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十篇

时间:2023-03-17 15:03:33

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篇1

    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是“伦敦《金融时报》工商业普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的简称。由英国最著名的报纸-《金融时报》编制和公布,用以反映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行情变动。该指数分三种:一是由30种股票组成的价格指数;二是由100种股票组成的价格指数;三是由500种股票组成的价格指数。通常所讲的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指的是第一种,即由30种有代表性的工商业股票组成并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出来的价格指数。该指数以1935年7月1日为基期日,以该日股价指数为100点,以后各期股价与其比较,所得数值即为各期指数,该指数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重要股价指数之一。

金融时报篇2

困境一:新媒体发展迅猛,报业面临转型

在美国,报纸平面纸质的读者群都在缓慢地下降,过去10年,读者群下降近2%,报纸印刷总量每年下降2%,但通过互联网阅读报纸电子版的读者增加了20%―30%,主要是18至24岁的年轻人。{2}在传统报业普遍受到新媒体挑战的情况下,纽约时报公司旗下报纸的发行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截至2006年9月底,纽约时报平日版发行量是100万份左右,周末版发行量是160万份左右,这两个发行数字均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3.5%。{3}这种下降趋势同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和世界媒体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受众可以更多、更方便地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与传播的载体适度分离,载体的使用将完全服务和服从于内容。纽约时报作为老牌传统媒体,其承担功能和所处地位正发生着变化,如何尽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成为其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困境二:金融危机导致报纸和网站广告情况不济

至2008年9月,纽约时报公司广告营收创52 周新低,该公司旗下报纸8月份广告营收大幅下降,当月营收较上年同期下降了 4.省略)访问量激增。由于公司没能预测这部分流量,因此无法提前销售广告,但广告中间商能帮助报纸网站更好地管理和销售广告。

危机与困境的并存,使得纽约时报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逐步对报纸的采编、出版和发行进行相应的变革,走出了一条数字化改革的发展策略。

策略一:报网互动

传统媒体一直是网络新闻的主要内容供应商,报网融合,或者说是多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报业转型的必由之路。纽约时报公司总裁小苏兹贝格强调,纽约时报向受众出售的并不是报纸,而是新闻、信息和知识,它长期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行中的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而是微软和时代华纳,纽约时报要做“内容供应者”领袖。纽约时报创办100多年来,用高质量的新闻创出了品牌,被认为是“每天设置美国议程的报纸”,成为被美国报界公认的“公正、庄重、真实”的代表。

纽约时报公司一直将数字化作为一项未来发展战略,从1996年开始经营网络,纽约时报网点击率一直居美国报纸网站之首,多次被评为“全美最佳报纸网络版”。调查显示,该报45%的网上新闻受众中会定期访问报纸网站,94%的报纸网站浏览者都会点击新闻标题阅读新闻全文。纽约时报还积极与其他网站合作,将主报新闻打包出售,它目前是谷歌网站最大的内容提供商之一。

为促进报网互动,纽约时报公司做了许多探索――推出了纽约时报数字化报纸,让远在其他国家的订户得以在网络上下载甚至打印与实际报纸相同的版本,使之可以与纽约读者同时阅读到当天完全版的纽约时报;以纽约时报上的内容为基础,为3-12年级的学生编写课外学习资料、设计课程和休闲娱乐,使其内容融入家庭日常生活,此举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欢迎。公司在促进报网互动上的另一成功经验是,让广告客户在印刷版和网络版上享有同样的宣传推广机会,凡在报纸上登广告的客户,在网上登广告就可以享受折扣。

1999年,纽约时报网站遇到挫折,公司认识到不能用办印刷媒体的思维来办新媒体,于是对网站的组织结构、财务和产品进行改革,将网络版的运作与印刷版完全分开,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纽约时报将报纸和网站编采队伍合二为一,要求所有记者既要给报纸供稿,又要会做视频报道、及时上网消息,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共享。

策略二:分众传播

日本学者伊藤优一认为,由于新传播科技聚焦于多样化的专业信息,大众社会逐渐演变为“区隔社会”,因此阅听大众日渐因意识形态、价值、品位与生活风格的不同而分化。{5}媒体是反映社会的载体之一,现在的世界追求的是经济的一体化和多元文化的并存,个性差异日益明显,所以分众传播也愈加重要。为应对新的传媒技术和市场竞争压力,以报业为主的媒体,仅有一种产品远远不够,必须以内容整合多种载体,才能使报纸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广告资源、印刷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纽约时报以前的读者主要集中在纽约市及其周边地区,2002年在全国扩建20个彩印点后,打造成了全国性报纸。为了迎合各种读者群,他们在内容上增加体育、科学、娱乐、艺术、休闲、美食、时尚、家与家居等专版,聘任行业著名专家撰写文章,增加知名度和可信度。周末版是纽约时报的独特风景,周末版版面数量和零售价格都是平时版的2-3倍,但发行量比平时版高出约50万份,广告额也高出一倍。周末版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辟各种专版,创造了不少知名品牌,例如,纽约时报的“书评”被美国出版社和书迷们称为“圣经”,某书一经推介,其销量就会成倍大增。

纽约时报公司将在全国扩展地区性报纸作为公司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用11亿美元并购了新英格兰报业集团,之后又收购了地区性报业集团,这些地方报纸都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如新英格兰集团的波士顿环球报是马萨诸塞州最重要的报纸,该报的体育报道在全美都很有影响。国际先驱论坛报是纽约时报公司的一份重要子报,总部设在巴黎,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仅亚洲地区的发行就近10万份。为占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2003年纽约时报公司买下了华盛顿邮报所有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另一半股份,成为该报的独资拥有者。此举被认为是纽约时报加强在全球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在它的国际战略中,纽约时报在法国世界报上设有法文版,从2002年开始向墨西哥和拉美一些报纸提供西班牙文版。

策略三:紧扣主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纽约时报集团的主业依然是报业。2007年纽约时报公司总收入32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报业经营所得。虽然国际上一些大型媒体集团热衷于向多领域拓展业务,如报业集团经营房地产、旅游业等,但纽约时报一直认为这会分散报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些业务所经营的对象、技术手段和运作平台是完全不同、相互分割的,人员和机构也很难协调,在管理上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不利于报业集团的长远发展。纽约时报公司早在2001年就将与报纸主业关系不大的期刊公司出售,并在2007年又将旗下的包含9个电视台的广电集团出售,以整合资源,全力办好报纸。纽约时报公司目前的经营都与主业密切相关,如合资一家造纸厂和5家体育公司,入股报刊亭和出版社。

公司总裁为纽约时报提出的长期战略是:在每一个市场上都做成新闻、广告的领军者。纽约时报的广告由过去仅依赖纽约百货公司扩张到全美各领域,广告总收入的82%来自计算机、金融、航空等行业,其新闻品牌地位目前无人撼动。该报还对广告资源进行整合,为网络广告商提供套餐服务,使网络广告可在集团各网站上。

150多年的发展,纽约时报既经历过风光,同样也经历过低谷。但它在每一次危机到来时都能够审时度势,探索变革之路,成功实现转型。有人为陷入困境中的纽约时报公司开出了“药方”:纽约时报拥有大量产业,可以变卖旗下的纽约时报大楼、出售旗下的报纸和棒球队、裁员,但最主要的还是实行数字化战略转型。{6}面对双重困境夹击下的纽约时报公司将如何度过危机,尤其是纽约时报这份百年老报将如何度过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冷冬天”,我们将拭目以待。

注释:

{1}Henry Blodget, Cash Crunch At New York Times (NYT): $400 Million Due In May, Silicon Ally Insider, 2008.11.8.

