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贸易十篇

时间:2023-03-17 15:17:02

国外贸易

国外贸易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形势 贸易增长 对外贸易 影响

众所周知,各国需求偏好、规模收益、商品与要素市场等与福利和贸易相关方面历来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而国际贸易市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却未得到关注。例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均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向前发展,但二者仍未关注贸易过程中涉及的环境要素。既往贸易实践证明,任何一国的贸易活动均受到各类因素影响而无法独立完成,在国际贸易中任何一国的单方贸易行为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别国贸易环境。而就现阶段国际贸易形势而言,我国能够在更广的领域、更高层次以及更大范围参与国际贸易,深入经济技术合作以及竞争,而国际分工深化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机遇,但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非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严峻考验。

1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在近几年来以一个极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国际分工也有了进一步深化。首先是国际分段式生产成为主流,据麻省理工学院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300家公司中,其零部件制造的51%、总装的47%、仓储的46%、客户服务的43%以及产品开发的39%均在国外完成。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增速与传统货物贸易增长速度相比毫不逊色,因此也成为后者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全球价值链构成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发达国家在当前依然是国际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并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同时其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大,进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对于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一部分最为活跃的力量,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固有协调管理机制也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助力,贸易摩擦较以往有所减少,就此点来看,国际贸易秩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对外贸易考验。

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进口贸易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一定问题。历年来外国外贸出口额大致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但始终无法达到进出口平衡,因此一直存在贸易顺差问题。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依然依赖于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等,对于国外优势资源尚无法予以合理的、充分的利用,难以增加出口竞争优势。以2014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将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10%,明显高于2013年全年平均水平。而进口贸易数据则相对低迷,2014年月平均进口水平不足1700亿美元。

2.2 出口贸易结构有一定变化,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贸易形式主要为加工贸易,显而易见,加工贸易方式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用廉价资源以及劳动力来换取,甚至以牺牲环境这一恶性后果为代价。同时,加工贸易方式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均为定牌生产以及贴牌生产,严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种出口方式仅仅能够赚取加工费用,而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则为他国所攫取。分析国内外贸企业性质不难发现,其主要均为外资企业出口,由此说明我国依然缺乏真正具备自主品牌以及先进技术的出口企业,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导致外贸出口存在一定被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本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 对外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表现出恶化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始终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在GDP中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充分证明了外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就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也可见一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1995年仅为19.4%,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跃至45%,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表现出高度依赖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欧美市场份额所占比重接近40%,这一数据充分证实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市场发展依然落后,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外市场波动始终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就贸易条件指数(TOT)分析来看,我国虽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造成中长期贸易条件困境,贸易条件指数也表现出恶化趋势。

3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策略

3.1 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产品附加值

随着全球产业机构以及资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政府与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变化予以充分关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外贸发展观念,深入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以科学的外贸发展观为引导,对优质进口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充分考虑进出口均衡发展,合理控制贸易逆顺差,实现最优化配置国际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科学贸易发展观。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商品,形成自主品牌,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可给予相应补贴来提高出口退税率,推动加工贸易升级或者转型,并延伸至上下游产业,以便于在国际分工中增加我国对外贸易的价值。

3.2 政府与企业应积极进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有关部门应对当前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予以不断完善,在以国内进出口企业为管理对象的同时还应纳入在华的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其贸易行为制定富有针对性的进出口法规,主要包括进出口额的参照标准以及统计口径等等,以此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予以评估和衡量,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率。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预警机制、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贸易人才,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受此发展的影响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帮助其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3.3 应不断扩大内需,并对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国际资本新一轮布局随之加速,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受到影响;而“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为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挑战的突出体现。对此,政府应通过新一轮调控,努力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确保对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帮助企业妥善利用国际以及国内资源与市场,通过政策扶植等方法来应对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难题。而出口企业也应对自身发展战略予以适时调整,积极进取,果断出击,争取利益最大化。

4 结语

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来看,传统依赖于发展加工贸易以及吸收外资的模式已逐步有所转变。一部分国内企业开始在全球价值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电商平台以及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我国将会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跨国公司,自行打造全球价值链条,实现国际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元.中国国际贸易应从科技兴贸战略向创新强贸战略转变――谈国际贸易知识化趋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9):8-12.

[2]顾国达,郭爱美.国际贸易对我国区际经济效率的作用差异分析――基于技术溢出与技术收敛“双效应”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0):81-87.

[3]魏纪林,刘国龙.碳关税本质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3(12):67-71.

[4]郭小影.浅论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应采取的措施[J].中国经贸,2013(20):5-5.

[5]徐梅.后危机时期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冲击[J].学术交流,2013(8):119-122.

国外贸易篇2

失去超国民待遇中国仍是外企投资热地吗? 罗书宏

中日关系下一步 梅新育

中美如何化解人民币之争 乔治·马格纳斯

"促进口"措施呼之欲出在华外商评说中国市场 罗书宏

龙的传人就应为祖国服务——记澳大利亚福建工商联谊总会会长陈展垣 金英

中国企业海外淘金潮起 江亮

房地产泡沫:日本的十年之痛 高潮

网络购物社交化 竹子俊

中外版权合作向纵深迈进——来自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报告 罗书宏

波兰:下一个天然气大国? 王莉莉

投资能源"新贵"——蒙古 王莉莉

英国旅游业报告:金砖四国旅英游客将大幅增长 王莉莉

海地震后重建,中企有用武之地 罗书宏

摩尔多瓦农业、基建急需外国投资 罗书宏

"我国维生素C生产商被控操纵价格案"警示企业"出口价格联盟"须慎行 刘燕南

"城市交响乐"诠释狮城多元文化 宗欣

印度尼西亚馆馆长:半开放设计展现"千岛之国"热情 宗欣

中国制造网副总裁兼运营总监黄良发:线上线下融合是会展业发展必然趋势 赵爱玲

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联之争:孰是孰非? 王旭升

指尖转动牵引网游市场奔向广阔蓝海 林枫

天津爱迪通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伍筱姗:网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绿色网游 赵爱玲

近观丹麦的简约主义生活 孟秋

行政座驾的巅峰对决奔驰新E系VS宝马新5系 张越

新的增长引擎和投资契机 马骏

郎咸平:美国正把中国复制成第二个日本 郎咸平

出口退税取消,焉知非福? 叶子

保增长还是减赤字,两难问题 方宁,罗书宏

金融监管,各国求同存异 方宁,罗书宏

是否开征"银行税",分歧很大 方宁,罗书宏

中国在IMF中投票份额将显著增加 方宁,罗书宏

未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 方宁,罗书宏

第三次大萧条临近慎言退出已成共识 方宁,罗书宏,杨复强

斯洛文尼亚财政部长克里扎尼奇:"斯洛文尼亚开始聚焦中国市场" 罗书宏

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局长拿督米尔扎:2010年马来西亚预计将接待120万中国游客 罗书宏

亨氏大动作,跻身行业老三 王莉莉

东软模式着眼全球——访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 王莉莉

美国福茂集团副董事长赵安吉(Angela A.Chao):国际航运业的一道靓丽风景 王莉莉

中国英利:逐鹿世界杯 王莉莉

公务机市场现"井喷" 赵爱玲

义乌市会展办主任刘金土:会展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低碳经济 赵爱玲

从"阿迪王"案的法院判决看"傍名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赵爱玲

玩具出口:市场回暖壁垒增加 高潮

中亚明珠:乌兹别克斯坦 高潮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梁艳芬

评我国外贸法中与禁止资源出口有关的规定 王文波

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许立菁

游东京:穿行在现代与历史之间 高潮

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中国模式面临人口红利消失的挑战" 罗书宏

中司总裁高西庆:中投是长期投资者 罗书宏

诺维信集团中国区总裁柯铭:生物技术推动低碳经济 王莉莉

贫贱不移君之志富贵犹学报国心——访加拿大世源集团董事长方君学先生 罗书宏

意大利华商总会会长王家厚:为华侨搭建投资平台 王莉莉

陈光标:要把财产92%捐给社会 罗书宏

深圳创投:十年磨一剑——访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施安平 王莉莉

版权产业"迈坎" 赵爱玲

对话会展业2010:危机中寻找定位 赵爱玲

谷歌数字图书馆引发版权纠纷网络时代如何保护著作权 赵爱玲

巴黎大区: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户 高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 李光辉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特点及对策 罗仲伟

