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十篇

时间:2023-03-18 02:41:27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篇1

关键词:金融预测;金融评估;市场

中图分类号:E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50-01

引言

虽然金融市场的价格都是随机,不确定的,但仍然与金融市场中的部分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人们还是会事先采用金融风险预测和评估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破产和违约,投资决策失误的可能性,降低风险,保障有效收益。

一、金融风险的分类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其风险的种类比较多,本文将主要阐述几种常见的形式,一是市场风险,其涵盖了利率和汇率,主要是银行利率和汇率的上调和下降所引起的风险,但由于我国的汇率并没有实现全面的开放,因此对于市场而言,主要来源还是利率风险。二是信用风险,这也是现阶段出现频率较高的风险之一,主要是由于个人或是企业到期偿还不了所贷款的金额,给金融机构所带来的风险。三是流动性风险,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风险的存在意味着资金的不足,从而影响了营运能力。四是管理风险,无论是哪种企业类型,如果在管理上或是对风险的事先控制上存在操作失误等问题都会带来金融风险,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关于金融风险的预测与金融风险评估分析

1.金融风险预测分析

(1)对金融风险识别的认识。对于金融风险的预测最基本的是对风险有所识别,即能收集到造成风险损失的原因,影响因素的类别以及对于哪些具体风险应该事先有所考虑等方面的认识,而相对于类似的市场、信用或是流动等风险,则有具体的预测指标和内容。比如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过往的信用状况,盈利能力,资本,担保物以及行业环境等因素来进行事先的预测,而流动风险则可以通过流动性比例,其中企业一般需要超过百分之百的比例,银行是不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的比例,另外还有贷款比例,超额备付金以及定资金比率等指标来对风险进行预测。

(2)关于金融风险预测方法分析。对于金融风险预测一般方式可以通过一是风险因素识别,比如一项工业投资活动,包括对生产的工艺、原材料,操作条件做大致的了解,掌握风险源。二是关于金融投资项目事件的前后关联性进行预测和分析。三是金融风险调查分析,涉及到财务报表和其他经济数据的分析,但由于任何一种风险预测方式都不能全面的指出风险的类别和程度,而且也不能通过一两次的调查和分析,得出所存在的具体风险,因此要结合风险单位的性质、规模和结合多种方式,对复杂和深层次的风险进行认识和预测。

除此之外应用较多的还有马尔科夫的预测方法,主要作用于对贷款的回收率和商品市场的占有率预测,由此看出它既适用于金融机构,也适用于非金融机构,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运用统计学中的概率原理,发现投资者应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进行不同的投资,分散风险。另外对贷款回收率的预测一是假定预测对象可能存在的状况是不变的,二是假定贷款的条款不变,三是仅仅与前一期的回款情况相关,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起到了帮助投资者有效的规避风险的作用。根据这种分析方式可以发现,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需要科学的分析工具,并加大对金融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2.金融风险评估分析

(1)明确风险评估的指标。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一是确认资产的质量,是否具有一定的资金流动性和能保证生存以及发展的能力,是否存在不良贷款的情况,另外资金有充足的金融机构也并不表达其流动性的水平很高,如果流动性剩余较多反而也会影响到资金的盈利能力,所以要有度的评估。二是收益的合理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收益是否真实合理是判断其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标准,同时其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范,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和具有潜在的支付风险等因素也是衡量风险的指标。三是管理的健全性,在治理结构、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的管理上是否有严格的制度和政策,这也是规避金融风险的有效指标。

除此之外,对于非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指标则需要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其中宏观方面主要考虑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的金融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等内容,而微观体现在金融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利率、汇率等方面,以及包含前文所述关于金融机构的财政状况方面的内容。

(2]关于金融风险评估的方法分析。主要针对金融机构的评估一是的加权评估方法,对可能影响或是引起金融风险的因素进行加权,通过计算对金融机构所存在的风险程度进行判断。比如对于得分低于50分的则为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其存在的风险程度较高,低于20分则被判断成有危险的金融机构,风险程度极高。二是通过特征值来进行评估,一般而言如果盈利能力、不良贷款率或是资产的流动性比例超过了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或是监管局所定下的标准线,都属于存在一定风险的金融机构。同理非金融机构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设立金融风险等级,包括安全,基本安全,警惕以及危险,比如财政风险指标评估就是通过财政债务依存率,国债负担率以及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财政债务依存率大于五十则风险较大,国债负担率超过二十五代表危险,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小于十五危险系数较大。

金融风险篇2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和经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这些挑战有的来自外部的压力,有的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企业的金融风险。文章认为应该正确理解金融风险,认真剖析其产生的原因,选择适当的规避方法。 

 

一、企业金融风险概述 

 

要了解企业金融风险,必须先对金融风险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是区分风险和不确定性两个概念。许多人都把风险等同于不确定性。实际上,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有严格区别的两个概念。对于一个微观经济主体来说,风险是它的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不确定性则是某种预知或控制某种不愉快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从统计学角度看,不确定性是表现为随机事件,它的出现一般具有偶发、突然等特点。而风险通常与收益相伴而生。这一定义下的金融风险具有如下特点和涵义:作为研究对象的风险特指微观风险或个别风险;个别风险的分析主要为面临资产选择的微观投资主体服务;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理性投资者可以在不同的资产选择中对风险和收益做出估计或替代性决断。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有多种分类方法,理论上可分为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这两者在风险主体、形成机理、经济社会影响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宏观金融风险的主体是国家,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公众,而微观金融风险的主体是微观机构。风险承受主体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质及其应对方式。宏观金融风险属于公共风险,无疑地需要政府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微观金融风险属于个体风险,自然要让市场主体来防范和化解。很显然,这里要讨论的企业金融风险属于微观金融风险。企业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种金融风险。 

1、外汇风险 

简单地说,外汇风险是指在不同种类的货币相互兑换或折算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而造成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外汇风险通常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会计风险。以交易风险为例,我认为涉外企业面临最严峻的应该是交易风险。外汇交易风险是指企业或个人在交割、清算对外债务债权时因汇率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常见的外汇风险,存在于应收款项和所有货币负债项目中。实际上,交易风险不仅仅存在于涉外企业中,开办外汇买卖业务的商业银行、工商企业、个人买卖外汇、还有一些表外业务都包含有交易风险。 

2、筹资风险和融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再进行投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 

3、利率风险 

利率常常被看成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或是金融市场的价格。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受到货币当局的严格管制,政策性的利率调整时有发生,这对企业的融资和还贷都造成很大影响。 

 

二、企业金融风险原因 

 

金融风险一般是由经济性原因所致,主要是金融市场基本要素的价格如汇率、利率、证券价格等变动所引起的,风险结果可能为负也可能为正,前者是指市场金融行情发生了于己不利的变动而造成损失,后者则是行情发生了于已有利的变化使风险偏好者得以获利。 

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和难预测性。风险头寸、两种以上的货币兑换、成交与资金清算之间的时间、汇率波动共同构成外汇风险因素。总的来说,外汇波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这造成了外汇的市场波动,第二,是货币发行国的整体经济状况以及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这造成了货币波动的长期运行趋势。 

筹资风险按成因不同,可以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两种。现金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由于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而造成的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的风险。此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理财不当所致,从而表现为现金预算的安排不当或执行不力所造成的支付危机,或是由于资本结构的安排不当所致,以及债务的期限结构不尽合理而引发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等。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可能对企业债务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绝非某一项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还与否问题。同时它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更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净资产总量减少所致。此外,它不是一种暂时性风险,而是一种终极风险,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就将导致企业的破产,而且这种风险如不及时得到控制,将会给企业未来筹资和经营产生影响。 

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财务风险,即公司经营不善、财务状况不佳会使股票价值下跌或无法分得股利,或使公司债券持有人无法收回本利;市场风险,投资股票、期货时,市场行情波动会使持有的股票、期货合约的价格随之变动而造成损失;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会使钱变薄,失去原有的购买力。通胀加剧时对金融性资产的影响最大。但不动产和黄金等的抗通胀性则好得多;利率风险,例如投资债券时,利率上升使债券价值下跌,造成损失。 

企业内部的管理缺陷。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理财技能的低下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所以,公司财务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 

 

三、企业金融风险对策 

 

