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十篇

时间:2023-03-15 03:56:35

新医改方案

新医改方案篇1

新医改公开哪些利好?

政府主导:维护百姓健康政府责无旁贷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明确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新闻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一度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缓解“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但随之出现的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趋利明显,医药费用迅速上涨,老百姓负担加重。

[专家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强化政府责任是《征求意见稿》中一个明确的方向。政府很好地肩负起规划的责任,医疗资源的布局就会更合理;政府投入责任不断强化,群众的医疗负担就会逐步降低。

倾向基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和社区是重点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征求意见稿》同时提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新闻背景] 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则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看病难”突出。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不少群众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也加大了经济负担。

[专家解读]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不仅是平衡卫生资源的分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缓解老百姓“看病难”之苦。如果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都能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一些多发病常见病在基层就能解决,老百姓就不用进大医院了。

但她同时表示,农村和基层卫生机构不仅要以方便、廉价吸引老百姓,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更为关键。

全民覆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新闻背景] 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2003年,中国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2622元,而平均一次住院要花去2236元。

2003年开始,国家组织在全国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已覆盖全国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口。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基本建立。

[专家解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征求意见稿》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并且也已经着手在做了。“这点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因为医疗费用高,往往是一个人生病全家都被拖垮,如果有比较好的医疗保障体系,‘看病贵’就能有所缓解。这项制度是在看病就医方面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他说,新农合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三者为实现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奠定了基础。实现“全覆盖”关键还要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更加有效地发挥功能。

均等化:城乡居民均享受公共卫生服务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新闻背景] 一段时间来,我国卫生工作中的“重医轻防”“重城轻乡”等弊端明显,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功能弱化,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有1/3甚至瘫痪。2003年的“非典”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严重缺陷。

[专家解读] 葛延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这意味着我国居民将不受年龄、地域、职业等限制,均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实现“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前提,坚持预防为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卫生投入绩效的最重要手段。

公益性:为公立医院改革标定航向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同时明确,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

[新闻背景]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但面临着经费不足、自谋生路的压力。据了解,目前政府每年投入约占公立医院经费的15%,其余部分都得靠挣钱自筹。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出现一些“趋利”行为,“公益性”弱化。一些公立医院中,药品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大处方、大检查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医院的趋利动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专家解读] 葛延风: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原则是《征求意见稿》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医院只想着赚钱、盈利,群众‘看病贵’问题就难以解决。” 他同时指出,由于公立医院的改革比较复杂,《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一个稳妥的做法,那就是近期先开展试点,然后通过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找到符合国情的方案。

林洪生: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支持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如果公立医院不用费心去自筹经费,医务人员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治疗病人、提高业务,也就会更多考虑患者的利益,医患关系也将得到缓解。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药费负担

[医改意见] 《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新闻背景] 成本只有几十元钱的药品,经过定价、销售等环节后,到患者手里可以高达几百元。近年来,药价虚高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专家解读] 林洪生:生产环节的混乱无序和使用环节的不规范是导致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这将规范药品的生产,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同时还将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挤掉药价中的水分。

同时,还要逐步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以降低老百姓的药费负担。

(10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为该报记者)

[编者按]:新医改方案开始征求意见,经过两年多的讨论,其改革步伐清晰可闻,但妥协和争论也隐匿其间,所谓的“保守派”和“市场派”的利益杂处。如何在各个利益主体之上,求得最大公约数,还公众最大福利,是医改决策者之艺术;但各方利益清晰表达并博弈共进,更是此中之要义。

医改第一辩:药改之惑

对如何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医改方案中勾勒基本的方向――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一定原则,确定出我国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

回归“统购统销”?

“如果按目前方案,将使我国30年来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全面倒退回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朱恒鹏对“基本药物供应体系”,即政府组织的“定点生产、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制度,归结为“药物统购统销”模式。

他分析,如果用“统购统销”模式可能会导致很多体制弊病。如行政部门掌握了确定定点生产和配送企业的权力、确定配送价格和配送费用的权力等等,无疑为其增加了大量的寻租和腐败空间。

其次,“统购统销”的做法必然会导致药品生产和配送的行政垄断局面。更重要的是,朱恒鹏担心这种模式可能导致“全方位垄断”的局面。“这意味着行政部门将垄断全国基本药物,而这部分药物可能占全部药品消费的70%以上”。

对此,政策部门有关人士表达了不同看法。

“基本药物本质是关于药物的分配政策。”医改政策制定部门的有关人士称,基本药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应该保证,不管是什么身份,都能获得。

对于“定点生产”,该人士并不同意朱恒鹏的判断,他称基本药物供应体系思路“相当于资格预审制度”,即现在有4600多家药厂,良莠不齐,这种预审相对于给了一个资格门槛。

同时资格预审过程中有竞争,一两年后还会重新审查,也不是终身制的。“当然审查标准要合理,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

“定点生产也有利于监管。”该人士称,政府集中力量监管几十家药企,从监管方面也易于操作。对于专家们呼吁的市场竞争机制,如招标采购不应由政府直接举办,而应该委托第三方中介组织,上述政策制定部门人士辩解称:“直接采购还是委托中介采购?取决于能力和效率,委托中介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

操作问题

除去理论之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操作上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些价格合理、治病必需的药品逐渐消失在医生开给患者的药方中,通俗而言是“买不到廉价药”。这种现象用卫生经济学家的学术总结是“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较低”。为了解决这一局面,医改方案的思路是,构建基本药物整体的生产供应体系,包括生产、采购、配送、定价和使用。

一位医改相关部门的官员表示: “尽管现在方案有了基本思路,但具体如何操作还不清晰。”

首先,哪些是基本药物?如何遴选基本药物?就是难题之一。“什么叫临床必需,怎样确定?”一位医保部门的有关人士对“如何操作这个遴选原则”提出了疑问,如高血压药,不同人群可能适用不同的药品,到底哪种药品可以进入“基本药物”行列?

其次,是怎样定点?如何定价?为了保障基本药物“可获得性”,新医改方案给出了解决路径,即国家基本药物制定统一价格,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怎样选择定点生产企业?是全国统一定点,还是各省市自己选择定点?”朱恒鹏分析,中国地域范围这么大,肯定很难全国统一定点,但如果是各省自己选定点生产企业,不可避免的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即都选自己当地药品生产企业,何谈竞争?

相比选择定点生产企业,如何定出“基本药物”的价格,显得对定价部门而言是更大挑战。“药物经济学评价在我国发展不成熟,真正核算企业成本,给药品一个合理定价,还比较难。”定价部门的官员坦言,如何确定企业成本利润,企业的真实成本在哪里?包括定价是遵循市场最低价原则?还是分产品质量分级别定价?都是定价难题。

怎样保证医院使用基本药物?