{2}黄保才:《美国传统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媒体俱乐部(media club)网站,2006年11月。

{3}引自郑敏著,《〈纽约时报〉的新媒体之路》,《中国记者》,2007年8月。

{4}引自《网络时代,〈纽约时报〉如何转型》,中华新闻报,2008年9月10日。

{5}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P421。

金融时报篇3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财务报告;信息披露

[作者简介]杨国胜,黎明职业大学讲师,高级经济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s)06―0031―05

衍生金融工具派生于传统金融工具,是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趋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式的一种新兴金融工具。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和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其具有契约性和未来性、杠杆性、高风险性和价值变动性等特点,使得传统会计理论无法对其作合理科学的解释并对其准确计量和充分披露。为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必须改变衍生金融工具现有的披露模式,以达到企业相关会计信息进行充分披露的目的。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实现原则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以表内货币性指标为主要信息的报告模式。这样,以合同或契约形式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因其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的标准,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形态,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而不加重视。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不同的时期,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关注未来信息。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大为扩大,对会计信息质量(比如相关性和可靠性、可比性和一致性等)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财务报告暴露出很多的局限性,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亟待改革

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说明为报告主体,主要提供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很高的风险性和运用的复杂性,因此,及时准确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十分重要。但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由于会计确认原则及会计计量原则的局限性,衍生金融工具不能作为正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而只能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这种处理方式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资产负债关系的影响,不符合充分揭示原则的要求,使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由于投资公司拥有的大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这实际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金融合约的价值往往高于保证金价值的数倍,这种高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任何投资者进行决策时都不能不考虑的重要信息。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充分揭示,将会隐藏巨大的风险,从而误导投资者,使之作出错误的决策。鉴于此,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报告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探析

(一)财务报告模式目前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来源

目前,财务报告仍是人们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詹金斯委员会报告”中所指的,“没有证据表明由于用户认为信息不相关或其他原因而放弃财务报表的分析”,“没有用户建议财务报表应当予以淘汰并由组织财务信息的基本不同的手段来取代”…。但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充分揭示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和怀疑。因此,必须在基本肯定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进。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模式提出挑战

衍生金融工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它对现代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现行传统的会计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国际会计界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首先是争取将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项目的范畴纳入到表内予以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和表述财务报告的概念结构》中,对可列为财务报表要素的项目的确认标准作过如下表述:(1)与拟被确认的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业;(2)拟被确认的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这个确认标准突破了传统会计确认标准的约束,放弃了以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为标准的确认原则,而强调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标准的确认原则。这一修订使衍生金融工具成为报表要素,在表内进行反映成为可能。不过,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且仍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会计确认原则的修订仅能使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纳入表内,而不能使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都能在表内列示。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FASll9和IAS32的颁布,基本上使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在财务报表内披露得以实现。FASB也不再局限于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披露。1998年6月,FASB和IASC先后发表了第133号准则“衍生工具和避险活动会计”及“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而被会计界誉为是对金融工具会计甚至可以说是对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重大突破。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衍生金融工具代表了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权利(rights)或义务(obli-gations),因而应当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报告。(2)公允价值(Fair Value)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可能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3)只有这样的资产或负债项目(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才应当在财务报表中报告。(4)计划列为避险项目所应提供的专门会计处理仅限于合格的项目。

按照FASB的观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6号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基本特征证明,把衍生金融工具列为资产或负债是有充分根据的。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无非是处于有利或不利两种情况下。在有利条件下,衍生金融工具的结算能导致收入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这是可能的经济利益,FASB认为这“令人信服地说明此种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资产”。同样,在不利条件下结算衍生金融工具,需要支付现金、或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即承担未来牺牲资产的责任,这又足以说

明此项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负债。FASB认为,确认此种资产或负债能使财务报表更为完善,并包括更多的信息。不过,这些衍生金融商品不像股票、债券、借款等传统的金融商品,它们开始发生时常常只反映一种相互承诺的交换,而很少甚至没有转移有形的补偿物。

由此可见,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取得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偿付未来经济损失的义务,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而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若用公允价值原则又能顺利地解决它们的计量问题。因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能够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鉴于当前诸多条件尚不具备,采用混合属性模式,即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大多数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这种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原则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不仅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而且弥补了传统财务报表中单一计量原则的缺陷。应该说,这种计量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是恰当的,它使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在财务报表上进行可靠的计量和真实的反映。但是,它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会计界正寻求更为理想的解决方法,以反映更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

(四)有待寻求一种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良策

会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必须满足充分揭示的原则,这是提高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基本条件。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得里克森认为,企业会计报表的充分揭示原则应包括三项揭示标准:(1)揭示的适当性,指会计报表至少要揭示不致令决策者产生误解的信息;(2)揭示的公正性,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不偏袒于任何一个报表阅读者和使用者;(3)揭示的充分性,指在报表中要尽量包括所有与决策相关的重要信息。充分揭示原则应把上面的三项标准结合起来考虑,恰当运用。也就是说,如果衍生金融工具被忽略或遗漏,将引起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误解或误导其决策,则该项信息应予以揭示。例如,根据IASC第48号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对第一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论其是否确认,企业都必须披露关于每一类金融工具的范围及性质的信息、利息风险的信息、信用风险的信息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是比较充分的,必然会促进财务报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具有价值并满足相关性的要求。

三、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体系影响的思考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极其活跃的新的金融形式,必然会导致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发生巨大的变革。

(一)对财务报表要素构成的影响

修订后的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放弃了以“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为标准的确认原则,强调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标准的确认原则,从而使衍生金融工具有可能成为财务报表要素的成员之一。IASC第32号准则中已经提出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权益性工具等几个新概念,必然会使传统的财务报表要素构成发生变革。因此,对传统财务报表要素构成将产生一定影响,应做如下改进:

1 完善现有会计报表格式。为充分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有利报表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需求,在传统资产负债表基础上,设计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类的资产负债表,以便报表使用者直接获得关于金融性的如下信息:(1)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和合约期限结构;(2)进行敏感性分析。披露市场波动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可能变化等。

2 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对已在企业运作的衍生金融工具,根据其风险的集中程度,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较为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称、发生日期、实际成本、现行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交易条件、合同条款,损益金额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等内容。

3 报表附注要披露资产负债表日风险集中信息。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的要求,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息有:(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其形成原因;(2)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3)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信息:(4)市场风险信息等。

(二)对财务报表的结构和编制方法的影响

打破传统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的定义仅限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限制,而将之扩展到正在发生和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得以纳入财务报表,作为表内正式项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融入财务报表体系,应在修改、补充表内项目,对其进行表内揭示的同时,还应对企业编报的报表种类加以补充,增加专门披露有关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运用情况的辅助报表,应对已经纳入表内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五辑《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应包括财务报表主报、财务报表注释、辅助信息报表、财务报告的其他方法等四个组成部分。

1 财务报表主表。这是报表的核心组成部分。表内披露内容应包括:(1)符合金融资产或负债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合同或名义上的金额,在合约买卖双方分别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2)缴纳保证金的金额和支付的期权费的金额,确认为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3)上述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在报告日的公允价值。

2 财务报表注释。进一步披露每一份合约的金额。表外揭示的合约金额是对表内列报的必要补充,同时还应说明表内确认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3 辅助信息。应披露以下内容:

(1)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及性质。如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并进一步披露其所属的小类,如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

(2)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目的。对在报告日所持有的每一项衍生金融工具应详细说明持有目的,分别揭示是出于套期保值还是出于投机目的。

(3)相关风险及风险管理政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伴随着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相关信息予以披露。并对避险的净投资项目的性质及用于避险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等风险管理政策以予说明。

(4)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相关信息。打破传统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的定义仅限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限制,而将之扩展到正在发生和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得以纳入财务报表,作为表内正式项目反映。

(5)市场价格预测信息。对于企业在报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揭示其市场价格在未来的可能变化。

(6)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对于报告日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应揭示其在未来可能引起现金流量波动的风险。

4 财务报告的其他方法及其说明。如反映不符合当前会计政策要求的重要信息、附加说明等。

(三)对财务报表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信息的影响

评价网络财务报告的信息作用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会计报告的时间因素,即会计期间结束后多长时间内会计报告通过网络传递给使用者;二是会计报告的电子形式因素,即会计报告通过网络以何种形式展现在使用者面前。实施衍生金融工具网络财务报告最先考虑的是时间因素,而不是会计报告形式因素,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幅度相当大,因而如何在第一时间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信息就更显重要。

在我国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试点时,要求将会计报告放置于公司指定地点,并告知相关股东可以前去查询和阅读。从1993年6月份起,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指定报刊上公布会计报告。实地查询和报纸公开会计报告的方式都需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一段很长时间内才能将会计信息传达至使用者,所以无法满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时效性的极高要求。因此,借助网络技术,采取网络财务报告才能彻底解决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时效性要求的问题。