在我国,由于金融机构还不够完善,企业人士规避外汇风险的意识还比较单薄,因外汇波动而蒙受亏损的事时有发生。实际上,像远期外汇合同、外汇期货合约、期权合同、货币互换等都是规避外汇风险的很好的工具,尤其是货币期权套期保值,是很理想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因为它既能使企业摆脱不利的汇率波动,又能使企业从有利的汇率波动中受益。但遗憾的是,中国金融业还远未建立起这些业务,使企业根本无从寻找规避外汇风险的手段。因此,要规避企业的外汇风险,应该首先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完善金融机构设置,使企业有工具可用,有方法可使。 

在筹资风险中,对于现金性筹资风险,从其产生的根源着手,应侧重资金运用与负债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学安排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于收支性筹资风险,一般而言,应主要从两方面来设计应对措施:一是从财务上优化资本结构;二是进行债务重组。 

在企业内部要加强管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企业的决策部门要建立积极的财务决策机制,这也意味着必须提高企业决策部门对外部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抗风险能力;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必须真实地报告财务信息状况;建立监督机制;灵活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等,以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的金融风险不仅来自企业外部的金融体系,也同样来自企业内部的各方面管理问题。企业管理者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金融风险,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适应外部金融风险,力避内部金融风险。从而更好地抓住商业契机,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雨露:国际金融[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北京投资创业协会[eb/ol]

[3]筹资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eb/ol],中国商业网. 

[4]fandy:企业金融风险控制与财务监控机制探析[eb/ol]

金融风险篇3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后,金融道德风险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开展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国际国内均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道德风险的定义仍然说法不一,为此本文从经济伦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金融道德风险的内涵

道德风险,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是指某些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推行、践履有可能导致不理想效果或负面影响的危险性,也就是说,可能的道德行为在实际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种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既可以指作为行为主体本身的可能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指一种社会措施可能引起的社会可能道德后果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针对于其可能的结果及其潜在的危机或风险而言的。这一界定,显然既包含、也远远超出了其通常的内涵――道德主体进行不道德行为并产生消极社会后果的可能性。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正面临着道德风险的全面挑战。金融道德风险,实质上是道德风险在金融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既有道德风险的一般属性,又有金融领域的特殊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指出,道德风险是指当人们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时变得不太谨慎的行为倾向。另外,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道德风险源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并更多地把事后非对称模型归为道德风险模型,即事情达成后,双方中的一方不得不面对另一方从事自己不期望活动的可能,而这些活动将伤害自己的利益。通过这两个定义可知,金融道德风险具有以下含义:

金融道德风险属于非道德行为给金融活动带来不良影响的可能性。金融道德风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否定性的危害作用,也有肯定性的创造作用,这里主要是研究其危害作用,即:“不太谨慎行为”、“不期望活动”的不良影响,包括这种不良影响的可能性、程度、范围等。

金融道德风险产生于金融活动中。通俗地讲,金融活动是一种以资金融通为主要形式的经济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越来越复杂化,而建立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信任”。因此,“欠债还钱”、“信守契约”、“不悖信任”是金融活动中的基本道德要求。由于金融活动产生于利益的追求,其目的也是“利”,信用只是这种关系的中介,双方履行义务和责任都有一个时间差,使金融活动本身的风险相应地增大。因此,金融道德风险是金融活动的主体间一方由于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不履行债权债务关系和不遵守诚信原则,给其他利益主体带来伤害和损失的可能。这里的利益既是经济利益,又是相关的公共利益,也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更是人们的心理感受。

金融道德风险源于利益主体的道德选择活动。道德选择活动是在面临多种道德上的可能时,特别是面对金融活动中的利益冲突、风险承担者之间的冲突、信息拥有人之间的冲突及社会价值等冲突时,利益主体根据自身的道德价值标准,自觉自愿、自主自发地进行善恶取舍的行为活动。金融道德风险,就是利益主体在金融道德冲突时,不履行自身道德责任而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道德选择的可能性。

金融道德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道德风险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人类作为社会主体和道德主体,常常需要面临种种可进行道德评价行为的不确定性选择,并承担其多种可能性的社会结果,而其不确定性又来源于主体人的内在道德信条、道德能力的变化发展状况与所处宏观、微观伦理环境的外在变化因素之间相作用、相结合的不确定性。我们立足于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金融道德风险时,发现当道德风险还处于风险的不确定性状态时,它会包含着消极、积极和中间状态的多种不同可能性。

金融道德风险是内生性和外生性的统一。从金融企业内部看,道德风险是组织内从业人员的行为偏高道德准则或由于从业人员的行为违背道德客观规律、越轨等行为给组织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属于人为的、内部的、主观的风险,是内生于企业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但是金融道德风险也具外生性,即由金融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道德风险转移而来。国外最早研究道德风险是从保险业开始的,即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投保后,由于投保人对财产的关心爱护程度不如以前,从而产生道德风险,由此将损失转移给保险人。从中国近年的情况看,地方政府机构干扰银行贷款,在改革中搞“假破产、真逃债”;有的企业转移信贷资金,任意更改投资项目,形成信贷风险;证券公司为其关联控股企业进行融资,关联控股企业产生风险不能履约守信归还资金,从而连累证券公司产生流动性风险等等。这些是由外部的道德风险引发金融业的风险。

人是风险的始作俑者。这是道德风险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企业由于外部环境中的某一因素发生了非企业期望的逆向变化所致的损失,属于非企业力量可抗。企业无力改造环境,因而对以全部化解这种外部环境风险,所能做的只能是对外部变化迅速做出反应,适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控制和减少外部环境风险。道德风险则有所不同,首先它的险源潜伏于企业自身;其次,它完全是由内部从业人员或外部相关人员造成的,受当事人主观意志支配;再者,它并非不可抗力,只要制度健全,管理严格,措施到位,化解道德风险是有可能的。

道德风险有较大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人的行为一旦偏离理性的轨道,就预示着风险的来临。行为受动机支配,而动机由需求萌发。越轨行为只不过是个人非分需求的外在表现,非分需求才是道德风险根源所在。动机和需求不同于行为,它们还只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除非转化成行为,否则外人是不易察觉的。此外,即使要满足非分需求,当事人绝不会明目张胆或裸地公开为之,而常常采取一切手段加以伪装和掩饰,进一步增大了隐蔽性。伪装的惯用手法之一就是将越轨行为混迹于当事人的职务行为之中,利用工作之便,借助职务行为作掩护,逃避监视和控制。从这种意义上说,隐蔽性给识别、判断和防范道德风险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正是道德风险的隐蔽性,带来风险积累过程的长期性,这又注定了其爆发的突然性。

道德风险的大小与当事人的职位相关。职位越高,权势越大,引发风险的险级越高。由此推断在企业中法人代表的行为风险是最大的,“一个人可以断送一个企业”,这决非耸人听闻。道德风险与当事人职位相关的原因在于:企业内权力结构如同倒置的金字塔,上大下小。权力是一种以制度为支撑的影响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权力总是由高职位指向低职位,不同职位掌握、控制和调动的资源量不同,不同层次的人员影响面不同。另外,从权力所受监督的情况来看,职位越高,受到的监督越少。从理论上讲,每一个职位都受到来自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监督和制约,而实际上来自下级的监督往往难以到位,来自左右的监督也很脆弱,剩下的只是上级监督。一般来说,受约束和监督越少,越轨行为越容易发生,引发风险的概率也就越高。

道德风险不可向企业外部转移。有些风险可以在付出一定代价的情况下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如投保行为。然而道德风险尚未被列入承保对象。主要原因是至今他们既未找到度量道德风险的方法,也没有找到控制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道德风险一直是困扰承保人的难题之一,因而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只能靠自己来防范和化解。

金融道德风险的分类

金融道德风险的分类,由于分类的标准不一,因而类型多样。有的按照金融行业的结构分为:保险道德风险、证券道德风险、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而且按此分类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较多。有的根据风险形成的主体不同,将道德风险分为外部、内部道德风险两类。内部道德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内部或从业人员所造成的道德风险;而由于外部环境或人员道德缺失所造成的道德风险称为外部道德风险。有的从形成风险的动机来分类,分为恶意性道德风险和无意性道德风险等等。道德,是每个社会、每种活动的一致的、共同的观念、习惯、规范和原则等。虽然每个活动、社会有其特殊性,但作为道德准则、道德底线是最基本的要求,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因此金融道德风险的分类主要应按道德标准的内容进行分类:

规范性道德风险。是指某些道德原则和规范在金融领域的推行超越或严重滞后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或团体的实际情况,有可能导致道德价值观的扭曲和失灵。在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

失约风险:即在金融活动中,道德主体违背合同、契约,不能守信、承诺、尽责的风险。如不能按时归还债务、利息、基金等。

失真风险:即在金融活动中,道德主体思想不诚实,披露的信息不真实,弄虚作假,欺骗他人的风险。如在银行业中的虚增存款,在证券市场中的虚假报告等信息。

失公风险:即在金融活动中,违背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不一视同仁,没有透明度而形成的风险。如暗箱操作、内部人控制、关系/关联贷款等情况。

失职风险:即在金融活动中,违背忠诚事业、尽职尽责的原则,工作不够努力,或不作为、无效作为而形成的风险。如贷款调查、审查的失职风险、证券发行中的审查不力造成风险等。

社会性道德风险。是指一定社会所采取的行为措施有可能对社会道德状况和水平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对整体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也包括对金融领域直接的冲击和危害,而且每一项行为措施都同时具有两个方面的影响。这里的行为措施最主要的是国家的金融政策、改革举措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道德风险,而且涉及面广泛,影响十分深远。目前在中国主要有:

体制引发型。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新旧制度的转换,必然带来道德观念、规范的适度调整,即道德“应随社会而变迁,随时代为新旧”(陈独秀《答淮山逸民》)。这种新旧道德的碰撞和冲突,尤其是转轨初期,人们有一个较长的认识期、适应期和实践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偏轨行为,加上新旧制度自身就存在的风险诱因,这些多重多层诱因,对社会道德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由各级政府统一配置资源,经济主体没有诚信意识,因此培育市场诚信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渡期中,因市场诚信制度不健全必然引发道德风险。

政策引发型。国家在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的过程中,虽然经过了反复研究,斟酌权衡,但也难免产生一些弊端,因为没有万能的制度,更何况中国的某些决策者们的伦理思维决策意识不强。如国家承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甚至连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也由央行拾账,然后对不良资产采取专业化公司经营的方式,合理合法地把金融道德风险的责任外部化,转嫁给政府、央行和社会全体居民,使人们认识到不良资产总是由国家负责的,金融风险总有主管机关来化解的,金融危机机构总归是有出路的,导致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对不良资产的责任意识淡化,从而使“他人”、“后人”模仿效法,势必产生更大、更多的金融道德风险。

腐败引发型。即道德腐败引发道德风险,包括腐败在道德上的表现和道德领域里的腐败。一是腐败分子在从事腐败活动中必然产生道德上的腐败,表现在具体行动中则是醉心于个人的物质享乐,经不起金钱、美色、权力的诱惑,理想信念丧失,道德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或蜕化,一心向往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生活,意志衰颓,精神缺失。大凡金融案件都源于或必然地同道德腐败相关。二是道德领域里的腐败,常常表现为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道德受到困扼或阻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横行一时,社会的道德状况表现出严重的滑坡、衰颓和堕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失理,即腐败主体失去理智和理性,不管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故意、刻意地违法违规,给社会造成道德风险;二是失节,即腐败主体失去做人的礼节、气节,进行索、拿、卡、要等直接寻租;三是失控,即由于制度的空白或缺失,导致道德主体失控;四是失心,即由于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滑坡,使人们对美好的道德愿景失去信心,从以市场信心为支撑的中国股市发展现状中可见一斑。这可以根据经济学假定所有人均为“经济人”的假设中寻得答案。因为经济人天生具有自利的本性。由于现实社会的固有缺陷,任何国家的理、法、制度都不可能是无懈可击,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陷阱,对人的求利最大化的行为约束软化,使得人的求利欲望膨胀,求利本能出轨,就会通过败德行为获得自身最大化利益。

共谋引发型。在社会生活中,各层面、各类型的社会群体,即围绕某种共同利益以直接或间接的交往方式联系起来的人群,不仅存在着某种共同利益的追求,也存在着群体成员自身利益的寻求,还存在着各群体之间差异性的利益追寻。而什么样的、何种程度上的群体利益才是恰当的,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群体与成员之间,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此,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不同群体乃至各群体成员恐怕都会有不同的主张及其行为,从而孕育着群体性道德风险。这种风险所涉及、所围绕的社会主体在规模数量上的增加和结构关系上的复杂化,使得群体中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更为多样、道德风险性也更高,所造成的影响更广泛。根据发生风险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共谋引发型道德风险分为:一是多个自然人共谋,即两个以上的自然人为了谋取共同利益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如内外勾结合伙骗取银行贷款,一物多重抵押贷款等。二是单个经济共谋,即为了某个组织群体的利益,内部的人员在群体认同、群体本位思想观念指导下,以维护群体短期利益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如在不良资产划转中集体作假,年终虚增存款和利润等。三是利益相关者共谋,即金融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为了共同利益的追求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如金融企业联合起来制定收费政策时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金融企业与会计事务所、评级机构等合谋弄虚作假,搞假报表,假信用等级以骗取投资者信任等。

个体性道德风险。是指个体成员在道德表达上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使社会道德蒙受一定的风险。在现实社会中,利已与利他呈现出或矛盾或一致,复杂而变化的不同状况,而有着不同社会生活际遇的不同个体势必发展出互不相同的利已、利他观念及其言行表现,这就带来了极大的个体性道德风险。如个体利已思想的意识和表征程度就有多种:利己是否不惜损人、是否不破坏社会法制等等,而这些不同层面的利己观念在不同社会个体行为上的表征是不确定的,在同一社会个体行动上的表征也是不固定的,这显然都延伸出个体性道德风险。从金融实践来看,金融活动存在多种类型和多层次的债权债务关系,从经济学上讲,其实质上是委托――关系。委托方即债权人,有储蓄者、投保者、贷款者、证券持有者等;方即债务人,如银行、证券发行者、保险者、经纪者等。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债权人(委托人)和债务人(人)的角色是重叠的、相对的。如银行相对于储蓄者而言,是债务人;相对于企业客户而言,既是企业贷款的债权人,又是企业存款的债务人。无论是什么关系,债权人、债务人都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的目的,都可能是金融道德风险的制造者和承担者。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利益问题是伦理学的核心命题,是道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目的,也是社会主体的本能欲望和需要的反映。欲望是人类行为的逻辑起点,人类行为皆由欲望引起。为此,个体性道德风险的分类,我们从人的主要欲望和需要来分析:

物质利益生成性风险。物质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生活需求的基本要素,生存欲、物质欲使人追求拥有生命、拥有生活资料、拥有金钱,这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一旦威胁到人的起码的物质利益和生存条件,这时的道德准则就会变成一张废纸,苍白无力,势必带来根本性、巨大性的道德风险。如企业破产后员工下岗分流,生活费用没有着落时;欠债太多无力偿还时等。这种风险的特点是唯利性、不确定性和单一性,危害也是局部的、直接的、经济的。

金融风险篇4

信用活动与货币运动的紧密结合形成金融范畴

在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将众多分散的市场主体联结在一起,货币如血液般在它们之间流动。信用活动与货币运动日益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经济的核心部门—一金融业。

在物物交换的自然经济时代,交换双方面对面地“交割”物品。经济中可能会出现交换的等价商品,也可能出现实物借贷现象,但货币和信用皆处于萌芽阶段。

在商品经济时代,由于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介入商品交换过程,使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和“卖”两个过程,交换双方变成为买者和卖者。在货币仅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职能的时候,物品以及买卖过程的信息对于买者是透明的,卖者通过货币的媒介转变为买者。货币的运动仅仅是为了“媒介”商品的运动。

在货币不仅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还要执行贮藏职能和支付职能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当买卖的链条一经中断,卖以后没有随之以买,货币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而发挥贮藏职能,因而逐渐出现了贮藏金银、银行存款和储蓄等形式。另一方面,赊买赊卖现象引起了货币的借贷,在偿还赊买款项时,货币成为补换的一个独立环节,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货币发挥起支付手段的职能,从而产生了信用货币。银行存款、储蓄及信用贷币等新的交易工具使得货币运动与信用活动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随着市场经济关系的确立,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影响着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部门构成和地区构成。货币运动与信用活动日益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的结果,形成了金融这一新的范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日益成为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核心,信用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愈显重要。

