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十篇

时间:2023-03-20 12:17:4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1

一、马克思主义对虚拟资本的深刻揭露:

“虚拟性”和对世界人民的剥削是当代金融资本的本质虚拟资本范畴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尤其是通过对信用制度下复杂的金融关系的分析所做出的深刻而形象的概括。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虚拟资本的本质,同时看到了虚拟资本的扩张性,以及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运行的关系,从资本的运行规律出发,科学而富有远见地预见了虚拟资本的产生和发展及对经济的巨大影响。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信用工具,可以加速资本的周转,促进资本的集中和股份公司的发展,广泛利用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从而满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但同时,虚拟资本又是资本主义信用投机的工具,它会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加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对虚拟资本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虚拟”正是当代资本主义金融经济的本质:它可以作为资本增值而当作商品来买卖,但它自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它与实体资本的共同之处在于:可以通过循环运动瓜分利润,更直接的“G-G'”的过程撇开了“G-W-G'”的周转。马克思认为,伴随着这一过程虚拟资本出现了,它也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而信用制度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资本也会越来越虚拟化。同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品五花八门,虚拟资本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展,虚拟资本额已远远超过实体资本。当人们读到马克思关于“目前金融危机……不过预示着它会有更残酷、更有害的结局。危机拖得越久,后果也就越坏”[1]的论述时,当人们看到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即将发展成为经济危机的预想时,当人们重新发现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做的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阐述时,就好像是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已经对现在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作了科学预言和科学分析。这是马克思在西方再次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资本主义虚拟经济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或公司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经济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盲目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科学的。美国实体经济全面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之前没有爆发的原因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创新”制造了短暂的虚假需求;而虚假繁荣暂时推迟了普遍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但虚假需求绝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不是有效需求,它只能缓解矛盾却不能根除矛盾。而且在虚假需求的泡沫破灭后,危机会以更猛烈、更具破坏性的态势爆发,一次次的破坏会越来越逼近人类生存的极限。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虚假的、透支的“生产过剩”与短暂的、不可持续的“消费狂欢”实际上,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马克思的论述深刻而透彻,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的真正含义,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资本家的“生产过剩”与劳动人民的贫穷存在于同一时空。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2]548“在世界市场危机中,资产阶级生产的矛盾和对抗暴露得很明显”[3]570。马克思还用生动的语言说明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原因:棉布充斥形成市场停滞,工人“当然需要棉布,但是他们买不起,因为他们没有钱,而他们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他们不能继续生产,而他们之所以不能继续生产,是因为已经生产得太多了”[3]596-597。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4]社会性的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这个基本矛盾是危机的总根源。危机的爆发让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彻底根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唯一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驾驭一切的绝对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政客及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常常津津乐道:美国普通民众均持有股票,“人人都是资本家”。其实,这是一个骗局,真相是占人口10%的富人持有美国股票市值的89.3%和全部债券的90%,而普通员工持股之和仅占全部股票市值的0.1%[5]。贫者越贫,富者通吃,且后者的奢侈建筑在前者的贫穷之上。这就是只顾“效率优先”所建构的今天美国的社会现实。垄断资本不仅对内欺瞒、剥削本国人民,而且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剥削者与公敌,金融资本对世界的控制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剥削。斯蒂格利茨说得好:“发展中国家在自己也非常需要的时候,几乎以零利率借给美国数万亿美元。这反映了问题的实质。”估计以此种手段使世界上的财富每年进入美国的数额约占美国新增长GDP的30%,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利国。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它以破坏性的调整强制地实现社会生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合适比例,使社会走上新的经济发展周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占有的基础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无法消除,各种矛盾经历一定阶段的积累尖锐化起来,还会爆发再一次的危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缓冲地几乎已涵盖整个地球,不知下次如何缓冲?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给生产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代表人物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此时,国家干预在西方国家处于主流地位。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市场调节,同时也存在政府调节。不仅宏观经济领域存在政府调节,微观经济领域也存在政府调节。例如,在金融业中存在政府调节金融的政策,即媒体所说的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但凯恩斯主义也只是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诱导了投资并增加了总需求,但这需要大量的货币来支持,加大货币发行量是最常用的手段,结果是出现了“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失业增加并存。面对棘手的滞涨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上升到主流地位。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调控化,取消或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新自由主义将一个虚假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呈现在民众面前,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无力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的家庭数、无家可归的人数激增,证明了克林顿—布什“美国梦”的破灭。新自由主义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所造成的问题,但没有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当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已不满足于作为生产资本的“从属”和“配角”的地位,逐步与实体经济脱节,完成了由服务于生产资本向主宰生产资本的异化,完成了由“协助”生产资本并分割其剩余价值向直接“圈钱”的演化[6]12。美国经济由此创造了20世纪末十年高速增长的“神话”,西方的学者和政客因此预言“新经济”结束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窠臼”。与此同时,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美国民众家庭已经入不敷出,消费信贷急剧增长,从1971年到2007年的36年间,美国民众的消费信贷从1200亿美元激增至2.5万亿美元,增加近20倍。这还不包括高达11.5万亿美元的住房负债,如将两者相加,总共负债4万亿美元,比美国一年的GDP还要多,平均每个美国人负债近5万美元,当然,负债最重的还是低收入者[7]。虚假繁荣与深重的危机并存,自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增长急剧降温,固定资本投资大幅下降,失业迅速增加,生产大量缩减,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4%,为过去数年来的最低增幅。在增长速度降低的同时,少数富人的财产份额却迅速增大,财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在这种经济形势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为了刺激消费,提高经济增长率,美国政府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流动性,利率和风险溢价均较低,贷款发放机构有丰富的资金,并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同时,贷款发放机构忽视次级贷款产品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采取了激进的信贷策略,利用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工具,多方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以“低风险、高回报”为诱饵进行推销,从世界各地吸引巨额资金,供美国国内放肆扩大消费,使金融资本获取惊人的高额利润。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这些金融衍生品经过包装和再包装,最终变得面目全非,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包含什么内容,或者它们到底值多少钱。”这也为日后市场低迷、恶化时出现资金链断裂留下隐患。次贷危机实际上是美国国际金融垄断集团及其守门人美国当局共谋的恶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对于现状,美国政府熟视无睹。对待已形成的经济泡沫听之任之,甚至不断制造新的泡沫去转移风险、转嫁危机,是华尔街的“现代炼金术”,也是美国金融当局默认和鼓励的惯用手法。用泡沫掩盖矛盾,致使矛盾因长期积累、发酵而孕育更大的危机,终于在极度膨胀后破灭了。由此可见,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的积累,是爆发这场经济危机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远快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对人自身的否定

