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学十篇

时间:2023-03-14 05:17:51

金融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篇1

从实际的金融经济看来,其中很多的问题都与经济数学中的导数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数学家和金融学家都应该知道,导数不管是在能够领域当中,都有另一种感念,那就是领域边际的感念。伴随边际感念的建立,导数成功进入了金融经济方面的学说之中,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的定量转变成为新时代下的变量,这种转变也是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典型的表现,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边际成本函数、边际利益函数、边际收益函数、边际需求函数等是导数中边际函数中重要的几点。由于函数的变化率是导数主要研究对象,当所研究函数的变量发生轻微变化时,导数也要随之进行变化。比如,导数可以对人类种群、人口流量的变化率进行研究。让此理论在经济分析当中得以应用,导数中的边际函数分析就是对经济函数的变化量做出计算。

经济数学中的导数不仅具有边际概念,其另一方面就是弹性,简单来说弹性研究就是对函数相对变化率问题进行探讨的手段。例如,市场上的某件物品的需求量为Q,其价格则为p,弹性研究就是对两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Q与p之间的关系公式则为:Q=p(8-3p);EQ/Ep=P•Q/p=p•(8-6p)/p(8-3p)=8-6p/8-3p。

从以上的弹性关系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价格处于某个价格段位时,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弹性范围将会得以缩小,但是当价格过于高时,需求量的弹性范围将会急剧增大。经济最优化选择是导数在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作用。不管是在经济学当中还是金融经济,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就要进行经济最优化选择,这也是经济决策制定时的必要依据。其实最优化选择问题在经济学中有一系列的因素要进行考虑,包括最佳资源、最佳产品利润、最佳需求量、收入的最佳分配等。最优化选择中所使用的导数,不仅利用到了导数的基本原理,还使用了极值的求证数学原理。例如,X单位在生产某产品是的成本为C(x)=300+1/12x-5x+170x,x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单价为134元人民币,求能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那么以下就是作者利用经济数学的一个解法。

2微积分方程在经济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一般的经济活动就是量与量之间的交往过程,在这个交往过程当中函数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但是从实际的经济问题上看,其函数之间的关系式比较复杂,导致量与量之间的种种关系也不能快速准确的写出。但是,实际变量、导数和微积分之间的关系确实可以很好的建立。微积分方程的基础定义为,方程中包含自变量、未知函数和导数。由于导数和函数的出现,所以说微积分方程在经济数学当中的用途也是很大。

在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微积分方程中函数可能会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这点就不同于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对于处理这种问题作者也是大有见解。当微积分方程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函数时,我们可以先将其中的一个函数当中常变量,然后使用单变量经济问题来进行单独解决,这是我们就需要用到导数的偏向理论知识。不仅是微积分方程,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能使用到全积分、微分等一些基层理论知识来供我们参考。

3结论

金融经济学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

高等教育中,财经类专业囊括的范围较广,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经济与管理类。这些专业之间都有宏观、微观、市场、政策、核算的联系,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整个的财政经济体系。因此,选择财经界的任何一个专业,其他一系列的财经知识也都是有必要涉足的。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金融、经济知识的原因

基于知识的全面性和财经知识的贯通性,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对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进而研究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对学生多学科涉猎、全面发展的认识不够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到的多是会计类知识,因为会计专业将来就业机会多,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契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标。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深受就业市场和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关注度较高,对财务管理专业课不甚重视。

(二)学科划分过细

过度细分的学科,相互之间的纽带被强行割裂,知识体系不完整、不衔接。事实上,这些专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在选择投资项目之前,了解国家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财政学的相关知识;但了解国家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整个经济环境的概况要熟悉,经济学会来解释市场规律;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或者项目来进行投资,金融学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派上了用场;会计核算负责记录和监督经济行为,进而指导其后的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一项理财投资想要做好,需要几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学生对金融学、经济学兴趣不高

本人入职高校不久,身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了解到本专业的学生只对会计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财经新闻从来不看,原因是看不懂、没意思。经济常识、金融理论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将其理论用于实践和理财规划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学院没有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类学生开设经济和金融相关的课程,而是因为学生甚至老师都觉得这些课程是外专业的,没多少作用。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们只钻研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考研、考证热度不减,其他的知识懒得学习甚至懒得了解。但是,我们要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记录和核算,要将眼光放长远、视野开阔,从整个经济形势着手,旨在核算准确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创造价值的决策能力。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以外的其他财经专业课,尤其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个学科既是基础也是热门。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及关联

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而金融学便是经济学的货币表现形式,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不可分割,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近几十年,金融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金融市场生机勃勃,不断创新,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大高校也都越来越重视金融学学科的建设。主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概论、金融工程学、国际保险、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里,有一半属于经济学的内容。

三、将金融学和经济学知识融合注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

从对金融学和经济学的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在金融学界和经济学界有所专长,精通上述主要课程是首要之举。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本身对经济和金融的敏感度偏差一些,基础不牢,在继续学习中难免会吃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财务管理专业非经济、非金融科班出身,学生们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金融经济知识,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决策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选择从兴趣培养入手,慢慢带入,多加实践,寓教于乐。

(一)培养兴趣

笔者平时浏览微信平台发现了一个财经新闻的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意思,是通过画图、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财经事件,十分生动形象。课堂上跟学生说起本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经济和金融的敏感性,顺便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学生们。一段时间以后,有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该公众号,从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现在每天都会特意翻看当天的财经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途径把财经信息介绍给他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金融学与经济学理论融合教学

从教学顺序上来说,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和重要理论,是继续学习金融学之前要夯实的基础。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发动学生们亲自去查找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案例,结合理论基础,小组分析讨论,再进行汇报总结。

(三)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

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网络,校企合作项目多推荐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只是会计职位的工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也可以推荐学生加入,一方面,消除他们对金融行业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对所学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对各类相似或迥异的知识进行巩固,莫过于将之结合实务加以运用,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金融、经济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从兴趣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多加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该给: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4).