金融过程的时空分离导致信用关系的脆弱性

金融的基本表现形式是金融中介或经纪机构通过信用关系将资金提供者和资金需求者联结在一起。金融机构的介入以及信用的作用,使金融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了分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资金提供者难以获得资金需求者的完全、确定的信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资金需求者的情况不断发生变化;由于相关法律监管不严或道德约束不力,资金需求者可能提供虚假信息,或干脆不履行归还资金的义务;资金提供者对于相关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以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有限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资金提供者提供的资金不能获利,甚至部分或全部不能收回。因而,金融过程的这种分离使信用关系变得脆弱。

金融过程在时间上的分离,使交易者之间充斥着时间上的变数。经济金融活动的阶段性和周期性都与时间有关。商品交易市场上存在买与卖的分离;信贷市场上存在存款与取款、贷款与收回以及借款与偿还等环节在时间上的分离;股票市场上存在筹资与项目投资和买股与卖股的时间分离。时间因素对衍生金融市场的影响更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金融经济活动各环节在时间上的分离是形成不确定性的基础。

金融过程在空间上的分离,同样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金融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不断扩展使金融过程的空间分离更为明显。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分离提供了便利。空间分离不等于空间的隔绝,而是金融过程不同环节在中间上的分布和紧密的联系。一旦这种联系变动甚或中断,就可能严重影响各地的金融过程,同时这种影响还能相互传递和扩散。因此,信用关系在空间上的广泛联结和日益延伸,也在不断地增加其自身的脆弱性。

信用的脆弱性是现代金融风险生成的重要根源

金融风险是金融领域客观存在的风险,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由于某一金融决策失误所导致资产或收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主要源于金融领域市场主体所获取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由于信用的脆弱性,使得现代金融风险的生成更趋复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日益成为各国经济的核心,并且通过金融的融合使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金融创新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联系全球市场的金融工具,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这种金融大融合与大创新无疑会加速全球资本的流动,优化全球资源的配置,但同时也给各国的金融监管造成了新的困难,对各国的金融货币政策产生冲击。并且,进一步增加了各种交易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大了金融风险。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的脆弱性日益成为金融风险生成的重要根源,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信用是联系国民经济运行的网络,这个网络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环节相互依存,共谋发展,但这个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结点即使是偶然的破坏都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因此受到牵连而陷入信用混乱之中。

二是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一方面,为了争夺存款客户,银行通常提高存款利率;为了吸引贷款客户,增加市场信用份额,银行通常的做法是降低贷款利率。存贷利差的缩小,在其他条件既定时,银行业盈利水平下降,经营风险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金融机构不得不越来越重视发展高风险业务,以图得到较高收益。这种“趋利性”使得金融机构放弃稳健经营的原则。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和创新趋势,使许多信誉较高的大公司转向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银行要么牺牲贷款的市场份额,要么被迫转向信誉较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从而使其资产质量下降,经营风险加大。

金融风险篇5

【关键词】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 风险防控

金融风险,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所有参与金融活动的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狭义的金融风险指的是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讨论传统金融风险防控时,更多偏向狭义的金融风险,一般指的是整个金融市场、行业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而个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风险鲜少受到关注。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行业,小微客户的受重视度被提高,它的风险覆盖范围更广。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传统金融风险及其防控浅析

(一)金融风险

根据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将风险大致归类为以下几种类型:

信用风险;多发生在银行的贷款业务或证券行业中债券发行业务中。贷款人(或企业)或债券发行人(或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但由于后期偿债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偿还借款,最终导致个人或企业信用破产。在中国银行业中,因为历史原因,许多企业有相当高的资产负债率,而一旦企业发生信用危机,将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一国的通货膨胀或紧缩会影响该国的汇率,而一国利率与通货膨胀正相关,因此利率通常与汇率会相互影响。在银行业中,利率的变动会使得商业银行实际收益与预期的收益不符,汇率则直接影响到外汇储备的增值或贬值。而利率和汇率的相互影响关系则会导致风险的可控性更弱。

产品风险;近年来,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进一步扩大化,其中某些产品的设计可能存在不合理性,一旦这些产品进入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可能会对金融机构造成负面影响。

道德风险;金融从业人员素质不齐,在开展业务时,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利用不对称信息或内部权限进行违规操作,导致客户或金融机构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金融风险防控

进行有效率的金融监管;当前国内对于银行、证券、保险都有专门的监管委员会,国家也专门立法来营造公平、稳定的金融环境。但是,由于金融监管的成本高,并在监管过程中本身也存在道德风险,因此金融监管的效率也受到影响。对于金融与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监管当局应对此制定严格的处置方案。对于经营状况不佳的金融机构提出整改或退市的要求,同时对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的金融行为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利用货币、财政政策调节金融市场;通常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用来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这一目标却存在着争议。但多重目标论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些政策难以避免地对有价证券的利率、一国的汇率造成影响。金融机构也应顺应这些政策变化,制定相应的调节政策。

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风险;金融创新发展至今已几十年,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常态,包括开发各式各样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形式、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等。不可否认,创新性的交易方式、债权债务工具,组合式的产品形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本文所讨论的互联网金融,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金融创新。它的兴起虽是由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所推动,而非为规避风险而产生,但它在减少不对称信息、扩大银行负债业务、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等方面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浅析

(一)安全意识与专业素养缺乏带来的风险

在金融行业中,“帕累托定律”也被认为是银行经营的重要依据。财富分布不均,而银行的核心即为资金流通与管理,这也就意味着在银行服务对象中,20%的人占有了80%的资金。剩下80%作为小微客户等弱势群体虽然在金融服务对象中占据大部分数量,但其需求被满足的优先级并不高。而互联网金融为这部分客户群体提供了新的渠道,但也正因如此,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低门槛”吸引了众多潜在客户,而这部分人中不乏对网络安全、金融规律等知识了解有限,易被“低门槛、高回报”所吸引。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其中不乏浑水摸鱼、乘机敛财者,利用客户牟利心理,对其进行网络金融诈骗。

(二)网络安全风险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行业管理及技术上都存在众多的漏洞。较之以前网络病毒层出不穷,近十年内,网络环境有所提升。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普及,网购、移动支付等已逐渐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安全再次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支付方式的改变也对网络环境和支付平台的安全系数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发生技术问题或安全漏洞,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资金安全。

(三)客户信用风险

客户信用风险这一点在传统金融行业同样存在,但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不良客户”的范围显然更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信用”这个词在金融上意义逐渐被人们熟知。以往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都对债务人的贷款或发行债券的申请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包括资金使用目的、偿债能力、背景调查等。忽略其中的违规操作不提,一般这些债务人都是评估后认为有能力偿还债务的人,即便如此,因无法收回贷款而造成的银行坏账仍时有发生。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对于债务人的要求更低,虽然对于大多数客户,金融机构所给出的信用额度一般不高,但是这部分人基数大,易导致信用破产,从而对相关金融机构带来负面影响。

(四)法律体系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国家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这一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难免出现盲点或更新不及时。互联网金融中出现无“法”可依的案例并不少见,而且执法过程中也可能会面临新的道德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

(一)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及服务提供商设立严格的准入门槛,并对其运营进行归口管理

现阶段许多从事互联网金融的机构的管理并不明确,与线下金融机构不同,线下金融机构有具体的运营点,业务开展一般直接在机构内进行,客户来源大多情况下集中在机构所在地,因此可以由当地监管部门直接进行管理。而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线上进行,金融机构地点、客户来源都没有限制,由当地监管部门管理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针对于这种情况,金融监管委员会需要专门设立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以便进行归口管理。

(二)通过网络实名对线上资金流向进行监督

目前,互联网线上与线下的信息对接并未达到尽善尽美,仍在存在不少的网络账户无法追踪到具体的个人或组织,再加上网上虚假信息泛滥,易导致资金具体流向不明,因此在网络实名制这一点上还需大力推动,尤其是在涉及资金流动的网络账户,必须确认账户所有人的身份信息,使所有资金流向都有踪可循。

(三)加强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

在现今国内城市中扫码支付、二维码支付、近场支付等移动支付形式已经较为普及,支付宝、微信支付、PayPal、Apple Pay等支付app的应用对于支付环境的安全性要求极高。在互联网领域,不仅限于互联网金融中,个人信息的泄露极为严重,也给银行储户带来隐患。因此,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仍需不断加强,如防火墙、安全检测插件、病毒库等应持续更新,以防技术漏洞的产生。

(四)推动产品和技术创新

创新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在互联网金融这一创新行业中,业务、产品、技术的创新不仅仅能扩大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效率,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渠道。在电子商务兴起之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建设为客户线上支付资金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从而推动了电商的大力发展;而P2P平台的搭建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机构的压力、转移了风险。

(五)立法部门需加快并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法律的建设

一个行业的政策法规建设必须跟上该行业发展的进程,而互联网金融行业新的业务、产品、服务类型层出不穷,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使得金融活动能蛴行蚪行,在发生纠纷之时,需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四、结语

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较,互联网金融在业务提供和服务的效率、信息公开度上有较大的提升,并由于网络作为信息披露与获取的一种方便、快捷的渠道,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规避金融业务操作员的道德风险。但是互联网金融本身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资金流通,是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有机结合,它所承受的风险不止是两个行业各自风险的算术加总,还有行业融合中衍生的新的风险类型。这些风险并非一成不变的,相较已趋于稳定的传统金融业务和产品,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相应地,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也必须跟进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宋广盛.当前我国主要的金融风险与控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9.