马克思指出,“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2]。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的本能都是追逐自身增值。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寄生性,它从实体经济中产生,又依托于实体经济系统,虚拟经济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系统而存在。没有企业,没有生产活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产生,钱(或货币)就是虚的。高智商的金融精英们却犯了弱者的致命错误:他们在制造赚钱机器的同时,又制造了制造次贷泡沫、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的机器,制造了杀伤力极大的“定时炸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独特性的意思是,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复本”,是现实资本的代表,但它却可以独立于现实资本而运动。它通过不停地转手,使其价格即市场价值超出或低于它的现实价值不停地运动。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货币增加和经济增长可以看出,货币的供给远远大于经济的增长。世界没有创造那么多财富,却创造了更多的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成了超越实体经济的脱缰之马。虚拟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后,实体经济必然面临着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虚拟经济的发展有进步的一面,但不受控制的虚拟资本,藐视劳动的价值,忘记了发展的目的,忽视了马克思所讲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深刻的论述,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所提倡的人权、人道的极大讽刺。没有“人”这一挥动历史鞭绳驱动历史车轮的“车夫”,虚拟经济就如脱缰的野马,必将拉着资本主义的马车面临坠落万丈深渊的危险。

四、必须遏制资本的贪婪,坚定复兴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2

本文通过分析此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及治理应对三个方面,深度剖析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内在关联,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并对我国防范经济危机提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危机再次爆发的原因

一是,经济学家们认为的金融创新。由于美国金融行业急剧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过度投资金融衍生品而造成了此次金融危机。二是,长期利率在很长一段时间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有人认为是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长期实行低利率,使市场的流动性资金过大,使得资本家们过剩投资,造成不可挽回的生产过剩。三是,房贷条件的降低及滥用。

其实纵观这三个危机产生的原因,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都是好事,可是问题在于这三个原因同时发生了,才引爆了这次经济危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它本身的内在规律,那就是一方面不得不无限制的发展生产力,就好像不是在一个有限的社会基础上的生产,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有局限性的范围内发展生产力,这才是危机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

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1、经济陷入"大衰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平均下降3.7%。受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与曰本大地震拖累,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相当艰难,尤其欧元区经济或陷人技术性衰退。据IMF预测,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只能增长1.2%,其中欧元区经济将衰退0.5%。经济低迷使西方社会对前途迷茫。

2、失业率居高难下。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普遍面临周期性与结构性失业难题。据DECD统计,2010年其成员国的失业人数比危机前(2007年)增加2100万,失业率上升到8.3%。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悲观预测,到2019年美国才能恢复到危机前的失业水平。

3、西方制度忧势遭质疑。危机使西方政治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削弱各国政府应对危机能力。

三、资本主义制度性改革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西方走出危机必须进行制度性改革。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曾经历过三次变革,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正面临第四次变革。这场变革将改变市场与政府之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经济/政治精英与普通居民收人分配之关系等等。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宏观调控,使其运作更加灵活。我国在实施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正确影响,也要看到对市场经济的长远影响。灵活地实行宏观调控,才能更好的应对当前的问题,也不会给危机的爆发留下隐患。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让人们有能力消费。此外,政府还需下大力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使其敢于消费,愿意去消费。

实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避免贫富悬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也在不断的增大,这完全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公平,注重效率,以调节高收入,限制离谱的高额利润。

政府加强调控,限制无节制负债。正是因为民众的收入无法满足其消费需要,才会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相较于美国,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支出也是有差距的,信用卡的使用数量在逐年上涨。加之,我国房价过高,迫使人们背负了巨颉的房贷。因此,政府必须加强调控,限制这种无节制的负债趋势,避免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3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经济大危机)

1.背景

20世纪20年代,特别在1924~1929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但是,“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危机。

2.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劳动人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引发生产过剩。

3.爆发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4.特点

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

(1)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2)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 背景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引发社会矛盾,政局动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应付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特点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

(2)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3.措施

(1)包括对工业、金融业、农业进行调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2)中心措施是对工业进行调整。1933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4.成效

(1)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

三、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德国。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分子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普遍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暴行: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解散一切工会,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强化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制造反犹狂潮。

2.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

(2)标志: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3.日本的法西斯化

(1)背景:经济危机打击下的日本,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以军部为主力的法西斯好战势力迅速抬头。

(2)建立: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表现:对内残酷镇压进步组织,对外加紧侵略中国。

4.法西斯势力的勾结

(1)表现: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2)危害: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真题链接】

1.(2014・江苏连云港)“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这首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歌曲,反映了当时美国( )