为能及时向使用者传送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企业整体定期财务报告的披露时效性。当企业整体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缩短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就提高了。这种方法无需考虑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可能发生巨大变动的独有特性,从而不单独采取提高衍生工具会计信息及时性的措施。本世纪以来,各大会计监管机构陆续采取了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的措施,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缩短定期报告的披露时间。美国证监会SEC在2002年9月了“缩短定期报告编报日期和通过互联网报告”的规则,要求在三年时间内将年度报告的披露期限缩短至60天,季度报告披露期限缩短至35天。我国目前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公布上年度会计报表,必须在季度结束后2个月内公布上季度会计报表。

二是推行业绩快报制度。业绩快报制度是指会计期间结束后,在正式的定期报告披露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披露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会计数据和经营指标的一种制度。日本不缩短定期报告披露期限,而是采用业绩快报形式。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中小企业板块推行业绩快报制度,并逐渐推广到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

通过网络报告会计信息,将对财务报表及时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同时有助会计信息的整体时效性和相关性的提高。但受现阶段会计技术条件的限制,企业仍然无法缩短披露会计报告的日期,随着会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定期报告的披露期限将可以进一步缩短。

金融时报篇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活动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持续增强,逐步成为推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的重要力量之一,伴随而来的金融危机、金融欺诈犯罪和金融机构破产等所引起的社会动荡也日益增多,这给各国政府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既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又最大限度地防止和遏制金融投机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随着国际间金融博弈与信息科学联系的不断加深和相互作用,为克服金融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金融情报理论研究及其应用作为情报科学新的重要分支,也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此外,金融研究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科技情报研究的内容来看,科技情报研究涵盖了多项信息和数据,其中金融情报研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情报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当前科技情报研究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科技情报研究必然要围绕着金融情报做文章。由此可见,金融研究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金融研究关系到科技情报研究的整体效果

由于金融情报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情报研究的整体效果,关系到科技情报研究的质量。为此,只有认清金融情报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努力做好金融情报研究工作,才能为科技情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保证科技情报研究能够在实效性上得到提高。

3.金融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实际开展来看,金融研究是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考虑到金融情报研究占有重要比重,只有认识到金融研究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金融研究,才能满足科技情报研究工作需要。

二、当前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情报研究的现状

从当前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来看,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效果不理想,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经过对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情报研究的了解,其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与合法性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受传统情报观及其意识的影响,国内不少金融界人士甚至主管金融工作的领导同志,对情报概念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排斥,导致了对金融情报的法律地位和功能作用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理解。正是由于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与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金融情报研究工作难以取得积极效果。

2.现有金融情报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其功能作用存在局限性

由于我国决策层对金融情报功能作用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片面性,目前国内初步建立起来的金融情报监测服务体系,仅主要针对反洗钱和反恐等少数几个特殊领域,其中反洗钱的金融情报运行与监管机制尚不完善。金融情报服务体系建设效果不明显,对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支持不是十分到位,制约了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

3.金融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严重滞后

据笔者了解,至今我国对金融情报新兴学科尚无开展一定规模、有组织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国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也没有安排相应的立项和资金资助。金融情报研究和其他学科研究一样,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如果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滞后,必然影响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整体开展。

4.国内从事金融情报研究与应用的专门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从事金融情报研究与应用工作的高层人员基本上来自近年回国的海外学者,或者是由研究金融工程、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的人士转行过来,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金融情报服务业务发展的需要。所以,努力构建金融情报研究人才体系,培养专业的金融情报研究人才,是保证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金融情报研究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科技情报研究中积极开展金融情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效开展金融情报研究,不但成为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了提高科技情报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认真分析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的必要性。

1.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是满足科技情报研究需要的必要手段

在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研究作为科技情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研究的效果,关系到科技情报研究的整体成效。为此,积极开展金融研究,提高金融研究质量,成为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成了衡量科技情报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为此,我们应对金融情报研究的必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应将其作为满足科技情报研究需要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2.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是提高科技情报研究质量的必要措施

科技情报研究具有其自身的复杂性,金融研究以其专业性著称,要想做好金融研究工作,就要注重金融情报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将金融研究工作融入到科技情报研究中来,实现多种科技情报研究手段的运用,保证科技情报研究能够更好地为金融研究服务,促进金融研究的发展。所以,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对提高科技情报研究质量十分重要,金融研究成为了促进科技情报研究质量提高的必要措施。

3.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是促进科技情报研究发展的必要方法

科技情报研究作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金融研究的开展,对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不但保证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整体效果,同时还满足了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积极开展金融研究,对促进科技情报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对金融研究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并将其作为促进科技情报研究发展的必要方法。

四、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情报研究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科技情报研究开展金融研究的必要性,在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金融情报研究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结合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实际,认真做好金融情报研究,满足科技情报研究工作需要,为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结合当前科技情报研究中金融情报研究的现状,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与合法性树立正确认识

金融情报研究既是科技情报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金融领域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只有对金融领域情报服务的基本性质和合法性树立正确认识,才能保证金融情报研究工作取得实效。

2.健全的金融情报服务体系,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情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只有认识到其服务属性,努力构建健全的金融情报服务体系,才能发挥金融情报研究的重要作用,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有力促进,保证金融研究取得实效,形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3.积极开展金融情报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满足金融情报研究需要

在金融情报研究过程中,金融情报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是保证金融情报研究质量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只有认识到金融情报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才能满足金融情报研究需要,提高金融情报研究质量。

4.全面构建金融情报研究人才体系,着力培养金融情报专业人才

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予以支撑,从目前金融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来看,专业人才的瓶颈问题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抢先着手,全面构建金融情报研究人才体系,重点培养专业性人才,更好地为金融情报研究工作服务。

金融时报篇5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以及相关的二级市场等,与国民经济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金融舆论导向对经济全局极为重要,因为金融宣传报道直接影响到金融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百姓的货币收入。如何适应现代传播环境的变化,更积极主动地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和规范金融新闻宣传工作,增进金融单位和新闻媒体之间的信息沟通,进而维护金融发展和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摆在我们媒体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金融宣传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金融宣传报道过程中信息的真实度和准确度不尽如人意。由于信息污染与信息误导现象较严重,传媒有意无意地充当一些造势者的传声筒和传话人,传播一些干扰股市的不实信息。最为典型的即为被称为“新中国股市第一桩全国性诈骗案”的“苏三山事件”。对股民来说,由于报纸报道,很多股民信以为真纷纷跟进,而真相大白后股价“跳水”,损失惨重。还有许多正规传媒违反信息披露原则而抢发所谓“内幕消息”。这些不实信息的报道,从大局上说是影响了国家金融的稳定,造成百姓对国家、对媒体的不信任,影响政府的信任度。

2.媒体在处理信息披露与正面宣传两方面的问题时,往往轻前重后,读者时而对此提出质疑。之所以如此,除了人们普遍高兴做的“多栽花、少栽刺”和多年延续下来的“好大喜功”外,还有机制上的原因,有的指定新闻媒体存在利益倾向,除法定信息披露外,在形象宣传与公司价值分析之间,青睐前者。这样,不但可以保住信息披露服务费,还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

3.媒体在金融宣传上存在速度不快质量不高、未与金融单位形成合力的特点。虽然近年来媒体加大了金融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但随着社会大发展,仍有跟不上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具体问题表现在:一是思想上对金融知识宣传工作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部分媒体将主要精力放在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单位的广告收入上,对金融宣传与广告收入等挂钩,做的广告多,宣传报道的就多,广告做得少就宣传报道的少,还有部分媒体竟以负面报道相威胁,要求银行、保险等金融单位到媒体做广告以获利,失去了宣传报道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义。二是金融知识宣传工作整体任务实施进度较慢,形不成宣传工作的社会传播效应和影响力。三是金融知识宣传形式因循守旧,没有开拓创新意识。四是金融知识宣传工作力度不够,不能做到经常化,存在需要时宣传一下,不用时马上停止的现状,还有部分媒体在金融知识宣传工作中走过场。 以上问题的产生,是百姓对金融知识了解的甚少,金融知识单靠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整体的宣传合力。

4.媒体对金融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欠缺。一是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匮乏。对金融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部分村民不知道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分不清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区别。不知道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不知道人民银行不对个人办理存贷款业务。二是大部分百姓对金融机构缺乏最基础的了解。同时,对金融业务基础知识的了解也严重缺乏,不能准确区分货币名称和货币单位,有的认为申请贷款的人就是贷款人,有的不了解结算工具和结算途径的区别。尤其对新金融产品知识,如:网上银行、短信银行、小额贷款等。

