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动画片十篇

时间:2023-03-18 09:3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文动画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文动画片

英文动画片篇1

关键词: 英文动画片 片名翻译现状 片名翻译方法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情趣的逐渐提升,英文电影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英文动画片是西方电影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经典的动画片到现在的3D动画片,动画片不仅是儿童最爱的影视形式,而且吸引着上千万的成人观众。动画片片名对观众起着导视作用,好的译名对于动画片的宣传非常重要。在追求商业利润的电影市场上,动画片的译名质量良莠不齐。对于动画片片名的翻译,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2.英文动画片片名翻译现状

2.1区域译名不一致

内地、香港、台湾,由于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不同,对于同一英文动画片片名翻译各异,译名混乱现象比较突出。如美国动画片Hotel Transylvania在内地译为《精灵旅社》,其他中文名有《特兰西瓦尼亚酒店》或《怪物酒店》,香港译名是《鬼灵精怪大酒店》,台湾译名是《尖叫旅社》。这种混乱的译名状况,不但让影视观众感到茫然,而且不利于的影视文化交流。

2.2媒体译名不一致

由于没有统一的机构管理,同一部影片有不同的译名,各类媒体呈现的译名也不一致,给大众造成困惑。如某网站电影专题中,选用的Ratatouille海报中有《料理鼠王》的中文译名,而在影片海报旁却写着《美食总动员》。译名统一规范化,才有助于影视文化的传播。

2.3商业性语言符号的盲目套用

由于盲目追求商业利润,片面追求上座率,众多动画片影片的译名往往套用某些刺激的文字。

2.3.1“大”字、“快”字模式。“大”字表示强大,通常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中文译名中也较多使用“大”字,如Space Jam-Hit Em High(《空中大灌篮》),Monsters vs.Aliens(《怪兽大战外星人》)。“快”字是一个具有表现力的汉字,因此许多动画片频频使用“快”字。如Chicken Run(《小鸡快跑》)播出后,Valiant译为《战鸽快飞》。

2.3.2“总动员”模式。Toy Story在香港上映时被译为《玩具总动员》。由此,许多动画片套用“总动员”。如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WALL-E(《机器人总动员》),Animals United(《动物总动员》),Cars(《汽车总动员》)等。

2.3.3“特工队”模式。如A Bug’s Life译为《虫虫特工队》,G-Force译为《豚鼠特工队》,The Incredible译为《超人特工队》等。

2.3.4“大冒险”、“历险记”等探险模式。如Rio《里约大冒险》,Tad,the Lost Explorer《秘鲁大冒险》,Sammy’s Adventures《萨米大冒险》,The Adventures of Sinbad 2013(《辛巴达历险记2013》),Robots(《机器人历险记》),The SpongeBob SquarePants Movie(《棉球方块历险记》)等。

如果在英文片名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中文译名过多套用某些词汇,就会失去吸引力。此外,套用词汇也会误导观众,一旦以正规文字呈现在影片里就会给大众误导:翻译就是套用语汇,翻译就是改写[1]P154。

3.英文动画片片名英译汉应注意的原则

在英文动画片片名英译汉过程中,翻译工作者应注意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才能让译名更好地被大众接受。

3.1忠实性原则

忠实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忠实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思想[2]P16。片名的翻译不是翻译工作者的独立创作,而是把原片名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译名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体现原片名的语言特色。

3.2通顺原则

通顺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通顺,指译文语言通顺易懂、自然流畅,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没有文理不同,晦涩难懂等现象。动画片片名英译汉时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Alice in Wonderland(《爱丽丝梦游仙境》),原片名的意思是“在仙境中的爱丽丝”,翻译时增加了谓语动词“梦游”,使译名更加符合汉语习惯。

3.3艺术性原则

电影是一门艺术,片名的翻译应体现艺术性。译者翻译过程中既要注意语言规范,又要使片名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文字的选择要生动、优美,使译名雅而不俗。如Cinderella译为《仙履奇缘》,具有艺术性,让观众感受到了灰姑娘故事的唯美。

3.4商业娱乐性原则

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3]P52,需要大众的消费。同样,动画片也具备商业色彩。电影片名起着向观众导视的作用,它担负了“呼唤、说服观众的义务”。[4]P53因此,动画片片名翻译时要考虑商业利润的因素,但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滥用商业标语。

4.英文动画片片名翻译方法

4.1直译

凡宜直译的片名应该尽量直译,最大限度地传达原名的信息,保持与原片名内容的完美统一,这是影视片名翻译的一个原则和方法[5]P97。对于动画片片名的翻译应尽量进行直译。在翻译时,采用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文字,完整在表达原片名的涵义。如经典动画片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译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Beauty and the Beast译为《美女与野兽》,Sleeping Beauty译为《睡美人》等。近年来在国内上映的英文动画片,许多片名也是直译,如Ice Age译为《冰河世纪》。

英美动画片有不少以动画片中主角名字或故事发生地点作为片名的,这些动画片片名也适合直译。以主人公名字作为片名的动画片,如Robin Hood直译为《罗宾汉》,Aladdin直译为《阿拉丁》等。以故事发生地作为片名的动画片,如South Park译为《南方公园》,Madagascar《马达加斯加》等。

4.2直译加注

有些英文动画片片名直译成中文,无法起到导视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相关词语,使观众了解影片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如Bambi对应的中文片名《小鹿斑比》,增译了“小鹿”。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增加了“怪物”。Garfield译为《加菲猫》,直译Garfield名称后增加了“猫”。直译加注,可以使片名对观众来说,增加影片的信息量。

4.3意译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有些英美动画片片名进行直译,往往让人费解。对于这类动画片,我们要根据内容和原片名进行意译。片名意译时,文字选择应简洁生动,既能揭示动画片的主题,又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审美情趣。

如美国动画片The Croods,在国内上映时采用的中文片名是意译的《疯狂原始人》。Crood在影片片名中表示姓氏,定冠词the加上Croods(复数),表示Crood一家人。因此,该动画片也被翻译成《克鲁德一家》。相比之下,意译的片名《疯狂原始人》更能为大家所接受。《疯狂原始人》的片名,让观众了解到动画主人公的原始生活状态,以及向大家说明主角将经历一些从未经历的疯狂的事情。此外,动画片名意译还有诸如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译为《天降美食》,Despicable Me译为《神偷奶爸》,Open Season译为《丛林大反攻》等例子。

4.4直意结合

有些英文动画片的片名,需要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原片名的信息。直译可以表达原动画片名的字面意思,意译可以补充原片名的隐含之义。如英文动画片Chicken Little,翻译为《四眼天鸡》。“鸡”与原片名中的chicken相对应,而“四眼”把戴眼镜的小鸡的形象传达给观众,“天”又揭示影片与外太空相关。如此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使中文片名形象又明确地传达了影片的信息。

5.结语

随着动画片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加强,将会有更多的英文动画片引入国内。译者在翻译动画片标题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使用正确的翻译方法,这将有利于英文动画片在国内的传播,使国内大众更好地观赏影片。

参考文献:

[1]诺旦措.英文动画片片名翻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J].才智,2012(9).

[2]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谢丽娟,李琳.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12).

英文动画片篇2

[关键词]梦工厂;动画电影;叙事模式;英雄叙事;幽默叙事;成长叙事

说到动画电影,不得不提到两家公司,即梦工厂和迪士尼。迪士尼从1928年推出“米老鼠”后,就牢牢掌控了全球动画电影的掌舵地位。梦工厂与之相比则要年轻得多,1994年才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杰弗瑞・卡森伯格和大卫・格芬三人创立。但三人在影视圈具有庞大的资源,这也使梦工厂从创立起就有与迪士尼分庭抗礼之势。至今,梦工厂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排名前十的影视发行公司。从创作初期到当前,梦工厂出品的动画影片均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20年中票房过亿的影片超过30部。尤其是其近些年来上映的动画影片《怪物史莱克》系列、《马达加斯加》系列、《功夫熊猫》系列、《驯龙高手》系列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梦工厂出品的动画影片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它所采用的独特的叙事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英雄叙事、幽默叙事、成长叙事三个方面,来分析梦工厂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

一、英雄叙事

梦工厂的动画影片,无论是在创作初期,还是就当前而言,其叙事始终离不开英雄人物。英雄主义的叙事模式成为其影片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观众也对这种叙事方式喜闻乐见,梦工厂影片上映后都创造了极高的票房,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从侧面反映了这种叙事模式的适用性。梦工厂动画电影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其所透露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不仅与美国文化的特质有密切关系,也是美国人普遍的价值观的反映。

综观梦工厂动画电影,可以发现,其所塑造的英雄类型并不是单一化的模式,而是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超能英雄模式。所谓的超能英雄,大多有着与众不同的异类能力,也就是天赋异禀,有着一般人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例如梦工厂在2012年推出的《守护者联盟》(Rise ofthe Guardians),其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都长生不老,同时具有强大的魔力。再如《天才眼镜狗》(Mr.Peabody & Sherman)中的皮博迪先生,就是一个超级天才的形象,作为一只狗,其聪明程度是人类难以企及的,而且,它还具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情怀。第二,平民英雄模式。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平明英雄就是指英雄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而且通常都有比较平庸的出身。这种模式在梦工厂的动画电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梦工厂的得意之作《马达加斯加的企鹅》(ThePenguins of Madagascar,2014),就讲述了一只菜鸟企鹅在危急时刻,凭借自己的善良和勇敢打败戴夫,从而解救了企鹅一族的故事。影片中的菜鸟一直都是庸庸碌碌、默默无闻,却在危急关头展现出了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其正是平民化英雄形象的典型代表。第三,传统英雄模式。所谓的传统英雄模式,是指所塑造的英雄大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疾恶如仇,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自己的道德阵地,是正义者的化身。例如,动画影片《驯龙高手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2,2014)中的主人公希卡普,就是典型的传统英雄的形象。他有着英雄的血统,其父亲就是维京族的首领,而母亲则对龙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希卡普的成长,也是走过了英雄必经的成长历程。希卡普最终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捍卫了博克岛的和平,这也使他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保卫家园的英雄。

