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十篇

时间:2023-04-04 14:31:47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篇1

 

一、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围绕科技公共服务供给的需要,所建立的开放性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转化的条件支持和服务系统,其中涵盖了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科技管理服务等子系统,涉及到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及社会公众等众多主体,通过对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为公众满足其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需求和相关科技利益诉求提供系统、便捷、高效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

 

而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是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针对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需求特点,对原有科技公共服务的升级和拓展。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实现城市科技资源的全民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速实现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使经济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从而提高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服务档次,有力推进城市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和发展。

 

二、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建设成绩

 

一是郫县为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综合优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在郫县转化及其产业化,加速郫县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二是郫县建设了一批独具本地特色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联盟,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县域特色产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三是在“十二五”期间,持续的科技投入加强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财政科技投入和直接用于本级科技项目的专项资金持续增加,组织申报了多项各级科技项目,完成专利申请上千件。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郫县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自身建设有待完善。一是科技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

 

虽然郫县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科技管理政策,但是政策的引导作用仍然不够。二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的低下,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全方位服务的需求,科技创新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三是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许多优势科技资源存在利用不够或闲置浪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对科技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共享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度不够。一是智慧技术支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较弱。

 

虽然郫县建立了一些服务平台,但由于智慧技术的使用不足,导致缺乏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难以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与信息需要。二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的服务能力不足。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包括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手段为建设智慧城市与维持其高效运行的决策、管理和协同创新服务,但目前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在为智慧城市提供这些服务方面是很欠缺的。

 

三、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智慧郫县科技强县的建设,需要加快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基于对其现状与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以智慧郫县建设为契机,抓住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从硬件上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智慧化建设。同时要反思如何让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智慧郫县的建设。

 

二是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在认真贯彻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郫县政府部门应继续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可操作性。

 

持续增加科技公共服务投入,建立体系运行长效支持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开拓多渠道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科技公共服务的局面。

 

三是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及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对智慧技术的使用,建设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对信息和资源进行汇总和整合,促进资源服务平台之间的交流、共享、互动。继续加大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联盟和平台的扶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

 

科技公共服务的建设仅靠政府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寻找政府部门与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对智慧郫县建设和体系建设的支撑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员来郫县创新创业,引办、创办研发机构(平台);强化各类科技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形成体系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互动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在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健全用人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智慧城市篇2

当人们为食品安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看病难、停车难等“城市病”而苦恼不堪的时候,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方兴未艾,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和管理城市的新思维,她将城市看成一个拥有“大脑”的生命体,利用信息科技,使城市中的每个“细胞”变得更聪明、更协调,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美好。

接下来,我们简单描绘一下未来“智慧城市”的图景吧!在家里,无论用手机、电视还是电脑,都可以缴费、挂号、购票、购物、食品溯源、远程教学,并能随时查询到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空气质量等环境信息;在社区,不出小区大门就可利用“警务e超市”查询办理各项政务服务项目;在路上,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公交车的到站信息和路况信息,选择最优路径;在医院,不用带病历,不用拿处方,手持一卡,即可求医问药;在室外,通过手机可以智能控制家电、灯光、防盗和门禁等……

【 事 件 】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启动

2012年11月22日,住建部发出《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要求当年12月31日前申报试点。

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智慧城市试点管理流程为申报、评审、签订任务书、创建及验收。申报的城市(区、镇)应具备四个条件: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有明确的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包括4个一级指标: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11个二级指标: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专项应用,产业规划、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57个三级指标。

其中,专项应用涉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国土、智慧应急、智慧安全、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支付、智能金融等三级指标。

【 背 景 】

从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概念最早由美国1998年提出,随后引起广泛影响。它是基于地理空间的信息化应用。引入到中国后,成为推进中国信息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当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进行数字城市建设,即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应用范围主要是专业机构。

超图软件总裁宋关福介绍说,数字城市建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数字城市共享平台,也叫地理空间框架,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在这个平台上的应用,像国土、规划、房管、园林、城管等。

据了解,截止到2012年的上半年,全国已有超过130个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数字化管理的城市已经达到300多个。“十二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涉及300多个城市。

随着互联网、宽带及无线技术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城市信息化进入2.0时代:互联城市或无线城市。其主要特点是全方位的信息化和互联化,应用范围扩大到几乎所有的行业,服务对象涵盖政府、企业、居民等,但各类应用相对贫乏,数据孤岛现象仍大量存在。

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设想,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随后,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3G、光纤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城市信息化开始进入3.0时代: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邬伦教授说,“简而言之,数字城市解决了有无信息问题,是城市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而在数字化并能共享之后,如何充分及时地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城市的精细管理和敏捷运行,则需要完成对前者的升级,达到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可以这样认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感知网(遥感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计算。”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表示:“我认为智慧城市的概念非常好,在中国,我们绝对不会局限于IBM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由于‘智’和‘慧’概念在中国文化里面博大精深,因此语义不同。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坚持以人为本,面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来拓展新应用。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IT的性能,如计算能力有多强,存储能力有多强,传输能力有多强。而现在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大程度地、更大范围地发挥信息知识和智慧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型。”

据了解,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政策和试点方案正在加紧研究制定中。其中,工信部已同意将扬州、常州列为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发改委也在酝酿相关政策,住建部已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及两个配套文件,并启动试点城市的申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已在完成数字城市建设的城市中,选择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工作。

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遍及中、东、西部各地区,涵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目前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纳入“十二五”规划,以及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的有68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23个城市了智慧城市的专项规划、行动意见或实施方案。

另外,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例如,湖北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17个省内城市,广东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21个省内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

安信国际分析师蔡伟鸿估计,“十二五”期间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加上后期各种数据中心、分析设备和服务设备的投资,预计总规模将达2万亿元。

【 焦 点 】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2012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要合理规划,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杜绝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此外,相关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格局尚未最终形成,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创新应用,更需要业界共同探索和实践。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李铁也担忧,当前国内许多城市并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盲目跟风潮显得不太理性。他担心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另外一种政绩工程。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刚坦言,现在智慧城市标准化滞后于建设速度,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迫在眉睫。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副主任张爱平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走出三大误区:一是纯部门论,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经信委的职能,而非自己部门和单位职责所在;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本单位信息技术部门的职能,而与业务工作无关。二是纯工具论,认为信息化只是工具,不用也照样工作,尚未深入理解信息化对工作效能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三是纯基础设施论,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往往导致网络体系建设较为超前,但缺乏有生命力、服务民生的智慧应用,无法感知智慧带来的便捷惠民。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一些发展瓶颈:首先,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其次,统筹力度依然不够,仍存在立项多部门、资金多渠道的问题。此外,智慧城市应用相对集中,缺乏创新性与广泛性。