金融经济学篇3

【关键词】金融经济 经济数学 应用

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应用高等数学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数学重的统计学以及微积分等模块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经济数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现阶段经济数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数学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被拦用,影响了经济数学作用的发挥。基于以上几点,在现阶段对金融经济中经济数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明确经济数学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为金融经济的今后发展方向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中的具体应用

(一)经济分析方法的完善和统一

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在经济学中融入经济数学的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现象进行更为精准的解释的定义分析。同时在经济分析学中所使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再通过数学思想进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将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上的转变,从而使经济学中各个不同的分析方法能够有机的进行融合,促使经济建设加快进展。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数学能够构架有效的融入经济学,会对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进行有效强化,促使整个经济产业的健康成长。在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的供给、需求等经济概念,都是金融经济与经济数学有机融合的具体体现。在金融经济中引入经济数学,在最大程度上使经济分析方法做到了完善和统一,避免了经济定义中定义模糊或者是歧义的产生,使经济学中的规范原理更加规范和统一。

(二)经济数学的应用进行经济分析预测

在金融经济中融入经济数学的思维,能够使金融经济的发展方向得到有效的指导。由于数学学科自身存在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经济数学能够通过模型建立以及数据演算等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预估,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方向变得可控。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运行过程中,有很多对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都引用了相关的数学方程式,从而使经济学数据演算变得更加可靠。同时在经济学中有机融入数学的思维,还能够通过数据演算对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预测,从而有效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三)对经济的分析使用数学思路拓展

数学分析法现阶段在经济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分析法,能够使人们对经济学的理论和内涵进性科学性的阐述,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产生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现阶段的金融经济现象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使用数学分析法对经济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科学化的分析,能够使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可控性。同时现阶段金融经济中的数学分析法能够在一定程度山弥补传统经济分析方法的缺陷和弊端,从而使人们对经济的分析思路变得开阔,有效的拓展了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预测与分析能力。

二、数学经济分析法在现阶段存在的弊端

(一)数据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

在现阶段数学经济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现象的数据来源不确定的弊端。由于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或者实效,因此在实际的数学分析法演算的过程中,一旦使用的数据存在着实效或模糊的情况,就会对数学分析法的结果造成影响,是数学分析法的经济分析预测结果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基于数学学科自身所具有的严谨性,因此在运算过程中如果数据出现错误,就有可能回导致整体的运算结果都缺乏科学性。因此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研究人员应该对数学分析法的数据来源可靠性进行综合考量,以保证数据的实效性。

(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缺乏综合考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现象在产生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外界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数学分析法在金融经济的总用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处理方面,数学分析法处理数据常用的手法是数学方程式,而一旦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单从数据方面进行经济现象的分析就有可能会使整个经济活动结果的预测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经济建设的整体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现阶段经济生活中应用经济数学时,使用者在运用数学分析法对经济的发展进行核算之前应该对所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保证在数学分析法数据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对数学经济分析法的改进措施

(一)对数据的来源进行系统分析

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对经济进行分析之前就对经济想象的产生原因进行系统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C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从而使数学分析法对经济活动的结果预测更加科学。因此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数学分析法的使用者应该在提取数据的过程中对数据来源进行分析,以此来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运算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在对某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时,分析师应该针对数据的来源进行全方位的考证,在源头方面确定整体数据的可靠性,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的结果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二)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过程中进行系统考量

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分析者需要注意影响经济活动结果的因素不仅仅只有数据,还有其他很多影响因素在对经济活动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分析师在对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分析时,要对整个经济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同时结合考量的结果对经济分析的数据进行更新,以此来保证经济活动的平稳运行,加快区域经济建设步伐。例如,经济分析师在对某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在数据的提取方面不能够只单纯考虑到通货膨胀中的供需关系,同时还要结合商品的成本、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要素对整个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化的考量,同时再将所有的影响因素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提现。最后再通过数学分析法对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验算,以此来实现通货膨胀危机的解除和通货紧缩的预防。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分析者如果能够通过综合考量的方式对经济的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整个经济运行的结果更加可靠,保证经济建设的进度。

金融经济学篇4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经济学;股票市场;稳定

随着支付、服务和信息系统中技术进步的发展,金融创新能够帮助金融主体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国内外业务、投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等);金融创新的出现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有效性,采用新的复杂工具来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风险管理等,为规避金融风险提供了各种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成本不断降低的手段。另外,金融创新在促进系统有效性的同时也影响了其稳定性,有效地消除金融风险使金融主体获取新市场和业务的可能,由此便又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冲击和风险。

从金融经济学的理论演变来看,股票市场不稳定是一种常态,在看似随机波动的价格背后有其混沌的规律存在。其中,影响股价偏离真实价值的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这种预期产生于投资者的理性程度、信息的掌握程度、风险偏好、分析判断能力等的基础上,是理性和非理性两类投资者力量较量的结果。当理性人占下风时,其行为也会逐渐变得不理性,很多理性人会用新的判断准则来分析现有的市场,即要考虑非理性人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从而可能会对非理性人的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如果不随波逐流的话,理性人就有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失。

我国股票市场正在从弱式市场向半强式市场转变,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内幕人和外部人的信息也不对称,一些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的行为使得市场很难在公开信息的情况下准确地反映股票的价值。所以,要保持市场的稳定,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控制人们的投机心理和盲目乐观与悲观的情绪,这是控制市场保持稳定的重要环节。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市场措施,逐步转向市场手段调控为主

由于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各国政府对于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以及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影响非常关注。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当资本市场大幅下跌时,政府往往会出面干预,以缓解资本市场的下跌,扭转人们的心理预期,并防止资本市场的崩溃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危机。通常的手段包括,政府领导人或相关重要官员发表增强市场信心的讲话;政府宣布新的经济振兴计划,解决经济问题的新的政策手段;政府直接入市;政府给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注资给予挽救;增加信用交易的自有资金比例和利息,以控制投机;货币政策―――包括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货币供给等。