此外,与迪士尼的“公主电影”不同,梦工厂的动画电影中,英雄更多的是男性角色。迪士尼的动画中,女性角色占据了大部分戏份,而且,英雄也多是女性。如,《小美人鱼》中的小人鱼爱丽儿,为了成为人类,不惜牺牲自己美妙的声音;《冰雪奇缘》中小公主安娜为拯救姐姐艾尔莎,只身前往深山中寻找;《勇敢传说》中的公主梅莉达,拯救了被诅咒变为灰熊的母亲。而梦工厂的动画电影中,英雄则多是男性角色。如,《埃及王子》中的摩西,带领希伯来人从埃及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辛巴达七海传奇》中的辛巴达,为拯救朋友并夺回“和平之书”而历经艰险;《疯狂原始人》中的瓜哥和盖带领家人的冒险旅行。不管是因为创始人“SKG”的男权意识,还是梦工厂有意和迪士尼形成差别,男性角色的英雄都成为梦工厂的典型形象。

梦工厂动画电影的英雄叙事模式,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所形成的。电影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与影片诞生地的本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梦工厂动画电影中英雄模式的形成,受美国本土个人主义的影响比较大。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外来文化的植入是文化组成的重要形式,对于移民来说,他们都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国梦”,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个人主义的诞生,随之衍生出了个人英雄主义。“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对美国梦的追求,梦工厂动画影片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更应该担负起传承这一梦想的责任。此外,美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开放性,这一特性也对其英雄叙事模式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移民大国的传统,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正是通过其对文化的接纳性,才使得美国人的自我意识、个人主义比较强,所以其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得比较突出,自然也会影响到电影、动画等艺术领域。梦工厂动画电影注重平民英雄的塑造,就与美国社会的本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非常浓厚,平民英雄的观念也影响深远。

二、幽默叙事

除英雄叙事模式之外,幽默化的叙事模式,也是梦工厂动画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这种叙事模式,不仅能够使观众享受到简单的快乐,而且在娱乐观众的同时,达到了缓和剧情、调节氛围的作用。下文将以具体的动画电影为例,分析梦工厂动画电影幽默叙事模式的表现形式。

幽默已经成为梦工厂创作动画电影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则。梦工厂动画影片之所以将幽默进行到底,一方面是对美国早期动画电影注重搞笑、娱乐的一种传承,另一方面与美国人的性格特征有关。从前者来看,梦工厂动画电影的幽默叙事模式,受早期动画电影重视搞笑这一传统的影响,无论在什么样题材的动画影片中,幽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如,在《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1998)中,虽然因为影片的宗教题材,幽默叙事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影片中还是存在幽默的细节,摩西斯被骆驼当草从沙堆里揪出头的画面,就极具幽默色彩。但是,与早期动画影片重搞笑所不同的是,梦工厂动画电影的幽默叙事模式,更多的是发挥着调节影片趣味,达到缓和剧情的目的。从后者来说,美国人本身就崇尚自由、崇尚幽默、乐观开朗,这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影片要想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必然要与观众的性格相契合。

梦工厂动画电影的幽默叙事,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第一,通过塑造生动幽默的动画人物,来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在梦工厂发行的动画电影中,经常会塑造一个个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动画人物。人物本身的夸张造型和行为,就是一种幽默。如,《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2008)中的熊猫阿宝,无论是其憨厚可爱的造型,还是其幽默搞笑的言行,都引发了观众的阵阵笑声。再如,影片《疯狂原始人》(The Croods,2013)中“圆咕隆咚”、哕唆的老爸瓜哥,野孩子妹妹小珊,疯狂的老奶奶等动画形象,都凭借其幽默化的造型和言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梦工厂常常通过对传统经典的调侃来营造幽默的效果,这也是其动画电影幽默叙事最独特的表现形式。所谓对传统经典的调侃,主要表现在对动画人物角色的处理上,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恶搞。通过动画人物制作闹剧或者把一些经典的情节进行恶搞,来达到娱乐观众的效果。其最突出的例子,是梦工厂在2001年推出的影片《怪物史莱克》(Shrek),影片中周身绿色的怪物史莱克把所有的经典童话给嘲笑了个遍,把幽默表现得恰到好处。第三,通过幽默化的音效达到幽默叙事的效果。电影中的音效,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影片中动画人物之间的对白、片中的背景音乐以及旁白、解说都属于音效的内容。幽默的音效,配上形象的画面,必然能够给观众营造一个幽默的氛围。以《疯狂原始人》为例,音效在幽默叙事上的作用包括自嘲、讽刺等,幽默化的对白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如,当父亲瓜哥被自己所编制的皮带所折痛时,妈妈巫嘎说:“怎么了,这叫紧张吗?”接着,癫狂老奶奶用嘲讽的口吻说:“这叫绝望!”这一充满讽刺意味的对白,把幽默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三、成长叙事

纵观梦工厂的动画电影不难发现,无论是哪种题材的影片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那便是“成长”。成长,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课题,成长也是“美国梦”的核心主题。因此,其必然成为梦工厂的重要主题之一。而成长的过程是多样化的、复杂的,不可能对其一一道尽,所以,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动画电影,梦工厂选择了以设定冲突――解决冲突的模式来进行叙事。

首先,梦工厂动画中把情感的成长作为叙事主线或者副线,是其成长叙事的主要表现形式。几乎所有的故事片,都会涉及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描写,梦工厂动画电影,自然也都会涉及这样的主题。例如,以爱情作为主线的动画影片《怪物史莱克》就讲述了怪物史莱克与公主菲奥娜幸福地走在一起的故事;而《蚁哥正传》(Antz)中则把小蚂蚁z对芭拉公主的追求作为影片的副线展开。无可置疑的是,这些情节都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再如,《勇闯黄金城》(The Road to EL Dorado)中杜鲁与米高之间的友谊;《怪物史莱克》中史莱克的伙伴驴子;《驯龙高手》中主人公希卡普与其伙伴之间的友谊,都表现了友情对个人成长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动画影片的形式,儿童沉浸到影片中动画人物的成长过程中,在开心娱乐的同时,感受到亲情、友情的伟大力量。梦工厂的动画电影,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

英文动画片篇3

[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英雄形象

美国动画电影历史悠久,从1937年迪士尼第一部作品《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问世以来,已经有近70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美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动画电影已经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之一。动画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文化形式,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不仅是梦幻般的童话,还清晰地感受到了美国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英雄主义是美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理想化身的英雄具有明显的人类共性文化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特征。美国动画电影将英雄情结贯穿于不同题材的影片中,通过“英雄”的主题和形象创造出了一种大众英雄的文化价值观。

一、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古典英雄

在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中,动画英雄形象以古典英雄为主。古典英雄是指具有高贵血统和非凡能力的人,他们是人类理想的化身,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舍生取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崇高品质。在美国早期动画电影中,具有高贵血统的贵族是被塑造成为英雄的主要群体。如1959年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电影《睡美人》,讲述了王子用真爱唤醒被魔咒禁锢的公主的故事。影片中的王子是电影塑造的一个古典英雄形象,他拥有高贵的血统、坚毅勇敢,是拯救公主和一个国家的希望,也是唯一能够抗击女巫的英雄。影片中的王子平易近人,当他与隐居在乡下的乡村女孩一般的公主初次相遇时,他高贵的身份并未成为两人相爱的障碍,他甚至为了这份爱情不惜放弃之前与王宫高贵的公主定下的婚约。这种为爱情牺牲的婚恋观为王子的英雄形象增添了一丝现代色彩。王子为爱踏上了拯救公主的征程,与女巫的战斗是显示王子英雄气概的最重要途径,在影片创作者的安排下,王子获得了保护公主的三位仙女的鼎力相助,王子从仙女那儿得到了魔法盾牌和锋利的真理之剑,用它们战胜了邪恶的女巫。影片以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为主线,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他以勇于冒险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去追求真爱,并勇敢地突破重重障碍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在影片中“真理之剑”将王子的英雄形象转化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使他的英雄行为与群体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英雄形象具有一种感召力和令人信服的力量。

在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中,具有非凡能力的人也是动画电影英雄形象的塑造热点,他们实现了人类的理想,以自身超凡的能力保护着身边的人。如迪士尼1953年推出的另一部影片《小飞侠》,讲述了一个拥有超凡能力的英雄彼得・潘用自己的神奇法力守护着一群不想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影片中彼得・潘是梦幻岛上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精灵。他为了满足小女孩温蒂不想长大的愿望将她和两个弟弟一起带到了梦幻岛,居心叵测的胡克船长想杀死彼得・潘占领并统治梦幻岛,最终彼得・潘在与胡克船长的战斗中以英雄的方式A得了胜利,保护了岛上的孩子们。彼得・潘是人类保持童真梦想的守护者,他用自身的神奇能力和超凡智慧保护着所有的孩子和岛上的印第安人。他深受人们的爱戴,得到了酋长的嘉奖,他在与胡克船长的战斗中放弃使用超能力,以单手迎接胡克船长的挑战,用公平的方式赢得了胜利。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集魔法与尊贵身份于一身的古典英雄形象。