对此,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建议,“智慧城市需要构筑足够丰富的应用,以规划为先导,要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应用,创新模式。”

赛伯乐投资有限公司CEO朱敏指出,中国式的智慧城市不但要借鉴西方成功应用于公众服务(环保、交通、医疗、教育、政务等)的成功经验,还应将智慧城市平台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商业模式转型中去。中国将通过城市化带动智慧化,智慧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各环节的带动,充分实现智慧城市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作用。

【 启 示 】

城市管理新变革

通过“智慧城市”解决城市难题已是全球性趋势,也是创新城市管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课题。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姜春海说,智慧城市建设要强化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必然是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服务民生,城市软环境建设最重要的是创新管理。

据媒体报道,北京率先使用“智慧城市”新技术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例如用手机下载一款管理软件,遇到下水道井盖松了、垃圾成堆、小商贩挤占城市道路等问题,拍了照片就可以直接传给政府职能部门。还有监测仪装电话卡远程测血压和心律,三维管线监测积水提前预警,等等。

《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到2015年,北京要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监管、资源科学调配、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伴随市民一生的集成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基本普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全面构建以市民需求为中心、高效运行的政府整合服务体系。

上海在创建“智慧城市”过程中,使城市管理职能获得显著提升。现在,上海在城市管理网格化方面已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上海采取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有效减少了拥堵,提高了通畅率。上海世博会期间,应用“智慧城市”管理交通,有效应对了超过7000万人次的客流,创造了有条不紊、基本通畅的“奇迹”。

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巡视员、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江绵康介绍,上海用先进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通过在各交通要道布下“天罗地网”,实时动态掌握客流情况。“这是典型‘智慧城市’的应用,精确预判车流从哪里来,科学引导疏导方向,就能大大提升通行效率,使现有交通设施效能最大化。”

在电子政务和“智能城管”方面,上海通过渠道整合,促进政府内部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最终实现资源的节约、效率的提升,使城市运行管理和百姓公共服务更加便捷。2010年10月份,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试运行,只需拨打一个号码就能获得相应的解答。

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两年多来,宁波先后荣获“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和“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并被列为“智慧浙江”综合试点城市。宁波制定了智慧城市5年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宁波将斥资407亿元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全面细致的服务,最终达到使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城市生活。

在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崇礼城市发展论坛上,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孟庆轩表示,智慧城市的目标是幸福指数最大化,而不是单一的GDP最大化。

智慧城市篇3

浙江读者:安荣

安荣同志,您好!

从概念上来说,智慧城市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将城市信息化推向更高阶段。它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工具和方法,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和智能融合的应用。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有专家指出,伴随着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理念的广泛普及,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从内容上来说,智慧城市包含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其中与百姓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智慧应用主要体现在交通、电网、物流、医疗、食品系统、药品系统、环保、水资源管理、气象、企业、银行、政府、家庭、社区、学校、建筑、楼宇、油田、农业等诸多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可以想见。

智慧城市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联网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等等,实现数字化,才能谈智慧化的问题。从服务性来说,城市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基础服务设施的数字化最为关键;第二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阶段,将不同领域的城市基础服务信息实现互联和互通,借以形成泛在的城市服务;第三阶段是智慧城市的内生发展阶段,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便捷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慧化城市服务。

目前,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而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更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它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

智慧城市篇4

国内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既有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有南京、武汉这样的省会城市,而论组织体系的完备、规划措施的齐全、技术方案的众多,宁波当仁不让。通过举办首届智博会,宁波将“智慧城市”打造成了自己的名片。

展览展示巨头聚首

9月2日,智博会开幕式吸引了参展商、媒体记者、普通市民的广泛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方的领导共同为首届智博会剪彩。

宁波市经信委工作人员屠炯介绍,智博会主题馆是智慧城市主题展和大企业形象展,还有另外三个展馆分别是三大通信运营商及合作伙伴展,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四大展馆根据展出内容又划分为十大主题展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展区、软件与智能化成果展区、大企业展区、智慧城市管理区、智慧家居生活展区、智慧通信网络系统展区、物联网产业展区、软件服务展区、智慧工业技术装备展区、智慧健康保障展区。

在IBM展台,IBM中国开发实验室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资深顾问王莉春向记者介绍说,今年5月,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落户在了宁波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IBM名为“智慧物流云”的云计算行业解决方案,将与宁波正在打造的“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深度融合,目前项目正在加紧实施,并将在11月4日正式对外。

《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对2015年智慧物流的表述是:在全国率先进入示范性智慧物流节点城市行列,全市80%的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业务网络化,先进物流技术、设备在港口物流领域普遍应用,集装箱智能化应用达到100%。

对于宁波这样的港口城市来说,物流就是命脉。宁波以IBM智慧物流中心为核心的高端智慧物流平台建设,将使5000多家物流企业获益,众多的制造业企业也会因物流成本下降而带来更多的利润。

智博会的展览展示堪称是一场体验高科技和未来发展的智慧“盛宴”,然而参观的时间有限,不过,惠普的云解决方案、新加坡软铸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的远程会诊系统、北京奥尔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物联网教育方案、台湾陇华电子的智慧市民IPTV品平台还是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高峰论坛大腕云集

在9月2日举办的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演讲嘉宾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内涵、发展思路、体制创新、产业动态等进行深入交流和广泛的研讨。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做了主题为“智能城市的内涵分析”的演讲。他介绍,曾经有家企业请一些城市的市长到公司去参观各种智慧系统。市长在仔细参观智慧系统后说,你们这些系统都没有市长的视野。

潘云鹤指出,智能城市处理的是一个多维关系,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和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密切相关。他认为,智能城市有三种视野:第一,IT行业的视野,就是铺设更宽更快的信息通道,开发联网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推广各种应用系统;第二,城市各部门的视野,包括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电网等;第三,市长的视野,他要研究宏观的战略,如何令城市战胜挑战、抓住机遇,又好又快地发展。市长认为IT企业没有市长的视野,是因为IT企业只研究了一维或者两维的系统。