A.兴建基础设施

B.乞讨风气时尚

C.出现经济危机

D.社会道德沦丧

2.(2012・湖北仙桃)表1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中的哪一特点( )

A.持续时间比较长

B.破坏性特别大

C.波及范围特别广

D.对工业影响最大

3.(2014・江苏盐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B.希特勒建立法西斯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4.(2014・湖南永州)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

A.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B.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C.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

D.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5.(2014・湖南益阳)某班举行辩论会,双方辩手主要观点如下:

据此,请判断此次辩论会的主题是( )

A.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D.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6.(2013・河南)下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法西斯的暴行

B.德国侵略者的罪行

C.欧洲战场的残酷

D.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强化训练】

1.图3漫画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比作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形象地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是( )

A.波及范围广

B.经济持续发展

C.股票销售量大

D.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2.图4是一幅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漫画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则成了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

A.消除经济危机

B.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对工业、金融等进行改革

3.1933年,罗斯福新政期间,迪士尼动画片《三只小猪》上映,主题曲“我不怕大灰狼”鼓舞了美国人民战胜危机的士气。罗斯福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 )

A.缩减农业生产

B.对工业的调整

C.恢复银行信用

D.发展对外贸易

4.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这个改变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是( )

A.实行法西斯主义

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

D.开创政府对经济干预和指导的先河

5.“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罗斯福“新政”与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为了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B.都有利于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

C.都巩固了本国资本主义制度

D.都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

6.图5是束棒――罗马最高长官权力的象征。“束棒”在拉丁语中读作“法西斯”。法西斯政权最早建立于( )

A.德国

B.日本

C.意大利

D.美国

7.为了对付危机,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一上台就宣布实行“新政”;在同一年里,大洋彼岸的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德国希特勒上台

B.纳粹党制造“水晶之夜”

C.意大利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D.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8.法西斯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曾经风行一时,与美英法的民主自由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并立,形成当时世界三大主要思潮。日本法西斯主义不同于其他法西斯国家的主要特点是( )

A.对内独裁统治

B.对外侵略扩张

C.以军部为核心

D.反对共产国际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这当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1929年10月24日,对于莱特和他的国家来说,那是一个“黑色的星期四”。那天莱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购买的股票正在急剧贬值。接下来的几天更是雪上加霜,股票变成了废纸,自己又被老板解雇了……

(1)请判断,这位莱特先生是哪里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929年,在莱特的国家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就在这个国家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杰出人物,领导人民走出了困境。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3)在国家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如果莱特想重新就业,你认为他最有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

(4)请你说说那位杰出人物所采取政策和措施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从他的成功经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10.法西斯是一种疯狂地侵略其他国家,残害别族人生命的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势力犯下了滔天罪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德国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一览表

(1)导致材料一中德国生产下降、贸易缩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状况的出现对当时德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国家的败类。”

――希特勒《我的奋斗》

(2)希特勒登上德国国家元首的宝座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从材料二中你能看出希特勒对犹太人持何种态度?他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当政后,希特勒对犹太人采取了什么行动?

材料三 2009年10月14日,德国施特劳市街头摆放了1250个希特勒版土地神(图6),这些艺术作品是德国艺术家奥特马尔赫尔创作的。

(4)结合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分析德国艺术家奥特马尔赫尔创作这些“希特勒版土地神”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真题链接】

1.C【解析】注意题干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能给我一角钱吗”等关键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2.B【解析】由图表中工厂倒闭数、工业生产下降百分比、失业人数的情况可以判断,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破坏性特别大。

3.A【解析】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1931年”“西方的社会制度”。B项发生在1933年;日本、苏联不属于“西方”国家,由此可以排除B、C、D三项。根据所学可知,“西方的社会制度”指的是西方国家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4.C【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直接或间接的干预,缓解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5.A【解析】注意题干中“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关键信息。“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初期,为了帮助西欧各国克服经济困难,美国于1947年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都是社会主义苏联(或苏俄)实行的政策(或体制)。由此可以排除B、C、D三项。

6.A【解析】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南京大屠杀”;第二、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德国法西斯制造的暴行。因此,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应是法西斯的暴行。

【强化训练】

1.A【解析】题干中关键信息“笼罩全球”及图片都反映了这次经济大危机“波及范围特别广”的特点。

2.B【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由此可以判断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B【解析】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也是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4.D

5.B【解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项是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作用;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由此可以排除A、C、D三项。

6.C【解析】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于1933年;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1936年;美国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

7.A【解析】A项发生在1933年;B项发生在1938年;C项发生在1922年;D项发生在1937年。

8.C【解析】德国和意大利都是通过政党夺取政权来实现法西斯;而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日本最终建立起军部法西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4

【正文】

增长减速

为了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增长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整个“二战”后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最初的20年,美国全部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间的增长率与1950-1970年间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慢。减慢的意义可以从这样的事实看出来: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长率不持续地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在2000年将比其实际水平高出大约20%。

这种显著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一。另一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产凸显出衍生市场已变得多么大。圣地亚哥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Partnoy)说:“不规范的场外交易衍生市场,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0年)前并不存在,现在却构成了总衍生市场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险……安然在198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为一个胀破肚子的场外衍生交易企业。仅在2000年,它的与场外衍生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上升了5倍多。”

美国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债务的大规模扩大显然是和这种广泛而日益增长的投机活动相关联的。安然只是这种情形的一个放大的例子。结果是,如果作为基础的经济变衰,或推迟结算日子到来的金融工具新形式没有经常地引进,那么金融结构就越来越摇摇欲坠,越来越易于酿成灾难。