二、美国动画电影中多元化的凡人英雄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美国文化变革的时代,美国社会文化从以某种主流的社会观念为中流砥柱的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多元社会文化冲突的影响下,美国动画电影中英雄形象也由原来的古典英雄逐渐趋向于凡人化的英雄。在美国动画电影中,这些凡人英雄除去了身上的神性,摒弃了以往为他人牺牲、拯救他人的精神,更注重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个人利益和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他们在出身、性格、惩恶扬善的动机等方面颠覆了以往“高大”的英雄形象,体现出一些不完美和世俗,呈现出一种反精英意识。如影片《阿拉丁》中的男主人公阿拉丁是一个混迹于街头的市井无赖。他和猴子阿布到处偷东西并被人追杀。但他心中一直存有美好的梦想,他凭借进入奇迹之穴神奇的能力得到了奇穴中的神灯,并帮助国王成功制伏试图谋权篡位的贾法,让灯神获得了自由身份,同时也俘获了公主的芳心。影片中的英雄一改原来具有高贵出身和超凡能力的古典英雄形象,化作了通过努力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特殊称谓,强调了阿拉丁的凡人身份,传达了平凡的人也可通过一颗善良的心和英勇的行为成就一番伟业的平等观念。

随着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发展,美国社会开始接受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对不同种族、阶级、宗教的文化给予了平等的对待。这种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也反映在动画电影中,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美国动画中的凡人英雄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女性英雄、少数族裔英雄、卑贱英雄等多样化的英雄形象。随着女性解放运动发展,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实现了平等。在动画电影中女性改变了以往需要被解救的形象,开始替代传统男性英雄的角色,勇敢地追求幸福和拯救世界。如影片《花木兰》就塑造了一个替父从军的传奇女性英雄形象。在花木兰的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西方文化中的英雄的自我性。除女性英雄外,这个时期的美国动画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另类的凡人英雄形象,如电影《泰山》中的泰山和《风中奇缘》中的波卡洪塔斯等。影片《泰山》塑造了一个“野蛮人”英雄形象,它讲述了 “野蛮人”泰山拯救黑猩猩家族的故事。影片中的泰山是一种理想化的英雄,他维护的是动物的利益而非人类的利益。在他身上渗透了凡人对自我身份的关注和充满民主与自由精神的选择。电影《风中奇缘》则塑造了一个少数族裔女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一个印第安女英雄以自己的行动化解部落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故事。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波卡洪塔斯是一个真诚、善良、勇敢、热爱自然的女孩,她作为印第安人首领之女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地救下了白人俘虏庄迈斯,并用这种爱的力量成功地化解了印第安人与白人两大种族之间的仇恨。创作者将波卡洪塔斯塑造成与神灵有直接接触的人物,将传统英雄的神力转化为凡人英雄的精神力量,指引主人公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消费时代的美国动画电影英雄

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崛起,美国社会进入了消费时代,消费主义、经济全球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美国动画电影在价值观上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在21世纪的美国动画电影中明显地具有后现代文化的印迹,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也呈现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一)个人至上的英雄

受后现代文化影响,人们的英雄维度开始失落,追求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孤芳自赏式的粗鄙的快乐,不再崇尚奉献和为他人牺牲的精神,而是关切自身所蕴含的力量,从而导致了疏远他人、脱离社会、损害公德等严重后果。在这个时期的美国动画电影中塑造的多数是个人至上的英雄形象,主要包括放弃职责的英雄和“伪”英雄。派拉蒙影业2010年上映的一部动画电影《超级大坏蛋》,影片中的两位主角是因自己星球被黑洞吞噬而来到地球的外星婴儿。他们一个成为超级英雄――城市超人,另一个则成了与之作对的超级坏蛋。在两人的对战中超级坏蛋麦克迈打败了城市超人并利用城市超人的DNA创造出一个新的正义英雄太阳神。然而这个英雄却利用自己的超能力无恶不作,超级坏蛋麦克迈为了阻止太阳神的恶行成为城市的新守卫者。而作为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城市超人却以假死换取了个人的自由,实现了成为 “音乐超人”的理想。

此外,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一些道德上存在缺陷却意外成为英雄的“伪”英雄形象也成为美国动画电影的热点。如2011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飙风雷哥》中的雷哥和2014年上映的《鲨鱼黑帮》中的W斯卡都是典型的“伪英雄”形象。《飙风雷哥》中的雷哥是一只生活在鱼缸中的宠物变色龙,他不安于现状幻想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伟大的英雄。一次旅行意外让他的美梦破碎,落在了人迹罕至的沙漠中,为了生存他艰难地穿越大漠来了美国西部一个边陲小镇,开始了自己另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生命旅程。为了能在小镇生存,他吹嘘自己是传说中用三颗子弹杀敌无数的英雄。当凶猛的老鹰袭来之时,仓皇逃脱的雷哥却阴差阳错地结束了老鹰的性命,这个意外使雷哥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成为小镇人们心目真正的英雄。《鲨鱼黑帮》中的奥斯卡是一个爱慕虚荣的、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声名显赫的大人物的海底无名小卒,他因赌博欠债而被债主扔到鲨鱼常出没的水域。一场巧合使奥斯卡意外地成为著名的“鲨鱼杀手”,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名誉、地位和金钱。奥斯卡依靠谎言让自己成为一个伪英雄。雷哥与奥斯卡一样都强烈渴望被认同,他们并没有对偶得的英雄身份感到不安,而是选择维持着自己制造的谎言,将自己置身于公众的盛誉美赞之中。奥斯卡和雷哥虽然在开始欺骗了公众,但当危险来临之时他们还是理性地帮助公众解除危机,他们的英勇行为化解了道德上的缺陷,成为真正的英雄。

(二)反面英雄

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基本上都是善良、正义和勇气的化身,但在后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自身欲望过多,焦虑、缺乏生活目标,英雄形象逐渐被抛弃,在动画电影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反面形象,这些角色往往随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渐反转成为英雄。反面英雄形象也有很多塑造手法,在美国动画电影中主要以被他者认定的反面英雄、被自身欲望造就的反面英雄、被成长环境压抑的反面英雄三种反面英雄形象为主。被他者认定的反面英雄形象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选择自己的角色,他们在做坏事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不得不以反面形象出现。如在2012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无敌破坏王》中的阿尔法,他是一个被他人认定的反面英雄角色,再如影片《超级大坏蛋》中的麦克迈,他也是影片中一个被认定的反面角色,起初麦克迈也曾想努力地融入群体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但屡次失败,他开始心灰意冷,觉得既然不能成为一个被认可的英雄,那就努力成为一个不被忽视的坏蛋。麦克迈最终因女主角的爱情实现了从坏蛋到英雄的转变。被自身欲望造就的反面英雄形象在美国动画电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9年上映的影片《鬼妈妈》中的卡洛琳、2008年上映的电影《科学小怪蛋》中的伊格尔和《勇闯黄金城》中的米高和杜鲁。他们具有本身并非英雄的共同特征,但当道德底线受到挑战时他们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被成长环境压抑的反面英雄形象比较经典的是2010年环球公司上映的《卑鄙的我》,讲述了超级坏蛋格鲁策划偷盗月亮的故事。这部影片是典型的以反面人物为主角的动画,格鲁之所以成为超级坏蛋是缘于童年时得不到母亲的认可,虽然为了得到世界的认可格鲁成了一个反面人物,但他还未丧失本性中的善良,在自己行动可能危及他人的时候他及时进行了修正,最终为了解救三个小女孩,格鲁转型成为真正的英雄。

四、结语

英雄是人类理想的化身,他们具有明显的人类共性文化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特征。美国动画电影通过“英雄”的主题和形象创造出了一种大众英雄的文化价值观。通过以美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为视角,对不同发展阶段美国动画中英雄形象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美国的民族特征与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 [美]沃尔特・斯坦奇菲尔德.迪士尼动画黄金圣典(卷Ⅰ、卷Ⅱ)[M].孙倩,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M].周祖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英文动画片篇4

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83―01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注重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与感知。小学英语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因此,创建真实的语言感知氛围与语言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同时,潜移默化的语言渗透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策略与方法。动画电影也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将经典英文动画电影引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对小学生英语语言的语感培养、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与感知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英文经典动画电影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欣赏英文经典动画电影是将学生完全置于一个全英语的氛围中,同时动画电影的生动、活泼、幽默、有趣是小学生的最爱,各类生动形象的人物角色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孩子们极易模仿。将经典英文动画电影引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文经典动画电影的情节与角色都十分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活泼有趣的人物形象让孩子们热情高涨,让孩子们在观赏英文经典动画电影的同时,模仿各自喜欢的人物形象,不仅可以操练孩子们的英语口语,还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的语言发展通常都是有大量的语言输入之后才会有良好的语言输出,而将英文经典动画电影引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则是小学生语言输入的良好途径。英文经典动画电影的配音生动规范,孩子们通过欣赏英文经典动画电影,可以很好地纠正自己在日常英语学习中的发音错误,还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英语语感和学习习惯。

4. 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英文经典动画电影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题材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社会文化、节日文化、语言文化、历史文化等信息,通过欣赏英文经典动画电影,孩子们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不同于自己国度的文化及风俗习惯,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应用特点与习惯。

5.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英文经典动画电影都是以正直、善良、诚实、向上为主题的,通过欣赏英文经典动画电影,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品德教育和个性成长。

二、英文经典动画电影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英文经典动画电影影片的选用。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与语言基础,选取合适的动画影片,节选其中精华部分应用于课堂,其余部分让学生课余时间欣赏。

英文动画片篇5

关键词:阿德曼;动画;美术风格;叙事策略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82-03

Brief Discussion on Art Style and Narrative Strategy of Aardman Animation

TAN Chen, JIN Jing(College of Arts and Desing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Aardman is known for films made using stop-motion clay animationtechniques, particularly those featuring Pl asticine characters Wallace and Gromit. Based on the examples of art style and narrative strategy in Aardman animation works, this paper main talks about the problems in animation art style, proposes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in Aardman animation and also discusses some further issues for narrative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design in Aardman animation works.