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国际总裁谢劲松在论坛中介绍新加坡智慧国建设经验时说,智慧国2015计划是新加坡的一个十年计划,始于2006年,政府共投资约40亿新元(约人民币215亿元),旨在实现利用无处不在的ICT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能化国家、全球化城市的愿景。预计成果共有三个:一、以ICT为手段,实现国民生活内容丰富化;二、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三、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与大家分享了IBM智慧城市经验。他说,IBM对过去一年多将近2000个智慧城市实践做了总结,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是感知与管理,即将众多感应器收集的信息稍加应用,就达到以前达不到的管理能力;第二,将多个不同的信息源整合起来后,可能产生新的创新机会;第三,将大量的数据,甚至是语音数据整合后,通过分析和借助新功能的优化和预估,可能帮助一个企业或行政服务机构进行大幅度的转型。

签约项目硕果累累

智博会的一大收获,是签约了16个项目,签约项目总投资达65亿元。在签约项目中,涉及到云计算高新技术的项目就有6个。其中,宁波绿色云计算产业基地项目一期规划2万平方米,可以容纳标准机柜2500个,可以放置4万台服务器,将成为目前浙江省内规模较大的数据中心。万国数据“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云计算产业园”将以云计算产业园为平台,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云谷”。宁波浪潮云计算平台及应用项目拟在5年内在宁波实施三个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投资云计算创新应用中心,参与智慧行业应用系统开发,为宁波的软件信息服务业再聚集、再发展做贡献。曙光云计算项目将在宁波建立宁波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承接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应用及产业发展的云计算应用并提供公共服务。

签约项目主要集中在远程服务与管理、远程医疗影像诊断、物联网及网络游戏、影视文化、在线视频等方面。其中,由上海嘉际电子和宁波盛光集团共同出资10亿元的物联网磁性传感器项目,可年产1500万只物联网磁性传感器,产品重点应用在智能汽车控制、智能电网、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宁波市智慧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经信委副主任谢月娣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宁波市正在加强产业引进合作,推动智慧产业发展。宁波与华为合作共建的智慧健康研究院已经落地,还将加快推进与印度塔塔公司在智慧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宁波市政府正在抓紧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各项扶持政策,每年投入的财政资金不少于10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不少于5亿元。同时,宁波还积极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专业投资公司,争取带动更多的社会投入。

智慧城市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青岛;市政;展望

中图分类号:F299.2,TU98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智慧城市的定义

2012年12月14日,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的工业和信息产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委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明确定义、规范了智慧城市建设评估的相关标准,对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智慧城市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低碳、惠民、高效为主要特征,以透彻感知、广泛互联、深度智能为技术特点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智慧城市通过城市安全、便捷交通、健康医疗及低碳能源等各方面的建设,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把已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形成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智慧城市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方面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对建设一个有活力、人性化和可持续的城市,对文化建设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2011年被称之为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元年,2012年则是全国进入建设智慧城市大发展的新阶段。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和知识经济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在现代化体系内深度融合的经济社会必然发展趋势。从实践的发展看,智慧城市是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将电子政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让政府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加高效。

2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青岛提出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立足本土优势”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青岛的目标,必须率先构建“智慧城市”蓝图,始终在城市信息化方面走在前列,必须大力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和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着力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2.1制定规划,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目前青岛市已经出台了《青岛市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在7个重点领域推广物联网应用。根据规划,青岛市将通过加快推进建立物联网应用示范区、物联网产业聚集区、物联网战略终端产品制造基地、物联网提升传统产业特色示范园区等建设, 逐步在“智能交通”、“数字家庭”、“城市公共管理”、“现代物流”、“精准农业”、“生产制造”、 “食品安全”等七个领域,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2.2 以提高民生质量为根本宗旨,加强多层次智慧服务应用体系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让社会公众享受到更方便快捷、更多样化的信息服务,这里非常重要的是以提高民生质量为根本宗旨的多层次智慧服务应用体系的建设,让“智慧因子”助推强政、兴业、便民,使社会公众享受到更方便、更快捷、更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青岛市作为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的试点城市、首批八个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在云计算领域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

3 结合青岛市政公用局实际的智慧城市展望

3.1市政公用系统智慧化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智慧城市的根本在于便民、利民,以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来减少市民生活出行、办事的难度,实现智慧生活,这与我市政公用局 “用心惠民”的根本价值取向极为一致,通过借助高新技术来构建智慧网络,深入发展智慧城市,可以更加深化市政公用局“与民贴心、待民热心、让民舒心”的“三心服务”理念和全面落实“快研究、快落实、快办理、快沟通”的“四快”处理机制,这将极大提升青岛市市政公用系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3.2 智慧城市总体发展框架

在国内,智慧城市总体发展框架包含四个层次,即平台层、网络层、感知层、应用层。

1)平台层主要是形成城市系统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云平台,突破部门级应用,在城市整体层面形信息整合平台,推广市民卡,实现公共服务、交通、医疗等方面的一卡通。

2)感知层强调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物件、移动目标的实时感知,强化对城市运行状况的实时全面信息采集能力。未来可在重点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试点改造,通过感知设备检测城市运行状态,建成统一的覆盖全市的物联网络,有效降低城市基础设施事故率、损耗率,提高水、气、热等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仪器仪表物联化覆盖率,推广可远程抄表的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和供热计量器具,形成智能的水资源和燃气等控制网络。

3)网络层目标是构建宽带、广泛、融合、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支撑城市物联网应用和信息化应用的网络支撑能力。这需要持续推进新一轮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普及“光纤入户”,增加通信网络带宽,满足三网融合、物联网等新应用需求,建设新型无线宽带城域网,实现“千兆进楼、百兆到户”。其中,光纤接入覆盖率、互联网宽带接入率、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3G网络覆盖率、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率等都是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4)应用层是面向市民需求整合的应用服务体系建设,除了建设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外,还强调运行机制和体制建设,真正形成城市完善的服务体系。