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 佟立志,高云龙

冬季:到达沃斯滑雪 高潮

"迪拜危机"与"迪拜模式"之辩 方宁

APEC:贸易自由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赵爱玲

荷兰海牙市副市长蔻汉克:"拒绝中国货,对欧洲毫无益处" 罗书宏

瑞士驻华大使顾博礼:瑞士:跨国公司欧洲总部的最佳选择 王莉莉

世凯家具:处理危机,转型要快 罗书宏

沃达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庞约翰:"未来的世界将是移动的" 王莉莉

德国第一位华人议员张逸讷:"投资德国需要'以德治德'精神" 罗书宏

"打铁还得自身硬"——访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谭卫东 王莉莉

金风科技:从中国企业到全球企业 王莉莉

多晶硅产业过剩了吗? 赵爱玲

世博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创新和开放 赵爱玲

美国商业外观侵权如何判? 赵爱玲

走进挪威寻找广阔投资机遇 高潮

"北京后花园"——宜居、宜业、宜游秦皇岛 高潮

私人银行:"后危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周迪强,毛炘

国外贸易篇3

1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外贸易进口中的问题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市场逐渐对中国打开,由于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进而大量的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在对外贸易的进口过程中,一些给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消耗带来不利影响的产品也随之流入中国市场。

1.1.1资源消耗型产品的进口国家数据统计显示,近些年我国的进口产品中一些低级产品的市场交易额在逐渐减少,但是一些资源消耗性的产品,如油、矿物燃料以及其他消耗型原料的进口在进口产品中的比例增长幅度加大,特别是一些石油天然气的相关产品的增长尤其明显。虽然进口的资源消耗型产品能够对我国的资源储备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它们的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从1993年开始,中国在石油产品的对外贸易问题上面,由净出口国转变成净进口国,随着我国对油气产品的需求量逐年递增,使得中国对于国际油气市场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分析得出,2010年我国的石油进口总量已经达到了1亿吨左右,净进口率突破了40%。这样的形势给我国的油气产品的对外贸易带来重大的影响,同时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了很严峻的问题。

1.1.2易污染型产品的进口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很多国外的易污染产品也开始流入中国。由于国内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些使用氟氯烃的冰箱、空调器等进口产品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进入了中国市场。在这些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给我国环境问题带来了很大的考验,加重了环境的压力。此外,一些化肥的进口同样给环境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这些化肥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形成二次污染,使一些水体富营养化,从而造成一些赤潮现象,给近海区域的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还有一些进口的农用塑料薄膜产品,在失去使用价值后无法有效处理,因其在自然界中难以降解的特性,从而造成白色污染,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在进口过程中由于易污染型产品的大量进口,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这样的进口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1.1.3废弃物转移进口由于中国的产品制造在技术上与西方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直接向中国转移废弃物的现状。2006年,在废弃物的进口上面,美国、香港、日本的进境废弃物占到了进口总量的21.3%、11.3%和7.8%。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03年仅英国就向中国倾销有毒废弃物达到36.2吨,市场价值1155万英镑左右。这些有毒废弃物主要是旧衣物、电池、有色金属废渣等,甚至还有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废弃物,它们的再生产过程中会对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一些西方国家以兜售“资源性”废弃物为名,将一些对环境危害巨大的有毒废弃物转移到中国大陆,如广东南海、浙江台州出现的将洋垃圾拼接成“品牌电脑”的事件,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屡被媒体曝光。在进口产品中,一些国家将本国禁止使用的产品转移到我国,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2对外贸易出口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极速增长。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出口贸易份额也不断地提升。但是在产品的出口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完善、生产技术没有达标,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2.1矿产资源的损耗严重在产品的出口过程中,很多矿产资源的损耗极其严重。由于矿产资源的出口量增大使得很多地区的矿产资源都遭到了盲目开采,一方面使得宝贵的矿产资源破坏严重;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急剧恶化的后果。由于开采技术的落后,一些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或有毒物质,对产品的合格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对环境的污染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一些稀缺资源的开采方面,由于投进的自然资源远远高于产出水平,使得很多的稀缺资源的损耗相当严重,导致这些资源更加稀缺的情况。比如说,在稀土的开采过程中,由于开采技术的落后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稀土成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使得本来蕴藏量不大的稀土资源面对了严峻的开采形势。

1.2.2生态资源的破坏加剧在生物资源的出口方面,由于人们无节制的开采和捕杀,使得这些资源的数目开始大为减少。由于盲目的出口,这些生物资源的破坏程度加剧,很多相关的生物资源衍生品的质量下降,一些生物资源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特别是一些野生动物产品的出口导致了人们的大量捕杀,如鹿茸、貂裘等,严重破坏了地区的生态平衡。还有一些名贵中药材的出口上面,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比如,很多地区天麻、杜仲、砂仁、人参的过度开采使得它们濒临绝迹,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对地区的土壤生态没有重视,很多地区出现土地沙化、土地荒漠化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由于在这些生态资源的出口方面,一些地区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科学地管理开采工作,使得整个地区的生态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2.3出口产品大多不符合环保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下,出口产品的环保标准有了很大提高,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影响。由于我国在产品生产和加工上面的技术水平落后,使得我国在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十分被动。我国的很多出口产品因为无法及时来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环境,使得它们的出口过程受阻,无法通过国际环保标准的检测,从而给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新型工业国家和发达国家地区,但是它们在环保质量上面的要求很严格,这样就导致我国的出口产品受到了严重的打压。比如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的中国,在欧盟提高了它们对茶叶的安全标准后,在农药残留成分的检测上,标准比原来高出了100多倍,让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2完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2.1加大进口产品的环保监测力度,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随着国际贸易中对产品的安全标准的不断提升,我国也应该积极响应,加大对进口产品的环保监测力度,从而应对我国进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首先,针对在一些资源消耗型产品的进口上面,我们应该积极进行环境评估,分析这些产品的使用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来断定产品的合格性。比如说,在石油的进口方面,我们应该合理地控制进口量,从而防止这些产品的使用给环境造成危害。其次,在对易污染的产品进口上面,我们应该拥有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根据我国的自身情况依照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安全标准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一些会给我国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影响的产品,我们一律不予接受。最后,针对一些国家将废弃物转移到中国大陆的情况。我国应该加大环保监测力度,严格执行国际安全标准,对那些给我过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产品,我们坚决抵制。同时在产品的环境危害评估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征收一定的环保税收,以便处理产品在进口后的加工和制造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只有加大进口产品的环保监测力度,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才能保障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

2.2把握出口产品的绿色质量问题,合理开采资源

出口产品的绿色质量问题一直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心病。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我们在出口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应该把握产品的绿色质量问题,合理开采资源。一方面,应该大力加强绿色生产的力度,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在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高效率、信息化、无污染、低消耗的工业发展模式,通过对国外优秀加工技术的引进和国内原料产品质量的保障来生产出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的产品,这样提高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严重的问题,同时也能够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变化形势。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产品出口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对一些地区在生产出口产品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改善这种现状。在一些稀缺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进行严格的监管工作,重视开采技术和程序的科学化绿色化,防止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过度损耗的问题。在生物资源的出口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严格地控制生物资源的开采力度,对于一些濒临绝迹的生物资源,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维护这些生物资源的生存环境,对违法的开采应行为应该进行严厉的惩罚。

2.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增强我国环境贸易的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保障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影响力。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和义务来推进国际贸易中的有效合作。针对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产品和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现象,中国应该积极提出抗议,并及时向国际贸易组织反映,以此来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合理权益。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理引进一些优秀的生产技术,帮助我国在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料损耗和环境污染程度。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差距,使得在国际贸易的讨论和谈判中,发展中国家显得很被动。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环境的合作讨论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了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新动向和一些政策的潜在影响,表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立场,以此来增强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能够积极地和发达国家一起制定出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目标的政策,以此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外贸易篇4

关键词:2010;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地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89-01

201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环境逐渐变好,通过多方努力,我国2010年进出口贸易较2009年都有恢复性增长态势。

一、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上升

2010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1]

2010年我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增加进口。随着经济逐步回稳,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

二、贸易地理结构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2010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美元

由图可以看出,尽管欧盟、美国、日本仍然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与东盟、印度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往来越发密切,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的比重提高。这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落实较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比重提高,对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依赖程度正在下降。[2]

三、贸易商品结构

2010年,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投资与消费有所回暖。与此同时,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大宗商品进口呈现量价齐升的走势。在出口的主要商品中,除了煤的出口量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呈现上升态势,尤其钢材等资源型产品以及机电产品增长幅度大。谷物、大豆、煤等大宗产品不仅数量增加,金额也有所增加,这些都是因为市场价格增长引起的。对于出口,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3]

四、贸易方式

贸易方式是指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所采用的各种交易的具体做法。

由图,一般贸易占比过半,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长期以来,我国出台鼓励措施,努力增加一般贸易的比重,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一般贸易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特点。近年来,一般贸易出口逐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的重要平台。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通过分析2010年对外贸易情况,我们看到,2010年对外贸易较2009年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回升,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首先,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更加明显,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其发展。一是失业劳动力和闲置资本重新跨部门配置需要较长时间,必然制约消费和投资需求。二是全球债务风险加大。部分国家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日趋明显。其次,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但动力不足、保护主义加剧。在融资条件改善、投资和消费回升刺激下,今年来国际贸易迅速恢复。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存在着不确定性,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全面持续大幅回升的动力不足。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第三,扩大内需可以带动进口,但增加进口仍面临许多制约。2011年,中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保持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较快增长。但是,在流动性严重过剩、通胀预期上升的带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呈上行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进口。

总体上看,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继续改善,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要继续落实好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出口回升态势,努力实现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张妍(1989― ),籍贯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08级本科生,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王婷(1990― ),籍贯山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08级本科生,专业:金融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网站.