Key words :Aardman; animation; art style; narrative strategy

Internet :.cn

1972年,由彼得.劳德和大卫.史伯克斯顿共同创建的阿德曼动画工作室在英国布里斯托尔成立了。1977年英国政府大力推行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良好的政策与环境促使动画、影视的发展。阿德曼抓住机会,就从为BBC电视台的《视觉呈现》创作26集系列动画片《摩夫的疯狂历险》奠定黏土动画基础。时至今日,阿德曼的作品种类涉及动画的不同类型,包括黏土动画短片及系列片、动画电视剧、电影、游戏等,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术风格和叙事策略。

一、美术风格

(一)质感

1.黏土手工工艺

虽然材质决定了角色形象、场景造型等无法做到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中精细的程度,但其可塑性在动画中可以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如阿德曼推出的第一部动画系列片的主角摩夫,虽然揉成一团只是棕黄色的黏土,但形象简单却十分可爱。之后,阿德曼在角色、场景制作中追求黏土越来越精细,指纹越来越少,表面越来越光滑,细节越来越丰富。在角色的装饰物件或场景中的摆设等方面更为明显。如《超级无敌掌门狗》的主角华莱士和格罗米特的变化,可以代表阿德曼工作室技术和技艺的日益成熟、经验的积累。同样是《超级无敌掌门狗》系列,相较于《月球野餐记》,《人兔的诅咒》中的华莱士不仅皮肤更好,领带、毛衣的纹理都表现得十分生动(图1-2)。而菜地里的小矮人都是红帽子、大鼻子,后者增加胡子、道具使其更可爱(图3-4)。

2.先进技术的应用

不止是手工方面的改进,在其发展过程中,新时代的技术给阿德曼带来更多便捷和挑战,在阿德曼自己制作的第一部3D黏土动画长片――《神奇海盗船》中,便大量使用CG技术和3D打印技术。观赏全片,场景和角色的精细程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背后巨大的付出。角色的人物由于表情的丰富,尤其个个是身手矫健的海盗,动作戏份是很充足的,模型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既满足更多的需求量又保留黏土特征,阿德曼使用最近十分风靡的3D打印机批量生产可替换的部位,既省时省力。英国伦敦的Double Negative公司(简称DNeg)负责CG制作,包括许多场景是在实际拍摄中的绿幕后期使用CG技术制作出来。

而模型难免有不足之处,在很多镜头中切割线条都被胡须、眼睛和服装掩饰起来。但是大部分的镜头还是要处理的,单纯进行后期中的修改起来更加麻烦。DNeg的工作人员们使用NUKE中的画面跟踪技术,精确控制要修改的画面区域,将需要修改的画面一帧一帧修改,使黏土工艺与CG技术相辅相成,让这部黏土动画显得更加天衣无缝。先进技术对黏土质感的改进是十分有效的,但也有观众怀念黏土动画的质朴感。

(二)造型

1.独特的形象

阿德曼造型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人们提到阿德曼的角色,不禁联想到圆鼓鼓的眼、大板牙和永远合不上的嘴。由于黏土动画的可塑性, 造型的形态十分丰富。而阿德曼从一开始就把角色特色确定。圆鼓鼓的眼睛是独立控制的,嘴唇也是十分鲜明的香肠嘴。但其大嘴巴的设定也十分合理,因为作为整体的面部肌肉活动的幅度增大,如挤眉弄眼等表情效果更明显。阿德曼打造的鲜明形象也给其带来新的商机,和动漫频道(Cartoon Network)一起合作参与DC Collectibles制作的活动产物《阿德曼版的蝙蝠b+罗宝公仔》等大受欢迎(图5),可见阿德曼形象地独特性多么深入人心。

2.拟人化的造型

早期阿德曼收获成功的《动物悟语》,正是以对动物的采访方式模拟对英国民众的采访,展现英式幽默。其令人亲切的感觉离不开现实中真人的呼应。

《小鸡快跑》中的角色虽然是一只只鸡,从细节中却能看到人的“影子”。如曾作为皇家空军编号“4-7-7中队”吉祥物的福乐(图6),或许因此皮肤是蓝色的。福乐略带红色的眼球表明它是一只饱经沧桑的“中年鸡”。从保留军队严明的纪律性的他从头至尾整齐穿着围巾,在农场中作为鸡群的管理者,几乎不离手拐杖也突出他严厉的教官性格。而另一配角麦克与现实对应是名知识渊博的十分能干的女性(图7)。厚重的眼镜十分明显的特征,虽然同样是整齐戴围巾却是严谨的感觉,爆炸头的发型使其感性的一面得以暗示。

二、叙事策略

(一)表演

动画表演是超越真人表演的局限性,其假定性可以在动画世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无论是人或动物等具有生命力的事物,都能以起夸张的动作和情绪性的表达,不仅吸引观众们的兴趣,也能获得观众们情感上的共鸣。

阿德曼在其早期创作中因为限制较少,资金也较少,所以创造大量有意思的动画表演的短片,其中不乏反响较好的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创作。于1993年创作的Pib and Pog,Pig和Pog两个造型简单的奇异生物,他们的表演使画面空白、剧情简单、没有一句对白的动画充满无形的丰满。无论是夸张的表情、身体的拉伸及行为的演绎,都充满种种笑点。也许两人欢喜冤家的关系十分相似于《猫和老鼠》中的Tom和Jerry。但导演对表演节奏的控制是十分突出的。如图中Pog看到受困的Pig幸灾乐祸的心情,并不是一开始就放声大笑,表演的一步步推进使叙事中表现出角色Pog贱贱却真实的性格,两人互动表演节奏有快有慢,相辅相成,再加上小动作的配合,最后呈现大放异彩的效果(图8)。

同样是两个角色互动式表演,却给观众不同于身体表演带来的笑点。7分钟动画短片《爱我,还是不爱我》中讲述一个男人与一朵花的故事,爱与不爱两种情想象丰富又十分贴切地转换两个极端世界。不仅是男人的表演十分生动,他的敏感、自恋、轻浮都充满英式自我调侃的幽默。而小花并没有表演的“天赋”,但赋予想象力于她,花瓣垂落等形态、声音可以辅助展现她的情绪。

而在阿德曼往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发展方向中,表演作为叙事策略里的重要部分被压缩。有剧情的长片不可能如同短片,只靠表演使影片完满。影片时间、观众适应的观影节奏、剧情进展等多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所以将夸张的假定性的表演有所控制,将表演像调料剂一样加入影片中,温情时可以让人一笑,高潮处可以缓和紧张气氛,所以有美国大片痕迹的表演在动画影片中尤为明显,这样的改变虽然有其必然性,但更多的能看到阿德曼的创新精神。

之前阿德曼和美国公司合作的两部动画长片,自己制作的《神奇海盗团》有更多的特色。片中运用两段二维动画概述海盗们的旅程,一是“年度海盗奖”四处掠夺过程,二是海盗们赶到伦敦。这段时间的经历就被浓缩于地图中上演的表演,如被其他海盗船攻击海盗船躲避到地图的字母下,躲开追捕后朝追捕者吐口水, 现实中的事物有趣的细节被导演巧妙捕捉并运用到动画中。在总共不到一分钟的二维动画中,使海盗船作为有情感的主体,其类似的表演,生动自然地展现海盗们的经历和脾性。而地图上的种种元素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如指南针、海神波塞冬等元素与海盗船也构成两人之间有趣的互动表演,增添许多笑料(图9)。

(二)题材

1.英国背景

阿德曼一直支持将故事设定在英国背景下,其中有许多走出国门的动画。还有阿德曼的产品,从动画短片发展至多方位产业的动画明星如小羊肖恩。这只苏格兰小羊在农场发生的故事从第一季已经推出到第三季。而《小鸡快跑》的故事背景也是在英国土地上发生的,男主角就是一只“美国鸡”,在故事中不乏男主角“追求流浪生活”的表达。而《神奇海盗船》的故事主要舞台架构在伦敦,其中令人深刻的角色当然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以英国为背景或舞台下,其英国特色才能合理在场景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等展现。

