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3-05-17 11:51:14

国外投资

国外投资范文篇1

马来西亚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政府向来重视对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通信网络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马来西亚现有的基础设施能较好地为各类投资者服务,同时政府未来的基础建设计划也为外国投资基础建设和开展工程承包提供了契机。陆路运输方面,公路总长13.7万公里,主要城市中心、港口和重要工业都有高速公路连接沟通;铁路贯穿半岛南北,具备运送多钟货物能力。空运方面,马来西亚有8个国际机场和若干国内航线,是东南亚重要空中枢纽之一,2011年空运旅客6310万人次,货物97.8万吨。水路运输方面,有7个主要国际港口,马来西亚95%的贸易通过海运完成。通信方面,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邮政局均得到普及。

2当前中马经贸状况和国家发展规划

2.1产业政策

2011年,马来西亚GDP总额为5883亿马币,全年批准的制造业直接投资561亿马币,出口总额为6945亿马币。工业和服务业是马来西亚重要支柱产业。马来西亚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油棕、橡胶、可可、椰子、胡椒等。原棕油产量1891万吨,储量107万吨;天然橡胶产量99.6万吨,进口66.7万吨,出口94.6万吨。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之—,主要有电子、石油、机械、钢铁、化工、汽车制造。服务业是其最大产业部门,其中旅游业重要性突出。采矿业以开采石油、天然气为主。2011年日产原油57万桶,出口额达319.8亿马币;全年液化天然气,产量2.6亿吨,出口2.5亿吨,是世界第三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2011年建筑业产值为189亿马币,占GDP的3.2%。

2.2当前中马双边经贸合作

截至2011年7月底,马来西亚对华实际投入资金58.6亿元。其中2011年1-7月新增实际投资2.1亿美元。马来西亚对中国投资区域由沿海地区逐渐延伸内地,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供水、商业、酒店、电站、金融、房地产等领域。2000年以来,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达30%以上。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额仍达519.6亿美元,仅下滑3%,其中,中国出口196.3亿美元,进口323.3亿美元。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中马双边贸易强劲恢复,双边贸易额达742.2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238.1亿美元,进口504.1亿美元。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马双边贸易额为9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其中,中国自马来西亚进口62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2%;中国出口2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国逆差342.5亿美元,同比增长28.8%。中国超过新加坡上升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同时继续保持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贸易伙伴。

2.3国家发展规划

(1)“五大经济走廊”计划。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府鼓励外资政策力度逐步加大,为平衡区域发展,陆续推出五大经济发展走廊,基本涵盖了西马半岛大部分区域以及东马的两个洲。在伊斯干达开发区,鼓励投资服务业,主要有旅游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物流运输服务、创意产业服务、金融咨询服务等;北部经济走廊鼓励发展农业、制造业、旅游及保险、教育及人力资本、社会发展等领域;在东海岸经济区,鼓励投资旅游业、油气及石化产业、制造业、农业、教育;鼓励在沙巴发展走廊投资旅游业、物流业、农业和制造业;沙捞越再生能源走廊鼓励投资油气产品、铝业、玻璃、旅游业、棕油、木材、畜牧业、水产养殖、船舶工程和钢铁产业。(2)“大吉隆坡”计划。马来西亚“大吉隆坡”计划全线启动。大吉隆坡地区经济转型计划中提出的国家关键经济领域之—,位于吉隆坡-巴生河谷流域,涵盖了吉隆坡附近10个城市,计划从基础设施、人民收入和居住环境三方面着手,将吉隆坡打造成为世界前二十大适合居住的国际大都市之—。马来西亚鼓励外国投资政策的主要有特区鼓励创意、教育服务、金融咨询、保健、物流和旅游这6个领域,特区首个中心点主要发展休闲、住宅、金融和高端工业园等。

3中国企业介入马来西亚市场面临机遇与挑战

3.1抓住机遇

(1)市场机遇。马来西亚政府于2011年开始执行第十个五年计划,并陆续推出五个经济发展走廊。国家财政预算拨出大量款项发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改善投资环境,缩小地区差距,全面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应该抓住马来西亚新一轮基础建设的机遇,积极开拓马来西亚市场,借助马来西亚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中东国家的宗教联系,谋划进入东盟国家和中东国家市场的长远战略。(2)产业园区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与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两国双园”模式的形成,是全球经贸合作的重大创新。中马双方将在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全力加快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加快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明确产业园的产业定位,初步规划。二是合作推动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建设,搭建园区建设管理机构。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为原则,重点规划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材料及新材料、生物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6个产业园区。三是促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在产业链协作、资源开发、市场开拓、港口互通、海关特殊监管等方面加强合作。(3)经济结构互补性为开拓马来西亚市场的直接驱动力。我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为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形成了直接的驱动力。具体而言,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机电、化工产品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马来西亚在棕榈油、橡胶、天然气、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双方合作的空间与潜力非常大。(4)投资环境的优化。马来西亚鼓励外商投资,当地的华人基础以及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资环境基础较好。新加坡大华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设立的总额达21250万新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基金,用于扶持进行双边投资的中小企业。此外,东盟国家正与部分发达国家进行FTA的谈判。通过在当地投资,发挥地缘优势,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保护壁垒,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商品出口。(5)推动中国与马来西亚及东盟各国的关系。广西企业加大对马来西亚的投资可以越过国家之间的隔阂,使资源在国家之间有效配置,使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下一步要以强化重点领域的经贸合作为切入点,推动与马来西亚经贸关系继续朝着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方向迈进,通过实现互利共赢将广西与马来西亚的友好关系推向深入,为政治和经济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广西乃至中国和东盟国家友好往来进一步发展。

3.2面临风险

(1)法律问题。马来西亚在独立前,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因此其法律体系受英国影响很深。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要注意法律环境问题,严格遵守马来西亚各项法律规定,密切关注当地法律变动情况,处理所有与法律相关的事务,涉及投资经营重大问题和合约谈判及签署,事先应听取专业律师意见。(2)税赋成本及壁垒问题。马来西亚的税收体系比较复杂,缴纳税务专业要求高。中国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当地税收政策,充分核算税负成本,尽量选择在能够获得所得税减免的领域或地区投资。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90%以上的产品实现零关税,但马来西亚在非关税的软性条款和技术性壁垒同辉会给中国企业造成障碍,中方须时刻注意马来西亚出于贸易保护主义而设置的“隐性壁垒”。(3)经营方式选择问题。马来西亚推行一些大型政府私营化工程,这类项目往往需要政府提供担保,向银行、金融公司或外国机构借款,因此中国企业如果想参与,必须选择有实力、讲信誉的当地公司作为项目合作伙伴,利用其关系和背景,共同实施项目。马来西亚外来劳务数量庞大,成本比较便宜,中国工人竞争优势不明显。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开展承包工程业务时,施工人员应因地制宜,雇佣外劳,并在部分现场管理岗位聘用当地人员,实行本地化经营。(4)劳务合作、优势削减问题。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马来西亚未对中国开放普通劳务市场,导致中国工人派出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不得不使用相当数量的当地工人和已在马来西亚工作的其他国家外劳,工作效率受到影响。随着马来西亚本地企业的成长,中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尽管仍保持技术优势,但价格优势已大大缩小,往往需要依靠对外优惠性质贷款打开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此类项目跟踪时间长、前期投入大、给企业带来一定负担。

4结语

国外投资范文篇2

三位学者对外国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证实了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研究中没有深人考察不同行业内加工贸易和FDI的关系。潘悦和杨镭(2002)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不同行业的贸易和外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两者的关系在不同行业中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忽视了对一般均衡状态的研究。李享(2008)实证探究出:FDI对我国产品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尤其体现在加工贸易份额和贸易结构优化方面。与此同时,他发现外资企业逐渐增加加工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这将大大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技术创新。孟祺(2009)研究了美国和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与母国进出口的关系,日本主要投资于工序复杂的制造业,带动了中间产品对中国的大量出口,而美国主要投资于金融等服务行业。

本文得出:投资结构的不同导致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差异。戴翔(2010)以中国为例,实证分析FDI在产品内分工和贸易中的作用,运用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产品内贸易的影响。得出结论:FDI对产品内贸易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总贸易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刘杨(2010)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进一步扩展了小岛清模型,并结合产品价值链理论进行研究。他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加工贸易份额的增长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起到促进效应。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资本积累相应的不断增加,进而将改变加工贸易方式,继而加工贸易份额也将不断增长。另外,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技术先进性及技术扩散等方面也将影响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现有研究不仅仅定性地指出FDI与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的关系,很多学者开始从某个特定领域和层面进行实证分析。但研究中,大多数是基于宏观角度来探究产品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关系。若想探索跨国公司的FDI具体在哪些特定的产业产品内分工及其贸易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效应,就不得不聚焦在微观层面上的数据来做相关的理论以及实证分析。