无人知晓这将导向哪种结果。最好的情形是,债务堆积和债务结构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性将限制经济从周期性的下滑中摆脱出来。最坏的情形是,一个严重的金融崩溃可能进一步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和金融不稳定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学家》杂志2001年8月25日载文说,“这一次全球衰退”和前半个世纪的衰退有如下方面的不同:“和以前衰退不同,这次衰退面更广。例如,1991年‘世界衰退中,美国经济下降,但是日本、德国和新兴的东亚继续繁荣,从而缓和了世界需求的不足。到今天这次衰退还不深,但是它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多国家同步发生的衰退。这中间有很大的风险。近些年,通过贸易和投资,经济越来越连为一体……由于美国和日本投资崩溃,这些国家大幅削减从东亚的进口。但是东亚国家脆弱得多的需求导致它们相应地削减不仅从美日而且从欧洲的进口。一个更长时期的美国(和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地增加了。”

处于体系边缘的穷国在世界经济的普遍危机中受到的伤害将最严重。如前所示,不发达国家在过去20多年中人均经济增长率停滞了(除极少几个例外),这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经济问题。

展望“”版权所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5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三件分外值得关注的大事:一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是1991年苏联解体及;三是当前这场由美国开始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三件大事对世界格局都已产生或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动荡,仍在急剧演进。从现在起直到本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世纪,世界将处于一种动荡、激烈变化的时期。这种激烈变动,发端于世界经济,并由此必然带来世界政治格局新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实践已证明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一、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源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级房贷,深层原因是金融体制漏洞和政府监管不力,而在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中都有公众信心问题。从技术经济学、经济运营学、经济管理学或公众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讲清美国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但却无法讲清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才能讲清其根源。这也正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重获青睐的缘由。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时代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过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决定时代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的那些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这些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起主导作用的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因而时代的内涵会发展,时代的主题会改变。列宁有段著名论述:“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列宁全集》第26卷第143页)这就是说,时代是世界范围内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处在时代中心的一定阶级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展的主要方向,亦即时代的性质。时代主题或时代特征,是一定“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也是一定时代的不同时期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世界社会力量斗争的焦点。从时间上看,时代是比较漫长的历史阶段,常以数百年时间为单位;而时代主题,则可能因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而进行转换,常以数十年时间为单位。处在时代中心的一定阶级,决定着时代的性质,进而决定着时代的主题或时代的特征。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高新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使得时代主题或时代特征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及时提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从对国际环境的认识角度为把我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应该说,这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一步推进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好时机,是进一步昂扬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大好时机,为弘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又增添了诸多极其有利的条件。对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坚定不移,决不能轻易发生动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就明确指出,列宁所讲的大时代,不要去动它。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又特别谈到:“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也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告诉我们,“帝国主义时代”这个本质并没有改变,如果轻易认为时代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把“和平与发展为主题”误认为已经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就是不顾客观事实,犯了急于跨越社会大的发展阶段即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左派”幼稚病的错误或别的什么错误。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是处于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我们就不可能认清导致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也就无法找到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正确措施。 近百年来,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随着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广与深化,在行业上,垄断资本主义逐渐从产业垄断向金融垄断发展;在空间上,垄断资本主义逐渐从国家垄断向全球垄断扩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当今非但没有消逝,且在新形势下有了新变化。金融垄断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仅会促进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自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来,每隔若干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扰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具有阶段性。

一、经济危机理论

面对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西方学者展开大量的经济研究,试图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问题也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述,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一)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进而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社会处于非充分的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她积极的探讨如何有效的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效的消除非自愿失业。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文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化大工业迅速发展,机器化的大生产促进了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有资本家们控制,工人和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们所掠夺。随着社会化的程度越大,它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越发的激烈,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导致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处于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的几个阶段,危机和高涨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进入到21世纪,美国的经济未能及时的找到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动力。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迅速的发展起来,为了促进消费,美联储大胆的进行了各种创新,尤其是在住房按揭贷款上面。2004年开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加速了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各种骤然的政策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从而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马克思还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因而此 次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房地产泡沫引起的,但实际上却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所导致,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并积极主动的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弊端也有益处。一方面,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导致了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国处于其中的一员,无法躲避大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大量的外国投资从中国撤资,致使国内吸收的国外投资减少,各国经济萎靡不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出口贸易受挫,出口贸易型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出口国外受挫,但是国内确是未完全开采的大市场,而且也为国家政策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次危机也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力反思和汲取教训的机会,要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二)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富裕。促进经济增长就要注重自身经济结构合理化,资本有机构成既符合整体经济发展需要,又立足本国国情,满足绝大多数劳动力的就业;合理规划国内消费、投资、出口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马克思经济理论,消费是生产的终极目标。如果为生产而生产,那必定造成供给的过度,出现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所以,我们必须把投资放在需求允许的合理范围内,以需求带动投资,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合理搭配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深刻的解释了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不可避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制度下,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这就需要中国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善于吸取经验,捉住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奇迹,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印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欧继忠.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金融危机[J].河南社会科学,2009(3).

