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十篇

时间:2023-03-21 16:42:18

大智慧

大智慧篇1

也有人说,智慧城市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融合成为关键词。

市民、企业、政府,城市中的每一个因子,都会通过信息技术,领略城市的智慧之美。

11月19日,北京协和医院一名急诊科医生的一条微博透露:一名已经意识不清的患者被急救车送到急诊科,但该院当时已经没有留观床位。医生建议转送其他医院,而120急救人员告诉医生这已经是第五家医院了,前四家医院也都没有床位……

除了北京等诸多城市医疗资源紧张外,急救资源和信息不能互通共享也是导致上述情形发生的原因之一。该急诊科医生也在网上发出了“全市急救资源不联网,病人找床只能凭运气”的无奈。急救资源互通,让病人获得及时有效的医治只是智慧医疗的缩影,智慧医疗只是市民一生幸福生活的缩影,民生幸福则是城市健康稳定运行的缩影。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的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51.3%,这意味着中国内地城镇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也说明了城市化进程进入关键时期。当城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工作、生活的载体时,它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服务,同样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智慧。不可否认,当前国内有些城市存在着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缺乏、水电等能源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困扰着城市健康运行,阻碍城市持续发展。而信息技术,成为了帮助城市克服困难,获得生机的关键因素。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等下一代信息技术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与落地将深刻改变着一个城市的运行和管理方式。换句话说,信息技术,特别是下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它们的发展也将极大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什么是智慧城市

有报道显示,截至2012年2月底,中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量已经达到154个,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到很多二、三线城市都抛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信号,但什么是智慧城市,目前并没有公认的说法。

大多数人认为,智慧城市的说法来源于2009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样才是智慧城市,相较于之前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有哪些不同和提升,大家莫衷一是。

赛迪顾问城市信息化咨询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郭慧鹏告诉《中国计算机报》记者,国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二是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三是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

事实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必然,而数字化、信息化与物联化应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梁爱民向记者介绍,海淀区已经建成包含灯杆、井盖、垃圾箱等300万个城市管理部件的数据库,部分部件加装了RFID传感器,为这些部件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方便。但是,要成为智慧城市,所要做的远远不只这些。梁爱民认为,智慧城市包含了发达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政府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市民体验的增强以及产业的聚集与发展等各个方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智慧城市专家辜胜阻则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城市治理。城市治理的变革不仅仅是一场管理的变革,更是一个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智慧城市从一场管理变革开始,最后催生新的产业,并带动一个城市产业的发展。

行动比概念更重要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庞大并且相对宏观的概念,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和信息化应用的创新,它的概念也会不断发展和前进。神州数码CEO林杨表示,智慧城市的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希望自己居住的城市能够更加智慧一点,每个人可以更方便地工作和生活;重要的是政府能够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去提升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为市民、为企业服务的水平。

不看概念看行动,这才是我们对智慧城市应有的态度。智慧城市,这一富有创造力的概念将带来产业的发展和变革。因为智慧城市,包括神州数码在内的很多企业开始致力于为市民、政府和各行业企业提供创新的IT服务;因为智慧城市,电信运营商开始通过光纤、Wi-Fi的铺设为城市提供更好的通信环境;因为智慧城市,政府开始用更智能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提供服务。

城市中的市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才是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在智慧城市这个大的愿景下,城市管理者和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智慧城市已经走来

2009年,美国迪比克这个小城市实现了数字化,将包括水、电、油、气、交通等城市资源连接了起来,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作出智慧响应,服务于市民。迪比克为每户人家、每个店铺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相应的,宁波、扬州、佛山、南京等越来越多中国城市的名字开始与智慧城市结合在一起,从智能交通、应急指挥、节能环保、市民综合服务等各个方面开始进行尝试。

仍处于第三、第四阶段

郭慧鹏所在的团队正在进行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估方面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在从研究中选取的一些国内智慧城市案例中发现,大部分城市目前仍然处在发展阶段。赛迪顾问将智慧城市发展分为启动、展开、提升、发展、完善五个阶段,“选取的样本中,大部分国内城市还处在第三、第四这两个阶段”郭慧鹏解释说,“而且这些都是有一定基础城市。那些经济欠发达,并未提出智慧城市战略的城市并不在样本之中。”

应该说,智慧城市的范围非常宽泛,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衡量并不容易。但是,国内的智慧城市发展和建设还有提升空间,也有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停留在规划阶段,并没有落地也是不争的事实。

初得国际认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而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备受国内各界的关注,也同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11月13日,第二届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在西班牙召开。博览会专门设立了中国展区,可见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王燕京在演讲中提到,2011年的第一届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她只身参会。而一年后,展会吸引了诸多中国的企业参加。

中国智慧城市的产业链不仅参与到了国际智慧城市的活动中,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广州市的智慧城市战略与实践就获得了本次博览会城市类的决赛奖。据记者了解,广州的智慧城市实践包括了智慧广州 “五个一” (一卡、一页、一库、一平台、一区)工程中的市民网页项目。通过市民网页,市民可以享受公积金、社保、水电燃气费、交通违法记录等8大类20余小类的资费账单查询服务;享受结婚登记预约、经适房申请等268项全流程网上办事事项、460余项事项查询、近200项办事结果主动推送服务;享受网络硬盘、市民邮箱、证件、通讯录、照片集等个人信息集约管理服务;享受以统一身份认证为基础的人事人才、劳动保障、实名、图书文化、社会志愿服务等一站通行服务。

此外,神州数码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战略本部副总裁、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李继刚也在本次博览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提到智慧城市不但可以通过物联网、空间地理、决策支持等技术实现交通畅达、低碳绿色、城市平安、食品安全和管理等目的,还可以从市民的需求出发点,以统一身份认证的方式,有效融合各类服务资源,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渠道享受便捷、优质、均等的社会保障、就业安居、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在生活品质获得提升的同时,保持较低的生活成本。

市民卡管一生

李继刚从市民的需求出发,融合各类资源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实际上给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整合带来了挑战。神州数码工程院院长谢耘认为,城市的服务可以归结为城市的运营管理、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以及面向市民的管理和服务。要很好地服务市民,就需要对人的一生构建出能够描述他从小到老整个过程的信息模型。“这个模型从出生开始,学习、就业、社保、经营、旅游到医疗、养老各个环节,贯穿一生。”谢耘说,“神州数码经过几年的摸索,构建了四个数学结构合在一起的数学模型。”

2009年,扬州市民卡开始向市民发放,这其中就凝结了神州数码对市民一生管理服务的理念。这种集多种社会服务功能于一身的IC卡片,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为扬州的智慧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就在这一张小小的卡片背后,却隐藏着很多故事。林杨回忆:当时扬州市政府非常关注整个城市的信息化。扬州市围绕经济、科技、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民生等方面制定了战略规划,并拆解了28个具体的项目来支撑这个规划。

就这样,神州数码凭借贴近用户的传统和经验,开始了从智能公交到水资源监管,从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各个项目的建设和整合。这些看似并不搭界的信息化项目,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智慧城市的雏形。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整合工作。2009年2月,市民卡项目的进行则将这种系统和业务的整合推到了极致。市民卡集身份认证、社保、交通、金融、医疗等各种功能于一身,这背后就需要公安、社保、交通、医疗卫生、金融支付等各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的联通与协同。在扬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协调下,打破各部门的利益壁垒,才能真正推动市民卡项目的落地,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服务。

应该说,市民卡项目的成功实施,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打破政府部门壁垒,融合服务的典范。但是,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只凭借市民卡一个接口来接入智慧城市的市民服务,已经显得远远不够。

现在,电话、网站都已经成为神州数码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接入方式。在神州数码的展示大厅中,记者看到通过电话、手机、市民卡等各种方式,都可以进行服务接入,而且在佛山等地这样的接入方式已经落地。可能,越来越多的市民会用包括市民卡在内的各种方式管理着自己的生活,管理着自己的一生。

应用案例 ·

张家港市民卡

张家港市民卡项目是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0年重点实事工程,是面向市民服务的信息化重大建设项目。张家港市民卡项目以“便民、利民、惠民”和“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为服务宗旨,以“卡片整合、应用独立、服务综合”为建设指导思想,建立了统一的发卡体系、服务体系、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并以合作、互补、共享获得多方共赢,确保市民卡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其推出实施的根本目的是方便张家港90万户籍市民及部分流动居民的生活。

张家港市民卡项目2009年11月正式启动,2010年10月完成系统建设并投入业务运营,2012年7月完成项目终验。项目主要应用于以社会保障、居民基本合作医疗为代表的政务服务;以城市交通为代表的公用事业服务;以小额支付为代表的商业服务和以银行卡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四大应用领域,现已实现四大应用领域中的社保、卫生合作医疗、教育、公积金、公交、公共服务自行车租赁、体育馆、图书馆、银行和商业小额支付等11项应用功能。