二、实证分析

1数据及来源主要数据有:2002年、2005年、2007年投入产出表;2002年、2005年、2007年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2001年至2011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流量及中美工业贸易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联合国数据库)。

2采用Hummels等人估算垂直专门化(VS)比率的方法本文搜集了中国2002年、2005年以及2007年投入—产出表,结合联合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对中国2001~2011年11年间中国对美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程度(VS)作分年度的计算。

3计量模型以计算出的产品内贸易程度(VS)为因变量,以2001~2011年间,各年度美国对华直接投资(FDI)变量构造模型。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其中Y表示产品内贸易程度(VS),X表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流量。

4计量结果分析采用上述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回归方程:。在回归方程中,R2=0.571057,说明VS值的变异的57%可由美国FDI来解释。经计算相关系数为0.755683,接近于1,相关性很大,同时弹性系数为正,说明美国对华FDI与出口环节的中美产品内贸易水平呈正相关,美国对华FDI对中美产品内贸易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国外投资范文篇3

关键词:国外;投资建厂;工程项目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轮胎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5年我国轮胎生产产量接近全球产量的1/5,成为世界第一大轮胎生产国。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后对外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市场面临严峻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眼前利益,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贸易战。2009年美国首次引发了针对中国轮胎生产企业的轮胎特保案,其后不断推出“双反政策”,致使中国轮胎企业本土出口美国轮胎严重受阻,产能过剩,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加大。面对如此严峻挑战,国内轮胎企业积极响应中央“一带一路”发展号召,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布局全球化发展,在国外建设新工厂。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规避轮胎出口贸易壁垒,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取得了较好成果,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显著,为中国轮胎工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国轮胎制造强国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以中策橡胶在泰国投资建厂为例图1与同行探讨国外投资建厂的工程项目管理。

1建设模式与过程管理

1.1项目特点

新建轮胎企业具有投资大、涉及专业领域广,且对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动力供应、交通运输等均有较高的要求,专业化特色明显,同时建厂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短。在国外投资建厂,还需符合所在国家地区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等,工程管理难度更大。

1.2建设模式与基本流程

国外投资建设轮胎企业与投资建设的所在国家、地区和企业虽有不同,但其建设模式与中国国内基本一致,如泰国的建设模式也是:前期报批→项目实施→项目竣工验收投产。只是实施过程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在审批制度方面,国内侧重于项目前期审批,国外侧重于事后验收。国外投资建设项目的审批分为国内和国外审批,国内一般也是先做可行性研究,经市场考察与调研,确定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提出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总图运输、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配套要求,实地考察洽谈,形成初步意向,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根据项目总投资规模及出资方式需报商务部或省级商务厅行政许可,并领取《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办理外汇,海关外事等相关手续,资金才能出境。同时同步开展投资所在国相应的审批工作,在泰国投资建设,作为外资投资方需向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提交相关申请,经申请填表、项目答辩、委员会审批通过后,6个月内提供发证所需数据文件,最终获得BOI外商投资项目支持卡。获得BOI支持卡便于项目的土地过户、设备进口申请、保税区经营证、其他外籍人员工作证及签证申请等办理。该卡非常重要和必要,凭此卡可以派一定数量的中国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赴泰国工厂工作,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加快工程建设,缩短建设周期,控制产品质量和运行成本等等。享受进口原材料,设备,零部件等免税(进口中国或其他国家的),减免产品出口税、企业盈利所得税等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建设过程和企业正常运行管理过程。土地过户必须获得工业用地许可,工业用地许可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厂房建筑许可、厂房验收、开工许可均由当地工业地产厅(IEAT)审批即可。相对国内来讲管理部门单一,也有连贯性。前期手续办妥后,可以在泰国当地注册公司,并向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经商处报到备案,受其协调和管理。在泰国,总平面规划图只需报当地工业地产厅(IEAT)审批,批准后可进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根据泰国的产业分类,橡胶轮胎属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泰国天然橡胶生产占全球30%强),因此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及劳动安全,卫生报告等进行审批。只需在生产许可证申领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工程师根据当地相应标准审查,签字同意就可以。1.2.1工程设计与招投标取得土地后,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当地现场实际情况进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因国外的工程设计规范、法律、法规、标准与国内不同;必须遵守当地有效的法律、法规、标准。为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节约人力、物力,我们选择了中外三方合作方式(也是大多数投资项目所常用的)即业主作为甲方牵头单位,负责总图方案,确定生产工艺等;与我公司长期在国内项目中合作的设计经验丰富的国内较优秀的专业工程设计单位—中国化学工业桂林工程公司作为乙方,负责总图、工艺装备布置图,生产过程物流、采暖、通风、动力与工业管道、自动控制及信息化工程、环境保护、节能等设计;泰国当地华人所属具有轮胎工厂设计经历的泰国环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作为丙方,负责建筑、结构、消防、避雷、照明、给排水、厂区道路及市政设施等涉及当地有设计资质要求和设计规范要求的专业设计。另因有特殊要求的115kV总降站及外部供电线路直接委托当地电力部门设计与施工(作为单个EPC子项目)。供热锅炉采用生物质锅炉(因当地棕榈壳丰富及价格便宜,采用它做燃料既环保又经济),因国内无此类锅炉供热先例,也由泰国环亚公司负责设计。经甲、乙、丙三方联合设计,较好且较快地完成了项目工程设计。施工图完成后进入施工单位招投标阶段,在泰国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国内有较大区别,无需政府审批与公开,完全是企业自主行为,也不需要编制工程量清单和建筑施工定额预算等,一般是施工图招标、投标、审标、询标,选出一家实力强、信誉好、造价合理的施工单位中标。我们采用邀请招标方式,通过前期的调查、考察、洽谈、沟通,选出3家以上的实力强、信誉好、有轮胎企业施工业绩的华人管理控股的泰国建筑公司和中资泰国公司进行投标。在同等条件下以最低价中标为原则,整个工程分成多标段选择了多家施工单位全面开展施工。在首次招投标过程中,因对当地材料,人工等费用初次接触(建筑材料除特殊要求外,如钢结构厂房屋面板采用澳大利亚进口,电缆从中国进口等,尽量采购本土化和属地化,具有成本与进度上的优势。)对投标费用很难做出正确判估,评标是非常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先根据所有投标单位的分项报价进行分析,归类,建立起自己内部评标用的价格基准表,再经过多次各投标单位的询价修正,提高其准确度,以此表作为预决算依据(相当于国内的各地建筑行业造价管理部门每月颁发的信息价)来评标,以提高投标书评审分析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1.2.2施工过程管理确定项目工程设计模式后,公司成立了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和工程项目实施班子,考虑到集团公司工程项目中心同时承担着国内多个工程建设项目,创新采用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常驻与非常驻相结合;本公司与外聘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各专业主要技术负责人为非常驻泰国现场,在设计阶段以线上办公为主,实地办公为辅,同时承担国内其他工程项目,各专业年轻技术人员根据施工进度要求及时派驻现场管理和解决施工技术问题,同时为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管理符合泰国规范和便于与施工单位进度,质量,安全等协调、沟通,聘用2名泰籍监理工程师。另外尝试由桂林工程公司(具有国内工程监理资质)派出一个项目管理团队,共同组成了一个施工现场管理团队,即由甲方(业主方)、乙方(专业施工管理团队)、丙方(当地监理工程师)三方组成。为统一协调,有效管理,首先明确各自职责:甲方重点在整个项目的决策,协调,监管,签发各工程子项目的签证单,进度款支付,对总进度,总成本负责等;乙方负责设计联络,沟通,设计进度,施工图审核,设计更改确认,设计施工技术问题解决,施工总进度计划,各单项进度计划编制、控制,现场施工质量监管,工程管理周报编制,技术档案,施工管理档案建立等;丙方(当地监工)重点在现场施工中技术问题反馈,沟通解决,施工材料验收,施工方案、质量、安全等检查、记录、确认。在三方共同友好合作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成果,顺利地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为中策公司首个海外项目早日投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2工程进行图。图2工程进行中1.2.3生产装备及公用工程同步跟进海外建立新工厂,生产装备与公用工程必须同步跟进。在设计完成后,生产装备的选型、采购等即刻实施,大型设备的制造周期一般较长,需6~10个月时间,再加上合同谈判签订,交货海运等辅助时间,如掌握不好,会影响安装调试投产时间,造成整个项目滞后。公用工程也是一样,水、电、汽、风等动力源也需同步到位,缺一不可。由于轮胎生产用电量较大,项目中供电需要单独建115kV高压变电站,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委托给当地政府供电部门实施(含外线、土建、设备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但泰国方面效率又较低,需11个月完成,而我们要求工期特别短,6个月后要准时投用,故增加一个10kV临时变电站,作为前期生产设备调试,产品试制,小批量生产用电,保证总体投产时间目标,待115kV总降站完成后,可作为安保电源(即形成双路供电),既保证投产时间又不浪费投资。蒸汽供应也是采用二套方案同时实施,主供锅炉房采用生物质锅炉,因从台湾进口和土建施工等跟不上总体投产进度,在锅炉房旁建设由当地液化气公司供给的2个20T储罐组成的供气站,先采用一台天然气锅炉可满足前期硫化机调试,试生产和小批量生产,待正式锅炉供蒸气后作为故障备用锅炉。水较为简单,只要向园区提出申请,接入就行,雨污水管需按要求纳入城市管网,但应注意当地自来水水质很差,不能用于饮用,食堂等饮用水需要单独考虑。车间如图3。1.2.4生产运行生产运行主要是生产管理模式与人力资源配置。前期的管理体系和机构设置一般以国内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基础,根据BOI支持卡的许可,前期可从国内派出管理团队和操作工骨干,同时提前招聘少数泰籍一线员工,在投产前来中国培训1~3个月,在投产时可直接上岗操作,并作为师父带领,培养新招当地泰籍员工。管理人员以国内公司派出中国籍员工为主,便于语言沟通,熟悉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管理体系和程序等,可将国内管理体系,标准(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DOT标准和欧洲ECE产品认证标准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稍作调整直接应用,使新工厂尽快形成严格的行政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各项管理体系。确保快速达产,生产运行稳定、质量控制有效、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启发与体会