[2] 周肇光.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读马克思的几点体会[J].广东社会科学,2010(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7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无法使经济政策达到最优状态

 

后金融危机时期,无论是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战略还是凯恩斯主义都无法使经济政策达到最优状态。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危机实质上也是经济理论的危机。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特定时期为解决特定问题而产生并获得发展的。主张政府权利扩大的凯恩斯主义不仅是政府的宠儿,也是应对危机的及时手段。新自由主义则主张经济自由不仅是市场的宠儿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扩张的理论需要。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失效,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效。在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失效的今天,该出台创新防范,应对和治理危机的理论政策。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士认为,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以不适应当前的状态,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该寻求新的经济理论。

 

二、新自由主义将会进行新一轮的蜕变

 

几乎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会引发宏观经济学的革命。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主流经济学遭到来自学界、政界人士的猛烈批判。但实质上新自由主义政策并没有被彻底的抛弃,只是力量受到极大的消弱。新自由主义不会很快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在于,美国是超级大国,只要美国仍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那它不会很快消亡。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新自由主义会以后新自由主义的面目出现。但关键点还在于,新自由主义还是否符合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也取决于目前的阶段还是否发生了变化及此次危机能否完全得到化解。持这种观点的人士对于凯恩斯主义回归轮认为,凯恩斯主义只是短暂的喘息之计。因为它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经验证据支撑和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微观分析方面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存在趋同的倾向。因此近期内凯恩斯主义不可能取代新自由主义。

 

后金融危机时期新自由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否还占据着官方地位是由目前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需要来决定。经济复苏期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是否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达到新的高峰、能否完全化解危机、是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而定。

 

三、凯恩斯主义回归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都采用凯恩斯主义来应对危机。比如2000-2012年中“凯恩斯”的出现频率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用率一直在上升。理论界也有人士提出要走出危机是需要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如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主流学者都明确指出只有“回到凯恩斯”才能走出危机。但也有不少主流学者和媒体评论员认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是世界经济再次陷入大萧条里的力器。并且从2008年危机后各国政府采用的危机解救方案来看,不完全与凯恩斯主义相同,而是变为更加多元化,已经发展到减税、国有化、经济刺激等多种手段并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相配合的程度。因此由危机解救措施和出版多种关于凯恩斯的书来推断凯恩斯主义大有可能再度占据宏观经济学统治地位的趋势还需待观察。比如,土耳其奥坎大学布伦特·霍卡教授指出,当前国家参与的增多并非凯恩斯主义的复兴。国有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会成为凯恩斯主义的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程恩富教授认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复苏乏力,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对新自由主义政策进行修补是无济于事的,资本主义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大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危机不能依赖凯恩斯主义的回归来解决,必须寻求更彻底的方法。程恩富教授指出,在资本主义危机下,可以预见未来世界格局将发生三个“超越”:一是在经济发展上将超越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枷锁。二是在政治发展上超越“一超”主导的世界政治力量版图。三是在文化发展上将超越资本主义的单一价值观。

四、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寻求平衡点

 

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有各其利弊。凯恩斯主义的副作用是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和自我保护,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交替上升的滞涨现象。而过度依靠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不仅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消费不足、生产停滞,而且也会使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凯恩斯主义是解救危机的良药而新自由主义是经济向外扩张的需要因此也不能全盘否定新自由主义也不能照搬凯恩斯主义,而是将二者融合从中取其精华,走出经济低迷期。

 

五、回到熊彼特

 

虽然危机后“回到凯恩斯”的声音日渐高涨,但是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只能防止经济深度下滑,并不能带来经济长期繁荣。为此理论界有些学者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视角入手,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础,追寻危机根源,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熊彼特重视长期效率、供给关系,强调动态分析。采取以企业家、企业和产业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分析。由此为基础一些学者指出:第一,“大稳定” 并不意味着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已为人类找到了克服经济周期的办法。第二,金融创新不等于创新,任何金融创新都应以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为目的。第三,企业家精神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政府政策应鼓励企业家才能配置到生产性领域。第四,主流经济学家需要直面根本现象。所以倡导经济学家能够回到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基本框架观察本次金融危机。总的来说,这种观点的人士认为凯恩斯主义只是止痛药,熊彼特的理论则是长期处方。

 

实质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仍是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交替轮回。20世纪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古典经济学理论及其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模式的弊端。因此大萧条期间凯恩斯主义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型的重要时期,此时需要借助侵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来向其它国家进行无限的扩张,满足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欲望。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起新自由主义的弊端逐渐显现,最终引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面对经济低迷及严重失业的情况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重新使用凯恩斯主义政策来应对危机,直至危机爆发到今天资本主义经济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是否出现V型、U型、L型的发展趋势现在仍需观察。但金融化的进程不会因为危机而停滞,金融的发展仍需要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撑。因此新的发展阶段的来临必将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新自由主义代表着资产阶级及大财团的利益,因此它不会在金融化进程中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爆发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因而这次金融危机已不限于金融领域,事实上已成为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同时又是消费不足。“我们面临的形势已经超出了经济和金融危机,也是一场社会危机、食品危机和生态危机,是所有这些烈性危机爆发的综合性结果。”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中外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但其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不少中外学者已“回归马克思”。因此可以说,危机的根源还需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找寻。 

 

一、金融危机根源的不同解释与理论分歧 

 