2.科技元素

科技是电影中常见的题材,其包含人们对未知的向往与神秘事物的探索情怀,足以吸引人们到电影院观看。而阿德曼推出的动画电影都或多或少加入科技元素。另一方面,阿德曼公司在其发展中就一直坚持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和对新领域的探索。在黏土动画中已是佼佼者的他们,正在尝试CG技术、3D打印技术辅助黏土动画,在《神奇海盗团》中鲜明体现。之前,阿德曼分别与美国合作推出完全CG动画影片《鼠国流浪记》(2006年)、《亚瑟.圣诞》(2010年)。可以说,《超级无敌掌门狗》的华莱士和其助手就发明神奇的科学仪器,各种诡异事件就发源于他们的实验。《超级无敌掌门狗之人兔的诅咒》无疑是被可爱的兔子包装的恐怖片,而华莱士与爱吃蔬菜的兔子哈奇交换思想并变成人兔就是由于他们实验的意外,也是恐怖的开始。《亚瑟.圣诞》的题材与圣诞有关。观众对圣诞节的题材并不陌生,圣诞老人坐雪橇、钻烟囱给孩子们送去最心爱的礼物。而这次圣诞老人已经把装备升级,他是坐飞船巡游各地并负责下命令发送礼物,而礼物由特种部队的精灵从飞船降落到各家,然后派送。当然,精灵们也运用高科技手段避免摄像头等等。这样高效率高覆盖率的送礼物方式一定有与的传统方式之相对比,影片主线正是作为圣诞老人小儿子亚的瑟.圣诞驾麋鹿、坐雪橇历经艰险,最终把一份遗漏的礼物送达。科技与传统的对比,所体现的思想碰撞,正是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需要思考的。

三、结语

阿德曼是为数不多数量多、质量高的英国动画公司,现在处于努力接近商业与艺术平衡的阶段,体现在美术风格和叙事策略等方面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适应美国大片受到欢迎的潮流的发展。值得可能,阿德曼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十分可嘉,技术方面已经不是难题,期待其作品特别是动画电影越来越具有自己的特色,也越来越符合观众的口味。

课题资助: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编号S201510022110)

参考文献:

[1]程晴雪、汪少明,1990年以来的英国动画现状研究[J].电影文学, 2012(10).

[2]薛燕平,英国动画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5).

[3]阿德曼官网:

[4]景怀宇,从奥斯卡获奖电影看英国的黏土动画艺术[J].电影文学,2010(22).

[5]汪俊琼,新媒体时代的动画文化传播[J].芒种,2013(4).

[6]索娟,在英国做动画也不易[N].中国文化报.2013-3-6.

[7]魏奇琦,自嘲与批判:英国动画的文化心理初探[J].今传媒,2013(3).

英文动画片篇6

一、 单一画面诠释英雄情结

(一)以简单故事诠释英雄主义

这是一则由海洋民族讲述的有关海洋的故事,1951年,一位古巴老人,一个地地道道的渔夫,连续84天了无渔获,但是,凭借其对待事业的永不放弃,对待接连失败的毫不气馁,以及对待逆境与命运的绝不妥协,在第85天里终于钓到了马林巨鱼。影片以浩瀚的大海的意象作为开篇,大海的意象下的一切都更具宏观性,而人类则显得微不足道。《老人与海》这部影片中的故事非常简单,使得叙事可以呈自然状态的线性化,简单的故事同时也使得影片中的画面单一,但是单一画面感中却散发出了迷人的英雄主义风采,而这种英雄主义风采竟然是来自于一位平凡老人与大海的顽强抗争。影片的单一画面感反而反衬出了老人在孤独困境中所迸发出的自我存在意识驱动下的无畏抗争,从影视艺术视角而言,单一画面感的视听元素与象征符号的运用至关重要。

(二)以简单情节中诠释英雄情怀

在简单的叙事与简单的情节之中,透过单一的画面感映象,影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位简单的老人,这位简单老人的英雄主义与英雄情愫在文本中已经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将其影像化,并且让观众直接理解原著中的英雄主义与英雄情愫显然是较为困难的。同样,影像直接诠释原著作者诉诸于老人形象的英雄情怀也较为困难,这就需要借助于影视艺术中的其他意象的辅助方能更好地完成。对文学文本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影视艺术的时空蒙太奇中的技巧性运用,诸如影片中日出之前出海的老人的背景就采用了剪影的方式,这就使得单一画面中的老人的形象瞬间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形成一种较为悲壮的英雄主义意象,这种将文本能力形诸于画面能力的影视艺术化手法是一种对于主题的完美的影视语言表达,影片中的绝大多数场景的长镜都十分的宏大,以强弱极为悬殊的对比来塑造老人坚韧的英雄情怀。

(三)以简单老人诠释英雄情结

英雄情结是美国人作为海洋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种基于英雄主义的无畏情怀,这种情结对于海明威的影响较大,海明威的多部作品中都以较大篇幅不惜笔墨地渲染了多位英雄人物,本片中的老人虽然平凡,但是其置身大海之后却变成了自信勇敢的斗士。影片中的单一画面感中的基于影视艺术的重复为揭示主题增色不少。[1]根据原著作者所提供的文本进行重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老人与海》原著中五次提及的狮子其实只是单纯被作为一种被征服者的受体意象所存在的,比如老人在片尾所梦到的狮子以及在其与马林巨鱼搏斗中间的打盹时所梦到的狮子即将单一画面感进行了较好的艺术化消解,这种基于影视艺术的消解,以视觉语言向观众传递了一种面对强大势力下的自我尊重、自我激励以及自我驱动,不仅为影片中的老人提供了强劲的拼搏意志力,同时也让观众共同印证了精神意志凝结成的英雄情结的产生。

二、 单一画面诠释人文精神

(一)简约画面中的自我尊严

《老人与海》的创作正值斯坦因所谓的“迷惘一代”的迷惘时代,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之中都传递了由过多的死亡意象为表象的无奈的迷惘,诸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以及《丧钟为谁而鸣》等,当然,在《老人与海》中也不例外。然而,有所不同的是,《老人与海》中的死亡意象却罕有的非常积极向上,《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平凡谦卑,但是在面对外来压力的强大挑战之下,老人的心理承受几乎无底线,这种极度强烈的自我尊严的迸发,将老人的硬汉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影片简约的画面中蕴蓄了无穷的张力,在老人的自我尊严所驱动的自我情感的变化过程中,自我意识感、自我存在感以及自我驱动感直指人性中的自我尊严,随着影片中一个个唯美瞬间的不断闪现,以大海中的飞鱼和海鸟与陆地上的小男孩等视觉形象,为观众加深了老人形象所投射出来的自我尊严。

(二)简约画面中的必胜信念

影片中在大海上的每一个画面都是老人自我尊严的强烈释放,同时,也是影片主题中的人文精神旗帜的一次又一次在茫茫的大海上的昂扬,从捕鱼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一的画面仍然能够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震撼,顽强坚韧的老人,狂暴无常的大海,狂燥惊恐的马林巨鱼,以及惊涛骇浪中犹如树叶般的老人的小舟,所有这一切让观众不由自主地为老人的安危揪心,当老人拼命斗鱼时,上有海鸟的俯冲抢啄,下有鲨鱼的疯狂掠夺,那种单一画面感下的影视制作反而将观众的焦点会聚在了老人身上,并欣喜地从老人身上看到了必胜的信念。《老人与海》是一种文学性话语的影像影艺术阐释,同时,对于单一画面的海面上的场景而言,对影像艺术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求影像艺术能够将文学性话语中隐而不宣的内涵,以超越文本的影像能力表达出来显然是较难做到的。

(三)简约画面中的精神品格

人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弱者,你可以消灭我,但是你永远无法击败我。是的,这就是硬汉海明威的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以文本践行了这条格言,而影片《老人与海》则以影视制作的手法使得全片中海面上的每一个画面都凝成了烘托老人坚强的定格瞬间,单一画面中的简单、平凡、谦卑的老人在强大的自然挑战面前竟然变得独具尊严,竟然变得充满着必胜的信念,竟然变得如此执着、如此坚韧,正应了那句“穷且益坚,老当益壮”。[2]老人对马林巨鱼、鲨鱼,乃至大海的以命相搏,让我们从简约的画面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人文精神中突出的精神品格,老人与马林巨鱼的两个昼夜的日夜死磕,也是人与大海的死磕,更是人类的人文精神与任何强大势力的死磕。老人精神品格的强悍使得本来单一的画面感变得充斥了老人高大的形象,同时,也活动了视觉疲劳与单调的视象元素,在老人与海的搏斗中,尊严与生命孰轻孰重的精神品格呼之欲出。

三、 单一画面诠释深刻内涵

(一)简单叙事中的无畏意象

《老人与海》作为现实主义的经典文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弘扬英雄主义的典型教材,从原著作者的视角来看,海明威的父亲对于打猎和钓鱼均有着非同一般的酷爱,而其母亲则酷爱文学,十分幸运的是海明威继承了乃父乃母的全部双发优势,进而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标准硬汉。影片《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对待小镇上的人是极为谦卑的,但是,在更加强大的自然面前,老人是完全无所畏惧的,这与影片开端处的狮子意象极为吻合,这种意象是现代影视艺术中的绝佳创意,在西方宗教中常将击败狮子等猛兽作为英雄、勇敢、救世主的意象加以崇拜。事实上,原著作者海明威不仅捕猎过狮子,而且还曾经孤身一人成功猎杀过雄狮,同时,老人的名字圣地亚哥,也与古巴的第一首都、英雄城市同名,这些背景元素都在单一画面的主题表达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式的作用。

(二)简单叙事中的精神力量

《老人与海》《人生礼赞》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最能够代表美国精神的三部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与另外两部有所不同之处在于,《老人与海》以最简单的情节诠释出了最为强烈的英雄情怀,虽无朗费罗般的喟叹,但是影片中的激情却丝毫不减;虽无塞林格式的天马行空,但是却完全无损于影片中英雄情怀的展现。[3]事实上,《老人与海》中的英雄情怀已经成为了海明威的一种内心独白。《老人与海》故事情节虽然非常简单,然而其影视意蕴却极为丰富,《老人与海》就影片标题的对比意象而言,人类,何况还是一位老人,在大海面前是绝对弱势的,然而正是在强弱对比如此强烈的场景之中,影片为老人提供了精神发挥张力的巨大空间,如同他的巨大的直接对手――那条马林巨鱼一样,这就给了单一画面感下的影片主题诠释提供了超越文本、超越影像的精神延展的巨大力量。