4 智慧市政的建设及尝试

未来的智慧市政,应当是由可自动监测、预警、告知的城市管网智能监测系统、可直观显示用量、费用的智能远程抄表计费系统、一卡在手即可涵盖所有日常缴费项目的市民卡及智能缴费终端等构成,实现管理、使用的便捷化,智能化。在系统设计上,更需要与上层的云平台进行跨部门联动,如城市管网智能监测系统可与公安的电子眼摄像头、GIS地理信息系统联动等等。

国内的新奥燃气的综合运营调度平台已经在市政云计算上迈出了智慧的第一步。该平台可将新奥各地燃气企业日常运营中所涉及的管道、气量、设备、人员、车辆、周边地理及事件管理等各种信息,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电子地图上实时直观地展示出来。各种运营信息、事件信息和报警信息在地图上实时交互,可智能化处理危险源与调度,保证城市燃气的安全运行。

5 结合市政公用12319热线实际的智慧城市方案

从长远看,随着科技的进步,智慧城市实现程度的提高,呼叫中心的作用将从主要作用逐步过渡到必要补充。但智慧城市的远大目标想要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12319热线仍将担负起市政公用行业内群众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但在技术上必须充分做好跟随智慧城市浪潮的准备。

(1)更新升级高性能服务器设备,迎接云计算和物联网新时代。

(2)更新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提高网络带宽,提高未来物联网应用和信息化应用的网络支撑能力。

(3)更新热线中心接话系统与数据库。现有系统为C/S架构,存在维护难、反应慢等问题,可以考虑重新开发B/S接话系统,维护方便,并可嵌入收费便民卡查询系统,当可以来电时即可直观反映出其余额。

(4)将公告板与GIS电子地图系统开发合并,当客户来电时可直观显示其位置的停气、停水、停热区域与路段(需要局属企业即时的数据支持)。

智慧城市篇6

智慧城市建设再掀热潮。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中,突出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第一条就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这意味着雄安新区的设立或掀起新一轮智慧城市需求增长,特别是在当前智慧城市推进缓慢的现实情况下,雄安新区有望成为领头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我国对雄安新区建设智慧城市委以重任,再次证明国家高层对智慧城市的重视。实际上,早在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就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推出100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速度十分迅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我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该机构表示,2016年,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就超过5000亿元。分析人士称,随着雄安新区龙头效应逐渐显现,智慧城市有望进入加速发展期,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将迎新局面。

“我国多数城市还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探索阶段,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整合共享难、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公众获得感不突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严格意义上讲,很多‘智慧城市’其实还处于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的发展水平,距离‘智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说。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指导下,如何从土地的城镇化转到人的城镇化,如何让人在城市有更好的思想交流,其实才是智慧城市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问题就是机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正好说明了智慧城市产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真正建好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在这个复杂的工程中,需要调动的,是来自各方面的力量。

什么是智慧城市

从概念上来说,智慧城市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将城市信息化推向更高阶段。它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工具和方法,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和智能融合的应用。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从内容上来说,智慧城市包含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其中与百姓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智慧应用主要体现在交通、电网、物流、医疗、食品系统、药品系统、环保、水资源管理、气象、企业、银行、政府、家庭、社区、学校、建筑、楼宇、油田、农业等诸多方面,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可以想见。

智慧城市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联网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等等,只有实现数字化,才能谈智慧化的题。从服务性来说,城市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基础服务设施的数字化最为关键。第二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阶段,将不同领域的城市基础服务信息实现互联和互通,借以形成泛在的城市服务。第三阶段是智慧城市的内生发展阶段,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便捷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慧化城市服务。

目前,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认为关键在于人的参与,有的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而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更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它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据统计,随着城市扩张、人口增长与流动,到2030年,全球33%的居民将生活在城市;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会上升至70%,即超过60亿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另据统计,1990年全球的超级大城市仅有10个,而到2030年,超级大城市的数量将上升到41个。毫无疑问,城市化贯穿于现代社会构建过程的始终,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的必经之路。

而在构建智慧城市过程中,科技是最强大的势能。智慧城市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检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等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让城市管理和运行更加高效。

今天,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大幕,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技术这“三驾马车”在推进城市化、实现城市的“智慧”上展现出了无可匹敌的速度与能量。

因此,只有借助数字技术,城市才能顺利升级为智慧城市,人与自然才能在其中和谐共存,经济也将赢得长久繁荣。

不止于满足居民“衣食住行用”

城市建设归根结底要为民众服务,更好的居住环境、更高效的生活方式是人们不变的诉求。如果说眼下人们“衣食住行用”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那么智慧城市不仅会使“衣食住行用”的资源更富足,其数字系统也将让这一过程变得更顺畅、更个性化。

比如,一站式市民服务中心会让居民办事流程最大程度简化,办事效率最大幅度提升。自证母子关系、办证要盖十几个章的繁杂情况将成为历史。例如,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已经将政府业务全面云化,借助资源虚拟化手段实现了更加高效、灵活、环保的新型办公流程。

早在2013年,就有数字技术研发企业开启了“未来城市”计划,通过和政府的深入合作,共同摸索出全球城市化建设、社会发展等重大领域的转型发展之道。在中国,“未来城市”项目已与海南、云南及武汉、温州、长春、株洲等多个省市合作,涵盖交通、能源、环境、医疗等领域。通过政务的数字化转型,各地方政府能更高效地在公共服务及关键基础设施领域进行管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针对相应的问题提供多达30种先进的解决方案。比如,海南智能旅游产业的智慧合作,管理部门可以借助城市指标仪表盘,从客流、交通、餐饮等环节得到实时数据更新,直观掌控全局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反应。

城市日常交通会产生海量数据,数字技术软件通过专业的技术洞察,对北京出租车日常运营中的数据进行挖掘,以此优化出租车路线、推动拼车模式的应用、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碳排放,以期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近年来,各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创造了无数财富神话。但城市环境因此遭受的破坏也让人类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

今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题为《联合国部门携手应对导致不健康的环境根源》的文章。文章指出, 每年有大约1260万人死于与环境危害相关的疾病,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气候变化,约占全球每年死亡人数的1/4。

以空气污染为例,虽然城市仅占地表面积2%,但产生的碳排放量却占总量的75%。由燃烧能源造成的大气污染引发的心脏病、肺病甚至癌症,导致每年约650万人丧生。这也是近两年雾霾问题不断困扰政府和民众的症结所在。