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不同的分析与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说”。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三种。(1)消费需求过度论。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并得出启示: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认为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3)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弊端论。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其主要观点是金融监管缺陷论。认为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的体制不完善;以机构监管为重点,功能监管薄弱,不能适应混合经营的特点,对一些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过快发展的衍生产品监管滞后。金融监管缺陷论还认为,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这种“制度说”,实际上是“体制说”,是从体制层面看监管制度的缺陷。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原来由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等等。它解除了对金融的管制,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认为,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起危机爆发,故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 “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2000年至危机爆发前,美联储14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得 企业 、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与此同时,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4 “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一种反映;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现代 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曾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才会成为现实性。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扩大信贷带来的营业活动过度扩大,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加直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危机理论基础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在现实中表现为资金链条的断裂。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贬值;债务不能转化为现实货币,使债务到期无法偿还;信用货币不足,银行和工厂纷纷倒闭。在一般情况下,危机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种是银行信用的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的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了帮助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并从中分割超额利润,设计出能够超现实买卖商品的金融衍生品,使之成为解决生产过剩的途径,结果造成了本来手中货币不足、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银行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拉长了信用资金链条。而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则为货币危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过剩是指商品生产过剩而非产品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就“绝对谈不上产品的生产过剩”。“在这个意义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往常是生产不足……产品的生产过剩和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是资本家的利润,而非群众的需要。”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但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美国的房屋生产过剩表现在房屋空置率的不断提高上:由197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3%。这表明房屋的供给超过有效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已出售的房屋中,靠抵押贷款购房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靠抵押贷款购买的房屋占全部已售房屋的比例为68%。可见,次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房产供给的不断扩大而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积累造成的,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加剧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也是实体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形成的,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相关群众的收入减少,从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直线下降,并引发由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破灭。使实体经济中本来存在而被掩盖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显露出来,从而回归为实体经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实体经济的衰退,又反过来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正是应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虚拟经济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关系作过论述:第一,之所以会出现作为现实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是因为商业和 工业 危机的一切因素已经存在,货币危机是由商业危机所引起的。第二,就作为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而言,金融危机是实体危机的预兆、先声、序幕和第一阶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剩及其过剩危机:而且还揭示了金融危机作为工商业危机的一个阶段。是工商业危机的最一般的表现,因而金融危机的实质也就是生产过剩危机。第三,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这时,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次要的作用,或者不起什么作用。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总的说来是头足倒置地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运动;根据 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金融市场对工业市场具有反作用。金融市场可能影响工业市场,从而影响到工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跳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 科学 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规律 ,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于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二战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在经济发展中自我调节乃至实行经济计划化的政策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其基本矛盾,矛盾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依然和必然会爆发危机。因此,企求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或救助困难企业这类经济手段。来根本消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内生的消费与生产相背离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起一种治标的缓和性作用,而不能起治本的根本性作用。 

 

三、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说明只停留在体制层面的救市措施解决不了制度根源上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曾批判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他认为,这无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我们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局势,只能依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运转下去。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9

2009年2月,时任澳大利亚总理和工党领袖的陆克文在《第三条道路的使命》(以下简称陆文)[1]一文中提出,当前世界经济已陷入了全面危机,世界民主政府要“拯救资本主义”,就必须重归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由于作者特殊身份,此文一出便在欧美、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反响。那么,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真的能“拯救资本主义”吗?

一、民主社会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趋同和靠拢

陆克文在文中首先将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新自由主义。他认为,新自由主义是“极端资本主义和过度贪婪的”代名词,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中起着“核心作用”。此后,陆文又对社会民主主义大加褒奖,认为其一贯“排斥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强调“由投机泡沫和破产所带来的系统冲击的潜在危险”。陆文这样说的目的,无非是要划清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界限,洗脱社会民主主义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中的责任。

那么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真的无关吗?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新自由主义在欧美地区的兴起,传统民主社会主义却逐步陷入了困境。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更是对传统民主社会主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扭转颓势、赢得大选,欧美社会党人提出了以“第三条道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所谓“第三条道路”是指,既不同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新自由主义,“超越左右政治概念”的新道路。这次变革也被称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第三次转型。其主要特征就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化。[2](P118)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奋斗目标上,“第三条道路”放弃了用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主张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新自由主义主张资本主义制度,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条道路”则不再坚持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而只强调所谓的“价值社会主义”。因为在“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看来“资本主义已无可替代”,[3](P25)“除了资本主义无可选择”。[3](P27)在布莱尔等人的推动下,1995年英国工党大会废除了党章中关于公有制的第4条款。这一条款一直是被当做英国工党坚持社会主义信念而存在的。为了划清与社会主义的界限,德国社民党人甚至不再使用民主社会主义这一称谓,改称社会民主主义。为了更能体现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决裂,他们甚至将社会民主主义进一步改称为社会的民主主义。

在社会福利政策上,“第三条道路”主张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用“社会投资型国家”代替“社会福利型国家”。积极福利政策虽然在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福利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事实上削弱了普通民众福利待遇。作为“第三条道路”的首倡者,克林顿执政时期,按照积极福利理论对美国住房保障制度进行了“住房自有化”改革。他大幅度削减了联邦政府住房补贴预算,将住房保障责任由联邦政府转移到州以及地方政府。在“住房自有化”改革政策的逼迫和诱导下,使得原本无力购房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到购房大军,构成次级债务的主体。日后正是由于他们无力偿还债务,才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

在经济管理上,“第三条道路”主张放松管制和更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第三条道路”一改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的强调国家干预的传统,转而强调放松管制和更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布莱尔认为“国家不是划船人,而应成为掌舵者,即不应过多地进行控制”;[4](P5)“政府要为经济提供条件而不是指挥经济,并要利用市场的力量服务于公共利益”。[5]为了放松金融管制,克林顿废止了《1933年银行法》(该法案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划分开),同时签署了具有新自由主义色彩的《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和《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正是前者的被废止和后两者的被批准,撤掉了银行与风险投资间的防火墙,为过度金融投机打开了方便之门。陆克文却张冠李戴地把取消《1933年银行法》的罪名加给了新自由主义,多么的荒唐!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第三条道路”所说的“超越左与右”,无非是背弃了传统民主社会主义(老“左”派)的一些基本原则和主张,而向新自由主义(新右派)的趋同和靠拢。虽然“第三条道路”的主要倡导者们,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法国前总理若斯潘等早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就已经去职,但是在他们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改革却为日后全球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二、社会民主主义“处方”的实质是转嫁危机