张家港市民卡项目以“卡片整合、应用独立、服务综合”为建设指导思想,通过“政府主导,服务外包、企业化管理,全民应用”的创新工程建设模式,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推广。在两年的时间内,张家港市民卡从无到有,成功发放110万市民卡,基本覆盖100%的户籍人口,40%的非户籍流动人口。张家港市民卡工程创新了政府为民服务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模式,并通过建设成果,让市民切身享受到政府的信息化服务。

智慧城市需要融合平台

王燕京认为,智慧城市本身就包含了全面感测、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几个显著特征。无论是广州的市民网页还是扬州的市民卡,都为市民提供了既全面又个性化的服务,其背后也同样隐藏了服务的充分整合与业务的协同运作。可以看到,一个能够聚合与市民工作、学习、生活、休闲和商务息息相关的全社会服务资源的服务平台,一个随时随地的(通过电脑、手机、自助设备等)平台接入方式呼之欲出。如果能够形成一种符合上面两个条件的融合服务平台,就能为市民提供更为智慧的服务。

24小时的一站式政府服务

目前,各个城市普遍存在的办事大厅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的办事、审批业务进行了整合,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了相对方便的服务。但是,一方面很多办事大厅只能物理上的集中,并没有有效的整合政府的后台业务系统,另一方面即使有整合,但也不能涵盖政府之外的很多公共服务领域,况且受时间和空间所限仍然给市民办事带来了诸多不便。

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介绍,武汉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民之家)是武汉智慧政务的示范项目,以全面、高效服务市民为宗旨,提供24小时自助公共服务,市民可通过网络及大厅服务的自助设备来进行网上预约、自助申报,并在网上查询、跟踪办事进度。使武汉市民进一次“家”,就可以办成原来需要多部门跨区域审批的事项,办理市级行政审批手续再也不用东奔西跑。

一站式服务一方面代表一站办结,也意味着资料不必重复提交。例如某市民在办理独生子女证时提交了自己的婚姻、家庭信息,那么在该市民提交保障房申请时,则不必再次提交已提交过的婚姻、家庭信息。当然,这背后就意味着政府服务的计划生育系统和住房保障系统可以有效地协同,意味着政府各个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

这种真正意义的一站式服务,才能实现政府、社会服务的以“我”为中心。平台将按个人的真实需求逻辑进行分类,无需再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能分工和复杂的办事流程而苦恼,市民融合服务平台能够一站式轻松解决。梁爱民表示,政府在行政和服务的过程中,实际上掌握了大量的市民信息。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为市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如果能够有一个融合服务平台,每个市民通过安全有效的实名认证机制,在市民融合服务平台这个虚拟空间里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解决自己现实中的问题,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极大创新。

融合的不仅是政府资源

事实上,在神州数码的战略规划中,创新的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上的内容还远不止这些。据了解,市民在神州数码的服务平台上,除了能够便捷享受政府的服务外,还可以轻松享受各类免费服务和资讯,同时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一些通过政府认证的第三方社会服务资源,如家政便民服务、餐饮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等。

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以“我”为中心,在服务内容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关怀。在服务渠道上按也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无论是通过电话号码、网站、手机APP,还是实体的线下社区服务站,都能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让市民便捷地享受到各种服务。

带动上下游产业

很多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将智慧城市和产业联系在了一起。智慧城市不仅让神州数码等企业在产业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身转型,而且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将会被带动发展。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动的“智慧国2015(iN2015)”计划,即在2015年前,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将自己打造得更加智慧。在“智慧国2015”的拉动下,新加坡居民家庭宽带普及率已经由2010年的82%上升到2011年的85%。与此同时,手机的普及率也从2010年的144%左右增长到2011年的150%。在资讯通信所带动的GDP方面,人口只有518万的新加坡去年资讯通信产业产值是830亿新币,相当于4100亿元人民币。

同样,神州数码也在试图通过智慧城市的融合平台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例如,如果可以将与市民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都集中于一个平台上,事实上就形成了一个城市服务的应用商店,如果能够把后台的智慧城市服务内容全部打通整合,IT企业和传统企业都将有机会基于全新的互联网方式向市民提供服务或产品。梁爱民认为,智慧城市会产生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对产业模式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平台的服务,可能有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就类似应用商店上面的应用,随着服务模式的变革也将带来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这也将为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上下游的IT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应用案例 ·

武汉市民之家

市民之家项目被武汉市政府列为2012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首,该工程于2010年7月开工建设,2012年9月试运行。10月27日,武汉市民之家正式启用。这里累计有66个单位入驻、设立318个受理窗口、可办理426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

神州数码作为总集成商参与了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在技术、进度、项目建设过程、协调方面领导各参建商对项目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全市统一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和六大应用系统(网上办公系统、统一收费系统、市行政服务中心门户网站系统、网上审批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电子监察系统),建成后的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有三个方面亮点:

“先进的建设理念”——按照以“数据整合”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思想,以武汉市电子政务专网为主干网络,对具有行政审批职能单位的信息系统采取数据交换服务接口或系统迁移的方式进行数据整合,重点推进数据资源的采集、比对、共享工作,确保协同审批、信息共享和电子监察的业务需要,解决“二次录入”的问题。

“以数据交换中心为核心的行政审批系统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实现“数据通”,利用网上业务协同,为公众提供一窗受理、一表填报、一网联办服务,实现“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目标。

“先进的技术”——一是推行云计算的应用,实现前台窗口桌面云终端服务,后台数据信息云存储,核心应用服务采用中间件云服务器。二是通过数据交换服务总线进行信息整合,实现各部门数据的采集共享。

着手民生 管理者的大智慧

“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后台的整合。”Esri中国的一位高管曾经这样对记者说。由于很多政府服务系统的垂直建设,要形成完整的智慧城市体系,从城市的层面为企业和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可能我们需要经历更多的艰辛。

大智慧篇2

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彭博决定以不正当竞争为由,中国的竞争对手大智慧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4月11日,双方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完成了预备开庭。彭博认为大智慧的一款终端产品“金融投资家”模仿了彭博终端机的特有装潢,包括双屏显示器、配套键盘和软件打开后的界面,构成不正当竞争,向对方索赔500万元人民币。

彭博终端是一套用来访问彭博专业服务的定制计算机,自从1983年彭博率先用终端机月费的形式推广旗下金融服务并获得成功后,路透社等金融信息供应商都推出过自己的终端机。彭博将终端机看做自己的核心产品和直接收入来源,一台彭博终端机每月最低租金约为1500美元(9000多元人民币),根据一家国内券商提供的数据,包括租金和一些收费服务,在中国使用彭博终端机的金融机构每年在一台机器上的花费超过80万元。

彭博终端机有内置的独特操作系统,而且两个显示屏,可以同时展示资讯数据、分析工具和交易系统,出于为金融业者定制的目的,键盘剔除掉了tab等键,增加了红色系统键、绿色行动键和黄色市场分类键盘。

2010年,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的彭博”的大智慧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终端机。除了外形跟彭博终端机相似的“大智慧投资家”之外,还有6个显示屏的“大智慧金融实验室”,并且还为它们在国内申请到包括外观设计专利在内的一系列专利。

由于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彭博选择以不正当竞争提讼。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认为,彭博想要胜诉需要同时证明三点:彭博终端机在国内是知名产品、特殊装潢并不属于行业通用元素、对方使用相似装潢会误导消费者。

大智慧一位受访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称,他们不认为彭博可以证明自己在中国是知名品牌。根据彭博提交给法院的资料,它在中国共有2250台机器,没有大智慧多。并且为推广这些产品,彭博至今的花费约为300万元,而这不过是大智慧一个季度的广告开支而已。彭博没有回应上述评论。

在全球范围内事情就完全两样,2011年,全球金融信息服务业收入为250亿美元,其中彭博占比30.4%,而大智慧2011年的营收为 3.61亿人民币。

大智慧篇3

我一来,高士其爷爷就惊奇的问到:“你是谁?”“在下黄某,是和你来比智慧的。”“好,那就开始吧!”