国外贸易篇5

中国对外贸易论文范文一:提高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一、关于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

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进一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出口商品价格要全面反映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鼓励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规范出口秩序,遏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和恶性竞争。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抓住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扩大原油进口,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进一步提高进口的便利化程度,适当减少进口自动许可目录产品。抓紧研究进口信贷、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为促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创造条件此外,实施科技兴贸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科技兴贸工程是商务部13项重点工程之一,通过建设一批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运用政府相关的特殊政策,如典型的技改贴息以及新型产品的研发和资助等,在最大程度上的鼓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以及再创新,进而使得企业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和管理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外乎是外贸企业利润的提高,因此,在我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转变期职能,即是必从过去的外贸经营者转变为外贸宏观调控者,从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通过汇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进而通过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和管理提高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简单而言,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职能必须有所改变,必须要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简单来说,政府在改变职能后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明确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一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要逐步推行股份制,朝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使外贸企业真正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

3、开展工贸、技贸、农贸结合,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

4、抓紧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出口,提高外销价格,从而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

5、加强经济核算,节省费用开支。

6、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7、提高企业素质,特别是提高外贸工作人员的素质.

(三)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发展战略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出口导向战略是我国的现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战略,由于该战略使得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并没有与对外贸易数量同种程度增长,这也使得粗放型经济贸易增长方式容易出现,从而影响了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因此,实行平衡型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资源稀缺,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国外的优秀资源。同时,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强,我国对世界各国的依赖性和竞争性也在逐渐加强。所以,我国还要将竞争优势作为自己的导向,通过增加对外经济贸易,增大就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要根据目前国家的经济的以及国情,因地制宜的制定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也即是应该实际努力的去发挥出我们所具有的资源优势,通过优势导向,吸引国际投资,进而达到发展金融等相关行业的目的。不仅如此,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各企业及个人去培植资本优势,从而去尽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的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实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论文范文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现状

1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结构分析

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浙江民营企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占的比重相比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大,这证明了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商品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尤其应加大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2010年浙江出口额居前十位的商品见下表[1]:表2.22010年浙江出口额居前十位商品从表2.2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出口商品以轻纺、服饰、鞋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约占总出口量的31%。这类商品主要是靠其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国际化程度低,使其容易受到进口国反倾销等措施的限制。从下图2006-2010年浙江省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看(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各类主要商品出口额均有上升趋势,且机电产品所在比例较大。虽然机电产品比重有较大增加,但所出口的机电产品产业链比较短或处于产业链终端,附加值比较低。因此,总体而言,在浙江民营企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占较大比重。

2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贸易方式分析

贸易方式主要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与全国及江浙沪等贸易大省有所不同的是,浙江对外贸易形成了以一般贸易为主导的独特贸易方式结构。浙江省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额的比重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1993年至2010年,在浙江省出口贸易中,出口额和一般贸易额都呈上升趋势,一般贸易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5%~82%。一般贸易为主导成为浙江贸易的主要特征。因此,以一般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方式结构体现了浙江拥有发达的区域经济结构,也体现了长期以来浙江外资比例偏小的特点。一般贸易的产品附加值较高,出口企业的利润也比较多,同时有利于创立与推广出口品牌。从收益与成本分析来看,一般贸易更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创利于发展。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出口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出口产品发展到输出企业再发展到输出产业集群,已经有许多同行业企业组团前往国外投资,在国外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也能绕开出口国的贸易壁垒。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环境因素和国内人民币升值压力、企业融资困难、贸易方式、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局面更加严峻,压力和风险也逐步上升,严重制约了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1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效应低

浙江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依靠廉价劳动力,控制产品成本以获取竞争优势,真正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很少。出口产品大多是档次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在越来越精细的国际分工面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如机电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家具等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不少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产品科研和技术的投入,只计较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浙江民营企业产品品牌效应弱,竞争力不强。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200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中,浙江有45个,品牌总价值为1463.17亿元,而青岛海尔一个品牌价值就达626.43亿元[2]。雅戈尔品牌价值为28亿元,是浙江省品牌价值最大的。在一些消费者眼中,浙江产品就代表着价格低廉,质量低下的产品,浙江的块状经济产品绝大部分还属于大路货甚至低档货。另外,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07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的评估结果中,虽然浙江品牌上榜率为48个有所增加,成为全国第三,但是在品牌价值排行前65名中却没有任何浙江民营企业的品牌。浙江民营企业只顾降低成本,不重视其品牌建设以及品牌意识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浙江许多民营企业都存在对品牌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少,品牌文化设计推广度和深度不够,并且缺乏对企业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定位。另外,在品牌文化推广过程中推行的重广告轻品牌的营销手段,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传输品牌文化,造成品牌推广手段单一的局面。以上几种误区,均不利于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2浙江民营企业资金周转不足、融资困难

浙江民营企业一般都规模较小、资金不足,融资手段和工具还不规范和稳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一般来说都不愿意对民营企业提供综合授信服务,并且往往实行业务分批审批,这样以来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延误民企的商机,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难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还是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项目,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调查数据表明,有80%的浙江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其中11.15%的企业表示有很大资金缺口,急需融资在通过对企业现有融资主要渠道及各渠道的重要程度调查表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仍是目前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民间借款正逐步成为企业融资的一个补充。另外从重要程度来看,自有资金仍是企业融资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其次是银行贷款、民间借款。银行贷款虽然是对于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途径,但并非是企业的第一选择,可见贷款难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中仍属于普遍现象。

3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浙江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其盈利模式还是过于传统,依然是四低打天下,即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浙江省大多数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都是以仿造为主,遏制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创品牌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有句话说的好,一流设备、二流质量、三流价格,企业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和装备改造费用,有制造优质产品的能力,却无法在高端市场竞争,只好以中档产品立足于中端市场,最终导致奔驰轿车拉黄沙的现象,这就是浙江许多民营企业的现实写照。由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极大地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存在诸如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效应低、融资困难等制约和限制性因素。为了进一步促进和优化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向产品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新产品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保持优势,最重要的在于加快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在产品生产中的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更是浙江民营企业最有效的途径。浙江民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主要依靠的途径,一是借船出海,接受国外企业的委托加工,从事贴牌生产(OEM);二是主动出击,从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但是,企业不能只停留在贴牌生产上,因为贴牌生产只能获得低廉的加工费。浙江民营企业要不断地做大做强,必须得主动出击,从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2扩大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实力

浙江民营企业要解决融资困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在强调防范风险、明确责任的同时,建立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对信用等级优良的小企业可适当发放信用贷款。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认识到诚实守信是增加民营企业贷款、融洽银企关系最好的办法,要在社会上树立起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同时,政府也应该为保障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构造一个完善的资金扶持系统。只有构建完善的资金扶持体系,同时注重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的积累,才能更好地保障其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浙江民营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渠道,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结构单一的间接融资方式在民营企业自有资本不多、经营风险较大的环境里不仅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而且难以规避企业的道德风险,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使企业的破产风险增大,所以要想方设法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4]。

3转变贸易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省科技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年底组织人力到省内各地企业进行了调研。其结果表明,那些常年致力于科研开发的创新型企业受经济周期变化影响不大,在经济大环境不利的形势下有着稳定的发展速度。这也验证了科研投入与产出,是呈正相关关系。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拥有世界先进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也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如果我们走出去主动与他们合作,实现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互补和整合,形成新的技术开发能力,这是发展跨国经营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浙江民营企业应改变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和出口廉价的贴牌商品来取得微薄利润的现状,增强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打造国际品牌,制订品牌发展的长远规划,抓好产品的提质创新。为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浙江民营企业必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属于自己的产品以及核心技术,不断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增强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品牌[5]。