无论基本药物采取何种生产供应体系,如果医院不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所有的政策目标如控制药费,促进合理用药的意图都会落空。因此,如何保证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成为其关键环节。

这个重要性已经被政策制定者们关注到。在新医改方案中,对保证医院使用,给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并确定使用比例。

“这一比例大致想法是不少于40%。”一位参与医改政策制定的专家向记者透露,非社区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思路是,强制规定其按一定比例使用,即该医院每年药物使用量中基本药物不得少于一定比例。

医改第二辩:市场药如何对接公立医

10月15日,原本是全国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和秘书长的联系会,但恰逢在新医改方案公布后第二天召开,联席会自然成了对新医改方案的讨论会。“只看到加强了医院的垄断地位,没有对体制性问题给出根本性的解决思路”,“政府直接干预药品生产流通的做法,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等意见频频传出。

在通读新医改方案后,医药界明晰看到“行政干预药品流通市场”的思路,并对此产生了担忧和质疑。

“以药养医”体制未除

在医药界草拟的“上书意见”的讨论稿中,对于造成药品流通问题的症结表述是:我国近80%的药品销售在医院,而医院实行“以药养医”政策,使得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产业链中处于强势垄断地位。医院追求药品销售的高加价和高回扣,带来了药品流通中的不正之风。

“公立医院究竟怎样改革思路未明。”一位医药协会会长分析,解决药品流通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但这点在新方案中模糊不清。如“怎样政事分开?怎样管办分开?”

“在这两处事关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上,没有明确给出政策操作方案。”北京医药集团代表称,既然新医改方案是用来指导全国医改,就应该明确具体操作性思路。

即“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要求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身份,从办医院到监管医院。同时,新方案应该明确出“公立医院谁来办”的问题。

“要单独设立一个机构去履行出资人身份。”上述北京医药集团代表称,如果出资人不明确,方案中提到的“改制和参股,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这些目标怎样落实?

基本药物体系违背市场规律

相比公立医院改革思路,新方案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来重构药品流通体系,引来医药界更多“强烈”的反应。认为,在解决缺少基本药物的问题上,方案没有“抓到”根本环节。

“我国药品生产不存在生产不了,不是没有生产基本药物的能力。”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委副会长于明德称,我国药品制剂生产能力严重供过于求。“而是定价和医疗服务体系问题。”于明德分析,解决了这个关键性环节,根本不需要政府来指定谁来生产和供应。

除去基本药物供应体系,方案中的对于基本药物的使用规定,也引起了医药界关注。“是否用基本药物应该根据病情需求,怎么能看比例使用?”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对新医改方案中“社区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其他医院按一定比例使用”的描述很困惑,“一种药怎么能按比例去使用?”

此外,基本药物在社区“零差率”“卖出”,也让医药界担心,社区变相成为一个零售药店。“医院垄断地位更强了。”东部地区一位医药协会会长表示,按医改方案思路,社区医院全部用基本药物,而且是零差价“卖出”,这意味着直接和4万家零售药店产生竞争。

“医药分开首先应该体现在社区医院,社区医院不应该卖药。”王长浩表示,“国外医院是不卖药的。”

医改第三辩:医院谁来办?公立医院怎么办?社会资本怎么进入?

构建怎样的医疗市场格局是一个国家卫生体系的核心,但新医改方案并未给出完整的思路。

“政事分开、管办分立”作为核心字眼出现在新医改方案中,与之相关配套的具体政策安排却没有呈现清晰逻辑链条。

卫生行政部门如何转变即办又管的角色?公立医院如何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是事业单位还是法人机构?公立医院该承担什么医疗服务任务?数量该是多少?社会资本如何进入医疗市场,能占多大份额?会和公立医院享有相同的政策环境?

在医改专家看来,上述一系列问题不仅没有给出清晰答案,而且分散在各处的表述,前后出现矛盾。

如何定位公立医院?

构建怎样的医疗市场格局,首当其冲是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功能。“为什么方案中把公共卫生的公益性里面加了‘医疗’两字?”10月16日,全国医药行业协会年会上,东部地区一位协会会长“纳闷”医改方案“原则”部分的提法。“如果加入这两字,意味着和公共卫生实施类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征求意见稿对公立医院的定位上存在前后矛盾。”北大医改方案负责人李玲表示,方案既强调医院的公益性,但又明确医院的独立法人制度,这两者是矛盾的。独立法人制度是企业的规则,那么它一定要以盈利为中心,公益性就很难落实。

如何“管办分离”?

新医改方案对公立医院定位模糊外,对于公立医院怎么办?即医疗服务管理体制改革路径也比较模糊,并在前后表达上出现矛盾。

“管办分开”在于厘清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之间关系、权责。对此,卫生界和专家们还存在争议。而在地方实践中,也有不同的模式。

如“无锡模式”和“海淀模式”,都是在卫生局外单独成立一个医院管理部门。而“潍坊模式”是在卫生局内部成立专门管理医院的处室,并在其内部新设监督医院的处室,形成内部“管办分离”。这些都和上海的“申康模式”不同。该模式的特点是,成立了一个类似“医疗国资委”医院管理中心。

“各种模式都有利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张莉博士称,其承担的《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研究》课题结论显示,“管办分开不分家”模式是出资人的权力相对集中到卫生行政部门,管办职责分开,机构不分家。好处是有利于保持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内部管办制度和职责划分必须非常明确,否则可能换汤不换药。但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医疗新增财政投入先进入专司“办医”的部门,再流向公立医疗机构,“管医”主体卫生行政部门被游离在外等。

“是在卫生部门内部管办分立,还是外部分立?”一位参与医改制定的专家向记者分析,这涉及权力和利益调整,医改协调小组内部还存在争议。而无论是哪种管办分离,由于虚弱了行政部门“直管”权力,也受到相关利益部门争议。如果“管办”不分,那么政府在医疗领域的定位,即呈现在新医改方案中的卫生行政部门角色定位无法“对接”。

“监管必须是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完全分开的。”10月16日,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余晖向记者分析,既然卫生部门在“办”医院,那么就没法履行医改方案中,赋予“卫生行政部门未来对全行业进行监管的职责”。

社会资本准入困惑

“社会资本如何进入医疗市场,没有看出具体政策安排。”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副会长于宗河对记者表示,新医改方案对“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市场”的规定没有超过上一轮医改。