我出口:“先猜谜语,我先说,黄外衣,中银身,弯象刀?打一种水果”。“香蕉,是不是啊?”我一听,目瞪口呆,只点点头,高士其爷爷也出了一个:“红黄衣,白果肉,果汁甜?也打一种水果”。我不假思索了起来:“苹果吗?”高士其爷爷听了,点了点头,心想这黄某的智慧还算可以,有的比了。我又出了一道:“有翅膀,是种鸟,不会飞,只会跑?打一种鸟”。高士其爷爷脱口而出:“鸵鸟”我听了张口结舌。高士其爷爷又出了一题:“贝多芬有什么品质?”“这不是谜语吧!”“没事!”我思索了好一会儿,说:“身残志不残的品质吧!” 高士其爷爷点了点头。

“好了,不比猜谜语了,比词语接龙吧!”“好!”高士其爷爷爽快的答应了。“我先来,凤凰”。“斜音可不可以?”“可以”。“那就黄色”。“色彩缤纷”“分数”“数学”“学习”“习作”“作文”“文章”“章篇”……战了好几回合,说了共有5千个词之多,我在“纷纷”这里失误了。

大智慧篇4

不久前,万科在深圳及广州正式启动了廉租房计划,这个“中低收入人群住宅”项目的动工在为万科赢来众多赞誉的同时,也为其深耕广州市场增加了筹码。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万科绝对算得上一个异数――作为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不仅稳稳走过了风云激荡的22年,还成为知名度最高的房地产公司;在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领导者中,王石更是一个特别人物――别人讲利润,他一向只谈企业责任;别人推涨房价,他却反向建设廉租房。

万科今天之成就,离不开王石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运营企业的能力,更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准确把握政商关系的大智慧。万科的生存之道,既来自于王石出色的企业运营能力,也来自于王石称之为“不行贿”的理念,以及用国有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系统和体制,建立经理人文化、坚持培养经理人团队的成功。

王石大智慧之一是能够站在政府角度思考民生,站在社会角度思考企业,有效地将企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效融合。

近几年来,全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走高。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房地产价格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房价一路高涨,民怨日益沸腾。作为卖方市场的把控者,多数房地产商一向看涨不看跌,联手造市挑战政府政策走向、豪言造势影响舆论者大有人在。

而在这种政商对峙的敏感的时刻,王石却向外宣布,万科要用自身的资源,及住宅方面的财力、人力的优势,建解决工薪阶层、中低收入者困难的住房,并着力推行三件体现“企业公民责任”的工作――推广廉租房建设、设立专门用于居民旧村落保护的基金和推进节能环保运动。而第一期、第二期的廉租房建设已在深圳、广州等地开始。万科此举不仅得到政府的高度认可,民众也是多为支持,万科的美誉度再度提升。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说过:“我们的企业家应该明白,有财富没有责任,有资本没有道德,有地位没有良知,都是残缺不全的社会力量。只有财富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才能把一个赚钱机器变成一个富有影响力的阶层,才能够赢得真正的力量和尊重。”

万科的发展源动力,正是来自于王石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在王石眼中,万科不应该只是赚钱的机器,更应该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企业,拥有足够的社会力量并赢得足够的尊重,而这正是一家企业在任何复杂环境都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力量。

王石的另一个大智慧则来自他的“不行贿”理念。

由于房地产行业涉及产业链非常长,而且必须与多个政府部门打交道,所以这其中“涉水之深”是外界所知晓的。可以说,在任何一家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没有一家房地产商的老总敢公开说自己没有拜过山头、没有行过贿,但王石敢。

王石不仅将“不行贿”这个理念在内部讲,也在外部讲,在媒体专访时讲、在行业高峰论坛上讲――许多同行都觉得王石疯了,如此高调地去宣扬自己的“不行贿”理念,不是明显去挑衅现有的潜规则吗?许多人都在看王石和万科将如何被某些坚持“收贿”的官员收拾得体无完肤。

但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万科不仅在全国开疆辟野势如破竹,而且王石还成为许多政府官员的座上宾,“不行贿”理念丝毫没有影响到万科的发展。

在行贿与不行贿之间,别人看到人性的贪欲,而王石却看到人性的另一面:希望追求清廉的名声。在王石看来,任何贪官都有两方面的需求:一是钱财的需求,二是名声的需求。行贿者满足的是其钱财的需求,而万科则可以满足其赢得清廉名声的需求――当外界都知道万科是一家绝对不行贿的公司时,“不行贿”就成了万科最显著的标志,官员虽然知道与万科打交道得不到钱财的满足,但可以得到清廉名声的满足,这也是许多官员所追求的。正是深刻把握住这种人性的特点,王石凭着“不行贿”理念力保万科在复杂的政商环境中稳稳地发展着。

大智慧篇5

王利发们就这样一直在苟且的挣扎的生活,他们也只能挣扎的生活。因为他们不是吴祥子,也不是宋恩子,有奶便是娘,“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他们只是一群善良本分的奴才,渴望有一个稳定的主子来统治他们而已。但那却是一个想做奴才而不得的时代。他们心中有不满,“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但是他们没有反抗,而是老老实实的保持着自己的沉默与麻木。常四爷就没有沉默,说了一句“咱大清国这是要亡啊”,招致牢狱之灾。他们能怎么办呢?只能“莫谈国事”。

王利发的“莫谈国事”是越来越大了,但鲁迅先生说过,“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康大力们是爆发了,王利发们却走向了灭亡,在压迫中不得不走向灭亡。但压迫挡不住来自底层的智慧。他们不会反抗,但是他们会改良。

所以王利发要改良。为了生存他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他是如何改良的呢?

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再看王利发自己的“交代”: 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他的改良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与时俱进。王利发没有保守的强调茶馆的传统。他一直在寻求变化,卖茶不行开公寓。转变经营的整体思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经营的方针。在那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王利发也在变,不变就得关门。当公寓没了,只好又把主要的经营投在茶馆上,“茶钱先付”的后面体现的无奈让人感慨。但他至少努力过了。不仅仅是他,每个人都在想着变。常四爷为了生存,卖菜,自食其力。秦二爷为了救国,开工厂,实业救国。这些不都是变嘛。谭嗣同、康有为们在寻求变,普通的百姓一样想着改变。但他们的变化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变化。那个混乱的时代,只有混蛋才能适应吧。你看小刘麻子,“我要把、明娼、暗娼、吉普女郎和女招待全组织起来,成立那么一个大‘托拉撕’”。王利发怎么也不会想到来办这样的“托拉斯”吧,这哪是什么茶馆,分明是艳舞场,是妓馆。这是不是与时俱进呢,当然不是,是把时代的步伐往后拉。王利发的悲哀就在这里,他在那与时俱进呢,可是那个混乱的时代并不是在前进。所以他只有“上吊”,到天堂去继续他的改良。

二、迎合媚俗。改良改良,良即是好。王利发是不是越改越好呢,不是。他改良的目的不是变好,而是变得更加的能够迎合时代,迎合民众的需求。张贴时装美人,请女招待,这些最低俗的手段出现在王利发的改良中,目的还不是为了吸引顾客。但是无论他使出怎样的浑身解数,茶馆还是没落了。现在,裕泰茶馆的样子可不像前幕那么体面了。藤椅已不见,代以小凳与条凳。自房屋至家具都显着暗淡无光。假若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在这些条子旁边还贴着“茶钱先付”的新纸条。茶馆没落,非经营之罪,巡警、大兵、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根本不给你生存的机会。最后让王利发看看门,小刘麻子都不大乐意呢!“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可是别人要的不是小贿赂,而是大利益。你挡路了,他就得把你踢开。王利发可是真心想改良啊,连说话都带了洋腔洋调。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王利发的心中肯定是冰凉的,因为在小刘麻子们面前,他发现自己永远跟不上趟,改良根本没他的事。

这就是王利发的小智慧。他想用这些小智慧来闪转腾挪,他想用小智慧在吴祥子们面前卖弄讨好,他想用这些小智慧来谋求生存的空间。但是他失败了。小智慧斗不过大奸诈。从做稳了奴隶,心境平和,从容,对茶馆今后的发达充满希望到打听战事,留心新闻,他平和的心境被扰乱。他与环境的关系逐渐失去了平衡,他尝到了徒劳挣扎的苦涩,陷进了当奴隶也难的窘境。这些小智慧是他最后挣扎着想做稳奴隶的努力。当身家性命难保,他心里充满了沉重的危机感和无法排遣的抑郁与愤懑,他决心再来最后一次改良,请"女招待"。但彻底毁灭的结局却先一步来临,小刘麻子占领茶馆作为据点。在残破的茶馆里,王利发反思自己的一生,倾诉了满腔的不平与诅咒后自杀了。

终于在临死前他大彻大悟。“我可没有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他要反抗,虽然反抗的手段很消极。但是他胜利了。至少他认为自己胜利了。沈处长们还能清闲的在这里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嘛。当然能,他们不会因为吊死过人就忌讳。可惜了王利发,聪明一世,最后好不容易觉悟了,却选择了这样的绝路。