在我国,政府行政调控手段还应该包括有基金发行规模的控制、发行时间的控制;新股发行规模和时间的控制;印花税的调整、存款利息税、交易税等;其他扩大和缩小资金供给的手段(如逐步放开社保、保险公司、年金入市比例;QFII入市比例;QDII规模等;融资融券的信用交易;券商融资手段创新等);其他货币政策:准备金、利息、央行票据、窗口指导等;还有人民日报社论,领导人讲话,召集会议及电话警示等的影响。

在与发达国家干预手段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干预措施是以解决资本市场稳定为短期目标,同时以解决实体经济增长为长远目标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单纯针对资本市场的手段。而我国的一些行政干预的手段往往是只针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是一种被动的行动,是历史遗留的一种惯性,也是资本市场对市场调控和宏观调控措施反应无效和不敏感时的一种无奈之举。虽然这些手段暂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仍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这些手段,而更多的应向市场手段靠拢,通过市场手段间接调控资本市场以达到应有的稳定,需要漫长和艰辛的路要走,这也是我们从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转变为成熟市场的必经之路。

二、加强对普通投资者(散户)的教育

提高投资者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客观准确分析现实情况的能力,合理安排投资组合、投资期限、投资频率的能力。

三、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比例

机构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其投资决策由专业人士在集体决策的基础上做出,决策更为理性。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提高,会增加理性投资人的比重,减少市场不稳定的投资行为。

四、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教育和风险控制

机构投资者虽然比散户有更高的理性,但目前来看也暴露出许多不理性的行为,如操作频繁,换手率过高,透支未来公司业绩来预测公司股价和市盈率的盲目乐观行为等。所以对于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控制也应当加强,通过一些窗口指导的行为,对其过分的举动给予警示,以起到限制过度炒作和杀跌的风险。减少基金排名对于基金经理的压力和行为的影响,鼓励长期、理性投资。

五、对股价的估值理论和投资方法给予适当的纠正

如现在普遍流行的动态市盈率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将未来的业绩作为现在的衡量股价高低的尺度,过度透支未来还没有实现的不确定性很高的业绩,无疑为股市增加了许多的泡沫。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机构投资者为现在的高股价寻找的借口而已,是为进一步推高股价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而这种估值方法的推行,也无疑影响到了整个证券行业和市场的盲目乐观情绪,影响了包括散户在内的所有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所以,应当控制导致高市盈率泡沫的盲目乐观的估值方法的推行,避免由于这种估值给市场心理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金融经济学篇5

[关键字]金融学 经济学 方法论

从前,有一个抒情诗人,他写了很多首描写大海的诗,非常美丽动听,扣人心弦。一天,一个朋友问这位诗人:你见过大海吗?如果你看到大海,你的诗会更加迷人。这位诗人原来还真没有见过大海,所有描述大海的诗都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写的。他非常同意其朋友的意见,也认为自己在海边会写出更加优美的诗篇。于是,他们两位就驱车来到海边,看到了真正的蓝色海洋,这位朋友希望诗人有新的灵感,并创作出能够传世的描写大海的诗篇。可等了很长时间,诗人始终遥望着大海,一言不发。他的朋友终于忍耐不住地问到:天才的诗人,你没有见过大海时,都能写出那么余音绕梁的好诗,现在看到大海了,一定会有上乘之作。诗人又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说出了一句话:大海,真大!

其实金融就是一个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它的神秘莫测,它的宽广胸怀,它的波澜壮阔,它的喜怒无常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在真正的大海面前,诗人的词语是贫乏的――大海无诗。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的学科。那什么又是价值呢?只有相对于人的正效用而言,才会有价值这回事。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而价值交换又是基于什么呢?是信用。信用是金融的核心,所以金融交易与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质的区别,金融交易是价值的跨期支付,没有信用,没有保证金融契约之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而与信用相对应的就是风险,风险大的金融资产必然要有大的收益回报才会有人购买。市场总是正确的,有一种说法是市场是不可预测的,理论是没有用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人的生命有时间价值一货币的时间价值一预期货币流的贴现值一股票的价格一股票的供给和需求一信息。

所谓方法论基础,就是指思维方法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林毅夫特别强调方法论的研究:“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在读经典文献时,如果只关心观点而不从方法论上去揣摩,则只能说看热闹。”综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从经济理论创立至今,无时不在伴随着各种逻辑方法的运用,并且和逻辑学界一样进行着各种类似的争论,这些争论不断地推动着经济学的发展。逻辑具体的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等。

我认为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首先都要明确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值是相对于人的正效用而言的,而不是像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所描述的价值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人类劳动。那么有价值的一定是稀缺的,而稀缺的不一定有价值。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有信用必然会存在风险,那么就要依靠投资者的理性来加以规避。金融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资源的配置,其核心是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预先安排。金融不仅存在与金融、保险、证券这些常规的金融活动中,它也存在于结婚、生子、养儿防老甚至三纲五常之中,即使在原始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金融的逻辑也以其特定的方式存在于当时人们的制度安排中。

运用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方法,在家庭理财中,可以这样思维。分为如下几步:

1.设定这约束条件下的目标函数,即为预算约束和风险偏好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可支配资产效用最大化,Max∈[u(x)],s.t.预期可支配资产,预期支出,风险偏好。

2.投资步骤:

(1)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2)选择一个好的行业。

(3)在行业中选择一个好的企业,如果预测这个企业可以持续经营10年,基本上就算是一个好的企业(巴菲特的价值投资)。

金融经济学篇6

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竞争与垄断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竞争尤为普遍,这种竞争不仅仅存在于产业模式之中,更是对金融实力的竞争,很多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碰撞的过程当中,最终产生了竞争性垄断,而这会直接影响到社会融资模式以及投资模式的单一性,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的稳定。例如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支付手段已经逐渐产生了竞争性垄断的局面,这有可能会使得互联网金融格局出现服务同质化的现象,并且有少数金融机构垄断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现象也不利于市场稳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但随着竞争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广泛,例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网贷产品,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加速了贷款公司的倒闭,而这种倒闭,由于受到服务同质化以及监管不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出现竞争性垄断。