此外,也有专家注意到,关于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规定散见在方案各个段落中,前后出现了矛盾。“新方案中,从中央、省、市、县、镇、乡,政府都要举办公立医院。”医改专家、北大教授顾昕对记者分析,如果真要这么做,非公立医疗机构要进入这个行业无疑就有很大的障碍,这和前面的指导思想又是相违背的。

“投入机制部分,大量叙述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实质上是支持了宿迁医改。”顾称,但这是否和“公立医院为主矛盾?”(王世玲)

(本组文章摘自10月15、16、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为该报记者)

网友热议

只有政府买单,我想公共卫生才能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

――金德定

医改主要需要解决:1.医患关系的问题,如“回扣”和“红包”的问题、互相信任的问题等,要确立医生的权威地位,要发挥医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医生内部的管理和监督。2.加强药品的价格管理,特别是确定药品的价格。

――王林

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方向重点是引入竞争机制,公立医疗与私立医疗是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群众可以去公立医疗也可以去私立医疗机构治病。公立医疗突出一个保障功能,主要以县为单位建立。精简公立医院,将一部分资源投向私立医院,促进私立医院的发展壮大。

――潘石头

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问题:每人向上交纳15元钱,这15元中有10元是可在医疗点购药时用的,这有点麻烦,不如变一变,每人就交5元,取消自购药的报销部分(10元钱),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朱建文

本轮医改,兴师动众弄了近10个分别提交方案的群体,北京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于是,这个改革方案研究本身就成了一次不可避免的利益分肥。卫生部主张加强供给,补助作为供给方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而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而劳社部则主张强调需求,补助作为患者方的居民个人,也在改革的利益分一杯羹。可是,这里面核心的人物――也就是国民,却没有利益博弈的有力渠道、场所、手段和机会。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能一再重复旧调?改革进入深水区,要用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当中遇到的问题,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潘伟

此轮医改既然目标群体已经从城市居民向城乡居民转变,那么决策过程,就需要9亿农民,至少是其中的代表的参与和达成共识,才是符合基本的民主要求。否则,这一轮的医改,仍旧对最大的目标群体的诉求和意见视而不见。何况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利益博弈的政策法律,其公信力和公正性,更是难以保证,会不会沦为一些利益群体变相合法地剥削损害另一些弱势群体的护身符,也是难以保证的!

新医改方案篇2

医改方案存在路径之争

《中国改革》:从2006年9月开始,围绕医改新方案的酝酿和出台,一波又一波争论热潮不断。从原来的公益化、市场化的争论到现在的新医改争论已经有阶段性结论。时至今日,新方案仍未公开。新医改方案出台似乎困难重重,您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专家之一,请问,医改方案出台缘何如此难产?

顾昕:医疗体制改革争论已有两年了,大家都认为现有的医疗体制是不成功的,问题很多,几乎人人都不满意。既然都不满意,我们就要改。

正如已经报道过的,新的医改方案有几个改革方案和意见,这是否就意味着医疗体制改革就有不同的改法?当然不是。实际上改革的基本路径就两条:一条路径是主张推进全民医保,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医保机构来购买医疗服务。另一条改革路径,同样也提出全面医保,但指的是政府财政出钱,直接补贴某些医疗机构或者兴办一些医疗机构。

改革方案之争实际是这两条路径之争。到目前为止,缘何最终的医改方案还未出台,我认为卡壳的阻力一定是这两种路径无法协调,最终方案有可能是一个捏合的方案,本身有可能形成矛盾。

《中国改革》:不久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支出大部分补给需方(患者)。 这和前面所说直接补贴给医疗机构或者兴办一些医疗机构有什么不同?

顾昕:这需要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补需方、补供方。

补需方的方案是政府补贴给老百姓,帮助所有人参保。城镇居民医保每年都能获得政府的一些补贴,这样是激励大家来参保,农村也一样,“新农合”也一样,所有人参加都能获得政府补贴。虽然城乡有可能有差别,补贴的额度不一样,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财政投资能力的改善,这种补贴水平会逐渐提高。这是补需方的概念。

补供方是指政府从财政出钱,直接拨给医疗机构,建一些事业单位,发固定工资,有可能干好干坏都一样。事业单位的弊病众所周知,政府直接出钱,办机构养人,请他们提供的服务往往是很差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所谓补需方、补供方相结合。这个说法是非常混淆的。因为补需方概念并不是说一分钱都不给供方,补需方是指新增的财政支出主要补给老百姓。同时,也应该补给医疗机构,但这是有条件的:在某些农村、偏远的地区、城乡结合部才补给医疗机构。因为在那些地区医疗机构不足,此时政府应该出钱来建立医疗机构,使得人人都能够有病就近看病。而在一些大中小城市原本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较好,相应的补给也可以少一些。同时,政府放松管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间投资,无论是建大医院还是办小诊所,都会对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政府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有人反对市场化,反对民营化,请问政府有多少钱来保证全国医疗服务机构平均分布呢?40年也没有做到,50年也没有做到,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通过政府来出钱办这些事,肯定做不到。

《中国改革》:民营化和市场化能解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吗?如何鉴定和实现“公益化”?

顾昕:医疗卫生事业要走向社会公益化。换句话说,社会公益化是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而社会公益化并非要求每个医疗服务机构都变成慈善组织,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享受医疗服务。那么,如何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化呢?就是要走向全民医保,每个人都有医疗保险,看病时,个人只付小头,大头由医保机构来支付,医疗卫生事业社会公益性就实现了。

医疗卫生社会公益性的实现,最重要的是医疗费用怎么筹集,由谁花出去。

第一种改革路径俗称全民医保。全民医保如果推进得顺利,就可以把民众医疗服务所需的费用筹集起来了。如果筹到一定的规模,最终所有民众的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所谓基本需求,就是适用于经济生活发展水平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任何人生病住院,都希望休养得好一些。但我们目前经济水平还达不到人人能享受单间服务的状态。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就是通过医保进行筹资,老百姓、政府都出钱。两者的缴费水平最终决定了最后的保障水平。这样一来,有可能最终的保障水平达不到非常理想、充分的程度,但只要民众医疗费用的大部分能够通过医保来支付,就能做到病有所医了。

推行“守门人”和“人头费”制度

《中国改革》:既然市场化、民营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那么在您看来,中国的医改该怎么改?

顾昕:我主张医改市场化,我在演讲和书中一直都这么讲。就是通过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促成人人享有医疗保险,这样“看病贵”的问题就解决了80%。因为交一笔保费,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贵,交不起保费的贫困人群由政府来补贴,乃至由政府替他们全额支付。这样,人人都可以看得起病,“看病贵”也就不成问题了,不会有人看不起病。

另一方面,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医疗的社会公益性也就实现了。很显然,当人们把医疗费用预付给医疗保障机构之后,医疗保障机构就能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

《中国改革》:这就是您以购买社会保险为思路的市场化医改?在您的市场化医改中,最核心点是什么?