大智慧篇6

他赶紧通过该软件查询前几个月的水费情况,这才舒了一口气,因为前几个月最高水费也只有50多元,而这个月的水费多经过调查也是因为小孙子玩水所致,并没有记录错误。

而且,从这周开始,王大爷不再需要用纸笔记录每个月水电的使用量了通过手机上网,用软件就可以查询到每月的水电使用量。

这个查询软件便是佛山市民融合服务平台。

平台的诞生

此前,佛山市智慧公共服务项目的服务都是单独分开的,市民、企业登录网上办事大厅之后,需要自己找到相关的委办局,一项一项实现自己的需求,而并不能通过一个整合产品一条龙式地完成自己所有的需求。

2013年4月,一场头脑风暴会在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神州数码)佛山分公司会议室进行着。这场头脑风暴的结果将决定佛山市智慧公共服务项目的一次变革。

头脑风暴会这一天,神州数码佛山分公司的20几名员工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具体以什么形式定义产品却时时争论不出结果。这时候,神州数码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南区业务本部副总经理庞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一个融合产品的形式为市民提供服务,所有的功能是一个链条,不再是单列服务。市民将由主动寻求服务变为被动接受服务。

这次会议正式确定了佛山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佛山市民网)的融合产品形式,同时佛山市智慧公共服务也正式起航。

通过该平台,市民可以实现水气电账单、社保和公积金的查询,还可实现政务服务的在线申报,并能实时查询办事状态。

当然,佛山市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还不止这些。他们不仅可以使用政务资讯查询、办事导航、政民互动、市民邮箱等功能,还可以实现违章查询、预约挂号、家政等便民服务。

佛山市经信局副局长罗帜光说:“在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上,通过实名认证,每个市民都会有一个专属的网络空间,拥有自己的‘网络市民’身份。”

大数据来服务

事实上,这个平台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大数据。

“一方面我们理解的大数据等同于原来数据挖掘,底层数据就是市民的行为习惯、状态以及最终结果等一系列的动态数据,之后建一个市民数据库存放这些数据。”庞斌说。

在庞斌看来,大数据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市民的行为分析数据,比如很多市民点教育频道,通过关键字的识别,把结果统计出来给到政府部门。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可了解市民的消费侧重点,做出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而这以前是要通过调查问卷才能得到的答案。

当然,庞斌他们在搭建佛山市民融合平台时颇为顺利是有基础的,这源于之前在佛山市禅城区的“一按灵”项目。

在“一按灵”项目中,庞斌团队发现在每个月一万多的电话量中,有2/3的电话量是在询问教育、医疗、交通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庞斌团队才做出了特色产品。

时间回到3年前,为了促进佛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佛山市提出了“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的发展规划。这一年,神州数码“一按灵”项目落户佛山市禅城区,这也是神州数码智慧城市业务落户佛山后策划的第一个项目。

家住禅城区环湖花园小区的刘阿姨经常去中山公园晨练,但最近由于道路整修公交绕道,70岁的她几次都下错了站。不想打扰女儿工作的刘阿姨想到了之前安装“平安钟”时咨询过的热线。“当时工作人员告诉我,很多问题都可以打这个电话寻求帮助。”刘阿姨说。

令刘阿姨高兴的是,热线客服不到1分钟就查好线路,她根据指引顺利到达中山公园。“从那以后,我遇到其他不懂的问题都打这个电话,很多问题他们都能帮忙解决。”

刘阿姨拨打的热线就是神州数码和禅城区合作的“一按灵”禅城区睿智城市服务平台,它的核心就是以民生热线为基础,通过网站、服务终端等形式将政府服务提供给市民。到目前为止,20多名客服人员每个月平均接收17000多个客户的咨询与服务。“一按灵”已经深入到禅城区市民中去。

基于“一按灵”项目的成功实践,庞斌琢磨着是不是可以把该项目扩展,形成城市一级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市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此想法得到了神州数码总部的认可。

2012年下半年,佛山市政府跟神州数码签订了《佛山市人民政府和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以及信息化产业发展方面开展合作,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佛山市民融合服务平台。

2012年年末,广东省开始推广网上办事服务大厅。佛山市在已有网上行政审批平台的基础上,顺利升级到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网上办事服务大厅的升级为市民融合平台政务服务板块的搭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市民融合平台扩大了服务范围,不单有政府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的服务,还包括了公共事业、便民利民、建议投诉的服务。

事实上,无论是网上办事服务大厅,还是市民融服务合平台,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早在2004年,佛山市经信局就建设了佛山市数据共享平台。“这是基础的基础。所有平台,一跨部门就必然产生信息共享,但是后台没有数据支撑是不行的。我们局承担了中间的角色,政府部门拿出信息共享到平台,没有这个平台数据共享交集将成凌乱的网状结构。”佛山市经信局电子政务科副科长蔡镇文说。

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大,佛山市经信局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去调研、了解各部门情况,把本年度可以共享的数据、有价值的数据归纳起来更新到目录上,并把目录固化到平台上,为的是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提供很好地共享数据的基础。

模式难题

虽然佛山市搭建市民融合平台有着很好的基础,但是在这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样不可忽视,蔡镇文就深有感触。

这一年,佛山市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跟神州数码达成合作。这种“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新模式没有可参考的例子,如何可持续运营平台成为佛山市需要探索的难点。

“这是一个难点。广州市一些平台项目是比较成功的,但全是由广州市政府部门来运营,我们现在跟神州数码合作是不同的,对神州数码运营的考核指标,不再是考核内容,而是从服务质量的角度,去考核用户满意度、用户量、用户活跃度等等,考核的是运营的效果。”

事实上,这种模式也给庞斌团队带来了挑战。佛山市提出的考核指标直接影响神州数码如何开展运营,他们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投入,还要自己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

3年前的禅城区“一按灵”项目侧重于政务服务,并没有涉及到商业化的便民服务,而且它只是一种政府热线的形式,并没有明确的产品设计方向。佛山市民融合平台则不同,在庞斌看来,这是一种以类互联网形式存在的产品,它需要有可持续经营的路线图。

庞斌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设计产品,这对于传统的IT公司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以前,神州数码的项目很少和市民直接产生关联,而这次也是唯一一次没有明确需求情况下对产品的探索和尝试。所以庞斌团队并不清楚市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2012年的头几个月,庞斌团队就走了弯路。那时候,他们把市民融合服务平台就当成政务服务的项目去做,最后发现根本没几个用户,市民跟政府打交道次数毕竟少。庞斌他们这才意识到一心扑在政务服务方面做产品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要解决产品方向唯一的出路就是调研。当时神州数码佛山公司20多人的团队,就连客服人员都要每天出去做调研问卷,做不完调研就不用上班了。不仅如此,神州数码佛山公司还花费十几万元请了几十号人在佛山市各广场、路边做调研活动,总共回收了7000多份问卷,最后,庞斌团队发现医疗、教育、交通是市民最关心的话题。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庞斌团队终于找到了方向。庞斌告诉记者:“我们发现市民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市民更关心怎么挂到想挂的医生,如何让孩子读到想读的学校,如何交道路使用费、车辆保养等等,将这些细碎的内容串起来,庞斌团队把产品定位在了这三方面。在2013年初试运行结束后,12月31日,家政、医疗、交通这三个特色产品正式上线。

佛山市民融合服务平台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统计用户已经突破10万。不过这10万的用户并不全是实名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用户不采用实名注册的话,平台的功能使用将会受到限制。

事实上,光靠神州数码一方推广实名制确实有困难。随着合同的正式签约,佛山市经信局也在想方设法提高实名认证率。他们的办法是跟一些运营商或者国有单位合作,只要市民用身份证在这些单位认证过,信息就可以共享,不用市民亲自上门认证。

当然,跨部门合作是不容易的。佛山市经信局工作人员需要不断跟其他相关政府部门或者运营商去协调工作,而佛山市也把建设市民融合平台的工作提升到政府的高度,作为一个政府工程来抓。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协调经信局、神州数码以及运营商、政府部门召开协调会。

不过,在各部门共享市民信息的同时,神州数码如何保证市民的个人隐私数据不被泄露也是佛山市着重考虑的事情。“第一,现在跟市民隐私相关的数据都放在佛山市经信局机房,由经信局技术人员在维护运营。第二,我们会跟所有提供政府资源机构签署保密协议。第三,我们加强技术手段做了安全防护,保证信息不外泄,不被篡改。”庞斌说。

大智慧篇7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城市;应对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005-02

1 智慧城市的发展形势和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拥有661个城市,大约2万余个乡镇,伴随着城镇化不断地增加,城市里的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如环境问题(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交通拥堵、房源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经济问题(地价上涨,成本上升)、粮食问题(农民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利于中国国家发展),这些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需要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智慧城市是通过利用新型的信息技术,例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完成政府对这个城市的高效管理以及提供便捷的民生福利。通过系统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围绕惠民、兴业、善政,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智慧经济,努力实现“三大目标”:智慧民生――实现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便捷化,使得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提升;智慧管理――实现政府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大力提高政府效能;智慧经济――培育新兴业态,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智慧经济发展新模式,制作出一套层次化的智慧城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发动机