二、金融宣传工作中的主要对策

金融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部分,是传媒单位的职责,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是提升金融形象的举措,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金融宣传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建立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与金融单位内部约束机制。新闻媒体要从支持经济的高度出发,认真对待金融宣传报道工作,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金融宣传纪律,建立采编责任制。要切实加强本单位金融口采编人员素质培训,指派对金融业务比较熟悉的人员进行报道。对于涉及金融业的政策、法律法规解读,金融业务的介绍,金融敏感问题、金融事件或案件的报道等要严格把关。对有关金融服务方面的舆论监督,要确保真实、准确,并注意社会效果。所报道的内容,无论是涉及行业性或是针对个别金融机构的,都应核实后方可。对新闻报道未经核实给予,造成负面影响的,将对采编人员进行问责,并追究相关责任。

金融时报篇6

关键词:金融报道 语言特点 《新闻周刊》

2007年底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严重金融危机。因为利益攸关,人们对这场金融危机空前关注,报刊媒体对此不仅作了大量迅速及时的报道,而且金融专栏记者们也作了大量专业、深度的分析和评论。这些金融报道简洁生动,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较为专业的金融问题。同时,由于职业敏感性,金融记者的语言也有其隐晦委婉的一面。为了加深对报刊金融报道语言特点的了解,本文从美国权威畅销杂志《新闻周刊》2008~2009年度关于金融危机报道栏目中随机抽取30篇文章作为语料,对金融报道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有效地获取所需金融信息,准确地把握财经金融发展动态。

报刊金融报道及其语言特点

报刊金融报道指报刊中专门针对金融财经方面进行报道的栏目,这些报道的目标读者是对金融财经方面感兴趣,且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报刊金融报道除了具有报刊文体语言的一般特点外,也充分体现了金融报道的语言特点。张健较早对报刊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作为报刊英语的一种重要文体,金融报道类的文章语言较普通新闻报道难懂,原因是这些报道除了有不少专业的金融术语外,其用词与一般新闻报道也有较大差异。

《新闻周刊》是美国家喻户晓,且在全球影响力非常大的一份新闻期刊。与一般新闻媒体报道所强调的“速度”与“在场”特点不同,《新闻周刊》的报道更注重新闻的“高度”和“深度”,注重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并在“事实”的基础上提炼“观点”。由此可见,《新闻周刊》的金融报道同时兼具普通新闻报道以及深度评论类报道的特色,体现出报刊金融报道的普遍特点。

《新闻周刊》关于金融危机报道的语言特征分析

语言简洁。报刊金融报道的一大语言特色是语言的简洁性,其重要方式是缩略词及连字符词汇的大量使用。这是由报刊金融报道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报道为了快速、准确地传递最新的金融资讯,又要节省篇幅,于是大量使用缩略词及连字符词汇。另一方面,金融报道的目标读者都是具有一定金融知识或长期关注金融信息的人,缩略词与连字符词汇非但没有阻碍其理解报道内容,反而更便于其阅读。

从所分析的报道语篇中,我们发现缩略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首字母缩写词(initiabmg)和首字母拼音词(acronym)。如:IMF(Intemational Monetary Fund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Dl美国国际组织;TARP(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救市援助金等。其中,TARP(救市援助金)是本次金融危机新出现的术语。

此外,连字符词汇也是这些报道语言的显著特点。连字符词汇的构成形式多样,其使用的优点在于使句子结构简洁、逻辑关系清晰。例如:

(1)In America,the price-to-ealTi-ings ratio 0f the S&P 500 when it is caleulated 0n a market-eapitalizafion-weighted basis is about nine times al-ready depressed earnings,(NEWSWEEK,Mar.16,2009,P14)(在美国,如果按市场加权为基础计算,相对于低迷的企业利润。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已经回升到9倍。)

在上述例子中,如price-to-earningsratio(价格与盈余的比率,即市盈率)和market-capitalization-weighted basisf以市场资本加权为基础)所示,连字符词汇的使用不仅能化长句为复合短语,化繁为简,而且使语言逻辑更为清晰,更便于传达金融信息。

表达生动。报刊金融报道除了其简洁快速地报道金融信息外,也需要考虑可读性。因此,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专业、晦涩难懂的内容是其另一特色。其中惯用习语、修辞语言的运用是较常见的手法。

英语惯用习语大多是隐喻性的。由于习语为读者所熟知,通俗易懂,且生动形象,非常适合把专业化的金融报道语言通俗化。

(2)For better 0r worse,the next president will sit at the eye 0f thisstorm,

(NEWSWEEK,Nov,10,2008,P44)(不管怎样,下一任总统将身处“风暴眼”中心――全世界都在焦虑地关注着,这位新当选的总统能否带领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3)In late September,global mar-kets suffered the monetary equivalent ofa heart attack,(NEWSWEEK Nov,10,2008,P52)(到9月底,全球金融市场“心脏病发作”,资本市场将面临“死亡”的危机。)

例(2)中的惯用习语砒the eye of this storm来自at the eye 0f the typhoon,本意为“风暴眼”,这里用来比喻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个习语的使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刚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面临危机挑战的处境,以及他的政策将备受美国人民关注的程度。而例(3)则用hcart attack(心脏病发作)来比喻全球资本市场遭遇“死亡”式的危机。这个比喻生动形象,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金融现象。

预测形式丰富。金融财经报道一方面报道金融事件,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事实,提炼观点。因此,财经报道少不了对金融状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金融记者在其报道文章中对金融未来发展态势主要作出三种预测,即十分有把握的(ceY-tain)预测,如wm,certainly,be bound to,be certain,no doubt等;可能性较大的(pmbable)预测,如WOHld,can,likely,prob-ably等;可能性较小的(pOSSibk)预测,如COUld,may,might,perhaps,possible等。

通过对语料分析,我们发现金融记者特别喜欢使用will和certainly来表示很

有把握的预测。如:

(4)Given the scope and scariness ofthe financial crisis.it has already sfimu-lated massive govemment intervention.and tIlere will be more.(NEWSWEEKNov.10,2008,P44)(鉴于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及罕见,政府已经推出了大规模的救市措施,而且更多的救市措施将会陆续出台。)

(5)What to d0? More regulation iscertainly in tlle offing,

(NEWSWEEKMar.9,2009,P41)(该如何应对?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监管法规即将出台。)

例(4)中作者使用will来对政府面临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将会出手干预作出十分肯定的预测。同样,例(5)中作者用certainly非常肯定地推测政府将出台更多监管措施。

另外,通过语料调查,我们还发现记者对可能性较大(probable)预测的高频词汇是WOUld、can和likely,而对可能性较小(poss1ble)的预测的高频词汇分则是eould、may和might。

(6)In theory,big spending on pub-lic investment proiects COUld make sense,(NEWswEEK,Nov,10,2008,P52](从理论上讲,在公共投资项目上大笔开支可能有其合理性。)

例(6)中使用COUld这个预测可能性较小的词,显然作者对大笔的公共投资项目的做法并不是很认同。

数据引述多使用约估性词汇。报刊金融报道一般就金融及财经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报道分析,对所报道的内容所涉及的统计数字的处理并不需要像普通的新闻报道那样要求详尽、精确。因此,记者对所涉及的许多金融信息、统计数据往往作模糊化处理。其中,约估性的词汇的大量运用是金融报道语言的又一特色。请看以下例子。

(7)The total spent on stimuIusshould amount to US$4 trillion,or about7 per cent of global GDP,a roughlysevenfold increase over current efforts,(NEWSWEEK Dec.22,2008,P18)(总共投入的救市资金应该达到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7%,比目前投入的救市资金约增加了七倍。)

根据我们对语料的统计分析,常见的约估词包括(括号内数字为该词在语料中使用的频率):about(33),more than(32],nearly(12),less than(11),almost(11),some(9),average(8),over(6),roughly(5),above(4),around(4).beJow(3),barely(3)等。有趣的是,表示略高的约估词(如more than.over和above等)比表示略低的约估词(如less than和bdow等)的使用频率高。

酌情使用含情感评价意义词。与一般的新闻报道要求尽量客观公正地再现事件本身不同,报刊金融报道则更注重对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提出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因而记者本人的立场及感彩更加浓厚。

语言中表达情感的词汇手段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使用直接表达情感的词汇:另一类是使用含次生情感评价的词汇,即在词义上附加上情感色彩。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通过词汇的次生意义,借助词汇本体的形象比喻,经过词义联想,把说话人的情感充分表露出来,并对所指事物、人物进行评价。