针对全球经济危机,陆文给出了所谓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处方”。陆文的“处方”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在发挥国家政府“中心”作用基础上,“挽救私有金融体系”、“刺激实体经济”、“构建全球管理机制”和重树社会“公平”等。陆文的“处方”与西方国家推出救市和经济刺激政策如出一辙。这为我们验证“处方”的效果,提供了条件。

首先,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缓慢。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距今已经三年有余。这三年中,虽然西方国家政府为挽救私有金融体系和刺激实体经济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经济依然提振乏力,复苏缓慢。以美国为例,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了总额约7 872亿美元的《复兴与再投资法案》。除财政政策外,美国政府还采取了包括下调利率、美元贬值等在内的货币政策,以及加强新能源开发和出口倍增计划在内的产业政策。在空前的刺激政策作用下,美国2009年GDP增长率却为负2.6%。在经济增长低迷的同时,失业率也居高不下。2009年10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了10.2%,为26年来最高水平。[5]2010年美国经济虽然比2009年略有好转,但也起色不大。

其次,西方国家纷纷陷入财政危机。西方国家为挽救私人金融体系和刺激实体经济,政府普遍采取了购买有毒资产、向企业注资和扩大政府采购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施行,虽然有助于维护私人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拉动社会需求回升,但巨额财政支出又使西方国家政府自身陷入了财政危机。据统计,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是2008财年的3.1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水平。[6]而在欧洲,西班牙、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等国财政更是不堪重负,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过去,而不过是由私人企业危机转入到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罢了。

最后,西方国家经济长期前景堪忧。随着救市和刺激政策的施行,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政府却已经陷入了财政危机。这就使得西方国家政府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继续选择刺激政策,则害怕引发通货膨胀以及更严重的财政危机;如果选择退出,则经济复苏必将延后。为了刺激经济,政府需要减税,以鼓励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但为了还债和支付的利息,政府就不得不削减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削减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又会导致社会福利待遇下降和经济的衰退,引发社会动荡。这种两难境地,决定西方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社会民主主义“处方”的实质是转嫁危机。西方国家动辄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从哪里来的呢?其资金来源无非只有两个。一是来自税收。即用普通纳税人的钱,去填补金融投机者造成的窟窿。其实质是将资本家的危机转嫁给普通民众。正如陆克文在文中痛斥的那样,“2007年华尔街上最大的五家公司用于分红的金额竟然高达390亿澳元”,“他们管理的投行却要依靠美国的纳税人摆脱困境”。出售政府债券是西方国家政府获得资金的另一来源。面对缓慢复苏的经济和巨额的财政压力,西方国家纷纷采取借新债还旧债方式,以应对当前的财政危机。其中以美国最为突出。2010年11月美联储突然宣布再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增加6 000亿美元用于购买美国政府债券。这是继2008年第一次实施一万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后的第二次。随着美元印钞机的开动,必然造成美元流动性的继续泛滥。美元的供给增加,必然导致美元价值的贬值,这对于大量持有美国债务和美元储备的国家,无疑是又一次的劫掠。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减小了自身债务压力,却加重了别国经济负担,完全是一种损人利己行为。其实质上是将美国的危机转嫁给世界其他国家,把美国资本家的危机转嫁给世界人民。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又有什么公平可言呢?

三、“第三条道路”无法拯救资本主义

在陆文看来,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而非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只要恢复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相互协调,就可避免危机的再一次发生。所以,陆文明确提出要“在资本主义中挽救资本主义”,这充分暴露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不仅仅是“一场涉及体制、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而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有了某些新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其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成周期性爆发。

资本主义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其对社会生产力阻碍和破坏作用正日益显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既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对全球经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资本主义制度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这种矛盾已经先后导致了墨西哥经济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美国网络泡沫危机等多次区域性经济危机。从趋势上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度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运行模式 新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73-03

在整个20世纪,美国在世界格局中影响力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进入21世纪,以2007年为起始点,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值得世界各国关注的是,美国这次次货危机演化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强的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因如此,美国经济元气大伤,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后金融危机时代向世人走来。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资本主义的楷模,美国制度到底有何宿弊?作为市场经济的榜样,美国经济运行模式到底有什么致命的缺陷?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与推行者,美国主导的西方经济学为何没有为政府构建预防和治理危机的实用经济学理论?回答这三个问题正是本文的内容所在。

一、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金融危机,确切的说,是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据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和财富分配制度。就生产资料所有制度而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特别是归大资本家所有,这些大资本家联合起来形成大资产阶级,而掌握了生产资料的大资产级同时掌握着国家政权。正因为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着大资产阶级利益,为大资产阶级服务。美国次贷危机中华尔街金融大鳄们就是21世纪美国的大资产阶级代表,正是他们的贪婪才酿成了这次金融危机。

就财富分配制度而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按资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大资产阶级由于是大规模资本的所有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此,他们通过按资分配制度获得的财富自然是最多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产阶级获得财富的过程就是无偿占有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就是他们贪婪本性的释放过程,而这些资产阶级之所以有权利贪婪的无偿占有他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正是源于他们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会有什么样的财富分配制度。正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分配制度才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的两极分化格局。

两极分化格局是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作用下的社会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控制下的必然产物,是引发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内在因素。马克思认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①从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逻辑:由于生产资料实行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导致两极分化的出现;两极分化必然引发群众购买力不足和有限的消费;购买力不足和有限的消费又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生产相对过剩;而生产相对过剩恰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