国外投资范文篇4

2001年,美国投资基金面临着极为不利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生产和消费都延续了2000年以来的下降趋势,股市从2000年3月开始进入熊市,股价和企业利润持续下滑。另外,“9.11”事件也给股市和债市以沉重的打击。经济下滑和股市下挫对投资基金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股票基金。美国股价持续下跌造成了股票基金资产的大幅缩水,从1999年底的40419亿美元减少到2001年底的34182亿美元,而股票基金资产的大幅缩水又导致了基金业绩的大幅下滑——因为投资基金业绩中的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股市上涨所积累起来的未兑现分配的资产增值,而股票基金的业绩下滑又降低了投资者的需求,从而致使流入股票基金的资金大幅减少。但是,投资基金整体的资产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净现金流创下了新的纪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尽管经济环境不甚理想,但投资者对投资基金还是有着较强的需求,因而投资基金也能在整体经济的“衰退”中保持较强的生命力。

分析美国投资基金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有效的制度安排。美国投资基金在资产规模扩张的同时,有关的制度建设也及时跟进且不断更新。规章制度的健全、公司治理的完善、信息披露的严格等都极大地促进了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并且这些制度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变化。二是发达且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为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投资品种和分散风险的渠道。美国的投资基金可以投资于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衍生金融产品等,即使股票基金业绩出现下滑,也还有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业绩作为一种补充,由于有这种此消彼涨,所以能够保证基金总资产的相对稳定。三是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成熟。一般来看,美国的基金投资者具有较为成熟的投资理念,他们以长期投资为目标,对市场波动反应合理。大多数投资者购买基金,是把它当作一种类似养老计划或教育储蓄的长期工具或目标,并且愿意承担适中的风险以获得适中的收益,而不是集中关心市场的短期波动。这种投资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在市场短期大幅波动时,投资者没有出现疯狂抛售等不理智行为。

二、美国投资基金给我们的启示

1.切实保护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投资基金最初的制度安排就是向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理财服务并且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直接目的。因此,投资基金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健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及公开披露信息的渠道以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成为投资基金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根本。

2.增加投资基金的中长期资金来源的力量

美国的经验表明,退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在投资基金的稳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特殊和极为重要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放宽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购买基金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的限制,逐步增加投资基金的购买渠道和资金来源,也是促进我国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步骤。投资基金不是惟一的机构投资者作为典型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基金,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在代替中小投资者投资理财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投资基金并不是证券市场惟一的机构投资者。从美国的情况来看,2001年底,投资基金持有的美国股票资产仅占股票总资产的21%,剩余的79%的股票资产则被退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和家庭持有。因此,在我国下大力气培育机构投资者以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在重视培育和发展投资基金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其他机构投资者的培育。

培育投资者成熟的投资理念,投资基金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它是随着大众投资者投资意识逐步提高、投资能力日益增强而逐步得到发展的。可以说,没有理性的投资者,就不可能有健康的资本市场,也不可能有规范的投资基金。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个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对投资基金的发展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强化投资者教育以培育个人投资者成熟的投资理念,规范其投资行为,增强其风险意识,应该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工作重点。

3.重视对基金投资者特征的分析

美国投资基金业十分重视对投资者行为、特征的分析,每年都会对基金投资者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包括投资者的年龄、个人收入、金融资产状况、婚姻状况、学历、工作、配偶、购买渠道、互联网使用、购买基金的决策权(是男方或女方决定还是共同决定)、养老计划等多个方面,并且要在每年的年度报告中进行单独陈述。这已成为美国投资基金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其意义在于,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投资者行为、特征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应不同投资者需要的投资基金并且制定不同的投资基金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4.基金成功的关键是诚信的传统

国外投资范文篇5

【关键词】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单边模式;双边模式;混合模式

一、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概念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overseasinvestmentinsurancescheme)又称海外投资保证制度(investmentguaranteeprogram),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险或保证,投资者向本国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赔偿其损失的制度。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在获得批准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蒙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国际法条文中,通常用“海外投资保证制度”代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海外投资保证制度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承保范畴的区别: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国家政府支持下的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承保范围只限于政府指定的政治风险;海外投资保证制度,不仅包括对政治风险的承保,而且也包括对非政治性的商业风险的承保。赔偿方式上的区别:投资保证,一般对所受损失进行全部补偿;投资保险,只按投资的一定比例并且基于一定条件进行补偿。从功能的联系上讲,二者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鼓励、促进、保护本国海外投资而建立的保障制度。

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模式的几种类型介绍

(一)双边模式

双边模式是以双边保护协定的存在作为承保海外投资风险的前提,即美国与东道国订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投资者只有在于美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才可以申请保险。当规定的政治风险出现,美国向投资者赔偿损失后,就取得了法定的代位权求偿权。美国政府就有权向东道国索赔。

(二)单边模式

日本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采用的是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单边模式。即不以日本同东道国订立的双边保证协定为前提,只依据日本的国内法,就可以对海外投资进行保险。

(三)多边模式

多边模式又称混合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多边模式将双边模式与单边模式结合在一起,以双边模式为主,以单边模式为辅,比单纯的双边模式和单边模式更具有灵活性。即与德国订有双边保护协定的东道国采用双边模式,未与德国订有双边保护协定的东道国采用单边模式。将单边模式与双边模式结合在一起后者,交相为用,以便更好得促进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保护海外投资。

三、关于建立我国海外头投资保险制度模式选择的几种学说

目前,过于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模式,学界的学说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种主张,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采取日本式的单边主义模式。即投资保险制度不以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制度为法定前提。主张单边模式的理由是,我国与他国订立的投资保护协定数量并不多,若实行双边模式,会使许多在没有与我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的投资者,得不到投资保险的保护,即投资保险制度不以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制度为法定前提,也会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发挥作用的范围受到限制。

第二种主张,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实行美国式的双边主义模式。即,投资者只能在与母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才能加入保险。也就是将国家间的海外投资保护协定作为投资母国国内法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法定前提。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最大的优势是,有利于代位权的实现。

第三种主张,采用德国式的混合模式。一部分学者主张,采取单边模式还是双边模式要依东道国的政治风险的大小而定,对于在政治风险小的国家投资,采取单边主义的模式,对于在政治风险大的国家投资采取双边主义模式。另一部分学者主张,对于在于我国订立双边投资保证协定的国家投资,采取双边模式;对于在没有与我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采用单边便模式。

我国在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海外投资的发展现状。依据现实,根据实际需要,全面考察三种制度模式的利弊,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模式设计。

四、单边模式与双边模式的比较分析

就双边模式而言,他有许多单边模式所不具备的优点:

1.双边保险制度可以解决本国政府在私人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的代位权中的出诉权问题。出诉权是指,投资国母国政府将本国海外投资保险的保险机构的向东道国政府行使代位求偿权的请求提交国际法庭,或通过外交渠道支持这种代位求偿请求权的资格。在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经常出现投保人国籍不连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出诉权是否要遵守国籍连续原则,国际上尚无共识,而双边保护制度中投资国和东道国可以通过签订条约商定是否适用“国籍连续”原则。