直接表达情感的词汇的意义比较直观,比较容易理解,请看下例:

(8)The dumb,willfullv blind opti-mists wh0 dominated tlle 1ate boom havebeen evicted and tlle ardent declinists,the bears and the prophetic historianshave moved in.(NEWSWEEK Feb.16.2009,P18)(那些愚蠢且顽固不化的乐观主义者已被驱逐出场,他们的观点曾在经济繁荣后期盛行一时。而持经济下滑、经济将进入熊市观点的学者已经登场。)

(9)As individu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ry to minimize their risks, thevactually increase the risk for the broadereconomy by denying needed credit ordumping securities(bonds,inongages),It’sa vicious circle,(NEWSWEEK

Feb.16.2009,P19)(由于各金融机构设法降低风险,一味拒绝信用服务或大量抛售有价证券,这些做法加剧了国家整体经济的风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例(8)中作者连续使用三个情感词汇dumb(愚蠢的),willfully(顽固不化的)和blind(盲目的)来批评那些对过去经济繁荣一味抱乐观态度的人。而例(9)中,作者直接用vicious tirele(恶性循环)来形容个体金融机构为降低自己的风险所采取的拒用所需信用业务或抛售有价证券的手段所带来的危害国家整体经济健康的困境。

含次生情感评价词汇则比较隐蔽。次生意义在词汇本义的基础上通过语义联想才能获得情感意义。如:

(10)These are the cIiteria for sort-mg out toxic assets and preventing anylhture eontagion from causing another re-cession,(NEwsWEEK Mar,2,2009,P43)(使用这些手段来整顿有毒资产,防止这些“病毒”蔓延从而导致另一场经济衰退。)

(11)Wall Street serves as an ideal scapegoat for the deepenmg global reces-sion,but the emerging consensus is thatthere's plenty of blame to go around,(NEWSWEEK Dec.15,2008.P48)(华尔街成了把全球经济衰退推向深渊绝好的替罪羊,然而现在人们越来越一致认为可归咎的原因还有很多。)

例(10)中contagion的本意是“传染病”,这里用传染性的疾病这个意象来形容有毒资产(toxie assets),一方面表示这些资产具有“传染性”,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有毒资产的态度。例(11)中使用scapegoaat(替罪羊)一词则可以看出作者替华尔街抱屈的态度,作者认为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走向衰退有很多深层的原因,而不应该让华尔街来背负全部的责任。

由此可见,情感评价意义词汇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语内信息,而且有助我们窥见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结语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报刊金融报道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简洁、生动等语言特点,另外,报刊金融报道文章善于使用丰富多样的预测语言及酌情地使用情感评价意义词汇来表达自己对金融事件的观点和判断,这是报刊金融报道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为了更好地获取金融信息,透视金融事件的本质及把握金融发展动态,熟悉和了解金融报道文体的语言运用规律和特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1、张健:《英语报刊财经报道的语言特点》,《外国语》,2003(2)。

2、艾红红:《新闻周刊的立身之本在于“慢新闻”的深度和高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4日(第85期)第17版。

3、王树槐、张霞:《盎融英语词汇的特征及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4(2)。

4、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5、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丛亚平:《含次生情感评价意义的词汇新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金融时报篇7

一、传媒要规避的报道误区

(一)弱势群体被当作“景观”

金融危机影响下,部分企业经营情况恶化,大批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有些传媒拿“民工返乡”作为炒作对象,极力渲染返乡路上的“苦难”,如“跋涉3000公里”、“没日没夜赶路”、“夜宿在野外”等细节,用“电影奇观”的方式展现返乡现象,其背后隐含的自上而下的“观影”视角,让人看了揪心。还有以《天上真能掉下200元路费》为题,报道企业“资助”外地农民工回家,“先到先得,拿完为止”,看上去是慈善行为,实际却是“企业的炒作”,读者细品就能觉出“嗟来之食”般的苦涩。这类报道以工作无着、被迫返乡的农民工为对象,浓墨重彩展示苦难和辛酸,突出富人对弱者的施舍,不但伤害农民工的自尊心、强化农民工的弱者地位,也不利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人心的安定。

(二)集中报道金融危机负面影响

有些传媒过分强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如集中报道农民工“失业”:《河北约14万民工外出务工人员因失业返乡》、《广州农民工上班时间无事可干 出现大批返乡潮》、《湖北返乡农民工逾70万 工会否认出现回流潮》;或渲染大学生就业“极度紧张”,如某地招聘会报道用“大门被挤掉一半”、“仍旧难以控制近乎失控的场面”、“现场有多名学生被挤倒”的字句,并配以万头攒动、混乱不堪的现场画面,给读者带来强烈心理刺激。[1] 又如前不久热炒的“1500名硕士竞聘猪肉连锁店员工”新闻,有些传媒集中凸显“硕士争当卖猪佬”的主题,把“硕士”与“卖猪肉”两个词语反复强调和对立,难免不使读者产生“硕士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只能摆摊卖猪肉”的印象。在就业形势异常紧张的当下,传媒集中渲染返乡或就业的负面信息,或从负面角度刻画出耸人听闻的图景,会使读者产生集体性的悲观情绪,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心理压抑。

(三)以讹传讹,成为谣言的“放大器”

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经济动荡,因此产生谣言。有些传媒道听途说,匆忙新闻,无意间成为谣言的“放大器”。如一则网络报道“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停产”就让很多读者担忧,报道说这两大汽车业巨头因受金融危机冲击,年底将“暂时停产”,以消化库存。后来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相关领导都证实“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不会停产”。[2]还有些传媒报道上海就业形势极度严峻,出现“大规模裁员”景象,失业人员剧增,结果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专门辟谣:“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海市就业形势出现拐点,就业矛盾显现,但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平稳,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现象。”[3]可见在社会经济动荡和人心不安的时期,传媒报道如不能坚持用事实说话,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的真实情况,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就更会加剧群众心理动荡,进而影响国家金融政策的施行乃至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对国外金融危机报道不足

首先是过分渲染国外金融危机影响。有些传媒报道国内金融危机影响时显得较为谨慎,但报道国外金融危机影响时却用词“强烈”,如这样的报道《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失业风暴横扫北美》、《英国经济衰退影响生活 找催债公司的人上升67%》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有些传媒似乎觉得报道国外负面消息,并不影响国内金融秩序与人心的稳定,甚至觉得“幸灾乐祸”。实际这种看法是浅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味报道国外负面金融消息,也会影响国内的金融秩序稳定与人心安定。其次是缺乏国外金融危机的“第一手”报道。金融危机产生于国外,对国外金融危机影响进行充分客观地报道,有利于国内群众更全面认识金融危机。但当下我国传媒多半转载他国媒介报道,较少特派记者直接去外国采集新闻。“一线”新闻意识的缺乏使得有些国外金融危机的报道显得较为枯燥,缺乏可读性。随着我国加入WTO,传媒报道不能局限在一国之内,应该体现出高远、前瞻、和谐的“世界视野”,以合作、团结、共进、和谐为宗旨,营造有助于共同对抗金融危机的世界舆论氛围。如果过分渲染国外负面消息或转载二手消息,将无利于我国群众真正了解金融危机影响与各国联合对抗金融危机工作的开展。

二、传媒需坚守的报道原则

(一)科学发展观原则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当前情况下,我们更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传媒报道的重要方向。传媒要服务大局,这个“大局”就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核心就是科学发展。传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站在时代所赋予的全局高度,全面报道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对中国经济走向做出理性剖析和总结,进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要求上来。传媒不能因暂时的困境就“忽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要大力开展改革开放宣传教育。金融危机时期,正是宣传改革开放成果、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和坚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时期,传媒要以此为契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改革开放经验用报道的方式贯彻到对抗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金融危机时期,深入持久进行改革开放宣传教育,既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宗旨的体现,又是科学发展观的信念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传媒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金融危机时期,传媒尽量不讲空话、不放空炮,要提倡说实话、办实事,直接关注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传媒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切实了解金融危机给群众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和感同身受的写作,从群众角度出发报道问题、热点和难点。如金融危机影响时期,群众需要实实在在的就业信息支持,传媒就要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致力于减少“信息沟”,帮助更多群众获得生产、生活的信息,进而帮助群众渡过就业难关。同时,对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人群,尤其波及较重的弱势群体,传媒报道应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而非旁观、嘲讽和冷眼。对弱势群体,不但要报道、要关注,更要注意遣词造句、注意语义色彩,切忌不经意间伤害弱势群体的自尊心。以人为本要体现于细节之中,从细节上关注群众,才真正体现传媒报道的人文情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前院长威廉・哈森说过:“在一个小心谨慎报道和解释重要新闻故事的记者,和一个在电视新闻杂志秀中采访摇滚歌星或娱乐红人、收入不菲的电视名人之间,存在着现实的差异,一个是公众的仆人,另外一个只是做秀的艺人。”[5] 对群众有“仆人般”感恩与爱护的情怀,传媒报道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正确舆论导向原则