顾昕:首先,医疗筹资采取一个保险的制度。因为单靠财政,不可能解决民众80%的医疗费用。因此,通过保险,由国家、家庭、企业三方力量共同来筹资。

其次,筹资完成后怎么样来购买服务,是改革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购买医疗服务呢?我认为,把门诊分为普通门诊和非普通门诊,比如急诊、住院、专科医疗等等。所有参保的医保人员在就诊之前,要确定一个医疗的定点机构,他(参保的病人)必须到那里去接受首诊,急诊除外。这个机构我把它定义为首诊机构,俗称“守门人”。

首诊之后,医保机构就给这些首诊机构付账,按照这些首诊机构吸引了多少参保人的人头付账,我把它称为“人头费”。医院的获利完全靠“人头费”收入,吸引的参保人越多,政府给首诊机构支付的费用就越多,反之亦然。由此可以促进这些首诊机构的竞争,因为你必须要改善服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通过竞争参保人来定点获利。

《中国改革》:在您的设计中,首诊机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社区医院还是三甲医院?

顾昕:谁能扮演首诊的职责呢?答案很清楚,谁能扮演谁就扮演,换句话说,谁有普通门诊的服务资格,谁有行医资格,他都可以扮演首诊机构。行医资格由卫生行政部门来管制,这是一个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门槛。

但是,一旦给予资格,就没有必要限制,没有必要歧视民营医疗机构。这项建议被称之为开放式的“守门人制度”。守门人是开放的,只要你能守,你就可以来守。守得不好,你就出局。这样就可以营造一种公平的竞争氛围。

在开放式守门人制度下,更多的医疗机构将自动、自愿地下沉到社区,如果二级三级医院高高在上,那么就没有病人到你那里首诊,医院就会损失人头费。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和人力资源,自然就壮大了。

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必须按照这个思路才有发展,而仅仅依靠行政体系那是没法发展的。

《中国改革》:事实上,国家卫生部一直也在打造社区医疗服务体系,首诊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个体系与您的首诊制度是不是异曲同工?

顾昕:开放式守门人制度,同卫生部所主张的社区首诊制是有区别的。他们是划定一个范围,通过行政体系所确认的社区服务机构,只有他们才能扮演这个职责。那么,这样就限制了竞争。同时,卫生部主张的社区首诊,政府是一个指挥棒,强调门诊部门的业务量、门诊量, 这就会导致首诊机构截留病人的情况出现。

《中国改革》:在开放式守门人制度下,如何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

顾昕:竞争。一方面,参保人是自愿选择首诊机构的,不是按照行政体系划分的区域来选择。另一方面,参保人可以定期更换首诊机构,这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首诊机构不好好服务,那么病人自己更换首诊机构就行了。

《中国改革》:在您市场化医改思路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名词:人头付费。这一制度有什么好处?

顾昕:按人头付费,一是能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好处。这个制度会促进医疗机构主动关注参保人的健康,而不是希望他们得病。因为人头费就这么多,参保人不来看病,那么首诊机构就没有什么治疗费用的产生,人头费就全部挣下来了。反之,来一个参保人,检查费就要损失一点点人头费,来一个参保人,医药费就要损失一点点人头费,因此,他们就会注重公共卫生服务、注重疾病预防、注重妇幼保健服务、注重健康维护、注重家庭档案的建设,他们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地去做,不用任何上级来监督。

医改的目的是多方共赢

《中国改革》:在新医改方案利益链条上,医生和药业的参与不足说明什么?

顾昕:医疗体制改革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医生和药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的改革使医生和药企都受损,那改革是要失败的。

我们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医生的劳动得到与之对等的报酬。同时,药业也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在改革中,似乎没有听到医生的声音,药业有参与。中国医药协会给国务院递交了报告,对试图恢复计划体制种种做法提出了质疑,也提出了取消以药养医的制度,药企也赞成推进全面医保。但是这样的参与力度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一个情况是药店行业没有参与,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发展,最后都没有反映出来。医生参与的也不多。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是两会代表的医生,在两会期间会发出了强烈的声音,而他们的声音几乎如出一辙,就是让政府拨钱,补供方的方案。当然也有比较高瞻远瞩的医生认识到我们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取决于我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而不是让所有的医院成为慈善组织。

就医生而言,他们代表的利益也不尽相同,那些有进取心的名医,他们当然希望有一个竞争的环境。但是也有些医生,他们现在也许处于困境或者由于种种原因竞争实力不足,他们希望回归计划体制。只要给我固定薪水,这个薪水大体不差,就行了。所以他们利益是多元的。有些人没有搞清自己的利益所在,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找到表达利益的机制和渠道。

新医改方案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6-0003-02

现代医院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明晰的出资人产权和法人产权。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也是把公有产权改革为公有出资人产权和法人产权。产权制度是现代医院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剩余价值占有理论、资产拥有理论、私有化理论等理论均提示了医院产权归属是决定医院绩效的因素之一,同时医院(主要是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也是政府卫生部门自己的改革。对《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医改方案”)的解读,有助于把握中央关于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导向,以期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1 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产权解读

1.1关于“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解读“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原则,合理确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医药卫生机构之间的职责范围,形成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综合协调、权责统一的管理体制。”这段话道出了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首要任务。因为公立医院产权边界模糊不仅是因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没有被界定清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产权委托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统一规划、统一准人、统一监管”如何落实?卫生全行业管理提了多年,难以落实的原因在于卫生部门无法将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教育、厂矿、行业、军队医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所办医院收于囊中。关于“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笔者以为用“落实”比用“强化”更适宜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这里谈到对存量资源的调整,即“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但“整合”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什么,没有说明。“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认识到了落实区域卫生规划要有相关部门参与,但没有实质性配套改革内容。“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督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

1.2关于“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解读“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这句话指出“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公立医院激励机制形成,但“所有者”、“管理者”分别是谁?“决策”、“执行”、“监督”三项权利分别掌握在谁手中?三权如何制衡?没有交代。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一旦建立,标志着医院作为一个独立法人自主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决定生产和经营,这与下文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上过多的、不规范的政府干预是相矛盾的。有学者认为,提倡“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与“收支两条线”、“药品购销政策”的矛盾,本文在此不做赘述。“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同时采取”表明了“增加政府投入”是建立在完善药品收入主渠道补偿基础,上的,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支付方式”并存的完善公立医院补偿的附属措施。