保护城市环境与每位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借助数字技术,智慧城市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目前,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优化城市环境的软件研发工程正在推进。比如,针对愈演愈烈的雾霾问题,通过大数据来监测和预报细粒度空气质量,该项服务覆盖了中国300多个城市,可以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以及单独的城市进行未来48小时的空气质量预测。通过预测未来空气质量情况,城市居民将凭借提示信息适时做好防霾准备。

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东莞模式”

日前,在东莞市政府、东莞市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和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大力推进下,负责“智慧东莞”项目的东莞智慧投资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宣布,经过历时十个月的建设,东莞建成并开通上线26763个AP,现在免费WiFi――“无线东莞DG-FREE”已覆盖到东莞338个场所,东莞市民在市区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免费、高速且安全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这标志着我国建成首个安全无线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上再现“东莞模式”。

和其他无线城市项目相比较,“智慧东莞”最重要的技术亮点就是“安全”。东莞市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智慧东莞”奉行安全与建设同步的理念。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我们在无线城市建设的网络安全方面加大了投入,就是希望给市民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无线网环境。

因此,东莞智慧投资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从项目规划之初就将安全防护措施作为重中之重,安全防护投入占整个项目资金比重高达36%。而在建设过程中,该公司与360公司密切合作,打造了无线安全管理的闭环,为东莞市公共区域免费WiFi的用户数据和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除部署传统的审计监控系统外,“智慧东莞”还额外架设了1万多台无线安全设备,建设了无线安全防御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和阻断非法热点,让市民避免因接入不明WiFi而遭受损失的问题。此外,“智慧东莞”还部署了威胁感知系统等安全平台,可以直观地掌握东莞市的网站漏洞、网络攻击等安全态势。

东莞市松山湖控股有限公司相P负责人表示,360公司拥有丰富的安全大数据资源,以及大量的网络安全核心人员与核心技术。相信与360的合作,可以为“智慧东莞”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安全保障。

通过上述举措,东莞智慧投资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可实时、快捷、全面地监控无线环境安全状况,有效地为“无线东莞DG-FREE”用户避开钓鱼网站,避免信息泄露、数据篡改等威胁,给东莞市民一个好用、安心用的免费公共WiFi。

东莞无线城市的建成,极大便利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对推广移动电子政务、促进信息消费、催生移动互联网新业态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更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最佳实践。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发展,应立足城市发展的实际,解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出发,设计好城市规划,并注意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其他规划无缝衔接。应该注意到,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前所未遇的工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侵扰着建设工作,把握好关键点才会使建设过程少走弯路。

关键点之一:智慧城市建设是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只有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才能整合个部门力量,统一思想,使智慧城市建设贴近本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些城市的管理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信息产业部门的事,使智慧建设方案变成可能存在天生的局限性,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全局性形成了一定差距。

智慧城市建设要做好全面、长远的规划,需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依据本城市的发展基础,找到本城市智慧建设、发展的突破口。仅从技术方案角度、从政府一个部门进度看待智慧城市建设,其所能涵盖城市的宽度、广度、深度恐怕是有限的。

政府部门既要看眼前的建设需要,还要看到长远建设要求,既要尊重政府各部门的意见,也要清楚城市百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远的期望和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步一步来,闭门造车搞不好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要依靠已有的建设经验外,还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思想新内容,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关键点之二:智慧城市建设要回归到城市本身,从城市建设角度看智慧,而不是从智慧角度看城市。有人这样来定义智慧城市: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指把感应器嵌入到城市的各种物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不可否认,物联网的出现给城市建设确实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而且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传感器、各种网络把真实世界虚拟成了数字世界,使人们可以“坐在屋中观天下”。但是,光有数据的整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部,物联网的建立也只是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物理上的建设代替不了科学治理,更何况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是城市建设,而不是信息技术建设。以技术为出发点的智慧城市建设最终可能导致建设结果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或者建设了先进的系统但与城市发展阶段不相吻合,从而背离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本意。

关键点之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平台、高质量的社会保障设施、较全面的信息收集系统,在智慧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基础支撑是信息技术,数据整合、共享是关键,数据采集、安全是保障,数据的存储、使用是根本。没有统一整合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智慧城建设只能是分立的行业智慧孤岛。

关键点之四:需要改变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不正确的政绩观。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作秀的舞台,要真正解放思想,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政绩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政府部门自身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外,还需要彻底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干部考核方面存在的瑕疵。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突飞猛进,组织管理制度的改进能否和新形势下干部选拔考核任用相适应是建设的关键。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因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要求不会停止,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目标。

关键点之五: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的整合、协同、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数据资源的建设和整合,要将处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数据格式之间海量的数据进行融合和共享,深度挖掘数据资源,充分应用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形成支撑城市智慧决策的数据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除了硬件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数据资源建设,没有数据就没有智慧产生的根源,就没有构架在数据整合开发基础上的智慧决策。

关键点之六:信息安全将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难题。海量信息数据的搜集存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须,同时也让信息数据处于安全风险之中。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流将成为城市运转的“血液”。

可以说,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化硬件是支撑,海量数据是基础,数据的融合、开发是核心,激发城市信息化活力、满足城市居民需要和城市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没有安全的数据就没有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只有数据安全有保障,才能使智慧城市管理成为可能。

智慧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与信息化的广泛交叉与深度融合,其涉及面宽、结构复杂,需要城市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之前,首先要明确建设目的,摒弃仅仅以“高、精、尖”为目标,贪大求全,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进行统筹规划,防止无序发展和盲目建设。

警惕智慧城市建设“局部过度”

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远远不足。某些地方、领域出现的相对过度建设迹象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要防止“走偏”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局。

目前,我国有超过500个城市进行各类智慧城市试点或正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预计投资规模将超过万亿元。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大机遇、大战略、大方向,建设发展方兴未艾。所以,从绝对意义上说,在很长时间内,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着不足现象。但是在相对意义上,从小范围内、小时间段内看,会有智慧城市过度的迹象,值得警惕。