[2]张涛甫.当下中国网络风险问题归因[J].人民论坛,2016.

金融风险篇6

关键词:金融安全;金融周期;金融风险管理

一、引言

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金融安全与稳定始终是各国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对推动社会优化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要想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对金融风险本质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金融运行特征具有明确、全面的了解,直面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从而探寻风险管理优化对策,促进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有效提高。因此,基于金融安全视角,进行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金融风险、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概述

(一)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financialrisk)是金融所具有的天然属性,是伴随金融活动产生与发展,客观存在的风险,包括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投资风险、金融信用风险、金融制度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通常情况下,金融风险所具有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关联性、传染性、高杠杆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融风险的高危害性[1]。一旦产生金融风险,小到影响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为金融企业经济损失,大到对金融机构的生产与发展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产生影响,引发大规模性金融危机与政治危机。因此控制风险,实现金融风险的科学管控至关重要。金融主体在进行金融业务拓展、金融市场开发、金融产品创新等过程中,为降低金融风险的产生,减小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需保证金融主体本身具备风险管理能力,通过金融风险管理获取金融利润,促进金融企业稳定与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据金融风险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包括风险消除、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利用等),进行金融风险管理。例如,据ISDA(InternationalSwapsandDerivativesAssociation,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不完全统计显示,世界500强企业在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百分之九十四以上应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金融风险管控,实现金融风险的规避、转移、消除与利用;发达国家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企业已经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金融风险的管控[2]。

(二)金融周期

当金融风险不能由金融机构进行自身化解时或经济基本层面产生相对较大的振动时,金融风险的可控性减弱,影响力增强,从而易产生金融危机,需从国家治理层面出发,通过注资、贷款、援助等方式方法进行控制,稳定金融系统,实现金融体系的有效回归。而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经验证明,金融风险的形成存在一定周期性特征,而金融危机周期的产生具有较强的重复性。上世纪八十年代,Bernanke等人在对“货币与证券的中性论”进行研究中发现,金融经济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受一定因素的影响与冲击,金融体系存在周期性变化与持续性的波动。与此同时,经济学家Fisher在《Thedebt-deflationtheoryofgreatdepressions》(《大萧条债务紧缩理论》)中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明确指出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常导致位于经济繁荣时期的经济部门出现“过度负债”问题;导致位于经济萧条时期的金融机构出现“债务清算”、“市场困境抛售”等现象,从而形成“信贷周期”。相对于因企业破坏式创新周期问题形成的经济周期而言,金融周期的形成与金融市场环境、金融条件与金融资产价格存在密切关联性,股市的大幅度波动、房地产价格的变动以及不良信贷的增长等是金融周期产生的主要因素。BIS(BusinessInformationSystem,国际清算银行)以房地产价格、信贷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信贷缺口为指标进行金融周期估测,发现金融周期的波长通常在8~30年左右,金融周期带来的波动通常高于经济周期,并作用于经济周期[3]。因此,在进行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研究中需对金融周期具有明确的了解与掌握,注重金融周期的科学探索。

三、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与社会供求关系的改变,并对金融体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金融混业态势的形成”“资本市场结构的分化”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力的增强”。基于此,金融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是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股票波动幅度的加大、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动、不良贷款的日渐增加以及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升,是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出现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1.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相对于发展国家而言,金融组织市场的完善性与优化性有待提升,金融风险管理与监督体系尚不健全;2.部分金融机构在现代化建设与管理中,对金融风险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对金融风险风险管理功能理解存在不足,从而在业务拓展与产品创新过程中,无法应用风险进行风险管控;3.诚信机制缺乏与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促进金融扩张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金融风险的放大,提升金融脆弱性[4]。

四、基于金融安全视角下,金融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应促进加强金融安全与稳定,加强金融风险管控力度,实现标本兼治。基于此,联系金融风险、金融周期以及金融管理相关概述,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关键在于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实现金融体系发展与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协调。对此,可采用如下措施进行实现。

(一)加强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金融机构风险情况的好坏。因此,金融机构应注重自身内部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化,通过内部控制进行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规避、消除、转移或利用,获取更高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对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内涵与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与掌握,树立风险防范与管控意识。其次,紧跟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治理结构的革新,提升自身应变能力,完善金融风险监督机制。此前,依托制度与规则,提升金融风险监督与管理的规范性、法治性、权威性,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责任,提升工作人员在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完善监督管控体系,提升监管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风险监督部门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体,其管理质量与能力的提升,对金融安全与稳定存在直接影响。要想实现金融风险监督部门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树立先进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即加强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周期等相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中提取优质理论与思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从而以理论指导风险管理行为,提升风险管理水平。2.注重行政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即以国家与中央思想、政策、要求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注重监督管理团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实现思想、政策、要求的落实与满足。3.促进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即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升金融风险信息收集与利用能力,明确风险形成原因,做好风险预防与处理工作。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弥补自身不足,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三)加强科学、可行诚信评估与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

诚信评估机制与信息披露机制的科学构建是应对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手段。例如,基于诚信评估机制,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对贷款企业信用程度进行科学评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贷服务,避免不良贷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与此同时,根据信息披露机制,能够对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资产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为贷款审核、企业退入市提供信息依据。

(四)促进政府行政部门金融安全维护作用的充分发挥

政府作为经济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在金融安全维护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需通过促进政府行政部门金融安全维护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应注重地方领导层工作人员金融工作能力的强化,保证其对金融专业知识、金融市场发展规律、金融监督管理手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准确、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促进金融资源与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业务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连接。另一方面,明确认知当前金融形势,从中央层面进行制度化、专业化建设,形成由中央到地方到企业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格局。

五、结论

总而言之,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体系所具备的基本属性,是金融市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重视的关键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为避免金融危机的周期产生,在金融业务拓展与产品创新过程中,应对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具有充分的认知与了解,并从金融安全视角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策略,构建科学、超前、切实可行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与水平,促进金融市场稳定与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婷.金融安全视角下的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商论,2018(23):33-34〗.

[2]梁枫.金融安全视角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8(07):39-43+110.