国外贸易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环境 对外贸易 战略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快速的发展起来,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世界经济也进入到了全球化的时代,金融、投资和贸易都已经趋向自由化,其中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各个国家参与我国经济贸易的主要途径。我国贸易自由化速度的加快主要是在加入WTO之后,给我国的度外贸易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也受到了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影响。那么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也应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战略,促进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因此探究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国际贸易的整体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波动较大。国际经济贸易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成长的速度也在逐渐的加快,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2000年达到了增长的最高点,此时的国际经济贸易总额就达到了64560亿美元,增长率就达到了12.5%,但是在2001年的时候,“911”事件的发生严重后果影响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导致世界贸易数额极具下降,比2000年减少了2650亿美元,增长率变为了负值,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着“911”事件的淡化,世界贸易又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2004年有达到了一个至高点,世界贸易额达到了92181亿元,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又使得世界贸易发生了巨大的波动,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就下降了22.3%,之后世界贸易额又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来越缓慢,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美、日、欧占有重要的地位,约占整个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但是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就逐渐变得缓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3.5%,欧洲为2.2%,日本经济的增长率为1.3%;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为2.5%,欧洲的晶晶增长率为2%,日本为1.5%。很明显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主体的降级增长速度就变得十分缓慢。像美、欧日等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比较高,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出金融化、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高福利和需求不足等状况,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但在此时,一些新兴的经济体正在崛起,例如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经济总量已经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35%左右。

(三)多边贸易的发展缓慢。世界经济贸易逐渐向自由化的趋势发展,但是以往的贸易形势都是存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两种政策,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贸易政策之间的冲突在不断的加剧,新兴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样也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展很缓慢,但是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还在发展,世界贸易组织也在不断的协调各国的立场,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当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已经加入了区域经济组织,那么在亚洲像这样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欧盟、还有南部非洲共同体,并且数量也在逐年的增加,合作的方式和深度也在不断的扩展。

(四)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较为迅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了二十世纪就是年代,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就为7%,而商品贸易的增长率仅仅为5.9%,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服务贸易的年增长率达到了9.5%,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对外贸易的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贸易形式越来越自由化,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贸易战略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在1990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性结合的对外贸易战略,但是在1994年,由于“大经贸”战略的提出,更加加快了我国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大经贸”战略指的就是商品贸易与劳务、资金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对外贸易战略。我国在加入了WTO之后,对外贸易业务发展更加迅速,并且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渐适合发展的综合战略,以及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贸易策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那么在201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就达到了36000亿美元左右,在世界中居于第二的位置,仅仅次于美国,其中出口总额居于世界第一位,进口总额居于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长了22.5%,显然我国已经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大国。因此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形势下,就应该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以及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制定出符合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等实际情况的对外贸易战略,将我国的对外贸易推向自由化、全球化的阶段,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水平,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增加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进口贸易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法,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进口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还能够不断的促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对于出口业务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增强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进口业务的重视程度,就要不断的扩大进口业务,并且调节进口的结构,采用先进的技术,完善政策、设备和各种部件,应特别重视我国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进口资源的多元化,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调整出口贸易的方式和贸易结构。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导向,改革开放之后,出口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业务一直是以规模取胜的,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并且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也是比较低的,这就导致出口的市场比较单一,因此市场竞争力就较差。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再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我国应该调整出口贸易的结构和方式,改变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改造和完善重要出口部门的技术,从而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从以数量增加为主向以质量为主的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的出口给予一定的税收倾斜,不断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水平。

(三)将比较优势逐渐转变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在对外贸易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那些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谋取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对于中国来说,比较优势就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出口产业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但是这种出口导向型的产业与国内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密切,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这样就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正在不断的推动者市场结构的转变,使得原有的粗矿型增长方式逐渐转变为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较高的方式,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顺应我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国已经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展,那么在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甚至成为了劣势,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必须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从而将比较优势转变为有利的竞争优势,具体的措施主要有:扩大出口贸易、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调整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占据对外贸易的优势和制高点、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

(四)发展双边、多变等贸易。我国贸易合作对象主要是美国、欧盟、东盟、日本和俄罗斯,但是近几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以及发展中国家不断兴起,中国的合作伙伴也逐渐发展为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和韩国等,尤其是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再依靠于发达国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我国也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对外贸易要掌握世界贸易发展的整体方向,不断推进我国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变化,逐渐开阔出广阔的国际市场,并且及时的推进贸易与投资的结合,多参加国际谈判,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际贸易的风险,大大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业务法发展,存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荣.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 发展研究,2013,01:19-23.

[2]董涛.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3,10:209-210.

[3]邱王锦.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J]. 中国投资,2013,S2:20+15.

国外贸易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47

自上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贸易、投资、金融日益趋向自由化,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几乎席卷了全球所有国家,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经济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贸易自由化使各国更加有序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当前,我国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过进程中,应竭力争取利益,规避风险,不断提升参与国际贸易的综合竞争实力,保证国际经贸的有序安全。在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转变,在多边贸易体系自由化逐渐放缓,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飞速前进的趋势下,我国应顺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调整与之相适宜的外贸战略,紧抓利益增长点,促进国家对外贸易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1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1.1 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中美国、欧洲、日本占据主导,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了以美、日、欧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状态,而21世纪后,这些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趋向低迷状态。而此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走向高速发展之势,201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中国位居世界第二,GDP总量为10.3万亿,巴西位居第七,GDP总量为2.5亿万,印度、俄罗斯紧随其后为2.1万亿。相关研究表明,未来10年,新兴力量的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力量上将趋平。

1.2 多边贸易谈判放缓

现今,世界贸易已然进入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然而与此同时,保护贸易仍在存在,并与之相对立。针对这种情况,世贸组织进行多次多边贸易谈判,但因许多国家未能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一致,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始终陷于僵局。尽管如此,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仍在持续前行。当前,WTO将进一步就农业问题、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转让等问题做深入谈判,着力协调各国立场,努力寻求适宜的解决方法。

1.3 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经济转轨阶段的国家促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向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双边贸易谈判放缓,世界各国贸易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途径,国际经贸自由化发展更加深入,国家经济贸易更加便捷。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世贸成员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更加频繁,区域自由贸易更加活跃,且深入快速发展。

1.4 世界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现今,服务贸易俨然已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更是国境经贸中的最高利润增长点。在电信、通讯、保险等新型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都属于服务贸易中拥有较高附加值的部门,而位于领先地位的依然是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

2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2.1 转变出口贸易结构,更新出口贸易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伴随着国际经贸形势而不断调整,但一直以来,出口贸易仍为主要的对外贸易形式,且近年来经济贡献巨大。但当前的出口贸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出口结构上,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对此,我国应适时转变对外出口结构,更新出口方式,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设备,有效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2 大力发展战略性贸易

对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如钢铁、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主要技术依赖进口,而这些产业又是国家工业产业的重要支柱,对此,我国应对其给予大力保护与扶持。对此,国家应大力扶持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构建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国家制定适宜的科研补贴,为外贸产品的科研开发提供物质支持。

2.3 着力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服务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整体水平滞后,竞争能力不强,对此,我国应着力推动新型服务型产业的发展。第一,政府为服务型产业发展营创良好外部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财物力的支持,着力改进传统服务产业发展基础,为服务贸易发展制定m宜的战略举措。打破垄断模式,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立法,完善贸易管理机构。其二,优化服务质量,完善出口结构,着力提高传统服务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具体而言,电信行业应做好对外投资,推动跨国经营;保险投资咨询行业,优化出口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行业进行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增强其服务管理水平。

2.4 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

基于现如今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我国应积极融入其中,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对此,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密切与港澳台的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第二,立足现实,纵观世界大局,放眼未来,在世界格局中,在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找寻与我国关系友好且需求互补的合作对象。

3 结语

国外贸易篇8

199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召开过一次题为《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参加者有联合国直属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工发组织、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跨国公司中心等,也有来自联合国体系内各个专门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教科文组织等,还有来自与联合国有联系的独立机构,如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可见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文件中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反映了国际上的共识。这个定义可概括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注: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p.240,UNCTAD/ECDC/PA/4/Revl,N.Y.and Geneva,1996.)。

世贸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对全球化的定义和描述,首先应着重‘质’而不是‘量’,它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注:WTO,International Trade:Trends and Statistics 1995,p.19,Geneva,1995.)