1.3关于“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部分内容的解读“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这部分内容表明,政府补偿主要是“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等带有中国特色的体制补偿,“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等经费则以项目形式拨付,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在维持原口径基础上可能有所追加。但不会增设其他途径。

“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指导性意见”只有大概方向,没有具体的标准、要求和必要的步骤。“社会资金”参与可以理解为政府推出公立医院,由个人或社会团体来办。但具体怎样操作并没有说。“多种方式”,到底是哪些方式,既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个人或社会团体来说也合理?这里“部分”公立医院似乎只提到了企业医院,但“部分公立医院”究竟是哪些医院?“改制重组”的方式是国家提倡的,可怎样实现?如何理解“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中的“适度”二字?是公立与非公立医院各占一半,还是公立医院仍占大头?如果公立医院仍占大头,“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靠什么形成?这些问题在新方案里都没有交代清楚。

2 新医改方案关于公立医院产权的理念分析

2009年年初,中央会议通过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五项工作,即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补偿机制以及优化布局。首先,在管理体制上,认识到了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以及政府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职责范围,落实全行业管理、区域卫生规划政策,同时在医院内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际就是希望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的同时,在公立医院内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但新方案说得很含糊,没有明确的说。公立医院困境的根源是产权不明晰,要针对产权进行改革。第二,在运行机制上,发现独立法人治理与政府投入、预算管理之间的矛盾,还有政府投入也不定是主要的补偿渠道。第三,关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鉴于有限财政资金优先发展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如果今后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大幅度增加,社会资金参与到改制重组就十分重要,但新方案对此没有细节说明。第四,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优化布局上,关于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具体方式只提到托管重组。总体来说,新医改方案字里行间已经表明了中央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决心和紧迫感,但这四项内容中的诸多表述不够清楚,让基层行政管理部门难以作为。同时,新医改方案关于产权改革的建议,其可行性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新医改方案篇4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档案管理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医院档案除了相关医疗文件外,还包括医院医疗工作记录以及相关发展材料。医院档案是医院在长时间发展中不断积累、存储下来的宝贵材料,能够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医院借助档案资料,能够了解一系列详细的医疗信息,能够更好地了解医院在不同工作上的实施情况,提高医院医疗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一、加强医院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一)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相当一部分医院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他们错误地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也无法明显推动医院的向前发展,因此十分忽视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均比较少,造成医院档案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由于管理人员的不重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提高,整个医院的档案管理意识相对比较淡薄。

(二)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不管是企业还是医院,要想顺利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医院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医院必须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档案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然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医院均按照自身理解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未能针对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形成统一的认识,达成一致的要求,也未能制定出统一化、系统化的管理标准以及管理制度,不利于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医院档案管理手段不够先进

目前,相当一部分医院在档案管理手段上相对较落后,部分医院仍沿用的是手工收集档案的处理办法,该方法在信息检索量上相对较少,此外,由于分类相对较繁琐,很容易给档案收集以及利用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进,部分医院开始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开始应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技术,然而,医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还不够普遍,相关人员对于计算机档案管理的操作还不够熟练,导致医院的档案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改进医院方案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重视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的档案管理观念

医院必须要重视相关宣传工作,让医院工作人员均能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于医院发展的推动意义,使其明白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提高医院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为医院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鼓励医院人员主动改进管理工作。医院管理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医院在选拔任用档案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应尽量保证专业对口,确保录取者具备较强的档案管理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新进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档案管理意识。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医院必须要综合分析本院实际发展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医院应不断完善本院档案管理工作手册,针对档案管理部门内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和义务进行进一步明确,保证责权清晰,促确保不同岗位人员均能够各司其职,有效完成本职工作。此外,医院还应该不断完善相关工作考核制度,针对工作考核具体标准给予明确,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医院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的档案管理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档案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综合分析新医改的基本目标,医院必须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必须要构建相应的医疗卫生制度,同时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保证广大人员群众能够享受到安全、便捷而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医院必须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引入各种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技术,构建属于自己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近年来,我国的医院卫生事业日益发展进步,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事业以及科研领域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但是,不同医院在科研水平上的差距仍比较大,很多医院在具体科研内容方面存在重复现象,医院对于科研结果的转化力度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导致医学科研无法得到很好发展。针对以上现象,医院可以通过医院科研档案信息共享来克服上述问题,促进医学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因此,医院必须要不断加强相关软件建设,同时推进医院配套硬件购置和建设工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实现提供良好条件,不断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档案管理观念仍较薄弱,医院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制约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医院必须要加强相关宣传工作,鼓励医院人员建立起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其档案管理积极性;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均有章可循;不断改进医院档案管理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档案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传艳.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2.

新医改方案篇5

应该说,对医改新方案发生争执是很正常、也很必要的。中国人口众多,如何保障“病有所医”,确实有非常大的难度。在这一意义上,医改新方案“难产”一些并不是坏事,新方案在经过充分争论之后再产生,远比没有争论便悄然出台更能让人觉得放心。

而且,即便从常识分析,卫生部所提思路的缺憾也的确一眼即见:首先从道理上看,真正让老百姓“因病返贫”的多是大病。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真正需要保的是大病而不是小病。而在卫生部的方案中,小病免费,大病却要依靠商业医疗保险。但众所周知,商业医疗保险需要平时便缴纳不菲的保费:而且,商业保险也有其一定的保险额度。简而言之,商业医疗保险一是会增加百姓入保的负担,二是未必真正保得了百姓从此不再会“因病返贫”。

自从几天前由卫生部传出“医改将借鉴‘英国模式”’的消息,笔者一直就存有这些疑虑。因此,当看到“医改新方案难产,卫生财政社会保障三部起争执”的标题时,笔者本能地以为: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定是看到了卫生部方案的缺陷而提出了质疑。然而,仔细看几部门争论的焦点,却又令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怎么看,几部门的争执好像也距新方案本身的合理与否、效果如何等本质问题甚远,而是有着明显的“部门利益之争”的影子。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提出的异议是:“现在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是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如果按照卫生部的医改新方案,那么现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里用来管小病的这笔钱,又该如何处置?”“将来国家用于提供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免费医疗的这2000个亿,无疑就要全部交由卫生部来操作。对于这种集免费医疗的出资方和操作方于一身的做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持保留意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质疑确实是有道理的,“集出资方和操作方于一身”的确容易发生问题。但虽如此,也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其所真正关心的,原来是2000亿资金的管辖权!由此亦或可理解:卫生部为什么要提出“保小病,大病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的思路,因为实现这一思路的前提是必须建立起庞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乡镇卫生站体系,进一步则是卫生部门可以由此而管辖起庞大的可能高达2000亿的资金!