(二)资源重构过程中存款与贷款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资金的投放以及吸纳互联网资金的这一部分人群里也有存在对于金融风险意识相对较低的人,他们往往会在投资过程中产生一些非常不理性的行为,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性,这种现象涉及的人群数量较大,且会对社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很多贷款人群在对资金链条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些银行无法获得小微企业或是个体工商户的融资,而一些传统商业银行在对资产以及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由于这些用户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也无法较为顺利地完成最终的评估,因此互联网金融在对资金进行投放的过程当中,没有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评估,这也会直接导致一些客户不能够正确使用资金,最终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贷款偿还的及时性,不利于资金链条的运营。因此,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放贷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各项因素,没有对经济周期进行探索,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存贷款模式时期出现失效,进而影响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稳定性。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运营者都应当正确判断贷款风险,有目的的提高客户的黏性,从而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这一行业的监管力度。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产业经济学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指导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产品经济学理论无论是在范围经济还是规模经济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是一门较为成熟且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重要学科,而产品经济学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理论思想还是发展趋势都与经济学趋于一致。产品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两个元素构成,分别为需求方形成的规模经济以及供给方形成的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尤为重要,在经济与当下互联网金融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完成了资本与劳动力这两者的转换。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要素以及技术要素也在不断增强,在成本呈现递减趋势的背景之下,该理论所创造的收益却呈现着递增趋势,这也说明在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供给方规模经济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突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盈利效益,提升了互联网经济的示范能力,因而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其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成本经济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凭借着成本优势,在大幅扩大产品种类的同时,也使得利基市场得到了开阔,这与范围经济有着相似之处,与此同时,这也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无法用理论解释的现象。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处于链条的长尾位置,因此也进一步衍生出了普惠金融这一类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凭借着这一形态在很多金融业务中获得了延伸,逐渐使得金融成本控制变为可能。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事物都可以通过信息复制来完成,这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还能够吸引顾客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

(二)金融中介理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与产业经济学一样,都是经济学理论中重要的部分,在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之中,金融中介理论也在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首先,金融中介理论在对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当中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信息具有繁杂、无序等一系列特征,这也不能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控制信息、完善信息对称等问题,因此很难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及时应对这一问题。金融中介理论不仅仅能够快速完成互联网金融主体的信息筛选、处理、判断,还能够运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为顾客在进行判断决策的过程当中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顾客在对信息选择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准确性,提升了顾客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信任程度,进一步控制成本交易。通过对金融中介理论的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两者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信息资源复制以及应用的影响,成本表现出了递减规律,因此想要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选出对顾客有用的信息,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中介理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升信息筛选质量,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三)信息经济学对互联网金融理论的影响

通过将信息经济学理论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无疑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过程当中,在搜索理论以及声誉理论的共同影响之下,互联网金融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积极的影响效应,这种影响效应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再者,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互联网金融造成十分行深远的影响,例如如果在互联网金融进行活动的过程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一情况,可能直接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而通过应用信息经济学理论能够有效控制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从而帮助很多贷款公司规定了逆向选择风险,在稳定企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够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整体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互联网金融的运营者以及监管者应当准确意识到互联网金融以及传统金融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大其发展稳定性,通过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结构以及模式问题,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的稳定性以及竞争性,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逐渐到来之前,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应当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对经营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避免盲从金融时代的特点,从而提高自身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一稀,魏博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南方金融,2015(1).

[2]汪炜,郑扬扬.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J].经济问题探索,2015(6).

[3]樊淑虹.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

金融经济学篇7

有感于重庆市长黄奇帆主政重庆时抒写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大手笔,本刊采访了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经济学博士张云,请他就相关话题作进一步的解读。

记者:不久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做客央视二套《对话》栏目,我们见识了他主厨重庆经济时运用自己的金融学养烹制的几道上佳菜品,“龙虾三吃”、“重庆小吃”和“重庆火锅”,领教了这位金融市长在金融重组、金融创新、金融开放方面的一系列大手笔。据说,重庆的金融生态环境因之焕然一新。您作为一位金融学方面的博士、青年学者,请帮我们简要解读一下黄市长的这些金融方面的举措对一方经济的意义和影响。

张云: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市长在金融重组、创新和开放方面一系列大手笔之后重庆整体金融行业对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达389.9亿元,同比增长31.2%,高居各行业之首,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数据充分表明在黄市长对重庆金融业改革之后其整体已经成为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这就说明从宏观上来看,一个地区有效地盘活金融行业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用非常直接和明显。可以说,在金融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问题上,重庆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正面实证案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黄市长的具体改革措施是如何盘活重庆整体金融行业的。从金融理论来看,金融主要是由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构成的,所以在其理论框架中,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具体就是表现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即金融市场的拓展、金融机构数量和金融产品品种的增加。黄市长主导的改革措施正是有效地拓展了重庆地区的金融市场、机构以及产品。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通过有效的资产重组建立了能够良性发展的重庆地区主流金融业务,即银行、证券、保险业。

第二,充分发展了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极大拓展了重庆地区的金融机构品种,使得重庆地区在金融服务供给方面充分显示了多样性,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行为主体的投融资需求。

第三,率先发展了一些全国性的或者区域性的要素交易市场,扩大了重庆地区金融市场的内涵,为很多以要素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提供了交易场所。

上述三个方面充分显示了重庆地区金融改革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拓展,按照现代金融学的观点,即重庆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有效地加强了重庆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进而促进了重庆地区的经济增长。

考虑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生态方面的差距,重庆地区金融改革还在电子商务网络以及重庆地区金融法制等金融生态建设方面下了工夫,这些措施都有效地提升了重庆地区金融运转的效率从而促进了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

记者:金融被称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城一地的领导干部在规划本城本地乃至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蓝图、制定经济发展方略和战术时,应当将金融思维、金融手段置于怎样的位置上?