金融危机背景下,传媒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要过多报道负面消息,要从积极、建设性的角度解读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多报道群众团结齐心对抗金融危机、开展经济建设的事实,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其次,要通过报道鼓舞人们投身经济建设、建构美好生活的信心与信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困难的时候,有了信心,才有力量的源泉,才有勇气。世界传媒报道史上,每逢重大经济危机或灾难,都有传媒参与其间,帮助政府发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美国广播公司播出罗斯福总统“炉边谈话”,极大鼓舞了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金融危机时期,人民群众尤其需要聚心齐力、团结向上度过难关,这就需要传媒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动员和团结群众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只有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才能鼓舞和激励人们为战胜金融危机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如《人民日报》的报道就没有悲观叹息,而是从“农民工返乡不下岗、努力求创业” [6]的角度,展示新时期农民工建设家园的喜人景象,进而弘扬不惧危机的乐观精神和力闯难关的必胜信心。

(三)新闻真实性原则

金融危机背景下,传媒工作者应始终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坚持实事求是。首先,传媒既不可随意造谣、危言耸听,也不能粉饰太平、掩耳盗铃,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即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引导各方面群众共同前进。其次,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知情权,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情要让群众知道。公开真相是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也是对抗谣言的最好武器。只有及时、公开和公正,群众才能了解当下经济运行、生产生活的真实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方式与心态,消解金融危机时期的心理恐慌。传媒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作风,走向群众,走向第一线,实事求是,客观全面报道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计民生,方不辱传媒使命。再次,传媒报道要追求“整体的真实”。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波及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不可避免产生影响,但并不是全局的,而是局部的,并不是不可抵挡的,而是有助建设的。传媒尤其需要放眼全局、辩证思维,既要客观更要全面地报道国内金融危机的多维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危机已经冲破国界,国外受众也时刻关注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状况与应对的措施,中国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引发国际社会尤其是金融界的巨大反响。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舆论更加复杂和敏感,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传媒将面临更为艰巨的工作和更加重大的责任。

三、传媒应革新的报道策略

(一)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做好政府和人民沟通桥梁

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使党的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广泛地同群众见面。[7] 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党和政府正积极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帮助群众渡过经济难关,扶持企业开拓市场。这些政策和决议既是反映党和政府对群众生活、企业生产重视与关怀的窗口,也是群众捕捉工作学习信息、企业感知市场脉搏的重要风向标。传媒及时报道和解读这些政策、决议与措施,给群众和企业及时提供政策指导和信息支持,对群众和企业生产、生活产生良好影响,使他们深刻感受党和政府的关心、掌握保护自身利益方法及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2008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四个方面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09年1月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对此新华网和《人民日报》都给予及时报道与充分解读,第一时间传达中央的政策和精神。这种报道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这种报道要及时、迅速、有针对性,才能稳定民心,加强政府和群众的沟通交流。

(二)转换报道视角,辩证透视金融危机影响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又要充分认识逆境中蕴含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8]金融危机呼唤传媒的“转机”意识,变换视角读解金融危机,通过多维全面的报道角度,才更能充分发挥传媒舆论引导作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要求传媒具备宏大的眼界和高远的前瞻意识。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工人被辞退,出现“返乡”现象,就在有些报道过于强调返乡负面效应、滥用“返乡潮”、“倒闭”、“失业”、“无限期休假”字眼人为制造失业恐慌之际,《人民日报》记者转换角度,透过“返乡”表象,张看农民工返乡后创业前景,指出“农民工返乡给当地带来发展机遇”。[9] 还派出记者专访“返乡”农民工创业经历与经验,如有农民工“回到家乡,参加乡里举办的科学养鸡培训班,创办温棚养鸡场”[10];有农民工选择前往东部寻找机会,相信“错峰出行能获得更多机会”。[11] 这些报道由于转换报道视角,运用辩证思维看待“返乡”现象,把返乡农民工看成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振兴区域经济的宝贵财富,因此使报道具有较强的辩证色彩。金融危机背景下传媒报道尤其需要这种深入和辩证的思维,因为它让读者充分认识金融危机中充满的挑战和机遇,“金融危机的影响凸显了我国机制体制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从外部给了我们加快改革的压力,给我国加快改革提供了机遇。”[12]这种辩证的认识贯穿到报道之中,较之一般报道,当然更显现出较高的思想境界与认识水准。

(三)加强服务性,引导群众正确应对金融危机

面对金融危机,传媒报道不能止步于“报危”,更要有针对性解决现实问题,这是传媒服务性的重要体现。如金融危机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传媒不仅要提供就业信息,也要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助,逐步引导大学生摆脱就业困境,走出结构性矛盾误区。《新闻晨报》就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并指出“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13]这既是对大学生就业思维的提醒,又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羊城晚报》注重引导就业方式的转变,报道“技校生走俏”,通过 “广州市技校生的就业率逆市上扬,达到96%”的事实,为大学生指明另外一种技术型就业模式。[14]除了就业问题,《健报》也关注到了群众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针对有焦虑反应的患者提出的五种缓解办法”[15]的详细报道,帮助读者“提高金融暴风中的心理免疫能力”。传媒工作者只有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才能真正帮助群众度过金融危机难关。同时,要充分发挥传媒的榜样与典范作用,通过典型报道,为群众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策略参照。典型报道可以分为企业典型与个人典型。企业典型指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经营成功的企业、公司的经验的报道,为更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提供经营范本,找寻出新的市场之路,如《人民日报》报道金融危机背景下,波司登公司“始终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立身之本,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经验。[16]个人典型指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创业成功经验的报道,为面临就业和下岗问题的群众指明就业之路和创业指导。如《人民日报》报道兰州大学法学硕士苏军生创业故事,表扬他“以创业带动就业”[17]的意识,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们的择业观、事业观与人生观的建立提供指导。

(四)放眼世界,同步客观报道国外金融危机情况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国际性的。传媒只有树立世界视野,才能全面、正确的透视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趋势。首先,传媒要积极关注各国联合抵抗金融危机的行动,既为中国他山之石,又体现各国团结抵抗危机的精神。如《人民日报》辟出专栏报道各国齐心协力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像“印度出台经济刺激方案度过危机”,[18] “美国奥巴马肩负新期待”,“欧盟果断出手缓解衰退”,“日本力争经济最早复苏”[19]等报道,读来让人倍觉振奋,感到各国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实现互利共赢,从而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人民日报》还通过报道国外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为中国提供参考,如报道巴西中央银行“发放银行存款准备金”和“动用外汇储备”,向市场输血,[20]对中国扩大消费内需、应对金融危机有所借鉴。其次,要加强对国外金融危机“第一手”的报道。中国传媒工作者应当站在世界金融危机第一线,既往国内发回第一手信息,又及时向国外传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信息,这样既能使中国读者零距离接近金融危机真相,也可以避免落入西方传媒“格式化”报道的窠臼,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声音。喻国明说:“处于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比以往更需要了解关于外部世界的真相。我们并不排斥西方的社会分析逻辑,但我们更需要一种基于东方文明和智慧的思想方法。所以这一切,当然并不全部负载于媒体,但是,‘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是我们了解世界真相至为关键的第一步。[21]这也应当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传媒报道的重要指南。

注释:

[1] 《举行大型招聘会1.7万人挤破大门》,载大河网2008年12月5日。

[2]《传言有误 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不会停产》,载新浪汽车.cn ,2008年12月15日。

[3] 《上海称未现大规模裁员 正制订对策稳定就业》,载《新京报》2009年1月4日。

[4] 转引自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8年12月26日第十次集体学习上强调深入持久地进行改革开放宣传教育的讲话。