2.双边保险制度能加强本国海外投资的保险机构代位求偿权的法律效力。投资母国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通过代位权的行使将投资者与东道国的经济关系转化为投资母国同东道国间的官方的关系。对于求偿主体的变更往往会遭到东道国拒绝,在这种情形下,承保机构可以寻求外交保护或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然而外交保护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严格原则的制约,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可以使代位权确定化、公法化,为保险机构代位权的实现提供了充分有效的制度保证。

但是,双边模式的保险制度和单边模式的保险制度相比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双边模式的保险制度,以投资母国与东道国的双边保护协定为前提,这就排除了一部分与投资母国未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无法享有投资保险制度的保护。而单边模式投资保险制度下的海外投资者不受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限制,在任何国家地区投资的海外投资者都可以受到平等的保护。但是单边制度下通过外交权途径行使代位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国籍连续原则”“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卡沃尔条款”的限制,这些限制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施行处于不确定状态。

五、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双边模式的确立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海外投资发展的现实以及我国国情,我国适合采用美国式的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双边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保证海外投资承保机构的代位权的实现。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承认两国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的代位权的前提下,国际法上的履约义务使得原属国际私人契约关系的这类代位赔偿关系上升为国际法上的法律关系,从而使得海外投资行为受到国际法层面的保护。相对单纯依靠外交权追偿的单边保证模式,双边模式可以有效地消除东道国政府援引“卡沃尔主义”条款拒绝投资母国依据外交保护提出国际索赔。也可以避免因“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国籍持续原则”给纠纷处理带来的不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有利于代位权的实现。根据国际法原则,国家间的主权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将本国的意志施加给别的国家,因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权利——代位权,只有在东道国认可的前提下,才可以顺利实现。因而双边模式是在两国订立双边投资保障协议的前提下,投资母国的代位权得到东道国的认可的前提下实施的,因而双边模式更有利于代位权的实现。

通过外交保护来行使代位权相比通过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来行使代位权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外交保护权只有存在投资者在东道国受到不法侵害或不公正待遇时,东道国不提供救济或救济不合理时,投资者要求母国通过外交途径对其进行保护。但实践中外交权的行使是相当琐碎复杂的。在国际惯例中,国家代表投资者通过外交途径向东道国求偿,要受到严格的条件(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国际持续原则)制约。除非投资者得不到东道国合理的司法行政救济,否则外交保护权利是不可以行使的。同时,要求投资者受侵害期间或提出外交保护时属于被请求国国民。可见如果不符合“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国籍持续原则”,便会使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的代位权的实现受到阻碍。除此之外,“卡沃尔主义”被拉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认可,投资者只有在放弃外交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在东道国投资。目的在于防止发达国家滥用外交权以此损害东道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目前海外投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单边模式下,通过外交途径来实现代位权是相当困难的。

双边模式可以快捷地解决投资争议。从对海外投资者提供的保护的实际效果来看,双边保护模式能跟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潍坊学院教师王春燕认为,投资者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不仅要看投资者的损失能否及时得到赔偿,更要看赔偿后投资者能否尽快摆脱与东道国的投资纠纷。效率对于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单边模式下,投资者只能在用尽当地救济之后,才可以向母国寻求外交保护,此过程耗费时间和精力使整个运作过程效率低下。而双边模式下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使投资者及时得到赔偿,尽快脱离纠纷,把精力尽快地投入到建设投资项目中去。及时得到赔偿、尽快解决纠纷是投资者投保的真正目的,卷入无休止的繁琐的政治纷争绝非投资者所愿。所以,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能使经济纠纷通过商业化途径解决,避免了国际经济纠纷的政治化。

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降低政治风险的可能性。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仅有“防患于未然”的功能,也有“补救于已然”的功能。在单边模式的保险制度下,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没有订立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活动不受协议约束,同时对投资国没有保障对方投资安全的义务。这就造成了在东道国制造有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就可以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尤其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事后利用“卡沃尔条款”来拒绝投资母国的外交保护。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海外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相对政局动荡、法律不健全,采用单边模式风险太大。而双边模式与单边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投资母国与东道国订立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两国之间的关系由具有平等地位的主权国家关系,转化为东道国对投资母国具有保护其投资安全的国际义务的关系。在东道国违约时就不得不顾及由违约导致的国家责任。在制造政治风险时就会有所考虑,从客观上降低了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用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模式确立,应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投资发展的现状来决定。即根据国情需要,如何最大程度上维护好国家利益是选择投资保险制度模式的根本标准。双边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使投资东道国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这个缺陷与投资母国代位权的顺利实现相比,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整体水平比较弱,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海外投资的规模、质量、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还是资金不足,所以引进外资和国际融资一直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主旋律。目前,国家也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但是国家的政策只是鼓励、支持,不是大力提倡。我国的海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不成熟完善,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而双边模式的保险制度,可以通过对投资项目的审批,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向与我国订立双边保护协定的国家投资,这样的国家一般与我国的关系比较友好,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发展相对稳定完善,在这样的东道国投资会更有利于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对海外投资的引导调控作用是单边模式的保险制度所不具备的。公务员之家

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我国海外投资保险事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根据国际惯例,海外投资保险都是由国家财政支持,一旦代位权无法实现,就等于用国家财政补贴私人海外投资的由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这对于海外投资保险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对海外投资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相辅相成,不可分而治之。国内法层面上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需要国际法层面上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支持。国际法层面上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而国内法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可以“补救损失于已然”,两个功能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从而防范风险的发生,补救风险带来的损失,促进我国海外投资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与世界100多个国家订立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其中已经包括了我国海外投资的相对集中的20多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条款都规定了“代位权”,而且目前签约国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这样从签约的数量和范围上看基本能满足我国海外投资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双边模式顺利的解决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代位权问题,具有单边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根据我国国情,双边模式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海外投资的长远发展都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余劲松。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1997.

[2]王传丽。国际经济法。高教出版社,2005:367.

[3]王春燕。我国海外投资保险的法律模式研究。湖北法学,2007,(02)。

[4]孙晓晖。借鉴外国经验,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信用保证制度的设想。财经研究,2001,(3)。

国外投资范文篇6

一、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为了分析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我们从理论角度提出几种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实证验证。

第一、流动性差异假说,我们认为对股票溢价最简单的解释是流动性假说,结合该假说,我们考虑中国股市的情况是,相对于B股,A股存在溢价,反映了相对于交易不甚活跃的B股,A股有着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流动性。这种溢价现象的存在并不要求,国内投资者或国外投资者有不同的资产基础价值和不同的风险规避程度。

这种假说可以放在扩充的CAMP模型来考虑,考虑流动性风险,CAPM模型变为:R=Rf+β(Rm-Rf)+ω,其中ω为由于流动性成本存在投资者所要求的额外收益。从该模型来看,由于存在流动性成本(一般流动性越低,则成本越高),投资者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从而对价格较低的股票才有需求。同时、相对于A股投资,B股投资的交易成本更高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我们也可以从实证角度来论证该假说,我们用同一公司A股价格与B股价格之比来反映A股溢价水平,用同一公司A股的月平均交易量和B股的月平均交易量来测量A、B股流动性差异。实证的结果是A、B股流动性差异显著地影响到他们的价差。B股相对于A股的流动性越低,则B股投资者就会承担额外的流动性成本,仅从这一点看,B股的投资者要求的收益必然要高于A股投资者所要求的收益,而收益和价格成负相关关系,所以A股相对于B股有更高的溢价。

第二、信息非对称假说,我们认为A、B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信息非对称,即A股投资者掌握的信息比B股投资者更多,由于存在较大的信息搜寻成本,所以,B股投资者要求的收益会更高,从而出现了B股价格存在较大的折扣现象。一般地,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知名的大公司的信息往往容易获得,而知名大公司一般也在信息中特别注意其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给投资者一个好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预期规模大的知名公司或资本化比重较高的公司A、B股价格之差较一般公司来得小。这在我们的实证中得到了验证。

我们用公司的资本化规模(即流通实值)和A、B股价差的相关性来反映两类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其中A、B股价格的相关性越强说明信息在A、B股之间传递的越快,非对称信息程度越弱。我们的实证结果支持信息非对称假说,即信息非对称显著地影响到了A、B股的价差,而且信息非对称程度越强,A、B股价差越大。