例如:有的地方马路上根本就没有多少人与车,但也投入巨资推出所谓“智慧交通”平台项目;有的地方3年前建的园区与房子,现在房子依旧在,数据业务没多少,显得冷冷清清;不少企业“拽”着政府投资一些智慧产业的平台项目,项目清单不断增加,政府投资不断累积,却长期看不见效益,成为鸡肋。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相对过度的迹象是存在的。虽然说,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资,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部分,能够对智慧城市整体建设起到支撑作用,其社会与经济效益需要逐步显现,不会立竿见影。但在此过程中,不应忽视可能存在的过度建设迹象。这种“局部过度”,不仅会带来资源的浪费,使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更重要的是,这种智慧城市发展模式若不调整,会使相关政府部门越陷越深,进入恶性循环。在一些城市调研中,就有地方领导对建设智慧城市心有余悸。

智慧城市投资建设不足是长期的、全面的、^对的,是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某些投资建设过度是短期的、局部的、相对的,是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次要矛盾。当前,要防止次要矛盾变成主要矛盾,影响到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甚至波及地方经济社会全局。那么,如何才能使智慧城市过度建设的迹象得到缓解并最终消除呢?

一是从需求上下功夫。智慧城市的投资总是要对应着需求。在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政务方面的各类投入都是供给,它们都要对应着各类需求。一些地方在需求上考虑不深、不细、不具体,没有充足的需求来引导供给、调整供给。未来,需求的功夫要下足,短板要补齐。

二是千方百计引导企业投资。现在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企业“拽”着政府投资智慧城市。这些企业为政府出谋划策,把政府要投资的原因讲得很多,意义讲得很足,紧迫性讲得很重,引导政府拿钱购买智慧城市建设的产品与服务。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投入,而是需要政府和企业合作共赢。对地方政府来说,要保护与转化企业的积极性,学会千方百计引导企业自身来投资,或者创造条件来形成有利于投资智慧城市的产业链条,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入,只有这样,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过度投入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

三是加强大区域统筹与规划协调。智慧城市是共享的城市、开放的城市、创新的城市。以行政建制的县、区、市甚至小城镇来画地为牢,盲目建设,就可能形成过剩与恶性竞争。应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统筹与共享、开放与互补。

专家谈智慧城市如何建

智慧城市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提升行政效能的“硬支撑”,同样也是创新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的“助推器”。政府工作报告近40次提及“创新”,并将其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深度结合。那么,到底该如何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在做客《两会财经观察》时,与特邀评论员石述思一起,就“智慧城市”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度解析。

刘伟表示,“智能城市”有一个核心点,就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指联通不畅的问题,因为政府的管理是条块管理,公安的信息不能抵达教育系统,教育系统的信息去不了交通系统,各个政府之间数据不相连,无法造成整个社会的信息互通,这些都是属于体制问题。

而技术方面,刘伟透露,佳都科技正在跟住建部合作,将全国77个城市的交通一卡通全部打通。“技术上完全没问题,现在缺乏的是顶层设计”。对于这个现象,刘伟建议国家应该针对智慧城市出台相关的规划方案和指导意见。

对话期间,刘伟还畅谈了对当前PPP模式的看法。刘伟表示,虽然现在PPP很火,但目前主要是央企通过垄断资源形成更大的在PPP上的投入,这样主要依靠的还是国家的资金或者银行的资金,缺乏社会资金的投入,使得整个发展受到了影响。

对此,刘伟已经连续两年在全国人大提了关于“PPP立法”的建议案,希望不止在地方立法,更要从国家层面立法。

“我国应加快立法进程,参照国际智慧城市先进立法经验,以《网络安全法》为基础,尽快制定我国专门的智慧城市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保护政务数据、商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安全。”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公司副总裁冯旭杭表示。

智慧城市篇7

在日前举行的一个智慧城市论坛上,国务院参事、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表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154个城市规划投入1.5万亿元建设智慧城市,但真正体现其内涵的,目前一个也没有看到。

此言一出,立即引发强烈关注。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机遇,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是治疗“城市病”的最佳良药……一直以来,智慧城市因其所展现的美好远景而备受推崇。自2012年起,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始呈现规模发展态势。

然而,对于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众多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远不够“智慧”。

成果不大

“中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全世界规划数目的总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

截至2012年10月,我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20多个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然而,纵观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顺江认为:“成果不大”。

他进一步指出,智慧城市意在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宽带化等智能化的手段整合、优化社会资源,推进人类生产、生活的信息化,而目前城市中真正实现大范围智能化的仅限于电信部门。“一个领域的智慧,不能称作智慧城市。”

邬贺铨则表示,很多城市仅仅是在争“智慧城市”的帽子,而不见得有实际行动。

“什么是智慧城市?各个城市对此的理解还不够清晰。”黄顺江说,智慧城市建设仅仅刚开始,甚至没有迈出第一步。

“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有朝炒作发展的趋势。”邬贺铨担忧地说。

盲目建设

住建部先后于今年1月和8月公布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至此累计试点城市达到193个。与此同时,科技部又在10月份将20个城市纳入试点名单。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也在推进相关工作。

“目前的试点过多过泛。”黄顺江告诉记者,当下试点的盲点过多,乱试只会导致重复建设,费人费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最后能有一两个成功就不错了。”

对此,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李来来有着同样的认识。她认为,开展试点研究然后推广的路线是对的,但应考虑如何把工作做扎实,要有明确的指标设定。

记者在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的试点名单中发现,陕西杨凌示范区、太原市、无锡市和武汉市四个地区均在其中。

黄顺江认为,对于这些城市来说,“政出多门”的局面会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各个部门互相封闭,导致相互通融的程度低,这已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最大制约。”

“现在还仅是公布试点,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指导政策。”邬贺铨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据邬贺铨介绍,我国正在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上集中在物质层面。重物质、看投入,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误区。“智慧城市不单是基础设施升级的问题,重要的是管理要跟上。”

稳步推进

尽管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众多问题,但对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专家们依然有着很大的期待。他们认为智慧城市是个长远目标,要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稳步前进,不宜过急。

邬贺铨表示,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体系,各部门应联合起来,做到信息共享,尽快建立智慧城市的全国标准,如智慧交通、环保等。

黄顺江则强调了预研的重要性。他认为,应有目标地选择典型试点地区,给予相关的辅助和专家配备,逐渐摸索经验进而推广。在黄顺江看来,“30个试点最好。”