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出现”,“但今天的世界经济与超国家范式相距还很远,对现状较为恰当的描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注:UNCTA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pp.70~71,N.Y.and Geneva,1997.)报告接着又列述了促进全球化的主要因素:关贸总协定8个回合所推动的贸易自由化;一系列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信息技术惊人的发展。

根据上述,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至少可归纳为以下三点:这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强;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表明,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了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各国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必须在世界范围的紧密联系中才能正常运行,这不仅决定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也要求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在客观上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故从生产力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进步的历史过程,我们应当积极地适应它、促进它。但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进行的,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必然带来深刻的阶级烙印和扭曲的表现形式,决定了这一过程是跛脚的,即在南北之间是不对称进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与全球化进程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也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必须从战略上加以重视和调整,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持续稳定地增长。在对外贸易领域中我国至少在下列四方面存在着不适应。

1.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2.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

3.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

4.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级产品在世界出口中约占60%多,60年代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平分秋色,80年代二者的比重为3:7,即制成品占70%,进入90年代后继续有所上升。制成品贸易的持续上升是过去半个世纪中世界贸易赖以发展的基础。前文已经指出,世界贸易的增速高于世界产出,从世贸组织的统计还可看出,制成品贸易的增速更高于世界产出,而且有加速度的趋势。二者年均增速的比例在1950~1964年为1.3∶1;1964~1974年为1.6∶1;1974~1984年为1.8∶1;1984~1994年为3.2∶1(注:WTO,International Trade∶Trends and Statistics 1995,p.19,Geneva,1995.)。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与上述趋势相比是滞后的。据外经贸部公布的数字,1953年我国初级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高达79.4%,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制成品所占的比重也仅为45.9%,到1981年才略超过初级产品。不过当时我国的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UNSITC)并不一致,故与世界缺乏可比性。笔者估算,上述比重的变化是在80年代中期才实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年鉴》的资料,90年代后期我国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上升到83%左右,1996年机电产品在出口中占31.9%,首次超过了我国传统的出口大户纺织品和服装,1998年机电品出口高达665.43亿美元,在我国出口总额(1837.57亿美元)中占36.2%(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年鉴1999》,第341页。)。

上述的第一个变化发生在80年代中期,第二个变化发生在90年代中期,标志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但与世界贸易中的主导趋势相比仍属滞后,而且差距可能有所扩大。因为正在上述同一时期,也就是全球化加速的时期,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迅速调整,从以资本密集和传统技术为基础转向以知识密集和高新技术为基础,特别是信息产业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幅和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中、低技术部门则明显下降。高新技术部门成了美国的主导产业,使美国经济在1991年摆脱衰退后得以进入战后持续最长的景气阶段。据美国商务部估计,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25%,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中约有1/4是由信息产业的增长所带来的(注: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http.//www.E-commerce.Gov.1997.)。

由于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故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信息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世贸组织按联合国在1988年修订的国际贸易分类标准,将贸易分为三部分:

——初级产品:下分为农产品和矿产品两大类,每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

——制成品:下分为7大类,即钢铁、化学品、其它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纺织品、服务、其他消费品,这7大类下又各自分为若干小类。

——其他货物:未能列入以上各类的货物,如军火等。

上述的机械和运输设备又分为6小类,其中“办公室机械和电讯设备”一小类最足以代表信息技术产品,其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在80年代前期较之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并未高出很多,但80年代后期剧升为18%,约高出2倍,到1995年竟达26%,约高出将近3倍(注:WTO,Annual Report 1996,Vol.Ⅱp.90,Geneva,1996.)。结果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产品和矿产品(包括石油),跃居第二位,1995年位居前11位的货物按其比重大小为序可排列如下(注:同⑦,第15页。):(1)机械和运输设备,不包括下述的(2)和(6),约占17%强;(2)办公室机械和电讯设备,约占12.2%;(3)农产品,约占12%;(4)矿产品,约占10.5%;(4)化学品,约占9.5%;(6)汽车和零部件,约占9%强;(7)其他消费品,约占9%弱;(8)其他半成品,约占8%强;(9)服装,约占3%强;(10)纺织品,约占3%;(11)钢铁,约占3%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其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不断下降,故其比重的跃升完全是贸易规模急剧扩大而非价格上涨所致。80年代初农产品的比重也在12%左右,而上述(2)的比重不足4%,经过20年二者的比重竟然并驾齐驱,这不仅说明信息产业对世界贸易影响之大,也反映了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以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处境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得不到改善。同时,不得不令人担忧的是,80年代初纺织品和服装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约为10%,而今天已降为6%,这说明世界贸易趋势对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愈来愈不利了。虽然1996年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品和服装而在我国出口中占了首位,但以要素密集度来衡量,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居多,原材料、能源消耗大而附加价值低,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还不多。目前我国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究竟占多少比重?到1998年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联合颁布《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目录》时,各种估算数字出入颇大,今列举几项如下,以供参考:

——较高的估计1996年为21%,较低的估计1997年为6.8%(注:张祥主编:《知识经济与国际经济贸易》,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页。)。

——《中国经济年鉴1999》(第341~342页)称,1998年不包括外资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为23.48亿美元,仅占我国制成品出口的1.4%,其中74.8%是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其金额为17.56亿美元。该《年鉴》(第400页)又称,1998年中国信息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70亿美元,其中包括彩电、音响、电话机等。但按照世贸组织在1996年达成的《信息技术产品协议》(ITA),其范围包括软件而不包括家用电子消费品,故严格来说,上述270亿美元的信息技术产品出口额未免偏大。

——按前文提及的世贸组织关于办公室机械和电讯设备的分类进行统计,1995年我国的出口额为145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在我国制成品出口中占11.6%(注:同⑦,第18、90页。)。据世贸组织的注释,上述数字中包括声音、图像的传输、放送设备。

由于目前尚难获得确切的数字,只能粗略地说我国前10位的出口产品中还没有高技术产品,头三位是各类服装,以下依序为靴鞋、玩具、塑料制品、箱包和旅行用品、录音机和收音放音组合、各类棉机织物、家具。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和分体结构都很落后,这种结构使我们在国际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高科技含量制成品的交换比率,在全球化过程中对前者变得愈来愈不利了,西方学者的一系列实证研究都揭示了这个趋势。例如,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在引用了有关的研究成果后指出:“根据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制成品出口单位价值时间数列进行回归分析,表明1970~1987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出口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每年平均下降1%,只是由于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才使其收入交易条件得以上升10%。”(注:UNCTA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p.147,N.Y.and Geneva,1996.)另一项研究证明进入90年代后情况依然如此,其数字可列表如下:

表1 发展中国家与欧盟制成品交易条件

(1979~1994年年均增减率%)

所有发展中国家

2.0

4.2

-2.2

5.5

其中:A组

-1.3

4.4

-5.7

B组

-0.1

4.6

-4.7

0.4

C组

1.3

4.9

-3.6

1.0

D组

2.1

4.4

-2.3

4.1

E组

2.9

4.1

-1.2

6.8

资料来源:A.Maizels等人研究成果,转引自《1996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第148页。