智慧城市是数字化城市的加强版。在城市数字化走向城市智慧化的转变过程中,关键是要怎样把数字化进行信息化、智慧化处理,其核心就是大数据处理技术。

2.1 大数据技术是处理感知层数据的必然选择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城市的现实情况进行搜索、识别和对信息的收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所以会有大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中产生,以关乎每个人生活过程中的天气预报为例,以前的天气预报只会预测一下第二天天气状况,但现今的天气预报会告诉公众更多信息,如气象指数、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湿度指数、风向风力指数等,甚至是否有利于外出活动,对发型及妆容的影响都有说明。教育方面,为教师、家长提供基于手机客户端、互联网和短信的家校沟通服务、教育资源共享、在线课堂学习、电子备课等功能以及学生离校安全管理服务。智慧商区,在重要的商圈搭建无线WIFI环境,通过移动互联网,连同商圈各商户,通过O2O运营平台提供电商功能,商户通过管理自家店铺公告信息、VIP卡、积分卡、照片墙等,实时与市民沟通交流,在满足市民随时随地上网需求的同时,也共享了商户信息,这些都是智慧城市的未来状态。

每天都会有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进入数据库中,经过分类、分析、决策后,将最终处理结果提供给需求者参照,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地大数据处理流程。例如在智慧交通方面,有些城市已经实现了通过对某个时段交通流量的监测,利用调节路口的红绿灯时间间隔,来实现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同时也会向司机提供最优的行车路线,避开拥堵路段。由此证明,面对智慧城市中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的海量数据,采用大数据技术将是必然的选择。

2.2 大数据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

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增长,而大数据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智慧办公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也逐渐形成科学治理新模式。

沈阳市通过建设智慧养老平台,提供包括腕表定位、一键呼救、紧急救援、老人健康档案、家政服务、法律维权、精神慰藉、社区日托、信息关爱等服务,从生活照料、健康医疗、精神文化、养老工作等多方面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打造“家庭养老院”。与中国电信合作利用翼支付实现市民通过网站、客户端等方式进行线上支付,也可通过刷卡和输入号码方式进行线下支付,方便市民实现水电煤气费缴纳、采暖费缴纳、话费缴纳、银行转账、信用卡还款、流量卡充值、、理财、保险、影院、游戏币充值等多项民生应用。

大数据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涉及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遍布城市的方方面面,大到政府决策、城市的规划,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智慧城市都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走向繁荣,智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会产生庞大的数据,同时,智慧城市的运行基础也来源于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发动机。

3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我国建设智慧化城市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数据库、不同的信息编码、还有业务流程的差异等方面的标准都不统一,这成为无法形成资源共享的根本原因,而且涉及不同的行业,他们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就会形成“信息孤岛”问题。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开展,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则会导致无法真正的推广智慧城市的建设。

3.2 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一套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导致个别城市盲目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使得各个城市的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没有一套完整的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当涉及政府红头文件、军事机密、商业机密等重要信息被泄露,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进行统一规划是迫在眉睫的。

3.3 相关专业人才紧缺

在世界范围内,大数据人才都处于紧缺阶段,他们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也要掌握数据分析等综合知识,随着大数据技术被大量的应用,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培养大数据方面的人员也是当务之急。

4 大数据应用对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

1)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收揽城市各个数据库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并且完善平台的信息共享和更新管理。不同行业应当按照授权范围,合理的使用共享的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统一管理。

2)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政府部门将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公共设施、综合交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对民众开放,并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出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产品,使城市变得智能化。

4.2 完善智慧城市保障体系

1)加强顶层设计。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研发出智慧化应用软件,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全面的社会服务,对城市主体的规划、相关行业发展的规划以及区域的规划进行连接,做好城市发展的全面布局。

2)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治理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建立一套健全的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保障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的网络安全。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的保护,逐渐完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进而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4.3 引进和培养大数据专业化人才

1)针对智慧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引进,根据需求有计划地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发挥引领作用,使人才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发掘大数据领域的尖端人才,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并且对其做出的贡献提供丰厚的嘉奖。

2)针对大数据专业方面,培养技术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对大数据关注度的持续升高和对大数据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大数据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关于大数据方面的课程,但是并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政府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制定一套大数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多种形式实训项目。

5 总结

运用大数据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加强各级政府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是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孟庆丽.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5.5.

[2]周海鹏.面向智慧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4,10(2):152-153.

大智慧篇8

以此我们不妨将目光由“国君”转到国民,转到人,转到人的个体生命。然而一提到人,我不得不说,如今人类正面临空前的危机。具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自然的剧烈反弹给人类带来的始料不及的灾祸;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自我损毁带来的危难。两者均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一个月前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是造化发给人类的警示信号,而且是把两个方面的危机交织在一起的一次预警。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但大智慧不会自然现身,而是需要人类去“证得”。

何以中华文化大智慧需要“征得”?《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是说,人类本身并非不具备拥有大智慧的条件,只是由于自身的妄想和执迷,不能够“证得”。就是说,大智慧是和德范联系在一起的。《华严经》使用“智慧德相”一语,真是恰到好处。“证得”就是“证悟”,亦即俗所谓觉悟。不能“证得”,就是不能证悟,也就是不得觉悟。

人类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有可能达到“德慧”的境界(故达)。否则不过是小术私智,与大智慧根本无关。所以马一浮说:“私智不可以为德,小慧不可以为道。”大家熟知的孟子的另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讲的是同一道理。关键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证得”。能够“证得”,“多难”也可以“兴邦”;不能“证得”,执迷不悟,大智慧固然不能获得,立志兴邦也是枉然。

大智慧篇9

眼睛藏在金丝边眼镜后边,小而亮,透出一股精明。学习在河南,事业在河南的黄斌是典型的“新豫商”。作为湖北人,他身上带有湖北文化的深刻烙印。

湖北“九省通衢”,商业气息一直很浓厚。湖北人很有经商头脑,“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就是对湖北人智慧的最好佐证。

黄斌是湖北商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对机遇的把控能力非常独到,既有“九头鸟”的远略,又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宠儿,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把握住了,就可以一直很轻松地获取丰厚的回报。”黄斌抓住了每一次成就他的机会。

当年“下海”浪潮来袭时,他抓住机遇得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移民潮时,他用很低的成本移民加拿大,结交了一大批海外华人,这些资源成为他回河南投资的关键。

当他得知河南有投资机会时,他毫不犹豫地回到河南,在郑东新区树立了属于他的地标建筑——温哥华山庄和温哥华广场。

如今,他的事业横跨地产、医疗、网络、文化等行业,并且每个行业都做得卓有成效。他的秘诀是“做减法”,他只负责抓主要矛盾和监督,剩下的事让总经理搞定。

企业之外,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资源的整合上。从加拿大华人企业协会会长、河南湖北商会会长到九商联盟副会长,他丰富的商会运作经历让他把每个商会都做得风生水起。在共赢的同时,他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平台。

尽管企业和商会都运营得非常成功,他身边的朋友评价他,他从骨子里不是一个商人,他出世也入世,亦文亦商亦师亦友,他有非常可爱的一面。

这样的评价源于黄斌对诗词书画近乎痴迷,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有研究,他写了大量的诗篇,并出集成册。

采访中,他还兴致勃勃地拿出他的手机,给我们看他针对国庆节大堵车写的一首打油诗。诙谐之余,给人思考空间。

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写感想,是他的爱好。思考别人做不来的事情,是他的习惯。从做企业到人生哲理,他感悟非常多。

他甚至跟我们分享了年轻人择业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有发展前途的行业,时间会让你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这是黄斌对他两个儿子的建议,也是他对广大年轻人的建议。

黄斌的成功似乎印证了他的悟性,他的悟性也在不断加厚他的思想,岁月让他变得醇厚如一杯红酒。

大智慧篇10

前言:“大数据治理”的两层含义

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渐成趋势。2015年9月,国务院正式《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未来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将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报告所提到的“大数据治理”包含两层含义,涉及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好智慧城市的治理;另一个则是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对大数据本身的治理,比如界定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采集边界、隐私保护等基本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如果做不好对大数据本身的治理,那么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开放就会变得无章可循,最终也会影响利用大数据来治理好智慧城市的效果。所以为了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这两个问题需要一起考虑。

智慧城市:从“管理”到“治理”

1、什么是“治理”?