财政部则质疑道:“按课题组测算,2000亿只管小病,可是相应的医疗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养等等,这些难道不要钱吗?如果把这些也算进去,2000亿够吗?如果不够,那到底需要多少钱?”由此不难看出,财政部惟恐卫生部的方案是“钓鱼方案”,即一旦开始实施,财政投入便欲罢不能,有可能成为无底洞。应该说,财政部的质疑是比较“靠谱”的。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几部门的争执,其深层原因都是为了本部门今后不落于被动,因而所谓“模式”之争,本质上仍是权力之争。

新医改方案篇6

【关键词】 新医改方案 公立医院 财务管理 问题 应对策略

一般而言,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业务活动以及日常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问题。财务管理作为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医院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着医院公益性的有效发挥。就现阶段而言,由于公立医院的服务性以及公益无法有效发挥,导致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公立医院要想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必须要对医疗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医疗设备进行及时更新,提高医疗收入,从而实现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具有公益性的福利责任,还具备全面有效提高公众医疗水平的责任,其对人们的健康安全以及国家福利政策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而言,公立医院的发展和改革,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新医改方案下,我国渐渐开放了医疗服务市场,开始重视公立医院的服务性以及公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开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公立医院要想为人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必须要有效转变财务管理的理念,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实现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分析

由于大部分公立医院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不强,导致公立医院的资金运作效率低下,无法全面有效反映出财务收支及资金运行的情况。就目前来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不科学的成本预算;二是不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三是混乱的固定资产管理;四是不明确的内部结构划分;五是不健全的医疗收费管理制度。

1、不科学的成本预算

部分医院没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导致相关管理人员对成本核算没有全面清晰的认知,仅仅认为其是财务部分的事情,在月底归纳收集各类支出时,没有较高的成本节约意识。此外,部分医院没有对各科室配备成本管理人员,缺乏跟踪各科室的信息系统,因此对各科室物资消耗的类别和数量无法及时了解,导致财务部门成本核算较为落后。在确定科室的综合成本时,其收入的再分配缺乏规范性,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无法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导致不同部门发生矛盾,造成资源的浪费。

2、不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由于部分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其在进行预算编制、评价监督以及执行等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出预算管理的效益。就目前而言,医院预算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较强的预算意识,执行力度低下,主观随意性较强,导致预算制度流于形式,降低了资金运行的效率。二是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方法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考核与监督机制。三是无法按照要求对经费预算履行批准手续,导致经费开支没有合法依据,缺乏严肃性。四是预算管理仅仅只是财务部分的事情,没有将预算管理上升为医院的全面管理行为。

3、混乱的固定资产管理

公立医院作为国家的固有资产,其具备较多的贵重医疗设备。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公立医院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其管理制度缺乏细致性以及科学性,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导致了固有资产管理的使用率降低。此外,部分医院对劳动力、设备、材料、药品以及物资的成本控制忽视,有些新购买的固定资产没有入账就加以使用,并且对于实物的损害与报废,缺乏及时的账务处理。

4、不明确的内部结构划分

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在进行成本管理时,缺乏专门的职能机构,并且在对成本加以核算时,常常用资金分配核算代替。同时仅仅只对医疗服务中的成本管理加以重视,而对后勤行政服务的成本忽视。此外,对物资、设备以及药品等成本进行管理时,无法形成科学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导致财务的操作流程和方法不够统一,从而产生较多的财务管理问题。

5、不健全的医疗收费管理制度

医院作为单独核算的经济实体,其要想有效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维持重点学科研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般而言,结合人们的支付能力,公立医院在价格政策上,实行政府指导价,采用低价格的医疗服务。但是从实际的情况而言,部分收费相较于医疗服务成本来说较低,并且收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医院为了维持日常运行,往往出现乱收费、乱划价等导致的错记和漏记现象。

三、新医改方案下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1、加强成本管理

公立医院收入空间增加的重要依据就是其成本核算工作,医院要想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要建立有效的成本核算组织,加强成本管理。将经济核算部分作为成本核算的中心,各科室配备相关的成本管理人员,形成全院职工互相配合的成本核算系统,从而提高人员的成本意识,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可以对各种原始记录加以完善,对各科室的颁发、验收、计量以及盘存制度加以健全,对各种物资的领、发、收、退仔细计量,严格办理好相关手续。此外,在归集和分配费用时,要以各科室和部门的收益情况为依据,进行成本核算;同时对个人、科室以及医院的分配关系加以规范,有效确立技术、劳动与风险等生产要素的分配原则。

2、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医院在对成本进行预算时,主要是以经营发展为目标,结合医疗市场以及自身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对投资计划以及收支计划等编制业务加以预算。医院要想有效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必须要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有效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医院可以以财务收支预算为主,在预算管理范围中有效纳入全院所有部门,并将预算分为不同的层面,从而有效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的机制。同时,医院可以建立科学的现金流量预算,以现金的流入量为依据,对现金的流出量进行合理安排。此外,医院可以建立考核制度,对预算执行情况加以了解,定期考核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当然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必须要全员参与,使全体员工了解医院的发展目标、明确自身的责任,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预算批复下达,各相关部门必须也要对其进行分解,落实到位,从而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体系,从而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

3、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般而言,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够有效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医院要想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要强化管理制度建设,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核算、采购、保管、维修、报废、处置以及更新等,这样能够使各环节进行有据可依。同时在对设备进行购买时,采购部门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市场的情况及时了解,严把价格关和质量关,从而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先进性。此外,明确管理部门,采取“三账一卡”的管理方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建立固定资产联动管理数字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的考评体系,使各科室所占用的固定资产数量与其工作绩效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的科学合理配置。

4、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往往会参与到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中,这样会导致医院产生财务风险以及运营风险。因此,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要对财务内部的控制制度加以健全和完善,并利用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系,不断弥补管理中出现的漏洞。这样能够确保医院运营信息和资产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减少风险的产生,保证医院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此外,医院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可以将内部审计制度、支出控制制度、收入控制制度以及成本控制制度有机结合,实现平衡制约的关系,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张。

5、优化物价管理

物价管理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其管理的好坏对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保证医院的收入,必须要对物价加强管理。医院可以设立相应的物价管理部门,并配备专门的物价人员,积极宣传物价政策,审核检查患者日常的医药费用,加强药品收费管理。此外对于乱收费、多收费以及少收费等现象,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从而正确处理好收费与治病之间的关系,确保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

四、结语

随着新医改的发展,我国公立医院的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其财务管理的水平与方式对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公立医院要想在新医改方案下,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成本管理和规定资产管理,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物价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芳、石晓云、黄元强、韩俗: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1(22).