[5] 威廉・哈森:《变革时代的美国新闻业》,载《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3期。

[6] 刘建林等:《返乡创业 感觉挺好》,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2日。

[7] 转引自《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8] 《同心促发展 奋力渡难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工作纪实》,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5日。

[9] 《各地返乡农民工 回乡创业有天地》,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日。

[10] 王炜:《不比在外面打工差》,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9日。

[11] 《重庆农民工 错峰去打工》,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8日。

[12]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书记“12・18”重要讲话的体会》,载《河北日报》2009年1月6日。

[13] 《应对金融危机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可获补贴》,载《新闻晨报》2009年1月8日。

[14] 《广州技校生就业率达到96% 明年预定率也超九成》,载《羊城晚报》2008年12月21日。

[15] 冼英:《金融海啸下的心理寒冬》,载《健报》2008年12月17日。

[16] 《“波司登”以质量开拓市场》,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7日。

[17] 李战吉、曾华锋:《自主创业 “华丽转身”》,载《人民日报》2009年1月8日。

[18] 《印度:抛大礼 振经济》,载《人民日报》2009年1月6日。

[19] 《世界应对经济寒冬》,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4日。

[20] 吴志华:《巴西:大胆消费莫迟疑》,载《人民日报》2009年1月6日。

金融时报篇8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负债;权益工具

2014年6月20日,财政部颁发了修订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金融工具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金融工具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会计界关注的重点,关于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也是会计准则的重点。金融工具主要涉及科目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金融负债主要包含: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等。

一、我国现阶段金融工具准则现状

金融工具的分类在我国早期的会计准则中没有专门的定论,对金融工具的分类主要叙述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货币与金融统计的相关规定中。1998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到金融工具的科目主要是投资,将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还介绍了成本法、权益法和公允价值。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用两条准则对金融工具进行了说明,分别是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第37号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准则中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计量时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计入当期的利润表中,直接影响当期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则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资本公积,直到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才转入到当期损益,影响企业未来的利润。虽然准则对金融资产的类别和判断标准做了详细的描述,但金融资产之间相似性较大、区别不明显,且部分金融资产之间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重分类。因此,企业管理层在确认划分金融资产的种类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会根据企业和自身的利益做出最有利的选择,这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徐先知、刘斌(2010)就证明了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选择将金融资产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当期的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

在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方面,06年旧准则中的定义较为简单,22号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做出了定义,也仅限于定义,并未明确的说明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和分类标准。因此,企业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对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划分比较困难,造成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划分的混乱,同时也为企业的盈余操作提供了可能。

在金融工具披露方面,仅强调披露金融资产及负债的计量基础、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等内容。披露信息多为数据上的,性质上的信息较少,信息披露不全面,易造成外部投资者跟内部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外部投资者投资决策。

二、修订版新准则的变化

2006年的会计准则中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较为简单,且在分类和判断标准上均是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统一叙述。2014新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分类和区分做了更详细描述,首先指出:企业应当根据所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合同条款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实质而非仅以法律形式,结合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分类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其次,对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表述,指出了权益工具的确认标准:一是,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方,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方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二是,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结算该金融工具。再次,详细介绍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方法:如果企业不能无条件地避免以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履行一项合同义务,则该合同义务符合金融负债的定义;如果可以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需考虑用于结算的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是作为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替代品,还是为了使该工具持有方享有在发行方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最后,对衍生工具做出更详细的解释说明。

旧准则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消说明很简单,新准则详细解释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消。需同时满足企业具有抵消已确认金额的法定权利,且该种法定权利当前可执行;和企业计划以净额结算,或同时变形该金融资产额清偿该金融负债的调节。并明确了抵消权的定义和抵消标准,列举了五种不能抵消的情况。还规定了抵消的披露要求。

新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做了更为详细规定。首先,是对金融工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列报,详述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对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规定企业至少应当将金融工具区分为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类型,应详细披露的内容主要有:已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总额;按本准则规定抵消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净额;不满足本准则抵消条件的已确认金融工具的金额。规定了企业应当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其次,规定了金融工具相关风险的披露。在流动性风险披露中,规定了金融负债按剩余到期期限进行到期期限分析的方法和流动性风险敞口汇总定量信息的确定方法。在市场风险披露中,定义了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强调对具有重大汇率风险敞口的每一种货币,应分比重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对金融资产转移提出披露要求。详细解释了企业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所有未终止确认的已转移金融资产,以及对已转移金融资产的继续涉入应当披露的信息。新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列报和披露的规定弥补了以前准则相关方面的空缺,企业年报中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方面的详细披露更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新准则对企业实施过程中新旧准则的衔接做出来明确规定。对准则实施前的金融工具,按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则采用未来适用法。在对外提供的比较期间财务报表时,对因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应当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涉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当一并调整。

三、新准则的优点和完善

2014年对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准则的修订,完善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和分类,进一步完善了金融工具的整体系统,让金融工具类别更全面,详细。为企业正确划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提供了依据,弥补了以前因准则对金融负债解释力度不够而导致的会计人员实务操作难度大的问题。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正确划分有助于企业的负债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对企业利益有益的决策。

对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的详细要求,让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全面、真实、详细地反映企业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对内,有助于企业系统、规范的管理金融资产,分析金融资产的各项风险,完善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对外,企业提高了企业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增强了企业报表信息的可信度,有利于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高了对外部投资者和潜在外部投资者的吸引力。

在新旧准则的衔接时,采用追溯调整法,更有利于企业信息的同期比较,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另外,2014年新增的《企业会计准则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为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巨大的助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反映金融工具的真实经济情况,更真实和全面的反映企业金融工具的利得和损失,弥补历史成本法下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严重不对等的不足。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经营和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间资本交易的频繁发生,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逐渐扩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会计准则趋向于国际化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正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体现,同时又符合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因此我们要全面促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能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事实,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在加强准则实施的同时,也会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专业技术要求。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能掌握新会计准则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概念框架,更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充分认识和有效把握新会计准则的真正内涵。充分理解和有效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内容,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内容要求编制企业财务报告,对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经营决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通知[J]. 当代会计,2014,07:56-64.

[2] 财政部财会字[1988]26号.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J]. 财会通讯,1998,08:38-39.

金融时报篇9

2012 年8 月27 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金公司”)了《转融通业务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融资融券业务统计与监控规则(试行)》、《转融通业务保证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同日,沪深交易所分别了《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实施办法(试行)》,中登公司了《证券出借及转融通登记结算业务规则(试行)》以及《担保品管理业务实施细则(适用于转融通)》。8月30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证金公司先行办理转融资业务,海通、申万、华泰等11家证券公司作为成为第一批借入人,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转融通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转融券业务特指证金公司将自有或者融入的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供其办理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

规范要点

借入人资格。《规则》规定:借入人为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且业务运作规范;业务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健全,具有切实可行的业务实施方案;技术系统准备就绪;以及参与转融通业务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的证券公司。目前为11家证券公司。市场此前关注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合格投资者能否作为借入人的问题在本《规则》中未涉及,这可能与一些法律障碍没有消除有关。

转融通标的证券。《规则》规定:证金公司将根据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相关管理规则和市场状况,合理确定转融通标的证券名单,在每一交易日开市前公布。目前,由于只开放了转融资业务,所以,还未涉及具体证券。预计推出之后,转融通标的会与现有融资融券业务的278只股票和9只ETF标的基本重合。

交易时间。《规则》规定:转融通业务的交易日为每周一至周五,国家法定节假日和证券交易所公告的休市日除外。证金公司接受证券公司转融资申报指令的时间为每个交易日9:30至11:30、13:00至15:00,申报指令当日有效,在15:00前可撤销。证金公司接受证券公司上海市场转融券申报指令的时间为每个交易日9:30至11:30、13:00至15:00,接受深圳市场转融券申报指令的时间为9:15至11:30、13:00至15:00,申报指令当日有效,在14:30前可撤销。

转融通期限。《规则》规定:转融资期限分为7天、14天、28天三个档次,转融券期限分为3天、7天、14天、28天、182天五个档次;证金公司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业务发展需要,对转融资、转融券的期限档次进行调整。转融资和转融券期限的不匹配会对证券公司信用中介能力带来巨大的考验。

费率。《规则》规定:证金公司按照不同期限档次设置相应的转融资、转融券费率,该费率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半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参考,并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及时调整。