1995年,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其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对“治理”的概念做出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共有四个主要特征:(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2、互联网助力从“管理”到“治理”

智慧城市的内涵就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的规划、服务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参与者包括政府、市民、企业、第三方组织等。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管理”强调政府作为城市管理者,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治理”追求的则是政府、企业、市民和第三方机构等共同进行城市治理,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上下互动,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模式。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原则为这一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的落地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只有各方都了解相关信息,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协作。而互联网技术则为提高城市治理效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大方便城市各方的协调和互动。

在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咨询总监杨显峰看来,通过广泛采集数据,综合处理数据,实现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政府在收集利用数据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利用大数据提升决策水平,是实现政府由“经验管理”到“科学治理”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腾讯集团副总裁江阳认为,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进一步助力政府的治理创新,以及减政放权等重要的改革方向。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工具,甚至是互联网思维,来进一步进行运营模式、组织生产模式的改进,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

3、智慧城市的治理目标: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

美国智慧城市理事会(Smart Cities Council,以下简称SCC)是2012年成立于西雅图的一个私人行业联盟,是美国智慧城市研究的领先者。SCC认为,一个智慧的城市是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增强其宜居性(livability)、宜业性(workability)以及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SCC的这一观点也就道出了智慧城市的治理目标,那就是“宜居”、“宜业”与“可持续发展”。“宜居”就是要让市民生活得更舒适,“宜业”则是要拉动城市产业发展,“可持续”则是要让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惠及当下,还要惠及未来。所以城市治理不仅要服务市民的生活,还要服务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服务当下,还要服务未来。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在有限的资源、资金条件下优化城市治理,进而向市民、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智慧城市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让城市“宜居”就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广大市民获得一个舒适、干净、便捷、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市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资源。2015年,我国很多城市都受到了雾霾的侵扰,让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都充分意识到了做好环保的紧迫性。

让城市“宜业”则要拉动城市的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繁荣。城市的产生是人口集聚的结果,而人口往往也是因产业而集聚。产业发展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否则城市的发展将丧失活力和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城市的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从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产业模式,逐步转向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模式。鼓励一座城市发展好高效、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有助于提升对清洁廉价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物排放,这样不仅能提升一座城市的宜业性,也能提升其宜居性。为拉动一座城市的产业升级,需要通过有效的城市治理,创建一个运行效率高、服务效果好、创新动力足的产业经济运行环境。

4、大数据:智慧城市的“血液”

发展智慧城市的一大要义就是通过深度、全面的信息化来满足城市管理方式转变的需求。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的充分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对各领域信息数据的感知、采集、建模、分析和处理能力,为城市的大数据治理提供了数据基础。智慧城市所积累的数据资源,可被用来提升一座城市的规划发展能力、公共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结合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条块结合、联合试点,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方数据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

智慧城市与之前的“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智能城市”的不同之处在于,智慧城市是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各方资源配置方式产生基本影响下的产物。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是深刻而全面的,伴随信息技术的理念和精神也逐步渗透到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并产生根本影响,为城市治理制度、规则等方面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慧城市可以让城市各方很方便地共享诸种决策信息,并获得平等参与城市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大数据的充分运用有助于推动城市各项事务更好地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一是辅助城市管理者作决策,二是预测未来事件发生的几率,三是提高协调各方资源的效率。徐州市副市长冯兴振表示,在发展智慧城市的历史机遇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平台服务的深入加载、数据价值的不断显现,徐州城市将形成更为精细、高效的治理模式。

SCC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对数据的使用。智慧城市是“系统的系统”(Asystem of systems),能源、水、交通、环境等系统元素之间彼此影响,产生了大量可供挖掘价值的宝贵数据。SCC将智慧城市的核心功能概括为3C,分别是收集数据(Collect data)、传输数据(Communicatedata)和处理数据(Crunch data)。

收集数据:智慧城市运用分布在城市各个角度的传感器和终端设备收集各方面的指标数据,实时监测原始的动态信息,并储存于现有的数据库系统。比如,针对智慧交通的高精度传感器,可以及时监测城市各处路况和拥堵信息。在获得相关使用者允许的情况下,市民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也可以成为传感器,了解城市不同地段的人流量、拥挤度等。现在一些景区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游客的手机信号来评估景区的人流拥挤状况,为控制流量与游客导流提供决策信息参考。通过收集数据,政府、市民和企业等城市主体将更加了解其所在的城市。在假期出行游玩前,游客不再需要根据经验来猜测某街某地是否拥堵,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实时获得相关的数据信息。

传输数据:各种传感器在收集数据之后,还需要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渠道,将各类数据传送到城市的控制中心。智慧城市数据传输的最终目标是让连接无处不在,实现万物互联。

处理数据:完成数据收集和传输之后,还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以更好地认清现状、预测未来。认清现状有助于根据实时需求实现相关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比如电网的供需平衡、调整交通信号减少拥堵等。预测未来则是为了提前了解各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提前预测即将到来的暴雨是否会引发洪水或内涝。数据分析是将数据“升华”为智慧的关键一步,可以为改善城市治理提供有效决策。

中央党校“中国智慧城市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阎荣舟认为,城市管理者实现自我革命还不能使得城市智慧自成,还需要整合城市信息管理体系,形成一张网、一张图、一张嘴。所谓“一张网”,就是城市的信息收集网络要形成一个技术标准,可以嵌入,可以延展,消除信息孤岛,消除信息鸿沟。所谓“一张图”,就是城市规划可以分开规划,但必须综合执行,使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土地规划等多个部门规划能够内在逻辑统一、技术指标统一,可以叠加,互为补充。所谓“一张嘴”,就是城市治理的主体,要达成统一规则体系的共识,万口说一言,消除以部门利益和部门标准为内核的碎片化话语体系。

智慧城市大数据治理的实践探索

1、我国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拥有大量与市民生活、企业生产相关的宝贵数据,比如:气象数据、金融数据、信用数据、电力数据、煤气数据、自来水数据、道路交通数据、客运数据、安全刑事案件数据、住房数据、海关数据、出入境数据、旅游数据、医疗数据、教育数据、环保数据等。为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我国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快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步伐。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介绍,在我国,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掌握超过了80%最有价值的数据。

2013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推动市政公共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开放信息资源。2014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文件中提到,“大力推动政府部门将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按照“增量先行”的方式,加强对政府部门数据的国家统筹管理,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

由贵州省政府主导打造的“云上贵州”,是一个汇聚政府和企业数据的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存储、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云上贵州”涉及电子政务、工业、交通、环保、旅游、商务、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从2014年起,贵州省以工业、交通、旅游、环保等7个部门为首批试点,开展数据集聚和云应用。政府部门不再自建数据中心,全部使用“云上贵州”平台所提供的云存储和云计算服务。通过“云上贵州”平台,政府各部门间实现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减少前置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在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的前提下,“云上贵州”按照“谁拥有、谁定级”的原则,将每朵云的政府数据资源分类梳理,形成目录。按完全开放、有条件开放和暂不开放三级,将数据分为绿数据、灰数据和红数据。利用“云上贵州”平台,“智能交通云”实现了与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的联动互通,通过联合执勤的方式,出警效率大大提升。

无锡市提出了“一中心四平台”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架构模式。“一中心四平台”主要包括城市大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经济运行、民生服务四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截至2015年底,无锡市“一中心四平台”已汇聚了来自34家委办局的5799个数据项,1亿4千万余条数据,基本建成人口、法人基础信息库,实现了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经济运行和民生服务四大领域运行情况的实时展现和数据挖掘分析,初步形成了“全市政务数据统一部署,基础数据统一集聚,业务数据深度融合,应用数据深入挖掘,主题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目录与交换体系全面完善”的大数据生态体系。

2、海外城市利用大数据治理交通拥堵

海外一些城市在利用大数据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令斯德哥尔摩市的交通拥堵水平降低了25%,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40%。斯德哥尔摩市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监视器,利用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和自动拍照等技术,对所有车辆进行自动识别,在工作日的上午6点半至下午6点半的时段,对进出市中心的车辆收取拥堵税。如今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斯德哥尔摩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另外在欧洲一些城市,红绿灯的间隔时间可以通过不同的时段人流量、车流量的统计和实时观测来进行调节和设置,缩短不必要的等红灯时间,提升出行效率。美国纽约市目前已建成一套覆盖全市的智慧交通系统。纽约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及时跟踪、监测全市所有交通状态的动态信息,一方面可以让机动车驾驶者及时按照交通拥堵信息选择最佳行驶路线,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相关政府部门根据最新的路况信息进行交通管理。

3、那些“先天长着数据触角”的智慧城市

韩国的松岛新城可以说是“天生”的智慧城市。作为韩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代表性项目,松岛新城规划的主体思想就是在一片土地上从零开始,建起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未来城市,其目标是杜绝现代都市生活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在各个方面都能满足世界级城市的要求,为市民提供优越的生活质量。