张云:在当今世界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领域的新闻充斥着商业报纸,全球各种类型公司的经营活动全都紧跟着华尔街、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节奏,金融活动已经成为当代整个经济的核心,这一点已经明显的表现在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内部。

在此形势下,首先,我认为决策者应当牢固树立金融思维的理念,树立金融思维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树立金融是整个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理念。要深刻理解这一点就需要理解当代经济系统的本质问题,实际上这个命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现代西方主流理论用总量生产函数将经济系统视为一个投入资源进而生产产出的物质生产过程,而马克思理论不这么看,马克思的分析是将市场经济系统本质视为一个价值系统,追求价值增殖是整个经济系统发展的最本质动力,实际上延续其分析逻辑很容易得出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是货币衡量的价值,尽管无形也是客观存在,只要能使价值增殖,尽管它根本与物质生产过程无关,也可以被看作是生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摆脱物质生产过程的直接价值增殖过程蓬勃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而在现代经济活动领域中,金融活动是最接近“直接价值增殖活动”的活动,换句话讲,金融活动是最贴近市场经济本质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金融活动自然其就成为当代经济活动的核心了。

其次,在理解清楚了金融活动是最贴近市场经济本质的活动之后,决策者在规划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蓝图之时,就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发展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际上从微观角度来看待金融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作用,现有理论研究的观点主要是强调吸引资金流入。一个地区资金聚集了,经济自然就发展了。我这里想强调的,是金融资产向外输出同金融、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关系。实际上,金融资产流入与金融资产流出作为同一事物(金融性质的资产),都是通过金融市场、金融要素等进行,有效地发展金融资产输出功能也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有研究表明,区域金融发展的资金来源和流动方式不外乎四种:一是内部转移式(in-n),即资金经此区域在境内金融市场的存入和贷出;二是贷放(in-out),即资金由境内经此区域向境外移动;三是筹资形式(out-in),即资金来自境外经此区域向境内移动;四是外部移动式(out-out),即资金来自境外经此区域向境外需求地移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资金流动都离不开入(in)和出(out)的两个通道,任何一个渠道的缺失都会导致资金流动的失败,所以从理论上看,区域金融的建设必须在同时具有资金流入和流出的前提下,才能保障资金流动的畅通以及经济的发展。所以决策层在考虑当地的区域金融建设必须同时兼顾资金流入和流出两个通道。所以,最好的决策层规划就是同时考虑资金流人和流出两个渠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发展本地区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并结合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充分发展经济。

实际上在我国,地方政府决策层在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一直承担着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融资的重任,且在我国实行积极的 财政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更需要自力更生,筹集一定量的中长期资金,以配合中央财政政策的落实。但是,目前国家政策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从市场借贷资金(尽管现在已经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数额有限),因而一个直接可行的方案是通过组建不同功能的国有控股投资公司作为地方政府的间接融资平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以国有控股投资公司为载体的融资平台可以为地方政府发挥以下功能:一是整合政府资源,盘活资产;二是在融资平台的基础上,可将借贷资金转化为子公司和子项目的资本金,以便进一步做债务融资,有效地运用财务杠杆,满足地方政府融资需求;三是融资平台的设立可以有效隔离风险、规范运作。

如何有效地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可以学习重庆市政府。重庆在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的成绩较为突出。重庆市政府设立了包括城司、高发公司、地产集团等投资集团作为其地区基建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融资平台,为该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组建地方融资平台的启动资金可以有以下来源:1、发行中期票据融资,以允许地方大型投资集团发行中期票据的方式融入资金,作为其启动资金,对地方建设项目发挥资金配套作用,从而发展成为地方融资平台;2、规费注入,即将路桥费、养路费、部分城市维护费等作为财政专项分别归类注入投资集团;3、土地集团收益权注入,即市政府赋予部分投资集团土地储备功能,并将土地增值部分作为对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4、存量资产注入,即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存量资产,比如路桥、隧道、水厂等,划拨给相应的投资集团,从而成为投资集团的固定资产;5、税收返还,即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施施工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将其作为资本金返还给投资集团。在拥有资本金后,这些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如申请银行贷款、设定信托融资、发行债券和短中期票据、开展股权合作、进行融资,发挥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

记者:有意思的是,我们分析了一下黄奇帆市长的职业履历表,发现他此前并没有直接从事过金融方面的工作――不像和戴相龙,曾经是金融领域的领导干部,有着浓郁的金融背景。可尽管如此,黄市长依旧因自己丰富的金融学养和娴熟的金融操作手段被人们誉为“金融市长”。可见,之前有没有金融背景并不是最主要的。作为领导干部,尤其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素养才是正题。那么,在您看来,干部尤其主政一方的干部,应当具备怎样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质呢?

张云: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不断扩展,金融制度不断创新,金融衍生物层出不穷,与此相适应,现代西方金融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决策层有必要了解,如现代资产定价原理、公司金融理论以及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等。在这里我推荐一本书,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戴相龙主编的《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此书通俗易懂。是一些地方政府决策层迅速了解和熟悉金融知识以及提高金融素养的合适读物。

链接1 没有金融工作经历的金融市长

黄奇帆,汉族,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

1968.09―1974.09上海焦化厂焦炉车间工人

1974.09―1977.09上海机械学院仪器仪表系自动化仪表专业学习

1977.09―1983.07上海焦化厂设备科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83.07―1983.12上海焦化厂副厂长

1983.12―1984.04上海市委整党办公室联络员

1984.04―1987.01上海市经委综合规划室副主任

1987.01―1990.06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副局级,1988.09获副研究员职称)

1990.06―1993.01上海市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1993.01―1994.09上海市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1993.12明确为正局级,获研究员职称)

1994.09―1995.04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研究室主任

1995.04―1995.07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1994.10―1995.05借调中央办公厅工作)

1995.07―1996.03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

1996.03―1998.04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体改委副主任

1998.04―2001.10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市工业工作党委副书记

2001.10―2002.05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02.05―2009.11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09.11―2009.12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

2009.12―2010.01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党组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