金融风险篇7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金融行业为了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大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创新,无论是从业务上、市场上、制度上还是手段上,都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但是,随着金融业务的进一步纵深发展,以及金融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金融行业又面临了新的金融风险。如何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以及如何对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和规避,成了金融行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金融创新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金融创新是指在当前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各金融主体对阻碍金融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通过建立新的机制,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新的经济利润。金融创新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到金融制度、金融管理手段和金融市场,小到金融业务的融资方法和融资工具,只要是在具体的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阻碍性因素,金融主体就会对相关环节进行改革,从而实现对阻碍性因素的规避和消除。金融创新在广义上包括金融工具、机构、市场和制度,在狭义上仅指金融工具。

(二)金融创新的原因分析

金融主体对金融行业进行创新性变革,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政策和行业规定方面的原因,所以,在对金融创新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下面,本文主要从防范风险、行业竞争、新技术应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金融行业进行创新的原因。

1.规避风险。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产生,让全世界的金融行业都感受到了金融风险的巨大危害,所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无论是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还是对具体的金融行业,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面对金融环境的日益严峻,金融行业的专家学者也都加强了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到目前为止,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工程也达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该工程在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方面的主要作用是,可以通过衍生工具进行相关业务上的操作,由于该衍生金融工具融合了大量的统计学、工程学、计算机、物理等多学科内容,所以在该金融工具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能以其科学性抵抗金融风险的危害,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规避风险的效果。

2.减少行业竞争。随着国家金融环境的日益改善,现代的金融行业在发展和运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金融行业的主体主要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较而言,银行面临的压力更大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借助计算机或通讯技术的优势来降低交易成本,银行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不得不对金融工具进行创新。金融行业的竞争压力,不仅仅来自于行业之间,还存在于金融行业的内部,就狭义上的金融创新即金融工具的创新而言,它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积极应对新的业务领域的竞争。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服务对象,所以就积极地对传统领域之外的新领域进行业务拓展,这就从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传统业务的主体地位,所以,对传统业务进行金融工具上的创新,与银行和传统业务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息息相关。

3.新技术的推动作用。金融行业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对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机等技术的加入,能降低很多的交易成本,从而能使金融行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随着现代社会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行业在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时所需要的费用也进一步降低,这就促使金融主体在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它创造出的衍生金融工具来规避金融风险。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业务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国家政策、经济法规或是国际上金融市场不稳定等因素会对金融业务造成一定程度的利润损失,对这种利润损失存在的可能性预测就是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因为只要是进行金融活动,就会涉及多个领域的多种信贷活动,而随着世界经济风云的不稳定以及资金流动性大等因素,在进行具体的金融业务操作时,难免会出现资金运营上的困难,而这种困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必然会对金融主体造成运营上的风险。

为了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金融主体必须对金融行业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金融风险的环节进行辨识和预测,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金融工具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或分散,从而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就是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对金融业务进行中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范和规避,以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和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1.金融风险管理推动了金融创新的进步。在当今社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资金在世界上的流动也越来越快。金融主体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融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产生。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金融实体会进行积极的金融风险管理。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金融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由于金融风险会对金融工具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免疫力”,所以,加紧金融创新即对金融工具的变革就很有其必要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有了金融风险管理对金融工具的需求,才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2.金融创新促成了新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与金融活动的进行密不可分,所以,金融风险管理尽管能从很大程度上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对它进行清除。金融创新虽然能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散或是转移,但是也不能从整体上对它进行清除。金融创新在广义上包含着金融制度、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管理制度,这些因素都属于较高的制度层面的内容,所以,金融创新不可能对其进行根本的变革,只能是将这几个因素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将风险进行转移,所以,金融风险在整体上并未减少。

由于金融行业在进行创新时加入了对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所以,基于当期计算机技术存在的漏洞和计算机系统的不健全,金融创新在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利用的同时,也将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隐患带进了金融市场。由于金融行业涉及较多的资金和金融交易,所以计算机技术下的金融犯罪会对金融主体甚至整个金融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金融机构而言,金融创新的内容诸如金融制度、金融市场、管理制度这几方面,大都是已经定型的金融模式,要对其进行创新,就会从很大程度上动摇这些已有的制度。另外这些制度对传统的金融业务存在很大的垄断性,改变这些制度,也就是对传统的金融业务进行变革,这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会产生很大的经营风险。

三、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基于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的矛盾关系,在进行具体的金融业务操作时,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二者的关系,也必须正确面对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风险,不能将对金融风险的规避全都依赖于金融创新,也不能因为金融创新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就对金融创新因噎废食。

金融创新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和转移了金融风险,对金融机构而言,保证了其较长一段时间内对金融风险的规避。另外,由于金融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金融风险,所以在不能对它进行根部清除的情况下,金融创新也不失为一个缓解的措施。

(二)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为了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必须综合分析金融业务运行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下面,本文就从国际合作、金融监管这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加强国际上的合作。随着世界一体化的逐步发展,金融行业所涉及的业务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日渐复杂的金融环境下,一个国家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产生会很快地波及全世界的金融业。所以,为了更好地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各国之间通过签订相关的协议和规定,在对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约束的前提下,实现对其他国家金融行业的有效监督。

2.加强金融监管。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运行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这种监管不仅是制度和法律上的,还必须包括对金融业务运行的各个环节的监管。对金融行业来说,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建立的各项金融方面的制度,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管理力度,扩大监管的范围。只有加强国家和行业内部的双重监管,才能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及时有效预测。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进一把发展,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还将遇到更多的金融风险。能否对这些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和规避,与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密切相关。随着各国学者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加深,届时,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将更加系统化也更具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杨涛.所有金融危机背后都有金融创新影子[N].上海证券报,2007(09).

金融风险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应用方式

0引言

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与全球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我国带来了许多的助力,但同时也面临了更多风险,给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带了了极大的危机与挑战,需要我国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与解决。在实践与尝试的过程中,对于金融风险管理中金融工程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极佳,因为它在预估与规避风险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一些先进管理方法与措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思路。所以,为了促使我国金融行业有更好的发展并取得长足的进步,就需要更好地应用金融工程这一在不断实践中被认可的金融管理的方式。

1金融风险管理以及金融工程相关概述

1.1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在经济产品的成本与利益中做出相应的选择,而且按照所需进行相应的解决措施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指实现在最小成本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进行经济的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求企业与工作者必须要熟知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以便于分析哪一类产品对金融风险的出现的影响性最大,而且还能在风险发生后,根据以往的经验与自身知识的储备来帮助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还可以对不同风险起到评估的作用。而且它还能对风险进行掌控,规避与减少风险的出现,从而使得企业所受到的损失能够降低。所以企业在金融风险的防范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熟知每一类的金融产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以便于在风险出现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与此同时,金融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就是防范与规避各类风险的出现,所以需要企业对相应金融行业的规则与策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与创新。

1.2金融工程

金融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工程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金融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金融工程所发挥的作用,因为它能为进行经济活动提出一系列的对策与措施,对降低金融风险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工程自身就具有强大的知识基础与理论保障,因此要很好的运用金融工程,就要求企业与工作人员充分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理论,才能很好地运用金融工程解决实际出现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所拥有的理论与方法能够被利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其在金融与经济行业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1提高工作效率

金融产业与金融机构正常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与运行离不开合理的组织模式,而且金融工程自身就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所以在组织模式的运用下,能够促使金融活动有效合理地进行与开展。相关风险管理需要对现行体系及情况深入了解,以便于在今后金融工作中能够从容面对与解决各式各样金融的风险,进而使得相关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保证自身对金融风险的了解与实时操作无误,还应该不断完善与充实自己,促使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实现稳健发展。

2.2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是金融工程作为工具应用的最初目的,而且在此方面对金融工程的应用也彰显了其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对于股票,证券等方面的应用。在金融工程的帮助与指导下,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同时,投资者在使用金融工具时,可以对各式各样的金融产品进行不同的选择与组合,以获得更多机会去实现与创造自身价值。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组合也将分散金融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所以,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金融工程工具的功能特性来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运用。比如,在诸多金融产品中应用与受众最广泛的套利,能够起到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发生概率的作用,并通过有效掌控市场走向与趋势,从而使的金融市场稳健地发展。但目前对金融工程的运用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大都就是没有全方面考虑到该产品对市场的影响。所以,目前要吸取先前的教训,根据现行的金融形势,金融企业需要加强对金融产品自身综合性能的改善与提升,在增加风险承受能力的同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进而提高金融市场自身的运行效率,促使金融行业能够稳健的发展。

2.3规避系统性风险

每个金融企业都应该加大对金融风险方面的管理力度,因为倘若风险爆发的话,企业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而且就算补救得当,还是挽回不了已造成的损失。一旦对金融风险管理不到位或没有落实到实处,将伴随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并会波及到整个中国的金融市场,严重的话还会对全球的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近几年在国内外的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企业需要对已有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适当性的改革与创新,并且寻找能够解决系统性风险的对策与方案,促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能够降低。在不断发现与探索中,利用风险分散这一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非系统性风险发生,但是证券类产品却不能得到很好的作用。目前我国对于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还没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金融工程相关理论基础不断探索防范、降低、甚至是化解系统性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3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局限性