松岛在规划建设中将先进甚至超前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作为重点,在交通、城市管理、居住、办公等方面,均实现了信息基础设施的“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所有的城市信息都会汇集到城市综合运营中心,并对外提供各类服务,让市民和企业能够很便捷地享受到信息服务。数以百万计的传感器部属在松岛道路、电网、供水和废物处理系统中。该系统能够精确追踪、Ⅱ向应甚至预测人流和物流的变化。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咨询总监杨显峰指出,像松岛这样从零起步的新城,在发展中确实避免了很多老城发展困境以及改造所面临的高昂费用,但也缺失了一个城市所必须的文化底蕴,所以有人会担心这样的新区会变成“城市主题乐园”。

日本千叶县的柏之叶智慧城市是由一个房地产商联合25家大型企业共同建设的一个智能化城市。柏之叶倡导的三大理念是环境共生的城市、健康长寿的城市与新型产业创新的城市。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是柏之叶的一大特点。柏之叶全部实现了家庭能源和社区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很多建筑的外墙都有太阳能设施,这让太阳能成为市民家庭使用的清洁能源。在居民家里的控制调节设备可以根据每个家庭对能源的使用习惯,及时调节室内温度和能耗的变化。对于每个家庭,在白天能源使用量较低的时候,所有能源都会集中到一个储电系统中。在晚上的能源使用高峰期,白天储备的“闲置”能源会自动从储电系统返回到各家庭中去,整个过程都受控制中心的自动控制。此外,柏之叶对每个家庭的能源消耗都有统计,对耗能少的家庭会给予社区服务的奖励。

4、那些“后天装上数据触角”的智慧城市

美国芝加哥市通过在街边路灯灯柱上安装传感器,构建收集城市信息的触角。这些“灯柱传感器”可以收集芝加哥的路面信息,检测环境数据,如空气质量、光照强度、噪音水平、温度和风速等。芝加哥城市信息技术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表明,这些“灯柱传感器”不会侵犯个人隐私,它只侦测信号,不记录移动设备的MAC和蓝牙地址。未来几年“灯柱传感器”将分批安装,全面覆盖芝加哥市的大小街区。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智慧城市建设包含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包容开放的系统。巴塞罗那利用传感器技术及时响应城市生活中产生的诸多需求。比如智能灌溉系统可以通过地面传感器提供湿度、温度、风速、阳光和气压等实时数据,以调整植物灌溉时间,让灌溉更科学;在垃圾回收箱顶部和底部安装的容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气味传感器,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方式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垃圾处理控制中心,进而灵活安装垃圾运输车的出行频率和路线,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维也纳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地下水管网排水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奥地利在地下管网不同枢纽位置安装了230个监测设备,在暴雨天气时可以对管网内污水的流速、流量、水位等运行情况进行分层监测和实时监控,实时掌握管道淤积情况,保障水情及时疏通和其他可控操作。同时维也纳管网公司与国家气象局密切合作,及时向控制中心预报暴雨走向、降水量等,以随时跟进对排水管网的智能化管控。

据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咨询顾问薛宇介绍,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与埃森哲公司、奥地利理工学院联合开发了DSE决策支持环境。DSE是一个在线的城市能源规划工具,可以让城市的利益相关者和决策者对能源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创建不同的转型计划,并在虚拟平台下进行场景模拟,计算各模拟措施对城市关键指标(例如二氧化碳、可再生资源、成本)的影响。DSE汇聚了来自于阿姆斯特丹市40万建筑物的各项数据,包括建筑细节信息(年龄、表面、能源标签、类型、功能等)、能源消费消耗数据(电力、天然气、热能)、人口参数(家庭规模、年龄构成)、新能源分布(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类型。DSE汇聚的数据既包括城市整体信息,又聚焦于重点城区,还细化到每幢建筑,可以支撑多种计算和测量。由于DSE是一个互联网化的工具,所有城市都可以使用这个工具并向彼此学习。

智慧城市大数据治理需注意的问题

1、技术不是城市“智慧”的全部

技术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但并不是智慧的全部。对诸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也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智慧城市的全部。所以我们不能从信息技术应用这个单一维度来评判一座城市是否智慧。大数据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一种工具,我们在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唯工具论和唯大数据论,要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发展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还要注重对一座城市历史、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美国智慧城市研究专家安东尼・汤森在其著作《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一书中,曾指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并非使用新工具解决城市问题的第一代人,但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吸取过去的教训,并在这一次取得成功呢?”,“当听到人们谈论技术将如何改变世界时,我都会异常紧张。对技术的了解足以让我知道它的巨大潜力,还有它严重的局限性。当把技术轻率地用于解决复杂问题时,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小明曾表示,“智慧城市的思维逻辑是超越IT层次的,首先是城市智慧发展目标的合理定位,其次是实现路径的可行性,确实保证达到预定的效益。单纯的技术是无法保证效益的,IT只是工具,工具并无智慧,智慧体现在城市整体系统的配套优化改造方案之中。只有超越IT的思维才能驾驭诸多超越IT的资源,实现智慧城市目标”,“智慧城市应当是多样的,不应当强加上某个统一标尺,有些人认为可以简单地用信息技术使用率来评价城市智慧化的水准,即某种IT设施的普及率,如智能手机普及率、电子商务使用率、云计算普及率等等,但这种标准反映出的是IT工具使用情况,与城市智慧无关,用电脑写论文并不一定比手写论文水平高。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标准会使地方政府偏离智慧发展的本质问题而去追求虚幻”。

2、大数据治理的局限和应用范围

现在大数据的概念炒的火热,然而对于智慧城市的治理而言,大数据也不是万能的,存在局限,有着一定的应用范围。在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看来,大数据主要帮助政府来解决瞬间的、局部的、突发的事情。在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小明看来,大数据的优势在改进微观具体业务,而不是做出宏观上的决策。大数据来自微观业务领域,其聚集的数据是特定环境的数据,大数据所揭示的规律正适合于相应环境的业务改进。大数据的优势是能够发现特定领域内的精细规律,用于微观业务改进会有很好的成效,大数据规律的应用范围应只适合于特定的环境,环境扩大化会增加不确定性而降低规律的应用价值。大数据来自细节,其大展身手的天地也是细节,只有在细节改进成为主要问题的环境中大数据应用才会产生真正的效益。

城市运行过程中在市政、交通、环境、商业等各领域会产生巨大的数据,巨大的价值也蕴藏其中,需要加以挖掘和分析。与智慧城市治理相关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各类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信息、市民在社交网站等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等。大数据的一大价值是有助于预测未来。如果能够根据一座城市各领域的历史性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性分析,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数据中找到关联,形成结论,提前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比如交通拥堵、用电高峰、管道泄漏、犯罪行为等,有助于城市治理者未雨绸缪制定好对策。另外为满足市民常态化的生活需求,城市治理者还要充分挖掘大数据资源,打造市民公共服务平台。

3、不要指望大数据能给出清晰的答案

大数据更多发挥的还是辅助决策的作用,而不能指望大数据能完全代替人来做决策,给出清晰的答案。大数据的“大”是相比之前人类拥有的数据资源而言的,而它所谓的“大”相对整个世界所富含的数据来说,不仅在当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穷尽一切。用大数据认识现状、预测未来还是具有局限性的,某种程度上也是“管中窥豹”。所以大数据只是为城市治理的相关决策提供更多参考信息,还是需要结合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做出最终判断和决策。

在大数据分析异常火爆的当下,提到人类的“经验”难免给人一种抱残守缺的感觉。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忽视人类智慧、经验,甚至是直觉对于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性。相比白纸黑字的大数据,人类的经验和直觉因为难以被量化和可视化,充满了不确定性,给人以不靠谱的感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影响这个世界发展的很多因素也都难以被数据化。当然一座城市有着高度复杂的经济社会现状,完全依赖城市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和直觉来做决策也不科学,这就需要将大数据与人的智慧、经验、直觉进行完美结合,在互补中达成最佳决策。

在胡小明看来,大数据能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属于牛顿时代的思维,现代科学认为不确定性是事物的本质,不是大数据想消除就能消除的。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数字化的,人们的意愿、士气、决策者对形势的感受力、决心与毅力等,都无法数字化,且对决策越重要的因素越难以数字化,离开这些未能数字化的因素大数据决策将毫无意义。

4、要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目前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3.7%,在基础设施、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发展。然而我国城市也面临交通拥堵、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

在我国发展智慧城市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有助于解决大城市病、促进各大城市群科学合理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有助于解决资源分配不合理难题,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提出了“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概念,认为中国智慧城市核心是要解决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实需求问题,而不是学国外看起来非常花哨的所谓数字化场景。