也有专家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考虑到每个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多次向记者强调,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规划下,考虑到每个城市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智慧城市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建造 工业化 精细化

1 绪论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而智慧建造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最基础的一环。当前,中国整体的环境污染状况严峻,在生产率水平低、能源浪费严重的大环境下,建筑行业首当其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1-2]。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要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应在转方式促发展的同时,积极提升本行业的信息智能技术水平,探索建筑行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已成大势所趋,智慧建造必将迎来自己的时代。

2 智慧建造的概念及内涵

智慧城市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智慧化的建造过程也是未来建筑业成长的必然趋势,由此,智慧建造便应运而生。

智慧建造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对建造的整个过程中的管理及各个阶段进行综合变革及改进,以此保证建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慧化,使项目施工过程更加形象化、透明化,并达到了了建设全过程的安全可靠性和高效。

现在,对“智慧建造”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方式。杨宝明博士理解的“智慧建造”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解释:一是产业和谐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能源材料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都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得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给行业嵌入先进的数字神经系统。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项目管理都应该由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作为支撑,在公平和透明的经营环境下,实现高效化和精细化。另一种为在中国发达地区使用的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技术,其中最突出的是被称为“智能眼”的监控管理,它采用了视频系统与门禁控制系统。两者的理解和实践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智慧建造是以项目管理(PM)、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管理(DM)、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充分体现了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特点并最终完成整个过程的建设和达到完成后的智慧、连接、合作的目标[3-4]。

3 智慧建造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慧城市是运用现有高新科技成果在城市规划、建造、管理及运营内的综合应用,其形成与发展提高了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及质量。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建造领域的发展,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到智慧化是能否更好地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关键。因此,智慧城市要求智慧建造以此满足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和智慧运营的要求[5]。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开始研究智慧建造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智慧建造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对智慧城市中“智慧”二字的解读,与此同时,智慧建造也是智慧城市中最基础的一环。随着建筑规模不断壮大,建设工程自身所附带的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会在施工全过程和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实施智慧建造,有利于提升建设过程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了智慧城市的建设。

4 大力发展智慧建造的意义

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便是智慧建造,在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BIM、协同设计、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虚拟现实、4D项目管理、PIP、物联网等技术改进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拔高行业管理水准和施工的生产效率,使整个建造过程实现智慧化。这些技术的充分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加强了对建筑工程的整合程度,不但降低了整个建设过程的成本,提高了建造质量和效率,并对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和施工有着明显的改善。利用智慧建造技术,构建全方位的生命周期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的精细化和对企业进行集约化管理,是实现建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6]。

智慧建造的推进有效的优化了管理和服务的流程,推动了产业技术创新和智能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建设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并有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技术的创新,进一步改善我国建筑业资源浪费严重问题,实现建筑业的绿色生态化。同时,智慧建造还带有一定社会效益,可以改善民生。通过构建智慧家庭、智慧住宅等实践来为市民提供一个全新的智能化宜居环境,改善全社会的生活面貌。

智慧建造将实现建筑产业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使传统的产业模式逐渐转换为以信息为主体现代化产业模式,生产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5 结语

相比于其他产业,建筑行业的工业智能化技术还很落后,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嵌入到施工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智能系统,从而实现了建设全过程的智慧化,使建造过程完成跳跃性变革。因此,建立和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从而实现不同技术的整合与提升,是推动建筑技术发展的根本途径。智慧建造是PM、BIM、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也是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充分融合的综合运用。智慧建造的发展必将带来建筑产业的一次“信息革命”。

参考文献:

[1]李迅,曹广忠,徐文珍,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32-39,45.

[2]师旭颖.智慧环保“呼唤”顶层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3,(11):43-44.

[3]伍晏,周以大.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J].建筑施工,2008(11):983-984.

[4]张希黔.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10):116-118.

智慧城市篇9

那么,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合理布局,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独家采访了赛迪方略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分析师郑欣博士。

(Q: 《智慧城市》杂志A:郑欣)

Q:尽管智慧社区的概念面世已有很多年,但普及度及认可度仍然不高,请问原因是什么?

A:智慧社区的应用大多数是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短时间内改变日常生活的习惯难度很大,而智慧社区的普及需要从网络环境、企业应用、地面服务商跟进、智能终端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短时间内很难形成特别容易上手,特别是为中老年人接受的服务,因此目前看来普及度不高。

Q:当前包括房产、建筑、安防、家电等多个行业在内,都在发力智慧社区建设,对此您怎么看?

A:智慧社区的服务是020的核心,也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与社区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参与其中。从这个角度看,各个行业的参与对于智慧社区的发展无疑是好事,能够短时间内快速集聚资源,迅速形成平台效应。但需要注意的是各方的利益分配,特别是前期投入阶段的利益保障,智慧社区本身是一个投入高、回报慢的项目,过于注重短期收益很难取得长久效果。

Q:社区居民的需求多种多样,请问如何通过智慧社区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A:智慧社区的难点就在于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需求不同,因此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与线下资源结合。现有的线下服务资源通过优胜劣汰,相对来说,符合本地社区的需求特点,通过线上平台的融合,通过数据分析等技术分析总结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特点。

Q:“互联网+”的提出,对智慧社区的发展有何积极的影响?

A:“互联网+”是智慧社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从影响效果看,最主要的还是在服务提供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和思想,可以对现有的社区服务进行互联网化改造,尽可能的将线下信息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服务效率,也能够通过线上平台尽可能的掌握社区服务的信息,特别是用户消费习惯等信息。这方面最典型的改造之一是打车软件的专车模式,而从社区服务方面看,各类民政服务的流程优化、公共缴费的数字化改造、社区服务的线上重构等等,都是互联网+可以作用的方面。

Q:您如何评价智慧社区目前的商业模式运作发展?“互联网+”能否助力智慧社区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A:当前智慧社区商业模式相对而言只是在市场营销和支付物流等环节体现了一定的智慧特点,整体模式的创新性不足。而“互联网+”关键的作用节点更应该体现在智慧社区的上游,其核心就是整个商业流程当中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尽可能线上化和联网化,所有的资源都可以短时间内纳入系统或者进行调动,所有信息和资金的交互都是瞬时完成,所有线下的周转都实时更新并可以线上进行调度,所有服务在用户端都能及时进行评价。在此背景下,智慧社区的商业模式才可能获得更新。

Q:当前,智慧社区建设的标准与规划制定情况如何?