2010.01―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

链接1 金融市长的私房菜

黄奇帆日前做客央视《对话》,谈到发展和规划重庆经济时,这位重庆市长端出了三道让人回味无穷的私房菜,选摘如下――

第一道菜:龙是三吃

黄奇帆说,这个实际上是指,在过去几年,我们对重庆的许多困难的、进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我们重庆的五个金融机构:重庆商业银行,西南证券公司,重庆投资信托公司,三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重组前,清一色的都有50%以上的不良资产。

遇上重组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采取三管齐下的措施,或者我们用一个说法叫龙虾三吃的措施。所谓龙虾三吃,就是解决这个重组问题分三个步骤,一步一步地把它吃掉。第一个措施就是追加资本金,第二个措施就是剥离它的坏账,第三个措施就是重组它的董事会。本人这回要下决心,不管叫龙虾三吃还是三管齐下,都是刀刀见血的。一是资本金一下子增加20亿,二是把它的班子彻底地换了,三是从根子上解决它现金流整个被挪用,客户保证金现金流断裂等各方面的问题。有这些动作以后,应该说西南证券就此进入坦途,而且过了两年,股票还上市了……

那么,“吃龙虾”的工具是?

黄奇帆:这工具就是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它相当于一个杠杆,类似于我们国家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等等。

第二道菜:重庆小吃

重庆小吃代表创新。

黄奇帆:“这个是指重庆金融中心目标,在银行证券保险以外,我们有五个层次的工作目标,比如说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或者还有信托公司,或者还有财务公司,另外还有汽车金融公司等等。这些都算一道一道小吃,但这些小吃最后形成的规模,我认为是不小的。”

这其中,土交所或许是最引人注目的。

黄奇帆说,其实这涉及到中国的一个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如果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我们城市新建没用地和农村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平衡得好,中国18亿亩耕地能保住,城市化进程,农民进城的目标能实现,而且我们的耕地还会增加,可能以后变19亿亩耕地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怎么样让农村与城市的建设性用地能够有市场的流通,地票交易所就发挥这个作用。

农民原来的旧房子,他在农村里面,他尽管可能也有那么一百多平方,两百平方,但是土疙瘩造的这种土房子,它如果要卖的话,卖个一两万,不值钱……现在我们帮他创造了一个什么财富呢?你原来宅基地大而无当,占了两亩地,这两亩地你把它复垦成为农田,这农田还是你的,你就变成种菜的地,种粮的地,但是你这两亩地的指标,到土地交易所地票去卖掉,可以换20多万。你拿了这20多万,你可能七万八万去买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水电气什么都有,道路交通也齐全,房子的结构也比较好,像个小别墅了,对农民来说,是很高兴的事情。

第三道菜: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代表开放。

黄奇帆说,火锅就是个开放的锅,什么东西往里都可以放,就是开放的重庆金融。

金融经济学篇8

    论文摘要:文章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历来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诺斯和托马斯的双层制度安排假说,我国的正规金融体系是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但在改革开放后,这种制度供给已经不能满足私营企业和社会居民的制度需求,使得制度供求处于不均衡状态。我国的非正规金融正是以中小企业和社会居 民为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

    1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的非正规金融产生与兴起的原因,已有的文献大都从以下两个方向展开:一条思路是沿着麦金农的非正规金融源于金融抑制的观点进行拓展,如史晋川(1997)、张军(1998)等的研究;另一条思路是沿着 Stiglitz和Weiss(1981)的信贷配给均衡的框架进行研究,如林毅夫(2003)、林毅夫(2005)等认为,信贷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非正规金融产生和广泛的根本原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应当说,这两种观点都可以用来解释我国的非正规金融的起源问题,但他们都无法解释非正规金融为什么会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后逐步壮大兴起。首先,金融抑制并非产生于改革之后,相反,改革前我国的金融抑制尤为突出;其次,不完全信息是银行信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不会因改革而有所改变;最后,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二重结构”的国家里,中央政府的强大控制力也不会因改革而失效,但非正规金融为什么会屡禁不止。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没有很好的解释我国非正规金融的产生问题。

    根据诺斯和托马斯的双层制度安排假说,制度安排可分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和次级制度安排。前者一般由政府充当制度供给主体,通过引入法律、法规、政令等手段加以实施。基础性制度安排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滞后性。

    后者是个人或个人团体在获利机会诱导下自发倡导实施的,多表现为私人间的契约安排,具有非正式的特征。在渐进改革进程中。次级制度安排大体上是对现存基础性制度安排的弥补和修正,在某些范畴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导致对基础性制度安排进行根本性的修改。次级制度安排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性制度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作者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我国经济制度转轨过程,因正规金融制度供给滞后于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对制度服务的需求,由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在正规金融制度边际进行非正式制度创新的结果。因此只有从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入手,才能找到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正确把握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

    2 非正规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1 制度环境变迁:非正规金融的产生的制度需求因素

    分析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从逻辑上讲,如果法律上或政治上的某些变化可能会使制度环境发生变迁,并导致利用现存的外部利润机会获利成为可能,那么与制度环境相关的制度安排就会处于非均衡状态,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或在其边界进行制度创新。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制度选择从功能上使得金融实际上成了政府财政的一部分。社会资金大都通过财政手段进行分配,银行的作用只是充当政府的“出纳”,金融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此阶段,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 被普遍禁止;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货币化水平低,人们 在解决其基本生活需要后几乎没有多少货币剩余。因此,虽然我国存在深度的金融抑制,但在这种制度环境下,金融制度的供给与制度需求是相适应的,整个金融制度处于均衡状态,非正规金融根本没有任何的生存空间。

    1979年以后,我国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所有制结构和经济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协调。我国的私营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对经济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在金融资源分配方面,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 有经济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仍是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暇顾及,个私企业从正规金融部门融资变得十分困难。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当正规金融的进人变得更昂贵时,中小企业必然会寻找新的金融服务机会、形成相应的规则和约束并使之合理化,即从非正规金融部门筹集资金。