5、关注数据边界问题

无论是政府开放数据,还是企业开放数据,肯定都不是开放全部数据。因为这要考虑信息安全、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多方面的问题。然而哪些数据该开放,哪些数据不该开放,则需要制定一个标准,加以界定。目前民众网络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已经成为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一些机构也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么这些数据的所有权是归网民,还是相关网站,是一个需要界定的问题。当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资产和资源,需要通过法律来界定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基本属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钮心毅就表示,希望对大数据进行立法,能立法保护个人信息,需要国家法律来界定哪些数据能拿来做分析,哪些不能使用。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从09年开始,我作为两会的代表就提出了这个关于数据的这样一个概念,因为围绕着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等等以及如何交换价值体系等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明晰的法律界限,实际上我们讲智慧城市也好,数据开放也好,都没有依据的,都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单志广表示,“只有建立好非常完善的关于重要数据、个人隐私保障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体系,还有工作规范、技术要求,才能真正保障大数据发展是健康有序的,而不是以损害我们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甚至国家安全作为代价。”。

除了数据开放层面,数据采集层面也涉及数据边界的问题。比如现在不少城市都在公共场合安装了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所采集的影像资料有利于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但同时也面临市民隐私保护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一座城市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安装有摄像头,那么一个人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他在户外一天的活动路线和行为,通过众多摄像头的“拼接”可以被了解的清清楚楚,等于被无形跟踪了。这些视频资料在采集和使用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考虑哪些边界,都需要相关法规加以明确。据李铁主任介绍,德国柏林共有360万人口,全城只有360个摄像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强调隐私权,所以政府就装不了。

日本金泽大学环境设计学院教授沈振江介绍,大数据和开放数据的概念在日本是比较模糊的。日本在大数据公开方面经历了一个很曲折的过程。比如在2013年,东京地铁数据公开一个月之后就被迫停止,因为有人在告他们,国会没有相关的立法。2014年,日本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指出大数据公开之后,公司可以对数据进行商业易,前提是必须把个人信息这部分的内容删除。

纽约市的开放数据平台就考虑到了对公众隐私信息的保护。该平台开放了按邮政编码分区域的人口统计信息、用电量、犯罪记录、饭店卫生检查、注册公司基本信息和中小学教学评估等历史数据,并没有开放每家每户的人口数量等比较隐私的信息。据单志广介绍,加拿大有一个新的信息化项目要开发,首先不是先拿给技术专家论证,而是先让信息隐私官去评估。一个新的技术应用可能会让市民受益,但是如果它侵犯了个人隐私,就通过不了信息隐私官这个环节,就需要重新调整方案。

智慧城市大数据治理的对策

1、做好大数据本身的治理,保证数据质量

当前,大数据逐渐成为一种驱动智慧城市治理和运行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若要让其发挥最大价值,首先要保证数据本身要有很高的质量,这就需要做好针对大数据本身的治理。如果没有做好数据本身的治理,数据质量不高,那么依靠这些数据就很难治理好智慧城市。现在数据开放的呼声很高,然而在数据开放的同时要保证数据质量,否则数据开放的程度越高、被应用的范围越广,数据带来的危害也就越大。数据的质量主要体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利用性等多个方面。

以公共安全治理和食品安全治理为例。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作。为满足治安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方方面面的需求,需要做好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随着食品生产日益工业化,食品生产链条越来越长,这也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可以利用条码、二维码、RFID、NFC、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建立起覆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流,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质量监督回溯平台。相关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食品回溯系统查看到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详细信息。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可以迅速锁定问题环节和相关责任。

数据精准是实现政府治理精准化的基础。《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要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在企业监管、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等领域,推动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流、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统一公示企业信用信息,预警企业不正当行为,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支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提高监管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在神州数码数据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梅岭看来,打造数据治理环境,将政府各部门分散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形成治理环境下持续的循环。政府数据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会流动起来、互相调用的。某个数据从一个委办局产生,被另一个委办局申请去应用,反馈并持续修正,再共享给其它委办局使用,这样会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循环中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原来某些数据没有共享,但是现在由于要求共享的需求变多了,就变为可共享的数据资源了;或者是原有共享的数据质量不好,导致利用起来的效果不好,通过不断的反馈和修订,数据资源的质量得到了提升。这是个由需求驱动、协同治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会促使更多的数据纳入到信息资源管理范畴中,形成一个全面提升数据治理的环境。如何形成动态循环,并对循环当中的数据加强管理,保证其有效性、安全性和可利用性,就是政府数据治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2、打造开放、协作、共享的大数据生态

韩国政府3.0推进委员会主席宋熙俊曾表示,智慧城市的关键成功因素首先在于发展智慧城市的灵活性。按需要、不断逐个增加服务功能是比较好的方法,打通开放式的生态系统而非封闭式的物理空间,开放政策、开放数据、开放获取,并且推动公开的讨论,通过打造开放式的数据,智慧城市将能够驱动以数据为导向的决策方法,并提供公共服务。

我国将致力于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程度,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

大数据资源的应用领域分布在智慧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需要鼓励各方力量结合自身所长来挖掘数据价值,开发相关应用和服务。《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到,“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大数据应用市场化服务为重点,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深入发掘公共服务数据,在城乡建设、人居环境、健康医疗、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质量安全、文化教育、交通旅游、消费维权、城乡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基于开放数据的众包开发已成为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共同特征。2012年2月29日,纽约市通过了《开放数据法案》。根据开放数据法案,到2018年,除了涉及安全和隐私的数据之外,纽约市政府及其分支机构所拥有的数据都必须实现对公众开放。对于开放数据平台上没有的数据,公众还可以向专门的工作人员提出需求。此外,纽约市政府下属的科技与电信部门联合相关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一届名为“纽约Big Apps”的移动应用程序设计大赛,鼓励参赛者开发出能让纽约市民生活更舒适便捷的应用程序。加拿大多伦多市建设了“Wellbeing Toronto”网站。通过该网站,市民可以对多伦多140个社区的就业率、犯罪率、安全性、经济情况、健康情况、教育、住房、环境、人口情况、托儿服务以及交通情况等信息进行查询和比较。“Wellbeing Toronto”网站不仅可以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所住社区,加强对市政府的了解,加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连接和沟通,而且也可以帮助市政府依据网站上呈现的第一手民情资料,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提供更符合市民需求的公共服务。

我国一些城市也在积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和社会化开发利用。上海市经信委主办了一系列关于上海城市数据开放的应用大赛,把政府涉及到的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的数据开放出来,通过引入社会资源来开发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应用。贵阳市副市长徐昊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应当运用众筹、众创、众包等方式,把智慧城市的运用、开发交还给社会,应该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基于政府拥有的基础数据平台,让更多的创业者、创新者、开发者去开发适合消费者的业务和产品。

3、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共促智慧城市治理

做好智慧城市的治理,不仅要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更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之所以能给世界带来如此巨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无远弗届,充分网聚了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组织和个人,并将这些位于不同“网络节点”中点点滴滴的力量加以放大,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反观智慧城市的治理和发展,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充分调动各界力量。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的技术和思维,可以搭建开放、互动、参与、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务平台。

过去人们习惯站在行政的维度来看待城市管理。而在智慧城市的治理中,除了行政手段,也要更多发挥市场手段和社会自发力量来优化城市治理。凯文・凯利在其著作《失控》中花了不小篇幅来阐释一个由各个物种和自然资源所构成的生态圈,在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在看似“失控”和无序的情况中,会生发出一种“自组织力”。这种自组织力会不断优化这个生态圈,促使它更长远健康地演化。同一般的生态圈相比,综合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于一身的城市,无疑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治理这样一个系统,仅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规划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一种力量有效激发系统中各个分子的活力,在互动、协调中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让城市这个有机体健康发展。市场则是形成城市治理“自组织力”的一种有效力量。

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市民力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的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也指出,“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助力简政放权,支持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4、确定发展大方向,让智慧城市“自我完善”

现在一提到智慧城市建设,都会强调要先做好顶层设计。而各个城市在做顶层设计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突出自身特色,二是不要捆得“太紧”。智慧城市要基于自身特色来发展,各有特色的城市互联在一起才能形成互补效应,产生合力和张力,进而生发出更具活力的区域经济。顶层设计主要是框定智慧城市整体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和路径问题,不应涉及具体执行层面的问题,要为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灵活调整的空间。

胡小明指出,成功的信息系统不是由天才设计出来的,优秀的系统都是不断改进、不断适配、不断调整出来的,智慧城市系统会越来越复杂,涉及面会越来越多,规划要为以后的调节修改提供方便性。松耦合、互操作、适度开放选择权都是在为系统未来的调整准备空间,灵活性好的系统更有生命力。

中央党校“中国智慧城市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阎荣舟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中心。之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误区。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实现人的“自组织”状态,合理调配、合理使用资源,从而达到最小成本、最高产出的效果。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