(三)简单叙事中的深刻内涵

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绝望就更是一种罪过,在影片的结尾处,老人最后一次梦见了狮子,这种奇异的梦境完成了对主题的完美诠释,狮子显然不是美国或美国精神的象征,狮子反而是对古巴以及古巴人民斗争的一种充分肯定,狮子是威武不屈、孔武有力、尊严力量的象征,征服了自然的老人所梦见的狮子是其梦境中的宠物,透过老人的梦境为观众留下了反思的巨大空间,而影片中由单一画面感所描绘的每一段时空都将成为视觉记忆中的永恒瞬间与时间碎片,而这每一个画面同时也为老人披上了无冕的迷彩。[4]在影片的视觉创意下,观众将永远也忘不了,在水天相接的无垠大海上,老人望着海水的自信而又惬意的微笑,是啊,老人对海的爱太深,而时间则太浅,有的时候,生活的确总是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屡受伤害的地方反而变得无比坚强。

结语

影片《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孤独的,飘泊在大海上的孤独则更是一种无凭无依的孤独,正如影片中的单一画面一样,在将孤独投影到观众心中的同时,观众也透过老人与海的互动冲突过程,看到了老人的无与伦比的勇毅坚韧,海明威以其自身的硬汉形象为观众带来了超越自然、超越强权,以及超越观感的硬汉。《老人与海》一片的单一画面感充分诠释了影视艺术之中的大道至简,虽然大海上的镜头只是单一的画面语言,但却完全不影响其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成为永恒的瞬间。

参考文献:

[1]Hediger,Ryan.Hunting,Fishing,and the Cramp of Ethics in Ernest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Green Hills of Africa,and Under Kilimanjaro.Hem-ingway Review,2008:11-12.

[2](美)海明威(ErnestHemingway).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5-26.

英文动画片篇7

《铁臂阿童木》、《恐龙特级克塞号》、《聪明的一休》、《机器猫》、《龙珠》、《天空战记》、《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棒球英豪》、《火鸟》、《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棋魂》……当问起周围的朋友都看过什么动画片时,大家七嘴八舌,你争我抢,说了一大堆。但仔细一回味,朋友们提到的动画片无一例外全是日本的!

日本动画片陪伴中国的几代人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甚至有些人长大以后依然喜欢看,其入迷程度丝毫不减当年。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日本动画片也很有市场。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一项统计显示,日本动画片在全世界播放的动画片中约占60%。2000年以后,每年在美国播放的日本动画片在40部以上,收入达530.4亿日元,销售与动画片相关的商品收入达4920亿日元。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巨片《千与千寻》不仅在2002年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这部艺术商业双丰收的影片也使日本动画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漫画不是日本独有的,但是日本漫画却有着浓厚的日本特色。当日本漫画在欧美漫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时,日本固有的文化就在这一领域发挥着它的影响、渗透和改造功能,使其迥异于西方漫画而打上了日本文化的烙印。

当你看到三国英雄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上时,可能容易理解: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本来就息息相关,从中国文化吸取题材是很正常的,更何况三国故事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可是,当动画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爱情故事出现时,你就不得不惊叹于日本动画的取材范围之广,视野之开阔了。

日本文化有封闭的一面,也有开放的一面。它的封闭性表现在不管在哪个领域,都要坚守所谓的民族特色;而开放性则表现在它的“拿来主义”上,只要是自己没有的或者落后的,都要从其他民族汲取过来,为我所用。正是日本文化的这种开放性,使得日本动画能在全世界取材,题材广泛新颖的日本动画也因此赢得了全世界的观众。日本的漫画家们甚至把漫画的取材范围拓展到了其他专业领域,像料理领域、体育领域、法医领域和财经领域等,这都是欧美漫画家不曾做到的。

西方动漫颇多科幻题材,太空飞船驰骋天际,机器人灵巧机智,外星人兴风作浪,一幕幕天外奇观,一派派未来世界的图景,令观众眼花缭乱,神飞天外。日本漫画虽也不乏科幻题材的大作,例如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等,宫崎骏的《风之谷》和《天空之城》亦颇具科幻色彩,但是相比之下,日本漫画关注更多的却是人们的情感生活,大量的热血少年漫画和浪漫少女漫画便是例证。

外国人和日本人打交道,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可是,对于日本人来说,自能感觉得到彼此之间微妙的关系,而做出恰到好处的反应。对日本人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特点,美国人类学家、《菊与刀》作者本尼・迪克特的解释是:“流露感情是一种耻辱,因为这会‘暴露’自己。” 正因为日本人的感情是不轻易外露的,所以在人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体察对方的感情和想法就成为他们生活的重点,久而久之,他们的感觉器官就被训练得异常发达。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是对感情世界刻画得异常细腻。日本漫画家在漫画创作中,更加关注人们的情感生活也就不难理解了。看看那些描写少男少女爱情故事的动画片《橙路》、《他和她的故事》等,男女主人公情窦初开时细腻复杂的内心情怀被刻画得真实而生动,使观众远离现实的喧嚣,完全进入一个纯感性的世界,品味情感的苦辣酸甜。纯真的少年,浪漫的爱情,美丽的图画……这一切构成了日本言情动画片的主要元素。

在集体主义根深蒂固的日本,对团体英雄的颂扬也是日本动画着力表现的内容。从《圣斗士星矢》到《龙珠》,从《足球小将》到《灌篮高手》,一个个热血少年组成的偶像团体,活力四射,炫人耳目。这和美国漫画中独行侠似的英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宣扬和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式英雄常常依靠使用高科技武器来战胜敌人,而日式英雄却更多是依靠个人顽强的意志和战友间的紧密合作来赢得胜利。画面上刀山火海,英雄们在生命濒危的一刻牢记肩负的使命和战友的嘱托,咬紧牙关,铤而走险,终于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圆满地完成了使命。观众在紧张之余也被他们的顽强意志所感动,同时也受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熏染。

英文动画片篇8

【关键词】中国形象;鸦片战争;妖魔化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76-02

19世纪是西方对中国从仰慕到排斥的一个转折期,褪去了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和浪漫想象。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拜访中国。使团见识到了中国的封闭落后、愚昧衰败,彻底打破了以往传教士编制的浪漫的东方神话。维多利亚初期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使得这个遥远的东方帝国在西方人的想象中走向了黑暗。

在19世纪30年代就有一些英国的期刊陆陆续续的刊登有关中国的图像。而1842年创刊的《伦敦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是有关中国图像最为丰富的画报。《伦敦画报》有关中国的图文主要分两类,一是中英之间的重大事件,另一类是有关中国的社会方面的描述。在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会增多报道篇幅,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从创刊1842年起至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期间有关中国的图像共有209副,涵盖了皇帝官员画像、战争图像、民间百姓的生活和社会风俗图像等。图像较为客观的还原了19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部分历史事件。有些不免也有“妖魔化”的色彩,但这也是反映当时中国历史、社会的一个侧面。

一、皇帝形象

《伦敦画报》上第一次出现的中国图像就是道光皇帝,刊登于1842年6月4日。当时第一次鸦片战争进入尾声,中国的战败已成为定局。图像上的道光皇帝眼神空洞毫无生气。当时并没有英国人见过道光皇帝,这幅图像的道光皇帝是英国人想象出来的。皇帝手中拿的奏折也是颇具西方味道的羊皮卷。而此时英国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们高贵的女王上任不久就征服了遥远的东方帝国。丑陋无能的中国皇帝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对中英战争战败国的皇帝充满鄙视,对战胜中国怀着民族优越性和自信。

中国皇帝的形象在英国并不是一开始就丑陋和充满讽刺,马戛尔尼使团的见闻中虽然有大量贬低中国的描述,但当时接见他们的乾隆皇帝仿佛让他们见到了“荣耀的所罗门王”。①中国皇帝在西方人眼中是中国的核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受法律的束缚,群臣和百姓所做的事情只能服从。中国皇帝的暴君形象在对革命态度并不激进的英国人眼里不是罪恶的。到过中国的德庇时和麦多士等人认为中国的专制主义即使有暴政的痕迹也是温和的,中国皇帝的独裁也是建立在民众乐知天命的基础上。

在维多利亚时期有一位坚持自己看法并带有正义感的散文家卡莱尔在自己的散文中赞誉中国皇帝,把中国皇帝当成是一个理想的君主。卡莱尔在《旧衣新裁》中曾提到他最欣赏的两种人,劳力者的农夫和劳心者的智人,其中劳心者为上。他认为中国皇帝兼劳力者和劳心者于一生。因此,他称赞中国皇帝每年春天的扶犁,“他严肃地扶着犁耙,开出一条醒目的红色犁沟——这象征着中国的犁都开始犁地,同时就开始崇拜活动!这是很壮观的。他,在上天的可见和不可见的力量鉴照之下,扶着犁耙,踩着那醒目的红色犁沟,说着,祈祷着,用无声的象征,表达许多雄辩的东西。”②中国皇帝不仅贤明而且崇拜劳作,这是卡莱尔心中君王的典范。卡莱尔把英国贵族分为两类,一类是“勤劳的贵族”,这类贵族是工业的领袖;另一类是“懒惰的贵族”,这类贵族是卡莱尔抨击的对象。这类贵族游手好闲、懒惰无才,但他们依旧在国会占有一席之地或者成为地方官员。卡莱尔借中国皇帝的勤劳贤明来抨击这类导致英国政治制度腐败的源头。