A:现在智慧社区建设的标准主要有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和上海电信的智慧社区指标体系,全国智标委和深圳住建局的《深圳市智慧社区建设导则(试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科技项目《智慧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等。全国性的标准体系正在制定当中。

Q:智慧社区真正落地需要诸多环节,要想做好很难。那么企业在其中需要注意什么?

A:企业做智慧社区建设首先不要贪多求全,一开始不要涉及过多的领域,同时也不要过早的覆盖过多的社区。首先需要找好自身在智慧社区产业链当中的位置,作为平台商、服务提供商、物流或者支付企业,首先需要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巩固地位,同时一定要注重社区和用户信息的积累,即便是在单个环节当中的用户信息积累,对于企业业务的做大和延伸,提升产业链话语权都有很大帮助。

Q:作为政府部门,该如何推动智慧社区的建设发展和真正落地?

A:在当前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当中,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及信息化水平发展不一,加之地方性相关规范林林总总,造成各地智慧社区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自然也就很难产生统一的产品规范和运营规范,就无法形成强大的市场合力,社区与社区之间就无法形成完美的服务对接。因此,在进行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发挥020企业特有的角色作用,不仅从单个社区考虑,更要着眼于区域规划、城市发展乃至于全国布局,逐渐形成一套普适的标准,进而构建社区与社区之间服务对接的兼容性,最终使得整个智慧社区行业的标准统一。

另外,智慧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如果只依靠政府来推动,难度过大,在漫长的建设以及其后的运营维护过程中,难免力有不逮,因此应建立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参与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凝聚众力,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行政建设成本,还能够极大地丰富社区所能提供的智慧服务,更可以借助市场竞争机制使服务不断更新,实现服务与管理的高效和个性化,同时提升智慧社区服务的创新和灵活性,为居民提供便捷、高品质的生活,最终实现全方位共赢发展的战略目标。

Q:最后,我们具体又该如何实现真正的智慧社区呢?如何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社区发展模式和道路?

A:(1)智慧社区的本质在于社区020服务的智慧化,首先相关主管部门可以以成熟020模式为基准,将其服务囊括到智慧社区建设规划中。在智慧社区所涉及到的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当中,020手段可以将楼宇、路网、医院、食品、公共主管部门等服务主体的服务内容进行线上化,并通过地理社区平台与用户端的个人信息、区位信息、消费习惯信息和需求信息进行有效的对接,通过海量化的动态交易信息和个体状态信息的融合分析,准确地提炼出社区服务的特点和问题,为各方提供决策支撑和服务推送建议,在此基础上可以派生出类似拼车、订餐、全时家政等更多类型、更多领域的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2)社区020服务还有利于减轻社区组织的工作负担,改善社区组织的工作条件,优化社区自治环境,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和领域。

智慧城市篇10

新城市发展模式、争夺城市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在各城市推进这项创新性事业中,一方面认识到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建设热情很高;另一方面也感到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高度复杂性,实际推进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着力打破因循守旧、照搬照套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把创新的理念贯彻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整个过程,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表现在单个城市层面上,而且还出现了以城市群为特征的更大范围的智慧化建设。智慧城市群从更宏观、更系统的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为区域智慧一体化和单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全面领会“群”概念

智慧城市群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依托现代化交通设施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由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驱动,共同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组群。对智慧城市群的科学认识是启动建设工程的前提。对于智慧城市群应从科学、技术、应用、建设等四个层面认清和把握其内涵,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其作为完整的城市系统的体系结构。

在科学层面上,智慧城市群是对多个关联城市“自然-社会-经济”这个复杂巨系统的海量数据,进行高效获取、智能识别、分类存储、自动处理、分析应用和决策支持,它既能虚拟现实又能参与管理服务,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城市综合应用系统。

在技术层面上,智慧城市群以物联网、云计算、空间信息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为核心,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在应用层面上,智慧城市群是在城市群自然、社会、经济等构件组成的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通过对“现实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促进城际间和城市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换和综合,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在建设层面上,智慧城市群是各地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统一决策、系统规划、总体部署的情况下,由政府、企业、公众、大学、研究机构、使用者、生产者等城市主体共同推动智慧城市群建设,构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体系和创新网络,形成有效机制,整体协调推进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在建设主体和客体方面均要求有较强的协同性。

务实推进“群”建设

——明确建设目的,达成建设共识

建设智慧城市群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应牢固树立“建”为“用”的思想。智慧城市群建设,在政府层面上应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施政水平和管理水平为目的;在产业层面上应以推动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新业态,带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为目的;在公众层面上应以服务于群众的工作生活方式、社会消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变革,全面提高公众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在城市间和城乡层面上应以服务于城市群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的进程,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和城乡统筹水平为目的。当前应加强智慧城市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目标性、应用性管理,广泛宣传形成建设共识,形成各地协同推进智慧城市群建设的良好局面。

——制定长远规划,统一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群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持续发展性决定了需要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统一的总体建设方案,循序渐进地进行智慧城市群建设。坚持着眼大系统,充分认识智慧城市群总体框架中任何一个层次都是复杂巨系统中的一部分,各个层次和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分别在纵向和横向都相互关联;任何一个部门的智慧应用系统都是完整的智慧城市群智慧应用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不是各自孤立、互不联系的“烟囱”;智慧产业中的任何一个产业链环节都是完整的智慧城市群内相应智慧产业链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孤岛”。应重视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要根据城市的比较优势和特殊条件找准切入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特色式建设的道路。把各个城市的建设纳入统一的建设方案内,做好单体规划,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确保日后推广和系统对接。

——强化政策标准,突出资源共享

良好的政策与法制环境和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对实施智慧城市群战略至关重要。要研究制定与智慧城市群建设相适应的各类政策,建立满足智慧城市群建设需要的政策体系,包括人才引进与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投融资、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市场培育与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加强与智慧城市群建设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法制体系,加强信息化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工作。突出城市资源共享建设,建立包括信息资源、计算资源和智力资源在内的大资源共享体系,创新城市群资源共享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资源共享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流程整合和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的资源集成与应用。

——重视人才培养,实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