如果以2007年为界限,在此之前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领域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的话,那么,美国次贷危机则是虚拟经济领域金融创新产品供给过剩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商品为载体的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和劳动者消费能力的趋向。这种趋向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基本线索。在工业资本战胜商业资本成为优势资本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生产危机、商业危机、信用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国家。当金融资本战胜工业资本成为强势资本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次贷危机、债务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等一同侵蚀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与政体。那么,金融资本是如何成为强势资本,又是怎样引发次贷危机的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中窥见一斑。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中层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

美国是当今世界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强调的是自由竞争,依靠的是具有充分决策权的大型企业甚至跨国公司,辅之以政府干预。美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拥有投资权、生产和经营权、定价权等一系列权力。美国的政府干预是间接进行的,一方面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与价格政策等手段来控制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通过总统的经济报告和国情咨文来引导国民经济重点支持对象;再一方面通过政府补贴或法律手段来保持供需平衡。在次贷危机发生之间,美国这种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一向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楷模,而且还一度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众多转型国家学习的榜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样板,却在2007年发生了最为严重的次贷危机,这当中除了有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层面的原因,肯定也有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层面的原因。只要是现代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必然有三项基本要素即运行客体、运行主体和运行机制。②美国的市场经济运行客体就是商品化的社会资源及其它们的组合,运行主体就是作为政府和市场的调控主体和作为企业的行为主体。在这里,政府是合法的调控主体,市场是无意识的调控主体——“看不见的手”;企业亦称厂商或公司是行为主体。通过市场而不是政府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称之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配置机制寓于资源配置机制之中,它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平等为基础的以市场平等竞争为形式的优胜劣汰机制,这样的机制每时每刻都驱使社会成员的两极分化,自发地、主动地、积极地产生资产者与劳动者、有产者与无产者、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也就是说,生产力层面的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段。

就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而言,引发次贷危机要从掌握巨额资产的大资本家代表——大房地产商、金融大鳄、投资机构说起。为了让这些资产者手中的资本转化为更多的利润,在需求不足、购买力有限的市场约束条件下,这些大资产者只好利用各种方式刺激消费,通过“透支消费”与“过度消费”以及“超前支付”等手段来扩大所谓虚假市场需求,以此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作为市场经济运动模式中运行主体的企业——银行却不顾金融商品的内在规定性而进行过度金融衍生品创新,致使金融风险在房地产商、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之间一再累积成高金融风险,从而爆发次贷危机。

事实上,单纯的金融创新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只有将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信贷链条。现在的问题是,金融创新产品与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结合:如果与一般生产性运行客体结合,会加速实体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提升其发展质量;如果同特殊的不适宜结合的运行主体结合,那么就只能事与愿违。在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恰恰违背经济规律将金融创新同不能贸易的不动产业——房地产业结合起来,使得金融衍生品与房地产捆绑在一起,本想一荣俱荣、一富俱富,却因过度金融创新将房地产业泡沫愈积愈浓,呈现出一损俱损的次贷危机破败之相。

具体而言,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环境中,资产阶级特别是以大房地产商、大金融家、大投资者为代表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开始尝试用刺激消费、超前支付等方式来缓解生产过剩的危机,由此推出了次级抵押贷款,让不具有购买能力的群众以透支未来的形式提前消费。③而这个“让不具有购买能力的人获得了信贷”就是整个信贷链条的最初违规行为。为了转嫁违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银行又把这个信贷产品打包卖给其他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也不想承担这样的风险,于是又将这一高风险产品——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处理,层层打包成抵押凭证(CDO)和债权保险(CDS)之后卖给投资者。此时的投资者已无法辩认这些金融衍生创新产品的好坏、优劣、真假,④因为这些经过层层处理的金融产品如同经过多次化了妆的女性一样,已经根本看不出她的本来面目了。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美国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中所支持的自由竞争是保证大资产者根本利益前提下的自由平等竞争。试想,那些中小金融机构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实现平等竞争,而那些超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房地产商正是垄断美国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实际控制者。所谓“自由”、“平等”只是他们这些大资产者之间的自由与平等罢了。

第二,美国市场经济中的大资产者违规操作、规避风险、逃避责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欺骗的手段、投机的方式加以实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国家总是想在不增加低收入群众财富情况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最终只能带来更严重的危机。道貌岸然的大资本家无论怎样挖空心思去玩弄透支消费的游戏,最终仍然避免不了经济危机爆发这样的悲剧出现,游戏手段不管有多高明,最后结局还是让人们认清大资本家贪婪的本性和剥削真相。

第三,美国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暴露出了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这一根本缺陷。我们知道,虚拟经济是应该处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地位,起着促进与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约束下,在大资产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价值取向驱动下,虚拟经济从一开始偏离实体经济到后来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风险承受能力成为重新分配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的工具时,美国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就失去了正确前进的航向,失去了理性发展科学发展的自控力,所谓的产业规制、银行监管、法律监督等间接政府调控手段形同虚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失灵”。由此可见,美国政权的本质是受大资产阶级控制并服务于大资产阶级的,所谓的政府监管只不过是形式上的监管而已,而且其监管的对象不包括这些大资产者们,否则,华尔街的大金融家们是不能肆无忌惮的将高风险垃圾金融创新产品一再转手从而来炮制和引发金融危机的。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表层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误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因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滞胀问题而兴起,成为取代凯恩斯主义西方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宣称依靠竞争性的自由市场原理,认为通过自由竞争可以重新实现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公正。新自由主义理论基础仍然是古典微观经济学,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复活。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是想通过国有企业民营化、各种政府管制放松和废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以及削弱工会力量等政策措施来履行经济调控职能。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新自由主义逐渐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的经济范式和政治纲领。⑤这样,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全球化就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四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