”认证及进口国质量认证奖励40万元;

(二)特优农产品市场开拓经费60万元。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二届中国(济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13黄河三角洲国际生态农业博览会等大型农产品展示交易会,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提高特优产品知名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把特优农产品品牌培育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充分挖掘特优农产品资源,加大对特优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帮扶力度,以争创名牌、中国名牌产品为目标,集中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同时,积极协调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单位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注册商标、申报名牌产品、国际认证等提供帮助。

(二)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和保护。鼓励获得农产品质量认证的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包装标识上市,打好产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牌,提高消费者认可度,拓宽产品增值空间。组织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使用情况检查,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产品的合法利益,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调动和保护农业生产主体创名牌的积极性。

农产品认证篇10

前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支持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农业标准化置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键。带着相关问题我们深入河池市农业局、河池市质监局、河池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江、天峨、大化等县农业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相关企业(合作社)进行调研,通过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经验介绍,对有关企业(合作社)广泛了解情况,多方面听取意见,探讨对策和措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农业标准化建设基本情况

河池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方的努力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农业标准建立从无到有

农业标准的制订与推广工作稳步推进。至2013年底,我市已制订农业地方标准8项,主要有桑蚕生产标准6项,水果生产标准1项,长角辣椒生产标准1项。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出现了较好势头。

1.2 农产品认证成效显著

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都建设有1个以上“三品一标”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99.55万亩,产品51个。其中通过自治区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生产基地27个,面积达96.06万亩;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个品牌食糖,南丹县瑶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南丹巴平米等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40.12万亩,绿色食品年总产量22.3万吨;广西巴马常春藤生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火麻、麻籽油、火麻蛋白粉、火麻仁,广西巴马印象生活体验产业有限公司油茶籽、油茶籽油,天峨县布柳泉食品有限公司山茶油分公司的山茶籽、山茶油等9个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4.88万亩;巴马火麻、龙滩珍珠李、天峨大果山楂、天峨核桃、东兰板栗、罗城山野毛葡萄酒、都安野生葡萄酒等6个产品获得种植业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监管基地面积达32.14万亩;东兰板栗获得集体商标,基地面积达26.35万亩。

2 农业标准化监管服务网络基本构建

2.1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技术支撑保障得到进一步强化。2012年我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做了具体要求和规定。目前,全市139个乡(镇)独立设置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定财政全额拨款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562个。

2.2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逐步健全,检测支撑更有保障。市本级和所有县(市、区)及乡(镇)都成立了经过编制部门批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各县(市、区)分别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并全部落实工作人员。乡(镇)都已经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每个乡(镇)安排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全市1497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都聘任有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

3 监管工作有待提高

一是在农业生产投入品质量控制方面:由于农户分散、农药进货渠道多,监管工作难度大,部分禁用农药仍在使用,农残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二是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方面:目前我市检验检测机构大部分只能做定性分析,能做定量分析的不多,上市产品检测覆盖率不高,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漏洞。三是在农产品市场监管方面:市场准入制度未实施,农产品质量鱼龙混珠,优质品卖不出好价钱,挫伤了生产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4 配套措施不够有力

一是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市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基本没有,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二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不理想。近年虽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农民思想保守,仍不愿把承包地流转出去,不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5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5.1 认真总结借鉴“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建设、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等经验和做法,把创建成果延伸应用到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各农产品生产企业等农业生产实体,按照五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志、统一销售)和四个100%(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产品l00%商品化处理,100%产品认证)的模式和要求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努力创建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示范基地,以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带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5.2 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企业扶持带动,强化组织化建设。着力引进、扶持、培育农业标准化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品牌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执行落实农业标准化的主要载体。

5.3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认证。充分认识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工作在推动农业标准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现有的农产品“三品一标”的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一是认真搞好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为认证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强化服务,引导“三品一标”认证。深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宣传发动,为有意向认证的主体参照认证所要求的条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积极为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创造条件。其次,积极为申报主体完成申报材料的编写和修改等提供服务,充分调动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做到应认尽认,提高优势大宗产品的认证率。三是着重抓好长寿特色产品的认证。依托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特色明显的农业产品以及世界知名的长寿品牌,抓好长寿系列产品的认证,将长寿特色产品的认证融入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的建设,主动服务全市经济建设,同时借助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区的建设推动产品的认证和农业标准化工作,形成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