第三、需求价格弹性差异假说,A股相对于B股的溢价反映了国外投资者对B股的需求曲线较为水平,即弹性较大,而国内投资者对A股的需求曲线却有明显的向下倾斜的走势,即弹性较小。在中国股票市场,国内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A股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他投资工具较少,所以国内投资者对A股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而国外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B股的份额并不高,而且他们的其他投资工具很多,所以国外投资者对中国B股的需求价格弹性较高。所以综合来看,A股的供给所面对的是需求弹性较低的需求者,而B股的供给面对的是需求弹性较高的需求者,从垄断差别定价的角度看,需求弹性较低的需求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从而造成了A股的价格要高于B股的价格。许多学者在讨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限制性股权和非限制性股权价差的模型及实证结果都表明了这一假说的成立,即可观察的股票升水反映了非限制股权的供不应求。但是限于条件,我们的实证结果暂时无法验证这一假说,但从实际的观察看,该假说确实成立。

第四、投资理念差异假说,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与国外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技术角度来解释,就是两者的风险规避系数不同。从现实情况来看,A股市场的投机性更强,这可以从极高的市盈率看出,所以A股投资者有着比B股投资者更低的风险规避系数,或者说前者更喜好风险。这样在获取相同收益的情况下,A股投资者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即表现为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这一假说也得到了我们实证结果的验证。我们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A、B股价差的回归关系来验证两类投资者的不同投资理念对A、B股价差的影响。实证的结果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则A股溢价越低,即说明A股投资者相对与B股投资者对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并不看重,正因为如此,才产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高,A股价格变化不大,而B股价格会提高,从而使A股溢价降低。

第五、风险报酬差异假说,该假说源自于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一个简单的折扣现金流模型中,国内投资者的资产溢价来自于相对于国外投资者而言的更高的预期现金流和更低的经过国内风险所调节的要求报酬率。假定A、B股支付相同的红利,国内和外投资者所面临的所的税和资本利得税没有过分的波动。我们将精力集中在导致不同要求报酬率水平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主要有A、B股投资者面临不同的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以及不同的利率风险,由于这些不同的风险因素,可能存在国外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要高于国内投资者的情况,最终导致A、B股价差的产生。

二、B股市场投资前景预期

对于B股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人认为A、B股市场合并是必然趋势,从而A、B股的价差会消失,不管他们的价格变化的方向如何,在A、B股市场间无风险套利机会总是存在的,最近投资者对B股投资的极大热情也反映了这一认识的广泛接受程度。我们不否认这一趋势的最终到来。但是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近日说A、B股市场在未来5—10年内不会合并。看来A、B股市场分割状态暂时无法消除,那么A、B股之间的价差在B股市场对国内自然人开放的政策出台后如何变化,以及B股市场未来的投资前景如何,这是我们以下分析的重点。

第一、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没有消失,A、B股的价差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我们前面分析了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据此,我们认为在B股市场对国内开放以后,A、B价差形成的因素会产生一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B股的流动性会增加、投资者的需求弹性会变小、投资理念向A股投资者看齐,这些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A、B股价差,而其他因素基本不会变化,比如信息非对称仍然存在,因为国内的自然人投资者也就是一般的散户投资者,他们对上市公司信息的获得并不见得比原来投资B股的国外投资者多;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差异也不会变动。所以,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到那些因素变化了,而那些因素没有变化以及他们对B股市场产生何影响,只有做到这点才能更理性的投资B股。

第二、在开放政策出台以后,对B股投资会有一过度反应过程,即在利好消息带动下,B股价格会有一急升态势,然后在更长期时间内,它的价格会回落到合理的价位之上。过度反映在很多股市都存在,我们认为B股开放对B股投资者来说是一重大利好消息,投资者对B股价格上升的预期形成了共识,加之股市各种消息的推波助澜,会刺激投资者纷纷投资B股,在短期内B股价格将一过度反应方式上升,但是长期内必有一定程度的回落。所以说投资者短期介入的风险很大。

第三、投资B的国外投资者可能增加。在政策出台以后,国内投资者会进入B股市场,从而会增加B股的流动性,这样,国外投资者会考虑到,在B股流动性提高之后会降低他们额外承担的流动性成本,所以会考虑进场。这样以来,B股市场受到国外股市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会加深。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B股时,必须具备更宽广的眼光,既要认清国内经济环境也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同时,国内投资理念也会受到国外投资者理念的影响,从而使得B股市场能更健康的发展。

国外投资范文篇7

一、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为了分析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我们从理论角度提出几种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实证验证。

第一、流动性差异假说,我们认为对股票溢价最简单的解释是流动性假说,结合该假说,我们考虑中国股市的情况是,相对于B股,A股存在溢价,反映了相对于交易不甚活跃的B股,A股有着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流动性。这种溢价现象的存在并不要求,国内投资者或国外投资者有不同的资产基础价值和不同的风险规避程度。

这种假说可以放在扩充的CAMP模型来考虑,考虑流动性风险,CAPM模型变为:R=Rf+β(Rm-Rf)+ω,其中ω为由于流动性成本存在投资者所要求的额外收益。从该模型来看,由于存在流动性成本(一般流动性越低,则成本越高),投资者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从而对价格较低的股票才有需求。同时、相对于A股投资,B股投资的交易成本更高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我们也可以从实证角度来论证该假说,我们用同一公司A股价格与B股价格之比来反映A股溢价水平,用同一公司A股的月平均交易量和B股的月平均交易量来测量A、B股流动性差异。实证的结果是A、B股流动性差异显著地影响到他们的价差。B股相对于A股的流动性越低,则B股投资者就会承担额外的流动性成本,仅从这一点看,B股的投资者要求的收益必然要高于A股投资者所要求的收益,而收益和价格成负相关关系,所以A股相对于B股有更高的溢价。

第二、信息非对称假说,我们认为A、B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信息非对称,即A股投资者掌握的信息比B股投资者更多,由于存在较大的信息搜寻成本,所以,B股投资者要求的收益会更高,从而出现了B股价格存在较大的折扣现象。一般地,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知名的大公司的信息往往容易获得,而知名大公司一般也在信息中特别注意其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给投资者一个好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预期规模大的知名公司或资本化比重较高的公司A、B股价格之差较一般公司来得小。这在我们的实证中得到了验证。

我们用公司的资本化规模(即流通实值)和A、B股价差的相关性来反映两类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其中A、B股价格的相关性越强说明信息在A、B股之间传递的越快,非对称信息程度越弱。我们的实证结果支持信息非对称假说,即信息非对称显著地影响到了A、B股的价差,而且信息非对称程度越强,A、B股价差越大。

第三、需求价格弹性差异假说,A股相对于B股的溢价反映了国外投资者对B股的需求曲线较为水平,即弹性较大,而国内投资者对A股的需求曲线却有明显的向下倾斜的走势,即弹性较小。在中国股票市场,国内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A股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他投资工具较少,所以国内投资者对A股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而国外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B股的份额并不高,而且他们的其他投资工具很多,所以国外投资者对中国B股的需求价格弹性较高。所以综合来看,A股的供给所面对的是需求弹性较低的需求者,而B股的供给面对的是需求弹性较高的需求者,从垄断差别定价的角度看,需求弹性较低的需求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从而造成了A股的价格要高于B股的价格。许多学者在讨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限制性股权和非限制性股权价差的模型及实证结果都表明了这一假说的成立,即可观察的股票升水反映了非限制股权的供不应求。但是限于条件,我们的实证结果暂时无法验证这一假说,但从实际的观察看,该假说确实成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四、投资理念差异假说,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与国外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技术角度来解释,就是两者的风险规避系数不同。从现实情况来看,A股市场的投机性更强,这可以从极高的市盈率看出,所以A股投资者有着比B股投资者更低的风险规避系数,或者说前者更喜好风险。这样在获取相同收益的情况下,A股投资者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即表现为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

这一假说也得到了我们实证结果的验证。我们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A、B股价差的回归关系来验证两类投资者的不同投资理念对A、B股价差的影响。实证的结果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则A股溢价越低,即说明A股投资者相对与B股投资者对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并不看重,正因为如此,才产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高,A股价格变化不大,而B股价格会提高,从而使A股溢价降低。

第五、风险报酬差异假说,该假说源自于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一个简单的折扣现金流模型中,国内投资者的资产溢价来自于相对于国外投资者而言的更高的预期现金流和更低的经过国内风险所调节的要求报酬率。假定A、B股支付相同的红利,国内和外投资者所面临的所的税和资本利得税没有过分的波动。我们将精力集中在导致不同要求报酬率水平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主要有A、B股投资者面临不同的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以及不同的利率风险,由于这些不同的风险因素,可能存在国外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要高于国内投资者的情况,最终导致A、B股价差的产生。