二、战争

截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伦敦画报》上有关对华战争的图像在同期其他有关中国图像中所占比例最大。1842年12月3日的《伦敦画报》上有一副名为《中国外交》的图像,旁边有一则“中国炮抵达”的短讯。图像表示的是中英双方在签订《南京条约》。图旁的短讯“中国炮抵达”写到:“中国战争已经愉快地结束。英国人俘虏的五尊中国黄铜火炮在星期一下午从伍勒维奇的皇家兵工厂运抵沃夫塔……它们全有华美的样式,但看不出曾多次使用。”③从1857年之后,《伦敦画报》上连续多次刊载对华战争的图像,大多是英舰炮轰广东。在1857年2月21日的《伦敦画报》声称英军已经占领中国所有炮台,可以在任何时候将广州夷为废墟。“让我们给这些顽冥不化的人教上一课,让他们学会尊重和长点记性。”④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英殖民者的狂妄、蛮横。

鸦片战争并没有让英国人感觉到残酷和恐怖,相反的在鸦片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伦敦举办了中国文物展。文物展遮蔽了战争残酷性反而让人只感受的展览的轻松愉悦。大多的人不认为鸦片战争是非正义的,只有少数有识之士不满英国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宾汉在《中国远征纪实》里把鸦片战争归咎于清政府的硝烟运动,而政府禁烟不是因为鸦片有害而是使政府损失大量银两,反而在禁烟运动中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是对中国的一再让步。

散文家德·昆西也是支持英国发动战争的。在《一个鸦片吸食者的自白》里,德·昆西表达了对中国的厌恶和偏见。1840年6月,德·昆西在《黑林杂志》发表政论文章《1840年中英鸦片问题》,提出与宾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中英战争的根源并不是在于鸦片,中国政府是出于银两流失的不道德的经济目的才禁烟的。中国政府的禁烟侵犯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所以,中国和英国的冲突是因为国家政治和民族尊严。当然,国家之间的冲突是可以和平解决的,但是邪恶、野蛮的,必须用武力征服其实人民开化。德·昆西对19世纪流行的中国在道德上野蛮不可救药的观点深信不疑,认为文明自由的西方通过武力才能使停滞落后的中国进步。这一观点展现了当时英国的殖民心态。

为何中国形象“妖魔化”?一方面是英国人的优越感。英国人绰号“约翰牛”,就是指英国人有像牛一样的固执傲慢的民族性格。英国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种民族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让这个民族变得傲慢和狂妄。另一方面,殖民扩张和侵略的需要。关于鸦片战争,很多英国人不认为武力干涉中国是不正义的,反过来野蛮的中国需要文明先进的英国进行武力干涉才能开化。正是因为中国人“野蛮残酷”,在禁烟运动中英国才能在舆论中扮演受害者。另外,鸦片在中国的流行开来也是影响中国形象的一个因素。鸦片使中国形象在恐怖基础上更加触目惊心,使中国民众更加病态化愚昧化。

注释:

①约·罗伯茨.蒋重跃,刘林海译.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上海:中华书局,2006.5.

英文动画片篇9

关键词:PowerPoint;英语词汇教学;英语对话教学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电脑、投影仪等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录像、动画、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中,PowerPoint的使用最为普遍频繁,也是最为师生接受与欢迎的手段之一。这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与录像、动画相比,PowerPoint具有以下优点:(1)与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方法最为相似,可以很好地衔接与结合。(2)对教师而言,易学好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调整翻页速度而控制教学节奏,并可适时穿插结合其他教学手段。(3)对学生而言,减少了板书时间,使课堂更为紧凑,效率提高;并且由于易学好用,自己也能制作,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PowerPoint作为目前流行的演示图形创作工具软件,它集动画和声音于一体,能制作出各种极具感染力的幻灯片,能使用计算机配合大屏幕投影仪直接进行教学演示。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我们能把教材中的素材以动画、演示图片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官效果,较生动形象地展示教材中的语言素材,学生的视听效果得到强化,从而优化英语教学效果。以下将通过教学中的实例,从英语词汇、对话两方面说明如何将PowerPoint充分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

一、利用PowerPoint放飞英语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如何教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PowerPoint能很容易地把词汇教学融入到具体的情景之中,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学单词,不但可以克服孤立记单词容易遗忘的缺陷,而且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单词的能力。

例如:牛津初中英语7BUnit4AmathingThings之中有很多动物的新单词。笔者在教这一课的时候,充分利用PowerPoint,制作了比较适合本班学生的课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笔者从网上下载并剪辑了动画片狮子王的片段(笔者精心选择了气势磅礴并不断出现各种动物的一个片段),并利用PowerPoint中的插入影片这一项,把这一片段放入幻灯片中。然后,再上网搜索了一些这一课中所教动物的精美图片,比如长颈鹿和乌龟等等,同样放入幻灯片进行编辑。上课时,笔者是这样运用此课件的:

T:Didyouwatchthefilm“TheLionKing”?

Ss:Yes!

T:Wouldyouwanttoenjoyoneperiodofitnow?

Ss:Ofcourse!

T:Pleasetellmethenamesoftheanimalsinthisfilmasmuchasyoucanafteryouwatchit.

通过一小段影片的放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抛出的问题又把被动的观看和主动的思考结合在了一起。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观看得很仔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如果希望学生回答得更全面一些,还可以设计一个brainstorming:Canyoutellmemore?可以用PowerPoint的配合使这一个步骤更具趣味性:在幻灯片中插入具有动画效果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如果男同学回答了一种动物,那么小男孩后出现一颗会发光的五角星,同时有鼓掌的声音发出。女同学也是如此。PowerPoint的使用会使这一类小游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接着,笔者就可以自然地引出要学的动物生词了。幻灯片展示了动物的图片及标识图片的新单词tortoise,giraffe等。学生看到画面之后,自然想知道这个单词的发音。假如所教单词中相同的字母有相同的发音。教师可以把这个字母变成红色并且闪烁两次,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众所周知,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用PowerPoint来教词汇能很艺术地复习、拓展和强化词汇,同时还能使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的教学、词汇的读音和拼写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英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式时,不感到杂乱,而感到有条理、有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巩固记忆。

二、利用PowerPoint放飞英语对话教学

学习英语是为了用英语与人交际,而不是仅为向人炫耀自己已学了多少英语知识。英语新教材就是以“结构——功能”体系为主旨编写的。所以,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指导者,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优先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自然交际展示新的语言材料,创造情景让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达到学生能运用所学进行简单交流的目的。而英语学习所需的大量的语言环境,都可以通过优选的图文、声音、语言环境在PowerPoint中充分创造。

例如:牛津初中英语7BUnit3FindingYourWay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引入有关地点和交通的话题,学会给别人指路,能对他人指引的路线做出正确的反映。

第一,笔者利用PowerPoint中的绘图功能在模板中画了彩色的方向图标,并且设定了东南西北、西北、西南等依次出现。还从网上找了八幅可爱的图片,分别是hospital,restaurant,shoppingmall等,让他们对应出现在方向图标上。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复习八个新单词north,south,southwest…的基础上充分操练“Aisnorth/south/northwest…ofB”这一句型。

第二,笔者把课文第49页的地图插入PowerPoint中的模板,先让学生找到WhereareSunshineTownRailwayStationandSunnysideShoppingMall?然后让学生思考:HowcanIgettoSunshineTownRailwayStationfromSunnysideShoppingMall?在充分开动学生脑筋的基础上引入Neil和Simon的对话。

第三,笔者把采用电脑制作的地图和动画片放入PowerPoint的模板中。图中分别有:hospital,bookshop,station,park等组织学生进行替换练习,操练句型。“whichisthewayto…/Canyoutellmethewayto…/Canyoutellmehowtogetto…?”然后,通过放映动画片使学生反复运用walk/go?along,take…tur

ning?on?the?right/left,turn?left/right,Walkstraight?on?untilyou?reach?the?…等来指路。

最后,巩固一堂课所学的内容。笔者并没有完成最后一张模板,而是仅仅在正中画了大街,在边上放了一些小的postoffice,localtheatre,bridge,trafficlights等图片。笔者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地图,并让他们表达。学生第一次能用教师的计算机在班上操作,并且此形式比较生动,学生热情很高。

学生学习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进行交际。笔者运用PowerPoint贴近日常学习、生活情景组织课堂对话教学,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运用。这样,学生就有了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师如果很好地运用PowerPoint能将抽象的知识想象化、具体化,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教师运用PowerPoint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易于学生掌握,从而提高了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教育技术变革下的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2(12).