3.1依赖历史数据

如今的金融工程虽然理论知识与战略方案颇多,但在进行相关的工作时,还是要以之前的历史数据作为参考与依据,还要从历史数据出发,结合目前的经济状况,找到适合解决金融风险的相关对策与方案。所以具体方面的数据的获得还是需要借鉴先前的历史数据。倘若历史数据出较大的纰漏与错误,对于现在许多金融活动的正常运行与开展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但历史数据不是万能了,其中有许多的已早不适合当前社会与金融行业发展状况。例如刚上市不太久的股票与证券有关的资产,受当时的市场影响,会产生诸多变故。所以,前人的经验与真理不总是对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下,无论什么事物的发展都要突破前人设定的舒服圈,金融企业作为当代还在成长的企业,不能过于依赖历史数据,而是应寻其他新路径,为其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3.2不重视小概率事件

在金融风险中,一个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而且事后的补救措施一旦没有到位的话,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很多企业在多数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对小概率事引起重视而且相应的防范与补救不到位,反而是一次次地忽视了小概率事件对金融致命性打击的潜在危害。所以,一旦金融风险发生,即使是小概率事件,也只能是后悔莫及。金融危机与证券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而这些危机的出现都是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物所引发的大规模危机。所以,细节决定成败,更何况是能使金融行业市场爆发危机的火星,所以在金融工程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并注重每一个细节及每一个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可以引发具有更大,更有危害性事件的发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用金融工程时,要把小概率事件列入工作行列并且落实到实际活动中去,才能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3.3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

由上文可知,我国还没有找到能够大部分解决系统性风险有效的补救措施与方法,即便是金融工程也只能是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对于发生系统性风险后的解决并没有太大作用。系统性的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是无法比拟的,股票,证券的危机就是很好的印证,其主要表现就在于价格,在它的不定期的变化下会使得股票证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情况严重的话,还会使得企业与个人破产,这样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而且这种风险一旦爆发,就会波及到其他地区与国家的金融行业,所以在日常金融活动时,要降低它发生的概率。所以,尽管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可以对系统性风险能够起到一定防范作用,同时也需要探索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得在金融爆发系统性危险时,能够在有效的措施下从容应对。

4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4.1投资风险方面

股票是投资商品中风险比较大的,而且在股票进入中国国门后,瞬间引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炒股”的热潮。股民注册数量连年增加,但真正在股票市场获得巨大收益的中小股民并不多,只有极少部分人看准了股票市场走向趋势并获得相应收益。这充分说明了股票市场风险巨大。所以,投资者与企业需要审时度势,来扩大自己的投资范围,例如在国外建立金融机构,不仅促使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于我国的金融风险起到了一定的分散作用,一旦金融风险出现时,可以使得其危害大幅度地降低。全球范围看,这种通过建立海外企业或金融机构来分散风险的做法与当地国家的政策和支持力度高度相关,当地支持则风险发生的危害就小,不支持或反对则风险发生的危害就大。所以,我国与世界各国要鼓励企业与个人在国外创建企业,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时的影响。比如从国际股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允许转化成当地金融产品,来使股票的风险降低,从而保障投资者的正常收益。当金融投资风险降低时,会明显提高金融投资的参与度,使金融市场更加稳健的发展,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4.2数量风险方面

数量风险是金融主体必须面对的,不定性是这一风险最为主要的表现,很难进行规避与防范。数量风险的发生往往是诸多方面共同导致的,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市场需求。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产品的生产往往会很不稳定,生产太少与生产过剩时有发生,这些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供给情况。与此同时,金融风险管理对于数量风险没有充分与合理的防范措施,自身存在很多的缺漏,导致了一旦数量风险爆发后,难以形成有效的对策来应对与补救。这是数量风险对我国金融行业造成负面影响一再发生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到我国整个金融行业的正常发展。当前,金融工程对此开展了大量实践。例如,商品期权的引入,有效降低了数量风险。其操作简单,费用较少,可控风险等特点有效解决了数量风险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众多投资者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其他金融产品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最大程度的降低数量风险的发生,进而金融市场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4.3价格风险方面

价格是影响经济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且金融工程的很多理论都与之相关,因此对于价格风险的掌控尤为重要。比如股票与利率的价格变化,在投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价格风险是多方面的,与市场需求,经济变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导致价格风险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针对价格风险这一特征,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与策略来进行规避与防范。同时需要根据商品彼此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与改革,进而有效控制价格风险。在实际的操作中,金融工程对于不同金融产品的价格风险有着不同的策略与做法,这样可以形成更好的价格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避免了价格风险出现手足无措的尴尬处境。又因为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作为金融行业工作者,就需要要有充分的防范意识与有足够的防范措施。与此同时,金融风险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与企业有足够的耐心并加大对其投入力度。我国的金融工程的应用才刚开始不久,所以每一个金融企业都要学会对金融工具的运用,做好对自己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才能为自身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群众。

5结语

价格是影响经济的最重要的因素,金融工程对于价格风险的控制尤为重要。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是全方面的,涉及范围极为广泛的,它可以有效的为目前的金融企业提出大部分与金融息息相关的措施并能够及时合理得到解决。虽然它应用的极为广泛,但并不意味着就是万能的,因为它自身本就存在许多的缺陷与不足,很难完美解决一切与之相关的问题,所以在运用它进行防范于处理金融风险时,要充分考虑到它自身的不足与缺漏,在大量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修正,加强对其应用的了解与分析,使之更好的为我国金融行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植开屏.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6):55-56.

金融风险篇9

论文摘要:法国兴业银行的案例表明,由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金融风险具有爆发突然、破坏性强、监管难度大的特点。为防范此类风险,需要强化金融行业制度建设。增强金融企业的自身实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继十多年前巴林银行倒闭以后,又一家百年老店——法国兴业银行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考验,同样是一个交易人员的个人行为,同样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惹的祸,竟如此惊人地相似,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和风险的思考。当下,我国股指推出在即,如何防范由衍生金融工具给金融企业带来的风险,维持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正成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

一、事件回顾:法兴银行重演巴林银行的历史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二、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其收益是由其他金融工具的收益衍生而来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货币、债券、股票等的交易过程中衍生和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其主要形式有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最初目的是为了使者保值、获利,减少风险。但从一开始,它就显示了两面性,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积累和放大了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和金融企业因此处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1 价格波动大。衍生金融工具既然是从基础商品中“衍生”出来的,其价格要受基础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即它的价格是基础产品价格变动的函数。合理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防范基础金融产品的风险,减少甚至消除其不确定性。由于在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决定中有许多预期因索,其价格波动更为敏感,波幅也比基础金融产品大,所以加大了风险系数。

2 具有杠杆作用。衍生工具的交易多采用保证金方式,参与者只须运用少量的资金(甚至不需要资金)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由于绝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作为基础,所以极易产生信用风险,若某一交易方违约,可能会引发整个的履约风险。此外,保证金的杠杆作用把市场风险成倍地放大,从而微小的基础价格变动也会掀起轩然大波。

3 产品灵活复杂。开发衍生产品的金融工程师把基础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进行各种分解、组合.创造出来的衍生金融工具往往复杂难懂,新产品层出不穷,有时会超出现有的准则和法规规范的范围,造成法律地位不明确,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法律风险大。这给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许多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2 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1.5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破产的前1个月前,还被新加坡委员会授予“最具透明度的企业”。

3 原因复杂,不易监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也有层疏于监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充分等微观因素,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像法兴银行这个创建于拿破仑时代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可谓不严.但凯维埃尔还是获得了非法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近一年才被发现。这警示我们.再严密的规章制度,再安全的电脑软件,都可能存在漏洞。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市场繁荣之际,应警惕因盈利而放松正常监管。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

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我们不应因噎废食,而应积极地控制和规避这些风险。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从宏观上应因势利导。通过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从微观上则应加强内部控制,防患于未然,趋利避害.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归结起来,防范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主要方式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控制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一)强化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一直是作为表外业务予以披露的.这容易掩盖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大风险的破坏性。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衍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和披露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我国2007年实施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吸取了历史上金融事件的经验,按国际趋同的原则.提出了对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标准,规定: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产和金融负债;当一个企业实现了合约中载明的各种收益的权力,权力已经过期或者企业放弃或丢掉了构成的合约的控制权.或者与这项金融负债有关的主要责任已转移另一方时,就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上取消这项负债。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上,规定了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原则进行计量,按市场的波动情况及时在账面上反映出被保值项目金额所作的变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因金融资产转移获得了新金融资产或承担了新金融负债的,应当在转移日按公允价值确认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包括看涨期、看跌期、担保负债、远期、互换等),并将该金融资产扣除金融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