在上表中,“所有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大陆;A组为最不发达国家;B组为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岛屿国家;C组为拉美国家;D组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中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塞浦路斯、埃及、以色列、约旦、黎巴嫩、马尔他、摩洛哥、突尼斯、土耳其和前南联盟;E组为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港、澳、台包括在内。(Ⅰ)和(Ⅱ)分别是对欧盟出口和从欧盟进口的制成品单位价值的增减率(%),表中数字显示对欧盟出口的价格水平每年仅上升2.0%,而从欧盟进口的价格水平却每年上升4.2%,可见价格比率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Ⅲ)是“净物物交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实际上就是一国进出口价格(绝对额或指数)的比率,但必须注意,由于(Ⅰ)(Ⅱ)都是增减率而非绝对额或指数,故(Ⅰ)(Ⅱ)并不等于(Ⅲ)。上表(Ⅲ)的数字显示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出口价格水平相对于欧盟而言,每年平均下降2.2%,但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其处境相差颇大,A组最不发达国家的处境最为恶化,E组则处境较好。该报告强调说E组中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又胜于其他国家。例如,韩国制成品的交易条件在整个80年代是较为有利的,而且随着产业的升级,正在变得更有利。(Ⅳ)是(Ⅲ)与出口量的乘积,称为“收入交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即其出口的总收入。由于E组的“净物物交易条件”恶化程度较小,而其出口规模扩大又较快,故“收入交易条件”的数值也就最高。然而必须注意,当“净物物交易条件”未见改善甚或日趋恶化时,如果单纯依靠增加出口数量来实现“收入交易条件”的上升,这并不标志着该国经济福利的提高,相反,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流失,故是极不可取的,美籍印度学者巴格瓦蒂(J.Bhagwati)称之为“出口的贫困化增长。”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断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胜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双高产品”的出口比重毕竟还小,故仍难以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新态势,因此,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产业化的战略决策,这样才能使对外贸易在21世纪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信息革命使我们能用很低的成本大量处理和远途传送信息,这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也大大加强了知识的商品属性。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说,知识是事物运动规律在人类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知识不一定要具备真理性和系统性,它可以只是一点诀窍或经验,但它必须具有商业价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化,知识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与资本、劳动力、土地并列。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中兴起了以罗默(Paul Romer)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它将知识(包括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全面修正了新古典理论。这反映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大大提高,因而经济和产业结构日趋软化即非物质化,这突出地表现为知识/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务业成为少数发达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以美国为例,服务业吸收了75%以上的就业人口,消费者开支总额中有60%以上是购买各种服务的,大制造企业也纷纷进入服务领域,如通用电气公司(GE)目前的营业收入约有40%来自提供服务。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说信息革命使第二与第三产业的界限变得模糊了。《财富》杂志每年要公布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但从1995年起该杂志也不再将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公司分列,而是合并起来统一排列了。与此同时,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其增速也高于货物贸易。例如,1998年美国货物出口额下降了1%,而服务出口额却上升了1%,故它在美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从80年代的1/4左右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1/3。近年来美国货物贸易年年赤字累累,而且有增无减,但服务贸易却年年盈利,顺差之大至今已可弥补货物贸易赤字的40%。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基本相似,欧盟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60年代中期已达55%,80年代为60%,90年代继续上升。其服务出口额从1985年的1708亿美元增至1995年的5901亿美元,11年内增长了2倍。

表2 1985~1998年世界货物与服务出口额增长率(%)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 9.5

17.5

13.7

7.9

11.4

1.7

世界服务出口增长率 17.4   18.7

12.8

9.7

20.5

5.6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 7.1   -0.3   13

18.9

4.5

3.5

-2.0

世界服务出口增长率 12.8

0.04   9.1

12.6  6.7

3.5

-2.0

*从价值额看,1995年的增幅最大,从实物量看,则1994年增幅最大,主要原因是1995年美元对欧洲货币单位和日元分别贬值9%和8%,故当年以美元统计的出口额明显增大。

资料来源:WTO Annual Report 1996,Vol.Ⅱ,p.120,p.126;WTO Press Release,1999,4,16.

上述变化在世界贸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由于世贸组织没有用不变价格表示的服务贸易量(Volume)的统计,而只有服务贸易额(Value)的数字,故我们也以二者的价值额来作比较。在80和90年代,除了1988、1994、1995三年外,其余大多数年份服务出口额的增长率都明显高于货物贸易(参见表2),这可说是当代世界贸易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和基本趋势。

1985~1998年世界货物出口额从1.95万亿增至5.225万亿美元,增长了1.6倍,服务出口额相应地从3809亿增至1.29万亿美元,增长了2.38倍(注:同⑦,第120、126页。),其年均增长率约为11%,高出货物贸易将近2个百分点。故上述三年的例外,并不能导致基本趋势逆转,而且服务贸易的数字实际上是偏低的。因为世贸组织秘书处在公告中也说:货物贸易数字取自各国海关统计,除走私外,出入关境的货物必定统计在内,故较全面可靠,而服务贸易数字则取自各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呈报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其中经常帐户下的“服务”一栏,各国处理方法并不一致,错误遗漏在所难免,故其数字往往低估。还须指出,服务贸易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也小于货物贸易,90年代初西方发生过一次衰退,1993年世界贸易跌至谷底,货物出口额下降0.3%,而服务出口额仍有微升(+0.04%)。据世贸组织在另一处公布的数字则分别为-0.21%和+0.59%(注:同②,第144页。)。在1998年前服务贸易从未发生过绝对的下降,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而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主要原因就是信息革命。过去服务业产品大多具有“不可分割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运送性”,因而往往成了“不可贸易品”(non -trade goods)。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许多服务的提供方式,突破了上述限制,使服务贸易得以迅猛发展,其中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务贸易增长尤速,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得以稳定而强劲增长的主要支柱。世贸组织的统计将服务贸易分为三大类:(1)运输;(2)旅游;(3)其他:共有8项,即通讯、建筑、保险、金融、电脑信息服务、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文体娱乐(包括电视、电影等),其他工商业服务(包括咨询、会计、法律、广告等)。从9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来看,上述(3)高出(2)约1个百分点,高出(1)约3个百分点,故结果(1)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下降,(2)的比重则徘徊不前,唯独(3)的比重节节上升(注:同⑦,第2卷,第64页。)。这表明在当代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新型服务业的地位较之传统服务业大大提高了。

面对上述趋势,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形之下都显得严重滞后。1998年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占16.5%,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20%左右;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3%,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约10个百分点(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年鉴1999》,第57页。)。这种落后状况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思想和体制障碍所造成的。在思想方面,过去政治经济学中某些僵化的观点把我们引入了理论误区,即认为除了运输以外,服务贸易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看不到它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对全面提高生产率的意义,因此只重视物质生产,而忽略服务业。在体制方面,传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了服务的商品化,各部门、各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力图自己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以致服务难以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服务业的落后是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表现,也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1982年服务出口仅27亿美元,到1996年达到279亿美元,增长了10倍,在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中居第22位。不过与“亚洲四小”相比,仍有差距(香港占第10位,新加坡占第12位,韩国占第14位,台湾占第19位)(注:同②,第14页。)。从增长的速度看,可说已赶上了世界服务贸易的趋势,但从服务的出口结构看,与世界的格局和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反差。1985~1996年在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由27.6%升至36.5%,金融所占比重保持未变,前后都在19%左右,运输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1%降为19%。“其服服务”包括以海外工程承包所带动的劳务输出,所占的比重由25.5%升至32.6%。可见旅游始终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支柱,在我国对外收支中,每年都能带来盈余,这是由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所决定的,今后还将继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服务业却是弱项,以致出口不振,反之,每年还要大量进口,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其他服务”一项包括了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务,它在服务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1985年仅为22.9%,1996年剧增为52.4%,翻了一番以上,使得我国整个服务贸易逆差近年来日益增大,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1998年为例,旅游业有顺差34亿美元,但“其他服务”等项目大多有赤字,从而整个服务贸易发生49.2亿美元的逆差。(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年鉴1999》,第57页。)因此,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法律和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健全资产评估、业务、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必须强调其关键是抓好信息产业,因为这是新型服务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从根本上改造我国传统服务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服务业在21世纪将成为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它的振兴将大大改善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也将有效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和巩固我国在世界服务市场上的阵地。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电信、金融等服务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必须培育竞争力,才能对付外来的冲击,保证我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21世纪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 文献号 】1-1486

【原文出处】《国际贸易问题》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11

【原刊页号】20~23

【分 类 号】F52

【分 类 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200103

【 标 题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二)

【 作 者 】王林生

【作者简介】王林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贸组织研究中心

【 正 文 】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基础是产业内分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经济生活国际化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这个历史趋势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的。产业革命即第一次科技革命塑造了19世纪的国际分工,即英国作为工业的太阳与广大农业和原料附庸之间的分工,从而就像《共产党宣言》所说,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导致了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型分工。例如,英国的优势在钢铁、造船、采煤等工业,德国则擅长电气、化学等工业。二次战后,除了上述的垂直型和水平型分工,第三次科技革命又使国际分工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并占了主导地位,这就是产业内分工。过去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要素禀赋所制约,现在科技优势足以减轻甚至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至同一行业内的各个部门或同一企业内的各个分厂、车间和工艺流程,都可分散到全球部署定位,实现最优配置。

产业内贸易便是上述这种分工的表现形式,这种贸易6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从而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也得到了反映。1975年格鲁伯尔和劳埃德(H.G.Grubel and P.J.Leoyd)的论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提出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为学术界广泛接受。产业内贸易就是一国同时既出口又进口某一同类产品,所谓同类产品则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分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233个组(Group),组以下再分为786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分为2000个基本项目(Item)。这就是说属于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但也有人采用较为宽松的划分标准,即以同一“部”的产品作同类产品。他们提出的计算公式如下:

(Z[,i]+M[,i])-|Z[,i]-M[,i]|

B[,i]=─────────────────×100

(Z[,i]+M[,i])

上式也可写作

|Z[,i]-M[,i]|

B[,i]=(1- ────────────)×100

(Z[,i]+M[,i])