英文动画片篇10

关键词:英国;动画;自嘲;文化;

研究一国的文化,角度之多难以一一指出,但不可否认,在成长之初接触的文化产品对初期文化环境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在电视和网络普及率颇高的今天,动画可以被看做早期启蒙教育的利器,并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因此动画在形成社会心理、社会环境、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英国,一个高傲而沉稳的国家,从一款简单的粘土动画《Shaun the sheep》(《小羊肖恩》),便可以管窥这个国家文化的某些侧面。

一、《Shaun the sheep》简介

《Shaun the sheep》诞生于2007年,这部黏土动画曾获国际艾美奖,是英国阿德曼动画工作室与英国BBC联合创作的动画短片集。该片以农场里的小羊做主角,没有任何对白,只有咩咩的羊叫和各种声音效果,包括带着典型的英式小圆眼镜的农场主也只能发出怪异的声音。这些小羊智商“超群”,会读会写、爱玩勇敢,在农场主看管农场时保持人类认为的“羊”的状态,在无人看管的时候才表现出他们非凡的智慧和幽默。观众则以上帝的视角观察这座袖珍巴别塔里羊与人的生活,看农场主在这个特殊的“楚门世界”如何笑料百出。

本剧的看点不仅仅在于哑剧,它更是一部出色的黏土动画。和木偶动画一样,黏土动画是定格动画的一种,它由逐桢拍摄制作而成。早期的黏土动画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需要拍摄者摆出造型和机位,不过在电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黏土动画也加入了电脑合成的成分。

之前提及的阿德曼工作室,正是黏土动画制作者的代表,这家世界顶级的定格动画制作公司的黏土动画作品颇多,包括:广为大众熟悉的《小鸡快跑》,风靡2005年度的《酷狗宝贝》系列片,《冲走小老鼠》等。该工作室导演Nick Park也是阿曼动画工作室的老板,为凑钱买一部八毫米摄影机而将整个夏天花在一个鸡肉包装工厂做苦工,每天上千只死鸡在生产线上流动激发他创作了《小鸡快跑》。

二、足球话题

足球是欧洲大陆颇受欢迎的运动,在欧洲它是全民的,几乎所有人都能在足球话题上点评二三。英国作为老牌足球国家,足球文化也相当浓厚,虽然在国际赛事(比如世界杯)里英国的豪门阵容并不总能为他们赢得比赛,但国人的足球热情绝不因贵族的没落而下降分毫。在《Shaun the sheep》第一集,一颗卷心菜引起了全农场羊们踢球的兴趣,连牧羊犬也加入到比赛中。黏土人物小羊们一招一式都有如足球明星,不难想象本集的制作团队对足球的热爱。本文并不热衷于讨论《Shaun the sheep》的黏土制作如何炉火纯青,而在于足球运动对于英国来说的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运动,甚至要将他放入如此复杂的动画制作中。观看此类动画的孩子从咿呀学语脑中就留下如此印象:一个足球就可以号召起一帮同伴。对比我国的动画节目,几乎鲜有将运动项目添加到剧情中,更奇怪的是,中国重视跳水抑或乒乓球绝不逊于英国重视足球,但从未有“乒乓小将”或是“游泳达人”之类影片公映。即使是近在咫尺的日本,也将棒球、排球、篮球改编为各种电视娱乐节目。中国的运动仅仅为竞技体育存在,工具性大于实用性,而在英国,足球文化已经渗透到趾间。足球将英国人凝聚在一起,跳水却将中国人分隔开来。

不仅在动画,即使在给成人观看的电视剧中,足球话题也不可缺少。例如英国情景喜剧《IT狂人》,其中有剧集提到,两个IT宅男从不看球,某次力图加入别人的社交圈,发现必须以讨论昨晚的球赛为话题才能与人成功交流,于是此二人强行记住通用的点评台词,比如“昨天的裁判真是太差劲了”、“昨晚的比赛不错,守门员有好几个扑救”之类顺利过关。虽然以戏剧性的方式收尾,但这段简短的画面从侧面反映出足球已经成为英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三、自嘲情结

如果说美国典动画夸张搞笑,那么英国的动画以自嘲为乐。自嘲需要勇气,更需要宽容,美剧和美国电影透着一股对美国自由民主精神的赞美,而英国却永远在拿自己开涮,自己的政府、自己的文化、自己语言。《Shaun the sheep》里,谢顶加高度近视的农场主曾多次几乎看到自己顽皮的小羊直立行走、爬上屋顶、偷吃零食,但每次都摇摇头,认为自己眼花。英国是个对艺术敬重的国家,小羊们也喜爱画画,他们把主人的画布一阵乱画,涂抹得面目全非。正当它们担心被主人发现,一辆锃亮的英国豪车郊游路过,小羊的画被当成抽象派大作高价卖出,皆大欢喜。英国的这种自嘲方式被称为冷幽默,冷幽默之所以冷是因为笑点包含了语境、文化背景等深层的东西。

前文提到的《IT狂人》中,其中一段Moss发现办公室着火、灭火器也着火时,愤怒地寻找制造商,“Made in Britain”的字眼赫然在目。此段剧情中国观众观看时,定哑然失笑,我们对“Made in China”有着更深的自嘲心理。同样的,从未看到中国的电影电视将中国制造的负面效果推倒前台。显然国人的民族性,或者说民族自豪感分泌旺盛,自我审视和批判精神在毛时代过去之后很少再提。

我们有时候觉得,不应该将负面的东西展示给孩子看。儿童读物里粉饰太平是最理所应当的。而《Shaun the sheep》作为一个儿童剧(实际上中国已经当做儿童剧引进了,播放时间在黄金时间以外)同样也内化了英国的批判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自嘲、自讽的态度。这对儿童的成长并无坏处,我们不是目睹了一个个看着社会阴暗面长大的英国人长成了绅士或淑女吗?一个美国观众表示,他能理解讽刺,却难以理解英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自嘲。在美国的社会意识当中,自我推荐、自我推崇占首席地位,每个人作为个体必须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但英国的文化中,个人的意识没有美国强烈,我们所在社会总是由不完美的人组成的,既然不完美,就应当接受批判。当然自嘲并不意味着自我贬低,解构的表达更能让人头脑清醒,保持严谨的态度和作风。

不过,这个自嘲的“自”范围也不尽相同,英国人有时把自己作为英国的一员,有时是社区中的一员,有时又是地球上的一份子。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在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的第一章就让地球毁灭了,理由是,银河系空间规划委员会要在穿过地球的地方建造一条宇宙高速公路。是的,地球被强拆了。这就是英国自嘲式的冷幽默。

四、朋克摇滚

《Shaun the sheep》中,农场主总是边听摇滚边开着货车,农场的牧羊犬多数时间都带着耳机摇头晃脑的听着朋克音乐,经常听不见Shaun等羊捣乱的声音。一次偶然的机会,Shaun得到了一台唱片机,立刻在羊舍里开起了Party,所有的动物都跟着舞。此时打扮朋克的小反派猪们,把唱片换成了摇滚,大家立马摇滚起来。摇滚乐象征着反判与激情,这与我们印象中的英国绅士的形象格格不入,但正是这个以绅士风度著称的国家聚集了大批摇滚爱好者,每年在英国各地举办的音乐节,摇滚乐队占了很大部分。从形式上看,摇滚乐打破了传统的音乐形式,颠覆了音乐对于旋律的追求,转而追求节奏和歌词,用激昂的鼓点和深刻抑或怪异的歌词来满足听者的发泄欲。

在中国,摇滚乐早已被商业化,收编到敛财的音乐队伍中。而所谓的“地下”摇滚遭到各种限制,本质上也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对待摇滚态度的差异不仅是政府的问题,也是文化氛围的差异。前面提到,英国文化中的自嘲实际上也是一种批判,批判的态度是整个国家或民族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而中国文化中,中庸、和为贵盛行,摇滚的颠覆态度威慑到了惯于中庸的文化,大部分对摇滚不抱任何好感的国人正是这种态度:太反动了。而事实上,在经济相对稳定的英国,摇滚和革命以及反革命基本没有瓜葛,听摇滚乐与打麻将一样是一种娱乐和排解的方式。朋克在英国则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大萧条,青年失业率极高,人们对现实不满,对制度乃至社会本身产生了怀疑。他们身着破衣烂裤,颈带狗项圈,身体打孔,无所不用其极地表达着自己被社会抛弃的不满,以此类态度为代表的朋克音乐也应运而生。这种音乐现在虽然不如70年代流行,却依然深入人心,英国的朋克音乐依然生命旺盛。回归《Shaun the sheep》我们发现,在3D动画覆盖全球,好莱坞式剧情来势汹汹的今天,只有为数不多的公司还在坚持着传统的美术动画。阿德曼公司的黏土动画体现出英国人对于传统的追寻和复古情结,虽然制作一部黏土动画工厂浩大,比普通电影至少多耗两倍的时间。其实,英国人也在追寻一条既能保护传统又不失时代感的道路,比如《Shaun the sheep》、《超级无敌看门狗》、《僵尸新娘》等定格黏土动画人物的模型中都加入了电子支架,人物的每个关节都可以活动,并通过电脑技术来达到人物表情等复杂细碎的动作。在对英国动画剖析的同时,我不能不对中国当前的动画事业发出感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原创动画进入低谷。日本动漫充斥银幕,欧美动画全线上映,唯独国产动画踟蹰不前。简单的剧情、空洞的表情、粗糙的配音,国产动画在黄金时间播出,享受着优越的政策,却依然无迈步向前之势,引来一片批驳之声。不管是近期上映的《魁拔》,还是红极一时《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国的动画如同电视节目一样,难逃“模仿”二字。我们总不忘剥下国外优秀剧集的外衣,填充“中国特色”内容的套路,以速度来满足效益。然而效益的飞速增长却让我忘了动画的主要受众——孩子的需求。我们的孩子喝着三聚氰胺的奶粉长大,承受这巨大的课业压力,连优秀的电视娱乐节目都难以接触到。一方文化育一方人。新一代人的成长中,文化环境赋予他们的,便难以根除,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彭湘.浅谈英国动画的发展[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 (英)杰恩?皮林,屈立丰,段运冬.英国动画:来自个案的研究[J].世界电影,2006(6).

[3] 徐贤如,于春丽.国内外动画研究现状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