二、B股市场投资前景预期

对于B股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人认为A、B股市场合并是必然趋势,从而A、B股的价差会消失,不管他们的价格变化的方向如何,在A、B股市场间无风险套利机会总是存在的,最近投资者对B股投资的极大热情也反映了这一认识的广泛接受程度。我们不否认这一趋势的最终到来。但是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近日说A、B股市场在未来5—10年内不会合并。看来A、B股市场分割状态暂时无法消除,那么A、B股之间的价差在B股市场对国内自然人开放的政策出台后如何变化,以及B股市场未来的投资前景如何,这是我们以下分析的重点。

第一、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没有消失,A、B股的价差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我们前面分析了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据此,我们认为在B股市场对国内开放以后,A、B价差形成的因素会产生一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B股的流动性会增加、投资者的需求弹性会变小、投资理念向A股投资者看齐,这些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A、B股价差,而其他因素基本不会变化,比如信息非对称仍然存在,因为国内的自然人投资者也就是一般的散户投资者,他们对上市公司信息的获得并不见得比原来投资B股的国外投资者多;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差异也不会变动。所以,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到那些因素变化了,而那些因素没有变化以及他们对B股市场产生何影响,只有做到这点才能更理性的投资B股。

第二、在开放政策出台以后,对B股投资会有一过度反应过程,即在利好消息带动下,B股价格会有一急升态势,然后在更长期时间内,它的价格会回落到合理的价位之上。过度反映在很多股市都存在,我们认为B股开放对B股投资者来说是一重大利好消息,投资者对B股价格上升的预期形成了共识,加之股市各种消息的推波助澜,会刺激投资者纷纷投资B股,在短期内B股价格将一过度反应方式上升,但是长期内必有一定程度的回落。所以说投资者短期介入的风险很大。

第三、投资B的国外投资者可能增加。在政策出台以后,国内投资者会进入B股市场,从而会增加B股的流动性,这样,国外投资者会考虑到,在B股流动性提高之后会降低他们额外承担的流动性成本,所以会考虑进场。这样以来,B股市场受到国外股市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会加深。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B股时,必须具备更宽广的眼光,既要认清国内经济环境也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同时,国内投资理念也会受到国外投资者理念的影响,从而使得B股市场能更健康的发展。

国外投资范文篇8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市场;效率

一、国际化因素对中国农产品期货效率影响成因的分析

中国已经加入WTO六年了,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产品期货市场也同样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市场因素对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效率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1.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与市场效率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与市场效率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市场效率理论认为,有效率的期货价格是反映当前所有已知信息的价格,市场的参与者越多,所带来的有效信息就越多,所产生的价格就越能反映真实的价格。市场价格是期货参与者的价格,如果一个市场的参与者仅限于一个地区,那么市场价格往往就是这个地区的价格,即使受到其他地区价格的影响,二者之间往往不会完全相同。

目前,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国内市场。从交易所层次上来看,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会员都是国内会员,吸收国外会员的问题基本上没有进入交易所的议事日程。从期货公司层面上来看,现有的农产品期货公司基本上都是国内的经纪公司。2006年5月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期货公司,即银荷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但其双方业务的焦点是金融期货业务,尤其是股指期货[1]。对于传统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国外投资者则可以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这样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中国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进程。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国有粮油公司、农场等是目前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主力机构,主要通过明显带有行业背景的期货公司进入市场。从规避风险的角度看,对中国进行农产品贸易的公司需要在国内的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等期货业务操作,据估计有20%~30%的资金带有外资背景,但由于中国没有开放期货市场,外资参与交易只是业内人士的一种合理估计,缺乏具体数据支撑。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国内投资者为主,国内期货市场价格反映了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走势。

2.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与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中,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比较小,行政命令比较容易得到贯彻落实。而在一个充分国际化的市场中,政府进行调控的难度就比较大,市场的力量往往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中,将农业政策分为农业支持(AgriculturalSupport)政策和农业保护(AgriculturalProtection)政策两大类[2]。农业支持政策是在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条件下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政策,又称为“绿箱”政策。农业保护政策的结果是替代和扭曲了市场机制,又称为“黄箱”政策。与农业保护相比,农业支持往往侧重于政府部门用于改善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预算支出,主要目的是在长期内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世界贸易组织鼓励农业支持,反对农业保护,试图通过多边贸易协议加以限制甚至消除农业保护。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会削弱政府在农产品价格上的调控能力,会促使政府更多的使用农业支持政策。当然,期货市场总是和现货市场联系在一起的[3],如果政府管制严重分割了国内和国外两个现货市场,使得国内外市场间的农产品贸易极其困难,国内外两个期货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也会出现差异。

3.当前中国农产品期货跨境业务的开展

在农产品期货跨境业务方面,中国为了加强风险控制,仅仅特批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利用境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如中粮集团。对于普通投资者参与境外业务和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业务,在2007年随着新的《期货管理条例》的颁布而有所松动。最近的进展是允许国内期货公司在香港开设分公司,以及在香港注册的期货公司在内地开立分公司,但是业务开展还有待新政策进一步明确。

2006年12月28日,中国国际期货(香港)有限公司(“中期香港”)正式宣布开业。这次中国国际期货重返国际期货市场,标志着中国期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4]。内地期货公司走向国际这并非首次。在中国期货市场刚刚起步的头几年,期货公司外盘和设立海外办事处就曾风靡一时[5]。以中期集团为例,各地中期期货公司筹建后不久便获得迅速发展,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最高峰的1800人[6],当时就曾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取得电子交易席位。后因政策原因期货公司停止了国际期货交易业务。如今,在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批准下,中期香港挂牌成立,建立起全球近20家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通道,交易品种达70余个,结算货币遍及日元、美元、澳元、马来西亚元和英镑,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交易服务。

根据目前的有关法规规定,内地期货公司在香港的分公司,还不能够境外资金开展境内期货业务,也不能内地人民币资产直接参与外盘交易,而是主要为国内投资者及香港、海外投资者(尤其是海外华人)提供全球通道服务。这种业务的定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交易者从事境外套保、套利的投资需求巨大,构建通道服务客户的市场很大;二是香港商品期货发展缓慢,但也有很多公司需要通过商品期货来套保、套利。

二、推进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对策

期货强国,离不开国际化。农产品期货同样如此。只有把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为国际性的期货市场,接纳来自全球的投资者,随之形成的期货价格才能反映全球范围的供需状况和全球投资者对价格的预期等因素,从而具有国际权威性,表现为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具有了国际意义上的“定价权”。历史上,农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各国政治家进行国际谈判的焦点。期货市场的良好发展,能够为本国农业提供服务,增加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增强适应能力。

1.逐步允许更多的国内公司直接参与国际期货交易

现在,能够通过正式渠道参与国际期货交易的国内公司非常少。一些私人公司往往通过地下渠道参与国际期货交易,而国有大型公司通常仅仅参与国内的期货市场。在农产品领域,具有自主参与外盘交易的只有中粮集团一家。这远远不能满足相关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客观需求。

农业生产、流通企业参与外盘期货交易的原因基本上有两条。第一,国内期货市场上还没有相应的品种,参与外盘期货交易成为唯一的选择。外盘期货品种相当丰富,不仅粮食期货种类繁多,而且畜产品、林产品、经济作物等都有相应的期货和期权交易。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上市品种会越来越多,将会从品种上逐步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第二,选择外盘交易,是为了规避特定的风险。有些生产商、尤其是贸易商,其商品要出口到国外,那么此种商品的国外价格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就大于国内价格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参与相关外盘的期货交易。在农产品领域,各国都对国内市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影响期货价格的因素不尽相同,农产品的期货价格运行轨迹在整体趋势上是一致的,但在波动频率上、波动幅度上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如2006年下半年,国内国外的粮食期货价格都上涨了,但是国内期价涨幅远小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涨幅。这种情况下,进出口企业仅仅参与国内期货市场交易是不够的。

2.逐步拓展国内期货公司国外期货交易

中国已经批准了6家期货公司到香港设立分公司。其中,中国国际期货公司香港分公司已经在2006年底挂牌,其余几家分公司也会先后开业。

随着这些公司的发展,再次放开外盘业务,允许国内投资者通过这些香港机构参与外盘期货交易,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对比1993年、1994年的时候,通过香港分公司外盘业务要规范的多。《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允许开展境外期货经纪业务,但是开展业务前要通过国家期货监管管理机关的许可。这就为国内期货公司国外期货交易提供了法律基础。对于农产品期货业务而言,这一点显得更有意义,因为目前中国农产品合约种类非常少,而大批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公司只能在国外市场上寻求相关套期保值的工具。

3.探索国外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交易的途径

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国外投资者的参与意愿越来越强。在证券市场上,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股指期货交易的展开,证券市场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就有机会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对于农产品期货来说,有必要设立类似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开辟合适的交易通道。

不论是国内投资者参与外盘期货交易,还是国外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交易,都面临一个人民币兑换的问题。人民币没有自由兑换以前,跨境交易需要提供特殊的通道,如QFII、QDII等。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以后,期货市场也要逐步全部放开,使国外投资者享有国民待遇,促进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而使得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享有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海霞.期货业开放由禁到限[N].中国投资,2007-12-12.