    其次,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程度也有所改变。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政府利用其在政治、经济资源上的绝对的控制权,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管制。与此相适应的是政府在制度的供给方面长期居于垄断地位,未得到政府允许的任何制度创新都是非法的,以此将其他个人或团体排除在制度创新的空间之外。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将一部分经济资源的控制权从政府手中转移到私人部门,为权利主体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最后,经济运行的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改革开放后,收入的货币化分配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制度下的实物分配,我国居民在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货币。为使其货币资产保值增值,社会居民或组织在运用其货币资产时要兼顾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非正规金融正好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因此,数量巨大的民间资本所有者受利益驱动而成为非正规金融的供给者或中介人,将小规模的短期储蓄集中起来,为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资金供给,促进货币或资本向投资转化,对正规金融产生“挤出”效应。

    2.2 正规金融制度变迁:非正规金 融产生的制度供给因素分析

    虽然在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变迁中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对金融制度服务产生强烈的需求,但在我国,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只是正规金融制度的接受者。我国的正规金融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即它是由政府通过法令等手段进行的,政府在制度选择与制度变革中处于主动地位,是正规金融制度的决定者。由于制度供求主体的地位不同,两者的制度效益分析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对于作为制度接受者的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来说,只要现有的制度安排使得其净效益不是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中最大的一个,就会使其产生对新的制度服务的需求和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以及新制度的潜在供给,即原有的制度安排因供给不能满足需求而处于非均衡状态。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其制度变迁的供给虽然也是建立在制度成本和效益分析的基础之上,但所依据的不是制度的个别净效益,而是制度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由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中存在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差异,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因制度变迁的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制度非均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一点在我国的正规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后,国民收入的大部分以各种金融资产的形式,经过银行完成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原有的“大财政、小银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利用财政手段支持国有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使得国家在金融制度安排和变迁过程中必然要加强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控制,通过国有金融系统对金融活动垄断,从居民储蓄中获得大量的资金剩余,为公有制经济发展筹集所需资金,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采取制度性歧视政策,尽量少地满足其融资需求。由此可见,政府作为金融制度的供给者,由于受到自身偏好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进行金融制度安排时并不一定以国民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必然会导致制度供给结构扭曲。即使政府能够克服以上影响,但由于其有界理性、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建立金融制度安排所需信息的复杂性 ,它仍然不能校正制度安排的供给不足。此外,由于政府缺乏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对变革的金融制度供给采取“摸着石头过河”方式逐步进行的,对正规金融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存在着认识和组织、发明或引进 、菜单选择、启动时间等四重时滞,因此这种强制性的金融制度变迁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的需求 。

    在金融制度变迁中,即使政府放松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控制,金融行业的经营特点也会造成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首先,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正规金融机构逐步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安全性 、流动性和收益性兼顾成为其经营目标。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原则对贷款行为进行规范,信贷标准日趋严格。而民营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比大企业要高得多。正规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群体自然会抑制其贷款冲动。另外,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正规金融部门贷款手续繁杂,不能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频率高、额度小”的资金需求也提高了银行提供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

    由于政府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控制以及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使得我国的银行信贷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据资料显示,在我国整非国有经济部门从国家银行系统中获得的贷款不足银行贷款的 20%,有组织的银行系统中 80%多的信贷都被分配给了国有经济部门。而在直接投融资中,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被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在股票发行中,有限的额度基本都被分配给国有企业,迄今为止,股票市场中,上市的民营企业不足 10%,通过发行股票筹资的比重则更低。

    3 结 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制度环境的变迁不仅生产出对非正规金融有着强烈需求的中小企业,也生产出拥有大量货币剩余的私人部门和允许多样化权利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的制度安排。由于正规金融制度的供给不足,金融制度供求失衡意味着现存制度下的巨大利益空间,因而孕育着巨大的制度变迁收益。为了争取现有制度安排下不能获得的外部利润,他们必然会在现有制度的边际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导致我国非正规金融最终得以产生,发展和壮大。由此可见,我 国的非正规金融具有 内生性 ,因此对非正规金融不能采取简单的取缔态度,必须通过立法途径引导非正规金融合法化,正规化,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的现实,政府更应当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的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金融经济学篇9

摘要: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金融监管以及如何进行金融监管。基于金融创新的现实,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金融创新监管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特征、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创新监管、不完全竞争与金融创新监管。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外部性;信息不对称

1金融创新监管的现实理由

现实中,由金融创新风险所造成的金融系统不稳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金融机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金融创新是使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新型的金融交易已经不在旧监管的框架之内。随着金融创新与证券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有别于传统资产负债的表外业务,有的甚至超过表外业务的一到二倍,成为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重要内容。

(2)对于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的不正常波动,往往是因为有投机力量的操纵,并有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从众心理从旁助阵。当代大量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创造出了大批撼动市场的先进手段。由于大量衍生交易成本低,保值者和套利者在衍生市场用同样的资本可做数倍于现货市场的交易。而且利用衍生证券的杠杆特性,进攻更具数倍威力。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规模运用杠杆能量,不断进攻泰国金融市场,触发泰国金融危机。

(3)对发生金融系统危机可能性的影响。当代金融创新一方面直接加强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间接推动了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为主要表现的金融国际化趋势,致使局部的金融风险极易转化为全局性的金融风险,从而削弱了金融体系抵御局部风险的能力,使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2金融创新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风险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成本又十分巨大,因而,许多经济学家主张政府介入进行监管,以降低有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我们也将得到同样的结果。在经济学界,几乎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存在外部性、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等领域内,仅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是无法保证其资源的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的。