[2] 杨芙蓉:浅谈新时期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4(8).

[3] 谢海玉:论新医改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2014(10).

[4] 付德芹:基于新医改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与解决途径分析[J].时代金融,2015(3).

新医改方案篇7

新医改方案提议取消医院的15%的药品加价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配合政府主导的“挂网药品招标”制来实现“院店同价”已成定局,再加之社区药品“零差价”等一系列措施,对于零售药店的确带来很多挑战,为应对好这一局面,零售药品商的决策层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 要做好经营战略调整的准备。

近几年零售药店的利润越来越薄,但能够生存却受益于医院与药店较大的药差价,大量处方的外流给药店带来不少的经营利润。随着“院店同价”、社区医院药品“零差价”的推出,药店的利润必然会受到影响。药店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为弥补这块利润的损失寻找新的出路,那就是在现有的物理空间中增加利润的产出,比如增加便民服务型经营(日用品、出租销售位、各类卡充值与消费等)药妆品,家庭保健产品和其他的可经营项目,经营战略向多元化做好调整。

二, 在品规的设计上既要考虑保留与品牌药的合作,以取得双品牌的互动与双赢,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品规的采购成本来讲,要积极加盟PTO和“特格尔”等形式的采购联盟,以经营低成本、总代和贴牌的药品来实现较好的利润。从品规的设计上要避实就虚,在品种较为齐全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消费者“自疗”用药习惯和价格敏感度,比如夏季的消暑药品和冬季的感冒药,消费者通常不会为这样的疾病进医院拿药,这就要求我们药店零售商应该强化这些类似品规的药品经营和促销活动。

“十七大”有关卫生事业发展纲要中提出“医药分家”的纲领性设想,也许近期很难实现,但从长期看,药店的高层们要有战略眼光,没有被指定为“医保定点”药店的,要积极着手这方面的政府公关工作,对于已经进入“医保定点”的药店,要加强处方药方面的经营管理,比如引进更多有执业药师资格的专门人才的加入;或申请开设处方药专区,近期对部分城市“坐堂医”管理的放开,更可能使一些药店具有医院门诊的功能;或与周边医院合办药店等(也可以考虑以资本参与的方式吸引医疗机构加入),以强化药店“医”的形象,因为今后一旦实行“医药分家”或“药房托管”,其中一些医保指定药店最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受益者。

三, 药店的高层决策者还要关注“药店圈经济”发展的走向。

比如2007年9月8日由《医药经济报》等单位在东莞主办的“连锁药店集中采购订货会”就是“药店圈经济”中的一个亮点。单体店还要考虑是否加盟大连锁公司,因为未来药店的发展趋势是全国性连锁和区域性个性化连锁,单打独斗很难成气候,除非你经营成苏州的粤海大药房或上海第一药店那样的巨无霸。所以,既要上航空母舰,又要做有强战斗力的战斗机。

四, 进一步增加药店对消费者的亲和力。

除以上提及的便民服务项目外,与主管部门开展的过期药换药服务、“家庭药箱”等健康管理服务、冬夏季为候车路人热情提供的“取暖乘凉”服务、雨天供伞服务、为骑自行车的过路人提供打气筒等服务、各疾病日进社区宣讲服务、各类公益型活动的参与等等,都是未来药店争夺消费者的有效手段。

五, 对上游供货商采取分级合作与管理。

不痛不痒的经营战略是不行的,企图面面俱到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有别对待才可能产生差异化收益。典型的做法就是团结一批打击一批,比如强化与有政策优势的上游供货商采取专销和“OTC协议销售”,以此取得最大合作利益,面面俱到,谁都不得罪的做法只能象“温水煮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丧失生存的空间。

六, 内部强化管理与人员素质的提高。

新医改方案篇8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新医改;问题;改进策略

2009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之后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医改制度,并且,国家越来越关系医疗事业的发展。医改成为了国家发展和重点关注对象。档案管理的高效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就医院档案管理在新医改下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出改进策略,具体如下:

1 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包括医疗档案管理、后勤档案管理两类。[1]”档案管理的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阻止医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一)观念落后

长时间以来,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都是属于医院的底层员工,不受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很多医院领导由于不重视这个职位,因此,在这个职位上的人都是随便其他部门调过来的,缺乏专业性,由于医院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少,导致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止步不前,领导的观念落后,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落后。

(二)制度不够完善

想要提高医院的档案管理,首先需要具备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而现实中,很多医院由于对档案管理这方面的重视不够,导致档案管理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这也让档案管理长期处于不受约束的状态。所以,在新医改实行之后,因医院的不重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仍得不到提高。

(三)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事业也在不断的提高医疗技术,医院的档案管理也在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例如:医院档案管理出现了办公自动化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工作人员无法驾驭新的档案管理模式。所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成为了适应新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关键。同时,有些医院由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不够,医院也就不愿意引进新的技术。因此,要定时的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2 新医改后关于改进医院档案管理的策略

档案管理队伍医院来说十分重要,医院人员众多,这就造成了档案管理的压力,传统的档案管是考人的手工书写完成的,因此,在保存方面不易保存,保存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并且,医院档案也记录着医院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所以,在新医改后,医院更应该注重档案管理的发展,通过引进新的技术,使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具体的档案管理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旧的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事业也需要不断改革进步,因此,在档案管理这一部分,需要医院的领导与全体人员改变旧的观念,要引起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的工作人员认识到先进的档案管理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引进新的设备,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的取代手工归档的方式,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同时,也改变旧的保存方式,使档案管理的保存更加的安全。

(二)制定完善的制度

想提高医院的档案管理效率,就必须要建立新的档案管理制度,“我国新医改的出现,对医院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档案管理工作做出了更为严格和细致的规定。”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为提高医院的档案管理效率,就必须要完善医院的档案管理体系,就必须要制度相关的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可以严格的规范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这为医院的全面发展做了保障。

2.要重视档案管理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模式,做到对档案管理的分层管理,这样,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档案管理,使得档案管理变的井然有序,层次分明,能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3.当医院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的档案管理模式时,要加强医院之中各个部门的联系,建立起强大的档案管理联系网络,使得各个部门的档案资源可以形成共享,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流通性。

(三)档案管理自动化

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时代也逐渐步入了信息时代。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医疗事业也需要进步,所以为了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医院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其次,要具备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完善网络化管理,提高档案的办公自动化的建设。通过网络管理,可以对医院的各部T文件进行数字化的新的管理;“日常工作中,要求普及并推广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数据库,确保档案数据的系统化、标准化。[3]”最后,重视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备份,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四)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

医院的档案管理体系引进的新设备,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需要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加强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医院在录用档案管理人员时,应避免专业不对口。[2]”要对工作人员定时的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这样,先进的管理设备结合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管理人员,可以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有效的发挥先进设备的应用。

3 结论

简而言之,在新医改实施后,现代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提高,为了让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医院就必须引进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同时,也需要引进专业人才来管理档案系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会更加完善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为医院的发展和工作提供可靠清晰的档案资源。

参考文献

[1]杨慧莉.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探究[J].当代医学.2013,19(10):26

[2]王焕杰.新课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3,11:253

[3]李燕丽.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策略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2,22(03):94.