在上式中,B[,i]便是反映产业内贸易的指标,称之G-L指数,在0-100间变动,愈趋向于100,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愈高。i指产业,Z指出口额,M指进口额。他们和其他西方学者的研究都表明:(1)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据经合组织的材料,1991年6个西欧国家的制造业中有60%以上是产业内贸易,另外6个西欧国家这一比重为50%~60%。(2)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远高于初级产品,最高的当推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化学工业,科技密集度愈高的部门,其产业内贸易的倾向也愈大。(3)一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根据上述,我们可将世界G-L指数当作反映全球化的生产指标,因为G-L指数愈大,说明各国在生产专业化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愈高。产业内分工的主要形式有同一产品不同档次、品质或仅仅是型号、规模不同的专业化,例如大量出口若干品牌的汽车,同时又大量进口另一些品牌的汽车。还有零部件或工艺流程的专业化,由各有关企业参加协作来完成最终产品。我国的加工贸易可说属于后一种形式,它是通过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装配而又出口来完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8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出口额还只有56亿美元,在我国全部出口中也仅占18%,而一般贸易的比重则高达82%,但到1995年其金额增至740亿美元,10年内增长了12倍之多,比重也上升为50%,开始超过一般贸易;到1996年加工贸易金额增至1044.7亿美元,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将近18倍,比重约占57%。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的比重更高,而外资企业目前在我国全部出口中已占45%,其增长势头之强劲远胜于国有企业。因此可以说近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迅速增长,加工贸易是主要的支撑力量,它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工贸易扩大了我国的就业规模,据广东省公布,1997年全省加工贸易在全国加工贸易总额中约占55%,吸收了约1000万人就业,估计全国借此解决就业的人数约近2000万。加工贸易还带动了我国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某些制造业部门的成长,有的可说是从零开始的,例如,家用电器就是从组装起步,后来成长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超过初级产品,这是与加工贸易的发展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加工贸易确实为我们参与并利用产业内分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但加工贸易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和矛盾,这主要与对外贸易中的双重机制有关。为了扶持加工贸易,对其所需的中间品免征进口税,同时各地区还有自己的优惠措施,于是就在一般贸易的促进机制以外,又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平行的加工贸易的促进机制,从而引发了以下矛盾:

1.一般贸易的促进机制主要在于出口退税,实现零税出口,而加工贸易的出口只有在国内创造价值部分才给予退税,从原则上说,二者都是合理的,可以并行不悖。但当一般贸易的出口退税不能全部到位时,有的企业就会由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特别是那些需用高关税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的企业,将改做加工贸易,减少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原材料和中间品,这样就影响了国家的关税收入。

2.如果加工过程集中在出口加工区或保税区进行,海关就便于实施有效的监管。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并无地域限制,从沿海到内陆,可谓星罗棋布,确实不易监管。再加外贸企业有经营权而缺乏加工能力,生产企业有加工能力而没有经营权,工贸脱节,漏洞不少,以致不法之徒有隙可乘,将保税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品在国内倒卖以谋取厚利。例如,1997年海关查获的走私大案中约有一半左右的金额是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进行的。

必须指出,以上的矛盾不是由加工贸易这个利用国际分工的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对于两种平行机制只要不断协调,统筹兼顾,使之保持恰当的平衡,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对于走私,中央已下定决心,全面进行打击,同时1997年银行建立了加工贸易台帐制度,海关和外汇管理局也进一步加强了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核销措施。因此,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的非法活动正在受到遏制。

当前加工贸易的主要问题在于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原材料和零部件依靠客户供应或自行从海外进口,加工装配后的成品又通过客户所掌握的销售渠道进入海外市场,我国企业只是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收取有限的工缴费,而要创收更多的外汇,就只有大进大出。为了进一步利用产业内分工的潜力,分享更大的利益,必须加快加工贸易的升级,其关键是抓好中间品的进口替代,即以更多的国产成份取代外来的中间品,使产品的国际价值链中有更多的环节转移到国内,这不仅能提高产品的国内附加值,增加创汇,也能扩大与国内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联系,从而使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发生更大的拉动作用。

回顾7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两次能源危机,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一系列产业向外进行梯度转移,东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大陆移植。我国的加工贸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兴起的,其中较成功的便是家用电器,从加工组装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并开始走向世界市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产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客观上出现了新的机遇,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我国的加工贸易就能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是相伴而行的。生产力的飞跃要求各国从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都作出相应的调整,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协调,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便是这样的产物,它的8轮回合降低了关税水平和传统形式的非关税壁垒,促进了全球化的趋势。

世贸组织已有137个成员,由于政治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员之间必然存在不同的利益和要求,因而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少数发达国家对全球化起着主导作用,故它们在世贸组织内也力图保持最大的影响,谋取最多的利益,特别是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美国假自由化之名,在世界经贸领域推行霸权主义。例如,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赫尔姆斯—伯顿法”(官方名称为《古巴自由与民主团结法案》),要求古巴赔偿1959年革命胜利后所没收的美籍古巴人(实际上是在美国的古巴流亡者)的资产,规定任何外国公司不得收购或租借这些资产,否则美国今后将拒发其赴美签证,并禁止全球的美国企业向这些公司提供信贷,美籍古巴人有权起诉这些公司。古巴政府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广大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声援,一致谴责这是侵犯他国主权的强权政治,甚至欧盟、日本和加拿大也都批评美国把国内立法凌驾于世贸组织的准则之上,妨碍成员正常的投资和贸易活动,是滥用治外法权的恶劣典型。由此可见,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继续强调尊重国家主权这一国际法准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也十分注意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又如,1997年韩国大宇集团要收购法国汤姆逊集团的电子部门,顿时在法国国民议会引起轩然大波,收购谈判旋告中止,因为该部门是国防订货的主要承包商,涉及国家安全,议会不得不进行干预。以上事实告诉我们: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必须具有抵抗外敌入侵,应付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变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除了国土、自然资源等以外,还包括构成经济命脉和综合国力主体的产业,扶植和保护这些产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

我国在对外开放中也面临上述同样的问题,入世后有可能遇到更大的冲击。因此如何解决贸易自由化与国家经济安全、入世与保护民族产业这两对矛盾,是21世纪我国对外经贸政策中的首要课题。只要处理得当,这两对矛盾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从而做到既在开放中实施保护,又在保护中扩大开放,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这可以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1.世贸组织有一套规范经贸领域内政府行为的法律框架,它并不直接面对企业,而是通过政府来影响企业的活动。不过这套框架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制定的,要求各国有关的立法和政策与世贸组织的规范相协调,政府的宏观调控要与市场经济的原则相适应。这意味着我国过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习用的方法和手段,许多都不能再用,其中明显不符合世贸组织所倡导的国际通行规则的部分,必须废除,有的则应加以清理改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则与世贸组织的要求基本一致,宏观调控也正在转向以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为主,这就为我国利用世贸组织的保障机制创造了条件,使我们有可能合法地根据世贸组织各项协议中的有关条款来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民族产业进行有效的保护。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颁布了《对外贸易法》等一系列有关市场准入和外国投资的法律,还制定了有关的行政法规和实施细则,如反倾销、反补贴条例等。但要形成完善严密的体系,特别是内部指令性的文件不符合世贸组织关于透明度的要求,地方法规的内容参差各异也不符合世贸组织关于立法统一性的要求,这些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充实。

国外贸易篇9

对外贸易区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对外贸易区,并不意味着它就可投入运营,获批设区的经营人或受让人还须向主管海关提出申请,请求正式启用该对外贸易区。只有在海关正式批准后,货物才能以对外贸易区货物的身份运入区内。对外贸易区正式设立或启用后,还可参照相关的设立和启用程序申请变更。

对外贸易区的启用

程序的提起

对外贸易区的经营人或受让人(在没有经营人时)应向对外贸易区所在地的口岸海关关长提交书面申请,请求批准启用对外贸易区或其中某个场所,也就是说,申请启用的区域可以是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对外贸易区的全部,或是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口岸海关关长将要求经营人或受让人在FD258号表格中提交指纹,或是在其提交申请时采集电子指纹。若经营人为个人,则需提供个人指纹;若经营人或受让人为商业实体(business entity),则需提供所有高级职员和管理人员的指纹。启用对外贸易区不需缴纳任何申请费。