[2]袁东明,任晶晶.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J].福建论坛,2002,(5):12-16.

[3]李晗虹.现货市场与期货交易行为对期货市场波动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2007,(11):73-76.

[4]戴志强.中国国际期货外盘业务开通[N].中国国际期货,2007-01-22.

国外投资范文篇9

印度支那三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开放状况

(一)越南2000年7月,胡志明市证券交易中心开始运营,首批上市的公司仅有2家,2007更名为胡志明证券交易所(HOSE)。由于越南宏观经济发展良好、政治比较稳定,股票的市盈率、市净率比很多发展中国家要低,引起了许多国外投资者的关注,资金纷纷涌入越南,促进了越南股票市场不断发展。2005年越南又适时推出了二板市场———河内证券交易中心,顺应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2008年河内市店头市场的设立,为未取得上市资格的公司提供交易平台,打造出满足多样化投融资与交易需求的多层次证券市场。越南股市在设立之初就向外资开放,允许外国组织、个人在越南证券市场购买、出售证券,其吸引外资的措施主要有:第一,2003年以前,外国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比例不能超过20%,到2003年7月,为了提高证券市场的吸引力,越南政府决定将国外投资者的股权限制提高到30%。2005年进一步放宽外资持股比例,将外国投资者的股权投资上限增加到49%,但对银行的持股比例仍然设限[5]。2009年6月,越南放开外资对各类越南企业的投资,允许外资持有越南公司100%股权。第二,取消国外资本投资越南须“停留12个月”的限制,允许国外投资者在任何时候转入或转出投资于越南证券市场的货币。第三,一方面重视向国外投资基金进行宣传推介越南的企业和上市公司,另一方面逐步增加股票供应量,加快上市审批工作,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关键性国有企业、银行培育上市,为外国间接资本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第四,允许外资企业在本国上市,允许外国证券公司参与本国证券市场的投融资活动。2010年,越南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为19.15%。截至2011年底,胡志明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183.16亿美元,上市公司为301家,在印度支那三国中独占鳌头。自交易所设立以来,虽然受到世界金融风暴和本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外国投资者在匹配交易和协议交易的参与度仍然逐步提高,2011年在匹配交易和协议交易中外国投资额的占比约为15%和24%,各年度外国投资者买入股票的金额均大于卖出金额,资金呈现净流入状态(见表1)。(二)老挝2010年10月老挝证券交易所(LSX)成立,2011年1月12日股票开始上市交易,首批上市的是两家国有控股企业,交易时间从8∶30到11∶30,其间通过六次集合竞价达成交易价格。老挝证券交易所允许外国投资者直接开户进行交易,但为了保持外汇流入和流出稳定,外国投资者的交易活动受到一些限制:一是外国人(非居民)获得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发的投资者注册登记证书,才可以在取得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开户和下达交易指令。二是外国个人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超过发行量的1%,外国机构投资者不超过5%。目前上市交易的老挝外贸银行和老挝电力公司,对外国投资者的最高持股比例限定分别为5%、20%,截至2012年7月末,这两家公司外资实际持股比例为约为4.5%、13.6%。由于老挝本地居民对股票市场的作用普遍缺乏了解,在8000个股票投资账户中,本国居民的开户数只占50%,2011年的日平均交易量只有150000股,参与度不足导致市场交易非常不活跃。2011年1月12日,老挝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从开盘的993点一举上升到2011年2月2日的历史高点———1864点,成交金额到达历史天量的275.6亿基普,随后下滑到1000点附近进入盘整阶段(见图4)。从开市至今,老挝证券交易所依然只有两只股票可供交易,其中老挝外贸银行已跌破发行价8000基普,目前价格为7000基普;老挝电力公司昔日发行价4700基普,目前也只有4750基普左右。整个市场近期日交易量为2.88亿基普,比2011年2月最高的275.6亿基普大幅萎缩。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图4老挝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及成交金额(2011年1月到2012年6月)(三)柬埔寨2011年11月,柬埔寨证券交易所(CSX)正式成立,2012年4月18日第一只股票———金边税务局上市。柬埔寨目前是东盟贫困的国家之一,2010年的GDP总值为112.42亿美元,从1994年到2008年,柬埔寨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8.4%,增长速度平稳保持在每年5%以上。2009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柬埔寨经济增长放缓,GDP同比增长仅0.09%,但2010年又迅速回到6%的增长水平(见图1)。基于对柬埔寨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许多国外投资者对柬埔寨股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新成立的柬埔寨股票市场也具有很大的开放度:首先,在开设合法证券投资账户方面,柬埔寨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无论外籍还是柬籍人士都享有开设证券投资账户、从事证券交易业务的权利。投资者若要取得合法证券投资账户可以直接到证交委或通过证券公司申请投资者代码。个人投资者申请代码,需要携带身份证(柬籍公民)或护照(外籍公民)、照片、个人简历。在获得此代码后,投资者方可申请开设证券投资账户。其次,在新股申购方面。柬埔寨股票市场对外国投资者不设限制,直接凭护照就可以开户投资,外国人可以获得国民待遇,在法律上与本国人并无不同。在金边水务局的申购中,来自中国的资金最多,并以自然人为主[6]。第三,模仿西方体制制定证券市场交易规则。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采用的是注册制,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符合国际会计核算要求。第四,对国外证券中介机构开放本国证券市场。柬埔寨目前发出7张主承销商、2张自营商和4张经纪商牌照,其中,7家承销商资本分别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越南、中国台湾地区和柬埔寨。