(1)外部性与金融创新监管。

外部性是指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社会成本或利益与私人成本或所得之间存在的偏差,也就是一些经济主体在其生产、消费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附加效应。它反映了个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对其他微观主体非价格方面的影响,即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价格机制发生作用。这种影响对他人来说,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正的效应通常我们称之为正外部性,又叫外部经济,负的效应我们称之为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尽管从理论上如“科斯定理”所说私人会有走到一起协商消除外部效应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搭便车”问题难以避免,各方协商的成本太高,因此,人们偏好以加强管制的办法来消除外部性。金融创新领域的外部性,实质与金融创新的双面性有关。金融创新主体推出一次金融创新措施后,可以增加创新受众的福利,同时会给经济、金融运行乃至金融制度的变革带来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促进金融创新产品的多样化,满足客户需要。②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避险能力。金融创新产品为各种金融机构增加盈利能力和避险能力提供了更大的回旋空间。③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金融市场是金融产品交易的市场,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交易的参与者不断增加,交易量也不断扩大。这样金融市场就日趋成熟,市场的有效性不断增加,从而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这就是金融创新外部经济的表现。至于金融创新外部不经济的表现也是多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产品创新的外部不经济。由于金融创新产品的高度虚拟性和高杠杆性,使得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规模急剧扩大。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利润的驱动下会积极的参与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倘若某家银行因从事金融创新产品交易发生倒闭,由于公众的心理预期,因而可能在同业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它金融机构倒闭。在经济政策方面则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发挥。②金融创新市场的负外部性。衍生金融市场运作的复杂性导致了交易价格的波动性和传染性。由于一些衍生工具的交易本身涉及到多个国家,本质上具有传染性,这样就使得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起了远比衍生工具出现之前复杂的多的债券债务关系,一旦某一市场出现波动,便会迅速传导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甚至使市场交易主体和监管当局猝不及防。③金融创新加大了支付系统的脆弱性。由于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券债务链条,再加上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规模,使得支付清算体系的脆弱性更加严重,一旦支付系统发生故障,那么给金融交易带来的混乱不可想象,从而由此而产生的负外部性将会十分严重。

(2)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创新监管。

信息不对称是指当事人并不了解全部的与交易有关的信息,这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有限理性,也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策略行为或机会主义。特别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知情较多的当事人一方还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以衍生工具为主的金融创新工具市场也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衍生工具的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之间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信息,信息在不同的交易者直接的分布是非对称的,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倾向,即具有信息优势的当事人为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条件,可能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一些扭曲的、虚拟的信息,机会主义将会导致契约风险或契约行为的不确定性。

因而,在做出决策时,必须依靠预测和判断,这也意味着金融市场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包括金融创新产品市场也存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风险。

(3)不完全竞争与金融创新监管。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已经相当高,然而并非不存在不完全竞争。某些交易所的会员与交易规模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可能利用掌握的内部信息为己牟利。个别大户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可能认为的操纵市场,使得衍生工具的交易价格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衍生市场的价格风险。另外,在市场经济中还存在一个垄断与竞争的悖论问题,即竞争是市场发生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然而,在自然的竞争状态下,市场竞争往往最后导致行业的积累和集中,形成垄断。垄断一旦形成,垄断的一方则会在衍生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占据优势,破坏这个市场本身所需要的产品成本——价格结构,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最终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增加,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总而言之,由于金融创新领域市场失灵的种种因素,决定了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实施监管的必要性,从而确保整个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宇.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

金融经济学篇10

经济发展的最适金融结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教授 林毅夫等

CCER中文讨论稿“经济发展中的最适金融结构理论初探”

2006年6月19日

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主要从金融体系单方面考察,忽视了金融发展水平与金融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判断某国的金融结构是否合理、金融体系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不是其与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有什么样的差距,而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实体经济结构是否相适应。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由于其要素秉赋结构和比较优势存在差异,其实体经济中最具有竞争力和资本回报率最高的产业部门的风险特征和企业规模的特性不同,加上不同的金融安排在资金动员、配置和克服不同类型的风险方面各有长短,因此,一个经济体系的最优金融结构内生决定于实体经济的特性。

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发展中经济的金融体系,应该以能够为产品、技术相对成熟,且资金需求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区域性中小银行为核心。另外,各种非正规金融单位也可以通过某些人缘、地缘关系获得当地中小企业及企业家的信息,因此发展中国家也应当允许非正规金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当然,发展中国家也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大企业,因此,大银行和以股票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方式也会存在。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秉赋结构提升,实体经济中企业的规模和产品、技术的风险程度提高,金融体系中能够为大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服务,并分散风险的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的比重也应该随之提高。

宏观

中国储蓄和投资将温和下降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高路易

世界银行工作论文“中国的储蓄-投资差额将如何演化”

2006年6月

与OECD(经合组织)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储蓄率相对较高。但是,中国整体经济中的高储蓄率,以及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相区别的那些特征,则主要是来自企业和政府的高储蓄率。跨国分析表明,即便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差异,中国经济的储蓄和投资也比预想的要高。这说明,中国的高储蓄率是来自于中国所执行的特殊政策。

计量经济结果显示,未来20年,中国的储蓄和投资都只会有一个较为温和的下降。这种情况对经常账户的影响暂不清楚。但是,如果中国致力于进行使需求和增长达到平衡的政策调整,例如减少资本转移、扩大卫生和教育支出,那么,尽管经常账户盈余不会很快变成赤字,储蓄和经常账户盈余都将会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减少。

社会

打破医疗服务的供给垄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朱玲

“构建竞争性县乡医疗服务供给机制”

《管理世界》 2006年第6期

县乡层次医疗市场的垄断性,是造成经济改革以来农村居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现象的原因之一。在政府相对于医疗机构处于绝对强势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的内在激励机制和外在竞争环境能否转变,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江苏农村卫生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逐渐形成了社会办医疗的格局。这打破了医疗服务的供给垄断,也使政府可以将节约的财力投资于公共卫生服务,改变了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的原有关系。案例表明,乡镇卫生院改制使得医疗机构投资渠道增加,催生了一批富于竞争意识的医院管理人才,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人员的激励问题,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改革案例还表明,民营医院与公办保险制度是相容的,这破除了卫生部门办医院是推行合作医疗保险前提的“制度迷信”。

国际

中印经济发展的挑战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华民

“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面对的挑战”

《国际经济评论》 2006年第5-6期

对于中国和印度而言,未来的挑战,在于能否维持一种更加有利于财富创造、增加投资和就业的增长方式。中印摆在第一位的任务都是彻底消除贫困,而不是收入的再分配。政府应当在激励人们创造财富的同时,尽可能地增加社会保障的投入,而不是大规模地推行转移支付政策,其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当是保护产权和消除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