新医改方案篇9

Abstract: the archives is a kind of primitive data has a value, the hospital archive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hospit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a recording of hospit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archives, have an important event for the hospital development, also has a research hospital for many year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As a hospital manager, need to recognize the file management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改革;创新;方法

前言

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料,是医院得以发展的重要资源。提高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档案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医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必然之举。医院的档案管理目的是对档案进行开发与利用,服务于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应当与社会、与医院发展的步伐相协调,为医院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此,笔者选择医院档案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一、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1.对档案资料的作用认识不足

在医院的发展进程中,档案对于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可以使医院的工作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医院的名利双收。近些年来,社会对于档案资料的重要性进行了大力宣传,但一部分医疗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仍然没有重视起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大部分医院将治病救人作为主要工作,往往忽视了档案的管理工作。这就使得在医院的实践工作过程中,档案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档案资料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促使医院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积极性不足。

2.档案管理机构与制度不健全

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是由档案室负责的。档案室所管理的档案资料大多为科技档案与音像档案等等,而与患者有密切关系的医疗病历等档案都是由不同的科室独立管理的。这就使得在医院内部,有许多部门参与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但这些科室并不具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造成档案管理制度的不统一,无法实现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

3.医院档案管理规划不明确

医院在进行发展规则时,一般会关注医院规模的扩大,诊疗科目的增多以及医疗技术的改进等等,没有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医院的议事日程之中。这就使得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与医院的改革发展相同步,档案管理工作的落后会限制医院的发展,影响医院相关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方法

1.加强档案管理意识的提高

要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就做的就是对医院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思想进行改革与创新。管理者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动力。因此,医院的管理者要给予档案管理工作更多的关注,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医院的管理内容之中。强调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意识的宣传。只有医院的管理者以及医院的工作人员承认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大力的支持,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是进行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基础。医院要对档案相关的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进行明确,利用统一的管理标准以及考核标准审查日常档案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范围,使档案管理工作参与到医院的各项改革工作中,对医院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了解,加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医院要明确档案管理的标准与方法,使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统一的工作标准,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改革。

3.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已经实现普及。信息化同样也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医院需要加大人力与物力投资,加强计算机设备以及相关档案管理软件的采购,为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的档案信息检索工作与行为实现信息化,成功地建立起医院韧性的档案资料信息库,促进档案资料开发效率的提高。医院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以人员素质的改革与创新来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也要进行改革与创新。笔者从信息化角度出发,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方法。希望医院的管理者重视起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档案管理工作更多的支持,使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医院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新医改方案篇10

医院档案是研究医院历史、学术、技术、人才的重要资料,通过分析一个医院档案,可以对这个医院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如同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医院档案就如同医院、医学的“史书”,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医院的立院之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医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国家政府出台了“新医改”,对医院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新医改”的出台,医院医疗运营模式有了进步的地深化,这样的变化也同时为医院的档案管理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发挥档案资源的优势,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将医疗、临床、科研、教学连接起来,不仅是当今新医改对医疗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是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 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意义

在深化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医院档案管理作为医院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档案收录内容精确、完善、及时、有效,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推动医院改革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面镜子――为医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史料依据。医院档案往往是医院发展历程的完整体现,研究者可以依据这些档案资料,在医院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有重点的狠抓落实,精准的制定符合医院发展需要的改革方案,“快、准、狠”地使医院综合实力得以显著提升。

一笔财富――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财产。一份好的档案资料一定收录了诸多珍贵的发展史料,无论是历史悠久的老牌医院还是新晋的年轻医院,档案都是第一手资料,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对医院发展中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档案是了解医院的窗口,判断是否信任医院的标尺。对于医院职工来说,了解医院的历史格局,通过大量史料及照片信息的佐证,能够使之产生荣誉感,进而形成一种激励。

但是,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弊端,使档案资料脆弱而珍贵。一旦发生损坏或丢失,其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新的医改环境下,优化档案管理方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确保档案管理落到实处其重要性与急迫性是显而易见的。

3 目前医院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3.1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很多医院中,档案管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档案收录随意,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及标准,导致档案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完善的考核机制和监督体制,档案丢失和破坏严重,档案管理几近脱节。

3.2 档案管理意识较为落后

对医疗单位而言,档案管理很难为医院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不少医院的管理者认为档案对医院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在实际管理中,往往更加重视医院医疗及学术方面的管理与投资,忽视了档案管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相关管理人员也责任心较为淡漠,对于档案的收录和保存等敷衍了事。

3.3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目前,大多医院档案管理的方式仍较为传统,依然采用手工收集、人工录入的方式,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新模式不甚了解。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不仅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为增加,更使档案信息检索过于繁杂,这些弊端直接影响了医院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开发和收集。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各个领域都开始普及信息技术,医疗行业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更应与时俱进,加大力度推广信息化的运用。

4 对医院档案管理方法的改进

4.1 强化档案管理理念

医疗档案对于一个医院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常的工作中,医院领导应提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及业务素质的培养,系统性的对档案管理方法进行学习与研究,全面提高医院职工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另外,应将档案管理纳入到医院管理当中,使档案管理工作与年终评优直接挂钩,严格组织和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全面开展相关宣传工作,使医院档案真正的成为医院发展的“史书”。

4.2 创新管理体系

根据新医改的要求,医疗部门应该根据医院实际需求,将档案管理列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分配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将医院发展和档案资源、档案开发以及相关人力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保障档案工作更加安全、高效,让档案管理由维持型向发展型过渡。

4.3 加强人力专业培养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而言,档案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因此,必须注重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定时开展专业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文化素质。同时,应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再次,应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培养,结合国内外档案管理新方法,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使医院的档案管理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4.4 实现资源共享

医院的档案管理不仅仅只是管理和收集相关的资料,还包括医院医疗信息、病人资料、科研情况、临床试验、人员资料等多方面内容。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挖掘力度,完善档案收录内容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提高其利用价值,可以为医院各项科研活动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档案管理,在院与院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科研、教学医疗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达到共促共进的“双赢”效果。