印度支那三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一)为我国投资主体参与区域及国际金融市场投资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普遍认为,新开辟的市场通常会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例如,越南股市成立的第一年内,胡志明股市指数从100点上升至500多点;在老挝证交所运营的前三周中,老挝证交所综合指数由993.77点涨至历史最高水平1864.98点,涨幅达87%;柬埔寨金边水务局的股价在上市后出现连续三天触及涨停,带来极大的赚钱效应,积极参与这些市场的新股发行并在新兴市场投资的人尝到了“炒新”的甜头。但是这些投资者一般以个人为主体,他们绕过金融管制,将资金通过贸易或非贸易、合法或非法的渠道,取道外资银行、地下钱庄去往国外,兑换成当地货币,用自己或假借当地人的身份进行股票买卖。而大的机构投资者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工商企业受到中国法律和对外投资审批条例的限制、复杂申报程序的影响,参与区域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低,没有将自身的发展渗透到新兴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撇去刚刚发展起来、市场规模和容量较小的老挝、柬埔寨股票市场不谈,在有十多年发展历史、规模比较大的越南证券市场中,我国国内的机构投资者鲜有参与到越南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活动当中。对我国居民个人而言,合法的对外金融投资渠道是通过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按照我国证监会规定,QDII投资的地区必须和中国证监会签订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没有签订MOU的地区的投资比例不能超过基金资产总值的3%,QDII主要投资于成熟证券市场国家或地区公开上市的股票,对新兴市场的投资较少。投资者要走出国门,不但要具备能力和经验,还需要获得国家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政策的支持。(二)增加了金融市场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老挝证券交易所与柬埔寨证券交易所在组建模式上非常相似,都有韩国证券交易所参股并主要提供技术支持,老挝证券交易所51%的股权属于老挝银行,49%的股权属于韩国证券交易所。柬埔寨证券交易所目前分别由柬埔寨财经部(占55%股份)与韩国证券交易所(占45%股份)出资组成。韩国把发展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注重在亚洲地区扩张金融势力,竞争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周边国家抢滩新兴而稀缺的交易所资源时不遗余力。新建成的老挝和柬埔寨证券交易所还比较简陋,没有网络化的交易平台,交易与结算过程烦琐,市场效率低下。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比印度支那三国长,通信技术和交易手段较为先进,完全实现了电子化交易,并且同属于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有很多值得印度支那三国学习与借鉴的经验,因此我们应该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所带来的合作机遇,加强证券市场管理技术手段的输出和合作。(三)促进我国跨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服务业水平的提升我国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已相继在越南开设分支机构,2011年中国银行获准在柬埔寨开设分行。这些银行为中国商人、企业在印度支那国家发展业务提供了各种金融服务,加强了跨境金融同业合作,同时也为当地工商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相比之下,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进入这些国家的步伐比较缓慢。这与我国金融市场还未开放,资本项目还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国内资金不能直接投资海外资本市场有很大关系。要让我国资本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有一批能够具备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角逐的金融机构。新兴的印度支那三国资本市场发展还比较稚嫩,需要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提供更为专业的投资、理财、咨询、投资者教育服务,这为我国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走出国门提供了机会。(四)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印度支那三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饱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当地货币币值很不稳定,人们偏好比较坚挺的国际货币,如美元等。在证券市场中,以柬埔寨股市为例,股票用本国货币瑞尔标价,可用瑞尔和美元共同进行交易结算。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国力增强、人民币相对稳定,在边境贸易往来中,人民币成为许多邻国包括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中通用的结算货币。但是,作为贸易大国,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中的交易占比在过去五年没有得到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排名仍然在20位左右。经济学家认为,一国货币国际化必需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人民币衍生产品、以人民币标价的有价证券市场发展滞后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7]。印度支那三国的证券市场对国外投资者施行开放政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客,中国投资者成为当中重要的一员。在柬埔寨股票市场中,中国企业和个人甚至成为主要的投资力量,人民币也随之进入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这为创造以人民币标价的金融工具提供了可能,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实现从贸易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的转变。(五)促进证券市场监管的跨国合作印度支那三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对外开放程度虽高,但制度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任务十分艰巨。首先,外国投资者除了面临市场风险外,还可能存在政策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国外投资者对风险的担忧可能使其投资操作以短线为主,对这些国家股票市场的长期平稳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其次,新兴市场一般交易规则、技术手段与成熟市场的差距比较大。例如柬埔寨证券交易所每个交易日分为两个交易时段,第一个交易时段为当地时间上午8时至9时,第二个交易时段为上午9时至11时30分,每天只有两个成交价;电子化交易系统比较落后,股民们不能通过电话、互联网直接完成交易,需在证券公司营业厅通过手工填委托单方式下达交易指令。第三,市场规模和容量小,股价容易剧烈波动,老挝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仅有2家,柬埔寨仅有1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上市公司数量过少的现状。对投资风险的担忧导致国外投资者的倾向于采取短期操作行为。第四,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自由化使金融危机更加容易蔓延。因此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成为当务之急。中国与印度支那三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建立区域性的证券监管合作机制,适度的开放、严密的监控、严格的管理,是避免国际投机资本冲击证券市场的有效措施[8]。

本文作者:滕莉莉潘永工作单位:广西大学

国外投资范文篇10

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解决好经济增长与就业这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高度重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另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关注的一件大事,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对外投资创造的各种效应来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于是,下文拟从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两方面来探讨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

1.经济增长效应

(1)生产要素配置效应。生产要素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我国生产要素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于是,必须通过国际交换,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此,对外投资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更好地利用国外自然资源。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耕地和水,石油天然气、森林、橡胶、铜铁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则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稀缺资源,现在已经在大比例地进口,有人估算到201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将接近或超过50%(江小娟,2004),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进口,因为它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源开发,与那些资源丰富但缺少开发能力的国家合作,并且拥有对稀缺资源的股份,以保证我国重要资源供给的长期安全性。②更好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综合技术实力还是比较低的,人均技术水平也急待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主要方式是引进资金与技术,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仅凭国外引进已远远不够,对外投资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利用国外技术资源。一种是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到海外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中心或者设计中心,这不仅可以利用和发展原有的技术优势,还能够保持和寻求新的技术优势(马亚明等,2003)。另一种是到海外收购或兼并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通过利用已有的核心技术、顾客资源和品牌优势,我们可以提高技术效率和技术竞争优势,从而缩短时间、降低风险,迅速获取经济效益(李蕊,2003)。③获得更多国外资本。中国对外投资极大地拓宽了利用国外资本的渠道,因为它不仅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收入,而且从东道国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到大量资金,由于实现了资本积累,从而突破了企业发展的资本瓶颈,结果企业可以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资本结构、促进技术升级,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2)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点,由于我国还未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必须抓住对外开放的契机利用对外投资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①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现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经济效益不好,企业发展滞缓,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所致,并非完全归因与产品的质量、层次与水平。其实传统产业的大部分产品适应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通过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这些生产能力,将使这些资产继续发挥作用、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减轻国内企业困境。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一国的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而高新技术则是其集中体现。然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开发投入,许多生产项目需要巨额投资,如果小批量生产,不能弥补前期的大量投资,企业就不会有投资的积极性。我国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巨大,但相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国内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通过对外投资到国外市场与对手一起竞争将加速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此同时,国外企业的技术扩散也为我们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2.就业效应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对外投资则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它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刺激效应,二是置换效应。前者是指对外投资导致国内就业增加,后者则是指国内就业被国外替代造成就业减少。对外投资主要通过增长出口来刺激就业,它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它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跨国经营特别是对外投资办厂首先会带来资本品的出口,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出口,这必然会给国内就业产生拉动作用;第二、对外投资中的境外加工贸易中,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大多是从国内进口,增加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关联产业的就业需求增加;第三、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国际化竞争力增强,加深了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扩大了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从而会拉动对母公司产品的出口,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就业;第四、我国对外投资多以制造业为主,相对而言,服务业的发展比较滞后,而在国外投资的竞争压力将会提高我国的服务水平,由于服务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伴随对外投资规模的逐渐扩大,将对我国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就对外投资的置换效应而言,目前在我国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对外投资对就业置换效应的强弱与母国对外投资的动因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寻求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带动出口和更好的利用国外资源,使生产要素配置更趋合理,再加上我国本身所具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在长期内不会改变,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不会舍近求远,而会充分利用这个比较优势。所以对外投资对我国就业的置换效应很小。总之,对外投资不会减少国内的就业需求,相反会因为对出口的带动和服务业的刺激而扩大关联行业的就业需求,所以对外投资有明显的就业正效应。

二、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1.宏观规划和管理不够完善

由于国家及政府鼓励和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所以许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也急于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但它们在企业制度、技术能力、人力资源、品牌优势等方面均未达到进行国际经营的实力。政府在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同时对企业到国外投资的资格认定、业绩评估、过程管理等方面也还有许多不完善,造成了对外投资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企业未达到对外投资的预期目标。

2.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虽然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规模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仍很大,在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企业的投资规模偏小直接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发挥;另外工作人员少,大多数企业只有几人或十几人,很少有几十人的,致使他们难以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导致企业很难沿着正常轨道顺利发展。

3.技术研发能力薄弱

由于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相对稀缺,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并不充裕,特别是对外投资主体多以资源开发和贸易性开发投资为主,它们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压力,另者,我们对海外企业人才的培养也不够重视,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结果我国对外投资行业的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国产化程度并不高,核心技术仍来自于国外,自身没有升级换代的能力,这意味着要受制于人,且在市场形式变化时没有回旋余地。

4.企业管理水平偏低

由于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历史不长,经验不多,所以对海外投资的管理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中国对外投资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它们在人事管理中往往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及人员变换机制,多数民营企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其次,对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再次,企业投资决策欠妥。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缺乏足够市场调研,对市场需求和产品规模论证不够,投资企业的产品存在着市场需求较小或生产规模不经济问题,对重大事项的定夺缺乏影响力,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经验不足;最后,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往往存在着经营者谋取私利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三、促进中国对外投资良性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规划和管理,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防止“定指标”“下计划”式的发展方式,避免盲目发展、一哄而上,政府要做到真正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为目的,讲求实效;同时政府要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登记制度,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监管

2.制定和完善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来规范对外投资企业的行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国外投资状况的不确定性,我国的企业还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风险。国家应鼓励支持国内有实力的各种投资主体开展对外投资,并在企业融资、税费负担、权益保护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另外要为企业提供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前去投资。

3.加强企业自身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改革

要实现对外投资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且急迫的是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增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要至少作好以下几项工作:其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强化企业制度建设,形成企业多方利益主体的制衡机制,借鉴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经验,逐渐改进完善企业制度;其二、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将自我技术创新同技术模仿改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三、形成人才选拔、任用、转换、培训等一整套良性循环机制,使我国在同国外公司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Dunning,John.H.TheselectedessaysofJohn.Dunning[M].EdwardElgar.2002

[2]潘岳主编: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江小涓: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和中国的全面小康目标[J]国际贸易问题,2004,(1)

[4]马亚明等:技术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J]南开经济研究,2003,(4)

[5]李蕊: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解析[J]世界经济,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