书面申请必须包括对外贸易区所有相关场所的描述、预期开展的任何业务以及关于许可入区货物共有属性的说明。此外,它还须附有以下文件:一份展示委员会批准启用区域尺寸的蓝图,包括所有通道和建筑物、出口和入口,以及连接储存液体或类似产品的任何容器的管道,其中部分蓝图应由容器经营人核对无误;必要时应提供一份经容器经营人核对无误的、以公制单位表明任何容器容积的计量表(gauge table);一本由经营人或受让人核对无误的程序手册,包括在对外贸易区内所使用的库存控制和簿记系统(Inventory control and recordkeeping system,ICRS);若对外贸易区由经营人申请启用,则需提供受让人的书面同意证明。

申请文件没有特定的格式要求,只要是以申请人名称抬头的书面请求即可。经营人的程序手册主要是供海关实施守法审查(以前是抽点检查)和审计之用。为熟悉情况,海关官员可在一开始时阅读手册,但海关对手册的签收并不构成其对该手册的认可或证明。口岸海关关长可向申请人指出其中任何与标准明显不符的制度。申请人对簿记系统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明,必须在申请时当面向海关提交,而相关评价只有在实施了守法评估、守法审查以及审计等措施后方可做出。口岸海关关长做出决定后,程序手册将被退还给该经营人,手册的海关副本将保留在对外贸易区内。经营人应持有最新的海关副本,并在必要时将其提供给海关官员使用。口岸海关关长应将程序手册的经营人证明作为档案永久保存,不得泄露、外传。

申请的审查

作为批准申请的一个条件,口岸海关关长可指令一名海关官员对经营人或受让人及其主要职员或负责对外贸易区事务的重要雇员的资格、品性和履历进行调查,同时,对外贸易区内接货设施的安全性、适宜性和合理性也在调查范围之内。具体地说,就是背景调查和货物安全测量两个部分。

背景调查的对象包括经营人本身、经营人所用管理人员以及有权使用或能够改变ICRS的重要雇员。如果在经营人申请设立对外贸易区时已对其进行过背景调查,且此后未发生新情况,则不需再做调查。通常情况下,对外贸易区的使用人不必接受背景调查。对分区内雇员的调查仅限于关键位置上的管理人员和雇员。给被调查的人员办妥海关指纹卡并确定其真实身份,是调查的内容之一。在调查中披露的任何信息均须保密,除《信息自由和隐私法》(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Acts)另有规定外,不得向未经授权的人员泄露。若口岸海关关长在背景调查中发现“不良材料”(derogatory information),将不予批准启用申请。“不良材料”包括:申请中存在不符合重要事实的欺诈或虚假陈述;未能按要求提供一份完整、正确的人员名单;经营人所用的管理人员中,有人被认定犯有偷窃、走私、欺诈或类似财产犯罪等重罪或轻罪;雇员犯有危害对外贸易区内货物安全的罪行。

在对货物安全进行测量时,测量官员将根据海关的实际标准和程序准备一份测量报告,并通过会议方式将结果告知申请人。测量结果并不是对启用申请的最终决定,申请人在口岸海关关长做出决定前,还可对会上提及的不足之处进行改正。随后,测量官员将在适当时候再次进行检查,若未发现明显改善,口岸海关关长将不予批准申请。

除背景调查和货物安全测量外,口岸海关关长还应在决定过程中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在申请被批准前,经营人的公司是否会被出售给其他当事方;经营人是否已明显表示出无法或不愿遵守法律法规或相关条件,如此等等。虽然拒绝批准启用申请并无任何特定限制,但口岸海关关长也不能武断地加以否定。

申请的决定

通常情况下,因背景调查需要一定时间,口岸海关关长将在启用申请提交后的1-4个月内做出决定。此前,申请人不会得到临时性的批准。决定做出后,口岸海关关长应迅速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若申请被拒,通知中应注明不予批准的理由。口岸海关关长的决定是关于此类申请的最终海关行政决定。

一旦申请被批准,经营人应依据第301号海关表格,提供一份对外贸易区经营人担保。担保金额由口岸海关关长决定,但不得少于担保指南的规定。所有对外贸易区的同一经营人都必须提供担保。初始的担保标准应当是,以对外贸易区内未支付关税的外国地位货物的平均价值为基础计算出的海关关税和费用。对外贸易区经营人参与的任何其他担保业务,如私营承运人、集装箱运输站或保税仓库的业务,并不在对外贸易区经营人担保的范围之内,而是一个单独的监管担保。在经营人正式提供对外贸易区经营人担保并将其提交海关之前,任何外国地位货物或受限地位货物均不被许可运入对外贸易区内。一旦口岸海关关长批准申请并接受担保,对外贸易区或对外贸易区的某个场所就被视为获得启用权限,货物也就能以对外贸易区货物的地位运入区内了。

对外贸易区的变更

“变更”的含义包括:改变已被启用的对外贸易区的边界;同一个经营人在同一个港口中已被启用的对外贸易区内,再启用一个单独的场所;同一经营人的已启用场所重新定位;对外贸易区内某个已被启用的场所停止使用,或是已被停止使用的某个场所重新启用。由于被启用区域拥有全新的或经过改变的边界,口岸海关关长将对该区域的安全性、适宜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并按规定程序答复申请人。

申请的程序与决定

如果已被启用的区域需要进行变更,例如对边界进行修改,经营人应向口岸海关关长提交书面申请。虽然货物处理费仍需继续征收,但变更被启用区域的申请不必缴纳任何海关费用。申请人还须同时提供一份将被启用区域的蓝图或布局,在上面标出其与现存启用区域之间的差异,以及所有的通道和建筑物。如果新区域包括储存液体的容器,则须标出所有入口、出口以及连接容器的管道,并附上一份经申请人核对无误的、以公制单位显示容器容积的计量表。若其ICRS也有不同,则需提供一份经过核对的关于新区域的程序手册。由于对外贸易区的变更不须进行背景调查,是否进行货物安全测量也由口岸海关关长自行决定,因此在申请提交后的2-3周内即可做出批准与否的决定。

若毗邻的非启用区域是某一建筑物的一部分,且该建筑物又是一个经过批准的保税仓库,则口岸海关关长应采取有效措施,将该保税仓库与其他部分隔离开来。若经过批准的对外贸易区的某一部分未被启用,只要海关批准,且有根据第301号海关表格所提供的合适担保,则该部分可被用作海关保税仓库、集装箱运输站或海关查验点。

对外贸易区场所的停止启用、重新启用与中止

“停止启用”是指受让人或经营人自愿不再继续启用某个对外贸易区。此种情形下,受让人或经营人(经受让人书面同意)应向口岸海关关长书面申请停止启用对外贸易区场所,申请中应包括拟被停止启用的实际场所的蓝图或布局。除非该场所内的所有对外贸易区地位货物(国内地位货物除外)已在经营人承担风险和费用的条件下被运出,或货物已申报进口用于消费,否则口岸海关关长将不予批准申请。而且,作为批准申请的一个条件,口岸海关关长还可要求申请人提供一份区内所有货物的账目。停止启用的申请不必缴纳任何海关费用。

“重新启用”是指原先已被停止启用的区域,在经营人或区域边界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重新被启用。若经营人或区域边界发生了变化,则不能称之为重新启用,而是变更,相当于启用新区域。在提供符合条件的对外贸易区经营人担保后,对外贸易区或其中某个场所的重新启用适用与停止启用相同的申请程序,而且,其申请也不需缴纳任何海关费用。

“中止”是一种特殊的情形。若被启用场所因涉嫌违法行为等因素而被中止,出于保护税收或执行联邦法律法规的需要,口岸海关关长可要求将该场所内的所有对外贸易区地位货物(国内地位货物除外)转运至另一对外贸易区、保税仓库或其他合法储存地点。

新的担保

国外贸易篇10

>> 国际贸易新环境下中国外贸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 当前贸易环境下对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思考 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国外贸政策研究 中国外贸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下寻找中国外贸新姿态 新常态下中国外贸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新贸易壁垒加大中国外贸发展阻力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视同销售行为会计核算的再思考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思考 危机下中国外贸 政策的选择取向 千亿援欧下的中国外贸危机 调整转型格局下的中国外贸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战略的启示 经济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外贸企业应对策略浅析 完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思考 中国外贸民用枪弹掠影(下)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培育中国外贸竞争新优势 当前中国外贸易持续顺差的原因影响分析 主要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中美贸易顺差与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任务贸易”指国际贸易中存在大量中间品贸易及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不仅仅指最终货物的进出口.

③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只选取2005、2008、2009、2011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④“中国出口统计隐藏大量重复计算 实际获益仅七成”, .

参考文献:

[1]Robert C.Johnson & Guillermo Noguera.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Over Four Decades. NBER Working Paper 18186,May 2012.

[2]袁其刚,戴金平,刘斌.贸易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途径的比较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