申报指令。《规则》规定转融资申报指令应当符合以下条件:每笔申报金额应当为100万元的整数倍;最大单笔申报金额不超过3亿元;单一证券公司当日各期限档次转融资申报总额不超过5亿元,证金公司另有规定的除外。融券申报指令应当符合以下规定:每笔申报数量应当为100股(份)的整数倍;最低单笔申报数量不得低于1万股(份),最大单笔申报数量不超过100万股(份)。不同于转融资申报指令,转融券申报指令有两种类型:非约定和约定,其中,非约定申报是指交易双方不指定对手,出借人和借入人根据自身的需求发出申报指令;约定申报指令是指“熟人”交易,出借人和借入人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意向各自申报。

保证金管理。《规则》规定:证券公司向证金公司借入资金或者证券,应提交保证金。证券公司可以自有资金交纳或者以自有证券充抵保证金。证金公司仅对保证金资金部分支付利息。保证金比例将根据证券公司的征信情况予以确定,最高为50%,最低为20%。保证金比例的计算公式为:保证金比例=(保证金资金+∑可充抵保证金证券数量×当前市价×折算率)/{转融资金额+∑[(出借证券数量+权益补偿证券数量)×当前市价]+转融通费用+权益补偿资金+违约金}×100%。证金公司将按审慎原则选取并确定可充抵保证金证券的名单,对可充抵保证金证券确定不同的折算率,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

权益处理。《规则》规定:证券出借期间发生证券权益分派的,由借入人向出借人进行权益补偿。需补偿的权益类型包括派发现金红利或者利息、送股或者转增股、发行证券持有人有优先认购权的新股或者可转换债券等证券、派发权证、配股等。

预期规模

转融通规模受制于证金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规模。根据2011年10月证监会颁布的《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证金公司的净资本、风险资本准备计算参照证券公司有关规定执行。目前,证金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已由设立之初的60亿元增加到75亿元,若按证券公司分别对客户融资业务规模、融券业务规模的10%计算风险资本准备,转融通规模将达到750 亿元,在此基础上,若按A类证券公司0.6倍系数计算风险准备,则转融通的规模有望达到1250亿元;若再考虑到次级债发行,按照长期次级债不超过净资本的50%,5年次级债100%计入净资本,则转融通最大规模可以达到1875亿元。

据有关媒体报道,证金公司的股东正计划将注册资本金规模提升至120亿元,如果完成增资,那么,未来转融通最大规模将升至约3000亿元。

与融资融券业务衔接

金融时报篇10

一、全国衍生工具对会计确认的冲击及对策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一步的分类,以便把会计对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反映,尽管各国在要素分类的处理上不同,但在要素定义中都有一点:即都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分类的会计对象。而且均应满足两个标准:一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该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计量。

(一)影响

1.关于“资产”、“负债”的确认

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要素的冲击着重体现在资产、负债两要素上。按现行会计要素定义,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可用货币予以计量的经济资源。金融衍生工具显然不完全符合以上定义和标准:一方面,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是具有“未来”的时态性,即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对未来权利和义务的约定,是一种对将来要发生的交易所制定的协议,而且很有可能这种交易根本就不发生。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于是其将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无论在时间上和金额上都难以确定。这样,根据现行会计模式下的资产确认标准,很难将其纳入财务报表的资产中予以核算。

负债也是一样。按传统会计理论,负债是由过去交易事项带来的需要企业在未来期间用资产或劳务进行偿付的债务。这一定义强调负债有确切的或可以合理预期或估计的债权人和偿还金额。金融衍生工具则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其只是一种可能负债,而且这种负债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负债。影响由于和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相去甚远,所以很难将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负债予以核算。

2.对“收入”、“费用”要素的冲击会计处理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原则。传统的财务会计往往采用权责发生制,并要求所确认的收入是已实现的收入。其实,无论是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都以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核算基础,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则不予反映。对于传统的收入、费用,这一原则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对于作为预期合约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可能带来巨额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则权责发生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而金融衍生工具在订立合约时,虽然双方权利义务已基本确定,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而且可能到期时也不会发生,如期权交易中到期选择不执行。也就是说,金融衍生工具的权利与责任并未实际发生,收入也尚未实现,按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现行会计不能反映未来的财务活动,不能及时揭示金融衍生工具的潜在风险,不能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未实现持有损益。如果在合约履行时以实际市价入帐以确认损益,则不能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从签约到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

(二)对策

面对冲击,我们的对策是:一方面对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概念进行改变。当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一改变将导致财务会计理论中一系列基本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保留权责发生制,但必须对“实现原则”加以补充和修订。应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在合约签定,相应的风险和报酬已实质性转移时,立即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承认其利得和损失,这种“转移原则”将合约从订立到履行过程中的情况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二、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计量的冲击及对策(一)冲击

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法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坚持纯而又纯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即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即会计确认金额的选择,并坚持维护这一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帐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资产已销售或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

而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金融合约,大多具有远期合约性质,订立时,实际的交易尚未发生,只是产生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而且在未来不一定实际交割,交易所涉及的金额也只是一个未来的金额。

(二)对策

可以预测,历史成本不可能永远是财务会计的唯一计量属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同时并存。熟悉现代财务会计的人都清楚,其实作为计量基础的历史成本,从来都没有真正纯而又纯过,比如存货有可能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应收帐款和应付帐款也很难说是“纯粹”的历史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共存创造了条件。面对冲击,我们应分阶段、分情况运用公允价值真实地反映企业所待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首先,一项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利率和汇率的影响,其价格有可能扶摇直上,也有可能分文不值甚至出现价值负数。对于这样一个价值的不断波动的过程,为了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分阶段方式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其次,分阶段反映也就要求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即在财务报表日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进行再确认和计量,并合理处理由此带来的本实现持有利得或损失。所谓公允价值,是假定在持续经营和信息畅通的前提下,企业在交易时收到或支付的金额。一般说来,在开放和活跃的市场上,金融行生工具的市价即其公允价值;再次,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应分情况进行核算:1.当初次确认某项金融衍生工具时,应以取得该资产的付出和耗费或产生某项负债而得到的补偿的公允价值予以计量;2.如果企业欲长期待有该金融衍生工具,原则上,在财务报表日以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人帐,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一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量不确定,其公允价值跌至帐面价值以下且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有能力回升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量确定,但有充分证据表明其价值极可能遭到损害。对于这两种情况,企业应在财务报表日重新计量公允价值并确认当期损益;3.如果企业不打算长期待有该金融衍生工具,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建议,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因投机目的而持有金融衍生工具,因为这种非避险目的的持有,往往在价格上涨时,企业会抛售之以赢利,而在价格下跌时又会遭受损失。干是,对于这种不是降低或转移风险的投机性持有,所产生的损失或收益,应立即确认为当期损益;二是企业因为套期保值等避险目的而持有金融衍生工具时,如果规避的是未来交易的现金流星风险,则对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不计入当期损益而予以递延,直至交易发生日转列为当期损益,同时在报表中披露未来交易的性质、时间及所形成的递延利得或损失金额;如果规避的是已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应把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权益列入当期损益。

三、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报告的冲击及对策

(一)冲击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目的是向外界提供真实有用的财务报告,最新的财务报告应揭示对报告使用者决策最相关的全部信息,即关于会计主体未来现金流量时机、金额、不确定性的信息。财务报告的核心是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报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传统财务报表中,往往存在如下局限性:首先,传统财务报表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金融衍生工具等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反映;其次是传统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的金融衍生工具难以准确披露;县后是传统财务报表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难以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在会计报表中披露也有一定困难。由于以上原因,金融衍生工具不能在该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而只能作为表外业务,在表外作附往说明,投资者甚至是企业高层决策者也无法从财务报表上直接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的风险状况。但在现实生活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额十分巨大,交易十分复杂,其作为表外业务风险的隐蔽性潜伏着巨大风险的危机,对任何一个会计主体而言都不可等闲视之。但由于其不完全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标准,而只能在表外列示。这使得投资者无法依据传统财务报表估计和判断其风险和报酬,成为经济决策中的严重障碍。

(二)对策

面对冲击,传统财务报表已无法满足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德要,无法适应经济、金融形式变化的需要,必须予以改进,具体改进方法有以下四种:

1.改变现有会计报表的格式,按“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而不是按流动性分类,使报表使用者直接获得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这是目前较普遍的一种看法。

2.增编适应金融衍生工具特殊需要的报表,如增加“金融头寸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