(二)增强金融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影响较大的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其颁布的巴塞尔协议经历近30年的演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使银行的风险资产与资本相匹配,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引人风险评估体系中,实现了从合规导向的监管思路到风险导向的监管思路的过渡。我们国家要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在金融监管方面更加重视把监管目标与提高商业银行的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在诱导银行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有效地实现监管目标;在强化金融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约束。

2004年公布的最新《巴塞尔协议》。引入了三大支柱,改进资本充足性的计算框架、发展监管评价程序和强化约束。以便更有效地防范风险。新协议要求的资本充足水平充分反映银行所面临的实际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风险等。新协议仍要求8%的最低资本比率,但大幅度修改了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纳入资本比率的计算范围。新协议强调了操作风险,将操作风险界定为“因为内部流程,和系统的不足或者失误,以及外部事件冲击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还提供了从简单到高级的一系列风险衡量方法.以更加合理地确定与一定资本额对应的风险资产额,真正将资本与风险挂起钩来。在监管方式的改变上,协议要求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将从原来单一的最低充足水平转向银行内部的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状况,即由静态合规性监管向动态审慎性监管转变。过去主要监管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及各类资产负债比率是否符合量化标准;现在.监管的重点是银行是否制定了科学的风险战略,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建立了能够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各种风险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充足的资本抵御银行面临的风险。

我国银监会要借鉴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监控,使各银行以及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约束。首先,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强化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要求。其次,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第三,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制定综合配套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三)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对金融企业内部人员监督约束

从已有的案例来看,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交易人员的风险,但归根结底,风险主要来源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和失灵。在国家从宏观层面完善企业准则和增强金融企业实力的同时,企业内部也应完善控制制度.消除企业内部的个别风险。

金融风险篇10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

随着金融活动的迅猛发展,完善金融创新的冲击力很大,对于金融监管法律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也可以相互限制的能力。在当今社会金融危险也是十分危急的,降低当今金融风险也是十分必要的。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创新就是我国面临世界金融市场的冲击与挑战、我国金融发展必须要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因此,为了完善金融创新体制,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也应该逐步的进行完善。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相互限制,相互对立

所有的金融创新活动无非都是源于四种因素的需要:环境变化、技术变化、规避风险方法和逃避管制方式。很多金融机构为了提高金融率,推出新的管理制度、操作方式、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双向平衡达到统一效果,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进行最合理最适当的配置统筹,达到最佳的效果。金融创新既可以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也可以不断地对现存的金融秩序、金融监管的制度造成冲击,同时也可以为金融体系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甚至破坏了金融安全的制度,达到金融的大力发展。

1.金融创新适当的改变了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制度。

由于金融创新的涌现,使得银行产业以及非银行产业但属于金融类的产业,货币资产,金融资产等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也使得许多金融机构的原有结构,领域,工具等产生着许多不相符,必须进行重新的调整,重新整合,使得金融创新不会影响金融产业的发展。当然,作为最必要的一项就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制度必须保持同步,这也是一个重要挑战。

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也是相辅相成的事情,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形成,也从而增加了金融监管的力度。

金融创新可以将诸多的金融风进行重新拆分在组合进行包装,然而这样经过组合过的风险就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测,难以解决。这样使得金融监管更加难以控制,使得金融业务更加复杂,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控制货币量与信贷量,从而使得货币政策执行的更加有难度。一旦金融风险被触发,金融体系会面临着危机,甚至会崩溃。

3.金融创新可以导致金融监管主体的重叠和缺位并存。

现在在分页监管业务中,在分业监管过程中,机构监管是普遍采用的,实行业务的审批制度。这样,当不同的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不断重叠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并且成功实施就需要多个部门不断地商量,协调,进行整体的调配,才可顺利的完成业务。与此同时,有的新金融业务处于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边缘,成为重叠性的业务,如储蓄保险是一种既包括储蓄功能又包括保险功能的业务品种,对于这些金融创新,既有可能导致监管重复,又有可能出现监管缺位。

二、金融监管制度对于金融创新的限制

金融监管制度是金融局为了保证金融行业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经济稳定发展而制定出来的。金融监管制度就是规范业务流程,业务经营等相关工作。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就需要我们做到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也包括金融创新、控制相关的金融价格等等做法,当然这种限制方法也直接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金融业的竞争力得不到正常的鼓励支持,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等等。

金融创新与监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制约,促进相互的发展。如果可以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促进金融产业的飞速发展,将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大幸事。可以适度的金融监管的调控下进行金融创新,也可以通过金融创新促进金融监管制度的稳固发展。在推出新的金融创新的同时,就会金融监管体系的一些旧制度,旧观念,形成新的金融监管制度,从而推动金融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创新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监管的方式

首先要实现金融监管方式的转变,将机构监管转变为金融监管。因为金融机构的功能更加多样全能化,所以以传统的以机构作为监管对象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的发展需要,应当以功能作为基础来进行强化监管。

2. 监管的标准应当更适时现今的发展需要,从资本监管向风险监管进行转变。

传统的监管对象主要是针对信贷风险而制定的,通常是以资本的充足率作为评判标准。但金融创新的到来,使金融机构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当今社会对于金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必可少的环节,例如个人的信用风险、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金融业的利率风险等等,这种可能产生的风险的全面管理,目前看来,俨然已经成为我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监管制度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个趋势也是必然走向,控制不了的。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在从前,金融监管往往只是注重网编监管,而忽略了内部监管制度,对于当今社会,各国甚至是国际监管制度都面临着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问题,我们的监管制度不应该仅仅投放于外部,也应该转移一部分重心到内部控制上,只有将自己国内的金融问题,金融危机妥善解决了,才不会导致金融体系脆弱,甚至瓦解。才可以保证金融体系健全,金融发展迅速。

三、目前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我一定要学会适当的降低金融风险,那么最必要的就是应该先了解一下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发展现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层层深入,目前金融风险已经大面积的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造成了破坏性的毁灭工作,成为了最严重的社会风险。然而现在金融资本已经全面渗透了我国市场经济,而且具有比较高的经营集中化的特点,所以金融成为市场经济中影响资源配置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这个原因了。如果金融风险的集中程度某一天达到一个峰值的时候,就会引发金融危机,扰乱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这也是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体制尚不健全,于是就搭理的强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这些因素就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协调性我们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介绍我国的金融风险现状:第一,目前我国的金融效率正在不断的下降。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刚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就是我国的银行业发展相对也比较落后,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加入,势必会抢占本土银行的业务,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更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事情。第二,我国银行业信贷质量水平十分低。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不良资产率又偏高,这也恰恰造成了我国金融风险的不断产生的原因。

四、如何解决目前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首先就是要强大我国的金融企业,银行企业,盘活我们的资金,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积结构,加快银行体制改革,对于银行信贷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对于业务进行重组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还有就是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制定明确的金融法律法规,对于金融产业有着明确的规定,并进行统一的管理。让每一个金融业的人士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这样就不会有杂乱的事情出现,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金融风险。最后,就是政府的政策一定要严格的落实,不应该敷衍了事,应该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约束每一个人。

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金融风险,金融风险随着时间的累积还可能会升级成为金融危机,从而成为危害社会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所以,如何在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抑制或克服金融风险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了金融业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是预防发生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安全性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对于持有相关金融产品所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第二,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并且相关的金融部门能够根据风险的特点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防范;第三,完善金融监管部门的能力和职能,确保顺利实现金融创新。

完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核心内容。监管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监管思路和模式,针对金融创新的安全性及盈利性等,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及处理金融风险的能力。其次,金融监管应多具有更广泛的针对性,例如银行部门必须注重表外业务的变化,对资产证券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等。最后,监管当局务必时刻把能力建设放在首位来抓,只有监管能力的提升,才能使自身的监管能力、金融业务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

总之,对于我国现在金融管理是一门必修课,而完善金融创新,降低金融风险就是必修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正规化国家的政策,出台专门的法律,对于金融产业进行严格的把控,为我国的经济大繁荣添加保证。

参考文献:

[1] 安德鲁・贝利,吴婕. 危机后的英国金融监管改革[J]. 中国金融. 2010(18)

[2] 黄福宁,闻岳春. 资本市场系统风险:预警模型及其应用[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09)

[3] 张杨.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启示[J]. 金融经济. 2010(08)

[4] 汤柳. 欧盟金融监管一体化的演变与发展――兼评危机后欧盟监管改革[J]. 上海金融.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